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视角

2024-06-26

长期视角(精选九篇)

长期视角 篇1

(一) 体验

1998年B.Joseph PineⅡ和James H.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文中提出:现今的经济时代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后出现的体验经济时代。体验通常被看成服务的一部分, 但实际上体验是一种经济物品, 象服务、货物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产品, 他们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讲, 体验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 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 或者是个体对某些刺激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从本质上体验是指人们以个性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 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值得回忆的事情。

(二) 体验旅游

体验与旅游有着直接的天然的联系。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逊提出:“旅游是一种经历或过程, 不是一种产品”;邹统钎认为:“旅游就是一种‘经历’, 是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而形成的感受与体验”;王兴斌认为:“旅游本质上是向游客提供一种离开惯常居住地的新鲜经历, 一种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的服务。旅游者得到的是游历过程中的印象、感受和体验, 而不是具体的资源和设备”;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 以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愉悦体验, 旅游体验是旅游的内核”;黄鹂认为:“旅游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 在旅游活动中, 游客需求的不是物质结果, 而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或者感受”。从以上学者对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旅游的核心就是体验。

现代的旅游已由过去那种“身体经历”的阶段上升到了“体验式旅游”的阶段, 内心的体验远远胜过了身体的行走、耳朵的聆听和眼睛的观看。“体验式旅游”追求的是一种探索、一种感受和一种与日常生活空间完全不同的时空的体验, 品味生活在别处的别样乐趣与情感、对另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感受、解读和建构。

Dean Mac Cannellrenw (1976) 认为:“全世界的旅游者都在阅读着城市和风景文化, 把它们看做符号系统。”Culler (1981) 把旅游者比喻为“符号军队”, 认为“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既制造标志和景观之间的联系, 也在找寻标志和景观之间的联系, 旅游者寻找着真实的符号, 可是他们找不到真实, 却从大量的复制品中找到了快乐。”Urry (1990) 认为“后旅游者看到的事物都由符号组成, 它们都表示着其他事物。在旅游者的目光的凝视之下, 一切景观都被赋予了符号的意义, 一切景观都变成了文化景观。”Brown (1992) 认为:“旅游业促销的目标就是要用恰当的符号系统来展现象征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体验。”

笔者认为从符号学的角度体验旅游过程是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人文相互沟通的互动过程, 是旅游者解读旅游地符号意义系统的过程, 也是重构这个系统的过程, 还是旅游者借助旅游过程接触到的符号系统来重构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体验旅游的核心是认知与心灵的经历和重塑。所以, 这个过程不会因为旅游结束而自然终结, 旅游结束只是旅游者心灵重建的开始, 体验旅游只是为旅游者推开了一个通往新世界的门, 就象“纳尼亚传奇里的衣厨门”。旅游营销者完全可以在旅游结束后把旅游者的内心建构外化为与旅游地的互动建构, 从而持续地创造价值。这取决于旅游营销者能否有远见的基于长期关系的视角对体验旅游进行建设性的设计, 能否在旅游者的内心世界抛下“心锚”, 能否通过长期顾客关系管理来维护和开发通过体验旅游纽带建立起来的关联资产。

二、体验旅游的类型与特征

(一) 类型

Bernd H·Schmitt (1999) 按照个体对刺激 (营销努力) 的反应类型不同将体验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等五个类型。笔者认为这位种类型不是完全分开的, 它们有相互交叉的部分, 而体验旅游更是这多种体验类型的综合。

Cohen根据旅游体验方式的差异划分旅游类型, 他把旅游体验分为5类:休闲、排遣、获取经验、试验、存在。它们代表了不同的体验方式, 如:恢复健康、逃离喧嚣、寻求美感、寻找可选择的生活方式、接受异域文化。B.Joseph Pine (1998) 按照个体参与程度和地位的不同将体验分为娱乐 (entertainment) 、教育 (educa-tion) 、逃避 (escape) 、审美 (estheticism) 等四种类型 (简称4E) 。四种类型的交叉处称为“甜蜜地带”, 此区域的体验是最丰富、最深刻的。具体关系见下图。国内旅游研究学者邹统纤 (2003) 在派恩的分类基础上认为体验旅游还应该包括空间的维度, 于是增加了移情 (empathy) , 构成了5E。

(二) 特征

1. 真实性

体验旅游是旅游者内心的感知和心灵的重塑过程, 但是它并非虚无缥缈、难以琢磨和不可控制的。因为旅游体验的核心特征就是其所具有的真实性。王宁对此曾经作过总结, 他认为旅游的真实性表现为旅游者体验的真实性和旅游目的物的真实性两个方面, 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的真实性观点:第一层面是强调客观事物的原汁原味的真实性, 由此产生的旅游者体验是对事物原形的认识性体验;第二层面是构建性真实象征性真实, 即旅游的真实性存在于旅游者或旅游生产商按照他们的想象、期望、偏好、理念等塑造的旅游目的物中, 同一目的物会有不同的体现真实性的版本, 旅游者的不同体验依赖于他们所处的特殊情景或主观感受。也就是说, 旅游目的物的真实性仅是象征意义上的真实;第三层面是存在性真实, 即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就是在有限的旅游活动中获得被激活的生命存在状态, 旅游目的物的真实与否并非十分重要, 它强调的是旅游者的真实体验, 旅游者只是通过这些活动或旅游目的物来寻求真实的自我。存在性真实又可分为自身真实性和人际真实性。自身真实性包括旅游者的身体感受和自我认同, 人际真实性指旅游者在旅游中通过与其他旅游者交流和分享快乐而获得的真实感受。

2. 整体性

体验旅游是消费者对旅游过程的直接观察或参与,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感受。体验旅游的过程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和方面的相互协同的整体, 它既包括旅游需求的产生、旅游的计划、前往景区的旅行、在景区的活动、离开景区的旅行、旅行结束后的活动和交流等环节, 也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 还涉及到一系列因素, 如:人员 (包括服务人员, 其他游客和当地居民等) 、有形实体 (包括交通工具、接待设施、游乐设施、景观、建筑、食物、旅游纪念品等) 和各种无形吸引物 (如民俗、传说、文化遗产等) , 而且这些因素往往以同旅游者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上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作为体验旅游整体的构成部分, 都会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旅游者体验的强度和深度, 从而影响旅游者对整个旅游体验过程和结果的满意度。

3. 差异性

体验旅游是一种游者追求心灵刺激、感受与解读异域风情和文化、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与结果。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阅历、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旅游目的, 而且在体验旅游中旅游者不再是被动的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参与了体验的创造和实现过程。所以他们对体验的感受层次、对异地文化的解读境界、重塑与强化自我的程度, 往往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和因地而异的。

4. 参与性

体验旅游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参与性, 表现为旅游提供者的参与和旅游者的参与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旅游提供者不仅是生产者、服务者、管理者和收钱人, 还是情感的沟通者和传递者。后者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旅游者的角色的变化, 从“被组织”、“被安排”转变为主动地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二是旅游者通过精神和身体两种途径直接参与景区的旅游活动, 即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旅游吸引物的信息, 增强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理解和感知, 从中获得知识和美感的精神参与, 以及旅游者亲身参与到景区的活动中, 在活动中让感观获得快感、心灵获得震撼与深化的身体参与, 从而达到“畅”的境界。

三、基于长期关系的体验旅游的设计思想

(一) 体验旅游品牌化创造差异价值

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体验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逐渐凸显以及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旅游营销者就得基于长期关系的视角对体验旅游进行品牌化设计。体验旅游的品牌化就是将品牌资产的影响力付诸到体验旅游上, 使旅游者认识到有关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品牌间的差异。品牌资产是一种市场影响力, 体验旅游的品牌资产是指旅游提供者、旅游者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有关品牌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体验旅游的品牌化过程是一个涉及建立旅游参与者各方的思维结构和认知的过程, 是一个品牌知识的内化和外化相统一的构建过程, 即通过发现旅游利益相关者各方的现有品牌知识, 构建统一的品牌识别系统, 进行有效的内外品牌沟通, 重构有关各方的品牌知识, 创建良好品牌形象, 从而获得强势品牌的影响力的过程。体验旅游的品牌是体验旅游的灵魂, 是经营体验旅游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品牌, 首先旅游营销者将难以形成统一的营销战略, 就会难以把握沟通的重点和核心, 从而难以吸引旅游者;其次旅游者也难以整合所有感觉到的体验, 无法留下长久的记忆。品牌是营造环境、营造气氛、聚焦, 使顾客在某一方面得到强烈印象、深刻感受的有效手段, 是在对体验本身的“文脉”和游客的内心进行准确把握的“独特定位”。现今许多旅游目的地还缺乏统一独特的品牌, 旅游缺乏个性与特色, 旅游的品牌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还需体验旅游利益相关者各方持续的共同努力。

(二) 体验旅游内部化实现体验新境界

旅游提供者的服务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旅游提供者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 还是演员, 更是旅游者的伙伴。为了让旅游者感觉真实, 体验得到升华, 不断进入体验的新境界, 旅游提供者应该执行体验旅游的内部化思路。首先旅游提供者要深入理解旅游目的地“地脉”、“人脉”和“文脉”, 并将形成的共识融入到体验的创建过程中。其次要彻底领会和接受自己提供的体验旅游品牌的精髓实质, 并有效地将品牌的价值观、使命和愿境传递给旅游者。第三要对自己提供的旅游体验有深度的体验, 并将自己完全浸入体验的创造过程, 才可能打动旅游者, 让其达到克珍特米哈依 (Csik szen imihalyi) 提出的最佳体验标准——“畅”。第四要时刻关注顾客的情绪和态度的变化, 并反馈给旅游营销者, 从而能及时调整体验的创建过程。最后要对旅游提供者内部加强引导和培训, 使得各自都能胜任自己的角色。

(三) 体验旅游一体化营造深度体验

体验旅游是一个过程, 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从长期关系的视角出发, 要求旅游营销者围绕体验旅游品牌的精髓对体验旅游的全过程进行整体性的设计。首先, 凡是能触动旅游者感观、情感、思想和行为的所有服务和场景构成要素, 以及各个旅游接触点, 都需要纳入设计范围, 进行全盘考虑。如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包装、内饰、导游人员的言行举止、旅游体验路线、旅游目的地的场景设计、全程旅行吃住场所情况、其他旅游者言行等都应围绕品牌识别系统进行统一设计, 每一次接触的“真实瞬间”和每一个旅游环节都应该协调配合, 突出体验品牌个性;其次要有效设计多种感官刺激的整合方案,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要素的整合来向游客提供一致的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营造出全身心的深度旅游体验。

(四) 体验旅游关系化构建持续竞争优势

体验旅游的内涵及其所具有真实性、参与性和整体性等特征都要求体验旅游必须建立在长期关系的基础之上;否则, 旅游者不可能通过获得深度的持久体验来重构与强化自我, 旅游营销者也不可能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良好的关系是旅游者深度体验的源泉之一, 而且关系能促进旅游体验的开发、维持和延伸;另一方面, 体验也能促进良好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这里所说的关系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与有形吸引物的关系、与无形文化的关系和与人的关系 (包括游客间、旅游服务人员、旅游地民众等) 三个方面, 其中的灵魂是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 营造良好而持久的旅游关系是旅游营销者创建强势竞争地位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 营造良好而持久的旅游关系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坚决执行体验营销的品牌化、内部化和一体化策略;二是要构建虚实互动的链接平台, 既要构建虚拟的网络社区, 也要构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社会组织或旅游社群, 让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与旅游服务人员间、旅游者与旅游地的民众之间真正联系起来、互动起来;三是要围绕旅游者的关系需要来开发旅游体验项目;四是创建“心锚”来构建旅游关联。既可以利用特殊活动、“地方感”、纪念品等来创建“心锚”, 也可以利用特殊人物 (小孩、艺人、“天仙妹妹”、特殊旅伴等) 、特殊标识 (如:慈济基金会的用“蓝天白云———蓝裤子白上衣”创造氛围) 来创建“心锚”。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派恩 (B.JosephpineⅡ) , 詹姆斯.吉尔摩 (JamesH.Gilmore) /夏业良, 卢炜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李经龙, 张小林, 郑淑蜻.旅游体验——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6) .

[3]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4]王兴斌.风景文物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探讨[J].旅游, 1999, (4) :25-28.

[5]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133-146.

[6]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104-108.

[7]谢彦君, 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旅游科学2005 (6) :2-4.

[8] (美) 施密特著, 刘银娜, 高靖, 梁丽娟译[M].体验营销,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9]李萍, 许春晓.旅游体验研究综述[M].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旅游版) , 2007, (7) :3.

[10]邹统钎, 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M].旅游科学, 2003, (4) :9.

长期激励机制才能保障企业长期利益 篇2

2007-06-26 13:37:04来源: 博锐管理在线 作者: 王大豪

老板办企业,大多是当作事业做的,是要干一辈子的。企业的兴衰关系老板一生的荣辱。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假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全靠老板一个人撑着的话,那么企业早晚有一天会与老板一起垮掉。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一支力量强大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的力量来自哪里呢?来自利益。

什么是利益呢?利益是满足需要的物,利益就是平时所说的“好处”。

你给我所需的利益(物),我给你所需的利益(物)——老板与管理团队就是这样一种交换关系。老板想要让管理团队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必须首先满足管理团队的需要。老板有了可以满足管理团队需要的物(利益),管理团队才愿意提供可以满足老板需要的物(利益),彼此相互交换,互为回报。

没有利益,就没有交换。没有利益,就没有回报。只有等价交换才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只有等价交换才能获得等值的回报。

老板如果给予管理团队的是短期利益,管理团队给老板回报的也是短期利益;老板如果给予管理团队的是长期利益,管理团队给老板回报的也是长期利益。这叫等价交换。从人的本性来讲,谁也不想让对方获得的利益大于自己,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小于对方。因此,自由交换必然是等价交换。也只有等价交换才能保持长期的交换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非等价交换也会发生,但在多数情况下是无法长期维持下去的。在很多企业,管理团队的服务因为没有得到等价交换,便以懈怠的方式降低服务效益,以实现隐性的等价交换。老板对于员工懈怠的无奈,往往正是非等价交换的必然结果。

人不仅是容易懈怠的,而且对最大利益的标准的设定也会越来越高。

人的某种需要如果能够长期获得稳定而充分地满足,人对这物(利益)就会降低兴趣,从而缺乏占有这种物(利益)的动力。当一个价值更大的物(利益)出现时,这个新的物(利益)就成了相对的最大利益,并成了衡量最大利益的最新标准,原来的最大利益就成了非最大利益。

有的人在企业里干了很多年,因为别的企业能够提供更大的利益而毅然跳槽去了竞争对手的企业。有的老板痛心疾首地大骂跳槽者见利忘义。其实跳槽者并没有错——占有最大利益永远是人的第一选择。作为老板,与其谴责跳槽者,不如检讨自己的激励机制。

企业为了调动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为了留住人才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企业,必须通过激励的手段满足员工的需要。激励就是提供利益,只有通过不断提供更大的利益,才能达到与员工不断交换更大利益的目的,才能避免员工懈怠。

只有利益才能满足需要。利益,是人的力量的源泉。利益有多大,产生的力量就有多大。短期利益能给人以短期力量,长期利益能给人以长期力量。(王大豪利益论)

现在,一些企业推出了以股票期权为基础的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实现劳动者与所有者身份的合一,让更多的员工像老板一样成为企业的股东,使员工像老板一样关心企业的利益。股票期权激励是企业建立长期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要想使企业不断增强竞争力,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要想使企业成为百年老店,企业必须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员工才会与老板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在全球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中,目前有近90%实施了股权激励制度。

长期视角 篇3

新指南强调长期治疗和耐药问题

在2010版《指南》中,由于使用经验的丰富,指南制订者认识到了慢性乙肝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性。《指南》特别指出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停药后容易复发,需要长期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者需要长期治疗。停药标准尚不明确;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者需要长期治疗不能随意停药。《指南》在强调长期治疗的重要性的同时,多次指出应使用低耐药的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低耐药对长期管理的保障

2010版《指南》明确指出,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总疗程至少达2年半才可考虑停药。而e抗原阳性乙肝疗程也不短,至少总疗程2年才可考虑停药。因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复发率高,笔者比较赞同2009年欧洲版乙肝指南的建议,即以表面抗原消失作为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停药的条件。这个停药条件在中国虽然有些苛刻,它其实意味着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需要长期治疗(e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暂时不需要治疗)。在临床上,我院已经收治了不少规范抗病毒治疗已经3年以上,但停药后未密切随访而导致重症肝炎暴发的患者。这些事实说明慢性乙肝患者长期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长期管理与耐药是什么关系呢?核苷(酸)类药物虽然为抑制乙肝病毒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们容易发生耐药却是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以拉米夫定为例,根据2010版《指南》,其第1、2、3、4年耐药率分别是14%,38%。49%和66%。由于慢性乙肝患者有长期管理的必要性,以使用拉米夫定的患者为例,超过2年后,38%的人会因耐药而加药或者换药。恩替卡韦具有强效、低耐药的特点,目前在核苷初治患者中6年累计耐药率只有1.2%,但已发生其他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再使用恩替卡韦者,此时恩替卡韦耐药率也明显增高。所以,初治时就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才有可能保障抗病毒治疗长期,平稳进行。

耐药危害可能发展为公共卫生问题

耐药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原来有效的药物疗效被削弱:耐药未获及时处理,患者肝炎可能会症状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耐药可以有两个层次表现,一是病毒学突破,即原来HBV DNA转阴(不可测)的患者,在耐药后,HBV DNA复制活跃,变得可测,甚至病毒载量大幅升高;二是临床学突破,即耐药的患者原来丙氨酸转氨酶(ALT)已经恢复正常的,又出现升高,肝脏炎症复发。

长期视角 篇4

从2010年6月开始, 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出现一系列农产品价格开始上涨的现象, 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上扬趋势验证了这一结果。造成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高涨的重要推手是猪肉价格的上涨。猪肉价格上涨是影响我国CPI上升的因素之一。

国内学者对猪肉价格的研究主要从猪肉价格波动和猪肉价格上涨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猪肉价格波动问题上, 学者们对价格波动的成因、趋势、周期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董玲 (2010) 认为导致生猪市场供需失衡、猪肉价格剧烈波动的基本原因是生猪及猪肉供给量的波动。毛学峰、曾寅初 (2008) 使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发现猪肉价格存在周期性波动, 波动周期为35至45个月, 且猪肉价格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对于猪肉价格上涨问题,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价格上涨的原因及趋势, 并提出解决对策。王阻力、王济民 (2011) 提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减少和养殖成本的上升是造成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 并提出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 目前关于猪肉价格上涨的研究主要是从市场供求角度的表面现象分析猪肉价格上涨。对于由总饲料成本上涨和人力短缺及老龄化引起的猪肉供给不足因素作用下的猪肉价格上涨问题的分析尚不多见。

二、样本数据的解释

本文有猪肉价格PP和总饲料成本TSL两个变量。由于生猪养殖成本主要包括:一、物质与服务费用;二、人工成本。我们可以发现, 饲料成本占整个养猪成本的比重大约为60%-70%。所以, 分析生猪的养殖成本就转化为分析饲料成本。本文总饲料成本TSL是玉米价格、豆粕价格和育肥猪配合饲料的简单加总。而猪肉价格PP代表去皮带骨猪肉价格。

在分析经济时间序列之前需对其进行季节调整, 剔除季节变动要素和不规则要素。本文采用Census X12方法对猪肉价格PP和总饲料成本TSL的同比数据进行季节调整, 同时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对所有经季节调整后的时间序列数据取自然对数, 用LPP、LTSL表示。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畜产品和饲料价格情况》及中国畜牧业信息网。时间范围和频度是从2002年1月份开始到2012年4月份止的月度价格。使用Eviews 6.0软件做数据处理和计量实证分析。

三、我国猪肉价格的变动趋势

据农业部畜牧业司2011年9月发布的全国畜产品和饲料价格情况显示, 猪肉月平均价格30.35元/公斤, 比上月上涨1.8%, 全国猪肉价格上涨省份25个, 下降省份5个。根据汇总的2002年1月到2012年4月近十一年我国猪肉价格数据, 可以发现我国猪肉价格从2010年6月16.04元/公斤一路涨到2011年9月的30.35元/公斤, 涨幅达89.21%, 创历史新高, 且猪肉价格的增长率在2010年6月的-0.31%增加到7月的15.52%, 波动幅度巨大, 历史罕见 (见图1) 。

我们选取价格波动率指标, 进一步了解猪肉价格波动情况。价格波动率的公式为:Pn= (Pt-Pt-1) /Pt-1, 其中, Pn为价格波动率, Pt和Pt-1为t时期和t-1时期的平均价格。通过观察2002年到2012年猪肉价格波动率图形可以发现, 猪肉价格的上升与下降基本上是交替出现。猪肉价格波动率均小于0的年份分别是2002年、2005年、2006年和2009年, 其余年份均大于0, 也就是说2002年、2005年、2006年和2009年猪肉价格较上年下跌, 其余年份较上年上升 (见图2) 。2004年、2007年和2011年是猪肉价格的波峰, 由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变化周期大约为3~4年。因此, 猪肉价格有短期波动, 长期增长的特点。

四、我国猪肉价格的实证分析

(一) 季节调整和趋势分解

1. 猪肉价格的季节调整

将2002年1月到2012年4月共124个猪肉价格时间序列数据, 用Census X12的乘法模型做季节调整后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到, 猪肉价格序列PP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动和周期循环变动等影响, 其折线图呈现出波动向上趋势的形状。序列PP_TC是经过Census X12季节调整消除季节变动要素和不规则要素所得到的趋势-循环序列。与原序列PP相比较, 其折线图比较光滑, 其波动向上的趋势比较明显。序列PP_SF是猪肉价格的季节要素因子, 其形状呈“波形”状, 并且其周期较为固定, 可以看出其周期大致为一年, 其振幅由开始的约0.07元/公斤扩大到最近两年的0.15元/公斤。序列PP_IR是猪肉价格的不规则要素, 其形状杂乱无章, 且在2007年1月到2007年12月不规则变动比较大。

2. 猪肉价格的H-P滤波方法

在图4中, 分别画出了原序列PP_TC曲线, Trend曲线以及Cycle曲线。Trend表示分解出的长期趋势序列, Cycle表示分解出的循环变动序列。在图中, 我们可以看到, 分解出来的序列hptrend01比原序列PP_TC光滑很多, 其呈现出的长期趋势非常明显。而且也可以看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 序列hptrend01曲线图的斜率也逐渐变大, 从而表明最近几年猪肉价格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假如我们将分解出来的序列hptrend01看作是潜在的猪肉价格, 那么循环要素序列cycle01实际上表示围绕长期趋势曲线上下波动的缺口序列。从图中我们发现, 该缺口在2008年达到最小, 约0.8元/公斤, 2006年6月缺口达到最大, 约8.8元/公斤, 2009年6月及2010年3月次之, 2012年新的缺口幅度有增大的趋势。

3.总饲料成本的季节调整

从图5可以看到, 总饲料成本序列TSL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和周期循环变动等影响, 其折线图呈现出向上趋势的“锯齿”形状。序列TSL_TC是经过Census X12季节调整消除季节变动和不规则要素所得到的趋势-循环序列, 与原序列TSL相比较, 其折线图比较光滑, 向上的趋势较为明显。序列TSL_SF是总饲料成本的季节要素因子, 其形状呈“波形”状, 并且其周期较为固定, 可以看出其周期大致为一年, 其振幅大致由0.04元/公斤扩大到近两、三年的0.06元/公斤。序列TSL_IR是总饲料成本的不规则要素, 其形状亦是杂乱无章, 且在2003年3月到2004年6月以及2008年6月不规则变动比较大。

4.总饲料成本的H-P滤波方法

在图6中, 分别画出了原序列TSL_TC曲线, Trend曲线以及Cycle曲线。Trend表示分解出的长期趋势序列, Cycle表示分解出的循环变动序列。在图中, 我们可以看到, 分解出来的序列hptrend02比原序列TSL_TC光滑很多, 其呈现出的长期趋势非常明显。而且也可以看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 序列hptrend02曲线图的斜率逐渐变大, 从而表明最近几年总饲料成本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假如我们将分解出来的序列hptrend02看作是潜在的总饲料成本, 那么循环要素序列cycle02实际上表示围绕长期趋势曲线上下波动的缺口序列。从图中我们发现, 该缺口在2004年3月达到最小, 约0.15元/公斤, 2008年6月次之, 约为0.25元/公斤, 2011年9月缺口达到最大, 约2.55元/公斤, 2009年2月次之, 2012年新的缺口幅度有减小的趋势。

对比序列PP_TC的H-P滤波输出结果图2和序列TSL_TC的H-P滤波输出结果图4, 我们发现, 从长期趋势曲线看, 饲料成本上升的确推动了猪肉价格上涨, 二者的长期趋势线均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从循环变动曲线看, 猪肉价格和总饲料成本的周期性变动趋势较为一致, 但二者的周期性变动幅度有一定的差异且从2011年9月开始, 总饲料成本在上升而猪肉价格仍呈现下降态势。因此, 本人试图提出猪肉价格上涨有总饲料成本上升的因素, 但还有深层次因素, 即:由于农村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 农户补栏数量下降, 使猪肉供给减少, 造成猪肉市场供需失衡。

五、对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导致生猪供给短缺, 猪肉价格上涨趋势可能会长期存在。本人认为城乡差别过大, 包括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均等, 城乡发展机遇不公等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因素。青年农民想要进城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来获取更多更高的收益。针对这些情况, 特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农民可入股加入养猪合作社, 把整条养猪产业链交给有知识且经验丰富的新型职业农民, 由他们负责养猪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农民只需按股分红。国家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 通过各项政策重点吸引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创业,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新型职业农民的各项权益亦可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协会。

(二) 支持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养猪业, 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工商资本进入养猪业为养猪业资金提供了一条活水。工商资本进入养猪业领域, 不仅可以使养猪品种、技术有较大的提升,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园区+农户“四位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减少中间环节, 有利于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的问题。工商资本将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多元化经营方式引入到了现代养猪业中, 延长和整合了整条产业链, 降低生猪养殖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董玲.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研究[C].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06) :32-33.

长期包车合同 篇5

甲方:乙方: 合同期限:

生效日期:年月日结束日期:年月日

经过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双方达成协议如下:甲方在合同期限内负责向乙方提供带司机的用车服务(包车)。

甲方将车,车牌号车辆出租给乙方使用,期限为年月日至年月日,共计。具体用车时间为每周天,每天点至点。超出此时间段视为加班,乙方应另付加班费用,按每元/小时,元/天计,节假日按国家规定付费。车辆行驶范围为大连市内四区,超出以上范围时按元/公里付费(包含油费)。车型

数量 车牌

司机姓名

联系方式

第一条服务形式

1、甲方提供指定车型及驾驶员为乙方服务,于合同有效期内拥有所包车辆的支配权。

2、甲方提供车号、驾驶员的姓名及联系方式,以保证乙方按时用车。

3、甲方车辆应准时到达约定发车地点。

4、甲方驾驶员具有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具有驾驶员资格,且经验丰富。

5、乙方应配合司机做好行车记录。(附表二)

6、乙方必须至少提前六小时发出用车通知单,并传真给甲方。(附表三)

第二条相关费用

a)车辆使用价格根据附表一。

b)甲方承担约定车辆的养路费、维修保养费、司机工资、燃油费。

c)乙方须支付用车期间所发生的过路费、过桥费、高速费、停车费以及按乙方要求行车才产生的特殊费用。d)工作期间,乙方提供甲方司机工作餐,如不能提供,则按20元/餐付甲方,并提供 1小时就餐时间。(如

因特殊情况,司机无法在附近就餐或无法短时间内就餐完毕的,乙方须提供工作餐。)

e)乙方在用车期间须保证车内卫生,如因不慎,造成车内卫生污染,应由乙方支付清洁费。(按实际发生

费用支付)

f)乙方不得要求司机违反交通规则,违章行车、停车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否则一切后果及所发生的费

长期视角 篇6

一、权益法下顺流逆流交易会计处理及疑惑

(一)顺流交易会计处理及疑惑长期股权投资达到控制时,母子公司之间的商品交易就称为内部交易而一般情况下把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商品交易叫顺流交易。

[例1]假定A公司2012年1月1日购买B公司30%的有表决权的股份,能够对B公司的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A公司和B公司之间于2012年10月发生了唯一一笔内部交易,A公司将其账面价值为700万元的存货以9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B公司。至2012年12月31日,B公司还未将这批存货向外部第三方售出。假定A公司在年初取得对B公司的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为便于理解,假设B公司2012年度会计净利润为0万元。假定暂不考虑所得税等其他的因素。

通过例题1的描述可知,A公司卖给B公司的存货为内部顺流交易,A公司在该项交易中实现利润200万元(900万元-700万元),其中的60(200×30%)万元属于A公司持有的对联营企业(B公司)的权益份额,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在采用权益法计算确认投资损益时应予抵销,即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下同)

分录1:

借:长期股权投资[(0万元-200万元)×30%]-60

贷:投资收益-60

在分录1中,A公司在计算2012年度的投资收益时,考虑到内部交易的影响,少确认了60万元的投资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但多数学习者会认为该未实现的损益在A公司的报表上,并不在B公司的报表上,B公司2012年的利润0万元并不受该内部交易的影响,为什么还要少确认60万元呢?

按照准则的要求,A公司在年末如果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也就是有其他的子公司需要合并),在A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该内部交易未实现的损益在个别报表已确认投资损益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调整:

分录2:

借:营业收入(900万元×30%)270

贷:营业成本(700万元×30%)210

投资收益60

在分录2中,由于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在A公司报表中,冲减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学习者还能理解。但让学习者更难理解的是,冲减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同时,为什么要增加投资收益呢?有学者解释说增加投资收益是由于在分录1中少确认了该部分投资收益,在合并报表中需要转回,但分录1不是说该部分投资收益属于内部交易未实现的部分不需要考虑吗,为什么还要转回呢?

基于以上对分录1和分录2的疑问,大多数学习者很难想明白这两个分录全部的来龙去脉,这为这些学习者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二)逆流交易会计处理及疑惑长期股权投资达到控制时,母子公司之间的商品交易就称为内部交易当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商品的交易就是逆流交易。

[例2]假定M公司2012年1月1日购买N公司40%的有表决权的股份,能够对N公司的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M公司和N公司之间于2012年10月发生了唯一一笔内部交易,N公司将其账面价值为700万元的存货以9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M公司。至2012年12月31日,M公司还未将这批存货向外部第三方售出。假定M公司在年初取得对N公司的投资时,N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为便于理解,假设N公司2012年度会计净利润为0万元。假定暂不考虑所得税等其他的因素。

通过例题2的描述可知,N公司卖给M公司的存货为内部逆流交易,N公司在该项交易中实现利润200万元(900万元-700万元),其中的80(200×40%)万元属于M公司持有的对联营企业(N公司)的权益份额,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在采用权益法计算确认投资损益时应予抵销,即M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分录3:

借:长期股权投资[(0万元-200万元)×40%)] -80

贷:投资收益-80

分录3是学习者最容易理解的,因为该部分内部逆流交易未实现的收益,就在N公司的利润表上,M公司在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时,当然需要将该部分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收益按照份额从投资收益中减掉。

按照准则的要求,M公司在年末如果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也就是有其他的子公司需要合并),在M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该内部交易未实现的损益在个别报表已确认存货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调整:

分录4:

借:长期股权投资80

贷:存货80

分录4也让学习者产生疑惑,贷记存货还能理解,因为该内部交易让M公司的存货多记了80万元,需要冲减掉,但为什么要借记长期股权投资80万元呢?有的学者解释说分录3中长期股权投资少记了80万元需要转回,但少记不是由于内部交易未实现的损益需要调减的吗?为什么在合并报表中还需要转回?

总之,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核算,都存在让学习者难以理解的地方。下面,本文将从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经济实质,深入分析以上会计分录的来龙去脉。

二、基于经济实质的顺流逆流交易处理解读

(一)顺流交易的解读以[例1]为基础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一下例1中顺流交易的经济实质。A公司将账面价值为700万元的存货以9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B公司,如果B公司纳入A公司的合并范围,则抵销该内部交易的会计处理很容易理解。而实际上,B公司没有纳入A公司的合并范围,A公司和B公司的内部交易只能站在A公司的报表方面进行内部交易的抵销。当然这里的抵消只能抵消A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在分录2中很容易看出来。所以,这里A公司和B公司的内部交易除了抵销掉A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以外,还会产生对A公司报表相关项目的其他影响。

该顺流交易会对A公司报表项目产生哪些影响呢?这里用顺流交易的经济实质来分析。A公司700万元的存货以9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B公司,考虑抵消掉A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以外,A公司实际上是拿700万元的存货换取了B公司900万元的货币资金(假设收到了货款),由于是内部交易,考虑到存货的700万元计价基础不变,其价差200万元(900万元-700万元)已经增加了A公司的其他资产(货币资金),这200万元其中的30%部分(60万元),对A公司产生了实质的影响,其他的70%可视为与被投资企业其他股东的已实现交易。既然A公司额外获得了60万元(200万元×30%)的其他资产(货币资金),该资产的增加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由于A公司和B公司是投资和被投资关系,A公司额外获得了60万元的其他资产(货币资金),是作为A公司投资成本的收回呢,还是作为A公司从B公司获得的投资收益呢?A公司如果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当期的合并报表,不符合谨慎性原则,而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长期股权投资,到最后处置该投资时,还会转化为投资收益。所以A公司额外获得了60万元的其他资产(货币资金),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相当于确认了一笔未实现的投资收益,这样处理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这就是A公司需要在合并报表层面达到的效果。

在A公司的个别报表层面,该顺流交易发生后,由于货币资金60万元A公司实际已经收到,已计入了报表项目。进一步分析,该60万元在交易发生后,增加货币资金的同时,也增加了营业收入(900万元×30%)270万元和营业成本(700万元×30%)210万元,即A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增加了60万元。综合考虑的话,顺流交易发生后,A公司相当于在其个别报表作了如下会计分录:

分录5 :

借:货币资金60

营业成本(700万元×30%)210

贷:营业收入(900万元×30%)270

通过以上确对顺流交易的解读可知,要在合并报表层面达到的最终效果就是:

分录6:

借:货币资金60

贷:长期股权投资60

而在A公司个别报表的货币资金已经实际增加了60万元,要达到分录6的综合效果,还需要在分录5的基础上,作会计分录:

分录7:

借:营业收入(900万元×30%)270

贷:营业成本(700万元×30%)210

长期股权投资60

把分录5和分录7综合考虑,就达到了分录6的效果。再把分录7进行分解,分解为分录8和分录9:

分录8:

借:长期股权投资[(0万元-200万元)×30%] -60

贷:投资收益-60

分录9:

借:营业收入(900万元×30%)270

投资收益60

可见,分录8和分录9,正好是[例1]的分录1和分录2。当然,这里分录8是A公司个别报表期末确认投资收益的分录,分录9是如果A公司期末编制合并报表情况下的调整分录。这样,关于顺流交易的分析就与准则的规定实现了完美的对接。

(二)逆流交易的解读以[例2]为基础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例2]中逆流交易的经济实质。N公司将账面价值为700万元的存货以9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M公司,如果N公司纳入M公司的合并范围,则抵销该内部交易的会计处理很容易理解。而实际上,N公司没有纳入M公司的合并范围,N公司和M公司的内部交易只能站在M公司的报表方面进行内部交易的抵销。这样,该逆流交易就会产生对M公司报表相关项目的其他影响。

该逆流交易会对M公司报表项目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这里用逆流交易的经济实质来分析。N公司700万元的存货以9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M公司,M公司实际上是拿900万元的货币资金(假设支付了货款)换取了N公司700万元的存货,由于是内部交易,考虑到存货的700万元计价基础不变,其价差200万元(900万元-700万元)其中40%的部分(80万元)已经虚增了M公司的存货,对M公司产生了实质的影响,其他的60%可视为与被投资企业其他股东的已实现交易。既然M公司虚增的80万元存货已对M公司产生了实质影响,也就是说M公司花了80万元买了一部分虚拟的存货,那么该虚增的存货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由于M公司和N公司是投资和被投资关系,内部交易引起M公司虚增的80万元存货作为存货列示十分不妥,但这已实际支付的80万元,是作为M公司投资成本的追加呢,还是作为M公司当期的投资损失呢?如果作为投资成本的追加,则该追加部分只能到处置时才能转化为投资损失,可见这样不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如果M公司作为投资损失,计入当期的损益,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所以M公司额外支付的80万元,作为投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比较合适。这就是M公司需要在合并报表层面达到的效果。

在M公司的个别报表层面,该逆流交易发生后,由于货币资金80万元M公司实际已经支付。进一步分析,该80万元在交易发生后,减少了货币资金的同时,增加了存货的金额80万元。综合考虑,逆流交易发生后,M公司相当于在其个别报表作了会计分录:

分录10 :

借:存货80

贷:货币资金80

通过以上对逆流交易的解读可知,要在合并报表层面达到的最终效果就是:

分录11:

借:投资收益80(作为当期的投资损失)

贷:货币资金80

而在M公司个别报表的存货已经增加了80万元,要达到分录11的综合效果,我们还需要在分录10的基础上,作如下会计分录:

分录12:

借:投资收益80

贷:存货80

把分录10和分录12综合考虑,就达到了分录11的效果。

再把分录12进行分解,分解为分录13和分录14:

分录13:

借:长期股权投资[(0万元-200万元)×40%)] -80

贷:投资收益-80

分录14:

借:长期股权投资80

贷:存货80

长期视角 篇7

(一) 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之间的差额

一是属于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部分,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二是属于原取得投资时因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 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二) 新取得的股权部分比较新增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对于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同时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上述与原持股比例相对应的商誉或是应计入留存收益的金额与新取得投资过程中体现的商誉与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应综合考虑。

(三) 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 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 属于在此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

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对于原取得投资时至新增投资当期期初, 按照原持股比例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 应调整留存收益, 对于新增投资当期期初至新增投资交易日之间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 应计入当期损益;属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 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 应当计入“资本公积”。

[例1]A公司于2008年1月2日取得B公司10%的股权, 成本为300万元, 取得投资时B公司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2 800万元 (假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重大影响且无法可靠确定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 A公司对其采用成本法核算。A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2009年1月2日, A公司又以600万元取得B12%的股权, 当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4 000万元。取得该部分股权后, 按照B公司章程规定, A公司能够派人参与B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 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转为权益法核算。假定A公司在取得对B公司10%股权后至新增投资日, 双方未发生任何内部教育, B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300万元, 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 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

(1) 2009年1月2日, A公司应确认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对于新取得的股权, 其成本为600万元, 与取得该投资时, 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480万元之间的差额, 为投资作价中体现出的商誉, 该部分商誉不要求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2) 原持有10%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确认该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后, A公司对B公司投资的账面价值为900万元。对于原10%股权的成本300万元与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280万元之间的差额30万元, 属于原投资时体现的商誉, 该部分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对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在原投资时至新增投资交易日之间的额公允价值的变动 (4 000-2 800) 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120万元, 其中属于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部分的30万元 (300×10%) , 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同时调整留存收益;除实现净损益外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90万元, 应当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针对该部分投资的账务处理为:

二、减少投资情况下成本法向权益法的转换

(一) 减少投资情况下成本法向权益法的转换

因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是与其他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情况下, 首先应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在此基础上, 应当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属于投资作价中体现的商誉部分,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同时, 应调整留存收益。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 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对于原取得投资时至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 (扣除已发放及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及利润) 应享有的份额, 调整留存收益;对于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至处置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享有的份额, 调整当期损益;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 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 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二) 举例分析

案例分析如下:

[例2]A公司原持有B公司60%的股权, 其账面余额为3000万元, 未计提减值准备。2009年5月3日, A公司将其持有的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中的1/3出售。出售取得价款1800万元, 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000万元。A公司取得B公司60%股权时, 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4500万元 (假定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相同) 。自A公司取得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后至部分处置投资前, B公司实现净利润2500万元, 其中, 自A公司取得投资日至2009年年初实现净利润2000万元。假定B公司一直未进行利润分配。除所实现净利润外, B公司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本例中A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在出售20%的股权后, A公司对B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 在被投资单位董事会中派有代表, 但不能对B公司生产经营决策实施控制。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成本法改为按照权益法核算。

(1) 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

(2)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2000万元, 与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份额之间的差额200万元 (2000-4500*40%) 为商誉, 该部分商誉的价值不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处置投资以后按照持股比例计算享有被投资单位自购买日至处置投资日期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 (2500*40%) 万元, 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调整留存收益。A公司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

三、追加投资和减少投资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的差异分析

(一) 会计处理差异

在例题1中, 原始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800万元, 追加投资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000万元, 两者差额为1200万元, 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为300万元, 在进行会计处理时, 首先对实现的净利润部分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调整了留存收益, 然后1200万减去调整的净利润剩下的900万元, 调整了其他权益变动。在例题2中, 原始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8000万元, 减少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500万元, 两者差额为3500万元, 但是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只按照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调整了2000万元, 增加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调整了留存收益, 余下的1500万元并没有进行调整。

(二) 处理差异的原因

追加投资和减少投资由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的会计处理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者满足权益法的时点不同。

在追加投资的情况下, 满足权益法的核算时点为新增投资日, 以例题1为例, 原持股比例为10%, 不满足权益法的条件, 追加投资后持股比例达到22%, 满足了权益法的条件。例题2, 原持股比例为60%, 不满足权益法的核算条件, 出售1/3之后, 剩余持股比例为40%, 则在原取得投资日, 剩余投资部分就满足了权益法的核算条件。追加投资时需按照原投资时点到投资变动时点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调整;增资时点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原投资时点的公允价值+两个时点间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变动+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把这个式子变换一种形式即得:增资时点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原投资时点的公允价值=两个时点间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变动+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把例题1中的有关数据代入得:4000-2800=300+900;1200=300+900。1200万元指的是两个时点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 300万元是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 那么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就是900万元, 因为追加投资时需按照原投资时点到投资变动时点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调整, 所以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确认了900万元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减资时, 是原投资时点到投资变动时点被投资单位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调整, 即减少投资情况下两个时点间所有者权益变动只是按照权益法调整。

在减资情况下, 原投资部分在原投资时点已经满足了权益法的核算条件, 即从原投资时点起, 剩余的40%的股权投资只是按照权益法调整, 在权益法下, 只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投资企业才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那么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主要是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以及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动等, 不包括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所以在例题2中只确认了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2 000万元, 没有确认剩余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部分。

参考文献

长期视角 篇8

►►一、中外学者关于汇率波动与股价变动关系的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汇率波动与股票价格变动的关系在很早以前便已经开始研究,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证分析上, 国外对这一关系的研究都已经很广泛。从他们的研究结果来看, 他们大多数是认同汇率与股票价格波动的相关性。当然, 同样存在一些学者认为二者不存在必然联系。Downburst and Fisher (1980) 认为, 汇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取决于流量模型。他的观点是:货币的变化将会带来一些列的变化, 包括国家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贸易均衡以及一个国家的真是产出。基于这些影响, 是的汇率变化影响一个公司的现金流和股。

Agawam (1981) 认为, 从长期来看, 美元的价格变化影响着股票市场的回报率。Slink在1987年发现, 股票收益率与实际汇率之间存在一种弱的正相关关系, 证券市场的繁荣, 会使得汇率发生变化。Bahmani-Okooce在1992年提出, 从美国经验来看, 股票市场和汇率市场存在一种相互的因果关系。Bartovand Bodnor在1994年提出, 美元汇率变化无法解释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变化情况, 美元汇率甚至从研究可以看出, 美元汇率的变化滞后性与股票收益率呈现负相关联系。

从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 对汇率变化与股价的相关性研究起步比较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张碧琼、李越在2002年运用ARDL模型对汇率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的汇率的调整, 与我国深圳, 上海股市中A股股价的辩护以及香港恒生指数之间的变化存在比较长期的关系。根据陈雁云、何维达在2006年的研究可以看出, 人民币价格的变化与股价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 他们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模型对汇率与股价逐日数据进行Arch检验而得到的。周梅在2007年建立相关模型。搜集股市2005年7月21日—2007年2月28日之间的月度数据建立模型, 得到的结论是: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 上证股市指数就会上升20.80546个百分点。李长清、王春生在1999年的研究结论得出:汇率变动与股票市场的价值波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二、数据与分析

(一) 数据选取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沪深A股市场具有代表性的5大指数:上证综合指数深证成分指数、上证50、上证180、沪深300指数来代表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 人民币汇率的标准是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 股指数据和汇率的变化标准以逐日数据为准。本次数据的总量为1225组。出于减少异方差的目的, 本文的所有数据都将被取自然对数, 记各变量分别为INSZ, INSC, IN50, IN180, IN300和INEX。

从数据将来源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人民币对港币汇率数据来自我国央行官方网站, 上证综合指数来自大智慧股票行情分析软件。本文采用日度数据, 选取的数据区间为2005年07月21日汇率改革启动以来至2010年7月30日。

(二) 实证研究与结果

1. 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指检验序列中是否存在单位根, 因为存在单位根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了.单位根就是指单位根过程, 可以证明, 序列中存在单位中过程就不平稳, 会使回归分析中存在伪回归。本文我们首先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我方法是ADF检验, 检验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 INSZ、INSC、IN50、IN180、IN300、INEX均为非平稳的, 但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所以, 所有变量均属于I (1) , 即是一阶单整的。

2. 协整检验

在目前宏观经济计量分析中, Granger (1987) 所提出的协整方法已成为了分析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最主要工具之一, 且通过线性误差修正模型 (ECM) 刻画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调整机制, 这就是所谓的线性协整方法。近年来, 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 尤其是交易成本和政策反应的经济分析中, 传统的线性协整分析已不再是合适的分析方法, 鉴于此Balk和Fomby (1997) 提出了所谓的阈值协整 (Threshold Cointegraion) 方法, 它刻画了经济变量之间的非线性调整机制。如在股票交易过程中, 由于交易费用、交易政策等因素会导致股价的非对称调整;国家的货币政策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也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非对称调整行为。因此阈值协整方法论是分析这类经济问题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阈值协整是对Granger (1987) 提出的用来描述经济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协整概念的至关重要发展。协整检验可以检验两个时间序列中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同阶单整的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所以上述A股指数变量和汇率变量均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办法通常使用Johansen检验和E-G两步法, 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 检验结果如下表二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上证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上证50指数、上证180指数以及沪深300指数均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存在协整关系, 由此可以知道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的联系。

3. 格兰杰检验

格兰杰指出, 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那么它们存在一个以上的因果关系。本文分别对5个A股指数变量和汇率做Granger检验, 检验结果如下表三。

从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 INSZ、INSC、IN50、IN180、IN300均是INEX的格兰杰原因, INEX也是INSZ、INSC、IN50、IN180、IN300的格兰杰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股票价格与汇率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三、结论

从本文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与我国股票价格的变化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双向的因果关系。由此可知:我国所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的促进我国A股市场的发展。从股票市场对汇率市场的反作用中可以看出, 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要考虑到二者的必要联系, 这样才能使政策更加客观现实并有效。

参考文献

[1] Chamberlain, S., Howe, JS. and Popper, H. The Exchange Rate Exposure of US and Japan Banking I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7;21

[2] Ajayi, R.A. and Mougoue, M. On the 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Stock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1996;19

[3]Benjamin M. Tabak.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 Evidence for Brazi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inance, 2006;8

[4]王德劲, 徐良平.宏观经济变量与股票指数关系的实证分析[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3

[5]王连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计量分析[J].理论新探, 2004;2

[6]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7]Johansen, Sore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integration Vectors[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88;12

[8]张碧琼, 李越.汇率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是否存在:从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ARDL-ecm) 得到证明[J].金融研究, 2002;7

长期视角 篇9

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是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调节的两大重要工具;是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实现我国内外经济均衡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断完善, 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如何处理好汇率—利率联动协调效应, 把握利率汇率的变动趋势, 是减少外部冲击影响, 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利率对汇率的传导主要通过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平衡状况来实现。汇率变动对利率的传导途径主要通过物价的变动实现。各国学者对汇率与利率关系的研究都是从汇率决定理论和模型出发的。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括利率平价学说、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M-F模型等, 上述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汇率与利率的调整机制。本文在Dornhusch长期均衡模型基础上, 构建VEC模型, 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对1978-2010年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在探讨利率与汇率的联动作用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Simone and Razzak (1999) 通过建立长期汇率模型, 验证了美国名义利率与名义汇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So (2001) 运用EGARCH模型研究了美元汇率和利率的动态关系, 发现利率变化对本币币值具有正向影响。Mark and MOH (2005) 运用非线性可调整动态模型, 通过美元利率和其他国家汇率研究发现利率与汇率在较长区间内的联动关系大于短区间。

国内学者在运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现实环境, 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薛宏立 (2002) , 叶莉和郭继鸣 (2003) 在利率平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制度摩擦系数, 认为汇率、利率与资本流动之间是一种扭曲不协调的关系。王爱俭和张全旺 (2003) , 何凌云和刘传哲 (2005)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关联性, 认为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联动性较弱。蒋治平 (2008) , 郭树华等 (2010) 运用GARCH模型研究表明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非常数的相关关系。蒋治平 (2008) 运用DCC模型研究认为汇率改革后汇率和利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前人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基于不同数据对汇率利率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 我们注意两点:一、大多学者从“利率平价理论”角度对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机制进行了研究, 但利率平价理论于中国适用性有待检验;二、模型仅考虑汇率与利率联动关系, 而忽略了在开放经济下其他重要因素。虽然使模型得到简化, 但实证结论准确性受到影响。

Dornhusch长期均衡模型不仅考虑了国名收入、通货膨胀因素, 更从实现长期均衡角度对利率汇率联动关系进行研究, 更适宜于本文对的研究。

三、实证分析

(一) 模型构建

在开放经济下, 一国汇率变动不仅取决于利率, 还受国际收支等因素;一国利率变动不仅取决于汇率, 还受通货膨胀率等因素。Dornhusch (1985) 提出的长期均衡模型包含了这些因素, 模型形式如下:

式中, E0表示可持续国际收支下的长期均衡汇率的自然对数;P0表示通货膨胀率;Rd表示国内利率水平;Y表示该国国民收入的自然对数;ξ1、ξ2为常数项;μ为偏离系数。

由于传统结构性计量方法对模型选择和函数形式非常敏感, 不仅无法对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提供严密说明而且会导致错误推断。因此, 此方法对讨论人民币利率、汇率的联动关系是不适用的。而VAR模型弥补了其存在的问题:每一个系统内的内生变量表示成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形式, 应用样本可以确定一个多变量VAR系统的参数, 从而得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因此, 本文在Dornhusch长期均衡模型的基础上采用VAR模型对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关系进行分析。

(二) 数据选取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间区间为1978—2010年的33组年度数据。其中以E代表人民币名义汇率的自然对数;以P代表通货膨胀率;以R代表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以Y代表国民总收入的自然对数。本文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计量检验借助Eviews5.0完成。

(三) 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

变量的平稳性是时间序列模型的重要前提, 在非平稳序列建立回归模型可能出现伪回归问题。本文采用ADF方法进行序列单位根检验。

注: (1) Δ () 表示该变量的一阶差分; (2) 检验形式 (c, t, k) 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由表1可知, E、P、R和Y均为非平稳序列, 而其一阶差分后均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所有变量序列都是I (1) , 即一阶单整的。

2、协整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 模型中的所有变量都是I (1) 序列, 初步避免了存在伪回归的可能性, 但仍需对上述变量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Jonhansen检验为我们提供了检验方法。

表2中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的结果显示, 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说明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之间至少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VEC模型

在考察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序列相互关系时, 具有误差修正机制的VEC模型较VAR模型更为适合。

从检验结果来看, 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存在双向、长期的负向关系。E的VEC模型显示:1年前与2年前的汇率对其当期汇率存在着负向的影响;1年前与2年前的利率对当期汇率分别存在着正向与负向的影响。R的VEC模型显示:1年前与2年前的利率对当期利率存在着负向的影响;1年前与2年前的汇率对当期利率存在着负向的影响。

4、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对其进行Granger检验。由于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会因为检验模型的滞后阶数不同而不同, 因此分别取滞后期为1、2、3、4、5、9观察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通过Granger检验, 在所有的滞后期中, 拒绝“R不是引致E的Granger原因”, 即“R是引致E的Granger原因”。这与利差的扩大会引起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的思路相符。同时, 在大多数的滞后期中, 接受“E不是引致R的Granger原因”, 即“E不是引致R的Granger原因”, 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对利率变动的影响较小。

5、脉冲响应分析

由VEC模型及Granger因果关系已初步检验了人民币利率与汇率联动关系, 将用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探索对各变量施以一个标准差冲击后, 利率、汇率两者的变化关系。从图中看出, 汇率对利率变动率产生持续4期的正向响应, 滞后2期的正向响应最大, 5期后转为逐渐递增的负向响应。利率对汇率产生持续负向响应, 滞后7期达到最大。因此, 人民币利率对汇率影响是长期持续负向的的, 人民币利率上升会使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对利率影响是不持续的, 先产生正向响应, 随后逐渐转变为负向响应, 人民币贬值先引起利率上升, 随时间推移转变为利率下降。这与VEC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论一致。

6、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描述了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 如要进一步分析每一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 需对向量自回归模型作方差分解。

通过基于VEC模型的方差分解看出, 人民币汇率变化率自身影响大幅减弱, 利率对汇率变化贡献度逐渐减弱, 仅维持在1%左右;人民币汇率变化率自身影响逐渐减弱, 最终保持在68.8%, 汇率对利率变化贡献度逐渐增强, 比重约为11%。因此, 从方差分解的角度看, 人民币汇率对利率的贡献度大于人民币利率对汇率的影响, 且利率对汇率变化贡献度逐渐减弱, 汇率对利率变化贡献度逐渐增强。

四、结论

通过利用1978年到2010年33组年度数据, 在Dornhusch长期均衡模型基础上, 构建VEC模型, 通过对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对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模型反映了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约束机制, 人民币名义汇率、通货膨胀率、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国民总收入长期存在协整关系。

第二, 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存在双向的、长期的负向关系。利率是引致汇率变动的Granger原因;汇率对利率变动的物价传导途径作用不明显。

第三, 人民币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大于人民币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人民币利率对汇率影响是长期持续负向的的;人民币汇率对利率影响具有时滞性, 4期的正向响应后, 第5期转为逐渐递增的负向响应。

第四, 人民币汇率、利率的变动更多的取决于其自身历史数据, 人民币汇率对利率的贡献度大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 且前者贡献度逐渐增强, 后者贡献度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1]范立夫.2011, 《我国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问题研究》, 《财贸经济》第7期48-54页.

[2]杨林.2011, 《经济均衡视角的人民币利率与汇率联动关系》, 《华东经济管理》第6期79-84页.

[3]李富有, 金娟.2010, 《基于VAR的人民币利率汇率互动关系实证研究:2006—2009》, 《财政研究》第5期22-25页.

[4]郭树华, 王华, 和王俐娴.2009, 《中美利率与汇率联动关系的实证研究:2005~2008》, 《国际金融研究》第4期17-24页.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长期视角】相关文章:

长期04-27

长期计划05-20

长期债权06-17

长期机制05-05

长期施肥05-06

长期执政05-18

长期监测06-05

长期毒性06-06

长期资产06-10

长期卧床06-16

上一篇:基坑设计分析下一篇:研发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