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提问

2024-06-09

小学音乐课堂提问(精选十篇)

小学音乐课堂提问 篇1

案发现场模拟一:冷场的设问

老师:同学们, 你们说是不是呀?

学生:是!

老师:同学们, 你们说对不对呀?

学生:对!

老师:同学们, 你们说好不好呀?

学生:好!

狄仁杰:元芳, 你来看, 老师在台上激情四射, 学生像木偶一样, 这种设问没有意义, 学生会逐渐忽略对问题的主动思考, 而课堂的回答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当他们习惯了这种设问, 也就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元芳, 你怎么看?

李元芳:这个杀手就是老师的强势, 不允许学生有其他的预设在意外的答案。我觉得, 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回答自由。

案发现场模拟二:冷场的比较

老师: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答案还是可以的, 但是, 老师还有个不同的想法 (此处省略50字) 同学们, 你们说, 老师和刚才那位同学的答案, 哪个更好?

学生:老师的更好!

狄仁杰:元芳, 你来看, 老师们总想从学生的答中找到自己预设的, 但是如果这节课没有出现他想要的回答呢?这样的比较一出现, 直接地深深地打击了发言者的积极性, 实在不应该。元芳, 你怎么看?

李元芳:这个杀手就是老师的自负!这种自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还很容易把课堂氛围拉进冰窖。

案发现场模拟三:冷场的含糊

老师:同学们, 我们即将一起听一段音乐, 请在听完以后告诉我, 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 (听完后, 不知道怎么回答)

狄仁杰:元芳, 你来看。这种提问就比较含糊不清。我们需要给小学生明确的问题, 是体验心情、听辨乐器还是感受旋律起伏, 都要使用准确的用词去发问, 才不会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元芳, 你怎么看?

李元芳:这个杀手就是老师的含糊。我觉得可以这么问——听完这段音乐, 你感受到了什么心情?这段音乐把我们带进了什么样的画面?这段音乐让你想起了什么事情?

案发现场模拟四:冷场的选择

老师:同学们, 这样的音乐是活泼的还是舒缓的呀?

学生:活泼。

老师:大家说, 这首歌曲用2拍子恰当还是3拍子呀?

学生:2拍子。

狄仁杰:元芳, 你来看。在这样的提问中, 学生只能去选择现有的答案, 而不是思考各种可能。学生被剥夺了使用自己语言去概括的权利, 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元芳, 你怎么看?

李元芳:这个杀手就是老师的封闭。我觉得, 老是应该多设置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准备用什么词语来介绍这段音乐?”“如果你是作曲家, 你喜欢用哪一种拍子来写这首歌呢?”

案发现场模拟五:冷场的遗忘

老师:同学们, 请大家带着问题去听这段音乐, 作曲家想表达什么心情?

学生: (听完之后, 正准备回答)

老师:哦, 对了, 先回答我另外一个问题, 你刚才想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 (分享想象到的画面)

老师:大家说得太好了, 那么, 现在, 我们就带着你想象的画面, 再听一遍音乐, 然后轻轻跟着哼唱起来, 可以吗?

狄仁杰:元芳, 你来看。这位老师提问过后就忘了这个环节, 到下课都没想起来。老师上课缺乏逻辑性, 学生就很难从提问中一层层地体验探索的乐趣。元芳, 你怎么看?

李元芳:这个杀手就是老师的散漫。虽然不是由散漫直接造成, 但是幕后指使就是散漫。没有认真备好课, 不熟悉各个环节, 想起什么说什么, 才会造成这样的卡壳。上课前应该先吃透教材, 备好课。要不然,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会遭到破坏, 让学生尊敬不起来。

案发现场模拟六:冷场的偏心

老师:同学们, 除了我们学的竖笛, 哪些乐器是属于吹奏类的?

学生: (15人举手)

老师:西西, 你来说

学生:……

老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说了吹奏类的, 现在, 再请一位同学上来讲讲, 哪些乐器是属于打击类的?

学生: (5人举手)

老师:怎么都没人举手啊, 好, 西西, 还是你来说

学生:……

老师:同学们, 西西说得真好, 又积极又聪明, 我再提问一次……

学生: (无人举手)

狄仁杰:元芳, 你来看。这个场景真叫人痛心啊。老师都不让别人回答, 还埋怨学生说怎么没有人举手。他的眼里就只有那个叫西西的学生。到最后, 连西西自己都不好意思举手了。元芳, 你怎么看?

李元芳:这个杀手就是老师的偏心。只叫会回答的学生来回答, 只表扬那些能答出预设答案的学生。这样的老师, 表面上看是捧, 实际上是杀。一举消灭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更把这少数几个爱回答问题的孩子推到班级的边缘。

案发现场模拟七:冷场的高深

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唱了新疆风格的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 现在, 请大家思考一下, 新疆地区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学生:好听 / 速度快 / 有趣 /……

老师:你们的回答只是说了这个歌曲, 我想说的是, 新疆音乐的特点, 你要从歌曲当中去提炼出特点 (此处省略100字)

学生: (茫然)

狄仁杰:元芳, 你来看。这位老师讲得头头是道, 分析得有条有理, 更展示了自身很高的专业水准, 但是学生就是听不懂。这只是一群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他们连歌谱里面的字都不全认得, 就要被灌输这么高深的研究性的理论知识, 可以说, 整堂课, 都是无效的。元芳, 你怎么看?

李元芳:这个杀手就是老师的肤浅。不合实际的高深, 就会变成肤浅。因为他没有掌握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没有转换成适合学生的语言, 更没有把握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课堂重点难点, 一味的强行灌输, 又嫌弃学生听不懂, 最后归咎到学生素质不行这个事情上。实在是肤浅。

案发现场模拟八:冷场的顺序

老师:同学们, 我们刚才聆听过一遍歌曲了。现在, 请回答我的问题, 你感受到了什么心情?

学生: (思考1分钟后, 开始回答, 有的学生要求老师再重新播放一遍音乐)

狄仁杰:元芳, 你来看。学生没有带着问题去欣赏, 而是在稀里糊涂听完一遍之后, 被提问。刚才在听的时候, 学生并没有机会去思考老师的问题。这几分钟, 就活生生糟蹋了。在欣赏之前, 先给学生架设好问题,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 之后才能有对应的思考和回答。元芳, 你怎么看?

李元芳:这个杀手就是老师的逻辑顺序问题。我想到了另外一种错误的顺序, 就是先点名一位同学, 然后才说出问题——“XX同学, 请你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刚才的欣赏中, 你体验了什么心情?”这个问题一抛出, 其他的学生会放弃思考, 全班等着一个学生去花时间思考然后做回答。

狄仁杰:元芳啊, 你都学会举一反三啦!

(此时, 狄仁杰和李元芳的身后还有很多案发现场的模拟教室, 狄仁杰停住脚步)

狄仁杰:你说, 就我平日对你的提问, 你怎么看?

李元芳:我觉得, 不太好。如果大人先提问我, 再分析案情, 给我更多的发言机会, 我也很快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狄仁杰低了头, 没有说话。

小学音乐课堂提问 篇2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体验,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反,无效提问催生的无效教学不能为音乐课堂带来“精彩”,更不能为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严重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建设。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不得不反思其因,寻找对策。针对于此,笔者做了以下实践和思考:

一、关于有效提问的理论思考

要研究有效提问的策略,首先必须科学的了解有效提问的内涵及其特点。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有效提问主要来源于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2.有效提问外显形式表现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在实践中常用于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

3.有效提问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实践中,教师可以预设许多有效提问,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有效提问还具有思考的价值性,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那么实施有效提问有什么目的和作用呢?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领学生感知音乐,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一切教学手段中,教师提问使用的频率约在76%至97%之间,但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这就是说,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集式”提问,随意性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思维层面与要求,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满堂提问”代替“满堂灌”。只追求提问数量、不追求提问质量的“密集式”的提问表面上令课堂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过多的一问一答,造成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感受音乐美的缺失,音乐表现创造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直接导致课堂效率低下。2.“空洞式”提问,缺乏探究性

在歌唱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问“这首歌曲好不好听呀?”“想不想学呀”„„诸如此类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之门外;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这些都是提问缺乏探究性的表现,这样的提问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不能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不能发展学生健康有个性的审美情趣。缺乏思考价值的“空洞式”的提问,长此以往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使学生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丧失个性化的音乐体验,丧失音乐课堂教学中隐藏着的不可预约的精彩。3.“跳跃式”提问,缺乏艺术性

一部分音乐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犹如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忽视了提问方式的求奇创新,无法让学生凝神激趣;有时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提问后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候答时间过短,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有时设计“跳跃式”的问题,过于深奥,不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符合学生储备的知识体系,提出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缺乏提问艺术性的表现。4.“按部就班式”提问,缺乏互动性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意自己的教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评价的语言单一,一味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回答让老师太高兴了„„”等诸如此类的课堂评价,不管学生说的对否,一律加以赞许、表扬;另外,课堂上几乎没有教师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种不注重课堂生成资源“按部就班式”的提问,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教学捕捉不到可利用的生成资源,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使提问也是流于形式,其互动性遥不可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也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三、实现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结合关于有效提问的理论学习,笔者对以上几个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症结出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怎样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一些老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二是如何把握有效的提问方式,一些老师是无研究的,无策略的。为了探寻实施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主要从这两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精心设计问题,促进有效生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长期的音乐课堂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音乐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于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体验音乐情绪、表现创造音乐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1.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紧扣目标设计问题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当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应找准教学问题的切入点,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问题的设计既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而进行交流的话题,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要掌握哪些音乐知识,发展学生哪些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哪些音乐素养。例如:欣赏《草原巡逻兵》课例片断 初步欣赏

师:请同学们听音乐《草原骑兵》并思考;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乐曲属于哪个民族?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生:(1)我听到了众多的马蹄;(2)蒙古族音乐;(3)速度有快有慢。

在这个课例片段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在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充分聆听,二是引发思考、探究与互动交流,理解乐曲表达的情感和表现手法,问题的设计直奔教学目标。

2.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层层深入设计问题 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并认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就是这三个层次间的逐步转化过程,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生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掌握这一技巧,就是寻找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通过问题系统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的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例如:《摇啊摇》课例片断 导入童谣

师用上海方言来演唱《摇啊摇》,提问:老师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童谣主题学习:

(1)聆听《外婆桥》提问:你能听出与老师唱得童谣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2)揭题,提问:童谣的情绪是欢快的还是抒情?(3)完整感受乐曲(略)(4)分段学习

问题一:与主题乐段相比这一段的情绪如何? 问题二:能用不同的记号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吗? 问题三:怎样用声音表达出音乐的线条感和点状感呢?

这个案例片段,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导入,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听、唱、探、悟等多种渠道启发学生思考。先从欣赏《摇啊摇》入手,问题直指音乐特点,以使学生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童谣的表现形式。本堂课知识的生长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规律和乐句的旋律特点,老师就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段欣赏《外婆桥》,通过分段学习,层层深入设计问题,为歌曲教学做好了全面铺垫。

3.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融合情境设计问题

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兴奋点”,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春节序曲》课例片断

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播放视频后,各抒己见,谈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重点谈谈对“春节”的了解。提问一: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人们会有什么活动? 提问二: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心情怎样?

提问三:这样的心情如果用音乐来表达,你会怎样来写这段音乐? 设问引趣,完整欣赏

提问四:你觉得乐曲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提问五:在欣赏过程中,看到了哪些乐器?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从以上的课例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营造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音乐体验。这一过程既是激疑、导疑、释疑的过程,也是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深化音乐体验的过程。

(二)优化提问方式,开启学生思维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提问成为启发学生自由、积极思考和探究的有效力量,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优化提问的方式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实现有效提问的根本。1.变换角度,灵活提问

音乐课堂教学中,同样一个问题变换一下问的角度或发问的方式,就会变得别开生面,新鲜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歌曲教学中,在初听歌曲范唱这一环节后教师一般会提问:“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如果每次都这样发问,学生必定会厌烦。其实把这几个问题换个角度来问:“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听后你的心情怎么样?”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对旋律的感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则会是另一番景象。

2.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可是在一些课中,有的教师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在几个优秀学生身上,对于跟不上的、能力薄弱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来说,便几乎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余地。音乐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提问的类型可以划分几个层次,进行分层提问。

如在低年级欣赏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的提问方式:“这段音乐的令你感受到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你是从哪几方面想到的?”这三个问题涵盖了几个层次,第一个问题学生易答,可以直接说出音乐的情绪是欢快或抒情或悲伤或雄壮的,后两个属于拓展型问题,有一定难度,促使学从音乐要素如力度、速度等多角度去认识、分析、探究音乐。这样分层提问的方式既捕捉了后进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树立信心,解决“吃不了”的现象乃至因此而产生的学习上的恶性循环问题,又发挥了优等生的特长优势,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3.把握节奏,适时提问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提问要适度、适量,不要过于急切地、不断地发问。例如在欣赏课中,初听音乐之前有一位老师提问:这段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用线条表现你会怎样去画?你能跟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吗?这样连珠破式的提问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在聆听音乐时不知关注哪一个问题。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来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绪、思维富有弹性,每一遍聆听都有不同的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有效地欣赏音乐。

同时,课堂提问选择时机很重要。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当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跳一跳,够得着”之时、“需要评价反馈”之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音乐探索活动中去。例如对比欣赏歌曲《小白菜》、《鲁冰花》时,学生为两首表现同一主题而情绪又完全不一样的音乐作品所吸引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音乐时,老师提问:“这两首歌曲都是表达对妈妈的思念,但音乐形象不一样,谁能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一下?”学生表现出思考的热情很高。

4.转换角色,自主提问

教学提问的最高水准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在大脑中浮现,就看教师是否给予他们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多创设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无疑是优质高效的。

案例:欣赏《樱花》教学片断(在引题后,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师:看到这首歌曲的名字,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毫不思索地纷纷举手)生 1:樱花是日本国花吗?

生 2:樱花是什么形状的花?它什么时候开放? 生 3:演奏樱花的乐器,有日本的民间乐器吗?

生 4:名字很单一,乐曲用什么方式来丰富音乐的内容? „„„„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乐曲,去感受樱花的美,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放手和换位,教师成为了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是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当学生走出课堂也会有意、无意地在欣赏音乐时自问自答,真正体验到自我在音乐欣赏中的主体。5.注重探究,生成提问

提问要关注课堂的意外生成,“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课堂的意外生成往往围绕着问题而展开,教师要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内化,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生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转化生成问题。以下案例中的教师不仅围绕音乐特点提出了具有开放性问题,而且面对教学的生成采取了新的有效提问。

案例:欣赏《羊肠小道》

师:乐曲在进入中间段时“毛驴越跑越快,在一声驴的长鸣中,音乐突然停顿,”发生了什么事? 生1:“可怜的游人,被急停的毛驴给摔下背了”。生2:“游人看见山谷中的美景,被惊呆了”。生3:“游人累了,想停下了休息一下。” 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师停顿,(随机将问题变为质疑抛向学生)要是这样的话,这接下来中段落的情绪应该是怎么样呢?如果你是作曲家,该怎么写呢?

生1:中间段落情绪应该是清新的、宁静的充满了梦幻色彩。生2:中间段落带点诙谐吧,有点童话色彩。师:大家在这段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了这么多美丽的联想,音乐的内涵变得更丰富、更形象,老师被你们描述所陶醉。

开放性的问题具备了教学生成的可能,在这种可能下,教师抓住了教学的契机,精彩的提问就在这一瞬间生成,成就了音乐课堂的精彩。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音乐学科的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的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才能让精彩的提问演绎出精彩的教学,才能让音乐课堂风生水起,精彩无限,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参考文献:

1.《课堂提问的艺术》刘显国

2004年1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2.《课堂有效提问方法》李怀志黄道明

2006年8月中国人事出版社 3.《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

关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 针对性 新颖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78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提问就像“引线”和“催化剂”一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能紧凑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教师精心设计,提出有价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把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问作为一个备课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设置不同的问题来进行思考。下面我从音乐课堂应用实例出发,探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如何提问。

一、提问要有目标性,突出问题的针对性

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提问是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有选择地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因此提问要集中体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如教学《茉莉花》一课时,第一个班级学生听完乐曲后我便问:“听到这首歌曲,你会想到什么舞蹈动作?”由于事先没有引导学生,没有创设问题的情景,提问缺乏针对性,因此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问题时要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注重问题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还是在欣赏《茉莉花》一课中,我根据该班有一位学生来自江苏的情况,这样设置了问题:在聆听完乐曲后,我让这位学生谈谈听到歌曲有何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该学生说感觉歌曲比较抒情,在家乡经常听到,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的小桥、流水……然后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江南水乡的情境,让学生欣赏、体会江南特有的风景和民间舞蹈,最后让学生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歌曲。这次我在设计问题时围绕教学目标,注重了问题的针对性,并掌握了班级的实际情况,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可以做到层层深入、前呼后应、引导到位。学生在模仿江苏民间舞蹈动作或即兴创编舞蹈动作时能基本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并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二、提问要有新颖性,以新引思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为了找出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主动参与学习。如我在指导演唱《闪烁的小星》这首歌曲时,提问:“星星住在哪儿?”“星星在做些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星星?”一连串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的提问,营造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夜晚星空画面,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星星、对歌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星星住在天空,轻松解决了高位置演唱;利用星星的形态,解决了演唱的情绪问题。让这首原本耳熟能详、演唱时几近懒散麻木的歌曲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学生既感受了情绪,练习了技巧,又提高了能力。

三、提问要紧扣教学主题,处理好预设和生成

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如教学一年级《小象》时,聆听范唱前,我这样提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只小象在做什么?你觉得它是一只怎样的小象?”学生:“小象在走路。”“小象在散步,聊天。”教师:“和谁聊天?”学生:“小朋友。”教师:“他们聊什么呢?”教师:“你觉得小象怎么样?”学生:“可爱、温柔、爱妈妈。”通过这些交流,学生的回答表示他们已经听懂了歌曲的情绪和内容。

如在教学《杨柳青》时,我这样设问:“在这首歌曲中让你觉得情绪高涨,或者让你唱得很带劲的是哪些地方?”学生:“是衬词!”教师:“那么这些衬词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七嗒七那蹦啊捏,杨柳石子松啊捏,就是石子松,不不不,是杨柳松。”“哈哈哈!”课堂里响起了一阵因为摸不着头脑的傻笑。学生:“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教师:“是啊,只是语气词,没有特定的意思,可是你们为什么能够唱得那么带劲呢?”学生:“因为这些词是当地的方言,表达了他们的心情。”可见,教师的问题都牢牢抓住了歌曲的主题,揭示了歌曲内在的情绪动力,帮助学生的学习做出了种种预设,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提问要把握时机,适时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必须要抓住时机,相机诱发。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是否把握好提问时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什么时候的提问容易收到最佳效果呢?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善于激励学生思考,抓住学生的疑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教师提问时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运用旧知识来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如教学歌曲《冬夜静悄悄》时,我引导学生用“听”“看”“推”“迎”四个动作来感受歌曲前四句的演唱,感受到较弱的力度表达着轻柔舒缓的情绪。紧接着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看见老师在如此寒冷的冬夜,在如此难行的道路中,还坚持来家访,你们心中会有什么感触?你的情绪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能为老师做些什么?”“能用歌声来表达吗?”学生自然就用真切深情的情绪演唱起来。“为什么我们的情感听上去如此强烈?乐曲在力度上做了什么变化?”学生:“力度变强,情感更强烈。”这样的提问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力度变化对乐曲情绪产生的作用,还把技巧融于学生的情感之中,达到技能技巧的有效练习,并在真切的情感中得到巩固提升。

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提问。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如教学《全都认识我》时,乐曲最后一句倚音的知识点是难点。我先创设情境,同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最后一句,我在向谁打招呼?我会用什么样的声音打招呼?”学生很快就感受到倚音在这首歌曲中表现的亲切婉转的音乐形象,并能很好地掌握它的演唱技巧。

五、提问要立足音乐学科,问出美感

情感知识技能的三维教学是音乐学科的最大特点,音乐是美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情感性原则,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音乐课堂提问应遵循情感性原则,问得好听,问得有感情。使提问不仅表达意思,还能煽动学生的情感,与音乐的情感完美融合。

有些问题还可以带上旋律,组成乐句的形式来提问,既凸显出音乐学科的特色,又让学生养成用音乐表达情感的习惯,终身受用。如教学《你的名字叫什么》时,就是采用音乐在交流,将音乐真正地运用于生活。在平时教学中,我也进行设计,也鼓励学生进行创造运用,达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效果。如在课堂上表扬学生歌唱得好,我会用《布谷》里的旋律唱,“你的歌声多么美妙!”有时,我也会在课堂上幽默地唱:“还要睡吗?还要睡吗?小帅哥,小美女,天已经亮了,公鸡已经叫了,还睡吗?还睡吗?”学生揉着蒙眬的眼睛说:“老师,这歌听着就想睡。”

总之,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启迪学生的思维。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4

一、音乐课堂提问的明确性

在音乐课堂上,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类问题往往出现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提问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举例来讲,笔者在讲授音乐的“ 力度”的时候,首先播放两首力度有明显差别的乐曲,向学生提问乐曲的“ 力度”对比,引出教学重点。 而在讲授“ 二度创作”的时候,笔者首先播放两个版本迥异的“ 青藏高原”,提问学生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理解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定不应过难,也不应太宽泛,而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

二、音乐课堂提问的适度性

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因此应尽量使每个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 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准备不同的问题,一些较具难度的问题,则可以给基础扎实的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在某一次回答中表现不佳,则笔者会在数分钟之后对其提出下一个问题,使其不会为此而沮丧。 举例来讲,笔者在对 “ 民族五声调式 ”进行授课的时候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首民族五声调式歌谱,同时播放歌曲,再请学生回答问题。 笔者准备的问题有:民族五声调式歌谱包括哪几个音?大小调式的组成是怎样的?没有出现的音有哪些等问题。 这样的问题难度适中,学生也不必死记硬背,通过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掌握必要的知识。

三、音乐课堂提问的系统性

教师对于音乐课堂的问题, 应遵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规律,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如果存在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不应将其作为一个问题直接抛出,而应该对其进行分解,使之能够成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简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四、音乐课堂提问的互动性

小学数学课堂怎么提问 篇5

导入式的教学环节,在当下的教学当中尤为普遍。导入式的教学,就是通过一个事例或者是相应的情境,来引出教学的内容。好的情境创设不仅不是时间的浪费,还有助于教学,它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

如3月12日,我们可以把“植树问题”调到这一天来进行讲解。在上课之前,可以问大家:“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对,今天是植树节。那么植树节又是做什么的呢?植树节就是大家一起为了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可是这些和我们今天的教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植树当中,还会涉及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如在1000米的路上进行栽树,每5米栽一棵,需要栽多少棵。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计算来获得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植树问题。”我先是通过对日期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接着又引入了植树节的问题,不仅让学生记住了植树节是哪一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形成环保以及植树造林的理念,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部分之一。最后引入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思路始终都跟着教师走,有助于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这种提问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引起思考,积极响应,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形成。

二 通过灵活的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提问时,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作为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还是通过“植树问题”来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先提出三种不同的问题,已知条件不变,将问题分别改为:“两端都要栽树,需要栽多少棵?”“如果只栽一端,需要栽多少棵树?”“如果两端都不栽,需要栽多少棵树?”在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问题发生了改变,就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这时,就是对于教师提问的要求了。教师的提问已经不可以局限于某一种情况,要灵活多变,对于学生自己计算出的多种结果,教师要予以不同的点评和问题的指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预想到多种情况的发生。

音乐课堂提问教学的反思与探究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性 激发

知识是从众多的“问”中得来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设计课堂问题,并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释疑,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们、塑造他们。下面笔者就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提问教学设计误区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意在努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质量和效率!

一、音乐课堂提问教学中的失误分析

1.教师的问题设计没有深度

音乐课上,经常能够听到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那种很热闹的课堂场景。虽然学生的回答常常在课堂里响起,但如果你去仔细听课后就会发现,其实老师在课堂提出的很多问题都过于简单,根本不需要学生去思考就能回答。例如:“同学们,这首歌曲好听吗?大家想学吗?我们一起再来唱一遍,好不好”等。不管有没有思考价值,有没有提问的必要,个别老师在音乐课堂中总会时常问学生类似的无关紧要的“浅问题”。这些缺少思想碰撞,思维交锋,也没有精神交流的提问,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和理解上的浅表层,没有一定的教学深度,是毫无价值的浅对话,其实根本就没有提的必要。

2.问题设计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从以前的“满堂灌”到师生的互动问答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只将提问当作组织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抛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思维转动,表面上看是师生互问互答,课堂气氛还算不错,实质上还是教师在主宰课堂。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音乐教师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来模拟春风、春雨、春雷的声音,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塑料袋、报纸、装着沙子的矿泉水瓶等。老师问道:“用什么来表现春风的声音呢?”学生们回答:“吹塑料袋。”老师微笑地说:“很好!”又问:“用什么来表现春雨的声音呢?”学生答道:“装着沙子的矿泉水瓶。”老师同样微笑地说:“很好。”继续问:“那用什么来表现春雷的声音呢?”学生回答:“扯塑料袋。”老师稍稍皱了一下眉,说:“好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另外一个学生回答:“拍打报纸的声音。”教师有些着急地问道:“还有更合适的吗?”看着学生疑惑的眼神,老师提示道:“大家坐着是什么呀?”“哦!”聪明的孩子们心领神会,立马回答道:“可以拍凳子来表现春雷的声音。”“对了!”老师如释重负地说,终于说出了她所期待的答案了。这是个典型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但是整个过程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荡然无存。

3.问题设计欠缺学生广泛的课堂问答参与度

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听课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音乐课堂上师生互相问答的热闹场面,但其实涉及的都是些少数的音乐特长生甚至是个别的尖子生。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学生几乎垄断了音乐课堂的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经常能上台表演,发言也非常积极,跟老师配合又如此默契,所以常受到老师的赞赏。但其他学生却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少数“差生”更是与问题无缘。由于教师设计问题没有照顾到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问题过冷过偏,导致大部分学生发言和表演的机会严重失衡。那些被教师漠视的学生越发心灵封闭,自卑脆弱。音乐教师不能漠视差生,对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该考虑到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赋予每一位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与权利,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改善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1.调控提问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启发性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能环环紧扣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关键。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启发性与新颖性。所提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太难,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产生逃避心理;问题太简单,学生则无须动脑,会产生轻视及厌倦心理。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适度增加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

教师要摈弃陈旧的提问方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多设计一些角度新颖,常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的提问,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不断迸发。例如:在欣赏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之前,教师先让六年级学生视唱了乐曲的主题,然后问道:“如果你是作曲家,会用怎样的速度、力度和怎样的情绪来表现?”这个问题给了同学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婚礼是热闹的、喜庆的情绪,所以乐曲的速度应该是稍快的,力度是较强的;有的说婚礼是神圣的、庄严的,乐曲的速度应该慢一些,力度要弱一些等等。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后,进一步说:“我们知道,中西方的婚礼习俗是不一样的。如果今天要举行的是一个西方的婚礼,那么婚礼可能在哪儿举行?乐曲可能会用什么乐器来演奏呢?”同学们又踊跃发言,并且大致统一了意见:婚礼在教堂进行,乐曲可能用管风琴演奏,较慢的速度和较弱的力度体现了婚礼的庄重和神圣。

2.打破提问局限,激发学习热情

在音乐教育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欢音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面向每一个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特长生和个别的尖子生。教师的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得知识的营养,满足其对知识的需要。

在教学《春节序曲》中,欣赏过后,笔者第一次教学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请同学们认真感受这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这首乐曲是什么拍子?乐曲的速度怎样的?你对旋律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通过实践,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保持沉默。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

之后,笔者经过请教别人与不断地实践教学,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音乐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像是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快,旋律壮观,乐曲热闹欢腾,听后让人感觉到春节高歌欢舞,热闹非凡的一种喜庆场面,所以我很喜欢。”笔者给予肯定的说道:“说得非常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用全部弦乐队奏出宽广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笔者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巧的、开放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3.调控好提问次数与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调控提问的次数,既可以是在课前针对教案的反思、在教授阶段予以解决,也可以在课后针对课堂上已经发生的提问进行总结。事实上,有效的课堂提问,主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要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有条理地作答。教师还可以在一位学生答题之后追加问题,延长等候时间,同时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把班级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生的回答,这样又可以做到师生互动,全面参与教学。等候时间过长或过短都是无益的,一般来说,在问下一个问题的时候,重复前一个问题,或让另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至少等待3秒钟,如果是开放性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权衡时,15 秒的等待时间是恰当的。

4.利用“沉默率”鉴别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转换问题的类型,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转化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或者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简明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5.尊重多元,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利用问题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中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探究可以个体独立进行,但最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以促进相互的提高和培养合作的精神。一位教师在上《音乐与生活》时问:“生活中的‘破铜烂铁’与音乐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当七八个学生围在一起,利用临时发现的自然音源进行创作活动时,他们聚精会神地思考、讨论、操练,在“破铜烂铁”上敲敲打打的同时,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兴奋、共同合作的乐趣以及创造中的愉悦。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并提出,才能使探究得以深入,教师要重视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笔者在歌曲教学中,要求小组的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演唱,既避免重复练唱的枯燥性,又调动学生的唱歌兴趣,使学生明确本次合作学习的主要任务以及学生自身的任务,再告诉他们合作的一些规则以及在合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每一位学生都尽自己所能来诠释音乐,通过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从教学的细节入手,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威廉·M.沃尔克.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曹水清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袁善琦.音乐教学技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安国,吴斌主编.新音乐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音乐课堂提问 篇7

1 找准切入点, 进行问题设计

笔者在讲授《草原巡逻兵》这一课时, 在授课前会对该课进行分析, 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交流的话题。在授课时笔者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并思考:从音乐中大家能听到哪些重要的旋律?该乐曲的节奏是快还是慢?它体现的是哪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笔者认为, 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认真地聆听音乐, 而且能提高他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真正地理解乐曲要表达的真实感情。

2 提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

笔者在讲授《牧童短笛》这一课时, 先会让学生闭上眼睛安静地感受音乐中表现出的节奏和旋律, 让他们脑海中浮现出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画面。当重复听完音乐之后, 笔者就问 :“谁能告诉我当自己处在这种优雅的环境中时, 悠闲吹笛, 欢快玩耍的心情是怎样的?说说自己的真实感想。”这样学生就会充满兴趣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感想。接着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一些富有诗意和生动气息的儿童玩耍场景的画面, 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想给展示出来的画面命名, 每个人的感想不一样, 起的名字也是不同的, 这样在笔者的引导下, 增强了课堂气氛和活力,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 提问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 只有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增强他们的参与度, 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

3 提问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

笔者在讲授《龙咚锵》这一课时, 按照下面的几个步骤来层层地铺设问题:1一年之中大家比较喜欢过哪些节日?2在过春节时大家是怎样过的?大家的心情怎样?3音乐是怎样来表现节日心情的?4通过该曲调大家想到了怎样的场景?通过这样设计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理解、认知能力, 通过设疑、解疑来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 要联系实际, 优化提问技巧, 利用学生的兴趣点, 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巧设问题, 创造一种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4 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讲授《一对好朋友》这一课时, 提问步骤:1该乐曲的特点是什么?乐段可以分为哪几个?2你有自己的好朋友吗?3你能说出其他唱朋友之情的歌曲吗?4每个人表达朋友之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这样的提问, 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问题, 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每根神经, 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 提问必须要有科学性、艺术性, 有效的提问技巧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融入到音乐氛围中, 把被动接受知识信息转变为主动思考问题, 并体验不同的感情,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5 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习惯

笔者在讲授《樱花》这一课时, 在听完这首歌曲, 笔者就问学生:在听完这首歌和看到“樱花”这一词时, 大家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们积极地发言到:1樱花哪个季节开放, 它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2它是哪个国家的国花?主要生长在哪些地方?3樱花这首曲调, 是用哪些乐器来演奏的?4还有其他表现花种的乐曲吗?……经历这个过程之后, 学生成为了问题的提问者, 转换了提问的位置, 这样培养了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习惯,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才是音乐欣赏中的主体。

笔者认为,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培养学生自主提问题的习惯。平时不是学生没有疑问, 只是很少有机会来表达, 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 让他们自主去感受音乐的魅力所在。

6 关注意外情况发生, 及时巧设问题

笔者在讲授《羊肠小道》这一课时, 当音乐播放到毛驴越跑越快, 长鸣一声之后, 突然停止播放, 让学生思考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回答:1游人被出现的美景所吸引, 停下来认真的观赏;2可能是长途跋涉之后, 游人想停下来休息一下;3如果毛驴突然停下来, 游人可能从背上摔下来了……当时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 可是对于他们说的情况笔者事先不可能全部都考虑到, 这时笔者就把质疑抛给学生, 接着问他们:如果你们是作曲家, 你们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学生回答:1接着应当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景色;2通过出现的美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种问题的转化, 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多种美好的联系, 也丰富了课堂内容。

笔者认为, 音乐课堂教学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在突发情况之后, 及时设置问题, 才能寻求教学的多变, 丰富教学内容, 这样教学才有突破。

7 运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在讲授《小青蛙》这一课时, 设计了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 在视频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 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 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境。然后问学生:1自己能模仿吗?2能根据音乐力度的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地展现故事的起始、经过和结果吗?3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样面对的?4自己对生活有怎样的感受?在实践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 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性, 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培养学生想象美。

笔者认为,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多媒体音乐教学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丰富了教学内容, 拓宽了教学视野, 激发了学生思维。因此, 关注多媒体与音乐教学的有机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8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提问技巧, 根据教学目标来巧设问题, 把握课堂气氛, 优化提问方式, 从而让课堂充满生气, 创造出高效优质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赵晓娟.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3.

[2]李中平.课堂有效提问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4.

小学音乐课堂提问 篇8

思考一:问得“精”———围绕目标, 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师生双边活动, 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 并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做到“因材施问”, 使课堂提问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而引起学生思维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 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造成学生思维紊乱, 使学生疲于奔命, 穷于应付, 课堂提问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当前, 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假问题”。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如: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 问题肤浅潦草, 要求一问齐答, 表面轰轰烈烈, 实则空空洞洞。

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 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好不好”形同口头禅, 发问不少, 收效甚微。

形式性提问。无论什么曲子就会问“情绪怎样?”“节奏怎样”?“力度怎样”?等同一类型的问题。这些提问时间长了就流于形式, 学生都知道老师要提些什么问题, 以致没有兴趣听课。为此, 教师应该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 激励学生走向尝试探究之路, 在思维不断“撞击”和“迸发”中, 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 唤起创新的欲望。如:歌曲《游击队歌》的学唱环节, 提出问题:《游击队歌》在演唱的力度上有哪些变化?如果请你表演游击队员夜间伏击、奋勇前进、欢庆胜利等战斗生活, 从力度强弱方面考虑, 配《游击队歌》的哪一种处理方法你认为比较合理?为什么?面对相同的问题, 提法不同, 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

思考二:问得“妙”———画龙点睛, 恰到好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 而且强调了“妙问”。画龙点睛的提问可以达到“愤悱之功”, 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启迪学生思维, 开阔思路, 活跃课堂气氛。如, 在教学歌曲《游击军》时———“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是游击战术, 理解了这个战术意义才能明白歌曲当中的强弱对比, 在朗读歌词后问:“为什么有时是三、五个人, 有时是一群两群人呢?”“为什么有时在高山上, 有时在平原?”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 并且可以同时操作战斗模型, 学生能很快联想到在影视作品中观察到的游击作战方式。由此可见, 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打破学生思维的受抑制状态, 使学生兴趣盎然, 精力充沛, 继而产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思考三:问得“新”———设疑新颖, 灵活发问

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因此, 新颖灵活且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设疑, 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的提问没有新意, 每首乐曲都一样提问:“好不好听啊?”“乐曲分为几段?”长此以往“老调重弹”,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提问方式, 多提一些角度新颖的问题,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欣赏交响音画《图画展览会》片段《两个犹太人》时, 我会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一下, 如果你是作曲家, 你会用怎样的乐器、力度、速度来表现这两个人?然后听一听作曲家是怎么做的?你的想法跟他一样吗?初中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喜欢大胆探索。这时, 学生总是听得特别仔细, 并且这类充满想象且难度中等的问题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成功感。

思考四:问得“准”———扣准主题, 逐层提问

课堂提问最重要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显而易见的问题, 不具有挑战性, 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即使学生有所思考, 也无法引起内心深处的震撼;过于深奥的问题则会让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望而却步, 从而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 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难易适度、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教师应将问题设计得像攀登阶梯一样,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一步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

如:教学《行进中的歌》, 我先让学生观看50周年阅兵片段并提出问题: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问题引出进行曲的概念:进行曲原为部队中用来统一行进步伐, 表现雄壮军威, 鼓舞士气的列队音乐。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怎么来判别什么样的乐曲是进行曲呢?让学生对比欣赏《军队进行曲》、《希望》、《二泉映月》、《玩具兵进行曲》并随着音乐原地踏步做出相应的律动。结束后让学生讨论这四首歌曲在节拍、节奏、速度方面的不同, 从而得出进行曲一定是节奏清晰的偶数拍子。这节课在积极活跃的课堂中不仅完成了进行曲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没有用刻板教条的概念来教学, 而是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愉快而自然地让孩子们学到概念知识, 体验到音乐的魅力。

小学音乐课堂提问 篇9

那么, 如何才能实施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首先, 要针对教材。即提出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 围绕教材重点, 突破教材难点, 问到关键之处。重点难点解决了, 教学的任务也就落实了。设计问题应从教学目的出发, 以教学的关键为主线, 把问题串在这一主线上, 真正起到“牵一问而动全篇”之效。同时, 也只有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 才能使学生踏踏实实地掌握课本知识,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能力, 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 要针对学生。也就是说, 提问要紧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等。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所能够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程度、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等方方面面,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反应, 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 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否则只能是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问题。比如,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总是什么“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等, 看起来是在搞启发式, 实际上是“启”而无“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或一问齐答, 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地回答, 这样的“对答如流”毫无意义和价值。表面上气氛热闹活跃, 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

因此, 课堂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力求达到最好的提问效果,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提问的高明, 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提问的趣味性就是指所设置的问题,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的心理, 尽可能地使他们感到有趣,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的提问, 能够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悦, 从而愉快地接受教学。比如, 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 老师就可以先给他们讲这样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鸡宝宝们在花园散步, 来了一只野猫, 鸡宝宝们吓得乱跑。眼看鸡宝宝们就要被野猫抓住了, 鸡妈妈急中生智, 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 鸡宝宝们得救了, 鸡妈妈借机给鸡宝宝们上课:“现在, 你们都该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 同学们捧腹大笑, 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 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 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口溜的提出, 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 有趣味性, 以免落入俗套。

四、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能够把问题换成“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所谓“活问”, 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面或者反面, 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就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此方是长进。”课堂教学中, 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没问题”、“全懂了”, 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往往是学生似懂非懂或知之甚少, 甚至全然不知。此时, 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提出较为灵活的问题来引导、启发。

五、课堂提问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所设置的问题连贯而有梯度, 一是要复习和衔接前面学过的内容, 二是要浅层次地启发马上要讲的内容, 三是要深层次地与后面的内容相联系。

一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 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前后联系,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连续发问。这样, 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 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 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 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 形成链式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提问的探索性

“课标”确立了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突出位置,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 同时也是理解的难点, 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我们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 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 可能效果不好, 学生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出带有探索性的问题:“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这样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 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 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 繁花似锦, 红杏灼灼, 灿若云霞, 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 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领会了诗意, 感悟了诗的意境, 而且领悟到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艺术化的课堂提问,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而且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 课堂提问要讲求艺术性, 只有艺术化的课堂提问, 才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

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0

当前, 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不少人看来比较困难。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是提问在设计上有可能出现失误, 直接导致“冷场”, 影响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是提问的受众未必买账, 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往往把老师的提问当成某种压力, 不愿意主动回答, 长久以往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所以, 课堂提问在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

事实上,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 单纯地甚至盲目地提问学生, 几乎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想让提问变得有趣, 变得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就必须在提问的时候采取一些小技巧。

一、制造时机, 见缝插针, 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提问

很多老师都喜欢设计生动甚至略显复杂的引导语用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但对提问却不重视, 甚至只是把提问当做简单的课堂即兴检测, 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事实上, 课堂提问想要达到预期效果的话, 同样需要合理的引导, 这就涉及到提问的时机问题。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并不是说问题本身多么好, 关键是在于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的。

在时间有限的小学课堂教学中, 一个好的提问设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教师创造提问的时机。比如说由具体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者生动的引导来提出问题, 这样的问题才不会显得生硬, 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 只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的积极性就必然会被调动起来。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们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课堂中, 尤其是提问前往往喜欢讲一些上课前或者发生在身边的见闻, 看似无心的举动背后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时机的把握。只要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具体事例寻找提问的时机往往并不难。

二、创新形式、科学设置提问策略

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与思考, 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既然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那么提问的形式也应该服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原则。对此, 我们可以在提问策略上进行某种设置, 从而使我们的提问方式更加有趣。

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提问时进行分组并进行相应的奖励, 针对所分的组别进行打分和评比, 既不会打击某一个学生的信心, 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 同时还更容易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当然, 在分组提问评比过程中应避免成绩差别较大, 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的情况。

三、灵活应变, 妥善处理课堂提问过程中的突发情况

由于教师课堂提问的结果往往并不能完全掌控, 所以在提问过程中就难免出现突发状况, 这也是很多老师不太愿意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事实上, 只要能对提问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妥善处置, 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反而更有可能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突发情况无外乎“冷场”或者学生没能给出想要的答案等状况, 实际上严格地说这些情况并不算“突发”, 只是比较棘手。针对这些请问, 老师应该事先设置好对策。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在“冷场”的时候进行某种诱导, 让学生尽可能往正确答案的方向思考, 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可以尝试对学生答案中的正确部分进行分析, 甚至我们还可以“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 利用这些回答来调整重点”。

上一篇: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下一篇:讨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