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2024-06-17

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精选十篇)

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1

一、环境保护意识渗透物理教学之中

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息息相关的话题。物理教学目标就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环境污染:空气的污染、水的污染、噪声污染等,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增强爱护和保护环境意识、从自己做起共同爱护、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我经常从两个方面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1) 以真实的背景为材料, 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在第二单元《水循环》一课教学中:首先, 让学生搜集有关水的来源和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知, 并按气体、液体和固体作分类整理, 与同学进行交流。其次, 让学生调查自家的用水情况, 并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 (如:“节水”还是“浪费水”、“会造成水污染”还是“不会造成水污染”等) 。第三, 让学生调查生活区域内水的污染源及防治的设想或建议。最后, 教师在上课时, 再结合近几年我国、世界频频发生的大干旱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 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感受到要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节约用水, 树立了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2) 走向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将环境保护意识渗透于教学中

在物理教学中, 可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笔者在有关环境问题教学中, 常常首先设计如下2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以水污染为例:

1. 你生活用水是什么?水源来自什么水域?

2. 你生活区域有河流、池塘吗?水有没有被污染?

接着根据问卷调查的内容, 利用一节课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 共同找到污染的原因, 解决的方案及反思。最后, 让学生写一篇环保小论文或写一封给环保部门的一些建议的信。

二、物理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引入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联系, 体验到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建立在物质及其运动的形式上。课堂上, 教师可以在情境诱导渗透思想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同时又接受思想教育。例如在讲述分子概念时,

文/李富兵

教师先将装有水的烧杯放入少量高锰酸钾, 放置一会儿, 学生可清楚地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现象。这个实验现象比较生动的说明物质含有微小粒子, 同时也能形象地说明分子的运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来丰富想象力, 进而发展到抽象思维, 把宏观的现象和微观的事实巧妙的联系起来, 从而建立微观世界: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原子的结构。这样通过实验讲解, 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也比较自然渗透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又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观点。符合形象到抽象—生活实践中, 符合认知规律。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 牢固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为人类造福的思想渗透于物理教学中

科学探索脚步永无止境, 科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生活和质量。物理领域里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兢兢业业, 为我们人类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做出杰出贡献。如, 在教授地球的磁场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次提出了司南的概念, 从而对后世的航海提供有力的帮助;又如, 法拉第用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发出电流的原理, 发明出了发电机, 为人类提供了光明。用物理分析方法, 制成了各种航天器, 使人类走出地球已不再是梦想。从科学家的探究态度中, 让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 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热情, 树立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四、爱国主义思想、优秀道德品质渗透于物理教学中

人是地球的主宰, 他能改变自然, 创造原先不存在的东西。民族的繁衍、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因此, 培养具有爱国主义、优秀品质的人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教学如何渗透这一教育思想呢?教学中, 我努力挖掘教科书中思想教育的素材。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指南针, 为人类文明、物理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不仅增长了物理知识, 而且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同时我也给学生指出, 目前我国物理的有些领域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激发学生们学好物理、振兴祖国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再通过介绍物理家的爱国事例:著名波兰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 发现一种放射性元素。她为了纪念祖国, 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钋”等事例。让学生了解物理家不仅有渊博的知识, 而且有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电流的磁场教学中, 通过介绍奥斯特通过无数次实验, 克服重重阻力发现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学习科学家坚韧、锲而不舍的精神, 甚至为科学献身精神。

总之, 教学与教育要相辅相成,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而且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物理教学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引入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科学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培养节约, 相信科学, 破除封建思想, 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从小热爱科学, 将来运用科学为祖国作出贡献, 将知识和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于一炉。

摘要:若想物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教师就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而且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物理教学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以真实的背景为材料, 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走向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将环境保护意识渗透于教学中;破除封建思想, 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入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培养节约, 相信科学培养从小热爱科学, 将来运用科学为祖国作出贡献, 将物理知识和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合。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2

水江小学

彭小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思想为先,思想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

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此期间对他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通过课堂阅读,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也就是把思想教育渗透到阅读中去。

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获取信息量最多的手段。课堂阅读一般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这种阅读带思考性质,阅读要做到边读边想,并注重知识的对比、联系。

1、认识作者、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思想热情 古往今来,不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各行各业的事业有成者,他们创下的骄人业绩,谱写下的华章,都与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道德信念分不开的。利用作家和时代背景,可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

《示儿》作者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主张抗金,曾到抗金前线参与军务。他的抗金主张一直受到统治集团的压制,几度被罢免官职。作者盼望死后还能听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消息,表现他对祖国热爱之深,对金统治者憎恨之极,虽然他已濒临死的痛苦,但在沉痛之中包含着希望与信心,悲愤中又交织着乐观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示儿》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更应结合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针对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思想,对台湾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喜欢《示儿》,而且更怀念陆游,敬重陆游的伟大人格,且表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握好作者和背景资料处理,便会激发起学生的思想感情。

2、紧扣作品主题,引发学生思想共鸣

主题是作品的精神所在,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有的讲清一件事,有的表达一种信息,有的阐明一个道理。小学教材中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无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求领悟作品的精神所在。

《春种一粒粟》是李绅的诗,作者用了“一折向左、再折向左、三折向右”的结构方式,先是由点到面地竭力铺陈敷衍宏阔壮观的丰收景象,随即将“农夫犹饿死”的结果猝然亮出,在特大丰收与农夫饿死这对矛盾的猛烈冲撞中,产生震撼人生的艺术力量。揭露了“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则是在五谷丰登,一派丰收景象下出现的,这就更令人沉痛,更令人深思。为加深学生对这一特殊心境和作品的理解,上课时我用李绅的另一名篇《锄禾》作比较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锄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农夫们在烈日毒阳下汗水滂沱的舍命耕作的清苦情景。农夫们含辛茹苦,如牛似马,但过着花天酒地生活的达官贵人对他们又何曾有半点怜悯。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打动各个层面的读者,是因为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们的残酷压榨,再现了当时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并表露了对他们的深挚的同情。同一作者,两首古诗,其作品虽然表现的情景不同,但有着相同的主题,就是揭示劳动人民的苦难。两作品比较下,同学们理解作者的心境和作品主题后,我抓住时机进行思想渗透:在生活富足的今天,孩子们要知道劳动人民的艰辛,我国仍有大部分地区处于贫穷,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忧患意识,珍惜粮食,节约开支,帮助有困难的人渡过难关,为祖国多做一点好事。

二、利用作文教学优势,渗透思想教育

六年级作文“让你感动的人或事”,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生活枯燥无味,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何来感动?说到父母,老师,学生居然说:“父母养育我们是天经地义,老师教育我们是职责所在,朋友帮助我们是理所应当.”我一时无语,现代孩子到底什么是感动?如何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找来风雪中一位卖苹果的母亲的文章,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因感动而喜欢.我说:“你们会感动啊?这不是天经地义了?”学生大都垂下了自己的头.“或许你们的父母没有这么伟大,但是他们都用独特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儿女,你能感受到父母特有的爱了么?把你的爱大声说出来.”这次习作完成比预期的好.三、通过时代背景的差异,进行思想教育

六年级课文《景阳冈》是为了突出武松的英勇豪爽,在学习时,学生却认为武松是一个不爱护动物的粗鲁之人,这行为不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我表扬他们爱护动物这一行为,可是在那个时代,你不除掉老虎,老虎会伤人性命,他为人们除害,在那一背景下,武松的行为是值得称赞的.可在现在,老虎是珍稀动物,我们有义务好好保护,所有危害老虎性命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武松那时用拳头对抗老虎,如果现在你在山上碰到一老虎怎么办?学生用现代人爱护动物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在老虎威逼性命时,他们依然说出了打死老虎,这是正当防卫,但是却没有武松英勇,所以武松是好汉,是打虎英雄.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新武松打虎》.虽然学生“打虎”的方法五花八门,但是学生却受到了思想教育.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有自己的思维,如果只是硬性规定,学生多半不服,并且会适得其反,只有让他们真正地体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灵活、充分发挥语文知识的功能,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如春风化雨露,润物细无声,从而取得高水平、高效率的思想教育效果。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思想品德 教育

义务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教材之一的初中物理,新教学大纲强调指出:“物理教学必须结合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愛国主义教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形式应灵活多样,要易于学生接受。”《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可见,思想品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理应确立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和重要保证。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之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只有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他们才会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转化为学习和行为的动机,并自觉地按照祖国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发展自己,从而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得到和谐的发展。

但是,还有很多学校和教师,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应试教育仍然备受重视,素质教育难呼为继。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与教材脱节的教辅资料扰乱了学生学习的视线,一些教育主观部门单一地用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机制,学校和教师或片面强调升学率,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以标榜学校和教师的“业绩”,只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过多的搞“题海战术”,经常布置一些过多或过难的作业题,不求实际地提高了物理知识的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背离了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习物理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考高分,升入高一级学校。这样的教育只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一些或高分低能、或思想品质低劣、或学到一点点就目空一切的不合格人才。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必须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得能到相应的发展。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物理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

(1)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介绍我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以具体地事实,在恰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如:在讲光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又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后,可向学生介绍“天平小史”,由秤砣的发现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秤和称量物体质量的统一单位了。再如:学习《杠杆》后,让学生《我国古代杠杆》,学习《电和磁》后,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些事例,不仅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我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一种自豪的心理共鸣,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

(2)给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如我国核物理学家何泽慧,介绍她在德国、法国从事研究工作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物质条件相当困难,但她用简单仪器设备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发现了重原子核的三分裂变。回国后,又正值建国初期,国家对实验核物理研究的投资很有限,但她和青年人一起利用简陋的设备,克服重重困难,制成了达到国际水平的乳核探测仪。又如,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多次遭到迫害,被监禁在孤岛上长达五年之久,在一切书籍被没收的情况下,他把资料强记在脑子里,终于胜利地回到祖国。再如,在我国西部,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奉献一生,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等等。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埋头苦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爱国主义者,科学家的追求就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最大贡献。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热爱自己祖国的高尚品格来感染学生,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情感。每个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祖国,他们时刻都在想着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给祖国,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很值得我们每个人效法。如在学习球面镜后,介绍“魔镜”的故事,通过阿基米德利用“魔镜”帮助国王大破罗马战船的故事,说明这其实是凹镜的作用。学生听完后自然会想到阿基米德能用自己的发明来保卫祖国不被敌人侵犯,作为学生我们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阐述物理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深入挖掘物理教材本身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教学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原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例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时,可先告诉学生法拉第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他根据奥斯特“电生磁”原理,按照事物的逆向思维方法,经过长期无数次实验才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的。然后通过材料《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实验,科拉顿却看不见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呢?从而说明,一个微小的条件的变化,却会导致物质运动的根本变化。只有教师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从而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才会有积极作用。

(2)结合教材有关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时,可结合“力是什么”、“磁场”等知识点;认识“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时,可结合“力、光、声、热、电、磁”等知识点;认识“物理现象与它的发展过程是对立统一的”时,可结合“运动和静止”、“物体的浮沉条件”、“电压与电阻”、“原子的构成”、“反射与折射”等知识点;认识“发展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时,可结合“物态变化”等知识点。

(3)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组织教学。

例如:对“14.5浮力”教材内容,我是这样安排的:

联系生活:鸭子能漂在水上……

探究实验:观察弹簧秤称重物,在空气中与物体浸入水中的读数变化。

小结:阿基米德原理。

防止简单枚举:指出浸入液体(或空气)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作用。

如此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

3、在物理教学中持科学态度,用科学方法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中进行渗透与感染尤为重要。

(1)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学习物理就是要带领学生认识并掌握物理现象的客观规律。因此,进行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的过程。要做到相信,既取决于对物理规律认识的深刻程度,又取决于情感上的接受程度。教学中必须先从生活和现象中指出问题再研究得出结论,而不能无凭无据的下定义。物理规律要通过实验操作并进行归纳,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它们的认可程度,只有认可了、相信了物理规律,才能热爱物理,也只有热爱物理才能更好地掌握物理。初中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相信,还不仅仅来自于实验和推导,同时还要看这些物理规律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应该很好地利用教材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等有关材料,使学生相信大气压的存在,从而体会到不按科学办事是不行的道理。

(2)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这是培养学生一种重要的科学品质,探究性实验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事求是态度,真正体现物理的实验学科的特点。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从中获得体验。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一种乐于探究、乐于求真的心理倾向。在探究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遵循物理规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崇高的动机。教材十分重视兴趣作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和利用操作兴趣,要重视教材的观察实验和小实验、小制作;二是培养和利用因果兴趣,如教材中的“想想议议”,一般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按照因果关系去分析、探索,靠因果关系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园地。爱迪生一生中获专利的发明有1328种之多,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发明成果,除了他对发明具有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造福人类的崇高的动机。

4、在物理教学中还应该结合有关内容揭露和批判迷信思想,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

例如:在学完《声现象》后,介绍科学世界“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通过北京天坛的巧妙设计,使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又如:学习《光的折射》后,让学生阅读“海市蜃楼”,然后说明成因,让学生冲破迷雾,相信科学。

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初中物理教学有促进作用。

前面提到:高尚的思想品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动力和保证。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对教学有着促进作用。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利用播放课件《牛顿的故事》来引入新课,看了课件后,学生被物理学家牛顿的勤奋和悉心钻研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教学就在这热烈的气氛中展开,学生怀着对牛顿的崇敬心情去学习,这一节课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所在,特别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是整个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4

一、思想教育要体现“渗透”, 避免说教

物理科的思想教育, 要有机地渗透在物理知识的载体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做到“传道与授业之中, 达意在语音之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切记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或者进行说教式的思想教育, 或者占用过多的时间对一些哲学问题进行解释, 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还会使学生产生反感, 影响正常教学。

如:教材中的摩擦力教学, 是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这一哲学原理的好教材, 但如方法不当, 就会喧宾夺主, 不利于正常教学。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 正好讲这一节课。他是这样进行的:在讲摩擦力之前说, 我们今天所学的摩擦力符合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 然后用相当一段时间解释后才开始正式上课。这样进行思想教育显得有些生硬且学生对此原理不可能理解得很透, 从而带来一些疑问, 影响正常教学。如果采用另一种做法效果截然不同。如先做演示, 把一物体放在水平面上 (可直接放到讲桌上) , 给物体以水平力, 而未推动, 然后逐渐加大推力, 物体仍保持静止。根据此现象说明静摩擦力等于推力, 且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当推力达到一定值时, 物体开始滑动, 这时由于外力量的变化引起摩擦力质的变化, 由静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这就是哲学里有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这就在潜移默化中把物理知识与哲学知识联系起来了。思想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 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教育要推陈出新, 避免老调重弹

课本中有些素材往往是学生们熟知的, 甚至是小学时就知道的。对这些素材要有所发挥、拓宽, 多角度进行分析, 付之与新的内容, 避免老调重弹。如在《磁现象》的教学中, 教师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联系我国的四大发明。往往教师还没有说出口, 学生就说出来了。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换一个角度, 这样进行:我国的四大发明人人皆知, 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但是在旧中国我们的祖先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帝国主义的炮膛成为侵略我国的“帮凶”。由此教育学生:只拿祖先的成就进行炫耀, 而不去发展、强大我们的祖国是不行的。“落后就要挨打”是血的教训。这样老话新谈, 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且学生也感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取得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思想教育要联系实际, 避免空谈

物理的特点之一是与实际联系紧密, 许多内容、甚至习题都可以与学生的言行联系起来, 进行养成教育。

有一次上课前, 我看到一位同学用脚踢门。这节课正好讲《力》, 我在讲到力的相互作用时, 我有意的举了脚踢门的例子进行分析。我是这样讲的:刚才一位同学把教室的门踢了一脚, 如果用力较大时, 门会被踢坏, 同时这位同学的脚也可能受伤。这是什么原因?请同学们考虑。通过学生的讨论, 教师的引导, 在分析这个事例的过程中力的相互性也就理解了。最后我加了一句:这样的行为既损人又不利己, 希望同学们不要做这样的事。通过此事例, 使学生在理解力的同时又受到了爱护公物的教育。一举两得自然把养成教育渗透的课堂教学中。

四、要善于挖掘素材, 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 而现行教材中对思想教育的素材缺少必要的阐述, 往往包含在教材内容的深层,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教材深入挖掘、适当拓宽、随机联系进行思想教育。如在“直线运动”的教材中似乎没有什么思想教育的素材, 但只要认真分析教材, 就会发现它隐含着重要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利用此素材, 可以告诉学生研究任何现象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又如在电磁感应现象教学时, 向学生介绍法拉第的事迹,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坚忍不拔、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5

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当前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如何全面认识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搞好教书育人,是新时期体育教学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课题。实践使我认识到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只有这样,体育教学任务才能圆满实现,取得好的效果。

一、利用室内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加强思想教育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体育教学的成败。有一段时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上课没兴趣,请假现象严重。原来学生存在着种种想法:有的认为,幼师班又没升学任务,又不进行达标,成绩好坏无所谓,不过是玩玩;有的认为,无需进行锻炼,考试时也能取得好成绩;还有素质较差的学生认为,我的体育成绩反正考不及格,何必吃苦花力气……针对这些现象,我利用雨天室内课给学生讲体育课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体育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学生认识提高了,认为只有把身体搞好了,将来才能搞好学习。态度端正了,上体育课基本上都满勤了,而且每个动作,每种技能都能认真掌握。

二、结合体育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室外上课容易受到各种室外因素的影响,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再加上学生的人数多,基础不一,体质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去进行组织教学。通过教师言、行,再结合各种队形变换和准备操的练习,进行诱导启发,使学生既受到组织纪律教育,又受到行为美的教育。

在进行各种跑、跳、体操等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要领,还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在山羊分腿跳跃这一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胆怯、畏难。教学前我首先进行启发、鼓励,要求学生克服害怕心理,把“山羊”比作是“纸老虎”,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示范,让胆大的学生先跳,对胆小和身材小的同学,加强帮助和保护,使他们克服“怕”的难关。在教学中,通过保护和帮助,进行团结友爱教育。通过布置和收发器材,进行劳动和爱护公物教育等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抓住各个环节,注意进行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了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作用。

三、通过体育游戏和比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它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各部分生理组织、机能健康的发展,而且对培养开展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它具有一定竞赛因素,寓意深刻、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简单易行,而且思想性强,能进行集体主义、团结友爱、组织纪律教育。例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赛、障碍跑、球类教学等。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相互联系、亲密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沉着的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培养了学生活泼、愉快和乐观的情绪。

四、通过执行“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要切实完成教学任务,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是重要的一环。每次开学初我对学生都进行“常规”教育。如室外上下课的形式,站队和队形变化,考勤、请假,上课时衣着、鞋帽、围巾、裙子等均要按要求严格执行。当然学生能否自觉执行,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以身作则。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我在体育教学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上课穿球鞋、运动服的同时,我自己都会首先做到。冬天迎风站立,夏天朝太阳站立,长跑教学等我都会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训练,这样既锻炼了自己,又教育了学生;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养成了良好作风。

五、加强校运动队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校有三个职业幼师班,都是女生。要参加市级比赛有一定难度。因为其他各运动队都有男同学。但我给学生订立的目标是重在参与,尽可能比出好成绩。因此,在平时训练中主抓运动员的技术本领,根据女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建立学生尽力争光的信心。在市级比赛中,运动员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六、严格要求,强化思想教育

什么是严?严就是认真。对计划、制度的执行一丝不苟,说到哪,做到哪,对错误决不姑息迁就,热情、耐心地做他们思想转化工作。

《教育学》说:“严格要求学生,首先教师提出的要求应当具体、明确、合理、适度。”我根据训练目标、运动生理特点,制定了训练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要求运动员严格遵守,不能任意改动,更不允许不执行。这样可以锻炼意志,加强纪律,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

七、调查研究,因人而异,进行思想教育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要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调整教育方法,因人而异。

《教育学》中讲:“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为了摸清学生实际情况,走访了学生家长,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脾气、爱好及为人处事的能力;又找班主任了解他们学习、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采用谈心、写信、辅导、共同学习材料等不同方式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到严的合理、宽的有度,既改正了错误,又心平气和。

曾经有一位转学生,傲气十足谁也瞧不起。我找他谈心后知道他是对农村中学条件差不满意而产生了骄傲心理。我当时就给他讲了骄兵必败的道理,又讲了碣石中学体育升学的历史,教育他要取长补短,使他认识到自己还不成熟,决心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经过努力他现在已经是我校体育训练队的队长了。

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激励;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18

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国家兴旺的基石。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灵魂,要培养勇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在现代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1. 消除创新的神秘感,明确物理学本身发展即创新过程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具有引起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的创作意向和愿望的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基本前提与条件。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欲望和动机,就不可能去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活动。因此,创造动机就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内在动力。在创新教育中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树立人人都可发明创造的思想。“无生我才必有用”,创新的关键在于一个“敢”字,教师没讲过的敢想,教师没教过的敢做,只要敢想敢做,也就迈进了创新的大门。但是大多数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把创新看得神秘莫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学本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故事,介绍物理学家是如何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的。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时,看到成熟的苹果会自动落向地面,产生疑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而不落向天空?用其他物体进行研究,发现不只是苹果,任何物体抛向天空,最终总要落回地面,于是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事例,让学生体会推陈出新的创新过程,这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大有裨益的,为学生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上的创新,而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不是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都是创新。

2. 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才可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才可能在其驱使下产生穷究解决问题答案的迫切心理要求。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必备因素,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说:“推动我进行科学工作的是一种想了解自然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别的。”

物理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能否保持稳定和发展。新形势下,单一的授课方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通过讨论、研究,从中得出物理规律。

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1. 训练直觉思维,提高对物理的敏感性

学生从单纯依靠语言进行的逻辑思维转到不依靠语言进行的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就是人们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这种方法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如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沐浴时,看到自己的身体入水后,水面位置上升并缓缓向外溢出水的现象,通过直觉思维结果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直觉思维示范,提高学生对直觉的敏感性,教给学生捕捉直觉的方法,及时记下一些偶然出现的新异念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不能把直觉理解成想当然、凭感觉,或完全凭经验,应是建立在清晰、科学的物理概念上,在理解和熟练处理相互逻辑关系后自然形成的结论。

2. 丰富想象思维,增强物理知识的迁移性

想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想)到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维或是指与某种愿望相结合且指向未来的一种想象的思维。想象思维可使人的思想开阔,思维奔放、发散,因而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想象和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经过若干年的实验、改进、研究,到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飞机、飞行器。学生随着物理学习内容的深化,经验和表象的丰富,想象力也迅速发展起来。有意想象发展迅速,表现为能自主地确立想象的目的、任务,并围绕目的去开展想象。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看到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后,分别在棉布、木板和玻璃板上滑行不同的距离最后停下来。对这一现象分析,得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的结论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的运动会出现什么结果?由此可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随着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变得更加丰富,并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发展,想象将逐步摆脱具体性、虚伪性,日益变得抽象、概括、现实。

3. 引导发散思维,拓宽学生思路,使思维更加灵活

发散思维是一种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对单个信息沿着不同的角度,将知识串联起来,由点到线,再由线及面衍生出去的思考方法。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全面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从多个侧面进行分析,开阔学生观野,拓宽学生思路。发散思维要求做到博问多识、概括多方、比较多思、逆向多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励学生不要停留在对原有知识和前人思想的理解上,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形成独立的见解。根据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则取决于对现有知识的开发利用、加工和创新。通过创新教育,学生创新欲望强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直到问题的完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了明显加强,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人们常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能力能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创造新的知识。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开发。

1.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并进行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活动、自主学习,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现代社会的能源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如果用太阳能代替电能,那么我们每个家庭将节约多少电能,这些电能又能少耗费多少煤资源?结合物理教学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2. 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造就创造性人才,也可以摧残、扼杀人的创造性。这里的关键是创设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这样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自信,继而不断学习创新技能和方法。

3. 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的作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并不断发展,加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发动学生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并通过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过程。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任重道远,激发创新意识是基础,训练创新思维是关键,发展创新能力是根本。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7

一在语文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我个人认为, 语文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思想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的统一。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文训练必须渗透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必须通过语文基本功训练去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不可能脱离文章的内容去孤立地研究它的语言形式, 因为语言形式是不能脱离思想内容而孤立存在的, 任何语言形式都是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阅读一篇文章, 接受的不仅是语言外在的形式, 同时也必须接受它的内部因素——思想、观点、感情。所以,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次受到感染、陶冶的过程。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能不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从而对造成小女孩不幸遭遇的那种社会制度产生强烈的仇恨吗?那么, 怎样在语文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呢?从语言形式入手, 就是从文章的字、词、句、段篇入手。以四年级下册《尊严》一文为例, 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是, 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 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 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呢?首先, 要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 然后抓住文章的字、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 他们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只有一个人例外, 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寒冷”指很冷的冬天, “面呈菜色”显然饿了很久了, “疲惫不堪”又是指很累很累。但是, 年轻人却依然说:“先生, 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 我不能不劳动, 就得到这些食物!”又饿又累的年轻人坚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属于自己的食物, 这说明当时的情况很是困苦难过。而在这样的条件下, 年轻人仍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就这样抓住文章的字、词、句, 就不难理解文章的内容, 人要有精神, 要自爱、自强、自尊。

二根据文章固有的内容进行思想教育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提高学生识别真假、美丑的能力。在讲授某一具体课文时, 要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 要有这篇课文的内容来决定。如四年级上册的《长城》一课, 文笔精彩, 词汇优美, 是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极好范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重点句, 感悟长城的巍峨壮观, 认识到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 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坚强意志、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赞叹, 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一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使学生受到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教育, 课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雷锋精神的呼唤, 对人类善念的呼唤, 从而激发学生的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情感。每篇课文教学目的中思想教育内容要和文章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一致。所以, 语文教学中, 不能生搬硬套或空洞地说教, 还应该注意用含蓄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 帮助小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

要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 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实际, 一个是教材的实际, 一个是学生的实际。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就是要“准确的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思想教育切实有效。如新课标人教版第三册的课文《泉水》一文, 反映的是泉水一路欢歌, 一路走来, 一路奉献, 一路乐于助人, 它告诉山里的姐姐泉水有很多很多, 它让火红杜鹃花照镜子, 它让果园里的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 结出又大又红的果子, 它为尽情歌唱的画眉鸟伴奏, 泉水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生活。我在授课时分三步:首先,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第一次寻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的挈合点, 联系实际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纷纷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帮助他人的, 怎样地为身边的人去奉献。然后, 研读课文, 领悟课文的内涵,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深切领会泉水在奉献时的自豪感, 使学生领悟到奉献的幸福。最后,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 品读课文, 理解“来吧, 来吧!我的泉水很多很多, 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照吧, 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 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喝吧, 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 喝饱了, 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唱吧, 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 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把泉水的奉献、助人的品质嵌入学生们的灵魂, 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奉献。教学实践证明, 恰当地、自觉地联系实际, 是优秀语文教师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思想性是语文这门学科固有的属性, 是一种客观存在。正由于这样,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贯穿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各个环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们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 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在平时的课堂上, 教师一张笑脸, 一次表示赞许的表情示意, 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 都能鼓励学生潜心读书,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光靠教师的灌输和说教, 而是要循循善诱, 在教学时善于抓住最佳时机,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

在教学中灵活、充分发挥语文知识的思想教育功能, 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如春风化雨露, 润物细无声, 从而取得高水平、高效率的思想教育效果。

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8

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 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 拓展视野, 孕育创新。物理学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新内容, 中学物理以其学科的特点,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进初中物理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 建立为“创造性而教”的信念,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 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 高度重视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好奇心强, 创新意识浓。因此, 只要引导有方, 他们具有的潜在的创新精神和灵感就会被激发起来。

1. 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乐音的三要素一节时, 我首先找一位坐在教室前排的同学说任何一句话, 同时让教室后排另一位同学面向后黑板听是谁在讲话, 教师适时地问:为什么?使学生整节课都带着问题听讲,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教师做有心人, 通过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 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 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 通过精心设计, 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 结合教学内容, 巧妙地包装, 隆重地介绍,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 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 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起点, 也是创新的起点。作为教师, 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1. 加强对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 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 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 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 克服一定的困难, 才能发现问题, 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物理学发展史上, 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 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 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 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 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 教育学生要做到观察的有心人, 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2.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 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史上因观察不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举不胜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 结合观察练习, 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3. 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 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提供观察的实例, 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并且对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且对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应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看作是“有想法、有个性”的人, 创造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面对要解决的问题, 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事实追根究底, 打破沙锅问到底, 探究真相。不满足教师的讲授和物理课本上的现成的结论与方法, 不满足现有的手段和途径, 乐于寻求捷径和佳途。好冒险, 学会猜测, 并有面对被批评的勇气, 敢坚持己见来应付未知的情况。爱动手, 爱将头脑中的创新或见解构思出来, 亲手自做使之具体化。

四、要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作用,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内容

在物理教学中, 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内容, 给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探究规律、定律的研究和发现, 应注重前人创造思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启迪。让学生经常思考前人、科学家、发明家们是怎么想到的, 他们解决问题方法是什么, 如果是你, 会怎么想, 会怎么做。让学生不仅看到科学家成功的结果, 还要更多地了解他们探究的过程, 成功的历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的“顿悟”、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后, 法拉弟十年的坚持不懈地探索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等等都是物理教材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丰富内容。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9

一、巧用导语, 激发兴趣

导语是引出所要学习内容的过渡性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导语, 一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来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如在学习课文《竞选州长》之前, 可设置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 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借机大肆鼓吹资产阶级自由与民主。然而他们的民主与自由的本质是什么呢?学过了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 你对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与民主是什么货色就可以有所了解了。”

二、介绍背景, 感染学生

一篇文章的产生, 往往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因此, 让学生了解有关文章的写作背景, 一方面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指导性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学习《老山界》一文, 首先要了解背景:1934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敌人的五次围剿北上抗日, 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 红军广大指战员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战胜了雪山、草地等无数艰难险阻, 先后击溃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数次围追堵截, 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 1935年10月终于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1934年初, 红军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 顺利地渡过湘江之后, 继续向北运动, 进入越城岭地区, 翻越了有名的高山——老山界。当时在红军一方面军“红章”纵队当宣传干部的陆定一同志在长征胜利后不久写了一篇回忆录, 记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篇名《老山界》。通过背景的介绍, 使学生既了解了长征的有关历史, 同时又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三、挖掘题意, 领会中心

新颖而含义深刻的文题, 往往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探讨。因此, 教师也可以从挖掘题目含义入手,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学习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之后, 可启发学生探讨:这是一篇说明文, 而文章为什么要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题?经过学生讨论, 联系文章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题目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即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 热情地赞颂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学生在探讨题目含义中, 受到了教育。

四、析词解句, 体会感情

有人曾把文章的语言比喻成人的“细胞”。离开了语言文字, 任何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都无法表现出来。因此, 在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语言特点, 通过析词解句潜心发掘文章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指导学生细心品味揣摩。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 其中有一段对春花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精心地选用词语, 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进而认识到:作者精心选用这些词语, 生动地描绘了春花竞相开放、花色艳美的图景, 使人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 这优美生动的描写, 也融入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结合上下文, 使我们感到春天的美好可爱。进而启发学生要珍惜自己美好的春光, 抓紧时间去努力学习。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精心品味,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又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

五、围绕细节, 体会意图

细节描写是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法。一个典型细节的生动描写能胜过许多的其他笔墨, 能充分表现人物特征, 使之长久留在读者的记忆里。因此, 在教学中应抓住细节描写挖掘其表现的文章深意, 达到通晓全篇的目的。如课文《同志的信任》一文中有这样两段:“灯下, 他郑重地打开纸包, 按着那信里指明的记号, 把右角上用墨笔点了两点的一张毛边纸捡出来。那是一张空白毛边纸。鲁迅先生用洗脸盆盛满水, 滴入一点碘酒, 把纸平放到水面, 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鲁迅先生团起浸湿的纸, 揉烂了, 把它放进炉子里, 他擦干两手, 将另外三张空白毛边纸收起, 小心地翻阅着墨笔写成的文稿:一篇《清贫》、一篇《可爱的中国》”。这两段细节描写, 意在表现鲁迅先生小心谨慎的神态以及对信件、文稿的审慎和重视, 联系下文的学习, 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 这两处细节描写有力突出了鲁迅对方志敏伟大重托的高度重视, 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中心:即方志敏对鲁迅高度信任———在白色恐怖下以生命相托的同志的信任。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10

一、生物教学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生物课程在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遵循德育的总体目标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生物教学新大纲进一步明确了生物课程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新大纲突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结合我国的国情,介绍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新大纲强调要引导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生物观,认识生物发展变化的进化观和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生态观。而且通过科学家的事迹、生物科学发展史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的介绍,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适应今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还必须提倡集体主义精神,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本身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性。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与环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在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生命也不例外。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演变成原始生命,生物经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各种化学元素又进一步构成各种化合物,每一种化合物都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生物学关于生命是物质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突出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生物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素材十分丰富,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选取有关我国丰富的动物资源和我国人口、资源等方面内容,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国情教育中,教师可结合有关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陆地面积不到世界的3%,但有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居世界第3位,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称号,其中珍稀树种居世界之首,如金钱松、珙桐、银杏、银杉等;鸟类有1186种,占世界总数13%,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哺乳动物有430种,约占全球种类的10%;鱼类有2千多种,淡水鱼年产量居世界之首;此外还有许多闻名世界的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如银杏、水杉、珙桐、熊猫、朱鹮等。通过介绍,学生会对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较深的认识,并引以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教师还可以介绍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在生物学方面的众多成就和事迹,展现我国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作出的贡献。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989年转基因鲤鱼的培育;1992年,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1995年,抗虫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2001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研究绘制人类基因图谱,等等。教师介绍这些内容,可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理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创新生物教学德育途径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切忌形式主义和空洞说教,教师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统一,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特点,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趣味性。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应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的参观、调查、实习等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这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动物园、植物园;参加义务植树、爱鸟周、环境保护等活动;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进行课外实验等;采集、制作标本,写观察日记、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等。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研究性课题的开展,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如新教材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要求关注我国生物学技术发展,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能促进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生物科学发现史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和推理等全过程,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探索精神。生物新教材中“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关于遗传定律的探索和发现”等内容,都是对学生加强科学态度的教育好素材,能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进一步培养。此外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实际,在人体生理卫生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卫生保健教育、青春期及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遗传与人口教育中进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等有关的政策教育,在生物实验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

上一篇: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下一篇:小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