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效果分析

2024-05-29

工艺效果分析(精选十篇)

工艺效果分析 篇1

关键词:污水回收工艺,技术改造,效果分析

一、概述

2010年底, 采油一厂稠油处理站污水处理系统由于6000 m3重力除油罐和万方池油泥沉积很厚, 要清万方池, 转回的污水水质不好, 冲击6000m3重力除油罐;要清6000m3重力除油罐, 因万方池液位太高无法放空, 同时各沉降罐排泥工作也因此不能正常进行, 使污水的“排”与“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恶性循环, 多次影响到污水处理系统回用锅炉正常运行, 严重时甚至停炉。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对污水回收工艺进行了改造:新增一条污水回收管线:当回收水色好时, 则进6000m3重力除油罐, 回收水色不好时, 则进沉降罐。新的污水回收工艺自2011年3月改造投用以来, 经过一年的运行证明:效果良好, 既保证了万方池和6000m3重力除油罐及时清淤, 又保证了水质处理达标。

二、污水回收工艺技术改造前后的生产工艺运行状况

1. 改造前的工艺流程及生产运行状况

(1) 改造前工艺流程及生产现状

从图中可以看出, 稠油处理站各沉降罐、6000m3重力除油罐和调储罐排泥直接进入万方池内, 经过一定时间的沉降分层, 万方池的含油污水再通过两台污水回收泵转回6000m3重力除油罐, 而6000m3重力除油罐上部的油经隔油泵转回沉降罐, 下部的水则进入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回用锅炉自2009年底投用, 至改造前万方池和6000m3重力除油罐泥沙沉积很多, 随着处理量的增加回收水质变差, 水量增大又冲击6000m3重力除油罐内的泥沙, 导致6000m3重力除油罐沉降分层效果不好, 出水含油高达200—300ppm (按要求在100ppm以下) , 严重影响了污水处理回用锅炉水质。

(2) 存在问题

万方池污水回收量大, 6000m3重力除油罐抗冲击能力差。

为保水质, 沉降罐加密排泥, 万方池液位高, 于是启双泵回收污水, 来不及沉降分层的大量的含油污水转回6000m3重力除油罐, 造成6000m3重力除油罐抗冲击能力差, 致使6000m3重力除油罐出水含油超标, 后续处理系统困难。

工艺系统不完善, 污水承载能力低。

6000m3重力除油罐和调储罐泥沙积聚量过多, 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储水空间, 而回收污水转回6000m3重力除油罐, 在处理水量增大的情况下, 万方池污水的大量回收造成各罐液位升高甚至出现溢流现象, 显示出污水处理系统承载能力低。

员工操作强度高。

每逢污水水质发生波动时, 员工就要反复取样化验、调整参数、加密监测, 频繁上罐取分层样查找原因, 加大了劳动强度, 造成员工思想紧张, 体力透支, 也不利于安全生产。

二、改造方案

2011年3月初, 敲定了工艺改造方案:在污水回收泵出口管线上新接一个控制阀门, 在阀门前铺设新的污水回收管线, 接在6000m3重力除油罐的隔油线上, 再用一个阀门把新的污水回收线与旧的污水回收线断开。当回收水水色好时, 转回6000m3重力除油罐, 保证污水水质;当回收水水色差时, 则转回沉降罐中, 延长沉降时间, 达到除油、沉降、分层等多重效果。

三、污水回收工艺技术改造实施效果分析

2011年3月中旬, 对改造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之后, 办好了所有票证和手续, 对污水回收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

1. 改造后的工艺流程及生产运行状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 工艺改造后, 万方池的回收污水有两个去处, 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如上图所示, 阀门1为长开, 切换流程时, 打开阀门2, 关闭阀门3, 则进6000m3重力除油罐中;打开阀门3, 关闭阀门2, 则进沉降罐。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 我们统计出污水转回6000m3重力除油罐的次数只有3次, 每次只有两三天时间, 其余都是直接转回沉降罐。一方面减少了污水处理量, 降低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承载压力;另一方面, 通过提高加药量、掺汽提温、调整油层厚度, 改善沉降罐出水水质, 保证了污水处理前端水质良好, 为污水后续处理过程创造了条件。

2. 特点

(1) 工艺简单、灵活, 可操作性强。

改造后的工艺, 只需一个人开一个阀门, 关一个阀门就可完成一次流程切换, 而且差错率为零, 解决了员工操作难度大的问题。

(2) 降低员工的操作难度和管理难度。

员工在操作中, 发现水质变化, 可及时调节阀门, 控制参数波动, 减少反复做样或上罐次数, 既节约了成本, 又提高了安全生产系数, 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和管理难度。

(3) 消除溢流隐患, 保证污水水质。

将回收污水转入沉降罐内, 缓解了污水处理系统各罐的处理量, 避免了溢流现象, 延长了污水在沉降罐内的沉降分层时间, 达到了理想的除油效果, 保证了污水各环节出水水质达标。

三、结束语

CASS工艺生物脱氮除磷效果分析 篇2

CASS工艺生物脱氮除磷效果分析

摘要:对CASS工艺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研究了温度和回流比对脱氮效果的影响,曝气量对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30℃时系统脱氮效果最好,此时NH3-N去除率在80%左右,TN去除率在70%左右;污泥回流比为25%、50%、100%和200%时,TN去除率分别为50%、58%、62%和70%,增加回流比可以提高脱氮效率;好氧区DO维持在2mg/L和4 mg/L时,TP去除率分别为82%和37%.作 者:付朝臣    廖日红    王培京    何刚    顾永刚    FU Chao-chen    LIAO Ri-hong    WANG Pei-jing    HE Gang    GU Yong-gang  作者单位: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100048 期 刊:北京水务   Journal:BEIJING WATER 年,卷(期):, “”(3) 分类号:X143 关键词:脱氮除磷    温度    回流比    溶解氧   

 

工艺效果分析 篇3

关键词:二合一加热炉;三合一分离器;清淤;外输油流量计

中图分类号:X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9-0171-02

1 目前油田转油站工艺存在的弊端

1.1 原有容器(三合一分离器、二合一加热炉)清淤工艺 上的弊端

目前二合一加热炉和三合一分离器每年都要进行清罐,有的转油站还有每年清罐两到三次,以确保容器的正常生产。容器的清罐流程是:

先把二合一加热炉和三合一分离器缓冲段的液体抽出后,其二合一加热炉的加热段和三合一分离器的沉降段内剩余的大多数液体就直接进行排污处理。

根据调查,虽然以往排出的介质是有相关部门进行回收,但只是回收污油,对污水普遍的处理方法是找偏远的地方进行自然排放,这样不仅污染环境,更污染了地下水资源。

1.2 站内管线和阀门维修更换工艺上存在的弊端

转油站在生产过程中;因腐蚀和磨损等客观因素阀门和工艺管线会出现;阀门关闭不严、管线腐蚀穿孔、法兰垫子破损等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发事故,这时就需要进行及时更换、维修以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在其更换和维修之前,则要对需要维修的这一段相关管线内的液体进行排污扫线,以保证施工安全。但目前的排污方法,是排放到站内临时挖的储油池内,待施工完成后将储油池的液体进行回收,甚至是就地掩埋。其弊端不仅污染环境,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在挖临时储油池时,还有可能损坏地下电缆等设施,造成更大的破坏。

1.3 外输油流量计标定工艺上的弊端

油田转油站、联合站外输油流量计的标定都是在线标定。标定结束后,恢复正常工艺流程时,需要把标定流程中存液进行就地排放。这样不仅增加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还造成环境污染。

1.4 转油站岗位的生活用水无法回收处理

转油站员工除了日常生产管理之外,还需要对岗位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而打扫设备卫生、拖地、擦门窗卫生以及岗位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生活污水,由于输油岗位为了保证安全生产不允许安装下水管道,这样岗位的生活污水都是由操作员工一桶桶地拎到站外很远的地方倒掉,这样不仅增加员工的劳动强度、更造成环境污染。

2 转油站污油回收工艺改造及操作方法

2.1 转油站容器清淤污油回收的工艺改造

在二合一加热炉和三合一分离器总排污管线上安装一个控制阀门。当需要回收容器内部的介质时,将总排污加装的控制阀门关闭。将二合一加热炉的缓冲段和加热段或三合一分离器段和沉降段下面的排污阀门打开,根据液体平衡原理,将二合一加热炉的加热段和三合一分离器的沉降段的介质就从下面的两个排污阀门进到缓冲段里面。由于掺水泵和外输泵进口管线都在二合一加缓冲热炉和三合一分离器的缓冲段里,这样就可以通过掺水泵和外输泵将二合一加热炉和三合一分离器里面的所有介质进行回收。

技术关键:回收控制阀门和放空扫线控制阀门要安装在总排污管线上,并且要留有余地方便今后阀门的维修保养。还要注意冬季保温,防止阀门冻结影响排污管线的畅通.

2.2 管线和阀门维修更换的工艺改造

在容器的排污管线上安装一个扫线控制阀门,安装阀门和管线根据所在转油站内预留的扫线头的阀门和管线的规格型号进行选择。可以选择稍大的阀门和管线,这样可以防止蹩压和节省扫线时间。当站内需要更换阀门或流程改造等施工时,将相关流程当中一个扫线放空管线,接到新加的扫线控制阀门上。然后将要施工相关流程的上下流程控制阀门关闭,再将另一个扫线阀门接在压风机上,倒通流程后进行扫线。将管线内的液体排放到站上的储油池内,再由专业队伍进行回收。 2.3 标定外输油流量计污油回收的工艺改造

在标定外输油流量计进出口管线(室外的)管线上,分别各安装一个放空阀门。在标定流量计的进出口管线底部和外输油流量计过滤器的排污管线上也各安装一个控制阀门。阀门接上管线与过滤器的放空阀门连接在一起。实现在外输油流量计标定完成后,将标定管线内部存留的介质排放到油水泵房内的污油回收装置内进行回收,达到不排污的目的。

2.4 生活用水的回收工艺

集输岗由于没有下水道,那么污水的唯一出处只有目前建设的转油站室内卫生间的沉降池,虽然解决了污水的出处,但是从油水泵房到沉降池还有一段距离,为了防止排污管线堵塞,更重要的防止油气蒸发气体从排污管线流入站外的污水沉降池内,所以要在泵房内排污管线安装一个过滤器,并且在过滤缸后面安装一个水封装置,在水封后安装一个控制阀门,便于维修时切断阀门。确保原油气体绝对不能流入站外的沉降池内,保障安全生产。

3 运行效果及其经济社会效益

以采油二厂第五作业区为例:

①第五作业区至此清罐一项就可减少产液损失为:19 998 m3,减少原油损失;1 049 t,减少污水排放为:21 728 m3,增加效益约314.6万元人民币。

②转油站内如有更换阀门和维修管线时,将维修的相关的管线内的污油直接排放到储油池内,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杜绝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

③油田中生产过程中为油、气、水的顺利分离,和防止容器设备結垢。定时定量地加入阻垢剂、破乳剂等化学试剂。容器清淤中排出的液体大部分都是含油污水,现在多数污油回收部门只回收原油,而含油污水不进行回收或就地排放,就地排放的含油污水就直接渗入地下污染我们的地下水资源。

④社会效益和远景预测:因为投入费用小,安装方便,又便于检查操作、安全可靠。适用于二合一加热炉、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分离器等容器。适用于油田的转油站和联合站,所以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4 结 语

分析传统操作工艺的弊端,给出相应的改造措施,改造后的系统可以实现容器清淤、阀门管线维修及更换、外输油流量计标定和生活污水回收功能。不仅降低了岗位员工的劳动强度,更是减少了产量损失,增加了经济效益。杜绝环境和地下水污染,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油田自然环境。

它的优点是:

①投资少、费用低、减少产量损失;

②操作简单、降低了劳动强度、安全可靠;

③节省清淤费用、杜绝污染、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重介质选煤工艺及分选效果影响分析 篇4

关键词:重介质选煤,分选,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选煤行业的发展, 选煤厂数目正不断增加, 入选比例迅速提高, 产品质量逐年提高, 先进设备和自动化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是, 我国选煤工业水平与世界选煤工业水平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①对煤炭质量注意不够, 入选比例较少;②原煤可选性差, 选煤厂装备落后导致的精煤质量差;③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的环境污染大;④整体工业水平不高, 所以设备的材质和技术偏低;⑤劳动效率低, 自动化水平不高。

一、选煤意义

选煤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除去煤中杂质, 降低灰分, 提高煤炭质量, 适应用户要求;

(2) 把煤炭分成不同质量、规格的产品, 供应用户需要的产品, 以便有效地、合理地利用煤炭, 节约用煤;

(3) 去除煤中矸石, 减少无效运输, 同时为综合利用煤矸石创造条件;

(4) 去除煤中黄铁矿, 减少燃煤对大气的污染, 同时为回收硫提供条件。

二、主要选煤方法及工艺

选煤方法主要分为两类:重力选煤和浮选, 本文主要介绍重力选煤工艺。重力选煤主要是利用煤和矸石的密度差异进行分选的方法, 例如:重介质法、跳汰法、溜槽与摇床法。

1、重力选煤

重选主要是按密度来分选的, 因此, 在分选过程中, 应设法创造条件, 减少矿粒的粒度和形状对分选结果的影响, 以使矿粒间的密度差别在分选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

根据介质运动形式和作业目的的不同, 重选可分为如下工艺方法:水力分级、重介质选煤、跳汰选煤、TBS选煤、螺旋分选、风选、摇床选煤、溜槽选煤。下面主要介绍现在常用的重介质选煤工艺。

2、重介选煤的基本原理

重介质选煤的基本原理是阿基米得原理。重介质选煤一般都分级入选。分选块煤在重力作用下用重介质分选机进行;分选末煤在离心力作用下用重介质旋流器进行。

重介质分选机分选原理 (图1-a) :在静止的悬浮液中, 作用在颗粒上的力有重力和浮力, 颗粒所受的合力F=V (δ-ρ) g。当δ>ρ时, 颗粒下沉;当δ<ρ时, 颗粒上浮;在重介质分选机中, 用悬浮液流和刮板或提升轮分别把浮物和沉物排出, 完成分选工作。

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原理 (图1-b) :物料和悬浮液以一定的压力沿切线方向给入旋流器, 形成强有力的旋涡流。液流从入料口开始沿旋流器内壁形成一个下降的外螺旋流;在旋流器轴心附近形成一股上升的内螺旋流。由于内螺旋流具有负压而吸入空气, 在旋流器轴心形成空气柱。入料中的精煤随内螺旋流向上, 从溢口排出;矸石随外螺旋流向下, 从底流口排出。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在离心力场中完成分选的。在旋流器中, 离心力可比重力大几倍到几十倍, 因而大大加快了末煤的分选速度并改善了分选效果。

3、重介质悬浮液的性质

悬浮液是一种不均质的两相系统, 有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悬浮液的假密度, 只有当加重质粒度较细, 浓度较高, 而入选粒度大时, 悬浮液才能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分选介质。

影响悬浮液密度、黏度及稳定性的因素:加重质的浓度不仅影响悬浮液的假密度, 而且在浓度较高时又是影响黏度的主要因素。悬浮液黏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低时, 黏度增加缓慢;当浓度超过一个临界值时, 黏度急剧增大。矿粒在其中的沉降速度急剧降低, 设备生产能力相应减少, 分选效率变低。悬浮液的浓度受流动性的限制, 常不允许超过某个最大值。因此要求配制的悬浮液的密度愈高, 则加重质的密度亦愈高。一般来说, 在同样的浓度下, 加重质的粒度愈小, 黏度愈大, 开始形成结构化的浓度亦愈低。矿泥含量对悬浮液黏度的影响也很大, 对结构化的形成尤为敏感。

悬浮液的稳定性和黏度常常是矛盾的。黏度大则稳定性高, 黏度小则稳定性差。而生产上则希望悬浮液既有小的黏度又有高的稳定性, 可是这两者难以兼得。

三、影响分选效果的主要因素

1、原煤可选性的影响

原煤的可选性决定重介质悬浮液密度的确定。对单一稳定煤层来说, 可选性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因此对重介质分选的效果影响不大。但是对入选多个煤层的原煤时, 其原煤的可选性的差异有时可能很大, 具体表现在相同密度级的灰分差别可能很大。

2、粒度组成的影响

对重介质选煤来说, 可能偏差值随粒度减小而增加, 随分选密度的提高而提高。块煤重介浅槽分选机粒度范围6mm~100mm, 由于各粒级的干扰沉降速度不同, 小颗粒从入料口到排料口这段时间里可能分选不好, 在浮煤中可能有部分高密度的小颗粒, 或者是低密度的小颗粒进入沉物。因此重介浅槽分选机分选效果的好坏受选前分级效果的影响很大, 选前分级效果越差, 产品的污染越大。重介质旋流器也是同样, 特别是对0.5mm以下的细泥的分选。

3、给煤量的影响

给煤量过大, 煤在分选槽内不能充分散开, 甚至造成物料堆积, 来不及分选就排出机外, 造成精煤灰分增高。给煤量少影响分选机的处理能力, 因此给煤量不能忽大忽小、时断时续, 而应均匀稳定。当旋流器过负荷时分选效率明显下降。

4、悬浮液的密度影响

由于悬浮液的密度影响实际分选密度, 在原煤质量稳定的前提下, 为使产品质量稳定, 必须保持实际分选密度的稳定, 因此悬浮液的密度必须稳定, 波动范围越小越好。在低密度分选时, 波动范围应小于0.01g/cm3, 在高密度分选或排矸系统中, 波动范围可稍大些。在浅槽分选机中由于受上升介质流和介质阻力等因素的影响, 实际分选密度一般比悬浮液的密度高0.04~0.08, 在旋流器分选时, 由于离心力作用, 悬浮液被浓缩, 分选密度比悬浮液的密度高0.1~0.2。

5、悬浮液的黏度及煤泥量的影响

悬浮液的黏度随着浓度的增大而上升, 浓度超过40%时, 悬浮液太稠不利于分选。但当悬浮液浓度小于20%时, 悬浮液很不稳定。这种情况, 可以通过增加一定的煤泥量来提高稳定性。浓度一般在20%~40%之间。悬浮液密度超高、介质含量越大, 所允许的煤泥含量就越低。重介旋流器分选末煤时, 悬浮液中的煤泥量可稍大。在低密度分选时, 适当增加煤泥量可以改善旋流器分选效果。但是煤泥对细泥的分选效果影响很大。浅槽分选机采用粗一点的介质, 旋流器采用细一点的介质。

总结

仿砖效果外墙涂料施工工艺 篇5

本工艺适用于水泥砂浆、混合砂浆,混凝土板,现浇混凝土等,X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EPS颗粒砂浆外墙外保温等室外基层进行施工。

二、工艺程序

本涂饰施工操作程序如下:

基面处理--腻子施工--底涂施工--仿砖涂料施工--罩面涂料施工

三、操作方法 1.基面处理:

1.1平整度检查:用2m靠尺仔细检查墙面的平整度,将明显凹凸部位用彩笔标出。

1.2点补:孔洞或明显的凹陷用水泥砂浆进行修补,不明显的用ZDO0010点补。1.3砂磨:用砂轮机将明显的凸出部分和修补后的部位打磨至符合要求≤2mm。1.4除尘、清理:用毛刷、铲刀等清除墙面粘附物及浮尘。1.5洒水:如果基面过于干燥,先洒水润湿,要求墙面见湿无明水。1.6基面修补完成,无浮尘,无其他粘附物,可进入下道工序。2.腻子施工:

2.1施工配比:ZDO0010:VRH6001:水=12:1:3

调配时,先用3份水稀释1.0份VRH6001,然后再调配ZDO0010;调配时,必须采用电动充分搅拌均匀ZDO0010调配后,应尽可能在4小时内使用完毕,已固化的浆料严禁使用。2.2施工方法:批涂。

满批后,用批刀收平,稍待干燥后,一般3-4小时(晴天),用180#以上砂纸仔细砂磨,除去批刀印和接痕。2.3养护:

ZDO0010腻子施工完成后,干燥发白时即可砂磨,洒水养护,两次养护间隔4小时。

2.4表面平整,无任何批括印痕。干燥至少24小时,可进入下道工序。3.底涂施工

3.1施工方法:滚涂一遍。

3.2滚涂均匀,无漏涂。干燥6小时后,可进入一道工序。4仿砖涂料施工:

4.1定位,弹线:依图纸或甲方分块要求及施工用模板大小定位,要求用墨线弹出模板边缘定位线(可弹单线)。

4.2施工配比:涂料:水=1:0.05(适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自行调整,以方便施工为目的。

4.3施工方法:批涂(喷涂)。施工前先清理窗台,线条上表面的积尘。模板固定牢固,模板内满批涂料收刮平整后揭掉模板。

4.4批涂均匀,颜色均一,无透底发花现象。干燥12小时后可进入下道工序。5罩面漆施工:

5.1施工配比:涂料:稀释剂=1:0.05(适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自行调整,以方 便施工为目的。

5.2施工方法:喷涂。必须一次成活,杜绝返工现象。5.3喷涂均匀,无发花现象,效果符合样板要求。

四、注意事项:

1.施工温度在5-40℃之间。温度过低,作为化学反应必须的水分无法起到活化作用,腻子强度、硬度无法达到;过高,表面水分容易挥发,便体系缺乏反应所必须的水分,易粉化。

工艺效果分析 篇6

关键词:食品剩余污泥;有机固体废弃物;高温好氧堆肥;调理剂;工艺

中图分类号: X705;S14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294-03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装置

试验采用自制的好氧堆肥发酵装置,装置的设计容量为500 L。试验装置反应器内设置穿孔通气采用曝气泵进行强制通风,以确保堆料处于均一富氧状态,供气量通过阀门及气体流量计调节,附加电路时间控制开关。为了保温及减少水分挥发,反应器顶部加盖密封,设置斜板冷凝导流板,发酵槽外侧附着5 cm保温材料;在反应器顶盖上设置直径为2 cm的排气孔2个,以保证反应器内空气畅通。本试验共設置 3组反应器,将原材料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拌合配比加入小试装置中,发酵装置如图1所示。

1.2试验材料

原材料为食品加工厂提供的食品加工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奶牛场牛粪、片状木头以及米糠等。高效微生物菌群为 HI-DEM工程菌。本试验采用3组不同的原料配比来达到较好的性价比,堆肥原料性质见表1。

1.2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温度是高温堆肥中无害化的指标,直接影响堆肥的质量,所以温度对于有机物的分解及物质的转化具有很大的影响[6,10]。试验中堆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2图所示。堆肥反应器启动后,微生物迅速增长并对有机物进行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堆体的温度迅速升高,

2.2堆体中含水率的变化

堆肥原料的水分含量直接影响好氧堆肥的反应速度与堆肥质量[8],具体控制多少水分才是适宜的,这决定于堆肥的组成、性质和有机质含量。通常堆肥原料中有机质含量越高,则所要控制的水分含量也会高。堆肥有机物含量与水分关系为:

工艺效果分析 篇7

山东华恒矿业有限公司位于新汶煤田的东部、地处鲁中腹地新泰市境内。矿井始建于1958年, 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120万t/年。在煤炭开采过程中, 大量矸石长期堆存, 占用土地, 不仅容易自燃, 而且造成大气环境和水质污染。

传统的开采方法掘进矸石需运至地面堆积形成矸石山, 矸石山在安全方面留下重大隐患。一是矸石山自燃释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了环境;矸石山塌落造成安全事故;二是矸石山堆积占用大量土地;三是矸石山大多采用绞车提升, 耗费电能。

目前的开采工艺均为破坏性开采, 给井上、井下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探索如何实现“以矸换煤、绿色开采”的途径十分必要。

2 泵送矸石充填开采的发展背景

华恒公司主要开采11层、13层、15层煤, 煤层覆存条件差, 煤层薄, 地质构造特别复杂, 全岩巷道多, 产矸量大, 万吨掘进率高, 加之-1 000水平正在开拓延深, 矸石产生量大。

自2007年以来, 根据集团公司矸石“不升井、不上山、不转移”的总体思路, 不断探索实践各类充填工艺, 先后采用了高档工作面配抛矸机充矸、对报废巷道用绳式耙装机倒扒进行充填、综采工作面下端头加高档手工充填等充填方式, 均因其充填能力小、系统复杂、占用设备多等缺点, 难以实现原生矸石不升井的目标。从2007年12月份开始调研、实验应用泵送矸石充填工艺, 在13层煤工作面采用泵送矸石充填工艺开采应用成功。2008年底实现了井下原生矸石不升井、不上山的目标。

2010年华恒公司继续优化泵送矸石充填系统, 对充填系统各环节能力进行了分析对比, 将原回填泵更换成大流量双联泵, 充填能力由原来的60m3/h提升为100m3/h, 进一步提升了泵送充填能力。

3 泵送矸石充填工艺

3.1 充填原理

泵送矸石充填就是将原生矸石在井下集中就地破碎, 加入添加剂进行搅拌, 然后以矸石输送泵为动力通过管道输送充填至采空区, 在倾斜工作面沿采空区自流接顶。

3.2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为掘进矸石→2.2t 双底卸式矿车→梭矿溜子 (加除铁器除铁) →破碎机→矸石仓→下山排矸皮带→搅拌机 → 矸石输送泵→输送管道→采空区。

4 应用实例分析

4.1 工作面布置及开采方法

41303东煤柱工作面原本是在用采区下山西翼保护煤柱, 运用泵送矸石充填技术开采。该工作面切眼与采区下山相距10m平行布置, 下巷长度10m与采区运煤下山相联, 上巷由切眼上头与石门相联。采用背向采区下山上巷后退式、下巷前进式沿空留巷泵送矸石充填开采 (图1) 。

4.2 工作面地质条件

该工作面走向长80m, 倾斜宽110m, 煤层倾角150, 可采储量2万t;煤层平均厚度1.46m, 含夹矸1~2层炭质砂岩夹矸厚度0.2~0.5m, 平均0.32m。煤层内局部还含透镜状黄铁矿结核。

4.3 充填工作面的支护设计

根据41302西面充填开采经验选取:工作面支护采用DZ (1.6~2.2) 30/100单体支柱配合HDJB-1000铰接顶梁支护。HDJB-1000铰接顶梁架设在正规支柱上, 倾向每3.0m一列, 距上下端头不大于3.0m, 工作面排距为1.0m、柱距为0.75m, 支护密度为1.33棵/m2。通过计算, 其支护密度0.91棵/m2即可满足顶板控制要求, 本工作面实际支护密度为1.33棵/m2, 大于以上支护密度, 所以, 本工作面支护密度满足顶板控制要求。

为提高工作面采空区矸石充填效率, 工作面采用“见六充三”的充填方式, 因此本工作面最大控顶距选取为6.4m, 最小控顶距选取为3.4m。工作面采用支护参数见表1。

4.4 充填工序

工作面充填施工顺序为充填管路巡查→挂挡矸竹笆塑料彩带→回柱→垒砌矸石墙→充填→掐缩充矸管子→安装充填管子。

(1) 工作面采用“见六充三”充填方式, 即工作面自切眼推进六排支柱后开始充填, 充填管路敷设在面溜子以东第二与第三排支柱的空档内。自下巷上帮垒砌倾斜长度不少于5.0m的矸石垛。回柱前现将下一段充填范围的边排里侧挡好竹芭和塑料彩带, 然后方可严格按照“自下而上、由里向外”的顺序逐列逐棵进行回撤充填区支柱。

(2) 按照“见六充三, 自下向上”顺序, 分段回柱充填, 分段长度为6m。充填点采用慢弯900钢管子短节过渡伸入充填区内, 其长度不准超过0.8m, 高度不得小于1.0m。采用手拉葫芦抬高充填处管路, 起吊时链子同管路必须固定牢固。为防止充填时矸石浆向上流淌, 在每段充填迎头垒砌挡矸墙, 挡矸墙厚度不得低于0.6m。垒砌分段挡矸墙前, 在各充填空档内各布置一架一梁二柱, 梁长为3.2mπ型钢前探支护, 前探长度不得低于所垒砌挡矸墙宽度。人员在π型钢的有效保护下作业。在垒砌挡矸墙距顶板0.2~0.3m时, 将π型钢逐架撤除存放置下一个挡矸墙位置备用。

(3) 靠边排用竹芭、塑料彩带封闭时, 竹芭倾斜压茬不得低于0.5m, 在支设边排密集柱时上端 (包括塑料彩带) 一同升在顶板上。塑料彩带底部预留长度不少于0.3m, 铺在底板上用塑料编织袋装入碎矸石或底板泥掩埋。密集柱支设在正规支柱中间位置, 支护结构同工作面保持一致, 初撑力不低于50kN。

(4) 每一段充填完后, 用电话联系充填泵站停止供料, 然后方可掐缩管路及回柱工作。处理管内存留矸石余矸采用高压注液枪进行清理。

(5) 为防止工作面充填期间下巷积水, 在下巷低洼处建沉淀池。每班安人负责看管清理沉淀池, 以保持正常疏水。采空区充填期间, 如充填材料水分过多, 充填负责人及时通知充填泵房停止充填, 立即调整充填材料的配比。对充填区边排安专人巡查, 对封堵不严的地点必须重新加固, 防止泥浆外溢, 失效支柱及时更换。

(6) 当充填点至距“上巷下帮煤壁”50节时, 工作面开始组织正常生产, 在组织出煤的同时将未充填范围段充实。

5 充填效果及效益

5.1 工作面“三量”观测

通过“三量”观测综合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工作面采空区充填密实, 充填时初凝时间8h。充后顶底板移近量 (充前顶底板移近量、充填欠接顶量、充填体压缩量三者之和) 不大于80mm, 工作面没有明显的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显现。

5.2 工作面矸石充填后岩移观测站移动与变形综合计算

根据-650m水平41302矸石充填工作面地表观测站实际观测资料, 采空区未充填前地表下沉值为480mm, 地表下沉系数为0.34;实行泵送矸石充填后地表下沉值为-112mm, 泵送矸石泥浆充填地表下沉系数为q充=0.08左右, 减沉效果达到77%, 由此可见泵送矸石充填开采工艺对地表减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地质环境综合保护作用极其明显。

5.3 充填效益分析

该工作面将采区下山2万t煤柱成功采出, 处理井下原生矸石2.6万t;采区下山无明显变形, 能够正常使用;前进式开采80m, 成功留巷90m, 作为下区段工作面上巷, 实现了区段无煤柱开采。

该工作面采用泵送充填开采煤柱2万t, 占年产量的1.7%, 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 020万元。

摘要:指出了煤矸石是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伴生的固体废弃物, 长期堆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探讨了通过采用泵送矸石回填采空区, 以实现矸石回填不上井, 不占地, 减少环境污染, 对填充效果及效益进行了分析总结。

普通SBR生物脱氮工艺的效果分析 篇8

目前普遍采用的生物脱氮技术是借助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的代谢功能,将污水中各种形态的氮元索最终转化为气态氮。硝化是硝化细菌或亚硝化细菌将NH3-N转化为或的过程,只能在好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是异养细菌将转化为N2的过程,只能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由进水阶段、曝气阶段、沉淀阶段、排水阶段、闲置阶段组成,通过在曝气阶段或沉淀阶段直接排出剩余活性污泥(WAS)控制污泥龄(SRT)。在进水阶段,污水进入上一周期留下的混合液中,系统溶解性有机物与NH3-N浓度升高,而上一周期留下的浓度降低,其用作易生物降解基质的电子受体。在整个进水阶段都会进行碳氧化,这样可以防止溶解性有机物与与进水带来的易生物降解有机物非常匹配,所以当溶解性有机物几乎没有时,也会被去除。曝气阶段主要发生硝化反应,NH3-N与几乎呈线性变化。由于在这一阶段有水解反应发生,处理水的COD略有升高[1]。

1 工艺流程与方法

1.1 SBR工艺流程与主要设计参数

铜川市污水厂处理的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该厂共有6个SBR池,各池容积均为4300m3,取曝气较好的5#SBR池为研究对象原水COD为150~374mg/L,ph为6.5~7.1。原水经过平流沉砂池处理后,直接进入SBR生化反应器,不设二沉池。其工艺流程见图1。

SBR生化反应器采用鼓风曝气和橡胶盘(D240mm)微气泡空气扩散装置进行底部曝气,该空气扩散装置具有气液接触面积大、能够产生微小气泡、氧利用率高等优点[2]。

1.2 水量与水质

设计进水水量为3.6×104m3/d,实际进水量为1.8×104m3/d,其中生活污水占83%,工业废水占17%。进水水质见表1。

1.3 生物脱氮运行工艺

该工艺的水力停留时间6h,即进水1h,曝气3h,沉淀1h,排水1h,不设闲置阶段。设计污泥龄13d,由于受原水性质影响,实际的污泥浓度达不到设计的3500mg/L,所以通过污泥泵直接排出剩余污泥,将实际污泥龄控制在30d左右。每周的周二和周四采样,测定各分析项目。

1.4 分析项目与方法

COD重铬酸钾法;BOD5稀释与接种法;NH3—N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TP钼锑抗分光光度法;DO碘量法;pH目视比色法。

2 结果与讨论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将NH3-N完全氧化为后,再进行反硝化:①亚硝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硝化细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是2类独立细菌,但在开放体系中,这2类细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难以单独存在;②在硝化过程中,NH3-N转化为,释放64.5~87.5kJ/moL的能量,NOB从中获取5%~10%能量,NOB氧化NO2-N的量约为AOB氧化NH3-N量的4~5倍,所以一般不会有NO2-N积累。一般影响生物脱氮的主要因素包括有机负荷、MLSS、DO、pH等[3]。

2.1 有机负荷

生物脱氮包括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污水的生物处理一般采用混合培养,由于硝化细菌是自养细菌,而且世代时间很长,它只能通过氧化NH3-N为或获取能量,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碳源,只能利用无机碳源(如、CO2等),因此,当环境中有机碳源较为丰富时,硝化细菌与异养细菌在竞争DO、营养元素等方面将处于劣势,其结果是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与硝化过程不同,反硝化过程以溶解性有机物为碳源,以为最终电子受体,这就意味着水中要有一定量的COD存在,反硝化细菌才能完成从到N2的过程。

表2显示了SBR生化反应器中NH3-N随有机负荷的变化情况,其数据来源于正在实际运行中的SBR生化反应器,而且其DO均维持在2.0mg/L以上,即DO是非限制条件,从而可以主要研究有机负荷对硝化反应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SBR生化反应器,只要维持有机负荷处于0.01~0.05mg/(mg·d)时,水中的NH3-N浓度就可以达到30mg/L以下的较低水平,特别是当有机负荷为0.02~0.04mg/(mg·d)时NH3-N的去除效率可达50%以上。基于各种实际条件限制,我们只研究低负荷即0.01~0.06mg/(mg·d)条件下的生物脱氮效果。在有机负荷分别为0.044、0.05mg/(mg·d)时,显示NH3-N浓度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此时排出剩余活性污泥量过大,引起MLSS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以预见,硝化细菌之所以能够在低有机负荷下生长,是因为这时生化环境中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在进水阶段的缺氧环境中消耗殆尽,使异养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而在这种DO的条件下,自养的硝化细菌在获取营养物质方面占据优势,硝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2.2 MISS

MLSS是SBR工艺中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控制性参数之一,对污水处理效果起至关重要的影响。表3是6~8月的NH3-N的去除情况,进水NH3-N每周测1次。

MLSS由4部分组成:MLSS=Ma+Me+Mi+Mii。由于NOB、AOB与反硝化细菌在进行生物脱氮时,也是以活性污泥的形式存在于系统中,可以预见,MLSS浓度与生物脱氮效果必然也存在一定关系。

表3显示了SBR生化反应器中MLSS与NH3—N的变化情况。从表3看出,在MLSS小于1.70g/L的区域,NH3—N基本上处于35~40mg/L,最高达48.8mg/L,均超出国家控制标准(30mg/L)。在MLSS大于1.70g/L的区域,NH3—N浓度开始显著降低。在MLSS为1.80~3.88g/L的区域,NH3—N均维持在10.0mg/L左右的较低水平,甚至能达到3.8mg/L。

这种现象的理论依据:①只有维持一定量的活性微生物浓度,才能保证有足够的AOB与NOB,使亚硝化过程与硝化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达到去除NH3—N的目的,本质上是维持一定的氮负荷(N/MLVSS);②污泥龄(SRT)是SBR活性污泥系统正常运行的最重要参数,MLSS浓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SRT,而且随着SRT的增大而减小。AOB与NOB是自养细菌,它们的生长速率一般比异养细菌小1个数量级,因而生长缓慢,这就要求SBR生化反应器的有效SRT要足够长,MLSS浓度也不会太高。

根据以上分析,MLSS为1.80~3.88g/L时,对于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普通SBR生化反应器较为合适。

2.3 溶解氧

有关研究显示,对于好氧微生物,生化环境的DO为2.0mg/L时,就能够满足其正常的代谢活动。活性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器中,经测定,直径为500μm的活性污泥絮粒,当周围悬浮液的DO为2.0mg/L时,其中心的DO已降至0.1mg/L[4],特别是AOB与NOB,它们对DO极其敏感。DO过低必然影响SBR生化反应器的AOB与NOB的亚硝化过程和硝化过程。

生产性普通SBR生化反应器的实际运行数据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见表4。

由表4可知:在DO小于1.84mg/L的区域,NH3—N大多高于40mg/L,NH3—N的去除率不到20%;而在DO在2.05~3.06mg/L时,NH3—N浓度随DO浓度增加,呈稳定下降趋势,NH3—N的去除效率能够达到60%以上;当DO≥3.34mg/L时,NH3—N浓度又有所回升。表4显示,SBR曝气器中的DO浓度控制在2.05~4.86mg/L,就可以使处理水的NH3—N符合国家标准,考虑到经济因素,实际运行时DO控制在2.00~3.02mg/L就可以达到处理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曝气与空气扩散设备的良好运转。

DO对SBR工艺的生物脱氮的影响还与其本身的工艺特征有关[5],SBR工艺在时间上是推流性的,原水中的溶解性易生物基质在进水阶段已被上一周期留下的反硝化细菌利用,所以在曝气阶段后期进行的主要是硝化反应,异养细菌的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所以理论上,延长曝气时间使DO控制在2.00~3.02mg/L,促进硝化反应,是实现生物脱氮的有效途径。

3 结论

①对于处理生活污水的生产性普通SBR生化反应器,在低负荷运行条件下,当有机负荷为0.02~0.04mg(mg·d)时,NH3—N的去除效率可达50%以上。②通过直接排出剩余WAS调节SRT,进而调节MLSS浓度,将其值控制在1.80~3.88g/L,保持足够长的SRT,就可以实现NOB、AOB的正常生长,获得较高的NH3—N去除效率。(3)比起异养细菌,NOB对DO极其敏感。生产性试验证实,只要将DO控制在2.00~3.02mg/L,系统就可以实现理想的脱氮效果。

摘要:通过对生产性普通SBR生化反应器的运行数据,结合有关废水处理原理,从有机负荷、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DO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考察其生物脱氮最佳工艺运行条件。

关键词:SBR,生化反应器,NH3-N,曝气

参考文献

[1]张锡辉,刘勇弟,废水生物处理[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张自杰,林荣忱,金儒霖,排水工程(下册)[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吴学蕾,陈伦强,彭永臻,等.前置式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实现亚硝酸盐氮积累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2006,27(12):2472-2476.

[4]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废水生化处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工艺效果分析 篇9

面138井区属于浅层稠油油藏, 构造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八面河油田南部斜坡带中南段, 西北与鼻状断裂带相邻, 南以地层削蚀与广饶突起相接。整体构造为一向东南抬升斜坡背景上的构造-岩性圈闭。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上及沙四段。截止目前面138区探明含油面积25.9km2, 动用储量1881.62×104吨。

其中包括滨浅湖沉积, 油层厚度较薄的面138沙四段中渗普通特薄层稠油Ⅱ类油藏。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油层厚度大, 储层物性好的面138沙三上5砂组高渗普通薄层稠油Ⅱ类油藏及三角洲前缘沉积, 油层厚度较薄的面138沙三上3砂组中渗普通薄层稠油Ⅱ类油藏。

2 热采现状

面138区截止目前油井总井数266口, 开井238口, 核实日产油390吨, 热采井次201口, 平均油汽比0.63。经过历年开发, 热采产油量有下降趋势。以2013年面138沙四段三轮以上热采为例, 其在无热采工艺辅助情况下日产油明显下降趋势。对此, 开展工艺辅助热采提高区块多伦次热采效果十分重要。

3 热采辅助工艺的应用

3.1 高温起泡剂辅助热采

高温起泡剂辅助热采主要是针对高渗厚层油藏。一是封堵大孔道, 防止井间汽窜和边水推进;二是调剖, 调整油层平面、纵向上吸汽不均的矛盾, 有效地改善吸汽剖面, 提高低渗透带油层动用程度, 提高蒸汽吞吐效果。在面138区主要是针对储层物性好, 油层较厚, 边水较活跃的沙三上5砂组油井开展此项工作。截止目前共实施油井20口,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改善吸气剖面。多轮热采易导致高渗层动用程度高, 而相对较低的低渗透带油层动用程度较低, 利用高温起泡剂可调整多轮次热采吸气剖面, 提高多轮热采效果。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储层物性较好的油井采用起泡剂辅助热采后取得较好效果。

(2) 抑制边水推进。面138区沙三上5砂组受边水推进影响, 多轮热采后含水上升, 严重影响热采效果。以边水较活跃的面138区19-6井区为例, 面19-斜14和面19-斜21距离边水较近, 今年热采前分别加入高温起泡剂, 从两口井两轮含水变化归一化曲线看出, 抑制边水效果较好。

(3) 封堵水淹高渗带.面138-3距离边水较近, 2003年投产, 开采至今受边水影响造成水淹, 目前高液高含水。今年三轮热采前加入高温起泡剂, 从目前生产情况来看, 受水淹程度得到有效控制。

(4) 抑制蒸汽汽窜。随着稠油区块多轮次热采, 汽窜现象日益严重, 截至目前汽窜35井次, 主要集中在面138区, 严重影响油井热采效果。对此, 采取高温泡沫封堵辅助热采来降低汽窜。面138-36斜13注汽曾向面138-34-斜9方向汽窜, 本轮热采时分别向两口井加入高温起泡剂, 并未出现汽窜现象。

3.2 注氮气辅助热采

氮气辅助吞吐可减少热损, 增加蒸汽波及体积, 补充驱动能量, 进一步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和提高回采水率。面138区自2008年至今采用注氮气辅助热采13口, 2011年重点开展注氮气辅助热采, 从注氮气辅助热采数据 (排除出砂影响) 看出取得较好效果。

3.3 注CO2辅助热采

CO2提高稠油弹性能量, 大幅度降低稠油原油粘度。面138区属稠油油藏, 粘度高开采难度大, 生产难度加大。利用注二氧化碳辅作用, 开展辅助热采实验, 以面138-6井区 (平均原油粘度在8000mpa*s以上) 效果最为突出。

4 存在问题及下步建议

4.1 汽窜现象突出

随着面138区热采轮次增加, 汽窜现象日益突出。高温起泡剂虽具有调剖封堵作用, 但其优势不是所有井见效, 以面138-35-斜9为例, 该井三轮注汽加起泡剂邻井面138-8-斜22出现汽窜现象, 四轮热采时增大起泡剂量并同时停抽面138-8-斜22, 汽窜现象得到控制。因此在防窜工作上起泡剂加入量及其他防窜辅助工作有待进一步摸索。

4.2 多轮热采效果下降

面138区管理油井264口, 其中热采井次193口, 受原油粘度, 储层物性影响, 热采效果呈下降趋势, 对此, 在储层物性较差的沙三上三砂组和沙四段多轮热采同时开展注氮气和二氧化氮辅助热采, 提高多轮热采效果。

4.3 边水影响

面138沙三上五砂组储层物性好, 边水较活跃, 在目前高温起泡剂抑制边水实验基础上, 对手边水影响井继续开展封堵实验。

摘要:面138井区属浅层稠油油藏, 采用蒸汽吞吐开发。为满足产量要求, 热采轮次不断增加, 但油井多轮热采效果整体呈下降趋势。对此, 积极开展新工艺辅助热采, 提高多轮热采效果十分显著。本文通过对历年该井区热采工艺应用的分析, 总结其取得的效果及存在问题, 为下步热采工艺辅助提高多轮热采效果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稠油,热采辅助,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法仁, 韩祥海, 徐松忠, 董智慧, 王峰, 张有天.稠油热采井过泵堵水技术应用及效果[J].石油矿场机械.2012 (01)

工艺效果分析 篇10

丽水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位于丽水市富岭乡中岸圩。为加强除磷效果, 该厂采用前置厌氧段DE氧化沟工艺, 从运行情况来看, 该工艺运行良好, 具有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1 工艺流程

该厂主要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污水经粗格栅、提升泵房及细格栅、沉砂池, 去除污水中较大的漂浮物、悬浮物及其他无机颗粒之后, 进入厌氧池、DE氧化沟生物处理系统, 去除有机物及氮磷等污染物。从二沉池回流过来的活性污泥一部分进入DE氧化沟, 一部分作为硝化液回流到厌氧池。DE氧化沟运行一个周期需3 h, 分为四个阶段。在阶段一污水先进入沟1进行处理, 处理后的水由沟2流入二沉池, 其中沟1转刷低速运行, 沟2转刷高速运行, 此阶段运行时间为1 h。阶段二污水还是先进入沟1, 然后由沟2流出, 不过此时沟1转刷高速运行, 充氧曝气。沟2继续出水, 此阶段运行时间为0.5 h。阶段三与阶段一相似, 阶段四与阶段二相似, 不同的是沟1和沟2的工作状态互换。

2 设计概况与实际运行情况

工程设计规模为10万t/d, 分二期实施, 一期工程建设规模5万t/d, 占地4.1 hm2。现状污水处理厂最高日处理水量接近4.0万t, 占设计处理能力的80%, 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水量之比约为5∶3, 工业废水主要为皮革、印染等工业废水。丽水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进出水及实际生产执行的出水指标见表1。

由于工业发展迅速, 丽水污水处理厂接纳的市工业园区的工业废水较多, 现状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指标波动较大。其中CODCr平均值为419.07 mg/L, 最高到达1 269 mg/L;BOD5平均值为176.13 mg/L, 最高到达600 mg/L;NH3-N平均值为13.67 mg/L, 最高到达25.2 mg/L;TP平均值为3.61 mg/L, 最高到达13.36 mg/L。实际进水CODCr及BOD5指标的平均值分别超过了设计进水指标31.08%和19.33%。

3 运行效果比较

3.1 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由于接纳了来自工业区的工业废水, 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的CODCr, BOD5指标都高于设计进水指标, 且波动很大。但从运行数据来看, 其对冲击负荷有很好的耐受力。污水处理厂对CODCr, BOD5的去除情况见表2, 出水满足排放要求。该工艺结合推流和完全混合流态的特点, 其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较长, 有较大的循环流量, 进入沟内污水立即被大量的循环液所混合稀释, 具有很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 对有机物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表2 污水处理厂实际进出水水质指标

3.2 对NH3-N的去除效果

DE型氧化沟对NH3-N去除效果较好, DE型氧化沟为双沟系统, 通过对水流流向的切换, 对堰门的控制以及曝气转刷的调速, 在氧化沟中实现硝化、反硝化条件的交替, 有利于脱氮。在阶段一与阶段三中, 沟1中转刷低速运转, 沟内处于缺氧状态, 使微生物利用在前一阶段运行时产生的硝酸盐中的氧来降解有机物, 进行反硝化。沟2转刷高速运行, 充氧并进行硝化过程, 使有机物降解, 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在阶段二与阶段四, 两沟转刷高速运行, 充氧曝气, 使微生物利用曝气所充的氧来降解有机物, 进行硝化过程。这种交替进行的硝化与反硝化使得出水NH3-N能稳定达标, 污水处理厂对NH3-N的去除情况见表2。

3.3 对TP的去除效果

污水的生物除磷主要是依靠聚磷菌在好氧状态下对磷的过量吸收, 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的生物特性来实现的。在DE氧化沟前增设厌氧池, 可以利用聚磷菌的这种特点达到除磷目的, 该污水处理厂对TP的去除情况见表2。文献[3]表明在厌氧段NO3-N反硝化会与聚磷菌争夺污水中的碳源以获得反应所需的能量, 同时由于反硝化有吸磷作用, 会影响释磷过程。

目前, 该厂对磷的去除效果较好, 去除率达到85.6%, 高于国内其他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4,5]。分析认为有以下原因:1) 由于进水中工业废水比例较大, 有机物较多, 因此进水的BOD5/TP数值较高, 其平均值为48.75, 进水中碳源较丰富, 有利于TP的去除。2) 该厂运行管理上通过减少厌氧池污泥回流量, 在不影响出水达标的前提下减少NO3-N反硝化与聚磷菌竞争有机底物。3) 加快排泥频率, 避免二沉池泥斗中将出现厌氧状态, 使得富磷污泥释磷, 出水含磷量偏高。

目前, 该污水处理厂运行良好, 出水各项检测指标均能够达到GB 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 见表2。该厂吨水电耗约为0.34 kW·h, 污泥脱水絮凝剂投加量约为1.74 t/年。

4 结语

1) DE氧化沟具有良好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 对有机物冲击负荷的耐受力较好, 在进水COD, BOD指标超过设计进水指标且波动剧烈的情况下, 出水CODCr和BOD5可稳定达标排放。2) DE氧化沟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 出水中NH3-N为2.84 mg/L, 去除率达到73.59%。3) 该厂的前置厌氧段DE氧化沟工艺有很好的除磷效果。该厂进水中BOD5/TP达到48.75, 为污染物的去除提供了较充足的碳源, 有利于磷的去除。

摘要:介绍了DE型氧化沟工艺, 通过具体工程实例, 阐述了前置厌氧段DE氧化沟工艺流程, 分析了污水处理的实际运行情况, 分析表明DE氧化沟具有良好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 良好的脱氧效果和除磷效果。

关键词:DE型氧化沟,厌氧段,工艺,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殷永泉, 由丽娜, 刘文军.DE型氧化沟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 2006, 32 (9) :8-11.

[2]许建红, 曾严.改良型DE氧化沟工艺的除磷脱氮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 2005, 21 (10) :8-11.

[3]付乐, 李树苑, 钱望新.低碳源城市污水的强化脱氮除磷工艺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5 (1) :26-29.

[4]彭永臻, 侯红勋, 乔海兵.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工艺生物脱氮除磷效果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7 (12) :42-45.

[5]许春红, 赵继红, 刘海英.Carrousel 2000氧化沟工艺的应用实例[J].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6, 37 (5) :84-87.

上一篇:调研培训下一篇:光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