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学的多重内涵

2024-06-28

合作教学的多重内涵(精选三篇)

合作教学的多重内涵 篇1

合作教学有着多种不同的内涵, 它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 也包括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和学生间的合作, 同时还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助交流合作。阐明合作教的多重内涵, 有助于深化当前的教育改革。

一、生生合作

学生间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当前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主要强调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而小组成员通常在各个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比如知识基础、性格差异、学习能力等方面。其实质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合作, 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 并且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可以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生生间的合作既包括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 也包括在课外的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互助合作学习及相关信息的交流, 是一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助交流、合作学习, 从而推动学生探究创新, 相互评价学习。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不断思考体会、总结评价,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生生之间通过合作相互交流、讨论、评价, 可以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得到良好的发展, 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也有助于他们正确地自我评价。形成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班级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主要指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为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双向交互活动。

从合作教学的真正意义出发, 学生应该是合作教学中的主体, 教师应以创设者、参与者、管理者、决策者、评价者的角色出现, 师生的关系会因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合作教学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引导者, 更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按照学生各个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合理的分成若干小组, 并且保证小组之间差距不大, 这样才能使小组之间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针对教师创设的相关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和师生间相互交流。师生合作教学要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相互合作为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不再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动的接受, 而是以学生为中心, 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激活。引导, 为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在遇到知识难点、学习受阻之时作引导点拨、精讲释疑, 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升学生的判断力、感受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激活,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避免一部分学生对集体产生依赖心理, 应及时对其进行激励、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 尽量让学生之间先发表意见, 进行相互评价, 教师再作评判、讲解学习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思路, 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同时, 教师应该把小组成员看成一个整体, 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标准, 从而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促使小组内部的团结协作。当然, 教师也不能忽视对小组内部成员的评价和奖励, 促使成员更加完善自己, 从而增强集体竞争力。

三、师师合作

合作教学不但是指生生、师生之间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 还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 是这几种互动活动的有机统一体。师师互动指的是教师个人或教师与其它教师之间的心理或者行为的一种交互作用和影响, 同时也包括教师本人与自己的一种互动。它不但可以表现为一种方式和过程, 即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而且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教师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 即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相互交流讨论而导致信息与行为的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改变。所以师师合作互动不但可以使教师产生外在的我们所能视觉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 同时也包括教师内在心理之间的互动, 像教师知识的增长、一些观念的改变以及情感态度的一些体验等。

师师合作作为合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教师之间在上课前共同设计、合作授课、在课后进行反思、相互交流、回馈以及评价等环节。它在外延上主要是教师在所有合作活动中的一些互动交流。合作教学中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互动, 教师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育者在课前教师共同设计以及在课后相互讨论、反思等, 而且教师还作为学习者即教师之间相互学习。而师师合作在内涵上而言, 教师他们期望他们的互动合作是“依赖性”的一种行为, 也就是说教师们的一系列心理以及一些行为反应是在与对方主动积极的互动的情况下产生的, 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主体关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大多教师都是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教学当中, 很少花时间与同事一起分享观点观念、探讨教学、相互取长补短。教师之间的“孤军奋战”, 只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去进行呆板的教学, 使教学效果低效,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总之, 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致力于在教学方式改革, 努力探究“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 以师生合作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 共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只有让学生在合适的课堂情境中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 学生才能不断独立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参考文献

[1]郭沛, 马静.新课改下的教师合作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 2011 (02) .

[2]李少华.合作教学课堂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9) .

[3]谭慧君.浅谈合作教学方式[J].才智, 2010 (10) .

哥斯拉多重文化内涵的大怪兽 篇2

核阴影下的恐惧与反思

哥斯拉这一角色的背景设定相当模糊,电影中很少提到这个大怪物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去往何处。在1954年的首部哥斯拉电影《哥斯拉》中,哥斯拉的出现被分析为“太平洋上频繁的核试验唤醒了沉睡在海底的侏罗纪时期的恐怖巨兽”。其他作品中的哥斯拉也都与核能有关,一些哥斯拉被描绘成受到核污染而基因变异的怪物,另一些长期受到核辐射影响的哥斯拉可以在体内对核能进行再处理。刚刚上映的这部《哥斯拉》中,哥斯拉则对以吸食核辐射为生的异形怪物深恶痛绝,还承担起拯救人类的重任。剖析哥斯拉文化中这一切与核相关的设定,其实都源自20世纪日本乃至全人类对原子能的忧虑交加。

日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度遭到原子弹攻击,这给整个国家留下了沉重的阴影。1954年3月,美国在南太平洋比基尼群岛试爆氢弹时,在爆炸中心附近航行的日本渔船因未收到警示而导致渔民遭辐射死亡。加之在美苏冷战核恐怖下人人自危,因此日本社会对核能、核武器的忧虑到达了一个高峰,这些社会事件的影响最终在电影里都可窥见。在1954年版《哥斯拉》中,调研未知生物的科学家“未卜先知”地对哥斯拉的脚印进行辐射检测,结果发现脚印是辐射源。这样的剧情虽然稍微有些不合常理,不过这也是借助社会热点推动剧情快速发展的“快捷方式”。

随着一部部哥斯拉系列电影的上映,后来的哥斯拉一方面越来越拟人化,人性的特点越来越显著,例如感情彰显、关爱后代;另一方面,“核元素”的比重在电影中也有所增加,有些哥斯拉攻击核电站,以辐射为食,另一只体内能够进行核能转换的哥斯拉由于转换系统失灵而死去。从哥斯拉到核能,再到人类自身,我们恍然大悟:哥斯拉其实就是我们人类的影子。哥斯拉依赖核能,我们也依赖核能;哥斯拉痛恨核能,我们也害怕核能;核能改变了哥斯拉生活的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就像在辐射下地球基因发生了突变一样。这时越来越多的哥斯拉电影,其立意中的核元素已经从单纯对核冬天的恐惧转变为对核时代的担忧和对滥用核能的反思。

自然之力的具象体现

从第一部哥斯拉电影开始,哥斯拉的外貌固定是长着坚硬皮甲、粗壮大腿、有力尾巴和短小前肢,用后肢直立行走的巨大怪兽。说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没错,恐龙。在1998年版《哥斯拉》中,哥斯拉的形象与历史上真实恐龙的生理结构最为相似,硕大的头颅、长长的尾巴,连脚跟后方的脚趾都与霸王龙一样,这些细节强有力地说明了哥斯拉的形象必然是基于恐龙的造型设计的。现在请君试想,如果不是哥斯拉,而是一只被复活的霸王龙闯进城市大搞破坏(就像《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结尾那样),普通武器的火力却对它毫无作用时,你会不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无奈呢?实际上这也正是导演在哥斯拉系列电影中表达出的观点:人不能战胜自然。

人类对自我与自然关系的讨论,在近代科技革命之后达到一个高峰。刚刚掌握了科学之力的人类向大自然发起诸多挑战,然而一一被战翻马下,文学作品中的莫比·迪克和鲁滨孙正是代表自然和人类相争的最好范例。哥斯拉以恐龙的外型和人类恐惧的生物身份走进人类世界,在人类触犯它以后,用狂暴的力量回敬人类,让人吃尽苦头,这简直就是注定的对“人定胜天”的嘲讽。然而既然代表着天地自然的伟大力量,哥斯拉也有仁爱的一面,它并不会滥杀无辜。最新版本的《哥斯拉》就是由哥斯拉来保卫人与“核能怪兽”之间的平衡,引起对人类与世界平等关系的思考。

与怪兽相伴而行的特效

作为一系列以怪兽为主角的电影,必然要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每一部《哥斯拉》都在用夸张和创新的拍摄手法实现特效。1954年的《哥斯拉》是日本首部特摄片,也就是让演员穿着特制的戏服在微缩模拟场景中表演。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剧组选用易碎的材料搭建城市建筑,将戏服表面做成坑洼不平的恐怖样子,光线从刁钻的角度投下以避免反映出戏服糟糕的质感。另外,导演还大量叠加不同的场景,模拟出哥斯拉在不同地方的戏份。

而好莱坞拍摄的两部《哥斯拉》则都用上了电脑技术,借助计算机模型模拟出哥斯拉的每一个动作,然后再在模型上贴上皮肤,加上影调,调整透视效果。为了满足口味越发挑剔的观众,想必2014年好莱坞版《哥斯拉》已经将CG特效做到了极致,然而观众是否愿意为CG买单,那些特摄片的狂热追逐者们能否真正接受用电脑造出的“虚拟”哥斯拉?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验证。

(责任编辑/冷林蔚)

合作教学的多重内涵 篇3

诺华集团是全球医药健康行业的跨国企业,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业务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35,000多名员工。诺华自1987年进入中国。诺华集团拥有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涵盖创新专利药、眼科保健、非专利药、消费者保健和疫苗等多个领域。

问题

川西南地理上独特的地质环境和高冷的气候条件,易导致暴雨性泥石流多发、水土流失严重,对以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单一的农业结构,使老百姓付出了辛勤劳动,但经济效益不高,地方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四川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势,一方面为诺华等制药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同时也让诺华认识到,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单靠药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只有通过在应对气候变化、增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实实在在的投入和努力,人类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证。

解决方案

2010年12月,诺华与四川省林业厅、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合作伙伴于共同启动了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该项目涉及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五个县和三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项目的整个周期长达30年,经过30年的管护后,项目恢复的植被预计将吸收大气中105万吨二氧化碳。

诺华通过该项目一方面抵消了碳足迹,并在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动植物栖息地、改善水土流失和社区居民生活等方面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项目推进中形成的政府、企业、专业环保组织等多方协调、多元共促的模式也为打算开展生态碳汇责任实践的企业提供了示范。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

组建项目指导和专家委员会,为项目提供组织和技术保障

与四川省林业厅、大渡河造林局和专业环保组织组建了项目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项目的指导委员会制定决策,专家委员会则主要把握技术。这样的架构,在较为全面、准确地代表和反映出各相关方现实诉求的基础上,也有利于统筹协调包括诺华、四川省林业厅、大渡河造林局、凉山州林业局等在内的各方资源,对项目的技术细节、开展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共同形成决策方案。

建立多种形式的沟通机制,强化项目信息的系统披露和动态反馈

借助实地调研、现场走访、开放网络信息平台,在项目推进的各个阶段与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及专业技术人员就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项目收益等情况进行沟通,进而形成共识,减少执行成本。同时通过公司及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对项目进程、资金管理、项目收益等关心的问题公开发布、同时注重意见的搜集和反馈。

加强知识培训及教育,帮助当地百姓改变观念、培养技能

为打通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当地百姓的参与度和执行积极性,项目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教育,增强社区百姓种苗培育、造林技术和森林管护的技能,也大大提升了当地百姓的自然保护意识。

借鉴国际项目的成功经验,同时注重本土化运用

该项目是诺华在全球实施的第三个、在中国实施的第一个利用森林碳汇抵消碳足迹的项目。在阿根廷和马里的成功运行为该项目在树种选择、项目管理方面提供了可贵经验,而在当地造林过程中同时结合四川省林业厅、地方造林局的实践经验选择植物种植的搭配,对项目造林的存活率和经济效益都受益匪浅。

成效

项目地区是以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项目实施后恢复的森林生态系统还能够增强当地生态系统和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关键栖息地生态系统的连通性,构建物种种群交流的廊道。除此之外,项目地块全部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项目成功实施之后,将可以缓解水土流失给当地居民和长江下游带来的危害。

此外,该项目共涉及17个乡镇、27个行政村,受益人口达1.8万余人,其中97%的人口为少数民族,项目的实施和未来的森林管护将为当地社区提供造林和管护的工作机会,增加当地贫困社区的收入。项目期结束后,项目营造的森林全部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预计到2015年,4196.8公顷的项目造林计划将全部完成。

2013年3月,“诺华川西南碳汇项目”正式通过气候、社区及生物多样性联盟的CCB标准金牌项目认证,成为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社区和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方面都具有突出效益的CCB标准金牌项目。

而在同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宣布,“诺华川西南碳汇项目”成功注册为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展望

诺华川西南碳汇项目秉承“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希望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在未来20至30年内减少大约15%至20%的温室气体排放。诺华希望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鼓励提高能效、减少碳足迹,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让人与生态和谐共存,促进健康。

上一篇:人才共享机制下一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