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换公司债券核算

2024-05-10

可转换公司债券核算(精选十篇)

可转换公司债券核算 篇1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按面值发行的核算

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应付债券”科目下设置“可转换公司债券”明细科目核算。“可转换公司债券”明细科目下设“面值”、“利息调整”两个三级科目,用来核算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面值和溢折价。

一般来说,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率与同期市场利率相等时,即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公允价值内含负债成份与应付债券相等时,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公允价值内含所有者权益成份为零。这时候,企业应按收到的银行存款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应付债券一一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账户。

[例1]甲公司经批准于2007年1月2日按面值发行5年期一次还本、分次付息的可转换公司债券100000000元,款项已经收存银行,债券票面利率为6%,利息按年支付。债券发行一年后可转换为普通股股票,初始转股价为10元,股票面值为1元,不足1股的按初始转股价计算应支付的现金金额。

估计2008年1月1日,债券持有人将持有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股票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的没有转换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6%。据此,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一)2007年1月2日收到发行债券款:

借:银行存款100 000 00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100 000 000

上述会计分录中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公允价值为:

100 000 000×0.7473+100 000 000×6%×4.212=100 002 000(元)

上述会计分录中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内含所有者权益成份为:

100 002 000-100 000 000=2 000(元)

(二)2007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费用为:

应付利息=100 000 000×6%=6 000 000 (元)

借:财务费用6 000 000

贷:应付利息6 000 000

(三)2008年1月1日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股票权:

转换的股票股份数额=(100 000 000+6 000 000)/10=10600 000 (股)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100 000 000

贷:股本10 600 000

资本公积一一股本溢价95 400 000

应付利息6 000 000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按溢折价发行的核算

如前所述,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率与同期市场利率相等时,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公允价值内含负债成份与应付债券相等。而如果市场利率大于或小于债券票面利率时,企业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其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中的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可转换公司债券中的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对负债成份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确定负债成份的初始确认金额,再按发行价格总额扣除负债成份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份的初始确认金额。企业应按收到的银行存款借记“银行存款”账户,按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面值贷记“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账户,按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按借贷双方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账户。

【例2】甲公司经批准于2007年1月2日按面值发行5年期一次还本、分次付息的可转换公司债券100000000元,款项已经收存银行,债券票面利率为6%,利息按年支付。债券发行一年后可转换为普通股股票,初始转股价为10元,股票面值为1元,不足1股的按初始转股价计算应支付的现金金额。

估计2008年1月1日,债券持有人将持有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股票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的没有转换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9%,据此,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一)2007年1月2日收到发行债券款:

借:银行存款100 000 0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11 671 80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100 00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1 671 800

上述会计分录中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公允价值为:

100 000 000×0.6499+100 000 000×6%×3.8897=88 328 200(元)

上述会计分录中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内含所有者权益成份为:

100000000-88328200=11671800(元)

(二)2007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费用为:

应付利息=100 000 000×6%=6 000 000 (元)

财务费用=88 328 200×9%=7 949 538 (元)

利息调整=7 949 538-6 000 000=1 949 538 (元)

借:财务费用7 949 538

贷:应付利息6 000 0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1 949 538

(三)2008年1月1日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股票权:

转换的股票股份数额=(88 328 200+6 000 000+1 949538)/10=9627773.8 (股)

有效股数为9 627 773股,剩余0.8股折成8元现金支付给股东。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100 000 000

应付利息6 00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1 671 800

贷:股本9 627 773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9 722 262

库存现金8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 篇2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它避免了增配股融资手段所带来的股价下跌、稀释股权等问题,又不象发行一般的债券筹资会导致高资金成本和到期偿还的资金压力,从而越来越受到资金需求者的青睐。而新会计准则发布后对可转债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了较大的调整,对于该债券的发行者来说,也就必然关注如何在新准则指导下,对可转债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本文拟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特点和相关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介绍。

一、所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发行公司依法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其期限最短为一年,最长为六年,每张面值一百元。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债权和股权双重属性,发行时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定期发放利息;但它还赋予债权人在未来一定期间可依合约上的转换价格,将其持有的公司债券转换成发行公司普通股的权利。《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发行结束之日起六个月后方可转换为公司股票,转股期限由公司根据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存续期限及公司财务状况确定,所谓转换期是指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股份的起始日至结束日的期间。债券持有人对转换股票或者不转换股票有选择权,并于转股的次日成为发行公司的股东。[3]

2、可转换债券的利率一般比不可转换债券的利率低,因而发行企业可以用较低的利率筹措资金。例如海马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16日发行的5年期“海马转债”,第一至五年的利率分别为1.5%、1.8%、2.2%、2.5%、2.7%,是当时银行同期利率的36%~43%,可见,可转债的发行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3、发行人赎回性和投资人回售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募集说明书可以约定赎回条款和回售条款,[3]所谓的赎回是指公司股票价格在一段时期内连续高于转股价格达到某一幅度时,公司按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回未转股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而回售则是指公司股票价格在一段时期内连续低于转股价格达到某一幅度时,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将所持债券卖给发行人。为了保障债券持有人的权益,债券发行人有可能在回售日或赎回日承担一定的利息补偿金。由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票面利率一般比不可转换债券要低得多。如果发行公司的股价不能如预期上涨,使得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换价值低于公司债券面额时,则持有人必定不会执行转换权利,只能得到较低的利息。为此,多数可转换公司债券附有回售权,允许债券持有者可于持有该债券满一定期间后,要求发行公司以面额加计利息补偿金的价格买回该债券。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上述几方面的特点,如何核算才能将其经济实质更好的反映出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嵌入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作了规定,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1、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并进行初始确认时,要将其包含的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分拆时,应该对负债成份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确定为负债成份的初始确认金额;再按发行价格总额扣除负债成份初始确认金额后的价值为权益成份初始确认金额。可转公司债券的发行费用应该在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之间按照各自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

例1:某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发行面值为40 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价格为41 000万元。该债券期限为4年,票面年利率为4%,利息按年支付;债券持有者可在债券发行1年后转换股份,转换条件为每100元面值的债券转换40股该公司普通股。该公司发行该债券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但没有转股权的债券的市场利率为6%.债券已发行完毕,发行费用为15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款项均已收入银行。会计处理如下:

负债成份应确认的金额=40000X4%XP/A(i=6%,n=4)+40000XP/F(i=6%,n=4)=37228.16(万元)

权益成份应确认的金额=41000-37228.16=3771.84(万元)

负债应分配的发行费用=15/(37228.16+3771.84)X37228.16=13.62(万元)

权益应分配的发行费用=15-13.62=1.38(万元)

借:银行存款 40985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2785.46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40000

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3770.46

2、在转股前,可转公司债券负债成份应按照一般公司债券进行相同的会计处理,即根据债券摊余成本乘上实际利率确定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或相关资产账户,根据债券面值乘上票面利率确定实际应支付的利息计入“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或者“应付利息”账户,二者之间的差额作为利息调整进行摊销,计入“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账户。

同例1:2007年12月31日应对负债成份计提一年的债券利息。

会计处理如下:

应付利息=40000X4%=1600(万元)

财务费用=(40000-2785.46)X6%=2232.87(万元)

利息调整=2232.87-1600=632.87(万元)

借:财务费用 2232.87

贷:应付利息 16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632.87

3、投资人到期行使债券的转换权,债权发行方应按合同约定的条件计算转换的股份数,确定股本的金额,计入“股本”账户,同时结转债券账面价值,二者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此外,还要把可转换公司债券初始核算分拆确认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金额一同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

例2:如例1,2008年6月30日,债券持有者将面值为40 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转换股份,并于当日办妥相关手续。假定转换部分债券未支付的应付利息不再支付。相关手续已于当日办妥。

则2008年6月30日转换股份时会计处理如下:

1、计提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

应付利息=40000X4%X6/12 =800(万元)

财务费用=(40000-2785.46+632.87)X6%X6/12=1135.42(万元)

利息调整=1135.42-800=335.42(万元)

借:财务费用 1135.42

贷:应付利息 8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335.42

2、编制转股分录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40000

应付利息 80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1817.17

股本 16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2982.83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770.46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3770.46

4、如果企业发行附有赎回选择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其在赎回日可能支付的利息补偿金,应当在债券发行日至债券约定赎回届满日期间计提应付利息,计提的应付利息,分别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4]根据这一规定,对于附有回售或回购条件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做如下的账务处理:(1)在债券发行日至债券约定赎回或回售日期间按包含利息补偿金的利率进行利息的计提,计提的利息计如“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2)在发行企业回购或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回售时,发行企业再作如下会计处理:一是计提尚未计提的利息,并将未摊销的利息调整一次性摊销完毕。二是按约定价格赎回时,结转“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并按支付的款项贷计“银行存款”科目。

例3:其他资料如例1,合同中补充规定利息补偿金为3%,2008年6月30日,债券持有者将面值为40 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转换股份,并于当日办妥相关手续。假定转换部分债券未支付的应付利息不再支付。相关手续已于当日办妥。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2007年12月31日应按包括利息补偿金的利率计提一年的债券利息。

借:财务费用 2332.87

贷:应付利息 16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632.87

——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补偿金)100

2008年6月30日转换股份时的账务处理

1、计提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利息

借:财务费用 1185.42

贷:应付利息 8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335.42

——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补偿金)50

2、编制转股分录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40000

应付利息 80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1817.17

——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补偿金)50

股本 16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2932.83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770.46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3770.46

可转换公司债券核算 篇3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转股;非理性;非参数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5-0038-06

一、引言

1991年,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可转债或转债)的推出不但丰富了我国证券投资品种,而且极大地活跃了交易市场。目前可转债已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和二级市场投资者青睐的主流品种。截至2008年4月,沪深两市共有58家上市公司发行了60只可转债,累计融资规模达692.88亿元,潜在的融资需求依然很旺盛。可转债在二级市场的成交量也日渐放大,其发行的中签率从2002年“水运转债”的79.37%,降到2008年“大荒转债”的0.53%。说明投资者已经意识到可转债的价值,投资热情高涨。相对于股票和权证来讲,可转债对投资者的成熟性要求较高。由于国内可转债条款设计复杂,没有卖空机制,投资者不太成熟,出现了许多“可转不转”,“不该转时转股”的现象。

Brennan和Schwarz(1977)指出可转债转股与以下4种条件有关:可转债到期、可转债被赎回、股票分红、转换条款发生不利于可转债持有人的变化。如果不符合以上4种情况,可转债就不应当被转股。Ingersoll(1977)将期权定价的思想应用于可转债的定价,讨论了投资者的最优转换策略,实证发现存在大量提前转股行为。在国内,孟爱兰(2005)从博弈的角度构造策略矩阵,认为套利行为、股票现金红利、转换价格、赎回价格、票面利率是影响可转债转化为股票的因素。唐万生等(2006)利用模糊集的方法研究了投资者风险偏好对转股行为的影响。龚太寿(2007)对可转债转股速度进行回归,发现累计红利发放次数、红利率及标的股票价格波动率都加快了转股速度,而累计送股次数和每股送股比例则会减慢转股速度。汤晶(2007)以机场转债的月转股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转股比例与标的股票的收益率显著相关。

由于定价研究方法对提前转股行为的界定依赖于定价模型的正确性,而可转债的合理定价模型很难确定,很少有人从定价角度进行深入研究。而国内学者对转股行为的分析更多是进行理论的探讨和个案分析,并没有对转股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以下试图借鉴期权非理性执行行为的判定方法,检验我国可转债市场是否存在的非理性转股行为及导致非理性转股的因素。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首先,建立非理性转股行为的判定标准,判断可转债的转股行为是否存在非理性现象,然后,采用非参数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投资者非理性转股行为的因素。

借鉴Engstrom,Norden和Stromberg(2002)以“投资者更愿意得到更多的钱”为原则,判定可转债投资者的转股行为是否理性。转股存在被迫转股和自愿转股两种,被迫转股的原因有:公司分配红利或增发配股、可转债赎回、股权分置改革、可转债到期、可转债在外流通数量少于3000万元停止交易的限制;自愿转股有转股以后卖出股票变现,转股后持有股票。以下主要探讨自愿转股的情况。

投资者既可以卖出转债变现,也可以转股后卖出股票变现。在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如果卖出转债的收益大于转股后卖出股票的收益,那么,转股是非理性的,因为没有考虑推迟出售股票所需要的风险补偿,所以,此时卖出转债变现要严格优于转股后变现。

投资者也可以不马上变现而是持有证券,其备选方案有:(1)将可转债转换为股票并持有股票,(2)持有可转债直到打算卖出股票的前一天转股,(3)卖出可转债并买人股票。假设市场是有效的,不存在套利机会,则方案(3)与方案(1)、(2)相比,最终得到的是同质的股票。由于持有股票使投资者面临股价波动的风险,且方案(2)提前支付了转股费用,方案(3)卖出可转债和买入股票时都要支付手续费,而且损失了可转债的期权价值,所以,方案(2)优于方案(1)和(3),即为持有股票而转股的行为都是非理性的。

鉴于可转债的初始成本相同,所以只需比较出售和转股的收入,就可以判断投资者的转股行为是否是理性的。样本日i的转股损失CL可定义如下:

CLi=10×CBi×(1-T_COS tCB)-[Si×Rbts×

(1-T_cOSts)+(1000-K×Rbts)](1)

其中:CBi为样本日i的可转债收盘价,T_cOStcB为可转债的交易成本,Si为样本日i的标的股票收盘价,T_cost。为股票交易成本,K为可转债的转股价格,Rbts为1手可转债的转股比例为1000/K取整。式(1)中第1部分为卖出可转债的净收入,第2部分为可转债转换为股票卖出的净收入。

如果CLi>0,则可转债转股的收入小于卖出转债的收入,转股行为是非理性的。否则转股行为是理性的。

本文所使用的可转债发行数据、交易数据、以及可转债所对应的标的股票的交易数据均来自万得(Wind)数据库。转股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公布的可转债转股的专项统计数据,其中6只转债已经退市,24只转债正在流通交易。数据期间从第一只转债南化可转债起始转股日2000年7月12日-2008年4月7日。以每只转债每日的转股数为样本,数据期间共有4696个转股样本日。

按照以上非理性转股的判定标准,检验转股样本日中是否存在非理性转股行为。结果如表1所示,在4696个转股样本中,强制性转股1910个,自愿转股2786个;强制性转股中由于条款设计(即分配红利、增发、股权分置改革、赎回)导致的转股行为有524个,说明国内上市公司可转债设计中,有促使持有者转股的机制,把可转债当作一种延迟的股权融资方式。自愿转股中非理性转股样本有1630个,占自愿转股样本的58.5%,表明我国在可转债转股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非理性现象。

虽然近几年可转债市场发展很快,市场容量迅速增大,但可转债的投资者以机构居多,筹码锁定程度较高,交易活跃程度较低。唐国正(2005),魏聃(2007)也证实国内转债的流动性差是一个很突出的

问题,单笔交易量较大时,每日成交量不能用来判断转债的真实流动性。为了克服换手率指标的局限,我们用Amihud(2002)构建的非流动性比率来度量流动性,转债的非流动性比率越大,则流动性越差。流动性差则可能导致投资者转股,于是做如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转债的非流动性比率越大,非理性转股行为越多。

由于我国可转债转股实行T+1交易制度,投资者当天转成的股票,在第二天才能卖出,存在转股隔夜风险。股价每日波动幅度越大,投资者面临的隔夜风险也越大,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就不会产生转股行为。对非理性转股样本的观察发现,非理性转股的资金量普遍偏小,而且样本日平均每户转股金额呈偏态分布,其中1000元左右的转股金额频数出现最高,而且平均转股金额越少,出现的频率越高,因而可以推断这些非理性转股属于散户行为。由于散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可能选择股价波动小的时候转股,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标的股票日波动率越小,非理性转股行为越多。

此外,可转债价格和转股价值存在差异,投资者转股要承担转股损失,由于每手转债的转换比例不同,有必要根据当时的股价对转股损失进行调整,从而体现投资者所持有的转债转换成每份股票的转换期权的执行损失(用转股溢价衡量),而过高的转股溢价会抑制非理性转股行为的发生。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转股溢价越高,非理性转股行为越少。

研究表明,在心理方面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会受历史收益的影响产生“趋势延续”和“均值回复”两种信念。同时一些关于期权执行行为的研究文献也表明,期权持有者的行为会受到近期股票收益的影响。因此,需要检验非理性转股行为是否受近期股票收益的影响。

国外实证研究发现,趋势投资者预期历史表现在短期内会持续,即当历史收益率上扬时,投资者预期今后的股市将持续上扬,反之则下降。长期而言,投资者通常预期历史表现会反转。我们用标的股票周收益代表短期收益,3个月收益代表长期收益,如果可转债持有者具有趋势信念,那么,可转债的转股行为与周收益负相关,与3个月收益正相关。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标的股票周收益越大,非理性转股行为越少;其3个月收益越大,非理性转股行为越多。

同时,大量实证研究证明投资者存在框定依赖偏差,即投资者的信念也会受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表现形式的影响。Andreassen和Krause研究发现,股票报酬的高波动会影响投资者对未来股价走势的预测,因为高波动性会模糊投资者预测未来报酬的明确度,并减少投资者预测报酬的连续性。正的报酬且伴随着高的波动性,意味着涨势不可能持续太久;而正的报酬伴随低波动,意味着涨势可能持续下去;负报酬和高波动性信息,意味着报酬即将反转。说明投资者的预测模式依赖于所获得的信息的形式,不同的信息形式会使投资者做出不同的预测。

如果可转债投资者受框定依赖偏差的影响,那么,收益率为正的回归分析中收益率的标准差与非理性转股行为应该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在收益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高的变动性将减弱正收益对投资者看涨的预期,投资者就会产生非理性转股行为。同理,在收益率为负的回归分析中收益率的标准差与非理性转股行为应该存在负相关关系。为了统一正负收益的差别,当收益率为正时,框定指标为收益率的标准差,收益率为负时,框定指标为收益率的标准差的负数,于是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框定指标越大,投资者非理性转股行为越多。

三、实证检验

(一)变量设计

以下用每日转股户数(CNum)衡量每日的非理性转股程度。如果投资者对某种因素比较敏感,那么,这种因素变化时会使非理性转股的投资者人数增加。其他各个变量的定义如表2所示。

(二)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为了清晰地刻画不同因素对非理性转股行为的影响,选用非参数回归分析中的广义可加模型对现实数据进行拟合。与传统的回归方法相比,此方法不对解释变量的形式作具体要求,对考察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复杂关系的灵活性强,而且适用于被解释变量服从指数族分布的情况。

由于每日的转股户数是计数的形式,服从泊松随机分布,我们选择Log函数作为模型的连接函数。通过非参数回归发现非流动性比率、标的股票日波动率、转股溢价与非理性转股户数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于是对这几个变量用参数回归拟合,以提高模型的收敛速度。而代表心理因素的非参数变量标的股票周收益率、3月收益率、框定指标则用惩罚样条估计来拟合。模型如下:

log(μ)=β1ILLIQ+β2SDV+β3Premium+

s1(WeekRet)+s2(MonRet3)+s1(Framing)+e(2)

μ=E(CNum|ILLIQ,SDV,Premium,WeekRet,MonRet3,Framing)(3)

式中:sk(·),k=1,2,3是光滑函数,e为随机误差项,μ是转股户数(CNum)的期望值。

广义加性模型中,sk(·)的估计采用局部积分算法,当满足收敛标准或离差不再减少时,局部积分算法停止。在光滑参数的估计中,选用较常用的广义交叉验错法(Generalized Cross-Validation,GCV)。通过调用统计软件R中的Zelig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拟合,变量进入回归方程采用逐步进入法,可得到6个模型,其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发现,除非流动比率外,标的股票的日波动率、转股溢价、标的股票的周及3个月的历史收益以及标的股票收益的历史波动率对非理性转股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而且每一个因素的加入都可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其中转股溢价的方差解释力高达11%。模型6的解释力和拟合优度最高,且统计指标GCV值、Scale est也最小。

对表3中模型6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其中SDV与MonRet3、WeekRet与Framing的相关程度较大(见表4)。

检验SDV与MonRet3、WeeRet与Framing这两对变量之间的共曲线性,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R2都小于0.25,说明共曲线程度相当小,模型是有效的。

(三)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在模型中同时存在参数项和非参项,因此,对两类参数分别进行讨论。

1.对参数解释变量而言,非流动性比率与非理性转股户数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因此,从统计学上并不能说明可转债市场的流动性差对投资者非理性转股具有影响。标的股票的日波动率与非理

性转股户数呈负相关关系。而且回归系数以及方差的解释力都很高,表明非理性转股行为受隔夜风险的影响,隔夜风险的微小增加,会极大地减少投资者的非理性转股行为,说明当日标的股票价格的波动对投资者的转股决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符合假设2的推断。转股溢价与非理性转股户数显著负相关,而且对模型的贡献率最大,说明转股损失对投资者非理性转股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这与假设3的推断一致。

2.对非参数解释变量而言,标的股票历史收益及其波动率对非理性转股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因为非线性部分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可以通过图形来描述非参数项对非理性转股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中,(a)、(b)反映了标的股票历史收益对非理性转股行为的影响,从图形看其回归结果与假设4并不完全吻合。实证结果表明,就短期而言(见图1(a)),存在4.4%的收益率分界点,标的股票的周收益大于4.4%时,非理性转股行为随收益率增加而增加,小于这个分界点时,非理性转股行为随收益率增加而减少。可能的解释是投资者对股票收益率预期存在一个参考点,例如4.4%。当标的股票的周收益大于这个参考点时,投资者认为趋势会发生反转,因而会及时转股兑现收益;相反,投资者预期上升的趋势会继续,所以不会急于转股,表现为随着收益率增加非理性转股户数会下降;而在标的股票短期收益率亏损的区域,投资者可能因悲观而存在落袋为安的心理,于是随着标的股票亏损的减少,非理性转股行为略有增加。长期来看(图1(b)),存在两个明显的拐点:标的股票的3个月收益-2.1%和14.2%,在小于-2.1%的亏损区域和大于14.2%区域,曲线呈向上的趋势,即亏损越少或盈利越多非理性转股行为越多;收益率在二者之间时,随着收益率的增加非理性转股行为减少。其解释同样是存在两个参考点,收益率小于-2.1%时,标的股票价格下跌的幅度越大,反转预期越强,非理性转股行为越少。同理收益率大于14.2%时,收益率越大,反转的预期越大,非理性转股行为也越多。在两者之间,由于没有达到投资者的参考点,投资者预期收益率还会上升,所以非理性转股下降。实证结论表明,非理性转股行为不仅受“趋势信念”影响,还受到投资者对标的股票收益率预期参考点的影响。

图1(c)表明,框定指标与非理性转股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标的股票收益率为正时,高的收益波动会导致更多的非理性转股,而当标的股票收益率为负时,波动越大非理性转股行为越小,这与假设5的推断一致,表明投资者的转股行为存在框定依赖偏差。

四、结论

实证研究发现,58.5%的自愿转股行为违背了理性原则。构建广义可加模型从可转债市场的流动性、隔夜风险、转股损失、趋势信念、框定依赖偏差等方面对非理性转股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可得以下结论:

1.可转债市场的流动性对非理性转股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流动性并不是可转债持有者进行非理性转股的影响因素。

2.标的股票的日波动率与非理性转股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回归系数很高,说明隔夜风险的微小变动,会极大地减少投资者的非理性转股行为。

3.转股损失对非理性转股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且对模型的贡献率最大,说明转股损失是投资者进行非理性转股的重要因素。

4.标的股票历史收益率对非理性转股行为存在一定影响。标的股票短期周收益率与非理性转股呈U型关系,即存在一个分界点,或理解为收益率期望值参考点。当收益率在参考点以内时,投资者存在“趋势信念”,即预计收益的上升趋势会持续,因此,非理性转股行为会下降;当收益率大于参考点时,投资者认为趋势会发生反转,因而会及时转股兑现收益,所以。转股的行为随着收益率的上升而增加。因而投资者非理性转股行为同时受到趋势信念和参考点两个因素的影响。

5.标的股票的长期收益率与非理性转股行为呈N型关系,在标的股票的3个月收益率的亏损和收益部分各存在一个拐点,说明投资者对标的股票的长期预期收益率存在两个参考点。在两个参考点之间,投资者的转股行为受趋势信念的影响,即随着收益率的增加非理性转股行为减少;而在两个参考点的两端,投资者存在收益率反转的预期,因此,非理性转股行为随着亏损减少或收益率增加而增加。表明非理性转股行为受趋势信念和参考点的双重影响。

可转换公司债券会计核算浅探 篇4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企业发行的债券持有者可以在一定期间之后, 按规定的比率或价格转换为企业发行的股票的债券。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 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债券持有者和企业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 应在初始确认时, 将相关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 先对负债成份的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确认初始入账金额, 再按发行收入扣除负债成份初始入账金额的差额确认权益成份的初始入账金额。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者行使转换权利, 将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股票, 企业按股票面值和转换的股数计作股本, 债券账面价值与股本之间的差额计作资本公积。本文拟举例探讨可转换公司债券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例]甲公司为筹集资金, 于20×5年1月1日以100万元的价格发行3年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每张面值为1 000元、票面利率为5%, 类似风险的不附转换权的债券的市场利率是6%, 每年年年末付息一次, 到期一次还本。该公司规定, 自发行日起算的一年后, 债券持有者可将每张债券转换为普通股250股, 每股面值1元。甲公司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1) 负债部分的入账价值=1000000×PA (6%, 3) +1000000×5%×P/F (6%, 3) =1000000×0.839619+50000×2.673012=839619+133650=973269元

权益部分的入账价值=1000000-973269=26731元

(2) 20×5年12月31日, 采用实际利率法计提利息和摊销债券折溢价并支付利息:

应付利息=1000000×5%=50000 (元)

实际利息=973269×6%=58396 (元)

折价摊销额=58396-50000=8396 (元)

甲公司支付利息时:

(3) 20×6年1月1日, 该债券的持有人将可转换债券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股票。准则附录规定, 企业应按股票面值和转换的股数计作股本。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时:

可转换债券的摊余成本=973269+8396=981665 (元)

转换的股份数=1000×250=250000 (股)

如果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在甲公司支付利息前行使转换权利, 应按该债券面值和应付利息之和来计算权利人可以转换的股份数。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

(1) 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 应将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确认入账价值。笔者认为应将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总价作为债券本身的售价, 即不确认权益成分的价值。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混合性的债券, 其既具有负债性质, 同时又具有权益性质, 负债和权益成份是不可分割的, 持有人若要行使转换权利, 那么就放弃了其债权。另外, 权益成份的市场价值很难确定, 会计人员需通过对相似风险的债权利率进行确定来进行贴现利率的最佳估计, 在此过程中, 主观性较强, 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持有人是否行使转换权, 是债券发行者无法预料的, 因此, 应按其流通期限进行利息调整的摊销。

(2) 准则附录中规定: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者将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股票应借记“应付债券”科目 (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利息调整) 。笔者认为应根据债券持有者行使权利的时间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种类来确认转换的股份数, 即当债券持有人在当期付息前行使转换权利的, 应按面值、应计利息、利息调整之和来确认转换的股份数。

(3)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者行使转换权利时, 应按摊余成本作为股票的价值。笔者认为, 行使转换权时, 应按该公司的股票市场价值来确定股票的价值, 股票市场价值总额与可转换公司债券摊余成本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行使转换权时, 相当于股票的发行,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健全, 股票的公允价值即公允价值客观明确并且容易取得, 因此, 笔者认为应用股票的市价来确认入账价值。同时, 这样也符合按照公允价值对权益进行计量的惯例。

参考文献

浅谈可转换公司债券价值确认方法 篇5

毕业论文是检验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文档,如何写好毕业论文也成为每个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价值确认 价值分离 预期价值法

摘要:本文在对可转换债券价值确认方法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具有一定创新观点的预期价值法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反映可转换债券交易特征的价值分离方法,以期为可转换债券价值分析提供参考。

一、可转换债券价值确认方法研究综述

近年来全球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规模已超过了5000亿美元。但可转换债券潜在权益价值的确认计量问题尚未解决。美国会计职业界至今仍然按照APB第14号意见书将可转换债券确认为债务(直接债务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20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2号要求可转换债券分别确认为债务和权益(分离债务法),并建议了两种方法:一是负债部分以债券本金和利息的现值计量,发行债务总值减去债务确认价值即为权益价值,这与美国早期APB第10号意见书的使用的方法一致,即为余额法,通过转换期权公允价值或用Black-Scholes等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得出期权价值,再以发行债务总值减去期权价值作为债务价值。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2号发布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把可转换债券双重性质问题的解决提到了议事日程。20,FASB再次着手研究可转换债券的债务与权益问题,委员会明显倾向于按照债券现值和嵌入期权价值将可转换债券分开处理,这类似于第10号APB意见书和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我国在20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关于可转换债券处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想,即在初始确认时将可转换债券发行收入分解成债务和期权价值进行会计处理。

在Marcelle等(2005)提出的预期价值法之前,学术界对可转换债券初始价值确认计量进行了一定探讨,但多数是检验现代期权理论对可转换债券的影响。Vigeland(1982)较早注意到期权理论可以应用到转换的可能性和转换的时间选择上。King(1984)为可转换债券计算了潜在权益的期权价值。这种“潜在权益”从债务中扣除加到了权益中,并用于财务比率的计算中。而可转换债券代表的股数等于“权益价值”除以现行股价。King认为可转换债券权益的价值就是期权的价值,并假定可转换债券的债务价值就是直接债务的价值,事实上这种情况仅在可转换债券没有转换情况下出现。Gaumnim andThompson(1987)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可转换债券价格如何随着其内在权益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将可转换债券是否转换的“可选择性”在会计处理中加以反映,直到20,MarcelleandLAnn提出预期价值法,才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预期价值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规范建议 篇6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融资策略,影响因素

一、可转换债券概述

(一)可转换债券概念。可转换债券由于其双重性特征,它被界定为混合型的金融产品,投资者在进行债券投资的同时也隐藏着成为公司股东的权利。可转债的持有者既可以按照债券日期将其持有至到期日,要求公司归还本金利息,同时也可以在转换期内选择将其转换为股票。其实质是由普通债券与认股权证组成的混合金融衍生工具,兼具了债务性证券、股权性证券和期权的功能。

(二)可转换债券的重要特性

1、债权性。债权性是可转换债券的本质特征,和其他的债券一样,投资者既可以将债券持有至到期以获得本金及规定的利息,也可以将其抛到二级市场售出以赚取中间差价。

2、股权性。可转换债券在转换之前是不具有股权性的,在进行转换之后投资者才能拥有相应的股权,参与公司红利的分配,倘若股权比例达到一定数额,还能够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

3、期权性。投资者有权利转换的决定权,这是可转换债券区别于其他债券的重要特征。对于投资者来说,转换前是债权人,转换后成为股东。而对于发行人来说,转换前,这部分属于债务,转换之后就成为股权投资。可转债与股票价值有密切联系,它的期权性可以确保投资者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4、可赎回性。是指发行人在可转债发行一段时期后,当标的股票市价持续一段时间高于转股价格且达到某一幅度时,发行人有权按照契约约定的价格从投资者手中买回尚未转股的可转债,一旦公司发出赎回通知,持有人需要即刻做出抉择。

5、可回售性。回售是指当标的公司股票市场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低于转股价格,并低于一定幅度时,持有人有权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要求发行人以高于可转债面值一定比例的价格收回可转债。这种内嵌于可转债合约中的回售条款,是一种投资者向发行人进行风险转移的方式。回售条款是发行人为了吸引投资者而为投资者提供的一项保护条款,是赋予持有人的一项特权,持有人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是否执行这项权利,向发行人转移风险。

6、风险中性。除上述的几种特性外,可转债还具有“风险中性”,即风险不敏感性。当发行人的风险水平提高时,随着发行人违约率的提高,可转债价值中纯债券的部分价值降低;但与此同时,发行人标的股票的价格波动率也会相应提高,则可转债的转换期权价值会升高。这样,可转债纯债券价值的下降与转换期权价值的上升会相互抵消,从而导致可转债的价值对发行人风险水平的变化相对不太敏感。

二、发行动机分析

(一)获得低成本融资。可转换债券可以使债权人成为投资者享有转换权,使债权人获得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带来利润增长赢得的利润分配的机会,因此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票面利率低于普通债券利率,这对于发行公司而言,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融资成本。另外,很多可转换债券还附带有回售条款,这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大,投资者在权衡票面利率与资金收益率两者时,在回售条款的吸引下可以接受票面利率的进一步降低。对于投资者来说,持有的可转换债券,在转换前是以利息的形式作为成本投资,如果投资者一直没有进行转换,对发行公司而言,相当于取得了低利率的长期债券,大大降低了整个期间的融资成本,从税务层面,也为企业的合理避税提供了机会。

(二)延缓对股权的稀释。公司发行可转债,不仅能达到改善公司财务结构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直接股权投资的一些缺点。公司如果通过直接发行股票、增发股票及配股等方式获得投资,就会大大增加当年的总股本,然而利润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导致公司这一年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发行当年的利润分配,影响股票在市场中的价格。然而,通过可转换公司债券获取融资时可以避免这些弊端,可转债的转换期可以为公司股本的增加提供一段时间的缓冲期,延缓对股权的稀释,在这期间公司通过增加投资应当获取的增值收益也开始显现出来,逐渐增加的股本与利润相当,就不会导致公司的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降低,对股票价格也不会造成冲击。同时,随着可转债债权到股权的转换,公司的还债压力逐渐减少,所以说它比直接发行股票、增发股票及配股更有灵活性,也更贴合公司增资扩大生产的目的。

(三)获得长期稳定的股票价格。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价格受股票价格的影响,当股票价格上涨时,可转债的市场价格必然要增加,反之,当股票价格下跌时,可转债的市场价格也随之下滑。相应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也会影响到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动。通常情况下,可转换公司债券发生股权转换时的股价要高于股票发行时的价格,同上文所述,发行可转债可以延缓对股权的稀释,更能降低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同时,可转债有较长的过渡期,也就是说,投资者可以将可转债转换为普通股长期持有或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后卖出。因此,相对于发行新股或者增发股票而言,它对公司的股价不会产生太明显的不良影响。

(四)获取长期稳定的资本供给。可转换债券有转换为普通股的权利,在一段时间后,债权人一旦实现股票的转换权,这部分投资就会长久的留存于公司为公司生产经营所用,债务向股权的转换不但降低了公司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降低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同时还使公司的股权资本增加,原有的债务变成了公司永久性的资本投资,这为公司今后的生产发展注入了长期稳定的资本供给。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机制不完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条款大都是在理想状态下设置的,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如回售条款,大多数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无法实现债券的回售的。回售条款的提出前提是保障投资者利益,归根到底是为了使发行公司能够更快、更便捷地得到低成本且长期稳定的融资。回售条款的前提条件是债转股的可能性较小,持续持有到期对投资者来说会有较大的机会成本,此时投资者可以选择将可转债进行回售。国外的可转债可以利用做空机制,采用赚取差价的方式获利,这样可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免受损失,同时债券在市场上的长期流通也使得发行公司可以长期稳定地持有这部分投资。然而,国内并没有这样的机制,投资者不能利用做空机制赚取差价、弥补损失。一旦债转股的可能性消失,投资者将不得不面对长期持有低利率的债券所带来的损失。同时,发行公司也不得不在债券到期时,按期还本付息,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对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压力。

(二)可转换债券成为公司圈钱的工具。可转换公司债券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一种获取投资的工具,相对于增发股票获取资金来源这样的方式来说,它不但可以减少发行成本,而且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在成功发行可转债后,上市公司要面临定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不允许大量资金流出企业的,可转债的最后结果便是债转股,将最初的融资资金长期为企业利用。就目前国内发行的大多数可转债而言,到最后都是实现了债转股。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一种变相发行,更是上市公司圈钱的工具,可转债的条款设置在债转股面前形同虚设,因为最后的结果都是债转股。

(三)公司的信息披露不规范。为了获取发行可转债的资格,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操作信息披露的内容来达到发行可转债的标准。比如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资格及公司获取融资的难易。公司可以通过简单调整利润就能立即向外发布筹资公告。但公司利润情况也只能通过公司本身的信息披露获得,外界很难知道公司运营的真实情况,这对于投资者的投资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同时,发行公司在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时候,往往会避掉很多风险项,虽然按照证券法等相关规定完整地实现了各个层面的信息披露,包括风险内容的披露,但在其详细程度、风险程度、影响范围等方面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披露,发行公司对其内部的风险管理措施等也都没有进行披露。

四、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行为对策建议

(一)增加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资本结构和发行规模的限制。由于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的限制标准较低,因此它成为了许多发行公司进行融资的捷径选择。同时,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时,对其设定的限制条件是从债券的角度出发,因此要求发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能高于一定数额,而对其下限没有进行规定,这样对于上市公司股权偏好较强的背景下,显得不太合适,这就为那些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公司提供了一个新的股权融资渠道。如果那些资本结构较好的公司一直追求较高的股票发行量,不仅扰乱证券市场的稳定,还引导上市公司走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刺激其进行非理性的融资,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所以说,增加发行公司的资本结构限制及发行规模的限制,可以有效地规范证券市场,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扩股乱象,阻止其进行盲目的投资,降低财务风险。

(二)确立较为明确的转换价格指导区域。按照《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债券的转换价格应当以募集说明书公布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格为基础,往上调到一定的幅度,这就建立了转换价格和目前公司股票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然而并没有反映出股票价格以往的波动状况。这就为一些公司以明显较低的转股价格换取未来转股的高成功率创造了机会。避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手段就是,明确规定转换价格的指导区域,将转股价格与以往的股票价格波动情况相联系。这样一来,即便部分上市公司会在股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发布募集说明书,只要过去的股票收益情况较好,转股价格也不会过低。这不仅反映了可转换债券定价原则的分布,而且还可以提高可转换债券的债券性质。

(三)限制转换价格向下修正幅度和次数。允许无限制地降低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会严重损害上市公司现有流通股股东的合法权益,为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发行可转换债券“圈钱”提供了保证。比如可以将可转换债券转换价格修正次数限制在一次以下,而且调整幅度限制在原转股价的20%以内,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可转换债券”变成“必转换债券”。当然,对转换价格向下修正幅度和次数的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这可以通过鼓励发行者提高票面利率,或者更多地利用溢价回售条款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做法既不会降低可转换债券的吸引力,同时也能保持对公司管理者的经营压力。

(四)排除可转换债券发行中的模糊条款。总结以往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根据模糊条款进行无限制地调整转换价格,使得债券持有者在债券的转换与否中没有选择可言,也使部分债券持有者在转换中利益受损。因此,模糊条款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对可转债的投入。例如,如果可转换债券发行条款中包括转换价格向下调整条款,它应当是发行者的义务而不是权力,而且实施条件中应当明确满足哪些情况下才能实施,具体的调整办法也应该作明确的规定。尽可能地排除由发行者主观意愿造成的模糊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可转换债券市场。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国拟公告发行和正式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财务情况及其可转债条款的研究分析发现,本身财务质量较好的上市公司在直接股权融资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主要将发行可转债当作进行间接股权融资的方式。较低的融资成本也是上市公司选择可转债融资的原因之一。同时,可转债由债券转向股票期间可以为公司股本的增加提供一段时间的缓冲期,延缓对股权的稀释,这样对股票价格也不会造成冲击,有利于股票价格的稳定。对可转债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绝大部分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都将其作为一种股权融资工具。在发行可转换债券时,就对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款进行精心设计,想尽办法来增加可转换债券的股权性;可转换债券发行后,又通过频繁地实施向下修正条款,调低转股价格,尽一切努力来保证可转换债券顺利转股。因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增加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资本结构和发行规模的限制、确立较为明确的转换价格指导区域、限制转换价格向下修正幅度和次数、排除可转换债券发行中的模糊条款等建议,以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为稳定股票市场价格做出贡献,使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证券市场中合理、高效地存在。

参考文献

[1]萧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顺序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0.

[2]王慧煜,夏新平.可转换债券转换价格条款的合理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3]杨如彦,魏刚等著.可转换债券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可转换公司债券账务处理浅析 篇7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拆分的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企业发行的一项非衍生金融工具如果同时包含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应该于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分进行拆分,分别进行处理。拆分的程序是:先确定负债部分的公允价值,再从复合金融工具发行价值中扣除负债部分的公允价值,作为权益部分的初始入账价值。负债部分的公允价值是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利率折现的现值,该利率是根据现行市场环境中具有可比信用等级并且在相同条件下提供相等的现金流量但不具有转换期权适用利率确定。企业(发行方)发行金融工具,其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应当对其按照负债和权益部分的公允价值在发行价格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摊,并依据扣减分摊费用后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入账价值。

发行方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按实际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可转换公司债券中包含的负债面值贷记“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科目,按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与应付债券面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科目,按实际收到的金额扣除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后的金额,贷记“其他权益工具———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转换权)”科目。

例1:A公司为筹集流动资金,于2013年1月1日发行了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3年期、面值为7.5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按面值发行),发行费用为2 500万元,实际募集资金存入银行专户。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票面利率分别为:第一年1%,第二年1.5%,第三年2%,每年1月1日付息一次。可转换公司债券可在1年后转换为A公司的股票,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另外,2013年1月1日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时没有附带转换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6%。

如表1所示,A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分公允价值=7 075 500+10 012 500+642 294 000=659 382 000(元)

可转换公司债券权益部分初始确认金额=发行价格总额-负债部分公允价值=750 000 000-659 382 000=90 618 000(元)

负债部分应分摊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发行价格=25 000 000×659 382 000/750 000 000=21 979 400(元)

权益部分应分摊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负债部分分摊的交易费用=25 000000-21 979 400=3 020 600(元)

分摊交易费用之后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部分账面价值=659 382 000-21 979 400=637 402 600(元)

分摊交易费用之后权益部分的账面价值=90 618 000-3 020 600=87 597 400(元)

会计处理为: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摊销的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第二十一条规定:“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属于金融负债的,相关利息、股利(或股息)、利得或损失,以及赎回和再融资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第二十二条规定:“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属于权益工具的,其发行(再融资)、回购、出售或注销时,发行方应当作为权益的变动处理。发行方不应确认权益工具的相关公允价值变动。发行方对权益工具持有方的分配应做利润分配处理,发放的股票股利不影响所有者权益总额”。

即属于金融负债的金融工具的相关利息支出或股利分配应按照《借款费用》准则进行处理,视具体使用用途可以费用化,也可以资本化。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费用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法来计算确定。实际利率指的是将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其存续期间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其当前公允价值所使用的利率。发行方为债权部分支付相关利息时,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到的款项,借记“财务费用”科目或记入“固定资产”相关资产科目,按照付息方式不同,分别贷记“应付利息”或“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科目,借贷方差额记入“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科目。同时,根据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款项在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承上例,利用内插法推算例1中A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实际利率:

经测算可得:r=7.22%。

(1)2013年12月31日,A公司计提应付债券利息并摊销折价时:

(2)2014年1月1日,A公司实际支付第一年利息时:

若到期可转换公司债券未转换为股份,以后每年年末计提利息、摊销折价,年初支付利息的会计分录与此相同。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部分债转股的核算

当持券人将债券转成股票时,债权人变成了公司的股东。此时,持券人不再获取债券利息,而是分享公司股票的红利,原先的负债也转为股东权益。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成公司股票时,企业应当按照股票面值贷记“股本”科目,并结转实行转股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中包含的权益部分和利息调整部分,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结转价值与股票面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记入“资本公积”科目。

例2:承上例,2014年1月3日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根据规定,他们将所持有的面值为7 5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成股票750万股。

(1)债券转换成普通股票的本金=750×1=750(万元)。

(2)2014年1月1日,“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余额=112 597 400-38 520 467.72=74 076 932.28(元)。

(3)注销已转成股票的债券负债部分的摊余价值=74 076 932.28×75 000 000/750 000 000=7 407 693.23(元)。

(4)转销已转股票的债券权益部分的分摊价值=87 597 400×75 000 000/7 500 000 000=8 759 740(元)。

(5)2014年1月3日,A公司根据以上计算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四、已转换股权股利分配的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属于权益工具的,其发行(再融资)、回购、出售或注销时,发行方应当作为权益的变动。发行方对权益工具持有方的分配应做利润分配处理,发放的股票股利不影响所有者权益总额”。此时应当在宣告发放股利时,借记“利润分配———应付股利”科目,贷记“应付股利”科目。在实际发放股利时,应当借记“应付股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3:承例2,2014年12月31日,A公司对已转换股权的股东进行股利分配,共750 000元,并在2015年1月5日实际发放股利。

在2014年12月31日,A公司作如下会计分录:

2015年1月5日,A公司应当做如下会计分录:

五、可转换公司债券期满时的核算

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持有人在债券期满时放弃行使转换权持有到期,这时公司应当按照普通债券合同持有到期予以处理,即偿本付息。但是关于初始已经确认在“其他权益工具”的权益部分的处理问题,现行会计准则和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目前常见的会计处理认为应该和一般的公司债券的处理一致,不存在权益成分转出的问题,即借记“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应付利息”或“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4:2016年1月1日,A公司3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假设没有发生任何债转股行为,A公司对到期债券还本付息,此时债券的折价全部摊销完毕。A应当作如下会计分录:

六、对可转换公司债券会计处理的思考

(一)“其他权益工具”科目的应用

2015年财政部修订了所有者权益核算的基本要求,增加了“其他权益工具”的会计处理。该科目核算企业发行的除普通股(作为实收资本或股本)以外,按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区分原则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各种金融工具。对于该科目的核算内容和具体运用,实务中的会计人员可能并不熟悉,加之其核算内容较为复杂,还囊括了永续债和优先股等对于我国而言尚属新型的金融工具,因此应在相关后续教育中加强实务工作人员对该科目的理解程度。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期满处理的疑惑和建议

在可转换公司债券未进行债转股而被持有到期的情况下,现行的会计准则对其会计处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大多数企业只是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负债部分做了处理,而对权益部分未及时转出,这是不妥当的。笔者认为,权益部分在可转换公司债券被持有到期赎回后最好的处理应当是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因为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得利。营业外收入并不是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经济利益的净流入。而“其他权益工具———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转换权)”价值表示的就是投资者为了获取其可转换的特殊权利而自愿付出的代价,而实际上投资者由于市场因素没有行使这项权利,那么,这就成为企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一种当期利得,符合营业外收入的性质特点。

参考文献

[1]朱亮峰.复合金融工具的核算[J].财务与会计,2015,(03):47-49.

[2]郭明星.实际利率法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5,(05):30-32.

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风险及其规避 篇8

关键词: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方式,风险规避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风险分析

1. 债券回售的风险。

我国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简称“可转债”) 的转换价格以公布募集说明书前30个交易日的股票价格为基础且高出一定的比例, 而可转债正股一般在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公布前价格已经走高, 如果在可转债存续期内股市下跌幅度较大, 甚至出现可转债正股价格低于转换价格的情况, 投资者若选择转股便会出现亏损, 所以一般不会选择转股;如果股价继续下跌, 投资者不仅不会选择转股, 而且还会根据可转债发行契约规定的回售条款将债券回售给发行公司, 使发行公司在短期内不得不支付巨额债券本息。此时发行公司若现金存量不足, 便会面临支付困难。一旦要真正拿出资金, 无疑会大大增加发行公司的负担, 使发行公司财务陷入困境, 并对其资本结构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 债券本息偿还的风险。

现在不少上市公司将可转债发行规模定得很大, 都把可转债看做是股权融资的替代品, 其主观愿望是投资者能按期转股, 而没有还本付息的打算。然而, 资本市场的变化莫测, 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在可转债的有效期内, 公司股票市价很可能持续低迷或涨幅很小, 股价低于转换价格。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 便不愿行使转换权, 这时就会出现“呆滞转债”。“呆滞转债”会使得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比例居高不下, 从而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轻则使公司的股价与资信等级下降, 导致未来融资成本增加, 重则将迫使公司进行债务重组, 甚至被兼并或破产, 代价更大。若股市低迷, 就会迫使公司偿还巨额的本息。此时公司若现金存量不足, 有可能形成严重的财务危机。

3. 债券发行失败的风险。

可转债的特点是, 进可攻———转换为股票, 退可守———分享稳定的利息, 因此其对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都具有吸引力。不过, 大多数投资者投资可转债主要还是为了可以转股, 期望有一天转股后, 通过股票二级市场博取差价, 可以获得收益。如果股市低迷, 可转债正股价格一直走低, 甚至跌破转股价, 则投资者对投资可转债会持谨慎态度, 从而有可能使可转债发行失败。

4. 债券发行条款设计趋同性的风险。

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的意图是通过可转债发行条款的设计来实现的。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设计条款来看, 多数发行公司设计的发行条款雷同, 均表现出较强的转股愿望。但转股能否成功, 除了前面所述会受到股市大势走向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上市公司自身的经营业绩。上市公司都有自己不同的条件和需求 (主营业务发展前景和资金需求规模) , 不可能也不应该使用一样的可转债条款。如果发行条款一样, 在发行阶段, 不同偏好的投资者通过评估发行公司的发展前景和股票的市场走势、认真测算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会对千篇一律的转股失去投资兴趣, 从而使可转债的发行成为问题。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风险规避

1. 关注市场变化, 选择有利的发行时机。

在很多情况下, 可转债是作为一种“延期”的普通股来融资的, 发行公司希望可转债未来被转换为普通股。但可转债毕竟不是股票, 其可转换特性既可能转向股权方面, 也可能转向债权方面, 未来的股价水平是决定其转向的关键因素。当整个资本市场都在高位运行、发行公司的股价又处于高位时, 未来一段时期内股价下跌的可能性很大, 债券转股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转股不成功, 发行公司就无法摆脱负债。一般来说, 可转债的发行以宏观经济由谷底开始启动、股市由熊走牛、市场利率下降时为较佳时机。此时若通过发行可转债进行融资, 则往往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因为投资者会看到可转债既有在股市下跌时获取本金和利息收入的安全性, 又有在股价上涨时转股获取资本利得的可能性。另外, 投资者对股市变化的理性认识会形成未来股市会走出低谷和股价走高的心理预期, 因此这时发行可转债投资者易于接受, 债券转换成功的概率较高。

2. 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融资方式。

不同特点的上市公司对融资渠道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可转债绝对不是所有公司筹资的最佳渠道, 比如风险较小、业绩增长迅速的公司以及收入稳定、成长性一般的公司发行可转债就不一定能有效促进公司价值的提高。发行可转债的最大优势是可转债是延期渐次转入总股本, 发行可转债使股本的增加有一个缓冲期, 即使进入可转换期, 为避免股权稀释过快, 公司还可以在发行公告中合理地安排转股的频率, 分期按比例转股。所以拟发行可转债融资的公司应该以转换股份获得股权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为目的, 以公司基本情况良好、股价市场走势良好为前提, 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为支撑。上市公司必须致力于增强自身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努力改善经营环境, 提高经营业绩, 这才是治本之道。

3. 合理设计发行条款。

股市走势不稳、股价异常变动, 对发行公司来说属于不可控性风险, 但发行条款的设计在发行公司的可控制范围之内, 因此, 设计合理的发行条款是发行公司筹措资金为以后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发行条款的设计既要使可转债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又要有助于发行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按照发行公司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发行条款, 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者, 是可转债成功发行的关键。必须加强对可转债作为金融创新工具的认识, 根据市场环境、供需双方等因素的变化来灵活地设计发行条款, 设计上应双向考虑收益、成本和风险, 体现出差异化与创新性。这样才能使可转债市场逐步趋于合理化、正规化。

4. 增强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

发行公司具备良好的经营业绩和乐观的发展前景, 这是防范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根本。在经营方面, 公司可转债资金投向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是国家扶持和鼓励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因可转债期限较长, 很适应一些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见效较慢的大中型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这就要求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 必须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金融改革的趋势及市场利率的变化等考虑投资项目的市场风险, 保证未来投资项目的盈利性, 降低发行可转债的风险。在财务方面, 公司应保持一定的资产规模, 资产负债比例适中, 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如此可以使公司保持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债券未转换为股票时还可以有效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提高公司净收益、增加公司价值。

综上所述, 可转债作为一种融资工具, 对发行公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可转债对发行公司融资决策的盈亏影响力具有不均衡性, 因而公司采用可转债融资必须慎之又慎。应结合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行业特点以及发展阶段, 认真进行财务分析, 合理设计发行条款, 争取发行和转股成功, 以实现投资者和发行公司各得其所、互利互惠, 在提高发行公司融资效率的同时, 提高我国可转债市场的运行效率。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预警体系研究” (课题编号:HB072YJ003)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冬年, 杨淑娥.从制度背景看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条款的设计.生产力研究, 2007;11

[2].曹国华, 金进.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动机的国外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 2007;5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分析 篇9

可转换债券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种方式,它允许可转债持有人在规定期限内按约定价格将债券转换为公司股票。它在形式上是发行公司的债券,但其实质上包涵了嵌入式期权,即可转换债券实际上就是普通债券和普通股看涨期权的混合体。

二、可转换债券发行条款分析

下文选择了在2012 年公布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且在2013 年上市的全部4 只可转换债券来研究,分别为隧道转债、东华转债、久立转债以及泰尔转债。

(一)票面利率

票面利率是指可转换债券作为普通债券所应支付的利息率。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通常远低于其他不可转换债券利率。这是因为可转换债券这种对投资者有利的含权债券的价格,可以看作普通无期权债券的价格加上单独期权的价格。因为债券价格和收益率的负相关性,可转换债券的价格更高,故其相应的利率就越低。可转换债券的低票面利率设计,使其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

(二)赎回条款

赎回条款是指上市公司在可转换债券发行结束后的某个时期内,可以按条款约定的价格强制收回发行在外的还未转换的可转换债券。赎回条款使可转换债券的现金流具有不确定性,但它可以起到保护上市公司的作用。具体来说赎回条款可以使上市公司回避利率风险。通过上文可知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期限通常较长,在此期间如果市场利率大幅下降,发行人可以赎回债券,然后再以较低的利率重新融资,从而降低了公司的融资成本。

(三)回售条款

回售条款是指当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表现不好时,可转换债券的持有人有权利要求发行公司以约定的价格购回发行在外的可转换债券。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的回售条款都是条件回售,且对回售条款的实施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

三、可转换债券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一)可转换债券对公司每股收益的影响

首先,把可转换债券与股票和普通债券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同股票相比可转换债券拥有利息税盾的优势,与普通债券相比可转换债券有低利息成本优势。其次,就可转换债券自身来看当其进入转换期,由于转股导致股本数量增加分母变大,同时可转换债券利息扣除税收后增加了净利润分子也变大,此时要根据转股数量和利息的影响权衡可转债每股收益的稀释效果。从上文可转换债券的财务指标可以看到,东华转债以及久立转债的营业利润2013都比2012年有了较大增长,但是久立转债的每股收益2013比2012有了增长,而东华转债的每股收益2013比2012降低。这是因为2013年久立转债的转股量比东华转债要少。

(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可转换债券的转股量如果大则资产负债率会下降,反之上升。2013年久立转债的转股量比东华转债要少,因此久立转债的资产负债率比2012年有所上升,东华转债的资产负债率比2012年有所下降。另外从上文可知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期限通常较长,这是因为公司的投资项目一般都具有较长的投资回收期,这时公司会面临投资风险。如果公司投资项目能在可转换债券存续期内获得效益,则既可以因股价上扬获得可转换债券转股的好处,又可以免除公司偿付到期债券本息的义务;但如果因外部原因或公司经营不善,公司投资项目没有在可转换债券存续期内获得效益,则会使公司面临现金枯竭的困境。

(三)可转换债券对公司营业利润的影响

从上述财务指标可以看到东华转债以及久立转债的营业利润2013年都比2012年有了较大增长,说明可转换债券的投资项目产生了较大的效益,降低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四、发展可转换债券的建议

第一,合理的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要根据公司的内部因素,如公司所处的行业及成长阶段、负债水平以及投资项目的产品市场需求等,来考虑是否发行可转换债券。

第二,合理设计发行条款。可转换债券发行条款的设计是其能否成功发行与转股的关键,也是发行公司所筹措的资金能否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发行条件的设计不仅要使可转换债券具备一定的投资吸引力,还要有助于发行公司提高经济效益,保证财务结构安全,实现其既定筹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丽娟,刘忻.当前可转换债券融资发展的动因及制约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2(2)

[2]陆大荣.可转换公司债券设计缺陷分析[J].经济师.2002(2)

可转换公司债券核算 篇10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初始价值确认

为筹措资金, 企业准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会计处理时不能全部做为负债或者权益进行确认, 应将包含在其中的两种成份进行分拆, 属于负债的确认为“应付债券”, 其余确认为“资本公积”。那么如何分拆呢?

首先, 将负债中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做为负债成份的初始价值, 再将发行价格减去负债初始价值后的金额做为权益的初始确认价值。发行债券时产生的交易费用, 可以按照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在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之间进行分摊。

会计分录如下:

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例1:经批准, 2011年1月1日, 永生公司发行面值总额为50 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收到的金额为50 400万元, 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该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年利率为3%, 实际利率为4%, 期限为5年, 自2012年元月1日起付息。公司规定1年后 (即2012年1月1日) , 该债券持有人可申请按面值转换为本公司的股票 (普通股, 面值1元/股) , 初始转换价格为10元/股。该公司收到的发行价款用于某设备的科技改良, 该项目于2011年底完工, 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可交付使用。

首先, 确认负债成份的未来现金流量 (假设利率为4%、为期5期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为4.4518, 复利现值系数为0.821 9, 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现值即为其包含的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 。

其中:

会计分录为: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份未转换成公司股份前的确认

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在转换为股份前的负债成份, 其会计处理方法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利息费用按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确认, 按照面值和票面利率确认应付债券, 差额作为利息调整进行摊销。

在2010年12月31日,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应付利息=50 000×3%=1 500万元, 按实际利率确认的利息费用=47 772.7×4%=1 910.91万元。

会计分录为: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份转换成公司股份时的账务处理

持有人将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股票时, 按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余额和按其权益成份的金额进行计算。

按股票面值和转换的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

如果在2011年1月1日, 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50%转为该公司的普通股, 已办完相关手续, 未转为普通股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至到期。那么在2011年1月1日的会计分录为:

四、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份未转换成公司股份部分后续的账务处理

据题意可知, 有50%的负债成份未转换成公司股份, 但会计处理仍与一般的公司债券相同, 而剩余部分的数额应引起注意。笔者在这将全过程用表1的方式列出, 随后将以会计分录的形式加以说明。

根据上面的表格, 做出以下会计处理:

1.2011年12月31日会计分录如下:

注:2012年至2013年的会计分录与2011年12月31日一样, 在这不再多写。

2.2014年12月31日的会计分录如下:

2015年1月1日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时的会计分录:

3.用丁字账来检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息调整数面值是否正确。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及通信下一篇:个人传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