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句子

2024-04-30

死亡的句子(共8篇)

篇1:死亡的句子

死亡的句子

关于死亡的句子 在我们的心灵中

1、“过去”是我们临终的母亲,并不是已经死亡的事物。我们的未来不断使她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中。

2、当子弹穿过胸膛,戴维的温暖,顷刻冰凉。当秋叶离开梢端,一克拉枫霜,迅速冻僵。实与梦实不像,怎得思量?感受此刻甚爽,痛的快感。莫为下秒神慌,孰知时长?离开黑暗之疆,找寻天堂。

3、对于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在你死后,万物将随你而来。

4、然而当你离去,穿过一小条空隙而离去,突然有一道真实的亮光透入到我们舞台上:一切绿色里最真实的绿色,真实的林木,太阳。

5、生命最小的瞬间,也比死亡强大。

6、死的境界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死者若无知觉,如睡眠无梦,死之所得不亦妙哉!

7、死是清凉的夜,生是闷热的白天,夜晚来了,我想睡,白天使人困倦。

8、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

9、死亡的必然性造就了哲学家们的全部坚定性。

10、死亡很大,我们是他嘴巴里发出的笑声。当我们以为站在生命中时,死亡也大胆地在我们中间哭泣。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经典语句请关注:www.kj-cy.cn/。

关于死亡的句子 在我们的心灵中(2)

11、我背负你们视为幸福的躯壳,一生却追随痛苦的脚印,执着与贪欲炮制的毒药,销腐我的智慧,禁固在痛苦的心灵之境,只有死亡,能打开自由的门,斩断蛛网一样的烦忧。

12、我不愿意死。不,我既不愿意死,也不愿意愿意死。

13、我痴迷文字,仿佛为它们而生,这些上苍撒下的花瓣,干净而优美的印迹,我留下;当我离开人世,请让我快点消失,不要告别我丑陋的尸体,在意过我的人啊,我愿以净洁的碑文面对你。

14、我的`肠胃,是焚烧生灵的火炉,当我倒下,更大更热的火炉焚烧我;我的尸首,将会曲成跪式,向所有过我肠胃的生灵求饶一切恩怨让火带走,一切与我有关的污浊让风带走。

15、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因而死与生者与死者都无关。

16、想想看,有多少人命定要跟随你死去,继续与你为伴!

17、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

18、一y黑土,我最后惟一的礼物,献给带给我生命的大地,让它们茁壮有幸光临人间的野草;我会成为蚯蚓们的家,这些穿行泥土的弯曲生灵,携带我弯曲的诗句,在某个雨后的傍晚,它们会惊喜某个穿戴我表情的少年,让他的灵感如泉喷涌。

19、终于放下,我沉重的肉身坠地,田野上倒伏的稻草,我的归宿与其一辙;我思想的谷粒让亲友们打下,用泪水煮成雪白的米饭,填饱他们怀念的肠胃,可最终也将腐烂遗弃。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经典语句请关注:www.kj-cy.cn/。

篇2:死亡的句子

一切佛经唯说如何解脱生死理道。以不净观,白骨观等观于死亡,观四大元素非我所有。关于生死,佛经又有哪些经典的句子呢?

佛经关于死亡的句子

1、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2、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

3、解圣法者,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4、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由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

5、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6、“生亦何欢,死亦何哉。看破了生死,六道轮回又有何可怕呢?”万物看起来实有,都是因为暂时的相似相续的存在,但终归是有生有灭。"认同。如果你能看透,生灭跟寂灭我觉得也没有区别。寂灭是以某一种形态恒久存在于宇宙中,生灭只不过是不断地变换形态,但还是没有脱离宇宙。大家都在宇宙中。

7、修行是点滴的工夫关于生死的佛教名言关于生死的佛教名言。

8、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观念,不要使错误的观念落入我们生死的坑道里面,那是很危险的。

9、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0、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2、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3、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4、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15、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6、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看众生的过错,永远污染你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

17、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8、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9、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0、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21、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烦恼什么?

22、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23、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4、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25、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26、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27、心中仅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28、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9、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30、如果不是拿无言的诚恳和慈悲的香油,任何东西都无法将伤口的毒针拔掉。你为什么让自己对别人的恶念、忘恩、嫉妒、狡猾而感到气愤呢?争吵、轻蔑、处罚都不能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抹去这一切,反而善待他们,「善行」是让我们息怒的方法。

31、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32、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33、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5、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36、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37、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38、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关于生死的佛教名言格言大全。

39、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40、默默地关怀和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41、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42、有德自然香。

43、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44、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45、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46、你要感谢指出你缺点的人。

47、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48、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49、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篇3:死亡的句子

一、黑色笔调构筑的黑色世界

色彩不仅属于美术范畴的概念,而且也属于社会文化范畴的概念。色彩能够呈现美妙的自然世界,刻画形象饱满的立体化人物形象,还能够点缀人们的想象世界,打造诗意空间,色彩是一种魅力无限的语言艺术。色彩词是色彩美学理论研究的一大方向和内容,色彩词作为对色彩的最直接展现,与色彩审美有着本质上的密切关联,两者是互为表里的统一体。色彩词能够全面提高语言表现力,让语言更具活力,更富动感,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色彩词在日本文学创作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文学语言中的重要分支,充分表达了日本社会对艺术的感知与表达。色彩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相融,这与日本人的自然观有着本质共通性。日本人热爱大自然,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思想非常契合。川端康成的自然观也不例外,他对色彩有着极强的敏锐感,色彩美成就了其理想中的自然美,自然与色彩水溶交融,为川端康成织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世界,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魅力无限的文学之梦。

笔者对于川端康成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的主要作品里面都有黑色作为文章映射出来的主题,有七十二次出现在《千只鹤》中;四十九次出现在《山音》中;四十次出现在《雪国》中;三十二次出现在《湖》中;三十一次出现在《睡美人》中;十三次出现在《古都》中;十次出现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俨然将黑色元素作为他作品主题的一种粉饰,这种粉饰将美与丑,罪恶与黑暗的语言讲述得淋漓尽致。其实黑色元素的运用在日本文化中,并不是川端康成首创的,只是川端康成将这种黑色文化继续继承,并且将它发扬光大。

脑海出现黑色,给人的情感属性是严肃的、哀伤的、绝望的、固定的,就是这样的特有属性被川端康成紧紧地、贴切地进行描绘,呈现出一切都是与真实,善良,美好背道而驰,这种叫做审美特性的“黑色性”,恰好与日本色彩观一致,抛开黑色在日本民俗文化中所代表的含义,黑色从日本古代社会就引起民族的重视,体现在生活的很多细节方面,将人文情怀与情感赋予新的意义。不过,作为一种消极与负面的色彩存在于日本传统审美中,出现黑色都会与邪恶、恐惧联想到一起,正面的情感意义反而被忽视。

这种忽视同样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作品中出现的黑色是以消极再、忧伤的音符进行谱曲,再加以修饰就是一种低沉的情境,通过他的渲染,黑色元素被扩大化,给读者更深层次的情感效应。就好像出现七十二次黑色元素的小说《千纸鹤》,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带入他设置的情境中,去无限遐想和感受那个无边无尽的黑暗世界。

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整体的基调是以白色为主,可就是在这样的主题的下,仍然少不了体现黑色,作品中一共出现四十次,仅次于红色和白色,位居第三。我想《雪国》对白色虚幻美好的描绘空间下,需要一种色彩沉淀另外一种情感色彩,表达灵魂的虚无中沉重和压抑,这让作品读起来更加富有张力,更加的饱满。作品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写的:“转眼间从黑暗中出现一列长长的货车,挡住了他俩的身影。夜色中的旅程看起来漫长而无尽,静谧的黑夜让一切看起来未知迷茫,营造出深邃的氛围。火车从北面爬上县界的山,穿过长长的隧道,只见冬日下午淡淡的阳光像被地底下的黑暗所吞噬。”可以想象暖洋洋的冬日下午,淡淡的阳光,本身是多么温暖而美好,但是紧接着被黑暗吞噬,情感的走向立即让人开始弥漫着不安和绝望,预示着将会有一些绝望的事情或是人物即将出现。日本黑色文化对于川端康成影响很大,同时,川端康成将这种文化进行延续,不管黑色本身给人以阴暗忧郁的感觉也好,或是严肃负面也罢,川端康成将其变成自己独有的文学美学,那是可以代表他的性格和审美,也是渗透在他骨子里面,想告诉人们的内心世界。

二、黑色世界渲染的死亡之吻

想到黑色,会想到死亡,参加葬礼的人们都是黑色的着装,并带以忧伤严肃的表情,而且是无声的一种的痛苦在里面。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黑色的出现也是预示着死亡的气息和生命的结束。黑色通常是死亡的代名词。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中,这点也不例外。黑色出现时,往往预示着生命即将终结,死亡的气息逐渐浓厚。很多文化中对于黑色,也会同死亡有关联,川端文学就是受到日本文化的浸润,将黑色独有的魅力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了诠释。

作品《白马》中,主人公野口因儿子考大学失利,再加上生活拮据,患上了失眠症。在梦境的恍惚之中,他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仿佛看到了一幅真实的画。在画中,与他两小无猜的恋人妙子身穿桃红色的衣裙,骑着一匹白马自由行走于天地之间。实际上,在过去漫长的四十年中,两人已经毫无联系,连对方的生死都不知晓。每当长夜漫漫,野口辗转难眠的时候,他就会想起出现在梦中的“真实”画面,妙子所骑的那匹白马,以及身穿桃红色衣裙的妙子。但是有一天晚上,野口却忽然梦到了一直身穿桃红色衣裙的妙子变成了一个身穿黑衣的女郎,野口对此惴惴不安地猜测似乎是无数的黑布连在黑衣上,又如同是与黑衣相分离的其他存在。野口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但他却预感到黑衣女郎的突然出现,黑色的突然出现,并不是一个好兆头,似乎将有灾难发生。一层层的黑布,预示着恋人妙子的死亡,或者野口自感身心衰老,生命之火将息,自己随时都会被死亡拥抱。黑色的出现,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深不可测。黑色代表了极度不安,是野口感到死亡召唤的一种心理暗示。死亡就如同一个如影随形的魔鬼,一直纠缠着野口,让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望感和不安感。这种负面心理情绪长期得不到调整和释放,就幻化成了如梦如幻,似真非真的状态,以半梦境的形式呈现出野口内心对死亡的无限恐惧,实际上是他自感生命垂危,梦境中黑色的出现散发出强烈的绝望气息,以及死神即将到来时的复杂内心情感。

作品《意大利之歌》中,对医学鸟博士临终前的刻画。可谓鲜活生动,虽然时刻让人感觉阴森恐怖,但同时好像也在亲身经历死亡的过程一样。黑夜的到来,预示着安静,可怕的安静,孤独的一人是沉重的心情,死神残酷地会带走每一个人,医学鸟博士也是一样,谁都不可避免。作家以黑色映衬下死亡浓郁的氛围,再加入白色的绷带,黑白的巨大反差,顿时让人毛骨悚然,作家笔下的黑影,其实指的是战时灯火管制下用黑布蒙着的电灯,以及由此造成的无边的黑暗。在无限大的黑暗中,就连那蒙着电灯发出来的光都显得那么微弱,不让人有一丝的希望存在,反而是一种黑暗即将带走生命的哀伤。生命都是有尊严的,虽然鸟博士想保留最后一丝尊严,可是死亡不会给你一点机会,它想带走你的时候,也许是在一种很凄惨的状态下,就像鸟博士最后与白色的绷带一起一伏,像是死亡与生存的搏斗一般,鸟博士在进行着既无奈但是庄严的搏斗,不过,当死神真的到来,或许一切的搏斗又显得那么无力,黑夜里死神不会让生命有再一次的喘息机会。所以,黑色又作为一种死亡的恐怖,无望、奋力的抗争代表着川端作品主题以黑色的象征。从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川端作品里面的黑色与死亡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只是在表现手法上面更加的丰富,不仅仅是一种黑色存在,而是加入白色或是红色等进行一种明显的反衬,增加死亡时不安恐惧的情绪,躁动的、挣扎的、绝望的。也正是由于川端这样对民族文化的情有独钟,对黑色文化印在骨子里的认知,使得川端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三、黑色死亡背后的绚烂之美

黑色代表着死亡,但川端康成选择走上了自杀之路,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就是死亡的最终归宿。生存是所有动物的原始本能,死亡却是人们面对的最深恐惧。但是,日本人对死亡具有非常强烈的敏感性,并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死亡被视为一种别样的美,而并不是将死亡完全视为内心最深层的恐惧。日本民族有着非常独特的死亡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想体系,不能对它进行单一化分析,不然很容易出现流于表面的问题,最终掩盖了实质。

自古以来,生存、死亡和爱,都是文学创作中不变的母题,并且这种创作也常常融入了真实的人生元素。川端康成在经历过失去父母、失去爱人的人生苦痛后,父母和爱人的死带给他不只只是痛苦,更多的是长期积压在内心而无法得到释放的恐惧感,这种恐惧的产生是莫名的,若是长期无法得到排遣必然会转化为内心情结,对死亡所产生的恐惧感或许不是很大,但死亡一旦与亲人和爱人发生关联,那就是一种彻底的痛彻心扉。但出于对爱情的希冀和幻想,内心对生命也还留有很大的眷恋,若是亲情不在,爱情或许能够弥补遗憾的人生。但若是亲情和爱情都缺失,那么对一个人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而川端康成就遭受了这样的打击。他感到整个人生都灰黯无光了,他的精神世界彻底荒芜,他厌烦世上的所有,产生了严重的厌世情绪。在他看来,人生是荒谬的,生死是无常的,生与死是一对共生的兄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

虽然黑色出现在川端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但是川端自己却并不是认为黑色完全等同于死亡和恐怖,而且他认为死亡并不可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会从死亡中发现美的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就要提起川端早年经历了很多的死亡,很多都是身边至亲的人,一个一个至亲的人离开,对于川端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为他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出现提供创作题材。之所以川端将死亡人物的形象加以美好的描写,不过是想减少死亡本身带给人的恐怖无力之感,将其美化罢了。川端的认为死亡也是美丽的,生命的终结并不可怕,这也是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魅力,让我们敬畏一切,包括死亡、活着、痛苦、喜悦,一切的一切,这就是文学的艺术美。小说《千只鹤》中菊治回忆太田夫人的点滴都会感觉到温暖,那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在内心依然像火一样燃烧,这反而让太田夫人的死亡变得更美。因为死亡虽然悲伤,却在另外一个人心里温暖依旧,这就是美好的延续。《雪国》中叶子的坠亡呈现出一种美的意境,这种死亡本身的行为,已经被幻化成超凡脱俗的意境,丝毫感受不到死亡的恐怖与阴森。叶子的坠落成了美的象征,同时叶子的坠亡也成为了美的陨落。

日本画家古贺春江对于死亡的观念:“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川端康成非常赞同,一开始川端对于芥川龙之介的死非常惋惜,似乎有些谴责芥川龙之介自杀的行为,不过这是表面的印象,其实川端不仅不反对这样的行为,反而持支持的态度。在川端的遗书中有提到,有些人看自杀可能不幸,但是如果自杀出自本文意愿,那么就不存在不幸的问题。前面是从川端内心或是内在因素进行川端自杀的分析,那么外部又是什么因素造成川端自杀的呢?从川端出生的社会背景分析,他是成长于日本乱世时期,社会动乱,大地震突然爆发,日本的民心处于动荡中不能安稳,看不到和平,看不到希望,精神没有寄托,变得更加荒芜,加上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于日本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乱世时代无产阶级开始壮大,川端对于劳动人民或是弱者深深地同情。对于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被害,他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愤慨,抨击当局的行为,深切思念逝者。不过,川端并没有很坚定地站在资产阶级或是无产阶级立场任何一方,这造成他精神的飘摇不定,也是导致他精神苦闷与分裂的原因。

关于自杀的行为,杜尔凯姆认为,其实内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外在环境才是最终决定自杀的主要因素。这就有力地印证了外部环境对川端死亡的重要影响。一直以来,现实与理想的强烈碰撞,让一直心存美好理想的川端始终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他的思想和人格是分裂的,他一直处于思想与灵魂的苦闷中,找不到超越与解决的途径,最终外部环境将自己逼入了绝境,于是,最终下定决心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他选择了与文坛好友走相同的道路,这样看来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是留给世人长久的叹息。

四、结语

世界因为川端康成的死而沉默,也给文学界留下了无言的遗憾。人生的长河中,死亡和生存都是人要面对的,谁也无法逃避,从很多哲学家的思想中发现一个共识,那就是作为人生重大问题中的死亡问题,它是缠绕在幸福中间的枷锁。人到暮年,对于死亡的态度又是另外一种延伸的理解,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川端康成用他自己的方式写出他对生存和死亡的理解,就是这些黑色的描写,反映他的美学追求与对人生的看法,这种强烈的情感是个人特性的极致表现,与很多作家笔下的死亡氛围描写不同,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死亡描写是一种让人为之恐慌的感觉,但与此同时,浓浓的哀伤也渗透出来,这是一种亦真亦假,悲中映着美丽的幻影,谁也无法去掌控生命的长度,生与死,不过一线之隔,只要灵魂还在,那么死亦如活。

摘要:生存与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降落在世界上就开始面对的事情,所有人都会经历的状态。那么,川端康成作为文学界有影响力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与死亡有关的主题故事,他对于死亡的描写是带着哀伤的基调,会害怕和恐惧,会流泪和难过,这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以及生活的历史背景是离不开的,就是因为特定的历史年代和他个人的经历,从而形成了他作品特有的美学观,那是他人生观的一种反映。因此,本文从黑色笔调构筑的黑色世界、黑色世界渲染的死亡之吻,黑色死亡背后的绚烂之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让我们探寻川端康成作品中有关死亡的秘密。

篇4:死亡的句子

关键词:委婉语 文化内涵

导言: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生活中那些使人尴尬、令人不快和令人恐惧的事物的修辞方法,它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委婉语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观,并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地位。人们对委婉语的使用暗示了他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也使他们避免了许多难堪的局面,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纵观历史,死亡的委婉语层出不穷,这源于人们对于死亡这一话题的恐惧、厌恶以及人们的宗教观和封建迷信思想乃至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因此,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概念而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的使用总是存在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属性。

一、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使用

在中国,道教和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庄子称死亡为“蜕化”,来表明生死是一个整体,死和生一样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分割。众所周知,道家的信条便是寻“道”,而什么是真道呢?就是在“道山”“瑶池”及“蓬莱”这样的仙境修炼已达到最终的“仙化”“遗形”和“瑶池添座”(张拱贵,1996)。而佛教的最高境界则是“涅盘”“圆寂”“归西”“仙逝”等,这些都是死亡的委婉语;当然也有一些贬义的表达用于惩罚那些作恶多端的罪人,比如“十八层地狱”。

在古代,中国人有着明显的身份地位即等级制度的划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将相的死和贫民百姓的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对于忠臣的死人们也毫不吝惜他们的敬仰之情。人们用“夭折”来形容未成年小孩儿的死来寄托哀思。人们用“玉碎珠沉”来形容美女的离去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此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可见一斑。

二、英语中死亡委婉語的使用

西方的宗教以基督教为核心,因此《圣经》成为最具文化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圣经》中死亡委婉语十分常见的有:“return to dust”,因为上帝最初是用泥土造人的,汉语也有对应的文化属性,即入土为安。另外,《圣经》中强调,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因此只有赎罪才能换来灵魂的安宁,才能升入天堂并与主同乐,因此像“pay the debt of nature(赎罪)”“go to heaven”“be at peace”“launch into eternity”“be with God/Jesus”“be in the arms of God”“be called to God”诸如此类的表达更是屡见不鲜。

在英语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人们总喜欢把死亡比作睡眠和休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曾用“ceased to think,gone to sleep——but forever”(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与世长辞了)来形容马克思的去世。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用“gave one's lives”指“牺牲,战死,阵亡”,用“final resting place”委婉指墓地。另外,其他的表达还有:“pass away”“fall”“kiss the dust”“fire one's last shot”“go away”“decrease”“run one's race”。

三、总结

综上所述,死亡的委婉语的使用已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概念,而是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因此,在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不仅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更要加深对西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在这种对比中热爱英美文化,为更好地学习语言铺平道路。通过上面的分析,作者总结出两点原因:

1.东西方宗教观念的不同。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有着深厚的宗教底蕴,中国人崇尚道教和佛教,对于死有时也是顶礼膜拜的。中国人偏重感性,关于死亡,中国人分得很清,要么褒义,要么贬义。而西方人对此感到匪夷所思,很难理解,因为西方人偏重理性,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大多来自于圣经,充满了原罪意识。

2.东西方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同。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的死亡,称为“驾崩”,这一词语是万万不能用于他人的,而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信奉“自由、平等和博爱”,这种等级的划分就不会如此明显。

东西方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等级观念的差异造成了死亡委婉语在使用上的迥然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遵循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社会习俗,只有这样,人们的交际才能顺利地开展,从而避免各种尴尬局面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K].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篇5:关于死亡的唯美句子

二、因为无比热爱生命,所以无比尊重死亡,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三、生命只是对死亡地赔偿,死亡不过是活着

四、生和死是无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间的一段时光。死亡的黑暗背景对托出生命的光彩。

五、生活不过是一场即兴,让我来上演一场华丽的死亡。

六、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七、你我不过是生命和死亡的过客,时间依旧嘀嗒;时间就是是个圈,0是生,24是死亡。

八、我不愿意死。不,我既不愿意死,也不愿意愿意死。

九、对于伟大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第二次冒险。

十、原来死亡也不过如此:世界黑漆漆的一片,没有任何光源罢了。

十一、我背负你们视为幸福的躯壳,一生却追随痛苦的脚印,执着与贪欲炮制的毒药,销腐我的智慧,禁固在痛苦的心灵之境,只有死亡,能打开自由的门,斩断蛛网一样的烦忧。

十二、死的境界二者必居其或者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死者若无知觉,如睡眠无梦,死之所得不亦妙哉!

十三、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十四、“过去”是我们临终的母亲,并不是已经死亡的事物。我们的未来不断使她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中。

十五、如果我死了,宁愿是被淹死的,不说什么流芳百世,至少水是流动的,是活的,这样我的灵魂便能顺着生命的温度,找到下一站的出口。

十六、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

十七、死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虽生犹死才是。

十八、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

十九、人活到七十五岁,总不得不时时想到死,我们不会因此而感到不安。太阳看起来好象是沉下去了,实在不是沉下去而是不断地辉耀着。

二十、九死一生的人,面对死亡,只不过是小儿科而已,因为,比死亡更残忍的就是生不如死。

二十一、那时,对世界还有些眷恋时,就觉得很委屈,也有几分不愿意,但是当我站在死亡面前时,才发现原来世上的一切都不过是尘土而已。

二十二、一切伟大的创造,实际上都暗含着祈祷生命永恒的意图,一切伟大的创造在生命意义上也是呈现出矛盾状态:忠于生命又想战胜生命。

二十三、死亡使一个伟大的声音沉寂之后,他生前平淡无奇的话,都成了至理名言。

二十四、鲜活的生命突然消失,突然成一堆黄土和一把灰,是我们大多数人心理难以承受的,可是,这是一条必经的路,也是一条解脱的路,生和死都在一笑之间,看懂了,就什么都明白了。

二十五、终于放下,我沉重的肉身坠地,田野上倒伏的稻草,我的归宿与其一辙;我思想的谷粒让亲友们打下,用泪水煮成雪白的米饭,填饱他们怀念的肠胃,可最终也将腐烂遗弃。

二十六、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的延续的过程。

二十七、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

二十八、死亡,不过是从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一次旅行。

二十九、死亡很大,我们是他嘴巴里发出的笑声。当我们以为站在生命中时,死亡也大胆地在我们中间哭泣。

三十、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

三十一、死亡是结束现有该结束的一切,而开始即将开始的一切。

三十二、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宁可受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

三十三、生命最苛刻之处,在于它会死亡。只要有死亡,再长久的生命也显得短暂,辉煌尽头终归是永恒的黑暗。

三十四、轻松,自在,安逸,洒脱,忘记凡尘琐事,静静地流淌在活着的每一天里,这样便是幸福,或许生命就应该需要痛过,疼过,最后才能渗入尘埃,与天地共融。

三十五、死亡只不过是一个拷问人性的“炼狱”,其实一开头所有的主角全都已经死了。

三十六、对于头脑十分清醒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

三十七、生命不过是一个过程,死亡也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转折,这一转,这一折,就让我们断了红尘中的讯息,带着各自恒古的秘密跳进了虚无。

三十八、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因而死与生者与死者都无关。

三十九、如果我死了,我宁可被埋在地里,虽不是什么遗臭万年,但是我宁愿把我的尸体埋葬在一颗树下和草下,用我腐烂的身体给予他们生命和营养,也算死得其所。

四十、死是清凉的夜,生是闷热的白天,夜晚来了,我想睡,白天使人困倦。

四十一、如果一个人观察死亡本身,通过反省的抽象力把所有有关死亡的想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他就将把死亡视为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

四十二、一颗缺乏约束的心灵是空虚的,游离的,就如同失去了家园的灵魂,失去了根的大树,失去了源头的大江,只能干涸,只能堕落,只能枯萎。

四十三、困境,谁也逃不过,人生的一切事就是在与困境周旋,这需要靠爱去延缓死亡。

篇6:该案中的死亡是否系工伤死亡

【案情】

2000年8月22日上午10时许,大田县广平镇大吉煤矿发生煤层塌方事故,造成正在矿井下采煤的该矿矿工罗耿兴窒息死亡。县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前往事故现场调查处理,于2000年8月23日作出《大田县广平联办煤矿“8.22”冒顶死亡事故调查报告》,经调查组调查确认,广平联办煤矿“

8、22”冒顶死亡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事故发生后,被告方召集原告方的亲人何开旺、罗耿柱(与死者是堂叔侄关系)、黄德强(系死者二哥)、罗联辉、何加迁等六位亲人,双方就赔偿事宜进行协商,于2000年8月23日达成由被告方一次性赔偿抚恤、丧葬费等补偿费人民币66000元给原告,被告方由罗思溢代表签字,原告方由何开旺、罗耿柱签字,黄德强领取了66000元,何开旺于2000年8月24日出具“收到广平联办煤矿付死者罗施兴补偿费66000元”的收条给被告,当日,罗联柱领取死亡慰问金1000元、何开旺领取死者护送费1000元,当月25日,被告支付家属生活困难补助500元。2001年11月8日,大田县劳动局对罗耿兴的死亡以田劳办(2001)049号函作出同意工伤认定。2001年11月28日,大田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原告的仲裁申诉以田劳仲不字(2001)第07号通知书作出不予受理通知。原告遂以死者系工伤死亡,应按工伤死亡的标准予以赔偿,其赔偿数额应是25年×2000年三明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390元计234750元,扣除已付66000元,尚欠168750元要求被告予以赔偿。原告周新连与罗耿兴于1993年初同居,至事故发生之前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被告大田县广平镇联办煤矿大吉工区有办理营业执照,但不具备法人资格,系被告大田县广平镇联办煤矿的分支机构。

原告周新连、罗春乾、罗春坤诉称,2000年8月22日,被告的煤矿发生煤层塌方事故,造成正在矿井下采煤的矿工罗耿兴窒息死亡。事故发生后,被告只预付了66000 元,2001年

11月8日,大田县劳动局对罗耿兴的死亡以田劳办(2001)049号函作出工伤认定。2001年11月28日,大田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原告的仲裁申诉以田劳仲不字(2001)第07号通知书作出不予受理通知。由于罗耿兴的死亡给原告全家断绝了生活来源,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尚欠的工伤死亡抚恤补偿费168750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被告大田县广平镇联办煤矿辩称,1、周新连不是本案适格的原告主体,只能以原告罗春乾、罗春坤的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2、答辩人与原告罗春乾、罗春坤在事故发生以后已经达成赔偿协议,且双方已实际履行,因此应当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大田县广平镇联办煤矿大吉工区未提交答辩状。

【审判】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大田县广平镇大吉煤矿的矿工罗耿兴正在矿井下采煤,由于发生煤层塌方事故,造成其窒息死亡,属工伤事故。在事故发生后,原告方的亲人与被告方对赔偿问题已达成协议并已实际履行,该协议具有效力。原告周新连与罗耿兴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属同居关系,因此,周新连不享有请求赔偿的权利。被告大田县广平镇联办煤矿大吉工区不具备法人资格,不承担民事责任。大田县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五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六条并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判决如下:

一、驳回原告周新连的诉讼请求。

二、驳回原告罗春乾、罗春坤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4885元,其他诉讼费1466元,计人民币6351元,由原告负担。

一审宣判后,原告罗春乾、罗春坤不服,以补偿协议中的数额偏低,内容违背了其真实意思,何开旺、罗耿柱在补偿协议签字不但“事后追认”不能成立,而且也不符合表见代理的法律特征,请求撤销原判第二项,支持其诉讼请求为由,向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审理认为,被上诉人大田县广平镇联办煤矿在事故发生后,与死者家属派出的代表,包括何开旺、罗耿柱、黄德强、罗联辉、何加迁等人在内,以及死者的其他亲属进行协商,达成一次性补偿抚恤、丧葬费等计人民币66000元的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周新连已实际收取了该款,协议已履行完毕,该协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合法有效,应予以确认,原审判决正确,应予以维持。二审审理期间,大田县广平镇联办煤矿向本院书面表示,考虑罗春乾、罗春坤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自愿在原补偿协议的基础上,再补偿罗春乾、罗春坤人民币11000元,不违反法律规定,予以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维持大田县人民法院(2002)大民初字第234号民事判决;

二、被上诉人大田县广平镇联办煤矿于收到本判决之日起30日内支付给上诉人罗春乾、罗春坤人民币11000元。

上诉案件受理费4885元、其它诉讼费1446元,合计人民币6351元,二审法院减半收取3176元,由上诉人罗春乾、罗春坤负担。一审案件受理费按一审判决执行。

【评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罗耿兴的死亡是否系工伤死亡,双方签订的死亡补偿协议是否有效。

1、罗耿兴的死亡是否系工伤死亡。由于大田县劳动局根据劳动部劳部发[1996]266号《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于2001年11月8日以田劳办(2001)049 号的文件,作出关于罗耿兴工伤认定的函,被告如果对劳动局作出的工伤认定不服,应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按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有关法律、法规办理,但被告未申请复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被告对其主张未提供证据,视为举证不能,同时根据闽政[1995]36号关于《福建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有关条文的应用解释第9条之规定,工伤抚恤补偿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因此,罗耿兴的死亡应以工伤认定。

2、原告与被告在罗耿兴死亡后就补偿事宜达成协议,并已实际履行,该协议是否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这是对表见代理合同效力的规定。本案的协议是由原告方的亲人出面与被告进行协商的,作为被告完全有理由相信何开旺、罗耿柱等人具有代理权,何开旺、罗耿柱等人虽没有原告方的授权委托,但被告并不知道其没有代理权,原告提出在场人不只二人,但其他人并未在协议书上签字,该协议不符合表见代理的法律特征。针对本案中的协议,是不完全符合表见代理的法律特征,即表见代理存在瑕痴,但原告方的亲属黄德强已亲自收取补偿款66000元,并将该款交由原告周新连,后由何开旺出具收条给被告,对这一行为,原告并未提出异议,双方已按协议实际履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双方对赔偿事宜进行协商,后签订了协议,该行为应视为得到原告的追认,原告对自己的权利作出处分后,无权再依《福建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提出要求赔偿的诉讼请求。该协议对原、被告具有效力。

3、本案需要说明的问题。对在二审中查明的领取补偿款66000元的时间问题,由于协议书中的落款时间为2000年8月23日,而黄德强在领取补偿款66000元后,又未直接出具收条给被告,何开旺出具收条的时间为2000年的8月24日,因此,一审按协议书的时间和收条的时间予以认定,二审中,双方一致认为是先领取补偿款后,才签订协议书、再出具收条,二审按事实予以纠正。

篇7:死亡的句子

五、契约的死亡

古典契约理论时期,理论家竭力将契约责任同侵权责任区别开来:契约责任必须有契约的存在,而契约必须包含约因才能成立。侵权责任则不需要契约关系的存在。契约责任是绝对的,几乎不存在免责事由,违约赔偿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间接损失不予以赔偿。侵权责任则只需要存在过错即可,损害赔偿包含直接或间接的全部损失,并且存在诸多免责事由。20世纪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呈现融合趋势:根据“契约落空”规则,双方当事人的责任均可被免除。根据“允诺不得反悔”原则,原告因信任被告人之承诺而遭受的合理损害应予以补偿,不论是否存在约因。损害赔偿可包括间接损失,这与古典契约理论下限制赔偿范围不同。另外,还存在一种案件,类似于大陆法系不当得利的案件[14],在古典契约理论看来,原告无权就已做的工作提出任何补偿。但是后来的理论却往往提供补救。常见的补救办法为“法律推定的契约”和“准契约”以及“实际履行规则”。准契约的理论也由此发展起来,准契约理论是对契约与侵权二分体系的一个破坏。原本类似的案件因为不存在契约,应该归属于侵权领域,但是经过法律拟制,这些案件通过契约规则得到了解决,以达到更公平的结果。严格责任也是契约与侵权相融合的一个典型现象,即使销售者没有任何过错,即使受损害的并非是买受人,销售者仍要依据买卖合同承担法律责任,其实质是侵权责任。

契约理论建立在自由放任的自由经济背景下,因此将责任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扩大人的自由成为法律的追求;但是20世纪福利国家兴起,自由主义有了新的内涵,自由不是绝对的,每个人在享有自由的同时,也要负担照顾他人的社会义务,古典契约理论的衰落是必然的过程。

六、结语与感想

吉莫尔教授所称“契约的死亡”多少有些夸大其词的意味。吉莫尔所谓的“契约的死亡”指的是契约法向侵权法的回归,契约责任正在被侵权责任所吞噬。正如吉莫尔教授在书中所说,古典主义总是与浪漫主义交替出现,当古典主义被浪漫主义所取代时,浪漫主义也将在活力耗尽时为新古典主义所取代。[15]古典契约理论的死亡实际上蕴含着契约的新生,日本内田贵教授将其形象地称之为“契约的再生”[16]。

笔者在阅读《契约的死亡》时深感英美法关注审判实践的特点。吉莫尔教授在书中所援引的每一个法律规则,都有相对应的案例,并且在案例上附加了不同法官或学者对审判过程和结果的评析。与成文法的超强稳定性相比,判例法体系的规则常常会随着审判实践的发展而更新,从案例中抽象出的规则并不具有绝对的规则地位,可为新的审判所推翻。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缓解法律滞后性的弊端。

与笔者所读的其他论文相比,吉莫尔教授的这篇论文注重援引不同法官和学者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评价,很少有下定义式的表述。全书共分为四章,分别是契约的起源、发展、衰落和结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次章节目录和标题。笔者在读第一遍时,感觉结构混乱,不知所云;在读第二遍时,才慢慢理解文中的逻辑脉络,顿感行文流畅,逻辑清晰,一气呵成。吉莫尔教授在短短百来页的论文里,展现了契约从生到死的百年历史,语言精练,内容详实,足见其功力。

参考文献:

[1]契约法的产生也与法典化运动的兴起有关。十九世纪英美部门法学家主张判例法体系存在不足,应该设立成文法,并对各种契约判例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抽象出一般原则。

[2]指1950年的出版的《柯宾论契约》。

[3]大陆法系契约理论认为契约是两个相反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是一个法律行为;而英美法认为契约是两个意思表示分别达成合意。

[4]这一规则由狄更森诉道斯(DickinsonV. Dodds)案确定。

[5]这一规则通过斯蒂尔克诉密瑞克(StillV. Myrick)案确定。

[6]这一规则通过福克斯诉比尔(FoaksV. Beers)案确定。

[7]典型案例有拉夫勒斯诉威奇尔汉斯(Raffles V. Wichelhuas)和凯尔诉卡万诺夫(Kyle V. Kauanaugh)。

[8]1947年的Central London Property Trust,Ltd V. High Trees House Ltd.是“禁反言”原则在 英国得到阐述和正式确立的案例。参见陈融:“论‘约因论’在英美法系的衰落”,载于《现代法学》7月。

[9]威灵斯顿是霍姆斯的后继者,极力维护古典契约理论;而柯宾则对契约理论进行抨击。

[10]《契约法重述》第90条的规定为:若允诺人可合理地预期他的允诺将诱使受诺人做出确切而实质性的作为或不作为,而预想的作为或不作为也事实上发生了,那么,如果强制实施该允诺是避免不公平结果的唯一方式,该允诺是有约束力的。

[11]典型案例是加冕典礼案(Krell. V. Henry;Chandler V. Webster)。

[12]典型案例为赫伦第二案(TheHeron II) 。

[13]古典契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在重新表述的约因理论下,尽可能缩小责任范围,并在此限制下接受绝对责任观念,对高数额的损害赔偿金这一补救措施采取限制性或者消极的态度。以“交易约因论”为核心的古典契约理论最为突出的三个原则为:客观契约论、契约责任绝对论和违约赔偿责任限制论。

[14]这里既包括大陆法系不当得利案件,也包括债务人部分履行而没有全部履行契约义务的案件。在古典契约理论下,不当得利人不必补偿原告的损失;部分履行契约的义务人不得要求报酬。

[15]见格兰特·吉莫尔著:《契约的死亡》,中国法制出版社版第135-136页。

[16]见【日】内田贵著,胡宝海译:《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20版。

作者| 夏玲

篇8:死亡的句子

关键词:二硫化碳,死亡,疾病谱,作业工人

二硫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质, 主要用于粘胶纤维生产。在生产环境中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 进入机体的二硫化碳可以与金属离子 (如铜、锌等) 络合, 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还可以影响维生素的代谢和机体活性物质 (如儿茶酚胺) 的代谢, 因此二硫化碳对机体的损害是多器官多系统的。为进一步探讨二硫化碳的毒效应, 降低接触二硫化碳人群的病死率和患病率, 笔者对某化纤厂职工医院1996-2005年死亡病例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化纤厂职工医院病例档案室1996-2005年死亡病例的相关资料, 并将死亡病例分为两组。接触组为该厂接触二硫化碳在岗作业工人及退休工人166人;其中男性126人, 女性40人;年龄最大87岁, 最小20岁, 平均62.5岁。对照组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接触组相近, 但不接触二硫化碳的工人、后勤人员及周边居民222人;其中男性89人, 女性133人;年龄最大97岁, 最小25岁, 平均68.6岁。

1.2 方法

对死亡病例进行收集、整理, 编号后输入计算机,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将死亡病例的死因进行编码、分类。最后将两组人群各种疾病的病死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 接触组与对照组不同年龄病死率的比较

接触组中<60岁和60~70岁死亡病例的病死率为27.7%、39.2%, 高于对照组 (、33.3%) ;接触组中>70岁的病死率为33.1%, 低于对照组 (40.1%) 。

注:序位排前7位;a:指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b:指心脏骤停、风湿性心脏病等;c:指胰腺癌、食道癌等;d:指意外伤害等。

经χ2检验, 接触组与对照组3个年龄段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062、1.401、0.970, 均P>0.05。

2.2 两组人群死亡谱的分析

由表1可知, 接触组各系统疾病病死率第一位是循环系统疾病, 第二位是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位是消化系统疾病, 其次为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代谢及营养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对照组第一、二位是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位是代谢及营养系统疾病, 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

两组人群中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排序相同以外, 其他系统疾病在各自人群的排序各有特点。接触组中, 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 χ2值分别为33.25、9.05、6.98, 均P<0.05。对照组中, 肺心病、糖尿病、胃癌和肾脏衰竭的病死率均高于接触组, χ2值分别为3.07、25.96、4.75、24.57, 均P<0.05。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接触组中<60岁和60~70岁两组死亡病例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 说明接触二硫化碳的人群死亡年龄与对照组相比提前了许多,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于本次调查的样本量较小, 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倚, 但提示长期接触二硫化碳所产生的累积毒效应能够导致作业人群的死亡年龄提前。

金克峙等[1]研究了长期接触二硫化碳工人退休后的健康效应, 对某化纤厂129名退休工人进行横断面调查, 结果发现接触组各系统疾病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本次调查接触组中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结论与文献一致[1]。

二硫化碳对人体健康的慢性损害主要是循环系统的损害, 尤其是对心脑血管的损害, 而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董秋[2]曾对130例职业慢性二硫化碳中毒患者进行了血压分析发现, 二硫化碳中毒是引起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杨俊峰等[3]对我国国民2001年主要死亡原因的研究中发现死亡率占前三位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 其中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为111.0/10万, 心脏病为92.3/10万。因此, 为有效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应加强以工厂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针对各种导致其发病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如大力普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加强危险因素的监测、定期体检、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等,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金克峙, 傅慰祖, 张阿根.接触二硫化碳退休工人健康流行病学调查 (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1, 6 (2) :57-60.

(2) 董秋.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130例患者血压分析 (J) .职业与健康, 2004, 20 (11) :40.

上一篇:黑龙江2018年建筑施工安全员考试题下一篇:丹心献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