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调研报告

2024-05-26

关于我市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我市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调研报告

当前,衡量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的标志,从宏观来看,关键在于城市的总体功能是否完善。其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即是重要标志之一。其表现形式是:是否形成地上、地下整体规划,协调建设、紧密结合、立体式发展的新格局,这也是保持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市委书记谢海同志反复强调要贯彻省委意图,要富**人民,保**平安。从加快人防

建设、开发地下空间的思路来看,正是市委、市政府这一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人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重大课题。

一、人防工程建设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人防的整体抗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为人防工程赋予的新内涵。

(一)人防工程建设是城市和谐发展的需要

城市不仅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而且是国家工厂企业、经济结构、交通设施、通信枢纽、公众居住的中心,是国家战争潜力的聚集地,如何保证战时与平时城市的安全和稳定,是我们政府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人防基础设施,既能保证战时需要,又能满足平时应急。战争时防空、和平时防灾,不仅使防空资源得到有效使用,而且完善了防灾救援体系和手段,使防空防灾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人防工程建设,不只是战时防空,而且已成为城市和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增强城市防护功能的需要出发,把人防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努力为每一个城市筑牢未来安全体系。

(二)人防工程建设是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

人防体系是防灾救援的重要力量,而且,利用人防工程建立的地下商业、服务业场馆,可以直接吸纳大量从业人员,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带动多个业态的发展。我市的三大人防工程创造的经济效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另一个作用是,防空地下室的建设和开发能有效地增强楼宇的稳定性,提高地面建筑的防灾抗毁能力。如果能将上下水、电力、煤气、通信、信息等公共设施一起建设,置于地下,即建设地下公共管廊,既避免了多头建设、浪费扰民之苦,又便于维护管理和应急抢险,也可以有效提高市民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生存比例。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人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是“一项事业多重意义,一个工程多种用途”的大好事,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三)人防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

人防工程具有较高的城建投资效益。在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中,表面看是增大了投资,但可以不占或少占土地,有效节约了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大大丰富城市功能,体现先进城市建设理念。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投资进行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人民防空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近年来人防工程建设的资料数据显示,社会力量参与人防工程建设的投资已超过国家拨款,占总投资的60%以上。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已在人防工程建设中得到贯彻落实。人防工程建设已经走上由消耗型转向增值型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二、我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在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观念认识存在误区和差距

对于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的战略意义,从政府到相关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上的差距,未能充分认识地下空间的开发是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系统性工程。地下空间的开发还未提上政府领导的议事日程,有的领导甚至将人防建设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因而严重影响了人防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

(二)地下空间开发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还没有纳入我市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我市在地下空间的开发上,处于分散建设,各行其是,开发规模较小,质量不高,未能连成网络的低层次建设水平。近年来,市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搞了几个像样的大型人防工程,但人均拥有的人防工程面积离国家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三)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地下空间的开发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目前尚未理顺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地下空间开发的整体推进,而且浪费了不少土地资源和资金,使得已建地下工程不能充分发挥其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市亟需解决的是:并联审批未纳入城建程序。致使一年少建防空地下室约1万平方米,漏缴易地建设费七八百万元,给国家造成损失。

三、对策与建议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因而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予以积极稳步推进。

(一)更新思想观念,

篇2:关于我市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工作安排,2011年8月24日,市政协副主席杨海涛带领市水务局、环保局、住建局等部门领导及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到巴河口、三号泉水源地、拟建巴润水库坝址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先后听取了部门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并现场解答了调研组成员提出的相关问题。实地调研结束后,在市政协一楼会议室进行了座谈讨论,听取了市水务局、环保局、住建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情况评价》、《霍林郭勒地区水资源评价与宏观经济水资源优化配置》等研究成果,我市属贫水区域,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结构性缺水同时并存,水资源的严重紧缺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如何有效改善水资源环境,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水源,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和全市人口明显增多,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突出。针对水资源缺乏这一现实,我市市委、市政府予以高度注视,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强领导,1

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扎实做好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各项工作,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一)采取有力措施争取水利工程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巴润水库、浑迪音水库、中水回用及煤矿疏干水等水利工程早日开工建成使用,以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有效解决我市工业用水问题。

(二)加大了治污力度,全面改善了水环境。针对大量废水、煤炭疏干水随意排放造成的地表水质的污染,着力提升防治能力,增加投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使工业废水、煤炭疏干水得到回收利用,并采取有效措施修复已经受到污染的地段环境。

(三)切实做好水源地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我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包括巴河口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和三号泉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工程规模为203万平方米,总投资197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404万元,地方自筹资金566万元。目前,我市水源地保护工程已竣工。同时,完善泵房改造、强化水质监测。在巴河口水源地新建水源井两眼,在五栋房水源地安装了深井变频供水系统,自来水公司每周两次自检,检测居民用水的色度、浑浊度、臭味度、肉眼可见物、PH值,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在地下水资源方面,加大对未开采的敦德诺尔水源地 2 的保护力度,并作为我市后续水源,在我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增加到一定规模时,再加以开发利用,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结合黑土区水土保持项目,做好我市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地下水的蕴藏量,保障脆弱环境的生态安全,把我市水土保持项目做到最好。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供水系统。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现有的供水管网,逐步关闭自备水井,保护现有地下水资源,有效利用集中供水资源,逐步完善地面供水系统,减少了管网漏失对水资源的浪费。

(五)切实增强全民节水意识。通过加大宣传教育等手段,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节约用水意识,努力做到节约用水。工业上不断改善传统节水工艺,逐步提高现有企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农业上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及方法,通过节水工程建设和种植结构调整,使水资源浪费降到了最低;通过近期开发利用的地表水资源、水资源优化配置、洪水资源化等多种有效措施,来满足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生活上大力推广节水器具,从而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

(六)建立健全水资源科学管理体制。从我市实际出发,认真做好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水资源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实施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度,做到依法治水,努力实现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

二、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 3

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形势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效率低下、工业用水量大、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水体调节功能弱化与水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退化、水体自净能力逐渐减弱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水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根据通辽市水利勘察设计院2009年7月调查统计结果,霍林郭勒市水资源现状、供需情况及远期水资源供需分析如下:

1、水资源总量

霍林河流域骆驼脖子断面以上霍林郭勒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941.7万m,地下水水资源量为2862.4万m;敦德诺尔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342.3万m(其中乌拉盖流域为146.5万m),地下水资源量为477.2万m。

霍林郭勒市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838.9万m,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84.0万m,地下水资源量为3481.0万m,重复计算量为926.0万m。

2、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霍林郭勒市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157.7万m,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3098.3万m(自产水为1941.7万m,客水为1156.6万m),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066.0万m,重复计算可利用资源量为6.6万m;市域内霍林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

334

总量为6030.6万m,敦德诺尔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12.9万m,乌拉盖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4.1万m。3、2010年霍林郭勒市用水状况

2010年霍林郭勒市各行业总用水量为6379万m,其中地表水为347万m,地下水为6032万m。生活及城镇公共用水量为467万m;农业用水量为181万m;工业用水量为5714万m(其中煤炭疏干水量为2700万m),占总用水量的89.6%;生态用水量为17万m。

4、霍林郭勒市2010年及远期水资源供需分析

2010年霍林郭勒市各行业总用水量为6379万m,而霍林郭勒市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157.7万m,我市现已超负荷使用水资源,水资源缺乏的情况将日益严重。按照我市现在的发展速度,初步估计,从霍林郭勒市水资源总量、水资源供需情况出发,通过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2015年霍林郭勒市将出现缺水状况,缺水量达3623.8万m,到2020年,霍林郭勒市将严重缺水,缺水高达7540.0万m。

(二)蓄水工程较少、疏干水利用率低下、污水的回用率不够。霍林郭勒市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节制性工程较少(仅有霍林河水库),水资源白白流失。近几年来地表水的利用量仅为多年平均径流的23.24%。兴建水库和小型引提水工程,以此改善我市工农业用水只能依靠地下水的状况,缓解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开采地下水的压力,对保护生

3333

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我市疏干水利用率及污水的回用力度都相对较低。充分利用疏干水、合理利用中水是解决城市缺水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疏干水及污水回用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污水治理回用,任重而道远。

(三)水务一体化滞后。2002年新修订实行的《水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城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后,没有了职责的交叉,可以大大提高水行政效率效益;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统一有效地管理体系;在水资源的分配上,运用市场化手段,使个人用水和企业用水趋向合理;可以找到公共政策与市场的结合点,资金和政策配套,把水资源的市场搞活,把一批企业资金吸引到水利项目建设上来,促进水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市水务一体化管理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这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自来水公司及污水处理厂管理权的归属问题。在其他市县,自来水公司及污水处理厂已经归水务部门统一管理了,但我市这两个部门都归城建管理,造成部门职能的交叉,多龙管水的现象,势必会降低多方的办事效率。

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当前,我市正处于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争先的 6

关键时期,对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谋划好水资源这篇大文章,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并重,统筹城乡水利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着力解决水资源的制度建设。

(一)严格水务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必须全面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使每个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耗水企业要有明确的用水上限,作为供水管理部门的重要依据,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二是必须严格取用水管理,要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用水计划,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三是必须严格地下水管理,要对国家分解的地下水取水许可总量指标严格控制,禁止新增地下水开采;四是实施水务一体化进程,明确水务的管理,从而提高水务管理效率。

(二)加大地表水的存储与保护、充分利用城市污水。为了提高地表水利用率,我市拟建巴润河水库工程。本工程建成后年可供水208万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工业供水紧张的局面。巴河口水源地和三号泉水源地都已设置了围栏,其中三号泉水源地保护区还栽种了树木和其他植被,起到了涵养水源的目的。但是五栋房水源保护受到牧民的阻止,围封不能如期顺利进行,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尽快落实。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运作静湖水库供水工程。拟建静湖水 7

库供水工程是在原静湖水库的基础上进行扩容改造,将霍林河河道水和北矿疏干水引入静湖,达到供水的目的,工程建成后库容将由现在的330万m扩至663万m,年供水能力620万m,该工程已编制完成,提请市政府尽快将此工程立项实施,科学有效的利用疏干水和污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途径之一。

(三)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做好备用水源地工作。在水资源使用过程中,要做到开源节流并重。要做到地下水和地表水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实施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度方案,依法治水。在工业项目上要不断改善传统节水工艺,逐步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在农业上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它节水方法。对水资源开发应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计划供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不宜突破地下水允许的开采量;控制地下水位在允许范围内,合理确定开采井距,以防井间干扰过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过大或持续下降。尽快筹建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站,特别是扩建开采规模的水源地区域,通过监测站密切关注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准确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城市基本生活用水是城市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保障工程,提前做好这项工程的准备工作十分必要。目前,我市已委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对我市水资源进行重新评价,并配置更为合理的水资源优化分配方案。同时,该设计野外调查组经过实地察看,初步将三泡子及东蒙农牧业公司下属的军马场所在的区域列为

篇3:关于我市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调研报告

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城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土地集约化使用已经呈现出其潜在的重要意义。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诸学者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分析 (何朋立2005, 季翔2010, 郑怀德2012) 。何朋立 (2005) 认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不仅可以增强城市抗灾能力, 而且可以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郭海生 (2007) 对武汉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地质负效应进行了研究。其认为当前迫切需要把研究由地下空间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负效应和防治城市环境地质灾害及环境质量下降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开展。刘美芝 (2011) 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研究。郑怀德 (2012) 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探讨。随着地面向高空拓展受到一定限制时,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其产生的效益潜在最大化问题也已提上日程。然而伴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利用, 相应的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 其效应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本文基于此理念对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性意见。然而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过程中以及后期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得以解决并非一簇而就, 而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因此本文旨在对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设意见, 作为其合理开发利用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

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趋势

国际上有学者预测21世纪是全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 人类越来越多的活动将会转入地下, 并认为这是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土地紧缺, 环境污染, 交通拥塞, 能源浪费, 防灾安全等问题的战略性方向。

随着我国土地、人口、环境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 土地集约化道路必然成为我们要走的趋势。季倩倩 (2000) 对城市土地集约使用条件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 其认为城市地下空间在规划过程中要兼顾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杜明芳 (2007) 在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并以数据作为支撑提出了未来我国城市的发展也只能走土地资源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从人口来看, 随着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城市中来, 造成了城市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城市人口密集化日益突出。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下空间也可以使地下天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比如地下天然的隔热性能等) 。并由此缓解城市发展对于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研究证实 (季倩倩2000) 耕地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所以改变城市发展的思路, 减少对耕地的侵占。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伴随着地质、岩土、防水等地下空间建设技术的日益成熟, 为我们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供了技术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发展也迫切的需要我们使城市向立体化发展, 从而使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应用, 人口、

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城市有机协调, 有机统一。

2 现阶段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带来了来诸多问题。主要有整体发展规划, 功能单一, 相应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等 (季翔 (2010) ) 。陈倬 (2012) 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 其认为在投融资创新方面, 融资手段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关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法治化的问题, 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主要问题有:其一, 产权关系不明晰, 主要是综合立法层次低, 地方性法规体系不完善 (束昱 (2009) ) 。

刘美芝 (2011) 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研究, 其认为目前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法规规章较少, 各部门的专业意识太浓,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各项法规执行难, 效率低。标准过于机械, 难以使其效益最大化。

对于以上主要问题, 笔者也同意, 经综合分析笔者认为,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其健全的法规问题, 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协调、统一问题, 在开发过程中以及后期利用中的地质问题 (比如地陷问题、地下水资源破坏等) , 生态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等问题, 以及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时间效应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从而可以使城市地下空间充分的合理利用, 效益最大化。

3 合理开发及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建议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建设的新型国土资源 (陈倬2012) 。合理的开发利用并使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转型以及城市人口、环境等问题的协调发展与统筹安排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分析,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意见, 以期使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及利用效益最大化, 对其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规划开发合理化

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 要结合城市规划, 进行整体的, 统筹安排。要充分与城市发展协调起来。宏观的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问题, 孙卫无 (2007) 认为应注意土地利用限制性, 相关建设, 环境管理, 预警应急等措施。所以与城市的统筹规划非常重要。

法规制度化

目前我国关于地下空间的立法工作仅是地方化, 虽在局部地区对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具有部分指导意义, 但由于其地理局限性, 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相关法规的需求。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产权问题等) 。鉴于此, 建议形成针对性的法制监管部门, 在此基础上健全相应的法规。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建设以及融资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制宜化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是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陈倬2012) 。因地制宜化问题主要是根据其建设目的并结合城市整体人文、环境等来综合考虑, 对于地质、地下水资源等方面也要考虑。并充分论证, 建设后使用过程中对地下水资源、地质等有无重要影响的环境问题。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

责任长期化

责任长期化不但对于解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而且对于后续城市地下空间使用、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建立良好的责任规范体系, 在法制监管部门监管下, 注重责任长期化并使之常态化, 普遍化。健康、有序的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将得以保障。其效益最大化将得以实现。

随着生态城市的提出, 地下空间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 不断得到各方面的重视, 相信在其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同时, 各项法规必将更加完善。立体城市的规划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必将带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社会、人文的建设更加协调, 从而更加合理化。其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经济效应也将最大化。

篇4:关于我市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可持续利用;天津市

一、开发地下空间资源的必要性和意义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经济进入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高速的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至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前30年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而全国城市总数在这27年内也由193个增加到660个。城市数量及规模的急剧增大,使得城市人口超饱和,土地资源严重短缺,大量耕地被城市建设占用,道路交通拥挤、堵塞,建筑空间拥挤,绿化面积减小,城市污染严重,这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生存空间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而土地资源的短缺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关键所在,它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合理而又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来缓解土地资源短缺的现状,从而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经过多个发达国家多年发展和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解决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就必须要实现土地的多重、立体利用。那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就是一条可行并且必须要走的道路。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可以使土地得到多重利用,使得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将一些交通道路以及水、电、气、热、路、通信等诸多管网的系统转入地下,可以缓解地上的拥挤状况,也可以避免大规模的重复建设,节约资源,而节省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以绿化,增加绿地面积,保护环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二、天津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对策

1、天津市地下交通道路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地下交通道路建设可分为地铁建设以及地下快速路的建设。

地铁作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尤为重要,其不受天气优劣以及路面交通拥堵的影响,且客运量大,安全性高。天津市地铁建设在全国属于较早的城市,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天津市对于地铁重建工程并不完善。地铁重建规划、开发了9条线路,分别为地铁1号至地铁9号,但是,除地铁1号线竣工投入使用,2、3号线正在建设以外,其他线路均尚未开工。而就目前天津市道路运营情况看,天津市公共汽车线路将近300条,地铁却只有1条。如此悬殊的数字对比,我们不难看出,选择公共汽车作为出行工具的人数远远多于地铁。

天津市的建设过程都需要大量资金、较高的技术水平、先进的设备以及丰富的经验、坚固的材料,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的管理作用也尤为重要,应加强对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天津市才能最终建设完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地下交通运输系统。

2、天津市地下公共设施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近几年,天津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城市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短缺,地价昂贵且交通拥堵、环境恶劣,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来建设地下建筑,地下公共设施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类考虑:

3、天津市地下商城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近两年来,天津市仅和平区滨江道地区,建起了多个(如伊势丹、乐宾百货、号外等)商场,使得滨江道附近已从原来的两边都为小门脸商铺,变为现在的商厦林立,加之购物人流逐日增大,使得和平区市中心地区道路拥挤。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将这些商城引入地下,将向上发展的楼房转而向下开发,地下商城可以设置为1~3层,增大每层的建筑面积,节约出地上的空间进行绿化建设,加大天津市的绿化带面积。诸如此种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小白楼、鼓楼商业区、大胡同商业区等,适当的将一部分建筑移入地下,改善市容环境。

对于地下商城的建设可以通过招商来进行,将地下空间有偿的出让,而政府应给于相应的优惠措施,如适当的降低出售价格,延长土地使用时间,或者减免相应的税率等方法,吸引地产开发商前来开发以及商业集团来此投资开办商场。而对于商场的营业应大力地依靠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天津市本来就拥有一定的地下商业组团,而这些先前的经验为以后的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客流。

4、天津市地铁枢纽商业区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地下公共设施的建设总体说来,其资金的来源可以通过出售地下空间的使用权,地下建筑的有偿使用等方法来缓解政府的经济状况。地下公共设施的建设应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尽可能的融入人性化设计,加强地下建筑的通达性、安全性、舒适性,使地下建筑早日融入天津市民的生活中,成为方便、快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對天津市地下空间开发管理安全性的对策

开发地下空间有利于节省土地,改善环境,但是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要以安全为首要条件,要加强地质环境条件评估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如地下商城、地铁枢纽商业区等人流较多的地区,加强电子监控系统以及各种应急出入口和防火设施的建设,完善地下空间与地上的连通性。另外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形成有效管理机制。地下空间的设计也应满足日后便捷的维护和管理[12],如地下变电站,大型设备的维修需要搬进搬出,那么在始建期间就要进行考虑。总之,一切建设应在以人为安全的前提下稳步进行。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市的建设逐渐向国际化靠拢,《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指出天津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并将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如此定位,就要求天津市必将成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土地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天津市城市建设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津市的发展趋势必将是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13],遵循这样的国家政策,结合天津自身特点,结合一些国内外成功事例,加大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找到适合天津市发展的规划布局方法,改善城市环境,早日把天津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侯学渊,马忠政.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的发[EB/OL].湖南城乡规划信息港,http://www.hnup.com/,2003-9-28.

[2]愈慰刚.东京城市轨道交通的利弊及其借鉴意义[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徐永健,阎小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成功实例--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地下城的规划与建设[J].城市问题,2000,(6).

[4]宗毅.生态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天津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6,(21).

篇5:关于我市南部山区开发的调查报告

前段,市政协经济委与**、**、**、**、**5市县政协和市农工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农业银行、市农业发展银行等14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一次关于我市南部山区开发调研活动。这次调

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和市委提出的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综合了解我市南部山区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快开发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一、我市南部山区开发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市山区涉及**、**、**、**、**5个县市,35处乡镇,总面积3981平方公里,总人口138万人,分别占全市的25和16。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秘书网网址:6636.bak.cn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山区开发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现已完成绿化荒山68万亩,改造坡耕地54万亩,修建道路3600公里,建成林果基地39万亩,打机井2400多眼,建水库塘坝890多座。通过连续多年大搞山区综合开发,有力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2004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2元,比1992年增加2841元。

南部山区开发关系到全市经济能否实现全面平衡和跨越式发展,但目前我市山区开发仍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我市大部分山区土层薄,砾石多,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就是荒山秃岭,且水源奇缺,地下水位深,取水困难,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加之交通闭塞,基础设施不配套,开发的制约因素较大。

(二)投入不足,扶持政策力度不够。近些年来,全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山区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日益显露。由于山区开发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少数干部主观上缺乏开发的主动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未能拿出应对之策,存在面上发展不平衡。

(三)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山区的多数镇、村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大,工副业水平低,畜牧业仍是薄弱环节,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有工副业项目的地方也普遍存在规模小、起点低的问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村级组织因为没有公共积累,无力兴办公益事业,无力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致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有的村至今未摘掉贫困的帽子,个别户仍需依靠救济渡过难关。

(四)部分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滞后。据了解,在部分山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山区总人口的9.3,初中文化的占3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受教育成本日益加大,部分青少年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又出现一批新的青少年文盲半文盲。因为文化素质低,致使山区群众视野狭窄,观念陈旧、保守,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难,致富手段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我市南部山区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加快南部山区开发的合力

1、建立山区开发组织领导体系。市里要完善山区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全市山区开发的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各山区市县、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通盘谋划山区开发工作。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实行各级领导干部包靠制度。建立示范村、示范基地和样板工程,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并纳入山区各级干部工作实绩和任期目标考核。全市每年对山区开发工作进行一次调度和评比。

2、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和优惠政策。搞好山区开发,关键要稳定干部队伍。凡是在山区乡镇行政及延伸性事业单位工作的干部职工可适当上浮工资,每隔几年,固定一级;浮动工资可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当前要通过财政支持,切实解决在困难山区乡镇工作的干部职工的工资问题;对长期在山区乡镇工作,并担任乡镇主要领导职务且政绩突出的,可相应享受副县级有关待遇。加大对山区的扶持力度,出台包括税收减免、粮食补贴、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新的优惠政策,帮助山区发展经济和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全社会大力支持山区开发。市直和市县各职能部门,都要围绕山区开发的整体规划,制定工作措施,实行重点倾斜,为山区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继续实施和强化部门、大企业包村扶贫制度。统筹安排山区开发与小康建设、扶贫攻坚、小流域治理、造林绿化、科技推广等工作。积极做好山区开发的项目服务,具体指导帮助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努力为山区开发多办实事。加大对山区开发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宣传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思路,因地制宜确定山区开发重点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抓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选择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争创全国知名市场。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围绕当地主导产品,鼓励引导国家、集体和个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并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长链条的产业,增强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升值能力,增加山区开发的后续效益。

2、大力发展林果业。继续抓好山区丘陵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发展特色水

果、名优品种,生产出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使林果业这一传统产业不断上档和升级。山区相当一部分土地水肥条件较差,种粮效益很低,应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引导群众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果,搞成经济林或用材林,以增加农民收入。水肥条件较好的土地,大力发展错季瓜菜、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作物等。

3、大力发展畜牧业。挖掘山区的资源潜力,发展食草畜禽的特色养殖,加快适度规模的奶、牛、猪、鸭等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山区发展畜牧业,必须搞标准化生产,在建设标准化饲养场的用地、资金、技术指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

4、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旅游业。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大力发展工商业,引导山区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对全市的山区旅游资源,市里要进行统一规划,加强各市、县之间的协调,尽量避免各自为战和无序竞争;现有景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功能,增强吸引力。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鼓励群众搞好矿产资源的开发。注重山区生态保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大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坚持以改善生产条件,搞好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山区综合治理和开发,并形成规模。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项目。同时,引导农民合理开发,长短结合,解决荒山开发布局散乱和盲目生产的问题,减少开发风险,提高开发效益。

(三)创新机制,加大对山区开发建设的投入

1、建立山区综合开发专项基金。市政府除每年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外,再安排一定的贴息贷款,利息可以由各级财政和农户按适当比例负担,并连续贴息3-5年,重点用于宜林山场的开发、特色龙头企业建设等。各市县必须投入相应的配套资金。

2、市、县各有关部门加大对山区开发的投入。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扶持开发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更大的投资支持。各级支持的项目和资金,除扶贫资金外,要按照统一投向、合理安排、渠道不变、捆绑起来使用的原则,纳入市山区综合开发建设计划,加强资金管理,确保重点开发项目的资金需求,做到专款专用。

3、大力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引进、争取外资和社会力量投资山区开发。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赠款,搞好生态治理工程和重大山区开发建设项目。各金融部门不断增加对山区开发的贷款额度,其增长要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长率,特别落实好各类山区开发建设计划的贷款指标,最大限度支持山区开发。对已经承包或拍卖的荒山,在经营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限期治理,力争几年内见到成效;对尚未落实开发责任的,要尽快落实措施,放开限制,谁开发见效快谁先开发,并鼓励跨村跨乡跨区域开发。坚持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尽快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以及社会各界投资山区开发的良好格局。

4、进一步完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山区引水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项目。大力支持帮助山区搞好道路、供电、通讯设施建设,在项目安排上实行重点倾斜,为山区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实施科教兴山战略,走科技开发山区之路

1、组织好科技进山。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人员进入山区开展技术服务,实行定项目、定责任、定奖励,科技服务成果与报酬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技术研究推广中做出贡献的,大力表彰奖励;长期坚持在山区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相应提高物质生活待遇。

2、抓好科技示范推广。山区各市县围绕山区开发,建设好科技示范园区,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市政府可选择部分园区进行重点扶持。建立健全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推广网络,推动科技服务经济。

3、拓宽山区人才培养渠道。立足于山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山区市县做到县有培训中心、乡有培训学校、村有培训场所。培训工作坚持“四个为主”即:期限以短期为主,形式以技能为主,内容以实用为主,方向以创业为主。每个青壮年农民达到掌握一两门创业致富本领,使农业新技术成果在山区开发中得以有效、广泛的应用。

(五)强化就业机制,加快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1、建立山区劳动力转移组织。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关键一环来抓,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和有关市、县成立山区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或协调机构,摸清山区劳动力的底数,结合实际制定山区劳动力转移目标及规划,采取相应措施跟上指导,推动落实,加快转移步伐,力争“

十一、五”末基本完成山区劳动力转移任务。

2、合理调整村镇规划。山区人口分散,居住环境差,导致上学就医、水、电及道路设施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有的故土难离,观念陈旧,也影响劳动力的转移。因此,要做好群众工作,并合理调整山区部分镇村设置。人口适当集中,乡镇不宜过小。个别居住偏远、环境恶劣及住户稀少的村庄,可考虑整体搬迁。

3、走多渠道转移的路子。打破就业壁垒,清理和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规定,简化山区农民进城就业的手续;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保护用工双方权益,建立起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培训、输出、管理和权益保障“一条龙”服务的路子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组建形成一种“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输出一帮,致富一方”的良好工作格局;有关部门帮助在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发一批效益好、收入稳定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劳务输出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定期规模性输出;积极拓展劳务合作渠道,实施多元化输出,鼓励和组织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山区农民走出国门,实现境外就业。

4、落实培训转移保障制度。市县两级设立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强培训机构的设施和师资力量建设,切实承担好山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就业之重任。

篇6:关于我市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调研报告

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深入实施“女性素质工程”;引导妇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化农业;打造城乡妇女统筹发展的平台,为推动女性人力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关键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运用

人是社会生产力许多因素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作为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国民财富的基础,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体现出的劳动力是一种从事普通体力劳动的无差别的天赋的能力;对人力进行投入而形成的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则是一种智能型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力,能够更高效地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女性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总量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本文试图结合___发展实际,探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开发和有效运用女性人力资源的一系列问题。

一、开发和运用女性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古至今,女性人力资源一直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不可轻视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女性是物质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领域的生力军。据2002年底国家某权威机构统计,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3.2亿人中,女性占了69。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2、女性对于人类自身生产具有特殊贡献。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两大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妇女承担着生育和家务劳动两方面的艰巨任务,是新的人力资源的重要创造者。

3、女性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特有潜力。一是因为女性掌握着家庭日用品消费的发言权;二是因为女性是消费新浪潮的积极倡导者;三是因为女性的审美观影响着社会消费潮流。

妇女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同时,妇女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各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口等)的协调性、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性和人类代际的均衡性;而在诸多历史原因的错综复杂的作用下,当前例如贫困、疾病、低学历等许多影响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问题往往集中表现在妇女群体中。所以说,解决妇女发展中的各种障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科学地开发和运用女性人力资源,使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更平等而自由地发展,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挖掘女性潜能,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是促进妇女解放,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根本途径。

所以说,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社会生活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科学开发和运用女性人力资源的问题,具有性质上的重要性和时间上的紧迫性。

二、___市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现状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最新的一次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7月底,___市城乡18—55周岁的妇女总数为1769991人,其中农村户口为1168956人,城镇户口为601035人,两者比例为1.95:1。

在农村户口的妇女群体中,23.89万人在从事种植和养殖等传统农业,占总数的20.44;65.37万人在当地从事二、三产业,占总数的55.92;10.13万人外出务工经商,占总数的8.67;还有11.74万妇女成为富余劳动力,占总数的10.04。

在城镇,当前还有73040名妇女处于失业状态,占城镇妇女总数的12.15。

2003年初以来,共有12.84万人次的农村妇女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占从事传统农业妇女总数的53.73;有4.43万人次的妇女参加了转产、转业技能培训,占农村妇女总数的3.79。在城镇,有4.46万人次妇女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占城镇妇女总数的78.42。

2003年初以来,有2.02万名农村妇女在妇联的帮助下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与现存的富余女劳动力的比例为0.17:1。在城镇,分别有4.24万和2.52万的妇女实现再就业和自主创业,与当前失业妇女的比例分别为0.58:1和0.35:1,分别占城镇妇女总数的7.1和4.2。

目前,我市城乡各地已经发展“妇字号”社区服务实体379个,2003年初以来,帮助7146名妇女实现再就业,占城乡妇女再就业总人数的8.1。

上一篇:高危新生儿的管理下一篇:手拉手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