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群教育

2024-06-15

四群教育(精选六篇)

四群教育 篇1

新闻“走转改”与“四群”教育概况

新闻“走转改”活动, 是2011年8月中宣部牵头在全国新闻战线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活动, 目的是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 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并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这项活动让新闻工作者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是增强新闻宣传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新闻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开展“走转改”活动近一年来, 全国新闻界广大新闻记者积极参与“走转改”活动, 积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采访, 采写出了大批短小、鲜活、详实的新闻作品, 有效促进了新闻报道文风的转变。

“四群”教育活动是指在各级干部中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工作的活动。活动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永远坚持群众路线、坚决维护群众利益, 认真做实群众工作。主要内容是围绕“访民情、抓落实、办实事、强组织、谋发展、促和谐”六项任务, 教育各级干部进一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11年底, 中共云南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四群”教育活动, 在县以上机关全面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这项活动开展以来, 云南上万名省、州、县干部纷纷进村入户, “认亲戚”、结对子、访民情、问疾苦。密切了干部群众的联系, 帮助农村群众解决了许多困难。

新闻“走转改”与“四群”教育的异同

比较新闻“走转改”与“四群”教育的异同, 是为了找出两者的结合点, 从而找到两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

新闻“走转改”活动与“四群”教育活动的相同点主要是:

1.目的相同。两种活动的目的都是要密切与群众的联系, 转变工作作风, 了解基层社情民意, 反映基层群众心声。

2.原则相同。两种活动的原则都是要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 维护群众利益。

3.工作对象相同。两种活动的工作对象都是基层群众, 尤其是农村群众。“四群”教育活动是走访基层群众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新闻“走转改”活动也是找基层群众采访民生民情。

4.基本工作方式相同。两种活动的基本工作方式都是走基层, 联系基层群众。“四群”建议活动需要深入农村驻村入户, 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以此来深入了解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同样, 新闻“走转改”需要记者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采访民生民情。从基层群众中寻找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素材。

5.反映民意的成效相同。两种活动都能够了解到基层的实际情况, 都能听到群众的心声, 都能把基层群众的问题困难和愿望反映给外界。只不过“四群”教育活动是把基层情况反映给上级和有关部门;新闻“走转改”活动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出去, 让社会公众知晓, 两种反映的效果都是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促进基层问题的解决。

新闻“走转改”与“四群”教育的不同点主要是:

一是主体不同。新闻“走转改”的主体是新闻工作者;“四群”教育的主体是县以上党政机关干部。

二是帮助群众的方式不同。新闻“走转改”活动是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群众, 将基层的问题、困难和群众的愿望、心声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出去, 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来帮助基层群众解决问题, 对基层群众的帮助是间接的。而“四群”教育活动是机关干部在下基层了解民生民情的同时, 就可以直接想办法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帮助群众找出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子, 对基层群众的帮助是直接的。

三是联系群众的方式不同。新闻“走转改”活动中, 记者联系群众是松散的, 不固定的联系;而“四群”教育活动中干部联系群众是紧密的、固定的、制度化的联系, 而且明确责任, 对工作情况要进行考核。

“四群”教育需要媒体及时报道

“四群”教育活动是一项数万干部的实践活动, 全省各地村村寨寨都有“四群”教育干部的足迹, 云岭大山处处燃烧着“四群”教育的火焰, 在“走转改”中正期待着新闻媒体, 从各个侧面去报道、去记录这项前所未有的宏大的干部实践活动, 期待着“孟连经验”变成“云南经验”在云南发展史上写下精彩一章。

首先, “四群”教育活动的进程需要报道, 需要新闻媒体为“四群”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 “四群”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 需要新闻媒体去讴歌颂扬, 为在基层做群众工作的干部们鼓劲;其三, 各地开展“四群”教育的先进经验需要报道, 通过宣传报道来推广好经验, 推动“四群”教育工作。其四, 在“四群”教育活动中发现的群众的问题和困难, 需要新闻媒体积极报道, 以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从而促进群众困难的解决。其五, “四群”教育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工作走形式的现象、一些违反政策甚至违纪违法的行为, 需要新闻媒体去进行舆论监督, 促进“四群”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

新闻媒体要及时深入地报道这五个方面, 只有将“走转改”活动深入到“四群”教育活动中, 两者紧密结合, 突出共同点, 才能起到新闻媒体为“四群”教育活动宣传鼓励, 推进工作的作用。

记者应像“四群”教育那样走基层

前文对新闻“走转改”和“四群”教育活动的比较表明, 新闻“走转改”活动中, 记者走基层联系群众, 是一种松散的, 不固定的联系, 每次走基层都是依据一定的新闻线索和策划, 临时性的到基层农村采访, 虽然有完成采访报道任务的要求, 但对“走转改”活动整体上缺乏制度规定, 对记者走基层也缺乏具体的职责和考核规定。

而“四群”教育活动则不然, 对整个活动既有总的工作任务要求, 又对参与“四群”教育活动的干部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例如:对干部住村入户, 要求每个厅级干部联系一个行政村和2户农户, 每年住村不少于7天;处级干部每年住村不少于10天, 建立了民情联系卡、民情登记卡制度, 同时对干部全年的工作情况还要考核。这样, 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成为一种稳定的、直接的、有效的联系。

两项活动比较, 在联系群众方面, “四群”教育活动比新闻“走转改”更规范、更有效, 对群众的联系更紧密, 对基层情况了解更充分, 干部工作作风也就更扎实, 这些都是值得新闻媒体认真学习的, 只有走基层更深入, 对基层情况更了解, 让走基层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的活动, 新闻“走转改”活动才会有成效, 记者的工作作风才会真正转变, 稿件的文风才会真正好转。因此期望新闻媒体及记者们, 能够像“四群”教育活动中的干部们一样走基层。

机关应像新闻媒体一样改文风

长期以来, 一些党政机关存在人浮于事、作风漂浮、脱离群众的问题。一些新闻媒体也存在充斥会议新闻和领导讲话、内容空洞、反映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报道少等问题。因此“四群”教育活动和新闻“走转改”活动的共同目的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 改变不良文风。

“四群”教育村总结 篇2

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的统一安排部署,我村开展“四群”教育活动,现将开展活动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召开动员会,明确工作任务我村组织召开了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启动会,会上认真传达县、镇党委会议精神,会上要求全村党员、干部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县、镇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深刻认识开展“四群”教育,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书记的讲话精神,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继续加强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及时制定活动细化方案,确保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组织到位、工作到位。大力宣传“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制度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四群”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着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以“四群”教育为契机,努力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用“四群”教育指导2012年的农业生产工作,为我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跃发展做出贡献。

(二)、制定方案,落实任务。

1.从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我村认真研究制定了“四群”教育工作方案,成立了党支部常惠琼书记为组长,村主任、副主任为副组长,“村三委”委员为成员的“四群”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王赵斌负责日常工作和具体事务。

2.确定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联系户。工作组成员每人联系10户,村“三委”成员、新农村指导员每人联系3户农户作为责任户、大学生村官每人联系2户农户作为责任户,组干部、无职党员、村民代表联系1户农户作为责任户。做到村、组干部联系的群众一般不交叉重复,村干部按分管小组进行联户,组干部联系本组群众。全村党员、干部联系农户177户,且把联系情况作为党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3.开展入户调查,建卡经常联户。建立《民情联系卡》,注明干部姓名、工作单位、住址、联系电话、邮箱及承诺事项,送达所联系群众,方便经常联系。要建立《民情登记卡》,记录群众家庭基本信息、生产生活状况、反映的事项、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实情况以及基层组织和群众评价,便于掌握情况、组织考核和群众监督。《民情登记卡》由村委会负责统一收集(本单位留存一份),交一份到挂钩村统一汇总,形成村级民情台账。

(三)为确保“四群”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采取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开展好“六个一”活动。

1.组织开展一次集中学习。在村支书常惠琼的主持下,全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论党的群众工作——主要论述摘编》等重要文献和《云南省“四群”教育学习读本》,学习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学习省、州、县委主要领导关于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每名干部至少撰写1篇理论文章或心得体会。

2.组织开展一次专题培训。在村支书常惠琼的主持下,邀请工作组组长周晓光到我村,在村、组干部党员中组织一次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专题培训。

3.组织开展一次中心组学习。在村支书常惠琼的主持下,在“村三委”委员开展一次以“四群”教育为主题的理论中心组学习。

4.召开一次学习生活会。利用7月1日召开党员大会之际,我村党支部召开一次“四群”教育专题学习生活会,进一步健全完善群众工作机制。

5.组织开展一次警示教育活动。在村支书常惠琼的带领下,组织村、组干部开展一次警示教育活动,观看“孟连事件”的警示教育专题片。

6.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整改活动。通过召开学习生活会,认真查找不足之处,实施整改,切实营造安全科学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开展“四群”教育工作,我村取得以下实效:

一)通过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开展入户调查,建立《民情登记卡》,记录群众家庭基本信息、生产生活状况、反映的事项、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实情况以及基层组织和群众评价,更加了解和掌握我村民情情况,建立了民情台帐,为我村理清了发展思路,为我村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化解社会矛盾和尽快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二)通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三)我村党员干部做好形式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得到增强。

四)我村党员干部做好形式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有所提高。

五)实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三深入”,切实转变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四群”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群”教育工作的开展是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做实群众工作的新起点、新要求。总结前期工作,经对照检查,我村“四群’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深刻、学习不够深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有些干部,对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到位,还没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局、总段党委的决策部署要求上来,缺乏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少数干部职工特别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够,工作作风漂浮,还没有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群众、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普遍干部职工群众观念淡漠,群众立场不稳。认为自身工作跟群众没有多大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简单,忽视群众关系,特别是直接联系群众弱化,不想深入实际,不愿深入基层,不会深入群众。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危险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三)服务群众的能力还不够高。少数干部职工特别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工作按部就班,主动性、开拓性不够,切实解决好群众利益的能力不够高;

(四)工作成效还不够明显。在深入开展“四群”工作中,还缺乏与各类主题活动、做好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长效机制,与上级“四群”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改进的方向。

(一)、加强组织学习,提高认识。认真落实挂村联户的责任,深刻领会省第九次党代会的精神,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继续坚持“三深入”切实转变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根据上级的要求,调查研究要直接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围绕访民情,抓落实、办实事、强组织、谋发展、促和谐的六项工作,做好联系村矛盾纠纷排查,避免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促进社会和谐。

(三)长期开展“四群”教育,坚持“三深入”,通过“学、查、改”等方式,形成“四群”教育长效机制。

四群教育 篇3

努力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要加快实现“有学上”、“有书读”,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首先要健全教育发展机制。要充分挖掘资源,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推动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其次要改善办学条件。要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聚集优势。以临沧市为例,当前要围绕“三百三核”中心工作,以“代建制”强势推进新校园建设步伐,重点做好临沧大学园区、市民中初中部、市特殊教育学校、临翔区南屏小学的搬迁建设等教育重点工程,要克服一切困难,确保这些工程今年9月实现搬迁办学。年内完成52万平方米危房改造任务,基本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要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建设一大批标准化学校,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要求,普通高中要努力向省一级完中迈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逐步达到国家改革示范校的办学标准,临沧师专要尽快实现“专升本”目标。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实施校校通、班班通工程,使所有普通高中、初中、完全小学建成卫星接收或宽带接入的多媒体教室,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学班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进一步提高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现代化。

三是要统筹教育协调发展。要认真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升学前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要认真落实依法控辍、德育控辍、爱心控辍、教改控辍、管理控辍、环境控辍、发展控辍等综合措施,让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努力扩大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衔接好初中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解决好临沧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发展。临沧师专作为全市目前唯一的高等教育学校,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加快学校发展,我们实施了“专升本”基础工程,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下步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专业建设、增强科研能力、培养高端人才,提升服务桥头堡建设水平上来。要加强职教中心建设,把市职教中心建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要突出加快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镇康县(边境县)教育发展步伐,重视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发展,逐步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县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要认真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助好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农转城子女的教育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是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立足点

提高质量就是不仅要“有学上”、“有书读”,重要的是要“上好学”、“读好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我们一直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努力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果。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居全省前列,普通高考连续3年居全省第4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6%以上,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严格执行临沧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八倡导、八严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晋升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师德教育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好“名师入临工程”,健全完善用人机制和教师补充机制,把真正需要的人才引进来;要以教师“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等培训活动为主要载体,全面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重视教师校本培训,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專业化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健全培养选拔机制,着力培养“名师”、“名校长”和“专家型校长”,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带头作用。要关心教师尤其是要关心边疆、高寒山区教师的工作生活,各种优惠政策重点向教师倾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广大教师乐于教学,安心教育。

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和加强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立足实际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办出特色、办出风格。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促进每一名学生成长成才。要加大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提升临沧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缩短临沧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使每一个家庭都充分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使临沧的孩子与全省、全国孩子共同成长。

四群教育 篇4

一、“四群”教育的丰富实践,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群”教育的成功经验是实现有效对接基础。云南省临沧市在“四群”教育活动中,一是突出“六个联系”,用“脚”丈量民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抓好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下派干部联户、建立“两卡”联户、完善台账联户“六个联户”工作,建立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渠道,切实把干部与群众联了起来。二是突出“四个查找”,用“心”贴近民意。牢记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书记带头查、常委分别查、班子全面查、集中分析查等有效方式找准差距和不足,打牢为群众谋发展、办好事的思想基础。直接到群众家中、直接与群众交流、直接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掌握群众所思所盼,认真查找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和群众工作上的问题和不足,强化党员干部“执政为民”意识,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突出“六个到户”,用“情”化解民忧。 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抓好惠农政策宣传到户、产业发展落实到户、民居改造发动到户、增收致富算账到户、组织建设延伸到户、邻里纠纷化解到户“六个到户”工作,全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让作风转变覆盖所有干部,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四是突出“五个实惠”,用“力”赢得民心。 始终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抓好突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得实惠;突出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让群众得实惠;突出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让群众得实惠;突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得实惠;突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让群众得实惠。组织各级干部开展“走百里、进百村、访百家、解百难,直接深入群众、直接面对群众、直接联系群众、直接服务群众”的“四百四直接”活动,用“力”赢得民心。

临沧市通过开展以“四查五实六联”为抓手,创新载体和联系方式,扎实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制度工作,初步取得了“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现有效对接就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四群”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服务认识有差距。一是认识不足,工作开展到位不够,没有真正树立起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流于形式、只是对上负责的问题比较突出,就是下到基层,也只是浮于表面,根源在于没有真正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二是深入群众查找问题不够,直接到群众家中,直接与群众交流,直接听群众心声,在与群众“面对面”中查找问题时也流于形式,没有“下文”的情况较多。

2.服务内容有差距。一是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时,让群众得实惠方面工作进展不大,按照“听民声,倾听群众呼声;知民情,反映群众诉求;解民忧,解决群众困难;帮民富,帮助群众致富;暖民心,维护群众利益”的要求和标准仍有很大差距。二是在一些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的活动中,还停留在资金帮扶和节日慰问的状态中,缺乏长效机制,不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三是所采取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办法更多的只是“输血”,不是“造血”。

3.服务工作有差距。一是大多下派的干部由于工作性质、工作职能的特殊性,不管资金、不管项目,没有实权,没有其他更多的条件和能力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面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很多时候往往是束手无策。二是部分干部驻村时间达不到每年驻村不少于15 天的要求。三是法律意服务不到位,使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反映涉法涉诉问题时不是寻求司法调解和法律手段解决,而是重重上访或将矛头指向政府。

三、实现有效对接就必须深入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实现有效对接就必须突出解决好党员干部对这场活动的认识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得到教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贯穿活动始终,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自我认识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觉悟、勇气和决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切实增强群众思想观念,树立群众工作意识,提升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把学习贯穿于工作始终,采取“党校轮训学、集中专题学、讨论交流学、撰写体会学、组织测试学”等方式,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精神上来。采取有力措施,以整风的精神,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做到思想上有明显提高,为民上有明显成效,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努力办好利民惠民实事,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宗旨意识,切实解决愿不愿意服务和会不会服务的问题,切实解决党员干部的认识问题。

2.实现有效对接就必须突出解决好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根本转变。按照中央关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以整风的精神来抓。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课题、带着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走访,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认真听取群众对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查找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问题在一线发现、工作在一线开展、困难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切实提高为民服务和解决难题的能力。在“亲、会、敢”三个字上下功夫。“亲”,把勤政为民作为从政的崇高追求,牢固树立亲民爱民的思想,有体察群众疾苦的善意和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诚意。“会”,就是有会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敢”,就是敢担责任、敢担风险,真正做到“敢”面对群众。俯下身子为民做事,竭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赢得民心,实现由“群众找”向“找群众”转变。

3.实现有效对接就必须突出解决好直接联系群众的机制问题,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按照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省、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对照活动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各项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和机制。如建立健全党群联系制度、公开承诺制度、随机调研制度、现场观摩制度、考核问效制度、民情诉求办理制度、廉政教育制度等;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有效机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责任追究机制、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长效机制等。实现有效对接就要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与各部门各单位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切实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要及时向群众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吸收群众参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采取群众代表评议和在群众中随机抽样调查等形式,由上级党组织对下一级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多数群众不满意的,必须及时“补课”。

4.实现有效对接就必须突出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了解实际情况,督促解决问题。坚持开门搞活动,采取座谈当面问、谈心谈话问、书面调查问、走访直接问、设箱定点问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广泛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谁的问题就由谁去解决,能够立即解决的马上解决,对需要一段时间的,制定解决的措施,明确解决的时限,逐一解决。广大党员干部广泛深入群众,用“脚”丈量民生,真诚对待群众,用“心”贴近民意,切实帮扶群众,用“情”化解民忧,全力服务群众,用“力”赢得民心,及时把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落到实处,惠及各族群众,架起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通过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具体指导,要帮助联系点找出工作差距,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建议,解决实际问题,使联系点成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示范点。

四群教育 篇5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基和气力,领导干部要增强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主动到基层住、到群众中住,加大调查研究,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群众打交道,态度和作风决定工作效果。群众满足不满足是检验工作质量的标尺。更多的时候,基层群众的不满情绪不仅是由于他们的利益受损,更多的是他们的思想没有正常的诉求渠道,言不畅,则气不顺。

群众不满足的地方,正是我们工作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群众不满足的时候,就是我们应当反思、需要改进工作的时候。因此,要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就是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的服务群众。

一是要以务实的作风面对群众。“实干兴业,实干成才”是恒古不变的道理。因此,我们要低下头来,沉下心思,深入群众,深进基层,在实践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做勤劳的耕耘者和实干家,把党对基层的各项方针政策完整的执行到群众中往,基层工作直接具体,来不得半点虚以委蛇,必须做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二是要树立认真负责的形象。群众历来期盼和欢迎认真负责的干部,对组织安排和群众关注的工作,要高度负责的抓好落实,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覆信,要学习杨善洲同志“干工作就是为了群众幸福,只要活着就有义务为群众办事”的奉献精神。不空谈,不做秀、不做假,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构建的干群关系,要把发展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出实招,干实事,特别是在当前大建设大发展的时候,更是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少说多干,要多做群众急需和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和长远起作用的事,要以认真务实、立说立行的处事风格来塑造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

三是要树立廉洁自律的形象。廉洁是做人的操守和准则,更是党员干部的第二生命。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接受群众监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牢固守住廉洁自律的红线。工作生活中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是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业务学习,爱岗敬业,以高度热情和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认真阅读各种计划生养刊物,领会新的计划生养理念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做好笔记,运用新的科学方法观往指导自己的工作。团结协作,不计较个人得失,想方想法出色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勤于学习,苦练内功。解放思想,努力提升工作水平。

五是正确对待监视,主动接受监视。正确看待监视的作用。自觉接受监视,有利于促进本人履职尽责,勤政为民,抵制各种不正之风,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决策失误。自觉接受各种形式的监视:一方面,积极参加组织活动,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视和县政协的监视。注重生活会、评议会等监视形式的作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剖析思想,查找不足,改进工作,促使自己勤政廉政。另一方面,在充分运用组织、同事和社会等监视主渠道的同时,深入到群众中听取民声,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监视的自觉性、主动性。六是树立高原情怀和提倡大山精神,就是立足高原、俯视高原,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

四群教育 篇6

一是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以學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着力在党建工作中开展好“三培养”工作,即:把优秀教职员工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职员工培养成学校业务骨干、把党员中的业务骨干培养成学校中层班子,以党建工作激励带动全体,进一步推进师德教风建设,提高学校现代管理水平,以教真育爱为主线,建立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对学生的家访和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培育教风、学风、服务作风“三位一体”的优良校风。

二是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落实县教育局领导干部和学校领导听评课制度,规定县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每学年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不少于20节;局机关股室干部职工听课、评课不少于24节;中小学校园长听课、评课不少于40节。进一步推动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深入沟通联系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是与开学工作相结合。深入基层,全面了解掌握新学期学校开学工作情况,于2月20日至24日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分片分学校挂点,负责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职工收假、上课、学生到校情况、收费情况、安全工作和“减负提质”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并要求挂点人员住校与班级、师生开展4次以上的结对联系和帮扶活动。

四是与挂点联校相结合。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县教育局实行领导蹲点联校、股室挂钩联校、干部结对联校、建卡经常联校等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要求科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各股室干部职工每年深入基层调研分别不少于2个月、1个月,住村和住校不少于20天,联系帮扶农户、教职员工或学生等,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加强检查工作的落实,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开展,带动基层学校形成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良好风气。

(元谋县教育局 阮潇潇)

上一篇:聚合实验下一篇:科技创新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