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集群

2024-07-04

专业市场集群(精选十篇)

专业市场集群 篇1

《国务院推进长三角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指导意见 (2008) 》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依托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本文以镇江国际工业品城为例, 将第四方物流和专业市场的发展相结合, 探讨在产业集群环境下专业市场如何发展第四方物流。

专业市场与第四方物流

专业市场是以一个类别或几个近似类别的商品为集中交易对象的交易市场, 不仅是指进行有形商品交易的市场形式, 还应包括无形商品的交易和无形专业市场交易。专业市场作为商品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 具有聚集商流、物流、信息流等优势。

第四方物流 (Forth Party Logistics, 即4PL) 的概念源自美国的埃森哲咨询公司, 于1998年提出并注册。4PL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 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货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行整合和管理, 并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4PL旨在通过自身的专业经验、信息资源、信息处理能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以及为客户所提供的增值服务使整个物流过程更有效、快捷和低成本, 体现电子商务的真正优势。而第三方物流 (3PL) 的优势在于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等实际的物流操作能力, 在综合技能、集成技术、战略规划、区域及全球拓展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特别是缺乏对整个物流系统及供应链进行整合规划的能力, 难以满足客户日益苛刻的要求。

按照第四方物流的含义, 目前在中国物流市场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第四方物流服务商, 有学者认为, 现有的3PL企业、物流咨询公司、物流信息技术公司是很有潜力的4PL企业主体。笔者认为, 在我国目前状况下, 上述3种类型企业不适合单独发展成为4PL企业, 但是可以结成物流联盟来为顾客提供4P L服务。而在产业集群内, 可由升级后的专业市场作为4PL企业主体。

模式构建

目前产业集群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企业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产业集群内专业市场充当4PL模式, 剔除了集群外部的企业, 着眼于产业集群内部, 下面介绍考虑专业市场充当4PL的对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关系的影响。专业市场作为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枢纽, 充当4PL角色, 全程管理、咨询和协调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

专业市场作为4PL得到应用后, 使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关系简明化, 各企业只需与专业市场保持联系, 就可以全面协调沟通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上的多项问题, 有助于企业的内部组织简明化;借助专业市场超强的整合能力给集群内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可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和信息服务, 减少外部网络摩擦;企业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自己最擅长的业务, 增强核心竞争力;专业市场不仅整合供应链, 又深度利用了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优势;此外专业市场还能享受政府对于产业集群提供的良好政策与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企业之间的历史联系优势。专业市场充当产业集群内的4PL, 是其发展的新阶段和经营模式不断优化的表现。

发展基础

产业基础:目前, 镇江市工程机械国内市场占有率在35%以上;液压转向器全国销量第一;液压马达世界第五;工程电气规模100亿元以上, 麻花钻产销量占全球50%;是亚洲最大的金刚石锯片和钻头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年销售规模超60亿元, 通信装备车、D V D、示波器系和接插件、遥控器、彩电管座、电子变压器等元器件产品成为其中的主要产品;同时, 镇江也是全球最大节能灯生产基地。综上, 它是国际工业品城发展4PL的前提条件。

政府支持:镇江市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空间, 着力建设“四大现代服务业集群区”, 其中一个服务业集群区就是在312国道和润扬大桥南接线“双十字”区域形成大型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 发展大型专业批发和零售市场, 重点建设润扬国际工业品城和镇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镇江市政府的产业政策是国际工业品城发展4PL的关键因素。

物流条件:镇江市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运输装备的日臻完善, 为国际工业品城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如312国道、润扬大桥、沿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 以及即将落成的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轻轨, 极大的提高了交通便捷度;现有码头泊位230个, 拥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3个, 千吨以上共有30个, 内河泊位83个, 已先后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港口建立了外贸运输业务等。交通优势使国际工业品城发展4PL不论在镇江市, 还是在整个长三角地区, 乃至全国的潜力巨大。

信息共享平台:物流的运作中会不断产生大量信息。作为4PL, 要整合社会物流资源, 需要有各参与者都可以共享的信息平台, 才能高效利用各参与者的物流资源。镇江国际工业品城为强化长三角地区工业产品的“同质因素”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国际化工业品流通平台, 是集原材料供应、产品营销、信息交流和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国际性现代化工业品专业市场。随着其二期电子网络信息中心的建立, 将为客户搭建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可以提供电子订单、电子装箱、电子换单、电子流转、货物信息查询、车辆动态跟踪等系列服务, 实现全程管理、咨询和协调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

市场供给与需求:专业市场所销售的商品是否有大量、稳定、专业化的需求和供给, 是相关产业集群能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镇江国际工业品城主要面向镇江市、江苏省、长三角, 主要的经营业态有机械设备、电子电器、五金工具、建材装饰等。镇江作为机械设备、电子电器、五金工具等产业基地, 对国际工业品城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同时也是工业品需求的保证。而浙江和江苏是中国第一、二名的工业省份, 所以镇江国际工业品城顾客群强大, 有着巨大的供给与需求空间。

人力资源:作为4PL的主体, 肩负整合所有物流资源的重任, 需要有足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也就是要有集成供应链技术、外包能力、多客户管理能力等的专业人员。镇江市现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 为镇江市提供高端的人才。除此以外, 镇江市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 如2008年镇江市向武汉市引进人才一千多名;加上镇江工业相对发达, 工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储备也很丰富。

发展措施

贯彻合作竞争思想, 构建合作框架。这就要求镇江国际工业品城在产业集群中统一思想, 用供应链管理的协同、集成思想指导, 将供应链管理中相对成熟的合作经验在产业集群中扩散, 构建适合其发展的合作框架, 形成共同愿景, 并让所有企业能明确义务, 保障权益, 真实感受到第四方物流的好处。另外, 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政策导向和舆论作用, 强化统一认识。这既是国际工业品城在产业集群内发展4PL的理论优势, 也是实践中的弱势, 决定着发展的成败。

明确战略定位, 进行组织创新。以镇江国际工业品城为核心, 由专业物流咨询公司、3PL公司、IT服务提供商通过战略联盟或动态联盟形式构建4 P L企业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因此, 镇江国际工业品在产业集群内发展4PL, 要明确战略定位, 正确认识其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可通过组织创新, 有选择地引入战略合作伙伴, 贯彻服务外包理念, 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服务, 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营运成本、促进利润增长。

专业市场集群 篇2

产业集群市场竞争与路径选择--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许多以中小企业集群的块状模式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活力,但是又存在着部分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性价格竞争的问题,造成区内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本文通过对山东寿光蔬菜集群市场竞争状况的具体分析,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研究其市场竞争的具体特征,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促进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代表的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

作 者:张秀芳 史建民 韩晓翠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北京,100872 刊 名:新疆农垦经济 英文刊名: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F3 关键词:产业集群   市场竞争   蔬菜产业   路径选择  

Isilon拓展集群存储市场 篇3

2010年3月,Isilon发布了一系列增加了SSD(固态硬盘)的Scale-out(横向扩展)集群NAS新产品。6月底,Isilon又发布了其Scale-out集群NAS解决方案中的两款管理软件SmartPools和InsightIQ,从而更加完善了基于OneFS6.0操作系统的Isilon解决方案的软件功能。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以及全球集群存储领域的发展趋势,Isilon将渠道和销售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Leonard Iventosch认为,Isilon当前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首先市场正转向横向扩展架构,以管理日益增长的数据,这给Isilon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它将使我们的市场从媒体和娱乐扩展到Web2.0、生命科学、虚拟化和云计算领域。但同时,Isilon要想把握住机会,就一定要调整原来的销售模式,通过大力拓展渠道来提升我们在这些领域的销售。”

Leonard Iventosch介绍说,在刚过去的2010年第二季度,Isilon的营收为4510万美元,是存储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公司之一。同时,2010年上半年,Isilon在石油和天然气、通信、生命科学、制造业和政府等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目前全球用户超过1300个,仅今年就新增近百个用户。

Leonard Iventosch表示,Isilon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未来将以全新的产品、过硬的技术与服务全面服务于中国的用户。Isilon大中国区总经理杨兰江表示,目前Isilon公司的市值已经突破10亿美元,在中国,仅2010年第一季度就实现了接近2008年全年的业绩,而中国这几年来在行业拓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恰恰与渠道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Isilon目前在中国已有3家集成商合作伙伴和8家二级代理商,最近又与一家OEM厂商成为合作伙伴。杨兰江说:“2010年是Isilon全面强化拓展行业市场的一年,随着北京、上海市场部与服务部门的相继建立,一个全新的、优秀的团队将会更好地满足和服务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我们同时希望有更多的行业合作伙伴加盟,进一步开拓市场,并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专业市场集群 篇4

关键词: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互动机制

1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综述

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分别是交易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 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 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产业集群的企业、机构是在一个价值链或知识、生产网络上的, 简单的同类企业集聚并不必然形成产业集群。学者们从很多角度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 如认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主要通过专业市场的需求集聚效应以及产业集群的供给集聚效应进行互动。陆立军利用外部性理论论证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前者对后者的带动与提升, 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支撑作用两个方面。李晶通过对湖北汉正街都市工业区的研究论证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之间互动的成因及表现形式。然而, 目前研究大多对互动的一般性内在机制进行了重点分析, 而对两者互动的特殊机理可能对应于不同互动模式这一事实的分析尚不深入。大都是基于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理论阐释与应用, 很少从源头解释二者互动的原理, 比如郑勇军比较完整的对浙江模式与专业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 但对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的机理只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未结合地方实际进行详细分析。本文将从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的表现特征为切入点, 通过不同区域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特征进一步分析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的机理以及模式。

2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特征

本样本选取了我国相对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为调研对象, 集群的经济效益均在当地的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甚至于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同时也是当地重要的名片之一。产业的集聚的重要表现形式即是当地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并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标志, 且辐射到周边的相关产业, 影响力深远。

2.1 专业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本样本主要以服装鞋帽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为代表, 选取了全国相对比较成熟的几个区域为调研对象, 通过针对政府协会的深入访谈形式以及针对企业的调研问卷形式, 两年内, 课题调研组先后调研了福建泉州、广州东莞、浙江温州、浙江海宁和江苏常熟六个全国比较有名的专业市场, 获得了这五个产业集群整体发展的相关情况数据以及企业之间合作的情况等。从专业市场的特征来看, 调研区域的专业市场的表现如表1。

由以上表格可见, 尽管区域不同, 专业市场的特征却有类似性:

(1) 交易规模大, 市场辐射范围广。综合样本专业市场2012年的成交额可见, 各地的专业市场都已经破百亿大关, 显示着对当地经济的重要影响。如海宁皮革专业市场是中国最大的皮衣、裘皮、箱包及相关皮革类制品的产销基地, 皮革制品产销比例超过全国总量三分之一, 有生产企业2000多家, 同时, 海宁皮革产业建立了发达的市场体系, 皮革专业市场入驻商户多达3500家。

(2) 配套体系完善。以上专业市场基本上在区域内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上游配套体系, 即从产品的原料供应到生产加工、销售都可以在区内独立完成, 且区内自建的比较完善的物流系统也充分满足了产品向外的批发零售功能。比如常熟服装专业市场除了提供交易场所外, 还具有价格引导, 信息发布、物流配送等功能。常熟非常积极建设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 以更广的渠道推广自己产品, 同时还建立了服务集群企业的商务中心和科研开发中心。

(3) 市场结构以专业型批发市场为主。市场越发达, 专业型市场作用也越明显。比如东莞的专业型批发市场所占的比例超过了90%, 具有绝对优势, 其他几个城市的专业批发市场中, 市场结构也呈现了这样的特点。且其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带动了专业市场的发展, 兴起和繁荣了与休闲服装从生产到最终销售过程的6大类专业批发市场, 产业链的配置与分工合理, 基本涵盖了服装从棉纺、织布、做版、生产加工、漂染、销售等全过程。

2.2 产业集群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样本的研究方向是各地的传统产业集群, 且考虑了地域分布情况, 因此选择了处于南方的东莞和泉州产业集群, 处于中部偏北的浙江和常熟产业集群, 以上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都较为发达, 有着较大的可比性。

2.3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

从调研情况来看, 各地专业市场与其对应的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 且二者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共同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是拉动和支撑的良性关系。产业集群是支撑当地经济的重要主题之一, 专业市场是促进当地经济迅猛发展的动力。专业市场为产业集群提供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和高效网络, 产业集群为专业市场提供了产业支撑, 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专业市场的规模和发展程度, 二者之间配合得当, 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浙江为例, 从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来看, 正是以大量中小企业为主体、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柱和专业市场的良性互动, 巧妙避开了浙江资源匮乏等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条件缺失的先天不足, 有力推动着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 使浙江由经济弱省发展为以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支撑、块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大省。

(2)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层级性。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产业集群需要发展到一定阶段, 应市场企业交易的需求才会产生专业市场, 当专业市场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 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也带动了对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集群进一步进化, 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求。集群的升级, 伴随着的是生产技术的提高, 更高规模的规格和品牌影响力等, 反过来也促使专业市场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交替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层级性。

(3) 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之间具有累积强化效应。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二者当中某一方的发展并非只要有对方的存在就能实现, 还需要其他一系列相关条件的配合, 比如内部治理、市场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地理区位等, 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的缺失或不足都可能限制二者的发展以及互动关系的建立。总之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建立在二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同时一方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带动另一方的崛起。然而, 二者互动关系的建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诸如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地理区位等, 有时这种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3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分析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是在“一定的由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环境、科技环境、市场竞争环境等耦合而成的外部演化环境中”展开的互动。结合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机理以及过程, 应用到实际调研中,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之间凸显的特征就可以得到应有的解释。

(1)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联动不仅使集群内中小企业不断提高分工协作的精细程度, 也将专业市场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带给大量中小企业, 使得区域经济既具备中小企业灵活性优势, 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器, 又拥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低成本优势, 最终扩大了产业集群的影响力。正是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之间互为依托联动发展, 才使得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各个区域块状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且从专业市场的激励功能来看, 专业市场具有众多的买方、卖方, 商品及其繁多, 单个经营者对价格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 因而专业市场结构被认为是一种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 从而, 专业市场能充分利用各种市场机制, 促使企业利用各种市场信息, 及时调整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并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竞争机制, 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最终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升级。

(2) 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周期性最终也可以归结为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共生效应, 从调研样本的专业市场与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 基本上都遵循产业集群催生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反哺产业集群的共生模式, 相互促进。专业市场的交易规模与辐射半径影响着产业群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同时, 产业群的发展又决定着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的扩张程度。以常熟产业集群为例:

第一阶段, 产业集群催生专业市场。常熟产业集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布票兑换的时代, 由于的供应的紧张, 而需求量的巨大以及对越来越多不同品种的要求, 出现了一些超越国家管制的布匹、衣服的生产。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当地民营户加入其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集群, 同时为了实现销售, 自发形成了类似集贸市场的产品交易市场。经过政府的因势利导, 逐渐形成了不同品种的服装专业市场, 如常熟中国男装中心, 常熟中国童装中心, 鞋业中等, 专业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 扩大了产业集群的影响力。

第二阶段, 专业市场推动产业集群提升层次。专业市场形成初期, 其羽绒服、常服、棉服等主要销售江苏周边地区, 即安徽、浙江等华东地区。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质量和品牌需求愈来愈迫切, 专业市场迅速将这一信号传递给了产业集群, 为了提升层次, 相应的工业园区应运而生了, 政府还划归了经济开发区, 从技术上支持集群产品的升级。

第三阶段, 产业集群促进专业市场升级。由于专业市场的迅速发展, 对专业市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行各方面的创新。常熟专业市场致力于整改小铺云集的面貌, 而是打造整体的形象宣传推广, 开辟出针对高端客户的相应品牌专区, 设置大型展厅, 重点展示名牌产品。针对中低端客户也有相应的区域, 发展适合的政策, 吸收国内外品牌的加入, 壮大影响力等。且每年政府协会都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展会, 自己也会筹建一些有影响力的服装展会。常熟国际服装城、会展中心等给企业提供了舞台。专业市场的升级必将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3)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强化效应从以上周期性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流程可以反应出, 即专业市场也可能出现衰落, 它需要很多因素的累积叠加, 达到了质的程度才能有更深层次的发展或者提升到新的高度等。受到集群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周期阶段, 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国轩.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探析[J].企业导报, 2011.

[2]黄健康.产业集群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136-148.

[3]郑勇军, 袁亚春, 林承亮.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4]陆立军等.义乌商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5]李晶.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发展的思考[D].武汉:武汉大学, 2004.

专业市场集群 篇5

“企业家除了赚钱还能做些什么?中国商人有了钱,应该做些什么?”这是一个温州商人的思考,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这个思考让人沉思也不由敬重。在吴晓阳的身上,人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逐利为主、功利倾向的商人,而是具有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文化远见和文化担当的文化新浙商。吴晓阳的转型与进取,是一个商人的使命,也是一个群体的希望,这种希望让我们不由振奋,且无限憧憬。

“赚钱是企业家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企业家除了赚钱还能做些什么?中国商人有了钱,应该做些什么?”出差途中的动车上,温州泰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阳先生这几个问题令人颇感意外。一方面此前接触过大量的温商群体,很少有人发出这种似乎跟企业经营现实关系不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此时正处于全球经济形势持续恶化,无论温州还是别处的企业家群体,都将保障充沛现金流和企业安全作为第一要务的当下。

吴晓阳是当着媒体故作轻松,有意表现另类个性呢?还是在中国商人社会使命与产业选择方面确有深入思考?不经意间被勾起的兴趣,使我们在有关文化产业如何实现集群发展,以及中国文化产业安全的讨论中度过了剩余旅途。

原来,吴晓阳跟他的合作伙伴从资本与市场的关键环节入手,正在实施一个推动浙江省乃至中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系统工程,具体包括浙江省文化艺术品交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文交所”),温州泰达文化产业基金(以下简称“泰达基金”),以及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制造园区。

目前,浙江文交所已通过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批准,正准备挂牌成立。温州泰达文化产业基金,则积极与国外接洽,尽其所能去收购由于历史原因或其他原因而流失到国外的文物。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制造园区也正在全面筹备建设中,其目标是打造成中国最大的且拥有自主品牌的文化产业制造园区。

以上三大项目互为依托,借助浙江省企业家群体庞大的民间资本流量和急需转型发展的产业压力,利用从中央到地方对创意文化产业日益完善的支持政策,集合国内外相关文化产业创意、制造与流通机构的整体优势,最终形成一支真正可以与国际上以资本和市场驱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竞争的中国力量。

据吴晓阳介绍,浙江文交所突出资本的作用,重在系统解决文化产业集体发展中的市场支持问题。其功能定位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概念,在文化版权、开发权、运作权和各个文化艺术品交易环节提供全方位的交易服务,经营范围除了涵盖书法、绘画、雕塑、珠宝等艺术品交易,还包括文学、绘画、影视、动漫等文化类知识产权转让,以及文化企业投融资中介服务等领域。浙江文交所正式运营后,将着力打造信息采集发布、文化项目推介、文化艺术品交易、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艺术品中介服务、文化艺术品登记托管等六大平台,搭建文化产业向传统产业延伸的互动桥梁,打通社会资本注入文化产业的渠道,使其成为跨文化、制造、销售、研发、资本等多个领域复合型创造型平台,推动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以及中国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

作为与终端市场运营主体的对接平台,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制造园区旨在集合国内外最具创新和创意能力的文化产业生产部门,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温州泰达文化产业基金,目前的核心业务除了尽其所能去收购由于历史原因或其它原因而流失到国外的文物,与此同时积极募集更多产业资本,为浙江省文交所和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制造园区所关联的文化产业相关机构提供投融资平台支持。

吴晓阳的几个问题和他的宏图大计触动了我,同时也对他过去的履历产生兴趣。

刚过不惑之年的吴晓阳于199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命运跟他开了个大玩笑,本来要到外交部报到的他却在一个极为偶然的因素下回到了温州,把他的生命轨迹从一个即将从事文化交流的外交官拉到了南巡讲话后如火如荼的外贸潮流中。1992年开始的这波外贸大潮中,吴晓阳出海弄潮,游刃有余且颇有斩获。在1996年到2001年间,吴晓阳连续五年被评为温州市外经贸系统的金牌业务员,并在温州外贸、眼镜、打火机和皮带等行业里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2009年,吴晓阳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组建温州泰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温州泰达文化产业发展基金。2011年8月份,吴晓阳和他的团队成功地以温州民营企业的身份参股最新成立的浙江文交所。

每当国内外经济形势大起大落之时,温州商人群体命运就会通过媒体的密集报道进入公众视野。某种意义上,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家群体的运作,已成为中国经济宏观形势的一个方向标,而吴晓阳的一席话,也使外界对温州这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有了更多预期。在吴晓阳的身上,看到的已经不再是逐利为主、功利倾向的商人,而是具有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文化远见和文化担当的文化新浙商。或许,在潜力无穷,而附加值回报丰厚的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将会涌现出更多像他这样的温州商人。

对话吴晓阳: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商人的责任和历史机遇

改变人的一生往往就几个人,而且只有那么一次机遇

中国商人:众所周知,温州人习惯于赚快钱。文化产业相对来讲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而且于温州商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行业。你为什么对此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吴晓阳:改变人的一生往往就几个人,而且只有那么一次机遇。2009年,浙江省文化厅举办了以“文化产业——浙商新的历史机遇”为主题的浙江省文化产业论坛。在那次论坛上,文化厅文化产业处何蔚萍处长的发言深深地震撼了我。她说:回顾人类的发展史,她认为文化的大发展有过几次大的机遇:第一次机遇是古希腊,它的哲学、艺术、建筑的繁荣,使它成为欧洲文明的源头;第二次机遇应该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出现,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精神走向,使汉唐盛世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坐标;第三次是十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一大批文化艺术巨匠的出现,奠定了欧洲今天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第四次大机会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我们看到今天,美国文化产品可以说是横行世界。人类文化史上的第五次大机会现在到了中国。

何处的这一席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使我开始关注文化产业。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说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所谓天时,在2009年,国务院颁发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3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201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聚焦公众目光:“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所谓地利,根据各国发展的惯例,超过5000美金,服务业基本是在50%以上,而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500美金,农民的人均收入超过了10000人民币。我们的服务业才只有43%-44%,全世界平均服务业是百分之六十几,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服务业的比重是百分之七十几,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之大。2011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推动下,浙江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谓人和,温州商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拥有高度的凝聚力,温州泰达文化产业基金正是由一帮对文化产业有着共同理想、共同兴趣和共同目标的志同道合之人组建而成的。几位股东在同业内都是领军人物,都是为了通过泰达文化产业基金实现对文化产业的追求而来的。同时,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也更加激发了我们对进入文化产业的信心与决心。

作为小有成就的商人,我必须站出来

中国商人: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是一方面,尽管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外部环境不错,但任何领域的个人投资或者基金组团投资都是要实现预期回报的,是什么力量支持了你发展文化产业的执着信念?

吴晓阳:从学校毕业后,我一直从事外贸行业,每天都是通过互联网与客户交流,对于互联网的发展感触颇深。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在境外上市,从家喻户晓的知名网络百度、网易、腾讯、阿里巴巴、盛大……到淘米、艺龙等已有40家互联网企业在境外上市。

尤为关键的是,网络科技产业是各国在21世纪参与世界竞争的核心领域,随着大量的优秀IT科技企业境外上市,外资机构通过境外资本市场对我国网络科技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强化。以拥有数亿用户掌握大量信息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为例,这些企业的客户群遍布了国内的各个行业、各个角落和各个年龄段,已经成为现代国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力已远远超过传统报刊杂志。外资机构通过在海外市场入股(甚至通过战略投资成为主要股东)上述企业,获得的大量信息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甚至不排除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机构加以滥用的可能。

此外,还有众所周知的LV、Gucci、香奈儿等奢侈品品牌,均由国内生产再贴牌,当回归国内市场后,其价值已翻了好几番,却还是得到广大中国消费者的追捧。好莱坞大片大规模侵袭中国电影市场,总是排在电影票房榜首。

专业市场集群 篇6

一、景德镇陶瓷技术创新的发展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主要包含了学习模仿、自主创新、调整三个阶段。在学习模仿时期,景德镇消化吸收了先进的制瓷工艺,同时在技术上进行了初步的创新,不断地推出了很多新的产品。各个体窑业主的创新层次主要是新的产品开发和改良小的工艺。宋代景德镇制瓷企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初步形成了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在自主创新阶段,创新的主题是民窑业主和官窑,明朝时期,民窑业主和官窑比重差不多,到了清朝中期,官窑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新产品开发和工艺技术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达到了很高的创新层次。在调整时期,该时期创新停滞不前,开始萎缩,同时开始重新探索时期,1940年景德镇瓷业技术创新基本是停止的,直到1949年之后才逐步确立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作为中国陶瓷主产地的景德镇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扶持,其陶瓷在最好的时期占全国比例超过20%。因此可以看到,景德镇陶瓷技术创新前期主要以民间为主,后期则主要以政府为主,政府的创新层次相比民间要高。

二、景德镇技术创新的原因

1、政府产业政策支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制陶业就成为了当时最大的手工业,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冶金、纺织、印刷快速的发展,陶瓷也在唐宋时期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其产业主导地位已经确立无疑,从而保证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工艺技术需要的人才和资金。特别是御器厂汇聚了大批擅长制瓷工艺的工匠,在投入了大量原料和资金的,从而保证了产品精良的制作。但是从鸦片战争之后,机械工业得到了大步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政府大力扶持的对象,瓷器的工业地位迅速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官窑无力进行新产品技术创新,民窑成为革新的主力,但是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到了二十世纪下半页,政府调整了景德镇发展策略,瓷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逐步的恢复了技术创新能力,景德镇特色产业集群也实现了产业升级。

2、消费偏好因素

中国长期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皇帝的爱好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左右着社会的消费心理,陶瓷作为特殊的商品,身份的象征,不但是当时具有很好技术的工业产品,而且是文化含量很高的艺术品,上层统治者的喜好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陶瓷流行的款式。现代消费者成为一方面为新产品的开发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又成为了景德镇特色产业集群新产品开发的动力。技术的进步起因于新产品的开发需求,而新产品的出现就在于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3、景德镇陶瓷技术特色产业集群消化整合机制影响

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的消化整合机制促进了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先后吸收了北方的定窑、福建乌泥窑、江西永和窑的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并结合自身陶瓷的特点加以创新,使得景德镇的陶瓷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往往比生产具有更高的集聚度,在其特色产业集群内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富含大量的创新知识源,具有很强的知识溢出效应,而这类知识高度根植于陶瓷设计者的个人经验当中,只有在社会交往过程当中才能交流获得。

三、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自主的创新意识

凭着千年的技术积累优势,景德镇的陈设艺术陶瓷在国内仍然名列前茅,但是在日用陶瓷方面,已经渐渐落后。英国、等过等国家从原料到产品,生产工艺到流程都已经领先我们,并且他们的生产成本低,产品合格率高,可是景德镇的大多数的国有的陶瓷企业还处在体制改革的阶段,大型的陶瓷企业也仅仅是仗着自身的资金的优势维持生存,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创新,在行业中缺乏竞争力。

2、民间小作坊过多,资源分散

根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拥有250多家比较大型的生产企业,2000多家小型私人作坊,350多家贸易企业,数量虽多,却没有整体的管理,从而造成了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信息共享能力也严重不足,分散的资源严重阻碍了景德镇陶瓷创新体系的发展。

3、中介结构职能单一

科技中介机构在有效配置科技资源转化科技成果的工作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景德镇的中介机构尚在起步的阶段,发展相当的不均衡。创业投资服务、科技评估服务相对其他行业的中介服务发展迟缓,并且专业化的服务水平也不高,手段落后,不能完全发挥出中介结构的只能作用。

四、总结

专业市场集群 篇7

关键词:乳业,市场集中度,集群,发展阶段,黑龙江哈尔滨

近年来,哈尔滨市乳制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基于哈尔滨市乳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链环节优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知名乳制品加工企业争相在哈尔滨市集聚,在整体布局上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建设了一批周边重点区县,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形成了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乳业产业集群式发展[1,2]。对哈尔滨市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测定,分析哈尔滨市乳业集群发展所处的阶段,可以为企业、政府及科研机构等行为主体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借鉴与启示。

1 哈尔滨市乳业集群发展现状

1.1 哈尔滨市乳业集群发展概况

乳制品加工业是哈尔滨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基于乳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政策优势,哈尔滨市乳制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哈尔滨市奶类总产量137.6万t,是2000年的3.13倍,年均增长率为15.6%;奶牛存栏46.4万头,是2000年的2.99倍,年均增长率为14.9%。目前,哈尔滨市共有乳制品加工企业25家,其中包括外资企业雀巢和森永,以及国内知名的蒙牛、完达山、龙丹和摇篮乳业等,各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一批奶牛生产基地。随着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市场网络的不断健全,哈尔滨市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乳制品加工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

1.2 哈尔滨市乳业集群特点

一是大企业垄断市场。从哈尔滨市乳制品加工企业年销售额和利税情况来看,规模以上前几家大型乳品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达到90%以上,仅雀巢一家外资企业的年销售额和利税总额就占哈尔滨整个乳品行业的40%以上。二是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市场竞争仍然激烈。行业内大型乳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赢得消费者偏好,纷纷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通过价格战来提高销量,夺取市场份额[3]。三是企业生产具有一定规模,产业集聚显著。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纷纷在奶源优势区域建立生产基地,扩建生产线,发展规模经济,形成显著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四是乳制品品牌集聚地。目前,哈尔滨市已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乳品加工企业,包括外商投资的雀巢、森永等国外知名品牌企业,引进的国内知名品牌蒙牛,以及完达山乳业集团、黑龙江乳业集团、金星乳业集团等省内知名品牌。

1.3 哈尔滨市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产值比较

近年来,哈尔滨市乳业总产值不断增长,从2003年的29.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44.5亿元,乳制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也不断攀升。随着企业的重组并购,各大企业每年的经营情况都有变化,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 哈尔滨市乳业市场集中度及乳业集群发展阶段分析

2.1 市场集中度的测算方法

市场集中度是表示在具体某个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所拥有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一般用卖方的市场集中度来反映产业组织化程度和演进阶段。产业的市场集中度(CR)是以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几个重要指标X(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等的份额来表示。假设该产业内有m家企业,选取n家企业来测算其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Rn表示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表示产业中前i位企业的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或职工人数,∑Xi(i=1…n)表示产业中前n家企业的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或职工人数之和,∑Xi(i=1…m)表示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或职工人数。

注:资料来源于2004~2008年《哈尔滨统计年鉴》。

在进行了实际测算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时,通常以最大的4家或8家企业的指标份额来测算市场的集中度(CR4、CR8),因为利用CR4、CR8来测算市场集中度相对比较容易,而且能较好地反映市场的集中状况和产业的垄断竞争速度。

2.2 哈尔滨市乳制品行业市场集中度测算

根据市场集中度计算公式,利用表1中相关数据,计算出哈尔滨市乳制品行业市场集中度,结果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哈尔滨市乳制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变化波动不大,前4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大于75%。根据贝恩对市场集中类型的划分,若一个行业中企业的数目在20~40家,且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大于75%,则该行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属于极高寡占型。由此可知,哈尔滨市乳制品行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属于极高寡占型。一般而言,一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前几家大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越强,市场竞争程度越低。此外,行业内前4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呈下降趋势,而前8家企业市场集中度变化保持平稳,这表明前几家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竞争仍然很激烈,企业要想保住自身的龙头地位,必须加快规模经营、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

2.3 哈尔滨市乳业集群发展阶段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识到了集群发展阶段静态研究的不足,纷纷开始产业集群动态发展的研究[4,5]。大多数产业经济学家认为: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大多从产业组织的视角,产业集群发展阶段是根据产业集群内企业、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变化特点来界定。事实上,根据对产业集群涵义的界定,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企业、组织的地理集聚,它外化为某一特定的产业,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集群演进都是产业组织程度的变化[6]。因此,产业集群演进阶段的划分可以参考产业演进阶段的划分方法。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行业内新企业的进入或老企业的退出都会影响整个行业内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变化。因此,市场集中度是产业集群演进的重要因素。

根据贝恩和植草益对市场结构类型及产业组织化程度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市场集中度指标,将产业集群演进划分为4个阶段:生存期、发展期、起飞期和成熟期。在产业集群生存期,行业内企业数目很多,市场结构类型属于竞争型,市场集中度低,前4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不超过30%。在产业集群发展期,行业内企业数目仍然很多,市场结构类型属低中寡占型,前4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在30%~50%,在这个时期,经过企业间重组并购,一些企业成长起来,一些弱势企业退出市场,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在产业集群起飞期,行业内企业数目已经减少,市场结构类型属于高中寡占型,前4家企业所占市场集中度在50%~75%,行业内出现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产业集群成熟期,行业内企业数目在20~40家,该时期市场结构类型属极高寡占型,前4家企业市场集中度大于75%,行业内前几家企业掌握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小企业要么退出市场,要么为大企业承担分包,或者只能在大企业市场网络延伸不到的地区生存。综合以上分析,依据哈尔滨市乳制品加工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可知,哈尔滨市乳制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处于成熟期。

3 哈尔滨市乳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

哈尔滨市乳制品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从乳制品行业的特点来看,规模经济水平是影响市场集中度的重要因素。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乳业的规模经济越明显,市场集中度越高。随着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哈尔滨市各大知名乳制品加工企业纷纷开始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二是从产品差别化的因素来看,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在产品质量、包装、产品形象、销售渠道与服务等各方面相对完善,容易在同类产品范围内博得消费者青睐,占有市场。产品差别化是企业间竞争的一种行为,因此也会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变化。三是从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因素来看,目前哈尔滨市乳制品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前几家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新企业很难与原有大型企业已经形成的规模经济相抗衡,瓜分老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新企业的进入还要面临进入费用壁垒和老企业占优壁垒。四是从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来看,近年来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的一系列乳业发展相关政策也成为哈尔滨市乳业市场集中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4 结论

综上所述,哈尔滨市乳制品加工业市场集中度很高,前几家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达到95%以上,市场结构类型属于极高寡占型,乳业集群发展处于成熟阶段。产业集群成熟期是起飞期顺利过渡后的延续,此时集群创新网络是维持产业集群成熟期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应时刻关注产业集群发展动态,根据哈尔滨市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使哈尔滨市乳业集群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黄小芳.对我国乳制品行业产业组织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3]刘吉昌.黑龙江省乳业集群化发展问题研究[EB/OL].黑龙江省软科学网,2008-01-14.http://www.dragon.net.cn/.

[4]张学华,邬爱其.产业集群演进阶段的定量判定方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4):116-118.

[5]李林.烟草产业集中度研究——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J].思想战线,2009,35(3):65-70.

专业市场集群 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本科院校,专业转型,应用性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它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1产业集群导致的经济集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发动机,产业集群的崛起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初在广东、浙江与北京同期出现的。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温州和台州地区,90年代末基本覆盖全省。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50%。2

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要建成名副其实的应用型大学,就应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花大力气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这是突显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力量,新建本科院校在未来竞争中的成败也许就取决于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的紧密程度。

一、浙江省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特征

(一)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层次特征:由一般人力资本向专业人力资本提升

人力资本可分为一般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3一般人力资本主要指从事一般的、简单机械的程序性操作,如操作工和农民;专业人力资本是指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的人力资本,其社会角色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士,一般要接受过高等教育,再通过实践的训练而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成为创新的主要动力。人才科技是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的“软肋”,人才结构比例失调,集中体现在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奇缺及人才配置比例的不合理。如浙江省台州市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的比例为1:28:61:94;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比例为1:11:29,对照通用的1:3:6的理想比例,差距很大,平均每个规模以上企业高级人才数不足1人。4这也预示着,随着产业集群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提升,人才需求也必然由一般人力资本向专业人力资本提升,技术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比技能型操作工更为需要。这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是大有作为的。

(二)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行业特征:制造业人才是产业集群最紧缺的人才

以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分类,我国产业集群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尤以属于制造业的集群居多。在制造业领域,对技术工人和设计、开发人员等各个层次,以及相应的商务、外语等服务人才有巨大需求(表1-1)。

资料来源:浙江省经贸委.浙江省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求分析[EB/OL].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xwzxzt/cjsjz/node5309/userobject1ai1840002.html,2006-02-09.

(三)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区域特征:民营中小企业集中区域人才需求数量大

从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区域看,一般分布在经济相对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民营企业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浙江、广东两省的产业集群分布最为密集。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统计,浙江省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在175个行业,涉及工业企业23.7万家,吸纳就业人员390.1万人。5从台州市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上看,也有不平衡性,人才需求一般在民营企业相对集中的台州市区的东部和南部几个县市区,且多以中小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为主。

(四)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专业特征:技术、营销、管理、设计类人才和技工紧缺

浙江省产业集群人才需求趋向多样化。技术类涉及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光机电一体化、电子电气、应用电子、模具设计、工业分析、化学合成、制药制剂、计算机、材料热处理等;营销类专业涉及国际营销、营销策划、医药营销、市场开发等;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技术与质量管理等;设计类专业包括工业设计、美术设计、三维设计、电脑设计;此外,物流专业人才和一线技工较为缺乏。企业不但需要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各类人才,还需要“通才”类人才,即:既懂得综合经济研究、管理、金融、财务,又明白计划、规划、统计、信息,还善于上下沟通,且对某一行业有较深研究的精业务、擅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地方院校专业转型的对策

(一)确立地方性、应用性的专业战略定位

专业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等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高等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程度如何,始终要通过所设置的专业及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体现出来。“地方性”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转型的设置视域。6

应用型大学突出应用、服务地方的特点,顺应了高等教育从“象牙塔”里走出、并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轴的世界潮流。从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州的紧密关系”中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到20世纪60年代的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的“以地方为中心”的核心精神,再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相互作用大学(Interactive University)的“坚持走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发展道路,建立与工商界紧密的合作关系”的办学思想,无不体现地方大学“地方性”、“应用性”的战略思想。但在我国,“一些地方大学不顾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盲目追求高水平、高规格,一些地方大学不是把自己的生长点建立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上,而是游离于地方经济的需求,追求自身的封闭发展和孤芳自赏。这种日益加剧的倾向违背了地方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背离了地方大学必须在地方经济的互动中求发展的规律”。7

(二)构建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的专业布局

一定的学科专业结构是一定产业结构的直接反映,它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全球和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看,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高校新一轮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教育部于2001年8月初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同年11月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指出新一轮专业结构调整与内涵改造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

近年来,浙江省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一方面积极引导高校增设市场适应性强、需求量大的新专业,另一方面加大了老专业、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力度。目前,各校都根据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新规划,普遍启动了新一轮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但是调整仍然是局部的,有盲目性,调整幅度、广度、深度不够,布点的宏观调整与协调力度不足,缺乏有效措施。8《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也指出:“我省最紧缺的人才:一是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了解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的外语、营销、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二是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环境保护、新材料、现代科技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三是跨学科、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四是获取国际认可的职业或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才,以及高新企业等加工企业所需的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9因此,浙江省地方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地方院校要坚持“应用性、前瞻性、创新性、效益性”的原则,主动适应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社会急需学科专业拓展为重点,创建一批有一定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发展效益的学科专业,构建若干个专业群,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提升专业内涵,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结构包括专业形态结构与内涵结构,其中内涵结构是真正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内在适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众多地方高校专业结构、培养目标与规格等方面仍然延续着精英教育的发展路径而没有多少变化,导致千校一面,专业结构失衡、大量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因此,专业内涵转型任重道远。

近年来,浙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据统计,从1998到2006年,浙江普通高校从32所增至77所,在校生从12万扩大到72万人,招生数从4万人上升到2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96%攀升至36%,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10为加快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浙江召开了近十年来的第一次全省高等教育会议,对高校内涵建设进行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将投入30亿元,全面加强重点专业、重点学科、教师教育基地、精品课程、重点教材、重点实验室、数字图书馆、实训基地、学科专业带头人等建设。这对浙江本科院校的专业转型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内涵建设方面要从以下七方面下工夫:

第一,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直接为地方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第二,构建合理的、突出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从理论知识的学历本位向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训练本位转变。第三,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破学科纵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传统教学观念,从专业知识的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需求本位转变。第四,凝聚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从学科建设和结构调整需要出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急需的人才,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通过互聘互挂和派出实践锻炼等途径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第五,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建设,重点构筑实验室平台和实践基地平台,鼓励和扶持院系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面向工程(实际),推行“实践驱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基地。第六,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第七,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学校宏观管理,推动校、院(系)两级管理重心下移,发挥二级学院在专业转型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培育专业特色,凸显办学特色

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也就没有竞争力。专业特色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根据专业内在发展规律所具有的特色。专业特色是专业特色项目的凝练,是特色专业以及优势专业、品牌专业(或者重点专业)形成的基础。专业特色培育的目标是紧扣办学定位,体现历史优势、区域特点和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培育的路径有:

一是密切校地互动,确立合作共荣优势,特别是寻求当地科研院所支持,密切校企关系,增强专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建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应用”特性、“复合”特色和“创业”特长。突出“应用”特性,就是应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复合”特色就是要满足地方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在专业复合、课程复合、培养模式复合三个层面加强探索。突出“创业”特长,就是要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是增强学科支撑力量,激发专业的生长点和亮点。通过学科建设形成学科研究的主导方向,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学科建设带动本科专业建设。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世界人”。对外向型开放型特征明显的沿海发达地区,通过与国外合作培养外向型人才显得更为迫切。本土人才难以跻身跨国公司核心岗位的“硬伤”主要是因为外语水平、应用技能、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以及跨文化认同相对较差。所以,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屹立产业升级的潮头,适应加入WTO行列的规则,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移风.产业集群人才需求与职业技术结构优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21-122.

[2].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产业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EB/OL].http://www.raresd.com/bbsxp/ShowPost.asp-ThreadID=89,2006-07-14.

[3].张一力.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41.

[4].卢志达.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台州为例[J].企业经济,2007,(2):44.

[5].彭移风.产业集群人才需求与职业技术结构优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21-122.

[6].唐卫民.地方高校应实现专业转型[N].光明日报,2007-07-11.

[7].和飞.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8.

[8].雷炜.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2,(11):51.

[9].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zjedu.org/manage/add/info/108434472.phtml,2002-04-09.

专业市场集群 篇9

荔浦衣架产业的现状,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一是从全国同业看荔浦县衣架产业拥有各类衣架生产企业达130多家, 年产各系列衣架制品20多亿只, 产品90%以上出口外销, 衣架品种达1000多个。衣架生产总量、出口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生产总量及出口量的70%左右, 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二是从本县经济结构看, 2011年荔浦的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而荔浦衣架的产值达30多亿元;当年全县财政收入5.39亿元, 而衣架产业缴纳的税收1亿多元;衣架产业直接吸纳3万多从业人员。

因此, 我们的结论是:荔浦县衣架产业的快速发展, 使其处于全国同产业特色区域领先地位, 小衣架漂洋过海做大了市场, 中国衣架乃至世界衣架“荔浦制造”, 已将荔浦这个小县城推出国门, 走向世界;荔浦衣架,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良好的发展势头, 必将使其在今后为当地的经济发展, 承担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成为充满活力的新的增长极。

荔浦被人们称为“桂林的温州”。这个称谓, 有褒有贬。荔浦在广西, 在桂林, 都不是资源大县, 包括林业资源。荔浦是一个不沿海、不沿边、内陆型“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结构。1993年时, 我在原桂林地区担任过乡镇企业委主任, 我对荔浦的印象是:敢闯、敢试, 屡败屡战, 百折不挠, 颇具浙江温州人的“四千精神”。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荔浦以生产木衣架重新起步, 后发展至木、金属、塑、浸塑、布等各种衣架以及相关家居产品,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大趋强。在中国日杂协会的指导下, 荔浦县组织企业先后参与《木制衣架》、“竹制、布艺、浸塑”衣架国家轻工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 经国家工信部批准, 已经实施, 填补了衣架产品国家轻工业行业标准的空白, 也使荔浦衣架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 牢固树立了按标准、规范进行生产的质量意识。至目前, 荔浦衣架行业先后有10个产品获省级以上的名优称号;32个衣架产品获国家级外观设计专利证书;有6家企业得到了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3家企业的近10个产品获“广西著名商标”称号。2008年3月先被授予“中国衣架生产基地”, 2010年, 又升格为“中国衣架之都”。

荔浦有个强烈的愿望, 希望促进衣架产业从大到强, 实现新的跨越。

那么, 怎样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景呢?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问题, 更具体一点, 就是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问题;二是实现行业自律, 规范发展, 防范恶性竞争。

对于特色区域而言, 构建不易, 培育更其艰难。荔浦衣架产业集群, 在一批创业者的示范和带领下, 形成了专业化和集群式发展, 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 大批相关企业快速聚集, 在竞争和互相学习中不断发展壮大。

有问题吗?有。荔浦实现衣架产业的新跨越, 主要的障碍性因素是: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还处于起步阶段, 产品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技术创新体系亟待完善;2、企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发展现象;3、行业自律功能尚未形成, 企业间已经出现相互压价、自杀式销售竞争现象, 而又缺乏纠偏矫正的有效手段;4、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5、集群园区化建设有待提高。

荔浦的同志和我谈了一些很好的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想法和打算, 非常符合行业的实际, 应当将其化作工作措施着力落实。

首先, 我想着重强调的是“专业化协作分工体系”。我认为, 这是荔浦衣架产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

作为特色经济区域, 关键是“特色”和“集群”。

所谓特色, 即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结构趋同, 曾经是计划经济时期基层工业的显著特征, 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但, 这已经不是荔浦的障碍。衣架产业, 在荔浦已经立起来了。包括进入市场的产品标准, 都是荔浦受国家委托制定的, 握有先机。

关于集群。我在全区联社工作会议上专门讲了一个“群鱼效应”。大海里处于生物链低端的小鱼, 怎么实现种群的繁衍生息?那就是, 一个种群的小鱼聚集在一起, 数量变得十分庞大, 达到成千上万吨。尽管被大鱼吃掉一部分, 甚至大部分, 可是小鱼群依然保留着足以维持种群繁衍的数量而不至于灭绝。在市场条件下, 小型、微型企业的生生死死时时在发生, 大致同理, 不足为奇。

2009年, 广西集体企业新开业1465家, 注销1859家, 年末集体企业总数仍保持为1.89万家。这一年, 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为16.25万户, 尽管同年注销了12万多户, 年末总数依然达到117.85万户, 从业人员218.48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5.7%。所以, 把企业群尽可能地做大, 这样才能使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经济平稳、可持续地发展。

顺便说一句。有的人把培育行业“小巨人”, 片面地理解为把中小微型企业的“个体”做大。固然, 一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 可能演进为大型或者特大型企业, 成为“大块头”。但是, 这到底是少数, 不具备普遍意义。任何时候, 中小微型企业数量都占有绝大多数, 我们所关注的是如何将企业族群做大起来, 大到“铺天盖地”, 足以抗击市场的变化而不至于影响到行业或地区经济的跌宕起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集群”意义。

近年来, 为了改变基层“工业结构趋同”现象,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 行业和地方工业呈现出区域性结构调整的趋势, 主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就是特色区域、产业集群的勃兴, 且逐渐成为行业和基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流路径。

产业集群, 也称产业群、产业簇群、块状经济、特色产业区域等。所谓产业集群, 是指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网络结构为基础的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态。产业集群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发源地以农村和小城镇为主, 形成以“小企业、大集群”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布局。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以市场驱动为主, 形成的方式以关键性、或者叫做龙头企业的带动为主。

数量是重要的, 但不是唯一的。到一定阶段, 数量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 鱼群染病了, 那可能就是灭绝性的灾难。

如果我们把集群能够生存、发展内在因素视作质量, 那么, 这个内在质量因素, 就是集群必须具有新的竞争优势。我们说要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发展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化协作分工的现代制造业”。专业化协作分工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以其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强的配套能力, 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荔浦恰恰在“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强的配套能力”上, 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实际工作中的缺陷。我们的企业, 无论规模大小, 基本上都是自己独立采购、自己设计产品、自己购置设备、自己雇请工人组织生产、自己组织销售, 甚至有的企业还要自有运输车队;所有各个环节所需的资金, 全部由一家企业筹集;所有“厂子里”的人, 工资、保险, 全由这家老板负责。是典型的“小而全”、“大而全”封闭模式。荔浦县二轻联社的同志, 跟一些龙头企业的老板们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将衣架的初加工分散出去给农户, 进行培训, 明确加工标准, 签订收购合同, 那么, 这个企业所负担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将减少三分之一;如果将运输交由社会物流承担, 那么, 这个企业所负担的资金将再会减少五分之一;还有不再承担这些环节工人的“三险”及集中吃住, 将大为减轻企业的负担。我将这种好处归纳为:资金分散、风险分担、效益分享、共同发展。这就是“专业化协作分工”的真谛!

在“专业化协作分工”的氛围中, 处在龙头地位的企业以及产业园区, 则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于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即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区域的品牌优势;园区的集中治污优势。同时, 集群内上下游较完整的产业链, 有利于形成原料市场、中间产品投入、装备研发、备品配件、检验检测等较强的配套能力, 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行效率, 在综合竞争力方面形成新的优势。再有, 这样的专业协作分工体系, 将有力地推动专业市场建设。具备这样的条件时, 荔浦县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支持企业共同建立销售中心, 逐步形成专业性的零售、批发市场和原辅材料交易市场。像广东中山古镇那样, “一把螺丝刀就可以开一家店铺”。通过依托专业市场的庞大销售网络, 分享营销网络中获得规模经济和利益, 也可以改变干家万户小企业闯市场的历史, 从而大大降低小企业分散开拓市场高昂的营销成本, 使小企业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荔浦衣架产业集群的专业市场, 已由自发形成逐步发展为商品集散地, 进而向建设现代供应链体系的转变。这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进则兴, 不进则退。我希望荔浦通过政府的推动、企业主体、市场拉动、协会促动等途径, 使衣架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功能日趋完善, 成为全国的衣架产品集散和贸易中心, 并逐步向国际化拓展。

第二个问题, 是行业自律。我们很多人不太懂得“行业自律”的极端重要性。温州在发展之初, 曾经出现过厂家相互诋毁、相互拆台的现象。在客商面前, 互相讲坏话, 互相杀价。一个打火机, 你卖五毛钱一个, 我卖0.45元, 拼得自己人遍体鳞伤、血本无归。行业协会出来讲狠话:今后, 哪个还讲自己人坏话, 谁就不是娘养的;谁低于行业定价贱卖, 谁都不与他交往!结果, “乡村信用”效果马上显现。在农村, 村民们低头不见抬头见, 谁勤劳诚实, 谁好吃懒做, 大家心里有数得很。搞得不好, 那种偷奸耍滑、作恶多端的人, 被村里人“隔众”, 家里老人走了, 到处磕头都请不到帮忙送葬的人。

政府可以在规划、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为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和环境。但是, 行业管理还是要放开手, 实现行业的社会化治理。问题又来了, 一放就活, 一活就乱, 一乱就收。地方政府往往疲于奔命, 事倍功半。规矩是人定的, 行业的规矩还是交由行业协会来定。所以说, 发挥行业协会引领、协调作用是发展集群的保障。建议政府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发挥行业组织、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资源优势, 发挥其对衣架产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进行辅导、培育、共建和指导的作用, 并参与集群的再提升、再发展。在这个问题上, 先前有过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政府应当退出竞争性领域, 任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去参与自由竞争。荔浦过去也有深刻教训, 行业缺乏自律, 企业缺失诚信, 一个好端端的产业就毁于一旦。

专业市场集群 篇10

关键词:区域产业;集群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使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概念。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研究表明,性质近似、互为依存的经济个体合聚一地,能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带来集聚、共生、协同以及衍生效应,获得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整个集群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

区域性原本是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特点之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温家宝同志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程度,如办学水平、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等等,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当下,区域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必然要求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重新作出审视。

一、绍兴区域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

纺织业和黄酒业是绍兴的特色产业,其优势地位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加速了区域产业的集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绍兴市纺织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08-2012)中提出了实施集群提升的战略。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纺织产业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改造纺织产业。推进纺织产品设计信息化。纺织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信息化。纺织企业管理信息化,大力发展纺织电子商务。使信息化全方位渗透到纺织品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应用到从市场信息、产品花型、色彩、织物结构设计、纺纱、织造、染整等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绍兴黄酒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美誉度,是绍兴城市的一张金名片。目前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绍兴市食品饮料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08-2012)中,提出到2012年绍兴黄酒产业集群建成五个中心。其中之一是全国黄酒的生产中心。绍兴黄酒产量达到90万吨,销售达到110亿元,出口量达到4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5%、25%、15%,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0%,绍兴黄酒销售额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5%,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

二、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路径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其产业总是处于不断地调整变化之中,向着合理化与高度化方向发展,由较低层次的结构水平向较高层次的结构水平演变。即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其重要标志是各产业的技术层次不断提高和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为主导产业。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立和调整,必须依托正在形成并不断变化发展的产业群。适应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也是高职教育专业架构必须遵循的市场规律。“所谓适应需求,就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即专业设置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开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专业。”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一开始就与区域产业特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教育不仅是对现实经济的肯定,也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影响经济发展模式。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然而,其产业链仍需强化,其价值链仍有待提升。因此,纺织类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到创意人才的培养,“后整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发纺织类电子商务课程。绍兴黄酒产业尽管优势突出,然而整体营销推广水平并不高。黄酒节从1990年至今已举办十余届,但针对黄酒方面的宣传策划不够,不利于进一步扩大黄酒产业的影响力。进而言之,专业特色应结合区域文化特色,黄酒专业也应体现区域文化的软实力。为此,黄酒类专业还可增设黄酒市场营销、黄酒传统文化等专业、课程。如果说紧跟市场需要进行专业设置是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那么基于产业特色创造专业特色则体现了教育对经济的能动作用。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区域特色产业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和升级。

集群化反映了打破专业之间各自为政、加深内在联系的愿景。高职教育的专业集群化以“专业一产业一体化”为理想模式。通过对某个产业链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针对该产业岗位群的专业集群。集群式专业结构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符合专业对稳定性与灵活性的要求。一般来说,“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以某一学科为主线结合而成的一个集群。高职院校的纺织类院系,应以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为基础。适当增设纺织品检验、工艺、贸易相关专业。

三、构建政校企一体的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机制

建立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办学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地区支柱产业发展要根本扭转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布局、优势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状况。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与水平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可以借鉴学习国内外经验,通过地方政府主导,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相融合、相促进的管理机制。机制构建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互动机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通过相应的法规来明确政府与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并监督和约束产教结合过程中各方的行为。鼓励企业与院校合作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新产品、新设备“展示—馈赠—回收”的循环机制。要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大力促进“订单式”教育,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如可减免部分税收。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等。设立以奖代补专项基金,重点扶持职业院校开发和创建示范性骨干专业,建立优秀技能型人才政府津贴奖励制度。这也有利于全社会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的树立。

二是要构建校企合作开发专业的办学机制。高职院校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调整专业。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刚性制度,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工程师、技师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到职业院校从事讲座或教学。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产学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开发务实的课程与教材。

三是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社会评价督导机制。建议成立由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主办者形成的地方产教结合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指导职业院校与行业或企业交流与合作,评价与评估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产教结合项目开展情况,以此督促与保障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注释: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5-11-30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1-14

[3]王毅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76

上一篇:智能自行车下一篇:结核病的控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