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内涵

2024-05-25

特色内涵(精选十篇)

特色内涵 篇1

一、实施人文管理, 塑造学校精神

学校与学校最本质的区别不是它的规模与校舍, 不是偏狭眼光下的教育质量, 而是它生生不息的学校精神。于是,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让北大成为北大;“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让清华成为清华。而“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和“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也已经由两校最初的办学方针和校训成为北大和清华精神的实质。

记得好多年前, 曾在某杂志上读到《遥远的掌声》一文, 至今难忘。主人公罗尔斯教授是当代社会学大师, 凭借《正义论》一书奠定了他在学术界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学期结束, 罗尔斯教授在哈佛的讲堂上讲完最后一堂课, 谦称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 希望大家能做独立思考, 自己下判断。说完, 他走下讲坛, 全部学生立即鼓掌, 向他致谢。罗尔斯教授本来就有点内向害羞, 频频挥手, 快步走出讲堂。可是在他走出后许久, 掌声依旧不衰。中国留学生吴咏慧双手拍得又红又痛, 便问身旁的英国同学, 到底还要拍多久?同学回答:“让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这样的掌声何时在我们的课堂里出现过?作者称这“遥远的掌声”就是哈佛精神。解读“遥远的掌声”, 哈佛学生由衷地热爱真理、渴求学术、尊重教授, 是其精神实质之一。而拥有配得上享有掌声的教授, 是其精神实质之二。走出哈佛的校门, 会有一系列类似“遥远的掌声”那样美好的记忆让哈佛学子萦绕心头, 其精神实质之三也。难怪, 哈佛的学生称母校是“心灵的故乡”。

今天, 我们每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校风”、“校训”, 提炼、概括并奉行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之魂, 它是学校文化的最高体现和概括, 它能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浸染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貌, 极大地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行为习惯。这些内容正是人文精神的充溢。人文精神才是学校精神的核心,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状态。因此, “以人为本, 和谐共进”是成为我们塑造楚水精神的追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 学校的工作核心是培养和造就学生, 我们将学校工作主旨确定为:让师生共同发展。我们的育人理念是:培育智慧, 培养秀外慧中的少年儿童。学校广泛开展了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学校注重晨检、升旗、校会、学生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 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科技节, 开发校本课程, 开展研究性学习, 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道德情感与规范意识, 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时时把学校的关心、温暖送到每一位师生的心坎上。拥有“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的博大情怀, 以大雪无痕、润物无声般的行动去关爱师生, 让师生共同享受阳光雨露, 共同享受幸福快乐。几年来, 我校已形成了“干群和谐、师生和谐、家校和谐”以及“我追求, 我进步;我成长, 我快乐”的可喜局面。

二、实行文化管理, 成就学校文化

文化管理是用文化积淀去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 将文化管理渗透于学校管理的各要素中, 必将对调动教师群体积极性, 增加凝聚力, 提高教育质量, 创立学校文化和树立学校组织形象等产生巨大的力量。一所学校是否真正处于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就在于是否有文化管理在起作用。因为, 学校在更高意义上不仅传承知识, 还要竭尽所能培养学生形成人类普遍的美德和实现人生价值。

文化管理是现代学校实现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我校的文化管理具有独特性, 不仅提高了办学品味, 更是学校的一种精神状态。学校有一种积极、主动、活泼、向上、奋进的文化氛围, 每一个建筑, 每一面墙壁, 每一寸土地都非常具有灵性和人文特征, 这使得每一个走进学校的人都受到熏陶和感染;学校注重以人为本, 提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职工的幸福人生添彩”。学校不仅给师生创设了一个崭新、舒适、现代、健康、和谐、活泼的成长的环境, 更重要的是给师生营造了一个宁静致远、激情奔放、热爱学习、强身健体的乐园。教职工常说, 我们的工作虽然很辛苦, 但在这儿工作幸福指数很高。的确, 楚水的文化是一种力量, 促进人学会学习, 自主发展, 不用扬鞭自奋蹄!

近年来, 我校在校园文化和自身形象的文化管理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首先, 着力营造了宽松、高雅的校园文化。走进学校教学楼, 就会感到一股经典诗词的清新古朴之气迎面扑来:80首经典古诗词, 60句经典名言, 配以古典韵味十足的背景画呈现在眼前……教室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 面积不大却蕴含着极强的教育功能。我们充分利用四周墙壁、黑板报张贴字迹工整的诗文书法、五彩缤纷的诗配画, 寓教于乐。在走廊、办公室、楼梯拐角处都可以欣赏到师生作品, 每个楼层可见颇具特色的开放的“小书吧”, 创造了一种愉悦与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师生在相互尊重中共同成长。其次, 在教师形象上充分体现学校文化特色。我们从学校组建那一刻起, 就已形成共识:学生书包里的作业本就是学校的形象, 学生的作业本就是我们学校的脸面, 这个作业本每天都向家长报告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每一位家长都是通过这个小本子在监督学校、了解学校、帮助和支持学校。因此, 我们要求教师要格外关注这个本子, 不仅要认真批阅, 还要写好里面的每一个字和符号, 这就是我们每天交给家长的督导报告。因为, 我们的工作是一次性的, 重复就是浪费学生的生命。认真批改作业, 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就是我们的职责和良心。同时, 在作业本的批改设计上也体现了我校特有的文化特色。

充实内涵树特色 篇2

下堡中心小学

三年间,我们紧跟市教育科技局和北师大项目组的步伐,通过专家的实地指导、聆听专家的讲座、观看专家视频、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外出参观学习和挂职锻炼,我校各项工作有序展开。现将三年来的具体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校园文化建设

(一)名人教育的提出

我校地处下堡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曾路居此处,是孝义县政府成立地,依此拓深,确立了“名人教育”这一办学特色,旨在让学生学名人,学伟人,争做名人。

(二)读好书,学名人,立大志活动的开展 1.前期筹划

学校领导在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二小高海英校长的指导下,形成了名人教育读书活动方案,并把每年3月、10月定为读书月

2.征集百位名人

学校发动教师开展征集百位名人活动,通过筛选,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成五部分:一年级,中外著名文学、童话作家及体育名人;二年级,中外科学名人;三年级,中外艺术名人;四年级,中外文学名人;五年级,中外诺贝尔奖获得者、思想政治军事名人;六年级,则综合学习整理展示五年学习完的百位名人作为校本课程去开发。

3.构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教学楼门厅顶矗立着“学名人,立大志,报祖国”校训,门口电子屏显示“培养有志气的中国人”的校园口号,教学楼每层都分类悬挂古今中外、地方名人画像。学校图书馆每天下午活动时间开放,每个教室设立图书角,各班还将名人设定为自己的班名,这些名人将作为师生前进的榜样和力量。这些环境建设的开展,使我校师生仿佛置身于名人世界,一进入学校,就能感受到名人、伟人的气息,营造出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4.多种形式开展学名人活动

名人教育进课堂、讲名人故事、优秀教研组、优秀教师评选、读名人名言警句、读名人书籍交流体会、做名人手抄报、举行好书推荐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升旗活动、十星级学生评比。

(三)学名人,立大志,报祖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名人教育活动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校本课程的研发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教学科研课题的确立有机结合 名人教育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二、聚焦课堂教学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所以,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最主要的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即设法提高学生在每个40分钟内的学习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其次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一)我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观看专家的视频讲座、参加了“国培计划”、高级研修、开展了师徒结对、送教下乡、回城跟师、市教研员蹲校视导、共同体活动、骨干教师示范引领、教材教法培训等教研活动来实现。

(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不单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的过程,而是“教师为辅——引、学生为主——学”的一个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为辅——引

要上一节精彩的课,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的前言及课程目标,明确必修、选修模块及每个模块包含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及模块之间的联系、模块活动建议。这些基本理念的明确对于课前教学准备及课堂组织教学都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1)精心备课,做好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施教更是如此。同时要注意新课改教材突出的“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①研读教材,认真准备教学内容。要上好一节课,一定要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科目基本知识点及相互关系;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及如何突破;把握课本中的图片、资料回放、及课后测评及学习延伸题;把握教材的课课之间、单元之间的联系。这些我们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融会贯通。

②掌握学情,关注学生。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虽浅显但也比较广泛,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先掌握学情,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关注程度、参与程度充分地考虑进去,设计好课堂中对学生的提问问题、提问时机及问题答案的多样化的预测,以提高课堂教学机智。(2)转变方式,营造课堂气氛

一节课要上好,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将备课内容落到实处上,才是核心问题所在。

①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我们的教师要做好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授课语言、表情、动作要富于激情和感染力,能使师生共同融入课堂,心理上对知识的接受和渴求达成共鸣。

②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下的教学要突显出“自主、合作、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提问题,学会探究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课堂授课要注意重、难点的突破,详略得当。对于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教学中不好掌握。为此,我们在新课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侧重点、难点的突破,精讲精练,使用正确的多样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去归纳。

(3)巧设问题,放飞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提问,犹如一把金钥匙,能激发学生强大的兴趣,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上,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材内容,巧设问题,让学生紧扣问题展开思路。

2.学生为主——学 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参与学习达到的效果“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同样是我们身为教师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1)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加强学具操作,可发展思维,开拓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操作中,通过观察、动脑、动口、动手,体验其过程,让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知识,发展其思维,激发求知的愿望。

(2)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学生都有一颗好奇的心,而好奇又是兴趣之源。在教学中,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的练习训练,使学生掌握宽广的知识,必而形成技巧。(3)在质疑、探讨中获得知识

让学生在疑问中、问题中学习,不仅能在质疑、探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质疑等方式方法使教学效果得于更好地提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往往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教师、学生受用一生,想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寻找得当的方法。

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需要,是落实社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需要,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形成特色,提升办学品味的需要。为此,我校积极行动,按照市局要求,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织教师观看刘永胜、赵德成、朱福建等专家的培训视频;组织学习市局下发资料;组织外出学习培训。

(二)集思广益,完善学校制度建设 1.学校章程的制订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领导组,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初稿,然后经过班子成员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学校章程草案,最后由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形成学校的章程。

2.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 学校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聘请两位退下来校长走村入户等方法,对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归类、分析学校的优劣势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制订和完善各口、各年度的重心工作,经过多次研究,形成共识,编写成文。

3.发扬民主,完善学校制度建设

(1)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成立校务委员会,定期召开校务会议(2)健全教职工大会制度,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及学校发展的重要事项,通过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

(3)设置信息公告栏,公开校务信息,确保教职工、学生、相关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

(4)落实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保证每天有一位校领导值班,设立校长信箱,努力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广泛听取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5)发挥少先队、学生社团的作用,将学生自我管理并参与学校的管理。(6)完善家长委员会,设立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形成育人合力。

(7)引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密切学校与社会联系,促进社会代表参与学校管理。

发展内涵 创建特色 篇3

关键词:内涵;特色;素养;特色

强国必先强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办令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水平,发展学校的办学内涵,办具有特色教育的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都能够健康成长,这样的学校就是人民满意的学校。要想提升学校办学的品位,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内涵离不开教师和学校教科研的发展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走内涵的道路,内涵发展必须以全体老师和学生的发展为基础的质量和效益的发展,相对于规模发展它是一种质的发展,它所注重的是办学质量的提升,即办学软实力的提升,秉承的是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精细化的原则。其实有两点很重要:

1.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内涵发展更多的是关注软实力的提高,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根据教师自身发展和成长的需要为全体教师提供平台。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在作报告时提出:“一个合格的老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有灵活的头脑、要有集体的智慧。”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1)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驾驭课堂、开展教科研的能力,提高学校软实力的关键是两个方面,即课改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提出要实现两个基本: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立学习型的社会。我们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更应该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素养。

(2)教师要有服务意识,能够弯下腰和学生交谈,形成学生发展我才能发展的价值观,教书不仅仅是謀生的手段,更多的是一种职业的追求。平等对待学生,微笑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把微笑撒向学生这是雪中送炭,把微笑撒向优生,这是锦上添花。

2.开展好教科研工作

有内涵的学校无不对这项工作特别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且硕果累累,形成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的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那么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学校教科研水平如何反映了一个学校内涵发展的程度如何。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组织学习、课题设置和研究、专题研讨、教育论坛、成果展示交流、论文交流评比、经验交流、校本研究、编辑文集等来开展教科研工作。

二、校园文化体现内涵发展的外部形象

校园文化既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具有无形而巨大的教育功能,它能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开阔。

国家课程改革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建宗提出一个观念:“学校就是办文化,没有文化的学校,只有文化品位不同的学校。一般学校抓规范,特色学校抓项目,品牌学校抓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抓以下几方面:

1.校舍设施文化

校舍设施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通过校园的美化、绿化、亮化,使校园园林化,让每堵墙、每块草坪、每个角落都在无声的说话,都在无行的育人。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场所,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这将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约束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精神文明建设

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校风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好的校风能够催人奋进,能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学风和教风的建设。抓校风首先要抓教风建设,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只有树立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而优良的学风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对于综合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维系学校秩序正常的保障。只有完善的制度、规范的行为,才能建立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

其实,用王建宗的话说办学就是在办文化,生活就是育人。校园的文化建设也反映了学校的内涵和底蕴。

三、课程建设是内涵发展的关键

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学校应该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这些课程中彰显个性,培养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火花。

其实,学校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特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学校文化是继承、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建设特色学校,追求内涵的发展就要不断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建特色学校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

特色铸就品牌,品位源于内涵 篇4

一、立足特色, 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

1.学校现状发展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应遵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从学校已有的条件和学校自身的教育实际出发, 整体规划, 突出特色, 进而提升办学品位。我校建校时间不长, 是宝坻区2009年第一所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的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我们时刻警醒, 全社会对学校的发展更加关注, 家长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 对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全部完成, 兄弟学校起点高、标准高, 投入力度大, 校园文化、校园建设、办学条件、办学质量都迈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和之相比, 在硬件建设上我们已没有优势可言, 停滞不前, 就是倒退, 满足现状, 只会逐渐落后。

2.达成共识, 定位特色理念。

我们客观地面对现状, 客观地分析现状, 经过广大干部、教师认真讨论, 最终确定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 积极探索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和谐育人、特色育人的教育模式。努力建设人本、开放、现代化的示范学校, 创自己的品牌;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团队, 培养勤奋学习、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 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 走内涵发展之路,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家长满意的学校。

3.关注内涵, 彰显特色。

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 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 有更多的创新的动力。内涵发展的目的就是提升发展的质量, 其核心要素是管理精细、课堂高效、课程优化、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我校要通过内涵式发展, 实现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实现名优教师队伍的日益壮大, 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及个性、特长的发展, 进而彰显办学的特色。

4.注重品牌, 凸显特色。

我校注重品牌的创建, 一直在努力打造着三个品牌, 即教师队伍品牌、教科研品牌和学生良好习惯品牌。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我们将教师、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开展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 树立教学典型、师德标兵活动。广泛宣传学校名师、骨干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教学业绩, 提高社会知名度, 扩大影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教学比赛, 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搭建平台, 全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团结和谐的教师团队, 创出景苑小学教师品牌。

二、打造亮点, 突出新特色,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是校长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内在素养不断发展的体现, 是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的标志。但目前存在着表面化、功利化的倾向。如今, 学校越来越漂亮, 设施越来越好, 让人感觉学校有文化气息, 而事实上教师工作繁忙, 学生学习紧张, 校园生活单调枯燥。这样的校园文化就成为了一种装饰, 文化被植入了学校, 但始终没能进入师生的大脑。“校园文化”建设应重在“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是学校的灵魂。基于上述思考, 我们立足“人文情怀”, 坚持“人文关怀”,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抓住教育的根本, 即习惯培养, 从“根”入手, 抓出学生特色, 学校就有特色;培养教师个性特色, 学校发展就有特色。

1.坚持“学生八项素质能力”培养, 彰显学校特色。

我校根据人本发展理论, 大力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活动, 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教学楼连廊开辟“八项素质全能评比长廊” (八项评比内容为: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演讲、朗诵、作文、手抄报、体育) , 每月根据学校整体工作部署安排活动主题, 学生根据自己喜爱任选感兴趣的活动参加, 遴选优秀学生作品张贴展览, 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表彰, 评选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是校园中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用稚嫩的画笔描绘心中的梦想, 用稚气的口吻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 用灵巧的小手制作各种小发明小创作。这项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课余时, 学生流连于文化长廊, 欣赏自己的作品, 点评别人的佳作, 收获着快乐、放飞着梦想、畅想着未来……

2.创建书法特色校,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我校十分重视规范汉字书写工作, 从规范学生读写姿势入手, 积极探索把规范汉字书写工作和常规工作融为一体的管理模式, 使之成为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严格落实学生每天在校的20分钟练字时间。每天早上,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全校师生自觉地参与到习字练习中, 要求学生书写姿势规范, 坐姿端正, 字迹整洁美观。随着校园广播温馨提示, 学生自觉地调整坐姿, 教师示范指导。持久不断地习字训练使学生的书写姿势得到纠正和规范, 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是学生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更是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的最基本的习惯。事实证明, 从建校到现在的几年时间里, 我们通过下大力气抓学生习惯培养, 不仅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而且还打造出学生习惯这块最重的品牌,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周边小区的老百姓常说:“景苑小学的学生, 作业清楚, 字写得好。”产生如此的轰动效应, 得益于我校将规范汉字书写工作有机地融入学生习惯培养之中, 得益于我校将规范汉字书写工作和特色教育的有机融合。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打造书香校园。

在抓好学生汉字书写的同时, 我们以中华经典诵读为突破口, 让书籍点亮人生, 让书香溢满校园。古人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人之善心、信心、优秀品行须在幼小时培养。小学阶段既是学生良好习惯得以培养的关键期, 又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启蒙阶段。我校开展晨诵和课间诵读活动, 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琅琅的经典诵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把《弟子规》《千字文》等编入校本课程,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告诉学生怎样孝敬父母、尊敬老师, 如何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如“亲子同读一本书”活动, 在共读中家长懂得了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 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 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经典诵读的最大收获是奠定了学生“做人”的基础。

三、课题引路, 完善特色, 追寻幸福教育之梦

学校内涵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的标志和生命力的源泉。“品牌源于特色, 内涵决定品位。”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办教育, 到底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 归根到底, 教育就是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就是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不健康, 民族无希望;学生不快乐, 国家无生机。如果学生不能健康快乐成长, 那就偏离了教育的本源。为此, 我们立足国家“十二五”科研课题“提升小学生在校生活幸福感的实践与研究”, 以学生八项能力评比、书法、经典诵读等为研究的切入点, 构建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培育幸福的学生, 成就幸福的教师, 打造幸福的校园, 完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力求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深入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 完善特色校园发展规划的途径, 实现以具有特色的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的目标。

稳规模 强内涵 创特色 篇5

------科技学院2008工作总结

(2009年1月5日)

2008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各职能处室及各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学院全体师生员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以市场为导向,凝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强化三个战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管理创新为突破,全面推进了学院的各项工作。2008年在管理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学院总体办学水平再上台阶,初步实现了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基本达到省内前茅、国内知名的办学目标。

一、办学规模稳中有升,招生就业再创新局面

随着我院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声誉的提升,08年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招生人数达到1700多人,报考我院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文理科录取分数线皆高出省线20多分,其中文科高出28分,理科高出41分,录取分数线居全省独立学院第二位。目前,在校生人数近6500人。改造颐学园二楼就业大厅;设立就业沙龙活动中心、模拟招聘室、就业远程面试室、就业服务室;整修就业信息宣传栏,我院信息化毕业生推介平台已见雏形。学院多次举办大型招聘会,由于就业推荐措施到位,我院2008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3.1%,列全省独立学院前列。

二、学科、专业建设得到加强,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3月,我院新增申报对外汉语专业、动画专业和统计学专业已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我院共设有30个本科专业(方向),基本实现了综合型学院建设目标。6月,我院正式实施2008年《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创新了我院人才培养模式。

为创建科研兴教、科研兴院的新局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努力做好省级教改立项的申报工作。教改科研立项工作对于提升学院的持续竞争力,对于建设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精心组织,广泛动员、有效提高了学院2008年的省级教改项目的申报数量和质量。在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学院省级教改立项共计12项,为建院以来的新高,在全省独立学院立项数中也名列前茅。

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院积极创建教学管理模式,强化教学目标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抓各类考试,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抓实践教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创建教学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推行科学管理体系。

1、强化目标管理。教务办上半年开学初就明确了教学工作目标,形成了08年教学工作要点,围绕目标落实每项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应用的成效。

2、加强过程管理。狠抓落实,每项工作都明确责任,设计方案,重视培养教务管理人员的过程管理及其质量意识,重视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课计划和课表,严格控制课堂教学(含实验教学)的停(调)课率。加大教学过程的督促检查、信息反馈和工作落实力度,及时查处教学违纪行为,确保教学环节的落实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做到每项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实施、有检查反馈、有总结提高。

3、重视条件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制度、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方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教学管理有章可循,依法管理教学。

4、注重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党员干部在教学中的管理作用,严格自律、强化服务,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

1、聘请了各领域专业人员担任教研室主任负责本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效果良好。

2、切实推行干部听课、督导组听课和教师听课制度,每类听课人员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听课任务,每位任课教师随时都可能接受听课检查,有力监督了教师备课。

3、严格把好教师选任关,本科、在读研究生原则上不予选任,上课有反映的教师原则上不予选任,学生有强烈反映的老师原则上及时调换,有的问题老师采取沟通、提出改进意见,并通过多种途径(教学日志、听课反馈、教学检查、辅导员及学生反映)收集教师教学信息,反复调查、核实后,确需更换的则予以更换,确保了学院教学质量。

4、继续推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常规教学检查制度、“三期”重点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质量考核评估制度,加大了检查、评估、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实时了解动态教育教学信息,灵活应对,成效显著。

5、常规管理和特色活动相结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学籍管理方面,准确、及时地完成了08届毕业生图像采集、信息校对、学业成绩整理、学籍异动处理、学籍表打印、毕业证书、学位考试报名等等毕业环节的各类工作;08级新生入学后,学籍口及时收集新生数据、编制班级和学号、印制花名册、完成新生电子注册等各项工作;09届毕业生信息整理、图像采集正有条不紊的按计划进行;常规休学、复学、成绩审核、违纪处理等日常学籍管理工作也有序进行。2)教学运行管理进一步现代化、科学化。学院购置的教务管理系统的作用逐步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师资信息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排课、学籍管理等都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各类数据处理效率大大提高。3)邀请了省内外、市内外各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名人前来开设周末讲座,吸引了各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本学年共组织了各类讲座近50场。

(三)严抓实践教学。

1、制定及完善各项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对已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和表格式样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订。新出台了《2005级毕业生实习工作方案》、《05级学生毕业论文进度安排》、《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办法》、完善修订了并印制了《毕业实习过程管理手册》(师范类、非师范类各一种),《论文过程管理手册》有利于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提高实习质量。这些文件的出台,进一步使实践教学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确定了59位师范类校内试讲指导老师,安排了04级师范类校内试讲的课程表。确定了05级各专业班级的200位论文指导老师。将暑假期间收集到的各相关学院的论文题目发给各毕业班进行初选。

3、落实 27个实习单位,同时05级的论文也井然有序地进行,统一了各学院所带论文数量,确定了05级论文工作进度,与各学院教学秘书协调处理好每个学生的论题及论文指导老师,经过三四次调整最终确定了1483位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

4、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实习工作模式,完成了实习工作。2008年下半年在各位领导及同事的帮助下组织完成了05级数学、中文、法学、英语、漆画、计算机教育等专业889名学生的集中实习,其中由学院统一安排集中实习509人,师范类集中实习比例为57.25%。新建了3个校外实习基地,与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教育学院附中、南航附中签定实习基地协议书,加上以前的13个共18个实习基地。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1月3日下午在科技学院会议室,眭依凡校长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科技学院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现场办公会决定田家炳教育大楼、原防卫馆、划由我院使用,图书馆大楼五楼原古籍书库改作科技学院阅览室,进一步缓解学院教学资源中存在的困难。12月份,在青山湖校区教学设施较紧张的的情况下,学院投资200万元增建了7个多媒体教室,1个语音室,新建1个动漫专业工作室。极大地缓解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所需设施紧张的现状。

四、学生课外竞赛捷报频出

6月,由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江西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赛上,我院学生获二等奖1个,获三等奖1个;获优秀奖4个。

7月由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组委会主办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江西赛区)青年组绘画类作品中,我院学生欧阳小芳、邱夏红、陈霞的作品荣获特等奖。在“井冈独秀杯”2008年江西省武术散打锦标赛在江西吉安安福县举行。我院首次派出武术散打队参加此次省级比赛,经过奋勇拼搏,以总分39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其中获得单项金牌3枚,银牌1枚。

9月24日在中国(九江)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龙狮精英赛中,我院舞龙队奋勇拼搏夺得竞技舞龙金奖,为我校增添了光彩。江西省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达恒看望我院代表江西省即将远赴福建省泉州市参加第六届农民运动会的舞龙队,陈达恒副省长观看了舞龙队的表演,并对我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他说,师大科技学院舞龙队的表演体现了集体的合作,团队的力量。

10月份2008年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江西赛区的比赛我院荣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在全省第19届电子电脑科技大赛中获电脑知识赛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电脑作品赛三等奖4名,现场电子设计赛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在2008“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奖项评选结果已经揭晓。我院获得了省一等奖二项,省二等奖三项、省三等奖二项;由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江西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专业组中我院学生作品荣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

12月,学院组织了首届师范生基本功竞赛活动,通过初赛、决赛,最终评出了15位优胜者,为学院参加下一届省师范生基本功竞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院师范生品牌建设创立了条件。在全省高校独立学院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热爱江西 建设江西”演讲比赛中,我院参赛选手06级计算机专业同学张岑获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

五、强化规范管理,完善各类制度

(一)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管理和教育。

1、注重安全教育,防患未然,坚持节假日、周末返校点到制度。每个学期开学、每个节假日结束和周末都按时召开班会,清点返校人数,及时准确的掌握返校人数,没有返校又没有办理请假手续的同学我们及时与家里取得联系,了解学生未按时返校的原因。

2、每学期初各班召开班会,总结上学期工作,明确本学期工作任务,每月有针对性的召开主题班会。不定期对辅导员周未班会情况进行抽查。2008年我们有针对性的组织召开了7次主题班会,3月份的“加强安全和谐校园建设,共唱和谐校园主旋律”主题班会,6月关于召开期末考试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和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宣传主题班会,10月召开校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11月“评定国家奖、助学金所引发现象的思考”主题班会,12月“热爱江西 建设江西”主题班会。主题班会寓教于乐,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3、用制度管理学生,保证教学和学生管理秩序的正常运行。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管理条例》,修订和完善2008年版《科技学院学生手册》,在新手册中,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修改。制定《学生管理规程》使学生工作更系统化、正式化也更便于整理存档,工作思路清晰,责任明确,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二)完善行政管理制度,走规范管理之路。

2008年我院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行政管理制度汇编》、《教学管理制度汇编》、《财务与资产管理制度汇编》、《学生工作规程》、《辅导员手册》、《招生就业制度汇编》等一批制度。

10月24日,省教育厅“规范管理年”活动督察组莅临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这是我院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接受的全面检阅,受到极高评价。督察组对我院检查评语为,在“规范管理年”活动江西师大科技学院“领导重视 管理规范 群众满意”。

六、对外交流逐步加强,办学声誉日益提升

承办大型学术、比赛活动,11月由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省经贸委综合行业管理办公室主办的、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承办的全国“服装产业与服装教育”发展论坛在我校青山湖校区演奏厅隆重召开。12月为了讴歌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江西在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响应省委书记苏荣提出的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省情教育的号召,我院积极开展“热爱江西 建设江西”主题教育,并成功承办由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独立学院大学生“热爱江西 建设江西”主题演讲比赛。

2008年,学院相继派出代表团先后赴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延边大学科技学院、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考察学习。7月,正泰集团考察组来我校参观考察。双方就正泰集团与我院合作办学进行了洽谈;10月、11月湖南师大树达学院、西北师大知行学院分别来我院学习交流;12月,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来我院考察合作实施选派学生赴德留学事宜。12月下旬与我院与其签订合作实施选派学生赴德留学协议,与英国斯汪西大学草签“1+3”、“2+2”联合办学协议,开创了我院独立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先例。

七、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积极调动工会、共青团等组织为形成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提供政治保障

为实现建设与发展中的和谐学院,我院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理念,通过各种平台和途径关心广大学生、教职工,调动师生积极参与学院建设的热情,为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1、关心年轻教师、未婚大教职工,建立了未婚教职工信息党案,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组织他们参加“牵手”活动。关心,做好教职工的婚嫁生子的贺喜工作。关心有困难的教职工,时刻把教职工的冷暖挂在心头。对因大病、突发性事件造成困难的教师,尽到了“第一知情人,第一帮助人”的职责,及时解困,对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教师们与他们交心。

2、以多项活动的开展为切入点,关爱人、凝聚人、愉悦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以校工会活动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教职工生活内容,愉悦教职工身心。学院精心组织教职工参加学校红歌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参加教职工广播体操比赛获得二等奖、“三八”活动女教工趣味运动会获得二等到奖、开展学院棋牌乐活动,使学院集体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增强。

维护学生利益,热情服务,加强学生与学校有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为收集同学对教学、后勤、学生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状况,我们设立了以权益部为首的学生权益投诉点,还采用召开每月肯谈会、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将汇总情况上报学校、学院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及时给同学们答复。我们还在2008年新生报到时设立咨询服务台对新生进行细致周到的服务,并组织学生会干部进行加强了沟通,增进了理解,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广大同学的认同和支持。

加快内涵发展 打造特色学校 篇6

学生寄宿:进得来,稳得住,学得好

作为寄宿制学校,实验小学根据住宿学生课余生活主要集中在早上及晚上的特点,每天延长图书室、阅览室开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每晚6点至7点30分,生活老师负责组织学生观看少儿电视节目、科技节目、动画片。学校根据寄宿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安排有学科知识性活动、科技实践性活动、智能竞赛性活动、讲故事、演讲、看书摘录等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安排好住宿学生的寄宿生活。

而为了丰富全体学生的课外生活,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学校组建了舞蹈、绘画、手工、书法、篮球、合唱等30多个课外特色活动小组。在每学年初,各班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结合各班实际,制定特色班级创建实施方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科目参与活动。学校以班为单位,每个活动小组安排一到两名指导老师负责。小组人数最少12人,最多的不超过50人,每天下午4点20分至5点的课外活动时间一到,学生便纷纷奔向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整个校园生气勃勃,热闹非凡。

除了下午放学后的课外活动时间,实验小学还利用第二节课后的课间,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伴随着节奏轻快的音乐,师生们有序地走出教室,在操场上活动开来。大课间活动以“集队入场、精彩活动、结束带回”三个篇章的音乐为指挥进行,彻底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每日一操”格局。

现读四年级的周小俊,自幼身体虚弱,不喜欢运动,身高不到1.3米,还经常感冒,多项体育成绩亮红灯。更为严重的是,因身体不好,他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敢与同学一起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自从开展大课间活动以来,在集体力量的影响下,小俊出于意料地喜欢上了大课间活动。从跳兔子舞开始,当老师在前面领舞,全班一齐有节奏地边喊边舞时,周小俊也跟着欢快地跳了起来。花样跳绳时,在全校“呼呼”甩绳声的感染下,他竟做了双手交叉甩绳跳的动作,引来了同学们赞许的目光,每次大课间活动,周小俊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经过一年来大课间活动的训练,周小俊的体育成绩进步了,在期末跳绳比赛中,他的成绩由三年级时的每分钟60多次,提高到每分钟150多次。更为重要的是,他身体变好了,跟爸爸妈妈的话也多了起来,人也活泼自信了很多。

多年来,实验小学坚持每学期举行全校集体跳短绳比赛、集体花样跳长绳比赛,分年级的拔河、篮球、乒乓球等比赛。比赛活动既检验了“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效果,又促进了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有效提升了师生的身体素质,让师生走到阳光下,享受体育,享受健康,享受快乐。

扑克口算:玩中学,培智力,促发展

2011年10月18日,实验小学第四届扑克口算大赛结束的第一天,四年级082班的几位扑克口算高手便在体育场的乒乓球台上开始了扑克口算竞技的每日练习。四年了,不论是比赛前还比赛后,他们始终坚持练习并认真做好记录,每人一本厚厚的记录本,记录了四年来他们口算能力不断提高的足迹。

由于住校的学生年龄小,判断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不强,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以上网、进游戏机室、玩赛车以消磨时间,把学习当压力而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实验小学自2003年开始,结合学生普遍喜欢的扑克游戏,组织展开了“扑克口算培智力促发展”主题素质教育活动。

扑克口算具体打法由各年级数学组长定规则。基本打法是:学生单独打,每次发两张牌,或练加减,或练乘除,或发三张牌说出两个大数的和减最小数的差。个别同学还创造了“乘除混合,先说积再说商”的打法,有些同学还悄悄地在家尝试练习“100减去三张牌的总和”的打法……活动开展后,学生的书包里每人都有一副扑克牌。在学校的操场角,树荫下,石凳上,草地中,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11,24,5,7……”只要仔细听,会发现这些是这些练扑克口算中报得数的声音。同学之间你追我赶,班级之间互相竞争,比准确度,比快慢,扑克口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节数学课后,082班的林雪萍同学又一次要求在老师面前练扑克口算,她要验证之前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口算速算方法。像林雪萍同学一样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扑克口算的学生口算能力都很强,他们练完一副扑克牌只要十几秒的时间,更有一些学生专门要求和校长比一比,把和校长比扑克口算当作一种乐趣,一种挑战。此外,每逢节假日,学生都会自觉地和家里人比一比,家长也极力支持配合,把每次和孩子练习扑克口算当作沟通亲情的最佳机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看电视时间少了,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小朋友开始慢慢从网瘾中走出来,更可喜的是孩子和家长交流沟通的机会多起来了。

在学校的精心引导下,各班主任与数学老师行动起来,带动全校学生参与“扑克口算培智力促发展”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个台阶,积极锻炼,体验扑克口算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使小学生的眼、手、脑、口得到了科学的协调发展。老师们还引导学生把平时练习的心得体会写进文章,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故事写进去,把教师的细心指导和家长的耐心教导写进去,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亲子情。

办手抄报:小玩意,大世界,展风采

2012年3月31日,在梧州市第二届手抄报比赛活动中,实验小学的甘茵露荣获特等奖和最佳想象力奖,此外还有陈映瑜荣获一等奖,陈冰清、韦清玲等12人分别获二、三等奖,林琳、杨雪萍、覃美敏等获优秀指导教师奖。这已经不是实验小学第一次获此类荣誉,在历届的类似比赛中,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同样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实验小学出色的表现,正是该校以办手抄报为契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又一成果。

多年来,实验小学组织每学生每学期办1—2份手抄报,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手抄报展评,并计入学生的平时学业成绩。办手抄报是一项综合性训练,它融作文、书法、绘画于一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学校先从抓学生的书写入手,每天坚持10分钟写字课,时间定在午睡结束后下午第一节正课前这段时间,语文老师指导,值日老师、值周领导检查评比。每学期,学校还进行“写字标兵”的评比,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每学期开出一节写字研究课,每周星期三举行美术、手工、手抄报、美术字、科幻画等特色活动。每逢各种主题活动和重大节日,学校都举行手抄报评比,手抄报成为了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强大武器。学生们通过手抄报竞赛活动,亲自参与手抄报的创办过程,从设计版面、收集内容、剪辑材料到排版、书写等,诸多环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为他们开辟了书写人生、畅想未来的创作乐园。

小小手抄报,精彩大世界,师生竞风流。学生的字工整漂亮了,作业规范整洁了,作文流畅优美了,知识面拓宽了,审美能力提高了,创造性思维增强了。正如梧州市第二届手抄报比赛优秀指导教师林琳在颁奖大会上发言说:“如果这项活动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明天的文学家、书画家、美工师、编辑家将随着这一张张手抄报的成长而诞生。”

近年来,实验小学先后荣获“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全国字理教学实验学校”“全国经典诗文诵读优秀学校”等多项荣誉。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书画、摄影、写作、演讲、声乐、舞蹈、科技大赛中有500多人次获奖,30多人次的作文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2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征文评比中获奖。先后有86名学生被《广西画报》聘为小记者,102名学生成为广西小作家学会会员。特色课外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彰显少年儿童的个性,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形成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特色。“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不仅仅是口号,它已变成实验小学的实践行为,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各项教学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责编阮旭日)

城市特色商业街内涵浅析 篇7

1 我国城市特色商业街的产生背景

我国城市特色商业街, 多数为商业步行街。它的产生, 主要有五种原因, 具体体现在“五个升级”上:一是商业本身的升级:传统商业老街老店向以连锁、专卖、超市为代表的现代商业升级;二是城市的升级: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形象和功能逐步向现代化、国际化转变;三是城市消费的升级:城市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层次化发展。商业街适应了现代家庭“一站购齐” (one-stop shopping) 的消费心理, 又因汇集了众多层次的专卖店与各种服务项目, 而有比较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 可以提供全面服务, 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成为消费者购物、娱乐一体化的场所, 符合我国未来的消费发展趋势。四是市场竞争升级:市场竞争逐步由商贸的单体竞争向城市综合体转变。商场、百货大楼不再只是单一的卖场, 而是提供购物、餐饮、美容、娱乐、影视、旅游、展示等多种服务的复合商业体;五是市民生活质量的升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变化, 消费者开始注重包括产品因素在内的“整体服务质量”, 与此相应, 消费者越来越以一种“机会成本”的意识对购物活动做出价值判断, 他们希望在单位时间内能尽可能多的行使商品选择权、自主决策权, 也即, 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评价日益转化成为一种对“时间价值”甚至“生命价值”的考虑。

2 城市特色商业街的概念

所谓城市商业街是指在城市交通道路两侧或人口比较密集的其他区域布置商店进行商业活动而形成的城市公共空间, 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 是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如果限制车辆通行, 以步行为主, 则成为商业步行街, 比如上海南京路和北京王府井大街。而特色商业街即是在商品结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商业街。

城市特色商业街的出现是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 是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它不仅保持了传统商业街道的艺术魅力, 又融合了购物中所具有的安全、方便、舒适、多功能的特点。它不仅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提升商业竞争力, 而且还是城市的象征与核心, 记录了城市繁荣, 传承着历史文化。

3 城市特色商业街的特征

城市商业街, 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功能全、品种多、分工细、环境美、服务优。然而作为城市特色商业街,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3.1 特区, 即特定的区域

特色商业街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 一定出现在某一个特定城市的特定的区域。如伦敦的牛津街、日本京都新宿大街、韩国汉城市明洞大街、新加坡乌节路、德国柏林KU-Damm (库达姆大街) 、奥地利维也纳克恩顿大街、俄国莫斯科市阿尔伯特大街、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 (Montreal’s Underground City) 、杭州的清河坊、重庆的解放碑等。

3.2 特业, 即特定的业态

特色商业街即是在商品结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商业街。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专业店铺经营为特色。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 商品结构和服务体现规格品种齐全、专业性的特点.

3.3 特文:特定的文化主题

文化是城市特色商业街的灵魂。城市特色商业街的建设必须注意承传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 使其成为城市整体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城市风格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

3.4 特景, 即特别的风貌、景观

特色商业街的风貌、景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建筑建筑风格;二是街区风貌。

特色商业街建筑风格的首要特征是外部的整体协调性。商业街是在一定的城市地理区域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特色商业街的商业设施建筑风格要与该地理区域的历史人文景观、地形地貌相协调, 才能凸现街区的个性化, 与周边环境有机协调。内部的整体和谐性是城市特色商业街建筑风格的另一特征。城市特色商业街内的新旧商业设施应当和谐共存。城市特色商业街传统留存下来的商业建筑设施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保留其历史建筑风貌, 在继承中发展;新建的商业设施要选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 与原有设施和谐, 与周边环境协调, 形成与地理区域自然融合的和谐的商业建筑风格。

商业街风貌是商业街历史文化和商业气息的外在彰显, 它包括商业、交通、公用、绿化、休息、卫生、信息、景观等设施 (张馨馨, 2007) , 是商业街个性化特征的直观诠释, 也是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 (1) 商业设施。商业设施包括牌楼、招牌、橱窗、灯光透亮、店面、灯箱等。商业设施要兼具经济功能、展示功能和视觉功能, 应当协调、有序、醒目、美观、优雅、整洁、明亮。 (2) 交通设施。交通设施包括公共汽车站、停车场等。公共汽车站一般要设置在商业街区的枢纽位置。停车场要方便车辆的进出, 具有很好的通达性。 (3) 公用设施。公用设施包括路灯、公厕等。路灯的照度一般在50lx以下, 每隔10~15米设置一盏。公厕设置于休息场地附近, 与绿化相结合。 (4) 绿化设施。绿化设施包括行道树、花草坛等。行道树和花草坛要选择适宜树种栽植, 并考虑与休息设施相配合。 (5) 休息设施。休息设施包括休息椅、石凳、遮阳伞、雨棚等。休息椅、石凳要按不同场地考虑形式, 围合布置方式, 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设置直线式、直角式、多角式、圆式等。遮阳伞、雨棚要统一标准和尺寸, 实现视觉上的美化效果。 (6) 卫生设施。卫生设施包括饮水器、烟蒂桶、废物箱等。饮水器的功能性与装饰性结合, 保证视觉净感。烟蒂桶、废物箱造型醒目, 便于清除废物, 与休息设施相配合。 (7) 信息设施。信息设施包括电话亭、标志牌、导游图、报时钟等。电话亭选择人群聚集与滞留场所设置, 色彩醒目, 局部围合隔声, 视线通透。标志牌符号含义清晰、醒目、美观。导游图设于出入口中心人群停留场所。报时钟功能要与装饰相结合。 (8) 景观设施。景观设施包括雕塑小品、喷泉、护栏、路面彩砖等。雕塑小品要考虑城市文脉及场所行为设计造型。路面彩砖表面光洁、防滑、色彩宜人。

由特区、特业、特文、特景、特节所表现出来的特色商业街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节庆特色形成了城市特色商业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荣共生的城市特色商业街商业生态系统。

4 城市特色商业街的功能

商业街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了整个城市的购物、休闲、文化、娱乐、餐饮、旅游功能, 为城市旅游经济、夜间经济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究竟该怎么样来定位城市特色商业街的功能呢?一方面我们要明确城市特色商业街已经具备了什么功能, 另一方面是城市特色商业街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

传统的城市特色商业街具备了基本具备了购物、餐饮、休闲的三大功能。但这三大功能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从大型居住社区设计理念的转移, 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特色商业街功能转变的趋势:

4.1 豪布斯卡 (HOPSCA)

“豪布斯卡” (HOPSCA) 为欧美国家先进的商业地产模式, 1986年最先诞生于巴黎的拉德芳斯, 是一个集酒店、办公楼、生态公园、购物、会所、高尚住宅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本质为酒店 (HOTEL) +写字楼 (OFFICE) +停车场/生态公园 (PARKING) +大型综合购物中心 (SHOPPING MALL) +商会 (CONVENTION) +国际公寓 (APARTMENT) 的复合体, 它具备完整的街区特点, 是建筑综合体向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的结果。

4.2 国际街区 (BLOCK)

街区的规划理念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社区规划理念。最早发端于美国, 是欧美现代人居的主流模式。这种理论认为, 我们传统的称谓“街道”, 实际上是“街”与“道”不分, 而街区则有着更丰富的内涵。道 (Road) , 即路, 主要强调它的交通和步行功能;街 (Street) , 主要强调它的商业功能, 那么街区 (Block) , 它的寓意是什么呢?所谓街区, 即Block, 是5个单词的缩写, B——Business (商业) 、L——Lie fallow (休闲) 、O——Open (开放) 、C——Crowd (人群) 、K——Kind (亲和) , 是居住和商业的集中融合。街区, 既要提供居住, 又要有丰富的商业配套和休闲配套, 它要向城市开放, 有一定的规模, 能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 又要有亲切和谐的邻里关系。街区, 与其说具备商业特征的商居城, 不如说应有尽有的生活城。

由此可见, 现代商业街逐步具备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功能,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各种需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特色商业街又被赋予以越来越多的功能:

(1) 展示:城市特色商业街独特的建筑、文物、园林、人文化的设施, 不仅成为浓缩历史文化、体现地域特征、反映市容风貌的集中亮点, 还成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新载体”、旅游经济的“金名片”、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城市形象的“金橱窗”, 给人以美的愉悦, 善的启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视觉震撼。

(2) 消费:作为特色商业街, 其核心就在于其独特的商业功能, 亦即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功能的体现。没有“消费”, 街就失去了灵性, 好比水之于山。特色街区环境舒适、商品丰富, 能够更好地吸引顾客来此游览、购物、休憩, 有效地扩大居民消费, 促进城市商业加快发展。

(3) 体验:体验的概念源于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一书。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指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是特色街区活力之源。特色街区是体验经济的重要实践形式。

5 城市特色商业街所在价值

从全国特色商业街的发展情况来看, 正呈现出集商业、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商旅文”合一趋势。从城市特色商业街整合催生商业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艺术价值、生活价值的多核共赢已经成为特色商业街发展的一大趋势。

每种商业业态都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比如餐文化、饮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特色街的成功是一种城区整治和改造的成功, 更是一种文化延伸和发展的成功。

特色商业街不光是一座建艺术筑博览馆, 还是景观文脉化, 环境生态化, 功能休闲化, 管理现代化的乐园。艺术价值在特色商业街的建设中绽放出特别的光芒。特色商业街不能够因为商业的发展, 而完全将居民迁移出去。保留部分原著居民的生活功能, 对于还原特色商业街的历史、文化、民俗、旅游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活价值的还原和提升能够形成特色商业街不可复制的比较优势, 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性和认同感。

6 结语

随着商业、城市、城市消费、市场竞争、市民生活质量的升级, 城市特色商业街的定义、功能、特征、价值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只有把握这些变化, 才能找准商业街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生活等价值的黄金结合点, 以打造出功能全、品种多、分工细、环境美、服务优的城市特色商业街。

摘要:随着商业、城市、城市消费、市场竞争、市民生活质量的升级, 城市特色商业街的定义、功能、特征、价值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在城市特色商业街建设实践的基础上, 对城市特色商业街的内涵进行了解析, 以期为城市特色商业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系统的指导。

关键词:城市,特色商业街,内涵

参考文献

[1]刘旭.城市特色街区建设与发展探析[J].工作研究与建议.2008, (08) .

特色课堂教学的品质内涵 篇8

一、特色课堂教学所表现出的品质内涵

1. 教学方式方面。

首先, 教学用语规范流畅, 对学生有适应性。有的教师虽然利用口语或地方语言讲学很有特点, 但作为高校教师, 面对来自各地的学生, 其教学难有适应性。教学有语言特色的教师, 能够在教学用语规范流畅的基础上, 恰当地融入声调的顿挫、语言的修饰等讲授色彩, 用语言给课堂教学增添魅力。其次, 形体语言得当。教学有特色的教师, 其形体语言不一定丰富, 但肯定是得当的, 能与教师的品貌性情相符, 能够和教学内容相得益彰。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形体语言, 或者虽然形态语言丰富但应用不当, 都难以形成特色教学。第三, 语言条理清晰, 富有引导性。教学有特色的教师, 能够把自己丰富的知识条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所运用的主要工具就是条理清晰的语言, 能把知识的条理性与语言的条理性结合起来, 让人觉得胸有成竹, 通过领会教师条理清晰的语言, 对知识的理解层层深入。

2. 教学内容方面。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凡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师, 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对所研究的领域特别是讲授内容十分是熟知的, 这是课堂教学具有特色的重要基础。教师对所研究的领域及所讲授内容理解的深刻性, 是课堂教学具有特色的保证。特色教学认同学生的求知欲, 以丰富深刻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具有特色的教学必然是以其深刻性使学生获得真知的教学过程。再有, 特色教学能以其独特的见解引人入胜, 这是特色教学独有的魅力。特色教学不是照搬书本, 而是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前提下, 以其独有的科学合理的见地,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

3. 教学仪态方面。

具有鲜明教学特色的教师, 教学仪态得体自然, 行神恰当搭配, 同教学内容相得益彰。观摩一些优秀教师上课, 总感觉有那么强的感染力, 这种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课堂表现力, 这种课堂教学表现力就像演员的演技一样, 严重影响着人的欣赏感受和评价效果。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式不可谓不多样, 教学内容不可谓不充实, 但总是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教学仪态有所欠缺。落落大方、形神兼备的教学仪态对提高课堂教学表现力, 增强感染力, 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4. 教学效果方面。

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 首先表现为既轻松愉悦, 又严谨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特有的渊博知识和授课方式, 使学生对知识接受起来较为容易, 因而会心情愉悦。教师特有的传授诱导方式, 能始终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及其注意力, 使教与学融为一体, 形成严谨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特色教学还表现为启发性强, 互动明显。教师能根据思维规律, 合理启发学生思考, 激励学生进行质疑, 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融入教师的教学思路, 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在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令人回味无穷, 久久难以忘怀。

二、追求教学特色存在的主要误区

1. 注重形式, 简单模仿。

特色化教学是个性化很强的教学, 除了与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密切相连外, 与教师的气质修养、谈吐习惯、职业心理及工作态度直接相关。一些教师为追求教学的特色化, 不是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挖掘自身潜力, 发扬自己的长处, 而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形式上, 对教学有特色的教师进行简单模仿, 结果由于知识水平、文化素养、表达能力、行为习惯、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 不但学不到别人的特色, 而且连自己的一些特点也被忽略了。

2. 管理范式化, 教学格式化。

很多学校一方面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特色, 另一方面, 用统一的范式来规定课堂教学的诸要素和各环节, 把课堂教学框架在一个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内, 凡不符合这种范式的教学做法, 都被列为不规范的课堂教学。这种以特定的范式来规定课堂教学的做法, 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被格式化了, 许多实际的或应有的教学特色不但不能受到鼓励并得到迅速发展, 反而遭到无情扼杀。

3. 舍本求末, 忽略业务能力的提高。

为追求教学特色, 有的教师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业务能力的提高上, 而是潜心研究学生心理和主观好恶, 专做表面文章, 没有业务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各种做法, 其结果不是讲课离题太远, 就是华而不实, 难以切中问题要害, 这样的一堂课下来, 虽然可能热闹非凡, 但却难以使学生领略课程内容的精深之处。短期内或者偶尔这样做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但经常如此, 会使课堂教学空洞乏味, 实际内容肤浅, 学生学不到多少知识, 难以给人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

三、对特色课堂教学品质内涵的深度思考

1. 特色是一种教学技巧, 需要在勤奋工作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和自然升华。

教师通过勤奋工作, 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有了深入的理解, 对所讲解的每一个问题, 都能做到居高临下、高屋见领, 那么课堂教学就能切中问题要害, 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互动手段都会运用自如、恰如其分, 很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 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技巧体现出来就是, 教学形式升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渲染教学形式。

2. 特色是一种知识感染力, 赋予知识学习以深刻的内容和生动的面貌。

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师, 在讲台上的多维演绎, 充满知识的感染力, 教师的一句话, 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 一字板书, 都是同学生知识沟通和心语交流的方式, 都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使教学在传神和感悟之中见深刻, 在全神贯注之中见生动。教学有特色的教师, 不是刻意追求, 而是能自然创造这种感染力, 通过这种感染力, 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享受, 将每个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注意力都融会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知识的感染力来自于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 以及对知识的深刻感悟和启发, 将这种感悟和启发以教师特有的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 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使学生不但课堂学习受益颇多, 而且感悟深刻、兴致盎然。

3. 特色是一种内化与外化的转换过程, 有赖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

教学首先是一个内化过程, 是教师形成自己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化过程, 他有赖于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广博学习和潜心研究。教师把已经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是知识外化过程, 这种外化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不是机械的知识罗列和照本宣科, 更不是简单的说教, 而是通过教师的思维加工, 以自己最擅长的知识传播方式, 最简洁生动的内容, 最具感染力的语言, 最具个人特色的演示方法, 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制造出浓重而热烈的教学气氛。在这里师生共同感受到的是趣味、享受和收获。特色教学能达到内化与外化完美转换, 但其前提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

4. 特色是一种业务能力, 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形成过程。

一些教师的教学之所以各具特色, 而且能持久被称为有特色, 足以说明其特色具有不可模仿性, 而最具不可模仿性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和教学过程控制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努力的结果, 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锻炼, 知识储备量、知识理解感悟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后才会具备。因此, 要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师, 必须从踏实工作, 勤奋钻研业务知识入手,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能力。

摘要:现代教育对课堂教学特色提出了要求, 特色课堂教学具有特定的品质内涵。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对特色教育的种种误区。努力工作, 不断总结和升华, 使知识的传播富于感染力;对自己的专业潜心研究, 使之内化;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是实现教学特色化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现代教育,特色教学,品质内涵

参考文献

[1]沈祖樾.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梅恒歧.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3]张兴华.教师职业道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试析大学文化的内涵、特色和功能 篇9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目前, 人们对大学文化的认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如杨福家认为, 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 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它体现的是一种共性, 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1]。黄宁认为, 大学文化是高等学校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总和, 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2]。大学文化还有文化氛围说、意识形态说、文化要素复合说、精神体系说、文化潮流说、文化指令说、启蒙说、活动说等多种多样的表述。这些观点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大学文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 大学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是指“大学人”在大学里的一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其活动结果。从内涵来看, 大学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思想观念系统, 是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观念体系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二是大学的精神风貌, 主要包括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三是大学的标志性表征, 主要包括办学传统、校徽、校歌、校旗等。这几个方面, 相互联系, 共同组成大学精神文化, 成为大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大学制度文化是在大学这个特定的组织环境内, 大学的管理者制定各种制度的理性原则、价值取向、理念追求、道德标准、利益调整等一系列观念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体系、所有大学人对制度的认知与习惯。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地方教育法规;三是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四是观念体系。这四个方面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大学制度文化的有机整体, 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大学环境文化是指大学文化的物化形态, 是大学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大学的地理环境;二是大学的规划与布局;三是大学的教学生活设施、建筑、校园人文景观及绿化美化;四是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电教传媒、图书馆、报刊、杂志等学校文化传播载体与设施。这几个方面相互依存, 共同组成大学环境文化的有机整体, 发挥着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

大学行为文化是指大学人在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管理人员行为文化;二是教师行为文化;三是服务人员行为文化;四是学生行为文化。这几个方面,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共同制约和推动着大学人行为的发展和完善。

大学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 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大学精神文化贯穿于大学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之中, 是整个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凝结, 同时又是大学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正常运作的根本保证;大学环境文化体现着大学精神文化, 又为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正常发展提供物质载体;大学行为文化体现着大学精神文化, 受大学环境文化的影响, 为大学制度文化所规范, 推动着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发展。这四个构成要素, 在大学精神层面实现最高的统一。

二、大学文化的特色

独特的文化氛围, 特有的文化主体, 多样的文化源泉, 使得大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显示出一些明显的特征。对于这些特征, 人们有多种认识。如刘晖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把大学文化的特征归纳为:历史性与未完成性、保守性与开放性、国际性与本土性三大特征[3]。王长乐认为, 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神圣性、理想性、学术性、批判性和传统性[4]。韩明涛提出, 大学文化的特征是:科学与人文、出世与入世并行不悖, 追求自由、倡导民主和富于批判, 与时俱进和勇于创新[5]。笔者认为, 大学文化的特征应该是大学文化特有的东西, 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

第一, 大学文化相对较新。人类文明历史悠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范围内, 大学文化产生于中世纪。而我国的大学文化直到晚清才出现,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所以, 从大学文化产生的角度来看, 大学文化的突出特点是“新”, 是一种新生的、年轻的文化亚种。作为文化亚种, 它与社会母文化相比, 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个“新”还有一种含义, 即作为大学文化主体之一的大学生, 是一些尚未走向社会的青年,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人。每年都会有新的力量加盟, 都会给大学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问题, 从而使大学文化建设充满其他文化建设难以具备的生机、活力与动力。

第二, 大学文化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任何文化都是在已有的文化成果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学文化也要坚持、继承和发扬人类已有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与传统文化存在着交融性和创新性。但大学特殊的职业实践, 造就特殊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 大学文化有一个特殊的文化源泉, 这就是已有的大学文化成果, 特别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优良校风等积极的大学文化成果。这使得每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深深打上自身特有的历史烙印。

第三, 大学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文化品位也有相对的高低之别。大学是探索学问的场所, 是社会知识精英的集合体, 是重要的先进文化发源地。广大教职员工绝大多数都经历了长期严格的学习训练, 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文化创造能力和较强的欣赏能力。广大青年学子, 大都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 并正处于追求知识的旺盛期, 只有创造较高品位的文化, 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同时, 大学文化主体思想敏锐, 知识渊博, 文化品位相对较高, 这使得大学文化往往成为时代文化的先锋。

第四, 大学文化的本质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本质是精神, 文化不同, 其精神内涵也会有所不同。与其他文化相比, 大学文化的精神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尤其是处于核心和“灵魂”地位的大学精神。在这个意义上, 大学文化应当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文化, 是具有大学大爱精神的文化。这是大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显著特征。

这些特征, 是大学文化的共性。作为社会主义大学, 我国的大学文化既具有大学文化的共性, 也有来自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一是以社会主义大学大爱精神为核心和“灵魂”, 即爱校爱岗、敬业负责的精神, 追求真理、广包宽容的精神, 公平正义、团结诚信的精神, 爱国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6]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尤其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显著特征。三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这些特征相互联系,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特有的重要标志。

三、大学文化的功能

由于大学事务的多样性和人们对大学文化认识的差异性, 人们对大学文化功能的认识还不尽一致。笔者认为, 大学文化的功能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其基本功能是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

1. 导向功能, 是指大学文化能以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方式,

促使大学人确立和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 促使大学人健康地生活和发展。这种作用主要来自于大学精神文化。当然, 大学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有目标功能和导向作用。

2. 约束功能, 是指大学文化对大学人的规范作用。

这种规范作用是以责任心和爱心为基础的自我约束与以大学制度文化为主的多种大学文化约束的统一。作为大学文化实质和灵魂的责任心和爱心, 一旦化为大学人的内在意识, 就会使大学人自觉地约束和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 大学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科研制度、学生工作制度等各项大学制度文化都是对大学人思想行为的硬约束;大学环境文化从宏观上决定了大学人活动的心理状态、范围、空间和能力;大学精神文化通过影响大学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意识、价值观等, 从大学人的心灵深处影响和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大学行为文化会通过大学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响和制约着大学人的行为。大学文化约束功能的充分发挥, 将有助于形成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提高大学人的生活质量和办学水平。

3. 凝聚功能, 是指大学文化的向心作用和内聚作用, 是大学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合力。

大学精神文化确立的是大学人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 是凝聚功能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大学环境文化确立的是大学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有助于化解大学人之间的矛盾, 改善大学人之间的关系, 是凝聚功能的重要条件;大学制度文化有助于形成和巩固稳定的大学人之间的关系, 是凝聚功能的组织基础;大学行为文化是沟通大学人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是推动和发展大学人关系的重要途径, 是凝聚功能的行为基础。这些作用, 归根到底体现为共同的责任心和爱心对大学人力量的凝聚。这些凝聚作用的发挥, 将增强大学人之间的团结, 形成和谐校园, 推动大学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4. 激励功能, 是指大学文化能够激发大学人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大学人形成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这种功能, 来自于大学精神文化的科学目标, 来自于大学制度文化的赏罚分明, 来自于大学环境文化的潜移默化, 来自于大学行为文化主体的相互影响, 来自于大学文化对大学人原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新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激励, 来自于爱心和责任心提供的强大动力。激励功能的发挥, 将为大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5. 辐射功能, 是指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大学大爱精神向社会其他领域的扩散和传播。

在我国, 它不仅汇集着我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以及优秀精神和大爱精神, 而且也吸纳着当今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和包括大爱精神在内的高尚精神;当大学文化和大学大爱精神传播出去的时候, 当大学培育的具有大爱意识的人才走向社会的时候, 就带动和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精神和大爱精神的发展。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和精神的这种辐射功能, 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这些功能,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明确了大学人的行为方向, 提供着大学人活动的动力, 调整和规范着大学人的行为, 凝聚着大学文化建设的力量, 辐射和带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河南焦作454003)

参考文献

[1]杨福家.大学使命与文化内涵[N].学习时报, 2007 (08) .

[2]黄宁.关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02) :39.

[3]刘晖.论大学文化的特征、嬗变与功能[J].高教探索, 2006 (03) :30.

[4]王长乐.试论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03) :06-08.

[5]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17-18.

苏州地方人文特色的内涵与特征 篇10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苏州地方人文特色的内涵可以用一个“水”字来概括。正如人们把苏州叫做“东方威尼斯”一样, 苏州的地方人文特色处处离不开一个“水”字, 苏州的水乡特色决定了它具有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文化特征。2006年12月11日, 苏州市确定以“崇文、融和、创新、致远”作为苏州的城市精神。我们认为“崇文、融和、创新、致远”这八个字很好地概括了苏州地方人文的特色,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苏州“水文化”的内涵。

(1) 、崇文是苏州地方文化最深层的精神特质。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苏州是名副其实的人文荟萃之地。自唐至清一千三百年间, 苏州就出了四十五名状元。尚文重理的文化理念, 使苏州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仓廪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苏州人善于学习、勤于学习, 富庶的苏州在东汉以后, 就出现了一种对高层次文化和艺术不断追求的全民意识, 并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代苏州更是涌现了百余名两院院士, 最终形成了苏州特有的“状元群”、“院士群”现象,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苏州尚文崇教乡风民俗的养成。苏州之所以一代一代都能涌现大量的人才, 从状元宰相到彪炳千古的各门各类的科学家, 这是和苏州具有的崇文的文化特质分不开的。

(2) 、融和是苏州地方文化的内存特征。

融和是苏州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凝聚力之源头。融和指的是博采众长、协调发展。融和的内涵是开放与包容并存的理念以及和谐与发展的共同追求。同时, 融和还体现了继承和创造, 既把苏州人2500年儒学思想、人文特色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又体现了一种动态追求, 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苏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借鉴吸收一切先进文化所创造的有益成果, 并在继承和吸纳的基础上, 不断开拓、发扬光大。从苏州的历史来看, 苏州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来源相互交融的特性。“从古代苏州国的建立, 到东汉时期佛教初入中国在该地区被迅速接受, 再到近代苏州地人率先睁眼看世界, 积极向西方学习, 直至改革开放后, 苏州又成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外商投资兴业热土。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超越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小农意识、固步自封和唯我独大, 使各地域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传播发展, 并促进苏州文化一直保持清新活跃的状态。” (蔡丽新《苏州文化与苏州政治文明建设》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1月第1期)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看,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苏州, 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从古代以来, 一直都在沿着这条历史决定的道路不断地前进着。

(3) 、创新是苏州地方人文特色的外在显现。

创新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苏州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 是一部在融和的基础不断创新的历史。“吸收古楚语形成独具特色的苏州语言。泰伯奔苏州, 中原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被吸收。太湖流域许多新的生产工具, 如唐代的江东犁, 就是中原地区曲辕犁到了苏州地以后, 为适应水田耕作的需要改造的。” (李勇《“太湖时代”的苏州文化特质及社会功能》甘肃社会科学, 2011年第1期。) 古老的苏州自2500年前伍子胥建设古城时开始, 就已经形成了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地方人文历史特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具有包容精神的苏州以自己的富足接受着不断从北方移民过来民众, 这种接纳又促发了苏州的创新, 最终使苏州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天堂”。苏州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在我国全体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中, 苏州人民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不仅扎根于现实和和当地的实际现状, 更突出了该打敢拼的大无畏精神, 为全体苏州人民带来了发展的伟大创新之路。还记得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 苏走人民就凭借着当时强烈的精神热潮好, 开启了当地工业时代的先河。在经济国际化的时候, 苏州又摸索出了一条崭新的经济发展路线, 这使得苏州在全国的同类城市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4) 、致远是苏州地方人文特色的内在追求。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苏州一直在探寻和追求一种“宁静致远、开拓至德”的境界。从最古老的“三让天下”的泰伯到辞让王位躬耕延陵的季札, 从隐逸诗人魏璞到文学大师钱钟书, 他们无不体现了谦让、致远、虚心、淡泊的清雅气度和高尚品德, 泰伯的至德精神, 成为苏州文化最久远的基础。在这样一种人文氛围之下,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 成为了苏州人和苏州城市永恒的价值目标。在当前实践“两个率先”的进程中, 需要各种生活要素、生产因素和环境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更需要我们发扬着眼长远、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抢抓机遇, 争先发展, “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都是致远精神不同形态的反映。同时, 这种“不露也锋芒”、有深度的闯劲、韧劲也是苏州人一贯的追求风格。

参考文献

[1]、蔡丽新, 吴文化与苏州政治文明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2]、李勇, “太湖时代”的吴文化特质及社会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11.1。

[3]、曹廷礼刘崇, 吴文化校园传承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内涵研究——解析吴文化校园传承中的德育价值[J].学理论2011.34。

[4]、吴恩培主编, 吴文化概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5]、朱永新主编, 吴文化读本[M].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6]、陈国柱, 吴文化的核心精神[J].江南论坛.2003.11。

[7]、徐国保,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河北省对外贸易研究下一篇: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