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式管理

2024-07-02

集群式管理(精选十篇)

集群式管理 篇1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集群式供应链

随着经济组织范式的不断创新, 产业集群作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而供应链包括了从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服务的全过程, 其与产业集群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 产业集群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供应链的形成和集中过程, 产业集群和供应链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完善、共生共存的关系。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都是源于专业化分工和交易费用理论, 都属于中间性体制组织, 并且都是柔性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 两者的相似性为其耦合研究提供了可能。

一、集群式供应链的内涵

在特定集群地域中, 存在围绕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诸多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 甚至是终端客户等组织, 依据“供应商—客户”关系, 通过信任和承诺非正式或正式契约方式进行连接, 形成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集群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非唯一性和生产同业性, 导致该地域中供应链的多单链性和生产相似性, 集群中每条供应单链企业间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协作, 而且不同单链的企业存在着跨链间的协调;此外, 还存在许多辅助性机构, 如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 为集群供应链提供各种间接产品和辅助服务。

依据供应链思想, 集群式供应链可以看成是由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形成的多条供应链相互交叉形成的网络组织。它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 紧密联系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 共享知识、信息、品牌等核心资源, 会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科研机构等支撑机构共同搭建适应集群发展的外围体系, 产生网络性、创新性、外部性等协同效应, 增强集群整体竞争力, 全面主导集群协调发展。

二、集群式供应链的构成

(一) 核心层

集群式供应链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终端客户等组织, 依据供需关系, 形成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同时, 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能力不同, 进行跨链间的有选择性的连接, 在集群中形成敏捷性的供应链网络。而每条供应链以核心企业为主体, 将上游和下游的企业紧密联系起来, 以信任为基础密切合作, 不断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产业集群内是否能清楚地找到企业间的供应链联系, 关键是看集群内是否存在一批实力较强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上的企业虽然彼此独立, 但其结构并不是松散无序的。由于核心企业在链上的“组织”功能, 所以其有能力吸引并“控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入供应链, 非核心企业也有动力自觉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核心企业的需求, 两者密切协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进而保证了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

根据核心企业之间实力、规模、品牌、技术等方面的差异, 将围绕其形成的供应链分为三类。第一类:核心企业在研发、品牌、关键零部件生产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能够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配置, 与之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实力, 易于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运作。第二类:以一些中小型企业为代表, 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 但在品牌和技术方面相对薄弱, 与之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也较弱些。第三类:主要是一些小型的生产加工组装企业, 它们一般规模小、范围窄, 技术能力缺乏。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形成多条供应单链, 供应单链内部及单链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成了集群式供应链的核心部分。

(二) 辅助层

集群式供应链的外围还存在许多辅助性机构, 如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 它们构成了集群式供应链的辅助层。虽然辅助层不是构成主体, 但却是集群式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地方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完善集群公共设施, 营造利于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 推动集群持续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产业集群提供先进技术, 是其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金融机构建立健全融资体系和融资渠道, 构建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 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中介机构为集群企业提供信息和培训服务的同时, 还为政府和企业间架起桥梁和纽带。

三、集群式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一)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

在协同管理模式下, 以信息的自由流动、知识创新成果的共享、无缝衔接的生产流程和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基础, 以实现整体供应链群价值最优为目标, 供应链群各成员企业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网络式联合体, 相互沟通后协同决策的一种运作模式。

(二) 集群式供应链的内部协同管理

1. 供应单链的协同管理

集群式供应链是由多个单链式供应链为基础组成的网络组织, 而集群式供应链的内部协同管理首先包括各供应单链的协同管理。它是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管理中最基本的层次, 是供应单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管理, 是一种纵向的协同。供应链协同不仅摆脱了各节点企业单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分散地进行决策所造成的供应链整体绩效低下, 也克服了传统集成式供应链管理中, 由单一的决策制定者来制定决策的理想化管理所带来的诸多障碍。

集群式供应链围绕着主导产业存在着多条供应链, 每条供应单链整体绩效的提高, 不仅取决于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独立生产能力, 它还依赖于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共享效应。各节点企业除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保持着个体特性外, 将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 共同去追求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 实现多赢的目标。

在每条供应单链上, 核心企业依靠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将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组成密切的合作伙伴, 通过“推”和“拉”的方式, 实现采购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销售协同等协同管理。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 纵向链条上各节点企业保持同步运作, 充分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 使处在同一条供应链上的供应商、生产厂家、客户等节点企业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并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集成和协同的方法改进和优化供应链活动, 最终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信息共享上, 建立供应链纵向的信息平台, 各节点企业积极沟通, 制定同步化的生产计划, 保持步调一致, 各成员企业能够便捷地从上游供应商获得各种原材料和配件等, 从而保持较低的库存, 最终实现成本费用最低, 获得利润最大化。同时, 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进行拉动式管理, 一旦顾客需求出现变化或者产生新的需求,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通过高度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和快速的信息交换, 增强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响应, 快速地为顾客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大大缩短顾客需求与生产供应之间的时间。

2. 供应单链间的协同管理

产业集群中存在着若干条供应链, 而每个企业都位于其中某条供应单链上。供应单链内部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 各个单链间存在激烈竞争。但由于集群内企业间存在复杂的供求关系, 导致同一企业可能位于多条供应单链上, 与多条供应单链上的企业进行联系。而供应单链中位于相同位置的节点企业之间一般具有同质性, 相互间存在一定的竞争, 但同质性也使得各供应单链间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比如不同的供应单链可能同时选择相同的供应商或分销渠道, 使得多条供应单链间也产生联系, 从而实现跨链间的配合。这种跨链间的合作是“互惠的”和“双向的”, 既可以实现不同供应单链间产品或零部件的紧急库存的调配, 从而达到防止缺货的目的, 又可以实现跨链间的供货或销售联盟, 从而达到共同抵御风险的目的。可见, 集群式供应链内不同单链的企业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其协同能力对整个集群的竞争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终使各个供应链及其内部的企业形成一种共赢的格局。

(三) 集群式供应链的外部协同管理

在集群式供应链系统中,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起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开发新工艺, 研制新材料,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根据核心企业的要求为其生产创新产品所需的部件、提供免费试制服务, 使核心企业实现快速创新并降低创新成本。同时对供应商的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提出严格的要求, 只有那些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配套企业才可以获得机会, 成为该供应链中的一个节点, 以此带动整个供应链的技术创新。

但集群式供应链只是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 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全球供应链众多价值环节中, 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等量价值。实现产业集群与全球供应链两者互动耦合, 通过改变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嵌入位置和组织方式, 逐步实现在相应的价值环节中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 即产生耦合效应。通过嵌入全球供应链, 由核心企业和科研机构或地方政府合作引入集群外的先进技术, 核心企业先进行消化吸收, 然后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知识的有效整合和二次创新, 推动自主供应链建设, 最终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全面升级。融入全球供应链并不是一味的引进技术, 如果“只引进不消化”或“只消化不创新”, 则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恶性循环, 严重阻碍集群式供应链的持续创新。

四、总结

集群式供应链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 既应重视供应单链内部的密切合作, 又应关注供应单链间的协调发展, 配合集群辅助机构, 构建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供应链网络, 推动集群式供应链协同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所表现来的竞争力不是单个企业竞争力的叠加, 而是具有乘数效应的综合竞争力。供应链协同管理不仅增强了集群整体的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还有效增强了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 提高了我国产业集群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真正达到“以小搏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芳, 邱俊茹.中小型企业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1 (4) .

[2].吕晓东,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模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3) .

[3].曹丽莉, 邓欢.供应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J].江汉论坛, 2012.

[4].曾小青, 樊培.产业集群中供应链协同运行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集群管理器的高可用性 篇2

计算机产业界通常用如下表所示的“9”的个数来划分计算机系统可用性的类型。

可用性分类可用水平每年停机时间

容错可用性99.9999<1min

极高可用性99.9995min

具有故障自动恢复能力的可用性99.9953min

高可用性99.98.8h

商品可用性9943.8h

通过硬件冗余或软件的方法都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可用性。硬件冗余主要是通过在系统中维护多个冗余部件如硬盘、网线等来保证工作部件失效时可以继续使用冗余部件来提供服务;而软件的方法是通过软件对集群中的多台机器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在某台机器失效时启动备用机器接管失效机器的工作来继续提供服务。

一般来说,需要保证集群管理器的高可用性和节点的高可用性,

Eddie、LinuxVirtualServer、Turbolinux、Piranha和Ultramonkey都采用了类似于图1的高可用性解决方案。

集群管理器的高可用性

为了屏蔽集群管理器的失效,需要为它建立一个备份机。主管理器和备份管理器上都运行着heartbeat程序,通过传送诸如“我活着”这样的信息来监测对方的运行状况。当备份机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收到这样的信息时,它就激活fake程序,让备份管理器接管主管理器继续提供服务;当备份管理器又从主管理器收到“我活着”这样的信息时,它就使fake程序无效,从而释放IP地址,这样主管理器就开始再次进行集群管理的工作了。

节点的高可用性

集群化管理 篇3

关键词:基层党校图书馆 集群化管理

基层党校图书馆的集群化管理,是指借助于互联网将区域内基层党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在同一业务平台,实行统一规划、协调采购、联合编目、集中检索、通借通还、共建共享,形成虚拟化的区域“大党校”格局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1 基层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现状

2006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会议”,确定了首批以中央党校为主体、由全国15家副省级以上党校图书馆联合参与的15个具有党校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大型数据库的共建工程[1],但对于省级以下图书馆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加之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许多基层党校特别是区县级党校图书馆的业务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数字资源还是空白,笔者就烟台区域内13个区县党校2013年图书经费进行调查,最多的3万元,最少的只有0.5万元,其中只有1个党校实现了图书的业务自动化管理,并购买了知网充值卡和超星读书卡,大多数党校电子资源的购置费为零,教师的教学科研主要依靠网上资源以及零星的几本期刊和报纸,有急需下载的文章只能到他馆寻求帮助,存在着严重的资源缺乏、供给不足的状况。而对于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明显优于基层区县级党校的市级党校,也存在着资源闲置与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囿于单个党校的培训规模以及师资规模,已购的上万甚至十几万的数字资源其有效利用率还是较低,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较为严重。以烟台市委党校购买的中国知网为例,知网可同时检索和下载文献的标准并发人数为50人,该校共有教研人员50余人,每天同时在线的人数不超过10人,大多并发数是闲置的,未能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而另一方面一些对党校教学科研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特色数据库如统计年鉴、国研网等因单个馆资金有限而无力购置,无法满足党校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需要,因此基层党校图书馆的集群化管理变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 基层党校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的优势

第一,具有同一系统的组织优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下进行整体建设,党校是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各级党校属于同一个系统,2008年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上级党委党校负责对下级党委党校进行业务指导”,[2]这种上下级党校在业务上的指导关系便于进行集中的组织、协调、管理,为共建共享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具有服务客体的同质性优势。党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党校教职员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尽管各级党校所培训的学员层次不同,但所培训的目标和方向是相同的,因此党校的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科研内容大致相当,图书馆的资源配置相近,这种服务客体的同质性便于集各党校图书馆的资金、技术、资源于一体,集中采购、联合共建、开放共享,有效地实现区域内党校系统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益解决单个党校图书馆势单力薄的现实问题,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于区域内党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干部教育培训以及党的建设工作的大局。

第三,具有畅通的网络环境和开放的集成管理平台优势。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提供了设备基础和技术支撑,而基于B/S模式的第三代图书馆集群化业务管理平台的应用,为区域内各个独立分散的党校个体图书馆依托网络而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虚拟整体图书馆提供了统一的业务支撑平台。同时由于许多基层党校特别是区县级党校还未搭建自动化业务平台,避免了因异构平台对接而产生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和重复建设的浪费,使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基层党校图书馆在集群的技术、资源支撑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一条现实而又经济的可行途径。

3 基层党校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的策略

第一,实现基层党校图书馆业务的集成化管理。将区县级党校图书馆的全部馆藏资源(包括书目数据、馆藏数据、读者数据、流通数据)统一集成到市级中心馆的自动化业务平台中,建立全市党校系统图书馆的中心业务数据库;针对党校的学科设置,各馆有所侧重地进行协调采购、联合编目;读者通过浏览器登录OPAC即可检索党校系统的馆藏资源数据并凭借“一卡通”在集群内任意馆都可以预约或借还图书,在方便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最大效能地利用党校系统文献资源。

第二,实现基层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联合采购。图书馆集群管理可充分发挥联合体优势,通过开展联合议价,以团体优惠价格组织引进数据库;对一些利用率高而价格不菲的数据库,基层党校图书馆可以共同出资,在中心馆的服务器上建立镜像站点,各馆通过VPN访问中心馆服务器即可共享,实现各成员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共享成本最小化。

第三,实现党校特色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基于同一业务平台的图书馆集群管理,有利于党校系统间的协调沟通、统一规划,在标准化、规范化、可扩展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分工合作、联合建库。由于党校图书馆服务客体的同质性,联合建设具有党校特色的党校文库和教学参考资料库,特别是与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能反映当前干部教育特点、适应干部教育需要、并能紧密跟踪学科研究前沿方向的数据资源[3],不仅可以汇聚系统整体合力,达到以强带弱、联动发展,而且可以极大地避免“你有我有、你无我无”的重复建设和人、财、物的浪费。

4 基层党校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的保障

第一,必须要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党校图书馆实行集群化管理,必须要从党校事业整体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从培养党的各级各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总体需求出发,依靠各级党校主管部门和校委的行政推动,以确保政策落实、资金到位。

第二,必须建立以中心馆为核心的组织和协调机构。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制度是保证集群内各成员馆高效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市级党校图书馆在资源、人力、经费、软硬件环境等方面都领先于市域范围内的区县级基层馆,在集群管理的组织、协调、引领等方面理应发挥核心作用。

基层党校图书馆的集群化管理,不仅解决了基层党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规模小、藏书少、业务弱、资源匮乏、服务能力差等问题,也标志着区域党校系统图书馆整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形成虚拟化的区域“大党校”格局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干部教育数字化平台,为将来横向上与区域内公共馆和高校馆构建区域性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纵向上汇入全省党校系统乃至全国党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青,胡利勇.论党校系统信息生态体系的良性构建[J].图书馆,2007(5).

[2]光明网.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EB/OL].(2008-10-30)/

(2014-09-20)http://www.gmw.cn/01gmrb/2008-10/30/content_

854074_2.htm.

[3]周健.党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干部教育[N].学习时报,2014-

09-08(A16).

网站集群式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分析 篇4

1.1 高校二级网站建设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高校的二级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和完善, 已经建成运行的网站数量近一百五十个。这些网站的内容涉及公共服务、舆论宣传、学术会议、学科建设、校园生活等方面, 已经成为学校信息服务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不仅增加了学校的影响力, 也为教学管理、师生交流等带来很大方便。

1.2 高校二级网站存在的问题

高校二级网站在数量上发展虽然很快, 但却有明显不足, 主要体现在代码设计、安全防范、管理维护等方面:

(1) 资源不能共享:由于各网站是独立的, 常常造成不同网站间相关联的数据更新不一致;同时网站信息资源的独立也造成了对全校信息资源检索困难。

(2) 代码不安全:由于各个网站是完全独立开发和运行的, 网站开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网络中心无法保证各网站代码的安全性, 也无法对每一个网站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有些网站随意使用了公开的免费代码、有些网站代码设计上存在漏洞, 不能检测、过滤上传的非法文件, 易被黑客攻击或被安装恶意代码;

(3) 维护升级困难:很少二级网站有自己的专职技术人员, 大多数是请计算机系学生开发, 当学生毕业离校时, 经常出现找不到当初的开发人员致使网站维护升级困难甚至是瘫痪;

(4) 用户帐号及密码管理混乱:有的网站对管理员帐号不作任何加密;有的网站程序对用户权限控制粒度不够, 内容添加人、后台维护、版面设计的人权限没分开;还有的是人员变动时, 密码没有及时更新, 很多人都知道网站管理密码;

(5) 不能及时对网站的数据进行备份, 或根本就无数据备份和灾害恢复机制;

(6) 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技术高的维护人员管理BBS、留言簿、新闻评论等互动栏目, 在系统安全、政治安全方面都不能保证。

(7) 各个网站的独立运行状态也造成人力、财力、硬件等方面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有些部门在建站的同时需要购置单独的服务器等设备, 还要配备技术人员维护, 花费巨大,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1]。

2 建设网站集群管理的必要性

网站集群是指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发的能够进行数据共享、呈送的相互关联的网站集合。建立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主站, 以院系部门级网站及其应用为基础支撑的若干子站, 形成若干主站与子站集成的网站群体系, 是目前高校网站建设发展的新思路。

站点群管理是实现统一权限分配、统一导航和检索、消除“信息黑洞”和“信息孤岛”的基础[2]。这种“一站式”服务的建设思路可以对分散的部门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实现资源互通共享, 有利于实现全校网站的联合全文检索。最重要的是由于每个站点数据库、系统管理端、应用显示端三者分开, 可以提高网站安全系数、从根本上有效地防止网站被黑客及病毒攻击。在统一网站群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监管机制, 可以有效地监管校园网站的各种信息, 进而建立应急快速处理、追查管理, 为构建和谐校园、净化互联网安全保驾护航。

另外由于网站集群的后台由网络中心统一管理, 多个站点的设计内容和数据存储和运行将能并处于同一软硬件环境中, 各子网站只需负责网站的排版与内容添加, 无需写一行代码, 这样可以降低了对各部门技术人员的要求, 提高各部门网站建设水平, 节省网站的运维成本, 更加方便快捷地建立子网站。因此, 建立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升级网站后台的“学校门户网站群”理念是从实际出发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方案设计

3.1 站群平台主要功能特点

鉴于二级网站管理的混乱状态, 我校决定建设一个集站点设计、开发、部署、管理、于一体的站点群支撑平台, 以便更安全、更快捷、更灵活地建设和管理学校各部门网站。

站群管理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 整个系统权限由网络中心统一分配和管理, 包括对站点群、服务和系统资源进行综合管理, 站点的创建、对系统工作流的定制、对信息发布的流程进行配置等;各子站点的设计和内容维护则由相应的部门分散进行, 每个站点可以独立拥有自己的模板、栏目, 能对站点的布局、栏目、应用等进行设计、制作、发布和升级, 可以通过调整模板的结构和风格, 快速生成新格式的页面; (2) 站群内各站点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可以相互共享, 可以从群中其它站点引入数据, 甚至是组合形成新的栏目; (3) 可以做到网站群内信息资源的垂直搜索, 并以搜索引擎的模式提供门户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4) 从硬件部属、站点管理、信息发布方面增加安全网站的系数。能够基于用户名、用户组、角色对用户进行权限划分;能够对站点数据、系统日志和访问统计进行管理和追踪。

3.2 结构设计

为了使得系统更加灵活、易于维护, 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网站群平台方案遵循多层架构设计的原则, 结合SOA思想, 基于Web Service技术, 用J2EE搭建底层应用平台, 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分隔。在增加一个新的功能时, 可以在业务处理不作大量的改动的情况下, 连接到相应的后台, 保证跨平台、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流畅和便捷。同时使用XML进行开发, 也保证了各站点的信息内容描述更标准化。

该方案共由五层组成:表示层、业务层和服务层、数据层、服务保障层。各层对应的功能描述如下:

(1) 表示层:为访问系统的用户提供接口和操作界面, 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2) 业务逻辑层:封装了各功能子模块的业务逻辑, 按客户端的输入完成站点、文档、模板、用户、日志等管理业务逻辑的具体实现; (3) 服务层:该层主要功能是将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进行接口定义, 以实现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 (4) 数据层:主要用于存贮主站及子站的数据, 以完成对网站信息、教务资源等进行有效管理, 为业务逻辑层的各类功能模块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5) 服务保证层:主要是在服务调用时起协调作用, 保证安全可靠传输服务消息。

3.3 硬件布署

为了增加系统安全性和分散服务器负载, 整个系统将采用五台服务器进行部署 (如图1) , WEB服务器、站群管理服务、数据库三者分开:一台服务器专门用于运行站群管理平台系统;两台服务器用于对数据库进行双机备份;还有两台服务器进行信息发布, 随着平台上运行网站的数量增加, 以后Web服务器的数量会有所增加。

Web服务器作为所有服务的访问入口管理静态的页面, 不同的站点在不同的Web服务器以静态方式发布网站信息, 所有的业务逻辑和后台数据的访问逻辑都交给站群管理服务器来处理。这样的分布式部署降低了Web服务器的负载, 保证了整个集群的负载均横和安全。

4 结语

网站集群系统平台建设完以后, 我校各分支部门只要确定好栏目结构、风格模板, 就可以在集群平台上方便快捷地建立个性化网站。更重要是网络中心可以统一管理核心平台及数据信息, 也可以使信息资源得到整合共享, 减少各部门分别开发应用系统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二级网站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基于站群平台方式管理建设高校二级网站, 并给出了华中农业大学建设站群管理平台的开发方案。

关键词:网站集群,高校网站管理

参考文献

[1]武佳宁.高校二级网站集群管理模式探讨.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0) :280-281.

集群式管理 篇5

论文关键词:期刊更名,集群管理系统,期刊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文期刊的出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中文期刊以年均13.1%的速度增长。伴随期刊出版数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期刊的题名、出版频率、刊号、卷期编号等信息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尤其是,期刊刊名的改变更为突出,据我馆订购的期刊统计,更名率达到42.5%,可见期刊更名情况已经相当普遍。期刊频繁更名,给图书馆的期刊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读者对期刊资源的检索和利用。因此,在多途经获取期刊更名的信息的同时,如何科学管理更名期刊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多途经获取期刊更名的信息

1.1制定期刊登到工作操作规范。

期刊更名一般情况下,在更名前一期或前几期,更名后的第一期或几期中,对期刊更名情况进行“公告”或“启事”,这就要求期刊登到人员在登到时,要特别注意期刊刊名的变化,争取在期刊更名的第一期获得更名信息,登记在《期刊更名登记表》中,并通知期刊分编人员。将这项规定作为登到工作的重要规范之一确定下来、对更名期刊的科学管理至关重要。

1.2从邮发报刊征订目录中获取期刊更名信息。

一般情况下,某种期刊更名,但其邮发代号不变。在期刊订购时,订购人员注意邮发代号相同刊名不同的期刊,在管理系统中进行注明,以便期刊到馆时,期刊登到人员查验。

1.3从期刊的编辑部获取期刊更名信息。

有的期刊更名,编辑部会寄函给订购单位,说明期刊更名情况,有的会在期刊更名前后几期中夹有关于期刊更名启示的单页,需要期刊验收人员细心留意,及时发现。

数字集群共网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篇6

围绕“数字集群共网及大型活动保障”和“数字集群共网建设与应用”两个主题,与会专家们一起分享了深圳350兆应急指挥数字集群系统及深圳大运会保障应用,北京数字集群无线政务网以及奥运会、国庆60周年大庆通信保障经验,香港政府网的建设和发展经验等。

广州800兆数字集群共网是继北京无线政务网后全球第二大城市级数字集群共网, 在亚运会赛事指挥和通信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创造了数字集群建设史上的“广州速度”——仅4个月建成网絡,同时,也是亚运史上首个同时支撑赛事指挥和安保通信的数字集群系统,整个网絡用户来自广州市各政府部门、亚组委以及涉亚其他单位达4.5万多名,其网絡规模、用户数量、用户话务量、网絡负荷是历届亚运会集群通信之最。据悉, 在“后亚运”时期,广州800兆数字集群共网平时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通信平台,在城市日常政务通信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还可以作为市政府应急指挥联动通信平台,为突发事件以及大型活动提供通信保障。

2011年,广州800兆数字集群共网已成功完成“广州花市”、“横渡珠江”、“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 “ 第八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 “2011年白云山重阳群众登高”以及 “广州市高层建筑消防综合应急演练”等一系列活动的通信保障工作。

浅谈高校集群渲染系统管理 篇7

相较于社会上的商业动画制作团队, 高校的实践团队没有强力的约束机制, 有着人员编制松散, 分工模糊和专业水平不均等实际问题。往往在使用集群渲染系统进行动画创作时麻烦频出:如自由浏览校园网和外部的万维网带来的访问攻击;学生和老师携带的各种移动存储设备引入计算机病毒;即使没有任何外部原因, 出现软件、插件的兼容问题也会让人头痛不已, 而一个小小的误操作更可能让耗费时间和精力得来的宝贵数据付之东流。为了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需要从基础的系统架构和操作流程着手进行规划。

1. 构建合理的系统架构

集群渲染系统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计算系统, 各运算节点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渲染数据交换, 网络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渲染效率。在运算节点设备上安装防病毒软件会降低网络的数据交换性能, 甚至影响渲染管理软件监听的某些特定端口, 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 集群渲染系统的运算节点设备一般都不安装杀毒与防火墙软件。

集群渲染设备网络与动画制作设备网络相互隔离

针对集群渲染系统的实际情况, 为了做到既保证软件系统的安全, 又不降低网络性能。我们将集群渲染系统和进行上机操作的工作站划分在两个不同的TCP/IP网络, 相互隔离的网络可以阻断文件的自由流动, 预防病毒的快速传播, 并且可以利用路由器屏蔽DDOS和ARP洪水等常见的局域网攻击。同时, 为了保证安全的数据文件可以在两个网络之间自由交换, 我们设置一台公共存储服务器。

公共存储服务器重点安全防护

公共存储服务器在两个网络之间担当着数据“桥梁”的角色, 集群渲染系统与外部网络的所有数据文件传送均由此中转。该服务器还兼具“堡垒”的角色, 不光安装了全套的防病毒安全软件, 操作也是专人专管, 不给病毒的传播留有机会。此外, 为了防范黑客软件透过TCP/IP网络发起攻击的安全隐患, 在服务器和外部路由器上进行了相关设定。面向外部网络仅开放FTP专用的特定端口, 将可能的危险减至最低。

2. 制定严格的专业设备使用制度

再好的系统架构, 还是要由人来使用、维护。要想整个系统稳定的运行, 制定严格的专业设备使用制度是必须的。

首先, 禁止直接使用任何可移动输入输出设备

要求所有的文件上下载行为只能在公共存储区域, 透过FTP方式进行。集群渲染系统的硬件设备和公共存储服务器全部都进行封闭式管理, 每台设备均在BIOS设定中关闭USB接口。对此, 操作人员可能会感觉操作变得繁琐, 特别是在安装软件和整理数据时。但牺牲一定的便利来换取系统的安全是非常值得的。

其次, 加强软件的安装管理

三维动画软件是非常复杂的大型应用软件, 涉及到图形加速、高复杂度浮点运算等专业领域。软件的开发公司为了保护商业利益和维持技术壁垒, 会使用专属文件格式, 比如Maya的MB格式文件和Realflow的mesh文件。我们在日常时间活动中发现, 大型三维软件一般都能够兼容自身旧版本的数据文件。但是当使用了一些增效插件后 (比如Vray渲染器, Blast Code爆破插件等) , 会因为插件版本的问题造成无法兼容, 甚至会导致数据出错和丢失。而即使是在正确的软件和插件版本相配合下, 也有可能因为软件升级过程中定义了新的数据格式或文件格式, 使得创作项目的制作流程和方法不得不改变。

社会上的商业制作团队对软件更新十分慎重, 但高校的动画实践创作相较商业团队往往具有更多的试验性质, 即使没有教师的引导, 很多学生也会选择不断尝试更高版本的动画应用软件, 对于插件应用更是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对于学生和教师层出不穷的新需求, 不能一味的迎合。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 验证新软件, 插件的兼容性, 工作效率没有问题后才能考虑对集群渲染系统进行更新。此外,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 很多来自网络的软件, 特别是其附带的解密程序会被防病毒软件警告。一方面是防病毒软件对破解软件调用系统内存的方式比较敏感;但更危险的情况是, 这些小程序被人插入病毒代码。为了杜绝软件层面的不兼容, 同时防止危险计算机程序对集群渲染系统构成危险。软件系统的管理工作, 要求专人负责, 其他操作人员, 未经同意不能私自安装应用软件。

3. 规范应用流程

在校生, 特别是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 充满了探知和学习未知事物的渴望。对专业设备和软件有兴趣、爱研究是好事, 但老师要注意引导。一个规范的、合理的应用流程, 有助于学生和老师的互动, 保证在动画实践项目中, 集群渲染系统能够保持高效运行。

面向学生的流程:

(1) 上传至公共文件区域 (仅上传)

在项目制作阶段, 学生通过FTP工具向公共存储服务器上传需要渲染的镜头和相关的图像素材, 动力学缓存等文件。利用FTP服务器的管理功能, 限定学生用户仅能上传, 不能修改和删除。

(2) 预约渲染

学生确认自己的文件上传成功后, 发送电子邮件给实验室管理人员, 申请渲染。

面向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流程:

(1) 独立的项目账户和存储空间

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在项目开始后, 可以申请在公共存储服务器上开辟项目专用的帐户和存储空间。利用专用账户, 相关人员可以在项目存储空间内自由的上传下载文件, 并且可以随意修改和删除;

(2) 检查和发布

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检查学生上传的渲染文件, 经过预渲染等手段测试无误后, 在指定的工作站上向集群渲染服务器发布任务, 排队渲染;

(3) 控制渲染任务

通过调整渲染任务的权重值等参数, 可以控制渲染任务的先后顺序和占用的系统资源;

(4) 检验渲染结果

随时察看渲染完成的文件, 如果发现有渲染任务出错, 及时调整修改。

4. 结束语

企业集群协同管理运行机制分析 篇8

目前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区域经济学或地理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进化发展、竞争优势、创新策略、影响因素等问题,但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企业集群的协同问题的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赵骅、石继东[4]研究了企业集群稳定合作的隐形契约与规范机制,研究指出:抑制集群内企业间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成为了提升集群分工合作水平,使企业集群得以保持中间组织特定竞争优势的关键。欧光军、李永周[5]指出借助模块化协同模式,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加快创新的进程与步伐。S Meyer[6]分析了企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研究了企业合作的典型障碍,提出了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的环境,从而提高产业聚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途径。

企业集群必须形成有效的协同才能进一步发挥集群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要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协同管理机制,特别是有效的运行机制。以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分析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及运作方式。

1 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是指企业集群在协同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对整个企业集群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有效的整合集群中各种资源、环节之间的协作关系,使系统产生整体作用大于各要素作用力之和的增值效应的所有过程和活动的综合[7]。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更强调宏观的规划和决策、组织、协调,通过协同管理对集群内各组成要素进行协同,实现它们之间的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达到协同效应之目的,即所谓的1+1>2的效应。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有以下特点:(1)协同主体不存在产权关系连接纽带,协同是非契约、动态、多边的,但强调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整体利益最优为目标。(2)协同不仅包括横向的经济合作,还包括基于价值链的纵向分工协同。(3)协同不仅是在宏观层次的战略、资源、创新协同,而且还包括微观层次的生产、物流、营销协同,更深入到企业间计划、执行、支持等流程上的紧密协同,并使其贯穿于企业发展过程的始终。(4)企业集群的协同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系统应适应分布、异构、动态的集群环境,可松散耦合、快速重构。

2 企业集群协同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定义,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就是综合运用协同学和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实现整个集群利益的最大化也即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然而要实现企业集群的协同效应,首先必须对企业集群的协同运作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协同管理运行机制。所谓协同管理运行机制指的是企业集群的成员企业之间采取什么方法或形式进行沟通与协同、在竞争与合作的协同博弈中如何决策、如何进行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从而实现各个利益主体的协同效应。协同管理运行机制是一种主动型的、预防型的、比较高层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是企业集群协同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和内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本文将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运行机制分为以下3个层次:组织结构的协同层、运营管理协同层、过程/活动协同层。

2.1 组织结构协同层

组织结构的协同可以从制度上、组织上保证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有效运行,是协同运行机制的基础。企业集群作为宏观和中观层次的经济组织形式,成员企业只是自发的聚集某地,并没有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决策组织,对集群的运行和发展不能进行有效的规划、协调、引导和控制。所以,建立统一的协同组织是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第一步。企业集群的协同组织在功能维度上可以进行如下划分。

(1)协同决策中心。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企业集群需要统一的协同决策中心来引导集群的发展方向,对形势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集群作为松散联合的网络组织,成员企业一般都各自为战,而大多数成员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按职能部门划分的、标准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机构,难以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响应。通过协同决策中心可对集群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和控制。

(2)行业协会。企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关联性,所以组建行业协会对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行业协会在某些区域企业集群已有实践,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温州打火机协会在避免恶性竞争、对欧盟的反倾销应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行业协会还可建立企业协同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在集群内建立信用评估制度和体系,对信用低的企业在集群中形成一种共同抵制、惩罚的集群文化,从而强化信任机制,减少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交易成本。

集群内企业合作的同时也会进行激烈的竞争,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行业协会建立冲突的协同解决机制方面也可发挥重要作用。

(3)协同知识创新中心。本文用知识创新来代替技术研发创新,因为技术研发创新属于知识创新的一部分。知识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其涉及的内涵更广。创新是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然而企业集群的企业大部分企业是中小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差,无力承担创新的高风险和高成本。组建企业集群的协同知识创新中心可集中企业智慧,成员企业发挥自己在创新方面的核心优势,风险、成本共担,可大大提高企业集群的创新效率。

(4)区域物流中心。物流已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来源”,然而很多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却不得不花费高额的成本建立自己运输和库存能力,同时还不得不承受因为市场形势变化导致的物流能力闲置或不足的风险[8]。另外,小批量采购、小批量运输、小批量库存的特点进一步增加了物流费用,限制了企业效益的提高。企业集群因为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天然具有发展区域第三方物流中心的优势。通过成立第三方区域物流中心,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可以将采购、运输、库存、包装、配送等物流功能全部外包给区域物流中心,这样企业更加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同时第三方的区域物流中心因为规模优势和专业化优势可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为集群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低成本的一体化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集群的精益敏捷生产成为可能。

(5)协同营销网络。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立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营销网络对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企业集群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但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规模、实力有限,即使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方面非常有竞争优势,也往往难以树立起自己的全国性或全球性品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潜力。通过协同营销中心可以借助企业网络和集群的合力,弥补单个中小企业营销的劣势,建立全国性或全球性的销售渠道,扩大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另外,在产品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产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集群的协同营销网络还应该包括协同的客户服务中心,通过统一的客户服务平台完成产品的售后服务和客户管理工作。

(6)协同信息中心。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系统可显著提高企业间的协同效率、降低协同成本。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因为基于Web的信息系统的发展才使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成为可能。然而,信息系统需要巨大的投入和专门的人才,而这一点正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通过建立企业集群的协同信息中心,利用其专业化的技术和人才负责整个集群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从而可大大降低信息化的投入和风险。

企业集群协同信息中心的另一个职能是专职从事商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所获得的信息可以在整个集群共享,从而使集群内的企业在掌握信息优势的同时降低信息搜集成本。

(7)协同质量管理中心。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更是企业集群发展的保障。产品的质量检验、质量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化的检验设备,还需要专门化的人才。通过协同质量检验中心,统一购置专用的检验、测试设备,引进专业人才,可大大降低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本。协同质量管理中心还可以推动企业实施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如6σ,从而推动企业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协同质量管理管理中心通过质量认证、集体惩罚等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对群体品牌的形象造成的破坏。

这7个组织中心构成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中心,使企业集群形成以协同管理中心为圆心、以成员组织为外围的星形网络组织,如图1所示。这样的结构组织具有如下特点:(1)协同管理中心具有相对完全的信息,克服了传统企业金字塔式层级组织结构带来的机构重叠与交叉、信息传递速度慢、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等缺陷,同时它也可服了目前企业集群存在的协同不够、沟通不畅等问题,在组织上以更紧密的方式将企业集群联结成一个网络同盟;(2)企业集群的星型组织结构使企业集群的协同运营方式更加灵活。随着集群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相关成员企业可自行选择进入、退出、或调整与集群的协作关系,使企业集群的组织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能够充分吸收社会优势资源,保持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3)企业集群的星型组织结构使企业集群的同盟更加稳定。协同管理中心克服了企业集群缺乏核心主导企业所带来的同盟关系松散、不稳定的缺陷,可以避免个别成员企业的行为给整个同盟带来剧烈的动荡。

2.2 运营管理协同层

在组织结构明确之后,需要进一步明确组织的协同运营方式,即成员企业以何种方式参与协同管理,从而实现协同目标。根据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以下几种协同运营方式:基于产权联结的运营方式、产品驱动的供应链管理方式、项目驱动的虚拟企业运营方式。

(1)基于产权联结的运行方式。产权联结是一种最紧密的联结方式,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中心,如物流中心、信息中心、质量中心等可以通过组建实体企业的模式来运营。实体企业由企业集群的成员企业共同投资组建,实行股份制管理模式、市场化的运营机制。这些股份制公司主要面向企业集群提供服务,也可利用其专业化的优势和资源对外提供服务。这种运营方式可以使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在享受专业化的物流、信息等服务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

(2)基于供应链的合作方式。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在企业集群中采用供应链的运营方式可促进企业集群基于价值链的专业化分工以及企业集群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从而加强企业集群中各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效率、提升整个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目的。

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中心的特别是协同信息中心和协同物流中心的建立,为集群内有产品关联的企业采用供应链的协同运营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3)基于虚拟企业的运营方式。企业集群既可以以参股实体企业的方式、也可以以虚拟企业的方式组建集群协同管理中心。虚拟企业作为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目前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在企业集群内应用虚拟企业的组织方式可加促进集群分工网络的形成,加速群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化组合,从而增强整个集群的竞争力。而根植于同一区域和共同社会文化的虚拟企业则得到了快速发展的肥沃土壤,可进一步形成虚拟企业集群,增强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2.3 过程/活动协同层

在确定运营方式,明确任务、目标之后,集群企业之间在实际运行中需要进一步协调彼此之间的过程/活动,以保证各自任务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协同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过程/活动协同是企业集群最微观层次的协同,只有实现过程/活动层次的协同,才能完全发挥企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过程/活动协同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只有在计算机支持的环境下企业集群过程层次的协同才有实现的可能。集群协同管理信息系统可从根本上提高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消除成员企业间的交流障碍,从而共享知识和信息资源,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和过程协同。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集群协同管理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正是在基于Web技术的信息支撑平台的支持下,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才有了实现的现实基础。

企业集群一般不存在单一的龙头企业或主导企业,而是存在多于一个的核心企业或没有核心企业。在这种多核型或无核的企业集群中,其业务驱动模式多元化并存,包括产品驱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运作驱动或混合驱动等。这种中小企业形成的网络联盟组织具有资源共享、协同动作和动态组成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信息系统应满足以下条件。

(1)分布异构性。企业集群的协同过程需要跨越多个不同的、产权独立的企业,相应的协同数据分别存放在不同的企业,因此系统具有分布性;另一方面,不同企业的应用系统可能基于不同的软硬件平台,因而具有异构性,信息支撑平台应具有平台无关性以及统一的、开放的过程协同和数据交换标准。

(2)松散耦合和柔性。集群成员企业的协同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时间和市场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动态变化。企业间的协同管理过程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动态流程,这种流程事先无法给出其中每一个活动的完整定义以及某些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信息系统的各个功能实体应具有松散耦合性,整个系统具有较强的柔性,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快速拆装、重构。

(3)协同性。企业集群应当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实现过程集成,通过过程集成实现真正的实时信息共享。过程协同是协同管理的最高层次,涉及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及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要实现过程的协同,信息系统平台应具有一定的流程自动化能力,工作流是最佳实现技术。

(4)可扩展性。企业集群的信息支撑平台应采用业界最开放的标准,并能一定程度上考虑将来需求的变化,支持功能服务的不断扩充,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也即具有可定制、可配置、可伸缩的动态扩展机制。

基于SOA体系结构的信息系统可满足上述要求。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并使其他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己发布的和可发现的接口来使用这些服务[9,10]。通过应用SOA,一个企业可以使用一组分布式服务来构成并组织应用程序,并能通过重用企业自己的资产及其伙伴的业务功能来构造新的应用程序和修改现有的应用程序。SOA和其它企业架构方法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通过松散耦合、快速重组实现的灵活性和业务敏捷性,因而是构建企业集群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佳选择。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不再对基于SOA的集群协同管理系统进行详细论述。

2.4 层次的功能分析

在以上3个层次中,组织结构的协同处于最宏观的层次。组织结构的协同可以从制度上、组织上保证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有效运行,这是协同管理运行机制的基础和核心。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增强集群成员企业对协同发展的认同感和以集群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使命感。运营管理协同位于企业集群协同管理运行机制的中观层,它解决了成员企业以何种方式参与协同管理的问题。过程/活动层次的协同处于最微观层次,它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体如何协同的问题,例如成员企业如何协同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和售后服务;业务过程如何分工、协调、控制和评价;信息如何交流和反馈等。

3 结论

集群化是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相互依存、集聚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共识。通过协同管理可以实现成员企业核心能力的交叉组合与聚合突变以实现集体进化发展壮大。本文建立的协同管理运行机制解决了企业集群如何进行协同管理的问题,通过组织结构的协同、运营管理的协同和过程活动的协同,可以使集群企业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管理,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促进企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企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显示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然而大部分企业集群只重“聚集”,不重“联合”,缺乏从战略层到操作层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管理,从而导致企业集群的不稳定或脆弱性。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企业集群发挥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对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将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运行机制由宏观到微观分为以下3个层次:组织结构的协同层、运营管理协同层、过程/活动协同层,同时建立了面向协同的组织结构体系,分析了运营管理层协同的方式,指出过程/活动层的协同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并分析了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特点和应用技术。

关键词:企业集群,协同管理,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21

[2]仇保兴.中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2-13.

[3]谢希钢.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51-55.

[4]赵骅,石继东,周洪祥.企业集群稳定合作的隐形契约与规范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2):151-156.

[5]欧光军,李永周.面向产品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协同创新集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5):11-16.

[6]MEYER S J.Clustering and the creation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environment for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beware ofoverly optimistic expectations[C].Revised Draft Paper,2002:122-123.

[7]哈肯.H.协同学导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20-22.

[8]王步君.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J].山东经济,2007(9):57-59.

[9]沈斌,齐党进.樊留群.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制造企业协同化工程支持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4):877-881.

产业集群知识活动与管理研究述评 篇9

与产业集群 (cluster) 相关的学术术语有地理集群、空间集群、区域集群等,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将集群称为簇群。产业集群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不同学科的众多研究者围绕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运作机制、竞争优势、发展动力和演化规律等重要问题做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从研究重点看, 90年代中期以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产业集群中的生产活动及其对应系统——产业集群生产系统;90年代中期以后的研究则更加关注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活动 (主要包括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等) 及其对应系统——产业集群知识系统 (Bell&Albu, 1999;Tallman et al, 2004) 。90年代中期以来, 受知识管理理论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产业集群研究者开始意识到:知识 (特别是隐性知识) 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源泉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集群能否培育、提高和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归根结底取决于产业集群内部知识活动的有效性, 而产业集群知识系统是由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存量、知识流量及其相关组织系统等要素构成的, 其结构与功能对产业集群知识活动的有效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Bell&Albu, 1999;Belussi&Pilotti, 2002;Tallman et al, 2004) 。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活动及其管理 (以下简称为集群知识活动与管理) 问题就顺理成章地逐渐成为产业集群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Bell&Albu, 1999;Belussi&Polotti, 2002;Conceicao&Heitor, 2002;Tallman et al, 2004;李琳、袁灵, 2004) 。

二、集群知识活动与管理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 集群知识活动的机制与管理。主要研究了集群内的各种知识活动 (包括知识的获取、学习、创造/创新/生成、溢出、转移/传播/扩散、转换、共享、整合与应用等) 的内在规律与管理方式, 尤其重视集群内组织间知识活动的研究 (Albino et al, 1999;Capello, 1999;Maskell, 2001;Belussi&Pilotti, 2002;Conceicao&Heitor, 2002;Wibe&Narula 2002;Bathelt et al, 2004;Morosini, 2004;Tallman et al, 2004;李正风、曾国屏, 2002;魏江、叶波, 2002;陈剑锋、陈洋, 2003;葛晶跃、顾新建, 2003;和金生、熊慧敏, 2003;彭灿, 2003;魏江, 2003;金镭等, 2004;李琳、袁灵, 2004;张元智、马鸣萧, 2004) ; (2) 集群知识系统 (网络) 的组织形式、影响因素及进化过程 (Bell&Albu, 1999;Collinson, 2000;姜照华等, 2004;赵涛、艾宏图, 2 0 0 4) ; (3) 集群学习机制与模式 (Capello, 1999;Keeble, 1999;Keeble&Wilkinso, 1999;Lawson&Longhi, 1999;Longhi, 1999;Belussi&pilotti, 2002;Carbonara, 2004;魏江、叶波, 2001;彭灿, 2003;王天霞等, 2003;魏江、魏勇, 2004) 。

在集群知识活动机制与管理研究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捷足先登、遥遥领先 (李琳、袁灵, 2004) 。他们不但率先对集群知识活动与学习机制及其管理中的许多重要问题, 如“地方性知识溢出”、“集体学习”、“知识扩散机制”、“地方性溢出 (即知识共享) 与创新间的相互关系”、“集群内的合作知识创新机制”、“知识 (特别是隐性知识) 的共享机制”等, 都做了深入研究, 而且已经形成了三个各具特色的研究视角, 即“溢出与集体学习” (SCL) 视角、“新熊彼特主义Ⅰ”视角和“新熊彼特主义Ⅱ”视角, 其中SCL视角又包括三大学派, 即新马歇尔主义经济学派, 经济地理学派和新创新经济学派 (李琳, 袁琳, 2004) 。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则处于“模仿创新”阶段——主要以学习和综合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为主。综观该领域的已有文献, 笔者发现它们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 即它们只对某一 (几) 种集群知识活动进行单独研究, 而没有把集群内各种原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知识活动及其管理工作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 集群知识活动与管理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集群知识系统” (Bell和Albu, 1999) 。因此, 集群知识活动与管理问题也可以称之为“集群知识系统的运作与管理问题”。要深入研究和有效处理这一问题, 应当运用一种基于系统工程原理的全新的知识组织管理技术——知识系统工程 (王众托, 2000) 。

迄今为止, 关于集群知识系统的文献还很少, 而采用知识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集群知识系统的文献也从未见过。Bell和Albu (1999) 给出了一个用以概述集群知识系统之组织特征的概念框架, 该框架提供了对集群知识系统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 它分别处理了两个不同的过程——集群内的知识扩散和复制过程与新知识 (对集群而言) 的获取和生成 (创造) 过程, 并列出了集群知识系统在这两个过程方面的关键组织特征。他们还运用该框架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的不同组织形式, 并说明了两个重要技术因素——集群的技术复杂性与技术能力水平——对于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的组织形式的变 (演) 化所具有的影响。作为国际上第一篇专门研究集群知识系统的文献, 这篇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期刊《World Development》的文献, 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它也存在一个严重缺陷, 即它只考虑了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对集群知识系统运作与演化的影响, 而未考虑集群内部及外部各种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集群知识系统的结构形式、功能水平、运作模式、进化路径与管理方式的影响。换言之, 它只考虑了集群中的技术系统 (网络) 对集群知识系统的影响, 而未考虑集群中的社会系统 (网络) 对集群知识系统的影响。而这也正是以往相关研究的“通病” (Collinson, 2000) 。为了弥补或消除上述缺陷, Collinson (2000) 提出了一个基于“社会——技术系统”原理的集群知识网络分析框架——“社会—技术构成/结构”法 (’socio-technical constituencies’approach) , 并应用其对Scottish的小型软件企业集群中的知识网络进行了分析。该方法的突出优点在于它可以同时考虑集群中并存的两类系统 (网络) ——集群技术系统 (网络) 和集群社会系统 (网络) ——对集群知识系统运作与管理的综合影响。姜照华等人 (2004) 提出了基于知识供应链的集群知识网络结构, 建立了集群知识网络的动力学模型, 并运用该模型对集群知识网络中的知识产生和转移进行了定量研究。赵涛和艾宏图 (2004) 提出了包括创新要素和创新过程两个维度的集群知识创新体系。但该知识创新体系比较笼统和简单, 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集群知识创新过程。Belussi&Pilotti (2002) 根据意大利产业区的学习特点, 将其划分为三类学习系统 (学习系统与知识系统高度相关) , 并阐明了三类学习系统的学习本质。Carbonara (2004) 应用一种认知方法研究了三类主要集群——它们分别对应于集群进化的三个阶段的主要结构特征、认知 (知识) 特征、学习机制及创新特征。在该研究中, 集群被看成是一种认知系统或学习系统。

三、知识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进展

上文中提到的知识系统工程, 是王众托院士为解决知识系统的有效运作与科学管理问题, 而建议创立的一门新的系统工程分支学科, 其定义为:“知识系统工程是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的技术学科。” (王众托, 2001:263) 换言之, 知识系统工程是研究知识系统有效运作和科学管理的学科, 它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来研究各类知识系统的目标、功能、结构, 以及其规划、设计、建立和运作问题 (王众托, 2001:264) 。总之, 知识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理论在知识系统上的应用。

近年来, 王众托院士在知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王众托, 1999;王众托2000;王众托2001;王众托2004;王众托2004;Wang zhongtuo, 2004) , 其研究成果集中收录于2004年出版的专著《知识系统工程》中。王院士的主要贡献在于: (1) 分析了知识系统的要素、功能、结构与特点 (王众托, 2000) ; (2) 提出了一种研究企业知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基于该体系结构的 (企业) 知识系统工程理论框架 (王众托, 2001) ; (3) 对知识系统的工作过程 (包括知识运作过程和知识管理过程) 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提出了一种开发知识系统的步骤 (王众托, 2004) ; (4) 从复杂网络角度研究了知识网络系统的知识构成与运行特点 (Wang zhong tuo, 2004) 。

四、几点思考

知识系统工程 (学科) 的创立和发展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集群知识系统管理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新颖的工具, 那么是否能将系统工程的思想应用在集群知识系统上呢?若可以, 那集群知识系统有哪些典型类型?各种类型的集群知识系统在结构、功能、运作和管理等方面有何异同?其运作绩效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笔者以后的研究方向, 尤其可以结合复杂网络的方法来研究集群知识系统的相关问题。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产业集群知识活动与管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评论;阐述了开展产业集群知识系统工程研究的重要意义, 从而得出产业集群知识活动与管理研究的一个可能的新方向是集群知识系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知识活动,知识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Albino V et al.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in industrial districts:the role of the leader firm[J].Technovation, 1999, 19:53~63.

[2]、魏江, 叶波.企业集群中的技术学习分工和知识流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9) :93~96.

[3]、魏江, 魏勇.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J].中国软科学, 2004 (1) :121~125, 136.

浅析高校校园网站集群系统管理模式 篇10

1.1 各部门独立建站, 缺乏统一管理

高校各部门、院系在网站建设方面各自为战, 缺乏统一管理。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 在使用网站集群系统之前, 学校门户网站、每个部门及院系都架设了自己的网站系统, 各网站系统运行在多台服务器中, 采用的网站系统软件也多种多样, 有些网站系统是部门及院系自行研发, 而另一些则是通过购买成型的网站系统产品搭建而成, 各网站中数据标准无法统一, 网站的风格水平各异, 导致了网站部分内容的重复建设, 资源无法充分得到利用, 资金投入浪费严重, 服务器空间被大量占用, 网站信息维护困难。

1.2 网站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共享

由于网站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 网站运行的服务器各异, 各部门及院系网站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等方面难以沟通, 各网站系统间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共享, 致使很多网站上的信息出现重复, 甚至在相同类别的信息内容中, 数据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难以实现各不同层级网站之间信息的相互引用, 不利于对教学、科研等方面信息的检索, 难以提高网站系统的使用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

1.3 网站应用技术缺乏有效的集成

各网站系统都相对独立, 很多网站是采用不同的网站系统搭建出来的, 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 虽然有的服务器是学校统一托管, 但具体信息类别还是由各单位自己管理, 因此各网站系统也缺乏有效的集成, 这样各系统之间根本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信息, 只能依靠在页面上添加静态的超链接来点击, 跳转网页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访问。随着校园网规模的不断扩大, 暴露出应用方面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混乱的缺陷。

1.4 网站系统安全性不高

早先南京艺术学院运行各网站系统的服务器采用的主要是WINDOWS系列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由于该系列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较多, 易受攻击, 尤其是SQL注入式攻击, 使得同一服务器中所有的网站页面中被强行写入脚本代码, 致使访问该网站的用户计算机感染病毒。再加上各网站管理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 一旦受到攻击, 很难恢复网站的正常运行, 各网站系统的备份措施也不到位。

2 传统网站建设管理中网站系统的局限性

根据不同的平台或者脚本程序, 网站系统开发技术可分为基于ASP、PHP、JSP等不同种类, 国内较知名的内容管理系统产品有动易、风讯、创力、JTBC等。使用这些内容管理系统进行网站建设的局限性有以下几点:

2.1 网站的配置过程复杂

很多网站系统并不能快速搭建整个站点, 而是经过复杂的网站参数的配置, 比如正确连接上数据库, 甚至要对系统中的部分程序进行修改, 才能使得网站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当建立的网站被删除后, 要重新配置网站的参数。网页的页面元素部分与程序代码部分无法做到完全分离, 也对网站开发大大增加了难度。假如网站的管理人员看不懂程序, 那么一定会手足无措, 不知该如何配置参数和修改程序, 更不用谈建立网站了。

2.2 网站的运行效率低

在网站中建立的栏目与加入的信息内容简单的情况下, 网站运行的速度还比较理想, 一旦数据库的数据吞吐量增大之后, 查询数据的时间变长, 网站的性能很快就会下降, 并且网站系统中很多多余的功能选项同样会占用不少系统资源, 影响到网站的正常运行, 必须经常对网站系统进行优化处理。

2.3 网站的安全性不高

建立好的网站系统在本地测试之后, 主要通过FTP文件传输方式把网站系统上传至运行网站的服务器中, 才可以正常进行访问浏览, 如果网站系统需要改动, 就不得不重新对修改过的程序文件再次上传。上传文件过程中很容易会把感染病毒的文件放入服务器, 网站系统的部分程序也可能存在漏洞, 病毒或者木马可以利用这些漏洞对网站系统实行攻击, 给网站系统, 甚至整台服务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 网站集群系统的功能特点

为了解决各部门、院系管理机制的统一、信息的共享、系统有效集成等难题, 在高校中需要以网站集群系统的模式来进行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开始采用网站集群系统替代传统的网站建设模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网站集群系统就是独立于网站内容管理平台之外, 不仅可以管理网站信息, 还可构建网站群, 将各站点进行统一管理, 起到内容管理信息聚合和门户网站整合作用的统一构架体系。使得同一系统内各个站点之间不再互相孤立, 加强了网站的互动性和子站点的独立扩展性, 在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构架的基础上提供服务, 网站的访问者可以方便地通过同一网站系统架构获得系统中所有网站与子网站的信息和服务, 从而实现站内单点登录、统一权限分配、统一网站软硬件资源、统一网站管理、统一的界面设计与风格和一站式受理服务。

网站集群系统的建设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经济实用、灵活方便;安全可信、先进可靠;联合共建、互联互通;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思想。根据网站集群系统的业务特征可把系统划分为站群管理平台、站点管理平台、内容管理平台、站点设计工具四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平台。站群管理用于对站点群、服务和系统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站点管理用于对站点进行设置和管理;内容管理能够允许多个用户依据不同的权限对站点内容进行即时的更新和维护管理;站点设计用于对站点的布局、栏目、应用等进行设计、制作、发布和升级。

譬如南京艺术学院搭建的网站集群系统具有如下的特点:

3.1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整个网站集群系统集中部署在信息中心不同的刀片服务器上, 通过对网站集群系统的相关配置, 将学校所有部门及院系、各专题网站整合到一起, 统一数据库结构, 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和交互, 整个系统权限由信息中心统一分配和管理, 各子站点的设计和维护则由相应的部门及院系分散进行, 具有独立的信息发布和管理功能, 从而使各单位均可参与相应网站的构建和维护, 使校内所有网站实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

3.2 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及功能选项

网站集群系统为建站提供多套可以选择的站点模版, 各单位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站模版, 使得整个学校的各网站风格相协调, 通过模版和建立的栏目绑定, 在短时间内搭建一个标准的网站系统。各单位网站管理员如果拥有简单的网页编辑能力, 利用Dreamweaver、Front Page等网页制作软件就能方便地在原有模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或者重新设计版面, 增加个性化的设计, 将制作好的模版添加到集群系统中就可直接使用, 网页上每个栏目的属性可以通过各种功能选项进行设置。

3.3 网站之间信息共享

各单位均可独立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站点, 所有网站共用一个数据库, 同一网站群内各站点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可以相互共享, 上层站点可以直接调用子站点里的信息, 也可多栏发布信息, 避免了相同信息的重复添加, 避免了信息的不一致, 将站点群中各个分散的站点链接成有机整体, 以统一的门户形象呈现在访问者面前, 为南京艺术学院信息化建设奠定优化的前提和基础。

3.4 网站系统安全性更高

所有站点都在同一台服务器上, 只要信息中心服务器正常、稳定运行, 就能保证所有网站正常使用。服务器安装安全性更高的网络操作系统部署网站集群系统, 使用更佳严格的安全与保密措施, 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保密性和数据的一致性, 并有专职技术人员以及系统开发人员负责维护, 定期备份数据和升级。任何网站更新信息, 系统及时生成相应的静态页面, 使得访问者浏览的静态页面与集群系统相分离, 即使个别子站点或者静态页面发生问题, 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使用, 从而确保服务器的稳定运行, 有效的抵御黑客及病毒攻击, 也大大减少各单位网站管理人员的维护工作。

摘要:网站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做好网站建设, 统一的用户平台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校园网站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提出了网站集群系统是共享信息、统一管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同时提高了网站的安全性。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网站建设,网站集群系统

参考文献

[1]林三洲.地方高校校园网站集群建设模式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6.11.[1]林三洲.地方高校校园网站集群建设模式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6.11.

[2]屈建萍, 刘晓群, 吕国.高校网站集群建设管理研究[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12Vol.26No.4.[2]屈建萍, 刘晓群, 吕国.高校网站集群建设管理研究[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12Vol.26No.4.

[3]范江波.聚焦二级网站内容管理[J].中国教育网络, 2010.2-3.[3]范江波.聚焦二级网站内容管理[J].中国教育网络, 2010.2-3.

上一篇:试验及应用下一篇:以人为本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