非标准化产品

2024-06-12

非标准化产品(精选七篇)

非标准化产品 篇1

对于电商来讲, 仓储部分外包不外包要看他卖的产品是不是比较标准化, 在亚马逊买到的产品可能和其它网站买到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 作为这样一个甲方企业, 去做它的外包服务, 不管是仓储还是配送, 相对来讲比较容易, 所以对卖标准化产品的商务网站, 我持赞成的态度。以珂兰钻石为例, 它是婚戒定制市场的品牌, 2007年从电商入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但是珠宝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我曾想珂兰的仓储和配送是不是可以外包, 能不能把仓储交给第三方企业来做?目前我没有发现有这样的企业, 或者这个可能性现在还比较小。因为大家知道, 做珠宝跟普通商品最大的区别是物品单价非常高、体积很小, 中间有定制过程、再加工过程, 仓储企业很难满足我们的要求。

关于非标准化产品的成本核算探析 篇2

非标准化产品成本核算精细化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对财务核算的要求,体现了财务核算要提高参与度、规范化的客观规律。在企业当中,财务人员应该掌握各种产品的核算方法,学习非标准化产品成本核算的相关流程,在事后做出产品成本的分析,运用先进工具对产品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在非标准化产品的成本核算中,主要的步骤分为产品设计资料以及BOM清单的取得;参与报价核算;在签订合同后及时与销售部门建立合同及产品编号;研发设计部门依据设计方案输入用料信息;生产部门依据BOM表领料;财务按照产品对领料进行成本归集;合同分析以及财务月度成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设计、生产、销售部门以及公司的领导八个步骤,在生产的过程中,非标准化产品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其核算难度较标准化产品大得多,因此,生产企业必须对非标准化产品成本核算的难点以及生产特点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

二、非标准化产品成本核算的难点分析

(一)以设计部门的BOM为领料及核算的依据

非标准化产品与普通产品不同,有着多方面的特点,在规格以及型号上有着很大的多样性。在生产领料以及财务核算分析上,非标准化产品的依据来自于生产设计部门以及工艺部门的BOM清单。这就造成了非标准化产品成本核算的难点问题,在领料时,如果缺少设计部门的BOM清单,在日常生产的领料过程中就会出现只能够依靠生产班组人员凭着经验来领取材料的现象;如果在生产时出现同时生产几种产品并且生产原料相同时,很可能出现生产的工作人员在产品生产完成后随意地在产品间分配原料使用量的情况,造成产品成本核算的严重失真。

(二)成本不准确

非标准化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准确主要是生产部门任意更改工单造成的,在非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设计以及工艺人员来进行产品的设计、BOM分解,在这些工作人员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生产工艺的设计错误以及BOM单的分解错误,会造成生产工人无法依据BOM领料的现象。此外,在生产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生产紧急的状况,这就会出现生产部门在未经设计工艺部门批准的情况下随意地变更工单,或者利用其它的工单进行领料,致使成本核算的错误。

(三)机时工时数据采集困难

机时工时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部门需要依据生产部门的工时费配来进行费用的分摊,非标准化产品的特质就在于非标准,其工时的记录较为繁复,在这种生产条件下,记录人员很可能嫌麻烦,将大量的估计工时记录为实际工时,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

(四)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

标准产品是在规定之下进行生产的,其用料及工时可以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而非标准产品的生产大多是少量的批次生产或者是一次性生产,产品标准成本的修正机会少,在用料以及工时方面会与实际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成本的分析较为费力。

三、关于加强非标准化产品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提高非标准化产品BOM的准确性

非标准化产品的BOM编制是比较复杂的,在前期的客户沟通环节中销售部门就应该尽量地争取较长的交货期,使得设计和工艺部门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设计BOM单,加强对生产部门员工的控制,使他们能够严格地按照BOM来进行领料,并且将BOM的更改权限交由设计、工艺部门来管理,及时地根据情况变更BOM清单,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寻找标准化方案

非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也是生产,必然有着标准化的道路。在产品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非标准化产品生产的规律之处,尽量的使用标准物料,减少非标准物料进购以及库存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防止浪费的出现,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非标准化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三)现场记录机时工时

非标准化产品的机时工时如果利用估算来记录的话会出现很多问题,建议企业可以在一线部门设置相关职位,成立打样小组,在生产的过程中取得实际机时工时的数据,以此作为标准工时的依据。此外,对于无需打样的产品,财务人员应该参与评估,对产品的重要合同以及产品工时进行分析,修正数据的误差,进而实现标准工时与实际工时的匹配,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四)深化成本分析

非标准化产品的成本分析需要财务人员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财务人员较高的责任心。企业应该要求财务人员到生产现场进行产品生产步骤的了解,强化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与同类产品成本分析的分析手段,提高分析报告的实用性,只有这样,成本的核算准确性才能提高,成本分析的结果才能真正的成为降低成本的有效依据。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市场对企业的生产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生产的产品多样性也越来越强。非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与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还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其成本核算有着较大的难度。因此,企业应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合理地规划非标准产品的生产步骤,建立健全非标准化产品生产的管理规定,从实际出发,做好企业的非标准化产品成本核算,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企业产品品种的多样性越来越强,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日益复杂,在企业的生产当中,非标准化产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复杂的市场原因,企业对成本核算的要求越来越高,非标准化产品的精细化核算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现状下,本文探讨了非标准化产品的成本核算流程,并对非标准化产品成本核算的难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

关键词:非标准化产品,成本核算,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任高岭.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现代商业2011(35)

[2]郭建华.浅析企业产品成本核算2010(15)

非标准化产品 篇3

国家标准GB 50574-2010《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墙规》) 强制性条文第3.1.4条中, 除规定“墙体不应采用非蒸压硅酸盐砖 (砌块) ”外, 还明确规定“墙体不应采用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

为什么不允许在墙体中采用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有必要了解什么是非蒸压加气混凝土, 它的用途、性能和发展历程, 以及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主要有哪些及其存在的问题, 本文拟就此, 以及相关的产品标准及存在问题进行讨论, 以解读“墙体不应采用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 并就调整产品结构提出建议。

2 何谓“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

通常所说的加气混凝土属于多孔混凝土中的一种, 同属于多孔混凝土的还有泡沫混凝土。两者之间的结构和性能基本相同, 它们的差别, 只是在气孔形状和加气手段之间的差别。加气混凝土气孔一般是椭圆球形的, 而泡沫混凝土受毛细孔作用的影响, 产生变形, 形成多面体。加气混凝土是利用化学方法发气, 通过化学反应, 由内部产生气体而形成气孔的多孔硅酸盐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则是通过机械制发泡的方法, 即物理方法, 先将发泡剂制成泡沫, 然后再将泡沫及所含气体加入到水泥、硅-钙质 (菱镁、石膏) 料浆中, 拌合后形成泡沫浆体, 经养护硬化而得的多孔混凝土, 应分别称作泡沫水泥混凝土、泡沫硅酸盐混凝土 (泡沫菱镁混凝土、泡沫石膏混凝土) 等。

由上不难看出, 无论是加气混凝土还是泡沫混凝土, 即无论是采用化学方法还是物理方法制成的多孔混凝土, 都是向混凝土中加入了气体即进行了“加气”, 在混凝土中形成气泡或孔隙, 可谓异曲同工。因此, “墙体不应采用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所说的“加气混凝土”, 是泛指加入气体的混凝土, 是采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加入气体的混凝土的总称, 即通常所说的加气混凝土和泡沫混凝土的总称。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和说明, 将通常所说的“加气混凝土”前面冠以“化学法”, 即“化学法加气混凝土”或仍称“加气混凝土”;而将泡沫混凝土称作“物理法加气混凝土”或仍直称“泡沫混凝土”。

显然, 这里的“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 是泛指非高压蒸汽养护即免蒸压的“化学法加气混凝土制品”和“物理法加气混凝土制品———泡沫混凝土制品”的总称。

由于目前, 采用化学方法加气的加气混凝土制品, 即化学法加气混凝土制品, 在国家现行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GB/T 11968) 、和《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GB 15762) 的标准名称中, 均已明确砌块和板等制品, 是采用高压蒸汽养护工艺制得的。依据《墙体材料术语》 (GB/T 18968) 关于硅酸盐砌块和板的术语和定义可知,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是蒸压养护制成的多孔硅酸盐混凝土制品。也就是说, 目前采用化学方法加气的加气混凝土制品, 均是采用高压蒸汽养护工艺制得的。而采用物理方法加入气体的加气混凝土制品, 即泡沫混凝土制品, 大都采用非高压蒸汽养护工艺制得。

因此, 这里的“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 是专指非高压蒸汽养护即免蒸压的采用物理法加气的加气混凝土制品, 即泡沫混凝土制品。另外从一些资料和互联网上可以看到, 常将免蒸压泡沫混凝土砌块, 称作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对于自然养护的则称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或称免蒸加气块。

3 关于物理法加气混凝土制品———泡沫混凝土制品

3.1 泡沫混凝土及其用途、性能和生产工艺简述

泡沫混凝土在我国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但用其生产墙材制品却是近些年的事情, 不免会对其感到生疏, 因此, 这里就泡沫混凝土及其用途和性能等做简要介绍。

工程上常用的泡沫混凝土是用机械搅拌的方法, 将大量细密的气-液相泡沫与硅质材料 (粉煤灰、矿渣粉和砂等) 、钙质材料 (水泥、石灰等) 、水及附加剂混合在一起, 注模成型、养护而成的多孔混凝土。由于其多孔 (气孔体积约占总体积的85%) 、质轻、保温隔热效果好、注塑成型容易等特点, 适用于冷库壁体、热工管道以及建筑物的屋面和地面的保温层等需要保温隔热的场合。

生产泡沫混凝土的泡沫, 系由泡沫剂的水溶液制备而成。泡沫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 通常由不对称的极性分子组成, 能够聚集在气-液相界面上, 降低表面张力, 提高气泡膜的机械强度, 防止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气泡缩小或相碰破裂。将泡沫剂加入水中, 用搅拌或吹入等方法, 将空气掺入到泡沫剂溶液中, 并掺以适量的泡沫稳定剂, 即可制得稳定的泡沫。

将制得的泡沫与硅质材料 (粉煤灰、矿渣粉和砂等) 、钙质材料 (水泥、石灰等) 、水及附加剂等掺合成料浆, 施以剧烈搅拌, 泡沫 (气泡) 就均匀地分布于浆体内, 硅质材料与钙质材料形成气泡壁的组成部分, 水化、固化后即成为泡沫混凝土强度的载体。浆体中气泡分布均匀、尺度愈小, 则混凝土的强度愈高。料浆经静停、养护, 即得到成品泡沫混凝土。

泡沫剂是生产泡沫混凝土的关键。对泡沫剂的要求是:泡沫稳定, 不致在同浆料混合时被破坏;对硅质、钙质胶凝材料的水化硬化无有害影响。

通常使用较多的泡沫剂有:松香胶泡沫剂、废动物毛血泡沫剂 (牲血泡沫剂) 、纸浆废液泡沫剂、树脂皂素泡沫剂及石油磺酸铝泡沫剂等。

生产泡沫混凝土对其他原材料的要求是:水泥, 一般采用硅酸盐系列水泥, 也可采用硫铝酸盐水泥、高铝水泥。采用蒸汽养护时不能用高铝水泥;石灰, 当采用蒸汽养护时, 可用一定量的石灰代替水泥作为钙质材料;掺合料, 可采用粉煤灰、矿渣粉、浮石粉、石英粉等;气泡剂要求同加气混凝土。

工程常用的泡沫混凝土有:水泥泡沫混凝土, 以水泥、砂、水与泡沫剂配制而成;粉煤灰泡沫混凝土, 以粉煤灰、水泥、生石灰、石膏粉、水与泡沫剂配制而成;炉渣泡沫混凝土, 以炉渣、水泥、生石灰、石膏粉、水与松香钠发泡剂配制而成。

泡沫混凝土的生产工艺一般为:分别制得泡沫稀释液和水泥浆, 混合搅拌、成型, 自然养护或蒸养或水养。

3.2 泡沫混凝土及其制品发展历史及现状

据介绍, 中国泡沫混凝土的发展并不晚, 仅次于欧洲。这主要是因为前苏联的原因。一方面, 前苏联在泡沫混凝土技术及应用方面, 在20世纪50年代初均走在世界前列。另一方面, 当时苏联援建中国的热潮正高, 为他们把泡沫混凝土先进技术及时传播到中国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1952年至1959年的8年间, 是我国泡沫混凝土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 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1954年, 在中国科学院土木所与其他单位合作下, 由前苏联专家指导, 在哈尔滨生产出蒸压泡沫混凝土板, 用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屋面, 这是我国首次将泡沫混凝土用于建筑保温。

但可惜的是, 由于随后的中苏关系恶化, 苏联专家撤走, 再加上紧接其后的文化大革命, 致使我国泡沫混凝土从1960年至1980年, 整整20年之久, 很少有人问津。假若按20世纪50年代的速度发展, 我国早已成为泡沫混凝土生产的强国。这实在令人惋惜。

在1980年前后, 随着改革之风吹开国门, 欧洲的泡沫混凝土现浇技术进入了我国的开放前沿广东, 泡沫混凝土重新在我国兴起, 应该说是从现浇开始兴盛并发展起来的。这是与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高潮时期以制品为主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进入21世纪之后, 由于其适应了建筑节能的需求, 泡沫混凝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并从2005年起进入发展高潮。如今, 泡沫混凝土现浇地暖保温层技术自东向西、向南、向北三面扩展, 已发展到全国除两广及福建、台湾之外的大部分省区, 成为泡沫混凝土第一大应用领域。2006年以后, 我国现浇为代表的泡沫混凝土, 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基本形成了以现浇为主制品为辅的格局。

目前, 我国泡沫混凝土企业总数预计近1 000家左右, 其中, 现浇企业约占60%左右, 制品企业约占20%左右, 设备加工企业约占10%左右, 发泡剂生产企业约占10%左右。

我国泡沫混凝土年产量, 2008年已达500万m3, 2009年粗略估计应该突破600万m3。其中, 泡沫混凝土地暖保温层约300万m3、屋面保温层约150万m3、地面垫层约50万m3、各类回填约20万m3、特种功能应用30万m3、制品类约50万m3。现浇约占总产量的80%以上, 其他约20%。

我国泡沫混凝土, 从应用领域来看, 主要用于建筑保温, 其用量约占泡沫混凝土总产量的85%, 岩土工程约占8%, 油田应用约占2%, 其他应用约占5%。在这些方面, 泡沫混凝土现浇具有优势, 在我国发展迅速, 施工量已居世界首位。现浇工艺技术在引进基础上经近几年的不断完善, 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体系, 工艺水平已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其中, 公路回填、隧道回填、地基回填、油田固井浇注等已在我国成功应用。建筑保温屋面、地面、垫层现浇施工技术已经成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泡沫混凝土墙体现浇, 是我国拥有自主产权的创新技术。它包括承重泡沫混凝土现浇, 墙体、钢结构现浇, 墙体、框架结构泡沫混凝土墙体、砖混结构夹芯泡沫混凝土墙体等。这是我国对国际泡沫混凝土现浇技术的重大贡献, 对拉动泡沫混凝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目前, 河南省在驻马店永泰公司的配合下, 制定并颁布执行了《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技术规程》地方标准, 并有了许多工程应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编制的《钢结构住宅 (二) 》, 也采用了泡沫混凝土灌芯现浇墙体。杭萧钢构利用这一图集, 采用泡沫混凝土现浇, 在武汉承建了世纪家园小区几十栋高层住宅。目前, 我国在泡沫混凝土现浇墙体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方面, 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与现浇相比, 我国的泡沫混凝土制品和国外不同在于整体规模偏小, 技术水平不高, 没有大宗应用的主导产品。国外大部分采用现代化的蒸压工艺, 自动化程度高, 产品质量好,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规模化生产了蒸压砌块与屋面大板、墙板等。而在我国, 除广东天风墙体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泡沫混凝土蒸压砖外, 泡沫混凝土大部分为自然养护, 产品质量差, 实际应用不多。特别是泡沫混凝土砌块, 虽然已出台了行业标准, 但至今没有规模化生产应用的产品。昆明、南昌等地先后建设的一批大型泡沫混凝土砌块生产线, 由于制品后期干缩大, 墙体裂缝, 都已倒闭。

目前, 由于泡沫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技术门槛低、设备少而简单、投资小, 又形成了一股研究、投资、生产及应用泡沫混凝土的热潮。国内小企业手工作坊式生产泡沫混凝土砌块正在各地推广, 由于其养护基本都采用非高压蒸汽养护工艺, 因此, 常将泡沫混凝土砌块, 称作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或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 其质量得不到保证, 耐久性能和后期干缩难以解决。泡沫混凝土砌块生产所用原材料以水泥、石灰和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为主。另外, 还有用菱苦土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 生产“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图1所示生产线, 为新疆阜康市某企业, 于2006年以30万元购买的“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专利技术, 建设的以菱苦土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生产“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线, 所生产的产品因质量低劣无人问津, 于2007年停产;图2为笔者于2008年2月拍摄, 生产后在厂堆存约一年时间的产品质量状况, 可以清楚的看到免蒸加气砌块表面的裂纹。

泡沫混凝土砌块一直是国内各方热衷的一项产品。但由于自然养护产品的强度差、后期干缩大、耐久性能差, 致使本产品始终没有在我国规模化生产应用。国外企业多采用蒸压养护工艺, 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采用的是自然养护工艺, 因强度低、抗冻性差、干缩大, 从20世纪40年他们在已成功生产自然养护泡沫混凝土的基础上, 实现了蒸压泡沫混凝土及蒸压泡沫硅酸盐的工业化生产, 建立了彼尔伏乌拉尔斯克、别莱兹尼克等泡沫混凝土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泡沫混凝土砌块、墙板、饰面板、屋面板、楼板等, 开始大量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

然而, 我国至今一些泡沫混凝土设备生产厂家, 仍在大力推广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自然养护的泡沫混凝土砌块生产设备。笔者于2010年11月17日, 随抚顺市墙改办领导到抚顺某新型建材公司, 考察利用铁矿尾矿生产混凝土砖的情况, 期间了解到该企业由于受到不实之词宣传的误导, 于2010年10月份购入武汉某环保设备公司的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设备, 正在进行免蒸加气块的试验和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有的开发商看中其“密度低”、价格低而表示欢迎, 图3为还处在养护期的免蒸加气块试产品。对此, 本着对企业的负责、关心和爱护, 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明确告知企业负责人, 此种材料性能低劣, 不能在墙体上应用, 在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 (GB 50574-2010) 中, 以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墙体不应采用非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另外, 在国家现行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的技术规范和规程中, 所允许采用的墙体材料, 均不包括免蒸加气块, 那么, 生产出来的产品———免蒸加气块, 将会陷入销售无门的困境, 因此, 应停止免蒸加气块的试验和生产, 以减少和避免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3.3 关于泡沫混凝土制品的产品标准———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砌块》 (JC/T 1062-2007)

目前, 所见到的正式发布实施的泡沫混凝土制品的产品标准, 仅有行业标准JC/T 1062-2007《泡沫混凝土砌块》下面拟就其主要性能指标及存在问题进行讨论。

3.3.1 行业标准JC/T 1062的主要技术指标

行业标准JC/T 1062-2007给出的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定义是:“用物理方法将泡沫剂水溶液制备成泡沫, 再将泡沫加入到水泥基胶凝材料、集料、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等制成的料浆中, 经混合搅拌、浇注成型、自然或蒸汽养护而成的轻质多孔混凝土砌块, 也称发泡混凝土砌块”。标准所规定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a.强度等级应符合表1的规定。

b.密度等级应符合表2的规定。

c.干燥收缩值和导热系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

d.抗冻性应符合表4的规定。

e.碳化系数应不小于0.8。

3.3.2 行业标准JC/T 1062存在问题

从行业标准JC/T 1062所规定的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定义看, 由于明确所采用的胶凝材料为“水泥基”, 言外之意, 行业标准JC/T 1062所定义的泡沫混凝土砌块, 就是水泥混凝土制品, 从而既可采用自然养护, 又可采用常压或高压蒸汽养护, 其产品性能基本一致。实际并不然, 行业标准JC/T 1062所定义的泡沫混凝土砌块, 并非是水泥混凝土制品, 而是硅酸盐混凝土制品, 其采用自然养护或常压蒸汽养护与高压蒸汽养护相比, 产品性能具有显著差异 (将在后面做进一步的说明) , 因此, 为了满足自然养护的泡沫 (硅酸盐) 混凝土砌块生产的需要, 所规定的性能指标, 不仅低于国家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GB11968) 的规定, 亦明显低于国家标准《墙体材料统一技术规范》 (GB 50574-2010) 的规定, 尤以强度等级和密度等级指标的规定最为突出。下面仅就强度等级和密度等级的规定进行讨论。

a.在密度等级相同时JC/T 1062所定义的砌块强度显著低于GB11968所定义的砌块。

国家标准GB 11968对于砌块的强度级别 (等级) 、密度级别 (等级) 和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作了规定, 见表5、表6和表7。

不难看出, 国家标准GB 11968对于判定砌块强度级别和密度级别的等级, 对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作出了明确规定, 如表7所示。如果砌块的其他各项性能指标为优等品, 如密度级别为B06 (优等品) , 若强度级别为A5.0或大于A5.0, 则为优等品;若强度级别为A3.5, 则为合格品;若强度级别小于A3.5, 则判定为不合格。如果强度级别为A3.5, 若密度级别不大于B05且为优等品时, 则为优等品;若密度级别为B06, 则为合格品;若大于B06则为不合格。

行业标准JC/T 1062没有规定强度等级与密度等级的对应关系, 那么, 只要强度等级不低于A0.5, 密度等级不大于B10, 砌块亦为合格, 将会导致产品粗制滥造, 质量得不到保证。在行业标准JC/T 1062中, 对砌块的强度等级规定了7个级别, 对密度等级规定了8个级别, 如若要将它们从最高强度等级和密度等级一一对应起来, 那么, 当密度等级为B08时, 其强度等级应达到A3.5;然而在国家标准GB 11968中, 密度等级为B08的砌块, 强度等级就可达到A10。

因此, 行业标准JC/T 1062所定义的砌块, 当与国家标准GB 11968所定义的砌块具有相同的密度等级 (级别) 时, 前者的强度等级要显著的低于后者。

b.不能满足建筑工程应用的需要

从行业标准JC/T 1062对砌块干燥收缩值和导热系数的定义 (见表3) , 可以知道密度等级为B06及其以下的砌块, 是用于保温隔热的砌块, 其强度等级应不超过A1.5。由于行业标准JC/T 1062对密度等级和强度等级的对应关系没有作出规定, 那么, 用于墙体砌筑的砌块, 其密度等级和强度等级应有如下对应关系, 见表8。

即当强度等级为A2.5时, 密度等级为B10时, 其干表观密度达1 030 kg/m3, 亦可确定砌块强度等级为A2.5合格。

国家标准GB 50574以强制性条文, 对块体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作出了规定, 要求用于自承重墙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最低强度等级为A2.5, 用于承重墙的为A5.0。按国家标准GB11968的规定, A2.5砌块的密度等级为B05, 即干表观密度不大于525kg/m3。然而, 按行业标准JC/T 1062的规定, 砌块强度等级为A2.5, 密度等级可达到B10, 显然, 其显著低于国家标准GB 50574和GB 11968的规定, 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

为了适应砌体发展自承重墙技术的需要,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标协字【2007】81号文件批复, 编制的中国建设工程协会标准《砌体自承重墙技术规程》报批稿, 根据国家标准GB 50574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对于用于自承重内隔墙和外墙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最低强度等级和最大干表观密度作了进一步的规定:用于内隔墙的最低强度等级为A2.5, 最大干表观密度为600 kg/m3;用于外墙的分别为A5.0和800 kg/m3。显然, 依据行业标准JC/T 1062规定, 生产的砌块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因此, 即使泡沫混凝土砌块采用高压蒸汽养护, 强度等级和干表观密度, 难以满足建筑工程的要求。

另外, 行业标准JC/T 1062规定的泡沫混凝土砌块的技术要求, 不仅强度等级和密度等级的技术指标明显偏低, 其他性能指标亦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劈压比等均不符合国家标准GB 50574的如下规定: (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不应有未切割面, 其切割面不应有切割附着屑 (强制性条文) ; (2) 蒸压加气混凝土劈压比不应小于表9的要求 (强制性条文) ; (3) 碳化系数不应小于0.85; (4) 软化系数不应小于0.85。

注:蒸压加气混凝土劈压比为试件劈拉强度平均值与其抗压强度等级之比。

3.4 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属性

有关资料, 对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属性或者说类别, 作出如下说明:“按照材料体系, 泡沫混凝土砌块可分为水泥泡沫混凝土砌块和硅酸盐泡沫混凝土砌块, 前者主要以水泥为胶凝材料, 后者则以石灰为主要胶凝材料”。如将水泥-粉煤灰-石灰型、水泥-矿渣-石灰-石膏型、水泥-粉煤灰-砂-石灰型、水泥-砂-石灰型, 均定义为水泥泡沫混凝土, 这显然是以是否掺水泥和水泥掺量的多少, 来确定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属性或者说类别, 欠妥, 缺乏科学依据。如生产水泥-矿渣-砂加气混凝土砌块, 42.5级普硅水泥掺量为18%~20%, 不掺石灰, 可谓以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 国家标准《墙体材料术语》 (GB/T18968) 和《硅酸盐建筑制品术语》 (GB/T 16753) , 均明确其为多孔硅酸盐 (混凝土) 制品, 因为其最终的水化产物是以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为主。也就是说, 国家标准GB/T 18968和GB/T 16753是以科学的方法, 看其主要水化产物组成, 而不是以表面现象, 看其是否掺加水泥及水泥的掺量多少来判定其属性或类别。

从行业标准JC/T 1062给出的定义及仅从原材料的分类条目:水泥、集料和掺合料来看, 其所命名的“泡沫混凝土砌块”, 似乎应为水泥混凝土制品。然而, 从标准中, 将石灰作为掺合料;在生产中,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在砌块的配方中均掺有石灰来看, 其所命名的“泡沫混凝土砌块”, 实为硅酸盐混凝土制品。

标准规定的掺和料有: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石灰和其他活性矿物掺和料。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为硅质材料, 其作用是要与水泥水化生成Ca (OH) 2, 进行二次水化反应, 生成更多的以水化硅酸钙为主的胶结料, 以利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气孔壁或孔间壁, 提高砌块的强度和其他性能。

石灰同水泥一样可水化生成Ca (OH) 2, 亦与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等硅质材料, 进行二次水化反应, 生成更多的水化硅酸钙等胶结料, 以提高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强度及其他性能。显然, 石灰与水泥一样是作为钙质材料, 其用以补充水泥掺量的不足, 为泡沫混凝土砌块在养护期间提供Ca (OH) 2与硅质材料进行二次水化反应, 以满足生成更多胶结料的需要。

从所了解的, 依据行业标准JC/T 1062, 生产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原料配合比中, 除掺有较大比例的水泥外, 亦掺有一定量的钙质材料———石灰、电石渣等, 如贵州省遵义县某环保建材公司, 生产的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原料配比为:粉煤灰︰水渣︰电石渣︰硫石膏︰水泥=40︰35︰5︰5︰15;又如武汉某环保设备公司, 为抚顺某新型建材公司生产免蒸加气块, 提供的原料配合比为:水泥︰尾矿粉︰石灰=30︰55︰15。那么, 为什么在泡沫混凝土中掺入较大比例的水泥, 还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石灰、电石渣等钙质材料?应该说这只有一种答案, 那就是, 由于为了降低产品成本, 造成水泥的掺量不足, 其水化生成的Ca (OH) 2, 不能满足与硅质材料进行二次水化反应, 生成新的胶结料以提高砌块性能的需要, 为补充水泥的用量不足, 则需要掺入价格比水泥低得多的石灰, 或者价格更低的电石渣, 经水化生成Ca (OH) 2, 与硅质材料进行二次水化反应, 满足生成新的胶结料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 水泥水化生成的水泥结石稳定、水泥混凝土耐久的物质基础和标志性矿物———Ca (OH) 2不复存在, 而使泡沫混凝土砌块, 成为以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为主要胶结料的硅酸盐制品。这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硅酸盐建筑制品》 (GB/T 16753) 给出的硅酸盐建筑制品的定义:“用硅质材料和钙质材料, 以一定的工艺方法, 在自然或人工水热合成条件下反应生成以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为主要胶结料的建筑制品”的规定。因此, 将与水泥一样作为钙质材料的石灰, 在行业标准JC/T 1062中, 却以掺和料的面目赫然出现, 显然是不合适的, 会使人们将实为硅酸盐混凝土制品的泡沫混凝土砌块, 误认为是水泥混凝土制品, 从而不利于正确的选择养护工艺, 生产高质量的泡沫混凝土砌块。

因此, 采用国家标准《墙体材料术语》 (GB/T 18968) 和《硅酸盐建筑制品术语》 (GB/T 16753) , 给出的泡沫硅酸盐混凝土砌块的定义:“以硅质材料和钙质材料为主要原料, 掺加泡沫剂, 经加水搅拌, 由物理机械作用, 产生泡沫, 经浇注成型、蒸汽养护等工艺和过程制成的多孔硅酸盐砌块”来定义由行业标准JC/T1062所命名的“泡沫混凝土砌块”更为确切。

目前, 生产的泡沫混凝土制品, 基本都属于硅酸盐制品, 又如由国家标准《蒸压泡沫混凝土砖》送审稿中, 给出的砖的定义:“在水泥、集料、掺合料、外加剂与水拌和的混合料中引入泡沫, 形成轻质料浆, 经浇注成型再蒸压养护而制成的砖”。其似乎应为水泥混凝土制品, 但与行业标准JC/T 1062一样, 将本应与水泥同样作为钙质材料的石灰, 却以掺合料的面貌出现, 以回避其为硅酸盐制品的本质。

非物质性主导的产品时尚设计 篇4

一、电子产品的时尚设计——走向“非物质”

在电子数码界, 原本由设计师所主导的时尚设计, 慢慢被消费者所推动的创新体验所取代, 技术的时尚设计慢慢被弱化。就像80年代的ibm所倡导的技术, 理性功能主义的审美被sony, 苹果的多元化时尚设计所取代一样。以至于很多数码产品除了在外观上追究科技和文化艺术的融合外, 在功能上也追求灵活多变的“体验组合”。

于是, 今天的电子产品不再是功能单一的产品。功能的混搭的这些数码电子产品造型越是新颖, 功能越是全面, 就越能凸显其时尚感, 更能拉近产品本身与消费者的距离, 使人更容易体现到产品的情感。也可以说, 人们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不单单只是购买了功能, 更主要的应该是一种建立物质产品上的“非物质”的情感体验。

二、电子产品的时尚设计越显文化价值

1. 时尚的外观设计越显出商业价值

穿上阿迪达斯的运动装, 带上ipod随身听, 露出ipod经典的白色耳机线, 慢跑于大街上, 这样的装扮一定会被投来羡慕的眼光, 还会被冠名“时尚达人”的头衔。的确ipod早已成为时尚一族的宠儿。不论是早在2001年上市的ipod gen one, 还是2012年的iphone 5和ipad mini, 都同样被时尚达人所争相拥有。

苹果公司之所以现在富可敌国, 傲视群雄, 自然是有他的资本, 不论是简洁, 圆润, 唯美的外形, 还是超酷的ios操作界面, 都将简约风格发挥到极致。Ipod classic经典的抛光不锈钢背壳, 磨砂的铝合金表面依然诠释着经典。Iphone的推出使整个手机业为之一振, 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手机的传统映像, 掀起了触屏智能手机的风尚。为众多国际品牌争相效仿。

如今, 注重工业设计, 熔炼时尚元素已经成为苹果, 索尼, 三星等知名电子品牌的鲜明图腾, 当时尚成为电子品牌的应有之意, 也许我们就不难看到皮革搭薄纱, 朋克配格洛丽塔风格, 以及爱马仕配盖普这种新兴的时尚元素包裹着的消费电子技术出现在各大IT卖场的展台上, 皮革或者木质的笔记本, 体现环保的竹子外壳的电脑, 新奇, 华贵高雅的钛金属包裹的各种时尚数码产品, 乃至将手机推向奢华的vertu, , 以及众多电子数码品牌与施华洛维奇联手打造科技艺术高度结合的时尚新宠。

2. 人性化设计展现情感化体验

简约的造型, 唯美的线条, 明快的色彩, 前卫的人性化功能构成了今天数码电子产品时尚化设计的符号—高技术主义的艺术化。那些超功能的数码产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承载着一种非物质情感和符号的意味, 也就是说数码产品的时尚设计也应该具有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功能:“所设计的产品必须造就一种特殊的知觉态度, 至少在某个阶段时间内, 被人们视为圣神的仪式性的东西, 并成为帮助人们取得审美的生活形式或者风格的东西”。比如我们购买iphone, 其实不单单只是使用手机, 不单单只是体验手机本身。更多的是体验一种“非物质性”的, 能够使人身心愉悦, 使我们能够感觉或者感受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或者是一种休闲的文化等等。正如苹果ipod的宣传广告一样:“当你购买一部ipod, 你便拥有了一个虚拟的无缝的全球音乐支持, 通过内置的软件转换, 从此全球的音乐将与你相伴, 你的生活从此不再孤单!”

三、数码电子产品时尚化设计的整体性——“审美自律”与“社会他律”

在“非物质性”主导下的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已经不再只是满足自己的温饱, 不再只是满足特定的功能。人们开始希望:产品既要有着完善的功能, 以满足日常的生活, 又要能够体现对使用者的精神关怀和满足消费文化的需求。人们希望用代表他们个性或者品位的产品, 来修饰自己的房间, 希望用时尚化的产品来表达他们的个性。从这种现象上来说, 人们的消费观念是受着“非物质性”的引导的, 更多的表现是为了体验一种美感或是体现一种身份或者地位的象征。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需求, 索尼、三星等数码厂商也纷纷爆出了自己的时尚大旗, 除了这些国际品牌的时尚经典之作外, 也有一些牵强模仿的伪品牌, 用时尚的外衣包裹但是没有丝毫的设计内涵。这些集仿主义的产品充斥着整个市场, 使用着华丽的时尚元素, 但是制作工艺令人发指。冠名为“山寨”, 外型的大胆模仿, 功能上的特别新奇, 价格的低廉, 无论它有多么得势, 但是最终也只能定格在“数码玩具”的行列, 是在是难以迈上正途, 缺少品牌的积垫。在设计中缺少融入文化, 缺少情感, 缺少“非物质性”。这种设计必定被人所抛弃。

“时尚设计就其内核而言就是一种文化的整合过程。”数码产品的实用功能与时尚的外观相和谐统一实质上是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 消费文化相统一, 相整合的结果。今天数码市场中充斥着数以万计的时尚产品, 但是这些产品又有多少是我们想要的体现设计文化的整合呢?少之又少!一方面如vertu刻意追求奢华的艺术个性, 以来迎合“生活的高度艺术化”, 另一方面像山寨数码那样, 纯粹追求利益, 金钱的商业设计。从设计美学角度来看待这两种路线—“单纯追求个性的奢华设计”和“世俗的商业化设计”。实质上, 他们分别要走的就是极端的“审美自律”和“社会他律”的道路。想要更多的产品真正的实现时尚化, 想要更多的体现其情感价值, 时尚设计既不能像vertu那种新艺术运动风格式的时尚装饰主义设计, 也不能走向忽视设计伦理的唯利是图的山寨式设计。正如莫里斯所说:“与现代社会市侩作风斗争的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这都使我们相信, 在当前商业主义和唯利是图的社会体制里, 艺术不能获得真的生命和发展。”

乔布斯:“非”标准 篇5

今天, 产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 就是惊人的大规模复制能力。因而, 统一性和可替换性, 已成了工业界通行的准则, 像微软的操作系统、英特尔芯片和IBM的PC机, 都可以称为“标准”得意的功绩。

对于乔布斯而言, 标准却“匪夷所思”。

乔布斯独特的个人际遇, 造就了他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同行嫉妒的目光下, 他无所顾忌地抢先夺走了“已成定式”的电脑键盘、Flash软件、DVD光驱和可拆卸的手机电池;在公司员工无奈的愤懑中, 他若无其事地粗暴否定了“最通行”的曲线走向、弧度设计、字符倾角、图标颜色等视觉惯例。乔布斯在创业早期, 甚至在Mac电脑上使用了一种特别的螺丝将机箱紧锁, 普通螺丝刀无法打开, 使Mac的操作系统绝对地不兼容其他公司的硬件。而这些, 无不被业界惊呼为时代的杰作。

乔布斯一次又一次地另搞一套, 不守“规矩”, 藐视“规则”, 奉行“非”标准, 使他成为全球IT业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另类”。

乔布斯打破常规, “颠覆”标准化, 极其生动地诠释了“非”标准的地位。

我们知道,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称为标准化。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协调和优化。应该认为, 统一只是标准化的形式 (包括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 , 优化才是标准化的终极目的。

标准化是一把双刃剑, 标准化的意义不可以绝对化, “非”标准的价值不可忽视。从“创新”的角度上讲, “非”标准莫可小视, 特别要“另眼看待”!

通常, “非”标准是标准的先行者。“非”标准是在实践中首先发生的, 只有在已经出现的众多的“非”标准中, 才产生统一的标准和标准化。即便有了统一的标准, 还会不断地冒出新的“非”标准。

我们的机械工程师案头, 会摆着《标准机械设计手册》, 往往也会有一本《非标准机械设计手册》。2011年3月,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书名为《非标准机械设计实例详解》的新作 (书号:978-7-111-32260-3作者:车洪麒张素辉) 。

某种意义上讲, “非”标准是产品多样化的技术依据, 是产品质量特色的技术特征。打破了单调划一的千篇一律的禁锢, 呈现百花齐放的商品市场, 随心所欲的消费选择, “非”标准有它的价值。

说一桩建筑业的实例:香港就有“非”标准设计大厦 (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 。它是近年香港落成的公共房屋中, 较为常见的一种。10~20年前, 香港政府房屋署以标准设计, 在各区大规模兴建一式一样的楼房, 被批评单调乏味。随着房屋署引入“非”标准设计以适应不同环境, “非”标准设计大厦在景观设计、外墙设计和单位设计方面都比原来更好, 到2009年, 停止使用原式房屋设计方案, 取而代之的是“非”标准设计大厦。

“非”标准是企业富于生命力的技术保障。用户的需要是质量的内核。今天,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品牌发展, 自主研发“非”标准产品, 延伸产品的生命力, 比比皆是。企业的优势正是体现在与众不同、你无我有, 不信, 请你看看他们的广告宣传。

“非”标准和人们息息相关。比如“非标准工作时间制”, 我们多多少少有些向往呢。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 员工可以灵活地、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 以代替统一、固定的上下班制度。多么惬意!

据1项市场调查显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现代社会工作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 国内的白领工作者更钟情于不拘泥传统的“朝九晚五”的工作“围城”。近年来也涌现出越来越多试行这种“非”标准制度的工厂和企业。“弹性工作制”有可能实施吗?

非标准化产品 篇6

关键词:矿山,安全标准化,绩效,调查

为了稳步推进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工作, 切实有效地开展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 需要进一步了解非煤矿山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绩效, 通过对部分已施行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非煤矿山企业进行的调查, 客观地反映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对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控制减少事故发生的作用。

一、调查方法、内容及对象

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 设计了《安全标准化企业现状调查表》, 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非煤矿山企业基本情况等。由这些内容组成评价非煤矿山安全推行标准化建设绩效的指标体系。

本次调查主要是在湖州市各县 (区) 的65家非煤矿山企业中进行。分析了这65家非煤矿山企业的规模、经济类型以及安全标准化等级情况。

二、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 将非煤矿山安全推行标准化建设绩效的各项指标的受影响情况进行统计如下表:

1) 企业安全标准建设对企业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65家标准化达标企业中, 有16企业在安全标准化达标后, 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很多, 占24.6%;有49家企业有所提高, 占75.4%;没有企业在安全标准化达标后, 企业安全标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没变化。

2) 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对企业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影响:有14家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明显加强, 占21.5%;有45家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有所加强, 占69.2%;有7家在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变化不明显, 占10.7%。

3) 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对企业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影响:有15家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明显加强, 占23.1%;有37家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有所加强, 占57.0%;有13家安全标准化达标企业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变化不明显, 占20.0%。

4) 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对工艺设备、设施改进的影响:有38家企业对工艺设备、设施的改进很多, 占58.5%;有22家企业对工艺设备、设施有点改进, 占33.8%;有5家对工艺设备、设施未进行改进, 企业工艺设备、设施条件没变化, 占7.7%。

5) 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及员工安全素质的影响:有16家企业员工安全素质也有提高, 占24.6%;有32家企业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有点改进, 占49.2%;有17家企业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没变化, 员工安全素质也没得到提高, 占26.2%。

6) 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对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和安全检查工作的影响:有27家企业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改进很多, 占41.5%;有31家企业安全检查工作和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均有点改进, 占17.7%;有7家安全标准化达标企业的安全检查工作和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状况没变化, 占10.8%。

7) 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对企业安全状况的改善和企业安全事故发生频率的影响:有39家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很多, 占60.0%;有26家企业在安全标准化达标后, 基本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也有所改善, 占40.0%。

三、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绩效分析

1) 非煤矿山企业通过推行安全标准化建设, 能够遵循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了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和责任体系, 企业主加大了安全投入, 事故风险管理意识加强, 对事故的防范能力得到加强, 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和安全管理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 企业在安全标准化达标后, 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很多, 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 也有少数企业在推行安全标准化管理后, 企业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还不到位, 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在标准化达标前后的变化不明显。这一方面可能是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及责任体系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实际发生了脱节, 另一方面可能是企业将标准化创建达标作为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目的, 在达标后没有实施持续的、规范的、制度化管理。

3) 企业通过标准化建设, 绝大多数企业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出发, 加强了工艺设备、设施的改进, 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得到加强。但是, 还有相当一部分已推行安全标准化的企业, 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改进不明显。这一方面说明一些矿山企业工艺、设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仍较低, 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设备、设施条件稍好的矿山企业, 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的再改造再提升缺乏主动性。

4) 安全标准化管理是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 这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到安全管理过程中来, 也就是说企业员工安全素质的提高对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的影响起着关键作用。从调查情况分析可以看到, 有近半数的安全标准化达标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变化不大, 员工安全素质没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说明, 一些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没有细化到全体员工、全部岗位, 没有深入到安全管理的全过程, 这也是一些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后, 安全保障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性提升的原因, 这也将严重影响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实效。

四、建议

探索非标准化服装版型的发展之路 篇7

关键词:标准化,非标准化,服装版型

中国服装市场普遍处于一个标准化版型生产的现状, 长久以来依据不同地区的穿着习惯、气候特点、身材比例等特质形成标准化的服装版型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服装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巨大震荡, 这种变化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主导, 生态因素的诊释, 科学技术的引领, 社会因素的影响。尽管市场上服装产品琳琅满目, 供过于求, 然而标准化的服装形式与社会诉求仍然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一、标准化服装版型显露出的弊端

1.生态因素

近年人们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人均身高逐年提高, 青少年的发育年限明显提前, 同比各年龄层肥胖的程度也有所提高, 然我国服装人体数据依然保留着27年前的统计数据, 更新迟缓, 严重缺乏准确性和权威性。导致市场上同规格的服装版型各异, 又或者服装规格细分太少, 为便于加工, 版型中庸, 围度及比例缺乏考量等, 服装版型过于“标准化”, 最终各年龄层的群体都存在着选择困难的窘境, 特殊体型的人群更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服装。

2.社会文化因素

信息爆炸的时代使多元文化交融, 世界变的很小, 小众文化异军突起, 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新世纪的年轻人高呼脑洞大开之时, 人们的接受度也空前高涨。服装作为语言传播的一种形式, 自然脱离不了革新的命运。各种解构主义、装饰主义, 极简主义等之所以能盛行, 同人们求新求异心理密不可分。个性化的时代, 人们的消费趋向和审美需求已经成为左右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服装的发展方向比起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加自由, 单一的标准化模式又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

3.科技因素

纺织材料一度成为决定了服装创新的决定因素。 (1) 技术改变材料的性能。削弱了天然材料、合成材料的各自弊端, 通过分解材料的特性, 让合成材料具备天然材料的透气性和舒适性, 同时保留了合成材料不易变形的特性。创造性改良材料的性能, 优化成本。 (2) 技术改变缝制手段。合成技术的日益成熟使纺织材料的范围越发宽泛, 例如, 塑胶、玻璃纤维, 纸纤……被逐步运用到服装中来, 合成技术将打破了传统服装缝制手段,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着实打破服装结构的瓶颈,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非标准化服装版型的发展现状

以上因素必然生发观念性的改变, 非标准化版型为主的服装品牌越来越多。JNBY, BANXIΩAOXUE, UMA WANG, 等小众设计师品牌在每一季度也存在非标准化版型的服装, 公司会顾及销量与盈利, 也会弱化这些服装的比重。在大市场化标准化的前提下也会有一些非标准化的细节会出现。就如DECOSTER, 早期是由非标准化版型的一个小众品牌走向标准化的一个广为人知的服装品牌, 再走向以主体标准化版型非标准化的细节也存在少量以形象款出现的非标准化版型。

日本是非标准化服装造型设计与应用最广泛的国家, 整个国家擅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进行有机结合, 专注于发掘传统文化精髓, 发展现代艺术的内涵, 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东方艺术风格。如ISSEY MIYAKE, YOHJI YAMAMOTO, COMME DES GARCONS等品牌, 广泛吸收各种文化, 从东方宽衣文化中获得设计灵感, 巧妙地将直线剪裁与西方制衣技术结合, 通过解构、混搭等手段重新诠释人体与服装空间的构造关系, 强调每件衣服独特的存在感。美国的服装造型设计自由度非常高, 服装设计的成长非常快, 甚至赶超有些老牌欧洲服装帝国, 例如时尚姐妹创立的品牌The Row, 廓形简约前卫、剪裁考究、面料优质, 抢占了很多高端年轻客户市场。

尽管标准与非标准的杠杆在不停的游离, 市场在验证人们对非标准化版型服装的强烈诉求, 也一再的刷新创新的高度, 未来的非标准化服装版型该如何发展?

三、非标准化服装版型的发展方向

1.基本廓型细分

基本廓型因为容易搭配, 不宜过时, 依然是广大人群最常规的选择, 也是市场的中坚力量。同一尺码的多样版型上得到细分。例如同等身高不同围度的人群, 因颈围, 臂围, 小腹的凸起状况的不同, 而进行的领围、袖围、衣幅等2-3个号型的细分, 这种细分并非标准版型的长宽围度上的等比例缩放。而是服装造型与局部结构比例的量化设计, 即关注实用又强调设计, 使越来越多的人群能在市场上找到最合体版型又兼顾美观的服装。

2.外部廓型丰富

我国市场上的服装版型多以A、T、H、X、O为主, 其中以A型服装为绝大多数,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国内外的变迁, 服装形制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服装的外部形态原则上来讲是没有任何约束的, 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塑造各部间的比例关系, 解构标准化的外部廓型, 搭建新的穿着方式。

3.内部结构革新

省道是构建服装平立关系的核心, 非标准化服装版型是打破习惯性省道存在的位置, 以支撑点为中心, 互动创意下省转移的重新应用;斜向结构尽管增加成本, 通过版型数据的控制, 对斜向结构线的数量、位置、形态加以设计和巧妙的运用能提升衣身造型的层次感;另外对非常规斜向结构线角度加以变化, 由于凸凹面发生改变, 必然对省道量的变化产生影响。

4、材料引发的结构革新

新技术构建更宽领域的服装材质, 从结构上来说, 能保持良好的廓型, 又可将极简主义运用到极致, 这是传统工艺无法两全的;合成材料通过高温和挤压塑形, 改变材料的平立关系, 服装原本需要出现结构关系的部位可用材料直接代替, 女性内衣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种形式必然更广泛的运用。

四、结语

在此鸣谢湖北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时尚研究中心对该课题的资助。未来的服装会是高度强调审美、艺术及功能的结合。非标准化服装版型的丰富, 是对服装结构设计及制板技术的拓展, 扩展结构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潜力, 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苏洁.论时装中的解构主义[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04 (3) .

[2]杨柳.非常结构线对服装造性的影响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5卷, 2010 (2) .

[3]姜睿, 刘瑜.现代女装中造性非常结构线的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9 (2) .

[4]陈洁.基于相同廓型的非常规斜向结构线服装研究[D].东华大学, 2007.

上一篇:善问下一篇:俱乐部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