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创伤

2024-06-27

颌面创伤(精选八篇)

颌面创伤 篇1

1 临床资料

20例为2002年6月-2008年12月来我院及院外转诊,以颌骨骨折为主的颌面部创伤患者,伴或不伴有复合伤。见表1。

2 病例分析和体会

2.1 早期诊断治疗失误

20例患者中,因早期漏诊及治疗原则错误所致不良后果者6例。对于上颌骨骨折的患者,应注意检查有无颅底骨折。有3例颧骨、颧弓骨折移位,因早期局部肿胀而漏诊。另1例早期有脑部创伤昏迷伴双股骨骨折患者,经抢救脑部创伤病情稳定后,行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忽视了闭合性上颌骨Le FortⅡ型骨折,3个月后转来院,重新手术切开复位而矫正。教训:抢救生命的早期,治疗重要器官伤的同时,全面兼顾,尽可能早期准确诊断并处理颌面部创伤,可缩短疗程,减少医疗费用。

死亡病例1:颌下区竹竿贯通伤并刺伤腭部。拔出竹竿,伤后第2天转来住院。查见颌下区皮肤伤口不大,无活动性出血,但出现渐进性局部肿胀,呼吸困难加重。第4天已不能平卧,吸痰吸氧不能缓解呼吸困难,紧急气管切开术中死亡。分析原因为颈部大血管被刺伤,局部内出血不断,致肿胀、气管移位,最终窒息致死。教训: (1) 早期重视不够,仅见伤口不大,未见出血及骨折; (2) 气管切开太迟; (3) 将颌下区肿胀误诊为创伤或感染所致,未考虑大血管破裂内出血; (4) 应严密观察,如病情加重应立即手术,气管内插管麻醉下行气管切开及伤口探查术。

死亡病例2:首诊口腔科医生发现患者呼吸困难,急诊全麻下行气管切开和下颌骨内固定术,但术后8 h患者死于颅内出血。提示口腔科医生应能判断呼吸困难是属于脑部创伤性还是颌骨骨折,以便正确治疗。

2.2 上颌骨骨折治疗失误

本组1例12岁患儿上颌骨Le FortⅡ型骨折,早期仅局部悬吊,致明显错,上颌后缩,后转院治疗。另1例上颌骨骨折移位后缩,腭部矢状裂开,大出血,失血量500~800 ml,急诊气管切开,鼻腔充填对症治疗,未行其他处理,致6+6开。教训: (1) 病情稳定后,尽快做颌间牵引-上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 或急诊手术同期上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上颌骨伴有嵌顿性移位的骨折,仅靠颌间牵引无效,必须行手术复位加坚强内固定术。眶底爆裂性骨折,眼球内陷,不能通过上颌窦填塞矫正,应恢复眶底骨折的支撑力,必要时植骨或用生物代用品内置。上颌窦前壁大面积粉碎性开放骨折术后软组织下垂畸形,即刻修复时应注意软组织悬吊,如供悬吊的支架不足,应考虑钛板支架修复。

颌面创伤 篇2

【关键词】 口腔颌面创伤骨折;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9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54-02

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骨折之一,现代机械工伤或交通事故致口腔颌面创伤,病情较为复杂,抢救时涉及的学科较多,加强各科的配合度,对于提升口腔颌面创伤骨折的有效率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主要就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并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5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所选患者年龄在14-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4.83)岁。所选患者致病的因素中,31例交通事故,12例工伤,5例坠落伤;其他原因2例。所选患者骨折类型中,开放性骨折21例,闭合性骨折29例。骨折部位:15例上颌骨骨折,21例下颌骨骨折,7例颧骨骨折,4例牙槽骨骨折,3例多处联合骨折。

1.2 治疗方法 术前,给予50例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X线光片以及CT扫描,并根据患者全身的症状、骨折移位的情况,发生骨折的部位以及骨折的类型等,制定出一份科学、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

1.2.1 保守治疗 本次50例患者中采用保守治疗的有17例,占34.0%,其中,5例上颌骨骨折患者采用牙合间牵引结扎,同时配以弹力绷带固定治疗4周;7例不明显错位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牙弓夹板钢丝环孔水平结扎牵引固定,且口外加行顱颌弹力绷带固定治疗3周;牙槽骨骨折的4例患者采用不锈钢的牙弓夹板结扎固定治疗4周[2]。

1.2.2 手术治疗 口腔颌面部的血液比较多,且血运非常丰富,创伤处容易受污染,且呼吸道伴有不同程度的梗阻,出血量较多的患者常出现失血性休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渐渐被医学界所接受。手术治疗口腔颌面创伤骨折,能够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了,有利于患者早期颌面功能的活动,大大提升了治疗的总有效率。

本次给予33例患者手术治疗,首先,将患者创伤处进行清洗,并保障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可做气管切开。其次,快速建立起静脉通道,补充患者血容量,进行抗休克的治疗;在此期间,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有其它伤的可疑患者,需多科联诊,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进行手术复位以及内固定,帮助患者恢复面部的外形和咬合。

术前,应对患者伤前咬合关系进行确认,并进行临时的颌间结扎。创口位于骨折附近的患者,应通过已有的创口进入到患者骨折处;而对于不在创口、无创口或创口较远的患者,应采用口内入路。对颧骨骨折、上颌骨骨折的患者,需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方式,经患者口内切口进行复位,或经口外局部的小切口半冠状或冠状切口复位、颌间固定配合颅颌固定或微型钛板固定等。对下颌骨骨折患者主要是采用切开复位的方式、颌间固定或钛板固定等。多处联合骨折,可分期或同期进行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固定。固定结束后,需再次检验患者咬合关系,并将切口关闭,使用抗生素避免创口感染[3]。

2 结 果

本次50例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经临床治疗后,X片复查患者骨折对位的情况、颌面部的咬合关系、外形、咀嚼功能、张口度等情况显示,47例恢复比较理想,有效率为94.0%。术后创口感染1例,轻度错颌1例,1例患者因骨组织损伤较为严重,需进行二期植骨修复。

3 讨 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促进了交通业、建筑行业等的迅猛发展,但同时也使得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故频繁发生,口腔颌面直接暴露在外,使其受伤的发生率也较高。对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是以抢救生命为主,后行颌面部骨折的治疗[4]。

口腔颌面创伤骨折具有需要的恢复时间较长,治疗效果的不确定等方面的因素,临床中通常采用不锈钢板及钢丝内固定、颌间结扎或是牙弓夹板牵引复位等,但治疗中存在许多的缺点。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应用微型钛板治疗口腔颌面创伤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越来越显著。这是由于颌面骨折患者逐年上升,且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该种固定方法能够弥补传统骨折治疗时,存在的缺陷,获取较佳的咬合关系及解剖复位,进而促进患者口腔功能的恢复[5]。

本次对50例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47例患者骨折对位的情况、颌面部的咬合关系、外形、咀嚼功能、张口度等情况恢复比较理想,有效率为94.0%。术后创口感染1例,轻度错颌1例,1例患者因骨组织损伤较为严重,需进行二期植骨修复。

综上所述,随着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治愈的效果逐渐降低,因此在对其治疗时需根据患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实际病情,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并制定科学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其治疗疗效,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而且还能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皇甫胜利,常立军,和鲁予,赵振华.口腔颌面创伤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189-190.

[2] 陈强.65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06(1):130-131.

[3] 陈辉,刘彦普,刘斌.1001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10(2):129-130.

[4] 刘吉平.200例口腔颌面创伤骨折的治疗与回顾[J].中外医疗,2012,21(13):88-89.

口腔颌面创伤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36例颌面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上患者均经X线确诊为口腔颌面部骨折。本组136例患者中男97例, 女39例;年龄2~78岁, 平均41.3岁;致伤原因中车祸伤78例, 跌伤17例, 砸击伤21例, 挤压伤13例, 其他损伤7例;骨折部位中上颌骨骨折54例, 下颌骨骨折37例 (其中颏部骨折21例, 髁状突骨折14例, 多发性骨折2例) , 颧骨骨折24例, 颧弓骨折19例, 颌面部联合骨折2例。

1.2 治疗方法

以上患者均施行急救止血、输液等抗休克处理, 然后根据骨折具体类型分别实施不同手术修复治疗。

1.2.1 下颌骨骨折

(1) 复位:线性骨折早期者采用手法复位, 若手法复位不满意或时间较久者采用牵引复位, 对复杂的骨折或受伤时间较久已错位愈合的骨折则采用切开复位。 (2) 固定:对移位较少的单发线型骨折采用牙弓夹板固定, 对开放性骨折或需切开复位的骨折, 采用螺钉钛板行坚强内固定;对于髁状突骨折则采用钛板螺钉或钢丝固定在骨折端, 保持正常位置。

1.2.2 上颌骨骨折

(1) 复位:早期采用手法复位, 若受伤时间较久, 骨折处已有纤维愈合, 则采用牵引复位, 利用牙弓夹板进行上下颌间牵引结扎。 (2) 采用开放复位, 钛板、螺钉固定。

1.2.3 颧骨颧弓骨折

(1) 复位:对骨折早期和单纯性颧弓骨折采用盲探复位法, 自上颌第二磨牙颊侧沿前庭沟做1.5cm长切口, 用长而扁的骨膜剥离器插入后达颧骨、颧弓深面, 向外、向上橇动骨块, 另一手在面部感知复位情况, 复位后缝合口内创口;对于复杂的骨折和由明显错位的骨折患者采用开放复位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口外切口的或由冠状入路行颧弓颧骨上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自尖牙至磨牙切开前庭沟黏骨膜, 切口长约3~4cm。显露颧骨上颅骨连接处骨折区, 利用骨膜剥离器、骨钳等工具使骨折段复位, 直视下用钢丝或铁板、螺钉固定。 (2) 固定:固定方法同上。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卡方进行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36例患者均I期愈合, 半年后跟踪复查, 131例患者骨折线愈合良好, 咬颌关系正常, 5例患者因为年龄较大 (≥70岁) 骨折恢复较慢, 张闭口度恢复欠佳。本组患者愈合时间比较, 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 ≤2 5岁3 7例, 患者8周愈合率为1 0 0%, 25~60岁71例。患者8周愈合率为94.4%, ≥60岁28例。患者8周愈合率为17.9%, ≥60岁组与前2组比较差异均显著 (P<0.01) 。

3 讨论

口腔颌面骨骨折的治疗原则与四肢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有所不同, 当上颌骨折时, 因其骨面附丽的肌肉, 除翼内、外肌外, 多为一些弱小的表情肌, 只要牙齿能恢复到正常的咬颌关系, 判断骨折段已基本复位, 然后选择骨折的固定方法使之固位于颅底。而下颌骨折由于强有力的咀嚼肌群的牵拉可引起明显错位, 固定下颌骨折的方法必须更稳固, 同时又要考虑到颞下颌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 主动和无痛的活动可促进骨和软组织的血运, 滑膜液促进关节软骨营养, 并结合部分承重, 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硬[1]等, 因此, 下颌骨折的治疗更加复杂一些。

不论上颌骨折或下颌骨折, 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 软金属丝挂钩牙弓夹板颌间弹性牵引复位固定, 是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是确保上、下牙齿咬合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新鲜骨折断端间局部疼痛可产生肌肉痉挛, 小橡皮圈弹性牵引, 数日内即可逐渐地复位到精确的正常咬颌关系, 复位后的牵引, 只是用以维持骨折断端接合的位置而已, 上颌骨折约维持4周, 下颌骨折约维持6周, 在牵引过程中, 应经常检查牵引力的方向和咬合关系必要时及时调整。为了克服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不便于进食的缺点, 可在固定1~2周后, 可在病人进食时暂时解除小橡皮圈, 待饭后仍予挂上、这样既不影响固定, 操作亦称简便, 病人也可自己对镜操作。近2 0年来, 用不锈钢或钛研制的接骨板进行骨接合术 (Osteosynthesis) 已成颌骨骨折治疗的重要方式[2], 不仅可减少对长期颌间固定的依赖, 而且还具有促进骨愈合, 早期恢复颌骨功能, 减少并发症等特点。

近年来, 老年人发生颌面骨折的例数越来越多, 本组患者中超过60岁患者28例 (20.6%) , 这一方面跟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有关, 另一方面跟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是分不开的[3]。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各器官的功能减退, 使老年人对外界突发变化的反应逐渐变得迟钝。同时肌肉力量的减退使老年人行走迟缓, 步态不稳, 体位平衡能力、控制能力不如年轻人, 造成老年人骨折的发生。另外, 老年人常患有各种全身性疾病, 如动脉硬化、冠心病、颈椎病、骨质疏松症等, 这些都增加了老年人摔倒骨折的机会。而在临床上对于老年人颌面骨折的治疗除了复位、固定外, 还要特别注意老年人口腔结构的特点, 进行特别的护理和治疗, 这样才能加快老年患者骨折的愈合。

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创伤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36例颌面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36例患者均Ⅰ期愈合, 其中≤25岁37例患者8周愈合率为100%, 25~60岁71例患者8周愈合率为94.4%, ≥60岁28例患者8周愈合率为17.9%, ≥60岁组与前2组比较差异均显著 (P<0.01) 。结论 口腔颌面创伤骨折通过正确及时的治疗可以达到临床痊愈, 但需要考虑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则愈合越不理想, 时间越长。

关键词:颌面骨折,创伤,治疗

参考文献

[1]阎志毓, 叶星.微型钛板在复合性颌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9 (3) :436~438.

[2]周立, 欧阳秀梅.颌面部多发性骨折不同负载内固定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 2010, 30 (3) :164~166.

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护理体会 篇4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创伤,护理,体会

口腔颌面部创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全身各种损伤中约25%的伤员伴有颌面专科伤, 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脏器的损伤如:颅脑损伤、腹部的肝、脾脏器损伤。严重的口腔颌面部外伤易继发口腔功能障碍和面部畸形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伤害。所以在诊治的过程中除了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外, 还要有精细的专科护理才能保证患者从生理到心理上完全康复。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160例。男性144例, 女性16例。年龄10~60岁。以22~44岁居多, 其中下颌骨骨折35例、颧骨骨折24例、上颌骨骨折26例、颌面部复合外伤64例、面部多发性骨折11例。并发颅脑损伤10例、休克3例、脾破裂2例。

2 术前病情观察及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的发生

口腔颌面部损伤后常有鼻阻塞、口腔出血、折牙、组织碎片、咽组织移位血肿、水肿而影响气道通畅[1]。窒息是颌面部创伤的主要致死原因。所以把保持呼吸道通畅视为首要任务。给予患者去枕平卧、头偏一侧卧位, 便于口腔内血液和分泌物的流出。保持中心吸引管道通畅, 必要时及时吸出口腔内的渗出物。有佩戴义齿的协助摘除义齿。有舌后坠者应用舌钳牵拉将舌体牵出口外, 放置口咽通气管。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强度。呼吸时胸廓是否对称, 有无反常呼吸、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及三凹征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床头备气管切开包。

2.2 休克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护士应每15~30min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一次, 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神智及四肢皮肤温度。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并做好护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四肢湿冷、出汗多、心率快、脉搏细速、血压正常或略低, 则提示有休克早期表现。护士应提高警惕,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抗休克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头低足高位、注意保暖。这样有利于脑部及肢体的血液循环。遵医嘱给予留置导尿, 监测每小时尿量并记录尿液的颜色、性状。根据尿量及全身状况调整输液速度。

2.3 术前准备

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我们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 它的特点是操作简便、易于固定、不影响患者穿刺部位的活动, 同时还可连接一次性负压接头, 快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短时间内快速输入所需液体, 为抢救生命提供宝贵时间。遵医嘱给予术区备皮、备血及药物过敏试验。

3 术后护理

3.1 心理护理

颌面部创伤由于咀嚼功能、面部畸形的破坏及伴随的社会心理障碍远大于全身其他部位创伤[2]。患者常常抱有烦躁、易怒、焦虑、抑郁、悲观心理, 情绪变化无常。一方面想通过手术急于恢复面部外形, 另一方面又因对手术缺乏了解而表现恐惧不安的情绪。针对患者这一心理我们主动与其及家属沟通、交流, 生活中处处关心、爱护, 言语中多鼓励、多安慰, 同时介绍手术的方式、成功病例及手术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使其对手术有一定的了解及充分的认识, 减轻心理负担, 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颅脑损伤及腹部脏器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颅脑与颌面部紧密相连, 颌面部受到外力常传导到颅脑伴发颅脑损伤包括颅内血肿、颅底骨折、脑震荡等。护士应随时观察患者意识状态, 是否清醒、有无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头迷、头痛、恶心及呕吐症状。并监测瞳孔大小改变、对光反射是否灵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患者瞳孔缩小而后散大, 脉搏微弱且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 则提示有脑疝的方生。伴有颅底骨折时可有脑脊液由鼻孔或外耳道流出。判断血液还是脑脊液最简便的方法是:可将渗出的液体滴在纱布上, 如果液体周围很快有一圈被水浸润的环形红晕即是脑溢液。护士应告知患者及家属严禁阻塞鼻腔和孔道, 防止发生逆行感染。随时记录引出液的性状及量。对伴随有腹部外伤的患者,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加强腹部的护理查体。如患者有无腹痛、腹膜刺激症状。本组有2例患者第二天出现脾破裂。由于护士及时发现通知医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3.3 饮食护理

颌面部创伤后患者常因张口受限、咀嚼困难及疼痛而不能正常进食, 为了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及热量, 促进切口、骨的愈合, 鼓励其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肉汤、豆浆、鲜果汁、骨头汤、面片汤、蛋羹等, 保证食物的多样化。

3.4 口腔护理

由于患者因咀嚼、吞咽活动减少, 影响了口腔自身的防卫能力, 减弱了口腔的自洁作用, 而且有的颌面部创伤伤口存在于口腔内, 创伤渗出的血液易于细菌的生长繁殖造成切口感染, 所以口腔护理在颌面部创伤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方法是:口腔护理每日三次, 用特制的0.5%洗必泰棉球擦拭清洁口腔, 要求每次必须认真清洗干净, 下一班检查上一班工作, 班班负责监督。对脓性分泌物较多时可有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反复冲洗。协助患者漱口水漱口每日4~6次。对于口内行颌间拴丝着用注射器将漱口液注入到磨牙后区空隙, 边注入边用吸引器吸出如此反复数次直至清洁为止。注意观察口内牙弓夹板固定情况, 有无脱落、松动、移位或断裂, 口腔黏膜有无红肿、破溃, 咬关系是否正常。

3.5 健康指导

颌骨骨折术后1~2周内应以静为主, 减少颌骨运动。术后4~6周后应以动为主, 指导患者做功能训练。如:张口、闭口、咀嚼、鼓腮、舌前伸等动作。训练应循序渐进、次数由少到多、动作由易到难直至功能恢复正常。在训练期间告知患者勿进食硬食或暴饮暴食。遵循医嘱0.5~1年后定期复查。

4 体会

口腔颌面部创伤的特点是发病突然、致死性小、致残率高, 对面部外形和功能破坏性大, 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 熟练运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 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朱世森.现代口腔颌面外科麻醉[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88-144.

口腔颌面创伤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133例颌面创伤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均参照《口腔颌面外科》诊断标准, 并依据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其临床症状确诊为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中, 男81例, 女52例;年龄4~79岁, 平均年龄 (43.3±4.6) 岁。骨折原因:车祸伤74例, 跌伤21例, 砸击伤14例, 高空坠落伤6例, 挤压伤5例, 拳击伤4例, 爆炸伤2例, 其他损伤7例。骨折部位:上颌骨骨折44例, 下颌骨骨折40例, 颧骨骨折14例, 颧弓骨折12例, 牙槽突骨折7例, 鼻骨骨折6例, 眼眶内骨骨折6例, 上下颌骨联合骨折4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3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原因、部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当天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对大量出血的伤口进行止血, 并补充充足的液体和血容量, 纠正其休克。待患者病情稍微稳定, 再结合其临床和影像诊断, 确定其骨折的具体部位、具体情况等, 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对于手术患者, 在其手术过程中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主要包括呼吸、脉搏、心率、意识、血压等。对照组63例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观察组70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复位的方法主要为经内口切口复位、半冠状切口复位、局部小切口复位、手法复位;固定方法主要采用微型钛板固定、口外颅颌绷带固定、颌间牵引固定。

1.3疗效评定标准:于手术半年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随访和记录, 具体标准如下, 痊愈:患者颌面部的外部形状恢复正常, 且咀嚼张口等功能并无影响, 骨折线对位良好;有效:患者颌面部的外部形状恢复, 咀嚼张口等功能基本恢复, 线下骨折线并无完全对位;无效:患者颌面部的外部形状并未完全恢复正常, 且出现植入排斥的现象, 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为SPSS15.0,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骨折患者愈合时间比较:

133例患者中, 有114例患者在Ⅰ期愈合, 骨折线愈合良好, 咬 (牙合) 关系正常, 有19例例患者由于年龄较大、治疗前发生粉碎性骨折等情况导致半年内无法愈合。<25岁患者8周愈合率为95.7%, 25~60岁患者8周愈合率为90.6%, >60岁患者8周愈合率为50.0%, >60岁患者骨折后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60岁的患者, 差异具有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率为52.8%、总有效率为94.3%, 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34.9%、总有效率7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口腔颌面创伤骨折在全身创伤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是口腔颌面外科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 随着社会节奏的快速化, 颌面部创伤发生率逐年上升, 且伤情复杂。口腔颌面部是组成人面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维持牙齿正常的咬关系以及脸部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特征, 在受到外力压迫时, 极易出现骨组织损失, 如缺损、移位、骨折等。导致患者咬功能障碍, 面部畸形, 极大程度地影响患者面部功能以及美观。

本组133例患者中, 25岁以下的青少年患者有47例, 占了35.5%, 而6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只占16.5%, 数量大大低于青壮年患者。这与青少年生活节奏较快, 社会活动频繁, 粗心大意, 情绪容易激动等因素有关, 对于喜欢喝酒的青少年, 酒后由于意识不清醒, 更容易受创伤。尤其是男性青少年, 其口腔颌面部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而中老年人一般都比较稳健, 生活节奏相对较慢, 做事细心, 心理素质又较好, 这大大降低了患病的概率。本组患者中, 交通事故是引发口腔颌面创伤骨折的最主要原因, 共有74例, 占所有患者的55.6%。原因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机动车辆也是逐年增加, 由此可见, 加强交通管理, 指导青少年遵守交通法制法规, 是减少口腔颌面部骨折必不可少的方面之一。本研究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大, 发生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在手术后越加难以恢复, 愈合时间也比较长。对于一般常见的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明显高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76.2%。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是临床口腔医师治疗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患者首选的方法之一。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比较有效的方法, 其操作安全, 简便易行, 值得被广大口腔医师采纳使用。总而言之, 在口腔颌面部骨折发生后, 应该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保证骨折患者能够尽快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卢艳华.口腔颌面部创伤96例急救治疗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7) :1906-1906.

[2]王晓菊.132例口腔颌面创伤骨折治疗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 2012 (z2) :148.

颌面部创伤感染的影响因素探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颌面部创伤感染患者146例的临床资料, 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确诊为颌面部创伤。

1.2 方法

分别从年龄、性别、创伤部位、创伤类型、创伤原因等方面对146例颌面创伤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整理,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颌面部创伤感染的性别分布

本次研究病例146例, 其中男性92例, 女性54例, 分别占63.01%和36.99%, 男∶女=1.70∶1, 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2.2 颌面部创伤感染的年龄分布

本次研究病例中中年组人数最多48例, 占32.88%;其次青年组42例, 占28.77%, 结果见表1。

2.3 颌面部创伤感染的致伤原因分布

本次研究病例中致伤最高的是交通意外65例, 占44.52%;其次是工伤意外35例, 占23.97%, 结果见表2。

2.4 颌面部创伤感染的创伤部位分布

本次研究病例中创伤部位最常见于颧骨部位58例, 占39.73%;其次是下颌骨、鼻骨分别35例、26例, 占23.97%、17.81%, 结果见表3。

3 讨论

颌面部创伤属于全身创伤的一部分, 由于颌面部位于体表, 受到损伤的风险较大, 虽然极少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但颌面部创伤对形貌的破坏和言语、咀嚼功能的阻碍给患者带来强大的心里阴影, 因此颌面部创伤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不亚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2]。由于颌面部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若处理不当, 极易造成创伤感染, 甚至感染扩散[3]。

本次结果显示, 颌面部创伤感染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颌面部创伤发生率较高, 生性好动, 多从事交通驾驶行业、高危作业等相关, 驾驶和建筑等体力劳动型工作发生意外损伤的概率大, 而且这类繁重危险工作的工作环境混乱, 发生创伤污染可能性增大。从发生年龄来看, 中年组最多,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年人的有车族增加, 加上中年人生活环境复杂, 承担的社会压力较大, 不安全因素增加, 发生交通意外的风险增大。而中年人的机体免疫力下降, 面对外来细菌侵袭, 免疫反应较弱, 不能对细菌入侵迅速作出免疫应答, 影响创伤恢复。其次青年人的发生率同样较高, 这和青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不懂得适当的自我防范相关[4]。对于颌面部感染不采取足够重视, 导致感染蔓延, 面容受损。从创伤原因来看, 交通意外占据44.52%, 这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 因为随着经济发展, 城市人口密度增大, 部分城市建设设施不合理, 交通管理欠完善, 同时个人安全意识薄弱导致交通意外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工伤意外致颌面部创伤发生率较高, 这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以及强大的工作压力相关, 而混乱的工作环境是导致伤口污染、细菌居存从而引起创伤感染的最大因素[5]。从创伤部位看, 最常见于颧骨部位损伤, 这是因为颧骨位于颅骨面的两侧, 属于颌面部最明显处, 上缘锐利, 易于扪及;与外力接触面积较大, 受伤概率大, 同时与鼻部、颞部、颊部相毗邻, 易受到其他部位的牵连而受伤。此外颧骨处血运较其他部位不那么丰富, 恢复慢, 若护理不当, 极易导致创伤感染。另外, 下颌骨因位置特殊, 易受到外力打击, 固定时间较长, 易造成细菌感染, 甚至扩散。

此外, 颌面部创伤感染还受到手术治疗效果、及时的抗感染治疗以及其他支持治疗的影响, 而且颌面部创伤感染与适当的咀嚼运动、细致的口腔护理、合理的饮食等相关, 应认真对待颌面部创伤感染。

参考文献

[1]刘喜文, 何黎升, 尹文, 等.1254例口腔颌面部创伤伤员临床特点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25 (4) :970-973.

[2]王蓓.交通伤院前急救的护理研究[J].全科护理, 2009, 7 (2C) :471-472.

[3]任静, 潮欣畅, 柳茜, 等.80例口腔颌面外伤后口腔护理的技巧[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15) :1681-1682.

[4]蔡立水, 易洪漪.颌面部外伤51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 :31.

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间收治的128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 其中, 男性77例, 年龄在14~56岁, 平均年龄在38.4岁, 女性51例, 年龄在17~62岁, 平均年龄为39.6岁, 对所有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原因、骨折类型、伴发性损伤进行分析, 给予患者准确诊断, 并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给予其对症治疗, 评估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2 方法

根据我院筛选的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统计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部位、诊断方法, 治疗对策等, 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2]。

1.2.1 诊断

查看患者是否出现呼吸道阻塞、躁动不安、口唇发绀等呼吸道阻塞先兆, 对患者的脉搏、血压及瞳孔变化等情况进行观察, 在检查过程中要给予昏迷患者重视, 对其及时进行检查和分析[3]。

1.2.2 治疗

对于出现窒息的患者要及时给予抢救治疗, 对于出现水肿或者血肿而导致呼吸道鼻塞的患者, 要及时进行气管切开处理, 对于出血患者要及时给予止血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指标进行检验, 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所有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前后情况对比,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颌面部创伤在男性中的发病率较高, 而且在22~31岁为发病的高峰期, 导致患者出现创伤的注意要原因是道路交通创伤, 下颌骨和颧骨是患者出现骨折的高发部位, 出现创伤2周后才开始治疗的占51.6%, 通过给予患者准确诊断, 并给予其对症治疗, 病情改善显著, 对于降低患者发生残疾的概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发病人群:根据对128例患者分析发现, 从2009年至2012年, 出现此种疾病的例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且男性的比例要大于女性, 从发病年龄来看, 22~31岁的人群发生此种疾病的概率最高。

发病原因:128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中, 道路交通伤有66例, 占51.6%, 生活意外伤有35例, 占27.3%, 斗殴伤有18例, 占14.1%, 工伤有9例, 占7%, 道路交通伤在发病原因中居于首位, 对于患者的影响更大。

骨折部位:128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中, 颧骨骨折有64例, 占50%, 下颌骨骨折有31例, 占24.2%, 上颌骨骨折有18例, 占14.1%, 鼻骨骨折有15例, 占11.7%, 其中, 颧骨骨折的发病率最高, 在患者出现骨折的部位中占据首位。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创伤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其中交通道路伤是导致患者出现此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 首先对所有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等进行分析和统计, 然后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和对症治疗, 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针对导致患者出现口腔颌面部创伤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重视, 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 应当及时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准确诊断, 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并降低患者发生病残的概率, 从而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发生原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间收治的128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 对所有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原因、骨折类型、伴发性损伤进行分析, 给予患者准确诊断, 并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给予其对症治疗, 评估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颌面部创伤在男性中的发病率较高, 而且在2231岁为发病的高峰期, 导致患者出现创伤的注意要原因是道路交通创伤, 下颌骨和颧骨是患者出现骨折的高发部位, 出现创伤2周后才开始治疗的占51.6%, 通过给予患者准确诊断, 并给予其对症治疗, 病情改善显著, 对于降低患者发生残疾的概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对于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 需要及时给予其对症治疗, 以免治疗不当出现牙颌面畸形, 道路交通伤是导致患者出现此种疾病的首要原因, 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创伤,致病原因,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肖晨亮, 刘彦普, 薄斌, 等.新型实用颌面外科创伤数据库的建立[J].创伤外科杂志, 2010, 87 (4) :102-103.

[2]史俊, 邱蔚六, 徐兵, 等.1420例颌面部创伤患者临床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 2011, 51 (6) :84-85.

颌面创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诊治117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 将其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 57例) 和观察组 (护理干预, 60例) 。对照组男37例, 女20例, 年龄10.0岁~73.0岁, 平均年龄 (28.0±4.0) 岁;观察组男35例, 女25例, 年龄11.0岁~74.0岁, 平均年龄 (28.5±4.5) 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2]:对于创伤导致窒息患者, 迅速解除窒息因素,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进行扩容、补液等抗休克治疗。同时进行全身检查, 注意是否存在多发伤、合并伤, 对于活动性出血部位, 进行有效止血,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并做好相关记录。口腔颌面部创伤容易并发颅脑损伤,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瞳孔、意识、血压的变化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 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口腔颌面部创伤多伴有较重程度的污染, 护理人员需要积极配合医师完成清创缝合治疗, 昏迷患者需要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窒息。

1.3 观察指标

对2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3]

①治愈:咬关系恢复, 无畸形, 开口正常;②显效:咬关系基本恢复, 无畸形, 开口轻微受限;③有效:咬关系有所恢复, 轻度畸形, 开口有所受限;④无效:咬关系、畸形、开口均无改善, 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例 (%)

2.2 2组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例 (%)

3 讨论

护理质量关系到医院整体服务质量, 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发展。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理论素质、业务技能水平, 还需要注意提高护理工作中的态度和责任心。对于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 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针对并发症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而且还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认可, 相应地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口腔颌面部创伤多为突发事故所致, 面对突如其来的创伤, 患者多存在较严重的紧张、恐惧心理, 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 及时给予疏导,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面对治疗和护理, 提高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 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 由于咬功能受损, 以及软组织损伤, 其口腔自洁能力相对较差, 容易并发伤口感染, 口腔冲洗有利于彻底清创、伤口愈合。耐心倾听患者的不适症状, 探明疼痛部位, 并指导患者局部进行冷敷处理, 必要时应用止痛药[4]。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手术治疗后, 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促进咬功能的恢复。

本文观察组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总之, 对于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诊治117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 将其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 57例) 和观察组 (护理干预, 60例) , 对2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提高,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对于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并发症, 值得推广。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创伤,护理干预,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亚香.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观察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12 (5) :11.

[2]方芳.口腔颌面外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预见性护理[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1, 9 (1) :35.

[3]高帆.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8 (2) :29.

上一篇: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下一篇:机械类工程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