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22

2005年11月14日,发生在山西省沁源二中的特大交通灾难,造成了21人死亡、16人受伤的严重后果。事故发生后,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天灾和意外伤害往往难以避免,但是如果我们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并加强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常识的教育,当灾害来临时,是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物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论文 篇1: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作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新时代新教材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物理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良好素材。物理课堂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相应的知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事故的发生。下面举例说明学习某些物理知识点时可挖掘联系的安全教育内容。 

在讲授声学知识时,应当注意噪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超音速喷气飞机低空飞行时产生的噪声能将附近的建筑物的玻璃震裂,甚至使某些金属结构产生“声疲劳”而损坏,或者耳膜震裂而变聋。美国在实验超音速喷气飞机的声能时,曾高价招聘实验人员站在实验场地,无论实验人员怎样堵住耳朵,包裹的严严实实,当飞机飞过时,无不七孔流血而死,可见噪声声能的杀伤力。针对上述情况,教学时告诉学生遇到高噪声的污染时,為了保护自己的耳朵避免受到伤害,应远离噪声源或戴防护耳罩。但是在城市街道行走特别是过马路时,不能戴防护耳罩或者听MP3,要注意相关的交通信息。不时见到这样的报道:女孩子听MP3过马路时被飞速而来的汽车撞飞。学生对消除或减弱交通噪声污染的途径中禁止鸣喇叭印象深刻,学生应知道某些时候必须鸣喇叭:行车中遇到行人在道路行走影响通行时;准备超车时;雾中行车时;车辆在急转弯的地方无法看清弯路那边的路况时。这也是交通安全法规的要求。  

在讲平面镜成像时,解释夜间行驶的汽车,如果车内开灯,就会使车内的物体在汽车的前档玻璃上成像,看不清前面的路,就会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因此為保证行车的安全,汽车在夜间行驶时,车内不允许开灯。在讲述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时,让孩子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雨后的月夜,走在有积水的泥泞的路面上,迎着月光走,发亮处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发亮处是路面,使学生不至于滑倒摔伤。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解释“潭清疑水浅”现象: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射人人的眼睛中,人会看到池水变浅。通过分析,学生知道了池水变浅的道理后,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要看着池水不深,就冒失地跳下去,不然很有可能有危险的。讲到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时,可讲荒岛自救的故事:用两块手表盖装海水制成凸透镜会聚太阳光生火,也可讲牛顿的书房因為一滴水而发生火灾的故事,顺便引出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对太阳光的会聚作用,可能导致森林火灾。学习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线吸收能力不同时,可讲述南极科考船利用煤渣铺在冰面让航道上的冰早些熔化而脱困的故事。  

在讲摩擦力时,告诉学生下雨天穿光滑的平底鞋,由于鞋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小,人易摔倒造成伤害,為防止造成伤害,应穿有凹痕的胶鞋。在冰面上行走防止摔伤,可以用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例如冰面上洒炉灰、锯末等。在讲解惯性现象时,介绍行驶中的汽车和自行车刹车时,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下来,即使是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因此对机动车辆行驶都有最高限速,骑自行车时不能骑得太快,这都是為了避免由于来不及停车而造成交通事故。学习相对运动速度迭加时,可讲述飞机撞鸟的事例,飞机撞上鸟,就像被炮弹击中一样。还有欢呼的人群向获胜运动员抛掷瓜果导致运动员伤亡的惨剧。学习液体压力压强知识时,讲述汽车落水的正确的做法:在车辆掉入水中后,尽快尝试着去开车门,如果发现无法打开车门,也就不要再拼死拼活了;这时要尽可能的保持镇静,看着水慢慢地没人车内,等水将要淹没到头部时,深吸一口气,憋住气,静静的等待水没入整个车厢,当车厢里充满水以后,压力差就消失了,这时就能够打开车门逃生了;如果用逃生锤,就能轻松的敲开车窗逃生了,因為逃生锤两头尖,受力面积小,使用同样的力产生压强大,容易敲碎玻璃。还可讲述美国一核潜艇在深海处失事,七名队员均死亡,但仅一人由于控制了自己的上浮速度来适应海洋不同深度的压强变化而得以生还的故事。还可讲述一个深海潜水运动员因挑战下潜深度而被强大的海水压力压得内脏受损而亡的故事。学习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先讲述二战时运送军火的司机遭遇流沙,汽车被吞而司机逃脱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假设遇到流沙、沼泽或冰窟,该如何自救。经过讨论,学生知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所以在冰上行走时,為防止冰面破裂而掉入冰窟窿,应匍匐前进。如果陷入流沙或沼泽,不要挣扎,要平躺。发觉双脚下陷,立即把身体后倾,轻轻跌下,尽量张开手臂,增加受力面积分散重力。不脱下背包或斗篷,增加浮力,如果有手杖,插在身体下面。学习流体压强规律时,讲述沙俄时代的一个惨剧:沙皇乘坐的列车高速经过站台时,不少站台上的欢迎人员被卷入车轮,伤亡惨重。结合流体压强规律: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惨剧原因可得到解释:当人站在铁路旁时,火车高速驶过,火车两侧的气体流速会比稍远处大得多,压强就小得多,也就是人靠近火车的一侧空气压强比外侧小,气体会由压强大的地方流动到压强小的地方,由于速度差很多,压强也差得多,气体流动就比较快,人在气体流动中就感觉被“吸向”火车。因此在列车进站时,一定要站在安全线以内。还有一个故事:某次海军演习中,两艘军舰靠近并行高速前进,突然形体较小的军舰偏离航向撞上另一艘军舰,发生事故。分析事故原因,学生能深刻理解并掌握流体压强规律。学习浮力知识后,可让学生讨论溺水自救方法。能得出几点: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在游泳当中感觉身体突然没劲了,身体下沉,此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可在身体下沉时闭住呼吸,使体内肺部充满气体,片刻,身体会自然上浮,也就是吸气能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学习杠杆原理时,讲述一车辆卡在悬崖的脱险法:车辆翘起部分的人员不能抢先下车,让车体下部人员慢慢下来后再逐个下车。  

学习蒸发吸热时,讲述吃早餐时,刚出笼的馒头是很烫的,如果将手洗一下,用湿手拿馒头就不觉得烫了。如果有人中暑了,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阴下,用凉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  

学习防雷电知识时,讲述几例室内室外被雷击的故事,再讨论在家中或在野外的防雷的措施,学生就会记忆深刻,知道雷电发生时,要关闭好门窗、尽量不用电器、最好拔掉电源插头,不能停留在楼(屋)顶,不宜接近建筑物的裸露金属物,不宜使用未加防雷设施的电器设备,不使用电话或手机等通讯工具。在建筑物的外面时,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不宜躲在大树底下,不宜在旷野中使用雨伞等金属物体,不宜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作业。手机被广泛使用,但在雷雨天、飞机上、加油站、医疗设备旁不能使用。可给学生讲述相关事故及事故原因分析。居庸关长城曾发生部分游客遭雷击的事件,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能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收集引导雷电。在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发射电磁波,如遇高空向下电流极易造成雷击;在雷雨天气,手机开通电源都极易引来感应雷,而在雷击区打手机,手机无疑就充当了避雷针的角色。河南郑州一个加油站因為一司机在加油站内使用手机引起了爆炸。加油、加气站普遍采用电脑控制,高强度的移动电话信号会与电脑设备引起感应,二者瞬间产生的电子摩擦就可能点燃油汽,引发爆炸。点燃油汽所需要的电流很小,移动电话在工作状态下产生的静电流完全可以达到这个界限。在飞机上使用移动电话,移动电话所发射和接收的电磁波会干扰导航系统,容易酿成事故。在医院使用移动电话,会影响一些医疗设备的使用,如核磁共振仪、B超仪、心电图仪等对移动电话信号敏感,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等。在讲解用电常识的时候:可讲述小孩子在变压器旁玩耍而被电击的事故;在高压线旁钓鱼因钓鱼竿不慎碰触高压线而被电击的事故;没接地线的洗衣机冰箱发生漏电导致的人身伤亡事故;再教育学生要遵守安全用电原则就能引起警惕而印象深刻。  

物理学科与生活联系密切,很多内容都与安全教育有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具体事例,渗透安全教育,使学生既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又加强自我防范教育,规范日常行為,培养安全意识,有效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起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教师作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资料,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作者:邹礼光

物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论文 篇2:

例谈物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2005年11月14日,发生在山西省沁源二中的特大交通灾难,造成了21人死亡、16人受伤的严重后果。事故发生后,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措施,加强安全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天灾和意外伤害往往难以避免,但是如果我们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并加强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常识的教育,当灾害来临时,是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因此,学校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特别要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教育。现结合题例,谈谈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安全常识。

1.交通安全常识。

例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发现状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

(图1)

下面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1)汽车在正常行驶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是_______摩擦。刹车后,由于______,汽车还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车轮会发热,这是用_______的方法来增加车轮的内能。

(2)利用上表数据,算出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________。

(3)利用上表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

(4)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雨雪天气里注意行车安全,在高速公路旁设置了“雨雪路滑,减速慢行”的警示牌,请简要说明这句话的道理。(2003年南通市中考物理试题)

分析:本题是一道阅读理解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第(1)题要求考生懂得识别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掌握惯性的概念以及能够区分物体内能增加的两种方式;第(2)题考查考生运用公式t=s/v进行估算的能力,要注意,估算前必须把速度单位由km/h化为m/s;第(3)题考查考生数据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第(4)题考查考生利用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可以采取:汽车司机和前排乘客要系上安全带,不要超速、超载行使,避免由于惯性造成的伤害;设计感应装置,遇到障碍物自动减速或刹车。

解答:(1)滚动,惯性,做功。

(2)答案在0.6s~0.7s范围内均正确。

(3)汽车的行驶速度。

(4)雨雪天,道路较滑,汽车所受的摩擦力较小,在相同车速的情况下,汽车滑行的距离变长,汽车较难停下来,因此为安全起见要减速慢行。

2.用气安全常识。

例2:发生液化石油气泄漏,应该怎么办?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2005年4月2日,泉州圣湖小区一居民楼发生因液化石油气泄漏引起的爆炸。当天晚上,一对夫妇回家时闻到屋里有液化石油气味,遂到厨房里查看液化石油气泄漏的原因,并顺手将厨房里的电灯打开。就在这一瞬间,爆炸发生,大火随即将夫妇俩烧着。请问,这对夫妇在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后,错误的做法是什么?应该怎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2005年泉州市中考物理试题)

分析: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素材来源于报纸,描述的物理情景贴近生活,有实际意义,学生解题时不但能体会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增长了用气安全知识。

答案:(1)错误的做法是:顺手将电灯打开。

(2)正确的做法是:打开门窗,关紧液化石油气阀门,不能开灯,不用排气扇,不在现场打电话(手机),不使用明火。

3.用电安全常识。

例3:根据图2所示的情景,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用物理知识作简要回答。

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

分析:这是一道图片信息题。本题所表达的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安全用电情景,试题本身并不难,要求学生从图中找出问题和答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安全用电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答案:问:家庭电路中为什么不能同时使用太多的用电器?答: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容易烧坏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4.防雷安全常识。

例4:夏季是我国雷雨频发的季节,防雷工作不可掉以轻心。雷雨发生时,除了关闭好门窗、尽量不用电器、最好拔掉电源插头等做法之外,请你再举出一条在家中防雷的措施;若身处野外,除了尽量不在旷野中行走、打伞外,请你再举出一条在野外防雷的措施。

分析: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云层之间、云层与大地之间的电压可达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至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的光和声。云层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如果通过人体,能够立即致人死亡;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他们受到严重的破坏。在建筑物附近和室内时,应注意:(1)不能停留在楼(屋)顶。(2)要注意关闭门窗。(3)在雷击时不宜接近建筑物的裸露金属物。(4)不宜使用未加防雷设施的电器设备。(5)不使用电话或手机等通讯工具。在建筑物的外面时:(1)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2)不宜躲在大树底下。(3)不宜在旷野中使用雨伞等金属物体。(4)不宜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作业。(5)不宜快速驾驶摩托车、骑自行车。(6)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

答案:身体不要靠在墙壁上(或不打手机等);不要在大树下避雨(或不要在田间干活等)。

5.其他安全知识。

例5:为什么飞机上不能使用移动电话?你还知道哪些情况下不能使用移动电话?请举例说明。

分析与解答:在飞机上使用移动电话,移动电话所发射和接收的电磁波会干扰导航系统,容易酿成事故。在汽车加油站也不能使用移动电话,否则会影响加油设备的精确度、诱发火灾等;在医院使用移动电话,会影响一些医疗设备的使用,如核磁共振仪、B超仪、心电图仪等对移动电话信号敏感,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等;在爆破工地或潜在爆炸危险的地带,移动电话信号有触发爆炸装置的可能;雷雨天气使用移动电话,容易诱发雷击、烧坏移动电话等。

例6:体温计摔坏后如何处理流出的水银?

分析与解答:水银有剧毒,易挥发,裸露在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和水源,对人体健康和人居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人体吸入一定数量的水银蒸气就会产生重金属中毒。处理办法:收集流出的水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放入装有适量水的小玻璃瓶中,密封后送学校实验室或医院化验室进行处理。

作者:颜良志

物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论文 篇3:

例谈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教育

摘要:关爱生命人人有责,作为教师,在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远离伤害,时刻提醒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物理教学中及时融入安全知识教育,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展现物理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安全教育;物理教学;实践活动

一、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课程标准下的新物理教材,更生活化、人性化,在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与安全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理解其内涵,找准安全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将安全教育寓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帮助学生形成安全生活的能力,预防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学生学会自救、自护方法,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个实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和光路图,向学生讲明清澈的水底要比你看到的水底深得多,对自己感觉不太深的水,如果不会游泳千万不可冒然下水,以防眼睛受骗,发生溺水事故,结合此例让学生回家用水桶装满水进行实验和感觉;在进行《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教学时,结合汶川大地震,告诉学生当人们被深埋在塌方下面时,要不间断地敲击身边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金属管道等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和用喊声相比:一是能保存体力,二是固体传声快且损失小;在讲浮力产生的原因时,若下表面与容器底密合且上下均匀,则物体不受浮力,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讨论为什么严禁学生到沟河里去游泳?如果冒然跳下去,很可能陷入泥里,难以浮起;在讲《热传递方式》时,告诉学生在火灾逃生时,要用水浇身,匍匐前进。因为烟气比空气密度小,因对流而浮于上部,贴近地面逃离可以避免吸入烟气而中毒窒息;再如讲《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时,告诉学生即使自己认为质量较小的物体也不能从高楼上下抛,以免砸伤他人等。初中物理教材中还有不少教学内容可以融入安全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安全防护能力,形成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通过对有关安全常识教育和深入探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把安全教育融入习题之中,充分发挥习题的教育功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纯物理知识的习题训练,往往使一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习题做得越多学生感到学物理越无兴趣。如果我们教师在选、编物理习题时,能及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把安全教育融入其中,使习题具有灵性,既能达到发挥习题的教育功能,又能更好地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略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例加以探讨。

习题1:某地正在大力整治交通问题,很多学校都请交警同志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李华同学在学习中整理了如下几条:①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②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必须和前面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③公共汽车没停稳时,不能下车。④以较快速度行驶的自行车,突然用力捏前刹,很容易摔倒,所以骑车速度不要太快。现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下列问题:①李华整理的几条中涉及的一个共同的物理知识是什么?②请选择其中的一条,并分析制定这条规则的理由。

点评:本题通过情景描述,在让学生利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进行交通安全常识教育。处理方法:为了达到安全教育的最佳效果,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并说出各自的理由。

习题2:一般人一只鞋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016m2,趴在地上时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5m2。在北方的冬天,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正在冰面行走,突然脚下冰面出现一条裂纹,通过计算说明:他是立即跑开还是趴在冰面上匍匐离开哪个更安全?

点评:本题是训练学生对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如果是单纯地计算不融入具体的情景,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通过具体情景描述,既达到了强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目的,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逃生方法的训练。

习题3:电是人们的好帮手,但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安全用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通常所说的触电是指一定强度的电流流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事故。触电伤害除与电流大小有关外,还与触电的部位、电流经过的时间有关。实验表明,当1mA左右的电流通过人体时,会使人产生麻的感觉,电流超过100mA时就有生命危害。请回答下列问题:①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对于同一个人,电压越 ,电流就越 ,电流经过人体造成的伤害就越大。通过阅读,在防止人身触电方面你还学到了什么?②人体是导体,皮肤干燥的人两手间的电阻约为1х105Ω,当皮肤潮湿时,电阻可能降到1.5х103Ω,则皮肤潮湿时,只要在两手间加 V的电压就可能会使人有触电感觉,并解释为什么不能用湿手去触摸开关等用电部分?③用今天你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认为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点评:本题意在训练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但通过与实际联系,使数字计算具有一定的生机,既渗透了安全用电常识教育,又理解了安全用电原则的含义,不但使学生知道要这样做,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内外结合,加强安全常识教育

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教育,仅靠课堂教学还远不够,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内外结合进行安全教育活动。如学了惯性知识后,让学生进行《调查周围交通事故及其主要成因》,让学生理解:人们常说十次车祸九次快的道理;学了《安全用电常识》后,让学生开展《家庭安全用电情况调查》,查找家庭中在用电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并向家长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在学生中开展《我周围不安全因素调查及防范措施》等活动。通过这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扩大学生的安全知识面,以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

作者:王中文

上一篇:捕捉讯息发展教育技术论文下一篇:思想品德文明礼仪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