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预防行为

2024-06-26

早期预防行为(精选八篇)

早期预防行为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黄浦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截止到2014年年底纳入糖尿病社区管理网络的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居民为调查对象。根据估计总体率的样本含量计算公式,样本量为1 600人,每个街道不少于160人。入选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展此次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本地区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眼病患病情况糖尿病眼病定期检查情况、血糖控制、血压控制和服药等健康行为及其原因。定期检查情况包括医务人员针对糖尿病患者眼病检查的告知情况、糖尿病患者眼病初次和定期检查依从性以及未进行眼病检查的原因等内容。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社区为单位,对社区医院防保科或防保科派出的调查员开展调查员培训后,发放纸质问卷,调查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开始一对一的现场调查。问卷填报完成,回收问卷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眼病防治人员组成的调查组统一审核、整理。调查问卷首页有一段引导语为社区居民介绍此次调查的主要目和调查保密性说明。

1.3 质量控制

标准化调查过程,统一培训调查员,对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规范化处理。随机抽取5%的调查对象进行复查。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EPIDATA 3.1软件建库,使用EXCLE 2010完成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 600人,发现1 595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754例,女841例,年龄20~98(62.04±10.35)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下755例(47.34%),高中及以上840例(52.66%);平均确诊为糖尿病的时间为7.73年,病程<1年有49例,占3.07%,最长病程为61年。

2.2 糖尿病患者眼病患病情况

被调查的1 595例糖尿病患者中,10.60%的调查对象诊断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7.34%的患者不知道是否患有糖网病,62.07%的患者没有在医院诊断过该病。另外,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58.18%的患者眼部出现过视力下降、视野异常或视线中突然出现黑影、“蜘蛛网”和“飞蚊”等现象。

2.3 糖尿病患者眼病检查情况

2.3.1 医务人员针对糖尿病患者眼病检查的告知情况。

当确诊糖尿病时,63.70%的患者从医护人员那里得到关于患者眼部并发症危害性的告知或提醒,14.55%的患者没有被告知;53.98%的患者从医护人员那里得到定期检查眼底重要性的告知,17.05%的患者没有被告知;在第二年需要被提醒再次前往医院接受眼底检查时,仅有35.11%的患者接到了医务人员的通知或邀请,见表1。

2.3.2 糖尿病患者眼底检查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当确诊糖尿病后,36.68%的患者接受了眼底检查,其中92.31%的患者是听从了医务人员的建议接受眼底检查。63.32%的患者确诊糖尿病后没有接受眼底检查,没有接受眼底检查的原因是有42.28%的患者“觉得没必要”,40.59%的患者“不知道要定期检查”,25.74%的患者“不知道去哪里检查”也是主要原因之一,11.58%的患者是考虑费用的原因,还有8.91%的患者认为行动不便等其他原因。

在确诊糖尿病后,32.35%的患者接受定期的眼底检查。针对没有接受定期眼底检查的1 079例患者调查发现,不做定期眼底检查的原因主要是“觉得没有必要”占49.95%,“不知道要定期检查占32.90%。73.17%的患者在了解了定期眼底检查可以预防糖尿病眼病后会去做眼底检查。另有26.83%的患者不去做眼底检查的最多是因为“觉得没有必要”和“费用问题”,分别占50.70%和14.72%,见表2。

2.4 糖尿病眼病相关的其他健康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62.01%的糖尿病患者是通过二三级医院确诊,31.54%的患者是通过社区医院诊断。被调查者中,91.29%的糖尿病患者能按照医嘱按时服药或打针,但是最近一次空腹血糖值处于正常水平的仅有60.50%,仍有调查对象最近一次空腹血糖值低于(0.63%)或高于(35.67%)正常水平。另外,定期测量血糖水平的糖尿病患者达到85.08%,而在患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中定期测量血压的有73.29%。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约有10%的糖尿病患者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时还有约58%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认后存在各种眼部异常情况,说明随着我国糖尿病人数的增长,糖尿病眼病群体规模也不容忽视,其作为可预防性致盲因素,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根据美国DR早期治疗研究(ETDRS)等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恰当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DR引起的视力丧失危险[1],而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定期检查作为早期发现疾病的二级预防措施,是糖网病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的基础和前提。而目前阶段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还不能把定期眼科检查作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手段落实到行动上。本次调查10个社区的糖尿病患者中,仅有约1/3的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和糖尿病病程中接受定期眼科检查,患者眼科检查行为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这与李炜等人[2]的研究结果一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失明之前的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且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迄今为止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但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其发生进展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糖尿病病程、血糖、高血压、激光冷凝术、年龄、吸烟史和体质量等[3,4]。此外,全球多个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管理指南都指出,DR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高血压、血脂紊乱、肾脏并发症和妊娠,其中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和血压控制三者最受关注[5,6,7]。

本次针对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的调查发现,本区糖尿病眼病高危人群大部分均能遵医服药,70%~80%的患者能够定期检测血糖和血压,且健康行为的执行情况比眼科检查行为的执行情况要好,这可能与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实施成效有关。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有文献指出,中国现有9 240万成人患糖尿病,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9.7%[8]。因此,糖尿病防治工作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各种形式或途径的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开展,但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关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眼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足,同时糖尿病眼病的防治目前在我国尚处在探索起步阶段,所以,患者对糖尿病眼病直接相关的眼科检查健康行为执行情况较差,行为意识较弱。虽然与眼科检查相比,血糖、血压的健康行为执行情况较好,但血糖的最终控制效果并不理想,仅有2/3的患者血糖处于正常水平,应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查找原因,调整血糖控制的指导和干预方法,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

本次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对眼病防治中有针对性的定期眼科检查行为执行情况较差。在有关未接受眼科检查的原因分析中发现,认知不足是未接受眼科检查的主要原因之一,40%~50%未接受检查的患者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该项目检查,说明糖尿病患者眼科检查意识淡薄,从侧面反映出对糖尿病患者有关眼病预防知识和态度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根据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知识是改变行为的基础,态度是转变行为的动力,由知识的获得到健康行为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了解并掌握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态度,才会渐渐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9]。本次调查也显示在了解了定期眼底检查可以预防糖尿病眼病后,未接受定期眼科检查的调查对象中有73.20%的人表示会去做眼底检查,提示目前阶段应针对糖尿病病人采取多种途径动员各方力量,有重点地开展糖尿病眼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眼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尤其要增强眼科检查意识,同时重视从知识到态度的转变,从知识到行动的落实,提高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的执行力,为糖尿病眼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医务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正确的指导意见对疾病早期防治效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研究显示,作为慢性病,糖尿病自我健康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大部分知识和建议来源于医务人员,且为患者希望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10,11]。本次调查也显示,在确诊糖尿病时的首次眼科检查和糖尿病病程中定期进行眼科检查的患者,绝大部分是因为听从了医务人员的建议,说明医务人员的建议对患者的良好从医行为起到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但应该关注的是,在首次确认糖尿病时仅有63.70%的患者接受了医务人员给出的糖尿病并发症危害告知,53.98%的患者接受了医务人员给出的定期检查眼底的建议,约一半的医务人员未能告知有关糖尿病眼病防治的相关信息,未能履行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使患者缺失了有关疾病防治信息方面的重要来源。因此,现阶段应增强医务人员对糖尿病眼病防病知识宣传的意识,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使患者明确眼科检查的重要性,促进患者防病治病健康行为的形成,切实提高其生存质量。

另外,检查费用也是糖尿病患者是否接受眼科检查的考虑因素之一,提示应引起各级主管部门重视,加大糖尿病眼病防治的政府资金投入和扶持。

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糖尿病患者眼病早期预防健康行为情况及其原因。方法 以黄浦区截止到2014年年底纳入糖尿病社区管理网络的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社区糖尿病患者眼病早期预防行为的执行情况及其原因调查。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调查对象1 595例,其中58.18%的糖尿病患者眼部出现过视力下降等异常现象。当确诊糖尿病时,63.70%的患者从医护人员方面得到了眼部并发症的告知和提醒;36.68%的患者接受了首次眼底检查,没有接受首次眼底检查的主要原因为“觉得没必要”(42.28%)和“不知道要定期检查”(40.59%),32.35%的调查对象接受定期的眼底检查;91.29%的糖尿病患者能按照医嘱服药或打针。结论 社区糖尿病患者眼科定期检查行为执行情况较差,且意识淡薄,医务人员并未充分发挥告知宣传的职责。

关键词:糖尿病眼病,社区,早期预防,健康行为,调查

参考文献

[1]CHEW E Y,FERRIS F L,CSAKY K G,et al.The long-term effects of laser photocoagulatio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The 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follow-up study[J].Ophthalmology,2003,110(9):1683-1689.

[2]李炜,郑国贤,潘丽霞,等.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与并发症的关系[J].医学信息,2011(9):4649-4650.

[3]RACHMANI R.Teaching and motivating patients to control their risk factors retards progression of cardiovascular as well as microvascular sequela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8 years follow-up study[J].Diabetic medicine,2005,22(4):410-414.

[4]POGACH L M,BRIETZKE S A,COWAN C L,et al.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betes:The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Department of Defense Guidelines Initiative[J].Diabetes care,2004,27(5):82-89.

[5]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UKPDS33)[J].Lancent,1998,352(9131):837-853.

[6]NATHAN D M,BAYLESS M,CLEATY P,et al.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epidemiology of diabetes interventions and complications study at 30 years:advances and contributions[J].Diabetes,2013,62(12):3976-3986.

[7]UKPDS Group.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risk of mi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UKPDS38)[J].BM,1998(317):703-713.

[8]YANG W,LU J,WENG J,et al.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 Group[J].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9]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52-54.

[10]靳馀,党丽琴,田革雷.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64-65.

肺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 篇2

肺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

(一)预防

是减少肺癌病死率的最佳方法。如果不吸烟,超过90%的肺癌患者将不会患肺癌。对每一位吸烟患者,应告知其患肺癌的巨大风险。几项目前进行的临床试验正在评价类视黄醇和其他的化合物在预防继发癌中的作用。有关添加维生素A类似物和β-胡萝卜素的临床试验没发现获益。流行病学显示,戒烟后口妇女阿司匹林与患肺癌风险降低相关。

(二)早期发现

目前还没有证实,通过胸片和痰细胞学检查筛查高危人群早期发现肺癌能否提高生存率。胸片的作用正在被重新评价。新的抗体试验和荧光纤维支气管检查目前正处于研究中。

螺旋CT检查可以增加发现肿瘤的数量。但是,并无证据显示检测阳性率的提高可减少总体和肺癌特异性死亡率。因此,此项检查并没有被确立为一个有效的筛查工具。全国肺癌筛查试验(NLST)已经纳入了50000名考虑有肺癌高危因素的对象。这项试验比较CT和胸部X线(CXR).2009年后期将获得该试验的初步结果。因为筛查试验的取决于一种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因此,确定吸烟伴随轻微梗阻性肺病者(因其患肺癌的危险性显著提高),可能有助于提供筛查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脚气早期症状的预防及护理 篇3

1 脚气与脚气病、脚臭的区别与联系

“脚气”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具有传染性, 分三型:糜烂型脚气、水疱型脚气、鳞屑角化型脚气, 主要累及趾间、足缘部、足跟部, 早期症状 (以糜烂型脚气、水疱型脚气为主) 如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 水疱干涸脱屑后, 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 自觉奇痒等, 搔抓易继发感染, 且反复发作;而医学上的“脚气病”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没有传染性, 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水肿及浆液渗出, 临床上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为主, 常发生在以精白米为主食的地区, 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 称脚气性心脏病;还有的有水肿及浆液渗出, 常见于足踝部, 其后发展至膝、大腿至全身, 严重者可有心包及腹腔积液。

“脚臭”是在多汗的条件下, 脚上的细菌大量繁殖并分解角质蛋白, 再加上汗液中的尿素、乳酸, 产生脚臭。脚气与脚臭没有必然联系, 脚臭可能是脚气, 而脚气未必都有脚臭, 也不是所有的脚臭都是脚气, 脚气与脚臭的主要判断依据是镜检有无真菌, 镜检呈阳性者为脚气。

2 病因

脚气常因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而诱发, 也可通过污染的浴池、公用拖鞋、公用浴巾、游泳池及游泳池边的地面、公用洗脚盆等而传染, 还可因饮食中的不良习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意识、缺乏公共场所的自我保护意识引起感染而诱发。

3 预防

脚气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 通常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我们要提醒人们加以重视。治疗脚气宜早不宜迟, 一旦出现脚气的早期症状, 应该尽早治疗, 及时预防护理, 这样不仅用药少, 减轻患者的痛苦, 可缩短病程而利于痊愈, 同时我们要提倡人们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心理素质, 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对公共场所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正确对待这些“小疾病”, 减少脚气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4 护理

(1)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 注意脚部清洁, 保持皮肤干燥, 养成每天洗脚的好习惯, 勤更换袜子、鞋垫, 并把鞋放在通风的位置, 保持鞋内干燥、舒适。 (2) 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 袜子要以棉或亚麻等透气性能良好的袜子为主, 以免造成脚部潮湿多汗, 脚臭加剧, 诱发脚气的发生。 (3) 积极消除诱发因素, 如脚汗、脚癣等, 减少或不用公用物品,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4) 调整饮食, 平时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 如芦笋、瘦肉、蛋、鸡肉、花生、杏仁、牛奶、动物肝脏, 麦片、燕麦、玉米等五谷杂粮, 绿叶蔬菜如菠菜等, B族维生素可以调节皮脂腺分泌, 增强皮肤抵抗力, 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 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5) 保持情绪稳定、心胸宽广、恬静, 情绪激动容易诱发多汗, 加重脚臭, 诱发本病。 (6) 脚气以外治为主, 出现脚气早期症状 (以糜烂型脚气、水疱型脚气为主) 时, 可将脚放在50~60℃的热水中多烫几次, 每次15~20min, 每日1~2次, 洗后将脚擦干, 在趾间潮湿处涂抹碘伏, 严重时可外敷0.1%雷佛奴尔纱布, 每日1~2次, 也可以用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 每日1~2次, 可预防感染, 同时在脚气治疗后不要穿以前的鞋袜, 以免再次感染。 (7) 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糜烂型脚气病患者, 病程长, 愈合慢, 可在泡脚后将脚晾干, 在趾间潮湿处涂抹碘伏, 之后在趾间潮湿处滴1~2滴普通胰岛素, 可促进趾间潮湿、糜烂面的愈合, 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的痛苦。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及预防 篇4

近年来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 公路改善工程项目逐年增加, 其中尤以沥青路面为多。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主要表现为路面纵向裂缝、横向裂缝、网裂、龟裂、沉陷、松散等。为预防沥青路面过早出现上述病害, 笔者认为在施工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路基施工

(一) 填方的压实层厚。由于未严格按规范要求的每层填料松铺厚度控制, 有的填料松铺厚度达60~100cm, 这样填方压实不足, 密实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路面形成后, 在自然因素和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 路基会局部出现逐渐沉陷, 导致沥青路面出现裂缝、沉陷等病害。

路基压实是路基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 是提高路基路面强度与稳定性技术措施之一。土是三相体, 土粒为骨架, 颗粒之间的孔隙为水分和气体所占据。压实的目的在于使土粒重新组合, 彼此挤紧、孔隙缩小、土的密度提高。因此, 要保证填方路基的密实, 必须按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 即横断面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 分层厚度应根据辗压机械的功能及检验的压实度确定。

(二) 新老路基结合。有些单位在利用老路拓宽地段施工时, 由于未将老路坡面挖成台阶后分层填筑压实, 以致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搭接部分易造成新旧沉降不均匀, 使路面产生沉陷、裂缝。根据公路改善工程的性质, 多数路段为利用老路拓宽, 施工时应严格按规范要求, 将老路拓宽地段坡面挖成台阶, 台阶宽度不小于1m, 用人工或小型机具进行夯实, 并向内侧倾斜2%, 然后分层填筑压实。这样才能保证路基的稳定和达到规定的密实度。

(三) 构造物处的特殊处理。构造物台背沉陷, 主要原因是台背回填质量差, 辗压不实。施工单位在进行台背回填时, 松铺厚度未严格控制, 回填材料未认真选取, 机械压实较困难, 压实仅用人工夯实, 这些都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质量。所以在施工中, 台背回填必须按规范要求, 每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 回填料最大粒径不大于5cm, 且具有良好的级配和透水性。

二、路面施工

(一) 路面基层。目前公路改善工程的路面基层一般为水泥稳定砂砾或水泥、石灰综合稳定砂砾。有些施工单位在施工时, 由于基层材料取料点多, 使用集料的级配与做组成设计的试样不符, 在施工时使用有超尺寸的材料来铺筑基层, 拌和时混合料的含水量以及水泥剂量控制不准, 基层铺筑后养护不及时、时间不到位, 使基层产生干缩、裂缝, 破坏了基层的板体结构, 降低了强度, 时间一久, 逐渐反射到面层, 造成面层裂缝。再就是施工中忽视了纵缝的处理, 使纵缝处形成斜接口, 在行车作用下, 斜接口部分被压碎, 路中间出现裂缝。

因此, 在路面基层施工时, 要求稳定集料的级配良好, 不含腐殖质等有害物质;水泥及石灰质量要求稳定, 不得使用过期水泥及未消解好的石灰;水泥和石灰的用量应严格按组成设计要求加入, 拌和要均匀等。

(二) 沥青下封层。下封层偏薄, 未起到下封层的作用。近几年来各工地均采用乳化沥青下封, 下封沥青洒布不均匀, 且用量不足。因此, 要按规定分两次洒布下封层沥青, 确保沥青用量, 保证每平方米不低于1.2~1.6kg, 并做到洒布均匀。

(三) 沥青面层。沥青面层破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水所引起的, 面层中水的来源有地面水和路基中挤上来的水。大气降水渗到沥青面层中而排不出去, 这样在汽车荷载及温度变化作用下沥青面层被破坏。因此, 为了减少由于水引起的沥青面层早期破坏, 施工时要选择好矿料的级配, 选择密实式级配, 控制空隙率不大于3%~6% (公路改善工程沥青面层厚度一般为3~4cm, 且为单层) , 做好组成设计, 控制好沥青用量, 减少运输和摊铺过程中造成的粗细颗粒离析, 提高面层的压实标准。

综上所述, 造成路面破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且是相互作用的, 因此, 必须重视上述各个薄弱环节,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实行目标管理, 工序管理, 明确岗位责任制, 对施工的全过程、各阶段、每道工序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控制、评定, 以保证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摘要:本文从公路建设中的路基、路面等施工环节, 对造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因素进行初步的探讨。

仔猪早期下痢预防措施 篇5

1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做好妊娠期的管理,使之多生活仔尤其是壮仔,减少死胎及弱仔头数,并增加仔猪初生重。加强哺乳母猪的管理,增加泌乳量,防治无乳综合症的发生。

1.1 加强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1.1.1 妊娠母猪的饲喂

在妊娠期内,饲喂不足或过量都会产生明显的不良效果,应按妊娠期胎儿生长发育体重变化规律给予相应的营养水平。

妊娠的前75d,由于子宫内容物增重较慢,应把喂料量控制在1.8kg以内,以免受精卵被重新吸收;妊娠75~100d,是母猪乳腺发育的重要时期,饲喂量过多,可致乳腺的脂肪沉积过多,喂料应为2.0~2.3kg;妊娠100~112d,由于胎儿生长发育迅速,为保证母猪良好的体况和胎儿出生重,本阶段应增加喂料量达3.3~3.5kg/头·d。

1.1.2 做好几种危害大的疫病的免疫接种

应做好大肠杆菌 (k88k99) 、伪狂犬、链球菌等疫病的防疫注射,使初乳中抗体水平提高。仔猪通过吸吮初乳使其收到保护。

1.1.3 做好产前母猪保健

产前一周开始,在母猪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泰农等,净化母猪体内的病原菌,减少仔猪被感染的机会。

1.2 哺乳母猪的管理

1.2.1 增加母猪采食量以提高泌乳量

只有使哺乳母猪多采食才能增加泌乳量。喂营养全价配合饲料3次/d,喂前拌湿以增加适口性。产后5d内适量限饲,产后一周应敞开供应,产乳高峰时每日每头哺乳母猪采食量可达7kg以上。

1.2.2 做好产后母猪保健,防治无乳综合症

产后1周内,母猪饲料中添加常规剂量的金霉素进行保健,产仔当天每头母猪注射长效强力霉素20ml。人工助产的母猪生殖道内注入宫乳安20~30ml,预防产后感染及无乳综合症。

1.2.3 使用前列烯醇

母猪开始产仔时,注射前列烯醇可减少死胎及胎衣的滞留,降低母猪子宫炎的发生并可提高断奶后的发情率。

2 加强出生仔猪的护理

2.1 科学助产

仔猪出生前加强母猪的乳房及外阴消毒,仔猪出生后,立即擦干胎液,并及时将仔猪嘴及鼻腔内的胎液清理干净。脐带在离腹部2~3cm处结扎,剪断脐带时需用碘酊消毒。对处于假死状态者必须迅速抢救,提高活仔数。

2.2 做好猪瘟的超前免疫

擦干仔猪身上的黏液,立即用2头份的猪瘟弱毒苗进行超前免疫,并迅速放入保暖箱中1h后方可吃奶。

2.3 口服抗生素净化肠道

在仔猪吃乳前口服链霉素10万IU或硫酸庆大霉素4万IU,有净化肠道防止仔猪早期下痢的功效。

2.4 吃足初乳,并固定乳头

仔猪通过吸吮初乳获得足量的营养,更重要的是获得免疫球蛋白,不易发生疫病。并将弱小仔猪固定到母猪中前部产乳汁多的乳头上。

3 免疫、预防

3.1 做好仔猪的保健

3.1.1 3日龄补铁

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必要元素。缺铁会影响仔猪的生长,造成下痢。应在仔猪3日龄时注射左旋醣酐铁150~200mg。

3.1.2 7日龄补硒

仔猪缺硒不但可患白肌病、膈肌穿孔,而且可诱发大肠杆菌病,仔猪7日龄时每头注射0.1%亚硒酸钠1ml,可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3.1.3 2周龄注射长效抗菌素

2周龄时,为减少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每头仔猪可注射长效强力霉素1ml或得米先1ml。

3.2 做好疫病的防治

3.2.1 做好消毒工作

按本场消毒程序严格执行。

3.2.2 按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

制订符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并严格执行。

3.2.3 及时诊治病猪

饲管人员对仔猪应做到勤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尤其是腹泻症应做到发现一头治疗一窝;提倡口服给药, 脱水时口服补液, 疗效好而且价廉, 对仔猪应激反应小。

4 环境控制

仔猪出生后躺窝区温度应保证35~37℃,以后每周降2~3℃,而产仔舍母猪最适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所以仔猪出生后,立即提供温暖的小环境,在仔猪躺卧可使用红外线灯泡或电热板加热。出生头2d应多次调教仔猪入保险箱,使其养成吃完奶即进入保暖箱的好习惯,减少被压死的机率。

5 寄养、补料是必要

5.1 寄养

寄养对母仔来说都是一种应激,应尽量减少寄养,当产后母猪死亡、产仔数过多、泌乳量严重不足时可考虑寄养,应在出生后4~24h内进行,必须保证仔猪吃上初乳。

5.2 对仔猪提早补料

小儿脑瘫的预防及早期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3月1日~2007年5月30日, 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共收治310例患儿, 其中早产患儿183例, 产伤患儿19例, 窒息患儿31例, 颅内出血38例, 感染患儿26例, 其他患儿13例。男169例, 女141例, 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时日龄为0.5 h至10.5 d。

1.2 干预方法

1.2.1 抚触[1]

婴儿在住院期间, 由指定受过培训的专职医护人员给婴儿抚触, 并指导每一位母亲掌握此方法, 回家后自己给婴儿抚触到3个月止。抚触时温度适宜、环境安宁, 有条件者可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 在婴儿清醒、不疲倦、沐浴后或2次进食中间进行。抚触前, 双手取婴儿润肤油, 手法从轻轻开始, 慢慢增加力度, 要让婴儿舒服, 从头、面、胸、腹、四肢、手、足、背有次序进行。时间先从5 min/次开始, 逐渐延长到15~20 min, 每日2次。

1.2.2 腹部按摩[2]

以掌心接触腹部, 以肚脐为中心, 四肢并拢, 顺时针旋转。同时给予腹部一定压力, 速度适中, 并在喂奶30 min后进行。每天3~4次, 每次5 min, 如患儿腹胀可延长至10 min。

1.2.3 高压氧治疗

若病情需要, 可给予高压氧治疗, 每个疗程10次, 连续做3~5个疗程。

1.2.4 主动运动训练

(1) 俯卧位抬头训练。早产儿, 自胎龄满40周 (从预产期计算) 开始, 在吃奶前1 h、空腹觉醒状态下, 俯卧在床上, 家长用语言和玩具逗引小儿抬头, 每次约10min, 每日4~6次, 也可让宝宝俯卧在母亲胸腹部, 母亲通过和宝宝对视、说话逗引宝宝抬头。 (2) 引导翻身。宝宝3~4个月时, 家长可用玩具引导宝宝翻身, 可以给他们以适当帮助, 每日至少7~8次。 (3) 平衡训练。将小儿仰卧位放于被单上, 两位家长分别抓住被单两头进行左右摇荡, 每日2~4次。有助于缓解小儿肌紧张, 促进平衡机制的建立。 (4) 抓握训练。从3~4个月开始。将玩具放在小儿前方, 诱导宝宝伸手抓物, 每日7~8次。 (5) 坐位训练。从5~6个月开始可以进行坐位训练, 先靠着坐, 或让小儿下肢分开身体前倾坐, 并逐渐过渡到独坐。每日5~6次, 每次5~10 min。 (6) 爬行训练。小儿会翻身后开始练习爬行, 俯卧位, 前面有成人或玩具逗引, 足底用手顶住, 助宝宝前爬, 开始时小儿腹部贴在床面, 以后练习用手支撑着身体膝部跪着协调爬行。每日累积爬行50~100 m。 (7) 扶站、扶走和独走。9~12个月开始扶站, 扶走, 逐渐过渡到独走。在此期间经常练习蹲下和起立活动, 每日4~6次, 每次5~10 min, 可加强腿部肌肉训练。

2 结果

310例患儿, 其中303例经药物治疗与采取上述干预措施, 在住院期间或回家3个月内康复;6例患儿, 随访1年至1年半, 亦康复;仅1例患儿仍在继续治疗, 但病情已经控制, 基本趋于康复。

3 讨论

小儿脑瘫, 大多数是由于新生儿早产、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感染等因素, 致使脑组织损伤而发生的, 其中约半数小儿脑瘫是由早产引起的。科学研究表明[1,3], 人体皮肤和大脑在胚胎期间均来自外胚层, 由于皮肤和大脑在发育上存在同源性, 通过适度抚触, 不仅能够对新生儿大脑产生良好刺激, 促进大脑发育, 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及运动和语言功能, 促进婴儿智力和心理发育。如果同时进行穴位按摩和捏挤, 还能增进小儿消化功能, 促进营养吸收, 增加体重, 增强免疫力, 同时抚触以后, 仍有良好的延续效应, 是小儿最好的神经和精神营养。年龄愈小, 大脑发育愈快, 受损后康复能力也愈强。我们的体会是:对具有发生脑瘫倾向的患儿进行早期抚触、按摩及主动运动训练等一系列的干预, 具有积极的作用, 多数患儿都能早期康复, 只有少数患儿出现异常征象。对出现异常征象的患儿, 在未发展成为脑瘫前, 继续进行各种强化康复训练 (借助脑瘫康复医疗器械) , 其中多数患儿在家长主动积极的参与下, 亦能阻止异常征象的发展, 避免脑瘫的发生。

摘要:新生儿由于早产、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感染等原因, 极易使脑组织损伤而发生小儿脑瘫。早期采取某些干预措施, 对预防小儿脑瘫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效果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儿脑瘫,预防,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1]王菊重, 高玉先, 张葆荣.抚触与早产儿健康.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30.

[2]鲍秀兰.按摩运动为早产儿雪中送炭.健康报, 2005年6月17日.

煤柱自燃倾向识别及早期预防 篇7

1 东三4层专用回风道风桥煤柱初期氧化处理过程及原因分析

1.1 事故发生及处理过程

东三405采场于2008年2月下旬开始回采, 该工作面运顺建筑铁筒式风桥一道 (如图一所示) , 该工作面生产期间配风量1200m3/min, 9月27日工作面开始回撤支架, 9月2日保安区检查人员在对东三405采场边切进行检查时, 发现沿4层专用回风道和轨道巷煤柱出现几处裂隙, 经对裂隙内取样化验分析, 一氧化碳浓度最大35ppm, 温度最高处31度, 随即采取了对煤柱裂隙注水的措施, 但没有达到好的效果, 至9月13日裂隙内CO浓度上升至63ppm, 同时各处裂隙温度也有所上升, 根据以上情况经矿研究决定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

沿煤柱周围施工注浆钻孔, 钻孔间距3米, 分上、下两排, 呈三花眼布置, 注浆钻孔孔深3米, 共计施工钻孔80个;制作直径15mm注水铁管, 注水管长2米, 一端焊接快速接头, 将注水管插入注水钻孔内, 注水管外露100mm;沿该煤柱四周进行喷浆, 喷层厚度50mm;利用注浆泵交替向注浆钻孔注浆 (白泥、氯化镁、水混合物) , 不注浆钻孔堵严。

9月14日开始施工钻孔, 9月19日对煤柱四周煤壁喷浆完毕开始注浆, 此期间各处裂隙内CO浓度呈上升趋势, 9月19日最大值116ppm, 煤柱采取喷浆、注浆措施后对注浆钻孔取样化验结果, CO浓度逐渐下降, 至9月28日钻孔内CO最高浓度稳定在30 ppm以下。

1.2 原因分析

在通风技术管理上分析造成以上事故,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2.1 东三4层专用回风道与东三4层轨道巷煤柱因受东三405回采工作面采动压力影响, 出现裂隙, 裂隙漏风造成煤体氧化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1.2.2 东三405采场运顺建筑有一道铁筒式风桥, 由于该风桥的作用, 造成风桥下风侧近40米煤柱处于东三4层轨道巷和东三4层专用回风道高压差之间, 风桥位置建筑不合理也是发生此次事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1.2.3 东三4层轨道巷与东三4层专用回风道之间联络川过于密集, 50米长、宽不到20米的煤柱布置了3条联络川, 过于小的煤柱容易受外因作用产生变形、裂隙。

2 南一7层皮带道与入风道联络川煤壁发生氧化升温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

2.1 事故经过及处理过程

1月20日我矿瓦检人员在巡视南一系统, 在经过南一7层入风道与南一7层皮带道联络川时, 感觉有微弱的异常气味, 通过仔细检查发现气味来自联络川煤壁, 进而用一氧化碳便携在煤壁裂隙附近测量, 发现CO浓度最高处为45ppm, 立即向保安区及矿调度汇报, 接到井下汇报后, 矿及保安区有关人员立即到达现场, 通过对煤壁检查, 确认为煤柱煤体氧化升温, 根据对煤壁打眼进行取样化验分析, 钻孔内CO浓度110ppm, 最高温度为80度, 经研究决定首先采取挖出法进行处理, 具体方法为:沿升温煤壁进行开帮, 清除氧化升温煤炭, 至21日4点班, 共沿联络川煤柱向里开帮2米, 经对煤壁施工钻孔取样分析CO浓度下降到24ppm以下, 钻孔内温度也恢复正常, 氧化升温煤体清除后, 对煤壁进行了喷浆, 同时沿煤壁施工了4个注水兼取样观测钻孔, 经连续对观测钻孔取样分析, 温度恢复正常, CO浓度为0ppm, 至此避免了一起及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煤柱自然发火事故。

南一7层入风道与南一7层皮带道联络川附近通风系统图

2.2 事故原因分析

南一7层入风道与南一7层皮带道联络川长6米, 该联络川施工时间已超过5年, 该联络川煤壁在发生氧化升温事故之前, 我矿南一7层采区采场南一701、702、703及南一901均沿南一7层皮带道一侧布置, 以上回采工作面回采期间主要入风均经过南一7层入风道和南一7层皮带道, 因此在此期间南一7层入风道与皮带道联络川风流方向均沿入风道向皮带道流动, 且风量不低于300m3/min, 因此该联络川煤壁即使存在疏松裂隙及煤体氧化现象, 也由于联络川通过风量较大, 不能使热量积聚而造成煤体升温。

南一905采场为南一7-9层靠南一7层入风道侧首个工作面, 该工作面运顺掘进期间使用2BKJ-45*2对旋风机供风, 风量近1000m3/min, 因此造成南一7层入风道与皮带道联络川风量减少, 从而使氧化煤壁升温, 造成这次事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此次煤体升温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南一7层入风道联络川煤柱尺寸较小, 长约30米, 宽不足6米, 且受南一702、703等采场采动影响已存在疏松裂隙。

2.2.2 对巷道风量变化测量不及时, 不准确, 因该联络川较短, 风速较低没有及时发现。

3 预防煤柱自然发火对策

3.1 通过以上两起煤体氧化升温事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煤壁发生自然发火事故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煤体受外因影响产生疏松裂隙;不合理设置通风设施, 造成煤体供氧量增加, 达到发生自然发火条件;通风系统管理不到位, 存在低、微风速巷道。

3.2 预防措施

优化采区、采煤工作面设计, 避免出现煤巷角联风路, 风桥, 及不合理煤柱;加强通风系统管理, 对矿井风量要及时准确的测量, 随时掌握每条巷道的风量变化;安设、改变通风设施及对通风系统进行调整前, 必须对所受影响区域通风状态进行认真研究;对前后压差较大、风速不稳定煤巷煤壁进行喷浆, 灌注防火材料等防火处理;制定自然发火易发地点档案, 加强巡视检查并根据根据矿井生产动态及时调整;加强对跑片巡检人员的培训, 提高检查人员素质。

4 结论

矿井巷道顶底板煤壁、高顶及煤仓等地点的自然发火隐患存在分布较广, 且在自燃初期不易发现等特点, 如果不采取措施预防、并及时检查、处理, 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 总结经验, 根据本矿的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矿发生的两起煤体氧化升温事故的经过及处理过程, 并对引起煤体初期氧化升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对矿井巷道煤壁裂隙、顶底板等边缘地点自然发火隐患的检测、检查及提前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自然发火,监测检查,早期预防

参考文献

[1]李增华.煤炭自燃的自由基反应机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护理与早期预防 篇8

1 急救护理

1.1

正确判断病情, 发现病人呼之不应或者抽搐, 心音消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即可判断病人为心搏骤停, 最佳诊断时间为15s-30S, 切不可反复判断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1.2 抢救要及时

诊断明确后应快速实施抢救, 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并迅速呼救, 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 一名护士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 并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用简易气囊辅助呼吸。一名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医嘱输入各种抢救药物, 并简单记录。另外一名护士负责给患者安装心电监护, 床旁备好除颤仪, 供给急需物品, 简单安抚家属, 请非抢救人员在病房外等候, 安排好一个良好的抢救环境, 且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和病情变化。抢救应争分夺秒, 有条不紊, 严格按照各种程序来抢救, 因为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成功的关键 (3) 。

复苏成功的标准: (1) 心跳恢复 (2) 面色及口唇由发绀转为红润 (3) 出现自主呼吸或由机械通气心跳恢复正常, 经皮测血氧饱和度》95%, (4) 瞳孔由大变小, 并有对光反应或眼球活动 (3) 。

复苏后的护理: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瞳孔及尿量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 床旁仍备好除颤仪, 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心律失常。保持两路静脉通道, 遵医嘱输入各种治疗药物。 (2)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疏导, 真诚的关爱病人, 解除去、其心理压力, 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信心。 (3) 遵医嘱给予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低脂肪, 低胆固醇, 无辛辣刺激, 且去、忌饱食。 (4) 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元及病人的清洁, 指导病人床上大小便时应避免用力, 以防发生意外 (2) 。

2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WHO报告心源性猝死年发生率男性1.9%, 女性0.6%, 中国13亿人口, 按1.0的系数, 每年约有130万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 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冠心病是心脏病中导致猝死为最主要的原因, 在西方国家可能占心源性猝死原因的70%~80%, 约20%~25%的冠心病会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心肌梗塞病史的占75%。心源性猝死的第二大病因要数各种心肌病。因此如何对此疾病进行防治显的极为重要, 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增强定期健康体检, 及时发现及治疗各种心脏病。 (2)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健康饮食,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3) 多吃水果和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不便秘不拉肚。 (4) 经常测量血压,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5) 控制体重等。

另外, 原有冠心病的患者出现症状异常, 如持续心绞痛, 服用药物后不缓解, 心电图异常等应重视, 及时对症处理, 以防发生心源性猝死。

参考文献

[1]高滨.心源性猝死的心肺复苏与护理.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年第4期.

[2]杨志琴.心源性猝死的急救配合与护理.基层医学论坛, 2008年第12卷10月下旬刊.

上一篇:生物作业的科学设计下一篇:阳光课余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