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艺术

2024-06-26

新课程教学艺术(精选十篇)

新课程教学艺术 篇1

一、不断“充电”以补充能量

观念更新, 靠学习内化;知识更新, 也要学习积累。学习是老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课程改革把音乐、美术综合为艺术课程, 并融入了戏剧、舞蹈、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段, 这当中作为原有的音乐老师很多知识是欠缺的, 特别是现阶段很多音乐老师在学校就读时只主修音乐中一门专业, 或器乐或舞蹈或声乐, 除主修专业以外, 其他的只懂皮毛, 至于听力与视唱、欣赏课的教学更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近似于空白, 再加上美术、书法、影视、语言等艺术知识缺乏, 要适应标准的综合性教学要求是很难的。要跟上时代步伐, 就必须学习, 除了学习还要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时刻要有一种危机感, 让自己适应社会, 顺应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

二、理解课程目标, 转变观念

现阶段音乐老师都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培养专业化人才, 学校组织的合唱队、舞蹈队等兴趣小组, 一则为应对各种比赛;二则为学生考艺术学校或特长生做准备, 而忽视了学生的音乐感觉和鉴赏能力、表现与创造能力及道德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下的艺术课程, 在目标定位上, 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为目标;在教学方式上, 强调“双主体”互动;在评价上, 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能力, 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程度差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 不能只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教, 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 应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

本期我在新田二中249班上课, 课题是民歌欣赏。首先我简略地介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接着引导学生欣赏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民歌。在欣赏小调《脚夫调》时, 我让学生模仿乐曲的腔调, 现场表演, 随后我提问:“同学们, 刚才那个同学所演唱的也是今天我们所学民歌中的一种体裁, 大家说说是哪一种?”众生答后, 我总结:“对, 是民歌中的小调, 它的音乐特点是悲伤、婉转低沉, 表现了对已故亲人的怀念, 那么我们请那个同学再说说演唱时所伴奏的乐器有哪些, 好吗?”那个同学兴致勃勃地说了一些民族管弦乐器, 有二胡、唢呐、笛子、锣、鼓等, 我及时表扬了他, 并介绍中国的一些民间乐器, 鼓励同学们收集更多的民间文化资料, 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三、克服客观条件限制,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贫困县区的音乐老师, 除了自身很多素质有待提高外, 相对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客观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表现在:

(1) 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 如情感体验、表现创新能力、表演能力等。教学设想再好, 但大部分同学根本就无法也无能力参加, 那么这节课也是失败的。

(2) 大部分同学们生活在农村, 群山环绕、信息闭塞, 接触的知识面也较狭窄, 再加上经济的限制, 他们缺少一些同龄人拥有的电脑、复读机、CD机等现代设备, 也导致他们的情感体验、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3) 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齐全。按照标准的综合性课程教学, 学校必须准备一间音乐教室, 一间舞蹈室及若干乐器和民族服饰等, 要达到这些硬件设施现阶段全部齐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面对困难, 只要我们用心对待, 心里有学生, 把他们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就一定能克服, 本人就此提一些肤浅的建议:

(1) 充分了解各班学生的素质情况, 他们的个别差异及程度差异。只有在了解的前提下, 才不会盲目地、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过程, 而是根据他们的情况, 适当地设计一个框架, 具体情况再具体分析。课后及时作好笔记, 总结这一节课的不足和所得。例如现在很多学生连简谱都不认识, 模拟唱视唱法教学谈何容易;老师不了解的情况下, 勉强学生跟琴哼唱旋律, 不但达不到效果, 而且让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 看到五线谱表就头痛。遇到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放慢教学速度, 利用柯尔文手势复习一遍简谱, 并设计一些旋律让他们练习, 这些旋律须具备趣味性。

(2) 灵活运用现有各种教学设备, 提高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 并激发其兴趣, 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 但当学校不具备这些条件时, 就要能借则借, 不能借就自己动手制作。比如2004年我在毛里中学任教时, 上了一节欣赏课《民歌赏析》, 当时需准备相关的民族服装, 而学校又欠缺, 我就根据所学的缝纫知识, 带领学生到裁缝室 (学校开了裁缝课, 有专门的裁缝教室) 自己动手制作服装, 边制作边介绍它们的特点及该民族的舞蹈风格, 制作完后让部分同学穿上各类民族服饰, 随音乐翩翩起舞, 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看、听、唱、跳等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在上《祖国啊, 我的母亲》一课中, 导入时我首先设计了一种情景:老师诗歌朗诵、学生欣赏电影片段 (背景音乐:《祖国啊, 我的母亲》) , 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鼓励学生即兴模仿和表演唱, 跟随老师大胆地唱出对祖国的热爱, 并引导他们找出难点, 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看、听、唱、跳、说等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整合能力。在缺少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农初中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错的范例。

(4) 允许学生评价当节课。以前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 学生不管是否乐意, 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各种知识, 其效果可想而知, 学生就像一部机器, 等待主人发号施令, 缺乏主观创造性。新课改强调应该允许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评价这节课:我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希望老师以何种方式上这节课?对于老师来说可能会增加很多麻烦, 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艺术课标指明, 艺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人文主题, 强调轻松愉快, 但并不是不要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要处理好这一切矛盾, 无疑向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能力上提出了挑战, 特别是农村艺术课, 由于每班人数至少在60人以上, 上起来会觉得很吃力, 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探索, 有条不紊地进行, 才能处理好诸多矛盾。

五、加强横纵联系, 提高教学质量

横:指学科之间、校际之间, 课任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经验, 用艺术综合化这一理念, 开展实验课评课、座谈等多种教研活动, 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

纵:指同样一节课在不同班级进行时, 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 应及时分析总结。

论新课程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2

课堂提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它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也是“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里的“重要”,对于教学而言,就是指提问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而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习惯性提问,未经设计,随意提出,满堂问,形同口头禅;表面性提问,一问齐答,场面热烈,实则空洞;惩罚性提问,对精神不集中的学生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使学生视提问为畏途,等等。我认为,要高度重视课堂提问这门教学艺术,不仅要对问题本身进行精心设计,而且要注意问题提出的方法和技巧。一.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训练

一般来说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判断智力层次,确定智力是正常、超常、或低常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是提高提问水平的必要步骤。

1.比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思维方式。就是将两篇相同类型的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可以是段与段之间也可以是全文之间的,例如《蝉》和《贝壳》组成的《短文两篇》在学完后通对比后可以了解中心,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生命引发出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但又有写作方法和感悟的不同。这样就能比较直观、清晰、深刻的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课堂抢答,实现思维的敏捷性

如教鲁迅的《故乡》时,通过提前预习,学生很快就能在标题下课文导读中找到“变”这个字。学生就可以从这个字入手把握小说的整体内容,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既然是小说,所以学生马上会想到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就可以根据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应问题:小说重点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人物、环境、“我”回乡的心情等变化等几个方面),学生又可以根据这些“变”的内容,提出了相对应的问题:

a、文中写了哪些人物的变化?这些人物是怎样变化的并且说明了什么?

b、故乡的环境是怎样变化的并说明了什么?

c、文中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我”回故乡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强调教师的在课堂中起到引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到一个“变”字,其余的都让学生自己抢问抢答,进行比赛,最后评出“思维敏捷高手”,这样学生不仅成了课堂的主体,而且个个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既紧张又生动活泼。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学习兴趣。

3. 迁移,实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现在很多课上都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如教《珍珠鸟》的过程中,大家知道文中的“我”对小鸟一家都很好,精心的照顾,为它们添食加水。就可以问“文中的我精心地照顾珍珠鸟一家,那么你认为我们现在该为大自然做些什么。”这样就延伸到现代人对大自然的破坏,对动物的残害等社会问题。另外还可以继续延伸到人与人相处上,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上,这样范围就逐步扩大。从单纯简单的内容记忆到知识灵活的应用。同时学生的理解及思维也就变得多元化、灵活。

4.设陷,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教学周素珊的《第一次》,文章中强调“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那是不是说所有的“第一次”我们都该尝试?这时,需要把学生从陷阱里拉出,教会他们要用批判的观点、批判着看待问题,做人一定要明辨是非。让他们明白好的“第一次”,有益的“第一次”我们才应该多尝试,像杀人、放火、偷盗、吸毒等这类不良的“第一次”就坚决不能尝试。因此得出结论:生命中的有益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5.设疑,发展思维的独创性

尽可能在学习时提出问题,但也不强求人云亦云的解答,只要有自己独创性的见解,能够自圆其说。比如《社戏》中“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是渔火”,“料想”已是肯定,“也许”却是不肯定的假设。为什么两个词要放在一起?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又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了洁身自好和守身如玉的情操,一直受到人们称赞,而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人有和以往不同的看法。他们却认为,这样的想法有时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良好人际关系发生冲

突,不能在社会交往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就是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交际中,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你又是怎么想的呢?你又会怎么做呢?

另外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也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所谓换位思考:是指人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不自私于自己的主观立场,而是善于改变思考的角度,兼顾当事各方的实际情况、思想感情,对所用方法权衡利弊,使思维更客观、科学、合理。

记得在教学文言短文《买椟还珠》时,一直以来的说法是:讽刺那些做人或做事只看外表,没有重其内在的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比如说你是否也有这样的观点或想法?你还有其它独到的见解吗?先让我们站在郑人角度想,他一直就是对做工精致的盒子一见倾心,这样看来郑人的“买椟还珠”那就是在情理之中,买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东西,这时旁观者对他投来的嘲笑、讽刺反而让我们觉得可笑,别人说什么也就说什么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立场与见解,随波逐流;再站在楚人的角度想,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从中寻找出路,就只能在外包装上等一些附加产品上动足了脑筋,这也是向自己的促销成功,拓宽市场经营有了一定的飞跃。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经常性的进行健康的换位思考训练,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创性,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人文性,为人提供科学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理顺现代生活中困扰青少年乃至成人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对和谐社会也可以做出一定的贡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出质疑是发现和创造的基础,但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是永远不会有创新。在新课程的大前提之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只有强烈问题意识会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没有问题也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的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一直停留在事物表面与形式。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立足于文本,又关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领着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深入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作者要表现的写作意图,也能增强学生自身的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钻研。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质疑氛围中,让他们学会思

考,培养他们质疑的意志、品德,并指导最佳质疑解难的方法,真正实现语文课以学生为主体。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提问策略

1.切中要害,启迪思维。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2.捕捉信息,开拓思维。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当讲到洞天美景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仙人盛会图,可作者为什么不让自己也融入美景中呢?”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道:“诗歌贵在含蓄,所以作者不愿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尽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像……就像……”我接过话茬:“就像维纳斯的断臂,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美好的想象,这也就是所谓„残缺美‟吧.是吗?”那个学生显得很兴奋:“对、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作者自己太喜欢这幅画了,他怕自己入画惊动了神仙,破坏了美丽。”我接着说:“就像冬天的一个早上,你推开门准备去上学,却发现满地是一层无瑕的白雪,你站在门口,实在不忍心挪动双脚去破坏那洁白,是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虽然我明知学生的答案与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对学生带有创意性的思维,必须给予热情的鼓励,及时捕捉学生答话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延伸疏导,说出学生想说不敢说,不知如何说的,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这正是提问中的引导艺术,“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3.巧选角度,变中求异。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

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4.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又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化难为易,深题浅问。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

6.此意在彼,直题曲问。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教《美丽的西双版纳》,我采用曲问法,假设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正带着游客游览西双版纳,那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美景?这样提问,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来当导游。

7.多层设问,化整为零。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点就要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实质。

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生物教学中新课导入的艺术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 新课导入

生物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难的,好象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万事贵乎始”,就像将要看一本好书,如果它写在第一页的内容简介或者书的开头,写得十分精湛,你肯定会产生一口气想把它读完的愿望。因此精彩的新课导入,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达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普遍爱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教师如果结合生物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授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给学生讲“修道院里的奇迹——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的故事,他细心地选择了七对不同品种的豌豆种子,进行培植、杂交,经过8年艰辛的劳动和反复实验,逐步得出了遗传因子(现称基因)及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重要概念,揭开了基因分律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学生听后,不仅为孟德尔的严谨治学精神所感动,而且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注意力非常集中地被老师引入新课。

二、生活情境导入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认识。如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时,通过教材结合问题探讨、直接问学生“植物为什么会向着窗外生长?”等等,这样,教师的导入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兴趣盎然,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悬念导入法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在授“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节时,可这样设疑导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呢?新的物种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创设的悬念情境为新课顺利进行铺设了一架桥梁。

四、诗文导入法

选用恰当的诗文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在欣赏、分析诗文的愉快氛围中产生兴趣,有利于新课的进行。如在授“受精作用”一节时,可引用宋朝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从而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五、直观导入法

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实物、模型、标本、书中插图、动态图画或生动语言的描述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如在上必修③科学家访谈介绍孙儒泳院士谈“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可放一段录像: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2480多亿元,死亡3600多人,给我国的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接着让学生考虑:生物要想生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等等。为这本书的学习埋下伏笔。学生们顺利地启动思维,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六、形象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特异性免疫”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想一想,在古代,为了御敌城堡有几层保护啊?我们知道从外依次是护城河、城墙、官兵。其实护城河与城墙就相当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那么官兵就是第三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怎样御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这样把古代城墙等实物与人体防线类比,十分新颖,具有创意,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下生物情境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是实现高质量生物教学的具体化,对于课堂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教学路子才能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侯喜瑰.浅谈生物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 .保定师专学报,2001,(4)

[2]蒯国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3]刘艳燕.华中师范大学 《浅析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2008.1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沟通艺术 篇4

沟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受者、需要传递的信息是这一过程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发送者在发送信息前需“将其意义符号化, 编成一定的文字等语言符号及其他形式的符号”, [1]即将信息进行编码。相反, 接收者在接收信息后, 需“将符号化了的信息还原为思想, 并理解其意义”, [2]即对信息进行译码。编码与译码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对信息编码及译码的能力受个人的背景、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信息的传递需要一定的媒介物, 如文字、语言、图画、身体动作等, 信息发送后, 接受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作出反应, 这种反应即是对信息的反馈。教学沟通作为沟通系统的一部分, 有着以上基本相同的沟通结构和过程。那么, 怎样才能促进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师生沟通呢?

一、创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减少师生情感阻隔

师生情感阻隔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上不能沟通, 难以融合, 不易接触的病理现象”。[3]它是影响教学沟通最主要的消极因素。教师要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 尽量消除与学生情感上的隔阂。

1.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态度、兴趣、热情,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融洽师生关系的建设从表面上看来需教师与学生作出同等努力, 但实际上, 它主要取决于教师素养。教师素养“首先就是教师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 [4]掌握了扎实的学科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就能“不把注重的中心放在所教的知识上, 而是放在学生的身上, 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思维活动以及他们在脑力劳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上”, “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5]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讲课就像在跟学生议论”, “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 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 他向学生提出问题, 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 [6]由此师生关系自然很融洽。另外, 教师要避免以自己的身份、职务为基础与学生进行沟通, 而要真正放下架子, 敞开心扉,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加强沟通, 增进交流。

2. 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证明, 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往往心情舒畅, 思维活跃, 容易突发奇想, 有利于个性的发挥。目前, 我们采用的大多是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 课堂纪律诚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保障, 但威严的课堂往往使学生失去主动性, 失去与教师沟通的愿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放下架子, 做学生的朋友, 非常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上教师真诚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热情的话语无疑是学生心灵解放的“催化剂”。学生的心灵解放了, 才会思维敏捷, 个性飞扬,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与教师沟通。

二、正确处理编码与译码关系, 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教学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 这种矛盾长期以来似乎很容易被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忽略。有的教师认为, 只要自己选用了合适的教学策略, 所传授的知识就定能被学生接受、理解。一旦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时, 教师往往从学生身上寻找原因, 而忽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忽略让自己的“教”符合学生的“学”的特点。更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仅仅是展示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场所, 只考虑自己水平的显示, 而把学生当成课堂的配角, 忽视学生学习的效果, 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这很显然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为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使教学沟通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 学习效果增强, 教师要处理好教学沟通中编码与译码的关系。前面已经提过, 信息传递成功与否, 是看其经过编码与译码两个过程后, 能否意义较为完整地到达接受者的信息系统, 这取决于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是否有共同的背景、经验。教师在对知识信息进行编码时, 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文化程度、经验范围、认知方式等方面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译码的选择性、自主性。师生间能够沟通是基于彼此的共性, 但正是师生间的差异才使得沟通更有意义,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情非常了解并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及丰富的人生阅历。

教师将信息编码后, 具体到课堂上, 还要注意学生译码的质量。在教学沟通中, “传必求通, 而通的关键因素在于接受者能否最终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内部加工,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7]教学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新的知识信息建构到自己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去。这一过程需要头脑内部独立的思维活动, 所以, 教师安排教学时间和节奏, 一定要合理, 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不能整堂课都快节奏, 另外平时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方法和能力。

三、激励学生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后继教学

信息反馈是教学沟通中的重要一环, 教师要调动学生反馈信息的热情,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断对自己的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中学历史课上学生的信息反馈主要是通过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回答来实现的。如何激发学生反馈信息的热情呢?

1. 教师要加强提问的艺术性。

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特点, 寻找‘认知不和谐’的梯度, 根据这些梯度, 来确定提问的内容”, [8]使提问恰到好处。“认知不和谐”即指新输入的知识信息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不和谐。“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语言、概念、事实之间引起不和谐, ‘认知不和谐’会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共同去研究他们所遇到的问题”。[9]教师提问可以学生的“认知不和谐”为切入点。

另外, 教师提问时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引而不发”, 殊不知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自己没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要想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作出积极反应, 则应在设置问题时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问题的难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让学生处于“跳一跳, 摘桃子”的状态。

成功的提问不仅仅要以其是否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和谐”及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评判标准, 还要看提问的方式是否新颖、独特, 过于程式化的提问使学生非常反感, 以致不愿开动脑筋并回答问题。教师的提问一定要让学生有某种程度的新鲜感和陌生感, 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例如, 教师可将“你怎样评价查理大帝”这一问题的提出作以下创新:先用幻灯片打出一幅以查理大帝的灵魂正在接受天堂的称量, 而一个魔鬼正在企图把查理的灵魂拉入地狱为内容的画面, 然后问:“按西方宗教的说法, 有的人死后灵魂会升入天堂, 有的人死后灵魂会被拉入地狱, 同学们认为查理大帝的灵魂是该上天堂, 还是该入地狱?”相信这一新的问法一定会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使他们的积极性陡增, 而学生在讨论查理大帝灵魂该上天堂或下地狱时就是在评价查理大帝。

2. 教师要有良好的“听德”, 并维护学生的自尊。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真诚地倾听, 不能“虚假倾听”和“不健全倾听”。“虚假倾听”表现为“表面倾听而实际未听”。[10]“不健全倾听”“表现为教师只倾听能满足自我需要的声音”。[11]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却在神游, 这即是一种典型的“虚假倾听”, 它表现出教师对教学新理念的生搬硬套, 认为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 走走过场, 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教师“虚假倾听”的态度是对学生的极度不尊重, 势必大大减弱学生的表达欲, 从而从源头上切断信息的反馈, 阻隔师生沟通的进行。“不健全倾听”实质是一种歧视性倾听, 它导致师生交流只在极少几个学生间进行, 而大多数学生则被老师冷落。这种歧视的态度必然打击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觉得老师除了追求正确答案外, 根本不关心学生的情感和其他想法, 有种“请君入瓮”的感觉。因此, 教师在倾听时一定要有真情实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信息积极反馈, 是为了以其为依据, 及时调整后继教学。若没有对后继教学的调整, 任何反馈信息都是毫无意义的。一位教师讲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这一内容, 当讲到人们群众为解放战争付出很大牺牲时, 他请学生介绍刘胡兰的事迹。一名学生这样介绍:刘胡兰为了革命事业放弃了家庭和孩子, 她在牺牲前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了一封感人的信, 说到这里, 同学们都笑了, 老师示意他坐下, 这名同学很难为情地坐下了。这位老师继续请其他同学介绍……显然, 这位教师没有注意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利用, 当得知学生易把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人物混淆后, 教师可以借机和学生一起归纳各英雄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 这样, 信息的反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历史课堂中,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眼神、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非语言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评估、调控。如上课学生目光呆滞、眉头紧蹙并作搔耳状时, 教师就要考虑是否自己讲课太快或太难了, 并及时控制授课的速度及深度。

总之, 沟通是教学的灵魂, 没有沟通, 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不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师生间的沟通显得更为重要。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懂得教学中的师生沟通艺术,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教师独白”问题, 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2]苏勇, 罗殿军.管理沟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3]杨帆.偏态性教学行为和心理质性研究[A].大学教育科学, 2004, (4) .

[4][5][6]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7]黄志梅.运用人际信息沟通,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A].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第21卷) , 2005, (3) .

[8][9]阚维.关于课堂提问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02, (1) .

新课程教学艺术 篇5

(黎明

贵州德江

煎茶中学

565201)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传播、思维引导、认识提高、能力培养都是经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必须讲究艺术性、科学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炼。怎样才能增强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性?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要去探讨的一个问题。那么,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这个角度加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历史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人们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同一语言,由不同的人表达出来,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就说明,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语言表达一定要讲究艺术性。而对以教学作为自己主要社会实践的教师来说,语言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的知识传播、思维引导、认识提高、能力培养都是经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那么,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历史教学语言

历史教学语言分为一般教学语言和历史专业语言。一般教学语言是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比如叙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描述历史人物形象,阐明历史概念的特征,揭示历史的规律现象以及组织教学等,都需要使用一般教学语言。历史专业语言是指正确运用历史专业术语,即历史学科的专门用语,这些专门用语是由历史基本概念组成的名词体系,每个词都有其特有的定义域,是不能随意使用的。如,人殉和人牲、沙俄和苏联、女王和天皇等等。历史专业语言除历史术语外还包括一些习惯用语,如指着历史地图说明方位时,不应说在左面、右面、上面、下面,应说在西面、东面、北面、南面。又如时间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若只说数字则认定是公元后,如果是指公元前某个时间,那么,“公元前”三字不可省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历史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的语言。它同时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自身的语言修炼和语言技巧。我国著名的历史教育学家赵恒烈先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材对当时变法内容的归纳,而不是当时颁布变法法令的数目。应该这样说,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共有四点。另外,教师在讲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时,不能说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就是“民主”和“科学”如果这样说,就显得非常不严谨,应该说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后期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这样就显得严谨又专业。

(三)语言用词必须要简练、流畅

历史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简练、流畅,不要懒婆娘裹脚又长又臭,讲了半天,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这不仅达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而是自己费力不讨好。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流畅。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也特别注意语言的简练,他在论述封建社会开端于战国而不是西周时说:“虽有一双燕子,但也不能算是春天”这些简练的语言,非常形象深刻的说明了历史问题。因此,语言的简练、流畅,从某种程度来说,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认识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简练、流畅还有助于学生记忆巩固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保持长久记忆。

(四)语言用词必须生动形象

历史课堂语言应该形象生动,要讲出色彩,讲出声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清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变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因此,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听起来就是艺术的享受,而枯燥平淡无味的教学语言犹如给学生奏响一首吹眠曲。学生听起来浑浑噩噩,不知所衷。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一半,也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要求。一代伟人毛泽东就特别注重语言的技巧。如教师在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时,不妨巧用毛泽东的话:“根据地至于红军,就像屁股对人一样重要”再如教师在讲到国民党统治下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时,也可以巧用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横批“国民万税”。通过这幅对联,更加深刻的讽刺了国民党统治,把收刮民脂民膏的丑恶形象揭露得淋漓尽致,真是入木三分。

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历史人物的对话,如:在讲到戊戌变法失败后,袁世凯利用两面手段出卖维新派时,可以利用谭嗣同和袁世凯的对话,一天深夜,谭嗣同悄悄来到法华寺,密访袁世凯,并直截了当地问,“天津阅兵的事你知道吗?”袁世凯说:“有些风闻。”接着谭嗣同拿出光绪帝的手诏给他看,并说其来意:“现在只有你可以救皇上,你如果不愿意,可以向太后告密,你肯定会升官。”老江湖的袁世凯一拍胸脯,正色道:“你把我袁某人看成什么人了啊?你我同受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皇上厚恩,大家都有救护的责任。”还说:“阅兵时只要皇上到我营里,传号令杀贼,杀个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但是,袁世凯当晚就从北京到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通过这段对话,就把口蜜腹剑的老江湖袁世凯这种卑鄙的伎俩揭露得淋漓尽致。从侧面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软弱的一面。另外,在讲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时,可以把新旧北大进行比较,例如:旧北大实质上是一处官僚养成所,由于学生多为京官子弟,毕业后也是当官,因此教员称学生为“老爷”;学生称教员为“大人”。教员们不从事研究,只为养家糊口;学生们更无心学习。教员:“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请向左转!老爷们请向右转!老爷们请向后转!”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教员:“老爷们好!”众生:(齐声)“大人好!” 教员:“老爷们辛苦了!”众生:(齐声)“升官发财!”这就非常生动形象揭示旧北大面貌。从而就会促进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这种面貌的大学,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呢?通过这种还原历史人物的对话,不仅生动形象,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三、历史教师必须要加强语言的自我修炼

要想成为一个幽默风趣的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炼。那么怎样加强自身的语言修炼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不断加强本专业的学习,加深功底。只有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育技巧的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因此,我建议历史教师要多看一些名人传记、回忆录和历史小说等方面的书籍。

(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笔者了解到,有一些历史教师,除了本专业的书籍外,从来不喜欢看文学方面的书籍,从而使得自身知识面过于狭窄。我建议历史教师除了本专业书籍之外,还可以多看小说、诗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等等。因此,要想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历史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才能够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

(三)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一些教师一走上讲台,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口才的锻炼,还要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大家知道,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嘴上功夫。有了一套嘴上功夫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加锦上添花。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历史教师也要不断的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因此,要想做一名在课堂上深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老师,就一定要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还原历史。用优美动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充满个性激情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从而使自己努力做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行美以感目”,使教学语言充满无限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艺术 篇6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原本可以讲得很生动有趣的课文,但完全由于教师不善于口头表达,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沉闷死板。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试着把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归纳为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四个特征。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的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

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鲁迅先生讲过,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语文课就是这样,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我曾听同事说,她听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的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有的甚至在下面大呼“催眠曲”,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下转第56版)

(上接第55版)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幽默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让我们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概括: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音美,要讲普通话;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的技巧和艺术。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是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工具。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愿课堂语言艺术最终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艺术 篇7

一、当前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一) 教师:教学手段不全面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 中职英语课堂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学科魅力。回顾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不难发现, 大部分教师未能有效结合多媒体资源优势, 采取的教学手段不够全面, 多媒体辅导、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全面推广。大部分英语课堂仍然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吸引不了学生兴趣, 师生之间的互动局限于提问, 缺少有效交流,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未充分体现。

(二)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 很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是非常好, 英语基础并不是非常理想,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因为不好意思开口或者怕说错而不敢开口, 逃避课程学习, 出现厌学、乏学的现象。教师在黑板上写重点句型, 学生在下面记笔记, 没有对知识进行优化整合,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有些学生也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二、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一) 情境教学法, 激发学习兴趣

为改变学生学习兴趣淡薄、不配合课堂教学的不利局面, 教师可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利用情境表演、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 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营造活泼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

中职学生年龄多在16~18岁之间, 本质上来讲还是小孩子, 喜欢活泼新鲜的内容。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 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 利用生活感悟导入英语课程的学习。比如, 圣诞节时, 教师可以教学生学唱Jingle Bells这首耳熟能详的英文歌曲, 在班级里面举行圣诞派对, 派对上, 让学生用英语问候交流, 品尝圣诞美食, 感受西方节日气氛。

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交际, 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难题在于语言环境的缺乏, 课堂上学习的句型、单词, 生活中没有使用的机会, 很快就会忘记。语言来源于生活, 英语学习也应服务于生活, 脱离生活的语言教学, 如同无源之水, 绝对无益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英语情境, 为学生提供了英语交流的机会, 能使学生获得语言内化的空间, 巩固所学知识。

(二) 翻转课堂, 提升学科魅力

翻转课堂是近几年非常火热的教研话题, 众多学科都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重构教学流程, 再现教学活力。中职英语教学也可尝试翻转课堂模式, 提升学科魅力, 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翻转课堂强调教学视频的有效应用, 提倡探究式学习、混合式学习、自助式学习的综合应用。

以“自我介绍”写作课为例, 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本节课写作活动时, 教师可以遵循如下步骤: (1) 教师录制5分钟左右写作教学视频, 视频主要为学生介绍本次写作要求、写作方向以及可能用到的单词、句型, 例如“My name is...”“I come from...”“I graduated from...”“My hobbies are...”等等; (2) 学生课下观看视频后, 尝试独立写作, 提出并记录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获得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带领学生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

相比较于传统的英语课堂, 翻转课堂的不同在于学习流程的重建, 推崇“课外+课堂”的教学方式。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 能延伸教学活动的空间与时间, 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手段的巧妙使用对于翻转课堂的建构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应善于借助网络技术, 通过创建学习群组的方式, 利用微信群、QQ群, 监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 总结学生的学习意见, 及时获得教学反馈。

(三) 合作式学习, 促使学生参与课堂

新课程教研改革反复强调“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 中职英语课堂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解决学习主体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 论者发现, 学生对于自己反复思考得来的答案总是记忆犹新, 而对教师再三重复的单词、句型、语法知识并不一定听得进去。太轻易获得的答案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造成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轻视。教师可采用合作式学习的方式, 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参与课堂学习, 铭记知识内容。

例如, 在Festivals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将课堂交给学生, 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组织学生成立共同探究小组, 教师可采取如下步骤: (1) 将班级学生分为4~6人的小组, 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负责组员的沟通、向教师反馈小组合作情况; (2) 以小组为单位, 完成节日调查活动, 搜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来源、庆祝方式、节日的意义、文化影响, 对课文中提到的节日做出补充介绍, 将调研结果做成书面报告的形式上交给教师, 并准备成果展示课件; (3) 教师组织成果展示活动, 重点展示教材中提到的节日, 开展“中外节日大家说”的演讲活动; (4) 学生比较整理的节日资料与课文所介绍的内容有什么异同,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 (5) 引入课文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借助互联网、图书馆、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 搜集学习所需的资料, 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增强了动手能力, 亲身参与英语学习, 提高了英语实践技能。

情境教学法、翻转课堂以及合作式学习为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但是教师除了对课堂教学活动多加关注之外, 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豪感,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成就感。除必要的期末考试等检测方式外, 教师可采取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估手段, 为学生提供评价自主权, 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提升教学实效。

改变当前中职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 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同样需要学生的配合。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容易, 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都不是一件简单之事。如何有效地突破学习主体对英语课程厌学、乏学的不利局面, 仍旧需要众位教师的实践探索。

三、结论

当前中职英语课堂存在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基础较差等症结, 采用情境教学法、翻转课堂、合作式学习有助于打破教学困境。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 应适当组织教学评估改革, 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习评价中,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高效英语的构建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付出,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仍然需要众位教研工作者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雷慧.中职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考试周刊, 2007 (9) .

[2]黄建鸿.职业中等学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英语辅导, 2006 (10) .

初探艺术课程中音乐教学的新模式 篇8

魅力一: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学生的注意力聚焦

在音乐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将音乐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学生自然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例如, 在教学《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 首先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祖国的美好景色, 以此引起他们的好奇, 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在学习歌曲这一环节中, 我再将根据歌词意境制作的种种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们的情绪很快被吸引而高涨起来, 接下来在给歌曲伴奏、创编这一环节, 我将学生进行分组, 各组自编伴奏和动作, 然后用多媒体分段播放歌曲,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艺, 这样学生不仅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还乐在其中, 乐不思蜀呢!

魅力二: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学生得到眼耳口的享受

充满美感的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 不仅能自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还能使学生饱眼福、耳福与口福, 满足学生眼耳口的需求。

魅力三:信息技术的利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音乐在一般人的认识里也许就是一种声音, 如何让孩子乐于接受呢?最好的办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 引导学生学习音乐。

魅力四:信息技术的利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果, 还对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 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 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歌曲中美的形象, 获得美的体验, 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想象力, 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放声歌唱。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 加强了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 融视听为一体, 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宽了学生理解音乐的思路,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能深刻地理解音乐形象, 感受音乐内涵, 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幽默艺术 篇9

一、课前幽默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形成智能的重要动力。所以, 课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次上课前, 我发现班上学生不知什么原因, 个个没精打采, 课堂气氛沉闷,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上课。我问学生:“猩猩最不喜欢吃什么?”同学们纷纷讨论, 各抒己见, 争论不休。此时, 我的目的已达到。只听见一个学生说:“我只知道猩猩喜欢吃香蕉, 至于不喜欢吃什么, 还真不知道。”我笑了笑说:“不是香蕉 (相交) 会是什么?平行啊!”通过上面这一番幽默的互动, 调节了学生的心情,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间有了了解, 有了融洽的关系, 才能在教与学上产生共鸣。

二、课始幽默

开始上课时, 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从课间活动中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幽默的方法, 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 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例如, 我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 在课的开始, 我对学生说:“今天, 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一听说要讲故事, 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听的故事上来了:小猫和妈妈去市场买菜, 回家的途中遇到了小猴和小兔。小猴问他:“小猫, 你们买了什么菜啊?”小猫不假思索地说:“买了三只鱼鸡!”小猴和小兔哈哈大笑。小猫赶紧改口说:“不, 不, 是三只鸡鱼!”小猴和小兔笑得在地上打滚。小猫见了, 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同学们, 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这时学生马上回答鸡和鱼是不一样的东西, 不能合在一起说。于是, 我马上进行小结:俗语说“物以类聚”, 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相同的东西才可以放在一起, 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合并同类项。通过这个生动的引例使学生马上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学习效果良好。再者就是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中幽默

一节课四十分钟,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持久, 课中充分发挥幽默的功能, 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涌起和保持下去。我在讲矩形、菱形、正方形三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联系时, 发现矩形没有的性质菱形却有, 菱形没有的性质矩形却有, 也可以说它们的性质互补。这时, 可以引入拟人的说法:“假如我要做媒, 我一定把菱形介绍给矩形, 他们的结合, 会产生出一个非常优秀的正方形来。”学生听后都会心地笑了, 笑声中对菱形、矩形、正方形三者的性质和关系加深了理解, 增强了记忆, 甚至会在脑海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影响。又如讲到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时候, 为了让同学们易于理解, 我想到了把这部分内容加入适量的生活实例, 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其中,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概念就是费尽力气, 左重复右强调还是不懂“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叫自变量, Y为因变量”话音未落“老师, 怎么看是谁随谁而变呢?”我当时一愣, 忽然想到让他们先轻松一下, 便说:“那我问你们, 咱们要想买长裤, 是裤长随腿长变化而变化, 还是腿长随裤长的变化而变化呢?我若给你们一条2米长的裤子, 你们每个人都能马上长出两条2米长的腿吗?”大家哄堂而笑。这只是开句玩笑话, 随后师生共同举出总价钱与物品个数 (单价一定) 的关系, 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等。渐渐地看到了同学们紧锁的眉头展开了, 看到了他们的笑容, 这些微笑告诉我他们会了。枯燥的数学需要幽默, 学习数学也应该联系生活, 这样既轻松又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甚至难点。

四、课尾幽默

一堂课临近“尾声”时, 学生注意力较分散, 心神不够宁静。此时, 教师的课堂练习要有趣味性, 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合并同类项”这节内容时,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式练习:请每一位同学都写出一个单项式, 并找到自己的朋友, 再试着与他交上好朋友。以游戏的形式作为这节课的结尾, 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本节课又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还有一次, 我用一块小黑板在讲习题, 突然, 一阵风吹来, 黑板掉在了地上, 这时恰好响起了下课铃, 我不失时机, 幽默地说:“看来黑板也想休息了, 下课!”师生在开心一笑中完成了课堂教学。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正如药丸外面裹上了一层糖衣而不苦口一样, 幽默给枯燥的数学知识也裹上了一层“糖衣”, 使学生乐于接受。幽默是一种“强化剂”, 可以激活思维;幽默是一种“催化剂”, 可以化解矛盾。幽默为数学课带来了春的暖流, 让数学课充满了笑的活力。激趣、启悟、固知、纠错, 一切尽在笑声中。

摘要:数学课以理性见长, 由此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一本正经”的严肃与紧张, 较之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更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我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不妨适时地幽默一下, 让学生乐一乐, 对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润滑知识教学均有好处。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 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幽默进行教学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幽默艺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新课程教学艺术 篇10

一、教法调控

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 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 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英语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用教学方法对英语课堂教学加以调控, 首先, 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 追求教法的新颖性, 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 英语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 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 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 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 让学生积极活动, 主动参与,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路, 学生走路,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 独立地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教师如同戏剧导演, 可千方百计利用机会、实物、电教设备、课堂游戏、讲故事等方法设置情景, 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与舞台让给学生, 在真实或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诱发学生充分训练, 培养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其次, 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堂堂用、年年用, 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 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英语教学实践证明, 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 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 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学习情绪低落。反之, 教师如果能够根据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热情兴而不衰。总之, 英语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才能对英语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

二、兴趣调控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 总是学习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因而, 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以趣激疑, 以趣激思, 那么, 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心理学认为,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英语知识中的新异之处, 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 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英语知识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人文、地理、历史, 风俗及风情等。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 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 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 在学生面前展示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或创造具体的英语故事情境, 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 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英语课堂问题的趣味性、科学性、启发性和灵活多样性, 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积极地思考, 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有效地控制课堂。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走进学生, 了解学生的爱好, 所设计问题就能够“投石激浪”, 既可以激发兴趣与学生的求知热情, 启迪思维, 真正体现问的艺术, 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又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以充分的交流, 使课堂气氛处在教师预定的控制之中。

三、语言调控

英语是一门语言, 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英语教学中, 知识的传播, 思维的引导, 认识的提高, 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更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英语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 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 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基本功、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 符合逻辑, 遵循语法, 通俗流畅, 学生才能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 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 内容具体, 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 音量适度, 语速适中, 有节奏感, 音乐性浓, 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使用语言讲究艺术性。一口纯正、标准、流利的英语, 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多听原声磁带, 多模仿英美人士发音, 平时应用准确、清晰、响亮、圆润的声音练习英语口语, 这样的语音才具有魅力, 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 语调是语音的扩展和升华, 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如果在课堂中采用变换语调进行英语教学, 学生就注意力集中, 反映灵敏。如在教学“What is the time?”这一句式时, 应根据上下文的情境来确定它的语调。譬如你问时间的心情是焦虑的, 应用降调;但如果你还躺在床上, 睡眼惺忪时, 应用升调;长辈问小辈时应用降调;而小辈问长辈时, 为了表示客气、礼貌则应用升调。抑扬顿挫的语调可以体现故事情节的跌宕或作者感情的起伏。而且, 体态语在英语教学和实际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态语言即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外表修饰等非语言行为来传情达意的一种交流手段。体态语不仅能代替语言交际功能, 而且能扩大交流范围, 表现或掩饰内心情感, 丰富语言, 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 简洁明了, 提供大量信息, 深化表达内容。英语课堂上, 教师领读单词时, 走下讲台, 进入学生的“空间领域”, 可以控制课堂, 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 使课堂变得有生气。做听写练习时, 教师一边念一边适宜的走动,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如果这时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行为不当的时候, 对待这种行为, 只要教师表露出开始向这个学生走去的意向, 就会使这个学生不当的行为迅速的改变。此外, 英语课堂中幽默生动的语言必然会拉近师生的距离, 而师生间感情的输入必然会引发课堂上师生间感情的自然交流, 这不仅使知和情统一起来, 而且使得课堂上的英语交际活动、句型操练得以顺利进行。在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就愿学、乐学, 注意力容易集中, 就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使整个英语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

四、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 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 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 精神抖擞, 目光有神, 满怀激情, 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 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这种激情的感染, 精神振奋, 情绪高涨。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 情绪低落, 两眼无神, 则学生也将会情绪低落, 甚至睡意朦胧, 对于教师的讲授听而不闻。

其次, 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 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 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 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 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教师的最佳情绪状态, 是学生产生最佳心理状态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上课时进入“角色”, 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英语教学, 真正用情去讲授, 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 将全身心投入英语学习中去。在这样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教师教学生动活泼, 思路流畅;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思维活跃。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便处在教师积极主动的情绪调控之中。

五、反馈调控

英语虽说是一门语言, 但不是母语, 缺少语言环境。信息反馈尤为重要, 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 教师讲、学生听, 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 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 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因此, 要对英语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 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信息反溃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 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师生共同活动, 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 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 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 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 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 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哪些已达到了目标, 哪些还有差距,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 扬长避断, 亡羊补牢。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 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 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 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 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 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 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英语教学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 创设种种情境, 采用多种形式诱导学生作出及时反馈, 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势利导, 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就能够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 就能够使英语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六、机智调控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对于这些偶发事件, 若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 做到临“危”不乱, 处变不惊, 快速作出反应, 当机立断, 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化被动为主动, 有效地调控英语课堂教学。

上一篇:短信提醒系统下一篇:示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