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论

2024-06-06

三化论(精选十篇)

三化论 篇1

一、教材内容动作化

在华盛顿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 智慧从动作开始。”教材里的内容结构是客观存在的, 要把教材中蕴含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绝不能像复印机那样直接“复印”上去, 而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 增加动作化内容, 采用“课堂剧场表演”等形式, 把教材内容变成学生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与学习材料发生交互作用, 在做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在操作中探究数学规律, 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结构。

案例一

教材内容: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相对出发。两人乘车地方相距50千米, 张叔叔乘的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王阿姨乘的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出发后几时相遇?

师:学习新课之前, 有四个词, 请同学们理解一下 (屏幕上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 可以单独思考, 用双手演示进行理解, 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

师:哪两个同学愿意用你们的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

两位同学勇敢地走了出来, 面对面站好后, 一个学生对大家说:“我们俩人面对面站着, 就叫相对。”

一个学生冲着另一个学生点点头说:“一、二。”两人同时迈步向前走, “我们俩人一齐走, 就叫同时。”

两个学生向前走到距离很近时, 看着老师说:“老师, 这就叫相遇。”

这时老师将两个学生分别向前轻轻推了一下, 两个学生碰到了一起。其中的一个学生恍然大悟:“噢, 我知道了, 我们两个必须得碰在一起才叫相遇。”

老师又将两个学生分别向后轻轻地拉一下, 两个学生又分别往后退了一步, 其中一个学生说:“只要我们不相遇, 中间还有距离就叫相距。”

教师在课上增加让学生表演的活动, 通过学生亲自表演, 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在活动中学会思考, 弄清楚了这四个词的含义, 加深了对这四个词的感知, 理解了数学知识内涵, 也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 发展了数学能力。

二、教材内容互动化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中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等资源, 把教材内容转变为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以求得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案例二

教材内容:把一个圆分成两份, 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1/2。

出示教材后, 学生马上形成两种观点, 如果按传统的处理教材方法, 对学生意见进行裁决, 这样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就不深刻。教师及时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进行讨论, 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意见。

只见双方各持一个圆形纸片讨论着, 都下决心要把对方说服。

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 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1/2?”

反方:“是, 是啊。”

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1/2, 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 反方同学虽然口称“是, 是”心里却是很不服气, 该是他们反驳的时候了。只见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 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连忙回答:“是”

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 “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 小声说:“不是。”

“既然不是1/2, 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 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队伍中。

这时, 老师没忘记正方同学, 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你们, 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 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

教师利用生成性资源把教材内容变为一次小小辩论会,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质疑, 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 逐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培养和激励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倾听与辩论、接纳与赞赏之中, 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的完善大有裨益。

三、教材内容视觉化

数学问题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而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思维特征把教材所述的内容用“数学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利用“数学画”这种形象的符号, 能使得数量关系具体明白, 化繁为简, 可以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直观理解, 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 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开拓思路,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案例三

教材内容:鸡兔同笼, 有20个头, 54条腿, 鸡、兔各有多少只?

师:我们知道, 一般每只动物一个头, 而腿的条数有些不一样。每只鸡几条腿?每只兔几条腿?

生:每只鸡2条腿, 每只兔4条腿。

师:笼子里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呢?我们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图来帮助思考。请大家想想办法, 用什么图形表示它们的头和腿, 用什么图形表示鸡和兔?

生1:我想用圆形表示头。 (到黑板上画)

生2:我想用竖线表示腿。 (到黑板上画)

生3:那两条腿的就是鸡, 四条腿的就是兔。 (学生到黑板上指)

师:那你们能用画图的方法画出笼子里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吗? (画完后讨论汇报)

生1:我是先全部画成鸡, 共40条腿, 一算还少14条腿, 我就2条2条的添上, 就是13只鸡7只兔。

生2:我先全部画成兔, 共80条腿, 多了16条腿, 我就2条2条地擦去, 这样也得到有13只鸡7只兔。

生3:我的画法和他们都不一样!我先把54条腿全部画好, 再用20个头去套, 套2条腿的就是鸡, 套4条腿的就是兔, 也能知道笼子里有13只鸡7只兔。

师:大家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古代著名的数学问题。以后碰到一些数学问题时, 我们可以尝试用画画的方法帮助思考。

新教材采用列表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尝试与猜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列表的方法对不少同学特别是学困生来说还是较难理解和掌握, 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把教材中的列表法转化为直观的画图法, 通过学生自己创造出自己看懂的“数学画”。在纸上画出鸡兔各有几只, 理解和解决了鸡兔同笼的问题。

“三化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三化论”;儿童文学翻译;应用

在孩子们成长阶段,儿童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教育功能,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是指符合儿童年龄特征、适于儿童阅览、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益的文学作品。[1](P43)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具备文学的普遍特征,又有别于其它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面向小朋友,必须考虑小朋友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不及成人,儿童文学总是语言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儿童文学译作也是面向小朋友,必须满足译文小读者的要求。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加之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应采用恰当的方法,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本文将通过谢琳薇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分析“三化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部英国经典儿童文学名著,自1865年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历经百年而不衰,被译成120多种语言在多国出版。小说讲述小姑娘爱丽丝在梦境中偶然进入一个奇幻之地,遇见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事物。在神奇的探险之旅中,她逐渐发现自我,不断地成长。故事寓深刻哲理于怪诞离奇情节之中,而且充满童趣。

一、“三化论”

许渊冲在长期的文学翻译生涯中,既借鉴前辈译论成果,又总结自己翻译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一译论承继并发展了前辈的理论成果,堪称当今世界最进步的文学译论。[4](P466)这一译论中的“化”即指“三化”翻译方法论,是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手段。许渊冲指出,翻译乃至能被称作“化学”,是把原语转化成目的语的艺术,方法至少有三种,一是“等化”,二是“浅化”,三是“深化”,都能施展目标语的长处。[5](P11)等化,是一个通过转换表达角度或方式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意思对等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一致时,才能促成等化。浅化,是一个对原语信息进行概括化、抽象化处理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原文表层意义提供的信息会使译文读者产生理解障碍而又不宜采用加注解释时,可运用浅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译文既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又能忠实传达原文信息。深化,是一个对原文信息进行特殊化、具体化处理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而且需要进一步发掘潜在信息,把表层结构虽无但深层结构却有的意义表达出来时,可运用深化。运用“三化”方法,必须化成原语所包含但形式上不存在的信息,不可化成原语没有的信息。“三化论”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翻译的“忠实”标准,又不同于西方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对等”原则,[2](P108—109)是一种更加灵活实用的译论。

二、“三化论”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中的应用

(一)深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需要提供更多信息使译文小读者能够充分透彻理解原文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运用特殊化、具体化的深化方法,发掘出潜在的深层含义,并用简单易懂、具体形象的语言传达给译文小读者。

例1:Why, I w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even if I fell off the top of the house! (Which was very likely true.)[3](P152)

译文:嘿,就算我以后从房顶上掉下来,也不会哼一声的!——这倒是实话,谁从房顶上摔下来还说得出话呢?[3](P3)

对照原文与译文,不难看出,译者在译文最后进行了加注解释,这属于深化。对于成人读者来说,不采用加注解释也能明白其中的言外之意。译者考虑到小朋友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不如成人,采用加注解释进一步说明,将原文作者“欲言又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在信息透露给译文小读者。译者在进行深化解释时并未深化到底,注释中没有出现“摔死”等直白忌讳字眼,既留给小朋友想象的空间,又确保小朋友能够充分体会个中趣味。译者采用疑问句方式进行加注,使译文口语化,更具可读性,充满童趣,符合小朋友心理需求。

例2:There was a dispute going on between the executioner, the King, the Queen, who were all talking at once, while all the rest were quite silent, and looked very uncomfortable. [3](P219)

译文:刽子手、国王、王后正在激烈地争辩,三人同时叽里呱啦地说着,根本不听对方的话,其余人只好怀着不安的情绪无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3](P96)

对照原文与译文,可以发现,译者采用深化,在译文中增加了“叽里呱啦”、“根本不听对方的话”、“无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等词。译者增加这些词语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根据原文具体语境发掘出的潜在信息。译者从儿童审美视角出发,发挥想象,增补适量信息,并以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血肉丰满,传神地再现了当时混乱而又荒唐的争吵场面,使小朋友既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信息,又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等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一致时,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小读者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运用不同表达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手法,既将原文信息完整准确地传达给译文小读者,又使内容直白明了,简单易懂。

nlc202309031002

例1: “Sure, it’s an arm, yer honour!” (He pronounced it “arrum.”)[3](P 177)

译文:“一条胳膊,老爷!”(帕特把“胳膊”说成了“胳莫”。)[3](P37)

爱丽丝喝了神奇的饮料后,身形不断变大,最后连屋子都容不下,她只得将一条胳膊伸出窗外。当帕特看见这条巨大的胳膊时,由于惊吓过度,将“arm”说成了“arrum”,即在“a:”与“m”之间多加了一个音节,“r?”。如果直译,将其译为“帕特把‘胳膊’说成了‘arrum’”,成人读者并不难理解,但由于儿童对英语知识了解不多,很难明白个中缘由。译者从儿童视角出发,将其译为“胳莫”, 跨越两种语言差异,贴近儿童心理,易于儿童理解。汉语拼音对小朋友来说都比较熟悉,“膊”与“莫”韵母相同,声母分别是“b”与“m”,同为双唇音。发“b”音时,如果过于仓促,还未完成发音过程就与后面的韵母相碰,很容易发成“m”。译者将“胳莫”与“arrum”相对应,属于等化,恰到好处地为译文小读者展现了帕特惊慌时出现的口误,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2:“That's the reason they're called lessons,” =the Gryphon remarked: “because they lessen from day to day.”[3](P228)

译文:“所以人们常说‘功课有多少’啊!因为功课总是先‘多’后‘少’嘛!”狮鹫解释道。[3](P110)

素甲鱼向爱丽丝讲起它上课的时间,头天上十个小时,接着每天依次减少一个小时。爱丽丝觉得很奇怪,不知缘由,狮鹫于是作出上述解释。原文中“lesson”与“lessen”同音,形成双关。如果采用直译,不能将原文意义忠实传达给译文小读者,更无法传达原文的神韵。在译文中,译者运用等化,采用小读者也能理解的一词多义双关“多少”,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意思动态对等,而且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

例3:He was an old crab, HE was. [3](P228)

译文:它是一只老螃蟹,货真价实的老螃蟹。[3](P110)

狮鹫谈起教它古典文学的老师老螃蟹时,特意强调老螃蟹它确实老迈。原文英语中采用了字母大写方式“HE”进行强调。与其它强调方式相比,采用词语大写方式进行强调具有直观简洁的特点,而汉语中并无此类强调方式。如果按照原文直译为“它是一只老螃蟹,它是”,虽忠实表达了原文意思,却不能传达原文的神韵。译者采用汉语中增加修饰语的强调方式,在老螃蟹前增加简单易懂且小朋友十分熟悉的成语修饰语“货真价实的”,切合汉语表达习惯,贴近小朋友心理,易于他们理解。译者运用等化方法,在译文中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巧妙地把原文意义与神韵传达给了小朋友。

(三)浅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原文表层意义提供的信息不易为译文小读者理解且不宜采用加注解释时,译者应采用概括化、一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取其意而去其神,将简易而明朗的深层意义传达给译文小读者,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欣赏。

例1:It was all ridges and furrows. [3](P215)

译文:球场的地面高低不平。[3](P92)

原文中“ridge”指“隆起;脊;垄”,“furrow”指“犁沟;车辙”。由于小朋友人生阅历和认知能力不及成人,缺乏实践经验,对许多具体事物不甚了解,且好奇心和求知欲強。如果采用直译,会使他们感到纳闷,进而费神思索与原文无关的事情,打断他们的思路,干扰他们的阅读欣赏。译者从小朋友视角出发,想他们之所想,采用浅化方法,将“ridges and furrows” 概括化、一般化为“高低不平”,化繁为简,直白明了,浅显易懂,既将原文信息忠实传达给了小朋友,又使他们能无障碍地阅读,确保他们的思路始终不偏离故事情节的发展轨道。

三、结语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原文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深化,等化或浅化。运用深化,可以发掘原语潜在信息;运用等化,可以变换表达角度或方式;运用浅化,可以去除外表,保留本质。三种方法不但可以使译文忠实传达原文意义,而且容易为目的语小读者理解和接受。“三化论”以其独特的善于变通的风格,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具有广阔的发挥空间,是实现儿童文学翻译的理想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姜丹丹.诗歌翻译中“三化”理论的应用——以《江城子·悼亡妻》两种英译文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刘易斯·卡罗尔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谢琳薇译.北京:中华书局,2015.

[4]许渊冲.诗书人生[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三化论 篇3

关键词:许渊冲,美化之势,信达优,三化论,雪国

1. 引言

许渊冲是一位新论迭出的翻译家, 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翻译生涯中, 为新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核心是重实践, 重创造, 重艺术, 他整个翻译理论的灵魂便是忠实与创造的统一。许渊冲的翻译实践是围绕中西翻译展开的, 本文试将许渊冲的翻译哲学尤其是“三化论”应用到日汉文学翻译实践中, 从而丰富日汉文学翻译理论并揭示“三化论”对日汉文学翻译的宝贵价值。

《雪国》是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的写成历时14年, 作品深受日本及海外读者的喜爱, 本文选取叶谓渠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

2.“美化之势”及“信达优”

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将他的翻译哲学概括为“美化之势”。“美”指“三美”, 即意美、形美、音美, 这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 也可用于散文和小说翻译, 其中意美是最重要的;传达原文的“三美”可用“三化”的方法, 即浅化、等化、深化, 这是翻译哲学的方法论;翻译要使读者感受到“三之”, 即知之、好之、乐之, 这是翻译哲学的目的论, 所谓知之就是知道原文说了什么, 好之就是喜欢译文怎么说, 乐之就是对“说什么”和“怎么说”都感到乐趣;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统一, 文学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竞赛中要发挥译语的优势, 改变劣势, 争取均势, 即“三势”, 这是翻译哲学的认识论。许渊冲指出, 取得均势基本上是等化, 一般能使读者好之;改变劣势基本上是浅化, 一般能使读者知之;发扬优势基本上是深化, 一般能使读者乐之。

“三化论”是许渊冲翻译哲学中的方法论, 具体指浅化、等化、深化。所谓等化, 包括形似的对等、意似的对等、词性转换、句型转换、正说反说、主宾互换、主动被动互换、同词异译、异词同译、典故移植等;所谓浅化, 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译、化难为易、以音译形等;所谓深化, 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分译、以旧译新、无中生有等。传达“三美”可用“三化”的方法, 取得均势用等化, 改变劣势用浅化, 发扬优势用深化。此外, 在传达原文“意美”的时候, “化”也是有限度的。浅化不能太不及, 深化不能太过。首先, 只能化成原文深层所有而表层所无的东西;其次, 对于散文或小说翻译, 浅化只有在翻译无法等化或深化的时候才能采用。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指出:“严格说来, 深化才是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

此外, 许渊冲认为中国的传统译论“信达雅”三原则, 对文学翻译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信”可以使读者知之, “达”可以使读者好之, “雅”可以使读者乐之。并且, 他将文学翻译的标准进一步发展为“信达优”, 即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通顺的译文形式, 发挥译语优势。其中前两者是翻译的必需条件, 后者为充分条件, 是否符合必需条件是个对错问题, 是否符合充分条件是个好坏问题。

由此,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

(1) 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可见译文读者的接受对于翻译目的的实现举足轻重, 不可忽视。

(2) 文学翻译的标准是“信、达、优”, 可见译者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努力使译文达到“优”的标准。

(3) 文学翻译的方法论是“三化论”即浅化、等化、深化, 可见“三化论”可尝试应用于日汉翻译实践。

3.“三化论”在《雪国》叶译本中的应用

3.1 等化

(1) 悲しいほど美しい声であった。/她的话声优美而又近乎悲戚。

(2) 島村の真横ではなく、一つ前の向側の座席だったから、横寝している男の顔は耳のあたりまでしか鏡に写らなかった。/他们的座位不是在岛村的正对面, 而是在斜对面。所以在窗玻璃上只映出侧身躺着的那个男人的半边脸。

(3) 足指の窪みまできれいであろうと思われた。/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

例 (1) 中「悲しいほど」作为程度副词修饰「美しい」, 二者作为定语又共同修饰「声」。译文将原文的定语部分转化为谓语, 并将原文定语中的修饰关系转化为转折关系, 用“而又”连接。句子成分互换属于等化法。例 (2) 中「耳のあたり」直译的话是“耳朵周围”, 脸只映到耳朵周围即只映了半边脸。意似的对等属于等化法。例 (3) 涉及被动句的翻译。从使用情况来看, 笼统地讲, 现代日语中使用被动句的场合比汉语多得多, 日语被动句的传统用法是用于受动者受到损害的场合, 但近年来其使用范围扩大, 尤其是在论说文和科技文里出现得很频繁。所以翻译的时候, 译者不应拘泥于原文被动句的形式, 而应首先准确理解这些被动句的含义、修辞色彩和语法作用等, 然后结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と思われる」是被动句型, 译者准确理解了被动句的含义, 采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式, 将其译为汉语中的使令句“令人想到”, 主被动句互换属于等化法。

3.2 浅化

(4) 怪しい話だとたかをくくっていたが、一時間ほどして女が女中に連れられて来ると、島村はおやと居住まいを直した。/岛村认为这话不可靠, 根本没有把它放在心上。约莫过了一个钟头, 女佣把女子领来, 岛村不禁一愣, 正了正坐姿。

(5) やわらかい単衣をむしろきちんと着ている方であった。/而且只穿一件合身的柔软的单衣。

(6) 十九だと言った。嘘でないなら、この十九が二十一二に見えることに島村ははじめてくつろぎを見つけ出して、歌舞伎の話などしかけると、女は彼よりも俳優の芸風や消息に精通していた。/她说是十九岁, 实际上看起来倒像有二十一二岁。岛村这才得到一点宽慰, 开始谈起歌舞伎之类的事来。她比他更了解演员的艺术风格和逸事。

例 (4) 涉及到拟声拟态词的翻译问题。日语中, 拟声拟态词数量极大, 分类繁杂, 根据语境其语义、语感又常常发生微妙的变化, 是日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其地位相当于成语在汉语中的地位, 翻译时汉语明显处于劣势。译者将「おやと」这个拟态词的翻译抽象化, 译为“不禁一愣”, 化难为易, 采用了浅化法。例 (5) 涉及到文化词语及日汉同形词的翻译问题。日语中「単衣」在汉语里几乎找不到对应的译语, 所以译文将其照搬, 可认为是化难为易, 化特殊为一般, 采用了浅化法。此处用浅化法既解决了翻译难题, 又丰富了汉语词汇含义, 传播了日本文化。例 (6) 中如果不用“实际上”将两句合为一句, 便不好理解“岛村这才得到一点宽慰”的缘由, 合译属于浅化法。所谓合译, 就是将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句子合为一句。合译要根据语境来选择, 其目的一是使译文更符合译语表达习惯, 二是使行文更加流畅。

3.3 深化

(7) 無為徒食の島村は自然と自身に対する真面目さも失いがちなので、それを呼び戻すには山がいいと、よく一人で山歩きをするが、その夜も国境の山々から七日ぶりで温泉場へ下りて来ると、芸者を呼んでくれと言った。/岛村无所事事, 要唤回对自然和自己容易失去的真挚感情, 最好是爬山。他在县界区的山里待了七天, 一天晚上, 一到温泉浴场, 就让人去叫艺妓。

(8) 嘘でないなら、この十九が二十一二に見えることに島村ははじめてくつろぎを見つけ出して、歌舞伎の話などしかけると、女は彼よりも俳優の芸風や消息に精通していた。/岛村这才得到一点宽慰, 开始谈起歌舞伎之类的事来。她比他更了解演员的艺术风格和逸事。

(9) そういう話相手に飢えていてか、夢中でしゃべっているうち、根が花柳界出の女らしいうちとけようを示して来た。/也许她正渴望着有这样一个话伴吧, 所以津津乐道。谈着谈着, 露出了烟花巷出身的女人的坦率天性。

例 (7) 中, 「真面目さ」是由形容动词词干「真面目」加上词尾「さ」构成的表程度的名词。译文加译“感情”二字, 就不会令读者费解了。加词属于深化法, 通过加译可以避免读者误读, 实现译文的意美。例 (8) 中, 「消息」在日语中意为“音信、消息、联系”, “逸事”在汉语中指“散失沦落而为世人所不甚知的事迹”。此处译者选用此词, 将词意由一般变为特殊, 特殊化属于深化法。例 (9) 涉及到句子的翻译问题。日汉语言结构不同, 日语属于黏着语, 它是依靠助词、助动词、补助成分等附属性词语的黏着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或给它所黏着的词语增添某些意义和语气;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它的特点是每个音节单独有它的意义, 词同词的语法关系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此处叶译将原文中的一句话分译成了两句话, 前后因果关系一目了然, 便于读者理解, 分译属于深化法。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三化论”作为一种文学翻译方法论, 是我们解决翻译难题、发挥生花妙笔的有效手段;“美化之势”及“信达优”的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日汉翻译实践及评价译文好坏。为了丰富日汉翻译理论, 我们可以尝试将更多行之有效的英汉翻译理论引入日汉翻译理论中, 并指导日汉翻译实践。当然, 在引入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避免生搬硬套, 由于英语与日语语法结构差别较大, 引入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灵活使用各类英汉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文集[M], 中央公论社, 昭和13年.

[2]叶谓渠, 《雪国》[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3]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4]高宁, 《新编日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孔繁明, 《日汉翻译要义》[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习作起步 “三化”指路 篇4

一、习作格式形象化

三年级是习作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经历过了简单的写话训练,对于习作有了一些朦胧的认知,但是习作在具体的格式上也有不同于写话的特别要求,如习作内容要有适当的分段,要正确使用各种标点,段落起始要空两格等。这些要求在简单的写话练习中没有过多指导,因而学生在习作起步时往往会产生错误。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格式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将会在学生的更高年级的学习中留下后遗症,直接导致学生习作完成的质量。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将这些习作的格式进行一定的形象化。如对于各式标点的使用,教师着重对于三年级学生习作中容易错误使用的“,。?!”等标点符号进行形象化记忆,将“?”看做是小耳朵,当一句话在提出问题和疑问时,需要别人用耳朵来听,此时就需要使用“?”,而“,。”则是在表达一句话的过程中表示停顿,话没有说完就用“,”,而一句话说完了就使用“。”。在作文格式中,还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每一段的开头要空两格。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空格,想象为什么要空两格,学生的回答妙趣横生。有的说为了让读者吸口气,这样读起来才有精神;还有的说这两个空格便于给段落标上记号,让读者一目了然。无论学生的回答如何,在充满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对于段落开头空两格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单元习作程式化

习作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是以单元进行安排,每周一次,每次两节课。这样的安排有其有利的一面,可以在集中的时间里让学生从习作准备到习作交流再到习作完成有一个整体化的建构,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一周一次的习作会让学生对于刚刚产生的习作热情随着时间的拉长而慢慢流失。为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将习作时间进行人为延长,变两节课的习作指导课为一周时间的习作程式课。

所谓程式就是严格按照习作完成的科学规律,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进行习作的素材准备,再到课堂中学生的素材交流,教师依据习作内容进行写作注意点的指导与提示,学生根据要求和自己的构想进行自由练写并当堂誊写,最后教师再利用几天时间对于学生习作进行批改,并根据学生的习作情况进行适时地集中讲评和个别面批。

有了程式化的习作流程,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不同的环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自己的事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差事。

如在准备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喜闻乐见的习作素材,在写某个人时,我们要求学生利用三天时间回家细心观察爸爸,对爸爸的外貌、衣着、爱好、习惯等做一个记录,还可以通过拍照、绘画等形式细致揣摩。这样在经过了学生的主动准备后,课堂中学生在谈论起自己的爸爸时才有了表达之源。

到了指导环节,教师则根据写人作文的一般结构规律提醒学生注意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起到总结作用,使得整个文章的结构呈现出总分总的形态。而在作文讲评环节,教师则着重以鼓励为主,放大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在班级中进行及时而高调的表扬,让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习作修改自主化

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教师一直充当着作文批改者的重要角色,学生的一篇习作往往会被教师修改得面目全非。这样的作文看似受到了教师的重视,似乎教师为此付出了许多的精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无疑弱化了学生自主修改能力的形成与锻炼。文章不厌百回改。此处所提出的“改”应是学生自主自觉地改,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的“改”。相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则提出教师要“略改”,要激发学生自主修改的自觉性和自理能力。

要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我们平时主要采用“同桌互改、对比自改”这两种方式。“同桌互改”就是在作文写完后,让同桌交流彼此的习作,在阅读中对于不能读懂的地方画出记号,而对于其中觉得写得较精彩的内容也可以做出批注。因为学生在阅读别人的作文时总是特别细致,也总能发现很多问题。在同桌互改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对比自改”,也就是让学生对照别人提出的意见和看法进行自我修改,如果对同桌的修改意见有看法想要坚持,则需要跟同桌进行讨论,还可以请教师进行裁决。

在经历了这两个步骤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终审。但是教师的终审不是一锤定音,而是从班级的整体上来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涌现出的优秀习作,通过集中讲评课的形式予以交流,让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

写作教学应做到三化 篇5

一.作文指导应做到扩大化

如何进行作文指导是语文教师颇感头痛的问题。现在的语文课堂, 作文指导上的一些问题还严重存在。如有的教师仅对作文题目解释三言两语, 忽视作文类型和训练重点指导;有的教师则不厌其烦, 指导详尽细致, 甚至连结构、中心、材料都给学生定出框架, 还要读一二篇范文给学生参考。这些做法导致学生的写作思路拓不开, 训练重点把握不了,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写作兴味索然, 套套搬搬完成任务, “挤”了两三年“牙膏”, 仍写不出像样的作文。

教师指导得法才能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扩大化”的作文指导, 以命题 (或范围) 让学生有话可说, 适合于学生发挥写作能力为前提, 延长指导时间, 扩大指导空间, 让学生在写作前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感受, 领悟和准备, 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轻松快速地写好作文。

1.配合阅读课,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指导。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 让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才能发挥阅读对写作的作用。首先, 应着眼单元整体, 明确读写目标。教师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 把握单元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的内在联系, 单元教学之初就要让学生明确单元的读、写目标和要求, 作文训练的类型 (甚至题目) 也应同时向学生公布。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其次, 在阅读教学中, 要及时挖掘课文中对写作训练有用的成分, 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如类型上的一致或相关, 审题立意上的相通, 技法上的借鉴等。再次, 要指导学生边阅读边积累, 从课文中构筑“材料仓库”, 从一个方面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

2.增设欣赏课, 在欣赏中进行作文指导。勤奋而广泛的阅读和接触社会生活, 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单元教学中, 尝试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加上课堂“欣赏”这一环节, 即:在每个阅读单元教学结束之后, 都精选与阅读和写作训练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或影视材料,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欣赏, 或带学生走出课堂, 参观, 调查, 欣赏大自然和社会生活。通过欣赏, 学生不但巩固, 消化了在阅读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 更主要的是为即将进行的写作训练作好了准备, 使知识转化成了能力。

3.利用语文活动, 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指导。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必须经常从生活中积累材料, 加强课外练笔。为此, 笔者结合“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在教学中开设了街头纠错、情景对话、辩论比赛等语文活动课, 并指导学生开展课前演讲和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另外, 要求学生经常留意生活, 写观察日记。为了使活动紧密配合作文教学, 每次活动都有意识地针对课堂作文适时启发、诱导, 使作文训练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努力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思路开阔了, 有了“下锅之米”, 写好作文就有了基础。

经过以上努力, 学生将不再为作文发愁。作文课上, 教师再针对文题略作些归纳性指导, 学生就能轻松地下笔行文。

二.写作成文要做到快速化

快速作文不是个新话题, 但操作起来似乎不那么容易。作为教师, 先要端正思想认识———快速, 是可以实现的。一是课程标准有规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初中学生的写作目标是“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说明快速作文不是高要求。二是有学生写作实践作证明。许多进行过快速作文实验的教师都发现, 初中学生能达成课标规定的目标。平时考试, 一般的学生也是在40分钟内完成作文的。问题是, 平时作文, 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思维没有专注, “课堂上随便翻翻, 课后花两天看看, 催交时抄抄搬搬”, 加上指导不够得法, 写作效率一直提不高。

有了正确的认识后, 教师要做些实际性工作。

首先, 为快速作文铺好路。可以运用上述“扩大化”的指导方法使学生在写作前作好心理、材料、技法上的准备。这还不够, 还要将快速作文的方法, 如审题、立意、构思、开头、中间、结尾等技巧, 集中注意力、提高速度等方法, 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当学生灵活掌握这些方法后, 审题、立意、构思、行文的速度会大大加快。写作课之前, 大部分学生已结合老师的指导, 打好了腹稿, 有的还写了草稿。

其次, 利用竞争机制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要求学生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 (包括写提纲) , 先写好的先交。教师在每本作文上记下时间和字数, 便于学生日后比较 (横向与本次作文的其他同学比, 纵向与自己以前的作文比) , 并将写得快的前5名公布在黑板上, 当堂表扬。学生作文时, 教师巡回指导, 随时点拨, 了解全班作文情况。学生好胜心强, 谁也不甘落后, 课堂成了写作的赛场。此时, 他们的大脑神经格外兴奋, 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敏捷, 思路畅通, 写起作文来能发挥最佳水平。

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快速作文, 三年下来, 绝大多数学生能在40分钟内写出6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后没有了写作的负担。同时, 取消大、小作, 周周快速作文 (片断练习可安排进日记) , 学生写作量增加了一倍多, 却会觉得比较轻松。

三.作文评改要做到学生化

魏书生老师曾把两个班的作文比做两座大山, 他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搬山”。周周写作文, 如果由教师一人来精批细改几乎已不可能。况且, 那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基本上是无效劳动。其实, 由学生评改作文, 不但是一种合作探究、互相学习的过程, 更是一条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途径。

第一步, 集体评议。教师在逐渐收交作文的过程中, 迅速浏览全班作文, 选出优劣典型作文2—4篇以备评改。评改开始, 教师先提出评改重点, 再由学生上台朗读教师选定的作文, 组织全班逐一评议。评议过程中, 教师出语要精, 注意启发, 诱导。最后教师针对全班作文情况作简短小结, 让学生分清优劣, 掌握评改的标准和尺度, 明白此次作文该怎样评改。当堂评议由于迅速及时, 学生的兴趣正浓, 发言积极, 又发挥了集体的作用, 收效必然不少。

第二步, 个人批改。评议结束后, 教师针对评改重点, 提出批改要求, 指导学生批改。批改方式有互批互改、交叉批改、互评自改、自批自改等。其中用得较多的是交叉批改和互评自改。因为交叉批改能使学生次次读到不同质量的作文, 富有新鲜感和启发性, 且难得出现人情分;而互评自改又便于学生合作商讨,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沟通感情。在批改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释难答疑, 鼓励学生反复商讨, 形成共识。这样批改, 学生有“法”可依, 兴趣浓厚, 阅得认真, 既评了同学的作文, 锻炼了阅读能力, 又从同学作文中学到了长处, 为修改评析自己的作文打下了基础, 批改的质量也比较高。

第三步, 写出后记。批改之后, 学生一定会有所启发, 有所领悟, 或者对评改还有不同的看法或疑问, 或者想改写某些段落甚至重新构思作文, 这些都作为后记写在作文本上。同时要求认真修改批改者指出的问题。后记长短不限, 形式自由, 重要的是要写出真实感受。写后记既直接增加了训练的层次, 又在总结中明确了得失, 还是一条信息反馈的好渠道, 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重视评改。

第四步, 综合复评。作文本再次收上来后, 由教师查阅并登记写作、批改、后记情况, 给每篇作文判定一个分数, 对优缺点明显的作文下一个简单的评语, 解答后记中提出的问题, 判定作者与批改者有争论的问题的正误。有关情况在下次写作前公布。公布时, 要表扬写作、批改、写后记做得好的, 对存在的问题要客观指出。最后教师将优秀作文公布在“习作选优栏”内供大家学习, 并择优向报刊杂志推荐。这一环节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得失, 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要收到批改的实效, 教师在指导上一定要花一番功夫, 并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拟出批改要点, 统一批改符号和记分方法, 要求必须要有眉批、尾批、记分和签名, 并具体指导学生批改。学生把握了要领和方法, 自然能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

阅读教学要注重三化 篇6

一、师生对话“平等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时,学习效率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极力为学生营造出平等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金子》一课时,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有学生说:“我明白了要想取得成功不能不劳而获而要通过自 己辛勤的 努力。”有 学生说:“我明白了,如果一个人有目标,那么他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不同的声音提了出来,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课文写得前后矛盾,你看课文的第三段描写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他又哪来的钱用来买花种养花?”这个学生的问题一提出,立马有许多学生反对,认为他在“挑事”,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没有批评他,也没有用高高在上的语气质问他,而是用一种很自然的语气对他说:“你书读得很认真,能够发现其他学生所未发现的,了不起,这确实是一个问题,那么,大家想一下,彼得会如何解决钱的问题呢?”这个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说可以贷款,有的说可以和别人合作……学生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与此同时,学生对彼得坚持不懈,终于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化”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够真正深入文本,潜心阅读,进而发表自己独特的感悟体会,演绎出无法预约的教学精彩来。

二、教学手段“入境化”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最明显的特点,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可能持久。因此,许多教师就爱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是,课件的运用并不能滥用,只有真正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烟台 的海》一课时,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写景文章来说,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读,对于许多没有到过烟台看过烟台的海的同学来说,要想使学生读入境,读出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如能巧借媒体向学生展示出烟台冬天、春天、夏天、秋天的画面,那么学生将很容易感受到烟台海冬的凝重,春的独特,轻盈;夏日的浪漫,以及秋天的忙碌、充实等。在学生直观感知画面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图文结合,读出感情,读出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样一来,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学生更容易读入境,读出情,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和课文内容相一致的画面的展示,很容易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烟台海春夏秋冬的画面,这样一来,这些平凡的语言文字就在学生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有了生命的色彩,因此,朗读更容易入境,入情。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生活的语文也就失去了立根的土壤。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活动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把阅读活动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在第一次抱母亲时没想到母亲竟然那么轻,使作者在内疚的同时回想起了在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深深的憧憬和爱戴之情。在学完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全天下母亲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从了解一位母亲到了解更多的母亲形象,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谈谈母爱的伟大之处。这样教学,有效的课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在学生的述说中,有一心为孩子的母亲;有坚强的母亲……在这些众多的母亲形象中,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所有母亲的共同点———对孩子无私的爱。在这里,通过连接生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有效拓展了文本内容,丰厚了语文教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只有体现“生活化”的特点,才能更接地气,学生在说的时候也才能有话可说,有据可依,体现出阅读教学的无限精彩。

型号产品“三化”工作探讨 篇7

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用户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差异化, 导致产品的形式多样化, 承制方为满足用户需求而生产的产品品种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很容易造成产品品种及其相关要素的重复和混乱。针对这一现状, 只有建立起一个结构、功能齐备的人工产品系统, 才能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对产品生产进行有效的规范化管理。[1]“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 (模块化) ” (简称“三化”) 是标准化的重要方法, 是对产品进行系统的规范控制的有效手段, 是解决产品多样化需求和发展批量生产之间矛盾的必由之路。开展产品“三化”设计对于降低研制费用、缩短研制周期、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综合性能、降低研制风险起着重要作用。

1“三化”的含义及研究内容

1.1 通用化

通用化是指在互换性基础上, 通过简化和优化, 最大限度地扩大同一产品适用范围的一种标准化方法。通用化以互换性为前提, 只有同时具备功能互换性和结构互换性的产品才可以通用。

通用件可以是零件, 可以是部件、组件、设备、装置, 可以是分系统、系统产品, 也可以是原材料和零件的结构要素, 还可以是通用工艺装备;可以是软件, 也可以是硬件。直接采用已有产品零、部、组 (整) 件的叫完全通用, 稍加改进或改动后适用的叫局部通用, 新研制的产品只要经过验证也可以成为通用件。[2]

1.2 系列化

系列化是对产品的主要参数及其结构形式按一定规律作合理规划, 并对其型式和结构进行简化和统一, 使产品有序发展并形成一定的系列, 以满足用户广泛需求的一种标准化方法。系列化产品层次低于通用化产品层次, 一般在性能参数、结构要素、零部件、元器件上容易实现系列化, 在设备、装置和产品上实现系列化相对难一些。[3]

1.3 组合化 (模块化)

组合化是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通用模块并补充研制专用模块和零件, 拼合成具有要求功能的新产品的一种标准化方法。通用模块具有几个特征: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具有标准接口, 在一定范围内适用, 且可组合、可拆卸。[4]

产品组合化设计的原理框图见图1。

2 建立“三化”资源数据库

2.1 我所“三化”资源库的现状

目前, 我所“三化”资源库的建设刚刚起步, 数据库的结构如图2所示, 都是在已有成熟产品中提炼出一些重复使用次数多、性能稳定的零部件作为标准件, 建立了“所标件”数据库, 目前数据库中收录的标准件包含109个零件和6个部件, 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产品“三化”设计的需求。

数据库中收集了各个标准件的二维、三维设计模型, 如图3。可以方便的供相同专业的设计师选用, 同时还提供了标准件的材料、尺寸大小、镀涂方式等信息, 供设计师迅速查找到自己需要的标准件。“三化”资源数据库的界面见图4。

2.2 建立“三化”资源库的方法

建立“三化”资源库, 形成资源库软件平台和资源库管理办法。设计人员通过使用“三化”资源库能够方便地查询和使用基础数据库中的信息, 在企业范围内实现相同或者相近专业产品的信息共享、技术借鉴和继承, 从而减少重复劳动, 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

“三化”产品建库与管理应包括“三化”资源库的建库、使用和维护。“三化”资源库的建立必须履行相关手续, 并按照不同的专业分工对“三化”资源库进行维护和技术支持。组织技术专家对“三化”产品进行入库文件和图样审查, 定期整理入库文件资料, 并设定各级人员的权限, 及时组织“三化”产品的入库和变更。[5]

“三化”数据库软件是“三化”产品资源库建立的平台, 应将数据库软件的开发工作作为“三化”工作的一项内容开展。软件模块可以规定入库产品必须填写的信息卡内容, 信息卡列出“三化”产品的基本信息, 包括:研制信息项、文字说明、产品性能指标、图形信息项、环境信息项及其他信息。例如, 电源板的数据元素主要是:输入输出电压、功率、外形尺寸、输入输出接口等, 这些数据元素的输入都需要设计师从产品通用化的角度考虑, 从技术上提出合理的数据类型。

在软件平台搭建好之后, 选择合适的产品入库。可先将成熟的、通用化较好的结构件按照入库要求构建二维、三维模型, 编制产品信息卡, 通过专业评审之后, 把符合要求的产品纳入“三化”资源库。

在企业建立“三化”资源库之后, 要持续对其进行动态维护, 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数据库, 在型号研制过程中, 实时地把成熟的型号产品补充入库, 同时加强对设计师选用情况的指导和监督, 对数据库中“三化”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更好地服务于产品的“三化”设计, 提高“三化”水平。

3 型号研制各阶段编制的“三化”文件

目前“三化”设计方案、设计评审都是融合在整个产品的研制方案中, 为了更加明确“三化”设计工作的开展情况, 可以在“三化”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形成必要的“三化”文件, 用“三化”文件进行设计过程控制。产品研制各阶段编制的“三化”文件见表1。[3]

4“三化”工作的保障条件

4.1 信息化技术的支撑

“三化”工作的很多方法都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和升级。例如, “三化”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都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撑, 必须保证信息化专业人才开发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三化”资源数据库软件, 并进行动态的更新和维护。

4.2 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三化”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应制定管理规定和“三化”研制相关标准。明确“三化”工作的部门分工、人员职责、“三化”产品的设计工作程序和各阶段技术文件的编写要求等。比如, 制定《型号产品“三化”工作管理规定》、《“三化”产品研制要求》等。

4.3 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化”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 协调关系复杂的技术工作, 产品设计人员和标准化人员是开展“三化”工作的骨干力量。为鼓励设计人员采取“三化”设计思想, 应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 将产品“三化”程度作为评价产品设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建立专项资金开展“三化”工作, 开发大量的“三化”产品应用于众多型号, 使技术创新与继承得到真正有效结合, 并在保证进度和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 促进“三化”工作深入开展。[1]

5 结束语

“三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利用现有成功经验和成果, 减少设计和试验工作量, 降低研制风险和研制费用, 缩短研制周期, 提高产品质量。“三化”已成为我国发展武器装备的一项重要技术政策, 作为军工电子研究所,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积极开展“三化”工作, 推进武器装备发展。

摘要:本文简述“三化”工作的意义, 分析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研究内容, 提出“三化”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和研制阶段“三化”文件的编制, 并研究开展“三化”工作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三化”设计,资源数据库,“三化”文件编制,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孟翠玲.产品研制中开展“三化”工作的思路研究[J].航天标准化与质量, 2011 (2) .

[2]金烈元.武器装备的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3]胥思霞.“三化”工作的意义及“三化”工作探析[J].航天标准化, 2012 (2) .

[4]霍步洲.型号舰面设备“三化”工作实践[J].航天标准化, 2011 (4) .

谈初中英语课堂“三化” 篇8

一、英语教学任务化

这里所讲的任务比一般活动更接近实际生活, 更接近真实交际, 并且需要在任务完成后有一个具体成果的大活动。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去设计一些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 在运用中学习英语, 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1. 信息差型任务

如在学习祈使句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 教师可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回家询问父母, 了解父母对子女在学校的要求, 之后分组讨论, 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要求学生在此任务中使用间接引语。

例如:

Parents told us to listen to the teachers in class carefully.

Parents told us to be friendly to classmates.

Parents told us not to be late for school.

2. 解决问题型任务

如在学习祈使句时, 可让学生共同为本班制订班规。

Don’t talk in class.

Don’t read cartoon in class.

二、英语教学活动化

根据教学的需要,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丰富多彩, 如分角色朗诵或表演、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

1. 表演

课前可以选好主题, 让学生准备, 必要的时候, 教师指导学生排演, 将舞台艺术引入课堂, 使书本知识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 促进学生表演, 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技能, 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从而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技术。

如, 在教授How much are the pants Section B时, 笔者事先让学生精心地准备一些有关clothes的挂图和其他生活用品, 并把它们带到教室来。在举行课堂活动时, 把学生分成几组, 座位分开, 把教室布置成商品展销会, 一组扮演卖衣服的售货员, 一组装扮成卖水果的销售员, 一组扮成卖球类用品的销售员。由于创设了一个简约的、生活化的课堂情景, 大多数学生都进入了角色, 大胆地表现自我, 语言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2. 小组讨论

教师可利用教材结合本地的资源与生活中的英语话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学习了JEFC BOOKⅢUnit 4 Travel和Unit 5 Have a good time之后, 笔者设计了主题为Plan for a trip的生活化活动课, 作为对所学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把全班56名学生分成七组, 就淮北市相山的几个景点:公园中的动物园、相山庙、游乐园、将军亭、饮马池等,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Of all these places, 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attractive place in Huaibei?”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纷纷发言, 各抒己见, 对各景点进行描述。然后各组推荐英语优秀的学生当组长, 作总结发言。

3. 演讲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之后, 可以让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或者引导他们就书本的话题延伸出去, 让他们自己写或找有关的材料, 准备一篇演讲发言稿, 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 在学习了JEFC BOOKⅢUnit 3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后, 可组织学生开展题为It’s important for us to improve an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的演讲。

三、英语教学情景化

情景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理解信息, 触景生情, 激活思维。

在讲授新的语言现象时, 教师可以尽量利用实物图片、真实的语境、体态语言以及多媒体等手段设置情景, 再以此将新的语言材料展现出来, 给学生大量的口、笔实践机会, 如两两对话、表演等。

笔者在教授现在进行时态时, 就一边作动作一边说含有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例如, 教师打开窗子时一边说:“I am opening the window.”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说:“I am walking.”在黑板上写字说:“I am writing.”再叫一个学生读书, 教师说:“He is reading.”利用动画课件, 教师用“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回答出动画中人物正在做的动作。这样一直练下去, 学生就会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句型、会话, 使学生能从成功中获得喜悦。

“三化”激趣 篇9

关键词:数学兴趣;生活化;情感化;多元化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存在的问题

1.教材枯燥无味,教师照本宣科

教师不会将数学融入生活,赋予趣味性的色彩,使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不浓。

2.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兴趣的影响

在学习中,只有兴趣,没有动机,学习活动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并且会使兴趣减弱甚至消失;意志不坚定,就会半途而废,目标太高,就会望而却步等等,都会影响兴趣的激发生成。

3.数学学习缺乏成就感

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在“四基”的基础上实践探索,自主交流,需要增强学生的推理演绎能力,这就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本,导致学习成功率下降,从而形成自卑心理,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生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1.导入生活化,激趣引新知

如何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出能吸引学生的问题,形成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情境之中是至关重要的。如,在《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节中,我先出示一个五子棋游戏:盘面黑方已有四子,白方也有四子。现在轮到黑方走棋,请问何走获胜较快?请用语言描述棋子走动的位置。

讲解棋局,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的需要,游戏的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营造课堂活跃、欢愉的学习气氛。

2.例题生活化,生成思考观

浙教版中大量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实例,很多节前语都结合生活实际编写,充分显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画面,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小明乘自动扶梯下楼,他以每步一级的速度下行,结果走了50步就到了楼下。接着他又以下楼时速度的5倍(仍是一步一级)冲上楼梯,结果走了125步才到达楼上。请问扶梯停下,他看见扶梯一共有多少级?

商场都有扶梯,让学生在读题时,感到学习内容与熟悉的生活背景相贴切,学生只需少量认知活动就能领会其意义,并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3.演练生活化,实践育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我常常选择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演练,培养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13号台风“韦帕”,17日19时台风中心位于东经121.7度,北纬26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5米/秒)。如何表示台风中心的位置,并在图上指出台风的中心位置。(130,30)(120,25)地点是否位于台风“韦帕”移动的主要路径上?面对实际情境,教师给予引导,根据所给条件,引出确定位置的一种方法,步步深入,最终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这样,既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并且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三、情感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

1.兴趣在师生情感悦纳中形成

人是情感性动物,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实际是一种激发学习情感。

如,小A能力很强,是我班的副班长兼语文课代表,但她在上数学课老打瞌睡。有天,我拉了她来到了更能拉近师生间距离的走廊,我问:“不喜欢我上的数学吗?”她摇摇头,眼睛红湿了。我说:“你是班长,我不能没有你的支持和帮助!”

她的泪水顿时流了下来:“老师,对不起,初一的老师说我没有数学细胞。”

我搂住了她说:“数学细胞是可以培养的。”后来,我常在数学课上叫她回答大家的疑问,课后找她一起研究难题,渐渐地,她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有兴趣了,最终中考考出110分,使她对学习数学更有自信。

教师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要学生热爱你的学科,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感情,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爱生之情转化为学生的爱学之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2.兴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

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产生传递信息—收集加工信息—反馈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控制论的原理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可以控制的过程,通过信息反馈,实施有效调控,使教学各个要素都处于动态平衡的互动之中,并随时排除各种干扰信息,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如,有一次我课前准备用杭州中考的一道关于等腰三角形的题目:如图,已知AB=AC,∠A=36°,AB的中垂线MN交AC于点D,交AB于点M,有下面4个结论:

①射线BD是∠ABC的角平分线;

②△BCD是等腰三角形;

③△ABC∽△BCD;

④△AMD≌△BCD。

(1)判断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哪几个?

(2)从你认为是正确的结论中选一个加以证明。

本来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做相似类型的题目,但是上课后,我发觉学生的参与度比较弱,于是将题目设置成“找金子”,改变如下:

如图,已知AB=AC,∠A=36°,AB的中垂线MN交AC于点D,交AB于点M,根据条件你能写出哪些结论?

这样一改,学生的参与度相当大,平时上数学课不感兴趣的学生都踊跃发言了!更有中等生说:“可以用中垂线定理证明AD=BD”“△AMD与△BMD全等”。

此时,整个班级的学习情绪达到高潮,学生找到了题中的“金子”——黄金分割点。

这道数学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开展思维活动,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捕捉他们思维的亮点,及时对他们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多元化的教学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增添兴趣

近年来,数学开放、探索题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学的青睐,原因是容易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由于答案的不唯一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问题上有不同的发展,从而让每个人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增添学生的数学兴趣。

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后,我提问:请你用所学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图片显示操场上旗杆实景),要求画出示意图,简单说明测量原理。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在纸上总结出了如下示意图:

图a 图b 图c

利用镜子的反射:如图(c),H表示镜子,△ABH∽△CDH,则

■=■,

学生设计的方法很多,我趁机带他们走出教室,分小组实际操作,请他们观察:

生1:旗杆底部有基石,与旗杆底部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测量计算所得减去基石高度才是旗杆实际高度;

生2:观察到旗杆顶端与教学楼顶楼高度一致,可直接在教学楼顶楼往地面放下绳子,则绳子的高度就是旗杆高度。

观察实践,有效借助工具达到目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同时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时的具体要求,现场还发现了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2.创造竞争的学习环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数学的抽象性让他们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但初中生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教师就应该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现在教的一个班中,学生对于数学不是很热衷,经常是数学作业最后做,或者是做的最慢,但是平时同学之间爱较真。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将学生上数学课进行分组,每次上课就小组及个人表现,练习正确率进行加减分。高分小组作业减少,低分小组作业适当增加,过一段时间调整小组成员。如此活动,适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也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3.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诱发兴趣

(1)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初中数学中的动点问题,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通过繁琐而抽象的语言来讲解,而学生又无法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动态过程,然而通过演示,学生对动态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抽象的文字记忆转化到形象的图文记忆中来。丰富的色彩,形象直观的图形,灵活的变化过程,给学生留下很深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课既轻松又充满了乐趣,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分析有关问题也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在复习与练习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阶段性总结和复习课既要展示知识框架,又要强调重点和难点,还要安排必要的例题分析和大量的练习,教师忙得团团转,还是力不从心,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果利用多媒体复习课件,就可以把以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安排数学竞赛,数学游戏。还可以在章节小结中,把知识框架体现给学生,把需要的图形课前准备好,可以多准备一些练习题在课堂上选用,利用电子笔在电脑上和学生共同分析,用动画化解难点,还可以适当的从网上浏览有关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材方面,强调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发生与发展;在评价方面,强调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凡此种种表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要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过程,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措施,采取有趣、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从逐步“学会”到“会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冯树东.数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育学,2012(04).

[2]孙晓天,史炳星.走进课堂:初中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罗晓玲.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互动.教育革新.2012(07).

编辑 王团兰

生2:观察到旗杆顶端与教学楼顶楼高度一致,可直接在教学楼顶楼往地面放下绳子,则绳子的高度就是旗杆高度。

观察实践,有效借助工具达到目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同时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时的具体要求,现场还发现了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2.创造竞争的学习环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数学的抽象性让他们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但初中生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教师就应该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现在教的一个班中,学生对于数学不是很热衷,经常是数学作业最后做,或者是做的最慢,但是平时同学之间爱较真。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将学生上数学课进行分组,每次上课就小组及个人表现,练习正确率进行加减分。高分小组作业减少,低分小组作业适当增加,过一段时间调整小组成员。如此活动,适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也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3.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诱发兴趣

(1)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初中数学中的动点问题,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通过繁琐而抽象的语言来讲解,而学生又无法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动态过程,然而通过演示,学生对动态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抽象的文字记忆转化到形象的图文记忆中来。丰富的色彩,形象直观的图形,灵活的变化过程,给学生留下很深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课既轻松又充满了乐趣,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分析有关问题也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在复习与练习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阶段性总结和复习课既要展示知识框架,又要强调重点和难点,还要安排必要的例题分析和大量的练习,教师忙得团团转,还是力不从心,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果利用多媒体复习课件,就可以把以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安排数学竞赛,数学游戏。还可以在章节小结中,把知识框架体现给学生,把需要的图形课前准备好,可以多准备一些练习题在课堂上选用,利用电子笔在电脑上和学生共同分析,用动画化解难点,还可以适当的从网上浏览有关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材方面,强调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发生与发展;在评价方面,强调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凡此种种表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要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过程,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措施,采取有趣、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从逐步“学会”到“会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冯树东.数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育学,2012(04).

[2]孙晓天,史炳星.走进课堂:初中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罗晓玲.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互动.教育革新.2012(07).

编辑 王团兰

生2:观察到旗杆顶端与教学楼顶楼高度一致,可直接在教学楼顶楼往地面放下绳子,则绳子的高度就是旗杆高度。

观察实践,有效借助工具达到目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同时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时的具体要求,现场还发现了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2.创造竞争的学习环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数学的抽象性让他们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但初中生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教师就应该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现在教的一个班中,学生对于数学不是很热衷,经常是数学作业最后做,或者是做的最慢,但是平时同学之间爱较真。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将学生上数学课进行分组,每次上课就小组及个人表现,练习正确率进行加减分。高分小组作业减少,低分小组作业适当增加,过一段时间调整小组成员。如此活动,适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也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3.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诱发兴趣

(1)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初中数学中的动点问题,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通过繁琐而抽象的语言来讲解,而学生又无法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动态过程,然而通过演示,学生对动态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抽象的文字记忆转化到形象的图文记忆中来。丰富的色彩,形象直观的图形,灵活的变化过程,给学生留下很深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课既轻松又充满了乐趣,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分析有关问题也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在复习与练习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阶段性总结和复习课既要展示知识框架,又要强调重点和难点,还要安排必要的例题分析和大量的练习,教师忙得团团转,还是力不从心,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果利用多媒体复习课件,就可以把以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安排数学竞赛,数学游戏。还可以在章节小结中,把知识框架体现给学生,把需要的图形课前准备好,可以多准备一些练习题在课堂上选用,利用电子笔在电脑上和学生共同分析,用动画化解难点,还可以适当的从网上浏览有关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材方面,强调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发生与发展;在评价方面,强调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凡此种种表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要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过程,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措施,采取有趣、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从逐步“学会”到“会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冯树东.数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育学,2012(04).

[2]孙晓天,史炳星.走进课堂:初中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罗晓玲.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互动.教育革新.2012(07).

秸秆三化处理饲喂肉牛效果 篇10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选择40头18月龄利木赞改良肉牛、体重在340~350kg的作为试验材料。从2007年4月1日到6月30日进行对比试验, 随机将40头牛分为试验组、对照组, 每组各20头, 试验组平均体重342.6kg, 对照组平均体重345.8kg, 经t检验, 对照组、试验组体重间差异不显著 (P>0.05) 。对照组每日日粮为精饲料4.0kg (玉米2.5kg、豆饼1.5kg) , 食盐50g, 粗饲料青贮玉米秸秆4.5kg;试验组粗饲料为三化技术处理的秸秆4.5kg, 其它日粮与对照组相同。试验组与对照组饲养管理方式相同, 由专人负责饲喂, 定期称重。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见表1) , 试验组平均日增重达到1.62kg, 比对照组提高11.0%, 经t检验, 差异极显著 (P<0.01) , 秸秆三化处理后饲喂肉牛增重效果显著。每公斤毛牛按市场价格11.20元计算, 对照组头平均消耗日粮成本为11.30元、增重1.46kg, 那么肉牛头平均日增加收入5.05元, 经90d饲养每头平均增加收入454.50元;试验组头平均消耗日粮成本为11.75元、增重1.62kg, 那么肉牛头平均日增加收入6.39元, 经90d饲养每头平均增加收入575.10元。试验组每头效益比对对照组提高26.5%, 经t检验, 差异极显著 (P<0.01) 。

3 小结

a.秸秆三化处理技术在肉牛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效率。鸡西市农区年产农作物秸秆约有15万t, 但利用率较低, 加工技术不高, 有70%被废弃, 并造成环境污染, 实施“三化”处理后, 大部分秸秆用于饲喂牛羊, 既节省了粮食, 又促进了草食家畜的发展。

b.秸秆三化处理技术在肉牛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了肉牛生产档次。三化处理后的秸秆粗蛋白质可提高5%~7%, 饲料适口性好, 肉牛采食量大 (一般可提高10%~20%) , 饲料转化率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化论】相关文章:

”三化“方案05-02

社区三化05-15

工作三化06-08

三化协调05-20

校园三化方案04-20

社区三化建设05-05

三化三铁目标06-03

校园三化建设范文06-03

三化建设交流材料04-14

79三化发展调研04-17

上一篇:数学课堂合作教学下一篇:拆解处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