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

2024-06-23

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精选五篇)

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 篇1

一、头脑清醒, 认清电视对传统文化的责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作为电视媒体, 其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特征, 对现实环境信息的记录具有最大量和最逼真的特点, 比报刊、书籍、广播的记录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感知习惯。所以电视媒体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更具有传播面广、覆盖率大的优势。因此, 电视媒体应主动承担起起传统文化历史责任, 做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二、多管齐下, 认真履行电视对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 利用《息县新闻》弘扬传统文化

《息县新闻》是息县电视台的主打和品牌节目。我们借助新闻节目的直观、快捷、高效的宣传优势, 全方位挖掘县域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素材, 扩大宣传范围, 加大报道力度, 利用新闻长消息、短消息、新闻评论等多种形式, 让传统文化在《息县新闻》中天天有画面、有声音, 第一时间让观众在日常生活和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息县民众心中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二) 利用传统文化频道弘扬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它应该融入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但是, 目前我们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拜金主义等都对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的礼仪之邦, 也即将面临传统文化断层、道德仁义缺失的囧状, 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县级电视宣传主流媒体应将弘扬传统文化的义务责任承担起来,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厚做实。从2012年8月份开始, 将息县二套节目确定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频道, 把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于全天节目, 在传统文化频道中, 将节目分成若干板块, 除播放大量格调高雅、主题鲜明突出、内涵博大精深的诸如《百家讲坛》《礼行天下》《公益广告》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电影、电视剧之外, 我们还自办了《孝满息州》《德治在县》《墨香息州》等栏目。只要全县干部群众打开电视, 就能收看到传统文化节目, 吸收正能量。

(三) 利用电视专题节目弘扬传统文化

电视新闻的宣传其特点是一个“快”字, 而电视专题报道的优势是一个“深”字, 电视专题能产生深度的报道, 有深度就是有力度, 有力度则影响更大, 息县是“中华第一县”, 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与博大精深、历史厚重的华夏文明一脉相承。2013年全县推动数十名孝亲模范, 并逐人录制专题, 在电视台反复播出, 宣传这些感人至深的孝心的故事, 其中, 岳德珍获得了“2013年中原十大孝子”荣誉称号。2014年录制播出感动息县十大人物, 2015年又推出《德治在县》栏目, 让这些孝老爱亲、道德高尚、无私奉献、感人至深的模范人物在息县大放异彩, 从而使传统文化频道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立体宣传模式。

(四) 打造一支过硬队伍弘扬传统文化

为了打造一支过硬的队伍来承担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先学、学深、学透、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每周都专门组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活动,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培养爱岗敬业意识, 奠定做好传统文化宣传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整合资源, 把专业的人才, 精良的设备投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宣传上, 通过这些资源的调整和配置, 让中华传统文化如美食一样, 如茗茶一般浸润息县人之心脾, 滋养息县人之胸怀, 补养息县人浩然之正气。

三、发挥优势, 努力放大电视对传统文化的责任

目前, 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媒体都在大力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作为县级电视台也应发挥地方台的宣传优势, 进一步放大责任, 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制成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和栏目、用群众身边的人, 身边的事教育群众, 提高节目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量大味足的精神食粮。用一个县级电视媒体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用媒体的力量来引导、感染教化人们, 让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 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下, 自觉的养成懂文明、重礼仪、有良知、有爱心的好国民,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圆伟大中国梦。

电视台是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应当起到教育社会的职责, 作为电视媒体人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我们的手中的笔和设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中原大地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国人文明礼仪缺失, 道德逐渐滑坡现场等现象, 作为主流媒体电视台而言, 应在舆论宣传方面承担责任, 起到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阵地。为此, 作为电视主流媒体, 必须旗帜鲜明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媒体责任

参考文献

[1]林文漪.《文明》杂志肩负历史的重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做出新的贡献[J].文明, 2011 (12) .

[2]胡占凡.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主阵地[J].电视研究, 2014 (05) .

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 篇2

摘要:文化传播是电视媒体的基本功能,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宣扬,既是电视媒体应承担的重要职责,又是完善电视媒体功能、丰富电视媒体节目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效策略。而对我国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特征以及传播路径进行研究,对我国传播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视媒体;武术竞技类节目;武术文化;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电视媒体的基本功能,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宣扬,也是电视媒体应承担的重要职责,更是完善电视媒体功能、丰富电视媒体节目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效策略。而对我国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特征以及传播路径做出研究,对我国传播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特征分析

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依赖自身的创意与策划,《武林大会》《武林风》等是我国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成功代表,这些节目不仅弘扬了我国的武术文化,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同时推动了国内外武术界的交流,并提升了我国武术竞技的技术,因此,武术竞技类节目的发展,实现了大众传媒与武术文化的双赢。当然,这些节目的成功,是因为节目承载着关注武术发展、推动媒体传播的核心理念,同时能引发观众的文化共鸣以及国外观众的收视兴趣。对于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可以从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分析。

1.使命——传播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媒体责任感

电视节目的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即传播者在节目策划中,需要重视并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为栏目的发展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因此,作为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创作团队与传播主体,需要在赞助者与受众之间寻求平衡,这是节目得以保持生命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前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武术领域就面临着严重的继承危机,而直到21世纪初期,我国武术的展示空间已经变得十分狭窄,这对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不巨大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媒体人必须承担起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使命并有所作为。

2.愿景——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媒品牌

无论是《武林大会》还是《武林风》,这些节目不仅获得了受众的肯定与欢迎,而且也形成了从电视栏目到知识产权再到市场和市场衍生品的产业链。《武林大会》是一档包含传统武术元素的电视节目,在推动节目发展方面提出要实现国际赛事的视觉体验与发展愿景,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武林大会》将传承武术精髓与还原真实武林当做自身的发展宗旨,在国内电视、体育竞技栏目甚至国际传媒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使《武林大会》有领略传统武术的品牌魅力;《武林风》不仅有打造武术传播品牌的发展愿景,而且有推动武术成为常规赛事的野心,希望国内武术领域能够产生以“武林风”为名的金腰带,金腰带是职业拳击组织为冠军提供的奖励。在实践中,《武林风》做了精心的策划与不懈的努力,从开播至今,不断开展国际交流和武术竞技比赛,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3.核心价值观——彰显武术文化魅力及娱乐功能,推动武术文化与传媒事业共同发展

当前我国优秀的武术竞技类节目,通过武术的魅力以及武德文化构建起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草根特性,为了使大众深入了解与认知武术以及武术精神,武术竞技类节目通过“武技、武德、武者”的三武精神对受众进行引导,而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更多的娱乐和文化体验。从武术竞技类节目的核心价值观来看,可以用文化性、独特性、娱乐性、原创性以及交流性来概括。其中,文化性是指节目对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以及扩展武术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空间;独特性是指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节目,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娱乐性是指节目的娱乐与竞技元素等带给受众娱乐的体验;原创性是指创立武术竞技类节目,使节目从无到有,并体现了大制作的特点;交流性是指节目体现武术文化技艺切磋的特点,推动世界武术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在武术竞技类节目彰显武术文化魅力、发挥娱乐大众功能的同时,传媒事业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如河南卫视的《武林风》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标志性节目,这对河南卫视开展品牌构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精心策划,对武术文化与传媒事业的共同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启示

1.媒体人应有武术文化传播的使命感

从电视媒体的发展环境来看,节目资源的匮乏、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以及国际媒体的加入,都给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电视节目,为我国电视媒体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来看,我国武术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传奇,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武术文化也曾陷入边缘化的`境地,传统武技也不得不面对逐渐衰退的问题。武术竞技在电视节目中的融入,对于拓展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以及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媒体人需要树立起传播武术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不断地挖掘武术文化,创作出雅俗共赏的武术竞技类节目。

2.武术文化传播要走精品化路线

目前电视节目的同质化问题严重。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提升受众品位、走精品化路线,是满足受众需求与审美期待的有效策略。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要求电视媒体提升竞技选手的专业水平,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彰显武术竞技节目的文化内涵,并提升节目的生命力。由于武术搬上电视媒体的时间不长,虽然武术竞技类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栏目本身存在不稳定与不成熟性。因此,电视媒体人要有创新意识,对武术竞技类节目的表现形式要不断地创新,做到适应受众需求、提升节目品质,推动武术竞技类节目的长远发展。

3.武术文化传播需要竞技性与娱乐性

在竞技性方面,武术竞技类节目具有综艺性,应不断推动参赛人员、裁判队伍以及解说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这要求电视媒体要与社会单位进行广泛的互动,同时强调解说人员的培养,通过提升解说人员的武术专业知识,来提升比赛的专业性。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竞技性与娱乐性,电视媒体有必要开展线下活动,如开展武术节、武术博览会等,为武术文化做宣传。作为电视媒体人,也需要提升武术竞技类节目的时尚性,意识到传统文化的表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体现时代特点,这样受众才能更好地接受武术竞技与文化。通过时尚化的包装策略,凸显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

结语

娱乐化背景的电视媒体责任 篇3

关键词:娱乐化背景;电视媒体;责任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84-0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的演化,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只要有网络和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刻的在任何媒介平台上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因此以电视媒体为主的各类媒体要吸引广大观众的注意力,要有收视率,各类媒体的娱乐化已经形成了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块。但是电视媒体在进行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同时,也是必须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的。客观的说,一方面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和有效的发展,通过娱乐化的进程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很多娱乐综艺节目更应该娱乐化的形式表现出节目的优点;但是另一方面,电视节目的功能还是在于教育意义上,在娱乐化的背景下,更应该关注电视媒体的责任,结合娱乐化和责任,做出更多好地文艺作品。

所谓电视媒体责任,在于在进行媒体传播和媒体宣传的时候,要正确的完整说明此内容赋予的意义,必须是事实的,是具有真理的;电视媒体责任还要在公平的处上给大众有一个正确评价的场所,要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如实的反映社会现象,不可使之偏斜;电视媒体责任的目标应该是与社会目标和社会价值标准相一致的,不能简单的为了收视率,而粗制滥造,要共同为之社会奋斗为目标,呈现社会上善良的一面,使之社会大众在接受电视媒体的同时建立社会高尚的价值标准观念;另外,电视媒体还要担负起随时为社会和市场供应信息和咨询的责任,要让社会大众第一时间指导最新的消息,肩负起自身的责任。

一、娱乐化背景下的电视媒体责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担负相应的文化责任

“电视当然是娱乐的,也必须是娱乐的,这种娱乐不应只是成为拒绝责任的无谓嬉戏,而应是潜在着必要的建设力量的娱乐。娱乐中渗透包容着鲜明的精神特质。娱乐的电视同样可以承载严肃的文化责任。 ”大家都知道,娱乐化的节目可以让大众十分开心的享受电视节目,尤其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观众在享受电视节目的时候,喜欢悠闲而毫无压力,因此,电视节目必须要真正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担负起相应的文化责任,才能够把自己的节目越办越好。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大,在新媒体时代,全世界媒体融合进程也在加快,我国电视事业也受到国外电视事业的冲击,我国的电视节目要有吸引力,就必须认真的学习国内外好节目的好的经验,承担其自己媒体的文化需求的责任,才能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和收视率。比如近两年来,湖南卫视开发的系列的亲子、少儿节目,比如变形记、爸爸去哪儿、一年级,等节目都打造了反映我国社会现实的境况,并且通过不同层次的打造,把幼儿、小学、中学、大学、成年人等收视群体都结合起来了,“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塑造了幼儿的发展;“一年级”成功的展现了小学学生的表现和生活;“变形记”也打开了中学学生的发展;一系列的快女快男节目在大学生层次中也有好的口碑,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节目更是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爱不释手。在这些电视节目中,都是在娱乐化的背景下,担负起自身的文化责任的,也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

因此,在娱乐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还是让电视节目好看,好看的电视节目才有好的收视率,但是在娱乐化的过程中媒体责 任 “娱乐的电视能否承载严肃的文化责任,严格 地说,这不是一个能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的问题。文化责任的严肃性,不仅仅在于它如何承载思想的、道德的或政治的使命,更大程度上,在于它 如何承载改善生活、完善生活、提高生活 ( 根本上 也是为了人自身 ) 的历史责任。 ”电视媒体承担的文化现象在娱乐化背景下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责任,必须承担。

二、娱乐化背景下的电视媒体是寓教于乐的节目,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娱乐化背景的电视媒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的功能,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性是越来越严重,电视节目的制作不能粗制滥造,要有较高的品味和品质,要用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需求。不能够因为片面的追求经历效益和收视率从而形成庸俗、媚俗和低俗的作品。

在我国电视媒体是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达党的声音,因此要正确的用价值观和价值导向来做好节目,是电视媒体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因为经济效益在观众中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充斥着插科打诨、低级趣味的气息。目前在电视节目中,有一些节目为了收视率,在娱乐化進程中,失去了节目的真实性,并且不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因此,电视媒体一方面在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关注节目的娱乐化同时,另一方面,还应该给 观众带来相应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的享受,从艺术的角度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牢记媒体应担负起来的社会责任,满足观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也让观众得到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力量,才是娱乐化背景下的电视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侯敏,过度娱乐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采编,2012年2月.

[2]朱向欣,泛娱乐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责任意识,当代电视,2015年7月.

[3]王雪梅,网络小说改编剧价值呈现与效果反思,电影文学,2015年3月第6期.

[4]曹飞,市场新闻娱乐化现象扩散模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5月.

[5]许晓洁,电视新闻娱乐化研究,西北大学,2010年6月.

[6]刘彤; 王雪梅,浅谈电视综艺节目的跨界盈利与美学经济——以湖南卫视《一年级》为例,中国电视,2015年7月第7期.

[7]黄艳丽,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之批判,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5月.

[8]蒋晓艳,论电视民生新闻的泛娱乐化,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4月.

谈地方电视台的媒体责任 篇4

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 电视媒体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等上百套节目的夹击下, 地方电视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 各地方电视台想方设法谋生存求发展, 将吸引观众和追逐利益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 忽视了自身作为媒体的重大责任。

现阶段地方电视台媒体责任的丧失

1. 虚假广告充斥荧屏。

广告是电视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电视台由于自身局限性很难得到大品牌客户的青睐, 广告客户的选择性较小, 很多医药广告趁虚而入, 例如各种涉性药品、医疗、保健品广告以及相关电视购物广告, 内容低俗, 画面不雅。然而地方电视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往往对这些不良的商业传播采取了听之任之的默许态度。这些广告不仅会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损害消费者的直接利益, 而且污染荧屏, 严重损害了地方电视台自身的公信力, 使公众对媒体的忠诚度大打折扣。

2. 花边新闻哗众取宠。

越来越多的地方电视台意识到, 在跟省级和国家级电视的竞争中, 地方电视台唯一的优势就是本土化, 只有扎根于当地观众的需求, 才会吸引他们的眼球。于是, 很多地方新闻、方言节目、本土娱乐节目应运而生。可问题也接踵而来。地方信息资源毕竟有限, 如何将本土栏目做得好看、做得丰富成了这些栏目的首要问题。很多栏目在信息源头上做开了文章。首先是奇人异事, 越怪异越能吸引眼球, 什么三条腿的鸡两个头的蛇都上了新闻;其次是家长里短, 婆媳吵架、夫妻对骂都不再是隐私;最后一招是网络视频, 顾不得清晰度极低的画面效果, 真真假假就上了荧屏。这些招数确是吸引了很多猎奇心理的观众, 但是, 电视就是搜奇猎异的工具吗?长此以往真的有利于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吗?

地方电视台的媒体责任

电视媒体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最普遍而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 基本的功能是正确、及时、公正、客观地向公众传递信息, 同时更主要的还要坚持和履行对社会对公众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引导和教化责任。

近几年来, 整个的媒体环境充斥着商业化、庸俗化和市侩气。娱乐至上的氛围中, 一切都只为吸引观众眼球, 对内容和题材的思考选择与把关日渐松懈。皇帝戏、辫子戏、武打戏连篇累牍, 充满荧屏;虚假伪劣产品广告铺天盖地, 冠冕堂皇;超男超女相亲选秀等无聊噱头节目层出不穷。媒体越来越变得浮躁和无聊。在这种浮躁中, 媒体沦为为利所驱的一般商业企业, 责任感与公信力也越来越淡化和缺失。媒体对社会浮躁推波助澜, 而浮躁中的社会人又进一步恶化媒体的浮躁。

地方电视台追求收视率并没有错, 追求效益也无可厚非, 但如何追求、通过何种方式与途径去实现却值得深思。媒体要服务社会、服务观众, 但不等于一定要取悦观众、献媚观众。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不能完全按照病人要求治病一样, 媒体同样要坚持和奉守自己的准则。

闾丘露薇说:“在大部分人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之前, 媒体追求收视率, 吸引眼球, 只会让这个社会更加浮躁, 甚至误导民众。媒体是应该拥有社会责任的, 特别是中国的媒体。因为中国民众目前的选择并不多。

地方电视台媒体责任的重塑

面对众多电视媒体, 观众现在有更多的选择权, 怎样让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停在本台, 是每个电视台的终极任务。与以往不同, 电视的主要功能也已经从宣传教育向传播信息和娱乐方向发展, 人们打开电视机常常想从中获得的是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 或者是一些实用的、能为自身发展带来直接利益的信息。从电视传播的角度看, 电视节目的价值最终应体现在电视观众身上, 他们是否愿意看、是否从中受益都关系到节目的成败。由此可见, 无论是虚假广告还是所谓民生新闻中的鸡毛蒜皮都不会是观众所乐于接受的。地方电视台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损害了自身形象, 造成观众的长久流失。重塑媒体责任, 改观媒体形象刻不容缓。

1. 地方电视台从业者自身素养的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 假新闻会对媒体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巨大损害, 消息的准确性比早一点发布永远高一个层次。所以, 新闻媒介作为受众的“第三只眼睛”, 就有义务向受众提供最真实的信息,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首先,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敬业精神。对新闻源的核实, 对新闻线索的考察以及对受众的反馈都应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于电视媒体来说, 如何获得丰富的新闻素材, 对信息进行筛选是关键所在。地市级电视台要做好本土化的新闻, 应当增强服务意识, 采用百姓生活化的视角, 站在百姓的立场上, 传播百姓喜闻乐见的信息, 说出百姓关心的事, 传递百姓急于了解的资讯, 为百姓的生活做指导, 为百姓排忧解难。那些打着民生幌子的家长里短, 真假无法考证的网络消息, 都应当杜绝。

其次,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刘向东曾在《弘扬职业精神, 恪守职业道德》一文中指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是新闻工作者素质诸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 最可宝贵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她对其他素质具有决定性的、统领性的作用。”新闻工作者所从事的事业具有导向作用, 还具有社会教育的职能, 新闻媒体的言行和新闻报道会对人们产生重大影响。如何把握舆论的导向?如何通过现象判断本质?特别是对一些介于既不违法, 但又不文明之间的一些事件如何准确判断?等等。新闻工作者无法回避媒体自身的利益, 但又要考虑社会效益, 在两者只能取一的情况下, 道德观念起着确保舆论引导正确的决定作用。正确的道德观可以使新闻工作者准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 知晓什么是荣, 怎样是耻。

新闻工作者应通过道德修养的提升, 自觉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先, 正面报道为主, 社会效益优先。要以准确的信息取代虚假模糊以及失实的信息。运用冷静、科学的分析对待采访中遇到的人和事。弘扬社会核心价值,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加强地方电视台的内部管理

重塑媒体公信力, 不仅要依靠道德和记者的自律, 同时也要加强新闻机构的内部管理, 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地方电视台的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非一朝一夕能为之。我们必须明确的是, 新闻机构应摆正经济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 媒体公信力的打造和追求经济利益并不冲突。传达有用的信息知识并刊登真实的广告讯息就可以使媒体在获利的同时得到观众的认同, 通俗不等于低俗, 获取利益不能以失去受众为代价。

地方电视台要不断变革现行管理体制, 调整现行广告收入和节目生产的运作模式, 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 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才是制胜的关键。

小结

著名导演张纪中:“无论是电视媒体, 还是其他制作单位, 最可贵的是要有艺术良知和责任感, 创作源于生活, 影视剧的创作更是如此, 不仅再现生活, 还注定要引导生活, 责任非常重大。

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 篇5

以语言文字作为核心内容的电视节目,要从语言文字本身的特性出发来设计。中国的电视节目设计,拿来的多,借鉴的少,原创的更少。语言文字类的节目创作,单纯靠拿来是不行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创意受到了“全美英语拼读大赛”(National Spelling Bee)的启发,但由于西方拼写单词和中国表意文字的根本区别,并没有现成的节目模式可以参考,从赛制设置到呈现模式全部需要本土原创。该节目的制作,第一要想办法解决“书写”的电视呈现问题;第二是要以文字书写为载体,注重对文字背后字源、字意的解读,强化对语言文字经典出处和应用的重点设计和传播。

传承文明,是语言文字类电视节目的终极目的。电视节目的目的是带动和促进语言文字的应用,传承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传统,突出在科技化的语境里,语言文字对经典、历史和文明的传承作用。国家媒体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节目的标准是向上还是向下,决定了对全民族的引导方向。民族要向上看,要坚持文字的要求和传承,文明才能不断线。另外,语言文字类电视节目必须严肃和严谨,要有扎实的学术支撑,要言必有出处。

上一篇:医院流产下一篇:波纹钢腹板PC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