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内涵

2024-06-14

经营内涵(精选六篇)

经营内涵 篇1

一、经营出高素质的幸福教师团队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之计, 教师为本。教师犹如机车的发动机, 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动力。作为学校的掌舵者首先要经营好自己的教师团队, 那么如何经营打造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我认为, 校长首先要使自己的办学理念被广大教师认同,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求人人成才, 但求个个成人”等, 并坚定不移地、扎扎实实地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一步一步向前走。其次, 校长要时时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制定制度、落实计划、评价教师。校长大都是教师出身, 对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喜好都比较了解, 所以制定的制度要人性化, 制定的计划要符合学校校情, 不要搞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花架子, 因为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校长不仅仅是一种称呼, 一种权力, 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 一种使命。校长对学校的经营应该比厂长对企业的经营更科学、更理性, 企业不经意间生产出不合格的次品可以回炉、扔掉, 而学校一旦造就出一个不合格的产品, 受损的可不单单是一个学生, 一个家庭, 甚至是几个家庭, 一个民族。所以校长的职责就是经营造就好一批合格的生产者———教师。在学校组织管理机构中, 管理者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由指挥者向服务者转变。管理不是改造人, 而是唤醒人, 管理不是约束人, 而是尊重人, 管理不是指挥人, 而是服务人。作为管理者要多和教师沟通, 要服务好教师的工作, 服务好教师的生活, 为教师解决好后顾之忧, 这样教师才能心情舒畅地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二是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不下水是不会知道水的深浅的, 不深入教学一线是不会有新课改发言权的。三是由被动接受向自主研究转变。教师是个特殊的群体, 作为管理者要学会主动地去研究符合学校实际和符合学校每一位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 要多学习, 勤思考考, , 自自主主研研究究, , 自自主主创创新新, , 探探索索出出一一条条符符合合校校情情的的管管理理模模式式, , 经经营营出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二、经营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学校校不不仅仅是是学学生生学学习习的的校校园园, , 更更是是学学生生成成长长的的乐乐园园。。俗俗话话说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影响和造就出一大批批品品学学兼兼优优的的学学生生。。那那么么如如何何经经营营好好独独具具特特色色的的校校园园文文化化, , 我我认认为为首首先先是是打打造造好好外外在在文文化化, , 外外在在文文化化主主要要是是指指学学校校外外部部的的环环境境文文化化, , 如灵巧的建筑, 整洁的路面, 古朴的花带, 典雅的绿草, 催人奋进的格言, 让人流恋忘返的文化长廊等。其次是发展好内涵文化, 内涵文化是学校长期以来不断积累和探索出的一种自身生成文化, 它可以使人的心灵达到净化。第三是经营好品牌文化。“产品有价, 品牌无价”, 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世人认可的企业品牌, 而我们学校的发展也应该靠我们的学校品牌, 即造就出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家长信得过的品牌教师;培养出更多的品德高尚、知书达理、学有所长的品牌学生;开展好一些有情趣、有乐趣、有深度、有广度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的品牌活动。品牌教师可以提升学校的品味, 品牌学生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品牌活动则可以有效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经营出合格加特长的国家建设者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学校的发展说到底是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就应该经营造就出什么样的合格人才。那么如何经营才能造就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我认为首先是做人教育, 即德育教育。“人之初, 性本善”, 德育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天性的淳朴和善良加以更加正确的教育引导, 使学生从小就能分辨出好恶、真假、美丑,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是能力培养, 学生的发展品德最重要, 而能力最关键。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我们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是指自主能力、自信能力、自理能力、自强能力。围绕新课程改革, 我们应在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课上自主思考、自信回答, 课前自主调理, 课后自强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教育, 使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逐步长成参天大树。第三是特长发展, 俗话说“不怕千招会, 就怕一招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因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长处, 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 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 力争使学生东方不亮西方亮, 个个都能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营者集中”的内涵浅析论文 篇2

“经营者集中”的内涵

讨论“经营者集中”的内涵进而确定哪些行为构成经营者集中,首先需要从创设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制度的初衷去考查。反垄断法创设经营者集中控制制度不同于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规范、为司法机关提供裁判规则的民商事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对经营者集中进行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事先预防机制(即事先申报和审查,这种情形占多数),或事后查处机制(即事后申报和审查,这种情形占少数),防止经营者通过集中过度消灭竞争者、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市场控制力,进而限制排除市场竞争,最终扭曲市场竞争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损害消费者利益,降低社会福利。原本相互独立的市场竞争力量,相互之间一旦产生某种控制或关联关系或者这种控制或关联关系得以强化,就有可能改变现有市场竞争结构,强化该经营者对相关市场的控制能力,从而可能对相关市场竞争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具体的交易方式和内容,这种联系的产生或者强化由强到弱可以分为不同情形,一是通过合并、购买资产等方式,混同财产、拥有共同意思机构;二是通过购买股权或者其它强弱不同的控制关联关系,使不同的意思机构之间的控制关联程度得以产生或增强;三是即便不能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但在客观上存在股份等权益的持有关系等。这些情形使原本独立的市场力量之间形成或强化共同意志、进行意志控制或影响,以及产生或强化权益持有关系,进而使其市场行为同一化或协调化。

“经营者集中”的实质在于独立市场力量之间发生或者强化控制关联关系,至于经营者集中的动机在所不问,例如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取得或强化市场支配地位、控制上下游企业等等;至于何种市场力量之间集中也在所不问,例如同行业集中,上下游整合,还是无关行业间的收购等等;至于经营者集中的具体方式也不重要,例如通过合并、购买股权等等。反垄断法上的经营者集中包括但不限于合并、收购等方式。出于商业安排的考虑,经营者集中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不仅包括资产购买、股权购买,还可能表现为重要人员的任命、合同控制等等。这些具体的集中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共同使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可能涌现新的经营者集中方式。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交易传统以及法律体系等因素的差异,经营者集中的形式也可能不同。上述动机、方式等因素在反垄断审查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但这些因素本身并非反垄断审查关注的焦点。“经营者集中”含义的核心是独立市场竞争力量的结合,反垄断法关注的是独立市场竞争力量的结合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基于上述考虑,凡是相互独立的经营者之间产生或强化控制或关联关系的市场行为都可以归纳到经营者集中控制制度的范畴中来。

“经营者集中”内涵的获知路径

垄断协议是市场上相互独立的经营者之间,通过意思协调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与经营者集中类似,都是发生在独立的经营者之间,都属于可能发生排除限制市场竞争效果的行为。因此理解“经营者集中”的内涵可通过其与垄断协议的比较中获知。垄断协议限于独立经营者之间的主观意思协调,不包括独立经营者之间的客观意思同一。独立的经营者通过垄断协议进行意思协调,无论是在协调前,还是在协调后,参与协调的经营者都维持了各自市场竞争者的独立性,相互间不存在结合、控制或关联关系。虽然经营者集中源于经营者之间的协议,但实施协议将导致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主体变更、产生或强化相互间的控制或关联关系。垄断协议中的意思协调通过实施垄断协议进行,垄断协议本身就是反垄断法规范的对象,在有些情况下,垄断协议和垄断行为是同一的。经营者集中下的意思协调通过实施集中协议的结果进行,即通过主体变更,或者因实施协议在主体间引发或强化控制关联关系实现。垄断协议是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意思协调,属于横向主体间的利益协调。经营者集中则是平等市场主体间的实体一体化或者纵向控制关联,属于纵向的利益归属。

从法律对两种行为的态度来看,对经营者集中予以控制,对垄断协议原则上予以禁止。按照合理原则处理的垄断协议,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考虑其对技术进步、消费者福利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性分析。对经营者集中,法律一方面认可其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其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其是否超出了法律可以忍受的排除限制竞争的程度。即使在超出的情况下,也可能附加限制性条件抵消或减轻反竞争影响的情况下予以批准。从这个角度看,法律对经营者集中均采取了合理原则的处理方式。企业合营(通常称为合营企业,笔者更倾向于企业合营的称谓)则是介于垄断协议和经营者集中之间的一种特殊行为。企业合营的两种极端形态分别是垄断协议和经营者集中,例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经营者为规避反垄断法规定,以设立合营企业的方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市场行为,可能属于形式上组建合营企业,实质上的垄断协议。这种情形通常表现为两经营者不向合营企业投入研发、生产等资产,合营企业主要协调两经营者的销售行为,因此有些情况下也被称作销售型合营。

民商法上也有类似合并的概念。民商法上的合并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之间的一桩民商事交易,法律关注的是并购交易本身,属于合同法和公司法的内容。民商法上的合并可能导致民事主体及其相应权利义务的变化,即参与合并的当事公司作为民事主体的产生、变更、消灭以及权利、义务的承继等问题。

在实践中,反垄断法上的合并和民商法上的合并可能指向同一行为,都表现为独立公司企业之间的合并,在法律形式上并无二致。两者的区别在于反垄断法上的合并必须发生在相互独立的经营者之间;民商法上的合并必须发生在独立民事主体之间。反垄断法上的相互独立与民商法上的独立民事主体不同。民商法上的独立民事主体是以独立财产、独立人格和独立责任为特征的经济组织,强调目标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独立。反垄断法上的独立经营者是因所有权和利益归属不同,而表现为不具有控制及关联关系的不同市场竞争者,强调的是此经营者与其他经营者之间相互独立,这些经营者之间不存在控制或者其他关联关系,在市场上独立决策、独立运营、相互竞争,拥有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

探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 篇3

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其他具体经营活动不是一个概念,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亦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其资产的属性可以有多种,法人所有、自然人所有,公有与私有等等属性都是有可能的。但可持续经营却不会因为森林的资产所有属性而发生变化,即可持续经营的内涵还是不变的。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如果从细微的角度来观察,它可以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经营场所,而所从事的又是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但即使是这样,从这一活动开展的需求和管理以及产出来看,它涉及到了资源管理方面、经济管理方面、文化管理方面、社会管理方面以及人的生活等方面,而这恰恰是森林功能和价值所决定的,更是对森林经营活动的价值重新认识的体现。

而从宏观角度,自一个很小的区域至一个国家,森林则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内容之一。这就要涉及到环境、资源、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但不管怎样,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尽管有许多种不同内容的定义,也不管各种不同内容的定义又以何种形式出现,其内容也离不开四个方面,即持续收获所需产品的发展原则,发挥整体功能的协调原则,无负面影响的质量原则,有限度利用且代际代内的利益均衡公平的原则。

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容

2.1 主导产品 森林经营的首先是给人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产品,这种产品首先表现为木材。木材的可持续经营,便成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首要因素。

2.2 社区需要 在这一点上是要强调森林所在的社区的需要,也就是说社区内的居民对森林本身的需要。

2.3 人类利益 主要是指发挥森林提供给人类的多种用途,并能持续地利用森林所提供多种用途。这些用途包括木材生产的用途、生态建设的用途、生活娱乐的用途、物种基因保护方面的用途、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用途等。

2.4 自我维护 在这方面强调的是对森林要较少地管理较少地干预,对部分林产品允许利用。这方面强调对森林的利用与森林的保护二者并存,既不要因为保护而影响到利用,也不要因为利用就破坏了保护。

2.5 系统类型 所谓系统类型的可持续,是指强调要保持一种基本的生态系统状态,不主张让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

2.6 系统安全 时下国家实施的分类经营便是这种情况,具体说就是把森林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直接为了满足经济建设需要的生态性质的森林,另一类则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保护性质的森林。为了系统的安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森林划入后者。

2.7 系统序列 亦即让森林按照自己正常的演替序列进行自然演替,不断向着自身的顶极群落发展。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对森林到底应当持续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就必须要同时考虑到技术层面的问题和政治层面上的问题。

3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模式

森林生态的系统管理的理论首先是出自美国,是于1992年才正式采用的一种林业经营的新理论。这种方法的提出,是针对国有林区原始林大面积皆伐而提出来的,旨在长期保持森林健康的生产力。认为在一定的面积的原始林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应该能够满足人们对木材收获的需要。而德国有一种理论被称之为“近自然林业”理论,即所谓的天然化人工林,其精神大概与此接近。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刚一提出,就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我国对这一理论的重视,更是前所未有。尽管它在定义上可能还不够完善,甚至也没有系统性的可操作性的经验,但是作为森林经营可持续经营的基本理论还是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国所普遍接受。

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的平衡,二是生态过程的稳定性。要强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系统的结构得以完善,让系统的功能得以提高。其特点是:管理活动的先决条件是长期的可持续性;系统的模拟可以使不确定性因素减少,同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其相关性又是其功能之基;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是其动态的发展,因此所说的管理并不是让生态系统保持在某一特定的状态下不发生任何变化;已经实现了传统的时空、专业分工方面的超越,因为生态系统过程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不断地进行着,并且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其本身又受到周围生态系统不断地影响着,变化着;就人类自身而然,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森林价值观的改变如果应该加以注重,所制定的经营目标也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

4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规划

在坚持灵活性,以应付可能影响目标完成的突发事件的前提下,规划应该与事先所选定的目标保持一致。这一规划大到国家小到经营单位,应重点强调规划的需求与极强的可操作性、目标的现实性相结合,这个问题本身是很复杂的,这里边的原因很多,有制定规划能力与技术水平方面的原因,也有对规划的法律约束力、对规划的重视程度等原因。

参考文献:

[1] 黄清麟,李元红.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

(0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内涵研究分析 篇4

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是经生态系统健康引申过来的, 经过生态学专家和林学专家不懈的研究以及对林业领域的借鉴, 逐渐产生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这一理念。这种理念普遍的被森林资源领域的管理者接纳并使用,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和对森林状况进行评价时都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作为标准。最先开始,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是用来描述由于酸雨、乱砍乱伐、大气污染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对森林造成脱色、落叶、森林死亡等的现象, 包括病虫害的威胁以及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如今虽未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但是一个健康的森林是非生物因素 (空气污染、火灾、木材砍伐等) 和生物因素产生的影响不会对现在或者以后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受到威胁。森林经营管理是指商业产品也涵盖了森林中水源涵养、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游憩等多种用途。在健康的森林系统中也存在一定的病虫害、枯木、死木等现象, 但这种现象是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这样对于维持健康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

2 有关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的健康评价

森林经营是指对各种森林进行培育措施的概括。目前, 林业人员要学习的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管理森林以及如何培育出健康的森林。伴随着森林健康理念的不断推广和发展, 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经营理念还有很多不足, 真正的培育技术还没有成功, 下面提出了对森林健康生态系统经营有帮助的意见:

2.1 将天然林作为健康模板

所谓天然林是指以人工的方法促进天然的更新和萌生或者单纯是自然形成的森林。自然林的特点是森林结构稳定, 适应环境能力强, 但是成长期漫长。自然林具有丰富、生物链完整、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强、物种多样性高的特点, 而且是一种高产量、高价值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 在调节环境和气候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是健康生态系统的典范。

2.2 人工调节生物群落

森林的健康是由森林本身的生长、发育、更新等很多复杂的过程决定的, 单一的纯林木群落内部树木之间竞争激烈、火灾和病虫害容易爆发。而人造林中树龄和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不高, 很难维持群落稳定性, 会导致人工林群出现不健康的特点。假设, 将不同类型的人造林放置在一起进行培育, 就会打破生物多样性较低这个尴尬困境, 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 加上科学合理的景观布局, 对发挥景观生态功能和保持森林系统健康经营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3 结合经济效益原则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与经济效益是密切相连的, 在培育的同时以经济的眼光进行合理建设, 尽可能多地培育人工混交林, 增加主要树种的混交比例, 对特殊树种或者非目的树种进行适当保留, 加强人工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 在满足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 将林地的生产力和森林的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最终的目标就是追求林木的经济产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2.4 充分发挥森林健康经营的主导原则

由于各个地区气候的不同,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的功能和结构存在着地域性和差别性, 所以, 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进行定义时不能采取同一种标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理念要求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 所以, 在对不同的林种进行培育和经营时, 要以培育林种的主要功能为优先目标, 充分发挥林种的多功能效益, 以此来满足人类的需求。例如, 保护区的林地要对保护物种多样性为主导目标;防风固沙林的主导目标就是要求最大程度上发挥林地防风固沙的功能;对于提供观赏和休憩的林地, 主导功能就是满足游客进行休息和欣赏, 在此基础上才是构建天然或者人工的森林景观。

2.5 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理念进行普及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越来越重视, 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即生态系统健康学。健康的生态系统对疾病有一定的防治功效, 很多全球性的疾病, 特别是由昆虫进行传播的疾病对天气和气候十分敏感。保护物种多样性, 最大程度上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类的生产空间。例如, 我国成功的培育出血防林就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典型案例。然而我国从事人类社会健康和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员较少, 需要增加群众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理念的宣传, 才能实现人类的自身健康。

3 结束语

我国对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视以及现实环境的需要, 使得培育出成功的“健康森林”变成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林业局已经通过多方面、多地点的开设森林健康的试验工程, 对解决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服务功能的依赖、将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以及实现森林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问题有了很好的实践作用, 对我国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 森林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再生资源, 人类的健康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为前提。本文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为出发点, 以构建天然林为发展措施来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 结合合理发展经济的原则, 给森林健康经营提供发展经营指南。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任洪江, 杨新兵, 李淑春.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内涵的思考[J].防护林科技, 2013 (03) :43-44.

经营内涵 篇5

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 把着眼点放在人上, 分别达到凝聚人心, 树立共同理想, 规范行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塑造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的目的。为此要做好建立学习型组织;抓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育卓越的经营管理者, 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相关工作。

2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是促使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可在宽广的领域里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不断丰富自身内涵, 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思潮、价值观念不断交流、交融和交锋, 使企业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推动企业发展、服务职工群众, 确保企业和谐稳定, 是党建思想工作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挑战。

3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内涵和功能

3.1 建立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团结文化

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体员工认同, 并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 这就要求企业各部门围绕企业文化建设, 并使之与一切相关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细化, 形成一个工作网络, 使每个员工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要鼓励员工全力投入到集体中工作, 在集体中培养团结气氛。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 使职工在工作生活中认同企业文化, 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亲和力和归属感, 促进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整合。

3.2 建立信守诺言、诚信立企的诚信文化

重信守诺、履行责任对企业来说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让诚实守信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把诚信融入每个工作细节中, 打造诚信品牌, 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要强化全员的质量和服务意识, 引导员工立足岗位, 认真履行职责, 确保产品货真价实, 从而提升企业信誉, 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3.3 建立恪尽职守、勤奋敬业的奉献文化

企业要不断发挥全体员工吃苦耐劳、勤奋敬业的奉献精神, 有机地把职工的理想与敬业、奉献统一起来, 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为企业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要教育和引导员工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 尽职尽责, 有一分光, 发一分热。

4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员工管理的措施

4.1 确定全体职工的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决定企业的命脉, 关系企业的兴衰。现代企业不仅要实现物质价值, 还要实现文化价值, 要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 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 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4.2 确立企业精神

培育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 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 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 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 必须是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独特的、具有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 反映企业的信念和追求, 并由企业倡导的一种精神。

4.3 目标激励, 塑造严明和谐的管理形象, 打造制度文化

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战略、结构、制度是硬性管理;技能、人员、作风、目标是软性管理。强化管理, 要坚持把人放在企业中心地位, 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 确立职工主人翁地位, 使之积极参与企业管理, 尽其责任和义务。强化管理要搞好与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市场开拓、实现优质服务等的有机结合。还要修订并完善职业道德准则, 强化纪律约束机制, 使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提倡团队精神, 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团队凝聚力, 有效发挥团队作用。

5 结束语

企业文化以企业发展为工作目标。建设企业文化目的, 就是通过培育高尚的企业精神, 确立奋发向上的群体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准则和精神风尚, 以此凝聚人心、激发工作热情,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正面灌输和教育引导, 使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思想“内化”为职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并转化为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信息的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研究对象、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容性, 这为探索二者相互融合的途径提供了思路。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体现, 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 企业政工干部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管理紧密相连, 所以构建企业文化, 也成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企业发展,企业文化,作用,发展,挑战,价值,体制

参考文献

[1]庞岳红.企业竞争优势概念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5 (16) .

[2]蔡而迅.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以紫金矿业集团为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04) .

[3]周明月.我国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措施[J].市场论坛, 2009 (09) .

[4]王剑芳, 李发.基于大规模定制下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06 (03) .

[5]李惠玲, 赵亮.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04) .

[6]张建玉.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内动力[J].商情 (科学教育家) , 2008 (06) .

[7]陶红霞.刍论全球性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形象塑造[J].理论导刊, 2010 (01) .

经营内涵 篇6

1 林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

关于区域品牌内涵, 中外学者在研究中形成各自不同的观点,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品牌是品牌区域化的结果, 它是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 集中在同一产业的企业, 在相关组织机构的支持下互相之间既竞争又合作, 从而形成的一种优势产业聚集。另一观点是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 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 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 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 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 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 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第三种观点认为,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拥有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农产品, 经过区域地方政府、行业组织或农产品龙头企业等其他营销主体有组织的强力运营与管理, 形成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品牌。

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观点, 林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以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林产品为基础, 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被消费者所认可的、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称、商标和其他标识及组合。在实践中, 主指通过申请、经国家质监总局审查批准公布的、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通过申请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即区域性品牌的表现形式是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产品。并以“地域名称+产品名称”来命名。前两种观点从区域品牌的一般属性上看是正确的, 但他们没有揭示出农林产品区域品牌的本质属性。在此, 我们特别强调的是林果产品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区域品牌存在的前提, 如若没有这种独特的差异, 优势产业聚集和产业集群等都不会形成区域品牌。为了准确认识和把握林果产品区域品牌的本质属性, 将其基本特征加以研究很有必要。

2 林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征

2.1 区域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区域品牌中的“区域”其独特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 栽培技术、方式方法及历史文化是产品品质形成不可替代的资源要素。林果产品与工业产品生产的最大差异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同时在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不断探索形成的历史文化、栽培方式, 也会使这一区域的林果产品在产品的类别、功能价值和产品特色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独特性。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栽培方式、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是不可替代的。产品品质、声誉或其他特性与当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高度相关, 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 橘生淮北则为枳。”形象地反映出林果产品区域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2.2 区域资源的不可复制性

区域品牌中的“区域”其自然资源是亿万年来自然力作用的结果, 人类凭借目前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 还无力复制宏观的自然环境;即使在局部或微观上复制了, 也不可能包含自然界的全部信息。自然不能复制, 复制的都不是自然的。人文资源也是经过千百年不断演化而来的, 人们尽管可以模仿, 但不可复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 再一次证明了, 对几十亿年演变形成的生态圈, 人类目前还相当无知。

2.3 公共物品性

林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种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1954年首次提出, 所谓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可供全体居民或部分居民消费或收益, 但不需要或不能够让这些居民按市场方式分担其费用或成本的产品。弗里德曼给公共物品所下的定义是:“我主张将它定义成这样一种物品, 它一旦生产出来, 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区域品牌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 非竞争性是指在特定区域内, 新增加一个品牌使用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果按边际定价, 则应免费供给, 因为新增加一个消费者, 既不增加生产者的成本, 也不减少其他使用者的功能, 所以可以免费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使用而排除他人对该品牌的使用, 也可以说, 付出巨大成本代价的品牌创建者、管理者和经营者都无法有效地阻止其他人“免费搭车”共享好处。或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使排他不经济。这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排他不经济, 使得理性的个人都有免费使用或少付费使用森林生态产品的激励, 同时也缺乏如实反映自己真实支付意愿的激励, 这是造成公共物品私人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2.4 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些经济活动能影响他人的福利, 而这种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来买卖。还可以这样表达, 即某些经济主体的生产 (或效用) 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 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的现象。生产的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两种类型。外部性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 外部经济性使得区域品牌的边际社会收益远远大于品牌创建者、经营管理者的边际私人收益, 如某些经济主体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操作, 向市场提供优质产品, 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赞誉, 或投资对区域品牌进行大量的宣传, 提升了区域品牌形象, 使该区域内所有经营同一产品的经济主体都可受益。外部不经济性使得区域品牌的边际社会成本远远大于品牌使用者的边际私人成本。如某些经济主体违反技术标准, 弄虚作假向市场提供质次价高的低劣产品, 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败坏了品牌的信誉, 使该区域内所有共享该林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济主体无辜地或多或少地受到牵连, 降低了区域整体的收益。作为理性的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管理者, 他的最优的资源投入数量由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决定, 因此, 造成资源的无效或低效配置。

3 林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保护稀缺的自然人文资源

作为区域品牌的产品, 与所在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决定产品的特色。这些资源是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 不可复制再造的, 甚至这种资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

对于区域品牌所覆盖的区域进行其他方面资源开发, 一定要慎重地、认真地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盲目开发利用资源, 后果是不可弥补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曾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依托稀却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复制再造的和破坏的不可逆性的资源环境, 发展起来的林果产品才能冠以“区域品牌”, 他所蕴涵的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等, 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其他人学不会、买不来、偷不走的核心竞争力。

3.2 强化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意识和功能

新疆林果业的发展特别是林果产业化经营, 是在于政府主导为主和市场参与为辅的混合推动机制作用下取得的。即在这些地区林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 既有市场推动的参与, 也有政府推动的干预, 但是由于区域市场化程度较低, 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 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尤为突出。如地区林果的种植面积和区域布局, 甚至有些地区果树的品种、种植的各项指标等等基本由政府计划做出。政府的强势干预, 有利的是短期内效率高, 弊端是不利于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的培养, 不利于众多农户和企业积极性的调动和市场能力的提高。政府职能转变就是从以往的管制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转变,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林果区域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 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 由于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的存在, 使得公共物品时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因此, 为解决市场失灵, 政府应继续加强在区域品牌申报、品牌整合、保护、宣传、技术、信息和公共关系活动等方面资金投入。同时还应不断完善区域品牌使用权许可制, 交易制, 收费制和补贴制。

3.3 整合工商、质监、农林等地理标志保护部门的力量, 形成各有重点的协作运行机制

林果区域品牌最突出的问题是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果农和企业, 分散使用品牌怎么管理的问题。由于林果产品质量特征隐蔽性, 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在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和生产者和品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区域品牌的使用者不是品牌的所有者, 其结果会出现人人所有, 人人没有, 谁都应负责任, 谁都可能不负责任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 如:使用者对品牌不爱护采取短期行为等。谁都想从这个品牌中获得超额利润, 而谁也不愿为之投入。若无健全的管理监控体系和措施, 必然会导致“公地悲剧”的结果。工商、质检、农林等部门作为区域品牌的审查、批准和使用管理的部门, 按照各自的职能权限, 相互协作配合, 保证产品质量, 提升区域品牌声誉, 是目前管理效率最高, 成本最小的运行机制。

3.4 建立和完善林果业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是林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 只有标准化才能保证质量, 才能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美好的感觉和体验, 进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所谓标准化就是通过把农业生产技术、科研成果和生产经验进行科学地整合, 形成浅显易懂、易于实施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标准化体系是区域品牌建设的结果, 也决定着区域品牌建设的成败。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资料采购、供应、生产的技术选择、加工、包装、运输、储藏等环节做到质量有标准, 过程有规范, 销售有标志, 市场有监控。目前, 新疆林果业随着区域品牌的建立, 各环节的标准已经制定, 当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是 (下转P105) 定价权, 获取不到物价上涨后的“市场利润”, 甚至出现“谷贵不富农”的现象。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是缓解农村物价上涨压力的有效途径。在物价上涨中要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要通过适当的调控政策, 遏制生产资料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 使市场价格体系受益于农村;二是要扩大惠农政策范围, 尤其是扩大家电下乡补贴力度和广度, 减轻农民的物价上涨压力;三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采取政府贴息、家庭联保等方式为有技术的人才在农村创业提供宽松的金融环境和优厚的创业资金。四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

3.2加强农资价格调控和监管, 莫让农资涨价吃了惠农政策

农资价格的高位运行, 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而与此同时, 农产品价格和种粮补贴却没有明显变化。当期调查中, 24.44%的农户认为2011年所种植的农产品价格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 38.11%的农户认为与上年相比基本不变, 35.71%的农户认为与上年相比有所上涨, 1.74%的农户认为与上年相比涨幅显著;对于种粮补贴, 71.68%的农户认为基本不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作用的有效发挥。

为防止农资涨价吃了惠农政策, 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的调控和监管, 建立健全农资价格预警预报制度, 加强对农资市场价格的适时监测;另一方面要完善农资价格直补制度, 建立农资价格直补标准与农资价格上涨的联动机制, 根据农资价格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直补标准, 确保农民收益不因农资涨价而有所降低;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普及,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3扩大住房改造补贴范围, 减轻农民负担

经过2011年银行信贷政策和“新国八条”等房产调控政策的打压, 中国城市商品房投资已经萎缩, 销量骤减, 价格也回归

(上接P88) 必然的, 但最大的挑战在于众多的品牌使用者执行和监控。进行品牌宣传教育, 建立和强化品牌意识是基础, 关键是如何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使标准的执行者得到鼓励, 同时增加违规者的成本。

4 结论

林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以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林产品为基础, 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被消费者所认可的、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称、商标和其他标识及组合。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集体商标, 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产品。他的主要特性是区域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等。林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必须依据这些特性采取相对的对策。首先要对稀缺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复制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严格的保护, 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提供公共服务。整合工商、质监、农林等地理性, 但是由于前几年的跨越式发展, 与之相关的水泥、建材、钢铁、家具电器、装饰装潢等价格目前仍处在高位运行。加上近几年农村建安成本、运输成本的快速上涨, 使得农户住房改造越来越难, 改善生活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把住房改造问题当成生活中最大的负担。这不仅阻碍了强农富农政策的有效发挥, 也给“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增加了压力。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 应对农村住房问题, 政府在积极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的同时, 还应扩充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在继续加大住房改造补贴发放力度、提高住房改造补助标准的同时, 以财政贴息的方式降低农户房贷利息支出, 弥补建房资金缺口;二是扩大建材下乡品种, 加大建材下乡政策支持力度, 降低运输成本, 避免行业垄断;三是农村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发展现状设计适合农户建房贷款的金融产品, 完善金融对农村住房改造工程的支持力度, 切实解决农户住房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贫困地区调研课题组”, 物价上涨对贫困地区农户的影响分析

[J].调研世界, 2009 (2) :15-17.

[2]沈新艺,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和谐农村建设[J].调研世

[3]罗楚亮, 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J].经济研究, 2010 (5) :124-135.

李军 (1968—) , 男, 汉族, 甘肃兰州人, 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高级经济师, 主要从事经济调查研究。

姜晓霞 (1966—) , 女, 汉族, 甘肃兰州人, 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高级经济师, 主要从事经济调查研究。

史进学 (1983—) , 男, 汉族, 河南周口人, 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硕士, 主要从事经济调查研究。

理标志保护部门的力量, 形成各有重点的协作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林果系统内外价值链个环节的标准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廖建起, 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2) :201-202.

[2]刘丽、周静基, 于产业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 11:52-53.

[3]郑秋锦、许安心、田建春,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及建设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 2008, (2) :88-89.

[4]李学工、易小平,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公共物品私人自愿供给”问题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9, (2) :65-68.

[5]高岚, 林业经济管理学, 2005, 5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经营内涵】相关文章:

彰显多元内涵——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丰富教育内涵初探09-10

建筑内涵05-06

增长内涵05-10

注重内涵05-12

中国内涵05-15

凸显内涵05-18

提高内涵05-22

互动内涵05-23

资源内涵05-25

特色内涵05-25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复习策略下一篇:中国科技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