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死亡事件

2024-06-27

意外死亡事件(精选十篇)

意外死亡事件 篇1

一、准确把握信息建立健全档案

关爱留守儿童,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档案。建立健全较为系统的档案资料, 全面把握留守儿童的各类信息, 既便于教师日常进行帮扶、关爱工作, 也便于领导检查、督促, 切实提高关爱工作的实效性。

多年来, 许多学校对这项工作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学校压根就没建过这类档案。在贵州毕节四兄妹自杀事件中, 众多媒体均未报道学校建立过这类档案, 其帮扶工作的有效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也有一些学校虽做了一些工作, 但效果不够显著。究其原因, 是其档案不够全面、科学、系统。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要做到三点。

一要突出全面性——部分学校未能把所有留守儿童都纳入档案, 从而使其中一部分孩子被忽视了, 他们也因此而未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学校应通过严肃、认真、全面、彻底的调查、摸排、汇总, 真正获取、掌握本校全部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 形成一套完整的档案资料, 使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被纳入我们的帮扶范围, 都能享受到学校的关怀、社会的关爱和政府的关心。

二要体现针对性——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 每个孩子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身心特点, 彼此之间在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一个孩子要采取不同的、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所以, 档案资料的内容不仅要有共性的东西, 还要突出孩子的个性特征, 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帮扶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三要强调系统性——一些学校未能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来, 而是在上级要检查的时候就过问一下, 之后便弃之一旁。档案资料也未能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及时更新。其实, 承担帮扶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体实施帮扶工作, 还要适时记录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情况和学习、生活情况甚至社会交往情况, 及时更新其个人档案, 使之更为系统化、具体化。在孩子因升级、升学等原因帮扶教师出现变化时, 帮扶者之间要做好对接工作——在交流孩子的现实表现的同时, 还要交接他们的档案资料。

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心理健康

有媒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在村里人眼中, 贵州毕节四兄妹都是相对内向、孤僻的性格, 不爱跟人多交流, 走在路上遇到长辈会打声招呼, 但并不会有更多的交谈。四兄妹的一位长辈认为, 这跟孩子们的自卑心理有关。有调查显示, 由于缺少了父母的呵护, 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 产生烦躁、孤独、闷闷不乐等负面情绪的几率也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要么胆小怕事、自卑怯懦, 要么缺乏自控能力, 更富有攻击性。他们在成长中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要依靠其远离家乡的父母来进行, 显然不现实。但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却是有所作为的。首先, 要加强心理疏导:要利用品德课、班会课、少先队活动等时机向他们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 尤其是要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暂时的困难甚至挫折;其次, 要开展活动育人:要通过少先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帮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坚定生活信念, 树立崇高理想, 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三、强化安全意识引导珍爱生命

媒体常有关于留守儿童受到不法侵害的报道。有学者指出, 由于缺少有效的监护, 其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又很弱, 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的比率比非留守儿童高8%左右。因此, 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首先, 要教育他们避免遭受不法侵害, 如在家不给陌生人开门, 不向陌生人透露家庭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出门不给陌生人带路, 不乘坐陌生人的车辆, 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 不擅自在外留宿, 等等;其次, 要教育他们注意日常生活的安全, 严防触电、溺水、中毒及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第三, 要教育他们注意身体健康, 身体不舒服时要立即报告老师, 以便及时就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有心理学家指出, 当留守儿童无法正确处理内心的情感缺失时, 他们会感到极度无助, 最终会选择死亡。上述几起案例就是典型例证。因此, 在强化留守学生的安全意识方面, 学校尤其要重视珍爱生命教育。四川江油那位服毒自杀女生的父亲猜测女儿自杀的原因时说:“可能是某些事她憋在心里想不开, 不想活了, 就想和我妈同归于尽。”而贵州四名留守儿童死亡事件中, 老大张启刚留有一份遗书, 大概内容为:谢谢你们的好意, 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 但是我该走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尽管得到了政府、社会一定的关爱, 但生活的贫困、父母的冷漠仍然使这些孩子过早地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如果孩子们能够从内心里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那么他们就不会因为暂时的生活困难和人情冷漠而选择自杀了。所以, 学校一定要教育留守孩子珍爱生命, 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懂得,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困难, 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只要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就会迎来幸福美好的未来。

四、开展结对帮扶确保工作实效

结对帮扶是一条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但长期以来, 这种方法虽被采用, 却也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 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据媒体报道, 这次贵州四名留守儿童死亡事件中, 四兄妹中的三人已有一个月没去上学了, 可相关学校和当地政府却未能劝孩子返校。4月17日, 负责帮扶四兄妹的该乡政法委胡书记第一次登门看望孩子, 却被他们拒之门外。5月13日, 胡书记一行再次登门, 听到孩子们在里面跑, 但怎么敲都不开门了。直到6月9日, 也就是事发当晚, 这位胡书记终于第一次走进孩子们的家时, 发现这个家中布局十分凌乱, 屋内还有一种屎尿味, 孩子们将一间房子做厨房, 挨着的房子做厕所, 平常都是小便, 偶尔还大便。见此场景, 这位书记并没有什么实质性作为, 只是交代属下给孩子们送几袋米, 每人买几身衣服, 如果他们没鞋穿, 每人还要买双新鞋子。仅此而已。就在他们一行人离开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后, 孩子们便自杀了。如此的工作方法, 一个月才一次的登门探望, 远不能说相关人员的关爱帮扶工作有多到位了。试想, 如果帮扶人员的工作再细致一些, 考虑得再全面一些、周到一些, 尤其是准确、及时地把握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并予以适时的引导, 他们还会选择自杀吗?我想应该不会的。因此, 很难说孩子们的悲剧与相关人员的工作不到位没有关系。

要使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学校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选择合适人选——要选择乐于帮助孩子、与孩子易于接近的老师、同学与他们结成对子。第二, 要注意工作方法——这一点尤其重要。首先, 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帮扶者要使自己成为留守儿童的朋友, 让他们愿意接近自己、接纳自己, 与自己相处, 从而为今后的帮扶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 要深入孩子的生活。我们的帮扶工作不仅仅是做做资料、登门看望、赠送礼物那样简单, 而要使自己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如承担帮扶任务的领导、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深入孩子家庭, 与他们同吃同住;在节假日带他们外出游玩, 让他们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时光;要提醒他们做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工作, 指导他们学习烧饭、做菜、洗衣、叠被等, 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组织同班同学共同参与关爱行动,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要帮助他们与远方的父母建立正常的联系, 使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亲情……第三, 要讲究帮扶效果——要通过观察、交谈等形式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使他们始终能以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生活、学习、交往。留守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 也是脆弱的。只有无微不至的关怀, 才能使他们干涸的心灵得到雨露的滋润, 幸福之花一定能在他们的内心灿烂绽放。

五、建立沟通机制提高家长素质

据6月18日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披露, 中国的6100万留守儿童中, 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 (包括春节) 见不到父母。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电话也接不到一次, 一年电话联系一到两次的有885万, 3个月通话一次的有1519万。贵州毕节四位自杀孩子那已改嫁的母亲, 自去年3月外出打工以来, 再未见过孩子一面。而他们的父亲也仅仅是在给孩子留下一张提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银行卡后外出打工, 一走了之。他们这样做, 固然是贫穷使然, 但对孩子的忽视甚至冷漠, 对生活的无知, 也是重要原因。因此, 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家长素质。

学校要与家长建立包括电话交流和面对面交流在内的正常沟通机制。平时, 我们可以通过电话交流, 向家长通报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让他们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告诉他们孩子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物质生活, 还需要父母亲人的精神关爱, 帮助他们增强关爱、教育孩子的意识和能力;尤其要提醒他们尽量每3个月回家一次看望孩子或每周与孩子电话联系一到两次——《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指出, 如果 (父母) 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 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 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 而只要保证每周一到两次的联系, 孩子的“烦乱度”就会明显下降……在家长回来探望时, 学校要抓住这一宝贵的契机, 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召开专题家长会, 以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 共同教育好孩子。对一些家庭条件已经得到较大改善的家长, 则应劝他们留在家乡打拼, 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留守状态, 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意外死亡事件 篇2

论文摘要:高校群体性事件是在大学校园里聚众实施的、有一定组织目的的、对教学管理秩序和社会基本价值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集群行为。近几年,由于大学生意外死亡引发的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类群体性事件具有参与主体多样性、突发性和预谋性交叉、行为非暴力性、社会联动性的特点。在处理高校群体性事件时要注意反应迅速、领导靠前、信息公开并积极寻求政府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在依法处理的同时还要平衡各方利益。

论文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意外死亡;应急处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宁静的高校校园也在社会转型的冲击下变得复杂多变。近几年,由于大学生意外死亡引发的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正确处理高校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类型

根据西方学者的观点,群体性事件是一种集群行为。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指出:集群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测、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将其定义为由部分公众参与形成的,有一定组织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活动,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行为。

高校群体性事件则是在大学校园里聚众实施的、有一定组织目的的、对教学管理秩序和社会基本价值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集群行为。其特征有以下三点。

第一,发生在高等院校内。高校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元素,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导致高校出现众多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正是社会矛盾在高校激化的反映。

第二,是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的群体行为。高校群体性事件往往由人为因素引起,涉及一定的利益诉求,在经济或政治利益的驱动下,行为人会组织、发动高校师生或一定的社会群众参与其中。

第三,从行为后果上看,主要是对校园的安全稳定产生严重威胁。行为人采取围堵学校办公大楼、阻止学生上课、破坏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或者进行示威、游行、抗议、声讨等体制外方式来实现其利益要求,不仅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立,也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极大冲击。

目前的高校群体性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基于社会热点和国际问题引发的政治类群体性事件

高校学生具有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参与国家大事的强烈愿望,但在校大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政治辨别力不强,这种矛盾的存在往往使高校学生的政治参与发生偏差,甚至演变为带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群体性事件。比如1999年抗议美国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而进行的游行活动;2005年3、4月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爆发的一系列反日游行示威和抗议活动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化激发了高校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但要警惕少数别有用心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我国展开和平演变,人为地放大中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矛盾,使其成为颠覆人民政权的借口。

2.基于学生需求不能充分满足的利益类群体性事件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学生缴费上学,高校与学生形成契约关系,一些高校不能兑现招生时的承诺,不能满足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方案、后勤服务等提出的要求,由此发生利益冲突,引发群体性事件。如一些高校曾发生过由于教师教学质量或学校生活条件不能达到要求,学生集体发难要求退费的纠纷。还有如2006 年10 月21 日,江西民办高校赣江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预科学生因学籍与学制问题与校方产生意见分歧,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数百名学生聚集在一起,打砸学校教学楼、宿舍、食堂,砸坏汽车,焚烧窗帘被服。

3.基于高校突发事故引发的复合类群体事件

高校突发事故指高校中由于偶发性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并严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生活、教学和科研秩序,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应对的紧急事件。从性质上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主要集中在群体性行动、心理疾患、校园安全与事故等方面,尤其是学生意外死亡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意外死亡,是指突发疾病或非因疾病原因造成的车祸、工伤、自杀以及其他意外原因所致的死亡,其中自杀是大学生意外死亡的主要形式。据一项确切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历史顶峰。有关数据也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但心智并不成熟,如对突发事故的处置和善后工作不满,容易激愤,产生过激行为,并可能在学生大众中形成认同感,引发群体性事件,往往表现为在学生被杀或遭遇交通事故后,其他学生情绪激动要求严惩凶手或肇事者;或是学生自杀或猝死后,死者家属不满学校处理方式和结果,从而煽动众人向学校施压,讨要说法,实践中尤以后一种表现形式居多。这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更多的社会因素参杂其中。大学生背负全家的寄托,父母对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学生意外死亡,对家庭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管学校是否承担责任,对未来的不可预期(无人养老)、悲痛的心情无处发泄、“越闹越有”的社会示范使得一些学生家长通过聚众、施压的手段质疑学校的安全管理隐患或索要最大化的利益补偿。

二、大学生意外死亡引发的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在相对独立的大学校园,所牵涉的利益关系不像社会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那样复杂,而是特定利益关系人对突发事故的利益追逐,其参与人员特定,大致分为三类。

(1)高校学生。身边的同学、朋友或老乡突发意外,对高校学生的情绪影响较大,他们容易受外来因素干扰,产生认知偏差和过激行为。在群体性事件中,高校学生极易被煽动而举行罢课、游行、示威等活动,需要学生辅导员或老师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

(2)近亲属。近亲属参与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由于关系到自身的切实利益。高校学生意外死亡后,直系亲属和非直系亲属分别关注的是责任划分和赔偿问题。如果事实清楚、责任明晰,特别是当学校要承担责任时,直系亲属就能在将来的继承中获取利益;而非直系亲属则希望把事情闹大,以此获取更多的利益,就会在群体性事件中推波助澜。即使按照法律规定,学校并无责任,双方也会就补偿问题进行谈判。为取得谈判的砝码,亲属也会煽动众人,给高校施加压力。

(3)社会闲杂人等。一类是受雇于群体性事件的利益关系人,他们能从中获得直接利益;另一类是社会闲散人员,他们身上潜藏着各种社会矛盾,有着从众心理,喜欢凑热闹和

实施集群行为。在高校所在地务工的老乡,基于地缘关系,容易情绪激动、参与其中;还有职业“学闹”,往往也会闻风而动,甚至主动要求加入,更使事态复杂化。

2.突发性和预谋性交叉

大学生意外死亡,本身具有突发性。但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学生的骚动和集体不满,进而在他人的怂恿、组织下采取集体行动。情绪激动的众亲属如果对责任承担和赔偿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也会预谋扩大事态,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3.行为非暴力性

高校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虽然偏激,但受到校规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约束,多采用示威、游行、抗议、声讨等文明方式。学生亲属和其他闲杂人员与高校并无积蓄矛盾,只是由于突发事故或安全隐患所致矛盾,暴力倾向不明显,破坏程度低。

4.社会联动性

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一言一行都备受社会的关注,高校群体性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高校办学环境的不断开放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强烈愿望,促使高校和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另一方面,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希望得到社会认可,也会向社会散布信息,以达到得到公众支持和扩大影响的目的。

三、大学生意外死亡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

这一类型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在程序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求快速反应,以情入手,尽快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和事件的局面。接到大学生意外死亡报告之后,辅导员及相关人员应立即赶到现场,防止事态蔓延并将事件及初步调查情况向主管部门和领导报告;学校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工作组;领导现场指挥,调动校内一切有利于化解参与者情绪的资源,做好稳定事件相关人员情绪、防止事态恶化的工作。

第二阶段,待事件稍趋稳定之后,与相关人员谈话,分析事件性质,明确相关责任,做到以理服人。具体步骤有,首先启动工作组,分工负责家长接待、信息沟通、安全保卫、事件跟踪处理等;其次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以正视听,防止以讹传讹,并做好舆论导向工作,防止媒体对事件进行夸大或扭曲报道;再次根据事件性质向家长通报事件起因和初步鉴定结果,同时听取家长的意见;最后要做好家长的情绪安抚工作,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家长的感情和意愿以稳定其情绪。

第三阶段,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依法谈判协商,化解矛盾。学校根据事件的性质认定和划分责任,做好家长(或学生)的解释及协商处理工作,并签署协议书,必要时还可进行公证。

在大学生意外死亡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五点。

1.反映迅速,领导靠前指挥

高校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学校党委、行政和有关职能部门、院(系)单位就要高度重视,在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的同时,迅速决策,果断处置,及时解决,避免事态恶化。发现聚集行动,要做到抢占先机,立即组织力量做工作,力求把聚集群体化解在始发阶段,不使其发展扩大。处置行动迟缓,必然会引来更多的参与者和围观者,从众人数越多,聚集规模越大,处置事件的难度就越大。学校领导必须迅速到达第一线,这样既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又能形成现场的指挥中心,稳定群众情绪。

2.积极寻求多方支持,尤其是争取政府和新闻媒体的配合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对参与的学生亲属及社会闲杂人员,除了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外,还可以向学生家长所在地政府及公安部门寻求支持,请他们提供相关信息或协助进行说

服工作。当地政府部门往往更熟悉参与人员的具体情况,劝服的针对性更强,效果也更好。高校管理者平时要多保持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良好沟通与协调,争取广泛支持,发挥政府、社会和高校联动的综合优势,减少危机发生时及时处理的障碍,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众的情绪引导得好,会向着有利方面发展;引导得不好,则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期间,学校要保持与新闻媒体的良好合作,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3.信息公开,实事求是

高校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尤其是发生重大事故灾难、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故以后,掌握事件真相的高校党委、行政在新闻处理上必须做到及时、高效,把舆论的主动权握在手里,否则一些闲散人员就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导致学校形象遭受损害。掌握信息是实施舆论引导最基础性的工作,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突发事件处置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处理信息系统,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监测、上报、预测、分析、发布等环节的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客观、透明、全面地对突发事件予以披露,澄清事实真相,尽量做到既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对称,又避免危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以稳定社会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力量。

4.依法处理,违法必究

国家法律法规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根本依据和最高准则。高校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法律办事,坚持用法律来制约非法聚集群体。当势态发展难以控制且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发生严重破坏公共利益的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时,高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就必须旗帜鲜明、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请求公安机关依法处置,充分发挥执法机关的震慑力,给聚集群体造成心理压力,使其明白任何违法、违规的行为,都是法律所不容许的,都必须负法律责任。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还要认真做好证据保留工作。当事件演化到发展阶段时,要组织现场观察并联络工作组成员,利用录音、录像、拍照和收集传单资料、现场交谈等手段对事件及演化过程不失时机地调查取证,为事后处理提供有力的证据。调查取证的重点是,事件全貌及整个演化过程、升级发展过程、事件原因、组织指挥人物、重点活动骨干、实施过激行为的手段、造成严重危害校园公共安全秩序的后果等。[5]

5.善后安抚,平衡各方利益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缩影,是学生利益受损的结果,更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因此处理此类事件的关键在于平衡各方利益,促使各方达成对彼此利益的认同。在处理由学生意外死亡引发的高校群体性事件时,必须处理好学生家长与学校双方的利益关系。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针对学生意外死亡,学校要与学生家长或亲属商谈死亡学生丧葬等具体事宜。即使学校无责任,但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也应给予学生家长及其亲属适当的经济补助,尤其是对贫困家庭更应该多予补助;如果学校有责任,就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对学生家长及其亲属的不合理要求,学校也有权拒绝。总之,处理此类事件,既要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又要维护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

四、总结

总之,在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既要坚决果断,又要扎实稳妥;既要从早从快,又要依法办事;既要立足于缓解矛盾,又要着力于平息事态。高校要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除了加强外部社会环境建设,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内部环境建设,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云南返乡民工意外死亡调查 篇3

“其实我只干了两个多月就回来了,没想到还是得了这病。”王长贵一脸伤心地对记者说。

王长贵是云南省水富县永安村的农民。2007年3月,他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的一家砂石厂打工,没干多长时间就回到家乡,但身体状况从此一落千丈。经医院诊断,他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病。

不过,在永安村所在的向家坝镇,王长贵还不算是最惨的,因为在他之前,这个镇先后已经有12个返乡民工死于同样的病。

顶梁柱变成了“活死人”

从2006年初开始,永安村的一些村民频繁地到村卫生所去看病,症状主要是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2007年,有一名患者出现了多种并发症,终因肺心病、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后短短两年时间内,永安村就有6人相继死亡,其中一家死了3个人。

村卫生所的医生晁增明说,全村患这种怪病的有23人,且都是壮年男子。一时间,村民们人心惶惶,各种猜测和谣言四起,有村民传言说是因为当地风水不好,也有人说这些患病的人可能是在外面打工时被人下了药……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怪病?晁增明不清楚,村民更不明白。但他们很快发现,那些陆续死亡的村民,都是从安徽打工回来的,而且基本上是在同一个地方干同一种工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村里最早到安徽省凤阳砂石厂打工的村民是李长海、陈文军,邓寿田,李忠民4人,他们是经外乡朋友介绍,每人交纳了100元中介费才去的,时间是2004年下半年。

据部分患病的村民介绍,他们在安徽的主要工作是粉碎砂石,虽然工作环境很差,但每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却是很诱人的。看到出去的人都挣到了钱,越来越多的村民赶赴安徽。永安村一周姓村民说,到2007年,邻近几个村在安徽砂石厂打工的至少有300人,那时也确实赚了不少钱。

就在这一年,永安村患怪病的村民开始增加,症状大体相同,都是医来医去总不见好转。除了永安村,相邻的大池村、楼坝村也有人患上了这种病。

2009年3月,水富县一官员向记者透露,永安村所在的向家坝镇因这种怪病已经死亡12人,其中楼坝村1人,大池村5人,永安村最为严重,死亡6人,目前还有27人患病。

当王长贵出现在面前时,记者不敢相信他是一个才45岁的汉子。他看上去身体很虚弱,说话没有力气,人显得很苍老。

王长贵的妻子一直在流泪,她说王长贵是家里的顶梁柱,可现在已完全失去劳动能力,什么体力活都干不了,简直就是一个“活死人”。她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咋个过。王长贵说因没钱医治,只能在家等死。

与王长贵的遭遇相似,今年只有49岁的刘树祥曾经壮得像头牛,如今却连走路都成问题,上床也要人搀扶,身上的皮肤已经开始变成乌青色,而且还在脱皮,目光呆滞,表情麻木。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不停地喘气,显得很吃力。刘树祥的肺一大半已经坏死,已经补了两次了,光医疗费就花了5万多元。但医生告诉他,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维持一段时间。

刘树祥痛苦地说:“我们本想能多挣点钱回家,谁知道没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要拖累儿子。”为了给他治病,20多岁的儿子一直坚持在外面打工。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每个月下来,光抓药就要1800多元。

多地返乡民工患上尘肺病

刘树祥的妻子周世银告诉记者,是她把丈夫叫回来的,可惜太晚了。2007年初,刘树祥与老乡一起到凤阳的这家砂石厂上班,干了差不多有半年时间。那时,一些从砂石厂返乡的人生病,周世银打电话叫丈夫赶快回家。其实,此前刘树祥曾给老板反映过,说粉尘很大,身体受不了,但是老板说没事,让他们放心干。接到妻子的电话后,刘树祥把有人生病的事儿告诉了老板,老板很不高兴,说目前人手紧张,提前走的话一分钱也没有。最后,刘树祥没领工资,借了老乡的钱才返乡。回家不久,就感觉身体不适,病情一天一天加重。

2008年6月,永安村患病村民景发财在多方求医未果之后,专门到北京某大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会诊医生详细了解景发财打工经历之后,确诊他患上了尘肺病。

尘肺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残性职业病,被称为不转移的肺癌。目前,全世界没有能够治愈尘肺病的特效药。专家解释,患上尘肺病的人,因为粉尘通过呼吸道在人的肺泡上发生堆积,影响气体交换,最后人的肺泡失去作用,肺组织全都纤维化,患者因此会逐渐失去劳动能力,最后呼吸衰竭而死。

根据卫生部1987年出台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我国将尘肺病分为12种,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专家推断,永安村的患病村民极有可能是矽肺患者,因为他们吸入的主要是含二氧化硅的粉尘(俗称矽尘)。有医生认为,患了矽肺就等于判了死刑。

3月27日,水富县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当地向家坝镇3个村外出到安徽省务工的返乡人员患“怪病”后12人死亡的处置情况做了通报。通报称,63名外出务工返乡存活人员中,矽肺为30例,无矽肺33例。12例死亡农民工中,患矽肺两例,矽肺合并肺结核1例,肺结核两例,肺部感染1例,其余6例死亡人员因无影像学资料,无法诊断。

那么,整个水富县到底有多少例疑似尘肺病患者,有多少人曾到安徽做过同样的工作?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王长贵还肯定地对记者说,在安徽砂石厂上班的人,除了水富县的老乡外,还有云南其他地方的人。水富县的老乡最多的时候有好几百人。也有村民说,在安徽砂石厂打工的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至少能看到有四川人和贵州人,而四川宜宾也出现了与永安村类似病状的人。

农民工维权的难度与出路

永安村村委会主任刘树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村上早在2005年就知道村民患病的情况,但村委会只是口头向镇上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

向家坝镇党委书记温业祥证实,镇里也是知道这件事的。镇里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反映,同时与卫生、劳动部门协商,把患病村民纳入低保对象,并强制让患者加入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同时根据患病村民的不同情况,政府在生活等其他方面进行临时救助。

据记者调查了解,直到今年3月媒体报道这起重大事故之前,水富县农民工的维权事项并未列入任何一级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农民工的维权与索赔自然无从谈起。

3月18日,由昭通市人力资源办和水富县劳务输出局派出的维权先期工作组抵达安徽凤阳。但是随着云南工作人员的到达,凤阳县的石英厂却在一夜之间全部关闭,老板将各地的农民工遣散回乡。

凤阳县因石英石储藏量高达100亿吨,被称为“石英之县”,仅官沟乡就有十几个不同的石英砂加工企业。据云南媒体记者介绍,这里的许多石英厂都没有明显的厂名标志,而且设备简陋,一个小院子,一台装载机,就可以工作了。他们看到的情景是,厂房的地上都积着一层白白的砂石尘,空气中弥漫着干涩刺鼻的粉尘味。

我国现行的《尘肺病诊断标准》指出,尘肺病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也是国家和企业赔偿的主要职业病。因此,尘肺诊断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那么,根据目前已获得的一些证据,能否确认水富农民工就是在安徽砂石厂务工期间患的病呢?水富县副县长高文辉表示,本次诊断结果经过了权威专家的复核确认,具体的维权赔偿事宜,有关部门正在与安徽省协调妥善解决。

最新的消息是,安徽省将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全省各类服务业的农民工基本覆盖到工伤保险制度之内,最终实现有相对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的目标。

不过,云南省总工会的一位法律顾问却对农民工异地维权成功率表示忧虑。他指出,很多农民工与雇主没有签订任何协议合同,且不懂得保全证据,一旦发生纠纷,难免陷入被动。而且,某些地方确实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为了维护本地所谓“投资环境”与“发展形象”,本能地站在本地企业或雇主一边,使外地农民工投诉无门。

有劳动部门的专家指出,职业病维权需要证明患者所患疾病与其所从事行业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一旦患上职业病,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维权。在这次事件中,患病农民工务工的大部分石英砂加工厂都是家庭作坊,有的甚至没有名字,无疑给维权带来更大难度。

意外电击致人死亡 篇4

2012年7月15日早晨4时50分,某建筑工地工人李某某感到天气炎热,开工后准备使用一台旧电风扇吹风。由于旧电风扇的电源插头已损坏,李某某截取两根直径为2.5 mm2,长约0.5m的铜塑线,与风扇的电源线连接后,使用绝缘胶布在连接处包裹好作为插头使用。为使铜塑线能插入墙壁电源插座,在铜塑线的另一端剥去绝缘材料30 mm,一切准备妥当后,李某某就先拿起一根电源线插入墙壁电源插座,正准备把第二根电源线插入墙壁电源插座时,工地上的鼓风机吹出来的风把电源线顶端裸露的铜线吹到了他的右胸口。当时,李某某立即倒地。其他工友连忙切断电源,并连忙把他送到医院抢救。由于李某某被电击伤过于严重,虽经抢救,却终告不治身亡。

2 事故原因分析

(1)施工工地接临时电源时,未按照规程要求使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在李某某发生触电时,无保护装置动作跳闸,是导致其触电死亡的直接原因。

(2)李某某明知电风扇的电源插头已损坏,没有找工地电工进行修复,而是采用电力安全规程不允许的方式接电,是导致其触电死亡的重要原因。

(3)李某某的触电方式是所有触电中伤害最重的一种,医生在抢救的过程中,发现触电者右胸口有大面积烧灼伤,还在他的左手上发现一处烧灼伤,判断电流是从右胸口流入体内,通过心脏从左手流出,从而导致其心跳停止。该触电方式是导致李某某死亡的又一重要原因。

3 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临时电源安装规定,临时施工电源必须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在施工现场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设置有以下规定。

(1) 施工现场的总配电箱和开关箱应至少设置两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而且两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额定剩余电流动作电流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保护的功能。

(2) 开关箱中必须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施工现场所有的用电设备,除做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接线的首端处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3)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应装设在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和开关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

(4) 开关箱内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 mA,额定剩余电流动作时间应小于0.1 s。潮湿和有腐蚀介质场所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应采用防溅型产品,其额定剩余电流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 mA,额定剩余电流动作时间应小于0.1 s。

意外死亡赔偿协议书 篇5

乙方:

乙方之子xx系甲地契位的工人,因工作原因于20xx年xx月xx日发生工伤事故,经抢救无效于20xx年xx月xx死亡。xx岁,身份证号码:xxxx,供养支属及直系支属身份情况:

父亲:xxx,年龄:xx岁,出生日期:19xx年xx月xx日,家庭住址: xxx ;

母亲:xxx,年龄:xx岁,出生日期:19xx年xx月xx日,家庭住址: xxx 。

为妥善处理xxxx工伤死亡的善后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xxxx省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例,现甲、乙双方就赔偿问题,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一次性付出乙方丧葬补助金、供养支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共计人民币xxxx元(大写:xxxx整),除上述费用外,乙方不得再向甲方主张任何赔偿或赔偿费用。

二、自甲、乙方双方签署本协议,乙方收到甲方xx元工伤赔偿款之日起,甲、乙方双方同意终结xxxx的工伤死亡赔偿纷争,乙方及其近支属自愿放弃主张赔偿差额的权利,自愿放弃基于xx工伤死亡所产生的各项权利及所享有仲裁、诉讼的权利。

意外死亡事件 篇6

一、《无政府》编织下的世界

达里奥·福的戏剧所诞生的年代给予了他一切的创作源泉, 他的戏剧贴近大众, 通俗易懂, 他最拿手的、影响最大的, 当是他的政治讽刺剧, 或者是时事讽刺剧。达里奥·福的政治讽刺剧, 内容虽然各色各异, 但往往都是从现实题材出发, 往往都是直截了当的对于当今的时事做出讽刺与迎合。现实的肮脏不堪, 官场的尔虞我诈, 人民的苦不堪言, 生活状态的混乱离奇, 这些中底层人民所最为关心的问题, 都被达里奥·福削置于光天化日之下, 犀利的将其暴露在世人面前, 令世人听其所想听, 看其所应看, 思其所需思, 进而引导人民为其所必为。达里奥·福继承了15到17世纪盛行于意大利民间的即兴喜剧 (假面喜剧) 传统, 借鉴其即兴表演手法和喜剧手法, 形成了他独特的表现手法。

达里奥·福以在舞台上逗乐为职业, 观众的笑声是他艺术劳动的伴随物, 但是沉淀在笑声底层的是淡淡的酸楚和隐约可闻的低沉的怒吼。

二、即兴性的表演

达里奥·福的戏剧继承了意大利民间即兴喜剧的优秀传统, 他从事件本身给予的灵感、创作的蓝本以及演员在场上突发的灵感当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以充实自己戏剧。但是我所言述这种即兴性还原于剧场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即兴喜剧, 而是通过不断的即性创作来丰满其剧本, 这种即兴创作直到演出之时还一直在持续着, 当然是在规定情景之下的即兴创作, 以求达到完美的舞台效果。

此外通过这种即兴性可以去除掉传统意义上的某些多余的辞藻, 词不在多, 而在于精。而在不断的排演当中, 对于阶段目标以及终极目标的达成所需要夹杂的舞台行动, 也在这种即兴性的表演当中不断的沉淀、凝练, 最后达到理想的舞台效果。同样, 这种即兴性的表演对于演员的要求也很高, 往往这些演员都是从现实主义题材的戏剧起步, 历练于现实, 延伸于先锋;并且这些演员必须具备非常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对于生活感悟的积累, 以在合适的剧情下, 绽放出意外的夺目的光彩。

三、意外性的表演

达里奥·福的《无政府》除了即兴性, 而在我看来在即兴性的延伸之下, 还存在一种特性——意外性。这种意外性的表现手法往往给人一种恍然如此、但又并非如此的感觉, 无论是戏剧语言的突变, 还是戏剧动作的急转直下, 又或是动作线跌宕起伏, 看似无法承接之前规定情景中的表现状态, 而在每一次的“转折”之后都会令观众引起深思, 其中每一个点的处理都是让人感觉到如此的意外, 捉摸不定。也正是从这种意外恍惚、即兴随意、幽默诙谐、反讽自嘲的表现手法中流动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表现出一种躁动不安、不断变化的意外的表演特质, 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表演的基调和张力。

达里奥·福的戏剧中小角色贯穿于整部戏中, 并且身处险境面对强大的权利却又采用看起来玩世不恭的态度, 实则以优胜者的心态, 迂回的引导出其对立面的人性的愚蠢, 以此占据主动。《无政府》中尤为重要的一个角色——疯子, 其言辞的荒谬, 行动的混乱, 表演中所展现出的戏剧动作无一不给予观众意外的感受。然后在通读剧本之后又会感觉到这种乱之下又是一种有序的乱。而正是这种感觉会让观众捧腹大笑, 而在接下来的一个行动的意外性转折之下笑声又会嘎然而止, 意外的给观众以表演中所体现的张力, 或者调侃的说:“表演似浮云。”

四、反讽性的表演

反讽性是达里奥·福的戏剧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即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言语的反讽性, 戏剧中的命运与反抗, 真实与谎言, 吹捧与嘲弄是在戏剧冲突之上双方不断碰撞、短兵相接、你来我往的较量中完成的。

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 反讽的戏剧动作是在无声或有声的状态下相互干扰、冲突、排斥、抵消的过程之中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来实现的。达里奥·福在这部戏剧中往往超越常规地将自己的人物置于一戏剧矛盾强烈的规定情境当中, 并且人物在规定情境之下所作出的动作、讲出的语言往往都是与寻常大相径庭的。舞台上造成一种意想不到、荒诞可笑的反讽场面;舞台下这种差异之间的碰撞常引起观众的深思或缜虑。

规定情景中剧作或者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寓意深藏于舞台行动当中, 而将这个想象的权利交付于演员所额外制造的空间里面, 同样也将想象的权利交给观众, 令其在这种矛盾的、荒诞的、可笑的情景当中, 继而通过反思了解到底想要表达的含义, 继而贻笑大方, 领悟到反讽所讽刺的内容。

摘要:《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是达里奥.福一部个性鲜明政治讽刺剧, 在排演过程当中究其表现形式的方法论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排演前后从该剧的历史背景、创作源泉、剧作意图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 在经过的不断的探讨与排演探究之后, 从而获得了较为切合剧作的表现方式, 即意外性、即兴性、反讽性, 以及在突破了传统戏剧观念的层面上如何去展现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达里奥·福,表演方式,意外性,即兴性,反讽性

参考文献

[1]吴光耀:《意大利假面喜剧》, 《艺术百家》, 1987, (01) 。

[2]黄德海:《意大利的节庆狂欢和中国的滑稽传统——〈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的原作和改编》, 《中国比较文学》, 2003, (04) 。

[3]黄灿然:《达里奥.福及其获奖引起的争议》, 《读书》, 1998, (04) 。

[4]刘勇:《无政府主义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1年。

意外死亡事件 篇7

1 对象与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精神科住院病人发生意外死亡病例共9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特征

住院精神病人院内死亡者中, 性别:男2例、女7例。年龄:28~58岁、平均 (38.89±11.12) 岁。住院时间为1~45d, 中位数为5d。

2.2 疾病种类

精神分裂病8例, 双相情感障碍1例。

2.3 合并躯体疾病

心血管疾病1例, 甲状腺机能亢进1例, 肥胖1例, 其余的病例在住院的当时由于未能做相关检查没发现有明显的躯体疾患。

2.4 猝死

自杀1例, 在凌晨2点;病人不明原因的猝死7例, 发生在夜间;1例发生在上午。

3 护理

3.1 自杀死亡的护理干预

自杀死亡者中, 精神分裂症绝对数占首位,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高, 住院时间长, 病情易复发, 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 自杀意念强烈不易动摇, 且不直接表达自杀意图, 但他们会不断寻找机会自杀。

3.1.1 迅速控制病情新人院病人以及病情复发者迅速控制精神症状, 减少因幻觉、妄想支配下的顽固自杀行为。

3.1.2 与病人保持严密接触

将有自杀史的病人安置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的病房, 每10~15分钟巡视1次并作观察记录;病人易发生自缢的地方如厕所、洗漱间及重症病房等要经常巡视,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1.3 保证环境安全

许多东西均可成为病人自杀的工具, 我院自杀的病人中就有用枕心内的废旧带子连接起来在厕所内自杀成功的, 因此要定期对病区的环境及病人做安全检查, 搜查刀、剪、绳及玻璃等危险物品。对前来探视的家属加强卫生安全宣教, 只要对家属说明精神科病区安全的重要性, 一般家属均表示能够理解与配合。

3.2 猝死是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报道, 正常人群猝死发生率为1.04‰[1], 多为心源性猝死。精神病人的猝死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对可能引起猝死风险的因素加以重视, 将会减少猝死发生。我院发生的精神科住院病人猝死多发生于病人入院时间不长, 多数发生在1周之内, 此时病人精神症状往往很重, 很难配合做相关的辅助检查, 导致有的病人伴随严重的躯体疾病医务人员和家属往往都不知道, 再加上病人服用抗精神失常药有可能出现的心脏毒性反应及椎体外系反应作为诱因, 容易导致病人猝死, 且一旦发生很难抢救成功。

3.2.1 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

医护人员要加强内科知识学习, 及时识别和发现病人精神病以外的躯体疾病, 尽可能单一用药, 中小剂量, 避免合并用药, 尤其是大剂量合并用药, 选用新型抗精神病药, 监测心电图, 测定电解质、心肌酶, 对异常的病例通过对症处理减药或停药, 进行有效纠正, 可避免猝死的发生。

3.2.2 注意患者的营养

对持续兴奋躁动或拒食者, 应注意其可能存在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在内环境紊乱纠正以前不宜大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同时防止病人暴饮暴食, 对于拒食患者定时予以饮水, 或给予补液。控制吸烟量, 冬防寒夏防暑, 使病人舒适, 同时可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使病人抗病能力提高, 增强病人体质。

3.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要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观察。我院精神科新病人一周内基本是要在重症病房内接受观察, 同时我院自2007年起, 除执行病历书写规范上相关对病人生命体征监测的规定外, 对在重症病房内监护的病人每天早、中、晚监测血压各一次, 记录于病历上, 这样能够及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对病人生命体征的影响, 做到治疗和预防并重。

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意外死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对可能引起猝死风险的因素加以重视, 将会减少猝死的可能。精神科病人意外死亡方式多种多样, 防范虽有一定的困难, 但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加强警示教育, 特别是新上岗人员, 仔细观察巡视, 对长期住院、慢性衰弱病人, 要及时向家属通报, 科学准确交待潜在的病危因素, 可签定医患沟通协议书, 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摘要:目的通过对精神科住院人意外死亡病例进行分析, 提出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性分析5年间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意外死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意外死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可能引起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减少意外死亡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死亡,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运用教学机智,转化意外事件 篇8

一、学会宽容, 机智引渡

课堂意外事件, 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 宽容对待。如果能够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 课堂意外事件还能够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增效作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少一些刚性的“硬设计”, 多一些弹性“软设计”, 同时根据千变万化的课堂情景, 因势利导地变换教学方法, 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例如PEP小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会听、说、读eleven到fifteen的数字。课前, 我事先预设利用图片和句型“How many...can you see?Let’s count.One, two, three...”来教授ten以上的数字。在一首“Ten Little Candles Dance”的歌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 接下来的Let’s Do也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当我开始引出eleven这个单词开始教授的时候, 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开始不那么高涨了, 注意力也不那么集中了。原来, 学生对于one到ten的掌握比较好, 这样在他们的意识中, 好像数字就是很简单的。况且班级里有些学生已经知道了ten以上的那些数字的发音, 这样就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下降了, 有的甚至开始开小差。特别是一位男同学, 竟然拿出了类似“扑克牌”的卡片和同桌开始了游戏。“嗯!这个学生, 太不像话了!这几天上课心不在焉, 一提问他又不会, 我还没批评他, 现在竟在课堂上拿出‘扑克牌’了, 再这样下去还怎么了得。”我的脸顿时严肃了起来, 心里十分气恼, 真想大步走上前将他的“扑克牌”没收, 当众批评他一顿。学生见我板起面孔停下来, 顺着我的眼光望过去, “哈哈哈……!”大家立刻哄堂大笑。他自己也知道了我已经发现他的小动作, 忙低下了头, 准备挨批评。

学生的笑声使我意识到如果现在就大声地斥责他, 那么这堂课就肯定泡汤了, 不如先去提醒他一下, 下课后再说。想到这里, 我努力克制自己, 使自己冷静下来。我走到他的座位前, 伸出了我的手。他明白了我的意思, 从抽屉里拿出“扑克牌”, 交到我的手中。我没有说话, 就走回讲台, 准备继续上课。看着放在讲台桌上的“扑克牌”, 突然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我为什么不放开原来的教案, 也利用一下这“扑克牌”呢?于是, 我迅速在卡片上写了1—15数字, 然后拿起牌, 微笑着对着学生说:“Look, here are the cards.Let’s play a game with it, OK?”学生们一听说要玩游戏, 兴致马上就高涨起来了。于是我从中抽出一到十的牌, 先让学生念出数字, 然后再一手一张牌, 让学生将两数之和大声地报出来。在最后的巩固环节, 我还将扑克牌发到学生手里,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这个游戏。就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下课铃响了。在保持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状态下, 我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是一个个彼此不同、异常活跃的个体, 教师的教案再详细、再周密, 也难以全面预见随时可能出现的思维变异。因此, 课堂教学应变艺术是一种比较高超的艺术, 由于课堂上很多偶发事件是事先预料不到的, 所以教师应随时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 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 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的契合, 借题发挥寻找灵感。在我的那堂课中, 一副“扑克牌”就是一个灵感, 一个灵感的出现也能够给课堂带来不可思议的效果。

二、善待意外, 生成资源

其实, 在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在丰富又多变的教学情境中, 常会有许多意料不到的事件发生, 比如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做小动作或干别的事情、不守课堂纪律等。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课堂上学生活生生的表现, 也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这让教师有了更多选择教学资源的余地, 更让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了并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 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成动态资源的宝地。因此, 怎样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事件, 怎样使结果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不仅需要教师一贯的素养, 还需要一点“教学灵感”, 使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交流知识和情感, 还为教师们提供了一处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例如PEP Book 4 Unit 4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习表示天气的单词和相关句型。本节课主要完成以下内容:一是复习描述天气的单词;二是教学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It’s...in....我用课件呈现了一张中国地图, 然后通过Pair work及Guess the weather让学生操练此句式。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 在相对应的位置出示不同的天气符号。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 自己在画画。我看到了, 刚要批评他, 却发现他画的是母子俩个人在打电话询问天气的图画, 我灵机一动, 这不是这节课运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It’s...in...”的一个很好的情景创设吗?于是我及时捕捉这一意外事件, 并以此为契机, 开展教学活动。我叫学生模拟打电话以询问天气, 可以和同学、家长, 也可以和John, Mike, Amy等打。学生还真是有模有样, 自己寻找自己的伙伴, 互相打电话, 互相纠正发音, 互相纠正对方说的句子, 然后还展示自己打电话的情景。如:

A:Hello, This is Hang Yu, Is that Mike?

B:Yes, This is Mike speaking.

A:Hello.Mike, How are you?

B:Fine, thank you.

A: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America?

B:It’s Sunny.I can fly a kite.

A:OK, I wish you have a good time.

上面的这则案例, 我及时抓住学生创设的这个有效情景, 为我所用, 让学生沉浸在一种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 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操练, 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教学目标也因此而得到落实。当时如果给学生泼一盆冷水, 无疑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那堂课中, 我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 充分激活学生蓄积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 一旦时机成熟即让它们喷涌而发。因为真正地相信学生, 解放学生, 才没有在固有的模式下淹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大表现力, 而是让学生教育学生, 并促成他们的人格健康地成长, 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们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尤其是真实的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

三、注重锻炼, 培养机智

把课堂意外事件顺利转化为课程资源, 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所谓教学机智是指对教育中的意外情境和情绪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 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课堂上难免会有意外因素出现,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种不确定性, 很多教师应尊重并珍视这种鲜活、灵活的资源, 并善用自己的智慧将其转换成有益的课堂。这样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具备的, 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用渊博的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厚实的教学功底、训练思维反应能力和提高辨别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厚积薄发、左右逢源。记得那是一堂四年级的英语课, 授课的内容是描述人的外形特征。一切都像往常一样, 唱英文歌热身, Greeting, Revision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该导入新课了, 这时, 我发现已经准备好的五张不同特征的人物图片忘在办公室了, 怎么办呢?如果我现在就去办公室拿, 肯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氛围, 打乱学生的思维。我急中生智, 准备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便指着班中最高的和最矮的向学生介绍:“You are tall and you are short.”开始学生还没反应过来, 我又做出对比手势, 继续说tall, tall, you are tall short, short, you are short.看着我那夸张的手势, 几个学生笑了起来, 其他学生明白意思后也跟着哈哈大笑, 整个课堂在一瞬间变得轻松起来。

新课堂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尊重学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因为课堂上的“教学灵感”往往来源于学生的活动,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教学的现场性又促使我们在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时, 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过程, 而应独具慧眼, 将始料未及的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 并合理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 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摘要:把课堂意外事件顺利转化为课程资源, 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本文从学会宽容, 机智引渡;善待意外, 生成资源;注重锻炼, 培养机智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 转化意外事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意外事件,教学机智

参考文献

[1]张淑琴.小学英语教师指导手册[M].金盾出版社, 2007.

[2]禹明.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意外事件的防卫过当 篇9

一、防卫过当概述

(一) 防卫过当的含义

所谓防卫过当, 就是指防卫人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从而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防卫过当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必须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具体来说就是超出了为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防卫限度, 而且一般人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判断明显认识到这一点;二是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重大损害, 是指由于防卫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 从而造成了不法侵害人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

(二) 防卫过当的性质

防卫过当的性质与正当防卫的性质不同, 同时也与一般性的犯罪行为的性质不同。总的来说, 防卫过当的性质有三个方面:一是行为的防卫性, 它必须是行为人在正当防卫意图支配下实施了防卫行为, 这是构成防卫过当的必要前提。如果不存在防卫不法侵害的前提下实施的防卫行为, 自然也就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二是客观上的过当性, 防卫过当是正当防卫行为在客观上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 并且造成了重大损害, 如果没有超过必要限度或者虽然超过了必要限度, 但不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也是属于正当防卫的, 而不是防卫过当;三是主观上的罪过性, 过当防卫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害结果, 在主观上是具有过错的, 不管在主观的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 其始终是具有应受惩罚的罪过的。

二、防卫过当中意外事件的提出

在分析防卫过当问题时, 我国刑法学界一般将焦点集中在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上, 理论上有不同的主张, 第一种观点认为, 防卫过当既可以是过失, 也可以是故意, 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第二种观点认为, 防卫过当既可以是过失, 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但不能是直接故意;第三种观点认为, 防卫过当只能是间接故意;第四种观点认为, 防卫过当只能是过失, 不存在故意。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某甲拿了一根木棍向乙打来, 乙别无选择顺手从柴木堆里捡起了一个木棍朝打去, 不料, 木棍上竟然有枚钉子, 正好刺中了甲的动脉, 至其流血过多而死。乙当时以为自己拿的只是一根木棍, 根本没想到木棍上有一枚钉子。

在这个案例中, 我们要肯定一点, 那就是乙在实施防卫行为时, 其主观上并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也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更不是故意, 乙在行为时并不存在着预见的能力, 更没有预见的义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对乙的行为是否应该受到刑法的否定评价和刑罚处罚?是否成立防卫过当进而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呢?

三、防卫过当问题中意外事件之分析及立法建议

根据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的理论, 有罪必有责, 有责必有罪, 因此, 刑法第20条第二款的规定, 就将防卫过当的行为都归为犯罪行为, 客观上符合超出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构成要件, 主观上存在罪过 (虽然对于罪过形式有各种不同观点) , 就成立相应的罪名。因此, 理论界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这一法律规定予以了否定, 认为意外事件与防卫过当根本是不相容的, 因为防卫过当是有罪过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而意外事件是无罪过的行为。那么, 问题就在于防卫过当的行为人主观上肯定具有过错吗?

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来看, 按照刑法规定, 乙对打他的甲反击, 并使得乙死亡, 这种针对不法侵害的行为的确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了, 符合了关于防卫过当的客观方面的要件, 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作用, 乙在拿木棍的时候根本不能预见木棍上会有钉子, 即防卫人主观上无法判断更无法预见自己行为所产生的损害结果, 主观上根本不存在过错。那么, 防卫人在这种情况下不构成犯罪, 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四、司法实践中认定防卫过当之我见

在增设这个法条的基础上, 在实践中可以对防卫过当的判断采取二步走的做法。即引入德国的客观归责理论, 对该行为作出“不法”判断和“责任”判断。

以前述案例来看, 首先对乙的行为可以做出“不法”判断, 即该行为构成了防卫过当的客观构成要件, 具有客观构成要件符合性, 因此, 应该认定为是“不法”行为。这是第一步判断。

其次, 看行为人是否真的知晓自己的防卫行为会逾越必要的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 主观上如果是明知并放任重大损害产生的, 则具备“责任”构成要件, 成立故意犯罪;第二, 主观上对于重大损害结果是应当预见但是疏忽大意的或者已经预见但自信可以避免的, 也具备“责任”构成要件, 成立过失犯罪。第三, 如果是就比如本文中某乙就完全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至甲死亡, 则不具备“责任”构成要件, 而具有责任阻却事由, 不成立犯罪。同样, 这也可以推论到行为人在恐怖、惊慌、兴奋或狼狈之状态下所为之防卫, 无法认识其行为逾越程度时。

这样二步判断, 就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更全面的认定防卫过当行为。

摘要:防卫过当中的意外事件, 通说认为意外事件与防卫过当根本是不相容的, 因为防卫过当是有罪过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而意外事件是无罪过的行为。本文认为, 防卫过当中是包括意外事件的, 进而从防卫过当的含义性质出发, 分析防卫过当中意外事件, 最后给出该问题的立法建议和司法实践判断标准。

“孕妇死亡事件”理在何方 篇10

而本案中, 医院提出的免责理由是《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的相关规定, 这实际上是法律规范框架中固有的僵化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 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 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 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但是, 由于没具体的司法解释和细则, 究竟哪些情况是属于规定中的“特殊情况”, 并无明确解释。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医院很难确定特殊情况的具体范围, 且医生的冒险抢救行为很难得到法律认可。

法的消极作用或负面作用产生的根源大体上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立法者和执法者的偏私性。二是立法者和执法者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三是法律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单从第三点来看, 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被实施以后, 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不能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迅速进行调整。但是从1994年到现在,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可谓是相当的迅速, 现在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已远非当年可比, 因此对此条例做出适当修改已刻不容缓。

谈到了法的消极作用, 也不得不谈一下法的积极作用。就拿《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知情同意制度来说, 关于医疗告知和知情选择的规定, 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生和患者双方的权益。此次的孕妇死亡事件只是极端的情况, 不是普遍情况, 不应该抹煞条例本身带来的进步意义。

当然, 法的作用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具体表现是:1.法律只能涉及人的外部行为, 而不应涉及人的思想。2.法律只能调整人的某些行为, 而非全部行为。3.法律有其固有的不周延性, 不可能对人们千差万别的行为作出详尽的规定。4.法律不可能平等地保护每一种利益。5.法律追求形式合理性, 有可能因此而牺牲一定的实质合理性等。

写到这里, 笔者认为医院和医生的行为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实施了紧急抢救的措施, 履行了自己的告知义务, 请警察确定病患丈夫的身份, 劝说肖某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并答应减免医疗费用, 在非常危急的时刻又及时请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可否直接手术, 且医院的做法完全是按照法律的规定。难道这样仁至义尽的行为, 还需要遭到舆论的责难和广大网友的责骂吗?难道要医院违反法律的规定, 那法律的威严又何在?依法治国, 建立法制社会一直是我们的目标。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作为我国的法律之一, 十多年来在处理医患关系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很好的维护了我国医疗卫生方面的正常秩序, 所以医患双方必须严格遵守该法律的规定。此外, 全世界全世界的医院, 包括欧美日本澳大利亚, 患者本人昏迷的话, 除非没有家属, 否则手术前都必须签字, 不签字医生做了手术, 都是被吊销医生资格和追究刑事责任。相反地, 作为死者李某的丈夫肖某, 在当时只需要把他的名字签到手术同意书上即可挽救自己的老婆和孩子。然后, 他并没有怎么做,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妻子和骨肉死在手术台上。难得这样的人需要得到我们的同情吗?难得不应该在道德上给予他最严厉的谴责吗?

当然对肖某的谴责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内。毕竟每一部法律都有其局限性, 有其不周延性, 不可能平等地保护每一种利益。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法的消极作用的三方面的根源, 我们可以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将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就本案而言, 笔者认为可行的几点建议如下:1、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作出补充规定, 可以赋予医院一定的强制医疗权, 且把特殊情况作一些具体的规定, 以便在实践中能够适用。2、如果病人已经不能有效表达对于自己病情的处理意见, 而其亲属又不能或者不愿为此承担责任和义务, 应该有相应的医院担保制度, 使病人得到最为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3、建立一个独立于医疗系统的组织机构, 专门负责对那些特殊情况的医疗纠纷作出及时判断, 以维护患者和医院的利益。

综观整个事件, 从法理学中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的角度来看, 无论从法律上还是道德上, 医院都尽到他们自己的责任, 甚至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责任范围。医院之所有受到舆论的口诛笔伐, 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的不了解。面对如此的悲剧, 我们更要痛定思痛, 更需要理解的思考, 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除了完善我们的相关制度和建立医院担保制度等措施外, 任何义愤填膺的谴责都是无济于事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制度越来越完善, 医患关系越来越和睦, 社会越来越和谐!

摘要:北京一名孕妇在医院临产, 由于其丈夫不愿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名, 导致孕妇抢救无效死亡。本文从法的作用的角度阐述了此事件产生的法律原因和提出改善的建议。

上一篇:PVC下一篇:心率变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