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思考

2024-06-27

内涵式发展思考(精选十篇)

内涵式发展思考 篇1

一、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构成要素

从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构成要素上看 (如图1所示) , 目标整合、特色定位、质量提升和大学经营为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素;构建品牌、现代化管理、文化建设、战略经营为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发展要素。无论是基本要素还是发展要素, 各种要素直接相互支撑, 共同致力于整体的发展。其中, 基本要素中的目标整合和大学经营互为依存, 形成基本发展循环机制。而整个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这些要素和要素之间的作用为基础, 反过来又强化了要素的功能, 从而实现音乐艺术管理更高层次发展。

二、当前音乐艺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 音乐艺术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是音乐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不明、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音乐艺术管理的管理方式落后和音乐艺术管理的人才培养弱化, 其具体内容如下:

1. 音乐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不明

音乐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不明是当前音乐艺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 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 音乐艺术管理发展的速度也较快, 市场对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 但由于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 对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不明, 导致培养目标宽泛、市场针对性不强,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加之艺术活动的发展趋于“跨界”和“综合”, 使得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难于接轨的矛盾日益突出, 迫切需要明确定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

2. 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

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前音乐艺术管理的发展。就目前而言, 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缺乏系统性, 音乐艺术类课程设置比例偏低, 不能较好地体现音乐因数管理的核心专业能力, 也不能很好地处理艺术与管理的关系, 现有的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还较为突出, 没有针对音乐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 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较为混乱, 使得音乐艺术管理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这都是由于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的。

3. 音乐艺术管理的管理方式落后

音乐艺术管理的管理方式落后是当前音乐艺术管理的瓶颈。音乐艺术管理的管理方式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部分高校在招生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宽进宽出”的现象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每年的考生数量有限, 而高校又在不断地扩招, 一些高校不惜降低招生标准来完成招生计划。其次, 由于音乐艺术管理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 市场意识淡薄, 表现出较强的商业性和短期性意识, 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

4. 音乐艺术管理的人才培养弱化

音乐艺术管理的人才培养弱化使得当前音乐艺术管理陷入困境。目前, 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教育内容、方式及人才培养方案还不成熟, 一些音乐专业院校在学生大量涌入的状况下, 校舍、器械和师资的投入严重不足。原本一次性完成的课程, 现在由于学生数量的激增, 被迫分为两个或多个组, 成倍地加大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学生每天应付出大量的时间在琴房和实践场所进行练习和实践, 但扩招后场地不够、师资不足等原因使之无法正常开展下去。加之经费少、教师待遇低, 一些院校的音乐专业很难引进或留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 而师资培训因经费短缺也难以正常开展, 造成了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低、专业及教学水平持续下滑的现象。

三、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音乐艺术管理水平, 在了解音乐艺术管理的构成要素和当前音乐艺术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策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 明确定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

明确定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是当前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彰显特色和优势, 明确定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 使学生清楚毕业后可从事广告主管、经纪人、业务经理、音乐出版商、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管理者等职业。在明确定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过程中, 对音乐艺术管理进行市场定位和特色打造,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必须在两方面上下工夫:一是理论上, 二是在实践上。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理论定位, 通过聘请国、内外 (包括院内) 专家、引进新的教材 (中、外文, 特别是外文教材) 、双语课程、选送教师出国深造等, 通过系统学习艺术管理理论知识, 加强对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学术研究。实践性教学对于应用性强的艺术管理专业来说至关重要。在专业实践教学上, 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 如在实际演出项目和财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立实践基地。与此同时, 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了解市场, 拓宽思路, 可以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2. 合理设置音乐艺术管理课程

合理设置音乐艺术管理课程是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而言, 要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 完善课程体系, 注重知识整体性, 构建艺术与管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使学生掌握更多音乐艺术知识。具体说来, 一方面应适当增加音乐艺术类课程设置比例, 使学生掌握更多音乐艺术知识。另一方面, 应巩固、加强已有的中心主干课程, 如《艺术管理学》《艺术市场营销学》《项目策划与运作》等。此外, 还应增加与中心主干课程、艺术实践活动相配套的课程, 《消费者行为学》可作为对目前《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补充;《艺术管理原理与实践》, 可以作为《艺术管理学》的延伸课程和《艺术管理实务》的先导课程等。

3. 适时优化音乐艺术管理方式

适时优化音乐艺术管理方式对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也至关重要。音乐艺术管理在管理方式上的变革, 应致力于打造“精管理、重艺术”的一流艺术管理专业队伍。在内涵式发展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需要重点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确保选拔出一流的学生;二是确保为一流学生实施教育的优秀教师。前者要求我们完善招生制度, 后者需要我们完善教师队伍, 特别是它的梯队建设。为推动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 学校招生时应严把质量关, 严格执行招生标准, 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定招生计划。在完善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要多给教师提供培训、进修、访学的机会, 提高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 促进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现代化的实现。

4. 加大培养音乐艺术管理人才

加大培养音乐艺术管理人才在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纵观音乐艺术管理的发展, 艺术管理系的专业教育现已初具规模, 目前基本上形成了“艺术管理 (包括管理) ”与“音乐理论”为基础的两大独立教学块, 两者的结合支撑着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音乐理论”提供强大的以音乐学为主的课程教育;而“艺术管理”提供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及艺术管理两个层面的课程教育。在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我们进一步所要做的工作是加强音乐学与艺术管理学科间的紧密联系, 加大校舍、器械和师资的投入, 引进或留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 加大培养音乐艺术管理人才, 如采取校内校外多方面人员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直接学到社会实践中的许多实务性知识, 对于促进音乐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结语

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音乐艺术管理的发展而言, 为培养既懂音乐又懂市场的现代音乐经营管理人才, 应明确定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合理设置音乐艺术管理课程、适时优化音乐艺术管理方式、加大培养音乐艺术管理人才, 面对音乐艺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音乐艺术管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不断提高音乐艺术管理的管理水平, 使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为音乐艺术管理注入新的发展力量, 进而促进音乐艺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大部分的音乐 (艺术) 学院相继建立了艺术管理系。但由于我国音乐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缓慢, 无法适应文化产业对高水平艺术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 因此, 非常有必要探索音乐艺术管理发展的内涵式发展战略。本文以音乐艺术管理为切入点, 在概述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当前音乐艺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策略, 旨在说明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 以期为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欧阳青梅.对综合性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0 (04) .

[2]刘焱.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3]陈明霞.论文化方式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影响与课程改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6) .

[4]张丹.高校音乐传播与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研究[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0 (02) .

[5]谭魏.再论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及其它[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02) .

内涵式发展思考 篇2

——“华中师大禄丰县教育管理干部提高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

禄丰县旧庄小学蒋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引领 乡镇学校 内涵发展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禄丰县教育管理干部提高研修班”学习。聆听诸多专家的教诲,尤其对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副教授《学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专题感受颇深。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构建“文化育人”的管理模式起到极大的引导作用。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师生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力量。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镇学校,规模小、校点分散、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不完善„„校园文化如何引领乡镇学校内涵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怎样进行探索和实践?

结合在华师的学习和我校的实际,我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创建与引领显然是不行的。

比如:在墙壁上写写画画,让墙壁“说话”;在校园里做一做宣传栏,扩大对外宣传,重视“宣传广告”之类的“可视性”文化,忽视了校园整体规划、校园绿化、美化亮化等环境文化;在教室里挂一挂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在制度文化建设上,追求“高、大、全”,忽视了制度的“严、实、准”;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注重组织“热热闹闹”的活动,忽视了师生个体精神层面真实的需求。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无可厚非。但是校园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有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具有良好校园文化的学校,一进入校园就让人感觉到“书香味”。比如: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张弛有度的墙体文化、精神饱满的教师团队、严慈相济的管理方式、活泼有序的学生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体现。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探索

1、加强物质文化创建,塑造优美舒心的育人环境。实践证明:优良的校园环境会对师生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所以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一般都不会有人扔下垃圾;反之亦然。

在物质文化创建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宏观上从校园布局规划、科学合理的分区入手,做到“大处着眼”;中观上从墙壁文化、宣传栏、绿化美化、班级文化等方面入手做到规范有序;微观上从垃圾桶的布置,一张桌子的摆放,一片绿化植物的修剪都做到整齐美观,这就是“小处着手”。

乡镇学校很少有富余的资金进行“大手笔”的环境改造,但可以从细微处做起,营造一种“简而不陋”学校物质文化。

例如:我们的宣传栏里,是教师阳光的笑脸和个人的“教育感言”,目的是激发教师对教育的热情;楼道上,悬挂的是学校集体活动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办公室里,写的口号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以此激励教师提升团队凝聚力;整容镜上的提示语是:“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学校”,警醒师生慎言慎行;班级文化栏里,是师生亲如一家的合影,营造师生和谐友善的班级文化„„

2、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的教学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作用就是“定规矩”。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提高执行力的前提是师生对制度的认可。

例如:我校在涉及教师利益的履职考核、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分配、职务晋升等关键制度上,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提交教职工大会无记名投票通过。站在依法、公平、合理角度设计制度,从起草、修改到定稿都广泛征求教师意见,不搞“口袋里卖猫”。教职工对制度有意见很正常,修改、引导、寻求“最大公约数”就可以了。在讨论制度时候,大家都“没有意见”其实就是“最大的意见”。反之,如果制定制度搞“暗箱操作”,即便通过了、执行了,可能会失去了广大教师的支持与拥护。制度的执行上,我们的理念是:只要领导带头,就没有执行不下去的制度。

比如:学校传统的《考勤制度》中有一项是“高考陪考假”,因与上级要求发生冲突而修改。执行新的考勤制度后,有一名班子成员有子女参加高考,但领导严格执行新的考勤制度。广大教职工理所当然地也会执行学校颁布的其他制度。再如:乡镇学校教师无偿加班工作是司空见惯的事,为了引导教师合理处理工作与家庭事务,所有教师每学年给1天“公假”冲抵日常加班,这样的制度既不违反法规,也合情合理。

3、依托精神文化建设,构建仁爱和谐的工作环境。“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足见学校领导在团队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更重要是思想上的引领。领导的作风会对学校的校风产生影响;学校的校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学生的学风将影响到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在学校里,小到一个师生间友善的问好、一个严肃的会风、师生文明的排队用餐习惯、教师用心的作业批改、一个甜美的微笑等等都是学校精神文化体现。“工作中严肃认真,生活中团结活泼”是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原则。如若学校领导在工作中“搞团结”那就是不履职;在生活中“搞严肃”那就是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对待工作失误的同志,单独进行中肯的交心谈话,他会感受到学校的理解与期盼;对待为团队争取荣誉的老师,不妨在大会上当众表扬,他会感受学校的认可。“表扬的话要大声说,批评的话要小声说”这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

学校的精神文化还体现在管理中的和谐与仁爱。例如:在一次正常的教师考核中,有一位教师对扣分情况有意见,找到学校“反映问题”,情绪颇为激动。虽然当时开学工作很忙,但我用心地倾听了近半小时,倒上一杯热茶,递上一块纸巾„„本以为很棘手的问题,但稍加引导,这位老师平静了,也想通了。试想,如果当时作为学校领导也情绪化,甚至给老师扣上个“无理取闹”的帽子,我想结局肯定是相反的。

总之,校园文化在学校内涵发展中发挥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要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还要重视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更重要的是重视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让校园文化引领学校、教师向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努力实现“以德治校”的目标。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的精神家园”,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乡镇学校的内涵发展将会别有一番天地。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不必追求“整齐划一”。和谐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何尝不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以规范管理促进内涵发展的两点思考 篇3

一、坚持育人为本,打造普法教育特色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法制教育的组织机制。学校法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部署创建实施工作。确定办公室、教务处、教育处、团委、警务室、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和各年级主任分工负责具体工作,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切实做到领导班子带头学习法律法规,带头依法办事,在学校管理各个环节上都坚持严格要求依法治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打造一支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勇挑重担,作风过硬的优秀管理队伍,成为学校民主法治建设的排头兵。

2、发挥课堂教育作用,抓好课堂主阵地教育。学校在建立全面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明确课时安排,充实教学力量,将课堂法制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之中,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紧密结合,与交通安全、禁毒、国防、环境等专题教育有机整合,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了不断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研究,提高法制教育的授课水平,要做到定期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培训教师。

3、切实用好《法律伴我成长》校本教材。学校编写的小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法律伴我成长》校本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新颖独特、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在案例剖析、法律答疑、法律小故事中学法、知法、用法,在第一阶段的试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要扩大战果,进一步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坚持开展课外法制教育活动,融法治教育于主题月活动中。

4、建设“三位一体”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认真做好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认真办好“家长学校”,设立家校联系卡,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法律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二、坚持文化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守教育理想。在认真学习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我们既要追求教育理想,又要面对教育现实。作为一所政府投入巨大的新办农村小学,我们要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规范办学、科学办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观念上,要极构建前瞻性的观念文化,明确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考试,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反对只见分数不见人,只顾分数不顾人的片面性发展。因此,要坚持严格规范办学,改变“分数考得越高,说明质量越高”的错误观念,积极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充分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一流教育,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群众心坎上。

2、坚持“师生共同发展与整体生态环境共生”办学理念。学校要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价值目标,关心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其次,要实施创新教育,把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获取知识方法、培养探究精神的手段,使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第三,学生要可持续发展,要成为志向高远、道德高尚、气质高雅、能力高强的一代新人;教师要可持续发展,要成为素质精良、团结进取、乐于奉献的战斗群体;学校要可持续发展,要成为让师生充满成功感的名校,能够提供真正优质教育的名校。

3、不断优化科学管理机制。学校管理要实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换,力求高标准定位、高效率运作,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的管理体制。切实做到“三个明确”,把握“三个领悟”。第一是明确党组织职能,领悟校长负责制的内涵。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应包括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校长(指挥决策)、党组织(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这“三驾马车”齐心协力,才能力量无比,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第二是明确党政关系着眼点,领悟工作目标的归一性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目标的一致性、中心工作的配套性、过程的同步性和方法的互补性。第三是明确重大决策出台程序,领悟党政配合的准则。学校重大决策必须按一定程序进行:报告现状,提出问题——分析原因,酝酿讨论——党政之间统一意见——教职工代表讨论审议——操作试行,效果反馈——不断改进,适度调整。

4、全方位实行校务公开。一是学校通过集体办公会议、各种座谈会、党政工团联席会、校长办公会、教研组长会、年级组长会等多渠道实行校务公开,重大问题提交一年一度的教代会审议,让广大教工参与决策;二是定期召开党、政、工、团负责人座谈会,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检查;三是发动全体党员教职工为学校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等。全方位公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类是需要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如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年度目标计划等重大决策;第二类是需要教职工监督的,如基建、物资采购、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等;第三类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如教工福利、评优奖励工作安排、奖惩规定等。

5、努力建设教科研文化。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只有积极倡导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经常举行常态课展示活动,并与执教者共同进行研、辩、论,才能够逐步有效构建先进的教科研文化,从而进一步构建乐学、会学的高效课堂。操作上,要求每位老师都拥有自己的微型课题,并且上交课题研究活动的具体安排。学校教科室、教导处根据各班的安排表随时组织教师观摩,并及时进行研讨。这样的常态化研究活动每周至少2次,每学期教师人均开放2次活动,听课二十来次;同时不放松年级组、全校其它形式的课题研究,以不间断的活动来检查、敦促、引领教师们的课题研究常态化,促使课题研究得以扎实开展、有效深入,一步一个脚印,直到有丰厚收获!

独立学院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思考 篇4

所谓内涵式发展, 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它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相比于强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的外延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新型、现代优化的教育发展模式。

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其主要指标是质量和效益。其发展更多的是出自内部需求, 主要范畴包括办学理念、制度、管理、校园文化等等。而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综合素质以及适应能力也是内涵式发展的范畴。

二、独立学院现存的问题

首先, 办学定位不清晰, 虽然各独立学院都积极走“优”、“独”、“民”的道路, 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 组织与管理工作开展得比较仓促, 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思考, 因而许多院校对于办学理念与定位还存在问题。由于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共享一些教育资源, 但同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上, 与母体高校又有一些差异, 要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 如何使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有所建树, 是独立学院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 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 首先在大多数独立学院中盲目追求规模大、设备全、刻意求豪华之风的现象愈演愈烈, 导致其负债累累, 许多负债已被列为银行高风险贷款;其次, 高校的盲目扩招导致在校学生人数的迅速上升, 这就使得不少独立学院在教学与学生管理等方面跟不上, 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最后, 由于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 使得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综合素质跟不上, 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第三, 师资队伍不稳定, 与其他高校相比, 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来源参差不齐, 有些是母体高校退休教师, 有些是在职研究生;而且独立学院的人事管理大多采用合同聘用制, 一般是三到五年聘用一次;再者由于独立学院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会使得一些老师另寻高就。因此, 独立学院的教师流动性大, 师资队伍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三、独立学院内涵式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 确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因此, 我们要牢固确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在学校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就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知识是学生就业的条件, 能力是学生谋生的手段, 素质是持续发展的资本。必须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建立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此,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 独立学院应当建立“专业+方向”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必修+主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一体两翼”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第二,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要手段。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评价, 考生对独立学院的选择, 关键取决于独立学院育人的质量。因此, 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将成为独立学院今后工作的主要矛盾。我认为做好这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当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据此对现有的学科进行调整;如果教学内容与方法可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那么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

第三, 师资建设的稳定和提高,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师资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正如梅贻琦老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 非大楼之谓也, 而大师谓也。”独立学院的发展必须紧紧依赖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对教师的有效激励、督促, 同时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 才能稳定一支专业过硬、数量相对充足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稳定了, 独立学院才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 从而提升其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学院内部的和谐稳定。独立学院应通过以下途径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第一, 建立一个包括评聘、考核、奖惩、激励等手段的科学的管理体制;第二,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大胆选拔、培养和提拔青年教师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 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第三, 是注重引进高水平教师, 加强对外的师资交流。

综上所述, 走内涵发展道路是独立学院转制的必然要求, 也是独立学院增强办学实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加强内涵建设、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是独立学院发展中的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它将涉及独立学院的方方面面。独立学院在加强其内涵建设、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工作中, 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坚持不懈。最后, 让我用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的一句话寄语独立学院。乔丹说:“我们的大学虽然是一所年轻的, 但它是人类智慧的继承者。凭着这个继承权, 就不愁没有迅猛而茁壮的成长。这所学校绝不因袭任何传统, 无论任何人都无法挡住他的去路, 它的路标全部是指向前方的。”

参考文献

[1]、吕星宇, 论“教育内涵式发展”[J].现代教育论丛.2010 (5)

论司法警察队伍的内涵式发展 篇5

山东省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法警支队 郑祥林

摘要:法院的司法警察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为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效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保障了法律的实施。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发展和司法改革不断推进,司法警察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司法警察的执法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队伍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警务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关键词:司法警察 内涵式发展

作为我国现有警察序列的一只,法院的司法警察作为保障司法安全的一只重要的准军事化力量,伴随着我国的法治建设,伴随着法院的发展,从无到有,逐年发展壮大,多年来为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效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保障了法律的实施。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司法警察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司法警察的执法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队伍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警务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探索队伍的内涵式发展给目前的警队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目标。

一、什么是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主要是与外延式相对而言的。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空间的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实力的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的是出自内在的需求。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 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二、在目前的历史时期司法警察谋求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应当说我国现代司法警察队伍还是一支比较年轻的队伍,从最初成立至今还不到20年的时间,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惑。多年来对司法警察队伍进行改革的呼声从没有停止过,历届两会都有代表提出这个问题。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至于这支队伍怎么走,怎么改革,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方向,一时间我们仿佛失去了方向,等待着被“安排”的命运,虽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我们现在仍然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在等待顶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在现有形势下,内涵式发展的提出给目前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无论司法警察队伍的最终归宿如何,我们相信历史必将赋予司法警察更大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我们现在就要做好迎接即将到来的责任和使命的准备,那就是不断提高队伍的自身素质,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迅速适应即将到来的变革。

三、人的发展是内涵式发展根本动力,是警队发展的内在需求。

司法安全是法院工作内在需求,但是对于司法警察队伍来说,是外部需求,司法程序需要安全保障,法律需要强制力量来保障,因此才有了司法警察这支武装力量的存在。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警务工作仅仅是满足于外部需求,满足于庭审保障任务的完成,不出事,满足于哪个庭室需要法警帮忙就派几个人过去,等等仅此而已,忽略了警队的内部需求。那么我们的内部需求是什么呢?那么既然我们存在了,我们自身有什么需求?我们认为人的发展是法警队伍发展的内在需求。虽然法警工作的内涵有诸多的方面,但是一切工作都应当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人的素质决定了队伍的素质,一切工作应当以帮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

司法警察的工作平淡、单

一、枯燥,从人的发展上讲这是很不利于人的发展的,是有悖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这也就是出现职业倦怠感的根本原因,也是法警队招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长期机械单一的工作会扼杀人的天性,使人精神和行为上出现退行,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下降。在我们警队的具体表现就是思想麻痹、工作懒散、管理松弛、得过且过。很多人才其实就是这样给用废掉了,很多年过去了,发现自己除了提押、看管、安检什么都不会,一旦离开现有岗位自己一无是处。当然这里有很大的个人因素在里面,是很多人自己放弃了自我成长,安于现状所造成的。但是作为一个组织,没有很好的承担起在促进人的发展上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不断提高队伍内涵。

那么作为警队如何克服法警工作本身的负面因素,促进人的发展呢?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认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各个不同部门的一个共同的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因此作为警队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关键所在。

1、充分发挥警队警训部门的职能。

虽然在法院有法官培训中心,教育处等部门负责全院干警的教育培训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对司法警察工作的了解,他们安排的培训没有针对性,甚至多年没有针对司法警察的专项培训。而现有的警训部门,特别是支队和大队的警训部门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组织训练走过场,应付差事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观方面是重警务轻教育,自己懒,不愿训;客观方面主要有警务工作繁重,相关人才缺乏,硬件条件不足,训练经费没有保障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困难其实都不难克服,只要我们有决心将教育培训工作搞好,对我们的干警真正负起责任,真正为他们的个人发展着想,就一定会赢得各种支持。

2、激活警训部门职能,应当从充实训练人才入手。

由于在培训上工作上缺少相应的人才,往往在开展训练时要从外面请武警、公安等部门的教官、专家来。这就明显的暴露出我们自身培训师资的不足。因此培养自己的教官和专家,是加强教育培训的关键。首先警队主要领导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在警队中不仅要担任领导角色,更要担当起某一方面的专家、教师的角色。其次要充分发挥业务骨干的作用,采取法警教法警的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规律,不断提高业务骨干的教学水平,不仅自身业务素质过硬,还要讲得出,教得会。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鼓励。比如授予警队首席教官等荣誉称号,每次讲课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助等等,提高训练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3、应当创新培训内容和模式,全面提高司法警察的各项素质。

由于只注重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得司法警察的其他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政治素养、心理素质、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各个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训。多样化的培训可以很好的补充警务工作的单一,有利于警员的心理健康和队伍的精神状态。警队除了要培养警务技能方面的人才之外还要注重培养政治理论、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专家。

4、创造丰富多样的警营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育警的作用。

每一种职业都会有自身特有的文化,文化是人的活动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东西,它具有客观现实性,但是文化也具有主观的可改造性。另外,文化有包容、感染、塑造的功能,作为一个刚刚加入一种职业的人来说,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文化的力量,他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文化在塑造人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可以说文化是一种人类行为的巨大的惯性,是一种习惯,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无形中就被推向了这种文化的方向。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们的司法警察队伍也有了一定的历史积累,虽然目前我们的社会认知度还不是很高,但是我们应当树立起自己的职业自信心,在信息化社会,我们更应该发挥各种媒介,多方面宣传司法警察工作,提高司法警察的社会认知度,提高法警文化对外的渗透作用。对于每一个警队也要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警文化,靠文化的力量提高司法警察的职业荣誉感、自信心、归属感和向心力。

内涵式发展,乳业发展的决胜手 篇6

这个项目之所以受到如此程度的关注,既是因为其作为亚洲最大乳业研究机构的规模,更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乳业科技研发机构,还是一个乳业科技服务平台。乳业专家陈渝表示,抓住了乳业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核心环节,就是抓住了乳业科技研发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因而这个研究院的诞生对企业乃至行业发展就有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接地气——科技转化的关键

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我国则为25%,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转化率的低下,使大量科技成果成为“展品”,科研价值难以形成生产力。这个情况,在农牧业科技成果方面更加突出。

这个问题的症结何在?专家认为,关键在于科技研发从诞生之时就要“接地气”,要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

企业自身的研究机构,天生就有着“接地气”的优势,与市场紧密结合。比如伊利的母乳数据库研究,就是企业科技研发接地气的一个典型事例。

早在2004年,伊利就开始联合有关机构对中国母乳的营养成分进行研究,至今已经采集母乳样本50万份,建立了首个中国母乳数据库。伊利依托母乳数据库的研究成果,在2008年推出了首款最贴近母乳的婴幼儿奶粉金领冠,让亿万中国宝宝吃上了专属产品。2011年底,金领冠系列产品再度升级,金领冠系列之“珍护婴幼儿奶粉”上市,为中国宝宝提供了最适合的奶粉的基础上,优化了营养成分,营养价值更进一步。金领冠系列产品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奶粉母乳化的一项空白,也使得中国母乳数据库这一科研成果成功落地。

但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都有这样“接地气”的便利条件,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因为工作方式和价值体系不同,难免产生市场难以消化的“夹生”技术。正因如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正因如此,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在伊利集团挂牌。

孵化器——科技转化的桥梁

科技孵化器在中国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87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孵化器之父”拉卡卡先生就来中国介绍了国外企业孵化器的经验,得到国家科委高度重视,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做了专题研究,分析在中国成立“孵化器”的可行性。1987年7月,中国第一个新技术孵化器成立。到目前为止,全国的孵化器达到上千个,规模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

但在乳品行业,研究机构分别建立在农业院校和企业自身,缺乏一批让二者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科技孵化器。而新建成的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就是这么一个孵化器。

据悉,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后,将作为乳业技术服务平台,集聚政府资源、行业资源、企业资源和科技项目资源,整合乳业创制链条,促进项目、平台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在科技研发人员和市场使用者之间搭建一个桥梁,既能够帮科技成果找到市场,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带动研发。这无疑将会加速乳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促进乳业产业集群的成长。

从一颗蛋到一只雏鸟,完成了孵化,也开启了生命征途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从这个意义上,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将帮助众多研发者解决技术转化路上“最后一英里”的问题,对行业的发展意义非凡。对此,中国乳协副理事长刘美菊这样说,伊利集团作为整个行业的领军企业,其领军地位不仅体现在生产规模、研发实力和销售收入上,更加体现在他强有力的社会责任和为了行业健康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内涵式发展——乳业转变方向

如果说,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的意义仅止于技术的孵化和转化,也许还不足以让业内人士如此重视,但此事还体现出一重更重要的意义:它是多年来中国乳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在上半年国家推出一系列“乳业新政”后,乳品行业将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的一个风向标。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7月22日成立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依托的是伊利集团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能力。据悉,截至2013年3月,伊利集团拥有专利授权1298项,自主研发的LHT乳糖水解技术、中国母乳数据库研究、CPP添加技术、乳铁蛋白无菌添加技术等多项的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集团内不仅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的研发平台。

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7

一、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内涵式发展”最初的含义是指通过学校内部挖潜而实现的扩张模式。“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的一对范畴, 原义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当初, 在很大程度上, 人们所说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都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 并没有给以精确的规定。“内涵型发展”就是指在不增加高校数量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内部挖潜来扩大招生规模的发展形式, 而“外延式发展”则指通过增加高校数量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形式。

后来内涵式发展赋予了新的含义, 即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增长模式。提高质量的思路就是进行办学资质评估, 增加优质师资的教学投入, 推行新的学生评教制度。这是一种与传统的重视数量、重视外在效益的发展思路不同的新的内涵式发展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开始指向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保障, 才是高等教育真正的内在发展, 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发展。所以,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最终转移到制度建设和文化保障上来。

二、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1) 办学层次定位偏差。

高职院校中存在一种办学定位上的认识, 就是把自己等同于专科学校, 或是着眼于专升本, 把学校定位在学术型、研究型学院, 甚至认为与中职学校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 办学规模认识偏差。

片面追求办学规模, 尽力提高在校学生人数, 认为在校人数越多即是学校声望越隆, 社会效益越佳。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办学质量的提升, 忽视学校软硬件设施是否能承受得起超规模发展的要求, 校外办学、甚至租赁办学, 从而造成管理上的沉重负担与办学风险。

(3) 管理理念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式的管理方式, 在实际工作当中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等) 配置不合理, 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各系、部习惯于把自己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掌握到自己手中, 缺了就跟学校伸手, 到手了就抓住不放, 不愿意共享, 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重复配置或者闲置。另一方面是实行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学校和系、部的关系, 责任、权力和义务不够清晰, 运行起来存在不少灰色地带, 角色错位的现像多有发生。造成学校管得太具体, 系、部的积极性和能量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而系、部过多地依赖学校, 缺乏对外竞争的意识、直接的危机意识和生存压力, 使得其发展的动力不足。

2. 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现在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由中专或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成, 办学历史不长。管理队伍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上还难免固囿在中职教育的思维定向中;师资基本上是以原来的队伍为班底, 学历、职称等达不到教育部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之要求, 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还留有中职教育的烙印;随着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新设专业的大量开设, 教师数量跟不上发展需要。

3. 办学经费短缺。

由于我国的投资体制是成倒三角形的, 最顶尖的是知名的学术型大学, 它们得到的经费最多。最低层的是职业类院校, 得到的办学经费最少;同时职业教育没有完全产业化, 不能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自身发展所需经费问题, 学杂费收入只占学校正常经费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经费缺口较大。与之相对的却是实训的巨大投入, 从而造成经费普遍紧张, 导致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教材建设滞后。如何解决办学经费的不足, 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问题。

4. 产学研不能有效结合。

当前对于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认识问题、机制问题、动力问题、政策问题等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行业、企业缺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企合作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去, 远没有走上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5. 缺乏把树立社会美誉度与学校品牌营销之间有机结合的意识。

社会美誉度是来自社会公众的关于学校的良好社会生存状况的集中反映和描述。教育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树立自己较高的社会美誉度, 但是学校不可能像企业那样, 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去营造自己的品牌形像。同时, 品牌的树立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沉积过程, 这是一个学校优良的校风、高水平的教育质量、优质的管理的外在体现, 是一种长期与外界沟通的结果。现在的高职院校, 由于大多由“三改一补”而成, 过去也没有过多地树品牌、搞营销的意识。

6. 学校事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不紧。

目前, 各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 仅仅着眼于学校事业的发展, 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以育人为本, 育人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从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办学以人才为本, 人才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的地位。但目前高职院校中强调学校发展的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少, 两者缺乏有机的结合。

三、发展策略思考

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 是学校实现创建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是学校因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选之策, 是学校保证稳定、发展和改革大局的必需之举。

1. 以观念更新为先导, 建设适应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

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不能忽视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发展。没有学校精神文化, 是不可能办好高职教育的。大学之大, 不在校园之大;高校之高, 不在楼宇之高;其大首先在于精神之大, 其高首先在于品位之高, 在于至高至大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人类精神。

(1) 准确认识高职教育定位。

高职教育应该这样定位:它是正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技术型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其人才培养规格, 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特征: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人才类型的技术性, 知识、能力的应用性, 职业岗位的基层性。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改革中, 应当努力形成“学术型”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翼齐飞的格局。高职院校应争取在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树立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 正确处理学校规模与办学质量的关系。

坚持规模适度, 质量为上。规模适度, 就是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办学目标相适应。在不超越学校的承受能力, 不降低办学质量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的规模就是适度的规模。质量为上, 就是说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办校之基, 强校之源。按照我国目前的高教发展战略, 在今后相当长的阶段, 质量是第一位的, 规模是第二位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战略。

(3) 把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有效整合或分流, 通过集约化的管理, 做到人力、物力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从集约化管理的角度来看, 人力资源可通过机构调整、机制改革、人员归整以及工作中的科学、标准、规范管理, 达到节约、高效的效果。进行集约化管理, 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考虑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上, 改变以往的领导方式, 让系、部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机制, 提高办学效率;进一步明确系、部的责、权、利, 使之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允许系、部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专业重点, 在学校总的方针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以系、部为实体, 实行经费动态包干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另外, 要实现机关职能的转变。长期以来, 学校机关的机构设置和工作方式, 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和浓厚的行政机关色彩, 主要职能是行政职能而不是服务职能。实行系、部为主体后, 机关要强化参谋和服务职能, 比如:跟踪国内外同行的信息动态, 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建议, 为校领导决策作参考;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校领导;为基层和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 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

2. 以师资建设为抓手, 构建学校发展平台。

师资是学校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没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就不可能实现, 内涵式发展战略就失去前提和基础。要促进内涵式发展,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适度、满足21世纪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及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建立严格的科学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定编、定岗、评聘、考核、奖惩、培养、提高等一系列制度, 引入、建立适合各自院情的绩效管理体系。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 培养他们爱岗敬业与奉献精神;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其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大胆选拔、培养和使用青年教师承担教学、科研重任, 使他们脱颖而出, 健康成才。增强人才意识, 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完善校内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强化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既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机制, 也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奋发有为的生态环境, 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将经营理念纳入到学校管理中, 提高办学效益。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使学校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 学校在办学中, 必然要计算成本, 并实现收益。那种封闭式的办学, 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应对这一转变的办法之一, 就是使学校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 将学院当作产业办。这就要求我们以“市场”为核心, 一切工作围绕市场转, 如校办产业整合、招生就业目标责任管理、培训成教目标责任管理、人事薪酬体系改革、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促使学院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 促使相关部门与市场全面接轨, 从而谋求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更好的社会效益。

4. 产学研有机结合, 走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要通过观念更新, 摒弃“搞校企合作没条件”的无所作为思想, 高职院校要从培养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出发, 认识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采取积极行动, 主动出击, 去争取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 寻找那些有经济实力、有发展前景、有人才需求、设备先进、管理现代化, 并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与之进行合作。

其次要找准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产品, 学校要善于以产品作为中介, 切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 通过合作开发新产品、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产品检测等, 成为合作伙伴, 共同获益。同时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一是通过“订单式”教学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二是为企业开展培训, 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此类办法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三是要建立机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训、培训校企联合工作委员会”, 制定相应的工作章程。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 并进行不定期的磋商, 通过这种机制的有效运转, 使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来, 也使学校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发展中去, 这样的合作才会深入持久。

5. 将经营的理念纳入到学校管理中, 提高办学效益。

高等职业教育要将市场营销的思想融人到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达到4P。所谓市场营销, 是指满足某一企业或个人的需求为目的, 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分析, 进行产品设计、产品加工、产品定位、产品销售渠道设计和产品促销等一系列计划或实施的过程, 可以说营销就是创造顾客的价值, 达到双赢的目的。4P即产品 (Product) , 就是学校经营的学科或专业;价格 (Price) 就是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及各项杂费;分销渠道 (Place) 就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学习方式, 如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专题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促销 (Promotion) 就是学校进行的各种招生宣传、毕业生的就业推荐等工作。在加入WTO的大背景及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要求我们树立市场意识, 承认学生、家长、上级主管就是我们的客户, 学生就是我们服务的主体。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毕业生就业, 来推销我们的毕业生;通过有特色的招生广告, 来宣传我们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通过导向ISO认证, 树立依法办事的精神;通过内部成本的核算, 减轻学校的办学负担, 提高办学效益。

6. 把学校事业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要把学校的发展同与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队伍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要为教师群体和个人的事业发展提供最广阔的工作平台, 从精神到物质上都始终提供强大的支撑。把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在学校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 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只有这样, 学校的发展和师生员工的发展及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才会高度一致, 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师生员工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将以其昂扬进取的创新精神, 勤奋积极的敬业精神, 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没有全校师生员工“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事业的发展无从谈起, 内涵式发展战略就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摘要: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一般来说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规模求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以质量求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以品牌求发展, 第四个阶段是以文化求发展。文章对如何突破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瓶颈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蒋建华.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做哪些相应的政策调整[N].中国教育报, 2005.04.02

[2].黄志建.高职教育应当树立市场营销理念.高职高专教育启思录——百名院校长的办学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4

内涵式发展思考 篇8

关键词:卫生,中职教育,内涵

近年来, 我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获得长足发展, 卫生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然而, 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分教育市场份额的拐点时, 尤其是当发展规模制约了质量的提升, 求大求速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亟待转变, 教育模式、育人模式、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等事关职教长远发展的要素亦应进一步优化, 才能促进中职教育平稳健康发展。

一、更新办学理念, 拓展办学空间

虽然医学教育发展很迅猛, 医护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省的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在基层卫生单位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一些乡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接受正规全日制卫生学历教育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多, 据此, 中等卫生类职业学校应重新审视发展路径, 要把人才培养规格重新定位于面向基层医院、面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面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 把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初中级护理、药学相关类卫生技术人才作为主攻方向。这不仅可以改善本地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结构, 同时, 锻炼了教师队伍, 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提高了学校知名度, 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二、加强专业建设, 打造“品牌”专业

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 卫生类中职学校按照“强优、重基、支新”的方针, 大力培植品牌专业, 对创办历史悠久的专业进行重点扶持, 努力创设新兴专业。近几年来, 为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中职学校更应及时改造和调整专业设置, 优化专业结构, 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和人才规格, 果断取消市场需求不旺的专业, 保留了护理、助产、药剂、口腔工艺技术等具有稳定市场需求的专业。在对优势专业升级的同时, 应积极申请开办新兴专业。如针对乡村卫生人员技术力量的薄弱和不足的现状, 开设农村医学专业等。这既符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 也满足农村医疗卫生的需求, 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后劲。

三、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砝码, 学校通过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规模, 为各专业学生实习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一是要改善校内实训基地上层次。如积极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 大力改善实训基础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将再现真实的临床护理文化氛围, 充分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 技能训练与临床护理岗位零距离, 有助于学生今后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迅速地适应护士角色的转换。二是扩大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卫生类学校应积极谋划和实行“校 (医) 院对接、校 (医) 院合一、校 (医) 院互动”的教学模式, 以行业办学为主, 确定培养目标以岗位需要为主, 调整课程体系以实践能力为主, 培养专业技能以实训基地为主。要充分构建以本省实习基地为主, 同时辐射到广东、福建和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覆盖各专业的实习网络, 让一批数量充足、稳定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坚强的后盾。三是坚持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相结合。学校在注重实践教学硬件及网络建设的同时,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专业建设、以赛促学生就业, 充分把大赛的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经常举办全校性的护理及口腔工艺技术等项目竞赛, 在校内形成了浓厚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是制约我省卫生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要通过从高校引进人才或派出骨干教师出境进行培训学习, 着力培养一批基础理论功底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同时, 应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提升计划, 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医院临床、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思考 篇9

关键词:学校,内涵,概念,策略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 要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关键在学校的内涵。学校内涵是指学校内在的涵养, 即一所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隐性因素, 它包括学校的历史文化、人员素质、理念思想、学科课程等。与内涵相对的是外显, 如学校的办学规模、社会形象、建筑设施、教学活动等。

关于学校内涵与外显的关系, 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两句话来比方最为合适。《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其中“高”就是山的外显, “仙”则是它的内涵;“深”是水的外显, “龙”则是它的内涵。这两句话不但说明了外显和内涵的关系, 还说明内涵比外显更重要。外显是标, 内涵是本, 只有内外兼修, 标本兼治, 才是实现学校发展的科学策略。

那么, 如何做到内外兼修, 标本兼治呢?

一、外树形象, 内强师资

学校加强社会宣传, 在社会受众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是十分必要的。否则, 群众对你不了解, 不选择将孩子送到你这个学校学习, 你就不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没有好的苗子, 学校的教育效果也会打折扣。良好的学校形象, 能够增强学校竞争力, 对于吸纳优秀教育人才和优质生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上也会处于劣势, 从而阻滞学校的发展。

但是, 形象毕竟是外观给人的感觉, 教师才是学校的主体, 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专业成长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 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教师素质是决定学生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正所谓“择校不如择师”,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抗战时期迁居后方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那么艰苦, 校舍设施和学校名气与世界其他大学简直无法可比, 但因为聚集了一批大师, 所以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正如梅贻琦校长反复强调的“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 “大学者, 非大楼之谓也, 乃大师之谓也”, “吾人应努力奔赴之第一事, 盖为师资之充实”。大学如此, 小学亦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反过来又会对学校的形象产生积极和正面的效应, 从而使两者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学校发展中, 应把人的因素, 即师资放在第一位。

二、外扩规模, 内修思想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这是自然界的规则。因此, 适当扩大办学规模, 让自己的学校能经受竞争的考验, 成为了很多校长体现学校发展的首要选择。

但是, 规模扩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作为支撑。否则, 缺少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充实, 迅速扩大的学校只能是一个“充气娃娃”, 再大的规模也只是一具急剧膨胀的躯壳。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过:“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可以改变, 但是理念却是最重要的。”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定会把主要精力放到修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上, 因为“思想决定行动”。思想理念的问题解决了, 技术上的学习和运用反而是较为容易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可以让校长在学校发展中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 不人云亦云, 不盲目跟风, “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众”, 真正按教育规律指导教育, 按事物成长规律发展学校。因此, 校长应该努力修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 既要埋头拉车, 又要抬头看路。在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同时, 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引领行政团队, 引领教师群体, 让他们在教育行动中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 这样的学校才是大而强的学校, 这样的学校发展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外建设施, 内炼文化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风气也影响到学校发展中, 很多校长为了尽快地展示自己的管理成果, 都习惯选择建设各类教学设施这个捷径。于是崭新的教学楼, 漂亮的运动场, 先进的实验室等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亮点”, 这些东西也的确深深吸引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大众的眼球。

诚然, 学校要达成教育目的, 必要的校舍设施是不可缺少的, 但如果只注重硬件建设, 忽视文化修炼, 那就是见物不见人, 其结果是投入再多也得不到所期望的回报。改革开放30多年了, 学校的校舍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 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之问”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文化本来就是学校内涵的重要成分, 可曾几何时, 教育却与文化渐行渐远。文化缺失的教育会将儿童带入一个他们倍感陌生、抽象、片面和异己的地带, 这样的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底、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

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在关于文化的精辟描述时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 随地乱滚, 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学校文化也就是能够把散落的师生个体和学校各要素串成一个整体的那一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是一个学校发展进程中沉潜下来的一种聚合力, 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标记。

四、外展活动, 内设课程

当今社会信息发达, 传播迅速, 如果不加强宣传, 社会大众会被虚假不实信息所诱惑。因此, 学校在一些场合, 不失时机地通过一些活动来向社会和上级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 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赢得上级支持和群众的信赖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但一些学校却剑走偏锋, 甚至投机取巧。如有的学校将优质师资集中到抽考年级和学科, 甚至砍掉一些课程, 搞突击教学;有的学校不顾校情, 不做科学分析, 放弃自身优势, 盲目跟风搞乒乓球、篮球、管弦乐队等。这样的活动, 背离了教育的本真, 干扰了学校的正常发展。

活动只是学校教学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 课程才是学校教学的核心, 才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有效载体。所谓课程就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课程的形式来实施的, 活动的展示应该是课程实施效果的自然外显, 课程的优劣才是决定学生成长的关键。然而遗憾的是, 我们现在还有多少学校的生物课在解剖青蛙和鲫鱼?还有多少老师会制作和使用标本?甚至有多少学校将国家课程开齐上足?

为了张扬教育个性, 破解“千校一面”困局, 国家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然而, 长期以来, 学校和教师都习惯了使用国家提供的课程进行教学, 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已经极度退化甚至丧失。而一个教育家式的校长, 肯定会实施好国家课程, 并积极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 用自己的精品课程、优势课程和特色课程来吸引大众, 成长学生。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内涵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是百年工程。一所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 本质发展, 必须是立足于内, 着眼于外, 通过内外兼修, 标本兼治的策略来实现的。也唯有如此, 才能使学校成为有“仙”之“山”, 有“龙”之“水”, 才能实现生有“灵”而校有“名”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潘际銮西南联大办学经验对我们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日第12版.

[2]李震教育理念:概念、特点和作用[J]教书育人2005年第01期.

[3]丁群安黄亲国西南联大的办学实践及其启示[J]南京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10月.

内涵式发展思考 篇10

在孔子学院的长期规划中,我们看到许多数字化的目标,看到一些具有深度的远景设计,但是很少看到能够达成这些目标的机制改革和路径设计。如果没有不断推进的机制改革,没有不断拓展的路径设计,那么就很难保证可持续发展。目前,孔子学院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加注重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各方对孔子学院建设的共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允许孔子学院多样化发展

合作办学是孔子学院坚持的原则,但是并不意味着具体的办学模式只能是双方合作开办,也应该允许独立办学等不同的模式存在。我们之所以始终坚持合作办学的原则,既是出于尊重外方,并调动其热情和参与度的考虑,同时,也是出于应对他人眼光的考虑,为在建设过程中面对非议与责难时能够占据舆论高点框定前提。但是我们对合作办学的具体内涵存在着认识局限。

(二)尽快落实区域化发展和管理

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孔子学院数量的不断增加,孔子学院决策层已经注意到区域差别,并开始逐步落实区域发展。但是,这种区域化发展总体上来说更多的还只是布局考量。虽然孔子学院召开地区性会议已经形成机制,但是基本以大洲为组织单位的方式决定了类似的会议主要还只是起导向、宣传作用,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全球化发展已经让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的前提之一是理解、接纳和适应多元性。

(三)继续加大推进本土化建设

孔子学院的本土化包括两个方面:如何融入当地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孔子学院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本土化建设推进一直不理想,始终显得有心无力,不得要领。本土师资队伍始终不稳定,本土参与度始终有限,很多本土的有益建议未能反馈或采纳,很多外方的热情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或时常受挫。事实上,孔子学院本土化建设和多样化发展、区域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由于没能很好地实现因地制宜地发展,因此也就始终没有合适的办法推进本土化建设。许多孔子学院的项目变成了一厢情愿,许多活动也更像是自娱自乐。

(四)着手构建立体化管理机制

当孔子学院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就会成为一种发展羁绊。陷入越来越多具体细节的决策层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结构性的优化调整。因此,着手构建立体化的管理机制应当成为孔子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立体化的管理,就是要依据区域化的原则,在孔子学院总部和单个孔子学院之间建立能够承担起更大权责、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中间管理单元。孔子学院总部现有的机制下,许多项目官员往往一个人要对应好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孔子学院,这使得他们更多地只能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忙于筹备各种会议,下发各种文件或通知,解决各种琐碎的问题。

二、孔子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建设

在孔子学院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做到上述改革与创新,需要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路径设计。这其中,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管理重心下沉,管理单元前移

孔子学院发展需要淡化行政行为,加强市场化能力。孔子学院应该学习和借鉴一些国际大型企业的经验,根据需要建设一批靠近市场前沿的中间管理单元,并赋予其更多的权力职责,从而实现管理重心下沉,促进管理效益提升。当前孔子学院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使得绝大多数问题只有一个沟通渠道和解决窗口,面对数量不断增长的孔子学院,极易导致管理僵化,反应迟缓,效率低下,进而导致问题积攒,矛盾沉淀。事实上,孔子学院决策层对这一问题已经有所认识,在孔子学院2012—2020年发展规划中,孔子学院提出了靠前服务的发展思路。该规划中提到:试点建立孔子学院总部区域服务中心,实现靠前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促进区域内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共享[1]。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这样的规划依旧还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未见具体行动。要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世界各国各地汉语学习的市场需求,分片区建立一批孔子学院中间管理单元,依照市场规律,细化管理指导,这对孔子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管理单元,可以在国外,也可以在国内占据地域优势的省份或城市。孔子学院通过这些管理单元,以点带面,构建起立体化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协调指导,发挥出每一所孔子学院的最大作用。

(二)推行职业化,建设人才库

孔子学院经历了十年的建设,但是却没有培养出一批从事孔子学院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也没有能够长期依靠的专家群体,而且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孔子学院外方人员绝大多数都非专职,期望他们通过短期培训期来百分之百地落实孔子学院工作显然不太现实。而孔子学院的中方人员,无论是志愿者、教师还是负责人,都存在着轮换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员的使用基本都属于一次性的,一些教师适应了当地的社会,掌握了当地的语言,但却面临着任期结束、无法继续留在这一行业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原发性糖尿病下一篇:语文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