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阅读

2024-05-18

教会学生阅读(精选十篇)

教会学生阅读 篇1

一.比较法

我在教学《秋天》时, 要求学生品读最喜欢的诗句。一位学生说最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我提出疑问: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学生纷纷说“飘”字更好, 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我进一步追问:“伐木声”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 你觉得用“飘”合理吗?学生一时语塞, 我适时点拨:这是把听觉的声音视觉化, 营造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 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正如《紫藤萝瀑布》中把嗅觉的香气视觉化: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种感觉器官的相互沟通, 是哪一种修辞呢?学生恍然, 齐喊:通感。通过比较品赏, 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 而且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 同时也加深了对修辞方法——通感的理解。

二.情境体验法

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 但绝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 相反, 作者以沉静从容的姿态书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 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了进一步领悟本文景物描写的高明之处, 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我在上本课时, 要求学生寻找描写环境的语句, 然后将描写环境的句子改成了诗的形式, 指导学生朗读品味:月明风清的夜晚/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这里, 看似简单的改变, 却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 进一步体现了孙犁“诗化小说”抒情味浓的特点, 通过品味语言, 学生对小说的环境描写、对作者的深切情怀都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三.生活体验法

一位老师在上《春》一课时, 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生1: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生1:抚摸过。

师:你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1:有时肚子不舒服, 妈妈就用手轻轻揉我的肚子, 暖洋洋的, 舒服极了!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 都是温暖、柔和的。

生2:还通过对泥土气息、花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的描写写出春风的温暖、柔和。

师:为什么花香鸟语、牧童笛声能体现春风的温暖柔和?

生2:语塞

师:如果刮的是狂风, 飞沙走石, 风中会不会有这种泥土花草香和“婉转”的曲子?

生2 (恍然) :是因为春风的温暖柔和才会有这样的香气和音乐。

师:这就是侧面描写。语言表面上看似千变万化, 但实际上字字句句都围绕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展开, 如同风筝飞得再高, 却有一线在手, 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这位老师立足文本, 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加深了学生对散文语言的理解。

四.朗读品味法

《木兰诗》第六段是“还家团聚”, 学生们认为应读出“喜悦之情”。学生读来语调欢快。教师问:“是不是所有的情感都读出了?”学生们开始沉思, 经过小组讨论, 认为开始的“爷娘问女来, 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渲染了喜迎的气氛, 应读得欢快。而“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认为开始要快读, 表现木兰在“开”“坐”“脱”中急切回家的感觉;后来要慢吟, 在“著”“理”“帖”中细细体味木兰恢复女儿身的温柔。“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认为要读出惊叹之情:英雄竟是女儿身!这段美文, 一波三折, 读来情致百生。学生在朗读中细腻、深刻地理解了花木兰, 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丽。

先锋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阅读 篇2

石峰区先锋小学周艳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和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我觉得还是要从抓实课堂开始。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之关键。课堂得法,课外用法,双管齐下,则阅读能力必能得到提升。然而语文课堂教学实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准确定位目标,如何提取训练重点,如何突破学生语言学习难点,如何将知识讲授转化为能力培养„„要研究的问题何其多!先锋小学从学校、教师、学生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基本目标出发,采取“一课一得,每课必得”的策略,构建了“一读,二讲,三练”语文课堂基本模型。这样的课堂绝对不是语文教学最高境界的课堂,但是是我们基于当下教学实际水平合适的课堂、保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接下来,我就结合我校语文课改的基本模式,“一读,二讲,三练”来谈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

一、第一课时——以读为本,找准朗读训练点,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是起点目标,是基础目标。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连读准确、读通顺都达不到,势必影响其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第一课时读的形式以朗读为主,中高年级

适当渗透其他形式读,如默读、浏览读、跳读等。读有两个层次,一是读准确,读通顺——与生字教学串联,这是保底目标,要求人人达标;二是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与文本解读相融,面向大部分学生,但不要求人人达标。

第一层次“读”的策略

 中低年级: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跟录音或者老师一起读,学着老师的样

子读。

 高年级:自由朗读,跟录音或者学生一起读。在第一层次的“读”中解

决生字词教学,读的训练由字——词——句(含有生字词的句子或者难读的长句)——段、篇。关注和检查对象以学困生为主。

第二层次“读”的策略:

一是找准“读”的训练点:语言文字精彩语段,语言形式独特语段,情感丰富的语段,围绕文本中心的语段。

二是采取多样的训练方法:

二、第二课时——“以讲为主”,选准讲授点,言意兼得。

讲什么?又怎样去讲呢?

紧扣“单元导读”讲。

紧扣“阅读提示”讲

紧扣“课后习题”讲。例:《搭石》

紧扣“文中提示”讲。

紧扣“质疑问难”讲。

抓住“题眼(文眼)”讲。《为中华之崛起》

抓住“中心句段”讲。《桂林山水》

二、第三课时——以练为标,找准读写结合点,实施“每文一练”。

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生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略。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以写促读,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小练笔与阅读“结伴而行”具有深化阅读、训练表达、锻炼书写等多重功效,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取得读与写的“双赢”。

1、模仿式练笔

模仿式练笔即例文仿写,能习出方法,习出能力。小学语文课文,是精选出来的文章,都是很好的作文范文。有些文章在句、段或片的构成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典型句段,从课文的表达形式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的摹仿、运用,有效地形成认知结构,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火烧云》一课作者描述了火烧云多种颜色变化后,在课文的4-6自然段又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状: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这三个自然段结构上基本相似,是安排学生进行仿写的经典语段,也是我们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好时机。我便让学生仿照文中的段落结构,即“先用时间顺序词来过渡,接着具体描绘其形态变化,最后写怎样消失”来写一段自己想象中的火烧云的变化。如《盘古开天地》,让学生仿照课文描绘盘古的身躯化成万物的句式展开想象练笔:“他的头发,变成了;他的,变成。”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如《桂林山水》一课,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仿写排比句。面向全体,我们设计分层练笔:第一是来自讲读课文的说话训练: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后进生可选这一题完成。中等的学生就完成:这榕树真大啊,;这榕树真绿呀,;这榕树真美啊。优生就完成: 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看见过。真啊,;真啊,;真啊。或自由地用排比句式子描写一个事物。

如学习《秦兵马俑》第四段时,课文中对近看兵马俑的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在这个环节,结合挂图或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语言的模仿练习,效果很好,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在文本语言的例子学习中,在挂图或课件提供许多画面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理解,出现丰富多彩的练笔内容:有的兵俑,全身盔甲,手持战刀,一脸严肃,似乎正严阵以待,准备随时赶赴战场;有的兵俑,怒目圆瞪,双眉紧锁,双手紧握手中的兵器,好像在随时听候上级的命令;瞧,这个兵俑,一脸沉稳,气宇非凡,这也许是位善于作战,胸有成竹的将军吧;看这一排弓弩手,整齐站立,箭已上弦,就等上级一声令下„„通过练笔,不仅很好地学习了精彩语言的表现,更是在写作中感受到了兵马俑的栩栩如生以及古人那过人的智慧。

2、理解式练笔

理解式练笔即读后抒写,能习出情感,习出意境。读后抒写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所学的课文内容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特有的情境。这种难得的“情境”已经为学生动笔作了极好的铺垫,打开了思绪的大门。课文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个性特点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使学生感动不已,浮想连翩。这时,教师就要善于选择学生最感兴趣、最有话说、最易于抒发情感的地方着笔。选好了着笔点,还要考虑如何设计“话题”。是进行“角色移位”,站在主人公的角度直抒胸臆,还是以读者的身份来发表感想;是实话实说,讲曾经发生的故事,还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反思自己的行为,还是畅谈今后的打算等等。这些都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认真构想,巧妙设计。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给予树》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练笔,那个陌生的小女孩在收到金吉娅送给她的洋娃娃后,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帮助小女孩写一封感谢信给金吉娅。学生思绪纷呈,感慨万千。有的学生仅仅几分钟,就写下了一封封感人的信:

亲爱的金吉娅:

你好!我今天收到了你寄给我的洋娃娃。我非常感谢你帮我实现了新年愿望!我是个孤儿,没有亲人,没有关爱,没有洋娃娃……。我曾经感到绝望,在这个世界上我我什么都没有!但是,你的帮助让我感到了温暖。原来,我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谢谢你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

我不会忘记你的。祝你和你的家人圣诞快乐!

得到帮助的小女孩

12月25日

孩子们在情真意切的诉说中,传递着对爱的感受和感动。在文本的动情点,设计让孩子投入地写,动情地说,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片断中,创设了写话情境,让孩子们在抒发情感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子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此刻他们已经完全与文本融为一体,他们就是获得帮助的小女孩。写的过程,孩子们不再觉得是在练习写作的基本能力,而是在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的时候,她们不再是在读自己所写的话语,而是在替小女孩与金吉娅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

又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朗读体会,可安排这样的练笔: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爸爸”的内心活动。学生有的借白杨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练笔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3、想象式练笔

想象式练笔即想象拓展,能习出新意,习出素养。新教材中有些课文,想象瑰丽神奇,富有童心童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这时巧妙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练笔,除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灵性才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如《小木偶的故事》的结尾写小木偶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在小木偶

身上,后来又发生什么事呢?接着续编故事。老师提供开头:经女巫的点化,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突然,他醒悟过来:“啊,小红狐骗了我的红背包,我一定要讨回公道。”„„ 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路上他会遇到谁,会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也可设想小木偶在经历不同事情,不同情绪体验后感慨生活的多姿多彩等。

4、转述式练笔

转换式练笔即改写诗文,能习出乐趣,习出涵养。课文有特定的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在这样的转述性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如在教完《蟋蟀的住宅》一课,我让学生转换人称,以自我介绍的方式,写出蟋蟀住宅的特点或修建过程。如此一来,学生兴趣高涨,练笔一下子灵动了起来,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而且更加深入地认识并运用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如将如《寻隐者不遇》《小儿垂钓》《所见》等改写成一个故事;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搜集资料,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各位领导,各位老师,阅读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困扰着我们。我们正行走在研究的路上,我们“一读,二讲,三练”的模式还得继续打磨。以上,我们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也算不上经验之谈,还恳请大家批评、指导!

如何教会学生阅读 篇3

阅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使学生默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能提高集训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鉴于此,探讨如何教会学生阅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表象阅读

所谓“表象”,即学习主体在感知识的基础上,头脑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阅读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它包括“粗知整体”及“品味语言”两部分。

粗知整体。这一阅读要求可在通读全篇中完成,它要求精知大意,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法:

①朗读法。这是品味语言、获得美感的途径之一,是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教师可从感情、重音、停顿、速度、艺术音调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受渐染熏陶。

②咀嚼法。对作品中所用词语的准确、精美、巧妙、合适等特点进行反复咀嚼品味,以获得美感的方法。教师可采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等手段进行比较。

③评注法。评,是对词语功能及作用的评论;注,即对词语的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的挖掘与揣摩。教师引导学生作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获得美感,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

④涵泳法。“涵泳”意指沉入作品中细细体味。对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涵泳的方法,因为好的细节在表现人物方面有突出的作用。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细节,将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血肉丰满,而精彩的细节又离不开精彩准确的语言,因此,品味动作描写:“(眼晴)复活了……目不转眼地瞧着……(嘴)动了一动……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不仅会为作者入木三分的夸张描写所叹服,而且也看到了一个“贪婪成性至死不悟”的形象。

二、得意阅读

①再现法。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味,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人物活动的方法。入境及揣摩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的过程,因为学生要凭借或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写出的人物心理、神态甚至语言行动,并要形成语言表达出来。它虽不是个人独创,但由于要表现别人创造的情景和形象,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②幻联法。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联想出另外的人、事、物、景、情,以准确把握意象,丰富自我感受的方法。

③寻踪法。这是直接探寻写作主旨、感悟作品感情的一种方法。好的抒情散文,材料往往是很散的,写人只见鳞爪,记事只叙片断,状景、咏物也只有点滴掠影,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是含而不露。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类作品?可采取“寻踪”的方法,即抓住作者感情若隐若现的草蛇灰线,把握象征形象的整体特征,联系产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找出抒情点晴或反复重复的语句,这样,感情的“踪”就可被抓住了。

④换元法。小说、戏剧是作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但由于情节性强,人物似乎很“具体”,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偶然的“这一个”的感觉。要把握作者创作主旨,可采用“换元”的方法,即尝试着用改变人物,改变场景、避开矛盾的方法。

三、评鉴阅读

①多视角评价。即对一部作品可采取多视角的方法进行评价,如:“评《琐忆》的议论多姿”“《黄山记》的结构美”“《夜走灵官峡》的构思”等。

②比较评价。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评价,可在同单元作品、同作者作品、同题材作品、同体裁作品等范围内进行。注意选准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析同辨异,进行分析综合。没有分析,比较就不能进行;没有综合,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能确定了。

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要教出“个性”。文学作品也是“文章”,因而在整体把握、理清层次、品味词语等环节上似乎与其他实用文并无差异,如果仅如此,那就抹煞了文学的“个性”。因此,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是文学鉴赏的教学重点,不能简单地把“鉴赏”处理为对内容的“理解”。

②要鼓励新见。在鉴赏课中要多组织学生讨论切磋,允许见仁见智,允许辩论,鼓励新见,只要言之成理、持久有效均可,这对于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思维都不无裨益。

③要归纳学法。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必须明确、清晰,要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如对初读小说的同学归纳小说读法:“理清情节找果因,分析人物看言行,环境包括‘景与‘时,写作主旨了于心。”诗歌的鉴赏方法:“把握整体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展现意境体诗情。”

④要拓展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光靠课堂是不行的,因此一定要拓展课堂,建立“大单元”“大语文”观念。“大语文”观念即读作品联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出课堂,跨越校园,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影视艺术美,运用课内所学鉴赏方法对这些美进行欣赏、评价,并能够将感受写下来。

⑤要注意阶段侧重。以上方法是就整个中学阶段的文学鉴赏课而言的,各个年段对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因而应各有侧重,低年级偏重于表象阅读及适当范围的联想想象,高年级则应以启发联想、想象为主。

教会学生快速阅读的技巧和能力 篇4

一、跨越生词障碍

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了, 所以教会学生跨越生词障碍就显得格外重要。跨越生词障碍可以通过猜测词义来解决。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根据语境、定义标记词 (means refer to, …) 、重复标记词 (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 …) 、列举标记词 (for example, such as, …) 以及同位语、同义词、反义词或常识等。

例如:The vast influence of identical pronunciation:For example in Cantonese the pronunciation of"eight"and"success"are very close, which makes the number significant for Cantonese.在这句话中, 有些学生不知道identical是何意, 但是, “for example”之后的"very close"则提示了identical的意思;另外, 大多数学生都猜不出Cantonese指的是哪个地方的语言, 但是在后面所举的例子中提到了“‘八’和‘发’读音相似”, 那么很显然, 指的是广东一带的语言。再比如:When breakfast regular Stephen Sacavitch wasn't meeting women, she (the manager of the Carman's Country Kitchen) put his picture on a bulletin board, with the words:"Girls.Good guy.Give him a break."可能有的学生不知道“regular”还有“常客”的意思, 但是从后面餐馆老板的行为 (put his picture on a bulletin board, with the words:"Girls.Good guy.Give him a break.") 完全可以看出:Stephen Sacavitch与she很熟, 经常光临此店并且常坐呢个位置, 那么很显然在此句中“regular”意为“常客”。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例如:childless (无子女的, -less表示"无…") , Marxism (马克思主义, -ism表示"…主义) , enlarge (扩大, en-表示"使…") , foretell (预告, fore-表示"前") , Australian+satellite→Aussate (澳星) , state+run→state-run (国有的) 等等。

有时很难猜出一个词的真正意义, 这时只要我们能看出它的词性、在句中的作用, 不影响阅读就足够了。

例如:The usual life span for shanghai men is 72 years.如果我们阅读时不知道"span"的词义, 我们也完全可以看懂句子意思是"通常上海男子的寿命是72岁".再比如:But then the sure, poignan strains of Aram Khachaturian's"Melody"emerged, from the same large finger that once baited my fishing lines.如果阅读时我们不知道“poignant”的词义, 但是它只是修饰名词“strains”, 而句子的主体结构很清晰。所以不会影响我们理解整个句子。

再如:But most will be returning to nothing but heaps of ruins.本文是有关地震的, 有了这样的语境, 我们就不难猜测了。此句中的heaps of ruins可能有些同学不认识, 但是, 首先对于ruins我们可能猜词, 我们比较熟悉它的动词词义, 很明显在此处它是名词但是跟“破坏, 损坏”有关;那么对于heaps是什么意思, 并不影响我们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生词问题解决了, 就为以后的阅读铺平了道路, 但还存在一个阅读习惯和技巧问题。造成阅读速度慢的另一原因就是逐词阅读。

二、克服逐词阅读, 养成“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

常见有人阅读时总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摆头等, 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 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注意改正学生指读的习惯。也有人将“一目十行”的阅读方法称为跳读法, 所谓跳读法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 (字群是由多个单词组成的) , 这个过程中眼球按"凝视--跳跃--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 不断运动。

首先, 它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 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试比较:

(1) Can/you/speak/English?

(2) Can you readspeak English?

其次, 读的时候不要把目光停在第一个词上, 而应停在第二个词上;用两眼余光看这个词两侧的词。眼睛不要盯在字行上, 要高一些, 这些映入眼帘的便是词组而不是单个的词。

第三, 读的时候要不摆头, 只要眼球来回转动就可以了, 尤其不允许指读、默读等。大多数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 不自觉地养成了用手指或笔着读者在心里把每个单词都默读一遍的习惯, 这样的习惯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第四, 成组视读的关键在于通过目光在外语与大脑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 即外语思维。这是一个简捷快速的过程, 需要经过学生大量的练习方可得之。试比较以下阅读过程:My favourite Eng-lish teachercould draw humorout of the driest material.It wasn't imposed either.He took Samuel Johnson's dictionary, Addison's essays, and many other literary wonders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and made them hilarious, even at eight o'clockin the morning.再如:An earthquake hit Kashmiron Oct.8, 2005.It took some 75 000lives, injured 130 000and left nearly 3.5 millionwithout food, jobs or homes.Almost overnight, scores of tent villagesbloomed across the region, tended by international aid organizations, military personnel and aid groupsworking day and night toshelter the sur-vivorsbefore winter set in.

最后, 在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 逐渐加宽视区范围, 延长目光移视长度, 这样就能缩短凝视时间, 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跳读法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 既提高了速度又有助于理解, 所以泛读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 加强学生成组视读的强化练习, 以帮助学生获得这种阅读技巧。

三、略读

熟练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自己阅读目的、读物内容和文体调整阅读速度, 并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 借助尽可能少的文字信息进行选择、推测和推理, 必要时还可跳出读物客观地判断作者意图。这便是略读。略读的关键是要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的关键词和主题句。主题句可能在各段开头也可能出现在结, 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在段落当中。通过识别主题句, 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文章中各个段落的主要意思, 如果能把每一段落的大意抓住了, 那么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把握住了, 在阅读中识别主题句, 并准确理解其意思, 可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 搞清楚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以一篇英语四级考试阅读题The Tips for Saving Money in College为例。从题目上可以看出, 本篇文章是针对大学生如何省钱提出了十条建议, 因此, 每段的详细内容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去阅读。第一段只需要看第一句就可以:College can be an expensive endeavor, even with scholarships and other kinds of financial aid.从此句就可知道第一段是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正文内容都是以黑体字开始的, 很明显黑体字部分便是“十条建议”:Buy Textbooks from Used Bookstores, Seek Alternative Transportation, Choose the Right Meal Plan, Set up a Student checking Account, Get Organized, Be Creative with Your Leisure Time, Find a Job, Get the Right Cell Phone Plan, Smart Apartment Living, Look Out for Scholarships;每条建议之后的内容, 是关于建议实施的具体措施, 因此可以“一目十行”地扫读;最后针对阅读材料之后的问题再从相应的段落里面“有的放矢”地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适当给学生补充英语国家相关的背景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后多看一些其他领域的杂志和书籍, 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构架。这样一来, 学生在快速阅读时, 对于自己相对较为熟悉的材料就比较好理解, 速度较快同时准确率也会高一些。比如, 有篇阅读材料是关于汽车方面的, 里面提到了immobiliser (锁止器) 、microprocessor (微型处理器) 、memory (存储器) 、ignition (点火) , 等与汽车相关的生词, 如果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那么在理解这些单词遇到的障碍就会小很多。

五、不断的训练

在教会学生上述技巧之后, 泛读教师可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训练:给学生特定的时间, 要求学生只能在给出的有限时间内阅读并答题。然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订正, 以检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及技巧的掌握运用程度。当然, 刚开始练习时, 可适当放宽时间限制, 在大多数学生都达到预期要求之后, 可逐渐缩短时间。

总之, 阅读作为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 要在教授、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在充分掌握阅读技巧的基础上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理解阅读材料, 把握所需要的信息。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不可避免会涉及到阅读, 而就阅读本身而言, 快速阅读对于中国学生相对有很大的难度。在师范类的大专院校, 很多学生对于泛读课后的快速阅读题的准确率经常是“视情况而定”, 究其原因, 主要是没有掌握快读阅读的技巧以及缺乏相关的知识。

关键词:快速阅读,跳读,略读

参考文献

[1]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0

[2]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How to Read a Book[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王力王霞.On A Few reading Skills[J]阴山学刊, 2005, 3.

[4]栾兰.Meaning Guess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5, 3

[5]吕文玲.Improving reading Skills[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

《阅读教会我静静的寻觅》作文 篇5

书,是世界的一个窗口,人们就是通过这样的窗口认识,了解这个世界。阅读,就是我们打开窗口的方法。

我们总是认为阅读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总是为了学习、为了考试才阅读那些不得不看的书。却忘了自己内心缺乏的宁静,阅读恰恰可以给予我们内心的宁静,从而使我们快乐。

当我们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时,只有赞美海伦凯勒的坚强,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忽略;了他是如何与世界交流的。海伦凯勒是一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无语的世界的一个女子。是书,是阅读书,给予她与世界交流的方法,以及教会她认识这个世界。海伦凯勒用盲文摸索着、阅读着,内心因此而得到满足。而我们作为正常人,则更应该阅读文章、书籍,从中得到快乐。

麦考利既拥有财富与名利,又拥有地位与权力的人。但是有关于他的传记却说,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于读书。麦考利曾经写了一封信给给一个写信给他的女孩,说:“你的来信,我收到了,内容很棒,我深表感谢。我知道你喜欢读书,且能明白其中的的乐趣所在。我深表欣慰,因为当你成长至我现在的年龄,你一定会懂,相较于馅饼与蛋糕,相较于玩具游戏,相较于世间的名胜风景,读书的`乐趣远胜于这些。假如有人请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享受宫殿花园的乐趣,品美味析佳肴,驾华车穿丽衣,差遣数百的奴仆,而唯独没有读书的条件,我宁愿不当国王,而做穷人,居斗室,享书无数,也不要做一个厌书的国王。”书,给予人们思想的宫殿,无比强大。

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是一种升华,阅读是一种成长。

当我困惑的时候,阅读让我释然;当我郁闷无助的时候,阅读给我力量。也许,于都有时无趣,但那时我还不懂不过它的意义。快乐阅读,用心感受。

教会学生阅读 篇6

关键词:阅读策略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18-01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一旦教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让其拥有了“捕鱼”之技,将有利于学生深化阅读体验,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综合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就必须教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

1 做好课前预读 在阅读感知中形成语篇认知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个体做好课前预读,认真阅读感知课文等语篇中的语言表达素材,不仅能推动他们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形成目标学习意识,而且能锻炼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整体感悟语篇的认知能力,提高其阅读认知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课前预读上应教会学生:(1)重视初步整体感知。当学生初步感知阅读课文或学习材料时,应着力培养他们先从整体感知入手,初步把握语篇大意的好习惯,才能保持他们的预读过程始终是一个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主动的、有目的的、高效的解码、加工和创造性地处理阅读材料的过程。(2)以正确的发音和拼读为基础,保障整体阅读感知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如果学生运用正确的、娴熟的发音和拼读,其整体阅读就不会因碰到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词组而发生停顿或者中断,可保障他们进行整体阅读感知的流畅性和完整性。(3)尝试抓住语篇信号系统。在整体阅读感知中尝试抓住语篇信号系统,比如代词指代系统、主题信号系统、过渡词和句、照应句法机制等,可帮助学生弄清语篇结构知识,准确掌握课文中丰富的知识信息和语境,深入理解语篇表达上的语义连贯,从而可形成他们良好的语篇认知。

2 运用多种方式 注重语感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可引领学生达到“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一做就准”的效果。一般,训练方式有:(1)多形式地“读”。学生个体通过课前的自由朗读、轻声读,或者默读,围绕语感点进行反复的感悟,能充分领悟到语感点的妙处,有利于学生从语感点中得到语感的训练。(2)变形式地“说”。要求学生围绕语感点,以“复述、转述、说收获、说感受、说问题”等形式加强互动交流,培养语感,并使学生的语感得到逐渐的积累和升华。(3)换角色地“演”。从语感点出发,鼓励学生认真构思文中情境、想象对话、设计动作、揣摩神态,通过互换角色真情地“演”,可使学生在充实的体验中深化语感培养。比如,课前我经常安排5分钟的自由交谈,要求学生根据情景找同学互动交流,在课堂上尽量地都动起来。比如:Hello,everybody. Let’s have a free talk,OK?I have some school things,let’s use this things to find your friends to make a shopping.由于是找朋友,看谁推销的文具多?学生为此而满教室地找朋友卖东西,既让他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锻炼,又激发了他们说英语的热情,为他们阅读学习新课做了铺垫。

3 掌握阅读学习方法 提高英语阅读技能

(1)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由于初中生所掌握的单词构词法的程度有限,因而在猜测词义上教师应重点教会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这一常用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学生借助上下文,能根据一个词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运用文中线索,如同义词反义词、举例、重述或者定义等来实现词义的推测。比如:All parts of our bodies are made of cells(细胞).These cells are very small.They all need food all the time.No one had seen cells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microscope.No one could make pictures of cells because no one could see them.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microscope mean in Chinese?A.探測仪 B.显微镜 C.放大镜 D.摄像机。

根据上下文分析,这些细胞非常小。在microscope发明之前没有人看过它们,因而没人能够给细胞拍照。可以推断:这项发明肯定是可以使我们能够看到细胞的,选择“B”也就顺理成章。再把这个词义带入原句中验证,也合乎逻辑。

(2)教会学生速读。通常,教会学生速读的方法有:一是指导学生在快速浏览中学会用眼、用心、用大脑去扫描文章,能够集中精力用大脑去捕捉关键词和关键句,重点理解好文章的首尾段和每个段落的首尾句,以便他们快速掌握文章大意。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按意群阅读。在阅读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用“|”线划分意群,先是某个句子,然后再到段落文章,训练学生逐步从二、三个词的意群阅读发展到四、五个词以上的意群阅读。这样,既能提高阅读速度,又能让学生更快捷地理解文章。三是实施计时和限时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为此,教师要善于精选阅读材料,可经常组织学生实施计时、限时阅读训练或阅读竞赛,并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在文章中做记号,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在短时间内正确抓住阅读材料大意和做题的技巧,以提高他们的速读效率。

(3)教会学生研究性阅读。一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语法形式的意表功能,学会用语法去分析句子或篇章结构、解决较复杂的语言疑难,理解教材中各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二是要让学生能有效地把阅读学习过的重点单词、短语、句型较准确地运用于不同场合。比如教学Unit12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询问对方喜好的句子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学会一些形容词最高级等语法的表达和运用,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就问到以下是个怎样结构的句子:(1)“What’s the best school?It has the most comfortable seats.(2)Who is the tallest basketball player in China?(3)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in Fushun?(97.7FM, 970AM,102.1).”我首先意识到,以学生现有水平,该句的难点在于“the best、the most、the tallest”三个形容词最高级及其在句中的用法,于是我引导学生复习了不规则形容词最高级在句子中的各种功用。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理解这三个形容词最高级在句中的用法。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很快就熟悉了形容词最高级在句中的用法及相关句子的结构。最后,我再布置一些形容词最高级语法训练的练习,督促学生边练习边融会贯通。结果,经过多次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了研究性阅读技能,也就极大地提高了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会学生阅读 篇7

关键词:理解内容,关注表达,实践运用

在平时教学中, 我指导学生从摘录、批注式阅读开始, 尝试着培养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通过批注笔记把它表达出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 确立批注阅读指导的三个过程:理解内容 (知道作者在写什么) —认识形式 (弄清作者怎么写的) —实践运用, (教会学生怎样表达运用) , 并有计划地分三个阶段地指导。

第一阶段:理解文章内容。抓关键词句批注对内容的理解, 让语言妙处亮起来。

在抓关键词理解批注的同时, 学生初步学会赏析文章中精妙的、独具特色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得到相应的提高。

第二阶段:关注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 让学生得“言”又得“意”。

1.抓修辞手法, 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每一种手法都能帮助作者更好地表情达意, 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

2.抓场面描写, 展开想象。如刘钟松《三国演义》大火漫天而 来, 火势不可抵挡, 曹军一时大乱, 烧死, 相互踩踏, 死者不可计数。

批注:这个场面描写, 让我感受到大火的猛, 太恐怖了。让我想到大火中的士兵们像疯了似的一窝蜂往外拥, 你推我搡, 有的被烧死, 有的被踩伤, 奔跑声、尖叫声、哭泣声, 响成了一片。 (他描述的这段想象也是采用的场面描写, 其实他就是仿写的, 我们这学期的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一段话, 类似的体验学生自然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

3.抓结构特点, 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如乐家良:不多一会儿, 小公主进入了美丽的梦乡, 梦见了夏天的海洋, 皎洁的月光, 苔藓碧绿的春天, 沙沙作响的树林, 还梦见了漫山遍野的鲜花, 散发着奇异的芳香。

批注:作者用总分结构, 把公主的美梦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这学期的一个训练重点就是用总分写一段话, 学生读课外书时就有意识地去关注文章的结构特点了)

4.关注有特色的语言表达, 如王俊袭《男生日记》丁文涛败下阵来, 只有在心里默默喊出一串成语来:“厚颜无耻, 恬不知耻, 装聋作哑, 欲盖弥彰, 掩耳盗铃……”。

批注:从丁文涛一连串成语中看出他的愤怒, 对马小跳那种无耻行为的鄙视。从他的批注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这些词语不能构成符合逻辑的句子, 但在特定的环境下, 相同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叠用对表达人物内心活动是非常有力量的。

一篇文章需要关注的表达形式有很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有韵味的标点、饱含情语的景语等。但许多中差学生却经常说老师我找不到好词佳句。我想他们就是不知如何下手而已, 这都需要老师一点一点地以例子引路, 为他们点明方向, 可以有计划的一天一个点。

第三阶段:实践运用。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理解与运用并重。

运用主要指语言学习, 包括基于一定目的的语言积累内化和迁移运用。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同时体现理解与运用并重, 那教师一般在哪些地方指导学生实践运用呢?

1.动情处想起来。一篇文章往往有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点, 这样的点通常能唤起读者原有的一些生活经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 能够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

2.人物形象突出来。新课标推荐的儿童读物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小说, 其中塑造了一个个品质突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抓能刻画人物形象的句子进行批注,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 人文思想也会得到净化。例如, 刘聪毅:满街都是疯闹声、叫嚷声、嬉笑声, 把人的头都搞昏了。到处都是一群群肆无忌惮的小捣蛋: 有的打弹子, 有的为了拾球上房揭瓦, 有的骑自行车追狗撵鸡, 有的骑在木马上大呼小叫, 玩上一天也不觉得累。

3.语言风格显出来。从一本书去寻找作者的语言特色开展专 题批注。

《马小跳》杨红樱的对话描写提示语很特别, 提示语中有许多神态、动作等细节, 不用“××说, 取而代之的是许多表示说的词语如喊, 叫, 侃侃而谈, 娓娓道来等”, 这种对话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语言更生动。随后我们又研读了杨红樱的其他几本书都有这样的风格。于是开展了对话描写主题汇报课。

4.疑难问题提出来。不疑不能激思, 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才会让他们读进去, 真正地走入文本, 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

三段式阅读批注, 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读课外书, 简简单单学语文。真真实实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从中找到读书的乐趣, 形成独立的思想、建构并丰富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教会学生阅读 篇8

一、抓关键词句为根

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精读课文, 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 字词句解读, 不是逐字逐句地讲解, 而是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如果在教学中没有抓住关键词句, 那教学就会显得浮泛、架空。但抓关键词句细致品析, 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是有所为又有所不为, 有所教又有所不教。

关键词句就是在文中能够反映课文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的重要词句。抓住关键词句, 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可以快速、准确读懂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杠杆作用。不同的文体重点的词句有所不同:记叙文中写人、记事的文章, 重点的词句应该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等, 在学习此类文章时, 就可以抓住这些重要词句揣摩人物的形象, 感悟所说明的道理。写景写物的文章重点词句应该是能体现景、物特点的语段, 通过这些词句的理解, 学生就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并从作者所歌颂的这些特点中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说理性的文章通常在文章开头直接提出观点, 然后用事实加以证明, 最后总结全文, 首尾呼应, 因而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关键词句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二自然段时, 我是这样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明白作者的观点的:

(1)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二自然段, 思考:水滴为什么能滴穿石头?

(2) 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填空:虽然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可是它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 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3) 出示反问句: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学生讨论、交流这句反问句的意思, 并试着把它改为陈述句。

(4) 齐读:如果我们像滴水穿石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

(5) 小结: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这个奇特的自然现象说起, 提出观点:“只要我们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做什么事情都能获得成功。”

上面的案例片段中, 引导学生填空、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的理解来读懂全文的第一段。这样,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在文章开头表达的观点:只要我们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

二、抓重点段落为本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不同的段落组成, 每段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如首段可起到总领全文、点明题旨、引起下文等作用, 中间段则可起到承上启下、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等作用, 结尾段通常有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升华主旨等作用。对于一篇文章从整体来说, 每个段落又都是部分, 对于这些部分来说, 它们之中又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

抓重点段落的解读是阅读的重要方法。重点段落的解读就是沿着作者的思路去理清段落内部的层次, 了解其逻辑关系, 了解其在文中的地位, 以明白文章的主旨。通过重点段落的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 阅读文章要注意重点段中每句话的意思, 关注它们之间的顺序, 思考前言后语的联系。重点段落的精读, 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 去领悟、掌握学习方法。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我是这样教学的:

(1)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

(2)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李时珍的事例:大家最敬佩李时珍的什么?

(3) 请同学们读一读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的小诗: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

(4)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爱迪生的事例:同学们最敬佩爱迪生的什么?

(5) 教师补充介绍爱迪生发明灯丝的故事内容。

(6)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齐白石的事例:说说你最敬佩齐白石的什么。

(7) 学生欣赏齐白石著名的水墨画:《鸡冠花》、《虾》、《柳岸双牛图》、《秋实图》, 感受齐白石精湛的技艺。

(8) 学生交流:说说还有哪些人也具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9) 解读关键句:你看,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 在前进的道路上, 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才“滴穿”一块块“顽石”, 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问:同学们, 这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这一块块顽石又指什么?你能结合上文中的三个例子具体说说吗?这反问句突出强调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小结: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一块块顽石是指前进道路上的艰难困苦。这个反问句突出强调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依靠滴水穿石的精神。

学生齐读这句中心句。

(10) 学生讨论、交流:这段内容为什么选取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样三位名人来说明“成就事业的人靠的都是滴水穿石的精神”这个道理呢?

小结:作者选取了古今中外三个不同层面的典型人物从不同侧面来说明事理, 这样更具教育意义, 使读者觉得更可信。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该重点段的学习, 理清了内在的层次, 明白了写作方法, 掌握了读、思、议的学习方法, 并能用此方法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抓重点段落的学习, 不仅是阅读全文的需要, 更是掌握学法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需要。

三、悟整体思路, 明写作技巧

积段成篇, 只有建立文章“篇”的观念, 才能从整体上认识、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主旨和特点, 才能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因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倾国宜通体, 谁肯独赏眉?”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是“通体”的美, 整体的美, 如果只是眉毛美丽, 谁愿意去欣赏她呢?所以解读文章在对字词句、段落解读之后还必须对整篇文章欣赏解读, 只有经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过程, 才能较为准确地全面地理解课文。一篇文章分义旨 (文章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中心意思) 和文旨 (文章形式方面如文章结构、表现方法、语言运用等) ,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由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人文内涵,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作技巧, 这样才能让学生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提升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 它是小学全册教材中出现的第二篇说理文, 因而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明白说理文的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每段内容之前的引导设疑及学完每段后的讨论、小结, 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体会说理文的文体特点。

初读课文时———

(1) 导入设疑:同学们, 画面上的这块状如卧兔的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知道这个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吗?它带给我们人类的启示又是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

(2) 初读设疑:这篇文章由滴水穿石的现象说起, 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才能获得成功”这个事理。那么, 这篇文章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它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的呢?

细读全文时———

(1) 学习重要段前的设疑:第一、二两个自然段由滴水穿石这个奇特的自然现象说起, 提出观点:“只要我们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做什么事情都能获得成功。”作者又是如何阐述这个观点的呢?

(2) 学习重点段后的讨论:第三自然段为什么选取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样三位名人来说明“成就事业的人靠的都是滴水穿石的精神”这个事理呢?大家交流交流。

(3) 学习重点段后的小结:作者选取了古今中外三个不同层面的典型人物从不同侧面来说明事理, 这样更具教育意义, 使读者觉得更可信。

(4) 学习第四自然段后的小结:第四自然段用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例子从反面说明: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才能获得成功。

(5) 学习第五自然段后的小结:文章的最后一段再次明确地告诉我们,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是实现美好理想的必要条件。

(6) 全文小结:这篇课文结构清晰, 说理清楚。文章一开头由“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 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接下来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和雨水不能将石块滴穿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这一观点, 最后要我们铭记: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道理。

叶圣陶先生这样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给指点, 给讲说, 却随时准备少指点, 少讲说, 最后达到不指点, 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 却随时准备放手。任何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习得而成的。我们需注意的是, 在阅读教学中, 教会阅读方法, 提升阅读能力, 离不开“读”的实践。读词语, 读句子, 读段落, 读整篇的课文, 每一次读都要有明确的训练目的, 教师要善于在一次又一次读的训练中引导学生自主掌握阅读方法, 提升阅读能力。

教会学生“质疑” 篇9

教会学生质疑, 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 “学会质疑”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种能力, 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让他们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并尝试着自己去解决;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教会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认真去探究;此外, 还要激励学生敢于“怀疑”和大胆猜测, 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 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

目前, 许多教师都很重视让学生质疑问难。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质疑的环节, 这既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地位, 体现了“以学定教”的主体思想, 又激发了学生“解惑”的欲望,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也常常发现,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浅显易懂, 没有太大的思考和探究价值。有些学生甚至为了迎合教师的教学, 揣度教师的心思, 而提出教师想要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公开课, 为了体现学生的“质疑”, 但又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也不懂, 或者打乱了预设的教学程序, 于是, 教师事先规定好只能提哪些问题, 甚至连提问题的顺序也提前排练好, 以防节外生枝。还有的教师, 在学生提出一些比较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时, 不能迅速捕捉到“灵光”, 反而挫伤学生:“这样的问题是语文课上要解决的吗?”

如, 有位教师在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 让学生就“脚”质疑。学生提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脚是什么颜色的?”“脚是怎样变化的?”等问题。学生一边提问, 教师一边板书。显然, 这些问题正是这位教师教学“需要”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并没有动太多的脑筋, 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中一目了然。这些“无疑而问”的问题并不是“真”问题。

我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学科带头人评审时, 抽到的课也是《爬山虎的脚》。教学时, 我把质疑的环节放在了学生交流“初步阅读收获”之后, 这样的设计安排学生就不会再提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等一读就懂的问题, 而是提出了两个书中没有涉及的问题:“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为什么长大了的叶子就变成嫩绿的?为什么没触着墙的脚, 不几天就枯萎了, 连痕迹也没有了?”我知道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便顺势把这两个问题简单地写在了黑板的右侧, 没有作答, 也未加评论, 而是说:“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也有一个问题不懂, 想向你们请教, 愿意帮忙吗?”我的“不耻下问”刺激到了学生的兴奋点, 他们小眼发光, 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 跃跃欲试地等待着为我“指点迷津”。

我备课时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 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 好像也形不成“问题”, 但是仔细分析这句话, 我发现这句话平中见奇,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与爬山虎每“走”一步就长出一只脚的特点相一致。我决定这堂课就围绕这句话展开教学, 既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也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遣词的准确精妙。

于是, 我问学生:“爬山虎有几只脚?跟我们人一样有两只脚吗?句中的‘一脚一脚’能换成‘一步一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马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 仔细分析, 用心领会, 深入理解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快要下课了, 我指着黑板右侧学生先前提出的问题说:“刚才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 只可惜课上没有时间讨论了。希望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带到课下, 带回家中, 带到你们今后的学习中, 向书本、向生活寻找问题的答案。”

之所以这样处理学生的问题, 一方面是想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同时也是想启发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后乃至今后的成长中, 去发现, 去探索;另一方面也是要突出语文课的“语文味”, 避免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课。而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 毫无疑问, 给学生学习“质疑”做了一个好的示范。

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支玉恒老师非常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支老师在学生基本读懂了课文之后说:“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 你们猜猜, 老师要问什么。如果你们猜对了, 我就给你们鞠躬, 然后下台。”学生一听, 来了精神, “欲与老师试比高”。一位学生说:“我猜您是想问:读了课文你们想到了什么?”支老师说:“差不多, 你已经把我推到讲台边缘上了。”一位学生又猜道:“您是不是想问我们,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支老师幽默地说:“谢谢你, 你又把我从讲台边上拉了回来!”又有几位学生竞猜之后, 支老师才亮出自己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 你们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个问题问出了学生的理解, 问出了学生的感受, 问出了学生的感情, 问出了学生“热爱地球, 保护家园”的决心。学生带着这个问题, 又一次进入到对文本的阅读与思考中, 他们各抒己见, 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的感受———酸甜苦辣, 百味俱全。支老师借势引导学生朗读, 表现出“酸甜苦辣”的不同滋味。整堂课, 支老师只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质疑, 也为后面进行散文创作和语文实践活动———“实话实说”做好了铺垫。

教会学生质疑, 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向书本和权威挑战。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不唯书, 不唯上, 不唯师, 不拘泥于统一答案,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曾经在《教师博览》上读过一篇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便借机讲给学生听:中国过去书籍的排版方式是竖排, 直到1955年《光明日报》首次采用横版方式进行排版, 这是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字排版方式。且不说这两种排版方式孰优孰劣, 只从读者在阅读时的不同动作上, 就有人阐发议论———读竖版读物, 头部要随着眼睛, 不断地从上到下, 再从上到下,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点头”的动作, 而“点头”又表现的是一种“认同、肯定、称道”的态度;而读横版读物, 头部要随着眼睛, 不断地从左到右, 再从左到右, 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摇头”的动作, 而“摇头”又表现的是一种“怀疑、否定、批判”的态度。

学生听到这里都笑了, 相信这篇小文章一定给予了他们很多的启示。其实, 这样两种不同的阅读动作和阅读心理, 与这两种排版方式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只是缀文者的一种联想罢了, 但它又似乎与东西方不同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产生了某种关联, 而这种关联不过只是一种巧合罢了。之所以要给学生介绍这篇文章, 就是想借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让他们童言无禁忌, 思维无禁区, 敢于怀疑书本, 敢于向权威质疑。

教材发下来了, 我会告诉学生:这本书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凭借, 如果你认真去读, 就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也许会发现书里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问题。我们看看谁读书时最认真, 发现的问题最多。这样的引导, 促使学生读书时格外用心, 对每一句话都要字斟句酌, 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推敲, 结果真的就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小珊迪》中有这样一段话:“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 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 被马车撞倒了, 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 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最后两句话是对弟弟说的, 不应放在对“我”说的话的引号之中。

《威尼斯的小艇》第2自然段:“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在这段话中“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一句后面应该用句号, 而不该用逗号。“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句话前面应加上主语“小艇”, 否则, 就是说船头和船艄“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了, 显然这样的表达有误, 不够准确。

《我的战友邱少云》:邱少云潜伏时没带枪支弹药吗?烈火把邱少云活活烧死了, 弹药为什么没有爆炸?

……

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找到了很多很多。找到的问题越多, 表明学生读书时越认真。试想, 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这样去阅读, 一定会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严谨的分析力。

教会学生质疑 篇10

一、从题目上质疑

我教学生每预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要看清题目,针对题目,产生一系列疑问。如,学习《苹果里的星星》一文,看到题目,就应立即想到:苹果里真有星星吗?若有,星星又怎样的呢?这个是谁发现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课文,就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在阅读中质疑

这是阅读质疑中最重要的一环,读中有不认识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不理解的地方则做上记号。带着这些疑问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或请求老师得到解答。而培养学生质疑的途径则必不可少,具体路径如下:

1.抓住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些文章从结构上看, , 作者的安排很独特。在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结构进行质疑问难,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从中领悟和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2.对重点词句的质疑问难方法。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3.抓住矛盾处的质疑问难方法。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往往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抓住中心段的质疑问难方法。如,我在教学西师版教材《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让学生先找出全文的中心段,然后让学生进行质疑: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在哪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难点很容易就被学生突破了。

三、课文结束后质疑

一般老师教完一篇课文,学生完成作业,可能就结束了,而我教完课文后,让学生继续质疑:(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能归纳了吗?(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我体会到了吗?(3)这篇文章的优美词句,写作方法哪些值得我们学习,能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了吗?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还有哪些?通过继续质疑,既检验了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上一篇:涉农企业发展下一篇:辽宁温泉资源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