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部位

2024-06-24

留置部位(精选七篇)

留置部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6月收治的患儿, 随机抽取300例行静脉留置针输液, 其中足月儿230例, 早产儿70例, 日龄最小30min, 最大28d;穿刺部位选取头皮静脉 (包括耳后静脉、颞浅静脉、额上静脉) 、手足四肢静脉 (手背静脉、大隐及小隐静脉) 、腋下静脉及腹壁静脉。

1.2 材料

统一使用山东威高24G封闭式Y型留置针, 肝素帽, 3M敷贴, 一次性密闭输液瓶或注射泵辅注。

1.3 方法

将3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四组, 穿刺头皮静脉为甲组 (n=135) , 穿刺手足四肢静脉为乙组 (n=125) , 穿刺腹壁静脉为丙组 (n=10) , 腋下静脉为丁组 (n=30) 。留置针穿刺按常规方法进行操作, 封管液为12.5U/ml肝素盐水2~3ml用10ml以上注射器正压封管, 封管后维持时间为23h。比较各组患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1.4 评判标准

输液有阻塞、外渗, 发生静脉炎或移位脱落均视为留置失败。

2 结果

各组留置时间比较, 甲组保留3d以上110例, 平均保留5~7天;乙组保留3d以上60例, 平均保留1~3天;两组保留3d以上3例, 平均保留1~3天;丁组保留3d以上25例, 平均保留5~7天;甲组及丁组留置时间长于乙组及丙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 可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 尤其是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 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不仅能减少痛苦, 保护血管, 而且有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治疗, 同时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但若操作不当, 也会引起静脉炎等情况, 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属的负担, 对患儿的后续治疗有极大的影响。

新生儿静脉血管显露差, 选择难度大, 穿刺时应选用较直的血管、显露好且易于固定的部位。从四组留置时间结果来看, 头皮静脉血管较直, 易固定, 留置时间较长, 成功率较高;虽然腋下静脉血管位置比较深、粗, 留置时间也较长, 但操作起来具有一定难度。选择新生儿四肢静脉则相对较差, 因留置针外套管全部送完时基本已达四肢关节处, 且大隐及小隐静脉都在关节处, 患儿活动时易使留置针外套管滑出、弯折。本研究显示, 其留置时间较头皮静脉留置时间短;且四肢用留置针不易观察穿刺部位液体渗漏影响患儿四肢活动, 腹壁静脉穿刺难度较大, 不易一次成功, 经观察留置时间不长, 一般在头皮静脉及四肢静脉穿刺极困难的情况下才选用此部位。在留置期间, 新生儿沐浴时应避免直接清洗留置部位, 各部位的留置针均应保持敷料干燥, 以防感染, 采取正确的封管方法, 并注意输入药液的理化性质及渗透压也非常重要, 临床工作中需加强巡视, 以提高留置效果[2,3,4]。

Malach等[5]对进行留置操作的护理人员进行美国防止静脉炎指南情况的问卷调查时发现, 问卷期间发生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比例有所下降, 其认为增强护理人员防止静脉炎的意识是减少静脉炎的措施之一。因此, 在日常操作中,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和规范的操作流程, 认真进行临床观察、正确封管, 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部位 (头皮、四肢、腋下及腹壁) 的留置时间。方法 将300例新生儿随机分组, 穿刺头皮静脉为甲组 (n=135) , 手足四肢静脉为乙组 (n=125) , 腹壁静脉为丙组 (n=10) , 腋下静脉为丁组 (n=30) , 比较各组留置时间。结果 头皮及腋下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长于四肢及腹壁静脉留置针 (P<0.05) 。结论 新生儿采取头皮及腋下静脉作静脉留置针的穿刺部位, 可延长留置时间, 但腋下静脉留置针操作不便, 故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更好。

关键词:新生儿,留置针,部位,留置时间

参考文献

[1]林梅.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J].右江医学, 2007, 35 (3) :330-331.

[2]秦凌艳.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 2009.10 (5) :68.

[3]王文权, 丁培霞.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08, 7 (7) :1138-1139.

[4]吴柳丽.影响新生儿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J].柳州医学, 2009, 22 (3) :169-170.

留置部位 篇2

李美侦

[摘要]目的:小儿静脉留置针致穿刺部位水泡的预防与护理研究

方法:2012年8-10月所有使用留置针的患儿年龄在1个月~6岁,置管时间为1—4天。穿刺部位:头部、四肢。探讨并消除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不良问题,将使用中发生水泡的问题如何预防及处理。结果:留置针致皮肤破损与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患儿免疫力低下、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消毒方法及液体的渗透压有关。结论: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中除了要提高护士的操作水平外,还应加强无菌观念,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培养护士处理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此外,应向患儿及家长做好解释和说明,以取得合作,使留置针的使用得到合理的保护。从而进一步提高套管针在留置中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水泡;预防;护理

静脉留置针又称为静脉套管针.它是由不锈钢的芯;软的外套管及塑料针座组成。穿刺时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刺入血管中、当套管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外套管留在血管中进行输液的一种输液工具。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少患儿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留置针的诸多优点已越来越被广大患儿家属及护理人员所接受。然而,在应用过程中留置针也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从而给患儿增加了痛苦、导致留置的时间缩短。其中存在穿刺失败、套管针脱落、阻塞以及局部渗漏、肿胀、穿刺部位水泡等问题。已成为儿科护理实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临床问题。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型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及江西无菌透明敷料,临床使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将使用中发生水泡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如下: 我们应用的对象年龄在1个月~6岁,置管时间为1—4天。穿刺部位:头部、四肢,水泡好发部位为四肢,发生年龄为6个月—3岁患儿,表现为在穿刺部位周围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面积在透明贴膜固定内。2 问题分析

2.1 使用的透明贴膜透气性差、局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抵抗力降低,易发生充血、皮疹。

2.2 胶面遇水或汗液脱离皮肤,使汗液或水进入贴膜内时间久浸泡所致。

2.3 护士在固定透明贴膜后,在贴膜外多层缠绕胶布固定使膜内不透气所致使。2.4 患儿皮肤是过敏体质。

2.5 药物因素

输入液体的渗透压及药物的浓度越高则对血管的刺激越大 2.6 护理人员因素 消毒面积不够。3 处理方法及对策

3.1 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术起初难度较大,无菌要求严格。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普通静脉穿刺。在操作前护士心理应保持镇定,合理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如手背静脉、桡侧浅静脉、颞浅静脉等。避免选择弯曲、细小的血管。对于粗大充盈的血管,在见回血后应顺血管再进入少许,然后再送入套管。送入外套管时动作应缓慢轻柔,以免穿破血管。

3.2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应合理固定透明贴膜,应无张力粘贴在针翼两侧,肝素帽部位应加强看护,避免撕脱;对于烦躁好动的小儿需加强看护,可用弹力绷带将穿刺部位略加固定,使其不会在哭闹中抓落留置针;对于油汗较多的小儿,除了多加长胶布固定外,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发现穿刺部位皮肤发红、水泡发生立即拔掉留置针。

3.3 更换透气性好的且粘度好易固定透明贴膜。透明敷料应3天更换一次,夏天可一两天更换一次。敷料不粘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3.4 患儿皮肤是过敏体质时,应先用输液贴固定好,再用弹力绷带略加固定。3.5 指导家属做好观察和护理,避免水等其它液体流入穿刺部位。

3.6 对于一些容易导致静脉炎的药品,如有高分子性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具有外渗性的化学物质:如葡糖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氨茶碱等;静脉高营养性物质:如氨基酸、脂肪乳等;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留置时间尽量不超过3天。

3.7 发生水泡时要及时拔出留置针,暴漏水泡部位,每日3次用安尔碘涂抹患处后,在外涂烧伤湿润膏,保持患处皮肤干燥。一般3—5天患处皮肤基本愈合。

3.8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穿刺点必须彻底消毒,即使是头皮静脉穿刺也必须用安尔碘消毒,以保证彻底消毒灭菌。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要注意配伍时的浓度、输液的速度和温度,注意穿刺部位的保暖。穿刺时尽量避开关节,牢固固定,以减少机械刺激。4 结果

4.1 患儿指导:对于学龄期或年幼儿固定时要适时地表扬患儿勇敢、乖巧,选择患儿喜爱的各种颜色的造型粘纸,如五角星、笑脸等,奖励性地贴在胶带、额头上,鼓励、激发患儿保护好留置针的信心,减少患儿对打针的恐惧感和对留置针的不适感,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告诉患儿不拔针,不玩外露的接头,如果痛、痒告诉护士阿姨或者爸爸妈妈。4.2 常规护理:用生理盐水冲封管[1],每日接补液时观察留置针处皮肤有无红肿、条索状;通管不畅时,观察有无小血栓阻塞,或有无脱管、折叠;观察固定的胶带、贴膜有无浮起、卷边、松脱,夹板四周皮肤有无破损或压疮,如有异常及时处置;视透明敷贴的污染情况(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情况)随时更换[2]。4.3 日常维护:用药结束后可轻轻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和轻搓手背、足背,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婴幼儿可用干净小毛巾或宽松棉布袜子包套在留置针外,减轻家长担心患儿睡觉时翻身留置针有摩擦滑出的心理负担,冬天又起到保暖作用;留置针在头部时,哺乳、睡觉避免朝针侧;留置针在下肢时,抱孩子时一手穿过双垮把脚分开,睡时双腿间置小衣服、小软垫分开两脚,避免踢到留置针;告知年长儿留置针留置肢体避免过度活动,诱导婴幼儿留置针留置肢体减少拍打,避免过久站立或爬行;穿脱衣裤时先穿留置针侧肢体、先脱无留置针侧肢体;留置针留置肢体不下水.5 讨论

5.1 静脉留置针可减轻患儿多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又可降低护士反复穿刺的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而以上提到的问题在临床应用中直接影响静 脉留置针使用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预防。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中除了要提高护士的 操作水平外,还应加强无菌观念,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培养护士处理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此外,应向患儿及家长做好解释和说明,以取得合作,使留置针的使用得到合理的保护。从而进一步提高套管针在留置中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参考文献】

留置部位 篇3

方法:用对比的方法,分析比较一次性BD留置针留置在前臂头静脉或贵要静脉的分支处及留置在手背静脉的保留时间。

结果:一次性BD留置针留置在前臂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分支处的保留时间比留置在手背静脉长。

关键词:留置针头静脉分支贵要静脉分支手背静脉保留时间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16-01

选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可保护静脉,减少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损伤,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利于抢救和治疗,适用于需长期输液,静脉穿刺较困难的患者,也适用于不愿意每天都进行静脉穿刺、怕疼痛的患者。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我院综合内科收住院后行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治疗患者共234名,其中60岁以上的患者118名,60岁以下的患者116名。

1.2使用材料。

1.2.1一次性BD留置针。使用的是江苏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4G×19mm一次性留置针。

1.2.2敷贴。3M公司生产的无菌透明敷贴。

1.2.3封管液。使用0.9%生理盐水100ml加入12500單位的肝素钠溶液半支,配制成每毫升含62.5个单位肝素钠的稀肝素溶液,每次2~5ml正压封管。

2方法

2.1资料分析。

2.2统计学处理。利用四格表X2检验,X2=75.80,ν=1,查表,对应的临界值X20.005(1)=7.88,按X2值越大P值越小,本例X2=75.80>X20.005(1),P<0.005。得出结论:两种留置针留置位置不同,其留置时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可以认为,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时,把BD留置针留置在前臂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分支,留置时间要长于把BD留置针留置在手背静脉。选用前臂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分支作为穿刺点,留置针保留时间比选用手背静脉作为穿刺点长。

4原因分析

4.1静脉的粗直度不同。手背静脉较细,且大多数迂曲、短,而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分支相对来说更粗、更直,利于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和保留。

4.2前臂和手的适用范围不同。前臂常做的运动是等长运动、等张运动,而手的功能就复杂得多:洗脸、刷牙、拿东西……,活动多致使牵拉敷贴的机会增多,脱出的几率就增多;另一方面,活动多,也增加血液回流进套管内的几率,增加管腔堵塞率。

4.3接触水的几率不同。完成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护士都要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留针位置不能接触水就是其中之一。日常生活中,洗脸、刷牙、洗手,手接触水的几率比前臂高许多,而无菌透明敷贴正常工作的前提就是不能接触过多的汗液或水,一旦粘性减弱,就易造成留置针脱位、移位。

5讨论

留置部位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9~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167例。纳入标准:(1)年龄18~59岁的中青年患者;(2)意识清楚,无沟通障碍;(3)凝血功能正常;(4)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7 d;(5)输液药物且仅为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排除标准:(1)不同意参加本研究;(2)使用肝素、速碧凝、克塞等注射抗凝药;(3)有血管疾病、手部疾病、上肢水肿;(4)穿刺部位有感染。

1.2 方法

1.2.1 分组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使用随机信封法将1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采用肘正中静脉留置,B组采取手背静脉留置,C组采用前臂静脉留置。三组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型号为24 G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使用肝素生理盐水封管,输注液体均为异舒吉)。A组55例,平均年龄(44.34±10.12)岁,其中,男34例,女21例;B组56例,平均年龄(46.27±11.58)岁,男32例,女24例。C组56例,平均年龄(45.31±13.68)岁,男36例,女20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构成、临床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操作方法

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相对粗直的肘正中静脉、手背静脉或前臂静脉作为穿刺静脉,按照《基础护理学》(第4版)[6]的静脉留置针穿刺程序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并使用3M系列无菌透明敷贴行封闭式固定[7]。嘱患者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167例均为一次穿刺成功。无菌敷贴视污染情况随时更换,不必每日更换,以减少无菌敷贴的更换次数和留置针脱出的发生。每次输液结束后,均使用125 U/ml肝素钠生理盐水稀释液4 ml进行正压封管,即边推余液边退针,使留置针管腔及肝素帽内充满封管液。

1.2.3 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美国静脉输液治疗学会静脉留置时间标准为72 h,我国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研究提出以120 h作为常规留置时间,也有研究认为只要局部无静脉炎发生,输液通畅,且患者无主诉穿刺部位不适,可以不变更穿刺部位[1,4]。而按照产品说明书的建议,留置时间为3~5 d,最好不超过1周。本研究留置针的拔除指征为,(1)静脉炎按照美国静脉输液治疗学会(INS)静脉炎评价标准。Ⅰ级:穿刺点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穿刺点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Ⅲ级:穿刺点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Ⅳ级: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的长度大于1英寸,有脓液流出[8]。(2)液体外渗,评价标准为穿刺点局部肿胀。(3)液体滴速减慢或堵塞。(4)脱管,如有以上情况之一,即拔管。对于留置时间>7 d的患者,留置针均予以拔除。

1.2.4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1)三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2)置管不良反应:静脉炎、液体外渗、滴速减慢或堵塞、脱管(评价标准见上);(3)患者满意度:留置针拔除后让患者填写对留置针留置部位是否满意,“是”表示满意,“否”表示不满意;(4)肢体活动影响:留置针拔除后让患者填写留置针留置部位是否影响其肢体活动,“是”表示影响活动,“否”表示不影响活动。

1.2.5 质量控制

研究表明,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和时间的主要因素有穿刺部位,患者的肢体活动度,患者的配合度,以及所输药物刺激性[4]。为了控制穿刺部位以外的其他因素对留置效果和时间影响,对所有患者在操作前均进行宣教,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置管的优点及保留管路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嘱患者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过度的肢体活动及对穿刺部位按压、搓揉。注意穿刺部位的衣服勿过紧。所有患者输注液体均为异舒吉。同时,为了减少由于主观判断带来的结果偏倚,本研究均由同一名研究者对留置效果进行判断,如静脉炎的判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前臂静脉组留置时间最长,手背静脉组最短,三组静脉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留置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置管不良反应

分别对三组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留置针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发现C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液体外渗发生率及液体滴速慢或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见表2。

2.3 影响肢体活动及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B组高达87.5%的患者认为留置部位影响肢体活动,75.0%的患者对留置部位不满意,而在C组仅39.3%的患者认为影响活动,且不满意比率仅为28.6%。三组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相对于传统头皮针输液具有很多优点,诸如其质地柔软,可以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减轻了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同时能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输液装置已经广泛用于临床[4,9]。如何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延长置管时间,同时使患者感到舒适一直是护理上的研究热点。

3.1 留置部位与留置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手背静脉与肘正中静脉,前臂静脉留置时间最长,手背静脉留置时间最短。分析原因可能与手背部活动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中容易碰触而造成脱管;手背比前臂及肘正中部位的皮下组织单薄,无菌透明敷贴固定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有关[2]。而肘正中静脉位于肘关节处,留置针易受关节活动的影响。此研究结果与周晓菲[2]、李玲等[5]研究结果一致,但与陈姜华等[4]研究结果不一致。陈姜华等[4]研究显示肘正中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但是该研究中纳入的肘正中静脉患者仅2例,前臂静脉仅2例,手背静脉11例,样本量过少可能是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3.2 留置部位与留置效果

本研究发现前臂静脉组(C组)置管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背静脉组(B组)和肘正中静脉组(A组),尤其是在液体外渗,液体滴速慢或堵塞方面。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前臂静脉及肘正中静脉相对手背静脉而言静脉管腔大,管壁厚,血流丰富[10]。路必琼等[11]研究表明,静脉管腔直径越小,越容易发生静脉炎。血管管腔越小,管壁越薄,血管壁与静脉留置针机械摩擦的机会越多,从而导致血管壁内损伤的机会增大。同时血管管腔小,血流量少,易导致输入药液局部滞留,使得局部血药浓度增高[5]。两方面因素均可能导致手背静脉炎的发生率增大。(2)从解剖走行方面而言,肘正中静脉位于关节处,留置针固定位置的稳定性易受患者关节活动的影响,从而造成渗出或脱管。手背静脉由于手背活动多,同样不利于导管的固定。当患者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时,肘正中及手背静脉留置针容易由于患者的活动过多而使得留置针在血管内反复上下左右摆动,重复刺激血管内膜,而造成静脉炎、液体渗漏、液体滴速减慢或堵塞,及留置针软管的脱出[12]。与肘正中静脉及手背静脉相比,前臂静脉走形直,且皮下组织相对较厚,容易固定,且前臂部位不易受到患者日常活动的碰触,因而使得脱管、渗出、液体滴速减慢或堵塞的发生率要显著低于手背静脉及肘正中静脉[10]。

3.3 留置部位与患者满意度

前臂静脉不仅在留置时间及留置效果上要优于手背静脉及肘正中静脉,对于患者而言也更加舒适,具有更高的患者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前臂静脉输液的患者满意度仅为28.6%,而手背静脉组为75.0%。87.5%的手背静脉输液的患者认为输液部位影响肢体活动,而在前臂静脉输液组,此比例仅为39.3%。此研究结果与李玲等[5]报道一致。此外,该结果的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再次解释了前臂静脉较手背静脉及肘正中静脉留置时间长、留置效果佳的原因。患者的满意度越高,配合度及依从性越好。

3.4 护理

为了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除了要选择恰当穿刺部位外,比如本研究所支持的前臂静脉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在满足输液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型号小的留置针。研究表明,留置针的型号与静脉炎的发生及留置时间相关。型号越小,针头悬浮于血管中,对血管壁的刺激就越小,静脉炎的发生率就越少[9]。临床实践中24G的静脉留置针能完全满足输血及输液的需要。(2)夹管时应夹在留置针调节器的起始处。因为如果夹闭于调节器的远端,则使回血率增大,相应堵管率增加。此外,如果发现留置针管内有血凝块,应使用稀释肝素液回抽小血块,如仍不理想,则应考虑重新置管[9]。(3)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以使患者积极配合留置针的使用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告知患者及和家属置管的目的、优缺点及要求。告知患者应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碰撞或者揉搓置管部位,避免置管肢体的过度活动。同时避免置管肢体的衣服过紧,压迫留置软管。患者洗澡时,可协助患者将保鲜膜包绕留置针,以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

综上所述,无论从留置时间、留置效果、患者满意度及对肢体活动的影响方面,前臂静脉均优于手背静脉及肘正中静脉,且本研究结果与美国输液协会推荐的最适宜的穿刺部位一致[8],因此可考虑推荐并应用于临床。选择恰当的穿刺部位,提高穿刺技术,采用妥善的固定方法,做好患者的宣教等,可以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有效置管时间,既可以保证静脉留置针的有效使用,还可以减少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所造成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最佳留置部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随机选择于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167例,使用随机信封法将1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采用肘正中静脉留置,B组采取手背静脉留置,C组采用前臂静脉留置。比较三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肢体活动影响。结果:相对于肘正中静脉及手背静脉,前臂静脉置管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对患者肢体活动影响小。结论:为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宜选择弹性好、粗、直的前臂静脉进行穿刺。

留置部位 篇5

关键词:婴幼儿,部位,静脉,留置针,效果

静脉输液作为婴幼儿治疗以及给予营养支持的基本途径, 其静脉通道的建立极为关键[1]。近年来, 静脉留置针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不仅明显缓解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 还有效保护了患儿血管、减轻了护理人员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2], 但对于留置针的最佳部位尚无统一标准[2,3]。笔者本次对婴幼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加以对比与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8月-2014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随机抽取84例给予静脉留置针的婴幼儿, 其中男68例、女16例, 年龄1~4岁, 疾病类型:急性支气管炎21例、急性肺炎24例、急性腹泻35例、惊厥4例, 静脉输液包括抗生素、维生素以及电解质等。同时在患儿家属同意情况下, 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比例将84例婴幼儿随机分为A、B、C组, 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 (1) 神志异常、语言障碍等原因无法进行正常交流患儿; (2) 穿刺部位存在炎症以及损伤者; (3) 静脉输液时间超过10 d以及药物渗透压超过800 k Pa; (4) 肥胖、营养不良以及凝血功能异常患儿; (5) 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异常者; (6) 先天发育不全或是血管性疾病等影响静脉穿刺患儿。

1.2 静脉留置部位及方法

三组患儿均由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按照《基础护理学》 (第4版) [4]静脉留置针穿刺程序给予相应的静脉留置针, 其中A组患儿给予头皮静脉留置针, 即选取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以及耳后静脉, 对穿刺点周围的皮肤予以消毒、备皮处理, 操作者左手将皮肤绷紧, 右手持留置针距离血管最清晰点向后移动3 mm, 针头与皮肤以15°~30°角的方向朝静脉向心方向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推进1~2 mm送管, 右手拇指、食指指腹固定针柄, 左手拇指与食指指腹将外套管后端夹住向前送入静脉, 右手将针芯退出, 固定针翼于皮肤之上;针眼部位给予透明敷贴加以覆盖, 输液贴予以固定, 然后推注少量生理盐水, 穿刺成功后, 给予静脉输液, 之后予以肝素正压封管。B组患儿给予四肢静脉留置针, 即选取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或是肘部静脉, 常规给予皮肤穿刺部位消毒后, 静脉留置针置入方法同头皮静脉留置;C组患儿采取颈外静脉留置针, 即选取颈外静脉, 将患儿置于平台上, 去枕后仰、头偏向穿刺对侧、垂于平台旁边, 且将患儿固定稳妥, 操作护士位于患儿头顶部位, 左手中指按压颈静脉近心端, 拇指绷紧颈部皮肤, 掌根配合固定下颌以免扭动, 右手持留置针针翼在颈外静脉上1/3~1/2部位进针, 朝静脉向心方向刺入血管, 针头与皮肤保持15°~30°角进针, 余操作同头皮静脉留置针。

1.3 静脉留置针满意度评价标准

参考《维多利亚住院患者满意度监测方法学》[5]以及《基础护理学》[4]、《临床护理技术规范》[6]制定相应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表, 包括静脉留置针操作水平、置管不良反应、服务态度、关爱情况等, 每个方面含有三个等级, 即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80~100分, 基本满意:60~79分, 不满意:0~59分。满意度= (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静脉留置针成功率及留置时间对比

C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为96.43%, 均高于A、B组, 留置时间 (4.50±1.30) d, 较A、B组延长,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a分别与A组、B比较, P均<0.05

2.2 三组患儿穿刺并发症统计对比

C组患儿穿刺并发症仅为3.57%, 明显低于A组 (21.43%) 、B组 (35.71%)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三组患儿静脉留置针满意度对比

C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96.43%, 显著高于A组 (75.00%) 、B组 (78.57%) ,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a分别与A组、B组相比, P<0.05

a分别与A组、B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 该技术已经成为无菌溶液或是药物直接进入静脉的主要途径, 该方法的应用能明显解决婴幼儿静脉穿刺的问题、提高医护依从性, 使得患儿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救治[7]。但其特殊的生理特点, 例如四肢活动度较大、血管管径较细以及难以有效配合等因素, 极易导致液体外渗、脱管或堵管现象发生, 因此在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同时, 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

鉴于此种情况, 笔者本次于婴幼儿不同部位给予相应静脉留置针, 且对其应用效果及并发症等加以对比与研究, 从表1结果可知, 本次所选取的三个部位中, 颈外静脉给予留置针, 无论从穿刺成功率来说, 还是从留置时间来看, 均明显优于传统的头皮静脉留针与四肢静脉留针;同时结合表2静脉留置针所致的并发症来看, 以颈外静脉留置针引起的液体外渗、脱管等发生率较低, 因此说明颈外静脉留置针相对安全可靠;另外静脉留置针满意度调查显示, 颈外静脉留置针满意度达96.43%, 高于传统的头皮静脉留置针与四肢静脉留置针, 因此该组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对颈外静脉留置针的认同性。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1) 静脉留置针操作成功率, 例如对于头皮静脉来说, 存在血管细小、管壁较薄、血管弯曲多、血流量少、静脉血压力较低、回流缓慢等特点, 所以操作中血管壁的突破感不明显、回血缓慢, 易致操作者难以把握而继续进针或退针, 造成留置失败;而婴幼儿四肢活动度较大、依从性较差, 所以也增加了操作难度, 造成留置操作失败;而颈外避免了上述缺点, 易于操作, 所以提高了留置成功率; (2) 留置针时间, 对于头皮静脉留置针来说, 例如婴幼儿头部小汗腺较多 (尤其是额部) , 因此极易受到精神和心理因素影响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小汗腺大量出汗, 致使敷贴固定不牢固, 再加上敷贴等刺激, 患儿极易出现抓扯现象, 所以增加了脱管机率, 影响了留置时间;虽然四肢静脉留置相对头皮静脉留置时间延长, 但婴幼儿对外界事物较为敏感、控制能力较差, 易受到关节活动以及患儿搬运等因素影响造成脱管发生, 进而对留置时间造成影响。而颈外静脉具有血管粗大、表浅、无关节运动等优势, 所以留置时间明显延长; (3) 静脉留置针效果与并发症, 例如本研究显示对于静脉炎等血管损伤来说, 血管越小、管壁越薄、血容量越少, 造成血管壁与留置管间的机械摩擦机率增大, 由此, 极易引起血管内壁损伤, 再加上血管内药物的化学性刺激, 加重了管壁损伤程度, 所以易诱发静脉炎等并发症[8]。因此鉴于上述特点, 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外静脉留置针, 进而影响了留置效果以及留置满意度。

综上所述, 通过本次观察, 颈外静脉留置针相对传统的头皮静脉留置针和四肢静脉留置针更具有满意的操作性和良好的使用性, 有利于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总之, 对于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部位的选取应根据婴幼儿病情、身体具体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选取较为适宜的部位进行穿刺留置, 方能提高留置效果。

参考文献

[1]叶琴, 宋月梅, 张红梅.新生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穿刺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 :47-48.

[2]张丽平.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与留置时间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26) :5810.

[3]周晓菲.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的效果探讨册[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1) :76-78.

[4]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88-290.

[5]杨辉, Shane T, 张拓红, 等.维多利亚住院患者满意度监测方法学[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6, 13 (4) :16-18.

[6]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

[7]赵利青.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7) :3647.

留置部位 篇6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和材料

2010年6月~2011年12月,开腹手术患者562例,其中,男290例,女272例;年龄范围16~81岁,平均年龄47.5岁;按照术后有无预防性留置多侧孔硅胶引流管分为留置引流组(A组)和未留置引流组(B组),A组297例,B组26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麻醉、手术方法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引流管为硅胶引流管(10号、12号),以1.5 cm间距在引流管管壁交替剪开侧孔,侧孔半径小于引流管内圈半径,末端侧孔至引流管上端距离小于切口长度。引流管下端接抗返流引流袋。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均在层流手术室完成。操作完成后,两组患者均使用温盐水冲洗腹腔。两组患者均使用普迪思(PDS)可吸收缝线间断全层缝合腹膜及腱膜肌层,再次行生理盐水冲洗皮下组织。A组皮下留置多侧孔硅胶引流管后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引流管从距切口下端约2 cm处引出,引流管下端接抗反流引流袋,无菌敷料加压包扎伤口。B组未留置引流管,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后,无菌敷料加压包扎伤口。

1.3 临床观察指标及相关标准

两组术后均定期切口换药,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感染。观察并记录观察组引流管引流液的性质、量,引流管引流通畅,引流液性质无异常,引流量较少的情况下,5~7 d后拔除引流管。抗生素使用以卫生部2004年发布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指导。手术部位感染标准以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依据。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1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及愈合情况比较见表1,A组发生切口感染30例(10.1%),B组出现切口感染76例(28.7%),A组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患者甲级愈合数、甲级愈合率显著较B组高,但是乙级愈合情况差异不明显。两组患者切口拆线时间和住院总时间比较见表2,A组拆线时间和住院总时间明显较B组少(P<0.01)。

注:和B组比较,P<0.01

3 讨论

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也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国内有研究报道,其发生率为9.65%~17.65%[3],国外报道占外科医院感染的8.00%~40.00%[1]。手术切口类别不同,相应平均感染发生率也不同:清洁切口为1%~3%;污染的清洁切口为5%~8%;污染切口为20%~25%;感染切口为30%~40%[4]。甚至有研究认为,超过三分之一的术后死亡病例在一定程度上和手术部位感染有关[5]。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依然是当前值得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2]。

腹部切口感染除了患者自身疾病原因外,与手术操作有密切关系,如缝合切口时止血不彻底,残留无效腔等都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6]。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除了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彻底止血,围手术期正确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等外,尚需充分的外科引流[3]。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的多侧孔引流管,生物相容性好,引流管紧贴创面,可以充分引流出手术之后的组织渗血、坏死,脂肪液化等形成的皮下积液,有利于保持创面干燥,促进组织水肿消退,减轻切口张力,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为伤口的愈合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在本研究中,A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A组患者切口拆线时间、住院总时间均较B组明显缩短。这些结果显示,术后留置多侧孔硅胶引流管,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术后腹部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提高甲级愈合率,并减少术后拆线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虽然预防腹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方法众多,但依然要遵循术前对患者综合、全面的评估,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手术精细操作,术后合理实用抗生素,加强观察和护理。开腹手术后留置多侧孔硅胶引流管操作简单,有效预防了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值得探讨。但是,在临床广泛应用上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开腹手术后留置多侧孔硅胶引流管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12月562例接受择期开腹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留置多侧孔硅胶引流管将两组患者分为留置引流组(A组)和未留置引流组(B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情况。结果 和术后未留置引流组患者比较,术后留置引流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明显较低(P<0.01),切口愈合情况较好,住院总时间较少(P<0.01)。结论 开腹手术后预防性留置多侧孔硅胶引流管可明显减少开腹手术后切口感染,有利患者切口恢复,并可减少住院时间,但仍有待深入探讨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开腹手术,手术部位感染,多侧孔硅胶引流管,预防,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WEBER WP,ZWAHLEN M,RECK S,et al.Economic burden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at a European university hospital[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8,29(7):623-629.

[2]DIANA M,HUBNER M,EISENRING MC,et al.Measures toprevent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What surgeons(should)do[J].World J Surg,2011,35(2):280-288.

[3]LIU LH,WEI QZH,ZHANG HZH.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ab-dominal operation:investigation and strategy[J].Chinese Journalof Nosocomiology,2008,18(8):1091-1092.

[4]TOWNSEND CMJR,BEAUCHAMP RD,EVERS BM,et al.Sabisron textbook of surgery,17th Ed[M].Elsevier-Sauders,2004:257-263,299-303.

[5]ASTAGNEAU P,RIOUX C,GOLLIOT F,et al.INCISO networkstudy group: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 siteinfections:results from the 1997-1999 INCISO surveillance[J].JHosp Infect,2001,48:267-274.

留置部位 篇7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5年1~6月,我科住院的1~3岁180例患儿,按单双日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腕关节与掌指关节间的区域均分为三等份,划为近腕段、掌中段和近指段,两组中三个留置针穿刺部位的人数均为3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和年龄清况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1.2纳入标准:

(1)年龄1~3岁;(2)手部行静脉留置针穿刺;(3)排除输入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高糖、脂肪乳、造影剂等,以及非常规拔管。

1.3材料:

采用苏州BD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第四代24G留置针,3m透明敷贴贴膜,采用进口赫曼4 x8cm,保舒固自粘固位绷带,peha-haft需加工剪成4 x4cm的绷带,自制棉夹板,用宽20cm长40cm棉布包裹硬纸片折成与患儿手掌宽度相同超出手掌长度3cm大小的棉夹板。

1.4实验方法

1.4.1穿刺固定方法:按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患儿取半卧位,穿刺部位低于心脏水平,手垫在小枕上,利于手部固定,扎止血带,按常规消毒皮肤,右手拇指与食指消毒后持留置针,针尖斜面向上,以15°~20°角度缓慢进针,见回血后平行进针1~2mm,右手拇指与食指将针尖部退入导管内,借助针芯将导管与针芯一起送入静脉,再将针芯抽出,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使敷贴与皮肤粘贴完整,对照组用保舒固自粘绷带按外科8字形包扎,固定手部留置针,再将延长管向上反折呈U型胶布固定在绷带上。实验组,先用保舒固环形缠绕2圈,近掌指穿刺点,棉夹板置掌心外延掌指关节2~3 cm,8字型包扎固定棉夹板及留置针,近腕关节手背部及桡侧面的穿刺点,夹板置于掌侧,腕关节内侧面穿刺点夹板置于手背部,向前臂延伸3cm,八字形包扎固定夹板与留置针,延长管向上反折成U形,胶布固定在绷带上。

1.4.2监测指标:观察记录各组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并发症以观察输液前后绷带下穿刺部位皮肤情况,是否发生渗血、渗液、折管、脱落,输液中是否有肿胀等为指标[4,5]。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F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固定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常规固定患儿不同部位留置针比较显示,掌中段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其它穿刺部位留置时间(P<0.05),掌中段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其它穿刺部位P<0.05),见表2、表3。

2.2 固定婴幼儿手部关节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采用棉夹板固定患儿留置针手部关节。观察发现实验组不同部位留置针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近指段和近腕段留置针并发症显著下降,但各部位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表5。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和并发症比较情况:

对照组常规固定患儿留置针,可见掌中段留置患儿留置时间和留置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明显优势。实验组与对照组掌中段患儿比较,实验组不同部位留置患儿其留置针留置时间和留置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6、表7。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由于其操作简便,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同时减轻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特别是在血管条件相对复杂的儿科使用,深受患儿家长及医护人员的欢迎。血管的粗细、弹性的好坏以及是否靠近关节部位都是留置针选择需要考虑的问题。一般认为选择静脉留置针穿刺点以粗直弹性好且避开关节处的静脉为最佳。因此手背掌中段静脉置管留置针在临床广泛被应用。婴幼儿静脉细,部分患儿因个体因素,手背掌中段的浅静脉显露较差,增加了背掌中段静脉置管留置针的难度。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家长因为剃发、可能影响患儿智力发育、难以看护、易被抓脱,睡不好觉等原因拒绝使用头皮留置针。对于下肢静脉置管,很多家长同样拒绝使用,他们多数认为:①置管影响孩子行走,孩子易吵闹;②孩子胖家长抱不动。这类患儿家长多数坚持要求护士在患儿手部位置留置留置针,由于其难度的增加及患儿自身的不利因素,导致留置时间以及留置并发症易发,直接引发护患矛盾,甚至护患冲突,导致护士的工作压力增大,病人满意度下降。如何发挥静脉留置针适用于任何部位的优势,让家长患儿满意,延长患儿手关节穿刺部位的留置时间,减轻此部位置管的并发症,是儿科护理人员直接面对的实际问题,不同的护理人员都在积极的实践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6]。我们实验结果提示,对照组常规固定患儿不同部位留置留置针,掌中段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其它穿刺部位的时间,掌中段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其他穿刺部位,符合临床留置针留置部位的最佳选择。实验组采用棉夹板固定患儿留置针手部关节观察发现,实验组不同部位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实验组近指段和近腕段留置针并发症显著下降,各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常规固定患儿留置针可见掌中段置管患儿,留置时间和留置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明显优势,实验组与对照组掌中段患儿比较,实验组不同部位置管患儿其留置针留置时间和留置针的并发症比较无差异。

我们分析认为留置针穿刺在近关节部位,针柄落在关节骨突处,致针柄不能与皮肤完好贴合,使留置针随关节运动而运动,造成静脉内膜损伤,引起局部渗液渗血,折管,脱落等并发症,留置针置入时间也会相对缩短。本研究采用棉夹板固定穿刺点附近的关节,限制掌指关节的屈伸,腕关节的旋转及屈伸,避免穿刺点周围肌肉皮肤的伸缩,致针眼增大,降低局部渗血渗液,留置针脱落,折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置入时间,极大发挥留置针的效能,婴幼儿皮肤娇嫩,塑料与硬纸材质的夹板固定易使皮肤擦伤,棉夹板使用既能达到固定效果,又能增加患儿的舒适度。因此对临床无法实施掌中段静脉留置,且家属又要求必须手部留置的患儿,我们可以选择采用固定患儿手部关节的方法使用留置针。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该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可以缓解护患矛盾,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固定婴幼儿手部关节部位置入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婴幼儿按单双日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近指段、掌中段、近腕段三个穿刺部位各30例,对照组常规固定,实验组使用棉夹板固定近穿刺点关节,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留置针置管时间及置管后并发症。结果:对照组行常规固定方法,掌中段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明显低于近指段和近腕段(P<0.05)。实验组不同部位固定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和留置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纽关节固定后各患儿与对照组掌中段留置针留置时间和留置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临床不能应用掌中段行留置针留置患儿,固定患儿关节部位置入静脉留置针显著优于常规固定方法。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关节固定,婴幼儿

参考文献

[1]杨小青,武华,齐爱华.不同型号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2):407-408.

[2]程蕾,程文丽,青晓,等.两种留置针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3):779.

[3]沈雅波,龙月云,潘晓垮.出疹患儿输液中应用钢针与留置针护理利弊对比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4):628-629.

[4]张婉啉,杨芬.留置针并发症的防治[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231-1232.

[5]梁丽丽,殷美娣.儿科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6):11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留置部位】相关文章:

活性部位06-30

部位英文缩写04-19

部位和方法06-13

不同部位起搏06-19

日语身体部位说法07-13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07-15

医院感染分类部位07-26

重点部位保护措施06-19

五管要害部位范文06-02

保密要害部位检查表08-03

上一篇:收入分配陷阱下一篇:建设数据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