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课程

2024-05-23

平台课程(精选十篇)

平台课程 篇1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的工程造价专业改革, 走在系部其他专业的前面。该专业首先采用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开发课程的理念, 即从岗位工作任务入手, 通过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情感态度等来确定课程内容。这就必须深度调研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 分析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年~3年后、工作3年~5年后三个阶段所承担的岗位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应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质, 这样才能准确定位课程标准。

工程造价专业的《施工图识读》课程设置, 就是按照上述思路来定位的。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该课程, 所能对应内容的课程是建筑结构、建筑构造与识图等课程, 但这些课程都是来源于本科学科体系, 其内容过于理论化, 学生学习后不知道如何应用。再加上该类课程内容范围广泛, 学习难度大, 其后果就是学生学习效果差, 严重缺乏学习积极性, 而且由于内容枯燥, 任课教师教授难度大, 这就使得教师不愿意教, 学生不愿意学。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我校在土建类专业的工作岗位中找到应用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知识最多的施工图会审工作, 以此工作来命名课程, 这样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就能清楚了解学习目的以及学习后的应用情况, 很大程度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 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建设入手来拉近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施工图识读》课程标准是围绕学生能够看懂施工现场的图纸这一目的来设置, 标准的很大部分是在课堂教学部分, 包括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和考核学生, 这也是课程标准建设的重点内容, 建设思路分为以下几步骤:

第一步:为了更好地模拟施工工作的情境, 更吸引学生, 首先在课堂把教师、学生的角色划定。例如, 教师作为设计方, 学生分为几部分, 一部分作为施工方、另外一部分作为建设方, 能力强的一部分学生作为监理方, 这样设置会使得课堂气氛快速活跃起来。

第二步:把课堂所用的施工图纸分成几部分分给相应的学生, 让各个小组的学生探讨, 教师可以在制图标准、平法识图国标等规范提供支持, 这样学生可以在把握简单内容的同时把较难的部分进行归纳, 以方便下一步表达。

第三步:各部分小组进行归纳讲解, 把简单的内容先讲出来, 教师补充对应的标准法规支持, 而后把不懂的内容提出供大家探讨。在这步中要进行课程标准的考核, 制定对应的考核内容进行分项打分。这步是课堂的核心部分, 学生在这阶段中可以主动学到知识, 而且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第四步:这一步又分两个小步骤, 一是在课堂的结尾, 教师对整个课堂内容进行总结, 把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进行归纳,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修正;二是在课下, 要求各个小组交换任务, 在课后进行重复练习, 并列入考核内容。

这样整个课堂就会跌宕起伏, 能够带动学生去主动学习, 并很大程度地改善课堂氛围, 能够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随着土建类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高职土建类专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也随之快速扩展。为了培养更加符合土建类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 我们需要建设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 尤其是对于专业平台课程《施工图识读》来讲, 该类平台课程标准的建设更是急不可待。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部分课程标准建设情况来看,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授课热情都有大幅度提升, 甚至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所以, 这种课程标准建设思路是比较成功的, 希望该思路能够给同类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纺织平台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 篇2

辛斌杰,林兰天,刘 岩,刘晓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摘要:本文尝试在纺织品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协同创新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思想,结合纺织品平台课程的专业特色,构建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协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评估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对比。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协同创新的理念和思想对纺织平台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纺织平台;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095-3840(xxxx)xx-xxxx-xx

1.前言

现代纺织工业的产业格局演化推动了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已经渗透到诸多纺织类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要围绕产业的需求,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安排要为素质型、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目前国内纺织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趋向于模块化、一体化和多元化,80年代-90年代形成的二级专业密集的格局已经被淘汰,棉纺专业、毛纺专业、麻纺专业等二级专业被“纺织工程”函而盖之,此模式便于实施纺织专业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也更加具有灵活性,更加适合于纺织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多年来以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核心思想,搭建了从纤维到纺织品的系列化纺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纱工艺学、机织学、针织学、非织造布、产业用纺织品、纺织品设计等核心专业基础课。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于2011年开设了全英文示范课程《产业用纺织品》,引领和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除此以外,为提供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设了《纺织品CAD设计》、《针织学设计》等实践教学板块,加深学生对纺织品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本文着重介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构建纺织平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运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内涵,探索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协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并对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k20110901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科专业建设项目(11XK17B)作者简介:辛斌杰(1974—),男,山东潍坊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功能性纺织品开发与数字化纺织技术。E-mail: xinbj@sues.edu.cn.2.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1-2]。在搭建面向纺织工程专业的平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有如下几方面的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

1)教师,知识传授的主体; 2)学生,知识承载的受体;3)课程,知识传递的载体、内容和方式;4)实践,知识运用的外显;5)学校,知识传授的场所;6)产业,知识运用的终端。实现协同创新,就是通过良性的协同创新机制,把这六个创新主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实际情况,将协同创新归纳为六种类型:1)教师与学生协同创新;2)教师与教师协同创新;3)学生与学生协同创新;4)课程与课程协同创新;

5)课程与实践协同创新;6)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创新。

六种协同创新是综合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单纯一种创新无法代替其他的协同创新,孤立地强调一种创新而忽视其他创新,是片面的,无法搭建一个有效地教学体系。每个创新类型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创新类型之间的组合搭配变化很多,可根据课程体系的实际需要而不断调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4]。

3.协同创新的机制

按照协同创新的需要,将创新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建立行之有效的纺织平台课程体系,需要一套协同创新的机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通过六种协同创新模型的合理组合与搭配,建立了相应的协同创新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1)教师与学生协同创新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的决定权在教师个体,教师的创新活动由教师单独完成,学生无法介入教师的创新过程,因此,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协同创新。

笔者在教授《产业用纺织品》全英文示范课程的过程中,提出一种教师与学生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教师在准备教案和选择教材时,以助教的方式引入学生作为教学团队的成员,虽然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没有教师丰富,但学生能够参与课程的组织,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学生在授课后的反馈也能够有效地在教师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这一机制,有效地发挥出来,对课程的兴趣也明显提高。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个体为主,教师的创新能力以个体为单位展开,教师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和协作。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倡教学团队的组织模式,从而提供了一个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平台。以纺织工程的平台课程体系为例,纺纱工艺学的任课教师、机织学的任课教师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任课的教师,组成学科建设团队,在不同的教学板块间进行知识点传递和教学经验交流,把教师在不同课程上获得的创新相互融合,从而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听讲为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而新的教学

模式,提倡小班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不再以听课为主,而是以课堂讨论和自主学习为主,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协同学习的关系,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每个同学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之间协同创新。以非织造布课程为例,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安排组织班级论坛和学术交流,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的同学协同组织一个版块的学习内容,同其它小组的同学交叉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除此以外,还有课程与课程协同创新、课程与实践协同创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创新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通过不同的协同创新组合,实现了创新模式的多样化,也提高了创新元素的能动性。

4.教学效果评估

为了有效评估协同创新模式下,纺织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地组织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和协同创新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校督导组的考核结果;另外一个是学生的问卷评议。校督导按照既定的课堂教学评估指标,采用随机听课的方式进行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评议。学生的问卷评议由教务处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评时召开学生会议,进行动员并指导学生认真填写教学质量评议表,对本学期该班的任课教师进行测评。考评的结果表明采用协同创新模式后,纺织平台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也都较前期有明显提高。

5.总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搭建纺织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从而明显提高了纺织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提出协同创新的内涵和机制,可广泛应用于类似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去。

参考文献:

中学教学课程平台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学教学;网络教学;课程平台

网络技术教学给中学课程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不少生机与活力。为了弥补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后课堂教学的不足,中学教学课程平台应运而生。本文就中学教学课程平台设计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阐述,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中学课程教学平台的功能

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促使其发展的教学活动,是一种集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实现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远程控制等集成应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不足,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第一,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目前,中学课程课堂教学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时间不充足,内容不丰富;一言堂,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网络教学可以弥补以上不足。开展网络教学不受教学学时限制,便于丰富课堂内容。

第二,共享优秀教学成果。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学教学质量,许多中学均推出一批批网络精品课程。目的是整合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资源、一流的教学管理资源于一体,建设示范性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让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经验,被更多高校的教师借鉴,被更多的学生学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对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充分發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可以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4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一个稳定的结构形式即“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载体。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难以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网络教学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旨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带动教学现代化,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实现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远程控制等集成应用,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二、中学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

1.课程说明模块

课程说明模块主要介绍课程性质、课程要求、教学条件等,一般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师资队伍、教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必备的内容。该模块是学生了解该校本课程教学实力与水平的窗口。

2. 课程资源模块

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教材、教案、讲稿、素材库、案例等不同类型教学资源的组合方式应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统一设计,以最佳的组合方式来保证学习者学习任务的完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类型已呈现多样化的形势,其中以评估必须的电子教材、教案讲稿、教学录像和课件的比率较高;其他资源如图片、流媒体、站点资源(如友情连接、搜索引擎)和案例等较少。资源有效利用和持续更新维护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3.学习支持模块

在线学习支持模块是用于支持远程学习的服务系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环境的设计。在线学习支持注重于使用工具(如bbs、QQ、答疑本、blog等)与各教学成员间的交流与交互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评估。在线学习支持模块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一,学习互动系统。可用的互动形式有QQ、blog等。第二,学习评价系统。学习评价通过系统对学习者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评判的活动,主要包括对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考试与作业的评价、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系统的评价等,具体包括试题及习题库、在线考试(自测)系统、作业提交系统与教学效果评估系统等。第三,学习辅助系统。中学网络教学课程平台中学习辅助模块的特点就在于提供了在线帮助、搜索引擎、学习工具包(如笔记本、字典、计算器等)等功能,将平面的课程内容组织为层次状或网状甚至是立体化的教材。

4. 课程管理模块

网络课程管理的好坏关系着课程运行的质量。开放性课程中课程内容的组织、作业的布置、教学信息的公布、资源的上传下载以及交互管理等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

(1)学生管理。网络课程设计应满足社会服务与学生教学两种需要,社会服务系统对于能够进入网络系统的人员开放,不一定需要注册管理。对于通过网络教学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学生必须进行注册管理,只有注册学员才能进入、浏览、使用与完成网络教学的所有内容。

(2)公告牌。公告牌用于发布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信息与学员成绩查询,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必备系统。目前的网络教学课程包括精品课程平台中仅部分课程含有公告牌,用于通知调课等信息,全部缺乏学生成绩查询功能。

(3)网站内容管理。教学网站的内容管理包括模块管理与文章发布管理。优秀的网络课程平台系统可以满足模块层级与模块格式的自动选择。

5. 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包括界面风格、布局、色彩搭配与导航设计。精品课程中的界面主要呈论坛形式、专业教学软件平台与普通的静态或动态页面3种风格。这3种界面在课程建设中各有所长,论坛式界面易于统计网络课程中各文件的访问量以及阅读者对教学内容的意见;教学软件平台能为教师提供现成的课程框架,便于资源的维护管理;普通界面则能根据设计者的意图将课程内容得到最好的展示。如果将3种界面风格综合应用于网络教学的不同模块中,将会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界面布局中切忌网页过长,不宜超过两屏;信息内容要有层次感;网页色彩与内容相适应,背景颜色与前景颜色要协调,做到内容组合合理,并兼顾美观和整洁。

平台课程 篇4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正在进行以精品课程为代表的课程建设, 力图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一流的教材与教学管理特点的具有极强示范性的课程。精品课程是优秀的课程, 它们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以及示范性等等优势, 并且可以利用网络等媒介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 以此来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进度还有课程建设的进步。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 首先要把握的是其中的现代教育思想, 任何精品课程都要具备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及遵循教学的普遍规律, 要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特色, 而且要恰当的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精品课程资源通过利用网络平台等等媒介的高速和高校的优势, 能够解决目前我国各个高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以及分配不均衡这一些教育资源传播和共享的问题, 通过实现高职院校内部和高职院校外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来建设精品教育资源的数字化, 提升各大高职院校的教育实力和教育影响。

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在整合课程资源方面具有很多特点, 一是它们体现了高职院校最具有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精品课程的时代性和教育性主要体现在它们给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的要求。在精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并不是教师们简单地利用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手段来取代黑板和粉笔这些比较传统的教学手段, 而且需要教师们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二是精品课程是在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带领下实现讲课和传播的目的, 教师团队要充分的稳定, 结构要最优的调配, 教学的水准和效果要实现最佳的状态。除了主要的教师团队之外, 还要设置一些辅助性的助教团队, 来保证课程教学的目标的实现和效果的维持, 使精品课程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三是精品课程具有整合各个优势课程资源的优势, 具有高质和原创的特点, 具有科学成熟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的教学不仅满足了任何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实现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良好对接, 还能体现该高职院校的特色, 及时地研究出该院校的优势课程的科研成果。在教材上积极开发精品的教材, 并利用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四是精品课程在教学手段上具有丰富多样性以及针对性。它主要是利用一些高速和高质的网络平台媒介来实现教学的目的, 几乎所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教案以及习题等等都能通过网络来进行整合以及传播, 这样有助于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并且还能促进师生利用网络加强互动和沟通。五是精品课程拥有合理和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来进行维护和管理。拥有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准确的评价机制来进行精品课程的评价和更新。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平台对课程资源整合的途径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吸收了国外高等院校的开发式课程的一些优秀教学理念, 这些精品课程主要是通过网络的平台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这样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进度和课程建设的发展进步, 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广泛传播的目标, 提高课程资源利用和学习的效果。在精品课程的传播过程中, 精品课程能够让学习的对象不断的研究课程内容, 并且交流学习的想法, 达到推广的效果。精品课程在整合课程资源方面有许多特点和作用。

一是精品课程拥有很多开放性的课程资源供学习者学习。精品课程利用了网络的优势, 将课程内容免费的开放给学习者和研究者, 精品课程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申报和评审等评价活动, 而且可以将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式放在教学网站上供学习者学习。将课程资源进行开放的展示, 不仅仅是教学成果的体现, 还是进行课程持续建设和保证课程永久活力的体现。

二是精品课程资源进行了充分而且合理的整合处理。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以及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习题和实验指导这些促进教学的手段这些与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精品课程的网站上体现出来, 各种优质的网络课件甚至是讲课视频都可以在上面找到和学习利用。在课程资源的整合过程中, 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 比如对课程资源的筛选以及申报, 再就是课程资源的评审等等都是在网络上实现的, 这些过程都是为了能够充分的整合课程资源, 实现精品教学课程资源的共享。

三是精品课程资源能够在不断的在进步更新中推动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在长期的课程建设过程中, 由于书本教材的局限性, 很多课程资源没有及时的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精品课程平台是一个高度开放和进步的课程学习平台, 课程资源不仅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还能及时的更新资源, 保持课程资源的进步性和利用价值。

小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平台对课程资源整合的途径分析。高职院校建设精品课程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还能有效的整合精品课程资源, 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窥探——以《公共关系实务》精品课程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03期.

[2]石娜, 石梅香.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平台课程 篇5

课程设计心得

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十五周开始了 为期四周的专业课程设计,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个设计涉及到的知识是很全面的,有机械设计,plc,有我们刚接触到的vgdeveloper编程软件,对于我来说也是个全新的适应过程,这个软件以前从未涉及,慢慢去适应的过程,从软件的打开,到工程的建立,到程序的编写,调试,每个步骤都要自己去尝试,你探索,去调试,前面的计算过程,涉及到的,传动比,模数,齿数,转矩方面的,以前有过涉猎,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计算的过程比较繁琐,还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但是还是可以完成在调试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李老师在旁边陪我们一起调试,发现错误,然后在改正,经过多次的调试,最终看到机器完美的走出一个弧线,心踏实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设计是一个考验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感谢李老师给予的指导,让我们成功的完成了课程设计。

开发资源平台 建设校本精品课程 篇6

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在二十多年的办学中,一直坚持狠抓专业技能教学,特别是近几年,围绕“行动导向”,开展了模块化、项目化、专题化、案例化以及分层、分项式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然而在改革中,学校也碰到了一些严峻的困难:

一方面,教材内容与市场企业的技术规范脱节。市场和企业已更替了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规程、新标准,而教学内容仍然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技能培养与市场的脱节导致了学生就业的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教材内容与学校实训条件脱节。教材的实训内容与学校的实训条件犹如两张皮,实训室的实训设备、实训条件与现有的教材内容千差万别,教材内的实训任务和实训要求无法在实训室内实施,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实训教学之间难以取舍。

这一对矛盾严重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此学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参阅了教育部及部分省市有关精品课程的文件,借鉴了高职高专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校本精品课程”建设的设想。

二、主要目标

学校“校本精品课程”的建设重在“校本”。课程的建设目标不仅能够代表学校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而且必须要融入了本地区应用技术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充分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的一体化课程。

“校本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必须能够有效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通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对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和教学管理进行建设和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向纵深发展。

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校本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点:

1. 独具特色地提出了“校本”概念

第一,“校本”定位准确,精品课程首先是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先行先试,2010年广东省中职学校开展精品课程研究并无先例。学校提出“校本”概念不仅借鉴了高等院校的建设经验,同时又能兼顾地方和学校的环境和条件,做出独具学校教育教学文化的特色。这不仅影响着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也影响着教师的建设热情,从这一点上说,其定位高度适中、难度适中、角度适中,具有独创性。第二,“校本”定位意味着精品课程必须依据地方和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充分调研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水平,充分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充分利用和改进学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和实训设施等等,从这一点上说,学校精品课程将是架通企业技术与学校资源的桥梁,这是一条创新之路。

2. 开创性地由学校自主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平台

纵观各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平台无一不是从企业购进,如此“拿来”固然可行,但学校由一线专业教师组建团队开发平台不仅锻炼了一支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同时使得学校的精品课程更加具有“校本”特色。特别是在精品课程项目设想之初,精品课程“是什么?”“能否建?”“如何建?”等诸多问题困惑着学校管理层和骨干教师们的时候,学校教师开发的网络课程《网络综合布线》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以此为蓝本开发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其设计思路和组织架构也必然具备创新性和引领性。这无疑给学校管理层们和各课程建设团队注入一剂强心剂,因此,学校毅然决定“自创”而非“拿来”。如此,有全国获奖课程作为引领,有资源平台作为依托,有学校教师的开发团队作为技术后盾,精品课程建设进程才得以稳步推进。从这一点上说,自主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平台是学校管理决策上的一个创举。

三、实施过程

1. 学习与培训阶段(2010年2月-2011年4月):设想、考察、培训、规划

此阶段提出建设校本精品课程设想,邀请戴士弘教授作精品课程建设讲座,精品课程建设小组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科技管理学校等地考察。

经过培训与考察,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统一了思想,确立了“校本”的定位,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推进的总体路线:以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校企合作为支撑,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主要任务,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启动与论证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调研、论证、审批、立项

此阶段通过了23门课程的立项申请,决定由学校教师成立团队开发与组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经过调研与论证,制定了学校《“校本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并对参加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出建设内容“四个五”的要求:

教学内容“五”统一:指课程标准、教学材料、教学模式、实训项目、考核标准五个教学文件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统一。

教学资源“五”一体:指理论与实操、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就业岗位与学习学位、学习教室与岗位车间的一体化。

实训环境“五”一致:指企业需求、实训内容、实训设备、技能考核、技术发展五层面保持一致。

师资队伍“五”个“入”:指教师必须学习、引入先进技术、行业标准、操作规程、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教学模式。

3. 建设与研究阶段(2011年7月-2012年9月):调研、分析、建设

各建设小组根据建设计划,通过教师与工程师合作开发相结合、项目化管理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等的渠道,开展技术调研、讨论规程、分析提炼、训练技能、编写教材等建设工作。

例如,《汽车维护》校本精品课程对汽车维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要求、汽车维护(二级保养)综合作业、汽车维护(二级保养)作业项目及汽车维护企业习惯用语等四个方面调研,组织召开了由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和本课程建设小组成员参加的本课程建设论证会,制定了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教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建设融为一体的课程建设方案。

学校也加大了力度对校本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和管理。此阶段,自主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平台并投入使用,召开了大大小小的培训会、交流会、检查会、汇报会、工作会等不下十次,多次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参加指导。此外精品课程也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于每次教研组会议上实时指导、交流、反馈、检查建设情况。学校还制定了“校本精品课程”相关管理制度、指引和系列精品课程标准文案。

4. 试验与调整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月)

各课程组将初步建立的校本精品课程投入教学试验,对本课程的实施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进行试验研究,并根据试验情况予以调整。

5. 修改与完善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各课程组修改与完善建设内容,收集与整理建设材料、规范管理教学资源。

6. 总结与验收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

此阶段,各课程整理与制作评审资料,学校精品课程领导小组制定了验收评审标准,从课程团队、教学文件、教学条件和教学实施四个方面,通过材料审查、示范教学、汇报演示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对精品课程进行验收评审。为展示建设成果,起到交流与辐射作用,学校还邀请职教界和企业界专家参与,召开了“校本精品课程”汇报总结会。

四、实施条件

1. 组织保障

精品课程建设以备课小组为基础,组成校和教研组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

(1)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校中层领导和专业部部长担任组员,另特聘教育界专家和各专业的1~2名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组员。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其职责是负责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审批、过程管理、评审验收等工作。

(2)各教研组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教研组长、专业方向带头人和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教研组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申报、指导和实施等工作。

2. 经费保障

对于每个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校投入经费4~5万元,于建设期内每学年按比例投入。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参考资料、教学辅助材料的购买,进行与本课程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调研以及对外合作费用等。

3. 制度保障

(1)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陆续出台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各年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文档,引领、指导并保障各课程顺利开展建设研究。

(2)学校于每学期末组织建设进度检查和阶段评审,推进各课程按照计划落实建设研究。

4. 其他保障

学校在总体教学环境建设上,优先保障精品课程建设所需购置的硬件设备等。对于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及参与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聘任、评先评优及晋升工资级别时给予优先考虑。

五、实施成果

1. 本项目共申报立项了23门校本精品课程,其中22门课程于2013年7月通过了验收。各课程制定了实施性课程标准,完善和丰富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平台、教学视频、习题试题、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自主研发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环境,汇集、展示和共享了海量优质教学资源,部分课程更基于此平台实现了人机交互、师生互动的自主性、远程性数字化教学模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学校教师多次说课比赛、技能比赛获省、全国获奖,其中,精品课程参与建设的教师近年来在全国获奖的就有9人次。

4. 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改造和完善了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共8间,如自控实训室、发动机实训室、电工技术实训室、汽车保养实训室、制冷技术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物流配送实训室和印刷专业实训室等。

5. 开发了一批特色教材。在建设中,各精品课程落实了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方法,行业规范和企业文化,开发和编写了一批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在与兄弟学校交流中,学校的校本教材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和好评,也得到了出版界的关注和认可,目前已与人民大学出版社达成出版意向的精品课程教材有17本。

6. 学生培养卓有成效,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近两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专业对口率和稳定率每年不断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达95%,其中有218位优秀毕业生受到企业高度评价和奖励,成为企业骨干力量。培养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项目和获奖人数在全省居于领先位置,近三年在国赛中获奖的项目就有18项。尤为值得庆贺的是:学校2012届计算机应用毕业生、同时也是学校留校教师叶志伟,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综合布线项目(该项目为精品课程建设课程)亚洲预选赛获得特等奖,并且创下了该赛事的2013世界记录。这是迄今为止学校师生获得的最高荣誉。

7. 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许多兄弟学校慕名前来参观、交流,或者邀请学校领导前往讲学。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学校校长受邀赴广州、佛山、东莞、湛江、清远等地市教育局、职业学校做“精品课程”专题讲座达10余次,另外兄弟学校来访就精品课程专题进行交流达到20余次。

8. 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邀请了珠海泰坦科技等十余家当地知名企业的技术专家参加精品课程的论证会、评审会、汇报会等,指导课程的建设。各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依据企业调研的资料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将企业文化和职业标准引入课程,实现校企深度的融合。

六、体会与思考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能“走多远”、“走多好”取决于学校领导意识的高度和举措的深度。

1. 广闻博记,把握职教发展新脉动

“内涵质量、课程建设”,这是(下转第119页)(上接第81页)中职学校发展的永恒课题,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育技术的进步,不同时代的课程建设必有不同的内涵。作为学校发展掌舵者的学校领导必须要广闻博记、广征博览,才能把握职教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紧扣新时期“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职教改革新主题,着力促进校企深度融合,通过对企业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的调研,将职业技能标准引入课程,使得学校课程建设更富时代内涵。

2. 高瞻远瞩,抢占职教竞争制高点

2010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唱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强音之后,职业教育迎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春天,各地职业学校风风火火争先改革、争创优势。然而,职业学校如何在这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做出特色与典范,这需要学校领导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思路提出之时虽有高职院校的先行先试,但在同类中职学校却未有先例,改革之初困难与疑惑重重,如果没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何来今日的丰硕成果与社会效应?

3. 推陈出新,引领职教改革新浪潮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着眼点,课程建设永无止境。然而职教改革潮起潮落,课程建设有高潮也有低谷,特别是在教师们工作压力巨大、个别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之时,学校领导如何勇立潮头、推波助澜,考验着学校领导推陈出新、“老菜新做”的智慧与决心。学校“精品课程”的提出无疑是一个激奋人心的口号,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新浪潮。

4. 脚踏实地,激发职教改革源动力

教师永远是课程改革的源动力。学校领导在改革推进之时,不仅要掌控前行方向和搭建顶层架构,而且还要脚踏实地、准确定位,才能激发教师的教改热情。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提出“校本”概念、切合教师内在教学需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和激励,从而调动了精品课程改革的源动力,这是精品课程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

平台课程 篇7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尝试利用一个教学APP及其背后的平台构建一个课程空间,并实验了几种可能的应用情境下课程平台对于课程的支持。在这里笔者先回顾一下前三期文章中的几次实验的情况。

第一次的实验是测试我们对于平台化课程进入学校初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迅速掌握平台的功能,并进行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课程设计上,用一种“技术前导课”的形式,在平台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活动,让学生进行平台功能的体验与实践,整堂课设计成一个3D打印的体验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平台的使用。第二次的实验是在学生分组后,将通用技术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放在平台上进行尝试,并测试了利用“暂停技术”进行活动控制的可能。这两次实验还检验了“爱学爱课平台”在教师准备课程的场景下的易用性以及问题。

第三次实验进行了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对课程平台未来推广的可能性的一个验证,即探索由教师在课程平台上“课程建设教师设计的课程模版”中简单设计自己的课程并进行实施的可能性。

经过前三次教育应用实验后,我们发现对于日常课堂中的小组活动,学校范围内的活动类课程,“爱学爱课平台”都能够支持。但对于学校量级的活动支持与实施的过程如何开展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因此,在2015年暑假前,我们在此平台上设计了一次全校范围可参与的暑期科技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

“爱学爱课平台”的再探索

1.实验目标

(1)全校(480名学生,15个教学班)参与平台活动,平台对于学校整体活动给予支持。

(2)开发与建设全校性活动的要点与实施策略。

(3)以亲子展开的第三级课程活动的实施情况。

(4)以平台为基础的活动的统计。

(5)在极少量培训/干预的情况下,全校学生使用情况(软件的上手容易度等)。

2.人员、器材与设备的准备

这次活动设计是以学生为核心展开的科技亲子课程活动,家长也会深度参与,设备都是由学生家庭自行解决,因此对于平台的兼容性也提出了要求。

3.其他情况

(1)学情:九条小学全体学生没有经历过整体的亲子活动。

(2)设计人:武健。

(3)实施人:九条小学科技处。

(4)本次活动是假期中的亲子活动,是教育性活动,无活动录像的视频。活动重点在于学生活动分析、统计与评价,活动的过程将全程由“爱学爱课平台”进行记录。

实验过程

1.课程/活动设计

活动总体结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共计四个活动:一类是科学调查活动,其中一年级是家庭用水、二年级是降雨和气温、三至五年级是废弃物再利用的调查活动;二类是走进博物馆亲子活动,如上页图所示。以下我们将针对其中的几项活动进行详细阐述。

(1)一年级家庭用水调查(如表1)。

(2)二年级降水和气温研究(如表2)。

(3)走进博物馆亲子互动(如下页表3)。

(4)对课程/活动设计教师的反思与体会。

教师在活动前可以比较方便地完成课程的设计,学生活动中只要按设计执行就可以完成一次有意义的游学活动,移动的学习场景是这一类课程APP非常好的一个应用。对比网页型的课程平台,结合网页、APP的课程平台进步明显,教师的兴趣也很大。但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如整个活动中最费时间的是搜集相关图片,其实在相关资料齐全的前提下,20~30分钟便可完成一课的建设。

本次活动整体状态较理想。

2.课程实施

(1)第一阶段:暑假前布置任务。

主要活动:17月15日放假前利用学校纸质作业布置任务,主要内容是在通知中给出链接。没有进一步进行使用宣传,也没有强行要求学生家长必须参加,有兴趣的家长自行按照链接中的提示下载了手机APP(包括苹果、安卓),自行与学生共同学习使用平台。2利用学校暑假通知,把可以使用平台,也可以使用纸质内容的通知发下去。3没有进行其他方面的宣传。

(2)第二阶段:暑假中实施。

假期中一部分学生开始按要求做任务,假期中使用人数逐渐递增,原设想应当是假期后期使用量增加,但与预想状态不太一致:1其中全体都可以参加的走博活动261人次,实际参与活动人数约20人。2一年级活动,参与80人次,实际参与活动人数约10人,完全完成3人。3二年级活动,记录111人次,实际参与活动人数9~14人,完全完成8人。其中此部分试验还有家长参与。共8位家长参与了最后的评价活动,同时全部完成任务的学生也源自这8个家庭。这方面需要得到关注,因为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是亲子活动很重要的特点。4三至六年级活动,记录117人次,实际参与活动约15人。

(3)第三阶段:暑假后反思与汇总。

系统提供了可视化图形的统计工具,很方便教师了解情况,但是却没有提供统计数据导出的功能,教师在做总结时,不得不根据完成作业的情况在平台中手工统计。

平台的学生用户体系中,只有学生的用户名,无法归类到班级,这样无法完成教师需要的评价功能,将平台的活动体系与现有评价流程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必须要考虑实现的问题。

本次教育实验问题与意见总述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收获了一些相对重要的体会,现分享如下。

(1)评价有不同层次,包括:课程评价、活动评价和针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其中,学习评价是第一位的。其他评价根据轻重缓急依次完成。在本次活动中,评价基本无法与现有评价体系连接,此类平台在设计用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满足当前学校评价体系的用户系统要求。

(2)当前“爱学爱课平台”提供的统计功能,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很有用处,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但统计功能中还无法辨别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这就导致对于针对全校的活动结束后的学习统计与评价仍是非常困难的。所列的统计表不是教师需要的统计表,基本上用处不大。

(3)在面对全校的活动中,不同层级的教师有不同的需要。其中不同身份有:课程开发者需要观察实施情况、课程管理与主持者需要管理功能、班主任需要了解本班情况、普通教师需要了解活动情况……对于多位教师共同参与学校课程有一定需要。这是在同一项活动中引入更多教师共同指导与参与时非常需要的功能。

(4)有展示性要求:活动要逐步达到“学生学得到,家长看得到,社会听得到”的层级。需要有观察者参与其中,未来期待有教学专家能够共同参与活动。从二年级的试验来看,凡家长参与活动的,学生一定会顺利完成任务。此项未来推广需要进一步注意。

(5)学生王志刚和王志蘷是双胞胎,家长信息一样。这样的用户如何登录控制?

(6)在系统中需要安排观察者的身份,在活动过程中完全作为旁观者,对于观察者不需要很强的用户管理,这样会导致观察者无法快速登录到平台。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们基本验证了利用一个教学APP及其背后的平台构建一个课程空间,支持活动类课程,特别是科技类综合实践课程的可能性、易用性及可推广性。当然,在平台具有的功能以及所需要的用户体验度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并加以完善。

当前讨论的层面,还是集中在了课程的准备、设计,课程的实施以及评价上,基本对象是教师、学生、家长以及课程观察者,这对于课程的建设以及发展还只是初级阶段,后面我们还必须面对学校层面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领导力建设以及课程在学校内、校际间、区域内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营机制等重大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课程改革所必须面对并要回答的问题。

平台课程 篇8

●引领大胆变革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是智慧碰撞、共同提高的教研形式, 也是学校教研活动中一项最为频繁且主要的活动。这一工作大家都在做, 我们学校从集体备课的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许多尝试和变革, 试图找到集体备课的“最佳途径”。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改革阶段。

第一阶段: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疏通教案

每次集体备课由一位骨干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 提前设计好教案, 印发给大家。备课时, 中心发言人谈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步步疏通教案、修改教案。这样的集体备课对新教师启发和带动很大, 但实践下来也有一些弊端, 如会导致一些老师过于依赖集体备课, 上课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化的解读。基于此, 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探索。

第二阶段:抓住“两个基本点”——切中要害

在实践中, 大家认识到, 备课时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和把握是最为首要和关键的, 至于具体的教学流程, 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所以, 我们决定要把集体备课的时间用在“刀口上”, 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阐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尤其关注重难点的突破, 以及次选准语言训练点。

(1) 正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

我们倡导对文本要细读, 一般要求从三个角度, 一步一步展开研读, 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 教师作为一般读者去阅读并解读, 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等;第二步,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以他们的视角重新研读课文, 以他们的视角, 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 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 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策略。

(2) 选准训练点, 设计有效训练。

正确解读文本后, 就要根据教材内容, 挖掘教材中的训练元素, 选准训练点, 精心设计有效的训练活动。训练点的确立是优化语言文字训练中十分重要的工作。训练点的确立一般以文章思想为主线为准绳, 根据“大纲”有关年级训练的规定和单元重点训练要求确立训练着眼点, 根据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确立训练的侧重点, 确立训练的突破点。

这样的集体备课, 一方面, 有效地借助集体的智慧, 对教材解读作深度探讨, 保证了教材把握的准确性, 提升了广大教师正确解读把握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 又杜绝了有些教师的过分依赖心理, 能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前提下, 根据自身风格和本班学生实际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流程, 使各班出现了“百花齐放”又“万变不离其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

第三阶段:直观展示备课成果——实战演习

为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益, 我们还大胆尝试, 启动了从行为跟进到智慧历练的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之后直接安排教师执教研讨课, 借助整个学科组成员的团队力量和集体智慧, 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时集中精力打磨锤炼一篇课文的教学, 进行行为跟进式的滚动式课堂教学研究;有时请不同的老师执教同一篇课文, 进行“同课异构”式的教学研究。每次都有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 不管是课堂教学也好, 还是课后评议也好, 都必须围绕这个既定的研究主题进行。这样, 改变了原先活动目标不够明确, 活动过程缺乏主线的随意状态, 使每次活动显得更有内涵、更有实效。这种校本教研活动已推行了六个学期, 通过一次一次的听课评议, 一次一次的教案修改, 让集体备课融入了“实战演习”, 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 也使学科组内积极要求上进的一批青年教师得以快速地成长并成熟起来。老师们都说, 这样的校本研修活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群体策划中, 我们的课堂越来越精彩。

此外, 我们还成立了特级教师研究工作室, 引导教师走进名师课堂, 学习名师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探究名师们精湛的教艺, 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打造领军人物的本真课堂

“本真课堂”是实践的“本”和理论的“真”的和谐统一。“本真课堂研讨活动”可以说是我们学校的独创。由“星辰教育集团”所属的实小、星辰、星韵三校业务能力过硬的骨干教师 (即被称之为专业发展第一平台、第二平台的教师) 群体, 构成“本真课堂研讨”的主力军。“本真课堂”立足于教师自身风格, 做到三个回归, 即回归文本, 回归生活, 回归学生需求, 体现教师的理性、情性和个性。

每学期, 学校组织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分别进行“本真课堂”的研讨活动, 由专业发展第一平台的教师执教研究课, 从教材的解读到课堂的呈现, 独立进行, 展示个体智慧, 彰显个人教学特色。全体平台教师参与听课研讨, 直抒己见, 相互碰撞, 有时未必要达成共识, 可以保留个人观点。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打磨、锤炼, 促使大家一次又一次地触摸、品味“本真”的要义。不管是上课形式上的“本真”也好, 还是上课内涵上的“本真”也罢, 抑或课后敢说真话的“本真”评议。总之, 在实践的过程中, 大家感觉我们的课堂, 确实越来越近地走向“本真”了, 并且, 这块“本真”的磨刀石, 把我们的思想磨砺得越来越深刻和锐利。使“本真课堂”成为学术研究的磁场, 打造领军人物的舞台。

当然, 如何充分体现本真课堂“真实、朴实、扎实、合理、高效”的教学思想, 印证“以人为本、以人为真”的核心理念, 还需要教师对“本真”意义的新认识、新思考和新实践, 我们也将在本真之路上不断地探寻。

●实现智慧历练的“三校联动”

与“本真课堂”遥相呼应的还有实小、星辰、星韵的“三校联动”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与前者不同的是, “本真课堂”展示个体智慧, “三校联动”呈现集体智慧。由三校学科精英组成研讨小组, 从研究主题的确定、教材的选择、解读到教学设计, 均由研讨小组成员共同对执教课堂进行把脉、策划、研究、优化, 呈现的课堂集中三校智慧, 代表学校对学科教学的要求、观点、声音。每次活动是星辰教育集团学科教学高质量的示范课, 而不是研究课。这样联动式的校本研修活动, 引领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上达到高效率,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 给每位老师提供了学习平台、成长舞台、发展机会, 营造集团教师互学、互比、互动的研修氛围。

从实践来看, 这样的联合教学研讨活动, 引领全体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 明确学科本质, 把握学科相关要求, 有效地提升了学校课堂教学整体水平。

●关注常态教学的常规调研

本真课堂和三校联合教研活动, 针对的是部分骨干、精英教师, 呈现的是一种公开教学状态。面对面广量大的全体教师的常态教学, 我们学校又该做些什么呢?为了抓好常态教学, 促进学科规范的落实, 引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常规调研是我们的又一举措。

所谓常规调研, 就是由学校临时组成调研小组, 当天抽签确定调研教师, 对其课堂、备课、作业等情况进行综合检查, 作出评价。这样的常规调研机制, 特点是不定期、不通知、高频率、高梯度、全覆盖、全评价, 有效促进每一个教师关注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 由此, 提高了常态教学质量, 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研究状态。这一机制的实施, 有力地促使老师们平时多研讨、多交流, 让办公室的教学研讨成为一种常态。从多年的常规调研我们发现, 老师们在事先毫不知晓的情况下, 大多能做到课前准备充分, 教学目标明确, 教材把握到位, 教学中既体现了学科组集体备课的智慧, 又凸现了个人灵动的教学风格及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效果较好。

信号类课程的虚拟实验平台设计 篇9

关键词:信号类课程,虚拟实验,MATLAB,Web

1 引言

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目前, 实验教学面临很多问题, 比如高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实验设备, 而且硬件仪器操作复杂易于损坏需要维护更新, 实验内容简单且可供选择的数量较少, 同时受到学校教学时数的限制, 致使实验教学的要求很难完全达到。为了解决在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许多高校教师不断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 建立软件仿真实验系统, 拓宽实验教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2,3,4]。

以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为代表的信号类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推导繁琐, 以致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原理模糊不清, 感觉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距甚远, 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5]。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号类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克服实验内容的限制及实验设备的不足, 笔者设计了一个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就能让学生完成信号类课程实验的虚拟平台。该实验平台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环境, 通过网络进行实验操作, 不仅可以辅助学生进行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 还有效解决了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短缺的问题, 补充和完善了信号类课程的实验教学。

2 开发工具简介

MATLAB作为一套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数学软件, 集计算、数据可视化和程序设计于一体。Matlab Web Server是MATLAB软件具有网络计算功能的重要工具包之一, 利用它可以建立远程仿真系统, 避免安装MATLAB软件, 能够随时随地的利用Internet方便快捷的进行远程仿真实验, 给实验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Matlab Web Server的核心是可执行程序matweb.exe, 它负责解释客户机通过html页面发送的请求, 转换为运行MATLAB应用程序所需要的参数;接着启动MATLAB进程, 并将参数传递给应用程序进行计算;计算完毕, MATLAB程序还负责将计算结果以html页面的方式, 通过matweb.exe输出给客户端的浏览器并显示出来[6]。根据matweb.exe的工作过程, 只要设计好输入、输出页面和MATLAB的应用程序就可以进行仿真实验。

信号类课程的虚拟实验平台采用Dreamwerver CS5进行输入输出页面的设计。Dreamwerver CS5是Adobe公司推出的网页设计制作软件, 是一款集网页制作和网站管理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 利用它可以方便地制作出跨越平台限制、跨越浏览器限制的充满动感的网页[7]。

3 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

3.1 虚拟实验平台的内容设计

信号类课程的虚拟实验平台是以信号与系统为基础, 同时涵盖了数字信号处理的相关内容。由于信号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广泛, 实验平台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围绕信号分析、系统分析和综合应用三个方面设计实验内容。每个方面设计若干个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又有若干个实验构成, 层次清晰、简单明了。结合我院选用的信号类课程的教材, 信号分析设计了五个子系统, 分别是:连续信号的时域分析 (信号的平移、反褶、尺度变换以及两个信号的相加与相乘运算) 、连续信号的频域分析 (吉布斯现象、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图) 、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 (序列的平移、反褶、尺度变换以及两个序列的相加与相乘运算) 、离散信号的频域分析 (序列的傅里叶变换及离散傅里叶变换) 、信号的采样与恢复;系统分析也设计了五个子系统, 分别是: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及s域分析,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和z域分析;综合应用设计了五个子系统, 分别是:无限脉冲响应 (IIR) 滤波器、有限脉冲响应 (FIR) 数字滤波器、语音加密器、语音合成系统和双音多频 (DTMF) 拨号音编解码系统。

3.2 虚拟实验平台的界面设计

虚拟实验平台的界面采用多级嵌套的形式, 自上而下进行设计。先设计平台的主界面, 再设计子系统的界面, 最后设计具体的实验界面。当所有界面都设计完成, 还需要将它们有序地链接在一起以方便学生做实验时使用。由于实验平台是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平台, 所有的界面均是网页形式, 实验结果也以网页的形式进行显示。如图1所示是设计好的实验平台主界面。

在实验平台的主界面上以分块、列表的形式显示其构成。点击列表中的名称即可进入对应的实验系统。比如点击“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 就会弹出相应的页面, 如图2所示。在实验系统的页面上包含所要操作实验的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

4 具体的实验演示

下面以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和双音多频 (DTMF) 拨号音编解码系统为例, 演示实验平台的使用方法。

4.1 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

离散信号是指在时间上依次出现的数值序列, 常用波形表示。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主要是关于离散信号的表示方法及基本运算, 包括信号的平移、反转、尺度变换等基本变换和两个信号的加减和乘法运算。为此, 我们设计了三个具体的实验, 分别是:序列的相加与相乘、序列的平移与反褶、序列的尺度变换。在图2所示的页面上点击相应实验的“单击进入”即可出现具体的实验页面, 如图3所示是“离散信号的尺度变换”实验页面。假设离散信号, 在页面上输入信号的频率ω及抽取或插入的数值a, 当a>1时f (n) 压缩, 当a<1时f (n) 扩展。若频率ω输入10, a输入3, 点击“运行”得到如图4所示的波形, 该波形验证了离散信号的尺度变换。

4.2 双音多频 (DTMF) 拨号音编解码系统

一个双音多频 (DTMF) 电话机可以对16个按键进行编码, 每个编码均是两个单频正弦信号之和, 这两个单频正弦信号分别来自两个频率组即低频组和高频组, 它们与每个按键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8]。在虚拟实验平台中设计的DTMF拨号音编解码系统只设计了12个按键, 舍去了表1中最右边A、B、C、D四个字母, 即高频组变为三个频率组成, 低频组不变。数字DTMF接收机通过接收的双音信号的频谱, 再现每个按键所对应的两个频率, 从而确认被发送的电话号码。

DTMF信号的编码采用查表的方式模拟产生两个不同频率的正弦波, 解码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 (FFT) 计算N点频率处的频谱值, 然后估算出所拨的电话号码。在进行实验操作时, 先在主界面上点击“DTMF拨号音编解码系统”弹出如图5所示的实验页面, 然后在该页面上输入四位电话号码, 接着点击“运行”即可在输出页面上显示电话号码及其频域波形, 如图6所示。

5 结论

利用仿真软件开发的信号类课程的虚拟实验平台是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 它打破了学生学习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形成了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校园网络的作用, 进一步将电子化、信息化的校园建设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为进行网络化、个性化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实验平台内容全面, 可以直接用于实验教学, 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在实验界面上输入不同的参数即可观察产生的相应图形, 将抽象的原理进行形象地解释,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平台还可以辅助课堂教学, 教师将实验程序从系统中取出, 在讲授具体的概念或原理时对其进行实时仿真, 有助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达到了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新盛.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仿真实验[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09, 16 (4) :52-56.

[2]黄琴, 熊大红.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虚拟实验系统设计[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0, (12) :186-188.

[3]胡永生, 谭业武.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J].山西电子技术, 2012, (1) :92-94.

[4]陈真, 王延江.面向Web的信号与系统课程多媒体交互系统开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21) :7-8.

[5]张学敏, 吕晓丽.信号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教育, 2014, (27) :181-183.

[6]何强, 何英.MATLAB扩展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7]唯美科技工作室编著.完全实例自学Dreamweaver CS5+ASP+Access动态网页制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平台课程 篇10

关键词:Moodle平台,虚拟课程,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在教育方面, 国家也随时代的变化要求学生可以实现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因此, 学校要想落实国家的号召, 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 对于Moodle平台下的虚拟课程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Moodle平台的设计理念

Moodle平台, 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 由一位澳大利亚教师开发, 在2002年8月20日首次推出Moodle1.0, 它是是用来辅助建设Internet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Moodle平台一经推出便得到迅速推广, 在大学、中学、小学, 甚至是私人公司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Moodle平台主要着重点在于利用简单的操作界面以及网络环境, 能够迅速给教师提供课程管理以及教学活动, 利用这种方式将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 扩大学校教育的覆盖面积。学生的学习地点和时间可以不固定, 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学习。与此同时, Moodle平台还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软件,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其进行二次开发, 用户也可以交换彼此的资源。Moodle平台允许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共同思考问题答案, 从这个过程中促使学习的双方扩展新的知识或者概念, 以互相讨论的形式, 激发脑动力, 使得师生形成共识以及探索出问题的本质。

二、研究Moodle平台下虚拟课程的原则

(一) 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网络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和特点表明, 进行网络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 都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但是虚拟课程更加强调非物理特征, 也就是学习氛围。在虚拟学习环境中互助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环境的建立, 学习者成为学习集体的一员, 在这里学习者可以讨论、批判各种观点、假说, 辩论同一个话题。这样学习者的想法、观点就可以得到分享或者纠正, 用这种方式避免传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师生、生生缺少交流的情况。

(二) 致力于以学习者为中心

虚拟网络学习的环境开发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使用Moodle平台制定学习计划, 在实际教学时间内, 适当加入教学信息资源或者活动, 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提供方便,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一方面, 在虚拟网络学习的环境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调整学习步骤,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讨论。调查显示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兴趣、积极性有所提高。

(三) 加强环境的约束力

由于虚拟网络学习环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环境, 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是实体分离的, 这种虚拟环境使师生之间约束力消失, 学习者自身的约束力成为制约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因此, 增强网络学习环境的约束力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Moodle平台允许管理员批量添加用户, 并附加用户活动学习日志功能, 教师可以从日志上查询每个学生的行为情况, 这样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独白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活动, 从侧面增加对学生的约束力。Moodle平台还允许在每个教学时期添加活动,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例如, 导入SCORM教材, 明确课程组织结构, 在Moodle平台中学习者的作业在网络上公开、讨论公开,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三、基于Moodle平台下虚拟课程的构建

(一) 面向对象的设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 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每个学习者得到重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同样处于重要位置, 不仅这些, 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等教学环境。第一, 设置教学情景。教师抓住当前热点, 设置情景, 提出“虚拟购买手机”的话题, 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 教师通过Moodle平台中存有的资源或者活动, 实际进行表演, 为学习者提供参考, 将学生带入虚拟购买的情境中。第二, 设置任务, 兼顾全体学生。使用Moodle平台将知识点分割成不同任务, 让学生就某个任务进行交流, 帮助学生找到着手点, 获得学习方向。例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并将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 学习者进行自主设计, 教师利用Moodle平台实现任务分配, 或者利用讨论区设置个性化任务。第三, 聚焦生活,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 学习者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学习, 还要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一些真实事件。通过Moodle平台提供相关网站, 创建与社会实时有关的谈论组、聊天室, 便于学习者进行交流、分享学习资源。

(二) 学习过程的设计

Moodle平台的设计理念的基础是社会构建主义, 将学习理解为社会化活动, 在团体中各有所长、互相帮助, 利用一定工具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逐步提高团体中成员的知识水平。学习活动以合作、沟通、对话、分享等形式进行,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以开放形式进行, 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虚拟网络教学环境中, 师生合作打破教室屏障, 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自主学习, 使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 主动参与, 担负学习责任。例如, 在Moodle平台中, 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组, 可以是5~6个人一组, 进入讨论区交流, 在小组内讨论。

四、结束语

Moodle平台以其界面清晰、结构合理、功能全面等优点, 通过二次开发以及构建为虚拟网络学习、知识共享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形成有效的互动以及自主学习, 更加显现网络学习的优点, 促进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参考文献

[1]常婷婷.基于Moodle平台的小学英语泛在学习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2]郑薇薇.基于Moodle平台的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3]牟智佳.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职业精神内涵下一篇:技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