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漫谈

2024-05-31

教学艺术漫谈(精选十篇)

教学艺术漫谈 篇1

一、激趣求知

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 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 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 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以启迪学生的心灵, 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 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 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 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 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 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 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 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 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 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 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 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 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 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 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 可操作性, 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 符合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 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注意力, 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 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 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 已形成定论的知识, 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 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 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 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 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 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 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 物理知识的传授, 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 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 从这一意义上看, 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 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 这一过程, 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 精心备课, 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 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 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 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 统的过死的弊端, 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 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 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 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 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 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 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 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 (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 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 , 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 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开展全班讨论, 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 让学生自选器材, 分组实验, 得出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 让学生猜想,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 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 (成正比) , 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 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 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 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 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 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 创设情景置疑, 让学生大胆猜想, 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善于启发诱导, 丝丝人扣, 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 发现物理规律。

二、促进学生发展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 使学生能够不断更新自我, 超越自我, 应对挑战。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呢?

1、加强直观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 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 就要加强直观教学, 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 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 谁的功率最大, 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 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案, 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 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自己演示, 枯燥讲学要好得多。这样, 在教师演示的同时, 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认识更加具体化。

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 如“摩擦”一节, 教材用推大衣柜的方式导出, 教室里没有, 但有电视柜, 因此, 让学生推电视柜来说明, 学生用亲眼见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记忆势必深刻, 又如“杠杆”一节, 可利用教室中的扫把,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扛起来, 然后改变扫把的不同位置放在肩上, 让其感受用力大小变化, 增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机动性,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 提倡多观察、多分析, 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 这也能时时记起, 不会遗忘, 自然界的电闪雷鸣, 雨后的彩虹, 太阳光的色散, 冬天人们呼出的“空气”, 汽车的发动, 发光的电, 照相机照相, 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去, 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我叫学生多观察, 随时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 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 这样, 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 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 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何乐而不为呢?

4、正确的肯定和激励学生的回答。

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漫谈 篇2

苍南宜山高级中学 薛振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内容提要:本文从时代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以求共同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声色的冲击使许多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早已抛之脑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在无限的伸展,一种令人不战而栗的阴影正笼罩着我们,一种令人胆颤惊心的危机正呑噬着我们,我们的灵魂正在逐步走向堕落、腐化,正义、道德正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而无法伸张,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极大困境,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现在的许多青少年身上时,不禁有点心寒,有点迷惘。现在许多学生能大谈周星驰、小燕子,大写明星的秘史、隐私,而对诺贝尔大奖获得者竟然一无所知,他们崇拜腰缠万贯青春亮丽的影视明星,追求自我价值,崇尚名利,而对流落街头的乞丐却嗤之以鼻唾之以沬,豪无同情可言。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引起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学是否有问题?如何构建我们现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为首,但是许多人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不错,学校领导、政治教师、班主任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

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直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个被害的青年?在学生认识到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又以什么为幸福?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他们不回避黑暗的现实,对反动统治怀着满腔的仇恨,他们在血腥屠杀面前豪不畏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血海深仇,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浴血奋战。他们看到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于正义斗争而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他们,他们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革命而献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

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我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时,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路瓦栽夫人?”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路瓦栽夫人有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借项链出风头”,一时的欢乐换来了“失项链赔项链”的十年的辛酸,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她既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者,也是

受害者。她有错误,我们既要批评她的爱虚荣的庸俗的作风,也要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让学生懂得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真正的爱美之心的区别,从而爱到教育。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许多古今名人,他们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他们的业绩彪炳千秋,永垂史册。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这样的英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照亮学生的人生。

我们知道在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文质兼优、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教学中如能善于引导学生赏析诗词,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受到细雨滋润、春风沐浴的教育,收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

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我曾设计一些作文题,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

生,人生应该要活的有意义。

再如有一次,我选一则材料:当大家都在惋惜地感叹雷锋不见了的时候,竟发现美国西点军校挂出了雷锋画像,开展了学雷锋活动,丢失了的便格外感到珍贵,痛心于雷锋出国的同时,神州大地又响起了一片“雷锋回来”的呼唤,这一声声的呼唤激起了你怎样的思绪?请写一篇《有感于雷锋回来》。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对雷锋是知之甚少,做的更是少之又少,学习雷锋觉得是过时了,我在分析材料举了许多社会不文明的现象,要求学生,假设当年的雷锋还在身边,我们社会上许多的不文明的现象还在吗?事实上,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确实也涌现了不少雷锋式的人物,你了解了多少?要弘扬雷锋精神,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的不良风气,只是呼唤能行吗?经过讨论分析,学生理解

了时代需要雷锋,我们不能只是呼唤雷锋回来,而更重要的是唤醒自己,雷锋就是你我他,雷锋就是每个人,只有如此,社会才会进步„„ 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是重要,需要语文教师好好探究,这也是对学生德

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

三、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幽默教学艺术漫谈 篇3

在许多名师名家的成功课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领悟到幽默是一门艺术,它具有强大的力量。把它运用到课堂上,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在幽默风趣的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学生专注的神情,感受到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数学学科的魅力。

一、幽默交谈,活跃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身心愉悦的时候,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解决问题速度快,具有创造性。反之,则视野狭窄,思维阻塞,解决问题速度慢,缺乏创造性。运用幽默教学艺术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氛围,调整学生良好的情绪。

在借班上公开课时,学生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用幽默的语言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例如,数学名师潘小明老师的课前交流就很有特色。他先介绍自己姓潘,然后说自己的名字是数学书上常常出现的那个,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很快猜出了小明这个名字。幽默的语言既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起来。

二、幽默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大的内驱力,促使自己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发展。但是数学因其自身的抽象性特点导致了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枯燥性。枯燥、乏味的感知容易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适时的幽默一下,变抽象为形象,不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好办法。

例如,在学习“烙饼问题”,探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时,我呈现了这样的题目:“妈妈正在烙饼,锅里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烙熟这两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这道题目因为已知条件较多,饼数、面数、时间等数量关系不易梳理,给学生的理解和探究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我请学生用手势模拟烙饼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说:“锅来了”。学生就双手手心向下,演示烙饼,并自己配音“嗞啦”,报出所需时间3分钟。我说:这面熟了。学生又翻转双手,手背向下演示烙饼,再配音“嗞啦”,报出所需时间3分钟。我举起一位学生的双手,假装着嗅了嗅,说:香喷喷的肉饼熟了,总共用了多少时间?学生愉悦地说出了答案。

在这里,幽默教学艺术的应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幽默设疑,开启心智

学贵有疑,巧妙的设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新课伊始,运用幽默设置疑问,能快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重叠问题”时,数学名师徐长青老师是这样导课的。他给学生表演了“理发师的困惑”。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一名理发师正在给顾客理发。门吱扭一声开了,一个童音传进来,“叔叔,给我和爸爸剃个头!”。理发师头也不抬的说,请进来坐。过了一会儿,门吱扭一声又开了,一个中年人的声音传进来,“给我和父亲剃个头!”。理发师头也不抬的说请进来坐。等他一抬头,发出了不解声音:嗯?理发师满脸都是困惑。徐老师让学生猜测理发师的困惑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徐老师幽默生动的语言,惟妙惟肖的神态,恰到好处的动作,都让学生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十分好奇理发师困惑什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好奇心唤醒了求知欲,学生的探索热情如熊熊火焰,一发不可收拾。

四、善用幽默,巩固认知

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及时捕捉有利时机,适当运用幽默,可以加深学生理解,达到巩固认知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这一概念时,我边演示边介绍:在同一平面内,当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我略一忖思,明白了学生大笑的原因,立即抓住契机,装作不明所以的问:笑什么?学生笑着说:想到了吃的香蕉。我趁机幽默了一下:敢情是这样,你们还挺善于联想,那就用这个办法记住它吧。事实证明,恰当的运用幽默,及时肯定学生善于联想的行为,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

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书写格式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竖式中除号的写法像什么。学生回答像工厂的“厂”字。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问:被除数住在哪?除数和商呢?学生说:被除数住在厂里面,除数住在厂外边,商住在厂上面。

在这里,我关注教学生成,发挥了幽默的点拨作用,让学生一下明确了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形象的、生动的知识更具生命力,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

五、巧用幽默,提升思维

数学上有许多符号、概念、公式容易混淆,学生经常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犯这个错误。对于这类错误,不厌其烦的讲解往往不如信手拈来的幽默更具杀伤力。巧妙地应用幽默不仅能帮学生纠正错误,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分不清大于号和小于号。我就创编儿歌,帮助学生辨别。大于号大嘴巴,大数总是对着它。小于号尖尖角,小数对它把手招。将知识拟人化,让学生感觉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纠正了学生的认知错误,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再如,在学习“烙饼问题”时,课末我追问学生:如果烙一面需要3分钟,烙一张饼真的不可能是3分钟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直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锅里,因此斩钉截铁的说:不可能!我打趣道:不能反悔哟!接着我出示了可以同时烙两面的电饼铛,学生恍然大悟,哈哈大笑。我说:还有更厉害的呢,展示了多层蒸笼、多层烤箱。学生高喊:哇塞!

这里运用幽默,不仅帮学生打破了思维定势,还让学生体验到烙饼问题不只是烙的方法可以优化,烙饼的工具也可以优化,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数学教学长于理性,平时我们数学老师心里想的是知识体系,口里讲的是概念法则,手里算得是加减乘除,注重的是数学的严谨周密,课堂上不免少了些风趣幽默。适时的来点幽默吧,它会让我们惊喜不已。

漫谈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和谐艺术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和谐艺术

“有效教学”历来是教育界人士常谈常新的话题, 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可是新课程改革已经十余年了,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很纠结: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

一、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确立, 教学方式相对传统。

“填鸭式”教学仍占据主要的地位,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停留在形式上, 学生之间只是应付、被动式地进行“讨论”, 他们在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中, 缺乏好奇心和质疑精神, 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2. 教师缺少精心设计和系统的反思。

教学设计没能超越教材, 有些教师依然还是“搬运工”, 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一些教师很少将课堂中的感受和得失及时记录下来, 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 更不用说感悟了。

3. 教学手段单一。

有些老师上课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 很少采用实验教学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专业上得过且过, 备课就抄参考书或以前的备课, 很少去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和思考如何更好地上好一节课。

4. 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

“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有失中肯, 对学生所有的回答都用“好”、“不错”、“真棒”等来判定, 很少有批评指正;二是评价有失全面, 有的教师忽略或回避了对学生不足、不全甚至是错误答案的评价, 也缺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二、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而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 果:

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 效率:

教学效率=教学产出 (效果) /教学投入, 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 效益:

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三、什么是和谐:和谐即有效

教育发展史中有这样一条规律:不同时期教育理论侧重点不同,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宗”就是对教育基本矛盾的认识, 就是寻找功能迥异的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就是要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

1. 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和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要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教学设计要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 教学方法也要由单一讲授转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意识, 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达到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实现课堂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2.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和最难把握的问题之一。在教学中,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一对矛盾。把课堂时间尽量留给学生,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在满足学生独立、自主有效学习需要的前提下, 教师应尽量少教, 甚至不教。当然, 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一定要接受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大朋友, 是先行者, 教师的主导能保障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能保证课堂学习的效率、效益。因此, 有效地保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 是实施新课程、不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3.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和谐。

过程与结果是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 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似乎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但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课堂教学价值的追求, 就是要实现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实现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的统一及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4.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和谐。

“接受”是指学生接受间接经验的知识, “探究”是指学生参与知识研究的过程。教学中不存在纯粹的接受式学习与纯粹的发现式学习, 而且接受式学习永远是人类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由于对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涵义、功能、价值、适用范围认识不清, 导致有些教师对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处理不当, 或片面地什么知识都搞探究, 或片面地什么知识都排斥探究。

事实上, 接受式课堂学习与探究式课堂学习不存在谁好谁差的问题, 只存在它们的功能与特点分别是什么的问题, 存在在不同情况下分别使用谁的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只存在两者之间如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问题, 存在如何在两者之间把握平衡与把握好“度”, 使之和谐共存的问题。

总之, 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态度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也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协调、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5. 激励与约束的和谐。

“激励”泛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行为的措施, “约束”泛指规范学生行为与控制学生活动范围等措施。通常在课堂教学中, 要倾听学生对学习的体会,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激励和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进行激励。当然, 也要教育学生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和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规范。这两方面都不可或缺。

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矛盾要处理。课堂教学是科学, 是艺术, 也是技术。课堂教学既要解决理念意识层面的问题, 也要解决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坚持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思维, 深刻认识并妥善处理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 以积极稳妥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逐步建立和谐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玉民.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初中物理)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四大名著公关艺术漫谈 篇5

古今多少事,尽在公关中。从古代的那些事中,我们学习到公关的艺术和技巧。四大名著中的每一部作品都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性格各异、经历各异的人物。《红楼梦》中公关是生活,《水浒传》中公关即手段,《三国演义》中公关如战场,《西游记》中公关藏真经。从那些人的处世之道中,我们可以学到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技巧、说话的艺术,感悟公关的艺术。

首先,我来谈谈《红楼梦》。《红楼梦》在人物的名字上大做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煞费心机,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的类型、不同处世态度的人物。刘姥姥,一位具有非凡公关才能的老太太,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与贾府建立关系、巩固关系,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了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的援助,充分展现了她卓越的公关特长。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左右逢源,装疯卖傻,演绎着一位公关人士的成功之道。两次进荣国府,同样的处境,刘姥姥表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在生活中,我们得首先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在某些时候,学会放得开,要吸引别人,学会让别人以自己为中心,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王熙凤,人称凤辣子,丹凤三角眼,柳叶吊眉梢。她的出场可谓是有特色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侧面说明了她受宠爱、有地位。在林黛玉面前表现得很恭维,善于逢迎耍手腕;在王夫人面前,表现得玲珑又精明,并且巧语圆滑。两个不同的人的面前,王熙凤能够把握对话的特定内容和语气,善于辞令,机变逢迎,谄上欺下。从王熙凤的公关艺术中,我们学到:在不同的场合要好好把握说话的方式和艺术。

接着,让我们走进《水浒传》中。《水浒传》,通过描写现实的很多的不合理,引出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道路,自然反贪合情合理又合法。对于宋江,他的成功之道在于善于打造自己的品牌。他一生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广结天下豪杰,推崇忠信仁厚。论武艺,宋江不如林冲、武松;论智慧,宋江不如吴用、公孙胜;论财力,宋江不如柴进;论威望,宋江不如卢俊义;但是却有这么多的人愿意在他的带领下做事,为什么呢?主要是他能以德服人,擅长韬晦谋略。能够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的人并不一定有优于他人的一技之长,关键是要服人。我们在平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宋江的讲诚信、讲义气,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让更多的人信服。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见证了一个个战场,每一个战场都是一种智慧和谋略的体现。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他原本只是一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他是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出山之后,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条理清晰。试想一下,假如诸葛亮对世事一无所知,对行军毫无用兵之长,刘备又怎么会对诸葛亮如此重用?从诸葛亮的身上,我们学到:机会是永远亲睐有准备的人。诸葛亮在出山之前肯定准备了很多很多。如今,众多大学生都渴望自己能够被各大知名企业认可,渴望机会成就自己的抱负,既然这样,我们在大学里就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自己积累跟多的资本。刘备,一个“织席贩履”出身的人,没大读过书,也没刻意练过武,文墨既不高,武艺也不强,却能由一方小吏成为后来的一国之君,靠的就是“仁民爱物”。从一些些的时间中,也不乏体现出了刘备的非凡的公关才能。就拿“摔阿斗”这件事来说,在那种情况下,刘备是知道赵子龙有那个反应能力接住阿斗的。他故意摔阿斗这一做法,既收买了赵云誓死随主之心,又教育和感化了当时在场的所有文武随从,他的这一做法是一种感情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管理者必须懂得“情感投资”,一个人生活在温馨有爱的集体环境中,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游记》中。《西游记》,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的游记,见证了唐僧师徒四人的成长。他们四人所经历的每一次磨难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收获。唐三藏,怜悯世人无知,自愿放弃金身,转世为僧。经历各种磨难,为世人求取真经。回想师徒四人一路来的历程,各种困难和各种诱惑都时时刻刻存在着。唐僧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克服了一切困难,拒绝了各种诱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深沉,有计划,注意细节,善于发现问题。在取经的路上,在徒弟三人之间有矛盾时,他扮演了调解的角色。足见他会说话、善调解的公关才能。在生活工作中,难免会有摩擦,我们要善于做一个中间人,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细节出发,寻找解决办法。

畅游四大名著,我们学会了太多太多为人处世的技巧、说话的艺术、做人的道理。有的甚至会让我们受用一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

***1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艺术漫谈 篇6

关键词:艺术热身切入提问激励表演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序言中提出:“大教学论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教学艺术指教师运用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及教师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和思想品德得到和谐发展。而富有艺术性的英语阅读课,首先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时教师要密切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创造性、情感性、魅力性、和趣味性,让这五个特性走进英语阅读课,并贯穿于整个阅读课教学中,使英语阅读课成为魅力四射、情感丰富、体现学生再创造性学习的课。

一、阅读课的热身艺术。

什么叫阅读课的热身艺术呢?那就是在上阅读课之前专门花一节课让学生热身。利用各种生活有趣、形式多样的非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英语阅读课的乐趣。随风潜入夜似的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喜欢阅读课。只有让学生爱阅读、喜欢阅读。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样师生才能共鸣,上好精彩的一课。也许有些老师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但笔者认为这是一堂非常必要的课,换句话说,如果浪费一节课的时间能换回学生一生对阅读的喜爱,又何乐而不为呢?借于此笔者改变以往的做法,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途径,让学生在参与活动途径的同时,达到对学生进行阅读课目的教育的目的。

1,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幽默的、时尚的或具有西方文化独特魅力的简短阅读材料、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学生听,并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有关的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在享受文章内容带来乐趣的同时,体验成功。

2,选一个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接龙似的编故事,看哪一组故事编得既详细、又完整、生动,那么该组就被评为优胜组。

3,给学生一篇阅读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然后让学生脱离材料用画图形式来表达内容。

4,给学生一篇阅读短文,让一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之后让该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则根据表演来猜测其所表达的内容。

二、阅读材料的切入艺术。

在教学任何一篇英语阅读短文时,教师总要找到某一个点来展开本文的话题,并进行深入地探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的切入点。切入点的作用在于对整篇阅读短文进行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收纲举目张之效。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首先要吃透阅读材料,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话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生活经验,并借助图片、表演、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来选定最恰当的切入点。切入点的方式有:直入式、讲述式、圈套激发式、悬念激发式、提问式。切入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课文中心话题,自然、新颖、别致。应该说一个好的切入点是引领学生迈向自主阅读神圣殿堂的第一步,为自学送上的“一杖之助”。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后有一篇阅读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上这一课时我没有习惯性地以文章中提到的事例美国9.11事件、马丁·路德·金遇害或神州5号为切入点。因我觉得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学生还小,尤其是马丁·路德·金遇害,学生还没出生,他们对这些事件印象模湖。我在大脑里仔细搜索着近几年发生的、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重大事件,突然我想到了去年发生的让每个中国人记忆犹新的5,12四川大地震。说来巧地震发生时我们班学生正在上英语课。我就采用圈套激发式的切入方式设计问题:What happened at 2:28 on May12,20087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知道:Siehuanearthquake happened,我继续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at time?所有的学生都记忆犹新:We we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when Sichuan earthquake happened,找准切入点后,我就很顺利地引导学生接着讨论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最后拓展到美国的一些重大事件。整个话题围绕课文主题,步步深入,自然、贴真,学生非常感兴趣。

三、课文的提问艺术。

古人云:“善问者如敲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而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课被认为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技巧的有效手段之一。阅读课的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用智慧巧妙地设计合理、科学的问题,把学生带人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问题设计时要注意大题小问。难题浅问,分层设疑,层层深入,并逐步引导学生向课文思维的纵深发展。最后突破课文的难点。我把阅读课的提问设计分为三步:第一步:巧妙设疑,激发兴趣,启动思维——课文导人时的课堂提问。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引发兴趣,激活思维。因此课文导人时的课堂提问,设疑要力求新颖、巧妙。能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这篇文章,激活学生的思维。

1,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相关的视频、教师的口头表述等创设情景进行提问。

2,提问时注意巧用变化,平中见奇。

3,提问时要时刻注意观察使色,随机应变。

第二步:分层设疑,化难为易,训练思维——学生阅读时的课堂提问。

提问时教师要根据短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扣住重点,突破难点。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或者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浅问题,分层设疑,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后阅读材料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这一课与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很相似。根据笔者平时的了解,班上大部分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学英语、教学、书法、绘画等。因此我在找准切入点后设计下面一系列的问题:What after-school activities do you take part in?Do you like these activities?Why or why not?When d0 you begin to take part in these after-school activities? Why di your parents want you to learn go much?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your parents?这些问题简单、易懂,问题的提出不仅紧紧围绕着课文主题,而且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因此学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最后很自然地化解课文的难点。并引出课文的主题——We should learnto relax

第三步:综合设疑,探究总结,提升思维——课文学完后的课堂提问。

阅读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使他们最终能够独立地阅读具有一定篇幅和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学完课文后。一方面教师必须设计与课文主题息息相关的综合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我总结,掌握学习规律,形成永久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设计一些拓展课文话题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去探究、锐意创新,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求异创造能力。

无论哪一步,作为英语老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具有个人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激励艺术。

如今的阅读课不再是老师讲、学生边听边记的一堂死板的英语课,而是师生互动强烈、充满生机的英语课。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后面更好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永远不失望,树立信心。激励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口头式、书面式,评价时教师一定要做到:

1,及时肯定学生的每一次回答。

2,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

3,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

4,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5,联系生活实际,触发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德育渗透。

一堂成功的英语阅读课离不开教师的激励艺术。课堂上教师恰如其分的激励犹如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产生阅读的欲望。

五、课文的改编艺术——剧本表演。

英语课本剧的表演是把死板的阅读材料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形象、直观地再展现出来,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的思想,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听说和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英语知识通过学生的消化理解,在活灵活现的表演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课本剧改编时应注意:

1,紧扣所学内容。剧本的编排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2,根据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剧本改编初级阶段,内容尽量简单易懂,辅之以恰当的表情、动作。再配上一些简单的道具即可。

3,表演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轮流参加,不可只让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简单的几句对话也可让英语程度差的学生参加。

4,表演后要进行及时的点评,肯定学生的成绩。并指出不足之处。

此类课本剧表演,是原课文内容的活用和升华。学生表演时往往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意展现,给师生新的启发和创作灵感。虽然这种课本剧的表演难度很大,也很花时间,但是它带来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一学期教师可选一两篇具有代表性的、表演性强的阅读短文,帮助学生把短文改编为剧本,精心做准备,以达到最佳效果。

六、延伸阅读的选材艺术。

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阅读材料外,我们还需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来进行拓展延伸,通过延伸阅读使学生对本课短文有一个更进一步和完整的理解,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英语课外阅读就像语文课外阅读一样,进行大量的阅读使人增智开慧,精神振奋。那么延伸阅读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推荐课外延伸阅读时要注意:思想健康、形式精巧、篇幅短小、趣味性强、富有时代气息和学生认知特点,同时教师在选择课外延伸阅读材料时要紧扣入下英语教材所涉及的主题,逐步地、分类别地推荐给学生。《学英语报》每期每一版就有类似的好文章,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

漫谈舞台灯光艺术 篇7

一、舞台灯光的作用

戏曲是舞台艺术, 舞台艺术的主体是演员的表演, 这种表演来源于生活又明显高于生活。因为表演产生了舞台美术, 舞台美术与整个舞台艺术, 特别是表演艺术息息相关。在传统戏曲中, 舞台灯光以照明为主, 作用是让观众看清演员的表演, 跟着社会的发展, 观众的审美观不断的提高, 舞台上只能看见演员的表演已经不能再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了。在现代舞台艺术中, 灯光以其色光的变化, 制造出规定情景的环境气氛, 渲染表演的情绪, 参与到演员的表演。灯光艺术以它的多变性使其成为戏剧艺术的组成部分。

舞台灯光的多变性必须置身于剧本规定情景的基础上, 要做到既达到表现要求又不偏离规定情景既是舞台表演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能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效果。现在, 灯光运用色彩, 明暗, 强弱, 闪动变化, 已成为塑造气氛和表达心情的极为有力的艺术手段了。

二、舞台灯光的运用手段

戏曲灯光最重要的是突出人物, 注意展现和丰富演员的表演, 不能单纯的去展现灯光, 和表演抢戏。如果让观众在五光十色的变化下看不清演员的表演, 那么灯光搞的再花俏, 也是失败的。这是对舞台灯光的基本要求。灯光、美术和表演就像亲密伙伴一样, 要溶为一体, 哪一方孤立存在, 对剧情的表现都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导演是舞台二度创造的总指挥, 对剧本有着深刻的理解, 对整个剧情有着自己的总体构思。灯光部门作为舞台艺术的一部分, 一定要与导演合作好, 多听导演对剧本的理解, 围绕导演阐述设计灯光这样灯光在整个舞台艺术中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 发挥灯光在舞台艺术中的作用。

在泗州戏《秋月惶惶》中, 主要以黑丝绒幕为月亮的框架, 调整了舞台空间的虚实关系, 色彩绚丽的突出人物造型, 展现了浑然, 磅礴, 崭新的舞台效果, 在局部表演区的景、物、人物身上, 灯光色彩处理上略简洁, 但做了精心的, 重点的刻画, 强调细节的艺术真实, 使整个舞台画面虚实相托, 幻觉的整体形象与写实的局部真实达到了统一。在第一场灯光应用中通过一系列灯光变换, 丰富了剧中人物的展现。如:剧中人“桂姐”手拿一只碗举过头顶, 跪在平台中间, 天地排渐明做剪影, 合唱结束跟着有一小孩的哭声, 逆光成中蓝色彩突明, 一束特定的蓝光投在舞台上侧通道一间破旧的小屋, 一束白色追光追着桂姐随音乐的接凑从平台来到表演区, 凄凉而悲惨的“桂姐”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戏曲舞台是一门动态艺术, 灯光更是以自己的独特的变化艺术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现在戏曲在场次之间很少合大幕, 在灯光的突明、突暗、渐明、渐暗的形态中, 要讲究节凑感, 任何拖泥带水都会影响舞台的整体节凑。建明、渐暗要用心体会, 把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去感染观众的心灵。音乐是戏曲中最具节凑感的因素, 根据剧情音乐节凑不断变化, 灯光的处理也要和音乐的变化相协调。让充满动态节凑的舞台灯光更好的为丰富舞台艺术表现力而服务。

三、舞台灯光和各部门之间的配合

舞台灯光作为戏剧综合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必须和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各个部门一起合作, 充分发挥本身光与色的特殊功能, 又必须做到恰到好处, 不能喧宾夺主。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灯光在进行设计时应以帮助演员表演为主要任务, 同时与各个部门处理好合作关系, 在导演的整体构思下, 为共同完成统一、和谐、完美的舞台形象而努力。舞台美术各部分创造过程中, 布景与灯光如孪生兄弟, 它们结合、协调与否, 往往对整个舞台形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目前, 舞台上用沙幕, 塑料幕等, 灯光以不同角度投影, 不同方向勾画, 产生不同的舞台形象。如《秋月惶惶》第三场, 是四季变化, 二幕是用塑料做的花, 塑料幕上投上蓝色光。开场灯光煞白, 俨然是数九寒冬, 冰天雪地。平台上村姑们翩翩起舞, 随着舞台情绪变化, 创造出此时此地的环境气氛。剧中人物:“桂姐, 刘柱”一段合唱结束, 圆场塑料幕变化, 一片浓绿, 象征着春的生机, 下的蓬勃。又一段“桂姐, 刘柱”的合唱圆场。景色再次变化, 红黄相融的色调, 渲染着秋的丰实和收获的喜悦。整场灯光的变化都在塑料幕上体验了出来。

漫谈藏书票艺术 篇8

一、藏书票的实用功能及特征

藏书票一开始作为信物, 常被收藏者贴于书籍的扉页中央或者右上角, 用作表示贵族对书籍所有权的标记。藏书票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把绘画、雕刻、印刷相结合, 形式语言多样, 内容广泛丰富。随之发展, 藏书票的实用功能减弱, 其本身的艺术价值逐步显现, 被称之为“纸上宝石”, 由此它不再是仅限于藏书之用, 更多的是为了欣赏而相互交换收藏。书籍作为载体, 传承着人类的文明, 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珍爱。重视书籍的同时产生了藏书票, 作为个人标志进入人们的视野。十八世纪时藏书票盛行于各国, 人们一边创作一边收藏, 虽然东方与西方文化差异大相径庭, 可是人们出于对书籍的热爱, 对于藏书票也珍爱有加。我国有藏书章的使用, 如同藏书票一样, 他们之间材质不同, 表现形式语言也不同, 可是都表达了书票主人对书籍的感情。当下生活中现代科技的普及, 电子书籍的方便使用, 致使纸质书籍的减少, 藏书票似乎也在慢慢的被人忽视, 因此藏书票被迫成为少数人群的珍爱。反之藏书票艺术的发展也支持了纸质书籍的流通, 两者相互装饰, 美化彼此, 让人与书的感情紧密相连, 也使书籍成为袖珍版画的一部分。

二、藏书票创作主题

我国三十年代受到新兴木刻的影响, 很多版画家开始创作藏书票, 开始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历史文化底蕴运用到藏书票中, 从古代版画艺术中借鉴语言进行创作, 创作中起思立意的构建, 技法的运用, 材料的使用等方面都从古代传统艺术中提炼, 给现代藏书票予补充, 才使当代藏书票蓬勃发展。同时随着藏书票的发展, 在创作中运用的新形式, 新技法, 新材料对我国传统版画中的工艺、材料等方面是一种促进与发展, 也是对传统文化一种新的构建。

从第一张藏书票开始至今五百多年的历史期间, 藏书票的票面主题十分丰富且多元,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创作主题, 如贵族时期多是徽章主题, 二战后逐渐变为自然风景主题, 随后出现字母与姓名的图案组合, 这些大自然与生活色情类的主题是最常见。书票主与收藏者也是多以主题进行选择, 根据个人爱好选定自己的主题。而我国的藏书票主题更为广泛, 从文学到宗教, 从自然到风土人情, 从戏曲到民间传说, 画面各异、画风独特, 造型与色彩变化多端。

我国李桦、赖少其、梁栋等老先生的藏书票艺术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分析老前辈艺术的价值, 才体现出藏书票所具有的浓厚文化底蕴。用幽默的情节与方式来表现其中的主题, 这样不仅能带来视觉上的审美还能够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让心灵愉悦的时候引发对书籍阅读问题的思考。藏书票这种艺术形式中本身具有文化气息, 创作中给阅者带来书卷气, 这书卷气不仅与观察者的角度有关系, 还与它的切入点有关, 不仅和画面的语言形式有关, 更是和造型、制作技法等相关。藏书票不同于小型的版画创作, 它在主题内容上面会与书籍相关, 主题内容可以是书籍中的情节, 也可以是自己的创意, 都是将文字的语言转换成为视觉语言。把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之处巧妙地转化出来, 让它有意思、有思考, 能耐人寻味。

三、藏书票表现语言

现阶段的藏书票多数用木刻与铜板进行表现, 因这两种制作技法被广泛使用, 其中我更为钟爱木刻这种表现语言。因木刻作为书籍制作技术被使用上千年, 具有独特的造型美感, 我国传统版画艺术为我们汲取提供了便利, 尤其木刻中的黑白语言, 单纯而强烈, 也可有变化多端的灰色, 丰富而细腻。黑白木刻利于表现简洁有力的造型, 丰富的线条与夸张形体相结合, 黑白两色也不失形象的趣味, 更是刀味的形成, 有偶然效果的同时也经得起仔细推敲。

在当代环境背景之下, 表现技法要适合自身藏书票的主题, 要符合自己的创作形式, 在探索中需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不仅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还要与阅读中的问题相结合, 同时创作出富有我国民族特征的艺术风格。表现语言的选择则是为了更好表现这些做努力。

综上所诉书籍是人类财产中的重要部分, 藏书票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展现。藏书票不仅可以表示票主的拥有权与个性, 还可以借着书籍的传播来传达更多的信息, 使得书籍富有更多的艺术气息。它不仅能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审美还能为欣赏者传递心灵上的慰藉。

摘要:藏书票15世纪时起源于西方, 20世纪时开始传入中国。藏书票上带有藏书者姓名与记号, 以示对书籍的拥有权, 通常贴在书籍的扉页上面, 是微型的版画作品。文章通过描述藏书票的特征, 阐述代表艺术家所运用的表现语言, 通过对藏书票的实用功能、创作主题、表现语言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藏书票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藏书票,实用功能,创作主题,表现语言

参考文献

[1]苏新平.版画技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马丁·霍普金森.藏书票的故事[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04.

漫谈京剧艺术写意性 篇9

法国的罗纳曾经说过:“任何一种艺术, 一朝放弃它特有的引人入胜的方法借用别的艺术方法, 必然降低自己的价值。”艺术是生活的反映, 不同的艺术形式, 对生活反映也就有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被京剧艺术搬上舞台的生活是经过提炼、夸张、变形、凝缩等艺术处理的生活, 不是客观生活的原生态, 而是像国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写意化处理。写意化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手段。它要求舞台上表现的更多的是艺术家主观的体验, 和艺术化理想化的处理, 追求的是写意化的神韵。它可以无舟无浆, 即在舞台上表现出轻舟荡漾、骏马奔腾的景象;可以三五人百万雄兵, 六七步走遍天下;可以在灯光如昼的舞台上, 惟妙惟肖的表现夜间格斗搏击;可以无针无线, 而使观众感到针飞线舞。以人们熟悉的《白蛇传》为例, “游湖”一场, 是许仙和白娘子、小青在西湖岸上岸下的活动, 然而, 除了用灯光点缀一下外, 并不特别需要真船真水, 而只靠梢公一把浆和演员们的随水飘摇的舞蹈, 就把人们带入到风光旖旎的西湖边, 带入特定的规定环境中。《水漫金山》一场, 则忽而是陆地, 忽而是水中, 忽而是十几人代表的天兵天将, 忽而是十几人代表的蟹精鱼神, 既没有大量实景的堆砌, 也不用大量演员登场。在剧场里, 处于京剧舞台中心位置的演员们的一举手, 一投足, 一段行腔, 一句话白, 便往往给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 引起他们无限的遐想。

京剧艺术不是追求对客观生活逼真的模仿, 它的埸面、情节、动作、语言乃至服、化、道都是经过写意化处理的, 因而它就具有独特的风格, 产生具有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韵律美和程式美。这就是京剧, 写意化是梅兰芳表演体系的突出特征, 是京剧艺术的精髓所在, 是京剧的重要艺术手段, 也就是罗纳说的“它特有的引人入胜的方法”。忽视这一点, 或者妄自菲薄, 认为这是不真实甚至落后的东西, 往往就会事倍功半, 出现非驴非马, 长不像冬瓜短不像葫芦的失败剧目。

曾经看到这样一出经过重新改编处理的反映青年男女坚贞爱情的古代戏, 导演盲目模仿话剧写实手段, 满台大平台立体景, 道具堆砌, 布景充塞, 逼得演员纵有十八般武艺难以施展, 虚拟性写意性的表现手段在这里全无用武之处, 人们理所当然地很难承认它是京剧。

当然, 不少京剧艺术团体在新剧目上颇有成功的经验。大连京剧院排演的新编历史京剧《风雨杏黄旗》, 受到各方面一致好评, 就是成功一例。这是出描写深怀草根情结的江湖莽汉李逵, 与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官府小吏宋江在接受招安问题上的冲突和碰撞的悲剧。这台戏推出后, 从大连演到北京, 又演到济南、演到上海、台湾, 并在中央电视台直播, 获得中国京剧节金奖, 受到各方面好评, 被称为“观众满意, 专家满意, 领导满意”的“三满意”作品。而这出戏的成功, 除了剧本、演员的成就外,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就是导演在艺术的宏观把握上的能尊重京剧的本体, 重视运用京剧的声腔, 京剧的程式, 尤其是京剧的写意性等京剧特有的艺术手段, 并通过这些艺术手段刻画出了一群生动鲜活的人物, 揭示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风雨杏黄旗》在京剧写意性的把握上是多方面的, 仅从舞台装置上来说, 它并不像很多新排的戏那样, 为了所谓的出新, 盲目的搞大制作, 叠楼架屋, 堆砌钢材木材, 满台实景。全剧八场戏, 除了天幕运用一些变幻的景片外, “评画”、“谏兄”、“审案”“遗恨”等几个主要场次表演区基本是一桌两椅外加一个带基座的旗杆, 舞台的大部分空间充分留给了演员, 这种借鉴传统京剧“一桌两椅”的写意化舞台处理, 给演员的唱念做舞留下了极大的发挥余地。而画外音、透明画幕、蒙太奇手法的衔接、利用灯光进行场景转换等现代手段的运用, 与全剧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为全剧增添的魅力。这种重视舞台的写意性、重视京剧程式化、虚似化、节奏化的表现方法, 既很传统, 又不失现代气息的风格, 使这台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漫谈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方法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是一项随着语文教学活动发生而存在的教学技能艺术。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都存在一些问题:随意性大, 一节课多的可以提几十个问题, 少的只提几个;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 实效不高, 很少有学生回答, 或者回答不到点上。那么, 我们该怎样进行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呢? 下面笔者谈谈做法:

一、问题要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为此, 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切入点, 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 使他们形成心理“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 (问题) 时, 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例如我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 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 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 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 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解决了。

二、问题要难易适度, 有启发性

理想的提问应该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老师在讲授课文之前, 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要坚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有“一桶水”的观点, 根据不同的课文区别对待。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 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 既让学生“知其然”, 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而设计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问题过大、过难。这样的问题, 全班谁也回答不了, 最后只好由教师代答。另一种是问题过小、过易。这是不可取的, 如作者是谁, 是哪国人或哪个朝代的, 等等, 没有任何思考价值, 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三、提问要把握契机, 活跃思维

提问必须抓住时机, 借机诱发, 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效果。若没有抓住时机, 或者错失良机, 提问就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 启而不发。而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 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技巧上绕圈子, 搞循环, 而应采用比较新的方法, 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 把握提问契机, 以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而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四、问题要化难为易, 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 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 课堂冷场, 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因此,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 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 则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 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 以降低难度: ①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 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②作者这样评论古人, 目的是什么? ③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④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 使学生由易到难, 由已知到未知, 循序渐进, 逐步理解原来较难的问题: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五、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 具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并紧密联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 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 重点解决了, 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 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 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干脆利落。

六、提问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展思维的空间, 又培养发散思维。例如教学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一文后, 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文中在不同的时间段描写景物的看法,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这几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问”, 让学生想得“深”, 想得“广”, 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上一篇:饮水安全存在问题下一篇:学校文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