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效果分析

2024-05-30

平台效果分析(精选十篇)

平台效果分析 篇1

1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特点

1.1 数字化

网络视频新闻是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 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的技术支撑, 所以数字化是网络视频新闻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传统的信息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 可以运用较小的信息耗损实现视频新闻的传递, 传播速度较快。

1.2 时效性强

网络视频新闻可以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摄录和转播, 所以其极强的时效性是其他传统新闻媒体无法实现的。同时, 可以根据需要配以相应的声音和文字, 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同时刺激观众的感官, 这种直观的传播形式更有利于获得群众的欢迎。

1.3 较强的现场感

网络视频新闻除了与新闻事件同步的画面、声音以外, 其营造的现场环境也可以为群众带来很强的现场感, 通过力量、情感等要素的传达, 使观看新闻的群众犹如身处现场, 带来不一样的感官刺激。

1.4 互动性强

网络视频新闻传播的方式可以与观众进行互动, 通过留言、论坛以及转发等形式, 将观众也拉进新闻传播的主体环境中,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参与者, 拉近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 也更加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

2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传播效果分析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与传统的电视新闻相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 而在传播效果方面, 并不完全优于电视新闻传播,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网络新闻平台与电视新闻之间尚未形成密切的互补关系, 所以无法达成良好的受众叠加效应, 网络视频新闻使得观看电视新闻的观众数量越来越少,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网络视频新闻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2) 虽然网络视频新闻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群众的视线, 但是电视新闻以及文字和图片相互协调的文字新闻, 似乎更加符合群众的阅读习惯。信息爆炸时代造成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 而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对于很多信息尚未经过全面的审核便进行传播, 或多或少的造成了一些虚假信息的存在。所以网络视频新闻的传播, 仍然受到一些阻碍。

3)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具有的互动性功能, 使得其获得更多群众的广泛参与,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传播效果。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具有上传、下载等功能, 而且视频可以评论或者转发, 与观众的互动性较强。但是我们也发现, 网络视频新闻上传的程序相对较为复杂, 所以使用者并不多, 这也是需要我们着重关注的问题。

3 网络新闻传播平台的发展建议

3.1 对网络视频新闻进行重新定位

网络视频新闻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 应该消除以往的同质化竞争模式, 对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功能、性质等进行重新定位, 开展异质化竞争, 才能充分体现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优势。比如全国性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可以将其网络新闻视频的内容集中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方面, 而地方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 则可以充分展现地方特色, 加入更多关于民俗风情以及娱乐的信息内容, 迎合地方观众的需求, 而且有利于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3.2 丰富视频报道形式

互联网是网络视频新闻的传播终端,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尤其是用手机接收和浏览新闻已经成为现代人随时随地的新闻传播方式, 所以网络视频新闻的传播形式, 应当按照不同用户的接受方式, 对于新闻报道的形式、时长, 以及镜头的切入和变换等, 进行必要的调整, 使其更加符合移动终端的使用, 才能获得更多用户的支持。

3.3 增加更多原创性新闻

新闻的真实性和原创性, 是保证其获得群众认可的重要基础, 所以网络视频新闻传播平台的发展, 应当加入更多原创性新闻, 培养观众的忠诚度。一方面可以培养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 负责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用最快的速度进行采编和处理;另一方面则要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度, 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发布更多原创性新闻, 才能提高其传播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快速发展, 而且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已经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享, 所以网络视频新闻在传播效果方面十分显著。然而, 由于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发展尚未完善, 所以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发展仍然不够完善, 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 促进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传播效果的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蔡李章.网络视频新闻的生产及其规范[J].新闻战线, 2010 (07) .

[2]宋岱丽.网络新闻带给社会的影响[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9 (04) .

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实施效果 篇2

项目自2012年实施以来,在方便大多数市民的同时,也努力达到了使本地1万多户中小企业能参与到互联网商务、共享信息化成果的局面。

首先,从解决人才就业和企业招聘方面来说,针对企业主招工难的情况,项目内容中的本地人才库截至2012年年底已经汇集5万条有效信息,涉及100多个工种及专业。受此功能获益的中小企业已达600余家,数万人才可以免费享受就业信息查询服务。可以说,本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已经智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在2012年全,项目共计为本地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专家咨询、厂商推荐、案例分析、经验介绍、技术交流达到业务量300次以上,以ASP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客户服务系统、远程办公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等中小企业急需的信息管理系统咨询和解决多次。

平台效果分析 篇3

[关键词] 教育类学术期刊 微信公众平台 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3-0092-04

The Analysis of Spread Effect of Academic Journal Wechat Public Platform and Operation Strategies

Zhao Wenqing Zong Minggang Zhang Xiangfeng

(Periodical Press of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03)

(School of Finance & Economic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Abstract] To study the spread effects of academic journal Wechat public platform, this paper analyzes 10 educational CSSCI journals who rele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in September 2015. By comparing the average daily reading per paper, it is found: the current Wechat public platform of academic journals has low rate of high quality original paper; paper number issued in one cycle and its spread effect is not a linear relationship; the Wechat platform has very small spread effect on disseminating traditional editing forms of academic papers; users read-intensive behavior occurs in the afternoon and in the evening time. When academic journals operate in specific Wechat public platforms, they should promote high quality academic papers, adhere to publishing academic hot comments, insist on analyzing academic experience; and they should make various editing forms, enhance interaction with the audience, focus on data analysis and develop advertis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Educ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Wechat public platform Spread effect

微信公众平台自推出以来,其随时精准地向特定群体推送文字、图片、语音信息,进行一对多的自媒体活动的特性,颇受传统媒体的青睐,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加入到媒介融合实践中来。微信这种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传播效果究竟如何,它是否如人们期望的那样对学术期刊的品牌塑造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目前,关于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调查多集中于个案分析以及未分类的整体分析[1-3],研究结论推广性不显著。鉴于此,本研究调研教育类CSSCI(含扩展版)学术期刊2015年9月1日—2015年9月30日这一个月的微信发布情况,从定量角度分析同类同层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布数据,以微信发布内容的单篇文章日均阅读量情况评估其传播效果。文章虽是仅对教育类CSSCI学术期刊进行分析,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教育类学术期刊的传播现状也即大多数学术期刊的传播现状,文章中提出的运营策略可为其他类学术期刊参考。

1 调研方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通过新媒体指数平台(inm.xuetang.cn)调查采集教育类CSSCI(含扩展版)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2015年9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一个月内的发布情况,调查截止日期为2015年10月7日上午9:24,调查发现这一个月内共有10个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有内容发布,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力大小,即推送内容的图文阅读量。王海燕在对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力的调查中将总阅读数作为判断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关键指标[4]。笔者认为该指标选取有待商榷,由于总阅读量受发布时间长短的影响较大,发布时间长的内容总阅读量相对较高。为了保证指标更能代表所衡量的因素,本次调查选取单篇文章日均阅读量作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之所以将数据截取周期设定为一个月,是因为如果周期太短,样本太少,反映不出问题的本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期太长又会使得某些文章的单篇文章关注度降低,综合考虑,本研究认为以一个月为考查周期较为合理。

2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对比分析

2.1 发布内容类型分析

根据发布情况,将该时间段内发布的337条信息分别按单篇日均阅读量从高到低进行排列,选取单篇日均阅读量前50强(单篇日均阅读量在120—3500之间)和单篇日均阅读量后50位(单篇日均阅读量低于5)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将这两组数据按原创、转载、其他类别进行划分(见图1)。其中原创内容主要指母刊已发表内容(在本次调研中,除《人民教育》有不多的几篇微信首发内容外,其他期刊微信平台原创部分均以推广母刊已发表内容为主,故本文讨论的原创内容均指母刊已发表内容);转载内容主要是与学术期刊专业领域相关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内容来源于除其母刊外的其他媒体;其他内容则包括期刊信息、行业信息、会议信息以及活动信息等。

从图1可以看出,单篇日均阅读量前50强发布信息的主要构成为原创内容和转载内容,分别占比46%和40%,其他类占比较低,仅为14%;而在单篇日均阅读量后50位中,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其他类信息以占比46%居于首位,其次为占比30%的转载内容,本该是发布主力的原创内容却居于后位,仅为24%。转载内容和其他类信息虽然有时也能带来较高的阅读量,但由于这些转载内容和其他类信息(如行业会议信息)分享渠道较多,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若再频繁地盲目推送,势必会给受众带来信息负担,导致阅读量和用户关注度下降,对学术期刊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布过程中应坚持发布高质量原创内容,控制转载比率、大幅减少其他类信息发布。

2.2 发布数量分析

通过数据采集,发现在2015年9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这一个月内,共有10家教育类CSSCI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有内容发布,具体情况见表1。是不是发布篇数越多,传播效果越好呢?依思维惯性,应是发文最多的《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传播能力最强。但是,表1数据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结果,发文总量最多的《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仅有2篇文章位列单篇日均阅读量前50强之列,占该公众号这一个月发文总量的2.2%,另外有占该月发布总数29.3%的文章处于单篇日均阅读量后50位之列;而发文总数为39篇的《人民教育》却以30篇进入前50强的好成绩名列前茅;《中国大学教学》虽然月发文量仅为7篇,但也有占该微信号发布总数28.6%的文章进入前50强。从以上分析可知,并不是发文量越多的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越好,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周期内的发布数量与传播效果不呈线性关系。

2.3 内容编辑形式分析

为找出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内容的编辑形式是否受用户阅读习惯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导致单篇日均阅读量的上升或下降,本研究对单篇日均阅读量前50强和单篇日均阅读量后50位这两组信息的原创内容作进一步分析。

根据发布情况,分别将这两组数据原创信息按编辑形式划分为传统编辑形式和新媒体编辑形式两类(见表2)。其中,传统形式内容指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呆板的论文模式,常存在于纸质刊物中。版式清新、活泼,语言生动形象,观点简洁明了的微信发布内容作者暂时将它称之为新媒体编辑形式的内容。

表2中,新媒体编辑形式的论文在单篇日均阅读数前50强原创中的占比为87%;后50位发布信息中,新媒体编辑形式的论文在原创中的占比为0,传统编辑形式论文却占100%。说明受众对微信环境下阅读传统编辑形式学术论文的热情并不高,适当改变学术论文的编辑形式,使之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之道。

2.4 内容发布时间分析

既然学术期刊微信用户的单篇文章日均阅读量是评判微信平台传播效果的主要依据,那么微信用户的阅读时间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由于无法获知每篇文章每次被阅读的具体阅读时间,而正常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发布的文章被阅读量高,说明在这个时间段内用户有较为密集的阅读行为,所以本研究以分析单篇日均阅读量前50强的微信发布时间来近似代替分析用户的阅读时间。如图2所示。

本研究将发布时间划分为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个时间段,从图2中可以清晰看出微信发布较为密集的两个时间段为14∶00—18∶00和18∶00—21∶00之间,也即下午和晚上时间。这个结论也比较符合上班一族的作息规律,一般到每天的下午时间,在紧张工作大半天之后,每日的工作接近尾声且人也较为疲惫,作为工作之余的调节,大多数用户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阅读微信内容。晚上下班后的时间相对较为自由,是微信用户阅读的又一高峰。

3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策略

3.1 坚持发布内容的准确定位

学术期刊是为科研工作者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传播先进文化之所。而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则是学术期刊向外界展示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窗口,理应发布学术价值较高的内容,以引导学术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应坚持做好以下三个方向的内容发布。第一,坚持推广学术“含金量”较高的文章。这里所说的高“含金量”论文指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不应拘泥于母刊已发表论文,还应包括其他机构的论文。第二,坚持发布学术热点评论。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功能,对本微信平台发布的学术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讨论,代表性的评论应在母刊和微信平台上予以发表,提高用户参与积极性。第三,坚持分享优秀的学术经验,如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等。在马勇等学者的一项关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期待服务调查中发现,有14.8%的用户(为第三位,前两位数值分别为19.2%和17.8%)希望通过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获取关于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信息[5]。

3.2 丰富编辑形式,适应新媒体时代阅读需求

尽管有些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原创率不低,但并未带来更多的阅读量,究其原因,这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发布形式过于严肃,缺乏趣味性和阅读性有关。大多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原创内容仅是一个“移植”过程,即将母刊上的发表内容照搬照抄到微信上。也有一些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者认识到微信的“浅阅读”和“碎片性”,而对微信内容进行“微”编辑,也即对发布的文章进行了“掐头去尾”处理,掐掉摘要、引言,去掉参考文献,事实证明这样的缩编也激发不了受众的强烈阅读兴趣。在新媒体时代,为适应手机阅读,应改变传统编辑形式,有效利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不同的传播形式,将研究论文科普化,体现编辑含金量。新媒体时代的编辑必须在以往传统的编辑思维中注入新媒体思维,改变学术论文的呈现形式,让高大上的学术论文更接地气。

3.3 转变传播理念,增强与受众互动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交流是单向度的,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播者既定的规则,这种单向度的“我发你看”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受众置于从属关系,无法真正了解用户需求。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为保持高度的用户黏性,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必须坚持以互动传播为核心。如《人民教育》在微信上征稿的《阅悟》栏目,即是刊发读者在阅读了《人民教育》刊发文章后的感悟、想法、思考,甚至是牢骚,500字左右,文字可以不流畅,但是要求思想新、深,欢迎争鸣观点。再如《中国教育学刊》专门开设《微论微信》栏目,向社会读者征集每篇800字左右的有关“教育经历、教学故事、教学经验、教学感悟”等方面的读者文章,通过该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微米”移动阅读平台进行刊发[6]。以上刊物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功能,改变传统上“你说什么,他只能看什么”的传播理念,提高受众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增强用户黏性,扩大学术期刊品牌影响力。

3.4 勤做数据分析,把握发布规律

目前,微信后台不仅能对自运营微信号的用户数量增减、用户身份属性、单篇文章阅读数量、信息被分享次数等详细数据轻易获取,而且通过新媒体指数平台(inm.xuetang.cn)还能获取其他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发布、阅读、点赞情况。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分析,能快速了解微信发布规律及受众需求,从而及时调整运营策略。如,前文通过对这一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信息的传播效果与推送的数量并无直接关系,而与推送时间存在一定关系;微信对于传统形式的论文推广效果不显著,而对新媒体编辑形式的论文推广效果较为显著。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今后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可以注重提高发布内容质量,有意识地选择发布时间,增加微信编辑含金量,争取每发一篇都是精品,篇篇都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3.5 拓展推广渠道

优质的学术成果一定要通过媒体传播出去。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正在努力实践各形式的宣传推广,如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印在编辑名片上、印在期刊上、印在会议传单上分发;将二维码置于官方网站、置于官方微博上显眼位置引起用户关注;也有通过开展互动活动来吸引用户关注。除此之外,学术期刊还可以结成微信公众平台联盟,对联盟成员发布的有价值微信内容互相转载推送,学术期刊也可向其他纸媒、官方微博以及网站主动推荐文章,扩大推送渠道。

注 释

[1]余溢文,陈爱萍,白林雪.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策略及案例研究:《以同济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编辑学报,2015(4):388-391

[2]余朝晖.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术期刊中的传播模式研究 [J].科技与出版,2015(6):112-114

[3]程琴娟,闫琼.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4):380-383

[4]王海燕.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科技与出版,2015(1):52-55

[5]马勇,赵文义,孙守增.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选择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9):77-81

[6]彭广林.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思维构建[J].出版发行研究,2015(9):62-65

平台效果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分析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7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对照组, 各36例。并在X线基础上予以Schatzker分型, 实验组中男、女人数为23、13人, 平均年龄 (36.1±12.5) 岁, 其中Schazker分型:I型2例, Ⅱ型12例, Ⅲ型17例, Ⅳ型3例, V型2例。对照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1、15人, 平均年龄 (35.7±11.7) 岁, 其中Schazker分型:I型3例, Ⅱ型14例, Ⅲ型16例, Ⅳ型2例, V型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胫骨平台骨折采取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实验组予以手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患者仰卧位, 连续硬脊膜外麻醉, 止血良好。①SchatzkerI型患者, 以螺钉进行固定, 若骨块过大、干骺端粉碎情况严重, 应采用相应类别钢板进行固定[1]。②SchatzkerⅡ型或SchatzkerⅢ型, 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植骨, 并用LISS钢板固定[2]。③SchatzkerⅣ型应置入螺钉和 (或) 支撑钢板。并评估其前后交叉韧带情况。④Schatzker V型、VI型骨折暴露其胫骨平台, 采用“双钢板技术”进行固定化。其中切口Schatzker I、Ⅱ、Ⅲ型以前外侧弧形切口为主, Ⅳ型为前内侧弧形切口Ⅳ型, V型为骨折膝前正中切口。在手术结束后复检于C臂机进行透视, 复位到位后即进行最后固定。术后, 两组皆进行相同药物治疗及有效制动, 均于术后两天进行肌肉功能锻炼, 3个月后进行负重锻炼。

1.3 观察记录及疗效评定

本文采用HSS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主要依患者的疼痛感、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以及患者自我评价等5个项目实施综合评分, 优、良、可分3类。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效果探析数据均采用统计学SPSS13.0软件处理, P<0.05方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回访结果记录, 按HSS标准评分, 实验组共36例, 优24例, 良10例, 可2例, 优良率95.4%, 未出现伤口感染, 骨折不愈合病例。对照组共36例, 优18例, 良8例, 可7例, 出现2例伤口感染, 1例骨折不愈合, 优良率72.2%。详细结果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膝关节受暴力的撞击、压缩暴力等均可导致胫骨平台骨折。由于胫骨平台骨折是典型的关节内骨折, 其处理与预后将对膝关节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胫骨平台骨折常常伴有软骨、关节韧带、半月板的损伤, 骨折的类型繁多, 故治疗方式的偏差极可能造成膝关节功能的障碍, 甚至丧失。故胫骨平台骨折的早期诊断及正确复位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因此手术恢复关节解剖位置当为首选治疗手段。

胫骨平台处于人体膝关节, 两侧附有前后交叉韧带, 固定关节侧移。而平台骨折常由于各种直接与间接暴力所致, 骨折方式多种多样, 故对于胫骨平台的手术治疗应当需要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应地制宜, 运用针对性的手术术式, 尽早进行治疗 (一般伤后1~2周) 。关节面解剖复位是保证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3]。手术中应注意对骨膜等剥离, 以防影响血供增加切口的并发症, 影响骨骼愈合的必要环境, 致使骨折的愈合延迟货不愈合, 采取避开缺血区, 会受到良好的疗效[4]。在手术后, 适当制动, 2d后开始活动股四头肌, 3个月后进行负重锻炼。术后的早期关节肌肉活动对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因为适当的肌肉活动可有效加强改善局部的循环血供以及起关节内关节液体的再生, 防止关节内出现僵直粘连, 有利于保持关节面的平滑度[5]。从本研究得出数据进行分析,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的实验组的各项相关数据皆优于进行传统治疗的对照组, 可以充分证明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 及时有效的手术复位对胫骨平台骨折有良好疗效, 及时适度的功能锻炼也有益颇多, 故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胫骨平台顾着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7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36例, 予以对照组外固定或内固定、加压钢板、螺钉等治疗方法, 实验组胫骨平台予以手术治疗。结果 实验组中36例, 未出现伤口感染, 及其余不良反应, 均愈合, 按HSS评分, 优良率95.4%, 对照组中出现3例, 伤口感染等不良反应, 优良率为72.2%。结论 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时应用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并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明显作用,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固定

参考文献

[1]张巍, 罗从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新趋势[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0, 31 (4) :217-220.

[2]Ruedj TP, Buckley RE, Moran CG.AO Principles of Fracure Management[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618-620.

[3]Yoon YC, Oh JK, Oh CW, et al.Inside out rafting K-wire techinque for tibia1plateau fractures[J].Trauma Surgery.Published online, 2012, 132 (2) :233-237.

[4]徐滋代, 慕宏杰, 刘云鹏, 等.胫骨平台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案设计正误剖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 (14) :1107-1108.

MOOC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 篇5

关键词:MOOC 传统课程 商务英语 学习效果

本项目致力于将传统课堂的学习效果与在MOOC平台进行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总结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和结果并加以分析,以探索出MOOC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价值。对于学习效果的分析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的分析,包括MOOC带来的学习方法的改变;第二是对学习时间的规划的影响,MOOC学习要求安排课堂学习以及课外活动的时间,并安排出MOOC的学习时间;第三则是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积极性的影响又分为心理上带来的成就感,MOOC的学习发挥了预习的作用,因此在涉及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先一步的了解同时也降低了难点的理解能力,同时课堂的参与度,包括课堂中的问题的讨论,也大大得到提高;第四则是对于学者的知识面的拓展,(以商务英语课程为例)由于知识和课程的关联性,提高了读者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同时对新的领域也有了更宽广的认识和了解。

一.MOOC平台对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影响

MOOC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公开课。MOOC结合了网络用户的特点,精心制作,不仅提供免费资源,而且实现教学的全程参与。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者进行学习、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是一个学习的全过程。在网络公开课的学习中,除了学习者自己,没有人能知道他学了什么,但是MOOC不仅让别人看到学习者学了什么,还能评价其学习情况,评价其是否理解了内容。MOOC更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学习之后,社会检验,进而认可学习者。一方面,针对本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MOOC平台学习商务英语的情况,就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方法以及是否启发思维,是否掌握重点等方面,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来探讨MOOC平台对学习效果的价值。此次问卷分析由四个方面组成。第一MOOC平台对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分析,包括MOOC带来的学习方法的改变;第二是对学习时间的规划的影响,MOOC学习要求安排课堂学习以及课外活动的时间,并安排出MOOC的学习时间;第三则是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积极性的影响又分为心理上带来的成就感,MOOC的学习发挥了预习的作用,因此在涉及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先一步的了解同时也降低了难点的理解能力,同时课堂的参与度,包括课堂中的问题的讨论,也大大得到提高;第四则是对于学习者知识面的拓展,(以商务英语课程为例)由于知识和课程的关联性,提高了读者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同时对新的领域也有了更宽广的认识和了解。

二.课程学习者的观点

我组五名成员在MOOCs平台上选定了商务英语的基础课程——语言学进行学习,根据五名成员的心得,总结出了MOOC平台有如下特点:

1.课程伴有PPT,逻辑清楚,一目了然。方便我们做笔记,这与传统课程几乎无差别,但我们多了思考的自由,因为可以随时暂停课程。

2.课程会有小讨论,里面外教会请其他人,这与传统课程相比略有不足,因为传统课程中我们是直接融入到讨论中。

3.时间大多不长,而且章节分的比较细,有利于我们吸收,虽然没有传统课程的书本,但通俗易懂。

此外,我组成员通过学习认为虽然MOOC不限定学习者的身份、背景和知识水平,但是课程教学的实践表明,开展M00C课程学习是有一定的门槛需要跨越的,就我们学的语言学来说,MOOC学习者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1.良好的英语能力。目前主流M00C平台中,只有Coursera提供了除英语之外的其余四种语言作为学习者的语言选择,为教学视频提供了多种语言的字幕。其余如edx、udacitv等均还未给出除英语之外的多语言学习的选择。2.具备自我调节、适应学习的能力。MOOC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的面授指导,学习者需要具备调节自身学习状态的能力,适应独立获取并深入学习大量公开的网上学习资源的学习状态。3.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者而言,在注册任何一门远程学习课程时,学习者必须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加入这门课程,否则学习者将会对学习任务感到困惑。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MOOC与传统课堂的形式比较相似,而相比视频公开课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其目标是希望将传统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让大众分享优秀的教学资源。我们认为,作为一种创新的优秀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其发展初期,难免有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存在。就同一门课程而言,MOOC上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科成绩得以提高。交流与合作方面,MOOC提倡group work,支持线上线下交流。促进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善于提出新思想与人交流,使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学习积极性提高。MOOC要求在一定时间进行线上学习,这使得学生善于规划时间,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尽管存在课程建设投入较大、交互存在延时、退学率较高的问题,但是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良好补充,它将在某些领域长期存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arry Johnson,etal.NMC Horizon Report(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R].Austin: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3,11-14.

[2]王颖,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教育研究2014第9期P112-120,133. ISSN:1002-5731

[4]魏莹.MOOCs时代传统高等教育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S3)

[5]姜蔺,韩锡斌,程建钢.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3第11期P54-59,65

[6]刘伟,徐婉莹,孙志强.MOOC与传统课程的比较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3月,中旬刊

[7]蒋卓轩,张岩,李晓明.基于MO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第3期P614-628

[8]邱昭良.九问MOOCs(下).《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8期107-108页

[9]吴筱萌,等.基于Coursera课程模式的在线课程学生体验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4第6期P11-17

[10]傅泽田.集成MOOC和传统教学的优势,开创混合式学习的新时代.中国远程教育2014第24期P76

注:2015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项目编号AH2015103640

74.

平台效果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例56例, 根据Schatzker分类, 总共分为5型。其中Ⅰ型占6例, Ⅱ型占14例, Ⅲ型占8例, Ⅳ型占9例, Ⅴ型占6例, Ⅵ型占3例。56例患者中男占32例, 女占24例;年龄18~52岁, 其中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占29例, 高处坠落占11例, 不慎摔到、打架等其他占16例。其中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51例, 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5例。同时合并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3例, 胫后动脉损伤的患者1例, 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2例, 半月板损伤的患者3例, 膝副韧带损伤的患者12例。

1.2 手术方法

1.2.1 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均在患者伤后1周左右待膝部软组织肿胀减轻或消退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单纯的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或骨折合并软组织挫伤轻微的患者一般在伤后8 h内急诊手术治疗, 如果受伤时间超过8 h或者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挫伤, 避免急诊手术, 先给与一期清创, 外固定, 预防感染、消肿治疗, 待皮肤条件好转, 伤口无感染后进行二期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如果合并血管断裂或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者需急诊手术治疗。

1.2.2 常规完成术前检查, 给予腰麻, 手术在气囊止血带止血下进行。

切开皮肤、浅筋膜, 沿胫骨上端骨膜下剥离, 用电刀分离, 如需要暴露关节面, 可分别在关节囊内侧或外侧做与关节囊平行切口, 切开关节囊观察关节面情况, 如果存在关节面骨折, 将关节面复位光滑, 不能出现阶梯。如果发现关节面塌陷, 经骨折处撬起, 植入自身髂骨或人工骨条, 填补塌陷。若发现半月板损伤, 首先考虑修复保留半月板, 若半月板碎裂严重, 只有摘除半月板。手术完成, 在闭合切口前, 必须检查膝关节侧方应力试验及抽屉试验, 确定副韧带及交叉韧带的情况, 若发现韧带断裂, 必须一期给予韧带修补。如果出现腘窝部血管断裂, 取后侧切口吻合血管。手术完成后必须在C型臂透视, 明确膝关节面的情况, 膝关节间隙, 若关节面阶梯形成或关节间隙明显狭窄, 重新复位固定。

1.3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

①术后常规于关节囊外放置硅胶管负压引流, 放置时间一般为48 h, 若引流液>50 m L可延期, 视引流情况拔除。②抗生素的应用:术前一组, 术后一组, 术中根据手术情况, 时间超过3 h或出血量超过1500 m L加用一组。若为开放性伤口, 可视情况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③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稳定的患者, 在术后2~3 d开始膝关节的功能锻炼,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严重, 内固定欠稳定或交叉韧带断裂给予修补的患者, 术后必须给予石膏托固定4~6周。除2例患者因疼痛没能按要求锻炼外, 其余均行屈膝锻炼, 每1~2个月X线复查, 骨折临床愈合后方可逐渐负重行走。

1.4 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Rasmussen[1]评分法, 该评分标准包括患者自评及临床医师客观检查, 即疼痛6分, 行走能力6分, 膝伸直缺失度6分, 膝关节活动度6分, 膝关节稳定性6分, 总分30分, >27分为优, 20~26分为良, 10~19分为可, <6分为差。

2 结果

56例患者随访, 时间8~36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除一例出现骨折处碎骨块坏死外, 其余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Rasmussen评分法, 优27例, 良21例, 可4例, 差4例, 优良率达85.71%。2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2例出现膝关节僵硬, 1例出现皮肤坏死、感染及胫骨内固定物外漏, 1例出现骨折处碎骨块坏死, 不愈合。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患者均年龄大, 超过50岁。出现膝关节僵硬的患者因骨折严重, 术后石膏固定, 加之患者因疼痛没能良好的进行膝关节的锻炼。出现皮肤坏死、感染及胫骨内固定物外漏的患者因开放性骨折, 严重软组织损伤, 清创不彻底, 二期手术后出现皮肤坏死, 感染, 胫骨及内固定物外漏。出现骨折处碎骨块坏死, 不愈合的患者因骨折处碎裂严重, 内固定后骨折处有骨质的缺损, 植骨少。

3 讨论

3.1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适应证。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目的包括恢复的外形轮廓、轴向对线、关节的稳定性及关节功能运动学。因此, 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指征[2]:①平台骨折移位>5 mm, 塌陷>2 mm;②伴有髁间嵴骨折、韧带或半月板损伤;③开放性骨折;④SchatzkerⅡ~Ⅵ型伴有移位、塌陷骨折。⑤膝内翻或外翻超过10°。

3.2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时间的选择。

3.2.1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血管断裂的患者, 急诊手术进行血管吻合抢救生命。

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需急症进行手术神经吻合, 使断裂的神经及早的恢复, 避免因神经损伤导致肌肉萎缩及患肢功能障碍。合并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患者需急诊手术进行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切开减压及早预防截肢的情况。

3.2.2 为预防术后皮肤坏死, 通过临床观察, 根据术区软组织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时间。

一般为伤后10~14 d较合适[3]。胫骨前部只有皮肤及皮下组织及筋膜, 没有肌肉组织保护, 一但切口感染或皮肤坏死, 常常出现钢板外露, 骨外露等情况, 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患者胫骨前皮肤肿胀、挫伤严重, 绝对不能手术治疗, 必须延期至肿胀减轻和皮肤挫伤好转。若胫骨前软组织存在挫裂伤, 伤口轻者, 污染轻, 给予一期清创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但伤口污染严重, 软组织挫裂伤严重, 先给予彻底清创, 不需手术者治疗骨折, 给予跟骨骨牵引或皮牵引或石膏外固定, 伤口换药, 待伤口感染消退、组织生长良好、挫伤明显好转后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本组1例患者胫骨平台开放性伤口, 软组织挫伤严重, 清创不彻底, 二期手术后出现皮肤坏死, 感染, 胫骨及内固定物外漏。因此, 根据局部皮肤软组织的情况决定手术时机很重要。

3.3 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3.3.1 复位不佳的原因。

造成胫骨平台骨折复位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对骨折的形态未完全了解, 部分重叠的骨折或线性骨折未发现, 对一些粉碎性骨折的粉碎程度不了解, 操作真的水平及经验不足等。在作者手术的过程中总结到以下几点:①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骨折严重, 无法到达解剖复位, 出现关节面不平, 关节间隙变形。②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塌陷, 在塌陷的关节面下植入的骨头不够或过多出现关节间隙变形。③有些胫骨平台骨折粉碎程度严重, 无法达到解剖复位, 只能满足功能需求, 出现复位欠佳④有些在拧入螺钉时造成骨折处移位, 出现复位欠佳。⑤有些在手术“C型臂”透视角度不正, 造成误差, 出现骨折复位欠佳。

3.3.2 固定时注意的方面。

胫骨平台的固定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及骨折的程度选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固定要牢固稳定, 因为术后要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不稳定造成骨折断端的微动, 不利于骨折的愈合。但是固定稳定的同时固定不能太复杂, 太复杂一是对骨质的破坏较大, 二是对组织及骨膜的剥离破坏较大, 对骨质及组织的生长存在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在内固定时选择内固定钢板的要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钢板的种类较多, 根据骨折的类型及切口的位置选择, 一般来说T型或L型支撑钢板可随意塑形, 适合骨面弧度, 高尔夫钢板的材质虽比T、L型钢板厚实, 但在平台的前后水平上稳定性较T、L型差, 塑形亦较差。Ⅱ~Ⅲ型骨折选用胫骨前外侧切口, 选用“L”型或高尔夫型钢板固定, Ⅳ型骨折选用胫骨前内侧切口, 放置内侧“T”型或高尔夫型钢板固定, Ⅴ型~Ⅵ型骨折选用前正中切口或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 双侧放置钢板, 但前正切口手术操作方便, 局部皮瓣血循环破坏严重, 易出现该处皮肤坏死。

3.4 下肢力线恢复的重要性。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好坏, 主要看下肢力线的情况。如果下肢力线偏离膝关节中心, 就会出现胫骨内外侧的受力不均, 发展为膝关节内外翻。还会出现关节间隙变形, 重量分布不均匀, 出现关节面软骨磨损, 退变等情况。后期出现关节疼痛或活动功能障碍。因此,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要测量患者下肢力线, 并最大程度的矫正患肢力线, 避免因下肢力线改变而导致的远期并发症。

3.5 膝关节早期的功能锻炼。

胫骨骨折内固定对骨折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对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 但早期只能进行功能锻炼, 预防粘连及关节僵硬, 不可过早负重行走, 否则可能出现关节面塌陷等并发症。本组资料中的56例骨折固定稳定者均在术后第2~3天进行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促进膝关节面骨折的磨合, 预防粘连, 防止膝关节僵硬。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时应活动范围小, 角度不易过大, 逐渐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对于下床行走, 要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骨折类型及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及严重胫骨平台塌陷型骨折的患者行走晚。随访的56例患者, 2例患者因骨折严重, 术后石膏固定, 加之患者因疼痛没能良好的进行膝关节的锻炼出现膝关节僵硬, 但均未出现因早期负重而导致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Rasmussen PS.Tibial condylar fractures impairment of knee joint stability as an indication for surgical treatment[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3, 55 (7) :1331-1350.

[2]罗从风.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6) :326-329.

平台效果分析 篇7

经济增长不仅依赖于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还依赖于用这些投入所创造出有价值的生产率,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标准化不是以制定标准为目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综合标准化追求标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能形成一个最佳的有机整体。在构建自升式钻井平台综合标准体之前,便确定将提高建造质量及效率、提高平台系统设备可靠性及作业效率、满足操作维修要求、降低平台自身重量、满足强度稳性要求、满足环境及职业安全要求作为目标,标准综合体的相关标准主要围绕这些目标而提出和编制,并在陆续建造的各型自升式钻井平台中得以贯彻实施,效果非常明显。

2 标准实施效果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标准化的经济效果是制定与实施标准所获得的有用效果与所付出的劳动耗费之比,是衡量标准化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志,只有通过标准化经济效果在数量上的分析和计算,才能正确有效地反映出标准化活动的成果,才能被企业和社会认可和接受。根据GB/T3533.1-2009《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第1部分:原则和计算方法》的规定,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时应充分考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我国国情,全面考虑标准化经济效果发生的环节,集中分析效果显著的项目,着眼于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的效果,避免同一效果在不同环节上的重复计算等。

GB/T3533.1-2009还规定了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考虑的主要因素,这是分析自升式钻井平台综合标准化实施效果的重要基础。标准明确规定,对于产品标准,在研制阶段应考虑减少设计工作量,进行制图和描图的劳动量,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等;在生产阶段应考虑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不合格品率,增加产品产量,降低劳动量,降低原料、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减少材料和零部件的储备量,扩大生产批量,降低单位产品的企业管理费、折旧费,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和生产周期等。对于基础标准,应考虑提高零部件互换性,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避免名词、术语、图形符号、代号、代码混乱,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等。对于试验和检验方法标准,应考虑提高试验检验质量,减少纠纷,缩短试验和检验时间,节省试验和检验设备的费用等。

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分为标准有效期内统计的总经济效益和年经济效益两种。对示范项目而言主要统计某座平台在建造期内的总经济效益,其计算方法见公式(1)。

式中,为平台建造期内统计的标准化总节约额,K为标准化投资,t为标准实施的期间。

综合标准化的实施效果与单一标准的实施效果还有所不同,除考虑单个标准的效益外,还需考虑相关标准的关联关系以及标准综合体实施的整体效果。这也是综合标准化效果分析区别于一般标准效益分析的特点之一。

3 自升式钻井平台综合标准体实施的整体效果

按照标准体系构建原则,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在建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为综合标准化研究对象,紧密围绕自升式钻井平台研制过程中所涉及的产品开发一生产设计一建造完工等全过程,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将综合标准化的理论与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紧密结合,初步构建了自升式钻井平台标准体系表,并通过相关标准编制而形成标准综合体。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及后续船的设计建造过程中,标准综合体中的各项标准被各个专业应用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升式钻井平台标准综合体其按专业领域进行了分类,其中管理技术标准73项、基础标准179项、总体与结构标准77项、钻井系统标准18项、平台支持系统标准151项,建造技术及工艺标准159项、材料及通用件标准225项、试验与检验标准194项。根据分析,其中有638项标准由于方便了设计选型、优化了平台制作与安装,在提高建造质量及效率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107项标准由于标准管理的支持和设计要求的规范,为平台降低设计和建造成本;有37项标准由于合理选择设备,优化设计方案,降低了平台自身重量。这8类标准的总体应用效果如下。

●管理技术类标准涉及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检验等过程中的管理要求,主要应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建造管理诸如材料使用、工时定额、项目建造、调试作业、机械完工、重量控制等,建造质量管理,以及包括文控、计划、商务、采办、客户服务、信息化及标准化等综合管理。形成了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项目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特别是在工时的定额管理、调试作业的流程规范、重量控制的管控等方面,节约了大量工时,降低了项目管理成本,提高了项目管理及建造效率。

●基础标准类标准涉及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检验过程中所需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主要应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相关的术语和定义、图形符号、分类代码、各类编码等通用技术语言规定,图样与技术文件的设绘与编制要领,相关安全风险评估分析与方法,以及环境监测、污染物排放、安全防护等环保与职业安全。形成了规范的设计图纸模式及出图要领,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同时在设计阶段就明确了生产过程中零部件的物流顺序,大大提高了流转效率。

●总体与结构类标准涉及自升式钻井平台总体性能和结构的设计方法与要求,主要应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环境载荷、运动响应、布置、稳性、防火、逃生、振动、噪声等总体性能设计,以及平台结构设计。优化自升式钻井平台总布置,并结合结构强度计算,优化平台结构设计,特别是在平台构件的开孔与补强、重要设备的基座设计与加强等方面,减轻平台结构重量。

●钻井设备及系统设计类标准涉及自升式钻井平台钻井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相关设备的产品标准,主要应用于包括井架及起升系统、旋转系统、管子处理系统、井口辅助设备、套管张力系统、防喷器组处理系统、钻井控制系统等由钻机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成套设备及系统,以及诸如高压泥浆系统、泥浆储存输送系统、泥浆配置系统、泥浆处理系统、钻井液配料辅助(基油、盐水、海水、淡水)系统、散料储存输送系统、高压固井系统、试油系统、钻井液压系统等钻井支持设备及系统。优化钻井设备及系统的设计特别是泥浆系统,优化了系统管系的布置,节约了管系耗材及阀件的使用。

●平台支持系统类标准涉及升式钻井平台支持系统及其设备的设计要求和产品标准,主要应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锁紧系统,钻台和悬臂梁滑移系统,动力系统,电力系统,控制系统及仪表,通讯导航系统,空冷通、消防、救生、舱室设备等辅助系统,甲板机械等。优化平台支持系统的设计,节约了相关耗材的使用。

●建造技术及工艺类标准涉及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过程中各类安装、操作等工作规范、工艺文件,主要应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工法及技术、质量要求,船体建造、舾装、涂装等建造工艺,以及建造过程中所需各类工艺装备、工装设备等。形成了自升式钻井平台从分段建造到总段搭载的一整套船体建造工艺,以及舾装、涂装等工艺,推进了新工艺工法的应用以及工装设备的提升与改进,提高了建造效率,减少了建造工时,缩短了坞期占用,降低了建造成本。

●材料及通用件类标准涉及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所需的各类材料及通用部件的设计要求和产品标准,主要应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所需的型材板材、焊接材料、涂料、电缆、管材、舱室材料等各类材料及制品,以及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所需铁舾件、管舾件、电舾件、通风附件等各类舾装件。通过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所需的各类材料及通用部件的标准化,降低了采购成本,同时减少了相关材料及通用件的剩余和库存,降低了建造成本。

●试验与检验类标准涉及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各阶段所需试验与检验的方法和要求,主要应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模型试验、系泊试验、倾斜试验等总体性能试验,建造试验与检验,设备及系统调试等。形成了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各阶段产品的试验与检验规程,大大提高了一次报验合格率,并形成一整套设备及系统调试作业标准指导书,缩短了调试作业时间。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提高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建造质量及效率、控制平台自身重量、降低设计和建造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总体实现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一次报验合格率提高11%,设计和建造效率分别较第一座平台提升26.7%和25.5%,平台自身重量在理论设计基础上降低205吨,设计和建造成本较第一座平台降低约5%(详见表1)。

4 重点标准的实施效果举例

此处以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腿与桩靴合拢工艺优化、预压载系统遥控阀门优化设计的相关标准为例对效益进行分析。

案例1: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腿与桩靴合拢工艺优化

主要涉及标准:CB/T 4403-2014《自升式平台桁架式桩腿建造要求》、《自升式钻井平台搭载工艺规范》(外高桥企业标准)等。

应用情况: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过程中,桩腿与桩靴通常以分段为阶段分开建造,在总装合拢阶段合拢成整体。散装的支撑管完全在船坞内进行安装,施工空间狭小,施工环境恶劣,TKY节点的装配、焊接和探伤难度非常高,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严重影响了坞期。优化后,将原本在第一段桩腿与桩靴连接施工时安装的部分支撑管和结构提前至第一段桩腿分段制作阶段安装。

应用效果:改善了装配焊接及探伤的施工环境,将工作量前移,缩短船坞施工周期一个月,节约成本约1,200万元。图1为第一段桩腿完工状态示意图。

案例2:作业标准书的编制与实施

主要涉及标准:《JU2000E自升式钻井平台调试作业标准书》,主要为各专业的调试作业标准书(外高桥企业标准)共135份。

应用情况:作业标准书是针对某一特定而具体的作业活动而制定的指导书,内容包含作业名称、岗位、场地、作业人数和工种(岗位)、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劳动保护用品、作业内容与方法、HSE以及质量要求等,并按作业前、作业中和作业后分别进行介绍和详述。编制过程力求简单、明了、无歧义,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使用过程针对岗位或工种,直接发放到现场作业人员,作业人员可通过阅读标准书,全面掌握作业的方法和要求;同时,还应用于新人上岗培训以及新业务培训等。

应用效果:通过实施调试作业指导书,JU2000E的钻井平台投入调试工作师从首制船55人缩减到目前平均仅需36人左右,节省了35%左右的劳动力投入。通过实施21份海工文控作业标准书,已在新人、新业务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控人员的数量也由单项目4人降低为每项目0.8人左右。

案例3:作业管理标准的编制与实施

主要涉及标准:《全程升降作业管理标准》、《CTP海上吊装作业管理标准》、《BOP海上吊装作业管理标准》、《CTU负载试验作业管理标准》、《拔桩作业管理标准》、《称重作业管理标准》、《悬臂梁井架负载试验作业标准》(均为外高桥企业标准)。

应用效果:通过实施大型作业管理标准,规范实施人员操作,确保安全和危险事故发生率为零;效率显著提升,周期明显缩短。原计划2天才能完成的全程升降试验,已压缩在1天完成;原井架和悬臂梁负载试验以前为全员参与、工作连轴转,导致人员疲倦不堪,现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轮流上岗,工作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效率提升30%~40%。

5 结论与建议

自升式钻井平台综合标准体的构建与实施,为平台的设计建造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基本实现了综合标准体的整体目标,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标准综合体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完善,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技术积累,不断提高目标,补充标准综合体;二是要加强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数据积累,使统计的数据更加科学准确,更好地反映客观实际;三是强化实施过程的意见反馈,以便进一步为完善标准综合体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综合标准化是以追求标准化对象整体效益最佳为目标而开展的标准化活动。自升式钻井平台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在围绕提高建造质量及效率、降低设计和建造成本、降低平台自升重量等目标的基础上,将标准综合体的相关标准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实际建造中进行贯彻实施,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升式钻井平台,综合标准化,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戚彬芳,宋明顺,方兴华,郑素丽.ISO标准经济效益评估方法的实证研究[J].标准科学,2012,(11).

[2]卜海,高圣平,王玉英,邵男.国内外标准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5,(7).

[3]邵雅文.标准经济效益评价:用事实说话[J].中国标准化,2012,(8).

平台效果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5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与研究组(47例)。前者男女比例35:23;年龄25—63岁,平均(45.55±11.57);依据Schatzker分类:Ⅳ型20例,Ⅴ型15例,Ⅵ23例。后者男女比例30:17;年龄27-66岁,平均(45.60±11.58);Ⅳ型18例,V型19例,Ⅵ10例。两组上述各基线资料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做膝前内侧或前外侧切口,暴露骨折线,清除内部积血及碎骨片,对骨折块和关节面行准确复位锁定,对骨缺损者切取自体髂骨进行填塞植骨,在C型臂下确定钢板远端的位置。研究组给予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先行前外侧切口,暴露胫骨外踝及关节面,骨折块及关节面复位满意后用高尔夫型锁定钢板固定;然后经后内侧切口,骨折块及关节面复位满意后用T型钢板固定;对骨缺损处采用自体骨植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89±3.51)d、(42.78±3.50)d、(143.78±46.65) d;对照组分别为(10.31±4.76)d、(46.07±4.29)d、(148.87±61.48)d,结果表明,研究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的内固定松动断裂、膝关节不稳、关节强直、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51%)例、2(4.26%)例、1(2.13%)例、3(6.38%)例;对照组分别为:7 (12.07%)例、4 (6.89%)例、2 (3.45%)例、5(8.62%)例,结果表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1.28%低于对照组31.03%(P<0.05)。

3 讨论

高能量损伤多会造成胫骨平台骨折,且表现复杂,常合并关节韧带、关节软骨及半月板损伤,若处理不当可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如力线不稳、膝关节畸形[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可有效改善各项指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可能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较强的内固定,且能同时治疗关节软骨、韧带及半月板合并伤[3]。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其切口能有效避开胫前血供差区域,需剥离的软组织切口比前内侧少,使局部软组织供血得到保护,内后方胫骨暴露明显,且减少软组织及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4]。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对骨折移位及膝关节力线发生改变具有较好的稳定作用,推动膝关节功能恢复。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少,手术时间段,对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良好作用。本研究受时间、环境及样本等因素制约,未就两组治疗满意度进行分析,待临床加大样本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可有效改善各项指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双切口双钢板及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治疗双柱及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9):952-954.

[2]王耀华.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1/3段骨折21例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4):104.

[3]黄超.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与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9):422.

平台效果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0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 按其入院时间, 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 各30例。其中, 参照组有17例为男性, 13例为女性, 年龄为18~70岁, 平均为 (41.2±6.2) 岁;骨折位置:16例为左侧, 14例为右侧;骨折原因:9例高处坠落伤, 15例交通事故伤, 6例其他外伤。治疗组有18例为男性, 12例为女性, 年龄为20~69岁, 平均为 (40.5±6.7) 岁;骨折位置:17例为左侧, 13例为右侧;骨折原因:10例高处坠落伤, 15例交通事故伤, 5例其他外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参照组行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

对治疗组行膝关节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对双下肢进行消毒处理, 以无菌巾包扎患者健侧下肢及患侧足、小腿远端、大腿近端, 暴露膝关节。结合骨折情况, 对前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顺序进行明确。一般情况下, 可以先行后内侧入路治疗:屈曲患者健侧髋关节、膝关节, 内收髋关节, 向患侧膝关节前上方牵引, 促使患肢外旋, 将膝关节内侧、后侧暴露。从膝关节腘窝横纹向内侧做切口, 然后向下, 使切口呈现“倒L”形, 直至腓肠肌内侧头远端, 然后将其向外牵拉, 促使胫骨平台后方的关节囊充分暴露, 将其切开, 使胫骨平台后外侧暴露。以3.5 mm的LC-DCP钢板固定后侧, 以AOT型钢板固定内侧, 若交叉韧带止点存在损伤, 可以同期修复。然后施以前外侧入路:取平卧位, 将膝关节垫高, 屈曲35°左右, 取髌外侧2 cm处, 向Gerdy's结节和腓骨头之间、胫骨结节做切口, 延伸至后外侧。牵拉肌肉, 切开关节囊, 使胫骨平台外侧关节面、骨折线显露, 于塌陷处进行充分植骨, 以AOT钢板固定, 远端钉入螺钉微创固定。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判定标准:参考膝关节HSS评分, ①得分<60为差;②介于60~80分为良;③得分>80为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67%, 参照组为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6.67%, 高于参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高向勇[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胫骨平台临床治疗中, 传统手术措施为后内侧入路, 该术式所做切口会暴露重要血管神经结构, 具有极为复杂的解剖关系, 手术风险较大,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而且患者术中出血量偏大。而在后内侧入路时, 做倒L切口, 可以避开重要血管神经, 降低神经损伤可能性的同时, 还能将胫骨平台内侧柱、后侧柱充分暴露, 操作较为便捷, 与前外侧入路联合使用, 可以使三柱骨全部暴露, 切口皮肤坏死可能性较小, 安全性显著, 而且不会损伤软组织, 有利于患者术后右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3]。

综上所述, 在胫骨平台三柱骨折临床治疗中, 膝关节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 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施利华, 袁永健, 王丹, 等.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42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 (9) :1007-1008, 1014.

[2]高向勇.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J].吉林医学, 2013, 34 (21) :42-43.

平台效果分析 篇10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虚拟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c)-0131-01

病理生理学主要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它发挥了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作用。因此病理生理学知识的掌握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而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一样做为非常重要的医学功能学科,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采用动物实验。因此,实验教学在病理生理学课程中至关重要。以往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通过在动物身上复制出疾病模型,让学生观察动物出现相应的功能代谢改变,从而对疾病的发生机理进行讨论阐述。通过实验教学不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极大的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但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却有诸多的困难:师资力量不足,实验场地有限,课时有限,经费紧张等问题。对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不利影响[1]。我校为了有效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浓厚兴趣,发挥病理生理学承上启下的有效作用,特引入成都泰盟开发的VBL-100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室仿真软件。

1 虚拟实验的特点及创建意义

VBL-100机能虚拟仿真软件,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与网络技术,涵盖了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在内的100多个仿真实验,内容极其丰富,资料室里介绍了大量的机能学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动物房介绍了各种常用动物的习性和特点,便于学生了解以及实验中的操作。在模拟实验室,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反复的练习,便于充分理解和掌握。因此该系统对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以及理论的学习大有裨益,该系统解决了实验教学的限制条件,便于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而且通过实验教学的辅助作用,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2]。

2 虚拟实验在病理生理学中的应用

病理生理学常开的实验像复制缺氧模型(实验动物小白鼠)、失血性休克(实验动物家兔)、心力衰竭(实验动物蟾蜍)、实验性水肿(实验动物蟾蜍)等,这些实验我们均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来进行,通过虚拟实验系统模拟不同动物在出现相应疾病后,机体生命指标和功能代谢的改变[3]。学生可以对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加深理解记忆。每次实验模拟,我们引导学生按实验简介、实验原理、模拟实验、实验录像的程序进行。首先指导学生浏览了解实验简介和原理,做到对实验心中有数,可以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接下来进入模拟实验环节,根据实验步骤模拟整个实验过程,通过反复操作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验录像,使学生对本次实验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而该系统还具备一个便利之处,学生可以利用它进行自学,学生在动物房可以了解常用动物的习性及生理学特性,在资料室可以学习常用的机能学实验技术,每一种常用的技术都配有相关的知识介绍和录像演示,方便学生进行知识的反复记忆和不断强化。实验结束,学生可以利用考题库进行自测,检查自己学习效果。

3 如何利用虚拟实验,提高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效果

我们在三年制专科学生的实验课堂引入虚拟实验,有效的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将传统实验和虚拟实验有效结合,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1 弥补传统实验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各种条件的严重限制,比如实验室不足,每个实验室学生较多,这样大部分学生失去动手机会,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或实验学时较少,部分耗时长的实验不能顺利开展,学生失去学习机会,难以达到实验教学的良好效果。在引入虚拟实验系统后,学生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学习,每个学生都获得亲自动手直接体验的机会,就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4]。此外不便于在课堂开展的实验,可以采用虚拟实验,比如水肿实验耗时较长,失败率较高,学生如果由于插管失败,该实验就无法观测结果,直接导致该次实验以失败告终,让学生通过虚拟系统进行观察,可以很好的体验和领悟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失衡。

3.2 充分借助虚拟实验,开阔学生视野

在进行传统实验之外,借助虚拟实验开发新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多涉猎新的实验内容,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有效的联系理论,加深理解课堂内容,使学生的知识真正达到融会贯通。

总之,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虚拟实验,对实验教学发挥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尽量发挥传统实验教学的优势,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积极利用虚拟实验的优势来补充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提高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对这么课程产生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凤,魏冠英,倪艳波,等.高校扩招对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59-60.

[2]梁宇涛.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3):81-85.

[3]柳君泽.病理生理学实验教程[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1-12

上一篇:巧设课堂提问下一篇:小学语文情境模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