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提问

2024-06-06

关于课堂提问(精选6篇)

篇1:关于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问,它是 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的要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探索,以此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良好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

2、单向提问,学生只被动回答。

3、提问成了考验学生记忆的手段。

4、提问脱离实际,超越学生认知水平。

5、提问反复,数量过多。

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价值,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材,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不仅要明确自己提什么问题,而且应预先知道学生该如何回答,这是课堂提问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发挥,使学生思维突然脱轨,从而停滞、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新授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难度控制要适度合理。难易适度就是指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要考虑二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二、善于捕捉孩子的信息,适当追问,层层递进。

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课堂提问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在预设活动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经验大多是无序的,零星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多层设问,层层递进。

三、注重开放性提问,努力营造双向提问的良好环境。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要求学生只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要能够激发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萌发创新思维。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没有把学生当做是学习的主休,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贵于思,学起于问。教学艺术在于放手让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质疑,从博问中多识,从多识中博问,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课堂提问观念,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价值,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提问的要求和原则

课堂提问的要求:

(一)设问得当。

设问的时候,要考虑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知识内涵和知识的联系,又能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把握知

识,开阔视野,获得能力。

(二)发问巧妙。发问能很好地切入到知识的内涵,一语中的,与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课堂的思维实际巧妙结合。

(三)启发诱导。

提问,能引导学生从恰当的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利用相关的知识或已有的经验,一步一步地解开知识的之谜,最终获得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归纳总结。

课堂提问能很好地归纳知识的特点,总结出知识的特征,使学生牢固地

掌握知识。

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提问应有充分的准备。

课堂提出什么问题,备课的时候要有通盘的打算,并考虑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哪些情况。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某一问题由哪一知识层次的学生回答,这些都应该有所考虑。

(二)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活动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的一切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所有的问题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三)提问宁精勿滥。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而是要精练,一个问题解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能准确理解知识,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思维能力,这是最高超的提问高手。

(四)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提问不能片面,应该全面的关注各种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养成边读边想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是一位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老师,对此,我深表赞成,特别是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有效提问有几点思考:

一、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十分好奇,脑子里好像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有问不完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他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打断你的讲课,兴趣盎然地问了出来;有时你讲这,他问那;下课了,他们围着老师刨根问底,问个不停。这时,老师千万不要烦学生,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饶有兴趣的和学生讨论解答。老师要保护学生可贵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究问题的兴趣,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问,想问,这是低年级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二、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来源

1、来自于课前精心设计

有效提问是教师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

2、来自于课堂生成

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有效的学习中,边读边想时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中,生成的问题,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变为课堂的有效提问。

教师设计和课堂生成的这些有效提问,往往会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拨动他们思维的琴弦,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在上小学语文第二册园地的一篇短文时,课前设计问题:这个未来机器有哪些妙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短文,大脑是种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不断思考着,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有人回答,有人补充,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有人情不自禁地小声说:“除了书上有的,我还想让未来机器有更多的妙用。”我马上抓住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同学们,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个小声说的学生这时挺高兴地和其他学生踊跃发言,这个神奇的机器还可以让人起死回生,暴雨时吸进水,干旱时喷出来抗旱,火灾时吸进火,又马上有人质疑,火和水吸在一起会打架吗?老师借势问:“那你怎么设计让他不打架呢?”有学生马上回答:“设计两层——”课堂上,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求知欲强,师问,生答,生问,生答,质疑,问难,回答,补充,由于我课前设计有效地问题,又能机智地抓住课堂生成地有效问题,真是酣畅淋漓地理解了短文,这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如何设计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呢?

1、换位思考

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但那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进行角色

换位,仍然以教师这一成人的感受去设计问题而造成的。备课时,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出最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巧设悬念

根据文本,学习的目标,把握文章的脉络,巧设悬念,展开学习的思路,一下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在本课的学习任务上。如,我在教学 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课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石头是我们见过的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想知道黄山的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紧紧围绕着者课开始的悬念,深深地体会到黄山奇石的神奇,学生纷纷想像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神奇模样。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围绕着老师巧设的悬念,展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层层剥笋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层层剥笋一样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

探究学习的兴趣,随着老师积极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如,我在教学小学第三册语文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时,师问:诗的第一句描写深秋景色特征有,荷花、菊花都开败了,但菊花还有傲霜枝,作者在这里赞美了菊花残枝的什么精神?生答:赞美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师接着问:为什么作者又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要记住的是什么美景?学生读诗后知道:“正是橙黄橘绿时,”师又问:这行诗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斑斓,富有生气,那么作者要赞美的是深秋的什么?生答:赞美深秋是收获的季节。师追问:苏轼把这样的诗送给刘景文,能给好朋友什么美感和精神力量?生:感受到深秋丰收的美景,傲霜斗寒的气概,师总结: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在这首诗中赞美了深秋富有生气,是收获的季节,还有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气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苏轼。教师通过这种层层剥笋的提问,让学生理解了诗意和诗人的感情。教师设计的这种层层剥笋的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问突出知识的重难点,要有层次和前后衔接,相互呼应。

4、拓展想像

学完课文,教师朝深处拓展,让学生展开想象,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的趣味,培养学

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上第二册《棉花姑娘》一课,在课尾,我提问:棉花姑娘会怎么感谢七星瓢虫呢?学生纷纷展开大胆的想像力,有个孩子作出了有趣的回答:“棉花姑娘会用棉花做成被子送给七星瓢虫让他冬天盖,好暖和暖和。”我给予了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你真懂事,是个心怀感恩的好孩子。”孩子听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像创新的能力,又教育了学生做人要知道感恩。

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有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生成的问题等变化,而灵活地变化,才能在课堂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教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治理角逐的乐趣。

篇2:关于课堂提问

提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思考提问,即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定向的思考,是教师课堂活动中的常规教学行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国内有的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课堂提问的艺术。可以说课堂提问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佳载体之一。”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问题教学法,把“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提到教育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学生的知识生成、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将借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实现。日本曾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过一个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研究,整个研究持续了几年时间。由此观之,课堂提问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中小学课堂提问现状笔者通过长期的听课和对教师的访谈,对中小学课堂提问现状进行了梳理,主要表现如下。表现一:课堂教学以师生一问一答或边讲边问为主的形式展开,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以低水平的提问居多,高水平的提问相对较少。(注:用来考察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教师提问被定义为低水平的提问,用以考察学生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教师提问则被当作是高水平的提问。表现二: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极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表现三:一部分教师缺乏课堂提问设计,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表现四:课堂提问中教师顾及不到全体学生,时常有被遗忘的角落。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几个思考点。针对以上课堂中的现状,促使我们思考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提问。许多研究者一直都在考察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希望教师的提问是一种有效提问,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一)什么是有效提问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他通过和学生促膝交谈、彼此启发、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现有文献对有效提问的一般陈述是:“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有学者进一步认为,教师有效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切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质疑和对话,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从文献以及学者对其的阐释可知,有效提问在于唤起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学习探究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在于教师尊重与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效提问是以学生为本的,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观点。而且教师在紧随学生回答之后提出的加工性问题能为学生提供一套指路标识,引导他们参与目的明确的以教师和其他学生为互动对象的对话。因此,有效提问可以辅助学生描绘出精确的能被个体内化的,能和其他学习建立联系的心理图式,而且能够督促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提问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所学到的也会更多。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有效提问就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

(二)高水平的提问和以事实性提问何者更有效由于教师频繁地在课堂中提问,因此我们就非常关注教师所提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作用,特别是对事实性提问和高水平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多年来,传统的看法觉得高水平的问题比起具体的事实性问题更能促进认知发展。但是,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研究报告显示,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根据。一直到1976年,巴拉克·罗森沙恩根据其研究结果对传统的看法提出了挑战,他的研究结果显示,事实性问题实际上是最有用的,特别是在教师对正确和不正确的答案提供即时反馈的时候。几年后,德雷菲尔德(Ded-field)和鲁索(Rousseau)(1981)对事实性提问的应用提出了挑战,认为,高水平的问题、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思维有积极影响。随后,研究者们继续对上述争论进行研究。最后,他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教师所提问题的问题类型应取决于他们所要教的学生以及他们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前提,我们就不会陷入一个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

在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笔者认为,低水平的问题相对简单,但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对于课改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实现也大有裨益。但不利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目标的实现。课堂提问不仅要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用一些事实性提问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思考高水平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让提问变成学生创新和探究的动力。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有学习的兴趣、独立思考的欲望、质疑批判的勇气、主体参与的意识,才能看到学生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缘何缺乏问题意识

“在理论上,没人怀疑学校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在理论上那么为人们所承认。此外,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容易引发问题的情境,这就需要学生养成问题意识,主动地进行课堂提问。波兹曼(N.Postman)等指出,“一旦你学会了如何问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它能造就“一种迥然不同、更为大胆、更富有潜力的理智”,也是生存于这个飞速变化时代的重要工具。但从听课观察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的情况极少出现。为什么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堂上向老师主动提出问题呢?是不是他们在学习上真的没有疑问呢?非也。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其一是由于传统知识观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书本知识就被看作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完全掌握课本知识就是一名优秀学生。这本质上是典型客观实在论知识观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接受这种真理式知识教育而成长为教师的人,在教学中,不仅忽视了自己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主观判断能力和专业自主权利,而且也忘却了在教学中思考如何让学生拥有打破知识客观性、权威性的意识,如何让学生积极构建个人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生命化的个体知识以及如何让学生富有质疑文本知识以切实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勇气。尽管伴随着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的知识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承认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知识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但在学校教育中,这种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依然挥之不去,造成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激发,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其二是传统教学观影响所致。在“教学是一个以获得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教师教学就是教书,学生学习等同于读书。教学就是解决好“如何有效地呈现这些有价值的知识”和“如何有效地掌握这些有价值的知识”的问题。这种教学观的弊端在于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感性、重同一轻个性。所以,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占据着绝对话语权,教师提问代替了学生思考,课堂上没有质疑,没有创新,没有生命活力。学生虽然对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却没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我们知道,教师精彩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也能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顺畅和谐,有助于展现提问的艺术魅力。然而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涌动,迸发出的问题,这何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要改变这种学生较少在课堂提问现状至关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在于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和教学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平等理念,并转换角色,赋予学生主导地位。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得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还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毫无顾忌大胆提问,敢于发表和同学不同、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尝试着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力求促进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启发学生质疑,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因此,鼓励学生课上积极提问,以促使其思考、增进其参与、了解其需求,正是教师知识观和教学观转变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创新教育、互动教学的一种响应。

(四)课堂提问如何达到预设和生成的结合

篇3:关于课堂提问的探讨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准确的导向性、人文的艺术性和生动的趣味性。

提问的导向性, 是指设计问题应对一堂课、一篇课文, 乃至一个单元或章节在应掌握的知识、理解的内容、思维方向上准确把握。一要针对教材准确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围绕重点难点设计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对重点难点有鲜明指向性的课堂提问。二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程度来确定课堂提问的难易度, 对知识程度较高的学生提问要偏重整体性, 超前性, 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对知识程度偏低的学生, 提问应注重渐进性, 在提问中给学生较多信息或一些暗示, 使学生的思维有路可循, 思而有获。

提问的艺术性,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应把握时机提问, 并且提问要具有激励性。提问, 一般来说, 是在教学的切换处进行, 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结构, 但又必须通过思考方能回答出来时进行。因此, 提问时应把握这几个时机:导入新课和新问题, 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或学生显出疲倦和松懈时。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导入新课前提几个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往往整节课都“抓住”了学生。譬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课, 由于学生对欧化语言不习惯, 加之内容严肃, 缺少一般意义的所谓“趣味”, 学生明显不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怎样?2、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什么规律?它与达尔文的生物进货论是否具有同等价值?接着我说, 如果谁不认真学习这篇文章, 就不会真正懂得马克思伟大的一生。这样的提问, 调整了学生的心理定势, 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使学生迅速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

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 提问也很有必要。此时提问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让学生回味, 反刍, 又可让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在学完柳永的《雨霖铃》后,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苦, 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也很多, 不过, 同是写离别, 情调上却有很大差异。有悲壮之别, 有凄苦之别, 有感伤之别……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找出相应的例子来吗?”学生踊跃发言, 我针对性地作了剖析。这样, 在以后的学习中, 遇到此类问题时, 学生便可以迅速做出判断, 从而准确把握。

提问要有激励性, 以肯定为主, 鼓励求异。教学过程应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 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课堂提问要亲切和悦, 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兴趣。当老师提问后, 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 既有想答出来得到老师肯定的希望又有担心回答错误, 被老师否定的顾虑。所以, 教师在课堂回答小结时, 对举手发言学生的意见不应强求一律, 应多肯定, 并希望他们每堂课都能这样。学生回答得简洁准确, 当然要给予表扬、鼓励。对那些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也应多方引导, 帮助他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他感到是自己回答出来的, 并产生下一次一定要靠自己回答出来的愿望。

提问的趣味, 是高质量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方面。幽默、机智、风趣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积极思考, 变苦苦地思索为愉悦地探求。课堂提问应该跌宕起伏, 曲折多姿, 富有情趣。对此, 钱梦龙有一段精彩论述:“同样一个问题就有‘直问’和‘曲问’的区别。直问者, 死问也, 问得过于老实, 直来直去, 启发性不强;曲问者, 活问也, 问题多转一个弯, 学生要多动一下脑筋才能作答, 因而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这里的曲问活问便是提问的趣味性。

篇4:关于课堂提问的思考

常见的语文教学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等着教师抛来的“绣球”思考问题,回答正确,皆大欢喜;回答有误,老师心急,竭力“指点迷津”,学生则被牵着鼻子走。其实学生充当的是跑龙套的角色。这样的“问”课是比较累人的(虽然问答式教学形式也不失是一种好形式)。假如问题的发现者是学生呢?那情形会怎样?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由此可见,教师要成为问题的引导者。

一、对创设敢于质疑氛围的思考。激发学生生成问题的前提条件是要创设让学生敢于质疑的氛围。在越来越讲究人性化的今天,学生不再只是机械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的合作者。为师者的第一要义是要尊重学生。因为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要素,而尊重是民主的精髓。迎接新生的第一节课上笔者都这样对我的学生说:“大家来学校学习,我也是来学习的。我们希望我们的交往能有一个原则:互相尊重。不论你还是我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去认真聆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肯定学生正确的认识,也要尊重他们认识中的错误,要在尊重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改正错误。科学家伽利略说得好:“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只有形成了“信其师,亲其道”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对话才会顺利地展开,学生才会敢于质疑,乐于提问。

二、对激发学生生成问题过程中教师作用的思考。“疑为思之始,学之由”,那么,教,贵使学生有疑。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用问题组织教学时,不能仅做问题的设计师,更要做优秀的导演,引导“演员”在真实的阅读体验中,自主探究,针对“我”这一个个体,提出“我”的问题,发出“我”的声音。事实证明,学生对同学提出的问题更有参与回答的兴趣,课堂也会因学生的提问而精彩。我们要成为一名首席对话者,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对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的思考。“问题教学即将结束之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因此而停止,对文本的感悟与思索还会有一个惯性和缓冲的过程。随着没定的问题被阐释或解决,新的发现和思考会姗姗而来,而这些新的发现和思考往往是学生激烈思维活动后又一波思维的冲动,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带着问号走出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古希腊哲学家语)所以教师在问题的结束语上不妨留些空白,“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学记》)这种“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效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篇5: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科学、巧妙地设计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各种提问的技巧。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设问:即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讲究提问的艺术。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随意性大,一节课多的可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粗效提问,实效不高;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优生每节课点起来回答,学生没意见,而有些中等生想答可又怕答错。由此可见,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不是学生的问题,而在于教师的提问技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把学习内容传授,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问还须善问,提问要区别对象,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学记》中“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呜,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敲,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会丧失答问的信心。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经过一个学期来对本课题的学习与实践,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上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学习所得,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提问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联系课文重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当然也不例外。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另一方面,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而教师的提问,可以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问题的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它在课文中的作用;问题还要紧扣文脉,紧扣文章的思路,可以是由整体到部分,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段设计若干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也可以由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句、段先设计若干小问题,再提出总结性的大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出概括,也可以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构成整体—部分—整体。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3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三)因人因文而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人而异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例如在教授某些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提出二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讨论解答。这些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四)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提出的问题既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抓住课文中的“留白”进行提问,要学生补述“我”从昏倒至醒来这段时间内张指导员是怎样舍身护书的。这个设计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而且在补述中可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获得情感熏陶。但是仅仅提出“补述”这个问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高。

于是,这位教师便提出了学生可以接受的具体问题: 1.从“炸弹即将爆炸的一瞬间„„”这一句后接下去补述。

2.先说指导员是怎么做的。

3.再把“受伤后的指导员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说清楚。

4.最后说说指导员又是怎样昏过去的。教师把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分解成具体可行的四个小问题,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频率恰当,节奏和谐。

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不透缝,搞得学生穷于应付。这种高频率的提问节奏,形成了师生一问一答的情景,教师追求的只是结果而不是思维过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厌倦。与此相反,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只提一两个问题。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便只是站在前面,间或有些评价性的语言或任由学生发言。按说,学生多说是好事,但若给人一种教师游离之外的感觉,便算不上好事了。以上两种节奏的课,都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一种过紧,一种过缓,不仅缺少错落之美、和谐之美,而且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年级越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

(六)、提问的方法及提问后的处理。

提问时要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做短暂的停顿,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做一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提出的问题;二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拟定一个答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提问而不得不进行思考;三可以使全班学生对于某一同学答案进行评定,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心中的答案与被指定的同学的答案进行比较。提问时不应依照一定的次序,教师态度要自然,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否则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不能安静地进行思考,也就不能畅所欲言。提问时教师的语言要清楚明确,提问后不要再重复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当然若学生不明白问题的含义,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三、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每个提问点。

1.关键内容处提问。

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牵一发动全文,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关键的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教中的“题眼”,诗歌中的“诗眼”,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蕴含文句处提问。

在了解课文中,有许多句子的含义是很深的,常常隐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有许多句子很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及至文章的主题,也有些句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然而细细品味,即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还有些句子看上不难理解,但联系含文则有“一石二鸟”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3.在关键处追踪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问答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函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根问底,要创造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沉思。

四、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把握提问的契机,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在教《惠崇<春江晚景>》时,由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提出问题:“河豚快要浮上水面,那不成了死鱼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也与课堂教学无多大的关系。但我灵机一动,向全体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是一首题画诗,它应该紧扣画面内容,那么,画面究竟有没有河豚呢?”一下子如同把盐花撒进了油锅,学生也活跃了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画面上没有也不必要出现河豚,这一句正是苏轼此首题画诗的匠心所在----它既拓宽了画面的意境,也教给了我们欣赏画面的本领想象。现在想来,我根据学生质疑而提出的问题,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避免了在鱼的死活问题上的纠缠),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惊喜。

六、精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的课堂提问,形成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品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做出回答的信息双向交流。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总结、评价或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认识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课文去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提问既有助于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智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篇6:关于课堂提问

刘炎鸽,刘珍洁,林雪花,秋国源

绪论

摘要:随着21世纪新型教育法的出现,出现新课程研究,旨在丰富课堂教育,加强学生参与性和课堂提问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对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对老师的态度,旨在解决英语课堂出现的问题,从而改善教育,加强提问。在梳理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从理论上把零散的研究成果系统化,从实践上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英语课堂、学生积极性、鼓励刺激

引言:在研究英语课堂教学中发现, 有时在教师提问之后, 原本期待学生能够积极响应的课堂却出现尴尬的沉默, 或者发言者寥寥, 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能够做到一问百应,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已成为众多英语教师关注的话题。我们认为,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的提问方式, 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查阅,结合过期报刊杂志,研究现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发现通过改善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丰富课堂的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推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话题。为适应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把学生从枯燥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就有必要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 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置境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景, 由讲解转入提问,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

第二阶段, 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 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 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第三阶段, 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 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索, 找出比较满意的答案。

第四阶段, 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 检查学生的答案, 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 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的答案联系其它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回答相关的其他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 即进行延伸和追

问;更正学生的回答, 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的词句, 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

1. 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追忆、联想, 并进行创造性思维, 从而获得新知识。

3. 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回答,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整教学程序, 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激励他们提出问题,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

第一, 提问设计要适时、适量、适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 适时地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 提问设计要力求少而精, 问题能切入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要尽量避免平庸、繁琐的“满堂问”。

第二, 提问设计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创新见解,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设计。如: 以学习《展望未来》第3 册第3 单元Borders 为例,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笔者把全班分成4 个小组, 分别负责文章四个段落的精读和学习, 然后就其对本段落的理解向其他同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参与提问,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方式, 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把平时看起来深奥难懂的一篇阅读课上得津津有味。

第三,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 将问题集中在教材内容的关键点上, 以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连串问题, 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 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 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复习课, 比如让学生根据一些问题提示来复述文章。

第四, 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与发展规律的思考题, 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要揭示矛盾, 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以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五, 提问要与恰当的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问应能给学生安全感, 让学生相信即使自己的回答不太恰当, 也不会受到教师的羞辱与嘲笑。相反, 会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回答给予明确的评价。获得成就感是每位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合理的赞扬可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问答活动。而指责则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扼杀他们的学习动机。事实表明, 经常挨批评的学生的成绩远远低于其他学生。对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鼓励, 引导他们作出正确回答。

第六,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预见性和灵活性。教师的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觉得有趣;教师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艺术构思来设计提问,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 要能敏锐地捕捉并及时纠正学生在答复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此外, 教师的提问设计要灵活运用讲、练、读、议等多种环节, 使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的时机把握

1. 课前提问。在上课之前,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作好准备并提出一些预测性的问题, 利用各种媒体或手段去获取相关知识的例子。

2. 课堂提问。在课堂上, 教师宜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融合在一起, 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只有这样, 教师的提问才不至于枯燥、单调, 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如: 在《展望未来》第3 册第一单元教学时, 笔者让学生以如下的话题为主题讨论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If possible,of the famous people, such as Bill Gates, Michael Jordon,President Hu Jintao, whose pattern of life do you wish tohave?

3. 对课文的提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原则。问题设计要体现出知识的严密性、条理性, 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以《展望未来》第3 册第5 单元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参考如下的设计: 先以“Where do you often go to buyhousehold things?”来导入课文, 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回答这些问题之后, 教师针对课文提问: “Why are somesupermarkets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让学生速读一遍课文并作出回答之后, 教师再问: “What are the secrets ofsupermarket succes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然后, 让学生精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4. 教师应将提问与控制课堂纪律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课堂上的一些违纪现象, 教师要在不伤害违纪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 适时地通过提问, 起到既提醒了违纪同学, 又维护课堂纪律的作用。如有学生课堂上睡觉, 教师可先问其他学生: “Is he sleeping?”同时将该生轻轻摇醒,示意被问学生答: “No, he isn’t .”然后问该生: “What’swrong with you?”该生可能会回答: “I am not feeling well.”教师再对全班讲: “What’s wrong with him?”学生们齐答:“He is not feeling well.”在此情景下, 教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课后提问。这种情况通常以师生见面时互相寒暄的方式来完成, 它不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还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如,教师可以经常使用口头表达语(如: “What’sthe weather liketoday?”“Did you have a good rest last night?”等)。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提问策略, 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提问, 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讲究课堂提问技巧, 因人而异地设计课堂提问。同时, 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时, 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做到既备教材、教法, 又要备学生, 提出集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于一体的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根据本校学生生源实际,设计具有科学性的、创造性的课堂提问,营造轻松和谐地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培芳. 英语课堂提问与答问策略[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1).

3.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百分百责任学习心得下一篇:遗失声明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