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提问

2024-05-30

巧设课堂提问(精选十篇)

巧设课堂提问 篇1

高效课堂对于教师的要求是目标明确、准备充分、教法灵活。课堂教学提问对于目标明确来讲,就要求教师的提问经过精心设计,不管从正面还是反面设计问题,都要经过严谨的构思、反复的推敲。只有摸清学生的实际,紧扣课标,掌握丰富的材料,才能使课堂提问难易适度、立意新颖,具有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准备充分对于课堂教学提问来讲, 要求教师提问设计问题时环环相扣,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通过不断追问、设计情景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刺激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利于调控学生的学习精神状态,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巧设课堂提问方式是教师教法灵活的一个重要体现。教法灵活要求教师的提问不是简单的直来直去, 而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转一个弯,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否则,学生就会感觉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除了高效课堂构建对于教师的要求之外, 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要求教师优化课堂提问。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 全国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我校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学校在制定出高效课堂一般性评价标准之外,也提出高效课堂基本模式,即“六环节”模式。高效课堂环节如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总结拓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创设情境用于引入新课。其作用是设置悬念,通过留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及求知欲。通过设问,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的重点设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背景联系起来,或把学生有强烈探究愿望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师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如若不然,提出的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对于提问环节,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时机成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独创性问题,这类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能够激发学生独创性、新颖的思维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因势利导。此外,在提问环节,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面要广,注意提问时的停顿及抑扬顿挫。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把握好提问的环节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在独立思考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先行设问,但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青少年好强的心理特征,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表扬积极独立思考的学生。教师可以每堂课留出时间让学生发问,对于疑问,教师可根据问题做出判断是否带有普遍性, 可以考虑个别或当众解答。对于简单已授知识不应粗暴的回绝,教师应当亲切、耐心地回答疑问,进而构造宽松、和谐、无疑的高效课堂。

在合作交流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提出探究性、比较性问题。通常这类问题超出单一学生的认知范围, 教师通过问题引发思维的碰撞,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在比较异同事物理解问题的过程中打开思想的大门。最终,为课堂增添活跃的氛围,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阐述性的问题可以在展示提升环节呈现。教师在课堂教学快要结束时,可以利用阐述性问题让学生总结重点、难点,从而把握学生对当堂知识的理解程度, 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教材, 领会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 理清知识丰富内涵及合理外延,同时要有大量的习题储备,以做到有选择地、适时地提问。

在总结拓展环节,教师应注重延伸问题的设计,进而激发学生课外的思考和探究。同时,对于提出的问题应当少而精且具有一定的深度。问题的设计应当激起学生的思考,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高效课堂是强化教学效果的保障,课外适当延伸能够为学生对以后所学知识的掌握做准备,最终为课堂教学服务。

巧设提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2

巧设提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作者:王丹红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了解、分析和探索,设置一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讲授新课、编排练习、总结归纳等几个环节的有效提问,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互相竞争、争先恐后、你问我答、巧问妙答的轻松气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提问数学课堂教学

巧设提问,成就精彩课堂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62-2

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恰当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还可以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教师通过适时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诱导和提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师生之间的有效问答,还可以作为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获取真实反馈信息的手段,这将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矫正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高中生物学教学成为有效教学。

策略一:课堂提问难易度和层次梯度的把握

有些教师张口就是一个问题,随意性太大,什么都要问,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上是提问,实际上是“灌输”。还有一些教师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很少提问成绩差的学生,或者提问时没考虑题目的难易,随意点学生提问,这样没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获得足够的教学反馈信息。所以要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种力量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努力的学习。在问题设置过程中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梯度,能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在复习渗透吸水原理时,设计一组问题:提问1:渗透装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成熟的植物细胞哪些地方具有渗透装置的条件?提问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若把洋葱表皮细胞先用盐酸处理,再做实验,能否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提问3:在做上述实验时,若用KNO3溶液代替30%蔗糖溶液,则镜检时,能观察到质壁分离,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这是为什么?提问4: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人体细胞没有液泡,所以人体细胞不会发生渗透作用,这句话对不对?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这种“阶梯式”提问情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的意义。

策略二:课堂提问时机和节奏的把握

提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抓住关键点,明确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教师的提问事先应有所准备,不要临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不利于对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整体把握而且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问题应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会创设一定的情景,提出一两个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问题。比如在讲细胞核时,用细胞结构模型先复习上节课内容后,学生自然而然注意到还有个在中心部位的结构——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没学习,由此自然引入新课。而在课堂进行中的提问要注意抓住重难点,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比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一节时,当学完三种运输方式后再提问三者的区别,引导学生列表比较,此时学生马上就能把刚学的分散的知识点加以小结,及时突破了本节难点。课堂将要结束时的提问要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为课外延伸做好准备。比如学完酶的特点后提问,家里的加酶洗衣粉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效果最好?又是由酶的哪些特点决定的?不仅帮学生巩固了新学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此外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语速适中,问题清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得懂,提出问题后要保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要因为怕冷场而匆匆改叫其他同学补充回答,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回答紧张甚至失去回答的兴趣。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要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不可对答错的学生白眼相待,甚至讽刺挖苦,但也不能无原则的赞美。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给他(她)指明努力的方向。整堂课设置的问题不宜过多,力求精简。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策略三:设置的问题应具备启发性和趣味性

问题的设计一般是以旧知识为铺垫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复习旧知识,并有机地把新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就高中生而言,吸引他们的不是课本中已有的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必须是具有启发思维的、富有训练价值的。例如某教师一上课就问学生:“什么是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是什么?”等,没有任何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对此类机械化的提问提不起兴趣,因为这些只要机械记忆就可以了,不需要动什么脑筋。真实有趣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提问和问题,才能带领学生进入

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活动中。

此外,有效课堂提问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普遍发展是现代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备”学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路性提问,提出偏难的问题;对于中等生,采用锻炼性提问,提出稍难性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采用鼓励性提问,提出较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可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2.注意降低问题难度。

教师要善于把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巧设“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巧设“坡度”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

3.注意提问的灵活性。

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回答。在提问过程中,就同一内容,学生回答的角度、思路及语言表达彼此之间不尽相同,与老师之间也不相同。此时教师要在辨析学生答案正确性的同时,灵活迅速地接受其中有益信息,相应调整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切忌“削足适履”,将自己的答案定为唯一标准,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以致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4.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被肯定和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巧设提问让课堂生机无限 篇4

参考众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现场与实录,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提问方式:

一.逐层递进式提问

文以载道, 虽是老调重谈, 但或许它能为我们教师不迷失自我, 指一条小径, 或许还能让我们在文本品析的大气候中, 新找一个出气的所在, 当然更希望新课标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目标能更深入人心。

附:《行道树》教学设计

一.导入

观看一些城市行道树的图片 (较美方面的课件展示) , 你能为他们写一段文字吗?内容不限。

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所写的有关行道树的文章 (板书课题:

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梯度, 像“爬楼梯”一样, 让学生从易到难逐层思考。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 可依次设计以下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善变) 其“善变”的特征有哪些? (变得快而蠢) 他善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宗”是什么? (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 是什么因素使他一变再变? (将军的威势) 作者讽刺的仅仅是一个将军或者一个警官吗? (作者讽刺的锋芒不是简单地指灵魂卑劣的“变色龙”, 而直指造成这种病态的根源———专制的沙皇反动统治)

这样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 逐层深入, 把人物形象、文章主题分析得

行道树) , 了解一下他是如何看待行道树的, 思考行道树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读、品、悟

1、自由朗读课文, 摘出关键句, 抄录在摘记本上。

2、自主品味。 (1) 学生默读, 把握文章内容。 (2) 相互质疑交流, 讨论辩析, 品读文章, 加深理解。

3.从行道树身上我们能想到什么内容 (展开联想) , 探讨主题。学生谈对行道树的感情, 加深感悟。

4、感情品味。 (1) 请一位学生选深刻透彻。

二.启发诱导式提问

当学生思维随着文章内容的学习趋于平静的时候, 用启发式提问, 犹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例如: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小说《甜甜的泥土》结尾这样写道:“一夜之间地温回升, 冰雪消融了, 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 渗入大地”。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 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 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这里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想想:小亮妈妈把糖裹在怀里都没化, 怎么一夜之间地温回升, 竟然高过人的体温 (37度左右) 呢?这现实吗?学生一定说

读一段, 学生自由评读, 老师指导, 把握语感。 (2) 请学生读 (男女或小组) 体现个性美与整体美, 达到情感共鸣。

三.在实战演练中悟出教育意义

1、请几位学生朗读课前自己的习作, 谈感受 (为肤浅的认识而惭愧, 为行道树的高风亮节而讴歌) 。

2、请学生再看几幅画 (行道树遭商家破坏的情形) , 对这些人写一句你的心里话。综

马雪松, 教师, 现居广东珠海。

不现实, 老师追问:文章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学生思考, 老师接着启发:我们暂且不管地温回升奶糖融化是否现实, 这留给同学们课下去实验去考证。现在我们只是从文学角度分析小说这样的结尾具有怎样的特点?生:出乎意料、耐人寻味;师:为什么说出乎意料、耐人寻味呢?生:作者让奶糖融入大地, 告诉我们至亲至爱, 像大地一样宽广, 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老师总结:同学们理解得很透彻, 文章结尾, 作者别出心裁, 奶糖融入泥土, 变成了“甜甜的泥土”这一新奇的构想, 提升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形象地告诉我们“亲情无价亲情无限”。

这样的启发式提问, 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自觉形成。

三.总结对比式提问

总结对比式提问激发学生对与内容有一定联系的文章的主题、写作方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展开类比或对比分析, 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都是写于贬谪期间, 都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可以让学生联系相关内容, 具体比较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并说说哪一位的思想更值得赞赏。

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充分认识到古代政治家以民为本的高尚思想, 也有了对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分析的自觉性, 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情境追踪式提问

即创设情境, 以一个问题为起点, 沿着一条思路追踪提问。例如《孔乙己》中对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理解, 可用下列方式提问。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多次写到笑, 你能体味笑背后的辛酸吗?假如你生活在孔已己的周围, 你会怎么做, 联系下列问题想一想:

1、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 没有帮助, 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2、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 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3、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有何艺术效果?

追踪式提问逐层解析, 环环相扣, 有利于学生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挖掘,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答题习惯。

五.探究讨论式提问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的分析, 使思维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例如《范进中举》中, 情节发展到范进喜极至疯, 众人束手无策, 有一个报录的人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 最后办法奏效, 救了范进。针对这个情节, 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讨论:作者让报录人提出解救范进的办法, 有没有值得回味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总结:这样安排对揭示主题有更深更广的意义, 说明当时痴迷功名的人很多, 他们历尽坎坷一旦实现愿望, 喜极而疯的现象很普遍, 这种现象报录人看得多了, 所以很自然的提出了解救办法。

再如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题: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学生讨论后总结:三味书屋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再有“书没有读成, 画的成绩却不少了”;还有“后来, 因为要钱用, 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 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可见三味书屋培养出来的人, 却是这样的趋炎附势, 这样的批判是深刻有力的。这就使学生思维水平得到很好的提升。

六.转换迁移式提问

想问甲问题, 先从乙问题开始, 达到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是一篇内涵丰富的名作, 所包含的主题意义重大:作者真诚地赞扬了孩子们率真自然的天性, 同时抒发了自己想回到童年的愿望。要让学生感悟这样的主题, 从他们的年龄角度来说, 确有一定难度, 联系到这是一篇书序, 是作者为《子恺画集》写的序, 我设计问题如下:《子恺画集》这部画集的名字太平淡, 你能联系这篇序的内容给画集换个名字吗?学生思考讨论后会有这样的新名字出现:《黄金时代》《金色童年》《纯真时代》《蜘蛛网落花》《舐犊情深》。通过换标题的形式, 同学们理解了这些画作中包含着作者对孩子们率真自然天性的赞扬, 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主旨。

七.拓展发散式提问

拓展发散式提问可以让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扩大视野、启迪智慧。

例如学习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咏雪兼送别的诗歌, 又是一首边塞诗, 学完这首诗, 可以就势提问:大家还学过或者知道哪些咏雪诗、送别诗、边塞诗。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把不同风格的送别诗进行对比, 如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表达诗人对友人去处的向往, 诸如此类, 举一反三, 从而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巧设提问在新课标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5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即疑问,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性行为,往往只在我们潜意识中发生着,我们自觉地在“疑问”的时候进行着提问。人类教育史上的“万世师表”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的“启发式”和“产婆术”无不是在“提问”中进行。从目前教育理论界的研究看,课堂提问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课堂提问必须走向“对话”。“对话”围绕问题而展开,“对话”是一种英语教学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行为原则。

纵观目前中小学英语课堂,在提问这一行为上,师生参与的机会严重不公。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的提问,片面追求问题的数量和提问学生的覆盖面, 这样容易使问题针对性和提问的质量受到限制, 虽然课堂气愤是很活跃, 但是提问往往流于形式.长此以往, 教师就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可持续性和创造性.教师成为唯一的主角,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答问的状态,很少有机会主动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开放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敢于质疑教材、教师、甚至教法;改变提问角色,强化学生提问,取消课堂中教师提问的“专利权”,改单向提问为多向提问。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了解一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方法及作用。

一、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1、2000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指出: “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而有效提问的作用正符合大纲的要求.其次, 由于问题具有目标明确, 任务具体的特点, 会迅速吸引学生的知觉, 因此,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可以从外部控制学习者的注意, 并诱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 促进学习与保持, 从而提高效率.再次, 通过问题的设置, 教师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可以检测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度, 协调 “教” 与 “学”.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关键。

⑴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⑵问题意识与创新关系。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⑶问题意识与新课改。新课改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改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出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了新课改的落脚点,本人根据初步 1 研究及探索, 在运用提问形式进行表达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问要有梯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并使学生通过分析, 对比, 归纳, 综合,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2)发问要有亲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3)答问处理要得当.所谓答问处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答问和及时调整提问方式的方法技巧.在回答的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允许说完,再适当点拨;要适时纠错, 适当宽容;要恰当评价, 表扬为主.(一)尊重学生的思维

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尚未形成 在回答参阅型和评估型的课文理解问题以及实现情景问题时, 因思维与语言表达不同步而可能会出现语言或逻辑错误(或失误),听答时, 教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另外, 由于语言本身存在一种功能由多种结构表达的现象, 教师要容许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 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表述观点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适当点拨不但是可以的, 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如学生对问题本身理解不透彻, 教师可以适当重复问题, 换个角度提出问题或解释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答问时遇到的语言困难, 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 学生的思路中断时教师旁敲侧击以保证学生的思路畅通.(二)提升学生的思维

不同的教学阶段, 英语教师的纠错策略应有所不同.英语课堂提问多为课堂程序性的提问, 学生的应答主要是模仿, 操练和简单的替换练习, 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保证语言信息的正确输入, 提问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并纠正错误, 适时纠错能保证学生学得标准的语音, 语调和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和语法规则, 为进一步的语言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程序型的提问都要立即纠错, 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的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不是放任学生的错误.要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尽量采取答完纠错的方式.答完明示纠错既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又能使包括答问者在内的全体学生及时知道错在哪里, 如何改正;.(4)归纳要巧妙.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 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 强化他们的学习.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 认识的明晰与深化, 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有效提问的实施(一)备学生设计问题

1.对学有困难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这种问题的内容明确, 条件充分, 只需要用唯一答案明了准确地回答, 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并为高层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如在教完新目标《go for it》Book 2 2 Unit8值日生连续提问旁边的同学

II have read Little Woman,have you read Little Woman?转向又一名学生Has he read Little Woman?What about you?How do you like it?What’s it about?

以上均属于低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这些问题相对较浅, 适宜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容易使他们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设疑形式上, 可采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gren)提出的两种师生交往形式:

A.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B.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2.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发散性的问题, 答案是开放的, 它并不追求唯一的答案, 但它要求学生整理和整合大量已经学得的知识, 并想象和创新.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 可深入提问.以新目标《go for it》Book 2 Unit7为例,(1)How do you like the story about Chang E Flies To the Moon?(2)Do you think the humans could travel to the moon one day?

(3)What spirit do the people need if they want to make their dream come true?

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高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为发散性和概括性较强, 更适合中优生, 能给予他们冲刺的机会, 教师除了在问题难度上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 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顾及学生的特长发展.(二)备课内容设计问题 1.按顺序进行课堂提问

对于时间顺序明显的课文,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按时间顺序进行提问,对于逻辑性强或说明性的课文可用逻辑顺序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思考.

2. 直观形象的课堂提问 运用简笔画,幻灯片,实物等进行课堂提问,可使形声结合,增加刺激强度,增强接受效果.如学习《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通过师生互相制作milk shake 的过程,学生体验到了制作的快乐,也体验了用英语描述了整个过程的成就感:T: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1: First, I bought some fruits such as apples,pears,bananas and so on;and then peel the bananas ,cut them up into pieces T(turning to S2)next, What should you do? S2: Next, put them into the blender, pour some milk and ice-cream, T(Turning to S3)later, How do you finish that?S3: later, turn on the blender, a few minutes later, turn off the blender, you can taste it.3.比较,联想进行课堂提问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 对课文中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的两种性质不同或相似的对象, 情节用比较法进行课堂提问更合适.如教比较级, 我叫上几名学生走上讲台对比他们的身高.

T: Tom is tall,but,John is a little taller,Who is taller of them? S1: John is taller than Tom T: but,Jim is much taller than them,Who is the tallest? S2: It’s Jim,Jim is the tallest of three。

学生逐步在游戏中掌握了形容词的比较级和形容词的最高级

联想性的课堂提问是一种联系实际, 并诱发想象的提问法.新教材的题材的多样性和现实性 3 较强, 这使我们在授课活动中更贴近现实生活, 令课文内容栩栩如生.(二)备课时设计问题 1.开场预测设疑

俗话说, “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一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总能让学生有所期待, 因此, 为了高效的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可设置一些导向性的提问.让学生以pair work, group work 等形式来进行讨论, 并回答一些与主题有关的问题.2.课后开放性的提问

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后, 便进入运用语言知识的阶段, 这样, 可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模拟活动性的问题或角色扮演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提出督促学生积极思考, 集思广益, 互相讨论, 自由提问, 自主学习, 更使学生的合作融洽.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基本上是以林格伦(H.C.Lindgren)所提出的多网状形式呈现.C.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D.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 并且促使所有成员相互交往.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提问: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2、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问。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具体实施:

1、注意培养学生自己阅读和预习课文的好习惯,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2、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3、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给学生提问的钥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4、充分发挥课堂争议,师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和新课改的推进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不仅主动思考现成的问题,更乐于主动地设置一些新的问题。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学习的动机也才会更加的强烈。

(三)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那么这种主体地位将无法发挥。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一个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他就不会去思考、去探索,也谈不上会有什么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的实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它不仅从根本上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还把这种精神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上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为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培养,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作了简单的论述。我们相信我们仍会有更好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也在是实践中保证学生更多的听到自己的声音, 学会提出问题, 成为主动学习者, 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巧设课堂提问 突破教学难点 篇6

【关键词】课堂 难点 提问 效率

所谓难点提问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难点处,巧妙的设计问题,或者对难点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帮助学生踢开这块学习的绊脚石,从而加快教学进度,解决其他学习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提问法,能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让他们在享受排疑解难的成功感的同时,激起了内心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其他相关知识。所以,在遇到教学难点时,教师先不要急于把答案或者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先巧妙的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行跨越这道学习的障碍。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针对难点知识提问呢?

一、针对难点,进行层递式提问

在备课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经验,罗列出教学难点,并且把这些难点知识设计成一个大问题,然后再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通过问题层层地推进、解决,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我们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设计出有坡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攻克难关,他们会充满快乐、满足与自豪,这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探讨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引导。相反的,如果老师为了突显重难点的重要性,而提出一些难度非常大的问题,使学生无法回答,整個课堂就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与生机,而提问的初衷也没有达到。

二、针对难点,进行探究式提问

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知识的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所以,针对教学难点,老师可以像进行科学探究似的,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找到答案或者总结出结论。作为教师,我们只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提醒,就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针对难点,进行比较式提问

针对一些难点,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者以前学过的类似知识,提一些具有比较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突破难点。

每一个知识的素材都不会是绝对独立的,因此,可以在与这个素材相关的知识点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异同来进行延伸性学习,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但在用此种办法进行教学时,老师首先要清楚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包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它自身的生长点有在何处,而这个生长点是否已经植入了学生的大脑之中,学生的大脑当中有没有这个生长点。也就是说,应该从学生已有或现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具有开放性、延伸性的提问方式逐步引出新的知识,“要让知识从学生的思想当中流淌出来,而不是我们灌输进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和面对新问题具有的可拓展的程度,从而使提问的延伸性得到合理的发掘。从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提问,不仅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可以自由的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在对比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针对难点,迂回的提问

这种提问法的妙处就在于其问在此而意在彼,所以,针对教学的难点知识,老师可以抓住一些关键内容进行迂回提问。例如:在一节课的结尾处,让学生复述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时,老师可以在重难点处提出问题,给予适当的提醒、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印象中最深刻的几个知识点,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也可以通过精心布置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强化课堂知识,并琢磨出这堂课的重难点所在。

五、难点提问法要注意的问题

老师一定要把“提问”这个好办法用在刀刃上,即把问题提在关键处,提在难点处。这样,才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帮助他们集中精神,全力攻克难点知识的阻碍,充满激情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活动当中去。只有在学习中没有困难了,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思考。这样,他们的求知之路才会顺利,才会愉快。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提问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所提问题应该带有悬念

虽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是老师提问的目的所在,但是老师不能只以突破难点为目的,因为如果把答案给学生,虽然同样可以帮助他们突破难点,但是,这会失去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那样得到的结果,就只有一个答案或者结论而已。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围绕教学难点设计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去进行思考和讨论,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习的主体活动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得到提高。

(二)多提引导、提示性的问题

教学中,老师的提问不能只让学生回答一些“对”与“不对”,或者“是”与“不是”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根本不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样自然也难以真正帮助他们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在针对教学难点提问时,老师应该多问“为什么”,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巧设课堂提问 篇7

一、巧设开放式提问, 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古语云:“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打开课堂思维之窗, 放飞想象的翅膀, 以知识点为起跳板, 让学生到太空翱翔。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也是广大师生所期望的。再如, 以教学认识梯形为例, 把梯形置于四边形的系统中来类比, 引出梯形的概念。首先给出一组图形, 其中有两边都不平行的四边形、一般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梯形, 提出如下问题: (1) 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是什么? (2) 我们已经认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是什么? (3) 最后一个图形与我们认识的图形对边不平行”的本质。笔者按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 这样不仅突破了难点, 更有利于弄清同类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会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更加透彻, 学生的课堂生成也显得自然流畅。

二、巧设开放式提问,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数学教学通过动手操作, 把活动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 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概率的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从事试验, 收集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 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 消除错误感觉。比如:小明和小亮星期天去公园游玩, 被公园门口的一种游戏所吸引, 其游戏规则是:如图, 是一个转盘, 交一元钱玩十次, 在转转盘之前, 自己先决定按正数还是反数, 然后转一下, 转盘停下后, 找到指针所指的数, 从这个数开始, 数到与该数相同个数的位置, 凡数到17这个位置的交摊主3元钱, 数到其他位置的得相应钱数, 请你从概率的角度, 并结合实际图形, 说明小明和小亮玩这各游戏能赢吗?

不能赢。因为若转出9和17, 不论正数还是反数, 必输, 若转出其他数, 输赢概率各为50%。但输时交3元钱, 而赢时只得一元钱, 其他钱数无论转出的数是多少都得不到。因此, 转的次数越多, 输的钱越多, 有的学生很可能认为只要运气好, 就能赢, 要消除学生的错误感觉, “转盘”能有效的让大家体会概率的意义。

三、巧设开放式提问, 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古诗有时反映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点的本质, 引入古诗来创设题的情境,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 在讲解勾股定理时, 我们可以引入古诗《池葭 (jia) 出水》“湖静风平六月天, 荷花半尺出水面, 忽来南风吹倒莲, 荷花恰在水中淹, 入秋农夫始发现, 落花距根二尺整, 试问水深尺若干?这是数学中的一道趣题:有一个正方形的池子, 池中心一株荷花, 露出水面半尺, 当南风吹来时, 荷花倒在池边, 它的末端刚好与水面一样平, 当荷花落下距根二尺, 试问水有多深?巧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巧设问题情境,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 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 才能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

四、巧设开放式提问,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复习课中, 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问题1:在平行四边形中, 能作一条直线将其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学生1:只要画出它的一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即可。学生2:也可以过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中点作直线。学生3:只要过对角线的交点任意画一条直线都可以。问题2:对于矩形、菱形、正方形, 是否也有类似的画法?为什么?多数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 原因是这些图形是一个共同点特点:都是中心对称图形。问题3你能否用两条直线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割成四个部分, 使含有一对顶角的两个部分面积相等?问题4对于问题3, 满足条件的直线有多少组?从中你发现有什么规律?通过这样的提问, 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高涨, 回答问题争先恐后, 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在不断地成功与失败中享受学数学的乐趣, 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再如每次学生解题完成后, 我都会提出以下类似问题: (1) 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此题, 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2) 此题用到哪些知识, 运用的方法有哪些? (3) 你还见过哪些题与些题类似? (4) 你不能够迅速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 以后你再解决此类题时有什么经验要告诉大家?通过这类问题的逐步参透, 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 促进反思习惯的养成, 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学习的乐趣。

学无止境, 教无止境, 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 教师应该领会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提问这一重要环节。总之, 巧设开放性问题, 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数学现实,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 并作出各种猜想,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初中版[J].2008 (3)

[2]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J].2008 (1-2)

巧设课堂提问 篇8

一、诱导型问题创设方法

问题创设:小明家门口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 小河的中心有一块巨大的石头, 巨石的西面7米和8米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棵柳树, 巨石的东面6米和4米处分别有一棵枣树和一个稻草人, 试将文中提到的各个事物的具体位置画图表现出来.通过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画出文中事物的具体位置?需不需要考虑顺序问题?应该先画什么?

文中的距离和方位是如何体现的?很明显, 这个问题需要运用数轴的知识, 如果不能确定小河的走向及巨石的位置, 槐树、柳树、枣树和稻草人的位置就很难准确地画出来, 小河的东西走向在图纸上表现为从左到右, 由此引发教材中数轴的正方向和负方向概念解释, 而小河中心巨石的位置也引发教材中数轴原点的概念解释, 与此同时, 7米、8米、6米和4米的距离也很容易让学生想到以一米为单位长度的方法, 为教材中数轴的等距离要求做铺垫.

这便是诱导型问题创设的例子.诱导型问题创设, 需要教师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将抽象的初中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情境来进行讲解, 提出与初中数学概念相关的问题, 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将关注点从情境转到具体的初中数学知识上来, 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加深对初中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渗透式问题创设方法

问题创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而各种各样的成语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浮光掠影、揠苗助长、镜花水月等等, 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成语, 那么, 哪些成语所讲述的故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呢?哪些又是一定不会发生的?哪些是不一定发生的?还有哪些成语所讲述的故事是不一定发生的?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感受概率”一章, 就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来讲解, 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些有趣的成语来充分了解到什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对事件的发生概率问题有了充分的判断能力.另外, 学生在判断成语的确定性之前, 必然需要运用一定的语文、历史知识, 充分了解成语的意思及背景, 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渗透式问题创设要求教师们将枯燥的初中数学问题与不同学科相互结合, 这样既增加了问题的趣味性, 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兼顾到各门学科, 减少偏科现象的发生, 体现了新课程概念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

三、趣味式问题创设方法

问题创设:《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做了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 花果山称王、大闹天宫、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等等.而最让我们佩服的, 是他有一个专属武器———定海神针.定海神针的神秘之处, 不仅在于它的威力无穷, 还在于它可以变大变小.如果你可以穿越到齐天大圣那里, 看他手握定海神针的中间部分, 说一句:“长!”定海神针的两端就开始无限延长, 而当他双手放在定海神针两端时, 它就纹丝不动.请结合初中数学知识解释其原因.很显然, 这个原理可以在苏科版教材“线段, 射线, 直线”中找到.

目前穿越剧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初中生尤其喜欢看, 当我们将“穿越”一词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时, 相信有不少学生会因此而提起兴趣, 死板的初中数学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活跃.很多教师会抱怨自己讲一个知识点讲了不下三遍可还是有好多同学一无所知, 学生不认真听课让教师在初中数学课上事倍功半.这与学生的所处年龄段有关, 很多学生可能长期在上课, 对上课不怎么感兴趣, 但是他们却对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话题感兴趣.初中数学课堂上应用流行语, 可以加深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印象, 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也会加深, 也呼应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与时俱进.

四、日常生活式问题创设方法

问题创设:夏天天气炎热, 而打开风扇会给我们带来一丝凉爽, 当风扇运转起来的时候是什么形状呢?同学们上学的路上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它们的轮胎又是什么形状呢?请列举出其他跟风扇和轮胎形状相同的日常生活用品.这样一来, 苏科版教材中“圆”的知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跟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了, 与普通教学模式相比, 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创设可以将抽象的初中数学知识具象化, 让学生轻松明白自己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了什么.很多学生说课本的知识枯燥, 不实用.而日常生活式的提问就是将书本中的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 一方面更加容易理解知识,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识的使用价值, 让学生知道知识不只是用来考试的, 还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且简单易行.

其实, 教师和大多数初中学生一样, 早已厌倦了枯燥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只是照教材念的授课方式万万不可取.一次简单的创新, 一个巧妙的问题创设, 可以将死气沉沉的教学课堂变得生气勃勃, 也可以让学生不再对初中数学课如此排斥, 何乐而不为呢?聪明的教师永远懂得大胆地去做课堂创新, 给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加点颜色, 我们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中国有句古话, “万事开头难”.一个有创意的开头能迅速激发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因此, 初中数学课堂可以通过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出专业复杂的初中数学知识, 让枯燥的初中数学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方法,创新,兴趣

参考文献

巧设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篇9

一、精心设计情境, 用问题开路

巧妙提出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有了问题, 学生就有了思考的动力。从课堂开始, 教师就精心设计疑难,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在教学五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时, 教师设计了游戏情节:把准备好的两个纸盒——1号盒和2号盒拿出来, 告诉学生要跟他们一起玩个小游戏, 请他们仔细观察 (教师操作从1号盒里拿出三小朵放在2号盒。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谁能猜到这两个盒子里原来各有几朵小花吗? (学生摆手表示不能) 教师再提问:为什么不知道呢?想要知道两个盒子里各有多少朵小花?必须知道哪些信息?

巧设问题不仅可以为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 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其独立思考, 把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转化为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二、选准新知的切入点, 以问题搭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新知识的学习多来源于学生的实践经验或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教师应抓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点, 找准新知识的突破点, 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相关处提出有联系的问题, 便可以搭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了动脑思考的空间, 从而有效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例如, 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教师先让学生复习小数除以整数之后, 将复习中的“77.5÷25一题”改为“77.5÷0.25”做尝试练习, 当学生正在举手无措时, 这时提问:“77.5÷0.25”与“77.5÷25”有什么不同?除数0.25应怎样变化才能成为0.25?学生回答除数扩大了100倍后, 教师接着问:要使商不变, 被除数应怎么变?根据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归纳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以有目的的小设问题为点拨, 提供有力的大支持, 为学生新知与旧知识的“拐角处”找到了思考的方向, 学生很快了看出“77.5÷0.25”与“77.5÷25”的不同, 并利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 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了转化, 使学生体会自己发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快乐所在,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以问题深入

法则,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新课标提出:概念教学必须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现出来, 体现概念的本质。从慨念引入为基点, 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实例、去概括、总结、揭示规律, 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去理解感悟并学习新的数学理念、思想方法等。例如, 学习“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时候, 教师安排了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2厘米、2厘米、6厘米、6厘米的4根小棒, 自己去动手拼一拼, 看看, 任意拿出其中的三根能拼成三角形吗?,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发现只有6厘米, 6厘米和2厘米的三根小棒才能拼成三角形, 而2厘米, 2厘米和6厘米的三个小棒无法拼成, 这时候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迷惑与疑问, 而迷惑与疑问必然促使他们去思考探索, 有思考探索才会有发现, 就会有解决和创造。

四、学以致用, 以问题拓展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生活。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和积极的学习。但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 学生往往抓不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全面的分析问题, 因而教师可根据知识之间内在联系, 巧妙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 寻求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享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如教学“相遇问题”后, 出示以下问题:小明和小红两人放学后同时从学校回家, 同向而行, 小明每分钟走65米, 小红每分钟走55米, 两人12分钟后相距多少米?求12分钟两人相距的路程实际是求的什么?这是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题目, 这种情景学生非常熟悉, 通过对这道题的解答, 使学生明白了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学生根据实际很快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系统整理知识, 以问题串连

复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巩固数学知识和强化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 敢于探索新型的、体现现代教育的复习方法, 充分调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通过复习把知识串连起来, 形成一个知识网。在平时复习时, 我们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面对已学的很多知识手足无措, 无从下手。这时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 就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

总之, 科学、艺术的提问是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的推动力, 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 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就要用脑思考, 并用语言表达思考的结果, 高质量的提问能擦亮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的火花, 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巧设课堂提问 篇10

一、问题的设计以学生的知识为基础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好的, 问题好坏的评判, 是一个动态且富有弹性的的过程, 那得基于其相对应的对象.在数学课堂里, 一个问题是否具有价值, 不是看它是否具有难度, 最主要的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思维和逻辑基础.最好的数学问题, 应该是略高于学生的能力, 却在学生认知能力的潜范围内的, 这样的问题, 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因为期间包含的隐秘性是学生能够基本触及到, 却又不是十分有把握的, 它能够以一个较为接近的距离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从而在不觉间帮助学生突破认知极限, 进入一种更为高层次和更为宽阔的思维.

例如, 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中, 为了让学生对集合这一概念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教师可以作以下的问题设置:

问题1:以下几种说法有什么共同点?

(1) 高一文理班的所有学生;

(2) 乐队里的所有成员;

(3) 中国的所有省会.

问题2:深入学习集合的概念, 并判断下面的表达是否属于集合. (1) 学生. (2) 小学生. (3) 全国的中小学生. (4) 比3大的数字. (5) 35到700之间的所有整数.在这样的逐级提问下,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引导着螺旋上升, 并在上升的同时得到横向拓展.

二、问题的设计应该把握知识结构的相互联系

数学的逻辑性是十分强的, 知识结构与框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 在课堂的问题教学中, 提问的契机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的提问契机, 就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 而这里的适当时机, 就是知识间的联结点.当知识间相互联系或者可以相互过渡时, 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个契机, 以联系性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路随着知识的过渡和开拓.

三、问题的设计应该巧妙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

教学工具的选择, 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输出.现代教育的最大特征, 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以一种极为便捷的方式输出教学资源.多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集影音、图像等功能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 尤其在数学中, 所涉及的抽象概念和问题比较多, 常常需要结合图片和图形等将抽象的东西有形化, 这时, 就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工具.

四、问题的设计应该贴近生活

任何一种知识, 都是为现实生活而服务的.在我们的生活中, 到处都是数学的身影, 然而, 传统的应试教育, 以一种几近“闭门造车”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与知识学习相分开来, 使得知识学习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流失了实践价值.为了贯彻当前新课改的目标, 也为了找回学习的实践价值, 我们的教学应该以生活化作为原则.而数学提问的生活化, 就是将知识作为灵魂, 使其“附身”于生活, 即将问题放到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去.

五、小结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 问题的解决是对数学能力的检验, 而问题的提出则是对数学思维的一个测量,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 科学地提问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开拓其思维的重要途径, 它就像一剂“药引”, 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思维创新.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致力于对问题教学的研究, 巧妙地以我们的问题之“砖”, 引学生的思维之“玉”.

参考文献

[1]封焕祥.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4) .

[2]蔡小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J].科技信息, 2013 (2) .

上一篇:仔猪球虫病的诊疗报告下一篇:平台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