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部位预防控制措施

2024-07-03

重点部位预防控制措施(精选6篇)

篇1:重点部位预防控制措施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SOP)

(一)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SOP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HAP/VAP措施如下:

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2、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

(2)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

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选择环氧乙烷灭菌(各医院自行选择其中之一的方法);

(3)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11、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12、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13、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4、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SOP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7)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 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4、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SOP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a)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b)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2)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3)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4)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7)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8)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四)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SOP

一、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二、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出血量大(>1500ml),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皮肤消毒,2%氯已定乙醇优于聚维酮碘;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C)的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三、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手术部位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2、手术室环境清洁,符合卫生学标准。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过 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3、出入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控制闲杂人员进入。进入手术室人员按要求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

4、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手术衣、口罩、帽子潮湿应立即更换。

5、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术者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7、必须进行的伤口引流,应首选闭合式引流。

8、换药应严格遵守换药原则,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感染伤口、最后换隔离伤口。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严格进行隔离并做好自我防护。

9、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10、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必须备皮时选择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11、进入手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12、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和本省管理办法,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篇2:重点部位预防控制措施

目录

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2 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SOP……………………………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SOP………………………………4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SOP……………………………7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SOP…………………………9 2.预防医院感染措施…………………………………………11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SOP)

(一)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SOP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HAP/VAP措施如下:

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2、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 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2)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用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

(3)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11、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12、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13、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4、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SOP 血管内留臵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深静脉臵管在手术室进行,操作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7)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 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肝素帽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臵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臵导管的日常护理;(10)每天评价留臵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4、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臵过滤器预防CR-BSI。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SOP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臵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a)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b)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7)对留臵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2)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3)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4)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7)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8)长期留臵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10)每天评价留臵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四)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SOP

一、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二、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2小时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手术时间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或出血量大(>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皮肤消毒,2%氯已定乙醇优于聚维酮碘;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C)的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位臵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三、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预防医院感染措施

1.普通门诊、儿科、肝炎门诊及肠道传染病门诊设臵单独入口。2.儿科门诊有专人进行预检,遇有可疑传染病患儿立即隔离。3.检验科的检验报告一律经消毒后方可交有关科室(包括患者)。4.口腔科、放射科一律使用一次性漱口杯。

5.口腔科牙钻的消毒用高温高压灭菌。

6.麻醉机的螺旋管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7.用过的内窥镜要进行仔细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定期做细菌培养,检测消毒效果,乙型肝炎患者使用过的内窥镜要做特殊处理。8.各种气体管道,如供氧管道,湿化瓶导管,每月做一次细菌培养,用后消毒备用;导管尽量采用高温高压灭菌,湿化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干燥保存,用前放臵无菌水。

9.住院病室、门诊诊室内空气尽量通风,无法通风的情况下使用消毒机净化空气。

10.患者被褥一床一套,一巾,采用湿扫法,毛巾扫完床后浸泡消毒后备用。

11.患者床头桌必须一桌一布,用后的抹布彻底消毒后再用。12.患者用具(脸盆、尿壶等)均使用一次性物品,便盆用漂白粉沉清液浸泡消毒。

13.病人用后的物品包括衣服、被褥、床单不在病房清点。传染病 病员使用后的物品按传染病消毒隔离规定处臵。

14.对住在普通病房的合并肝炎或肠道传染病患者实行床边隔离,并做好床头标记。

15.传染病患者(包括HbsAg阳性病人)用后的便器均应做彻底消毒。用后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分开放臵,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要求处理。

16.对卫生员定期进行卫生消毒隔离知识的训练。

17.医护人员、卫生员非因工作需要,不到非本人工作的病区去。18.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19.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20.污染医疗器械和物品,均应在标准防护的前提下,先清洗后消毒,或灭菌。在无条件做到标准防护的情况下,先消毒再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21.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22.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23.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消毒,湿化液应每日更换灭菌水,用毕需终未消毒,干燥保存。

24.消毒灭菌后,应进行效果监测。

25.发现有烈性传染病应立即隔离就诊并报卡,肠道传染病应限制 接触范围,一切手续由工作人员办理,用物必须严格消毒处理。

26.化验室、病理解剖室等检验物、标本、尸体、断肢及接种动物的处理应严格消毒焚化。

27.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要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对症处理净化后排放。

28.体温表使用后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用无菌纱布擦干放入消毒容器内备用,每周更换消毒液2次,每周消毒存放容器2次。

29.负压吸引器,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干燥保存。引流瓶、瓶盖、引流管均应每天更换消毒,晾干安装好备用。

30.无菌镊子、持物钳及容器必须高压灭菌,无菌镊子、持物钳及容器采用干式保存使用有效期4小时,消毒敷料罐(如生理盐水、呋喃西林棉球罐等)必须高压灭菌,每周2次,使用中的碘酒、酒精瓶,每周清洗灭菌更换2次。

31.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小时。32.开启的无菌溶液须在4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启用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溶酶。

33.臵于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34.无菌物品必须放在专用柜内,有专职人员每日检查,所有消毒物品均要写明消毒日期,消毒有效期,标记清楚,填写完整,有效期7天。

35.无菌、消毒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必须分别放臵,无菌物品包布必 须双层,每次更换后清洗,治疗车物品摆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36.各种内窥镜使用后,先充分清洗后再消毒和灭菌,统一使用2%戊二醛消毒溶液浸泡器械(消毒需45分钟,灭菌需10小时),使用中的戊二醛消毒溶液每周更换一次。但必须测试消毒液浓度,达标后再使用。

37.血压计、压脉带、手电筒等物品每周消毒一次或听诊器用后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抹。(如遇特殊情况需随时处理)

38.保证医院通风设备畅通,按照要求每周清洗消毒机滤网一次,普通病室每月清洗空调滤网一次,重点科室每周清洗一次消毒机滤网。

39.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各种物品表面2次。

40.传染病患者离开诊室,应视传染情况按常规进行消毒隔离处理。41.凡需浸泡的器械必须用高效消毒液如2%戊二醛,并注明浓度、药名、有效期、更换人。

42.治疗室、病房、卫生间、走廊扶梯应有专用清洁工具,应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消毒悬挂。

篇3:高层住宅重点防水部位的预控措施

根据流体力学的相关理论和公式推导, 确定建筑物外墙渗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

一是裂缝宽度及毛细孔半径。单位时间通过贯通扁平裂缝的渗水量与裂缝宽度的3次方成正比, 单位时间通过贯通毛细孔的渗水量与毛细孔半径的4次方成正比, 裂缝宽度及毛细孔半径显著影响外墙渗漏。

二是水压力。作用于外墙的水压力主要来自风压, 同时也存在自重、温差、毛细作用引起的压力。单位时间通过贯通缝隙的渗水量与水压力成正比。高层建筑中由于风压大, 更容易出现外墙渗漏, 地下室外墙长期浸泡在水里或局部沉积地表水也增加了渗漏的。

三是墙体厚度。单位时间通过贯通缝隙的渗水量与墙体厚度成反比, 毛细渗透所需时间与墙体厚度的平方成正比, 增加墙体厚度可以有效地阻止雨水通过外墙进入室内。

四是墙体材料的亲水性。毛细作用产生的压力与接触角的余弦成正比, 墙体材料的亲水性越强, 接触角越小, 产生的毛细压力越大。当材料呈憎水性时, 就会产生反压力, 阻止雨水的进入。

针对以上分析, 结合图纸设计的具体材料, 考虑到施工方案和措施决定采取如下预控措施:

1.1 控制墙体的裂缝

安馨家园1-4号住宅楼外墙外墙面90%是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外窗上有部分填充砌块墙, 剪力墙上的对拉螺栓孔, 砌体填充部位与混凝土界面裂缝渗漏, 外窗洞口周边封堵不严、外窗台高于内窗台或外窗台坡度朝内所积雨水倒灌引起的渗漏, 外墙悬挑架钢梁预留洞补洞不密实或者未补洞引起的渗漏, 外墙保温层开裂后从对拉螺杆眼中或未补密实的洞向内渗漏, 空调冷凝水预留管坡度外高内低朝内。保温层的施工质量及温度变形裂缝等这些部位都是防治渗透的重要控制点。对以上部位从施工工艺到主要材料都要严格加强控制, 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进入下道工序, 做好合格工作面交接手续, 做到事前预控、事中检查、事后评定, 有策划, 有实施, 有总结。

1.2 做好外剪力墙的支模和浇捣、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首先要做好的是模板接缝不漏浆、模板表面光洁平整且涂刷了隔离剂, 混凝土的浇捣一定要密实、保证强度、提高混凝土的自防水能力, 拆模后一定要加强养护、防止表面产生裂缝从而引发渗漏。

1.3 严格施工工艺、促进外墙排水流畅

合理策划外挑空调机搁板的排水坡度, 保证不积水, 才能有不渗水的可能, 加强外窗四周缝隙处理, 特别是外窗台的高度和坡度, 外窗台高度一定要低于内窗台高度, 且坡度要向外, 一定要露出窗下槛上向外的排水孔;另, 雨棚坡度、落水管等部位排水及检修可以有效地防治由此引起的外墙渗漏。

1.4 提高石材饰面材料的施工质量和勾缝质量

安馨家园住宅楼1-2层为商业建筑, 外墙干挂石材, 在增加外墙保温性能的同时可以有效防治外墙渗漏, 确实要做好石材粘结剂的选用和勾缝处理, 石材粘结剂选用进口粘接剂, 保证其耐久性, 避免面砖脱落以及勾缝进水引起的渗漏。

1.5 采用弹性防水外墙涂料, 加强涂刷质量

采用在外墙保温层外用聚合物抹面砂浆表面涂刷一层完整的无缝防水涂料层, 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外墙的防水效果。尤其要检查基层封闭底漆的涂刷质量, 这一遍涂料的质量决定了基层是否会返碱, 从而杜绝了从内向外破坏外墙表面涂料层的隐患。外墙表面只有形成一定厚度均匀的弹性涂膜才能保证涂膜防水性能以及对基层微小裂缝的适应性, 每遍涂膜厚度和工序质量是控制的重点也是防水的最后一道屏障, 一定要做好事先的交底工作, 控制涂料的材料质量, 控制施工工序质量, 控制涂刷的作业环境, 绝不能在雨天、扬尘天、大风天施工。

2 地下室后浇带防渗漏

2.1 模板构造及施工的预控措施

安馨家园1-4号楼地下室与地下车库部分的后浇带是贯通地板侧墙和顶板的800㎜宽后浇带, 从平面图上看是两纵两横共四条后浇带, 后浇带部位钢筋密集, 模板支设难度大, 清理工作费时费工, 因此用钢板网作为侧模进行支护, 先将钢板网绑扎在钢筋骨架上, 钢板网横板的固定采用预埋钢筋与其骨架钢筋焊接的措施以保证后浇带模板的构造尺寸并可抵抗后浇带侧压力。

2.2 接缝防水预控措施

地下室混凝土为抗渗混凝土, 为保证后浇带施工方便, 并使其与两侧混凝土连接部位防水性能一般将后浇带留成平口式, 后浇带中部设置钢板止水带, 每片钢板止水带之间的焊接质量要预先检查, 一定要达到没有砂眼不漏水, 从而保证其与两侧混凝土间防水性能和增加渗漏水迂回线路长度。

2.3 沉降后浇带附加防水层施工预控措施

在混凝土垫层上做防水层是为了保证后浇带防水效果, 在后浇带垫层上先做一层防水卷材附加层, 或在后浇带垫层上做宽度相同的聚氨脂涂膜, 做防水层前一定要检查混过凝土基层的含水率和光滑程度, 一定要达到规范的要求后方可施工。

2.4 沉降后浇带结构自防水预控措施

安馨家园地下车库部分混凝土设计为C40.P8, 二次浇注的沉降后浇带混凝土本身抗渗等级应采取用C45.P10的补偿收缩抗渗混凝土浇注, 在浇注时保证振捣密实并及时养护等措施, 浇注时尤其要检测混凝土的塌落度, 其养护应保证在湿润的条件下不少于14天的养护时间。地下车库部分沉降后浇带浇注应在1-4号楼32层主体结构封顶或沉降观测稳定后进行, 经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监理公司协商后进行浇注。

3 结束语

安馨家园高层住宅楼外墙要起到承重作用, 必须具备抗震、耐久性、安全性并兼顾围护、保温、隔音等功能。防水地下室顶板、侧墙及底板后浇带施工质量对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 保证地下室各专业设备正常用行, 保证小区住宅各项功能正常用转, 保证住户的基本权益, 因此在其施工中应制定有预控措施, 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并保证每道工序的施工质量, 才能最终保证外墙和地下室不渗漏, 保证施工质量并促进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安馨家园施工图[Z].北京: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1.

[2]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3]筑施工手册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篇4: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有研究表明,手术部位感染在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中,居第3位,略低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占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14%~16%[1]。手术部位感染不但造成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治疗费用,而且提高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手术室作为感染的高危科室,因此,要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严谨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根据手术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途径

1.1患者自身菌污染: 病人的皮肤、呼吸道、肠道常存在一些正常的菌群,如果手术前准备不当,消毒不完全或者手术过程中各个脏器中的细菌直接污染手术区域而引起手术部位感染。有研究表明,呼吸道、口鼻腔及皮肤伤口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会阴部感染多以肠道细菌为主,在手术部位感染中,来自病人自身感染的占多数。

1.2手术环境污染

1.2.1空气传播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影响患者手术部位的愈合,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WHO调查表明,空气中的含菌量与手术部位感染成正比关系,浮游菌总数>700cfu/m3时,感染率明显升高,若空气中浮游菌总数<180cfu/m3时,感染率明显降低。

1.2.2手传播手常与外界接触,容易携带细菌,对手术部位传染比空气传播更直接,更具危险性。"外科洗手"要求除去暂留菌和减少宿生菌至最少,保证工作人员带菌量≤5cfu/m3,但是宿生菌难以除尽,手术过程中由于自身出汗会将工作人员自身皮肤深部的细菌带到手表面,使细菌在手套中生存,若手套破裂则可直接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研究显示,"外科洗手"在100min后仅为40%的合格率,而术中手套破损率为24%,这就导致了严重的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或器官腔隙感染。

1.2.3器械、敷料传播手术室中所用到的一切物品均是高危险品,必须达到一定的灭菌标准,若未达到标准,手术器械可直接引发手术部位感染。如1998年深圳妇儿医院感染事件因手消毒液含有非结核性分枝杆菌造成168名孕妇儿童集体感染,感染率达到56.85%。

2预防和控制措施

2.1强化医护人员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意识: 医护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才能自觉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有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知识,不断的更新新知识,掌握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并对手术室的监控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加强手术室的感染监控。

2.2建立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医院应该制定并整理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应严格落实,使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根据医院感染相关规定,制定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自我防护制度及一次性手术用品管理制度等,来控制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成立4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手术室每月进行各指标检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控制、补救,保证手术室各项工作的进行。随着制度的完善、责任的明确,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逐步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

2.3手术室预防感染措施

2.3.1预防手术室直接接触污染手术室中直接接触人体组织、血液、体腔的手术器械、敷料,均为高危医疗器械,必须一用一灭菌。原则上手术器械、敷料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而不能耐高温,耐高湿的则选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无菌物品的存放,每个器械包表示化学消毒指示卡,贴上胶带,保证灭菌效果,放于无菌敷料间,按灭菌先后顺序放置;物品若超过灭菌效期,必须重新灭菌;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医疗安全,应严格把好进货关、使用关、回收关及销毁关,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按专柜存放,并定期对柜子进行紫外线消毒,用前认真核对品名、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商标、有效期、批号、包装的密封性等,如有不合格情况均不可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专人专责制,建立登记制度,按规定正确操作,分类入袋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使用后丢弃造成社会公害。

2.3.2预防手术室间接污染预防患者自身污染,患者术前沐浴清洗术野皮肤,保持患者自身清洁,有研究表明,在不影响手术及术后固定情况下,可不去除手术部位毛发,若必须剃除保持皮肤无划痕,严格正确准备病人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适当消毒剂以同心圆的方法消毒术野,来配合手术要求;洗手消毒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洗手制度,严格按照《医护人员卫生制度》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不能减少洗手的步骤和时间[7]。手消毒所选用的消毒液不能敞口使用,以免药液挥发影响有效浓度,应选(择毒性低,刺激性、过敏性小的消毒剂;术中的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感染手术部位的有效措施,手术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已灭菌的物品继续无菌,不被污染;术中保持手术室门关闭,通正压气,环境表面整洁,人员数量和流动应最大限度减少。严禁在手术中制作敷料及整理包布;手术室每日常规用空气净化器和紫外线消毒,包括手术用空气净化器进行消毒。

2.4手术室的无菌管理: 检测管理检测手术室的微生物含量,对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无菌包、手进行微生物培养,每月监测1次。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方法是否科学,则需要进行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此检测是检查消毒效果的唯一手段。检测方法必须遵循《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监督管理主要是应用在无菌操作的监督。手术是集体行为,人数众多,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任何一个成员的松懈或疏忽都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所以要人人互相监督,保证在无菌面前人人平等,而护士长作为组织监督的关键人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手术室各项制度是手术安全与无菌技术的重要保证,经常按照制度进行自查,发现问题集体解决,做到事不清不放过,责任不明确不放过,未受到教训不放过,利用晨会使全体工作人员吸取教训,进行优劣评价,使制度变成习惯,形成作风,由他律变成自律。

篇5:重点部位预防控制措施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手术前患者准备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

2、控制感染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鼓励病人戒烟等。

3、尽量缩短病人术前等待日。

4、提倡手术前夜用抗菌药皂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

6、采用正确的术前皮肤准备方法:①用消毒皂沐浴。②尽可能不除毛发,如果需除毛发尽可能在术前剪毛。③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与顺序。④铺无菌巾之前应对手术部位做标记,铺巾后不得移动无菌巾。无菌巾力求干燥,提倡使用防渗透材质的无菌巾。

7、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二、手术工作人员准备

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2、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刷手;

3、有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手术操作。

三、手术中预防控制措施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手术病人安置遵循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分开的原则,如果选择同一手术室应该先非感染性后感染性手术。

3、特殊感染病人(如气性坏疽等)手术须安置在“特殊感染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控制操作人数,并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结束后对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4、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5、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6、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7、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8、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9、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10、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四、手术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7、建议2%洗必泰酊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5、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2、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3、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4、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5、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6、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7、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8、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9、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10、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1、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下呼吸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9、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胃肠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胃肠道感染的规涨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加强饮食管理,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卫生宣教,要食用卫生、新鲜的食物。

3、肠道疾病流行期间(每年4月1日-10月30日)应开设肠道疾病专科门诊和肠道疾病专用的输液、观察、治疗室;对患有肠道感染病人、产妇及其婴儿进行隔离,直到感染性病因被排除,连续3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时,方能解除隔离;对易感者,特别是刚出生的新生儿进行保护性隔离;

4、工作人员出现急性腹泻时,应立即做大便常规或培养,可疑为感染性腹泻时应暂时调离病人直接接触的岗位;当临床症状消失和2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后,再回原岗位工作;

5、实施胃肠减压、鼻饲等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胃肠减压管、鼻饲管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6、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7、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尤其对口服广谱抗菌药物,严禁滥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一旦出现腹泻即应警惕,及早诊断、治疗,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8、加强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管理。病人出院后要进行空气、物品、床单位等的终末消毒。

泌尿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泌尿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术前导尿宜在手术室进行;

3、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尽量选用管径适宜、带有壶腹的硅胶导尿管(尽可能避免用橡胶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4、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5、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

6、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每日应采用无菌盐水或1:2000苯扎溴铵清洗尿道外口,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每周更换导尿管,若阻塞应立即更换;

7、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8、严格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END

篇6:重点部位院感管理和预防201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一、严格执行人工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早用早脱机,尽量采用无创通气的措施。

二、有人工机械通气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三、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有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

四、重复使用的呼吸回路管道、雾化器,全部由供应室集中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每1~2天更换一次,回路管道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及时更换。

五、联接呼吸机的管道上的冷疑水应及时引流、倾去。

六、定期进行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时,应在4小时内获得抗菌治疗,72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七、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八、在符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时,主管医生应在24小时内填报院感病例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九、开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一、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二、有留置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静脉导管)的

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三、应用透明敷料覆盖穿刺口,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弄赃时,应

及时更换。

四、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能及时更换。

五、定期做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

染”诊断标准时,应在4小时内获得抗菌治疗,72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六、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七、在符合“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诊断时,主管医生应在

24小时内填报院感病例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八、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进行监测、分析与反馈。

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一、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

早拔除。

二、有留置导尿管的操作常规、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发,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三、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尿

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四、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应保持尿流不受阻断的

引流。

五、不建议为预防尿路感染使用抗生素和在尿道口使用抗菌软膏,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六、不建议冲洗导尿管和更换导尿管,也不宜频繁进行菌尿检测。

七、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八、定期进行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九、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置记录。

十、开展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手术部位感染

一、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尽可能在门诊完成各项有关检查,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在住院前积极治疗各种潜在疾病和感染,纠正各种增加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加强营养,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二、认真做好病人术前清洁和皮肤准备。按无菌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和手术区保护。

三、开展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一般给予方法是手术前30分钟或麻醉同时,静脉内给予一次足量抗生素,若手术时间较长(4~6小时以上),术中可加用一次量,必要时术后可继续用药2~3天。

四、进入手术室人员应严格按规定更换鞋、衣、裤、帽、口罩。并应严格按规定方法洗手。严禁患有疖肿、湿疹、感冒、鼻咽部或肠道中带有耐药的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危险细菌进入手术室。

五、熟练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正确放置引流等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同时要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认真收集处理污染物品,以保持术中手术室内的干燥和清洁。

六、切口缝合后应覆盖吸附能力好的敷料。敷料渗湿后应立即更换,严格执行切口护理的无菌操作。做好对切口的观察和术后引流的护理。

七、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监测、分析与反馈。

血液净化(透析)相关感染

一、严格执行血液净化(透析)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

二、有血液净化(透析)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三、血液透析机与水处理设备应符合国家产品质量规定的要求。

四、严格按照血液透析器及管路产品说明使用,对可重复使用的产品,有严格的操作与检测规范,定期进行病病原学检查,有完整的监测记录。

五、有完整的血液净化所致的相关感染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六、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透析液细菌及内毒素检测达标。

七、有血液净化(透析)所致相关感染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修改时间

上一篇:乡镇卫生院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与书相遇800字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