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菌群

2024-06-09

阴道菌群(精选四篇)

阴道菌群 篇1

1 阴道菌群的种类

妇女的阴道虽然不是封闭系统, 也并非无氧环境, 但其中生长着大量专性厌氧菌, 这是由于阴道内需氧菌与厌氧菌并存, 需氧菌在代谢时消耗了大量的氧, 为专性和兼性厌氧的细菌生长创造了条件。在雌激素的作用下, 阴道上皮细胞迅速产生糖原, 糖原在上皮细胞和阴道内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乳酸, 使阴道环境呈酸性。酸性条件适合乳杆菌的生长, 对其他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因此阴道菌群以乳杆菌为优势菌。

1.1 乳杆菌

研究证实, 生育期健康妇女阴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比例接近5~10∶1。乳杆菌为革兰阳性杆菌, 无芽胞, 形体较大, 细长弯曲或呈球杆状、杆状, 单个、成双或链状, 兼性厌氧, 少数菌种需生长在厌氧环境下。乳杆菌含有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 发酵葡萄糖的最终产物是乳酸、乙酸和二氧化碳。代谢产物有细菌素, 部分乳杆菌可以产生过氧化氢。阴道内有多种乳杆菌, 常见的有卷曲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格氏乳杆菌、惰性乳杆菌等[1,2]。

1.2 阴道加德纳菌

阴道加德纳菌也是阴道正常菌群的组成菌, 是一类形体不规则的革兰阳性杆菌。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现为革兰阴性或染色不定, 不形成芽孢, 兼性厌氧为主, 形体比乳杆菌小, 在PH 6~6.5生长最好, 糖发酵的主要产物为乙酸。谢灵遐等[3]对成都地区800例妇女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研究发现, 除乳杆菌外, 加德纳菌培养阳性率为18. 1%, 可见阴道加德纳菌也是阴道内最常见的阴道检出菌之一。

1.3 厌氧菌

厌氧菌也是阴道内正常寄生菌之一。厌氧菌是一个大的分类, 通常包括类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小韦荣球菌、好动弯弧杆菌等。这类专性厌氧菌较难培养, 分解糖类一般产生混合酸, 大量繁殖时形成低pH值, 易产生胺臭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对100例健康体检人群行阴道分泌物厌氧菌培养, 共培养出优势菌株29株, 其中不同种类乳杆菌6株, 占20.7%, 以发酵乳杆菌为主;小韦荣球菌6株, 占20.7%;不同种类消化链球菌6株, 占20.7%, 主要为不解糖消化链球菌, 其他还包括迟缓真杆菌、多毛拟杆菌、双酶梭菌、疮疱丙酸杆菌等。

1.4 其他菌群

除了细菌以外, 现在确定可以定植于正常阴道的微生物还有真菌、原虫和病毒, 它们主要寄居于阴道四周的侧壁黏膜中。真菌主要以孢子形态存在于阴道中, 李奎等[4]对北京地区872例健康妇女进行阴道分泌物培养, 共检出菌株261株, 其中检出假丝酵母菌为20.7%。

2 阴道菌群的功能

正常状态下, 阴道内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 尤其是乳杆菌的存在, 对维持宿主阴道内环境稳定起重要作用。但是在某种或某些因素作用下, 阴道环境改变, 阴道的微生物种群发生生态演替, 超过了生理范围时, 阴道内菌群的数量、种类、比例、分布发生变化, 阴道的微生态平衡就被破坏, 表现为阴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多种疾病。概括的说, 阴道菌群存在以下功能。

2.1 产生有机酸, 降低阴道pH值

阴道内很多细菌都能够产生短链脂肪酸, 其中包括挥发性脂肪酸如甲酸、乙酸、丁酸等, 也包括非挥发性脂肪酸如乳酸。正常阴道内的低pH值主要是由乳杆菌分解阴道上皮细胞的糖原, 产生乳酸所致。正常女性阴道pH<4.5, 这种微酸性环境能够抑制寄生菌过度生长, 并有利于升高细胞表面电位和去除覆盖于受体表面的糖基, 暴露受体而有助于细菌黏附。

2.2 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乳杆菌通过细菌表面的蛋白、肽聚糖等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的黏附素受体结合, 定植于阴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后, 随即调整自身基因表达, 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多聚糖, 形成生物膜。乳杆菌还通过竞争排斥机制阻止致病微生物黏附于阴道上皮细胞。乳杆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消耗大量糖原, 大量占用阴道内的营养物质, 客观上也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3 杀菌作用

阴道乳杆菌分为产过氧化氢和不产过氧化氢两类, 过氧化氢可直接杀菌或在过氧化物酶催化作用下氧化卤素化合物形成具有强大杀菌能力的次卤酸。细菌性阴道病 (BV) 时阴道乳杆菌数量减少或缺失, 加德纳菌或混合性厌氧菌群为代表的其他阴道微生物群数量增加。Eschanbach等[5]比较了67例BV患者和28例健康妇女阴道的乳杆菌, 显示健康妇女阴道96%的乳杆菌为产过氧化氢的菌株, 从BV患者中分离的乳杆菌绝大多数是不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 其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只占6%。关于过氧化氢的杀菌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阴道菌群还能够产生类似抗生素的物质 (细菌素、类细菌素、生物表面活性剂等) 能抑制致病菌。

综上可以看出, 阴道乳杆菌是维持着阴道微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菌种。研究也同时发现, 外源性的补充益生菌可以改善和治疗阴道炎症, 这就是阴道微生态疗法。这种疗法通过补充阴道中的乳杆菌来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 恢复阴道的微生态平衡, 在临床运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而且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引发的耐药性、继发感染、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然而置入阴道内的外源性乳杆菌制剂, 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存活及起效, 这取决于宿主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态是否适合这一外来菌种的生长, 条件合适时外来菌生长良好, 不适合时外来菌将会死亡, 这也限制了这种疗法的临床应用。最新研究显示, 外源性补充益生元, 即补充乳杆菌能量的疗法能够促进患者阴道内原有的乳杆菌生长, 这种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的方法, 对改善阴道内环境更有临床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敏, 宋磊, 姚立红.223例健康育龄妇女阴道内乳酸杆菌菌群的鉴定[J].中国妇产科临床, 2009, 10 (3) :200-203.

[2]张彦, 黄英, 宋磊.健康妇女及3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菌群的非培养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 (1) :30-34.

[3]谢灵遐, 贾海军, 胡丽娜.800例女性阴道菌群分布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 17 (2) :81-84.

[4]李奎, 刘菲, 张岱.北京地区健康妇女阴道需氧菌群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7) :4680-4682.

850例女性阴道菌群分布调查 篇2

[关键词] 阴道菌群;pH值;乳酸杆菌;白带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8-0006-02

一般来说,女性阴道内存在多种细菌,多种细菌菌群之间形成阴道环境的平衡,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时,阴道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当这些菌群失调时,会引起阴道内pH值的改变、阴道炎症等。近年来,国内文献对我国女性阴道菌群的分布状况研究比较少[1]。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于我院接受常规妇科体检的850例妇女的阴道菌群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阴道菌群分布与阴道pH值、宫颈炎、白带清洁度之间的关系,试图了解女性阴道菌群的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于我院接受常规妇科体检的850例妇女,入选妇女满足以下标准:成年、已婚,以安全套为避孕工具,14 d内未使用过抗生素及其他药物,3 d内无性生活。被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年龄为23~60岁,平均(35.6±5.8)岁。

1.2 调查方法

采集受检妇女的阴道分泌物,立即送检,测定阴道pH值、常规检查白带及培养需氧菌。阴道pH值的测定应用试纸法,对照比色卡读出pH值。细菌培养应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念珠菌显色培养平板等。菌落生长后初步分类,应用鉴定条鉴定,72 h后不生长判为阴性。

1.3 观察指标[2]

统计各年龄段妇女人数、各年龄段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各年龄段阴道炎人数、白带清洁度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年龄组pH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与阴道pH值之间的关系

经统计分析发现,45岁以下各年龄组pH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3.679,P > 0.05)。45岁和50岁以上年龄组的妇女阴道pH值明显升高(F = 7.134,P < 0.05)。见表1。

2.2 被调查者阴道分泌物菌群培养结果

本次调查共培养出阴道菌群22种,其中排名前5名的菌群为乳酸杆菌、棒状杆菌、葡萄球菌、加德纳菌、粪肠球菌。各年龄段主要的阴道菌群分布情况见表2。绝经前后妇女的乳酸杆菌和棒状杆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0岁之后两种菌群的检出率明显下降。

表2 被调查者阴道分泌物菌群培养结果[n(%)]

注:同一被调查者可检出多种菌群

2.3 被调查者阴道菌群分布与pH值的关系

乳酸杆菌在异常的酸性环境中检出率明显降低,其他菌群检出率明显增加。见表3。

表3 阴道菌群分布与pH值的关系[n(%)]

2.4 被调查者阴道菌群分布与白带清洁度之间的关系

白带清洁度越低,乳酸杆菌检出率越少,加德纳菌检出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菌群检出率差异不大(P > 0.05)。见表4。

表4 被调查者阴道菌群分布与白带清洁度之间的关系[n(%)]

2.5 被调查者阴道菌群分布与宫颈炎之间的关系

宫颈炎组各菌群的检出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2.6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以上易引起乳酸杆菌检出的危险因素赋值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45岁、pH<4.5、白带清洁度为Ⅰ~Ⅱ度是引起乳酸杆菌的危险因素。见表6。

3 讨论

正常女性到了生育期,阴道内均会有大量正常寄殖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常见的有乳酸杆菌、棒状杆菌、肠球菌。正常菌群可通过一系列的作用参与物质代谢、营养转化,还可通过刺激宿主产生抗体而增加阴道内的免疫力;阴道菌群对维持阴道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3]。正常阴道内乳酸杆菌的数量占大多数,它产生的乳酸使阴道处于酸性环境,对入侵的细菌有重要的抵御作用。本调查结果发现,随着阴道pH值的增高,乳酸杆菌的检出率逐渐下降,其他菌群的检出率逐渐增加。

阴道pH值一般为酸性,不良生活卫生习惯、不正确的阴道灌洗方法、性伴过多、性交频率过多等都会使阴道pH值发生变化,阴道酸度的变化会影响乳酸杆菌的生长,也易于其他病原体的繁殖,从而引起阴道炎等病症。有研究发现[4],pH值改变、乳酸杆菌减少、粪肠球菌增多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有关。

另外,雌激素水平改变也会影响阴道菌群的分布。阴道上皮中的糖原合成需要雌激素的参与,糖原的含量会随着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糖原是维持阴道菌群均衡的重要物质,糖原随激素变化后会对整个阴道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雌激素能促进阴道上皮基底层和旁基底细胞增生,并逐渐使增生的细胞分化为中层细胞,中层细胞再生成表层细胞。雌激素的功能是与阴道上皮中存在的雌激素受体结合,结合后即可启动上皮细胞中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成糖原。因此,阴道上皮的糖原含量是随着女性激素的水平而变化的,糖原是组成阴道表皮的重要物质,对阴道内微生物群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女性在青春期以前和绝经后随着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不断下降,阴道上皮因失去糖原会逐渐变薄,糖原减少后乳酸也随着减少,女性阴道内的pH值就会上升,碱性过强的环境很不利于乳酸杆菌生长。本调查结果也显示,绝经前后妇女的乳酸杆菌和棒状杆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0岁之后两种菌群的检出率明显下降。这与以上的理论相符。因此,年龄越大的女性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就会逐渐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如抗生素、软膏、避孕用杀精剂等都会影响乳酸杆菌在阴道内的正常生长[5]。因此,妇女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特别注意。另外,个人卫生也会影响阴道菌群的协调[6],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白带清洁度越低(Ⅰ度为最清洁),乳酸杆菌检出率越少,加德纳氏菌检出率则增加,其他菌群检出率差异不大。因此,妇女在平时的个人卫生方面也应十分注意。

综上所述,女性阴道内应存在多种菌群,其中以乳酸杆菌最多。阴道pH值升高、年龄、白带清洁度异常均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阴道炎症发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6-263.

[2] Witkin SS,Linhares IM,Giraldo P. Bacterial flora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 function and immune regulation[J]. Best PractRes Clin Obstet Gynaeco,2007,21(6):347-354.

[3]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2-1358.

[4] Voravuthikunchai SP,Bilasoi S,Supamala O. Antagonistic activity again stpathogenic bacteria by human vaginal lactobacilli[J]. Anaerobe,2006, 12(10):221-226.

[5] 钱利生. 医学微生物学[M]. 第2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1-53.

[6] Allsworth JE,Peipert JF. Prevalence of bacterial vaginosis: 2001-2004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data[J]. Obstet Gyneco,2007,109(12):114-120.

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篇3

阴道是一个典型的微生态系统,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共同维持一个以乳杆菌为主导的阴道微环境。妊娠期由于特殊的激素变化及免疫状态,阴道微生态平衡易遭到破坏,引发下生殖道感染[1]。为此本文通过对1280例妊娠晚期阴道菌群情况的调查,了解其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9年5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期间,收集我院妊娠35周以上孕妇,并排除妊娠期内外科合并症、产科并发症及近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阴道局部用药者后,共1280例,常规行假丝酵母菌、滴虫、细菌性阴道病(BV)、衣原体、淋菌5项检查,并随机选取580例同时行白带需氧菌培养。根据有无白带增多、色黄、异味及外阴瘙痒等自觉症状,将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并同时随机选取以上检查阴性者200例做为对照组。3组在平均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标本采集

孕妇清洁外阴后,以无菌窥阴器暴露阴道及宫颈, 观察并记录阴道分泌物数量及性状,先用无菌拭子取宫颈口分泌物进行衣原体、淋菌PCR检查和白带培养,再用无菌棉签取阴道侧壁、后穹隆分泌物,分别用唾液酸酶法检查BV及盐水玻片法显微镜下查找滴虫、假丝酵母菌菌丝或芽孢。

1.3 试剂与仪器

PCR试剂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有限公司提供, PCR仪器为美国ABI公司7300型定量仪,并按说明书进行操作。BVBLUE试剂盒由Cryphut Diagllostics公司提供,培养基为哥伦比亚琼脂为基础的血平板。

1.4 诊断标准

唾液酸酶法诊断BV标准:阴道分泌物与检测试剂混合呈蓝色为阳性,颜色不变为阴性;镜下找到滴虫或假丝酵母菌菌丝及芽孢则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或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根据PCR结果诊断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及淋病。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妊娠晚期阴道菌群异常检出情况

1280例病例中共筛检异常204例,占15.94%。其中假丝酵母菌71例(34.80%),衣原体68例(33.33%),BV 26例(12.75%),滴虫5例(2.45%),淋菌3例(1.47%)。白带培养共31例(15.20%)阳性,其中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12 例(5.88%), 溶血性葡萄球菌6例(2.94%),表皮葡萄球菌4例(1.96%),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0.98%),大肠埃希菌 2例 (0.98%),粪肠球菌(D族链球菌)2例(0.98%),洛非不动杆菌1 例(0.49%),奇异变形杆菌 1 例(0.49%),戴维西地西菌1 例(0.49%)。两种及以上混合感染为18例,占8.82%。在混合感染中,以假丝酵母菌与衣原体混合感染最多见,占27.78%(5/18),其次为衣原体与BV混合感染占22.22%(4/18)。

2.2 阴道菌群异常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有症状组中以假丝酵母菌最为多见,占41.76%(38/91);无症状组中以衣原体最为多见, 占38.05%(43/113),两组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围生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而无症状组较正常对照组早产、产褥感染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略升高,但在母儿不良结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①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P<0.05 ;②有症状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①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P<0.05 ;②有症状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3.1 妊娠期阴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特征

健康妇女阴道菌群包括常驻菌、过路菌和偶见菌, 并随着年龄、妊娠等发生不同微生物种群相互演替。其中常住菌有乳杆菌、假丝酵母菌、B族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支原体、消化球菌及类杆菌等。过路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及丙酸杆菌等。偶见菌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淋球菌、假单疱菌等[2]。正常情况下,阴道菌群和宿主、环境之间构成相互制约、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共同建立以乳杆菌占绝对优势的阴道微生态环境。妊娠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 阴道内糖原增加及堆积,反而有利于其他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引起阴道菌群紊乱,同时由于妊娠期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和细胞通透性增加[3],阴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这些都是妊娠期易发生阴道菌群紊乱导致下生殖道感染的诱发因素。本研究显示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以假丝酵母菌最常见,占34.80%,沙眼衣原体感染居第2位,与国外报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已跃居性传播疾病首位相似。需氧性链球菌(尤其B族溶血性链球菌)在需氧菌培养中为首位,且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占8.82%。上述结果充分说明了妊娠期阴道菌群微生态的变化,值得关注。

3.2 妊娠晚期阴道菌群分布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10%的非孕妇女和30%妊娠妇女阴道内有假丝酵母菌寄生,多处于酵母相,并不引起临床症状,更无临床不良结局,但也有部分妊娠期病例由于细胞免疫低下,假丝酵母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并转化为菌丝相,代替乳杆菌成为阴道优势菌群,其侵袭力及毒力均增强[4],并产生自觉症状,引发不良妊娠结局。国外有学者专门研究孕期阴道菌群感染有否症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发现有症状者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5],而国内未见相关报道。为此,本组资料专门研究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在母儿结局中的区别,结果提示有症状组较无症状组在胎膜早破、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等方面发生率明显增高,而无症状组在妊娠结局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这也客观上说明临床症状的有无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提出与常规阴道菌群监测相比,更有必要重视孕妇阴道局部症状的主诉,给予相应检查及处理。同时GBS近年来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妊娠期GBS带菌率为4.6%~30%[6],而我们的检出率仅2.07%(12/580),相比检出率有如此大的差异,估计与种族、年龄、妊娠时期、产次、取材部位、取材方法以及培养条件有关,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检出的12例溶血性链球菌中有4例发生胎膜早破,2例发生产褥感染及新生儿感染,即不良母儿结局高达到50%,提醒临床医师要加强关注。当然其他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菌群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定植较少,通常不引起症状,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也能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群,引起产褥感染、新生儿脓疱疹及肠炎等。

3.3 妊娠期阴道菌群异常的治疗与微生态疗法

妊娠期阴道菌群异常是否都需要治疗,尤其对无症状者是否需要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抗生素和抗病原体药物的应用在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能引起和加重阴道菌群紊乱。有研究表明,对有症状的妊娠期假丝酵母菌、滴虫或BV感染进行对症治疗是有必要的,但对无症状者进行治疗并不减少早产发生率,甚至是有害的,因而推荐对无症状孕妇不进行常规筛查和治疗,本研究结果也支持该观点。这一依据症状有否出现的治疗原则,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另外,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有学者探索单独或联合应用乳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对妊娠期假丝酵母菌及BV病进行治疗,提出了“边治边调,扶本培正”的治疗理念,其目的是在治疗的同时调整阴道正常菌群。所谓微生态治疗,即根据微生态原理,阴道局部放入乳杆菌制剂,可通过产生乳酸、H2O2、细菌素及营养竞争等多个环节抑制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生长及繁殖,维持以乳杆菌为主的阴道微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解亚斌,宋迎春,田雪梅,等.围生期下生殖道感染与妊娠结局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4):509.

[2]李兰娟,主编.感染微生态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2-424.

[3]肖冰冰,张岱,廖秦平,等.妊娠期阴道菌群的微生态评价[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6):414.

[4]凌秀凤.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3):153-155.

[5]Jeff M,Denney,Jennifer F.Culhane,Bacterial vaginosis:A problem-atic infection from both a perinatal and neonatal perspective[J].Seminars in Fetal&Neonatal Medicine,2009,14(4):200-203.

阴道菌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 选取130例来我院就诊的妊娠28~34周患者, 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白带增多、色黄、异味等症状, 并排除妊娠期内外科合并症、产科并发症及近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阴道局部用药者, 年龄22~38岁, 平均 (26.8±5.6) 岁, 进行滴虫、假丝酵母菌、淋菌、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等实验室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 2组在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检查方法

清洁孕妇外阴, 采用一次性无菌窥阴器暴露阴道, 观察并记录阴道分泌物数量及性状, 无菌拭子取宫颈口分泌物检查淋菌、衣原体、支原体, 取阴道后穹隆分泌物盐水玻片法检查假丝酵母菌、滴虫和唾液酸酶法检查细菌性阴道病。

1.3 诊断标准[2]

唾液酸酶法诊断BV标准:阴道分泌物与检测试剂混合呈蓝色为阳性, 颜色不变为阴性;镜下找到滴虫或假丝酵母菌菌丝及芽孢则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或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根据PCR结果诊断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及淋病。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妊娠中晚期阴道菌群检出情况

130例患者中检出菌群阴性者54例, 菌群阳性者76例, 其中滴虫4例 (5.36%) , 假丝酵母菌46例 (62.5%) , 衣原体12例 (16.96%) , 淋菌1例 (0.89%) , 细菌性阴道病13例 (14.29%) 。在阴道感染中, 以假丝酵母菌、衣原体感染最多。

2.2 阴道菌群情况与产妇结局的关系

阴道菌群失常组在早产、胎膜早破、剖宫产、产褥感染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阴道菌群与产妇结局间的相关系数r为0.789。见表1。

注:χ2=9.322, P<0.05, r=0.789

2.3 阴道菌群情况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

阴道菌群失常组在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胎儿窘迫、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阴道菌群情况与新生儿结局间的相关系数r为0.811。见表2。

注:χ2=10.165, P<0.05, r=0.811

3 讨论

阴道是一个典型的微生态系统, 在正常状态下, 阴道内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 对维持宿主阴道内环境稳定起重要作用。但是在某些因素作用下, 阴道环境改变, 阴道内菌群的数量、种类、比例、分布发生变化, 阴道的微生态平衡就被破坏, 表现为阴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多种不良妊娠结局, 包括产妇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疾病等。本研究通过对130例来我院就诊的妊娠中晚期患者阴道菌群情况的检查, 并观察患者的妊娠结局, 旨在探讨阴道菌群情况与患者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 以提高产妇和新生儿生命质量。

女性阴道菌群主要有乳杆菌、假丝酵母菌、支原体、淋球菌等, 阴道菌群和宿主之间在正常状态下处于一种相互平衡状态。随着年龄、妊娠的变化, 妊娠中晚期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 糖原增加, 加之阴道水肿、黏膜充血, 使阴道黏膜屏障下降, 有利于细菌繁殖从而出现阴道菌群紊乱, 是妇女组织性绒毛膜炎、羊水感染、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炎及其他妊娠不良和妊娠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结果显示, 130例患者中检出菌群阳性者76例, 在阴道感染中, 以假丝酵母菌、衣原体感染最多, 这与张岱[4]的研究一致。这说明妊娠中中晚期阴道菌群微生态的变化, 以假丝酵母菌感染最为常见。

妊娠中晚期阴道菌群情况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国外有学者有过专门研究, 结果发现有症状者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5]。国内也有报道, 宫内感染假丝酵母菌可诱发早产、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新生儿鹅口疮、尿布皮炎[6];妊娠期滴虫阴道炎可致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7]。本研究结果显示, 阴道菌群失常组在产妇结局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阴道菌群与产妇结局间的相关系数r为0.789。阴道菌群失常组在新生儿结局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阴道菌群情况与新生儿结局间的相关系数r为0.811。这说明阴道菌群一场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 阴道菌群异常可以提高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这与周燕红[1]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妊娠中晚期患者阴道菌群以假丝酵母菌感染最为常见, 阴道菌群异常与妊娠结局有密切关系, 可以提高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周燕红.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1) :98-99.

[2]任延巍, 贺晶, 潘玲, 等.妊娠中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学杂志, 2010, 26 (12) :933-935.

[3]解亚斌, 宋迎春, 田雪梅, 等.围生期下生殖道感染与妊娠结局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4) :509-511.

[4]张岱.阴道菌群的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2) :89-90.

[5]Jeff M, Denne Y, Jennifer F.Cuihane, Bacterial vaginmis:A proble-matic infection from both a perinatal and neonatal perspective[J].Seminars in Fet&Neonatal Medicine, 2009, 14 (4) :200-203.

[6]王栾玲, 谢招艳, 黄风友.高浓度臭氧溶液治疗女性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J].现代医院, 2010, 10 (2) :40-4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阴道菌群】相关文章:

阴道镜对阴道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02-23

阴道黏膜05-26

阴道镜检06-02

阴道分泌06-26

经阴道检查05-17

阴道镜检查05-20

膀胱阴道瘘05-25

阴道超声检测05-29

阴道流血时间05-29

经阴道修补06-12

上一篇:新材料工程造价下一篇:低碳背景下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