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2024-07-02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精选十篇)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1

一、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并控制教学进程,通过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或协调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团队和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团队和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从中学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取向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等主要表现形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上强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同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破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旨在创设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原则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借此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也就是说,合作学习并不是任何课型都必须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在学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现象时,一般采用教师讲述、教师指导或学生独立学习方式,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探讨时,可多采用合作学习教学的方式。现代教育信息论认为,教学中的互动大致呈现为四种:一是单向型,即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三是多向型,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四是成员型,即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不是唯一的信息源。这样就把教学活动定位为一种包括多种互动的复合活动,在这种复合活动中,生生互动应该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是教学活动中尚待开发的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是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却为广大的老师所忽视。合作学习还把师师互动强调到一种前导性的地位,认为教师和学生一样,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而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除此以外,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学生与家长的合作,也是教学活动中一直受到忽视的环节,龙其是在当今课程改革和使用新教材的形势下,素质教育强调学习应该注重时代性,基础性,生活性,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行为,既需要家长的知识引导,更需要家长在观念上的转变,如果家长始终按照传统教育的目标来要求学生,那么必然会对学习活动造成困扰。

三、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

同伴不只是竞争对手,同伴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合作学习,通过鼓励生生合作交流,创造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在课堂上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典型形式就是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同桌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讲,都是同学关系中最为密切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帮助同桌之间建立积极的互赖关系以及个人责任意识,让他们真正做到互帮互学。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摘要:合作学习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 新课改中新的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 合作学习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改进, 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 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历史合作学习对历史教师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2

历史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应该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其中便可以很好的达到以上的教学要求,那么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呢?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明确组员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单位是小组,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任务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性条件,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更加可以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优势。分组则需要严格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品质、性格、能力等因素,每一个小组都需要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这样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中等生能够得到锻炼、优等生的才华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施展。

二、营造出合作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只有创设出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能够畅所欲言,保持对历史的趣味感与好奇心。

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现代的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逐渐的掌握沟通、交流与协作技巧,将个人竞争转为小组竞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三、小学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需要紧贴教材、教学过程、学生能力、学生知识、情感态度等,要想有效的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抓住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例如,在《夏商西周的更迭》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出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并让学生讨论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通过小组的讨论,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班级聚集力。

此外,为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以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为出发点,提出一个趣味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思考与讨论过程之中。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于很多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却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也有着一些叛逆心理,为了充分的吸引学生的合作兴趣,就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例如,讲述小故事、填充唐诗拉力赛、诵读比赛、知识竞赛等等,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参与竞争的意识,也可以将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的融入其中,在讲述教学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与视频,为学生营造出视听的双重感受,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调控与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不能忽视,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激发者、知道者、监控者与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定期为组长举行培训与指导,让他们明确任务的分配方式,小组管理方式等等。对于一些不积极的学生,应该加强沟通,了解他们不配合教学的原因,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单纯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也需要放下身段,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仔细的倾听,在第一时间发现讨论中的问题与困难,予以学生相应的帮助,让学生的思想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中得到升华。此外,还要加强对小学合作学习过程的考核,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量化考核制度,将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的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用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评价学生的种种表现,给与学生适时的表扬,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总而言之,将小学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出学生自主思考、亲身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问题意识与团队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敏华。改变学习方式实施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16)[2]廖明全。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数字化用户,(10)

[3]王艳华。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7)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    全员参与    有序互动      合理评价

高中历史学科形式繁杂,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难以持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中,我们运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增强了课堂的灵动性、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因此得以提高。

一、全员参与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可能因为不熟悉而不愿意积极参与。这时,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全体参与,因为全员平等参与是高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全员参与是指人人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平等参与是指合作中每个成员都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都能扮演一个能发挥自己突出优势的角色。如古代史学得好的同学可担任古代史学习小组长,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可担任记录员等。要保证小组内人人有事做,营造出平等、宽松、和谐的参与氛围。教师应加强对各合作学习小组的调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让学困生多一些发言或表现的机会。为了提高学困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倡导小组内互帮互学,基础好的学生热情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学生,实现同一小组共同进步的目的。要确保各组有总结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时间,学习小组成果的展示实际是将小组讨论交流拓展为全班性的大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让全班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拓展思维、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适度地引人评价激励,鼓励所有同学在以后的活动中积极参与。

二、有序互动

只有互动才能奠定高效合作的基础,只有有序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全员平等参与的基础上,让每一个成员都动起来,充分地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这种多边互动中使每一个成员都有所感、有所知、有所获,从而确保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形成有序地互动。要达到有序互动,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在师生互动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赏识学生的进步。只有学生承认教师是合作互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后,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其次是教学设计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阶梯化、阶梯梯度化。合作互动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探讨的价值,讨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究性,能引起师生思维的展开。合作探索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合作讨论时,教师可以边巡视边参与,针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要及时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改进交往方法。

三、合理评价

科学地评价、适当地激励是高效合作的动力。来自教师、同学的肯定和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满足学生爱与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能成为促进他们奋发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建立并使用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合作学习向有序高效方向发展的重要环节。具体实践中,我们实施了下列三种评价方式。一是教师的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学法、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果及成绩等方面及时地做出发展性的评估。要求教师在引导参与、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在上述各方面的新思维、新发现、新问题等有效信息,捕捉学生各方面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如充满激情的语言表达、争先恐后的讨论发言、独特的解题方法、与众不同的见解、大胆的甚至是错误的奇思妙想、有创意的设计或学法等,用灵活的方式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将这些情况记入学科评价档案。教师的评价,要讲究策略,用好评价语言,坚持多元的指标,用多把尺子量人,可能会培养出多个优秀学生。二是师生共同评价。把合作学习小组作为一个整体,确定参与合作的积极状态、小组整体进步幅度、讨论交流中的精彩表现、合作成果展示、展示中的质疑和不同见解等五个指标,规定相应的分值,由教师和学习小组的代表进行评价。合作成果展示与展示中的质疑和不同见解,这两项指标由小组代表互评,做对或答对加分,否则减分。若有其他小组学生对做错或答错的题目进行纠正则加分,对做对或答对的题目能进行质疑或提出不同见解的要多加分。小组成员用自己的表现争得分数的同时,也给所在的小组争得了分数;反之,若因自己的表现被扣分,所在小组也被扣分。最后由学习委员将各组所得的平均成绩计入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内。这一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良好互动氛围。三是小组评价。即由各小组组长将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各项表现进行记录整合,给出一个认定结果。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4

一、重视小组建设和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要建立有利于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的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性别等因素分成由各层次学生组成的组, 各组间实力尽可能平衡, 且制定有利于组间竞争的制度,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团结合作, 共同进步。比如为了激发基础较差学生的参与热情、展示欲望, 采取加分倾斜的制度等。同时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 特别要抓住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合作热情。

二、教给学生必要的有效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

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 让他们明白分工合作, 尽可能发挥出各自的优点, 形成好的组合。比如分成小组长 ( 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与裁决) 、记录员 ( 记录好同学的发言要点) , 展示员等, 使各成员紧密合作。当然, 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变换, 使每个学生能担任不同的角色,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提高合作水平。同时要逐步养成学生善于倾听, 善于发表自己意见、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好习惯。具体的方式我们称为: 我说你记、我讲你听、我学你查、我演示你配合、我展示你点评的六种方式。

三、合作探究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

要符合本课重点、难点和考点, 让学生有话可说, 而又能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比如, 在教学“依法治国”这一内容时选取“李刚门”事件来让学生进行探讨, 学生就能根据事件从国家、政府、社会舆论、个人等角度进行思考有关“依法治国”的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过程。只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才能使讨论有所得, 有所获。

四、重视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归纳提升知识要点

要重视问题设置和作业设计。教师的课堂设问和作业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学的重点, 还要体现引导、点拨的作用。科学的设问和精选的作业,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是对学生学习无声的引领, 有效的点拨。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知识要点, 提升归纳概括能力。

五、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课下合作学习

( 一)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

首先,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组建合作小组要和班主任进行协商, 将不同性别、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座位编排在一起, 可以同桌2人或前后桌4人为单位组建合作小组, 每小组设协调员、报告人、主持人、记录人等, 在不同学习任务中, 角色可轮流互换, 这样既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地学习学科性材料, 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

其次, 明确教师的作用。“教师并非只是知识、信息的传授者,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信息的引导者。” ( 摘自《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发学习、主动学习,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知识与技能的点拨者。教师的任务是:

1. 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求知欲和创造性, 形成相互讨论、质疑、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 理解不同时空里的人们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信仰等。

2. 指定课程目标, 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及目标结构, 根据学生实际, 指导并分配合作任务, 教师应重视任务的落实, 可用设计活动提纲等方式提示学生。

3. 耐心培养合作技术, 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使他们学会表达、倾听、评判与赞赏别人等合作技术, 并不时地提供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4. 教师是合作过程的调控者, 要深入学生, 适当控制课堂纪律。学生的历史知识并不完善, 理论素质并不高, 在合作时或讨论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 善于诱导, 在学生“愤”“悱”时予以点拨, 不至于脱离主题或难以深入。另外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刺激学生适度兴奋, 增强信心, 在回答问题时, 应给予鼓励和适度嘉奖, 千万不能苛求学生, 更不能挫伤学生积极性, 师生间要保持融洽的协作关系, 从而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5. 合作学习的评价。评价应注重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的成绩一定要肯定, 激励学生的责任感, 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 使合作学习能健康进行。

再次, 合作学习课题的选择。合作学习主题内容的选取, 既要体现教材知识的主体, 又要兼具时代气息, 也可以把目前史学界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介绍给学生, 根据需要性、现实性、创造性、科学性和典型性的原则来确定课题。如: “辛亥革命成功与否?”“希特勒是民族英雄吗?”“如何评价秦始皇?”“为什么说康乾盛世危机四伏?”“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等等。课前, 教师精心选题, 并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查找、收集、摘抄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和创造的能力。

( 二)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外培养和体现

很显然, 课内未完成的任务, 课前应准备的一些资料、表演, 应在课外完成。如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教学中, 需要学生收集资料、调查走访时, 合作学习就在课外。这就更要求学生之间加强合作, 明确分工、任务, 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虽然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我深信小组合作学习定能发挥它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只要我们敢于探索, 勤于总结, 善于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定会使课堂更加精彩, 更为有效。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 合作交流是人生存的必备能力。“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师生互助互动, 小组交流合作, 挖掘学生潜能,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 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目前, 合作学习作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教学组织模式被广泛研究和使用。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形式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了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明确的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互相合作的学习氛围,才可以保证学习合作小组的学习活动顺利有效地展开。学习过程中只有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可保证学生愿意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

(一)精心选择合作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探究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才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并且,小组学习不是学生之间不分小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潜质以及情感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在拥有一定的学习时机和学习载体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互相合作、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进行细心取舍。教师在为历史学习小组选择学习材料时,要选择难易程度适宜,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而且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还应该根据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疑点原则与开放性原则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材内容、补充材料进行选择,确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合作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愿的加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逐渐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感觉历史课枯燥无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结合起来,这才符合新课标的要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担当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合作多赢”的意识。但是,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同学害怕其他同学超越自己,在高考中和自己成为对手,不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这种现象在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尤为突出。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历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逐渐改变学生这种单打独斗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合作多赢”。学生从内心不再“拒接”合作,产生愿意合作的想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历史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三)传授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自觉维护小组之间的.秩序,合理分组,选拔和培训有能力的小组长,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其次,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会服从、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评价的技能之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才可以顺利开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保障

(一)教学的角色要端正,教学的观念要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不再像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那样,只从教师的传授中学,通过被动“听”“看”“想”的方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合作”“做”“聊”“创新”中学习,不仅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还提高了学生的与人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指点学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充当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不应该是旁观者,甚至是局外人。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分享各个小组的学习探究成果时,历史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发言,进行适当的指点,把课堂真正地“归还”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合作能力等状况,对今后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给学生大量的独立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的研究与学习、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前提下开展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的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布置合作的任务之后,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在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脉络的机会,这样才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合作小组评价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6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什么是合作学习呢?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历史学科的合作学习,是显著区别于“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是指历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课堂教学环境或非课堂教学环境中,在教师或其他具有相关知识的指导者的宏观指导下,小组成员问合理分工,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共同负责地、主动地学习历史材料或开展历史学习活动,以达到共同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表明。合作学习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学会合作也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合作学习的实施需要选取适宜的合作策略。

二、历史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1小组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自愿结组到按座位结组的过程。最开始根据班级人数选定几个组长,然后自愿结合,教师加以指导,尽量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但这种分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理想,学生需要调换座位,给课堂纪律和班级管理带来一些麻烦。并影响学生的课间休息。后来采取了以前后桌4人为一组的方式——虽然不是最好的分组方式。但在目前条件下不失为一种最快捷、最简约有效的分组策略。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活动内容协助其分配角色,并告知各自必须完成的任务。妞制作“中国人的信仰”美术粘贴,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异质四人组,每组负责对一种中国的信仰体系研究;并协助小组分配好每个学生特定的角色和任务:研究者负责获得信息,图案设计者负责整体形象和人物粘贴的组合设计,负责解说的人描出人物轮廓、画出粘贴画的草图供教师审阅,负责注释的人主持对几位哲学家的引言进行解读的讨论。

2要严格要求合作纪律。教学活动本身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新课程理念提倡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并不意味着对纪律要求的放松,而是对纪律的更高要求:以往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当“录音机”,整堂课以静为主;现在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要明白教师的要求,又要动手、动口参与活动,还要静下心来听取他人意见,动静结合。历史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初中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自我控制力差;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差等都是影响纪律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适时调控课堂,力争做到张弛有度,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3课堂教学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刚开始时,可设计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要求其做好讨论纪录;然后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结、评比。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小组问相互提问,小组内讨论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适时评价设计的问题和回答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组内的荣誉感。比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中有一道动脑筋题: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合作式教学就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由于这个问题有它的特殊性,可以自由发挥,这就为小组内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一个班的七八个小组发言很踊跃,有按时间来说的、有按历史情境来说的,发言内容丰富且不乏灵感。

4要关注学生认知特征,完善发展性教学评价。初中的学生好动,喜欢表现自我,敢大胆指出别人的不足,能按教师要求去积极讨论。特别到七年级下学期、八年级、九年级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素质储备,合作学习更是适合他们。当然,这期间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指导,把学生的合作成果作为成绩评价的一部分,进一步完善发展性教学评价。良好的评价能引起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具体过程和实效性的共同关注,促使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积极参与,使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另外,发展性教学评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和小组学习中的良好习惯。如教学实践中开展的课外小组合作制作电脑历史抄报、研究性论文撰写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7

1. 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以小组形式, 进行明确分工, 通过搜集、查阅、讨论进行汇总交流, 完成任务后, 再由教师加以评价、引导的一种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在这个过程中, 大部分课堂时间是交由学生完成的, 有了明确的分工, 学生就能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程中来, 不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完成自身认知的一个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来完成。这样学生自己更能获得在知识上的成就感, 就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合作精神、合作编组、个人责任、社交技能。

2.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们自主阅读、查阅资料、讨论辨析, 进行强烈的沟通和交流, 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学生自己还能够在情感上获得强烈的成就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方便了他们以后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程当中来。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 责任感等,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还有助于因材施教,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真正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

二、小组学习中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1. 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

在很多教学竞赛课当中, 许多老师为了使课堂变得更加新颖动人, 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能够最大限度的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人们的眼球, 教学设计中会涉及到小组合作学习, 但是有些课堂的讨论是流于形式, 意义不大。还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频繁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形式上又比较单调, 即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时间久了, 使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了兴趣。

2. 避免低效、缺乏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

如果在小组内的成员安排上, 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分配, 有时把学习较差的分到一组, 有时把成绩好的全放在一组, 或者是那些不爱说话的同学全放在一起, 对于任务的分配又不够明确和具体, 这样会造成小组合作学效率低下, 达不到任何教学目的。

三、怎样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作用

1. 铺设悬念, 引发思考, 激发兴趣, 精选探究问题。

这是实施小组学习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深挖教材还得认真备好学情, 找出学生的兴奋点, 认真选取学生将要合作探究的问题, 尽量做到问题要有深度, 具有层次性, 悬念迭出。同时,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结构特点, 最好是能够贴近生活, 贴近现实。一般来讲,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如讲凡尔合约时, 巴黎和会上的“四巨头”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怀着怎样的目的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它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哪些地区的利益关系?问题设计层层深入,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 合理建构小组, 落实小组成员任务。

课前教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把任务落实到每个组员头上。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小组人数不能太多, 也不能太少, 不能全是差生, 也不可以全是优等生, 否则都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其次,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最后, 教师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每个学生必须是思考者、活动者,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发挥每个人在组内的作用, 彰显每个成员在学习中的魅力, 为达成最终的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3. 保证学习时间, 避免流于形式。

在观摩课当中, 发现很多老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多流于表面形式, 后来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辩论、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展现自己的能力, 体验真正参与的快乐, 发挥小组各成员团结协作的精神。最重要的是, 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之前, 学生的预习工作要走在前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 搜集、查阅资料的时间, 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4. 教师要通过学生反馈, 准确把握教学进程。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强化记忆的过程, 也是一种转化为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加入到小组当中去, 进行简单地指导和评价, 这样就有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及时正确地把握学习方向, 能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比如, 在学习讨论宋朝文官制度的意义与危害时, 老师可以通过巡组的方法, 了解哪些是学生们能够想到的, 哪些是他们没能够深入理解的, 哪些是有待补充的, 这也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方法。

5. 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 提高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 反馈学习效果是必须做到的。这样可以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完成知识上的补给, 扩大合作学习的效果, 提升学生的能力。具体的反馈方式可以由学生和老师自己选择,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 让他们自行分配每个人在活动中的角色;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持有典型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交流。每个组通过汇报展示和相互交流, 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又可以使学生马上发现自己的结论是否科学正确,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汇报的形式多种多样, 用小品展示巴黎和会、用舞台剧展示五四运动、用歌曲怀念九一八事变等等。

6. 进行合理及时的评价, 正确引导, 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心。

评价可以分小组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之后, 教师一定要及时正确客观的给予评价, 使学生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中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还是比较突出的, 所以教师在进行评价时, 对优秀的小组要表扬适度, 并兼顾那些表现欠佳的小组或者学生, 不能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好, 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尤其是在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 对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远离枯燥乏味的课堂,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 如何运用, 才能使这种教学方式不浮于表面, 不流于形式都需要我们继续探究。

摘要:历史学科具有的综合性、主观性和史料特点, 而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是很好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高中,小组合作,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于友西, 叶小兵, 赵亚夫.《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课改已实施多年, 但在基层, 学生重基础课轻常识课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作为常识课的历史课教学举步维艰。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 打造高效、务实的历史课堂, 变 “强迫学习”为 “自主参与”, 真正地落实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自主学习, 自我获取

明确的目标是学习的动力, 而动力又来源于对目标的兴趣。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中, 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导入框”、观看影视视屏、讲故事、猜谜语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兴趣, 然后让学生通读课文, 捕捉有用的信息并把它们画出来。在此基础上, 教师适时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目标读书、读图、分析思考, 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例如, 在教授 《秦的统一》 这一课时, 笔者提出了三个问题作为教学目标, “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贡献?” “为巩固秦朝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他为什么要修万里长城?”指导学生从读、画、理三方面入手。 “读”包括粗读和精读, 粗读使学生对本课产生初步印象, 精读是对本文重点 “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反复品味; “画”是在读的基础上, 快速画出必要的信息, 即以上三个问题在书本上的表述要点;“理”是把已知的知识和解决了的问题脉络理清, 以备交流发言。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上, 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自主阅读、思考、探索, 都会不同程度地获取知识, 这就培养了自学习惯和能力。但教师要特别注意消除学生依赖心理, 尤其是学困生, 他们往往会因为优生抢先回答问题而 “坐享其成”, 这就很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自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

二、合作交流, 自我完善

小组学习是一种开放性较强的学习方式, 它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 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收益如何,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这些都赖于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在此环节上要根据学生的自学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巧设交流点, 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依据课本的教学目标, 笔者设置了以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为核心的辐射提纲, 采用层层剥笋式突破重难点。从学生感兴趣的秦始皇为什么以 “始皇”自称和为什么修万里长城说起, 引导课堂大讨论、大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变以往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生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以达到互补、互促、共同提高之目的, 并使整个课堂变成一个互动、促动、主动交流的群言堂。学生勇于开口, 想说就说, 自然兴趣盎然, 进而达到对历史课的会学、乐学、爱学。当然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既要鼓励学困生发言, 又要注意引导优生克服霸言症, 多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 又学会了合作的方法。

三、总结归纳, 自主提高

知识需要总结归纳, 学习也需要总结归纳, 在交流的同时, 通过总结归纳这种方式, 学生就可以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教师边引导学生交流, 边板书要点, 与学生一起把本节课教学目标逐个明晰化。此外, 还可以进行学法归纳,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在获取知识时所用的方法, 尤其是思维活跃的优生的学法, 可使其他学生有所借鉴, 这样既教了学生知识, 又教了学生学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这一环节中, 教者要结合一定的实际问题, 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达到思想感情的升华。

四、反馈测评, 自主检测

反馈测评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反馈测评要依据大纲, 抓住重难点, 通过测试、评析、反馈、矫正, 全面落实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试题设置要注意坡度, 使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回答的欲望, 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方法上尽量突出自主性, 可以采用个人联想式、小组互测试、集体抢答式、故事演讲式、辩论延伸式等多种方式。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9

历史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 应该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 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传授,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其中便可以很好的达到以上的教学要求, 那么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呢?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明确组员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单位是小组, 因此,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任务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性条件, 一般情况下, 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 这样, 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也更加可以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优势。分组则需要严格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综合考虑学生的品质、性格、能力等因素, 每一个小组都需要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 这样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中等生能够得到锻炼、优等生的才华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施展。

二、营造出合作学习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只有创设出民主的学习氛围, 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能够畅所欲言, 保持对历史的趣味感与好奇心。

此外,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 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代的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 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 因此, 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并帮助他们逐渐的掌握沟通、交流与协作技巧, 将个人竞争转为小组竞争,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三、小学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需要紧贴教材、教学过程、学生能力、学生知识、情感态度等, 要想有效的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 抓住其中的重点与难点,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例如, 在《夏商西周的更迭》这一课中,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出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 并让学生讨论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 通过小组的讨论, 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班级聚集力。

此外, 为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以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为出发点, 提出一个趣味性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思考与讨论过程之中。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 他们对于很多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但是却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也有着一些叛逆心理, 为了充分的吸引学生的合作兴趣, 就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例如, 讲述小故事、填充唐诗拉力赛、诵读比赛、知识竞赛等等, 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参与竞争的意识, 也可以将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此外,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的融入其中, 在讲述教学内容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为学生营造出视听的双重感受,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调控与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也不能忽视,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起到激发者、知道者、监控者与参与者的角色, 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为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该定期为组长举行培训与指导, 让他们明确任务的分配方式, 小组管理方式等等。对于一些不积极的学生, 应该加强沟通, 了解他们不配合教学的原因, 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同时, 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单纯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也需要放下身段, 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 仔细的倾听, 在第一时间发现讨论中的问题与困难, 予以学生相应的帮助, 让学生的思想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中得到升华。此外, 还要加强对小学合作学习过程的考核, 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量化考核制度, 将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的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 用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评价学生的种种表现, 给与学生适时的表扬, 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总而言之, 将小学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示出学生自主思考、亲身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 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问题意识与团队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加强师生之间的配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敏华.改变学习方式实施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究[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6)

[2]廖明全.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数字化用户, 2013 (10)

[3]王艳华.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7)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10

一、历史与社会课开展基于问题设计的合作学习的依据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与社会课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其迫切的现实需要和理论基础。

(一) 当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现状需要切实改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知识经济方兴未艾。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 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但是,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 学生厌学情绪较普遍;重视与升学有重大关联的几门学科而轻视历史与社会等学科的情况仍严重。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学习情感普遍不如人意。正因为如此, 放眼各校的历史与社会课堂,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参与率较低。改变历史与社会课堂现状,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参与率是本学科教师教学迫切需要研究的重点方向。

(二)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教育教学理念

1.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杜威曾经提出, 教育活动应该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一大堆“二手知识”的人, 另一种则是机智的、消息灵通 (posted) 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睿智的人。对于教育活动而言, 其目标应是培养“睿智的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我国衡量教育成功的传统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 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根据后者的标准, 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 那算是非常成功。因此, 在这个问题上有识之士呼吁: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 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我们的学习为什么只关注记忆结论, 而忽视学生学习的经历过程?

2007年5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传出了这样的教育呼声:“让课堂产生学生的思想, 让教学建立在倾听之上。”“学生学会了思想, 就学会了创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如何问、如何问得精彩,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 基于问题式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

PBL) , 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 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 (authentic) 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 (self-directed learning) 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 (real-world) 问题, 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 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 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技能, 成为有效的合作者, 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作为一种问题取向的教学思路, 它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 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 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思维起于问题, 组内自助设问活动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合作中形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

3.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亮点之一。

它是以一种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 以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标准, 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重要意义在于:生生互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社会能力的获得;提供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历史与社会课开展基于问题设计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这一教学活动呢?其基本的活动流程是: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总结评价。如果把开展这一活动看作是一个学生综合思维与能力“PK”平台的话, 那么要想收到学生广泛参与、思维积极活跃等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努力做到“战前布阵合理、现场观战细心、战后评战得当”。

(一) “战前布阵”合理

主要表现为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 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初步培养学生设计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实际, 组建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合作学习小组, 要遵循两个原则:

(1) “组内异质, 异组同质”; (2) 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顺序安排合理。这样组建的学习小组相对于单纯以“组内异质, 异组同质”来说最大的优点是方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开展活动。确定好的学习小组并非一成不变的, 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学生情况的变化而对学习小组和座位顺序做相应的调整。

2. 布置恰当的学习任务。

包括给出学习材料和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材料的选取要遵循两点:每堂课活动从数量上要少而精, 而且也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从材料质量来看, 难易要适度。那些对学生思维带有挑战性的材料会在学生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是最恰当的做法。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在学习《进入社会主义》的部分内容时, 笔者是这样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

师:土地改革后, 农民太高兴了。你知道吗?土地改革主要改变了什么?这样的改革有什么意义?但是, 任何事情都有美中不足之处, 你能想到土地改革后有哪些美中不足之处?然后, 各学习小组内阅读第14页的第1至第3段, 根据学习材料设计出了个以上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问题。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设计成果最全面、最有特色?

(二) 现场观战细心

小组交流合作是活动的中心环节, 也正是学生思维碰撞最激烈、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时候。这个时候, 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 细心观察学生活动情况;既要从宏观上掌控小组活动进程、活动方向及学生参与情况, 又要细心搜索小组合作学习中细微的亮点与不足, 努力做好引领者、帮助者。

1. 培养学困生参与课堂的能力, 提高活动参与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实践来看, 在活动的初始阶段, 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班级中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多从正面引导、表扬和激励学困生, 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与思维中的“亮点”, 努力为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以便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能够广泛参与课堂活动。

事实上, 大多数学生能带着新鲜感投入这一活动,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因种种原因存在一定的参与困难。这个时候, 教师的引导与鼓励切不可少。教师可以用如下语言来帮助这部分学生:“你设计了几个问题了?能让我看看你的设计成果么?”“看你平时不爱讲话, 但你的思维相当活跃, 相信你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问题的。”“你设计的这个问题有一定新意, 如果这样改动一下会更加完善。”“还没有动手呀?不是说‘该出手时就出手’?来一个吧!同学, 老师期待你的‘大作’呢!”等等。

2. 深入学习小组, 认真参与活动中出现的“亮点”成果与典型问题的研讨。

在学生活动能像模像样地开展后, 教师的工作重点应及时转向参与小组活动, 努力提高小组设计问题、合作互动的能力, 重点做好活动中“亮点”成果与典型问题研讨。比如, 我在一次学生活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组成员针对“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句话,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宪法是一个什么东西?我停下来, 首先肯定了他的设计, 然后问: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设计方式?组内成员在思考后纷纷提出各自的方案, 有些方案一提出便遭到同组成员的否定, 有些得到了同组成员的修正完善。最后, 我赞赏了其中两个方案:其一:“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什么?”其二:“宪法在一个国家中处于什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 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从情感上与学生走得更近。

在学生的活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后, 教师有必要指导他们学会从全局上系统地设计问题, 方案设计呈现全局性、系统性。比如, 在学习《重建我们的家园》时, 我发现学生能设计出如下问题:我国为什么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学了哪些基本国策?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是什么?世界生态之最是什么?……就是没有人设计出“保护环境应从哪两个大的方面采取措施”之类较系统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呢?在一个学习小组里, 师生进行了如下的交流。

师: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 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措施?

生:解决环境问题,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呢?

师:能不能设计一个问题, 把这几个方面都包括进去呢?

(学生经过短暂的思索后……)

生:保护我国环境应从哪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最后教师点拨:设计问题, 首先应从全局上考虑, 立足点要高。

(三) 恰当“评战”

1. 做好学生问答活动成果展示。

收集和评判学生的设计方案, 注重评价取向。胆大点的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设计的问题, 教师根据评判需要注重收集较为典型的案例, 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这些方案一一进行评价、分析和完善。教师应注重评价的方式方法和引导学生的评价方向。对学生所设计的方案, 教师要对其亮点加以评价, 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方案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能逐步学会相互欣赏。这种评价有助于保护和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合作关系融洽。一般说来, 全体学生认可的设计方案肯定是优秀的, 部分学生认同的方案有其合理成分。教师在肯定的同时, 有必要与学生一道对其进行完善, 最后形成本节学习材料的问题设计方案。

整个方案形成的过程, 一直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尝试设计问题, 让学生评价他人设计的方案和完善方案。同一问题让多名学生在比较中寻找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案。教师的指导要基于学生的实际, 及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提高的基本方法, 为其创造性提问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评战”要恰当。

在规定时间内, 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成果存在较大的差别。成果展示既是对每个小组成果的优劣对错的评价, 同时也是全班分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引导全班学生讨论评价与分享, 同时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 是不是每次都要把全班所有小组的成果都拿来展示呢?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时间充裕, 每个小组的设计成果都来接受全班学生的评判;如果时间有限, 教师每次可选择一至两个小组设计成果来展示。这时, “机会均等” (尽可能让不同的小组有相同的机会) 、保护“弱势群体”优先 (对学困生小组多给机会多品尝成功体验) ”、“能者多劳” (在全班竞争展示时, 一些较优势的学习小组从激发其积极性考虑, 往往会得到较多的机会) 。

第二, 教师要引导好评价的基调。每一个展示小组的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与其他小组的评价的基调是寻找其亮点并给予积极评价。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先从其设计的积极面进行评价, 然后才让全体学生补充完善。这样, 一方面能保护成果展示小组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又能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与能力。

三、历史与社会课开展基于问题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的收获与困惑

(一) 与以前使用旧教材而采取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这一活动模式的确有不少收获

1. 学生主动参与率大大提高。

学习小组内开展自助式问答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下, 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高涨, 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很多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同伴的各种诱导下也参与了课堂活动, 这比以前的课堂要生动、活跃、有效。

2. 学生的思维空间与创造活动有所增多。

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与机会比以往相比有较大的增加,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交流与思维的碰撞的机会增多。课堂上常有不少让教师感到惊喜的教学亮点。

3. 教师课前繁忙课堂轻松。

比较自己在实施新课程新理念前后的工作感受, 最明显的感觉是:按照新课程新理念尝试教学改革, 课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杂, 其理由一方面是由于教材与教学素材比较陌生, 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熟悉和消化整理;另一方面, 新教学思维与工作方法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逐步掌握和实践。也正是由于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和慎重的教学设计, 在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上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因而在课堂上我常感觉相当轻松, 不少时候还有游刃有余之感。

(二) 在尝试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时常遇到各种困难, 产生了一些让人深思的困惑

1. 目前的教学评价机制仍严重束缚教学改革探索。

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展, 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朝这个有益的方向进行教学尝试却不得不顾忌目前仍是以传统的传授方式为主、分数为最的评价方式。如何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虽然从目前来看, 先进的理论与观念已逐步为社会各界所接纳, 但事实上, 在具体操作上存在诸多困难, 传统不尽合理的评价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 教师开展某种新的教学改革尝试, 虽然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进步上有着重大作用, 但用分数衡量并不一定占优势。理想主义希望教师的教学既能按照新理念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从分数表现上也是优秀的。事实上这两者时常会发生冲突。那么, 教师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寻找平衡呢?是照顾前者还是后者呢?

2. 每个班级中总有几个学生不能主动积极投入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教育理念, 每个教师应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学习小组内开展自助式问答活动过程中, 我发现两类较典型的学生游离于课堂的现象:第一类, 有些班级的确存在极个别智力稍有障碍的学生, 他不能或很难参与课堂活动。第二类, 每个班级总有几个学困生和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的学生, 他们参与课堂的效果出现时好时坏的情况。也就是说, 从表面上看, 他们也是积极参与课堂, 但实际上他们仅仅在凑凑热闹。如何让这两类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是个有难度的问题。

四、历史与社会课开展基于问题设计的合作学习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制定必要的活动规则

活动的“游戏规则”是保障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 引导学生制定活动的“游戏规则”显得非常重要。从实践来看, “游戏规则”出自学生而非教师, 往往更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会更有效遵守规则。

“案例归纳法”是我通常采用的有效做法。举个简例:学会倾听、学会尊重是小组学习有效开展所必需遵守的一个重要的“游戏规则”, 怎么让这个“游戏规则”由学生自己来订立呢?也许很多教师都经历过这种场景:某一学习小组在展示自己合作成果时, 由于其成果的科学性、严谨性等存在问题, 或者说其成果并不是大家公认的优秀方案, 其他学生往往会窃窃私语, 甚至表现出干扰正常课堂教学的言行, 他们觉得自己有更优秀的方案急于向全班展示。这时课堂秩序显得很乱。面对这种情景, 不同的教师处理的方式方法各异。几次相同的情况出现后, 我发现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意识到班级的混乱, 在学生完全安静之前我是一言不发的。事毕, 师生之间便有了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觉得刚才这位同学代表他们小组所展示的方案是不是最好的方案?

生:不是。 (也许有人会很快说出自己小组较好的方案)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所展示的方案有没有其合理的地方?

生:有。 (多数人)

师:他们的设计方案对你有没有借鉴 (好的) 和提醒 (不好) 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他们的方案最优秀才值得你们聆听? (有诸多答案和短暂的沉思)

师:从刚才班级情况来看, 同学们觉得当我们开展合作交流时, 有哪些地方值得反思?我们怎么做才是最明智、最正确的?

学生会很快就刚才情况展开讨论, 其结论自然会很多, 而且一般会把“在有人发言时, 同学们要遵守纪律, 安静地听”之类的观点罗列出来。教师适时在学生讨论认同的基础上, 把“尊重他人, 学会倾听”这一活动的“游戏规则”总结出来, 适当对其必要性、重要性稍作阐述, 让学生能自然轻松地接纳这一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 规则是学生自己订立的, 也是用来约束学生自己的。当然, 并不是通过这样订立的“游戏规则”一经制定, 学生就会做得很好, 而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不断强化, 让学生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总而言之, 是靠学生的内力和教师的外力共同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养成的。

新的教学改革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的过程, 坚定正确的方向, 及时发现问题和逐步解决问题的做法。组内设问活动模式是改革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的一小步, 只有不断完善, 不断前进,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 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的山路不断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其实, 补充一点, 这个光辉的顶点不是静止不动的目标, 而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断的努力越做越好, 不断地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N].中国教育报, 2001-7-27 (2) .

[4]严育洪.课堂高点:学生思想的生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路由器体系结构下一篇:湖北龙舟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