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死亡事件情况报告

2023-01-26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溺水死亡事件情况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溺水死亡事件情况报告

关于我市近期连续发生两起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情况通报

关于我市近期连续发生两起小学生

溺水死亡事故的通报

各区、县(市)教育局,各直属学校:

6月1日14时许,沈河区方凌小学六年一班3名男学生,在儿童节学校放假期间,到五里河公园开放性水域玩耍,相继落水,全部溺水死亡。6月4日19时许,铁西区宁官实验学校三年六班1名女学生,在距家20米左右浑河灌渠河岸玩耍时,不慎将鞋子落入手中,在捞鞋的过程中,失足落水死亡。

这两起小学生溺水身亡事故,虽然发生在校外学生放假和放学以后,是家长监护不力的情况下发生的,但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痛苦和无法挽回的社会影响,暴露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不足,也暴露了节假日期间学生监管的薄弱。教训十分深刻,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望各单位和学校从实际出发,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全面查找 - 1 -

自身不足,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坚决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为此,重申如下要求。

一是各区、县(市)教育局和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安全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安全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制。定期分析、研究中小学安全工作,解决困扰学校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安全预想活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力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落实到位。放假前,要与学生家长签订一份学生假期安全委托书,明确学生假期安全主要注意事项。

二是随着天气逐步转暖,学生户外活动增多,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极易发生溺水、意外伤害、交通等安全事故,各单位一定要认真总结以往发生安全事故的教训,以上述事故为案例,开展一次预防溺水安全专题教育,教育活动要落实到每一个班、每一名学生,告诫中小学生远离危险环境,自觉遵守有关安全规定,珍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学校要坚持每日课前课后“一分钟”安全教育提示,及时提醒中小学当日安全注意事项,积极利用校园内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教育,扩大教育效果。

三是要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通报上述安全事故,督促学生家长切实增强安全意识,认真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学校

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家访、印发宣传单、致学生家长一封信、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经常向学生家长提醒学生在校外期间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思想动态,主动配合学生家长,做好学生在校外期间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四是主动提请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强重点水域、重点环节安全管理和防范,普遍开展学生上下学途中、经常活动区域安全隐患排查,学校周边的水域和学生经常涉及的危险水域,要立警示牌,设立隔离带、防护栏,安排专人或志愿者进行巡查,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杜绝中小学生溺水安全事故再次发生。

对工作不落实,管理不到位,再次发生学生溺水安全事故,将取消单位安全教育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年度评优资格,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请各单位迅速将此通报传达到所有学校和幼儿园。 特此通报。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第二篇:关于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

一、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体事件的现状

非正常死亡事件因其突发性强,涉及面广,复杂性多,稍有处理不慎,就极有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从我县情况看,造成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主要因素是道路交通、生产安全、溺水死亡及其他意外死亡,且总量居高不下,引发的群体事件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09年7月,我县共发生非正

常死亡××*起,死亡××*人,引发不稳定事件××*起,占总数的××*%,其中:2006年××*起,死亡××*人,引发不稳定事件××起,占总数的××*%;2007年××*起,死亡××*人,引发不稳定事件××起,占总数的××*%;2008年××*起,死亡××*人,引发不稳定事件××起,占总数的××*%;2009年1-8月共发生××*起,死亡××*人,引发不稳定事件××起,占总数的××*%

二、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体事件的主要特征

1、事发突然,人员聚集快。非正常死亡一般都无预兆,因事发突然,死者亲属会一时无措,马上会召集其亲朋好友以及邻里聚集在地一起,引发的群体闹事事件,难以及时准确地做到预警处置。非正常死亡引发的群体闹事事件参与人员主要是死者家属、亲朋好友和邻里,同时也会造成群众的围观,造成人员的大量聚集,造成可能引发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事件,个别甚至会引起连锁反应。

2、情绪激动,手段多样化。非正常死亡往往一时无法让死者家属接受,在承受丧失亲人的悲痛中,情绪都比较激动,无法冷静下来通过法律途径或通过当地党委政府来解决问题,丧失理性的当事人在不理智的状态下常常做出违法出格的事情。而且在亲友邻里聚集后,往往会仗着人多势众,在别人的鼓动下,采取一些过激的方法,或是到肇事方或单位、或是到死亡发生地、或是到当地党委政府,采取围堵、抬尸闹丧、群体上访,甚至阻塞交通等极端做法,以期通过闹事来解决问题。

3、目的明确,期望要求高。非正常死亡发生后,不管是否引发闹事事件,取得最大的经济赔偿是死者家属的最终目的。其采取的闹事行为,一方面是悲痛情绪的发泄,另一个方面是为了扩大影响,采取多种方式,以达到其合理、不合理的诉求,在经济赔偿上获得最大化。特别是一些家属往往不分事故责任,以“人死为大”为要挟,用“死人”来压活人,提出不合理的诉求和赔偿要求,有的甚至漫天要价。

三、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

妥善处理非正常死亡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需要深入分析原因,把握规律,找出症结所在。通过深入调研,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群体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群众法制意识不强。虽然,通过多年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宣传,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基层特别是农村群众忙于勤劳致富或创业或经商或打工,平时很少参加学习,看书读报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基层还普遍存在“法不责众”的思想,认为只要大家一起闹,受害方不敢追究,政府拿我们没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近年来的上访“经验”,群众存在“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如果走法律诉讼途径不但成本高时间长、而且达不到实际诉求,只有将事情闹大,才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才能得到更多的赔偿。

2、政府公信力不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贫富差距的拉大,特别是一些腐败现象的发生,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进而使群众对司法、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对政府能否公正处置持怀疑态度。部分干部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怕群众闹事,为了防止死者家属闹事,往往偏重于协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法制的权威性。此外,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后,群众第一时间不是去寻找合法途径,向有关村、镇、单位反映请求帮助解决,在源头上得到解决。

3、补偿标准不统一。当前,法律法规对非正常死亡赔偿规定不一致,标准不统一,单位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赔偿金额有高有低,致使死者家属互相攀比,从而引发群体性闹事事件。另一方面,在实际处置过程中,对死亡赔偿的额度往往不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进行补偿,特别是当肇事方有一定经济实力时,死者家属往往会提出过高的赔偿要求,特别是在交通死亡的赔偿额度上,在实际处置中远高于法律规定的赔偿标准。此外,肇事方的赔偿能力不一,特别是有的企业主为息事宁人,实际赔偿金额过高,也会造成类似事故死者家属的极度不平衡。

四、有效处置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体事的对策措施

1、法制宣传要注重经常性。要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按照“五五普法”要求,扎实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全面、深入、细致地宣传与农民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咨询和法制讲座,法律宣传资料,宣传标语,利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开展行之有效的普法教育,使农民知道怎么做合法,怎么做违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运用法律手段保

第三篇:大学生死亡事件的探讨

“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学生自杀、大学生犯罪已经悄悄地走进我们这个不堪重负的社会!在我看来,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能使人感到灰暗和迷茫的,学业压力、毕业就业压力,不成熟的感情困扰,同一时候压在一个根本没有抵抗压力能力的学生身上,这情何以堪呀!”@追梦之路2013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五一”小长假本是欢乐的节日,有人却选择在这一天前结束生命。4月30日清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内,一名女研究生从宿舍窗口跳下,不幸身亡。“五一”前夕,中山大学一名学生在校园溺水身亡,初步判定为自杀。据中山大学介绍,出事学生是该校海洋学院学生凌某。据知情人透露,凌某学习成绩不理想,有多门课程未能通过,需要补考。在遗书中凌某表现得非常迷茫:“学习成绩好又怎样?还不是一样工作难找。”而在去年12月底,同样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沕水湖,也发生了一起学生自杀身亡案件。两次自杀事件相隔不到4个月时间。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一些高校接连出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继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杀室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学生因为口角纠纷将室友挥刀捅死…高校校园命案频发,人们在震惊和惋惜同时,再次激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存状态的广泛关注。

最近几年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各种过多的压力而退学的,自杀的,杀人的时有发生。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如此的脆弱?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不堪重负以至于走向毁灭?人们急切呼唤:我们的校园心灵“牧羊人”在哪里?

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8%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只有6.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中国疾控中心的一项调查:全国大学生中,有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调查: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正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进了“象牙塔”更感到压力山大

在一般人眼中,刚刚经历过紧张高考而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应该像生活在“象牙塔”中的骄子,快乐健康、无忧无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轻松活泼的群体,同样面临来自校园内外的多重压力。在这些压力的影响下,一些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人更是陷入迷茫状态。纵身跳湖自杀的凌某就是一个“象牙塔”里的迷茫者。据知情人透露,中学成绩优秀的他,上大学之后没有了目标迷上了网络游戏,到了大学二年级很多科都跟不上了,有多门课程未能通过,需要补考。学校在上学期通知其父母到学校进行沟通,希望凌某暂时休学,但其父母没有同意。继续学业的凌某,仍然有一些课程未能通过。“想想学得异常辛苦的功课,以后还不是一样工作难找”,于是他依旧沉迷于网络。出事当晚的学校监控视频显示,凌晨,凌某在校外上网后,返回学校沕水湖时选择了自杀。

“以前以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没有太大的压力了。但进入大学后,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真的很迷茫。”暨南大学文学院张敏对记者说。确实,上大学前大家目标十分明确,一切服从这个目标,所以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哪怕是放弃最喜欢的游戏,也无怨无悔,苦战备考劲头十足。“但一旦考上了大学才发现实现理想也是很渺茫的,反而没有目标了,就变得苦闷迷茫,找不到发展方向,很苦恼。”张敏说。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张敏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一度陷入了苦闷。她告诉记者,进了大学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还力求把自己变成全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学习很多功课,去拿到各种证书来应对就业。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顾此失彼,结果是学什么都不专,搞得人焦虑异常。比如说很多人想想毕业工作越来越难找,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又选了第二学位,造成新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但找工作时才发现,花了好大力气学的第

二专业学位竟然也没什么用,好工作还是要靠关系”。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各种开销也逐渐上涨,谈恋爱,过生日,租房子,交际应酬…这些费用的增加让很多学生非常发愁。不久前,河北省某高校一女生从12层的高楼飘然而坠,她在遗书中写道,家里本就贫困不堪,刚刚又遭遇极大变故,自己实在不能担负起振兴家庭的责任,唯有一死才会得到解脱。据了解,对生活感觉有压力的主要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许多偏远山区农村的家庭往往因为供一个孩子上学而负债累累,这样的孩子上学时,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如何生存,如何筹集学费。所有的课余时间也都用在了打工挣钱上。虽然助学贷款能解决一些问题,可还贷的压力又成了新的生活压力。

就业压力让大学生苦不堪言

毕业生的心理压力确实比一般学生要大,就业市场上的艰难、考研道路中的迷惘以及遭遇分离考验的爱情,是毕业生最大的三个心病。

最近复旦大学研究生在即将毕业前因桶装水纠纷而毒杀室友事件让社会震动。广州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建社告诉记者,这种因小事引起的恶性事件,很多发生在即将毕业的前夕,此时就业和前途的焦虑,往往让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大学生容易走向极端。

记者近日在广州部分高校采访中了解到,就业、考研和爱情是毕业生最大的三个心病。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即将毕业的小李,已经参加了4场招聘会,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心情极度沮丧的他对得意之人充满了一股莫名的仇恨。他说,“我看到那些因为家庭背景好轻易就找到好工作的人恨不得抽他两巴掌。”

不久前,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大学演讲时说,自己来自内蒙古一个小城市,11岁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成功证明完全可靠自己的奋斗而不“拼爹”。他的演讲却激起了很多大学生的反感,网络上谩骂声四起。有人质问:如果你今天还是上北广,你能保证你没有一个好爹就能进央视吗?

中山大学第一医院心理科的李斌医师分析认为,现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学生十年寒窗,渴望一毕业就有一份好工作,但往往不如意,心理落差很大,很容易颓废、暴躁或抑郁,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困难之一。@王卜也在微博上说:“最近细看复旦投毒案两位主角的微博,很感慨。他们都是有想法有才华的学生,对专业热爱,对病人也有同情心,是好医生的苗子。可是一个为房价上涨忧心,一个为家庭的贫困生活纠结,曾想改行去咨询公司。目前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已很难让年轻的医学生安心追梦。更容易让人遇到事情矛盾激化。” 据了解,因为就业压力还使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读硕士博士,为了考研,很多学生是在毕业前一两年就开始准备了,各种考研培训班到处都是,既要付出时间还要付出金钱。记者在华南师范大学采访时,6名参加考研的学生用“煎熬”一词形容自己当时的心理处境,“每一天都在希望与失望中痛苦不堪。”社会对学历的要求驱使多数本科生考研,未确定结果前还得找工作,遇到满意的单位签也不是,不签也不是,这种两难境地深深折磨着许多毕业生。 大学生活中的爱情也许是甜蜜的,但毕业时面临的分分合合却是现实和残酷的。记者所在媒体有四名实习的毕业生,他们的恋人全部在外地工作或学习,一位男生告诉记者,虽然和女朋友说好要通过各自努力争取以后在一起,但对将来其实谁心里也没有底。潜在的或实际的分手威胁时刻在侵扰着一部分毕业生的生活。

校园呼唤心灵“牧羊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大学生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此时,他们亟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

“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

络信息,都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广州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建社说。在他看来,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的发展正在完善过程中,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处于家庭和社会二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对社会问题异常敏感。

“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谢建社教授进一步分析,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上述原因如块块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又如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死死缠住,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就容易走上了偏邪的心理历程。

因此,当“恶性事件”在大学层出不穷时,不少学者呼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曾说,“大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像耐心的牧羊人一样进行引导。这样即使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遭到挫败也会在社会活动中找到平衡。”

更多的心理学者更关注大学生心理的“病根”。经过接触许多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学生,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首席心理专家沈家宏认为问题并不完全出自大学,“病根”从中学甚至童年时期就已种下。“现在的教育追求的都是一个维度的教育,即知识技能。”沈家宏认为,太过追求智商,就会忽略情商的培养,阻碍人的发展。在沈家宏看来“现在的家庭,物质给得太多,精神需求给得太少。学校则是知识教育给得太多,素质教育给得太少”。在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过早承载了沉重的学习压力,中学只负责应试,将价值观培养的任务都交给大学。“比如,不少学生已将好成绩当作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甚至是获取父母关爱的手段,到了大学,一旦在学业上遇到挫折,自我价值感丧失了,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着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学生心理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管齐下,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都应该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心灵„牧羊人‟”沈家宏说。 价值观培养比知识更重要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早在2010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在批评教育功利化倾向时作如上表述,深表对学生德行培养缺位的担忧。 近期大学校园内发生的一系列恶性事件证明了他的担忧。而更让人忧心的是大学生则陷入了集体迷茫。“一切围绕功利目标转,从这种教育体系走出的学生,会在人格、身心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不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关注并强化学生除知识之外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等这些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教育,教育就是失败的。确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比知识获取更加重要。教育只有以核心价值观凝神铸魂,才能真正立德树人,培养身心健康、品质高尚的有用之才,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经济带来的激烈竞争和紧张生活,与大学生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情感生活的不如意,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组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却一再被忽视,认为是虚的东西。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联系父母与孩子的纽带,只剩下学习。家长关心的只有孩子的学习,哪怕有对孩子身体和心理关心,其最后的落脚点,依旧是“担心会影响学习”,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在我们学校老师的眼中,学生的分数胜过一切。所有的教育,都围绕分数而展开。我们把教育作为竞争的工具,培养出大量嫉妒心极强的人。而忽视了教育最根本的功能——使人性更美好,使人格更完善,教育首先要让受教育者懂得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有专家指出,学校里的德育和美育,已经技术化、片面化,就事论事。德育被简单地等同于

一些形式上的礼节;美育则更简单,变成一种技能,变成看戏、看演出、看展览等等这些业余爱好,根本没有真正进和到德育和美育核心,没有真正让人精神面貌发生改变,让大家爱生命、爱生活、爱人类、爱社会。

第四篇:健全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机制

宜宾县公安局通过对近年来本辖区内因自杀、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原因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共同特点和处置经验进行分析研判,对事件经历的初始期、爆发期、协商期三个阶段,针对性地下好“先手棋、中盘棋、收官棋”,全力杜绝抬尸闹事、非正常上访等不稳定因素,维护全县社会稳定。

固定证据、开展调查、掌握主动。针对非正常死亡事件初始期,死者亲属因丧失亲人可能出现的哭闹状态,该局要求技术人员和辖区派出所牢固树立证据意识、人权意识、程序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确保死因鉴定及时、准确,坚决避免因不作为、乱作为激化矛盾。同时,立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员队伍,按照“灵、准、快、广、深”的原则,对事件起因和经过进行全面了解,对动机、目的、诉求进行深度掌握,对事件关键人、别有用心人进行专门监控,将掌握的相关情况及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和通报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功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赢得先机。

党政牵头、清理现场、控制局势。针对非正常死亡事件爆发期,死者亲属因各种原因可能出现的违法状态,该局要求辖区派出所对事件的人员、时间、空间情况和社会危害程度、相关职能部门协作情况、处置装备准备情况等各类因素进行综合研判,有准备地将尸体控制在殡仪馆等相对封闭的非公共区域,坚决防止因无关群众聚集导致现场混乱。同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对死者亲属开展政策宣传、法律答辩等有效疏导,有针对性地对别有用心的人采取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有效手段,促使事态向良性方向发展。

积极配合、把握政策、妥善调处。针对非正常死亡事件协商期,死者亲属因身心疲惫可能出现的冷静状态,该局要求辖区派出所掌握死者亲属的情绪变化,找准事件的“关键人”认真听取诉求,按照“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的原则,坚决杜绝角色错位,规避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风险,将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民事赔偿交由人民法院、人民调解组织、仲裁机构或政府主持,事后适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各种方式向人民群众公布处置过程,加强与死者亲属的联系沟通,避免事件被操作、被反复。

第五篇:浅谈农村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应急处置

非正常死亡事件因其突发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一直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的一个难点。2007年以来,兴化市临城镇党委、政府以“大调解”机制为平台,构建乡镇非正常死亡应急处理机制,运用“大调解”这一有效平台,成功化解了一起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二年来,临城镇成功调处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的矛盾纠纷12起,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及越访集访事件。为农村有效化解非正常死亡引起的社会矛盾纠纷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建立预警处置机制,有效防止事态失控

临城镇位于兴化城南郊,兴泰公路打境内腹部穿过,全镇共有27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5.5万多人口。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交通网建设的加快,个私企业的迅速发展,非正常死亡事件也呈攀升趋势。因背靠城郊,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稍处理不慎,老百姓脚一抬就到了市政府。针对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的特点,临城镇在提升对非正常死亡事件快速反应的能力上下功夫,及时果断处置,有效防止事态失控。

一是预警要准确。非正常死亡一般都无预兆,因事发突然,所以做到准确预警是及时处警的关键。就乡镇而言,我市村调委会“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企业、学校、单位的专门调解组织处于非正常死亡应急处理机制中的第一链条,要充分发挥及时预警作用,一旦发现村单位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就应敏感的意识到纠纷即将发生,应及时报告镇调处中心启动应急处理机制来应对。去年5月份,临城镇十里村村民王某,在由村劳务站安排装卸楼板的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死亡。十里村调委会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及时报告了调处中心,调处中心及时指派出警,参与事故处理,打捞尸体,未让当事人来得及反应,就在市人民医院将尸体移送至市殡仪馆冷藏,避免了抬尸闹事事件的发生。

二是处警要及时。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用“死人”压活人,抬尸闹事,毁财闹事往往是当事人的第一反应,其目的是扩大影响,最终使已方利益的最大化。但这种结果若发生,事态发展往往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能控制的,丧失理性的当事人在不理智的状态下常常做出违法出格的事情,一些“民转刑”案件大都是在当事人不理性的状态下发生的。所以,公安、司法干警接到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报告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有效控制事态,及时出手避免抬尸闹事,毁财闹事事件的发生。

三是处置要稳妥。涉及面广、涉案人员多,是非正常死亡事件案发的主要特征,公安、司法部门在处置此类事件时,要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特别是处理相关单位部门侵犯农民切身利益而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更需慎用警力,避免警民冲突事件的发生,比如征地拆迁补偿、医患纠纷等等。即便需要政法干警出手,也宜采取一些温和措施,对事态进行降温处理,诸如将另一方当事人保护起来,使双方当事人脱离接触,引导死者亲属将尸体移往殡仪馆冷藏或就地在死者家中进行冷藏处理等等。此类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也为下一步调查取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二、深排细查重取证,明辨是非促调解

调查取证是纠纷调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调解中,调解人员要尽可能多地占有与调解相关的事实、证据等信息,注重让事实讲话,用证据说话,否则很可能使下一步的调解工作陷入被动,甚至走入死胡同。所以,临城镇调处中心在处理非正常死亡案件时,都力争将调查取证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通过活生生的证据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首先死因要查明。非正常死亡案件发生后,弄清死因,查明真相,是分清是非,落实责任的关键,除交通、安全生产事故等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原因较为清楚,一般无争议外,农村服毒自杀、医疗事故、动物伤害等引起的非正常死亡,死因确认是案件调处不可缺少的证据,是什么原因导致死者自杀或意外死亡,死者的死与另一方当事人的过错或过失有无直接因果关系,解开此类疑团不仅是双方当事人所关注,同时也是政法干警的职责所系。所以,政法干警除要广泛深入的调查取证外,该尸检的一定要引导死者亲属依法尸检,弄清事实真相。调解人员根据政法干警的取证情况,要适时提供法律服务,明确举证责任,确保政法干警取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责任要分清。弄清是非,分清责任是调处非正常死亡案件的关键步骤。所以,调解员在调解前必须认真调查核实纠纷,调查重点要放在查明有助于弄清纠纷症结和事实真相的关键情节上,要通过耐心细致地听取各方当事人的陈述,询问纠纷的有关情况;要通过调查走访知情人,进一步核实纠纷事实。工作实践中,我们认为调查取证应弄清以下三个方面的关键事实:一是承担责任的主体得到明确。非正常死亡案件发生后,常常出现当事人推卸责任的现象。对此调解员要通过铁的证据将其固定下来,这样即便调解不成功,另一方当事人还可以通过已取得的证据,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去年8月,临城镇刘陆水产村发生一起动物伤人导致非正常死亡的案件。案件发生后,动物饲养人推托狗是其70多岁的父亲饲养的,以此来推卸责任。调解人员明查暗访,走访调查了20多名知情人,除锁定了真正的动物饲养人外,狗的出处都摸得清清楚楚,使其不得不承担责任。二是纠纷的性质要分清。所谓纠纷性质就是要弄清死者与承担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比如,安全生产事故导致非正常死亡的,死者与业主是帮工关系、雇佣关系,还是劳动合同关系,或者是承揽合同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用工是否合法;是加工承揽关系,业主选任是否恰当,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必须通过调查取证厘清。今年11月份,临城镇西浒垛村谭家舍村民谭某在为邻居龙某拆房时,不慎被倒塌的楼梯砸死。调解时死者亲属经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认为死者是受雇于龙某拆房发生事故死亡,要求其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调解人员经走访调查知情人得知,龙某是将旧房拆迁以2000元价格承包给谭某等7人拆除的,根据这一事实,调解人员认定死者谭某与龙某系加工承揽合同关系,龙某将旧房拆迁承包给无资质的谭某等7人拆除,选任不当,为此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调解人员通过用事实说话,引导定作人龙某补偿死者亲属6.7万元,使纠纷顺利得到化解。三是纠纷争执的焦点要掌握。纠纷争执的焦点也是纠纷化解的难点,调解员只有真正掌握了纠纷当事人争执的焦点,也才能对症下药,寻找到破解难症的药方。所以,调解人员在询问当事人时,要耐心细致地听取当事人陈述,了解和洞察当事人的真实思想和要求,从而准确把握纠纷调处的症结所在。

三是信息要透明。今年来,不少地方发生非正常死亡案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很多就是由于信息不公开,导致政府公信力缺失,矛盾激化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引发的矛盾纠纷本质上属民事纠纷,所以,有关非正常死亡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争执的焦点等信息,调解员应及时向双方当事人交换,该公开的要公开,藏着掖着反易造成当事人的误解;调解人员的调解努力只有得到纠纷当事人的理解和认同,才能事倍功半。

三、推行委托代理调解制,公正调解止纷争

定纷止争是非正常死亡案件调处的终极目标。要使非正常死亡案件得到妥善化解,调解人员必须坚守合情、合理、合法这一原则,在调解过程中,既不能机械的照搬法律,又不能作无原则的让步,这就要求调解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调解技巧,讲究调解策略。

1、精心拟定调解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非正常死亡案发现场常常是一幅乱相,调解人员介入后,既要安抚死者,又要走访调查知情人,有疲于应付的感觉,但调解人员在对纠纷事实进行充分调查后就应冷静分析,并着手拟定调解方案;疑难复杂案件必要时还要召开“大调解”联席会议进行会审,共同拟定调解方案。通过调解方案的拟定,确定调解所要达到的目的,准备好消除双方当事人争执的可行性方案,调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调解纠纷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具体调解方法和工作重点等。调解方案的拟定可帮助办案人员统一口径,明确办案目标。当然,调处方案只是在调解前所做的各种设想,在调解时调解人员还需根据情况变化,灵活、有效地把握调解活动的进程,适当做出调整。

2、推行委托代理调解制,变“关门”办案为“开门”办案。非正常死亡案件发生后,死者亲属往往出点子的人多,负责任的人少。针对案发的这些特点,临城镇调处中心创新调解工作机制,将委托代理制度引入非正常死亡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引导当事人委托律师、法律工作者或农村“法律明白人”担任代理人,参与非正常死亡调解的相关事宜。从而确保调解工作在更加公正、客观的环境下依法顺利进行。今年5月27日,位于临城镇陆横村的“农业科技园”内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受雇于昭阳镇居民徐某建桥队做临时工的陶某,在事故中被倒塌的浮吊吊杆当场砸死。今年59岁的陶某是周庄镇西浒村人。案发后,临城司法所调解员引导双方当事人聘请委托代理人参与案件的调解,得到双方当事人的积极回应。雇主徐某聘请了

一位律师朋友,死者亲属由周庄司法所免费提供了一位死者亲属信得过的法律工作者担任代理人。此案临城调处中心开庭调处时,双方当事人及委托代理人在调解中心首席调解员的主持下,经过激烈辩论,反复酝酿协商,很快达成调解协议,使这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得到了妥善化解。

3、引入公序良俗调整法,将“死”棋盘“活”。非正常死亡案件有不少案情复杂,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依法处理难度大,稍处理不慎,就会引发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为此,临城镇调处中心在处理此类纠纷时,不机械的照搬法律条文,而是运用公序良俗破解调解难题。今年10月份,临城镇西浒垛村22岁女青年吴某在周庄镇卫生院就诊时意外死亡。经调查了解,因是熟人周庄卫生院接诊医师在为吴某诊疗过程中,既没有要吴某挂号,也没有为吴某做常规检查,就按扁桃体炎做了简单处理,可见院方医疗过程中的瑕疵是明显的。但吴某是不是死于医疗事故,按照法律规定必须通过尸检才能认定,即便鉴定是医疗事故按照法律规定死者亲属也只能获得4万元左右的补偿,况且尸检结果可能有三种。一是死于医疗事故,无疑依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二是死于医疗意外,按照法律规定,院方不承担任何责任。三是死于医疗过失,依照最高院相关司法解释,按民事侵权行为依照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进行赔偿。农村有个风俗,死者为大。在院方死个人花4万元就想打发还要“开膛破肚”,从情感上当事人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接受的。俗话说:“不死人不见鬼”。死者死于医疗意外,院方不担责,不赔一分钱就想平息事态更是天方夜潭。由于死者亲属从情感上无法接受院方尸检的要求,院方同意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最多赔偿5万元,死者又提出按照人身损害标准进行赔偿,致使此案调解颇费周折。为打破调解僵局,在市政法委牵头的协调会上,临城司法所调解员提出照顾公序良俗,精神抚慰金按照人身损害确定的最高标准8万元赔偿,另加丧葬费等合计12万元处理此案。临城司法所提出的这一方案,得到了市法院、市司法局等部门的认可。后经反复动员说服,双方终于接受了该方案,从而使一盘“死”棋下“活”。

上一篇:年社区植树节活动方案下一篇: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