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方法

2024-06-03

直接方法(精选十篇)

直接方法 篇1

1.消去法

消去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恒等变形, 消去不定性, 再求极限.2

因为造成的原因是分子分母含有 (x-3) 的因子, 当x→3时, (x→3) →0 (但不等于0) .所以, 分子分母可以同除以 (x-3) , 以消去不定性.

2.公式法

所谓公式法, 就是将函数进行恒等变形, 使其可利用已知其极限的重要极限有时还必须利用消去法, 函数的连续性和幂指函数的极限等.

3.代替法

4.法则法

所谓法则法, 就是利用洛必塔法则, 它基于下述定理:

在应用洛必塔法则时, 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

1.洛必塔法则只适应于型的不定式, 而不能应用于非不定式的场合, 否则将导致错误.

结果显然是错误的.

直接开平方法的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我从实际问题切入向学生提出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问题探索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逐步理解并掌握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同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换元、转化的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学习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其中教学问题的设计围绕目标环环相扣,同时注重层次性与启发性;在反馈与检测中,注重突出重点,分层评价,既逐一落实了教学目标,又让每一名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直接灸方法与作用 篇3

※化脓灸※

由于在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亦称瘢痕灸。这是最早与最古的灸法,后世的各种方法,都是由此派生和衍进而来的。取穴以背腹腰股等肌肉丰厚与隐蔽之处为宜,特别是背部的各个俞穴与反应穴更宜首先入选。取穴不宜太多,以1穴为最好,如两穴同取最好左右对称,最多不宜超过3穴。

※艾 炷※

这是直接灸的关键材料,可以预先做成大小不同的艾炷备用,但不如随做随用为好,必须上小下大,上尖下平,方可易于安放和点燃。根据取穴的部位,先将艾绒搓成大小适合的艾团,夹在左手拇食指尖之间,食指要向上,拇指要向下,再用右手拇食指尖在左手拇食指尖之间,向内向左挤压,即可将圆形艾球,压缩成为上尖下平,立体三角形之棱形艾炷。随做随用,至为简便。

※用 火※

灸处皮肤可略涂一点凡士林,使艾炷不易滚落,以烧完一炷为一壮。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间断法。待艾炷燃烧熄灭后,吹去残火,再重新点燃一壮,不易出现感传。

(2)连续法。不待艾炷燃烧至尽,当其将灭未灭之际,即在余烬上,再加添新艾炷,不使火力中断,每可出现感传。

(3)补泻法。包括疾徐强弱法和疾徐开阖法。

疾徐强弱法 这是传统的艾灸补泻法,《灵枢·背腧》早已有过说明,即“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传是“及”与“布”的意思,也就是用口对艾炷吹气,使气传布及艾,使其燃烧旺盛之意,这是疾火与强火,能使邪气随火气而发散,这就叫泻火;若任其自灭,是徐火与弱火,能使阳气深入,这叫补火。这就是强刺激具有泻的功能;弱刺激具有补的作用。如咽喉与腮颊肿胀,用小艾炷直接灸耳尖或少商,可以立即显示泻的功能,尿频便溏,用温和灸艾灸关元或气海,每多缓慢收功,而具有补的意义。这种疾强为泻,徐弱为补的作用,亦即《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之义也。根据这种疾徐快慢的补泻原则,在针刺手法上,古人早就有许多灵活多变的针刺方法。在灸法方面相应的也有许多变法。

疾徐开阖法 出针后疾按针孔与不按针孔,这是针刺开阖补泻的常规,在直接灸的补泻上也得到应用,杨继洲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此即在艾炷自灭之后,再加按压,以增强补的作用,后世又有灸后贴膏药之法,如张景岳及吴亦鼎等人皆有推荐。即“凡用火补者毋吹其火,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药贴之,以养火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若欲泻者疾吹其火,令火速灭,待灸疮溃发,然后贴膏。此补泻之法也。”此即以徐火灸毕之后,当即贴膏药者为补;疾火灸毕之后,待灸疮溃发,再行贴膏药为泻。这也是属于开阖补泻的应用。

※减 痛※

直接灸的烧灼痛是病人最为畏惧的第一关。至于疼痛在针灸作用中的利弊,还难作定论。但至少说疼痛也是针灸作用中一个有效环节,是属于良性刺激,与病理的疼痛有着根本的悬殊。但病人往往不能忍受故必须极力减轻,以完成灸疗的作用量,当艾炷燃烧过半时,疼痛最剧,此时可用手拍打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或在灸处附近抓搔以分散其注意力。有人先用局麻,在穴位上作浸润麻醉,但常不必要。一般只有在第一壮为最痛,以后各壮就可忍受了。

※壮 数※

古人以燃艾一炷谓之一壮,以之作为施灸的作用量的标准和依据,但对施灸作用量来说,无论为间断法、连续法或补泻法,首次均是以造成三度烧伤,使灸处皮肤变为焦黑,四周皮肤向内收缩,出现车轮状皱纹为准,古人有几壮或以年为壮之说,是不能一概而论的。直接化脓灸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造成灸疮,只要造成灸疮,作用量已经达到,则不论是壮数多少,作用都是一致的。又有数十壮,数百壮,以至千壮与三报之说。所谓报,乃是重复与加强之意,而在同一孔穴之上,反复施灸与前后相催,而不必更换他穴。也有经验证明,在同一孔穴之上,可以连续灸数百壮而不焦腐,这乃是生活着的人体与死亡的尸体区别所在,作者曾经治疗过1例长达二十余年之久的背部溃疡,用比拇指头还大的艾炷,每次灸二十余壮,共连续十次,溃疡壁方见脱落,而患处周围之健康组织并未被烧焦,可见古人数百壮与千壮之说,是可以分次与一次应用的。

对于“壮”的解释,历来多数人认为是强壮与少壮之意,误认为艾灸能增长人之元气,而使人少壮也。这是不正确的,“壮”是“创”与“灼”的意思,一壮就是对人体进行一烧灼,与给以一次创伤,在“灸针探源赋”中已有考证和说明。

※灸 疮※

直接灸的作用,主要就是造成灸疮以形成慢性刺激。当灸疮形成之后,火的作用已不复存在。故直接化脓灸的发挥,灸疮是居于重要地位。以下几个环节,应当重视。

灸后保护:待灸壮完毕后,揩净灰烬,用干敷料覆盖,不用任何药物,待5~7天后,焦痂开始浮动脱落,有少量分泌物,可隔1~2天更换敷料,疮口周围用酒精或盐水棉球揩净,仍用干敷料覆盖。如需继续在原处用原法加强,在焦痂尚未脱落时,则疼痛每极轻微,如焦痂已经脱落再行直接烧灼,痛感每不能忍受。可在疮面上放一姜片或蒜片,在直接灸基础上再用间接灸。灸后仍用干敷料覆盖保护。

促使发作:如果灸疮干燥,无分泌物渗出,古人称为“灸疮不发”,往往收效不大或无效。《资生经》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发,其病不愈。”古法有用葱煨,热熨,或用补气益血方剂。但终嫌费事。[明]高武云:“予尝灸三里各七壮,过数日不发再各灸二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各灸二壮遂发,亦在人以意取之,若顺其自然则终不发矣。此人事所以当尽也。”即如遇灸疮不发,可在原处再加添数壮。此法最为简捷可用。

清洗止痛:在灸疮发作后,偶可见有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古法常用鲜柏白皮,鲜柳白皮,当归,薤白,生地,黄芩,竹叶等药,选取一二味,煎汤熏洗。可参阅《外台》卷二十九疗灸疮及火疮诸方。

观察瘢痕:灸疮愈合后所形成之瘢痕,也是观察疗效的一种标志,如果瘢痕起坚硬疙瘩或是呈现紫暗颜色,是说明病根未除,还要继续在原处施灸。如果瘢痕颜色灰白,平坦柔软,就已达到治疗的要求。《外台》卷十八曰:“候灸疮差后,瘢色赤白,平复如本,则风毒尽矣。若颜色青黑者,风毒未尽,仍灸勿止。”古人在这方面早已有过观察和说明。

异步电机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方法 篇4

直接转矩控制( DTC) 自20 世纪80 年代提出以来,得到了逐步完善和发展,并与矢量控制一道成为当前最具代表性的高性能控制策略[1]。现有文献关于异步电机DTC的研究报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DTC定子磁链估计提出改进的磁链观测方案[2-4],其研究已相对成熟。另一方面则主要集中在如何有效利用开关矢量以减小转矩和磁链脉动。文献[3]利用离散空间电压矢量调制增加可选择的电压矢量数量,但这种细化开关表的方法显得比较繁琐。文献[4,5]给出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直接转矩控制,该方法借鉴矢量控制通过空间矢量调制合成任意的电压矢量,同时失去了原有DTC结构的优势。

此外,预测控制也在近年被用来改善DTC的转矩性能[6]。事实上,传统DTC也被广泛解释为一种预测控制策略,但缺乏明确的预测模型和优化准则,只能粗略地预测下一步开关动作。文献[6]给出一种转矩预测控制方法,通过近似线性化得到转矩和磁链预测方程,从而计算出能精确补偿当前偏差的合成电压矢量。但这种线性化预测控制效果类似于无差拍控制,系统鲁棒性不尽人意[7]。

近年来,模型预测控制( MPC) 作为一种新型的预测控制策略在电力电子领域受到广泛关注。MPC是一种非线性预测控制策略,处理非线性约束的适应能力强,它利用给定的价值函数作为优化准则,使得控制极具灵活性[8]。文献[9]针对逆变器带阻感负载的电流控制,结合逆变器有限个开关矢量形成一种有限控制集MPC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文献[10]基于该有限控制集MPC思想,给出一种模型预测转矩控制方法,通过预测下一采样周期的磁链和转矩,以磁链和转矩的相对偏差之和作为价值函数,依据在线优化策略求解最优的电压矢量; 该方法能够获得快速的转矩响应,但定子磁链和电流存在较大的毛刺,电流THD也相对较大。

本文利用有限控制集MPC思想,进一步以转矩和磁链偏差平方和作为价值函数,给出一种新颖的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 MPDTC) 方法,能够优先惩罚其中较大的偏差,避免定子磁链和电流较大毛刺的出现,减小电流谐波畸变,同时有效降低转矩脉动。本文首先建立了逆变器驱动异步电机模型,阐述传统DTC基本原理。然后依据推导的内部预测模型,通过价值函数最优策略实时求取最优电压矢量,从而确立了基于有限控制集MPC思想的MP-DTC方法。最后通过仿真对该MPDTC与传统DTC的性能作了对比评估。

2 逆变器驱动异步电机模型

三相电压源型逆变器驱动异步电机可等效如图1 所示,异步电机三相负载对称,采用Y型无中线联接,逆变器输入直流母线电压为Vdc。

设Sx( x = a、b、c) 为三相逆变桥的三个开关,功率器件为理想开关,逆变器上、下桥臂不同时导通。当逆变器上桥臂开关( S1、S3、S5) 开通时,Sx= 1; 下桥臂开关( S2、S4、S6) 开通时,Sx= 0。以直流母线负端为零电位参考点,则逆变器每相输出电压可以表示为

三相对称负载中性点n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为

因此,逆变器作用于异步电机的三相电压为

将式( 3) 转换到两相静止 α-β 坐标系下得

式中,变换矩阵 。

选取电机定、转子磁链 ψs和 ψr为状态变量,则两相静止 α-β 参考坐标系下的异步电机状态方程可表示为

式中, ,分别为定、转子磁链和定子电压; ;漏感系数 ;Rs、Rr分别为定、转子电阻;Ls、Lr、Lm分别为定、转子电感和互感;ωr为转子角速度。

3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基本原理如图2 所示,根据磁链和转矩偏差以及当前磁链位置,按开关矢量表直接选择电压矢量作用于逆变器。磁链估计采用全阶观测器,由观测到的两相静止 α-β 坐标系下的定、转子磁链 ψsα( β)和 ψrα( β),可得定子磁链幅值

电磁转矩为

式中,np为电机极对数; θ 为转矩角,即定子和转子磁链间的夹角。

在一个采样周期内,电压矢量的变化必然引起定子磁链的快速变化,而转子磁链受较大时间常数影响可看作是不变的。由式( 7) 可知,电机的电磁转矩也将相应地快速变化,根据磁链和转矩偏差方向,选取沿偏差减小方向的电压矢量作用,实现电机磁链和转矩的有效控制。

4 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

4. 1 控制系统结构

对于两电平逆变器产生的8 个电压矢量,每个矢量作用时定子磁链和转矩的增幅不一样。传统DTC在每个固定的采样周期内只作用一个电压矢量,同时矢量的选取根据滞环控制和开关表粗略确定,缺乏明确严格的优化评估准则,使得矢量的选择不尽合理,这必然导致转矩和磁链的较大脉动。因此,为克服传统DTC的不足,本文依据MPC思想给出一种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利用价值函数最优策略在线求取最优的电压矢量,以抑制转矩和磁链脉动。

给出的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与图2 中的传统DTC相同,外环为转速环,经PI调节器得到参考转矩。不同的是内环采用模型预测控制器代替传统DTC滞环控制及开关表。采用全阶观测器得到电机定、转子磁链,作为内部预测模型的输入。根据内部预测模型可预测不同电压矢量作用时转矩和定子磁链在未来时刻的轨迹。控制期望迫使磁链和转矩跟随其参考,不同于传统DTC,这里依据有限控制集MPC思想,通过表征控制目标的价值函数对每个开关矢量作用的效果进行实时评估,从而求取使价值函数产生最小值的开关矢量,即最优开关矢量作用于逆变器。

4. 2 内部预测模型

根据传动系统的离散时间内部预测模型预测被控量的未来输出轨迹。选取 为状态变量,输出变量y = x =[ψsψr]T,开关矢量组成输入变量u =[SaSbSc]T∈{ 0,1}3。由于电机机电时间常数超出预测范围几个数量级,因此在预测范围内可认为转速 ωr恒定。采用一阶前向欧拉法对式( 5) 离散化,同时代入式( 4) 可得传动系统离散时间内部预测模型:

式中,I4×4为四阶单位矩阵;Ts为采样周期; 。

根据内部预测模型可以预测下一个采样周期采用8 个不同开关矢量作用时的定、转子磁链 ψs i( k +1) 、ψr i( k + 1) ,下标i = 1…8,对应逆变器第i个电压矢量作用,由式( 6) 、式( 7) 可以得到预测的定子磁链幅值 ψspi( k + 1) 和转矩Tpei( k + 1) 。

4. 3 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也就是MPC的优化准则,其选取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控制期望迫使电机磁链和转矩快速跟踪其参考,可以磁链和转矩的相对偏差之和为衡量[10],因此价值函数确定为

式中,ψs N、Te N分别为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的额定值,对于两电平逆变器可能产生的8 个开关矢量,根据式( 10) 中的价值函数,可以求取其最优值,确定最优的电压矢量。同时,期望在转矩或磁链出现较大的偏差时能得到及时地反映,进一步可确定价值函数为

以定子磁链和转矩偏差的平方和作为价值函数,可优先对磁链或转矩中出现的较大偏差进行惩罚,及时反映并纠正其中较大偏差,避免定子磁链和电流中出现较大的毛刺,有效降低电流THD。通过价值函数对8 个电压矢量作用时产生的转矩和磁链偏差平方和进行实时评估,利用价值函数最优策略求取最优电压矢量,也就是求取使偏差平方和最小的电压矢量,从而保证在一个采样周期内选择的电压矢量最优,这是与传统DTC相比在控制电压矢量选择策略上的最大不同之处。

5 仿真评估

本文利用Matlab /Simulink建立了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的仿真模型,基于此模型对文中给出的MPDTC方法进行评估,并与传统DTC结果进行了比较。所述MPDTC方法和传统DTC开关表都采用S函数编写,两者均采用全阶观测器估计出电机磁链,定子磁链给定值为1Wb,转速PI调节器采用相同的参数,两者采样周期相同均设为Ts= 25μs。相关额定值及电机参数如表1 所示。主电路为电压型IGBT逆变器,直流母线电压Vdc= 540V。

图4 和图5 分别给出了传统DTC和给出MP-DTC方法动态过程对应的定子电流、转速和转矩波形,仿真条件设定为: 电机带10N·m负载起动,0. 1s转速阶跃给定为300rpm( 10Hz) ,0. 4s时突加额定负载25N·m,0. 7s转速给定阶跃突变为600rpm( 20Hz) ,1. 1s转速给定突变为1200rpm( 40Hz) ,仿真时间1. 5s。对比图4 和图5 可以看出,给出的MPDTC方法与传统DTC相比,低速及中高速运行阶段电机转矩脉动都得到明显减小,转速和转矩动态响应性能与传统DTC相当,同时电机起动和加载过程电流进入稳态略快,动态响应表现略佳。

图6 给出了两种方法对应上述仿真过程的定子磁链轨迹圆,传统DTC磁链轨迹圆脉动较大,特别是在扇区切换和动态时更是明显,而给出MPDTC磁链轨迹运行平滑、无明显毛刺、脉动小。

图7 给出了采用传统DTC和本文给出MPDTC方法对应的a相电流谐波频谱特性,图7( a) 为电机运行在10Hz带10N·m负载时的电流谐波频谱,图7( b) 为电机40Hz带额定负载运行的电流频谱,图中的左半部分对应传统DTC的频谱,右半部分为采用MPDTC时的频谱。通过对电流波形的频谱分析可以得出10Hz带载稳态运行时,采用传统DTC和给出MPDTC方法对应的a相电流THD分别为13. 71% 和5. 17% ; 40Hz对应的电流THD分别为7. 01% 和3. 36% 。限于篇幅,电机其他运行状态下的频谱图不逐一给出,其中20Hz对应的电流THD分别为9. 53% 和5. 40% 。可见,通过采用给出的MPDTC方法,电机在不同运行速度下的电流THD都得到了明显地降低,电流波形未出现明显较大毛刺,电流谐波较小,波形较为平滑。

综上可见,本文给出的MPDTC方法能有效降低转矩和磁链脉动,减小电流谐波畸变,同时继承了传统DTC的快速动态响应性能。

6 结论

Win8开机直接进桌面方法 篇5

Win8怎么进入桌面 Win8开机直接进桌面方法

对于平板电脑或者支持触摸的笔记本或者超级本而言,Win8电脑开机直接进入开始屏幕的触摸界面或许很有必要,但对于我们传统的非触摸电脑而言,开机进入传统的电脑桌面也非常必要,但Win8系统在开机过程中,并没有提供我们选择入口,那么怎么办呢?下面百事网小编教大家使用一些鲜为人知的特俗方法,教你如入让Win8系统开机直接进入传统的桌面,方法步骤如下。

一、这里需要修改一些注册表的值来实现,首先使用组合快捷键 Win + R 来打开开始运行对话框,然后输入“ Regedit”命令,并点击确定,即可进入Win8注册表,如下图:

相关热点:实用快捷键大全 电脑高手最常用键盘快捷键盘点

使用Regedit命令进入注册表

二、进入注册表之后,我们在左侧一次展开路径: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Winlogon,找到右侧的Shell并双击打开该键值,然后将默认的值数据为“explorer.exe”,我改为“explorer.exe,explorer.exe”,然后点击确定保存即可,如下图:

修改Win8注册表Winlogon的值

最后保存,然后重启电脑即可生效,之后我们就可以去重启电脑试试了,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会神奇的发现Win8开机将直接进入到传统的电脑桌面了,如下图:

Win8开机直接进桌面效果

直接方法 篇6

1. The spokesman said, "The prime minister will visit three countries in Africa next week."

新闻发言人说:“总理将于下周访问非洲三国。”

有学生这样转换:“The spokesman said the prime minister will visit three countries in Africa next week.”乍一看,这果然是个间接引语,但是我们细看里面的时态就会发现不妥。主句中的动词“said”是过去时,而总理的动作却是“will visit”,显然出现了时态错误,那么我们应该把句中的“will visit”的时态退后,改成过去将来时“would visit”。同时,时间状语next week要加上定冠词the加以限定,表示“说话时刻之后的下一周”。

正确的改法应该是:The spokesman said the prime minister would visit three countries in Africa the next week.

但是如果直接引语的内容是客观规律,则不用更改时态。

Our teacher told us, "The boiling point of water is 100℃ under standard atmospheric pressure."

老师告诉我们:“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可转变为:Our teacher told us that the boiling point of water is 100℃ under standard atmospheric pressure.

2. The journalist asked him, "Were you present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yesterday?"

那名记者问他:“昨天你是否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有学生这样改了间接引语:“The journalist asked him that were you present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yesterday.”首先一个明显的错误,从句中不能出现疑问句的语序,需将其转换成陈述句的语序。但仅仅这样是无法体现疑问句的原意的,我们需要在前面加上连词if或者whether… or not(是否),来体现疑问语气。另外根据刚才说的时态退后原则,我们要将从句的一般过去时变为过去完成时。相应的,要将表示具体时间的“yesterday”变为相对的时间“the day before”或者“the previous day”。

那么,原句变为The journalist asked him if he had been present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the day before.

3. 总结了上面的两个例句,将特殊疑问句的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引语就很简单了。

The police questioned the witness, "What did you see on the spot?"

警方询问目击者:“你在现场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上述原则,原句可变为:The police questioned the witness what he had seen on the spot.

也许大家注意到了,原来直接引语中的“you”变成了现在的“he”。

在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如果从句中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或被第一人称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要按照主句中主语的人称变化;

若从句中的主语及宾语是第二人称或被第二人你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要跟引号外主句的宾语一致;

如果从句中的主语及宾语是第三人称或被第三人称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一般不需要变化。

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一随主,二随宾,三不变”的原则。

4. 如果直接引语是祈使句,那该怎么变呢?

Jimmy's girlfriend said, "Stop talking about this topic!"

遇见这样的情况,我们通常将其改为ask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或者tell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的句型,或者改为命令、劝导等含有祈使意义的动词。

那上面的句子我们可以转换为:Jimmy's girlfriend told him to stop talking about that topic.

有一点要注意,直接引语中的表示近指的词要在间接引语中改为远指的词,比如this、these、here要改成that、those、there。

例谈寻找应力函数的直接方法 篇7

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 求解平面弹性问题, 就是求解一个双调和方程:

一般情况下, 求解这个偏微分方程的解析解是非常困难的。在文献1中, 通过对弹性体边界上满足一定条件的外载荷, 把平面弹性问题归结为求解弹性体中满足边界条件的两个全纯函数φ (z) 和ϕ (z) , 它一般的做法是在弹性边界上引进一新的未知函数ω (t) , 把边值问题变成化为关于实未知函数的Fredholm积分方程组, 应用积分方程知识求解, 实际求解过程还是很曲折和繁琐的。近年来, 半逆解法时兴起来。学者们根据量纲分析等先假设部分解, 然后通过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求出其余解, 并使所有的解满足给定的边界条件, 则所设的和所求得的解就是该问题的解。这种方法是近似计算, 不利于整体分析解的性质。

本文根据弹性体的几何结构和外载荷的对称和反对称性, 把应力函数表示为双重幂级数, 然后由相容条件和边界条件确定应力函数, 最后由:

求出弹性面的应力, 这种方法直接简便。

2解决问题的方法

应力函数设为:

其中m和n 都是正整数, 是待定系数, 可以把它排成一个矩阵。把 (3) 代入 (2) 有:

很明显就不用求了。把 (3) 式代入 (1) 式得到:

因为弹性体的相容条件里的、y是相互独立的, 那么的系数是零, 所以:

3例子

下面举例说明问题

第一个例子:设有一个截面为矩形的悬臂梁, 梁长L, 高2h, 宽是1个单位;P其一端受切向外力, 另一端固定, 上表面受均匀载荷Q。现在来考察弹性面的应力场。在悬臂梁自由端中点为原点、x轴穿过梁长中心线、y轴与Q建立直角坐标系。因为在梁的上下表面都有, 所以当m≥1时有:

加减这两个等式有

同理, 在上表面, 当m≥2时, 有  (7) 下表面, 当m≥3有:

当时m≥3, 把 (7) 和 (8) 相加减得到:

当时m≥3, 分别由 (5) 、 (10) 和 (6) 、 (11) 得

当m=2时, 由 (5) 、 (6) 、 (7) 、 (9) 得:

由 (4) 得:

这时应力函数 (3) 就可写成:

由圣维南条件

于是应力函数和应力分量最终确定。

第二个例子:设有一个截面为矩形的悬臂梁, 梁长2L, 高2h, 宽是1个单位;坐标原点选在梁的中心线的中点上, 一端固定。上表面y=-h作用有密度为Q的等腰三角形载荷, 三角形的高在y轴上。因为载荷关于y轴对称且当y=-h时是一个一次式, 所以应力函数 (3) 式只有的x一次方和三次方两项奇次项。在上下表面y=±h, 与前例的讨论一样有当m≥4时有Umn=0;再根据 (4) 式有U25=U35=0, 从而当n>6时所有的Umn=0;

在梁的上下表面y=±h, 0<x<L都有τxy=0, 所以当m≤3时由方程 (5) 、 (6) 得:

因为当y=h时有σy=0, 所以由 (7) 式得:

当y=-h时有σy=-Q (1-x/L) :

上面方程除了 (13) 可解出:

这样由 (4) 得:

因此, 再由 (13) 得:

又因为:

那么:

最后, 应力函数为:

摘要:根据弹性体的几何结构和外载荷的对称和反对称性, 把应力函数表示为双重幂级数, 然后由相容条件和边界条件确定应力函数。

关键词:应力函数,双重幂级数,弹性体

参考文献

[1]N.I.Muskhelishvili, Some basic problems of mathematical theory of the elasticity (translated fromthe Russian by J.R.M.Radok) , Noordho, Groningen, 1953.

[2]I.S.Sokolniko,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lasticity, 2nd edn, Mc Graw-Hill, New York, 1956.

[3]Edmund Melerski, Circular plate analysis by finite defferences:energy approach,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115, No.6, June, 1989.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篇8

1 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介绍

直接基于位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4]:对于多自由度体系,先假定一个合理的位移模式,将原体系转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确定等效阻尼比ζe,有了等效阻尼比和事先设定的目标位移(依性能目标或期望的破损程度而定),由位移反应谱就可以定出等效周期Te,从而得出体系的等效刚度Ke,接着就可以进行刚度设计和承载力设计。所谓刚度设计,就是确定结构构件的尺寸,使得结构刚度分布合理,与等效刚度基本吻合。承载力设计是指由目标位移和相应的等效刚度得到极限状态下作用在结构上的力,据此进行构件的配筋。

2 位移反应谱

弹性位移反应谱可用两种方法求得:1)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地震波),通过数值积分求出结构自振周期T与其最大位移反应Sd之间的关系;2)根据现行规范的加速度反应谱Sa(T),按式(1)换算为位移反应谱:

Sd=(Τ2π)2Sa (1)

根据规范的加速度反应谱,由式(1)可得:

Τ2[0.45+10(η2-0.45)Τ]=4π2Sdαmaxg(Τ0.1s)(2a)

Τ=2πSdη2αmaxg(0.1sΤΤg)(2b)

Τ=[4π2ΤgγSdη2αmaxg]12-γ(ΤgΤ5Τg)(2c)

Τ2[0.2γη2-η1(Τ-5Τg)]=4π2Sdαmaxg(5ΤgΤ6.0s)(2d)

γ=0.9+0.05-ζ0.5+5ζ,

η1=0.02+0.05-ζ8,η2=1+0.05-ζ0.06+1.7ζ

其中,αmax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对于与基本烈度相应的多遇烈度地震和罕遇烈度地震,按现行规范取值;对于基本烈度地震,当设防烈度为7度、8度和9度时,分别取0.23,0.45和0.90。当已知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位移δeff(在式(2)中用Sd表示)、设防水准、所在场地的类别、阻尼比等参数,由式(2)可确定相应的等效周期Teff。

3 设计步骤

1)确定结构设计参数。对结构进行概念设计,包括确定结构的柱网布置、层高等,并计算结构各层质量mi

2)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结构的目标位移δeff可按式(3)计算:

δeff=miδi2miδi (3)

其中,mi,δi分别为结构的各层质量与位移。

3)确定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参数。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质量Meff可按式(4)计算:

Μeff=miδiδeff (4)

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阻尼比ζeq包括两个部分:结构本身的固有阻尼比ζ;结构塑性变形附加的阻尼比ζ1。结构塑性变形附加的阻尼比ζ1采用Sozen提出的公式,按式(5)计算[5]:

ζ1=0.2(1-1/μ) (5)

4)建立位移反应谱,确定等效周期。根据已确定的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阻尼比ζeq以及等效位移δeff,由规范转换得到的相应结构设计位移反应谱确定结构的等效周期Teff

5)确定等效刚度。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刚度由式(6)计算:

Κeff=4π2Τeff2Μeff (6)

6)确定结构的基底剪力以及各层的剪力。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基底剪力由式(7)计算:

Vb=Keffδeff (7)

本文按式(8)将基底剪力Vb沿结构的高度进行分配,得到各楼层处的水平地震力作用Fi:

Fi=GiΗik=1nGkΗkVb (8)

其中,n为结构的层数;Gi,Hi分别为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与高度。

7)设计结构构件。根据结构的水平地震力分布,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以及其他荷载作用效应,经适当的组合和选择合理的构件截面内力设计值,确定构件截面以及进行截面配筋计算,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保证构件的变形能力。

4 设计算例

该工程为8层框架结构,各层层高:1层为4.2 m;2层~8层为3.3 m。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设计,以减少结构的地震反应。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特征周期值取0.45 s。

对结构进行概念设计,1层的质量为5 514 kN;2层~4层为5 259 kN;5层~7层为5 337 kN;8层为4 343 kN。本文假定粘弹性阻尼器附加给结构的阻尼比ζd=10%。

本文假定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减震结构的性能水平为使用良好,即层间位移角为1/800。本文假定最底层最先达到极限状态。用倒三角形分布荷载的等截面剪切悬臂杆的侧移曲线作为框架结构的初始侧移模式[1]。框架结构的侧移形状系数按式(9)计算:

ϕ(ζ)=12(3ζ-ζ3) (9)

其中,ζ为各层的高度比,ζ=z/H。

根据最底层的层间位移角1/800算出底层的侧移为5.25 mm。由底层侧移和侧移形状系数得出顶层位移ut=22.93 mm。再根据ut和每一层的侧移形状系数可算出各层的侧移δi。

根据每层的侧移δi和每层质量mi由式(3)计算所得等效位移δeff=18.26 mm。然后由式(4)得等效质量Meff=3.70 kN·s2/mm

本工程为混凝土结构,本身的固有阻尼比ζ=0.05;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为1/800,结构处在弹性状态,结构塑性变形附加的阻尼比ζ1=0。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阻尼比ζeq=0.05。根据地震烈度8度小震(αmax=0.16),Tg=0.59 seff=30.64 mm,ζeq=0.05,由式(2)计算出结构的等效周期Teff=1.22 s

将Teff及Meff代入式(6)得等效刚度Keff=303.6 kN/mm。按式(7)得基底剪力Vb=9 302 kN。计算结果见表1。

按式(8)可得各楼层处的水平地震力作用。

5 结语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建筑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简单介绍了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1)如何更加合理的确定结构的延性,如何合理的考虑等效阻尼比与延性的关系;2)位移反应谱的建立,规范反应谱在转化为设计位移反应谱时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或者如何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建立位移反应谱。

摘要:简要阐述了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介绍了用该方法对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设计过程,并提出了该方法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促进该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抗震设计,基于位移设计,位移反应谱

参考文献

[1]梁兴文,黄雅捷,杨其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9):53-60.

[2]M.S.Medhekar,D.J.L.Kennedy.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Design of Buildings-Theory[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0(22):201-209.

[3]杨其伟,梁兴文,蒋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J].工业建筑,2007,37(2):1-5.

[4]钱镓茹,罗文斌.建筑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2001,31(4):21-22.

[5]Gulkan P,Sozen M.Inelastic respon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to earthquakes motions[J].ACI Journal,1974(71):604-610.

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篇9

一、具体原因

(1)很多教师多年以来,都是将学生固定在自己设计好的框架中,用最简便、最省时的策略来教学语文。

(2)现在提倡“有效课堂”,这使得教师们更少了一些从容, 往往根据“教参”要求,让学生紧紧抓住教参上的几个重要问题集中解决,从而忽视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3)在“减负”的背景下,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在课堂上完成课堂作业,常常采用“以讲带悟”的策略,扼杀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机会和能力。

这三种表现,其好处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地向学生呈现出课文的要点,能较好地帮学生应付考察。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使学生失去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机会,从而造成学生对课文总体把握能力的下降,对文本中许多字、词、句、段敏感度的降低,个性化的理解力被扼杀……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多元、生动、感性等众多元素就会缺失,教学显得急功近利,语文本该拥有的从容淡定、舒缓优美也不见了。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让孩子与文本直接对话”,留下时间,给予学生个性阅读的机会,使学生能自主地、主动地进入文本,获得属于自己的、独到的收益,这才是语文教学应有的见识和情怀。

二、创新教学方法

(1)与全文直接对话。每个文本都会向学生呈现一个独特的画面———或抒发一种感情,或揭示一个道理,或说明一样事物……这就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现在的学生,长大后的成人,他们读书、阅报等,也都需要靠自主阅读、自行感悟,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收获。因此,独立自主地总体把握一个文本的内容、思想的能力极其重要,要从小培养。①初读感悟。每当新教一篇课文,在初读全文后,教师可以抛出一个大问题,力求能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对文本总体的认识。根据不同的文本, 我们可以问这样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初读《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后,可以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让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有所了解。甚至还可以追问“你觉得徐悲鸿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人物的特点有所思考。

这种在初读后问的大问题,有些学生的回答也许有较大不足,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感悟,弥足珍贵。长期训练下去,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总体把握文本能力的提高,作用无疑是巨大的。②学后感悟。与初读感悟不同,学后感悟侧重于学生对文本深层的认识和收益上,因此,也极为重要。同样,这种感悟还是要让学生自悟自得,而非老师强加。例如,在学完《徐悲鸿励志学画》后, 可以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自己该怎么做?”这样,就启发学生由彼及此、由人及己,对文本的收益更大。学完《九色鹿》后, 可以问“做人要学习谁?”这个问题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指导意义。当然,这些感受必须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2)与段落直接对话。每一个文本都有其精彩的部分———或是感动人心,或是文字优美,或是寓意深刻……但人的审美是有差异性的。有的学生可能对这里有感受,有的学生可能对那里有感受;有的学生可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学生可能有那样的感受;有的可能与老师的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但仔细想来,学生的“奇思妙想”却又充满了智慧的光华。因此,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与段落直接对话的机会,需要静心去倾听。

在感人的文章中,学生的感受有时会让老师意想不到。例如,在教《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我问“课文中哪个段落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我以为学生都会选择描写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而饱受折磨的第六自然段。结果并非如此,有人选择描写赫拉克勒斯救人的第七自然段,理由是赫拉克勒斯“不远万里”去救人,说明他不怕苦;敢于违抗宙斯的命令去救人,说明他不怕死。学生的理解似乎冲淡了主要人物普罗米修斯的光辉形象,但却很有道理,教师细加引导,则能更好地衬托出普罗米修斯的伟大功绩。

(3)与字词直接对话。在课文中,很多时候,教师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提出来,让学生去体会。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让学生自己找出自认为有感觉的词来说体会。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教师对有些词语就放过了,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很多闪光的思维往往就会在对个别词语的体会中展现,而这种展现才是人情人性的真正表达,才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在学生自读课文时,要求他们找出自己有所感悟的词语,并用铅笔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交流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词。有的画“真好”,说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有的画“小家伙”,说写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有的画“再三”,说写出了小珍珠鸟与“我”深厚的感情,都超过了它的父母;有的画“生怕”“抚一抚”,说写出了我对小珍珠鸟的关心、爱护……学生通过对这些词的自由体会,对文本内在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

有时候,让学生与字词直接对话、主动感悟,还会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小学语文中有很多字词辨析的练习,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如《趵突泉》一文中对几处泉水流动的描写,就用了几个不同的动词,虽然它们都含有“流动”的意思,但细细体会、慢慢想象,就会发现大有不同。具体说来:珍珠泉是“涌”,体现了泉水从下往上流,且又多又快的运动状态;五龙潭是“汇注”,展示了五龙潭里的水是从几个地方聚集而成的;黑虎泉是“喷吐”,表现了三个“虎口”里的水流又急又多又猛的流动情形;趵突泉是“冒”,描摹出地下泉眼里的水从下往上猛烈冲的状况。学生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感悟、理解,就能想象出“泉城”济南那几处名泉的神奇样子,甚至想象得比现实更美妙。

语文是一门靠学生日积月累、逐渐积淀的学科,也是一门注重个性发展、多元认知的学科,更是一门学生今后应用终生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让学生先去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只能以引导者、点拨者的身份出现,切不可把学生固定在“教参”、教师自己的认识框架中去教学,如果这样,学生的创造力、自主性就会被生生地扼杀了。

直接方法 篇10

遥感图像的变化检测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检测变化后再分类和分类后进行检测。并且, 在变化检测一般作业中需要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变化信息的提取, 来防止错误的发生;同时要将基础地理信息和定位信息作为遥感变化检测辅助数据, 才能够提高变化检测精度。本文将按照这个基本思路讲述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直接变化检测算法。

所谓直接, 并不仅仅是将经过预处理后的原始图像用于检测, 多数情况下需要对原始影像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增强, 图像变换处理, 或使用特定的算子提取适当的图像特征, 将对应位置上选取的各个图像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后得到检测结果, 再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类, 找到各自的变化类型。通常来讲, 这一类方法由于大部分是基于象元的变化检测, 因而对于遥感图像匹配的要求比较高, 图像中的噪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也很大。

1 图像差值法

这种检测方法最容易理解, 就是将不同时相的图像按照波段对波段, 象元对象元的方式逐个求差, 得到一副新的差分图像, 再对差分影像进行分析处理。通常对于配准精确的同源遥感影像效果也很好。

这种方法还有一些扩展, 例如对原始图像求植被指数再求差, 以便将兴趣点放在植被区域的变化上。另外, 使用主成分变换的结果, 小波变换的结果[14]作为特征的差值法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2 图像比值法

这种处理方法与差值法非常类似, 跟适合于提取那些亮度变化的绝对值不大, 但是与原始亮度相对的比例较大的变化值。即逐个通道, 逐个像素求商, 结果为1时即未发生变化。但是这种方法对于两期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而言相对的辐射校正要求较高。同差值法一样这种方法除了使用原始亮度以外也可以选择特定的特征空间中的坐标作为兴趣值进行比值运算。

现有的研究一般以单波段的差值或比值的比较结果划分变化和未变化象元, 往往忽略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敏感性存在差异的特点, 此外, 在变化和未变化象元的划分时多使用经验判定的方法, 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变化阈值确定方法。

3 图像回归法

首先假定时相Ⅰ的像元值是另一时相Ⅱ像元值的一个线性函数, 通过最小二乘法来进行回归, 然后再用回归方程计算出的时相Ⅱ的预测值来减去时相Ⅰ的原始像元值, 从而获得二时相的回归残差图像。以阈限方法确定变化区域。经过回归处理后的遥感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进行了辐射校正的相对校正, 因而该种能减弱多时相数据中由于大气条件和太阳高度角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也可以看出预处理中的辐射校正对于这种方法的影响不是很大。

4 相关系数法

相关系数法计算多时相图像中对应像素灰度的相关系数, 结果代表了两个时间图像中对应像素的相关性。一般是取窗口, 计算两个图像中对应窗口的相关系数, 来表示窗口中心像素的相关性。如果相关系数值接近1则说明相关性很高, 该像素没有变化;反之, 则说明该像素发生了变化。

5 变化矢量分析法

光谱变化向量分析方法是基于不同时相图像之间的辐射变化, 着重对各波段的差异进行分析, 确定变化的强度与方向特征。对于不同时间的遥感图像, 进行图像的光谱测量, 每个像元可以生成一个具有变化方向和变化强度两个特征的变化向量。变化强度 (CMpixel) 通过确定n维空间中两个数据点之间的欧式距离求得。

提取变化和未变化像元, 可根据变化强度的大小设定阈值来实现。即像元变化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时, 即可判定为发生变化的像元。变化的类型, 可由变化强度矢量的指向确定。变化向量分析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利用较多甚至全部波段信息来检测变化像元, 主要不足在于变化阈值的确定比较困难。

6 光谱特征变异法

在不同源的多波段遥感数据融合时, 相同地物的反射响应曲线应该基本相符, 但如果两者信息表现为不一致时, 那么融合后影像的光谱就表现得与正常地物有所差别, 此时就称地物发生了光谱特征变异, 这些地物可以通过影像判读勾绘出来。同样, 该种方法也是在检测出变化区域之后再在不同的区域中确定不同的变化属性。但是, 据发现发生光谱特征变异的地物在几何尺寸上要足够的大才能被人工目视发现。此外, 这种方法的效率还受到被监测区地物光谱特性的限制。

除了以上所述的算法还有一些将多重检测方法相结合衍生出来的新的变化检测算法, 综合了多总算法的优势, 在应用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7 结语

就以上所列的方法来看, 现存的变化检测算法由于所识别的类别数量比较有限, 在所要判别的地物变化类别增加以后, 出现错误机会较大, 因而无法通用的满足土地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调查和统计, 一些特定的变化检测方法只能应用于特定的地物目标到另外一些特定目标的检测。当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使用更好的人工智能理论的自动解译, 以及基于超光谱遥感图像的地物反演模型发展完善的时候, 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更高的变化检测方法就可能会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明孝, 等.在GIS辅助下的地物变化检测[J].地理空间信息, 2007, 5 (5) .

[2]方圣辉, 等.基于边缘特征的变化检测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5, 30 (2) .

[3]张振龙, 等.遥感变化检测方法研究综[J].遥感信息, 2005, 5.

[4]俞鸿波, 等.一种基于最小错分概率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算法[J].电讯技术, 2008, 48 (5) .

[5]Lu.D.Mausel etc.Change Detection Techniqu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4, 25 (12) :2365~2407.

[6]孙家抦.遥感原理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2.

[7]陈阳, 等.GIS辅助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J].铁道勘察, 2008 (4) .

[8]沙志刚.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概述[J].国土资源遥感, 1999 (2) .

上一篇: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下一篇: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