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课程

2024-07-04

集群课程(精选七篇)

集群课程 篇1

20世纪80年代末,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国外各种新课程理论开始不断涌入国内, 随之我国学术界对国外新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也日趋活跃起来, 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融入其改革和借鉴的浪潮之中。在层出不穷的各种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新方法中, 由蒋乃平先生倡导的“集群式模块课程” (又称为“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 模式引起了职业教育界和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该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优点, 同时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和“MES”等西方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新思路, 注重融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等不同课程长处的基础上, 构建的一个中国特色的职业课程模式。因此我国有些学者明确指出“集群式模块课程”是一种“吸收行业导向型和阶梯训练型的优点, 同时借鉴以学科为中心的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长处和我国多年来的职业教育改革经验[1]”的综合性职业课程教学模式。同时有些学者也认为该模式是“利用当今最先进的课程理论研究成果, 并结合中国国情, 以市场经济、科技进步为背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可见现阶段, “集群式模块课程”较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现实困境及其职业课程实施和导入方式, 也符合职业教育应培养多元复合型新人才的时代需要。

二、“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涵与结构

1.“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涵

所谓集群是指将工作性质相似、相通的若干职业集合为一个职业群的一种方式, 主要分析从事该职业群的技术型人才应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系统组合各职业的技术的过程。由此可见, 所谓“集群式”模块课程是指学生先广泛地学习某一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后, 再分流到某一特定职业进行“专门技术和专门技能教育和培养”[3]的课程实施模式, 即对学习者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系统组合。可见“集群式”模块课程的最大优势在于, 培养学习者能够掌握统领知识的基础上, 逐渐缩小和深入专业领域的学习, 从而形成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变动能力。

“集群式”模块课程强调“由大及小”的专业建构, 即注重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 构建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 强调培养综合的职业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向, 相关能力及社会需求, 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 并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 接受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弹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2.“集群式”模块课程的结构

“集群式”模块课程由“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综合素能模块”等三个关系密切的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的课程设置都体现着从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因素, 其课程实施过程按先后顺序依次深入推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 “职业基础模块”。这一阶段主要强调“宽基础”, 即强调学习者广泛地学习具有通用性的与一群相关职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进行通用能力的培养, 如思想品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

其次, “职业技术模块”。这一阶段主要注重课程模块的“先后顺序”, 该模块是“职业基础模块”学习后的分流和延续, 是指奠定职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职业接受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该模块是整个模式中的重要阶段, 在具体环节中, 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尤为重要和关键, 因此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相关学科的综合性, 强调教学手段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扎实性。

最后是“综合素能模块”。这一阶段是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后的综合实训过程, 即职业教育中的实训环节。实训是目前国内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较为典型的特征之一, 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重要的实践操作环节, 因此这一环节不仅要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 同时要注重人才的人文性和文化性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可见“集群式”模块课程的三个因子之间密切联系, 相互影响, 又相对独立, 环环相扣, 依次推进, 不断调节和保持其结构的均衡性, 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工艺美术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思考

工艺美术专业职业 (岗位) 群大致包括工艺品雕塑、服装设计、装潢、动画、平面设计、电脑美术、多媒体制作、工业造型、环境艺术等多方面领域。要建立工艺美术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 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再进行岗位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集群式”职业分析, 并根据其结果把若干专项能力要求 (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要素) 转化为若干具体的课程内容单元, 并结合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再分成相对独立的不同教学单元, 使“每个单元为一个教学模块, 若干个这样的课程模块组合就构成了一门课程, 若干门课程又构成一个大模块”[4]。为此, 根据工艺美术专业各职业群的职业分析, 试图将其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职业基础模块:包括文化基础课、德育、体育、计算机基础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2.职业技能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特色专业课。其课程内容为从事工艺美术专业的必备专业知识与技能, 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培训与强化, 强调针对性、应用性及现实性, 逐步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单纯的艺术创作转向实用美术技工方面。

3.综合素能模块:此模块主要运用于综合实训之中。工艺美术专业的特点在于既重视扎实的专业技能学习, 同时强调培养综合艺术能力。因此, 综合素能模块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技能升华阶段”, 即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之后, 在专业教育阶段再分为若干专门方向, 以加强职业的针对性和专门性, 培养学生一种或两种以上专门技术和综合技能, 从而突出技术和知识的先进性。二是“综合素养培育阶段”, 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 而且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审美欣赏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只有高超的技能与身心和谐发展的多元取向的美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自觉学习的能力, 促进人才的个性化、人性化发展。

现代社会, 尤其是世界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今天,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越来越取向多元和综合。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积极倡导“要实现与用人单位和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素质教育理念。中等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不只是培养技艺型工匠, 更不是只强调知识传授, 而轻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而是要培养和造就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 能够服务于人类社会、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心和谐均衡发展的,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的多元复合型人才。这是我国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更是培养人才的时代诉求。

摘要:“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全面发展的中等实用性美术人才为教学目标。阐述了“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基本思路, 并将其基本理论运用至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之中, 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课程目标与综合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 1999, (1) .

[2]陈蓉.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3]汤百智.高职“集群模块综合式”课程模块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 (2) :51.

集群课程 篇2

以“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特征的集群式模块课程, 是我国的职教专家在充分研究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中国国情和职业教育特点, 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所谓宽基础是指所学的内容不针对某一工种, 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所谓活模块指所学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以技能为主, 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由于模块学习以技能为主, 而且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结合, 这就使学生就业时能顺利顶岗, 增强了就业的竞争力。“宽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化课, 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宽基础”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使学生的就业面变宽, 为学生以后的继续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提高学生的就业、生存能力。“活模块”是由一个个模块组成, 每一个模块包括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活模块”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宽基础, 活模块”模式并非不重视学科, 而是淡化了以学科性质的依据的分段。该模式不同于其他模块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集群”, 即课程是面对课程方案设计者集合的一群相关职业 (一个职业群或几个相关职业群) , 强调课程方案设计者集合一群职业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阶段, 即“宽基础”阶段, 该部分设置四大板块。第一政治文化类板块, 主要安排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课程;第二公共关系类板块, 主要安排职业道德规范、礼貌礼仪、就业指导、驾驶、书法等课程;第三工具类板块, 主要安排幼师普通话、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第四专业基础类板块, 主要安排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声乐、钢琴、舞蹈、乐理、美术等课程。“宽基础”阶段安排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期进行。它的教学内容, 既有文化课, 也有专业理论课和通用技能课, 侧重于关键能力培养, 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宽基础”阶段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幼师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阶段即“活模块”阶段。这一阶段着眼于就业, 侧重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与强化。该阶段的学习内容主要应针对幼师行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以技能为主, 重点强化幼师专业技能操作训练,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我们把幼师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划分为六大模块:幼儿园实习指导模块、美术模块、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模块、舞蹈模块、声乐模块、钢琴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不同的子模块, 子模块相对独立且完整, 又有具体的目标和课时分配。每一个模块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学习重点。

1 技能模块操作实施方式

按照幼师专业课程设置, 各模块技能训练分别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 技能训练以班为单位进入各实验、实训室, 任课教师分组指导或一对一训练。

2 考核验收

各模块制订“技能模块实施验收标准”, 按子模块达标要求严格验收, 考评成绩作为该模块技能操作成绩, 纳入期末成绩。同时该成绩记为技能操作竞赛成绩, 优胜者授予技能操作“状元”和技能操作“能手”称号, 学校统一进行表彰。

以《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模块为例, 我们可以把该模块分成幼儿园具体活动目标的制定、幼儿园周计划的制定、幼儿园教学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的运用、活动导入活动结束方法的运用、制作图片教具、设计早操、户外体育游戏创编、教案编写9个子模块。每一个子模块又有自己的目标, 课时分配和考核赋分。这种技能模块训练主要以班单位, 根据能力进行分组, 学生小组训练, 教师分别一对一进行指导。优胜者授予“操作状元”荣誉称号, 并将考核成绩纳入期末成绩。

参考文献

[1]创新“宽基础活模块”模式提升综合职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 2006-4-6-3.

[2]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03) :52.

[3]刘春生, 马振华.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0) :7.

[4]董涛.浅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职业, 2009 (20) :93.

集群课程 篇3

集群式模块教学课程体系, 是我们企业近几年为适应公司各层次职业工种的需求, 组织待业子女群体进行基础知识、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的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在集群式模块的基础上, 创新培训思路研发出的符合企业待业子女培训教育内在规律的课程体系。它是以提高受训者素质为目标, 以拓展今后就业应聘渠道、掌握必备的通用知识与技能、规范道德行为为重点, 既强调与企业相关职业的通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又强调特定职业工种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的一种“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

通过构建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 旨在规范企业待业子女培训的课程体系, 提高待业子女的综合素质。据了解, 企业子女工用工数量已经占到公司正式职工的近1/5。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 所需企业子女工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同时伴随着公司的发展进步, 这些子女工将会逐步成为各单位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但子女综合素质整体偏差却严重影响着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培训的进度。我们在对各单位的子女工工作表现情况反馈的基础上, 结合培训部门在培训中积累的良好经验, 对企业子女工的整体培训情况进行了梳理、整合、吸收、借鉴等, 尤其是我们看到了企业子女工年龄都在18~28岁之间、价值观、人生观等还有一定的可塑性这一点, 形成了新子女工培训课程新体系, 称之为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运用这一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能够克服现行培训课程单一、培训效果一般等不足之处, 同时又能提高企业子女工的综合素质, 让用人单位满意。

二、集群式模块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是把培训学员的现状、培训时间长短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三个影响最终培训效果的因素综合考虑, 使得培训的学员既符合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 又能便于培训单位开展培训, 同时满足了用人单位对学员的要求。该课程体系总体上分三个层次:宽基础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体系和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各模块的作用分别是:宽基础模块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子女工了解公司业务的整体情况, 理解并认同公司的企业价值观, 掌握公司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要求, 同时加强对子女工道德素质、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修正和提升, 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学员中汉语较差的学员有一个缓冲阶段去加强汉语的学习, 满足公司对少数民族学员汉语水平的要求;专业基础的活模块课程体系旨在补充非专业学校毕业的子女工的专业基础知识, 使他们能够对即将从事的专业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掌握, 便于他们能够在专业工种的学习中尽快进入角色和掌握必备的岗位需求知识;专业工种模块课程体系分为特殊工种和一般工种, 是子女工即将从事的工种岗位所需求的应知应会知识内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教学又注重技能培训, 理论和实操间歇进行, 最终达到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从课程内容上涵盖了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发展现状、员工道德规范、用工政策、薪酬保险、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是符合企业子女工现状的。

1. 宽基础模块课程体系包括:

企业形势教育、学员管理规定、大庆精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基础知识、计划生育、社会保险、逃生与急救知识、阳光心态和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

2. 专业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包括:

石油基础知识、压力容器知识、硫化氢防护、机械基础知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基础、钳工工艺基础、计算机基础、化工仪表设备基础知识、化工机械原理、有机无机化学、现场安全知识等。

3. 专业工种模块课程体系包括:

特种作业:电工、起重工、电焊工、场内机动车辆驾驶、危化品、压力容器操作等。

一般工种作业:采油工、采气工、输油工、输气工、天然气净化工、油气集输工、水质化验工、采油化验工、商品营销、宾馆服务、管道保暖工、管道安装工、石油炼制工等。

另外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 结合子女工实际层次水平又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初级层次、中级层次和高级层次实施教学, 每个层次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和教学进度各不相同, 初级层次水平的学员培训全过程需要4个月的时间;中级层次水平的学员培训全过程需要3个月;高级层次水平的学员培训全过程需要两个半月时间。特别是在各模块中的执行中, 制定了严格详细的过程, 使之按流程进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每个模块中每一课程如不能达到计划中规定的目标, 绝不进入下一课程的授课;同时, 为了使选择的课程符合现实情况, 确保调查学员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尤为关键, 为了保证培训方向和目标的实现, 在每个模块的实施中我们都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效果检查表、负责人和时间安排。各实施阶段都有图像或声音的记录, 保证实施前后的对照, 还可作为培训档案资料保存。为了使培训效果评价合理、科学, 我们从学员的知识层面、行为习惯变化层面、技能提高层面进行评估, 把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实施前后宽基础模块 (综合课) 的效果进行对比;实施前后活模块 (专业基础) 的效果进行对比;实施前后用人单位满意度效果进行对比;实施前后合格率效果进行对比, 全面分析该模块实施情况。最终, 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的实施, 产生了的很大的社会价值和综合效益, 具体表现在:

1.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2.人员培训并不只是培训单位的事, 通过培训请用人单位、人事部、党群工作部、社保、兴业公司等也参与其中, 方便他们及时了解培训学员的整体素质的变化并把握学员的塑造和培训的方向。

3.积累模块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处理和掌控能力。

4. 建立很好的学员管理与培训的档案资料。

5. 最重要的是创造性地运用了集群式模块体系。

6. 宣传了公司的政策, 为公司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7. 缓解了一部分就业压力。

集群课程 篇4

八十年代末, 各种新鲜的国外课程理论伴随改革开放的思潮涌入中国, 对国外流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也异常活跃。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注定要掀起改革、试点的新浪潮。在层出不穷的各种新观点、新模式、新方法中由蒋乃平先生倡导的“集群式模块课程”, 即“宽基础, 活模块”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该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优点的同时, 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和“MES”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 力争融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 观之所长, 是一种利用当今最先进的课程理论研究成果, 并结合中国国情, 以市场经济、科技进步为背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1]它吸收行业导向型和阶梯训练型的优点, 同时借鉴以学科为中心的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长处和我国多年来的职业教育改革经验。[2]

二、“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涵与结构

1.“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涵

集群即将工作性质相似、相通的若干职业集合为一个职业群。分析从事该职业群的技术型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系统组合各职业的技术。也就是说, 学生先广泛地学习某一职业群所必备的共有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后实行分流, 进入某一特定职业的学习, 即对其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系统组合。最后逐渐缩小学习领域, 进行不同职业的专门技术和专门技能教育和培养。[3]“集群式”模块课程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有较强的职业变动能力。

2.“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建构模式

“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建构强调“由大及小”, 即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 构建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 强调培养综合的职业能力。然后,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以及社会需要, 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 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 学习专业知识, 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即在原有基础教育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缩小学习领域, 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进程, 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专门技能。由此提高学生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

3.“集群式”模块课程的结构

“集群式”模块课程由三个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模块组成, 亦可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模块的课程设置都是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出来的从业人才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强调“宽基础”, 主要是广泛地学习具有通用性的一群相关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 进行一些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如思想品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注重“先后顺序”, 该模块是上一阶段学习后的分流和延续, 在职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 并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训练。该阶段的学习中需要同时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根据职业和专业开设必要的课程, 并进行职业技能实训。该模块是整个教育模式的重要阶段, 因此, 具体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非常重要, 课程内容安排上应综合相关学科, 强调教学手段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扎实性。

第三阶段:“综合素能模块”。这一阶段是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后的综合实训模块, 要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 并适度地引入企业文化。

三、工艺美术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探索

工艺美术专业职业 (岗位) 群大致包括工艺品雕塑、服装设计、装潢、动画、平面设计、电脑美术、多媒体制作、工业造型、环境艺术等领域。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 进行“集群”职业分析, 包括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 然后根据分析结果, 把其中的若干专项能力要求 (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要素) 分别转化为若干具体的课程内容单元, 结合职业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再形成一个个教学单元, 相对独立的每个单元为一个教学模块, 若干个这样的课程模块组合就构成了一门课程, 若干门课程又构成一个大模块。[4]

根据工艺美术专业各职业群的职业分析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 职业基础模块:

包括文化基础课、德育、体育、计算机基础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2. 职业技能模块:

包括专业基础课、特色专业课。其课程内容为针对从事工艺美术专业的必备专业知识与技能, 侧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的强化, 强调针对性、应用性及现实性, 逐步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单纯的艺术创作方向转移到实用美术技工方向上来。

3. 综合素能模块:

此模块主要运用在综合实训中。工艺美术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点在于重视学习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应强调综合艺术能力的培育。因此, 此模块应分为两个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技能升华阶段”, 即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后, 在专业教育阶段分化出若干专门方向, 以加强职业针对性, 进行专门的教育, 培养学生一种或两种以上专门技术和综合技能, 要突出技术和知识先进性。第二阶段———“综合素养培育阶段”, 美术教学应朝着个性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 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逐步地将学生的职业定位从纯粹的美术技工转向具有艺术创造力的美术技能型人才方向上来。

我国职业教育界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认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型人才。而传统课程模式中课程设置往往围绕“一个”专业, 注重知识传授, 而轻视能力和素质的培育, 教育的完整功能和价值被忽视。这与倡导“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要实现与用人单位和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不应该是训练生产过程中的技艺型工匠, 而是要培养、造就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 使学生成为能够自立于社会、会学习、善工作, 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的人。学生有了深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就会极大地提高广泛就业的适应能力, 成为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蓉.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2]蒋乃平.课程目标与综合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 1999 (1) .

[3]汤百智.高职“集群模块综合式”课程模块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 (2) :51.

集群课程 篇5

相互关联的多个产业在一定地理区位上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其往往体现着相应地区或国家的竞争优势[1]。一般由一批相似、相关或者互为补充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组成, 例如原料和零部件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者、专业和通用基础设施的提供者、研究机构、生产服务提供者等。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较常见的现象。温州的小商品制造业集群、硅谷及“第三意大利”等经济崛起的典范是产业集聚的表现。产业集群现象的发展使得其理论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结果是各经济单位分工协作均衡的表现形式, 集聚是有限理性条件下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中产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会降低, 其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及范围经济可以较好的体现。产业集群作为一个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形式, 其重要性越来越大,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把产业集群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早期研究集中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条件及作用。马歇尔从经济学理论上阐述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 将工业集聚的特定地区定义为“产业区”, 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相关的小企业。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获取外部规模经济[2]。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能够使得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其原因表现在专业化供应商队伍、劳动力市场共享、技术外溢[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 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区位, 运输成本和工资是决定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将区位因子区分为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一般区位因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 包括运费、劳动费、聚集和分散。特殊区位因子各不相同, 如纺织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是湿度、食品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是易腐性[4]。还有研究将产业集群定位为一种区域发展理论, 研究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作用[5,6]。

近期的研究更加注重定量的分析, 集中在产业集群的识别和案例分析等主题上。产业集群识别的研究, 如运用产业认知法[7]通过访谈、专家经验来主识别产业集群;如图谱分析法、多因素聚类等方法[8]。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 如美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研究[9];我国计算机产业集群演变的研究[10]。

现有研究对区域产业集群中产业相互之间的功能联系重视不够, 功能联系是进一步分析集群稳定性并制定产业政策的基础。由技术决定的功能是产业集群的核心, 一个产业的技术功能状态决定该产业的投入产出状态, 决定了该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发生关联的形式。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 分析产业之间的功能联系, 进一步对产业集聚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判断集群网络的稳定性, 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贡献: (1) 以部门投入产出结构波动作为因子分析的标准, 来识别产业集群。因子分析相比经典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经济含义解释方面更有优势; (2)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来判断产业集群的稳定性; (3) 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文章第二部分基于产业的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提取具有共同结构波动状态的因子, 从而把具有相同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的产业提取出来, 为进一步的社会网络分析提供基础。第三部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工具得出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 在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产业集聚状态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

2 基于投入产出结构波动的产业集群

2.1 投入产出结构波动的因子分析

2.1.1 投入产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产业的投入产出是由其技术状态决定的, 投入产出结构的波动反映了技术的变化。产业投入结构波动示意见图1。不同产业的投入结构波动图是不同的, 不同的投入结构波动反映了不同的技术状态, 是产业技术属性的体现, 是研究产业之间技术联系的基础。投入产出衡量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的原材料和产出的产品。根据熊彼特的观点, 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1]。引进新组合是技术创新。现有技术则是以现有生产中不同原材料的组合来体现的。不同产业投入的原材料的组合即反映了该产业所在的技术状态。产业投入原材料的规模和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技术程度来决定的。不同的原材料组合代表着不同的技术, 分析产业中投入产出结构的波动则可以反映产业的技术状态。技术上的联系是产业之间联系的核心。基于技术联系的产业集群更能够体现经济体的本质属性。

因子分析是指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 从经济体各部门投入产出结构的变量群中提取其波动的共性因子, 从而反映经济体的技术属性。运用因子分析来抽取经济体中部门投入产出结构波动的趋势能够刻画经济体的技术联系状态, 进一步识别出基于技术联系的产业集群。

2.1.2 投入产出结构波动因子分析的理论基础

产业投入产出结构波动的因子分析理论推导如下:

(1) 在投入产出数据矩阵的基础上, 构造能够反映产业投入产出结构的功能矩阵。设经济体有n个产业, 其投入产出矩阵为IO, 投入结构矩阵为INPUT, 产出结构矩阵为OUTPUT。产业i的投入结构向量为INPUT矩阵的第i列, 产出结构矩阵为OUTPUT矩阵的第i列。INPUT矩阵和OUTPUT矩阵各元素的计算如下:

ΙΝΡUΤij=ΙΟiji=1nΙΟijΟUΤΡUΤij=ΙΟijj=1nΙΟij

其中, INPUTij表示产业j从产业i购买中间投入占就业j的总中间投入比重, 值越大, 说明产业j强烈依赖产业i提供中间投入;OUTPUTij表示产业i向产业j的中间销售额占产业i总中间销售额的比重, 值越大, 表明产业j是产业i的主要市场。INPUTij构成一个n×n的中间投入矩阵INPUT, OUTPUTij构成一个n×n的中间销售矩阵OUTPUT′, 为了使得列向量描述产出结构, 将其转置为矩阵OUTPUT。在投入结构矩阵和产出进一步计算其相关系数, 来刻画不同产业的结构相似性。

r (INPUTi, INPUTj) 度量产业i与产业j投入结构的相似程度;

r (OUTPUTi, OUTPUTj) 度量产业i与产业j产出结构的相似程度;

r (INPUTi, OUTPUTj) 度量产业i投入结构与产业j产出结构的相似程度;

r (OUTPUTi, INPUTj) 度量产业i产出结构与产业j投入结构的相似程度。

(2) 根据投入结构矩阵和产出结构矩阵, 计算相关系数, 生成最大相似矩阵M;

计算n个产业相互之间的结构相关系数, 然后取其中的绝对值最大者构成n×n对称矩阵M, 其中每一列表示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关联强度。

Mij=max{r (INPUTi, INPUTj) , r (OUTPUTi, OUTPUTj) , r (INPUTi, OUTPUTj) , r (OUTPUTi, INPUTj) }

将矩阵M进行因式分解, 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过程如下:

设其特征值为λ, 则特征矩阵为λI-M (I为单位矩阵) , 对特征矩阵求行列式, 令行列式为零, 解方程得到特征值。由特征值为主对角线组成的矩阵为Ω, λi为矩阵M的第i个特征值。特征向量为列向量组成的矩阵为T, 则有矩阵M=TΩT′, 得到与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Ω=[λ10L00λ2Μ0ΜΜΟ000Lλm]

(3) 对矩阵M进行因子分析, 通常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因子。因子代表一种程度的投入产出结构波动, 与该投入产出结构波动关联性大的产业组成一个产业集群。因子与产业投入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 则称为载荷值, 表示二者结构波动的相关程度, 即因子对变量解释的程度。

(4) 将因子进行最大方差化正交旋转, 使其因子荷载差异最大化, 以辨别每个产业集群中的主要产业。根据产业的荷载值, 来决定是否将其纳入与其所属因子相对应的产业集群。设定因子荷载阈值, 在每个因子中将超过阈值的产业纳入产业集群。国外学界公认的阈值有0.50[12]、0.40[13]等几个, 国内学者贺灿飞 (2005) 研究北京市制造业产业集群辨识时将阈值选为0.40[14]。在集群的基础上, 进一步计算各产业的集群贡献率来确定集群的核心产业。k为集群中产业的总数, 为了衡量集群的指标, 计算以下几个参数。

产业关联系数是衡量产业间的联系效应, 指一个产业的发展会对其他相关产业产生的影响。前向关联指通过影响另一个产业的投入品的供给的难易程度而发生的联系。后向关联是通过影响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而发生的联系。如船运工业发展好坏影响出口工业的投入要素的难易程度, 对出口工业是前向关联;船运工业的发展对铁路工业创造了更多的需求, 对铁路工业是后向关联。形象来讲, 前向关联像“推力”;后向关联像“拉力”。产业集群的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LF=v=1kw=1kΙΟvwv=1kw=1nΙΟvw

LB=v=1kw=1kΙΟvwv=1kw=1nΙΟwv

产业的集群投入贡献率描述某产业对集群中其他产业的投入占集群总投入的比率。产业的集群销售贡献率描述产业所使用的中间产出占集群总产出的比率。用这两个指标可以衡量出集群的核心产业。产业的集群投入贡献率和集群销售贡献率分别为:

GΙi=u=1kΙΟiuv=1kw=1kΙΟwv

Goi=u=1kΙΟuiv=1kw=1kΙΟvw

产业在集群内的中间销售比重和中间投入比重描述了产业集群的内在功能联系的紧密程度, 其表达式为:

Lsi=u=1kΙΟiuw=1nΙΟiw

Lpi=u=1kΙΟuiw=1nΙΟwi

2.2 基于投入产出结构波动因子分析的湖南省产业集群

这部分内容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 采用投入产出表数据来分析湖南省典型的产业集群。

2.2.1 数据说明

本研究的数据基础是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也称为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核算的基础, 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收入和使用过程, 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 广泛应用于生产分析、需求分析、价格和成本分析、能源和环境分析等领域。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1年) 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 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15]。湖南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为122个部门和42个部门两种。为了分析的准确性, 采用122部门的数据。其中管道运输业的总产出为零, 为了编程的统一性, 在分析之前剔除。

2.2.2 计量分析

按照前面描述的方法, 对121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 提取个16因子, 采用方差极大化正交旋转的结果见表1。16个因子累计解释89.58%的总方差, 可见提取的因子能够基本反映经济体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 根据载荷大于0.60的标准将不同产业归入集群。表1列出了湖南省代表性的产业集群。

(1) 轻工业制造及服务业产业集群

这是湖南省最大的产业集群, 以轻工业制造及服务业为核心, 包括了纺织业、金融服务业等在内的30多个产业。其中16个产业的群内中间销售占其总中间销售的30%以上, 22个产业从群内采购其30%以上的中间投入。湖南是中国八大产棉区之一, 又盛产苎麻, 在纺织行业有着重要的地位, 形成了八大棉纺、三大麻纺、四大化纤生产基地[16]。可见, 该集群在湖南省经济体中的重要地位。

(2) 机械制造业集群

湖南省机械工业产业集群包括长沙工程机械, 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设备, 星沙汽车及零部件, 永州汽车及零部件, 衡阳电气设备等。中联中科、株洲电力机车厂、湘潭电机集团、株洲时代集团、株洲车辆厂、长丰集团、衡阳变压器厂等为机械制造集群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其特点是零部件加工比较突出, 在全国的机械制造的产业链中作用很大, 但是整机的能力不强。由下表可知, 零部件制造的中间投入贡献率只有4%, 可见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很多零部件作为配套产品, 给外省的总装企业供应。如, 永州和长沙的零部件生产是基于以长丰汽车、北汽福田、中联重科、德国博世等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

(3) 电子类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 湖南省电子产品以年均30%的速度持续增长, 全省电子产业结构正在由传统的单一制造业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变[16]。集群中产业集群内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几乎都在50%以上,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贡献率和中间使用贡献率分别为43%和60%, 体现了湖南省电子产业集群较强的内在凝聚。

(4) 化工产业集群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总体指导下, 制定了《湖南省振兴石化产业实施规划》, 促进湖南石油和化学工业稳定快速发展。石油和化工产业经济总量在湖南工业行业中排第2位。形成以石油炼化为龙头, 以盐化工为基础, 以精细化为特色, 以支农化工为补充的新型石化产业体系。这在化工产业集群的表格中, 有了充分的体现。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贡献率为47%, 中间使用贡献率为24%, 成为该集群的核心产业。

这部分对湖南省产业集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为下一部分社会网络分析奠定基础。

3 产业集群的网络分析和经济结构调整

3.1 产业集群网络分析的理论基础

产业集群除了地理上的集聚, 更重要的是技术上的相互关联。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企业间的互动关系是存在集聚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4]。产业集群的研究一直以来忽略了这种关联性的重要性, 仅仅从地理层面分析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并不能很好的描述其内在规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兴起[17], 为集群的关联性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工具。产业集群内产业之间的这种关联性可以通过集群网络来描述, 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工具进行研究。

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来看, 产业集群是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种主体构成的网络体系。其节点表示集群内的个体组织, 连接体现了组织间的互动关系, 网络图中用边来表示[18]。

集群的稳定性分析是在集群网络图的基础上展开的。网络图的聚集强度包括节点的聚集程度和边的聚集程度。节点的聚集程度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产业的聚集程度;边的聚集程度是指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强度, 是网络内不同节点之间互动关系的度量。在研究产业集群的问题上,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 节点的聚集程度一般都比较强;而边的聚集程度则强弱不一, 由产业之间的互动程度来具体确定。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结构能够表明实际运行的功能。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是产业集群内互动关系的结构, 能够体现集群的实际运行机理。产业集群网络体现着产业集群的经济属性。可以以网络图为基础来分析集群的资源配置效率、资源获取能力及经济风险等经济指标。按照集聚程度的不同, 把网络分为聚集型网络和离散型网络。聚集型网络指集群的组织间关系特别密集, 集群内的不同节点之间的关联紧密。离散型网络则是与聚集型网络相反的概念, 其机理不再展开分析。下面从三方面对网络结构的经济功能进行分析。

3.1.1 演化的多次博弈均衡的聚集型网络结构利于资源配置

聚集型结构的社会网络节点之间互动密切, 更容易建立起互相之间的信任, 由于节点之间是多次博弈, 能够避免类似“囚徒困境”对双方都不好的均衡。在多次博弈的基础上, 会渐渐演化出博弈双方都遵循的规范, 并逐渐由非正式制度转变为正式的制度。这种长期互动形成的均衡结构, 能够保证网络资源高效的配置。网络中连接节点的边是资源配置的路径, 密集的边, 代表着产业之间密集的互动, 更多的资源配置路径, 是资源高效配置的网络基础。

3.1.2 相互之间密切的关联带来了潜在的系统风险

联系紧密的网络中, 个体的风险会增加系统风险, 风险的负外部性增加。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为各国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给整个经济体带来了更大的风险。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危机。希腊的信用危机造成了欧盟的经济波动。聚集型产业集群内部各产业之间的联系紧密, 不同的产业风险不同, 如果关键环节的节点上的产业破产或者衰落, 那么势必使得整个产业集群都受到影响, 这种“多米诺骨牌”倒塌式的风险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运用涨落的思想来分析这种现象。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 其观测的宏观量是众多子系统的统计平均效应的反映。系统在每一时刻的实际测度并不都精确地处于这些平均值上, 而是或多或少有些偏差, 这些偏差就叫涨落。平常微小的涨落对宏观状态不产生影响, 当涨落到达某个特定的临界点之后, 就可能被网络中个元素之间的非线性联系放大为巨大的涨落, 使得原来的状态失稳, 产生不可逆的变化, 实现新系统的突现。图2描述了聚集型网络中一个节点消失之后, 网络的分叉。复杂系统中, 一个系统有着不断起伏着的子系统, 在奇异时刻或分叉点, 系统会突变, 随之的网络结构属性也发生变化。

3.1.3 聚集型网络与外界交流不足, 不利于发展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 系统必须要与外界交换能力、信息或物质才能维持并且发展[19]。聚集型网络作为一个系统必须保持必要的开放性, 才能够不断发展。现实已经说明, 越是与外界频繁交流的地区和城市, 越容易进步。聚集型网络大部分资源自给自足, 自产自销, 与外界交流较少, 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是所有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产业集群只有开放, 才能获得发展。这种开放不仅是输出产品, 输入原料, 而且涉及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引进入才和技术, 不断更新设备, 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3.2 湖南省产业集群网络分析

运用上面的理论, 对湖南省产业集群网络进行分析, 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在前面根据投入产出波动识别出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 绘出反映产业集群内互动关联的网络图。下面列出了湖南省典型产业集群的网络图。每个集群的网络图都是由不同的小网络结构组成的, 通过分析其网络结构属性, 可以判断其经济功能, 进一步针对性的采取政策引导, 趋利避害。

3.3 产业集群网络分析与经济结构调整

整个社会是一个复杂大系统, 经济结构调整是大系统内部的变动, 基于目前经济体的结构属性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才能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使得经济健康发展。根据网络结构与经济功能的关系, 下面从三方面展开产业集群网络分析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分析。

3.3.1 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效率

从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来讲, 如果经济体当下的弊病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那么通过适当的经济结构调整, 使得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更加紧密, 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在区分不同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来进行调整, 不能一概而论。

3.3.2 经济结构调整与风险

经济结构调整中, 应特别注重加强产业结构中核心要素集散节点所代表的产业的投入, 否则该产业的衰落, 将通过产业集群放大化, 使得所在集群的所有产业都发展减缓。要避免由集群“脆弱性”所带来的危害, 加强集群的稳定性。另一方面, 应该分析现有产业集群的网络图, 预防性的找出“脆弱”的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产业集群的稳定性。

3.3.3 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源获取

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使得现有产业集群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 包括技术、人才等要素。如果现有经济系统中, 有一些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非常紧密, 那么就需要进行评估, 这种自给自足的系统, 是否影响了其从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 是否能够适应外界的发展变化, 是否影响了其创新能力。在评估的基础上, 再结合其他因素,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4 结束语

在投入产出结构波动的基础上, 提取出投入产出波动相似的因子, 进一步识别出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属性, 并以湖南省产业集群为例, 进行了实证研究。不同的网络结构属性反映着不同的经济功能。聚集型网络结构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 较低的风险规避能力, 与外界交流较少, 不利于发展。离散型网络结构具有较强的资源获取能力, 较强的风险规避能力, 与外界交流多, 有利于创新及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应该注意现有经济中相关产业结构的分析, 针对不同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属性来具体的制定经济结构调整政策。

产业集群语境下的富阳纸业集群模式 篇6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工业发展方向”以来, 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培育产业集群的热潮。无论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内陆地区, 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积极实施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目前, 不少经济发达地区已基本完成了产业集聚, 但这种集聚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还有相当距离, 最多只能算“准集群”, 以富阳纸产业集群的实践为例, 就如何实现产业集聚到集群的跨越作些探讨。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某些相关企业在特定地域集中或“扎堆”;产业集群是大量从事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地域范围, 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产业集聚与集群两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产业集群必定是大量相关企业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 但大量相关企业的集聚并非一定就是产业集群。

2 富阳纸业产业集群模式及评估

2.1 富阳纸业基本情况

造纸业是富阳的传统行业, 已有1900多年历史;造纸业是富阳的支柱和优势产业, 占富阳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以来, 整个行业不断发展壮大, 行业地位在国内举足轻重。截止2008年6月富阳拥有造纸企业362家, 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造纸企业近300家, 产值超亿元的22家;其中90%以白纸板为主, 全行业产量达530万吨, 占全国总量的50%, 2004年富阳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授予“中国白板纸基地”称号。

2.2 富阳纸业集群模式

富阳纸业集群因环保而兴起, 以循环经济为纽带。造纸业可谓是制造业中的污染大户。长期以来, 富阳造纸业由于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且地处钱塘江上游, 造纸废水排入富春江及其支流直接影响着杭州数千万人的饮用水质, 富阳一度被列为省环保重点监管区, 富阳造纸行业也因此被列入钱塘江流域省级环境保护准重点监管行业。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赢得经济和环境保护双赢, 富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的方针, 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探索造纸业的发展出路, 2005年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富阳市造纸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关于限期淘汰“低小散”造纸企业实施意见》以及《富阳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 构建“集聚产业、限小汰劣、联片供热、集中治污”循环经济的总框架, 较好地解决了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一系列关系富阳造纸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并成功摘除了“省环保重点监管区”的黄帽子, 建立起造纸工业生物链。

(1) 富阳造纸企业生产原料主要是废纸, 除国内部份外, 每年需进口废纸数百万吨, 春江街道为此建起了省内最大废纸交易市场, 杭州海关富阳口岸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公用型保税仓库也在春江街道落成开放, 这是杭州地区乃至浙西北地区首个公用保税仓库, 并与杭州海关实现数据联网。

(2) 富阳造纸生产企业主要位于富春江南岸, 近100平方公里的面积汇聚全市90%以上的白板纸生产企业。在空间布局上, 自然形成以春江街道为中心区块, 以大源镇、灵桥镇为两翼的三大造纸产业功能区, 90%以上的造纸企业进入功能区生产, 为实施造纸循环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3) 热电集中联供, 提高能源效率。浙江三星、富春江环保和高桥等三个热电项目替代近300台小型工业锅炉, 初步实现连片供热, 252家造纸企业使用公共蒸汽, 占造纸企业总数的70.2%。“富春江环保”热电装机7.4万千瓦, 其中二只炉为垃圾焚烧炉, 日处理垃圾800吨, 供热500吨/小时。“三星”热电装机5万千瓦, 供热250吨/小时。这些项目的实施, 既节约了资源, 又保护了环境, 有力的推动了园区的生态建设。

(4) 配合春江、灵桥、大源三个造纸工业功能区, 投资14亿元建起了“永泰”、“八一”、“春南”、“大源”、“灵桥”5个污水处理厂, 造纸功能区所有的造纸企业的污水排放口一律封堵, 形成五个统一排放口, 进行集中治污, 并安装自动在线检测仪, 规范收费。同时启动污水回用工程, 大大减少废水排量和确保了达标排放。此外, 对园区外的个别造纸企业, 要求其污水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 进行二级生化处理, 确保达标排放。这种废水三级深化处理和水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做法对保护富春江水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5) 富阳造纸业还带动了造纸机械、交通运输、纸品加工、化工原料、包装印刷、信息业、金融业、劳动力市场、纸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此外, 造纸行业协会为白纸板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生产技术的改进、经营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有效遏制了低价竞争的无序局面, 保证了富阳纸业的健康发展。成立于2005年的春江造纸行业技术研发中心, 被杭州市科技局认定为杭州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发中心。通过行业研发中心解决行业中的共性关键技术, 帮助企业解决研发和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在科技攻关、技术培训、科学管理和产品检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行业研发中心还与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院等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 目前, 开展的“废纸制浆造纸污水减排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等两个项目已列入省2007年国家863计划成果与浙江民营企业对接专项计划。上下游产业和协会、研发中心逐渐兴起与造纸业组成了相互促进的产业链。

2.3 评估

衡量产业集群走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是否具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这种竞争优势并非建立在低要素成本和政策优惠基础上, 而主要来源于其内生的集群经济效益。即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并走向成熟, 将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形成知名的区域品牌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富阳纸业以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形成庞大生产体系, “集聚产业、限小汰劣、联片供热、集中治污”的循环经济模式已基本具备了产业集群的条件, 富阳纸业不仅已经完成了产业集聚到集群的跨越, 并且逐步趋向成熟。

富阳造纸2004年就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授予“中国白板纸基地”称号, 全国白纸板产量二分天下有其一。市场份额增大, 意味着话语权相应提高。2007年, 在进口废纸连涨、造纸企业利润空间透支的背景下, 富阳造纸行业协会根据市场行情及成本核算情况, 联合占当地产量70%的70家企业, 展开了争夺价格主动权的“抱团作战”, 一改以往的竞相压价态势连续3次联合提价。这不仅没有吓跑客户, 反而让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第一次不约而同地汇聚富阳。

品牌是企业最有说服力的形象, 也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富阳通过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 使部份造纸企业产品获得浙江省、杭州市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等称号, 特别是永泰集团, 公司主导产品灰底涂布白纸板、白底涂布白纸板、白卡纸、扑克牌纸用各系列防伪纸等高档产品, 先后荣获“杭州名牌”、“浙江名牌”称号, 2003年涂布白纸板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YONGTAI”商标为浙江省著名商标。2008年富阳造纸业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 富阳白纸板产业集群也被认定为“全国百佳产业集群”。

3 富阳纸业集群存在不足、成因及对策

从产业集群的含义与基本特征看, 富阳纸业产业集群是比较成熟的。但从其运行模式及效果而言, 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

3.1 富阳纸业集群存在的不足与成因

(1) 集群效应不明显。

对于集群效应, 专家有过形象比喻:犹如滚雪球, 最初仅是一个“核心”, 随后越滚越巨大, 最后成为“巨无霸”。这种效应在富阳纸业集群中几乎没有多少表现。

一是缺乏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往往能孕育和催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造就区域经济中心, 吸引各种要素向中心再集中和有效使用。富阳纸业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 但该产业对技术、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都不高, 准入门槛低, 所以, 大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 产品档次一般, 且存在过度竞争, 在产业集群中难以产生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截止2007年, 全市造纸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28家, 产值超亿元的仅为22家, 如永泰纸业所谓的龙头企业, 年生产能力不过20多万吨, 与全行业530万吨产量相比, 要成为能拉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还是有相当距离。

二是行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集群一般有四类企业或机构组成, 第一是专业从事生产主导产品的同类企业;第二是辅助性的生产企业, 如上下游的配套企业等;第三是流通企业, 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成品经销商等;第四是为制造部门服务的支撑机构, 如各类中介组织、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等。产业集群中组织间合作持续交互作用, 企业相互依赖, 从而形成生产网络、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富阳纸业规模很大, 相关企业、中间组织和支撑机构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联系, 但造纸企业生产的专业化、精细化很有限;大中小企业间基本以竟争为主, 缺乏有效协作, 更不用说优势互补;产品主要由厂家自产、自销, 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 企业规模效益普遍不高。

三是行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群中, 企业间由于集中、频繁的交往与经常性的合作, 促进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广泛传播, 同时, 竞争又迫使企业不断创新, 有利于创新成果的扩散, 有利于新企业成长。而富阳造纸企业主要以单、双面涂布白纸板为主, 由于产品单一, 各企业的产品结构严重趋同, 引发和加剧同业间的无序、过度竞争, 制约着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张。另一方面, 富阳纸业在技术上以适用、简单为主, 极大部分企业重眼前轻长远, 满足于“一种产品吃一辈子”, 没有核心技术, 研发力量薄弱,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供给不足, 没有自主品牌, 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2) 产业链不长。

从行业本身看, 造纸业链条很长, 与一、二、三产相伴, 原料牵涉到农业, 工艺与工业相联, 销售涉及物流, 可以说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天然良港。然而, 富阳造纸以废纸为原料, 局限了向上延伸的可能;下游发展中, 没有形成象样的要素, 如2007年富阳纸产量520万吨, 而本地纸制品加工行业用纸仅有312395吨。又如物流市场, 富阳废纸交易市场做得较成功, 造纸行业每年可降低成本1亿元, 而辅料备品备件市场一直是有市无场。此外, 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 1994年富阳曾打造“东方纸城”, 未建就夭折了。

3.2 对策

根据国家《造纸产业发展政策》预测, 2010年我国纸及纸板消费量将达到8500万吨以上, 有效产能达9000万吨。因此, 造纸业在中国经济的地位还将进一步提高, 同时, 在节能减排大背景下, 受需求增加的刺激, 纸张价格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稳定上涨。

富阳纸业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摆在那儿,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准集群”蜕变为健康成熟的产业集群。大处着眼, 细处着手, 特别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

(1) 坚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据调查, 富阳吨纸废水120多吨, 是国家标准的2倍多, 年产18万吨以上的造纸工业垃圾。治污成了产业自身发展的命根所系。只有化解了环保风险, 才能真正有底气去应对市场风险。

第一, 全力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造纸工业功能区要把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推行清洁生产与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推进产业的升级换代。首先要严把项目审批关。凡全市新建、扩建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项目必须一律进入造纸工业功能区;造纸工业区严格实行统一治污, 实行排污总量控制, 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其次, 要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

第二, 采用国际先进的造纸生产工艺, 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从根本上解决治污问题。

第三, 制订标准, 限定规模, 加大执法力度, 对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 限期淘汰“低小散”。

(2) 加大产业政策扶持, 完善产业集群战略。

产业集群不仅要依赖于市场, 更要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按照“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 积极引导产业合理集聚、链式发展, 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一, 扎实基础促延伸。

造纸业是富阳纸业集群的基础。只有牢固这个基础, 才有可能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首先, 实施扶大扶优战略, 以大企业带动集群。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看, 工业的发展和强大取决于大型超大型工业“航母”的出现。处在集群产业链关节上的龙头企业, 是产业积聚和集群的“领头羊”, 是培育产业集群的核心, 因此, 必须加强对产业集群中造纸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实施内联外引, 资产重组, 强强联合, 使部份优势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大企业、大集团。其次, 对现有规模企业和品牌实施“样板”工程, 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将其培植成为支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再次, 提倡大企业由制造向研发和服务业两头延伸, 鼓励龙头企业将一些配套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 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关联、配套企业, 不断吸引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聚, 逐渐形成以若干大企业集团为龙头、以相关企业群为配套的产业聚集带。同时, 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分工合作关系, 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产业体系。

第二, 汇聚优势创集约。

发展产业集群, 要坚持产业链带动产业群发展, 向上下游产业延伸, 实现跨行业、多元化发展, 形成以造纸为主的纸业集约经济。

一是以工业园为主体着力发展产业链。工业园是汇聚企业、品牌和项目的有效载体, 为造纸产业链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政府要因势利导, 放宽准入, 鼓励参与造纸产业链发展企业进园, 将要素配置向产业链企业倾斜。其次, 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 加大引进力度, 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 吸引国内外制造商、采购商、配件供应商参与产业链和产业群发展。通过招商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 形成骨干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集聚、产业链条完整的园区发展模式。

二是依据循环经济模式着力延伸产业链。鼓励企业建立新产品研发机构, 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 污染小, 市场潜力大的纸产品,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条件实行林纸浆一体化及规划建立稳固的废纸资源收购加工基地, 突破原材料供给瓶颈。实现固废再利用, 衍生后续产品,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三是在上、下游的一些环节上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围绕产业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开放性产业群要求强大物流业的支撑。围绕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鼓励外地企业来设立销售中心和投资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开展多方面服务, 引导行业集群, 推动市场与生产联动。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开放型产业体系。

4 富阳纸业产业集群的启示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 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富阳纸业产业集群的演变实践 , 至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或启示:

(1) 以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2) 产业集群并非随意打造, 政府不可能在那些缺乏基础和条件的地方刻意“制造”集群。

(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双重作用的结果。

(4) 产业集群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集群课程 篇7

一、慈溪家电集群经营中的困境

(一)企业单体规模小、资本实力有限

慈溪家电生产产值虽然已经达到了中国家电制造业的30%以上,但这些小家电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资本实力有限。2007年,在慈溪众多小家电制造企业中,年销售达1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仅仅只有卓力、惠康2家,年销售总额在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只有方太、沁园、浪木、宏一、华裕、先锋等,大部分企业的年销售额在2亿以下。从企业利润来讲,以慈溪产值超500万的规模企业2007年利润平均水平172.9万元计算,300家慈溪家电企业估算总利润只有5.2亿元,尚不及广东格力一家的利润。如今,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打造品牌时代已经过去,家电品牌的制造和培育的成本已经大大提高,再加上小家电的品牌号召力很难与彩电、空调等电器相比,因而慈溪小家电企业靠单打独斗扩大品牌影响,已非易事。

(二)在全球价值连上处于低附加值环节

慈溪家电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不高,多数小家电以出口为主要销售渠道,因为缺少强势品牌,多数企业依赖OEM制造加工出口为主,即便是国内市场上的较为知名品牌企业,在产品出口还是以贴牌为主。制造业的价值链三个主要环节,即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市场营销,两头的附加值较高、中间环节的附加值低,形成了一条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慈溪家电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价值链最低的加工制造环节,造成集群内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

(三)完整产业簇缺失

完整产业簇的缺失制约了慈溪家电产业圈诞生强势品牌。在一个完整的产业簇中既包括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也包括下游产业的成员、互补性产品制造商以及诸多基础设施的供应商、智力支持机构和技术支持机构。山东青岛、广东顺德两大家电产业圈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簇,而在慈溪家电产业圈里,所有家电企业除了提供最终的产品之外,连最起码的服务都不能够提供。再加上下游诸多产业产品成员、销售渠道、顾客等的缺失,这些因素的不足导致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知名品牌。

(四)模仿生产,低价竞争

慈溪家电集群中,部分中小企业因为无法有效提升自身产品技术研发能力,往往采取“模仿生产”,即把别的同类产品买来,稍加改装,就进行批量制造生产销售,由此造成严重的产品雷同。为了在相对有限的市场内进行竞争,往往都采用低价竞争策略,互相压价竞销,甚至仿冒他人商标生产,偷工减料、降低产品的质量,有损集群整体形象,不利品牌产品的价值提升。

二、集群品牌及其产生的效应

(一)集群品牌的涵义

集群品牌是集群内企业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是集群内众多组织、机构在对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服务)长期的生产经营中积累而形成的,具有为外部购买者、合作者以及其他相关者所广泛认可的知名度、美誉度的名称和标识,其品牌名称由地名和特色集群产业组成,它反映着集群产品整体的质量、档次和服务以及集群内企业的信誉水平,代表着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集群品牌有别于企业品牌。一是塑造的主体不同。集群品牌的塑造是关联企业的联盟或者集群内的优势企业,此外行业协会、当地政府也可能参与集群品牌的建设主体,它将特定行业与某一地理或行政区域联系在一起,比单个企业品牌更形象、直接,品牌效应更持久。二是性质不同。集群品牌对于集群内企业来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是集群内企业共同的无形资产,集群品牌一旦产生,集群内任何企业都会享受到集群品牌给它带来的利益。中小企业实力有限,多数都无力打造自主品牌,集群品牌的创建,知名度、美誉度一旦形成,将成为整个产业集群的一笔无形资产,使得该产业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被外界所认知,惠及这个集群中的个体。目前慈溪家电作为一个集群品牌的整体影响力还不够,不如“嵊州领带”“温州鞋业”名声在外,因此,在集群中龙头的整合与带领下,加大慈溪家电诸多家电企业的合作研发与营销,把慈溪家电集群这块牌子做响,走集群品牌之路,是慈溪家电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有效手段。

(二)集群品牌的效应

1. 市场推广效应。

作为产品形象标识的品牌,能带来购买者较高的搜寻收益,较低的搜寻成本,因而就成为对产品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集群品牌代表了集群内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企业信誉上的优势,也代表了集群所在地区所能提供的某些良好的社会服务。因而,它能有效地维系企业客户的忠诚度,并不断吸引新的客源。由于集群品牌代表的是成百上千家企业,能够实现的差异化产品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其市场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嵊州领带协会会长胡少南说,现在国内外许多客户就是冲着“嵊州领带”这个集群品牌而来的。浙江佰利领带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德军如此描述“嵊州领带”这个集群品牌带来的好处:“现在整个都倒过来了,过去是我们跑到国外去推销,如今是外商主动找上门来下订单。2005年公司卖出400多万条领带,产值突破8000万元,但并未为此增加多少广告成本。”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作为集群品牌名扬海内,几乎无人不知。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商客远道而来,常年留守在义乌、永康经商的外国客商有5000多人,这就是区域集群品牌产生市场影响力的结果。

2. 资产增值效应。

首先,集群品牌有利于企业资源共享,有效整合产业内部资源。集群品牌是区域内所有企业发展的共同资源,代表着区域产业竞争力。集群以知名品牌为纽带使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集聚在一个知名品牌之下,通过集群品牌实现销售渠道共享,形成分销与产品流通优势以及由渠道费用的节约带来价格竞争优势。渠道集群和产品多样化能够使同一品牌的多个产品比单个产品占有更广泛市场空间,扩大品牌产品生产能力,增强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其次,名牌企业品牌延伸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品牌的无形资产。名牌企业进行品牌延伸,实现低成本扩张,既可以使一些质量上乘的无牌企业共享品牌无形收益,提高产品附加值,又可以摊低创牌费用,降低单位成本,使品牌的无形资产在运动中增值,提高产品竞争力。

3. 优化产业价值链效应。

产业集群品牌一经形成,具有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甚至不同产业,扩大地区产业规模。而且,随着集群竞争力的增强,这种资源吸引效应还会逐步加速。同时集群内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向高端发展,集群产业不断向产业链两头双向延伸,逐步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出现新的增长极,产业集群的价值链进一步优化,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三、慈溪家电集群品牌创建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集群品牌定位

将慈溪家电集群特性、品质和声誉等给予明确界定,通过精心设计和营销策划,确定慈溪家电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集群品牌定位应该体现家电产业特性和慈溪区域特性。充分了解利益相关者对家电集群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清楚地了解本区位的资源优势,调研竞争对手的状况和策略,从而规划集群品牌发展目标和竞争策略,建立集群的声誉,提高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赢得顾客的青睐。

(二)注意集群品牌的注册与使用

集群品牌效应只有在商标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就需要把品牌注册为商标,使品牌合法化。因为慈溪家电国外销售比例较高,因而除了进行国内注册外,特别要注重境外注册。注册集群品牌商标是利用法律手段对共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要科学运用防御性、组合性注册策略原则,做好集群品牌注册。可以借鉴温州注册的“中国鞋都名品”专用标志做法,集群品牌可由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申请注册,并由其统一使用、管理和保护,全体会员企业可以同时使用两个商标即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会员企业需要通过与集群品牌管理主体签署品牌协议,统一理念、行为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按照一定的组织和规划进行统一的品牌经营。

(三)加强集群品牌形象宣传和传播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品牌若想在市场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仅有特色资源、好的产品、准确的品牌定位和设计制作还是不够的,必须把这些信息有效地传播出去,让市场和社会接受和认同。所有的集群品牌都需要形象营销,提高集群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于经济外部性的原因,集群内的单个企业不愿意单独组织规划整个集群的营销活动,而往往采用“搭便车”的行为,因此集群品牌的形象营销,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公共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可以充分利用“慈溪市家电会展中心”这个平台,组织各种博览会、交易会,同时通过举办设计大赛、艺术表演,开发工业旅游线路,创建专门的集群网站等方式来展示慈溪家电良好形象,塑造集群品牌。

(四)做好集群品牌的维护

集群品牌属于“公共物品”,良好的集群品牌声誉建立起来以后,会对集群内的企业个性化品牌的创建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集群内一些企业采取“搭便车”行为,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也会使集群整体和集群品牌的遭到损害。如2004年,一场“毒火腿”事件,导致了金华市整个火腿行业集体受灾,传承千年的“金华火腿”品牌形象受损,负面影响持久深刻。因此,采取集群品牌保护措施,以平衡集群内企业的竞合行为十分必要。

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在集群品牌维护中应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严格执行产业的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大力推行国内和国际行业认证工作,规范和指导企业的行为,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对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和处罚制度,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环境,保护产业集群品牌的声誉不受损害。除注意一般性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外,还应特别注重家电产品保真认证和慈溪产地认证。

(五)扶持龙头企业,提升集群品牌价值

在产业集群区域,集群品牌加上若干个国内外知名的个性化品牌,才是比较理想的品牌生态。领头品牌对集群品牌的建设有支撑作用,可以促进集群品牌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目前慈溪家电已产生“方太”“沁园”等一批知名品牌,如何尽快使他们形成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打造世界知名品牌,进而带动慈溪家电产业的升级,是当地政府必须努力探索的工作。目前,对方太这样的大企业给与扶持,并动员它逐步放弃生产,将其资源转移到品牌和销售网络的建设,将生产和制造转移给其他中小企业,同时吸收一批中小企业入股本企业,是可行之策。方太等企业成龙头之后,一方面将自己的定位由微笑曲线底部升至两端,另一方面为众多中小企业进行原材料采购、融资、维修等公共服务,这样不仅能使龙头企业品牌价值大大提升,也会使整个集群的品牌价值大为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新权.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相关问题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姚向军.集群的力量[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集群课程】相关文章:

集群搭建05-17

应用集群05-27

集群软件06-10

产业集群06-13

市场集群06-26

分布集群06-26

产业集群研究05-01

集群化技术05-08

东莞产业集群05-21

奥运科技集群05-25

上一篇:餐具设计的符号学解读下一篇:线性概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