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空间开发

2024-06-04

旅游空间开发(精选十篇)

旅游空间开发 篇1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格局,长江三峡

重庆旅游产业主要布局分为一圈、一带、两翼。一圈即指的是主城都市圈,即都市游;一带是指依托长江的三峡黄金旅游带;两翼是指西北翼的大足石刻和合川钓鱼城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旅游,西南翼的武隆万盛秀山为主体的自然民族风情旅游。

一、问题的提出

重庆直辖以来旅游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8年在遭遇冰冻雨雪和汶川特大地震的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下,旅游接待总人次突破1亿,旅游总收入达到561亿元。尽管如此,重庆旅游业在全国旅游总收入以及重庆市GDP中的比例也仅占到4.8%、11%,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一圈”的重庆都市游主要依托于红色及抗战所留下的遗物遗址和两江环抱的山城特色,但整体缺乏休闲氛围,资源整体优势并不特别突出,历史积淀影响范围和程度有限,且呈现方式陈旧老套,难以取得世人的普遍认同。“一带”的长江三峡旅游品牌为重庆与湖北共享,但相互之间利益纠葛难以完全融合。“两翼”中的西翼历史文化旅游过于单调,缺乏创新,朱竑2005年在对中国原有的29处世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对旅游吸引力调查中,大足石刻其位居末端。[1]东南翼的旅游资源丰富且颇具特色,但受制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影响,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因此,需要针对重庆旅游 “一圈一带两翼” 产业空间格局做出分析,以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主城都市圈

重庆主城都市旅游资源包括三方面:一是历史文化;二是山水城市特色;三是现代都市文明。[2]相对于山水城市和现代都市文明,重庆历史文化资源是特有的,且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重庆历史文化又分为巴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国内外将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并取得成功的案例不少,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杭州的宋城、古城丽江、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它们的成功无疑都是将尘封的历史文化通过建筑、饮食、服饰等实物形式以及音乐、舞蹈、场景演绎等活动形式转化为模拟的生活场景,将历史文化开发成让人可以亲身触摸、侧耳倾听、直观可视、屏息品味的旅游产品再加以出售。目前重庆的历史文化资源多沉寂于历史典籍和博物馆文物中,呈现方式陈旧。重庆九龙坡建设巴国城缺乏对古代巴国历史的考究。抗战文化和红岩文化作为重庆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相关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热播给此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长江三峡旅游带

三峡工程对于重庆来说有着复杂的心态。三峡的建设促成了重庆的直辖市升格,也让全国来关注三峡的移民与环境保护建设,给予重庆特别是三峡库区很大的支持。但从旅游方面来说三峡工程利弊难以权衡,水库的蓄水淹没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风景河段景观有所改变。因库区蓄水,水流变缓,水的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有所改变,旅游环境恶化。借助国家对三峡库区的支持,将旅游开发向沿江两岸纵深发展,从传统的单一水路旅游交通向水陆空并举,加大纵深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出入长江三峡交通节点上应改变以重庆为水路主要出发点的传统游程模式,在目前万州以上327km航道两岸未开发出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之前,应将万州作为长江上游进出三峡风景区的主要交通节点。目前应加强万州旅游城市的创建,增加港口、机场、火车站场旅游交通接待服务功能。将传统648km的三峡游程缩短为321km,增加旅游的可进入性,减少因漫长航行给旅游者带来无畏的时间消磨。对于传统的丰都名山和石宝寨应采取以陆路进入为主,水上交通为辅的参观游览新模式。这样三峡景点节点密度就增加为平均每25km分布 1处旅游景点。

从游览交通形式与时限上,采取大小、快慢结合,实现快行漫游的游憩效应。旅游行程中行游时间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传统的旅游线路一般需要70小时左右,其中用于参观游览的时间大约为25小时,行游时间比例约为0.64∶0.36,比例过低,加之游船上少有其他旅游者可以参与的娱乐活动(除卡拉OK和录像厅外)容易产生空乏感。在景点游憩时间的长短应由旅游者自己根据对景点的喜好来选择。在游船班次上实施通票制,在设置万州为出入交通节点之后,改变以大容量客轮运营为主模式,采取全封闭透景式中小型旅游快艇为主,实施公交化按时间班次运营,游客可以选择任意时段乘坐,辅之以大型豪华游轮,以方便旅游者自主选择,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控制进入小三峡行船的容积和速度,机动与传统船夫人工划桨两种动力相结合,以满足旅游者对时间和风景欣赏的不同要求。

从旅游层次上,应注重旅游者参与性,体验项目活动的安排应增加游憩效应。长江三峡体验性项目应以水和山为主体,除了传统的赛龙舟以外,还可以在合适的水域开展人工冲浪、水面飞镖、飞机鸟瞰三峡、三峡纤夫体验、三峡野外探秘悬棺攀岩、石灰岩溶洞考察等等,三峡旅游节庆和普通民俗和世俗生活相结合如搞水上婚礼、金银婚纪念行、野外人体摄影、三峡江中音乐会、峡谷走钢丝等等。

四、西翼历史文化旅游

西翼是以大足石刻和合川钓鱼城为主体资源的传统文化风景旅游带。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资源价值不言而喻,应该进一步深度开发。大足石刻可以围绕佛像石刻艺术做文章,聘请民间石雕艺人、雕匠现场雕制佛像展示石刻艺术之美,同时可以将制作的小型石刻艺术品作为商品出售。佛教寺院对于普通旅游者而言除了参观寺院主体建筑以及各种佛像塑像和一般性的佛事活动以外,没有其他生活体验,这不失为一种遗憾。建佛教文化生活体验馆,让普通旅游者(香客)品尝一顿寺院餐,听一听僧人法师的佛教基础文化知识的普及讲座,撞一次晨钟,击一下暮鼓,敲一回诵经的木鱼等,让普通旅游者在佛教文化生活馆里全身心体验一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感觉。

合川钓鱼城这座宋末元初的军事堡垒,当年它以方寸之地阻挡了由蒙古大汗亲率并已横扫欧亚大陆的数万军队的军事进攻,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于此,从此蒙古铁骑征战世界的脚步停了下来。[3]可见钓鱼城的历史价值非同一般。钓鱼城的旅游开发重点在于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方式有两种:一是组织拍摄相关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再现蒙古铁骑久攻不下的合川钓鱼城的历史传奇,通过影视作品的热播,让钓鱼城这段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二是应加大合川钓鱼城的市场营销力度,特别提高其海外知名度。

五、东南翼少数民族旅游

渝东南是重庆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渝东南自然风光绮丽,人文风情独特,如以武隆芙蓉洞、天生三桥为代表的南方喀斯特地貌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酉阳秀山多彩的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风情更是引人入胜。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改革的试验区,改革的关键在于促进农民增收,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渝东南地处武陵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老百姓的生活总体水平较低,但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正是发展旅游业所具备的良好条件。因此,旅游业可以作为渝东南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武隆天生三桥作为南方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景观价值,是重庆旅游又一重要名片。世界遗产重在保护,因此武隆天生三桥的旅游开发应坚持保护为先,适度开发的原则,重点在于完善其旅游服务设施以及加强其营销宣传。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土家族的蜡染、摆手舞,苗族的银饰、芦笙舞以及民歌等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这一区域发展旅游的一大特色资源,将这一特色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变成旅游产业优势是开发这类资源的关键。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在于将其形象化艺术化,让内容易于表现,观赏者易于接受;在开发模式上组建区域性旅游企业,实施政府引导、农民参与、企业经营的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朱竑,等.中国世界遗产类旅游产品的感知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5(5).

[2]秦学欣.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J].经济地理,2002(1).

旅游空间开发 篇2

寒假旅游,你准备好了吗-veromado的空间-百度空间

寒假即将到来,对于漫长的假期,你准备好了?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享受生活,增长见识,最切实的做法,往往是旅游。凡事百闻不如一见,一见则现真情。唯有看到秀美的景色,陡峭的`山峰,汹涌的涛浪,你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美,才会懂得生活的美好;也才会更加热爱生活。没有到过山东泰山,你就无法体会“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奇,也就无法体验“一览众山小”的高度;没有到过大连旅游,你也就无法领略东方浪漫之城的魅力;没有到过黄山,你就无法体会“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真谛。行走秀丽山川,远观壮美碧海,能够修身养性,齐家平天下――平天下是吹嘘的,但是修身养性齐家倒是没错!为何这么说?古来有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豪俊交游,故其文疏,H有奇狻9湃松邢不队卫溃而游历名山大川,感受奇美,胸怀天下,豪气激荡,的确能够培养一个人的气度和个性;而这个气度,往往能够流露出来,具体说来:则文辞秀丽,犹如太史公和大小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品有气质。齐家之说何来?好说,带着自己的家人一起去寻求美,感受美,享受美,如此美妙,如此浪漫,一家人,自然而然的,感情就无形中加深了。齐家之说,并非胡诌的!如果真有如此想法,不如就整装待发吧!天下美景如美女,如云!要想一网打尽,最好上网查查旅游路径。到到网倒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你还可以在上面搜到酒店和宾馆信息,实在值得旅游爱好者关注!

旅游空间开发 篇3

关键词: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环京津地区;旅游中心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1-0111-05

旅游交通是大众交通适应旅游发展需求的产业延伸和服务方式旅游专业化转型。王兆峰(2009)以张家界为例研究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认为旅游交通设施布局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及出行方式,旅游地交通的有效性与感知质量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以及重复旅游的意愿。林岚等(2011)认为旅游目的地系统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城镇、旅游交通三大核心子系统,旅游景区和城镇是区域旅游网络化的重要节点,旅游交通则是节点间的连接线,三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基础。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接壤地带,地形地貌多元,有坝上高原、太行山地、燕山山地、华北平原及渤海海滨,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理区位优越,环绕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面临着北京、天津、河北三大旅游客源市场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研究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旅游交通与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既有利于推进京津冀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也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京津冀三大旅游客源市场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度假需求①。

一、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中心地理论

Christaller(1933)的中心地理论认为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根据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品质及服务范围,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与之相对应,形成职能等级不同的中心地序列,在分布秩序、空间结构和服务范围上构成中心地体系。运用中心地理论可以构建旅游中心地概念,即旅游中心地就是提供旅游中心吸引物和旅游接待设施及服务的职能场所,通常是具有较强的游客集散功能、旅游服务供给功能、产业管理与协调功能的城市或城镇。根据提供的旅游服务功能、市场腹地范围以及在区域组织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旅游中心地被识别为不同等级(吴必虎,2010)。高等级的旅游中心地能够辐射更大区域的客源市场,提供更大范围的旅游服务功能,带动区域内低等级旅游中心地的发展。决定旅游中心地等级的重要因素是交通,特别是交通的经济距离。经济距离是地理距离的货币价值表现,主要由旅行费用、旅行时间、旅行体验、旅行者的行为特征等因素决定。因此,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及其经济距离成为影响旅游中心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旅游点—轴空间结构理论

Perroue(1950)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城市聚集形成经济增长极,并对临近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增长极是点,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而建立的交通线路即为轴,并会吸纳企业和人口向交通轴线两侧聚集,形成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结构(苏东水,2000)。运用增长极理论可以构建旅游点—轴空间结构概念,即在一定区域内,旅游中心地是点,旅游中心地之间的交通连接线是轴,点—轴成网,形成区域旅游点—轴网络化空间结构。旅游中心地有等级序列,同理,联结旅游中心地的旅游交通轴线也分若干等级,不同等级的旅游交通轴线对临近地区具有不同强度的旅游吸引力和资源聚集力。旅游中心地集聚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形成旅游增长极,旅游交通轴线将旅游产业关联效应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区域空间,将旅游资源配置融入更为广泛的多产业领域,进而由近及远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旅游交通格局是影响旅游点—轴网络化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二、环京津地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交通的空间分布状况

(一)环京津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态

选取国家4A级以上景区代表区域高品质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范围上,旅游景区呈点状分布,每个景区都是一个点状要素。通常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法,判断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状态。定义最邻近点指数R为:

根据表1数据,按照地理空间的邻近性以及景区数量和最邻近点指数,环京津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态可划分为五个区域: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太行山沿线旅游资源密集区;张家口旅游资源密集区;承德旅游资源密集区;秦皇岛—唐山旅游资源密集区;沧州、衡水旅游资源单一点要素分布区。旅游资源聚集性分布,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有利于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交通建设的效率;旅游资源分散性分布或单一点要素分布,增加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难度和旅游交通建设的成本。

(二)环京津地区旅游交通空间分布结构

旅游交通分为外部交通、区域交通和内部交通。旅游外部交通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涉及大尺度空间距离,解决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问题,交通方式以航空和铁路为主;旅游区域交通是指由旅游目的地区域中心城市到达区域内旅游景区的交通,一般是中、小尺度空间距离,交通方式以公路交通为主;旅游内部交通是指旅游景区内部的交通,由景区步游路、索道、游览车等组成。

环京津地区的旅游外部交通由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构成。航空交通有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张家口和邯郸等通航机场5个,2014年航空客运量达到638万人次,其中,石家庄机场560万人次,秦皇岛机场20.01万人次,唐山机场21万人次,张家口机场10万人次,邯郸机场27万人次②,以石家庄机场为枢纽的环京津地区航空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为河北旅游提供了国际、国内大尺度交通的直接进入功能。北京既是环京津地区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更是国内外游客进入环京津地区的重要通道,北京首都机场强大的国内国际交通运载能力成为环京津地区旅游外部交通的有机组成。

环京津地区的铁路交通主要由以北京为中心通往全国的铁路交通干线构成,有京广、京沪、京九、京哈、京包、京通等客运专线和京石高铁、京哈高铁、京沪高铁、津秦高铁以及石太客运专线、石德线等,2013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 255.5公里,客运量达到8 762万人次,是中短途旅游的主要进入通道;环京津地区的高速公路交通主要由12条国家高速公路干线穿越而构成,高速公路首都放射线7条、南北纵线2条、东西横线3条,2013年高速公路总里程5 619公里,是中短途旅游大巴车和自驾车旅游的主要进入通道。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交通设施先进,交通速度快捷,交通环境舒适,降低了交通经济距离,提高了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

环京津地区的旅游区域交通主要由区域中心城市通达景区的公路构成。2013年环京津地区公路总里程174 492公里,客运量52 956万人次。其中,高速公路5 619公里,占3.2%;一级公路4 816公里,占2.8%;二级公路18 455公里,占10.6%;二级以下公路(不含二级)138 821公里,占79.6%;等外公路6 781公里,占3.9%,二级以下公路占主体地位。公路密度仅为0.86公里/平方公里,明显低于周边省市③。环京津地区公路交通不仅道路质量等级较低,而且路网较为稀疏,制约着区域旅游的通达性。

区域旅游的通达性可用通达指数表示。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达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的平均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i表示顶点i在交通网络中的通达指数;Dij表示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n表示顶点数量。

显然,Ai值越小,Dij表示该点通达其他点的地理距离越短,则通达性越高④。根据公式(3)计算,在环京津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到达区域内4A级以上景区的通达指数为64.87公里(如表1所示)。从地理距离来看,区域中心城市秦皇岛、邢台、邯郸、廊坊、衡水到达区域内4A级以上景区的通达指数小于60公里,一般车程不超过90分钟,通达性相对较好;区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张家口、承德、唐山、保定、沧州到达区域内4A级以上景区的通达指数大于60公里,一般车程超过90分钟,通达性相对较差。从经济距离来看,在环京津地区,区域交通以二级以下公路和等外公路为主,旅游景区又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和山区,区域中心城市通达旅游景区的经济距离更大于地理距离,进一步降低了旅游通达性,严重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三)环京津地区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旅游交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支撑,是决定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和评价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环京津地区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旅游交通格局与旅游资源分布不匹配,制约着旅游资源开发与目的地建设。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可移动性,旅游交通的空间格局决定着旅游交通与旅游资源的匹配状况。在环京津地区,主要旅游交通干线铁路和公路呈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格局,以北京为起始点的重要交通干线有铁路线7条、高铁线3条、高速公路首都放射线7条、国道11条,穿越环京津地区通达全国各地。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状态,主要分布在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沿太行山地区、张家口—承德地区以及秦皇岛—唐山沿渤海地区。这种放射状旅游交通格局便于游客选择铁路和高速公路进入环京津地区的中心城市,但是,不能满足由区域中心城市通达旅游景区的交通需求,制约着旅游资源开发与目的地建设。

2. 旅游区域交通发展落后,影响着外部交通效率的发挥和旅游中心地序列的建设。环京津地区旅游外部交通较为发达,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已形成现代快捷的立体化的交通体系。但是,区域交通发展落后,在区域公路总里程中,高速公路占3.1%,一级公路占2.8%,二级公路占10.6%,二级以下公路和等外公路占83.5%,旅游交通服务质量水平低、通达性差,无法有效对接发达的旅游外部交通,严重影响着外部交通效率的发挥和游客体验。区域旅游中心地序列一般由“区域中心城市—小城镇—旅游地村庄—旅游景区”构成,与之相对应形成旅游交通轴线。在环京津地区,由于区域交通发展落后,难以将区域旅游节点中心城市、小城镇、旅游地村庄、旅游景区有效连接起来,影响着旅游中心地序列的建设。

三、环京津地区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的选择

旅游资源的地理空间分布通常不具有可移动性,交通就成为影响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的关键因素。Lue和Crompton认为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交通路径的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目的地空间模式,至少有五种类型:单一目的地、中途型、基地型、区域游览型和旅游链型⑤。根据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旅游交通格局,提出环京津地区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的四种类型。

(一)太行山区旅游链模式

旅游链是将多个旅游地(景区)依次串联起来的旅游环路。在环京津地区的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太行山沿线地区,是山区农业、林业、森林公园、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太行山民俗等旅游资源密集分布区,已开发建成国家4A级以上景区54个;有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等区域中心城市4个,涞源、易县、阜平等小城镇20余个,建设旅游中心地基础较好;有石家庄、邯郸2个机场,京广高铁,京港澳、京昆、张石、青银等高速公路,旅游外部交通发达。在太行山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旅游小城镇—旅游景区”三级旅游中心地和太行山旅游风景道,依次将太行山沿线的重要旅游地(景区)和旅游小城镇串联起来,开发太行山区旅游链型旅游目的地,既适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居民中短途自驾车旅游需求发展趋势,对太行山区也具有强大的旅游扶贫功能。

(二)张家口—承德基地型旅游模式

基地型旅游模式是指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要旅游目的地,以此为基地通达其他多个次级目的地观光游览。在环京津地区的张家口—承德地区,有坝上草原、山地、河流、盆地等多元地貌,有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的文化融合,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已开发建成国家4A级以上景区20个。区域中心城市张家口—承德与北京市呈倒三角状毗邻,是北京通往西北和东北的交通要道,在张家口铁路有京包线、京张高铁,高速公路有京藏高速、张石高速、宣大高速,航空有张家口机场;在承德铁路有京承线、京通线,高速公路有大广高速、长深高速,航空有正在建设中的承德机场,旅游外部交通环境较好。这一地区适合开发基地型旅游目的地,一是张家口旅游目的地,以张家口市为基地辐射张北、沽源、崇礼、怀来、涿鹿、蔚县、阳原等次级旅游地及旅游景区;二是承德旅游目的地,以承德市为基地辐射围场、丰宁、隆化、栾平、宽城、平泉等次级旅游地及旅游景区。这就要求加强区域交通和基地城市的建设,提高区域交通的通达性、便捷性以及基地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服务水平,把张家口、承德两个基地城市建设成为高等级的旅游中心地,辐射并带动区域旅游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承德—秦皇岛—唐山区域游览型旅游模式

区域游览型旅游模式是指将多个旅游地协同整合成为一个区域旅游目的地,在目标区域内同时提供多个游览线路及次级旅游目的地,形成区域旅游循环系统。承德、秦皇岛、唐山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由“秦承高速—秦唐高速—唐承高速”相连,呈三角状区域毗邻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在这一区域内,集聚着海洋海滨、历史文化遗产、山地生态等旅游资源,已开发建成国家4A级以上景区39个,特别是拥有秦皇岛山海关、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唐山遵化清东陵等知名景区。同时,这一区域也是华北和京津地区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铁路有京哈线、京哈高铁、京秦线,高速公路有京哈、大广、长深、沿海等多条,航空有秦皇岛机场、唐山机场以及沿渤海口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具备建设陆、空、海旅游交通体系的路网基础和资源条件,适合开发区域游览型旅游目的地。开发“承—秦—唐”区域游览型旅游模式,有利于形成旅游产业集聚和区域协同发展,提高旅游效率,实现旅游规模经济。

(四)白洋淀、衡水湖和吴桥杂技大世界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

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通常是旅游吸引物单一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相对独立的旅游地(景区),旅游活动局限于一个目的地之内,没有其他目的地与之配套或延长旅游活动。从旅游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特性来看,白洋淀、衡水湖、吴桥杂技大世界等三个旅游地,地理空间分布相对独立,旅游吸引物单一,旅游需求明确,属典型的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发展这一模式,要求目的地应有独特的核心资源和可持续开发的吸引物,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和竞争性。

四、促进环京津地区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的配套措施

(一)建设旅游交通大环线,提高区域旅游通达性和旅游体验

在环京津地区构建旅游交通大环线,覆盖和辐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小城镇以及重要旅游地(景区),提高区域旅游通达性和旅游体验,形成中短途自驾车旅游黄金线路。环京津地区旅游交通大环线包括高速公路环线路网和区域旅游风景道路网两个层次。

建设高速公路环线路网。适应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沿“太行山—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及沿海—冀南平原”构建高速公路环线路网,将太行山区旅游链、“张—承”基地型旅游、“承—秦—唐”区域游览型旅游以及白洋淀—衡水湖—吴桥杂技大世界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串联起来,与环京津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状交通分布相结合,形成环京津旅游交通网格化格局,提高环京津地区旅游的可进入性以及旅游腹地的纵深发展。

建设区域旅游风景道路网。把美丽交通、生态交通、智慧交通的发展理念融入旅游环境建设和旅游吸引物开发之中,通过提高区域交通的公路等级和服务质量,建设太行山链型旅游风景道、张家口—承德基地型旅游风景道、“承—秦—唐”区域游览型旅游风景道,形成区域旅游风景道循环路网,既能有效连接区域中心城市、旅游小城镇及旅游景区,彻底解决路况差、路不通等微观交通问题;也能有效对接航空、铁路等先进的旅游外部交通,提高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和便捷性,降低旅游交通的经济距离,促进环京津地区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的开发。

(二)构建三级旅游中心地序列,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服务功能

在环京津地区构建旅游交通大环线的基础上,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旅游小城镇—旅游景区”三级旅游中心地序列,形成区域旅游圈层结构(如图1所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在区域旅游圈层结构中,核心层由区域中心城市石家庄、保定、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沧州、衡水、邯郸、邢台等构成,发挥强大的旅游服务承载能力和资源聚散功能,提供客流、物流、信息流以及旅游接待设施和公共服务,辐射次级圈层的旅游小城镇和旅游景区,带动区域旅游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外围的县城、乡镇等旅游小城镇构成次级旅游中心地,具有承接中心城市功能外溢和支撑旅游景区运营的双重功能,提供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旅游景区是提供旅游吸引物及游览服务的职能场所,承载旅游目的地空间开发的核心产品,是吸引旅游者的终极目的地。

“区域中心城市—旅游小城镇—旅游景区”三级旅游中心序列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点,环京津地区旅游交通大环线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中的轴线,“点—轴”结合构成环京津地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提供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产业发展支撑。

注释:

①为突出河北省环绕京津的区位优势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理念,特将行政区划范畴上的河北省定义为环京津地区,包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11个地市。

②数据来源: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官网。

③公路密度=公路总里程/地区总面积,公路总里程由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查得,地区总面积由各省(市)政府官网查得;周边省市的公路密度(公里/平方公里):北京1.31,天津1.29,山东1.56,河南1.49,山西0.88。

④未考虑公路等级和经济距离因素。

⑤【美】克莱尔·A.冈恩等著,吴必虎等译:《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参考文献:

[1]汪宇明,等.基于大区域尺度的大众交通旅游职能效应[J].经济地理,2007,(3):332-335.

[2]林岚,等.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特征的分形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95-100.

[3]Christaller,W.,Translated by Barkin. 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 Prentice-Hull,1933.

[4]吴必虎,等,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237-242.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07-310.

[6]周生超,等.玛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4):195-200.

[7]吴必虎,等.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03,(2):1-5.

[8]王宝平,等.成长型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以延安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833-836.

[9]毕丽芳,等.交通通达性与省域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1):124-128.

[10]李林,杜军平.基于旅游行业的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2):43-47.

旅游空间开发 篇4

1 流空间与场空间的基本认识

1.1 流空间与场空间的基本内涵

“空间”一直是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 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 表现为长度、宽度和高度, 其外延可视为是对一切物件占位大小和相对位置的度量。“流”即是流动的意思。本文所研究的“流”主要是指基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财、物, 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的有一定规模、产生了一些社会经济影响的流动。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网络与空间组织结构的优化, 不少专家学者将空间逻辑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地方空间”常指在地理学意义上的地方和场所, 即区位。而“流空间”继社会学家Manuel Castells提出后, 其含义多与信息通信技术相连的一种信息流动空间形式, 即“通过时间控制促使信息流动及物质流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是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空间形态”。“流空间”作为一种组织形态, 它依附于传统意义的地理空间的天然属性, 是认识社会空间的一种全新模式。

由此可知, “流空间”的概念即是以网络和通信技术为基础, 以各种流要素为载体和结构, 无形中传递信息、带动区域或者全球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流动, 流要素包括权利、交通、互联网等等。场空间即为地理空间或者为地方空间, 是以具体的实物场所为标准。

1.2 流空间与场空间的特征

1.2.1 场空间的特征。

①可达性。可达性是指具体的实物在交通以及现代物流和信息的引导下可以从某一地域到达某一特定的地域。在区域范围内, 可达性反映了某一城市或区域与其它城市或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的难易程度。②实在性。传统的地理空间是以实物存在于空间中, 是人类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身处其中的场所空间。“空间”更多的是被视为真实世界的外部坐标, 它是有界的、封闭的、实体的地域。另外场所是通过相关的、相互贯穿和相互矛盾的社会空间过程产生的, 它包括协调、管理和缓解冲突的场所。③要素流动的空间限制性。场空间的最基本特征在于“占有一定的实在物理空间”, 由于客观空间距离的存在, 往往成为社会经济要素彼此流动的客观约束。传统经济学和地理学所强调的中心—边缘理论、中心地理论、产业集聚理论、物流经济理论等均是将如何突破场空间所存在的“客观约束条件”, 以实现经济要素低成本流动作为最基本的理论考察着眼点。

1.2.2 流空间的特征。

①瞬时性。在流空间中, 通信技术和信息流在流空间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其能以较快的速度传递信息,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流动, 从而实现瞬时性。为此, 实体的场所空间被流空间的运作压缩, “流动性”大大增强, 从而使当前的空间超越了原有场所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空间和距离的相互摩擦, 不断强化不同区域空间的相互作用。另外信息在流通过程中, 体现出的最明显特征就是瞬时传递, 从而实现两地或两个主体的信息交互。②流动性。流空间是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的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流空间是由远距离的信息和物质的不断流动创造的空间, 最重要的是保持其不断的流动状态, 流空间和各种流的功能、价值也将由流动过程来定义, 随着节点和网络的变化, 流将被它通过的节点重组。另外, 流空间的作用下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 而不是在固定的某一位置, 信息时代下流空间是在时间—空间—社会三个维度中碰撞形成, 本身具有鲜明的动态性, 处于永久的运动中。③网络一体化。由于流空间是在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中所提出与运用的, 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架构, 信息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空间形态。流空间克服了区域空间的实在性、异地性等距离局限, 实现了空间传递与传播的即时性, 使资产和资金的流通互助和联合共建, 交通、信息系统以及设施设备的共享, 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合作。

1.3 流空间与场空间的关系

1.3.1 流空间依附、作用于场空间。

在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网络社会中, 流空间与场空间是互动与交融的。流空间的外部形态就是信息流的流动, 而物质流是场空间的外部形态, 物质流是通过信息流的引导进行的流动。但是只有在场空间的作用下, 流空间才能发挥流动的作用, 场空间是空间模式的基础。流和场所在分析中不能分离:流空间可以形塑场所空间, 场所空间也可以形塑流空间。

1.3.2 流空间对场空间是一种不完全替代关系。

信息科技催动了网络社会的兴起, 它显示了组织网络的重要性。跨区域的资本大量流动, 从而造成了场空间向流空间转变, 同时使场所空间在流空间的形成与发展中逐渐淡化。但在这一过程中, 不是流空间简单的消灭了场空间, 其关键在于转化的过程。现今社会经济发展状态还是依赖于一定的区位空间。区位空间中流动、改变和发展过程中, 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没有达到流空间兴起的技术要求时, 跨区域的资源配置、生产和组织等经济活动仍将以场空间的经济条件为主。

1.3.3 流空间与场空间是一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

流空间是各种流要素在空间中的流动, 是伴随着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来的, 其功能强化与拓展, 要素流动增强, 流线通道信息容量扩大, 涉及范围宽泛, 可以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肆意蔓延, 缺乏范围限制, 所以是一种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场空间依托于传统的地理理论, 例如, 区位理论、极地中心理论等所探讨的都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的发展与运行等问题, 均是一种地方化的视角。

1.3.4 场空间局限于一定的地域, 流空间没有地域局限。

场空间是依据一定的区位、地域而进行研究的, 具有空间局限性。而流空间的研究则范围无限大, 不约束于一定的地理位置, 它所研究的是空间中流动的物质, 例如人的流动、信息的流动、技术的流动等等。但是, 无论是流空间还是场空间, 其共同点均是人或物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了流动。场空间是时间的流动, 流空间中的流动是人与物质的流动, 通过流动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实现经济的增长与规模。

2 旅游流是空间流与信息流的综合

2.1 空间流行为

从外部形态来看, 旅游活动其实是一种基于休闲需要的空间移动行为, 是基于“客源地———目的地———客源地”基本骨架的空间网络结构。由于旅游流是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流动, 旅游的流动过程中包括了人的流动、物的流动以及资金的流动等, 而场空间理论下的旅游流即是场所和人的流动, 由于旅游行为是在旅游景点进行的活动, 而旅游景点是由具体的地理实物组合和构成的, 旅游者必须趋近于对象物的地理空间。另外旅游活动必然引起旅游消费, 而旅游消费是一种涉及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消费, 既包括对实物产品的消费, 也包括对服务产品的消费。旅游活动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和异地性, 异地性支持了产消同时性, 即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旅游者的消费过程是同时产生的, 这就使得人与物在空间中发生了转移, 发生了空间行为。

2.2 信息流行为

由于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吸引物相对于客源地来说, 具有天然的地域粘附性。对象物固定性增加了旅游者与对象物之间的直接接触难度, 形成供给与需求二者之间的时空约束和信息不对称, 要实现“人” (旅游者) 真正了解对象物和实现真正的异地移动与异地消费, 客观上需要一种“流”来代替对象物的流动, 以增加消费者对对象物的接触和了解。也就是说, 旅游活动实施的基础是“人的流动而非物的流动”。空间的异地性客观上需要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必须在旅游者出行之前通过合适的载体传达给旅游者, 为此, 目的地的信息流动是否顺畅将直接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印象认知。可见, 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资源、文化、品牌及形象等独特性外, 更重要的是目的地在区域空间内对身处异地的旅游者能否产生吸引力以及外地旅游者是否具有愿意前往该旅游目的地旅游的意愿。而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流空间”则能有效地解决旅游者与旅游目的之间的天然的“空间”障碍。另外在人的流动中, 会带动文化的流动、经济的流动, 交通的流动等等, 所以旅游行为是一种信息流行为。

3 旅游开发的启示

由于旅游活动只是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作为依托, 其主体是人的活动, 所以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既注重景点自身开发、提高目的地吸引力的同时又要将开发的重点运用在旅游者的研究上, 只有迎合旅游者, 满足游客的心理, 才能使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流量形成规模, 才能把握旅游流的流向。在场空间理论和流空间理论基础上的旅游开发不仅要注重旅游资源吸引力, 更要注重旅游活动的“人的流动而非物的流动”的独特性, 要积极通过网络技术, 做到流空间与场空间的有机结合, 实现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流动、旅游流规模最大化。

3.1 区域旅游景点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的联动开发与发展

旅游资源是旅游景点的决定因素, 如何将潜在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形成特色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从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方面开发旅游景点, 包括探察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等级, 从区际、区内定位旅游资源, 将旅游资源进行组合结构, 形成规模;还要充分考虑交通区位、客源区位、形象认知区位、文化区位, 以及社会经济区位和政府部门对旅游业的区位政策、资金导向性投资等因素。通过对当地旅游景点的全面区位分析, 应该在规划开发中充分发挥其旅游区位因素的优势, 加强区域间的联合、协作, 从而为区域旅游规划开发提供依据, 得出一种有益于当地旅游开发的空间优化和布局应用模式, 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持续增长。

3.2 推进有价值、有特色、有创意的旅游线路开发力度

由于旅游行为是一种流行为, 具有不可预测性, 所以在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中线路开发尤为重要。一条有创意、有特色、有价值的旅游线路, 能够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 为景区带来联动效益。要想开发出质量高的旅游线路应考虑供需之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 需求方面应遵循旅游最大效益原则———在资金和闲暇时间有一定限制情况下去追求最大旅游效益, 具体表现为费用、时间、精力等成本因素最小化, 满足最大化;其次, 供给方面, 区域旅游线路设计要结合区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将各种旅游产品进行优化布局、合理组合。由于旅游者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使旅游产品面临的客源群体具有相对适应性, 但是旅游线路产品具有其特殊性, 个体在选择旅游线路产品时存在差异, 但是在线路设计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线路产品的适应性与个性化的组合, 还应体现时空优化原则和美学原则。

3.3 塑造合适、完美的旅游地形象

塑造合适、完美的旅游地形象往往是摆脱旅游地竞争中的“替代现象”的有效手段。这种替代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转移性替代。它主要反映的是旅游目的地不同景观吸引力档次、产品差异化等方面所形成的替代关系。“嫌贫爱富”是旅游者的本性, 更具差异化和便捷、舒适环境的中心目的地在吸引游客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②竞争性替代。它主要是旅游发展过程中, 目的地之间或目的地内部景观产生了新的竞争者和替代品, 由此造成旅游者旅游选择机会与出游空间扩展, 它将使某一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弱。③时滞性替代。它主要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认知与目的地自身形象的改变之间并不完全同步的现象。从认知心理学来说, 人们对一个目的地旅游形象的认知总存在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 要改变这种心理的“刻板认知”并不是旅游目的地单方面努力所能完成的。④屏蔽性替代。它主要指由于旅游景区在众多目的地体系中所占据的位势差异而产生的强势旅游地形象屏蔽弱势旅游地在旅游者认知体系中位置的现象。它往往会使旅游者简单地用强势旅游地的形象内容代替对弱势旅游地的形象认知和判断。

旅游地的主题形象是由其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 在定位中可以采用领先定位、比附定位、逆向定位、空隙定位和重新定位, 在形象塑造时需要通过产品—服务和公关宣传两方面塑造, 即通过游客满足旅游预期的程度体现, 可以通过满意度调查了解情况。由于旅游信息在旅游地与旅游者以及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非对称性, 旅游的预约购买等特点, 决定了旅游公共关系活动以及利用各种传媒、旅游展销会宣传、展示旅游地信息的特殊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节庆活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

3.4 官方或者权威的组织进行宣传与引导

由于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 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等等, 而旅游景点要想拥有一定的旅游主体, 则旅游主体必须获知相应的旅游信息。所以在旅游景点开发过程中可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 根据自己的资源和产品特色与目标市场的组合, 选择代理或合作旅行商;第二, 与目标市场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或旅游行业组织合作, 通过他们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 寻求代理商或者设立旅游办事处;第三, 利用发达的通信设备和互联网技术, 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或建设网站、网页, 即实施网络营销或在线行销。通过根据区域的市场设计不同的旅游主题和整体形象, 从而整合旅游目的地资源并形成整体竞争。

3.5 顺应旅游流的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营销

由于“旅游流”具有区域性、季节性、波动性等特点, 所以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要特别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营销, 尽量避免景区的脆弱性, 例如在旅游流区域性的特点上可以针对不同的旅游市场、各种行业的旅游主体进行限制游和鼓励游;在季节性特点上根据淡、旺季对票价进行适当的优惠与提高, 从而改善淡季缺少游客, 旺季游客过剩的现象, 另外也可根据季节优势打造不同的旅游项目, 反季节吸引游客;在波动性特点上要顺应政治和市场的发展, 积极维护旅游地的形象, 引进客源。

参考文献

[1]马勇, 李玺, 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16-118.

[2]孙中伟, 路紫.流空间基本性质的地理学透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1) :40-43.

[3]张楠楠, 顾朝林.从地理空间到复合式空间—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J].人文地理, 2002 (3) :24-26.

[4]高鑫, 修春亮, 魏冶.城市地理学的“流空间”视角及其中国化研究—人文地理[J].旅游学刊, 2002 (4) :67-69.

[5]郑可佳, 马荣军.Manuel Castells与流空间理论[J].华中建筑, 2009 (27) :80-87.

[6]董超.“流空间”地理学属性及其区域发展效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2) :56-63.

[7]刘萍, 李平.论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研究进展[J].社科论坛, 2008 (12) :45-49.

[8]厉新建, 张辉.旅游经济学原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80-88.

旅游祝福赠言qq空间语录精选 篇5

2. 大海因浪花而美丽,人生因友谊而充实,我把快乐的音符作为礼物送给你,愿爱你的人更爱你,你爱的人更懂你!

3. 大自然已向你张开怀抱,快乐在向你招手,烦恼已被吓跑,把郁闷丢到九云霄,来吧!尽情地在开心的怀抱里撒娇吧,疯狂地在**的大道上奔跑吧!祝旅途愉快!

4. 带着欢乐出发,忘记所有忧愁,走进浪漫之地,观赏美丽景色,清风伴随左右,好运跟在身边,祝愿旅途愉快,平安满载而归!

5. 戴上开心墨镜,背上快乐行囊,迈开惬意脚步,开启逍遥之旅。出国旅游日,愿你踏遍万水千山,身心爽爽!走过天南海北,心情好好!

6. 登峰攀顶视野开阔,无限风光眼前靓丽。迎客青松挺拔巅峰,招手致意欢迎游客。异卉奇葩分外妖娆,迎接日出欣喜若狂。世界旅游日:游天下观奇景。

7. 第一节车厢载满快乐,第二节车厢载满幸福,第三节车厢载满温馨,第四节车厢载满甜美,第五节车厢载满平安,第六节车厢载满顺利,车头载满我的祝福,愿我的祝福牵动你的行程,保佑你整个旅途!

8.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仿佛“纸上谈兵”,行路好比“实战演习”。读书多是“死知识”,行路能得“活智慧”。世界旅游日,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阅历丰富,恰似仙人指路,幸福非你莫属!

9. 泛舟于江上,垂钓幸福,涉足于林间,呼吸快乐,踏步于草原,尽览惬意,攀登于峰顶,鸟瞰如意,世界旅游日,跋山涉水领略自然美景,收获欢乐无数!

10. 放下生活烦恼,扔掉工作压力,插上快乐翅膀,化作自由小鸟,潇洒飞向天空,俯瞰千山万水,遨游大千世界,尽享旅途愉快。祝你平安快乐!

11. 风决定了蒲公英的方向,风景决定了我的走向。如果花开了,就欣赏花;如果月圆了,就欣赏月亮。中国旅游日,朋友,陪你在路上满心欢喜是因为风景,更是因为一路上你!

12. 感受细风轻绕,散去烦恼;拍尽山水美图,旅途逍遥;享尽人间仙境,心情大好;带上我的祝福,平安围绕;祝你旅途愉快!

13. 给你插上开心的翅膀,让你把快乐飞翔,给你背上幸福的行囊,让你把舒心撒扬,给你穿上爱意的新装,让你把平安带上,给你一片靓丽的风光,让你把旅途徜徉,给你一条祝福的短信,让你顺利舒畅,祝你一路心情像花儿一样绽放,四处飘香。

14. 工作再忙再累,你用坚强支配。生活再苦再涩,你用乐观面对。旅途再难再险,你用豪迈回味。未来再遥再远,你用真心去追。真实生活,请将心情放飞。祝你微笑在心,生活幸福最美!

15. 关山万叠,碧波千重,美景令人心动;海边搏浪,林间听风,何不潇洒从容;不管忙闲,无论富穷,愿你快乐旅途中。中国旅游日,愿你出游轻松!

16. 航标灯像大海的眼睛,一闪一闪,深情地祝福远航的巨轮,平安驶进彼岸的港口。航标灯又是我的眼睛,一闪一闪,至诚地祝愿远游的赤子,早早回到祖国的大地。

17. 红的花,绿的树,红花绿树品清新。山悠悠,水悠悠,山水悠悠享清凉。采摘红,收集绿,感动水,敬畏山。休闲自然游,快乐见神奇。祝福你朋友,旅途不虚度。

18. 湖光山色为你洗去心里的忧愁,林间鸟鸣为你清唱快乐一曲,缤纷美景为你呈现幸福一路,世界旅游日,带好行囊,向幸福进军,向快乐出发!

19. 欢迎乘坐快乐365列车,请你拿好幸福包速速对号入座,检查健康,欢笑,好运有没带上,最后系好平安的安全带,祝你本次旅行玩的尽兴,玩出生活好味道!

20. 回家是一种幸福,结束了一年的奔波,回家是一种温暖,结束了一年的思念,回家是一种感动,结束了一年的牵挂,回家是一种祝福,送出了一年的礼物,回家是一种幸福,愿你旅途愉快。

21. 家是一份希望,给你奔波的寄托,家是一种依靠,给你追逐的后盾,家是一种牵挂,给你思念的情谊,家是一种感动,给你回家的甜蜜,归家的幸福,弥漫在你心底,路途的幸福,愿你尽享甜蜜。

22. 江南古镇兼细雨,吴侬软语惹相思。大漠追鹰草上飞,万里草原一日回。白日放歌需纵马,西域风情美如画。漫天红叶飞神剑,碧竹梢头荡秋千。日复一日太无聊,绝知旅游趁年少。世界旅游日,此念顿生,海阔天空!

23. 九月二十七,世界旅游日,放下工作忙,乘机去放松。旅游出门行,安全第一当,人杂路途长,钱财隐秘放。活动要适可,劳累莫过度,文明礼貌语,办事多思量,警惕上了当,欺骗要预防,注意讲卫生,饮食要健康。祝世界旅游日愉快出行。

24. 看看那碧蓝的天,有飘不散的云;看看那大海,海岸相连,美景无限。此次出游,万语千言没有,唯有一句,祝你平安。

25. 空气是我对你的思念,阳光是我对你的挂念。希望你在旅途中能感受到我对你的思念与挂念。让它们伴随着你平安出行,旅途愉快!

26. 离别时,留下一串艰难的足迹;相逢时,欢愉一对欣喜的身影没有离别的痛苦,也就没有相逢的欢愉。

27. 莲花莲花香味,风吹柳是轻盈、快乐的唱歌溪流流淌。最后着手带给你愉快的心情,让好的画一个诗意旅程的风景,让你享受这个过程每一个风景!

28. 路是归乡路,带上情谊,情是故乡情,带着祝福,爱是家乡爱,带着感动,人是归乡人,带着急切,春节归乡,愿你一路顺风。

29. 旅行的美妙不言而喻,旅途的劳累不会考虑,邂逅个帅哥美女也可能轻而易举,哈哈,给心情放个假,祝你旅途愉快,一切顺利!

30. 旅途出行,花88元买票,买到8号车厢,坐到8号座位,紧邻妙8女郎,拎8斤旅包,含8种平安,裹8份快乐,经8分等待,历8分提速,过8个车站,来到8达岭,早8时短信到,祝你旅途4通8达,8方顺利。

31. 旅途虽长,可祝福不断;旅途虽远,可思念不减;旅途虽累,可美好依然;不论天涯海角,有你的地方就有我的祝福,愿你快乐,旅途平安!

32. 旅途中的人儿别寂寞,我要和你说说话;生命的美丽似鲜花,旅行的心情似油画;你的笑容如云霞,亲爱的你是我永远的牵挂;望你谨记,别忘哈!祝旅途快乐!

33. 旅游是美好的,途中是享受的。饮食要独特的,风景要别致的。钱包要管好的,相机要常用的。问路要动听的,朋友要多交的。魅力处处在,祝福伴你行。

34. 迈出一步,生命的视野就宽广了;背上背包,生活的重担就减轻了;怀有坚持,旅途的困扰就轻松了;带上快乐,路上的风景就特别了。世界旅游日,让心去旅行!

35. 忙碌也好,闲暇也好,春节回家最重要;挣钱多也好,挣钱少也好,不忘孝敬父母就好;顺心也好,烦心也好,和父母聊聊抛烦恼。祝你归途平安抱,顺风到家乐逍遥,合家团圆幸福绕!

36. 美景占领了你的双眼,山河拿下了你的心田,游览侵略了你的双脚,趣事掀开了你笑脸。那就用我的祝福去笼罩你的旅途,甜蜜的祝福伴你前后,温馨的祝福伴你左右,祝你旅途愉快!

37. 明亮的灯火,是我含笑传情的眼睛,它缀在夜空,为你照亮黑暗的前方,保护你旅途顺利。

38. 南方的八月间,骄阳似火。中午时分,太阳把树叶都晒得卷缩起来。知了扯着长声聒个不停,给闷热的天气更添上一层烦燥。

39. 你的微笑,就是那公园门票,无人会拦;你的眼睛,就是那水上船票,直接上船;你的脸庞,就是那场馆通票,大步向前;你的嘴唇,就是那景区观票,全部免单!你就借我吉言,省下的钱回来请我吃饭!祝你旅途快乐!

40. 你要去远行,挂念在心中。坐车要休息,吃喝要清淡,交友要选择,住宿要安全,睡前泡泡脚,起床多锻炼。一切多保重,盼你早日归。

41. 你走或不走,路就在那里,不来不去。而旅行,就是要你踩下烦恼、忧愁和一切的不开心;沿途采撷健康、快乐和一切的好心情——旅行是种心境,愿你一路花香满径,旅途愉快!

42. 爬爬山神清气爽,游游水畅快淋漓,赏赏景心情舒畅,登登峰其乐无穷,看看海心旷神怡,旅旅游开心无限。世界旅游日,愿你畅游天下,快乐无限!

43. 朋友,上旅途了,借我宝扇扇你五次:一扇微笑甜甜,二扇快乐连连,三扇万事圆圆,四扇幸福美美,五扇祝福乐乐。朋友,无论旅途多远,我都会默默的祝福你开心快乐到永远,等你的归来!

44. 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常联系,但一定挂记在心!

45. 朋友去旅行,挂念在心中。我寄托风给你带去祝福,我让阳光给你带去关怀。让风吹走身边的寂寞,让阳光为你带来快乐。祝朋友旅途愉快!

46. 飘然泰山,一览众山小。一品黄山,仙雾正缭绕。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漫步青楼,几度夕阳红。世界旅游日,走万里路,破万卷书,旅游真幸福!

47. 阡陌花开,丰收在望,瓜果飘香。如此美丽的季节,出去游玩说明你有眼光。作为朋友没什么可送的,唯有一句祝愿,愿你一路顺风,旅途平安!

48. 轻轻拨动你的号码,让你知道我的到来;慢慢放飞我的祝福,让你感到我的存在。让风儿送去我的心声,让星星传递我的问候,希望你天天快乐。

49. 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边十里飘香的桂花呀,真让人留恋往返;湖面上,荷叶像害羞的小女孩,都低下了脑袋,躲藏了起来,她们在提醒和等着人们去采那根下的莲藕呢。这时候,人们划着轻快的小船,哼着悠闲的小曲,轻轻地采下莲藕。那一只只莲藕呀,白白胖胖的,真象一个个一丝不挂的小胖娃娃,让人爱不释手。你要是从筐子里随便拣上一只,洗洗干净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儿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50. 让清风带着欢笑,让小鸟跳着舞蹈,让白云尽情摇摆,让小草尽情歌唱,让景色伴随左右,祝愿旅途愉快,平安顺利归来!

51. 人生就像旅行坐车,上车下车往复很多,意外惊喜也会偶有,刻骨铭心终会走过,情深意重旅伴在座,轻松旅行美好持久,挑战机遇不能回头,人在旅途尽量快乐,真心祝愿你旅途快乐!

52. 人生如旅行,丽日和风与雨雪冰霜总会相随相伴;保持一颗平常心,乐观积极在路上,日升灿烂,日落浪漫;清风明月,花开花谢,边走边欣赏,世界旅游日,慧眼看风景,慧心品生活,祝愿你月圆是诗,月缺是画,多姿多彩每一天。

53. 日给你温暖,月给你温馨,星给你浪漫,风给你清爽,雨给你滋润,雪给你完美,霜给你晶莹,我给你祝福!

54. 如果旅途感到炎热,我会让清风给你带来凉爽;如果旅途感到烦恼,我会让幸福给你带来好运;如果旅途感到疲劳,那就看看我的短信。祝你旅途愉快,玩的开心!

55. 山间风景真秀美,绿树成荫百鸟欢。潺潺溪水身边过,清澈见底鱼虾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赏心悦目人欢笑,风光旖旎如仙界。中国旅游日,放下繁忙的工作,去大自然游玩!

56. 少年旅游“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旅游“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年旅游“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中国旅游日,朋友祝福你,清风明月心,回归自然去,山水在心中,随缘逍遥游!

57. 世界各地看夕阳,飞上篮天处白云,潜入海底见礁石,踏入异国感人情,人间美味都尝遍,江河大地收眼帘。祝世界旅游者心情愉快奔前方。

58. 世界旅游日,让心情在快乐的溪水中畅游,让身心在惬意的山水间徜徉,让人生在逍遥的景色中漫步,让日子在自在的氛围中快活。愿你开怀,心情舒畅!

59. 世界喧嚣,窗外听不到心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可爱,旅游,祝你旅途愉快,有多少知识。

在线旅游预订还有很大空间 篇6

日前,在线旅游服务商途牛旅游网宣布获得Gobi Partners(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首轮风险投资。对于此次采访了途牛旅游网CEO于敦德,他表示,在线旅游预订的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自由行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网站在运营,但大众旅游的度假线路产品在网上预订仍然比较少见。

途牛旅游网创立于2006年10月,是面向全国提供在线旅游预订服务的B2C电子商务网站。途牛利用互联网优势,整合旅游产业链,通过呼叫中心与业务运营系统服务客户,开辟了创新的在线旅游预订模式。

《长三角》:途牛旅游网是如何与戈壁完成此次投资的?

于敦德:我们与戈壁从07年开始就有接触,后来负责我们项目的投资人跟我们进行了几次接触,同时投资人本身对在线旅游也非常的了解,所以双方沟通多次以后很快就敲定了投资。

《长三角》:这笔资金将用于哪些方面?

于敦德:这次融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呼叫中心的升级,业务运营系统的改进,业务人员的培训,度假产品的研发以及市场方面。

《长三角》:与众多机票、酒店预定网站不同,途牛旅游网专注于旅游度假产品的预订,是如何选择这个定位的?

于敦德:我们一开始做的时候就想差异化与现在在线旅行预定的网站,他们主要是机票和酒店为主,我们就从度假这个点切入进去。同时发现在线旅游预订的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自由行当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网站在运营,但大众旅游的度假线路产品在网上预订仍然比较少见。06年的时候出现了一大批机票酒店类预订网站,我们觉得机票酒店预定这个市场一两年后会变成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就没有选择做这块业务,而把全部的重心都放在了度假线路的在线预订上面。

《长三角》:途牛旅游网目前的用户有多少?如何挖掘用户的潜在商业价值?

于敦德:客户的数量有十万左右。客户的满意程度决定了我们的价值。我们的模式还是很简单的,没有太多的花哨,所以专心的把我们的旅游预订服务做好,客户一定会给我们更多回报。

《长三角》:途牛旅游网目前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是否主要采取与旅行社分成?

于敦德:是的,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为旅行社提供预订服务获取分成。

《长三角》:途牛旅游网如何平衡为用户提供客观的建议和与合作商家的利益?

于敦德:我们相信客观的反馈用户评价对所有人的利益都是最大化的,无论是对于我们还是对于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的合作伙伴也希望能够通过听取客户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服务,从而实现更长效,更健康的发展。不重视客户反馈的合作伙伴不是我们合作的对象。

《长三角》:途牛旅游网下一步发展有什么计划?

于敦德:客户的服务满意度仍然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所以接下来主要还是以提升服务的水平,提高客户对我们服务的满意度为目标做一些事情。

《长三角》:您认为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现状如何?该如何发展?

旅游空间开发 篇7

一、大理洱海区域旅游资源

旅游业近年来已成为国家的重点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点之一。洱海地区的人文、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如浓郁的地域风情、广袤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

洱海白族传统村镇是经过大理南诏的历史和白族农业文化长期磨砺而成的, 它体现着白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 其浓郁的乡土风貌和乡土民俗生活已成为近年来吸引游客的热点 (见图1, 2) 。

二、大理洱海区域村镇旅游开发概况

大理洱海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大理村镇旅游的主要景点如古城、喜洲、蝴蝶泉等分布在海西村镇的内部。海东的景点主要是金梭岛、天镜阁、小普陀、南诏风情岛等, 这些景点几乎都处于村镇的外围, 旅游的附属设施也未深入到村镇内部。

目前大理洱海区域的一些村镇 (如喜洲镇) 与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合作, 共同组建旅游公司, 由旅游公司对大理洱海区域的村镇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 并且大理州、市等政府部门也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政策指导村镇的建设。现在某些固定的旅游景点 (如喜洲镇的“严家大院”“严家民居”“严宝成府”) 的旅游收益都归不同的旅游公司所有, 村民借助旅游业但不依赖旅游业。

三、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发展演变过程

(一) 建国以前洱海区域村镇空间演变过程

传统的村镇空间基本是在农耕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农业经济和社会形态是其空间结构形成的动因, 自然生态环境则构成其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大理, 作为洱海地区中心地的发祥和繁衍地, 几乎占据了整个大理地区的发展史。从西汉汉武帝设置叶榆县开始到今天洱海地区的首府区, 大理市西面挺拔的点苍山、东边明镜似的洱海, 还有那片自苍山脚下向东延伸至洱海边、平缓而富饶的坝子, 形成了孕育大理地区传统村镇形成发展的重要地理条件。根据洱海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变迁, 可以把洱海区域传统村镇空间结构划分为三个阶段:

(1) 建国以前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的萌芽 (秦汉—唐初时期) (见图3) 。

(2) 建国以前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的形成 (唐朝中后期—两宋王朝时期) (见图4) 。

(3) 建国以前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 (见图5) 。

(二) 建国以后洱海区域村镇空间演变过程

建国以来, 洱海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村镇空间结构由于受经济波动、体制变革等因素的影响, 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具体体现在建国以来区域的行政区划上。

1. 计划经济时代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的演变 (建国—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这个时期内, 214国道的修建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热潮, 村镇的发展主要沿着交通干线, 但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交通还不是很完善, 所以此时的村镇空间结构主要是沿着国道发展演变。虽然当时人口增长要高于建国前, 但由于农村经济的不发达, 村民经济实力有限, 村镇的发展相对缓慢, 村镇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不明显。海东各乡镇因为交通不发达, 发展也相对滞后于海西, 村镇空间结构也没得到多大的发展 (见图6) 。

2. 改革开放后洱海村镇空间结构的演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在)

这一时期洱海区域村镇的空间发展为两轴一点:海西轴、海东轴和下关镇大理州、市行政区。从面上看, 基本形成了“市区—建制镇—行政村”三级城镇体系, 但整个体系还比较松散, 不够完善。

随着大丽公路和东环海公路的通车, 洱海区域基本形成了点线带动全面的村镇格局, 但是各小城镇之间缺乏协作及整合。除了大理、喜洲、双廊等旅游开发村镇之间及海东与凤仪、下关经济开发区经济产业发生较为密切的联系外, 其他村镇仍处于功能分散状态, 还未形成区域性的协作发展, 空间布局正处于不平衡状态 (见图7) 。

四、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总体上看, 洱海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呈村庄面积逐步减少、城镇范围逐步扩大的演变趋势, 村庄逐渐演变为城镇, 洱海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呈空间上的点轴规律。点状形成之前阶段处于建成之初—唐朝初年 (见图8) ;点状形成发展阶段基本处于唐朝中后期—元明清阶段 (见图9) ;轴向扩展阶段处于建国后—上世纪70年代末阶段 (见图10) ;轴向填充阶段处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现在 (见图11) 。

五、洱海地区村镇空间结构演变动力机制

(一) 内生动力——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人口增长的影响

第五次普查 (2000年) , 大理州总人口达330万人, 大理市总人口达52万人, 年递增率为1.98%。洱海地区人口多分布在农村, 解放后城镇不断发展, 城镇人口不断增多, 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逐渐下降, 到2006年洱海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5.19%。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带动了洱海区域城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城镇规模逐渐扩大, 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 进而影响了洱海地区村镇的整体布局。

2. 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

从纵向来看, 建国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 大理州和洱海地区经济增长迅速, 1949年大理州工农业产值仅5442万元, 2006年洱海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35亿元, 比上年增长11.1%, 并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保持增长。与此同时, 洱海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2006年,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1∶59∶53, 呈现了“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比例。在新农村建设推动下, 洱海地区三大产业结构进入优化调整阶段, 洱海地区农业板块经济、工业集聚经济、旅游业和服务业经济日趋成熟, 产业空间布局特色日益显著。

(2) 工商业的发展

在工业方面,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110.35亿元, 区域工业总产值102.03亿元, 财政总收入达11.53亿元。

商业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洱海地区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等一系列经济政策, 发展商品经济, 搞活城乡流通,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集体和个体商户蓬勃兴起, 区域商业日益兴盛。

洱海地区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形成了多业并举的区域经济格局, 使得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迅速加快了洱海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3) 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大理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喜洲村白族建筑群的保护, 周城村白族民俗活动的延续, 洱海地区的人文、自然资源以及浓郁的地域风情、广袤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的热点, 旅游业已成为洱海地区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之一。2006年洱海地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20.2万人次, 比去年同期增长8.04%, 旅游总收入28.89亿元, 占2006年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26.18%, 区域的旅游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外在动力——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与行政区划的调整

1.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条件的提高。214国道的建设, 1998年大丽公路全线贯通, 2000年东环海公路正式通车, 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截止2004年底, 区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667.81公里, 公路网密度为0.59公里/平方公里,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目前海东镇正在规划建设由大理通往丽江的铁路。现状交通格局形成了洱海区域水、陆并举, 国道、省道、县道综合的运输体系。

2. 行政区划的调整

行政区划的调整也是影响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的重要外生因素。建国以来, 洱海区域行政区划的数次调整, 有利于政府对财力、物力的集中使用, 使区域各中心镇集聚能力增强, 促进生产要素在洱海区域内合理流动, 使洱海区域经济布局和资源配置更趋优化, 促进洱海区域村镇的规模化发展。

六、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一) 洱海区域村镇空间布局的优化

应按照“大并小、弱入强、同类并、无闲置”的空间组织原则,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保护独具特色的大理苍洱田园风光、保护并弘扬积淀深厚的白族历史文化, 规划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完善村镇体系, 优化村庄空间布局, 保护苍洱景观, 再现苍洱田园风光, 整合土地资源, 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引导集中居住和村庄规模合理发展, 集约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科学地展开村庄布点整治。

1. 保留

对于保留的村庄, 其空间布局优化策略可以有三种:扩展、改造和特色保护。

(1) 扩展

扩展的村庄应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好经济基础, 具有良好集聚效应、交通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便于配套, 包括近远期均作为中心村的村庄和已具一定规模、条件较好的部分基层村。

对于这类村庄, 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通过土地供给和投资方面的支持, 加大环境整治和对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投入, 妥善处理新旧村的建设关系, 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 合理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 集约发展, 整合资源, 完善功能, 调整优化布局, 在原有基础上集聚、合并周边分散村庄, 形成一批具有带动效应、建设规模适中、有序发展的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

(2) 改造

改造的村庄应具有一定规模, 村级经济水平较低, 发展潜力一般, 配套设施缺乏, 短时难以撤并搬迁, 需要适度整治、改造的基层村以及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村中老宅闲置、破败废弃、长期无人居住, 而又另建有新宅的村庄 (如空心村等) , 这种不合理的村庄建设不仅造成村庄用地的严重浪费, 而且对村庄生活环境与风貌环境影响也较为严重。

对于这类村庄, 由于发展条件限制, 虽然建制可以保留, 允许就地改造, 但需要限制规模的扩张, 内部挖潜, 可以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 适当引导村民向中心村、重点镇集聚的同时,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 有步骤地改造和拆除老房 (空心村) 、危旧房, 以及影响苍洱景观与田园风光的建筑物、构筑物, 优化村庄布局, 集约建设用地, 进行农民新居、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 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集中打造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人居环境优良的文明村、示范村, 全面提升和塑造大理市村庄建设的整体形象。

(3) 特色保护

进行特色保护的村庄要能突出体现和代表大理鲜明的白族特色与地方风情。对于这类村庄, 应重点通过环境整治和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对人脉和文脉的延续和保护, 重视对村庄整体风貌的保护和管理, 将传统文化开发保护和村庄改造建设相结合。应根据此类型村庄现状情况和长远发展考虑, 结合大理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规划的实施, 规划确定现状村庄风貌保存较好、具有良好旅游发展条件或需要重点保护的村庄, 如喜洲和双廊等现状知名度和风貌保持较完好的白族村寨, 以产业求发展, 以产业促保护, 形成一批能够体现大理典型地方风貌与风情的特色村寨。

2. 撤并

村庄的撤并主要是对处于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存在严重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隐患 (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影响) 、洱海设防水位以下的村庄和为解决因城市化、工业化或国家重点建设需要, 需整体搬迁新建的村庄。具体分为:迁村并点和重新选址新建。

(1) 迁村并点

对于这类村庄, 可以通过引导, 科学选址, 村民自愿地向本区域内发展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和具有良好产业支撑的中心村、自然村、重点镇集聚并点, 既满足了搬迁村庄自身发展需要, 又可充分利用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节省投资, 节约用地, 带动和促进本地域村庄整体的发展。

(2) 重新选址新建

重新选址新建, 是在周边没有合适村庄可以迁并或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引导, 在条件合适区域重新选址新建的一种村庄布置形式。原则上主要以沿洱海东岸经济及基础设施发展条件较好、有产业支撑的中心村、自然村选址为主, 通过对选址新建型村庄科学的选址与合理布局, 避免出现二次迁建。

3. 城镇化改造

进行城镇化改造的村庄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处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 (大理市区、各乡镇驻地等) 已成为“城中村”的那部分村寨。

对于此类村庄, 应该逐步完成城镇化改造, 依据城镇建设需要以及有无耕地等情况, 采取保留或撤并的整治方式, 通过合理地预留宅基地、拆迁安置用地或成片进行搬迁建设, 逐步完成对旧村的就地改造或集中迁建成为城镇社区。促进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 村庄与城市的融合。

(二) 洱海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发展区域经济, 第一产业是基础, 第二产业是动力, 第三产业是保障, 只有全面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 特别是引导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 形成一、二、三产业互动机制, 才能进行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 达到区域空间优化的效果。

1.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洱海地区畜牧业、粮油业、蔬菜业、花卉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且资源条件优越, 区位优势明显, 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适宜产业化发展, 是洱海地区现代农业的优先领域。在推进洱海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要以科技和创新为支撑, 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2. 升级第二产业结构

洱海区域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 应该着重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 以适农工业为核心, 积极引导各类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 发展集群经济, 形成村镇互补、竞争有序的合理结构;针对洱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应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 争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旅游文化产业是洱海区域最主要的第三产业, 区域内景区景点众多, 大理古城、喜洲古镇、三塔、蝴蝶泉、周城等早已闻名遐迩, 旅游文化产业历来是该区域的优势产业。所以在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综合服务体系, 以适应洱海区域生产、生活多元化、多层次的要求, 进而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 洱海区域基础设施的优化

对于洱海区域来说, 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配套具有较好的基础, 但发展不够平衡, 存在一定的缺口。

1. 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洱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应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的投入, 包括建设和改造乡级以下的公路, 改善村镇的供排水、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 满足洱海区域广大村镇居民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2. 优化基础设施投资主体

一直以来, 政府是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 应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鼓励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 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 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使有限的投入能够取得最大的收益。

七、结语

传统社会中, 影响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最主要因素在于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制约。进入现代社会, 传统村镇的保护、农村工业经济的兴起、村镇旅游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完善成为影响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的主导因素。

洱海地区的新民居、新村镇的建设, 应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态度, 采取大量改造、适量新建、少量保护相结合的措施, 逐步提高人居环境状况。同时, 将其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产业, 这是现阶段保护传统村落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大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理市年鉴编辑部.大理市年鉴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2].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理州年鉴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3].吴晓亮.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黄芳.传统民居与现代旅游.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7].潭日英.文物与旅游.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8].曾菊新.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武汉出版社.1996

[9].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0

[10].李英豪饶太水.小城镇空间组织研究——以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为例.小城镇建设.2000/2

[11].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大理市市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说明书.2008

旅游空间开发 篇8

乡村旅游是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1]。当前乡村旅游主要包含:依托乡村自然资源的乡村山水田园风光旅游、依托半自然景观的农庄或农场旅游和依托人文景观的乡村民俗民风旅游。乡村旅游与其它旅游类型有着根本的不同。首先,文化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根源。从实质上看乡村旅游是处于观光休闲和体验参与之间的自然—半自然的滞留性旅游,这就决定了其产品开发既依赖于乡村地区自身的文化作为基底,又必须通过有形的物质载体来具体体现,使旅游者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深刻感受乡村旅游的底蕴。其次,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主体必须有当地农民。只有农民参与开发,才能形成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很多乡村地区,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认为乡村旅游仅仅就是采摘农产品、吃农家饭等,其实乡村旅游应该是由村民参与的、由农民经营的且能给农民带来附加值的旅游活动。它能使农民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在开发活动中保护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乡村旅游充分体现了均衡利益的理念。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必然要走品牌发展的道路。用品牌理念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既可提升产品价值,又可提高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以及旅游品牌的认识,使他们在心理和素质方面成熟地接受发展乡村旅游给他们带来的利弊。基于以上宗旨,本文系统分析了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

2 基于“RPM—MPR”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法

旅游产品设计只有在旅游资源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突出旅游资源特色,注重科学与非科学因素及市场化开发导向才具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2]。同时,从功能实践上来说,旅游产品首先是要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欲望。在合法的条件下,只要目标旅游者需要,就算现实中缺少资源,也可“无中生有”;尽管资源再好,如果目标旅游者不需要,也要“有中看无”,谨慎地开发旅游资源。因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时,文章将乡村旅游“资源—产品—市场”(RPM)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市场—产品—资源”(MPR)的实践操作方法相结合(即“RPM—MPR”开发方法),基于资源,源于市场需求,建立一套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2.1 市场需求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关系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乡村旅游资源是开发的前提条件,市场是开发的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片面强调资源或市场都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一是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发展趋势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开发方向、开发规模等内容,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针对性;二是对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进行准确评估、重新定位,使乡村旅游产品符合未来市场需求,掌握市场主动权。

2.2 乡村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

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和依托,产品的形成依赖于对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旅游资源,利用不同的旅游资源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产品,利用资源的不同功能也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产品[3],只有能够向旅游者提供某种非凡体验的资源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合格的产品[4]。而乡村旅游资源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体验纯朴乡村气息的旅游产品,如果能够正确对其进行把脉,那么就能减少乡村资源向产品转化的难度,提高资源产品化的能力,从而提供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品。当然,旅游产品设计是在科学分析与评价旅游资源具有的价值、品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形成满足客源市场需求,富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的过程[2]。乡村旅游亦是如此,乡村资源与产品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3 乡村旅游产品和市场需求的关系

市场需求会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提升和发展。一旦现实的旅游市场需求发生转换,那么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产品将失去吸引力[4]。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案例:由于旅游产品的创新不足,相对于游客的有支付意愿和有购买力的预期,由于旅游产品的无效供给太多,无“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有效需求不足”的短缺现象[5]。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必须是一个复合型产品,它不仅有观光产品,更主要的是观光、休闲、度假、特种等多种旅游产品的有机结合,也是乡村自然、乡村人文和乡村社会三大资源的有机结合。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实行错位发展,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所以,只有产品多元化以及产品结构的合理化,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3 乡村旅游产品的立体空间格局架构

根据“RPM—MPR”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法,从乡村旅游依托的资源和市场需求两个大维度进行具体分析,讨论不同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合适的维度上,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开发。

3.1 从依托的资源维度分析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不同的资源可转化为不同的产品:依托林果资源,可开展赏花、摘果活动;依托花木资源,可开展观赏、休闲活动;依托海河湖塘资源,可以开展垂钓、游船等水上和岸边的休闲活动;依托传统农耕资源,可以开展农事体验活动;依托现代科技农业资源,可以开展科普观光活动等;乡村环境、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与生产过程等的综合利用,可以开发滞留性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等等。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维度可以分为三大类,依托的资源或是能够直接用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或是借助于该资源带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或是依附于不同的产业资源进行开发,提高该产业的附加值。首先是依托乡村某个特殊的旅游资源。如乡村地区地理空间良好,游客进出较方便,自然资源丰富且与乡村结合密切,则可以开发生态型乡村旅游产品;又如乡村民俗民风特色鲜明,保留了部分传统民居,则可以开发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产品;再如乡村中祖辈相传的手工艺、乡村特色食品等资源,可以开发购物型乡村旅游产品。其次是依托乡村景区资源。这一类乡村旅游产品必须依靠景区的开发带动,采用“点线面”模式,即通过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带动乡村餐饮、乡村购物、乡村旅游交通等线上产品,从而带动乡村旅游服务业、乡村基础设施等产品的全面开发,提升乡村旅游对整个乡村地区经济、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最后是依托乡村某个突出的产业资源。部分乡村地区凭借突出产业作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产业发展在区域范围内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乡村旅游可以依托产业,发展相应的产品,如依托工业开发乡村工业旅游;依托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依托高科技农业开发乡村农业博览园;依托渔业开发渔家乐产品,等等。

3.2 从市场维度分析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维度可分为三个级别,每一个级别既能反映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又能迎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首先是服务于当地城市居民的市场。这一类市场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和邻近城市居民的周末短途旅游,其次乡村旅游产品以传统采摘、生态农业观光、城市中心休闲公园为代表,为游客提供一个呼吸新鲜空气和消磨时间的地方。其次是服务于广域客源地游客的大众市场。这一类市场范围扩大,辐射半径突破地域界限,是当前乡村旅游所处阶段主要服务的客源市场。其乡村旅游产品必须以独特的当地文化为根基进行开发,用乡村最传统、最朴实的方法和工具把乡村文化体现出来,让农民直接参与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农民+产品”的模式是乡村旅游动态精神和静态实体的统一。第三是服务于国际游客和国内高端游客的市场。这类市场是乡村旅游产品服务的最高水平,该市场辐射半径最长,或吸引国内高端游客,或跨越国界的游客。因此,这类产品的开发以乡村度假旅游为主,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有典型文化代表的、具有国际水准设施的、大规模的乡村度假区和青年旅馆。产品具有独特文化性、安全性、舒适性等特征。

3.3 乡村旅游产品的预留空间

在考虑乡村旅游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时,笔者提出“乡村旅游产品的预留空间”这一概念,即为乡村旅游未来的产品开发预留了一个空间。这一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包括乡村生态的可持续、乡村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以及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任何时期任何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总是存在的,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珍惜乡村,越来越向往乡村,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保存了永恒的市场生命力。当然,对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考虑到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会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环境的瞬息万变、乡村资源的生态循环性、人们需求偏好的不稳定性、规划理念的改变、开发技术水平的提高等等,当代人很难真正地规划出未来20年、甚至未来50年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因此,“预留空间”既是对当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缓兵之计”,更是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石。

“预留空间”近期的主要工作是保护乡村本色,面向的市场是专项旅游市场,如高尔夫项目。近期开发的专项旅游产品也是在高质量的规划和严格的评估后进行的,旅游者是高水平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主题或某项活动上。远期面向于科学考察和探险,远期项目不需要太多的开发工作,只需要以保护工作为主。

3.4 乡村旅游产品立体空间格局

综合上述分析,以资源、市场、产品为x、y、z轴形成乡村旅游产品三维一体式的立体空间格局(图1)。x1为乡村旅游资源,x2为依托景区资源,x3为依托乡村产业资源;y1为当地居民市场,y2为国内市场,y3为国际市场,y2到y3之间为国内高端市场。平面OACB为资源和市场共同决定的产品空间。产品空间格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市场不仅仅只表现为三个级别,必然存在着未达到级别、级别之间、超越级别的可能,因此这一个维度是持续的、无限的。同样,依托的资源也不仅仅是三类资源,也可能存在资源重叠、资源分离、资源吻合的可能,所以资源维度也是连续和无限的。每一个乡村旅游地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分别从市场和资源两个维度分析各自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了解市场竞争者的发展战略和地方资源特性,寻找适合自己的维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如山东威海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可开发依托景区资源服务国际市场的乡村度假营地产品,如RR′,即z1=f(x2,y3);也可开发依托渔业资源服务国内市场的渔家乐产品,如PP′,即z2=f(x3,y2);同时开发依托林果业资源服务当地市场的乡村采摘产品,如SS′,即z3=f(x3,y1)。因此,威海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可以在由R′P′S′形成的面中选择适合自身维度的乡村旅游产品,而TT′以及其所形成的周边区域(即z′=f (x′,y′))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预留空间。

4 用品牌理念制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立体空间格局

借助一些成功地区旅游开发的方法和模式,在乡村旅游产品起步开发时,用“品牌理念”制定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是为了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防止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乡村地区在开发中可能存在的负外部性问题。经济学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个体采取的某项行动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都会存在外部影响。当个体的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个体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这种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性”)。而当个体的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此时,个体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时,称为“外部经济”(或“正外部性”)[6]。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是一项科学性的技术经济活动,必然会给当地的社会环境带来正、负外部性影响,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外部经济影响,制止负外部性问题,就必须采用高起点、新理念的方法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4.1 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定位

如前所述,在产品空间格局中每一个维度都是连续和无限的,因此产品开发不可避免地存在产品雷同、产品互补、产品交叉等问题,因此可以用品牌定位的方法解决。品牌定位既要选择共同点又要有差异点。共同点是建立产品大类身份的需要,以及抵消竞争者差异点的必要性;差异点是产生对消费者的吸引力[7],即共同资源中创造差异化产品,差异化产品吸引共同市场。品牌源于资源和产品,又高于资源和产品,赋予乡村旅游产品品牌概念,能从产品文化符号、产品标志、产品名称、产品宣传等方面区别同类资源和竞争市场。例如,青岛市注册了两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乡村旅游品牌产品,即城阳区棉花村的“山里人家”和崂山区西麦窑村的“山海人家”,两个乡村旅游品牌的定位均源自于所在村庄的资源特性和面向的市场范围,在经营管理时统一注册品牌商标、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等,在同类资源中取得了竞争优势。

4.2 空间格局中的乡村旅游产品品牌延伸

发展的观点要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必须从长远考虑,使产品开发具有扩充产品种类和扩大市场范围的空间,这就面临着产品在立体空间格局中的品牌延伸问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延伸包括资源延伸和市场延伸(即空间格局图中的水平延伸和垂直延伸)两种:资源延伸是指在现有产品品牌下,从原资源大类进入另一种相关资源大类,如“山里人家旅游地产俱乐部”;市场延伸是指在原产品品牌中针对新细分市场而开发出的新产品,以及在产品品牌成熟后允许市场扩张的空间范围,如针对国外青年背包族开发的“山海人家青年旅馆”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4.3 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集群理念

对于每一个省、市、区、村来说,在乡村旅游产品立体空间格局中,不同种类的资源和不同需求的市场这两大维度上存在很多交点(即产品),于是从区域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看,可以在立体空间格局中选择不同维度上的、有代表性的产品作品牌开发,形成品牌集群,进行区域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策划和品牌宣传。例如,山东威海市乡村旅游从资源维度上分析,其种类丰富,有以“海草房”为代表的渔家文化资源,有以农业、渔业为依托的资源,有以海滨景区为依托渔村资源;从市场维度上分析,其涵盖基本的三个级别市场,有服务于当地居民的采摘旅游产品,有服务于国内大众市场的胶东渔村产品,有服务于国际游客的渔家乐产品等等,因此威海市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采用品牌集群概念,可以占领更多的立体空间维度,形成威海乡村旅游的整体品牌效应。

5 山东省乡村旅游产品的立体空间格局

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山东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和乡村资源,也为发掘和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上述思想,结合地理和文化特征,按照乡村旅游产品“RPM—MPR”开发方法,从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两个大维度分析(图2),在乡村旅游产品的空间格局中确定山东省乡村旅游产品的5个产品品牌代表(表1)。

注:A、B、C、D、E为山东省乡村旅游产品的5个产品品牌抽象图,T区域为其预留空间;I、II为产品品牌重叠部分。

5.1 胶东半岛渔家风情乡村旅游产品

以山东东部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的乡村旅游产品为代表。这一片区域资源种类相似,有宜人的海滨自然风景资源和景区,有保留成片的海草房渔家文化符号,有胶东人豪迈的渔家性格,有延续至今的渔民渔村生活生产习俗、节庆习俗和民间习俗。同时,这片区域的基础设施、城市监视、对外开放度等已经具备建立国际化乡村旅游产品的水准。至今已相继开发出以传统渔家生活为主题的长岛和日照“渔家乐”、荣成“胶东渔村” 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从全省横向比较,该区域乡村旅游产品代表了省内高水平产品。从资源维度看,凭借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渔家文化和较好的经济基础,胶东半岛的乡村旅游具备资源优势和开发机遇。它既可依托海滨、海洋、岛屿风光等自然资源,又可依托渔业生产和传统农业生产的产业资源,甚至在某些城市(如青岛市)可依托景区景点资源延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胶东渔村”旅游品牌。从市场维度看,这一区域乡村旅游产品服务的市场最全面。首先服务于当地居民和省内内陆城市市场。胶东半岛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其水果业品种优质齐全、生产丰富(以烟台为例),因此可开发农业采摘、农业博览园等传统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当地居民和城郊居民的周末休闲度假需求。其次服务于国内大众游客市场。该区域经济水平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尤其是交通方便,有通往四面八方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线,并且具有与南方沿海城市截然不同的渔村风情,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吸引大量的国内游客。在产品开发上,可做乡村休闲度假营地产品、自驾车产品以及新兴的健身旅游产品。最后服务于国内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该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客源市场层次全面,是山东省入境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据山东省旅游统计数据,在全省国际入境旅游者中,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城市的比重占到70%之多,其中青岛比例达到40%左右。因此,胶东半岛乡村旅游具有服务于国际游客市场的潜力和实力,产品开发面临着更高层次的升级。海资源、半岛资源、胶东渔文化的良好相联系使市场走向多元化道路,而市场多元化丰富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根据不同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乡村旅游产品即可以成为当地旅游的支柱品牌产品(如日照),也可成为当地旅游的辅助产品或延伸产品(如青岛)。

5.2 现代农业与传统民俗乡村旅游产品

以“民俗村”、“古村”为代表的鲁中乡村,即山东的腹地济南、潍坊、淄博、泰安一带。鲁中历来是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腹心地带,自古四民有常业,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传承对周围各地影响深远,可以作为山东传统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生活和现代生态科技农业的代表。从资源维度看,鲁中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以景区资源依托为主。例如济南南部山区有红叶谷、“三川”景区,章丘市有典型的北方聚落朱家峪,泰安有五岳之首泰山,淄博有蒲松龄故里和以聊斋文化为特色的古村落蒲家庄,潍坊杨家埠和石家庄是中国最早开发的以传统民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专业村。其次以农业产业依托为资源。以潍坊寿光的高科技农业为代表,带动现代高科技农业博览园等生态农业型乡村旅游产品,以及乡村特色经济村等产品的开发。从市场维度分析,首先服务于当地居民市场,在景区带动下开发乡村旅游专项产品,如依托济南南部山区景区的乡村餐饮。其次服务于部分国际市场。泰山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座活的“标本库”,也是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一个热点。在泰山脚下的乡村,可以在泰山文化映射下,结合村庄开发有泰山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国际游客。同样,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可以为乡村旅游带来小部分国际游客。

5.3 沂蒙山区乡村旅游产品

以鲁南临沂、莱芜、枣庄的“山村”为代表。它既具有山地特色,又较多地保留着传统的民俗事项,以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红色精神。从资源维度看,可依托自然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这片区域山、林、木等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堪称山东省的“天然氧吧”。可采取“资源+村庄”的模式,由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形成有特色的“沂蒙人家”、“山里人家”、毛宅等“齐鲁山村”、“红色山村”和“红色民俗村”等乡村品牌。从市场维度看,鲁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旅游开发意识和旅游建设方面落后于胶东半岛地区,但是资源优势为其客源市场的开发带来了良好口碑,因此乡村旅游产品以服务于当地居民市场和省内游客市场为主,继续打造天然氧吧的“齐鲁山村”品牌。同时,在特定时期内,“沂蒙人家”品牌可以服务于相当一部分国内旅游市场。

5.4 孔孟之乡与运河风情乡村旅游产品

即济宁、菏泽、聊城、枣庄的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形成儒家民俗村和“湖村”、“船屋”为代表的运河民俗村品牌。从资源维度看,以景区依托为主,其中济宁曲阜的“三孔”、邹城为孟子故里,孔府的家族亲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礼丧礼、年节习俗、衣食住行都可以作为大家望族习俗的典型,结合孔子、孟子故里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该区域作为山东的运河沿线,特别是微山湖、东平湖一带,由于运河文化和湖船生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湖村”和“船屋”生活景观和习俗,成为一种极具北方特色的湖区乡村生活,可以结合运河古镇开发古镇型乡村旅游产品。从市场维度分析,首先是服务于省内和国内大众游客市场。这一区域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以分享其文化旅游的市场份额,作为儒家文化旅游的辅助产品。同时,界于南北方之间的运河风情,也开拓了相当的国内游客市场。其次服务于国际市场。孔氏、孟氏的家族习俗不仅影响当地,而且远及国内外,并且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该区域乡村旅游的国际市场。

5.5 平原风情与黄河文化乡村旅游产品

即东营、滨州、德州的鲁西、鲁北“平原村”,该区域为黄河冲积平原,典型的鲁北平原、大田农业生产、以及与黄河流域文化有关的生活民俗。从资源维度看,依托于民俗文化资源为主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如筑堤防汛的民俗、黄河航运的民俗、渡口渡船的民俗、黄河水神信仰的民俗、滩区的台房村落、滩地的耕作习俗、民间工艺等等,利用民俗开发黄河民俗村旅游品牌。从市场维度看,以服务省内发达的城市市场为主,如济南、青岛、烟台等游客为主。并且在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上与这些发达地区的产品形成互补,可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省内其他城市的游客。

摘要:在指出乡村旅游产品与其它旅游产品开发的不同之处后,首先提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其次,从市场和资源两个大维度具体分析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从而形成市场、产品和资源三维一体式的乡村旅游立体空间格局,使每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合适的维度上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提出“乡村旅游产品预留空间”的概念。最后,以山东省乡村旅游为例,论证了乡村旅游产品立体空间格局的有效性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品,RPM—MPR,立体空间格局,预留空间

参考文献

[1]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51.

[2]何梅青.试论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J].资源与产业,2006,8(2)∶52-55.

[3]宋振春.当代中国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95.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139-142.

[5]张薇,齐子鹏.对当前我国旅游景区投资体制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分析[J].旅游学刊,1999,(5)∶20-24.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79-386.

[7]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第二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02-521.

[8]王德刚,葛培贤.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01-140.

旅游空间开发 篇9

1 川南区概况

从历史讲,川南这一称谓直接来源于近代。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四川省设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分驻重庆、成都、泸州、南充,1952年重新合并又称四川省。今天的川南已是一个地理概念,主要包括四川省的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5个地级市及其周边的部分地区。相近的地理位置和相似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川南5市地域临近、资源相似、文化相通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特点,这样容易形成区域竞争,但同时也是区域合作的基础。川南区地处成渝腹心地带,面积4.8万km2,占全省的10%;2006年人口2098万人,占全省的23.9%;2008年实现GDP总值2691.8亿元,占全省的21.5%,是除成德绵经济带以外四川第二大经济区。由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基础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川南经济圈的核心载体,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2 川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阶段后,开始进入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时代,区域整合体已经成为旅游业竞争的基本单位[4],这一发展过程在川南区域也表现明显。随着川南区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发展,资源、产业整合的力度增强,川南主要的城市都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和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而如何在一体化进程中提高该区域范围内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以获取最大综合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川南丰富的旅游资源

川南的旅游资源丰富、级别高、吸引力强,而且类型复杂多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表1),与周边区域相比具有独特性。区位上处于成、渝两大客源地夹峙之下,区内外客源潜力都很大,为旅游业的合作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5]。其中自贡、宜宾、泸州、乐山皆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入选者,内江正在为申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积极做准备。“品牌”旅游资源如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蜀南竹海和自贡恐龙博物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井海undefined等。从表1可见,川南5市各具发展品牌旅游产品的旅游文化因子,有利于形成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旅游文化产品[6]。

注:*数据来源为2002年内江市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组,其余数据来源为2002—2008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示缺乏统计数据。

2.2 川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川南地区在旅游总收入、入境游客人数、旅游增加值方面都有显著增长见表2,入境游客源结构、景区保护与开发也有明显改善。但从个别来看,除乐山市旅游业发展较好外其它几个市都存在一定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区域内旅游发展水平相差悬殊、旅游外汇创收收效甚微(表2)、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有待提高、地区间的竞争导致旅游信息的不通畅和不全面、游客在滞留时间短等。从表2中可见,从2006年开始乐山旅游产值占国民经济的1/5强;自贡、泸州和宜宾大致在1/10左右,旅游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还有很大的空间。由于自身资源条件按的限制,内江是川南5市旅游业合作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但近几年在政府部分的高度重视下也开始快速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宜宾市近年来旅游发展很快,这得益于宜宾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不断提高的知名度。在川南5市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该注意突发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如受2003年“非典”和2008年“5.12”地震突发灾害的影响,5市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特别是旅游创汇都有很大降幅,在未来川南旅游合作区规划中应该注重这一问题,提高区域旅游地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3 川南旅游资源空间整合的条件

旅游资源组合条件良好:川南旅游资源合作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从资源条件方面来讲,川南地区自然景观虽颇为相似,但却各具特点,囊括了岩溶景观(兴文石海洞乡)、天象奇观(峨眉佛光)、江河溪涧(长江上游各水系)、湖泊水库(向家坝库区)、瀑布泉点(蜀南竹海和峨眉山)、森林景观(众多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古树名木(桫椤)、珍惜动物(达氏鲟、白鲟、胭脂鱼等)等自然旅游景观。另外还有大量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如古建筑古镇风貌(李庄古镇)、石窟寺和石刻(马边摩崖石刻)、古墓葬(人悬棺)、风味饮食(川南小吃)、宗教文化(佛教、道教文化),竹文化、酒文化、盐文化、名人故里等。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将有助于这些旅游资源的最优组合,发挥最大的吸引力。

区位优势明显:相似的区域旅游发展环境是川南5市区域旅游整合成功的环境保障[9]。川南5市同处川滇黔结合部,是成渝经济圈连接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内昆铁路、成昆铁路从该区域穿越而过,随着区内经济发展的快速通道宜泸渝沿江高速公路、乐宜高速公路、峨宜铁路的建设,川南城市群核心区“1h旅游经济圈”将会形成。对外将通过渝昆铁路、成贵铁路、西遵铁路(西昌—宜宾—泸州—重庆—遵义)、宜遂铁路(宜宾—自贡—内江—遂宁)的建设、宜宾菜坝、泸洲蓝田机场的改建,长江上游航道的整治,使川南与成德绵经济区、攀西—六盘水地区、重庆地区乃至全国紧密连结起来,为更多的游客来川南旅游提供便利,同时也使川南区域内的联系更加方便。

基础设施完备:川南5市旅游的经济基础条件在川内仅次于成德绵经济区,拥有大量的高水平的旅行社、服务质量上乘的星级饭店、配套完善的其他旅游设施,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是形式多样、新颖独特。许多旅游企业立足本地旅游资源来发展、民间的旅游合作已走在前面,为川南旅游资源的正式整合与联合开发积累了经验。同时,川南区域的经济合作已初见成效,川南城市群的规划蓝图正在实施,这些都将对其旅游合作发展产生强大的带动效应。这些条件将为川南区旅游合作发展的可行性提供保障。

3 川南区域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探讨

3.1 川南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必须加快

川南区旅游合作是四川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一极,从战略步骤上讲是未来实现川滇黔大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一步。通过川南区域旅游合作可以实现川南5市的优势互补,避免雷同开发、同构竞争和恶性竞争,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整体的旅游文化品牌知名度;也可以在共同发展中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带动实力较弱、开发较慢地区(如内江、泸州)旅游业的发展,达到各方的良性互动共赢格局。可以说,川南旅游区域合作的条件已经具备,不能只处于一般层面上的对话机制阶段,而应该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

3.2 川南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是重点

当前重点是对川南区域旅游资源空间整合进行概念创意,提出既有创新性又不脱离实际的合作思路。要协调川南区旅游合作和整个四川及川滇黔大尺度的旅游合作关系,必须依据其发展定位进行空间尺度的界定,使其一方面能融入到大的区域旅游合作中去,同时又能在自身的旅游合作进程中体现优势。如从客源市场范围考虑,川南旅游合作区应立足四川,面向滇黔等西部省份,同时花大力气吸引中东部地区、港澳台游客来旅游观光,吸引更多的东亚、欧美游客来川南旅游。针对现在提倡的“金沙江下游旅游圈”建设,笔者提倡应该转换思路,首先重点做好川南区域旅游合作,以川南区域旅游协作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川西、滇黔北部等外围区,遵循旅游协作模式的“核心—边缘”模式。随着川南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其旅游合作的范围将市场效应向流域范围发展。

图1为川南区旅游合作空间尺度效益示意图。从中可看出,川南区以行政区划而形成的区际间交通障碍是首要任务之一,其区域旅游合怍必须加快和优化区域间的旅游快速运输网络,缩短区域内景区(点)之间的距离,为此就要打造“川南1h旅游圈”,开通区域内的旅游专线车辆,为游客节约路途时间,提高在单位时间内的区域内旅游和消费时间,实现最大效益原则。图1也反映出了川南旅游区未来的交通规划及客源方向。在以后的研究中必须进行专项规划,包括旅游通道规划、旅游线路规划、客源市场拓展规划、各区域间组织连结规划、深度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等。

3.3 川南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一般来讲,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 9种类型,包括客源互换、资源共享、开放市场、产品开发、共同营销、管理协调、基础交通设施共建 、信息交流、人员交流培训等[10]。川南区域旅游合作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共同营销、管理协调和技术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区域旅游组织形式主要有:成立合作各方通过协商建立的常设机构;定期举办年会或联席会议;不定期会议。川南地区的旅游合作将以第一种方式为主,通过设立川南旅游合作发展总机构,其管理许可权应大于各地旅游局,制定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合作制度和章程,保证多层级的区域性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合作、区域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交流会议、旅游质检合作等多种制度的制定与落实。

3.4 川南区域旅游合作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政府的引导作用: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旅游开发主体之间进行反复博弈的过程。作为第一主体的政府所追求的是地方(行政区域)利益,区域旅游开发在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实质上是区域之间地方利益(行政利益)的博弈过程,即合作是为了寻求能满足地方利益前提下达到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11]。在组织结构中,各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从川南5市的旅游发展水平来看,乐山应起“领头羊”的作用;但从合作区空间范围(图1)中可以看出,宜宾处于川南交通枢纽位置,以它为中心符合区域经济中的“中心地”原理。所以两者之间的搏弈[12]是难免的,应以整体利益为重进行协调。

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中,旅游企业的合作是区域联合驱动力的直接表现。旅游企业必须通过开展相互之间的合作,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选择地与竞争对手、与关联企业分享和交换控制权、成本、资本、进入市场机会、信息和技术,共同创造并分享一个更大的市场。但有一些是必须明确的,旅游企业间的合作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这方面可多向旅游市场发展较好的区域“取经”。川南旅游企业在对外包装宣传、实际的运作中必须打川南区域旅游的整体牌,而且要规范竞争市场,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政府要给予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旅游企业进驻川南市场。

创新性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实现创收的重要载体。在川南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必须开辟更好的旅游线路、提高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品质,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开发更多溶入现代元素的旅游项目和方便游客的旅游进入方式。如在“酒文化”上将宜宾、乐山、泸州的资源联合起来,设计独特的酒文化川南走廊。在方便游客方面可考虑借鉴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一卡通”,由成立的川南旅游合作发展总机构通过旅行社或直接向游客出售川南旅游“畅游卡”——涵盖川南区主要旅游景点的所有门票或专门定点酒店、旅社的住宿,甚至可以凭卡直接乘坐连接各大景点之间的旅游交通工具。这样做对游客来说既简化了进入景区的手续,方便了其旅程的自由安排,对旅游市场也起到规范作用。由于涉及到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且对其他配套设施完善程度要求很高,可考虑先就某类旅游景点进行试点,然后再通过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利用好川南独具特色的旅游地域文化,做好川南旅游区形象策划,树立恰切、永恒、稳定,具有营销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品牌[13]。

区域旅游合作规划的编制:区域旅游合作专项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行动指南,其任务是解决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要实现川南地区旅游的合作发展,首先要做好旅游合作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过程中,要聘请资历深、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单位进行规划,同时要把地方科研力量调动起来,组成一个理论水平与技术过硬、了解区情的科研团队进行这项工作,而且通过定期会议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合作发展过程中共同行动的纲领。

4 结语

重庆都市旅游空间发展战略 篇10

关键词:重庆都市旅游,空间系统,发展战略

都市旅游是指依托都市独特的自然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旅游业, 包括中心城区观光、商务、会展、购物、文化、娱乐旅游, 以及都市近远郊休闲度假旅游等等。都市旅游业是新兴的都市型产业, 也是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重庆直辖后就把发展都市旅游业提上日程, 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将都市旅游定位为重庆市重点打造的“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之一。

一、重庆都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重庆都市区旅游资源丰富。目前, 都市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5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国家AAAA级旅游区7个;此外, 还有60处市级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都市旅游的空间特征来看, 重庆都市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的分布如下:

1. 主城区:

主要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和江北区, 该区域大多数用地已用于城市建设, 或已规划成建设用地。主城区内的主要吸引物有:解放碑、人民广场、朝天门广场、歌乐山、红岩、南山、南滨路饮食街等。

2. 近郊区:

主要指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璧山县。该地农村土地利用特征明显, 主要旅游吸引物有:北温泉、统景温泉、东温泉、四面山等。

3. 远郊区:

主要包括合川市、长寿县、涪陵区、武隆县、南川市、万盛区、綦江县、永川市、大足县、铜梁县、潼南县。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 受城市影响小, 地域开阔, 土地性质稳定。主要旅游吸引物有:大足石刻、钓鱼城、白鹤梁、乌江小溪、黑山石林等。

二、重庆都市旅游空间发展战略

重庆都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的广泛性和明显的层次性, 都市旅游行为并不是内聚在有限的都市空间内, 而是扩展至以都市为核心的更广泛的旅游行为空间中, 基于此, 构建重庆都市旅游带, 是重庆都市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重庆都市旅游带应以主城为中心, 以郊区为外围划分为三个不同特色的旅游带:即城市中心旅游带、近郊旅游带以及远郊旅游带, 三个圈层互为依托, 彼此衔接, 形成资源—市场互补、功能—空间互补的结构。重庆都市旅游带的空间范围及功能分区如表所示。

1. 城市观光旅游带。

城市观光旅游带以主城区为中心, 是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和一些重要历史建筑、商业区等吸引物的主要集中区。它既是旅游客源的主要输出源, 也是都市游客的主要依托地域。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满足专门层次、提高层次和基本层次为主, 因此要不断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 形成城市观光旅游带的旅游产品体系。具体战略措施为: (1) 提升都市观光旅游产品。 (2) 进一步渲染重庆文化旅游的历史独特性, 重庆的都市文化远有巴渝文化, 中有抗战文化和红岩革命文化, 近有现代都市文化, 重庆都市旅游文化急需挖掘和提炼。如将主题文化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的细微处, 如直接以旅游点名称命名公交站名等。 (3) 进一步提升渝中区解放碑零售中心商业区, 优化扩大沙坪坝、观音桥、杨家坪、南坪4个次级零售兼批发中心商业区。把主城区建设成为集旅游集散、旅游购物、形象宣传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 充分实现主城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2. 近郊休闲旅游带。

近郊休闲旅游带以主城为中心或暂住地, 属于家庭自驾车旅游或借助城市快捷交通的自助出游范围, 非常适宜城市游客利用周末等进行短期观光。主要措施有: (1) 开发温泉旅游资源。重庆城市周边, 分布有众多的温泉, 其中著名的东、南、北温泉就在近郊, 因此, 应加大对这些温泉的开发力度, 形成一批有吸引力的温泉旅游产品。 (2) 开发山水观光旅游资源。重庆多山地丘陵区, 其自然环境优美、距主城区距离适中, 主要为城市居民春游、远足等提供垂钓、野餐、露营的季节性休闲活动场所。 (3) 开发近郊特色农业旅游。重庆主城周边多小型特色农业。据此可重点开发观光果园、教育农园、高科技农艺园、休闲渔业、度假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旅游。

3. 远郊度假旅游带。

远郊度假旅游带是为周末和有较长假期的游客提供的休假度假地。这里既有历史积淀, 又有山水风情, 利用这一带丰富且保存相对较好的森林资源和更典型的乡村景观开发森林生态游、乡村度假游等都市旅游的互补型产品。具体发展战略如下:首先, 以发展生态度假旅游为核心, 重庆远郊旅游带多山地湖泊, 此外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白鹤梁石鱼等丰富的人文景观, 应坚持生态保护性开发, 充分发挥远郊区生态环境优良、人文景观丰富的优势。其次, 在发展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推出专项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 开发多样的户外旅游项目, 如驾车、打猎、自然考察、野外探险等。

观光娱乐游、度假休闲游、人文旅游三大主流类型旅游是重庆都市旅游带发展的主要内容。在重庆都市旅游带的三个圈层中, 主城将主要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 分层次带动近远郊地区, 以实现重庆都市旅游业的一体化、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宫保南杰:北京郊区旅游业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1) :44~54

上一篇:应用型改革下一篇:现代化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