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

2024-06-04

内涵式(精选十篇)

内涵式 篇1

一、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

1. 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从教育外部来说, 政府正在转变职能, 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向学校放权, 其基本问题是如何形成一个既利于政府进行统筹管理, 又利于调动学校自主办学的这样一种管理关系。而在教育内部, 社会转型在更深的层次上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 要求学校拥有清醒的自我发展意识, 学校能够自觉清晰地认识身处其中的社会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有效地利用社会提供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把外在的需求内化为学校的目标, 认清变革的方向, 走主动发展的变革之路。

2. 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需要

20世纪80年代的宏观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外部的体制改革、基本条件的保障方面, 而到了90年代以后,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越来越逼近学校层面, 越来越强调对学校内涵发展的政策引导。可以说, 近20年的教育改革进展到今天, 重点转向学校内部, 提出了学校内部的全面改革问题。变革的路径走向, 由宏观到微观, 由校外到校内, 一步步地从国家宏观管理到学校教育内部变革, 而改革的指导思想则是不断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和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这里反映了变革理念的变化, 在为教育发展创造一定的环境之后, 认识到了教育的长足而良性的发展动力必须来源于学校自身。

3. 学校微观改革进一步提升、推进的需要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 德育改革, 都对学校内涵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就拿新课改来说, 无论是课程决策, 课程实施, 还是课程建设等等, 都要求学校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推进和发展。改革的中心降到了学校, 学校自身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力, 学校内部的教学改革不仅被提上议事日程, 并且掀起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高潮, 这是在外力诱因的促动下, 完全由学校内部生发出来的自我创造性的改革。

二、学校内涵式发展与校长转型的内在关联

1. 校长是学校领导和管理的核心

如何界定学校领导, 以及如何看待领导在改进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中发挥的作用, 中西教育管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过集中论述。综合他们的论述, 我认为从领导与管理的关系角度来思考, 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者和管理者, 其作用更偏重于领导, 是代表、引导、组织、协调和教育, 要偏重决策、指挥和创新, 较多考虑管理中的人文、价值和发展动力因素。如果从变革的力度和学校运作的复杂程度两个变量中平衡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则要突出校长作为领导在管理中的核心、决策和关键作用。

2. 校长重在引领学校发展

如果从组织角度考察领导, 从组织中人与任务两个基本维度来考察, 校长的作用重在引领, 突出领导和组织成员的平等, 领导的促进、协调和激励的作用。如果从领导自身的品质角度思考, 托马斯·萨乔万尼提出了领导的三项重要要素, 其中突出了道德领导, 领导要重在关注秩序、内在的和道德的动机及需要, 我认为这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对校长角色的定位首先必须明确的。萨乔万尼在对西方学校管理改革研究进行反思之后, 又提出学校管理者需要实现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同时更新, 并更新自己的领导方式, 提出领导者应该是学校发展的“共同体建设者”。这种角色定位、身份意识明确了学校内涵式发展中校长的责任、要求和目标。

3. 学校内涵式发展需要核心领导力的形成

在当代中国情境下, 创建21世纪学校的过程, 就是对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经营过程。外在环境急剧变化, 学校领导的本质、功能、过程、情境, 甚至有关的工作对象都要在理念上有根本性的改变, 且不同于传统的思维, 校长必须要善于反思, 学会思考, 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 致力于学校的发展策划, 改善自己的办学行为, 并在推进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整体转型中, 自觉地实现自我更新。这里要强调的是, “校长”这种提法不是强调个人行为, 个人的领导, 而是强调关注学校领导层的每一个成员和核心领导力的形成。

三、思维方式转换:校长转型的思维基础

思维方式的转换首先涉及到价值取向的转变, 因为内涵式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 是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领导者发展为本, 这是内隐于思维方式的转型之中, 同时又主导着角色、行为乃至生存方式转型的。内涵式发展要求校长必须破除原有的思维与行为定式, 在无人可替代的领域展开思考和行动。校长要善于进行整体思考、要有关系思维、互动发展性思维。

1. 立足校本发展的整体思维

确立以自我为基点, 积极寻求发展资源的主体思维。校长必须拥有清醒的意识, 自己是“这个学校”的校长, 自己的使命是促进“这个学校”的所有人和事的发展。由此学校内外交织的各种关系才会呈现出各自的价值和序列, 各种影响因素才能在校长那里得到有效的接收、汇聚和发散。校长需要认真研究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 研究自己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 研究自己学校在区域性教育中的位置, 尤其要研究自己学校现在面对的问题、困难、积淀下来的优势, 以形成整体思维的方式, 从而对自己学校的发展有整体的意识、整体的规划与调控能力。创造性地理解宏观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政策, 创造性地吸纳社区、家庭的教育力量, 有机地整合校内的教育力量。

2.“在成事中成人, 用成人促成事”的互动发展思维

直面当代中国学校教育整体转型, 需要将分离、对立的思维方式转换为复杂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从实体式的思维转向关系思维,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管理就是处理好一系列关系的过程。学校管理中一系列关系的聚焦点就是“人”、“事”的关系。

处理人与事的关系, 要强调“成人”与“成事”的一致, “在成事中成人, 用成人促成事”。“在成事中成人”突出的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成人”, 学校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务性处理过程, 目标在于成事过程中人是否发生了更新性变化, 成就管理者之人和教师之人本身应该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价值追求, 而学校的日常教育实践和学校变革实践, 则是造就新型教育者和学生的根本途径。“用成人促成事”, 人是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力量, 只有实现自身发展才能转化为变革的关键力量, 唯有人变了, 新型学校的创建与发展才能得以持续进行。

校长建立了这样的关系思维, 就不仅能在指向他人的管理活动中注意到成人与成事的关系, 而且能在自己从事的管理实践中关注和努力实现自身的发展。

3.“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关系思维

学校管理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想使学校中的每个人都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 学校的人际关系应向责任人与合作者的方向更新, 而且每个人在不同层面上的不同方面, 都分别承担着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双重角色。

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学校最高领导层内部, 校长主要在学校整体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关涉全局的方面承担责任, 同时校长还要承担将管理的权力重心下降并做合理分布的责任。这种原则也是各层次建立责任人和合作者关系所必须坚持和恪守的。无论哪个部分的分权决策, 则要立足整体方向整体背景, 保持在价值取向、达成目标上与总决策的统一。以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化、过程化、情境化和对象化。责任人与合作者的新型关系, 说到底是独立责任个体与合作群体间交互作用的关系, 是激发个体与相关群体创造力的关系状态。学校的核心领导力只有实现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关系时, 才可以说是真实的形成了。

四、角色、行为直至生存方式的转型:校长实现真实转型的过程

校长需要在学校管理实践中, 不断学习和研究、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反思和重建, 获得自我更新。只有在这样的研究性实践之中, 才可能生成新型的学校与新型的校长, 而且校长的转型要略微超前才行, 因为校长要负引领之责。

1. 校长角色转型:由“行政事务型”转向“发展策划型”

校长要发挥积极主动性, 从“行政事务型”向“发展策划型”转型, 要求校长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校长们自觉反思, 分析自己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背后的观念, 逐步清晰和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校长要在研究学校的基础上, 必须从时代精神、文化使命、价值追求的方面系统整体地思考学校教育的改革, 从总体把握学校已经走过的发展历程和现有状态着手, 发现亮点、特点、问题、可发展的生长点和空间, 进而做出如何实现本校发展的规划。而且, 校长不仅要有发展目标意识, 还需要有更为清晰、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需要设计合理的支持、保障机制。这一“规划”过程将使得校长进入真实的“临战”状态。

2. 校长行为转型:从“执行计划型”转向“动态生成型”

迈克·富兰反思了欧美国家大量的学校变革实践, 告诫人们教育变革的进程不可能是线性的, 充满了不确定性, 变革中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 人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 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变革要倡导动态生成的思维方式, 校长要能看到学校变革实践中不断变化的信息、因素和过程, 看到不同条件与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变化。要学会在复杂的学校变革中体悟和体现复杂的思维方式, 善于把学校的各项工作综合起来, 善于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潜在的变化因素, 具备整体而非点状、动态而非静态的思维方式。

3. 校长生存方式转型:从“一劳永逸型”转向“主动发展自我更新型”

学校管理者的自我更新是学校变革中最核心、最艰难的变革, 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校长在推进学校日常教育实践的转型中实现自我更新。

内涵式发展读后感 篇2

读《内涵式发展——农村学校转型探微》有感 8月23日下午,在学校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上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里来的特级教师丁伟老师的讲座。他详细地解读了我校多位老师费劲一番心血而编著的——《内涵式发展——农村学校转型探微》。

丁老师首先从正确的价值定位这方面阐述了本书的核心价值:文化理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制度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保障;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物质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接着,丁伟老师又从“管”和“理”两方面展开,辩证统一的解释了他对我校“管理创新”的认识。然后,他又从正确的理念定位这方面继续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还是他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好的课程,没有做不好的工作。确实,现在这个社会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中,教师的“教”与和学生的“学”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最后,丁伟老师又从《学校精神文化,润泽师生生命成长》阐述了盖小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最后还提到了开放办学这一理念。

听了丁伟老师的这次讲座,之后我又花了一些时间读了这本《内涵式发展——农村学校转型探微》,我觉得盖小能发展到现在,得到了教育局领导、企业领导、广大家长等那么多人的认可,也得到了许多大型企业的支持,期间肯定是付出了不少努力的。总结起来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优化统筹:教育内涵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特色品牌: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抓手;

三、修炼提升:教育内涵发展的资源开发。

学校有特色,就是又有项目,有风格,要对自己学校品牌形成一定的领导力。学校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发展愿景。因为学校内涵发展需要进行愿景管理。当愿景形成后,学校应着力将愿景转化为学校具体的发展规划,将办学的基本理念和学校发展目标用规划和行动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引领和规范全校教职员工的行为。重视切合学校实际的愿景建设,才会让全体师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和学习目标,才能使学校内涵发展有灵魂,也才使每位教师在工作中迸发激情,齐心协力向既定目标攀登。这也是我校在一直坚持和改进的。对于这个“特殊”的学校,一个有着近75%的流动花朵的学校,一个以校本教材为立足点,以“一切为

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他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壮大。

我来盖小才近一年的时间,但却真真的看到了盖小领导的认真,看到了盖小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也看到了不断变化、成长中的盖小。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学校,在我眼里却是那么的不平凡。看着盖小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看着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带着纯真的笑容和稚嫩的声音,我也开心地笑了。就像鲁林乐所说的那样:“盖北镇小学探寻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不仅仅是一种办学现象,更是一种办学规律,一种可以推介的农村学校办学转型的规律。”

事实上,学校内涵发展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办学理念,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价值协调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人一种心灵的力量。愿我校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内涵发展。我也相信:今后,通过盖小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盖小得明天会更好!

毛皮业转向内涵式发展 篇3

山东诸城市区向南10多公里,有一处广阔的丘陵地带,昔日是山坡水洼之地,如今已遍布现代化的水貂养殖区。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坐落于此。

该合作社理事长孙万红对记者介绍,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2639户,2013年出栏水貂956万只,占到全国水貂出栏量的四分之一,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户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现已成为国家级农业合作社。

而就是这样规模的合作社,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种种难题。“本地出产的貂皮主要面向乌克兰和俄罗斯,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今年以来,乌克兰政局动荡,毛皮订单锐减,国内方面,由于貂皮质量有待提升,内需市场一直是个发展短板。”孙万红告诉《中国对外贸易》记者。

但合作社正在积极应对。记者了解到,2005年,孙万红牵头成立了该合作社。此前,当地虽然有特种动物养殖传统,但养殖户一直是分散的庭院养殖,不成规模,效益不高。如同当时填湖造田变成今日的现代化养殖厂区一样,这一次,该合作社又踏上了新的转型之路。

从源头抓起

“我认为养殖环节的内涵式发展才是毛皮行业最终的价值来源,而不是薄利多销。”孙万红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不注重养殖环节的毛皮业不可持续。此前因此类问题带来的舆论压力和经济损失,对毛皮生产企业自身来说都是深刻的教训。因为近亲繁殖和管理滞后,国内品种的貂皮质量和国际的差距在加大,貂皮的价格也一直上不去。

为此,该合作社开始注重从“基因”方面改良水貂品种。继2011年1月12日从丹麦包专机引进良种1.8万只后,今年1月14号,该合作社又引进15000只种貂。同时,合作社建设了标准化种貂场、饲料厂,建立了种貂繁育体系。

“计划到2017年完成水貂的改良换代,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可大幅提高利润。同时,依托种貂繁育体系推广标准化养殖,彻底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孙万红说。

产业升级

诸城毛皮产业的发展历经数年,每一阶段都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产业升级的步伐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地就开始从前苏联引进水貂,“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是当时的口号。80年代实行家庭承包制,水貂得以进入农户家里,成为农民的副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与国际开始接轨,农民在自己家外面搭一个貂场进行养殖,即“庭院经济”,一半副业、一半农业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进入新世纪,水貂的发展规模迫切需要更大的空间,合作社应运而生。

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合作社为社员户提供统一协调贷款、规划建设、品种改良、饲料供应、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的“六统一”服务。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除了从丹麦聘用水貂养殖专家驻场指导、聘请农业专家加强对养殖户技术培训外,合作社还特别提倡“一家一个大学生”战略。

目前,合作社正加大推广标准化养殖,建设集约化养殖区,采用“养殖超市”模式,统一生产流程、物业管理及各种制度,将从事特种动物养殖业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

“通过水貂‘养殖超市,由生产方式的转变来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为农民到市民的实现提供条件。我们已经建成‘十里公寓,让养殖户到合作社上班进行养殖,下班之后回到公寓,跟城市人一样。”孙万红告诉记者。

合作社计划用5到10年时间完全取代传统庭院养殖模式,在产品质量、产品效益、动物保护、从业人员生活品质等方面将有质的飞跃,成为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的坚实基础。

离厂区不远处,建筑工人正在紧张施工,几栋建筑已经拔地而起,这便是集裘皮交易、服装生产和销售、商务洽谈等于一体的裘皮产业园了,预计2019年整体落成。

“通过产业园的运营,逐步规范和改进现有的集市交易模式,规避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孙万红说。

据悉,项目建成以后,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而且,每年可以实现销售收入30多个亿。

寻求可持续发展

内涵式发展的要义包括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毛皮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国际毛皮行业201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毛皮贸易价值已经超过400亿美元。2010-2011年度,全球毛皮制品零售总额为15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了总额的四分之一。根据目前的相关数据推算,2015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毛皮服装消费国。

照此下去,毛皮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可喜的是,业界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毛皮业一直在努力减少污染排放和对环境的压力,尤其是从养殖环节着手。

“由于毛皮动物的饲料配料主要来自于鸡肉和鱼肉加工厂的下脚料,一只水貂一生可以消耗约50公斤这样的下脚料,既经济又环保。”国际毛皮协会中国区公关媒介总监朱晓琳说。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世界毛皮产业加工中心和消费中心向中国转移,中国养殖业的全球化拓展迫切需要与国际法则“共舞”,即一方面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不断完善加强毛皮动物养殖行业的技术与环境;同时,从业者还需要充分意识到国际舆论挑战的严峻性,做到善待动物。

目前,大森林合作社的动物福利标准结合了欧洲和加拿大的动物福利标准,同时也考虑了当地养殖的实际情况,有些标准甚至高于国际标准。合作社还组织科研人员开发出多种符合水貂习性的玩具以及减少水貂幼崽受伤机率的托盘。

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对策探究 篇4

关键词:高校,内涵式发展,立足点,统筹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由于发展对知识人才的需要的不断增加,自1999年开始全国各大高校逐步扩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扩招和建设,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迈进大众化阶段,在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一时期也是我过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辉煌时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我国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延式发展的弊端也逐步显现,高速发展带来的质量下降,为了摆脱这种现存的困境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由只注重外延式发展而缺少质量要求转变到以内涵式发展为重心,兼顾合理的外延发展。面对这种现状进行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展开对高内涵式发展对策的探究。

1 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立足点

高等院校的主要责任应该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体育人才,科学研究,知识传播,社会服务。而又因各学校的基本情况不同,高等院校应整合自身资源,根据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特色专业。在同类高校中找到自己特色专业与优势资源将其转化为学校的竞争优势。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立足于自身特色发展,合理定位学校发展目标,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将自身的特色更好的发挥出来。《纲要》指出,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通过立足于自己的特色与其他高等院校形成区别创建自己的特色促进自身的内涵式发展。

2 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五个统筹

2 . 1 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统筹

高校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是高校提高质量的要求。高等教育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高校是重要的文化知识传播组织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自身更好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层次知识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高校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为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同时也是科学院就的重要主体,学校的科研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自身发展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院校人才、科研的贡献,高校的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分隔,因此,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应统筹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

2 . 2 基础设施建设与师资人才引进统筹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的增加,截止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81060.42万m2(含非产权独立使用),比上年增加2984.28万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35.37亿元(含非产权独立使用),比上年增加380.68亿元。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的完善,这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校教学条件,为学生学习和学校科研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之一。办学依靠的是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重视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重视科研文化的建设,重视教师师德建设,对促进大学内涵式发展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2 . 3 教学与科研统筹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首要和中心任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的高低。同时也直接影制约我国各项事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因此,抓好学校教育质量工作对高校说是生命线。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因其基础和学校自身特点有其独特的优势。我国高校已经成为国家科学发明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主力军。教学和科研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成为科学体系,才能开展各个学科的教学。由此看来。科研是“源”,教学是“流”。但是在高校里,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没有这个基础是无法进行科研工作的。由此看来教学又是科研的基础。因此在高校自身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应统筹教学与科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校发展。

2 . 4 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统筹

学科发展与学校自身的基本情况有很大关系。优势学科一般是学校的重点学科,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对学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高等专业类院校,它们以自己的优势重点学科为基础发展,同时不断增加相关新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学校和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严重不协调发展现象。这种现象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应统筹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发展。对于优势学科我们要使其更优,不断的发展创新使其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前列。对于弱势学科,我们应提高对弱势学科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加弱势学科的力量使其逐步迎头赶上,使弱势学科与优势学科协调发展争取多点开花。

2 . 5 学生培养与学生就业统筹

高校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备主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应积极面对社会需求办学,搭建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平台,创建促进学生创业的激励机制。推动学生尽快就业,更好就业,提高人才的社会利用率。高校就业问题不仅是国家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校要承担的重要任务。统筹学生培养与学生就业对高校自身内涵式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 结语

(1)高校内涵式发展应统筹资源,发现自身优势立足特色办学,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通过自身特色深化学校内涵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从而促进学校争先创优。

(2)高校内涵式发展应统筹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高校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投入和社会的需求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社会的前进需要高校培养人才和科研等多方面的支持。只有处理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3)高校内涵式发展应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师资人才引进,高校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高校内涵式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助于教学科研等高校的内涵发展,高校的硬实力提高的同时需要大量的引进高水平的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两者应统筹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4)高校内涵式发展应统筹教学与科研,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保障,只有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才能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同时高校又是科研的重要力量,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对与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贡献就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内涵式发展要应做到两手抓,既要抓教学又要抓科研从两个发面突破。

(5)高校内涵式发展应统筹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优势学科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对学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弱势学科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存在更多的潜力,能更好的促进优势学科的交融创新。把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统筹发展对高校学科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谈内涵式发展和建设和谐企业 篇5

华北石油局三届三次职代会提出了“实现内涵式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后,全局上下反响十分热烈。这表明,在充分认识华北局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发展”的理念目标深远,意义重大,体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识,表达了职工意愿,引起了职工们的共鸣。作为西部工程公司,对如何实现内涵发展,建设和谐企业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讨论中,同志们对什么是“内涵发展”见仁见智;对如何“内涵发展”的实质也是莫衷一是。

笔者以为,要实现内涵发展,应把握“内涵”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要求,把“实现内涵发展”的要求和“建设和谐企业”的目标联系起来,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这一纲领性指示结合起来,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结合起来,辨证认识“内涵发展”和“和谐企业”的关系,深入领悟“内涵发展”和“和谐企业”的深刻含义,站在宏观层面上看问题。这样,企业发展才能顺应潮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企业再一次跨越,让企业职工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实现内涵发展、建设和谐企业是辨证的统一

实现内涵发展是手段,建设和谐企业是目的。这是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是因果关系,不是对立关系,既不能把手段当作目的也不能把目的当手段。

正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

活。和谐社会发展是这样,和谐企业建设也是如此。企业不能忘记发展的根本目的,为发展而发展,这样容易造成企业规模、产值利润上去了,而职工们的收入却没上去,幸福感没上去,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没上去。比如深圳的富士康公司发生的企业员工“十一跳”事件,虽然原因很复杂,但是该企业长期追求利润、扩张,忽视员工心理健康诉求,忽视员工生活环境的改善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事件一方面对部分员工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终身伤害,同时对企业形象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最后富士康总裁郭台铭不得不亲自出面道歉并承诺提高职工待遇和改善员工生活环境才得以缓解。

在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党中央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提出实现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目的也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笔者以为,华北石油局提出实现内涵发展,里面就包含着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职工群众生活幸福这一主题,自然会得到职工群众的支持。

领悟“实现内涵式发展、建设和谐企业”实质,还包含要平衡调整企业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西部公司来说,我们已经清醒认识到,公司近几年队伍扩张较快,经济规模膨胀,但创新能力、核心技术、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发展速度之间还存在不协调情况,今后一个时期,公司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将是公司前期快速发展积累下的矛盾凸显和企业的管理制度跟不上现代企业发展规模的需求。因此今年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稳定塔河,拓展四川,优化海外,保持可持续的发展速度,规范绩效管理,升级企业文化。在这过程中,既要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又要消化过去积累的老矛盾老问题。

总之,要坚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争取又好又快。要

把“实现内涵发展、建设和谐企业”体现在建设企业科学发展和员工收入增加两个平台建设之上,通过研究探索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实现企业和谐和职工幸福双赢效果。

二、实现人本、安全、民主、文化等全方面的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应当是覆盖多方面、多层次的全面发展,在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精细管理为载体,加强绩效考核,提升员工素质。其次,树立“安全第一,其他第二”意识,改善劳动环境,提高职工收入,保障职工身心健康。再次,推进民主管理,维护职工权益,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民心工程。同时,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先进文化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用先进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应全面理解“内涵式发展”丰富内涵,不应仅仅偏重的某一方面,忽视其他方面。如过于强调增加收入待遇,偏重购置硬件设施,忽视精细管理、绩效管理、人文关怀这些“软实力”的作用,就容易出现问题。企业要吸引凝聚人才,如果仅仅通过提高收入待遇,不注重感情、事业留人,不注重安全生产,不关心职工生活,那么再高的工资待遇也稳定不了职工队伍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总之,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和谐发展的内涵,保证内涵式发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发展建和谐,以创新推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以安全促和谐,以文化育和谐,把企业建设成为生机勃勃、蓬勃向上的企业,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三、建设内涵丰富、与时俱进、共建共享的和谐企业

第一,和谐企业建设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西部公司这几年来存在人员流失、安全生产、员工结构等方面问题,在市场环境、技术进步、国家政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可能还会遇到更多困难的影响。

建设和谐企业是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比如劳务工待遇问题,随着劳务用工量在企业员工总量中比重增大,许多优秀的劳务工走上了关键技术岗位和基层领导岗位,但是相关的配套政策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情况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落实上级有关政策,打通优秀劳务工的职业生涯晋升通道,但是制定政策永远是相对落后于现实情况的,所以,在没有明确政策的规定下,就需要我们开拓思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稳定公司的优秀人才队伍。再如对野外一线的职工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减压减负,关心职工,进行心理疏导,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组织业余文体娱乐活动,改变长期以来油田企业重生产、轻生活、重制度约束、轻心理疏导的管理观念。还有其他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都得到解决,当下之际,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找出应对之法,构建完善体系,丰富发展内涵,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第二,对和谐企业的认识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而要求标准的变化是永远无穷尽的。比如,过去的钻井队住“干打垒”,吃粗粮野菜,靠肩挑人抗干活,当时能够满足温饱就觉得很满足,思想工作也比较好做,工人们的责任心强,劳动积极性高,对物质条件也不是那么讲究。现在,新招的员工许多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独立意识强,善于思考,但是从小没有吃过什么苦,工作责任心不足,集体意识淡

薄。如果还采用过去的方式方法做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事倍功半,起不到效果。西部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改善工作条件,稳步提高工资待遇,职工收入和工作条件与成立之初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但是与先进的国际石油大企业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技术装备优势也不突出,员工素质还有待大幅度提高,安全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所以应保持清醒认识,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石油工程队伍的任务还比较艰巨,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方能实现,人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对和谐企业的认知标准也要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第三,建设和谐企业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是企业全员参与的事业,广大职工群众是建设和谐企业的主体。要确保和谐企业的共建共享的目标实现,首先,要保障职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加强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和厂务公开制度。提高职工维权水平,健全完善工会的权益保障机制,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其次,要着力推进“创造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建设一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要求的职工队伍。其三,要坚持以职工为本,关心职工的冷暖疾苦,千方百计为困难职工群众排忧解难,用真情温暖职工群众心灵,用真心维护职工群众利益。

四、立足企情,求真务实,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企业实现内涵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要的是应当尊重企业发展规律,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顾企业实际和市场情况,无度扩张,竭泽而渔;或是以损害环境、员工健康为代价,唯产值利润

是首;或是置各种矛盾凸显不顾,粗放管理,不解决技术瓶颈、质量下降、价值观偏离问题;或是小成即满、知足常乐、不思进取;或是无原则地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不顾职工群众的长期利益,寅吃卯粮,花钱让大家满意,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些“和谐”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一要认清企情,量入为出,吸取教训,既考虑当前,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指数,又立足长远,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二要居安思危,树立取长补短、求新求变的意识,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神。三要勇于承当责任,争创一流业绩,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四要破除“官本位”,树立有为有位的观念,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以上这些才是正确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让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 篇6

宏大气势和系统内涵彰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用人文环境吸引人,用高雅艺趣净化人”,校园文化建设要杜绝庸俗化倾向,起点要高,避免短期效应和重复建设。学校文化是一种积淀和传承,需要校长、教师和学生的精心培育,代代传承,绝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那种缺乏远见、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抛弃学校历史和“本土”传统,不断变换、人为打造、突击创新的所谓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最终将导致学校价值观和方向感的失落,导致学校历史和文化记忆的遗忘,学校将不可避免地趋向平庸和无文化。

学校应保持一种平和心态,立足长远,凸显特色,以坚实的行动、长期不懈的努力打造学校品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充实、完善,创造新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决策者和实施者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有大美意识的体现。

学校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中和,道家文化中的柔韧、弘大和佛教文化中的圆融、顿悟等有机融于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设计之中。首先学校应在大视野下确定校园文化主题,并将主题分解到各区域。无论是主题思想,还是主题色调;无论是楼宇命名,还是景观设置;无论是现代理念的大门,还是古典特色的文化长廊;无论是颇具教学文化特色的教学楼,还是以科技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楼,都统一在宏大的学校文化主旋律之下,让教师感受到设计者崇高的激情和对大境界的开拓。当学校以超越物的形式,进入它的内核的时候,就能体会到一种对大灵魂的呼唤,感受到对民族精神、群体理念、时代意识多层面的领悟和建构。

“四位一体”构建校园文化格局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必须树立大文化理念。大文化理念指在发展空间上体现“大”,就是要跳出相对封闭的学校文化圈;在建设主体上体现“大”,就是要紧紧围绕宏大的学校核心理念;在建设方式上体现“大”,就是要使理念、行为、环境、标志文化四位一体,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最终形成校园大文化格局。

但有人认为,学校是搞教学的地方,一切力量都应该放在教学上,学校文化建设属于学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是管理人员和学生的事。由于传统学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社会”,久而久之,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就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思想倾向,造成校园文化建设“重心过低”。学校必须树立文化品牌是学校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并在大文化建设的格局下,使校园文化由环境层次上升到理念层次,最终在理念层次上沉淀出学校固有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转变

文化的特点是整体性。校园文化是以学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师生为主体,以制度、环境、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综观近年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均认同并流行一种以物质文化为主体,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观。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以有形文化层面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现象,而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和深层的文化精神更多地被校园局部文化活动取代。因此,突破传统的“文化活动”观,建立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转变的整体校园文化理念迫在眉睫。首先从硬化、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展示校园文化活动。最后,完善规章制度,制定运作程序,形成“质量立校、依法治校、以德育校、民主管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的局面。

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管理者、实践者应具有特立独行的大视野、大思维、大格局、大气象,从硬件中提炼校园文化精神,在活动中体现校园文化精神,在课程改革中创新校园文化,让师生在展示中感悟校园文化精神,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使整个文化校园弥漫着一种少有的大美和壮美。

环境孕育希望,理念放飞未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

让教育内涵式发展走进高校课堂 篇7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 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高校来说, 一直以来所关心的内涵多指的是注重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建设, 注重学校办学品质的提高。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教育内涵式发展”更是将关注的重心转向了教师和学生, 指出“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 不仅关注物、更关注人, 体现的是在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价值追求。

一课堂教学内涵式发展

从我国现在的教育形式出发, 高等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单位依然是课堂, 想要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实现人的发展需求, 实现我国对于教育教学本质的回归, 都应该从课堂出发。进一步来说, 课堂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是从微观的角度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校课堂要实现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必须从了解人的发展需求入手, 要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 才可能最终实现课堂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才能创造出一套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把握人的发展需求, 就要对人的存在价值给以终极的关怀。所以, 要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展需求, 就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关注, 给予很好的掌控,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一部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想要单靠教师自身的能力达到这个发展过程是很困难的, 但是我们知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成员不仅有教师, 还有学生, 而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就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室内, 即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那么只要教师善于利用课堂这个教学场所, 让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空间, 就很容易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 使学生融入这个人为创造的空间, 进而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其中, 教师授课的情况得以保证, 课堂教育的内涵得以发展, 高等教育也进一步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那么教师要怎样利用课堂来实现内涵式的发展呢?

对于我国现在大学课堂的现状, 是一种比较令人担忧的状态。有一些学生在经过初、高中的学习阶段后, 没有养成自主学习、自觉听课的习惯, 这就使高校课堂的听课率不高, 再加上外界诱惑比较多, 学生听课的就更少了。

从心理特征来说, 大学时期的学习要比其他时期容易, 因为大学时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 大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处于发展的高峰期, 他们喜欢思考, 更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作为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传授者, 要能够通过有目的的组织教学和控制教学情境, 使学生自己自觉听课、自觉学习,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方式和发展趋向, 教师能否创设好这一课堂环境, 使教师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教, 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学, 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整体功能发挥的一个关键问题。[1]

这时, 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 将课堂看作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 掌握这个生态环境, 并能够控制课堂上的生态环境, 让课堂的环境去影响在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 使其能够在环境的作用下认真学习, 那么就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

二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其出版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克雷明认为“生态学是强调联系的学科”。其中, 教育生态学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 依据生态学的原理, 运用生态学的方法, 研究各种教育生态环境、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 剖析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 阐述生态学原理在教育生态中的体现和应用, 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为教育决策和实践特别是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2]

随着生态学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入, 人们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关注教育乃至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因为,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离析了“教—学”间的系统联系, 割裂了课堂教学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 忽视了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 在提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 教师有必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课堂教学。[3]

三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促进高校课堂教学内涵式发展

1以“智能生态圈”理论为指导

教育生态学认为, 人类全部的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以及这种知识和能力的传递, 构成了“智能生态圈”。“智能生态圈”是教育事业所依存的整体环境, 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依赖于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课堂视为一个智能生态圈, 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切活动 (包括教学和其他活动) 放置在整体的空间中进行思考, 使各种因素进行有机的联系, 使其他活动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服务。

2限制因子定律的应用

教育教学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各种教育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其中限制教学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限制因子。在课堂教育生态系统, 限制因子是客观存在且多种多样的, 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就必须分析各种限制因子, 在众多限制因子中找出主导性的限制因子, 设法排除主导限制因子的束缚。[4]所以, 找准课堂教学的主导限制因子, 然后对症下药, 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 这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也是教师自身能力发展的体现。例如:在大学课堂中, 课程内容的呆板无趣和实用性不强, 成为大学生学习不积极的主导限制因子, 大学课程无用论也成为学生不努力学习的借口。那么, 怎样将无趣变成有趣, 将无用变成有用, 就应该成为现在高校教师们的主要课题。

3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的应用

教育生态学指出,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耐度和承受力是有限的, 超过或者达不到应有的“度”, 就会产生不良或相反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能够随时掌握课堂的冷与热、疏与密、张与弛的变化, 使课堂教学达到冷热相宜、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程度, 这才是最上乘的教学、才是教学的艺术,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自觉地融入课堂。

大学阶段虽然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 但是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进度, 一味的采取填鸭式的教学, 只注重课堂的容量而不注重课堂的质量, 不仅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 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 课堂内容的丰满要掌握一定的度, 如果用吃饭来比喻的话就是“要吃饱而不要吃撑”, 因为大学课时有限, 课程一般进度比较快, 学生如果一节课跟不上进度, 就会影响接下来每一节课的学习, 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对整个学科失去兴趣, 这就失去了课堂教学原本的意义。

4教育节律原则的应用

教育生态学中所说的教育节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教育客观节律, 二是教育生理节律。教育客观节律是指教学的学期、教学周期、课时等客观规律;而能够全面概括每位学生的心理、生理、精神乃至肉体的规律, 称为教育生理节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科学地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教育生理节律, 使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尽可能地同微观的每一个教学过程相一致, 并同宏观的整个教育客观节律同步, 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生态环境,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5创建生态型课堂

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改变自己。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所以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构造和谐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都将成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要想达到这些要求, 就需要创建生态化的课堂。

“生态型课堂”就是要创建一个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 并能够和谐自由地发展的课堂, 要求教师要充分的了解教育生态学, 并且要能够很好的利用教育生态学。虽然生态课堂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为基础, 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有效的发展为目的的课堂, 可是创建生态课堂的主力却是教师, 生态课堂也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控制下形成的新型课堂, 只有教师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 才能保证创建一个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开放的、可持续的课堂。实现生态型课堂, 对教师来说将是一项大的挑战, 既要以学生为主体, 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以及能力的提高, 又要设计更加优秀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和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有效的发展, 还要坚持与学生互动,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所以, 高校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教育生态学和其他的一些原理作为手段和方法,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更好的发展自己, 也为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服务。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 它使课堂教学由以往的关注任务转向关注生命, 也在潜移默化下实现了课堂教学内涵式发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一定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新的理念来指导、改进和完善高校的课堂教学, 这对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培养优秀的人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也能明显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 更进一步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完善程度。

参考文献

[1]陈平水, 姜智.课堂教学的情与理之境界——谈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7, 17 (5) :52-54.

[2]克雷明.公共教育[M].纽约基础书籍有限出版公司, 1976.

[3]王凤产.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0) .

重庆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探讨 篇8

高职院校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外延式发展。一种是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实质是一种“量”的扩张。主要手段是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教育资金、扩展教师队伍、拓展校园面积、改善教学设施, 而没有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的全面培养。而内涵式发展是在硬件设施的基础上, 加强软件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素质、设置特色专业, 实现学校“质”的飞跃。而内涵式发展是民办高职院校得以长期生存的基石, 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二、重庆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1. 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

(1) 利益最大化偏差。由于高职院校获得国家办学经费的支持力度不够大, 大多数民办高层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办学, 一味的追求高利润, 过度投入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 为招生谋取好的门面, 而忽略了教学质量的建设和学生及教师的需求, 对学生缺乏全面的培养。

(2) 办学规模熟悉偏差。很多高职院校片面的追求办学规模, 认为在校人数越多越好, 学校面积越大越好, 这就造成了办学规模迅速的增加, 而师资队伍却不能有效的跟进。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造成学校治理上的负担和风险。

2. 师资队伍短缺

办学历史稍长一点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学历和职称达不到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要求, 存在大量的低学历教师, 双师型素质教师所占比重小, 同时民办高职院校的人员流动性较大, 优秀的教师都愿意去公办院校, 造成了本就人才匮乏的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进一步不合理。同时, 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新专业的开设, 教师数量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

3. 高职院校产学研不能有效结合

当前对于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熟悉新题目、机制新题目、动力新题目、政策新题目等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行业、企业缺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企合作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远没有走上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如:行业、企业人员并未有效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未实质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践指导, 很多都是流于形式。而学生去企业实习时, 往往被当做廉价劳动力, 做一些与专业技能提升及所学知识关系不大的机械性工作, 不能有效的达到高职学生“零距离”上岗要求。

4. 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创办者及高层管理者, 聘请一些中小学退休教师充当教学管理人员, 导致整个学校的管理模式仍持续中小学的管理模式, 比较注重形式上和纪律上的管理, 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高校教育思想, 对真正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发展策略探讨

1. 以观念更新为先导, 建设适应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教育理念

(1) 正确定位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应该这样定位是正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学术型、探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技术型教育, 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一线工作人才, 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同时又有别于中、小学教育, 体现的是高等性、职业性。

(2) 正确处理学校规模和办学质量的关系。坚持规模适度, 质量为上。规模适度, 就是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办学目标相适应。在不超越学校的承受能力, 不降低办学质量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的规模就是适度的规模。质量为上, 就是说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办校之基, 强校之源。按照我国目前的高教发展战略, 在今后相当长的阶段, 质量是第一位的, 规模是第二位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战略。

(3) 不要一味的追求高利润, 应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大力度投入“软件”设施, 从师资、校园文化、学风、管理制度、领导者思想等方方面面, 提升教学质量, 形成办学特色, 形成教育品牌, 形成内涵式发展。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加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将青年教师送去企业挂职锻炼、大胆选拔、培养和使用青年教师承担教学、科研重任, 使他们脱颖而出, 健康成才;多聘请企业、行业有着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学校进行兼职授课, 提升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2) 提升教师学历。将工作年限长, 学历较低的老师送去继续学习, 提升学历。定期招聘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 为民办高职院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思想。

3. 产学研有机结合, 走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1) 要解决熟悉新题目。要通过观念更新, 摒弃“搞校企合作没条件”的碌碌无为思想, 高职院校要从培养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出发, 熟悉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采取积极行动, 主动出击, 争取政府和行业的支持, 寻找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长期合作。

(2) 要找准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产品, 学校要善于以产品作为中介, 切进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往, 通过合作开发新产品、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产品检测等, 成为合作伙伴, 共同获益。同时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一是通过“订单式”教学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二是为企业开展培训, 帮助企业进步员工的素质, 通过诸如此类办法加强和企业的联系。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训、培训校企联合工作委员会”, 制定相应的工作章程。

4. 改进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

(1) 转变高层管理者思想。不要追求低成本, 聘请中小学退休教师作为教学管理人员, 应引进一批高素质、新思想、高学历者进行学校管理。

(2) 缩减教学机构。一些形式教学监督的管理部门应该取缔, 不要出现重复的教学管理部门, 降低教学效率和效果。

(3) 加强与示范民办高职院校的交流。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及教学质量等方面与示范校进行交流探讨,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蒋建华.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做哪些相应的政策调整[N].中国教育报, 2005.04.02.

[2]黄志建.高职教育应当树立市场营销理念.高职高专教育启思录——百名院校长的办学新理念[M].北京摘要:高等教育出版杜, 2004.

高校内涵式发展下学科建设探讨 篇9

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有:第一, 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高校教师规模扩大的速度和教师培养能力建设相对落后于学生的扩招速度, 导致高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第二,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相对缓慢, 造成生均资源占有率降低;[1]第三, 随着招生数量的连续扩张,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培养模式进入到普及型培养模式的教育阶段, 各高校的生源平均质量相对降低。这些问题的产生, 对高校培养人才和自身发展建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几年, 我国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结合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 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各高校开始大力倡导内涵式发展, 并且已经进入到了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高校内涵式发展下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学科建设在高校建设中处于最核心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指出:截止2020年, 我国将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大学, 必须拥有高水平的学科, 学科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要素, 学科水平与质量彰显了一个大学发展的内涵和价值。[2]因此, 在内涵式发展模式下, 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 为社会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 高校只有做好学科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素质、较强社会实践能力、专业基础扎实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做好学科建设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作用尤其重要;其次, 从事科学研究是高校的第二项基本职能, 做好学科建设, 尤其是做好科研能力和科研基地建设是高校科学研究职能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 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基本职能的内在要求, 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内涵式发展下高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

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科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内涵, 学科实力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内涵式发展下的高校学科建设必须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体系, 推进学科交叉, 形成合理的学科群落。各高校不但要加大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投入, 努力提升办学水平;还要重点加强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 以此来带动学校各学科的全面发展;更要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历史渊源、办学特色和现有学科建设水平及优势等各方面综合考量, 挖掘并总结高校自身在人才、资源、科研实力等各方面的现有优势, 合理配置资源和资金, 以学科建设发展为中心,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打造出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我国高校在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型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 围绕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教学理念, 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成果向人才培养和国家科技生产力转化, 实现高校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完成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

在内涵式的发展模式下, 高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应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 以科研能力发展和科研基地建设为平台, 以制度建设为支撑, 以学术氛围建设为导向, 不断优化现有学科结构,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为学科建设向更高层次的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内涵式发展下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在教师, 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培养,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 更要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同时, 师资队伍建设也包括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思维前瞻性, 建立起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使管理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相适应, 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 科研能力发展和科研基地建设

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既是大学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3]科研基地是高校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 高校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离不开科研基地的构建;科研基地建设水平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科研基地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科研基地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和基础条件。所以, 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必须依托科研能力建设, 着力构建科研创新平台, 推动学科建设整体升级。

(三) 明确学科发展方向

高校发展学科建设必须明确重点, 选择合适的学科发展方向, 确立合适的学科发展数量, 打造高校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

(四) 制度建设

内涵式发展下的高校学科建设必须建立良好的学科制度和学科管理制度。一套制定合理, 执行、监督到位的科学的制度管理体系, 能更好地发挥出教职员工的最大潜能, 为学科建设提供强大保障;良好的学科制度不仅可以促进学科建设效率的提升和建设目标的实现, 还能能激发和保护教职员工的创造性劳动, 更重要的是, 制度能使现有的适合学科发展的优秀经验模式固定并传承下去。

(五) 学术氛围建设

浓郁的学术氛围是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性制度积淀形成的校园学风文化, 它是高校学术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学术氛围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内涵式发展下高校学科建设的措施

(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必须优化师资, 抓好学科队伍建设。首先, 高校应坚持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定期国内外培训和进修, 保证教师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提升;其次, 引进急需的、业务能力强的学科人才, 尤其是领军人才;第三, 合理布局人才结构, 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人才梯队。

(二)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加快科研能力提升

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科研成果的转化离不开科研基地的构建。因此, 高校应该合理分配现有的资源, 加大科研基地建设的力度和速度, 整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现有科研力量, 实现科研创新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

(三)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 发展学科建设必须明确重点, 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 选拔出部分优势学科重点建设, 并凝练出这些重点建设学科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这些重点建设的学科为中心, 带动其他弱势学科的发展, 形成“由点及面”的学科发展模式。

(四) 完善学科制度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的实施细则制定, 奖惩制度建设, 日常管理制度建设, 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度建设的关键是执行环节, 因此, 高校还必须确保制度严格执行, 切实做到“有制可依, 有制必依, 依制必严。

(五) 学术氛围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 还要重视学术氛围建设。高校可从加强课堂教学, 举办学术讲座, 建立学习组织, 组织学术论坛等方面促进学术氛围建设;还要注重宣传工作, 加强学术道德宣传, 加强学风宣传;更要严把论文质量关, 建立健全论文评价体系。浓郁的学术氛围,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对知识和科学真理的最求, 为学科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熊超.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依据及战略重点[D].湖南大学, 2008:1-3.

[2]冯冰虹, 王素军, 王桂香.药理学学科建设在学校加快内涵发展背景下的几点思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21) :119-122.

浅议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篇10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稳定和适度规模是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好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同国情紧密结合的问题;二是解决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规模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问题, 避免片面追求规模, 而忽视办学效益;三是解决好成人高等教育规模与高校自身办学条件相适应的问题。

2.质量保障战略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都是普通高校培养出来的, 大多没有在工厂企业生产一线岗位任职的经验。要培养生产一线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就必须有懂生产一线实用技能的教师。因此, 对专业教师要进行实践锻炼和专业技术培训, 逐步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其次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打破原来的唯“学历”、“职称”聘任教师的传统, 做到以唯能力强、讲课好的原则选聘教师;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合作与交流, 共同培养工程师型师资。这是改变成人高等教育师资结构, 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变化的需要。

(2) 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既要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又要符合成人教育的特征, 同时要慎重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多变性和教学计划相对稳定的关系。制订教学计划要按照社会及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模要求, 结合学校实际,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 一方面要注意更新教学内容, 积极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另一方面, 要加大选修课程、综合课程及应用课程的比重。

(3) 丰富教学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沿袭着办学初的教学模式, 仍然以纸质教材为学习资源。教师仅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在授课过程中, 除了少量的挂图和自制的教具外, 再也找不到什么传输信息的媒体, 教学单调, 教学效率不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网络将成为教育领域可以利用的得力工具之一, 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正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借鉴现代远程教育的经验, 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 以丰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 从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3.优化教育结构战略

其一, 以准确恰当的定位, 构建职责分明、特色明显的层次结构。成人高等教育要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目标。在此前提下, 只有推动各高校合理定位, 有效分工和相互合作, 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式, 才能形成准确合理的层次结构。成人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结果应该是:研究型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以开设成人在职研究生班、专升本班及高层次非学历教育研修班为主;教学研究型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以开设专升本班及较高层次非学历教育研修班为主;高职、高专以及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以开设专科班、职业技能培训班为主。通过层次结构优化, 最终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在各自的层次都能办出一流水平和质量的成人高等教育。

上一篇:CRM企业的胜负手下一篇:体育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