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课程体系打造高职学生成才的平台

2022-09-12

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体系建设, 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变革, 提高教学质量, 这些手段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式。院校务必要紧紧围绕所指定的培养目标,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的变更, 通过不断的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建设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 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符合时代的需求, 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为帮助学生成才就业提供助力。

一、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当下我们的许多高职院校, 课程设置比较随意, 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关注度不够, 课程体系创新开展的热情不高, 严重的制约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鉴于这种情况, 很有必要进行课程体系的创新。

(一) 对“学历本位课程观”的反思要求创新课程体系

由于高职教育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以及经验不足, 高职院校的课程基本上是以学历为本位, 即按照“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体系模式的构建。然后学生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地完善各个学科, 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上面, 针对性不强。结果不可避免的造成课程时效性不强, 而且学生实践操作的课程少之又少技能培养效果也不好。教学时数的比例和教育部提出的理论和实践应达到6:4和5:5的比例也不符合。

(二)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需要创新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决定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 持续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一系列的知识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岗位群的出现, 为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人才的岗位适应性, 人才的专业化趋势明显, 对人才的需求水平提高。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建设和完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重要的是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 才能为区域经济和针对当地对技术专业的需求, 通过整合, 适应, 设计对目前的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改进, 使其符合学生, 学校和社会需求, 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和办学理念。并及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调整课程设置, 将最新的知识创新成果带到课程中,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二、当前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依据应该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来实施的, 课程体系建设要密切重视和实际应用的关系, 配合尽可能多的实践环节。尤其重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和能力并举;以此不断的强化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避免职业院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的窘迫局面, 促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一) 实现课程结构从专业化和统一化向综合化、多样化和块化转变

目前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理念到实践练习都应该进行变革,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专业化以及统一性。专业化的学习使得学生的视觉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 很难有新的突破;更会引起人才培养的单一性, 难以达到因材施教, 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实施更全面和模块化课程, 改变专业教育改变为适应性教育。相关学科整合, 适当的学科课程的优势可以克服原课程学分制的弊端, 有助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有助于适应激增的知识, 课程模块化实现了课程结构的柔性。可见, 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架构, 也满足了个性化课程的要求。

(二) 实现从注重技术技能训练向注重实践智慧培养的转变

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仅仅满足于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是不行的,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合理使用技术在当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高职课程建设应顺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注重学生技术伦理的形成, 重视培养品格, 美德, 注重形式的实践智慧, 其目的应该是从看重技术技能训练向实践智慧的培养转变, 注重结合技能训练和道德培养,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规范的应用社会技术原则, 用科技造福全人类。独立思考是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 这要求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诸如减少教师的授课时间, 给高职院校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 在教学配套设施上也要尽可能的配置完善如图书馆, 实践基地设施建设。此外也要注意人格品质塑造, 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 更要注重人格的完善。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职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出发点, 针对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 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基准条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鉴于此,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高职院校设置新的课程要对内容进行科学的社会调查和预测, 尽可能地使得课程反映了社会实践的需要, 更要强调课程设置紧密贴合行业和企业的具体需求, 可以反映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需求。考虑到由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行业的专业标准, 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为将来从事相关职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职业教育经验, 保持与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密切联系, 定期邀请一些社会部门 (包括企业) 直接参与学校课程设置, 了解行业的具体需求, 使学校课程具有很强的企业背景, 力争教学内容设置始终是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

(二)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

坚持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强调应用性的课程内容,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 打破学科界限, 使内容组织服从解决专业领域问题;强调实践教学模式, 在高职教育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占比率, 使学生有机会结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增强职业适应性。

(三) 以课程体系特色建设为方向的原则

课程主体的设置特色是依托当地区域经济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结合区域经济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 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存的基础, 高职教育依托区域经济, 建立高校和本地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 在具体教学环节和学生的技能培训上依据企业生产和服务工作的具体需求而设,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特点。

(四) 以课程内容的整合为策略的原则

大量事实证明, 单一的课程主体不能产生一个总的共同适应模式。鉴于此, 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当代国际课程, 走向融合的趋势, 广泛吸收各种课程, 以符合实际需要为标准, 以产生各种模式兼具的选择和组合, 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具备强大兼容性, 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整合策略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课程观, 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有机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类型, 是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五) 以开放的课程设置为手段的原则

公开开放的课程优势在于课程自身的弹性和灵活性, 这种调节机制可以依据职业院校所在地区的具体社会经济情况和对人才特殊的需求快速的有所反应, 积极灵活的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进行筛选改进, 使其能和当地的具体需求吻合, 依据需求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

四、结语

大量的实际现象表明, 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单方面因素建设就可以产生效果的易事, 它是一个牵涉到很多因素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更新调整, 更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改进, 考试的模式改进, 以及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有效的相关措施配合, 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多种方法从多个方面着手共同努力来进行面向就业的课程建设。

摘要: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教育的主要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关系的是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预期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国外的高职院校在课程的实用性和模式设置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 我国的高职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结合实际, 面向就业为目标, 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国权.公共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构想[J].教育评论, 2000 (05) .

[2] 包骥.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才智, 2014 (29) .

[3] 杨若凡.面向高新技术的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构想[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05 (04) .

上一篇:综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分析下一篇:平果县番茄高效栽培技术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