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精神内涵

2024-05-23

职业精神内涵(精选十篇)

职业精神内涵 篇1

一职业精神内涵

职业:关于什么是职业, 众说纷纭。可以这样说, 职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从事的有报酬的工作, 是劳动者足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 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职业是个人谋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基本手段, 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 是社会交换劳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精神:精神的含义有三种: (1) 哲学范畴, 指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2) 指表现出来的活力; (3) 指内容实质、宗旨、主要的意义。

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人类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 具有其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它鲜明地表达了职业的根本利益以及职业责任和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职业精神是职业化的从业人员, 在对其职业规范与要求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和思想成果, 并逐步升华为一种高品位的职业风范和精神境界。职业精神是以本职业从业人员共同拥有的职业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对本职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信誉感为基础的。任何一种职业的从业人员, 都必须具备本职业的职业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

在职业活动中人们始终追求的职业理想, 自我约束的职业良心, 践行积极的职业态度, 倡导务实的职业作风。这些要素相互区别, 从特定方面反映诸多层面的作用, 这些要素又相互联系, 从总体方面形成职业精神的一般模式。

1. 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从业者不同层次择业动机的最终统一, 它是职业精神的内在灵魂。择业动机包括三个层面:即维持生活、钻研技能和创造贡献。三者相互区别构成了不同的择业动机, 三者又相互联系构成了统一的职业理想。

2. 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能依据履行责任的要求, 对行为动机进行自我检查, 对行为活动进行监督。在职业行为之后, 能够对行为的结果和影响作出评价。职业良心能促使从业者自觉地履行职业责任, 从而获得良好的职业信誉, 职业信誉是衡量从业者履行职业责任的价值尺度, 是衡量从业者有无职业良心的重要标志。

三职业精神外延

1. 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道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反映, 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 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是用来调整职业个人、职业主体和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职业精神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境界和职业道德素养。它是指从业人员在对其职业道德规范与要求深刻认识、严格遵循的基础上, 通过职业实践和长期修炼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思想成果, 并逐步升华为一种高品位的职业风范和精神境界。

2. 职业精神与社会精神

职业精神与社会精神之间的关系, 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任何形式的职业精神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精神。同样, 社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具体的职业精神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体现或包含着社会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生活相结合, 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特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 这就直接影响着劳动者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品行, 进而影响着社会主体的精神风貌。企业的精神风貌, 是通过每个员工的职业精神表现出来的;同样, 社会的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又是通过各行各业、各单位的具体职业精神表现出来的。

四职业精神的作用

职业精神的内在灵魂是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决定影响职业态度, 它指引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从业者的职业心态不同, 其择业动机的层次也会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从业者职业意识中, 钻研技能和创造贡献可能是分割的。

不同职业的从业者有不同的职业意识, 不同职业的职业精英有不同的职业精神。但是, 职业精神都有一个本质特征, 即追求精湛技能, 崇尚创造贡献, 这反映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信念和价值观, 由此, 我们可以确定职业精神的一般定义。职业精神是什么?职业精神是指导从业者职业活动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职业信念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雷锋精神的内涵探讨 篇2

关键词 雷锋精神 精神内涵 为人民服务

一、雷锋精神的基本含义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比如郭明义,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而对于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具体体现,当代青年知之不多。

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

二、雷锋精神内涵的体现

雷锋无论在哪里都能自觉服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1.爱岗敬业

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努力工作,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搭桥。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理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为个人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天地。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积极作用,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2.勤俭节约

在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3.钉子精神

钉子精神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善于钻”。雷锋是一个汽车兵,没有整块的时间坐下来学习。他总是千方百计抓紧点滴时间来学习。他把书放在挎包里,随车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别的事,就打开书看一阵。每天晚上出车回来,总要挤出一点时间学习,有时候熄灯睡觉了,他还找地方去看书学习。就是在看电影之前的几分钟,雷锋也不放过,他说:“能看三四页书,看一页是一页。”他那颗“革命的螺丝钉”,永远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4.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雷锋精神在道德层面的宝贵精神。就是牺牲小我,帮助他人,不管事情大小,只要有利于他人,就要竭尽全力去做好,给别人以温暖和关怀。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有一次雷锋在抚顺开往沈阳的火车上。他看到坐车的人很多,就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忙不过来,就主动帮着扫地、擦玻璃、倒开水、帮助下车的旅客拿东西,忙个不停。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道:“为人民服务是我应尽的义务。”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5.热爱劳动

“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与人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价值,创造美。历史长河中,无论环境条件怎样变化,劳动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源泉都不会变;无论思想观念怎样变化,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基本价值观念都不能变。

雷锋有一次从卫生连出来,看到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正在开展劳动竞赛,推车的,挑担的,来来往往。于是雷锋也欣然加入,一连推了几车砖,身上出了汗。他却把军装脱了下来搭在车把上,越干越歡。

6.忠于革命,忠于党

1960 年1月8日,雷锋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在部队的培养教育下,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8月第1版

[2]彭玉玲等.形势与政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第1版

[3]王英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年8月版

[4]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版

作者简介:

朱桂(1981~)江西余干人,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职业精神内涵 篇3

1 仁心

1.1 仁心的极端重要性与根本性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医疗卫生事业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必须符合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性。医疗卫生工作最重要的特性应该是以人为本, 因为医疗卫生工作的直接对象是人而不是物, 工作结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1]。因此, 直接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医生, 是“最应该讲职业道德的”[1]。对医生来讲, “医术不论高低, 医德最重要”[1]。那么, 如何才能具有高尚的医德呢?“医生首先应该是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好人”[1], “做一名好医生, 一定要有仁爱之心, 医学要有人的温度, 要温暖病人”[1]。

可见, 仁爱之心是以人为本的医疗卫生事业及人性化医疗的基础和出发点, 具有根本性;仁爱之心 (或者说是仁心) 在临床实践中应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1.2 仁心的含义

所谓仁心, 是指以仁为本质属性的心。仁心的根本, 在于“仁”。

1.2.1 仁的体、相、用。

仁的体是内心实际修养所达到的一定境界, 是仁的根本, 是仁心的相、用等优秀品质的源头活水;仁的相, 是指行为;仁的用, 是指由仁的内心修养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礼、爱、敬、诚等。

1.2.2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中仁心的体、相、用。

关于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中仁心的体、相、用, 我们可借用孙思邈对“大医”所作的论述进行说明。仁心的体, 大致应当是“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2];仁心的相, 大致应当是“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2];仁心的用, 大致应当是“大慈恻隐”、“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 深心凄怆, 一心赴救, 无作功夫形迹之心”[2]。

1.2.3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中仁心的根本性。

医疗卫生工作者内有仁心, 则于己为仁, 于人为仁。内心为仁, 才能自发产生高尚的道德, 自发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只有内心真正具备了仁, 医疗卫生工作者自己才会成为一个“人性丰满的人”[3], 才会不仅注重疾病而且更会关照患者的健康、心理与生命;只有内心真正具备了仁, 才能够从病人的实际、疾病的实际出发,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从而切实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 确定患者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可以自主;只有内心真正具备了仁, 医疗工作者才能恰当履行对患者诚实的责任、为患者保密的责任、对有限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责任, 才能自觉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只有内心真正具备了仁, 医疗工作者才能和患者保持适当的关系, 并恰如其分地处理双方之间的分歧。

1.3 医疗卫生工作者践行仁心的具体表现

每个人都具备仁心, 都在践行仁心。尤其是医疗卫生工作者, 更是无时无处不在践行仁心。突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3.1 关爱生命。

这是发生在乡镇医院的一件事。病人及家属因费用过高, 便想放弃治疗。医生很着急, 便大声说道:“这个病又不是治不好, 借钱就行。要是不治, 命就没了。一定要治!”接连说过几遍后, 掏出仅有的钱递给家属。家属虽没接过钱, 但还是听从医生建议, 带病人到上级医院治疗。医生虽未能亲自为病人治好病, 但是由于对生命充满了关爱、珍重、敬畏, 所以在关键时刻的大喝能让人清醒, 保住病人的生命。关爱生命、珍重生命、敬畏生命, 是仁心对医生的基本要求, 因为, 医生直接面对的是人的生命, 负有保护生命的职责。

1.3.2 人文关怀。

在临床上, 仁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给病人以人文关怀。有研究指出, 通过采取改善患者病室环境、加强与患者的心灵沟通、鼓励患者及家属、指导家属配合给予关爱等人文关怀措施, 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提高患者的幸福指数,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人文关怀在治疗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 而且对病人的身心康复非常重要。

1.3.3 艺术的服务。

所谓“艺术的服务”, 是指“医生临床上的所有行为, 都应该把它当作艺术来对待, 从接诊病人到了解病史, 确立治疗方案, 评定治疗效果, 这其中都有十分深奥的艺术性。……掌握临床的艺术性, 才能真正做个好医生”[5]。

不论是关爱生命, 还是人文关怀、艺术的服务, 都是广大医生仁心的普遍实践。除此之外, 绝大多数时间里, 医生都是在默默地践行仁心。不容否认, 有个别医疗卫生工作者存在着损害患者、损害行业利益的行为, 这是与仁心背道而驰的。这说明, 在某些环境下, 部分人没能经受住考验, 暂时失去了仁心。为能经受住各种考验, 我们就必须让仁心深深扎根、牢牢确立。最好的办法, 是让仁心片刻不失、时时保持。

1.4 保持仁心

时时保持仁心的根本, 在于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第一步, 保持心境的安宁, “我们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 未来的还没有来, 不去管, 单说现在的, ‘现在’也不会停留, 我们说一声‘现在’, 这‘现在’就马上过去了。慢慢从这一面去体会, 永远保持心境的安宁。”[6]第二步, 净化心灵, 将自己的念头“克伏下去”[6]。第三步, 恢复礼的境界, 所谓“礼”, 是要我们“随时随地很庄严, 很诚敬”[6];所谓“敬”, 是“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 保持克己的自我诚敬的状态”[6]。

2 妙手

2.1 妙手的含义

一个人具备了仁心的体之后, 在相上 (即在外在的表现上) , 就医疗卫生工作者来说, 那就应该是高超的医术, 或者说是妙手。妙手是医疗卫生工作者实现自身仁心品质的方法、手段。如果只有仁心, 而没有妙手, 那么, 在疾病面前, 我们就会无能为力。仁心如果只存在于心内, 而不能够外化, 那么, 便不能够利人、救人, 仁心便无法实现。通过妙手, 仁心才可能实现, 医生才能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2.2 妙手的重要性

治病救人的, 是医生的手;延误病情、致残致伤的, 也是医生的手。能够治病救人的妙手, 才是患者需要的。医生治病最重要的依靠就是自己的妙手;患者所求于医生的, 也是妙手。通过妙手, 医生和患者紧密联系起来, 形成共同体, 维护患者的健康。妙手是仁心的外在表现, 同时, 也是除苦、利生的手段, 是联系仁心与除苦、利生的枢纽。妙手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关键, 也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关键, 没有妙手, 医疗救助行为便成为画饼充饥,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便也成为幻影空花。

2.3 妙手的要求

妙手既包含了医师的诊疗技术, 也涵盖了手术、配药、换药、医疗设备操作等医疗相关工作, 是对医疗卫生工作者医疗技术方面的要求。它要求医疗卫生工作者在业务上要不断进步, 了解最新成果, 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

3 除苦

在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中, 只具备仁心与妙手是不够的, 只有患者得到了利益, 医疗卫生工作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患者从医疗卫生工作中得到的利益, 最基本的, 是由疾病带来的苦痛得以缓解、去除。

3.1 除苦的含义

人有疾患时, 最多的最普通的困扰是苦和痛, 而非伤和死。医疗卫生行业的最普通最基本的责任, 是利用医疗技术手段去除疾病, 从而去除疾病所带来的苦和痛。

每一个人, 都曾有过生病的经历。生病之后, 自己会感到或轻或重的痛苦。为了去除此痛苦, 就必须去除痛苦的来源——疾病;为了去除疾病, 就必须找寻能去除疾病的人——医生。医生为病人去除了疾病, 从而就为病人去除了痛苦。因此, 医生每天的工作, 是在为去除疾病而努力, 从而是在为病人去除痛苦而努力。可以说, 去除痛苦是每名医生的天职所在, 也是每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天职所在。之所以是天职, 是因为去除痛苦的职责既是天生之职, 也是每天之职。

每一名患者, 紧紧联系着一个家庭, 医生在为病人去除痛苦的同时, 也为病人家属、家庭去除了痛苦;每一个家庭, 都是社会的细胞, 医生在为家庭去除痛苦的同时, 也为社会去除了痛苦。

3.2 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除苦得乐

一名医生曾有这样的心得:虽然工作有些累, 心情有时也不好, 但是, 每当为病人做完手术、看到病人脸上的笑容时, 内心就无比快乐, 成就感油然而生, 顿时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么重要, 一切的不愉快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是的, 每一名医生, 都有类似的体验, 都有为病人去除痛苦的快乐与成就感。医生的成就感来自于疾病的治疗、病人痛苦的去除, 而且是无可比拟的、不可替代的。医生在为病人去除痛苦时收获了快乐, 实现了自身价值。为别人去除痛苦而自身得到快乐, 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

我们在为患者去除身体与心灵上痛苦的同时, 患者也在帮我们去除身体与心灵上的痛苦。我们越是视病人痛苦为自己的痛苦, 我们自己的痛苦, 尤其是心灵上的痛苦, 就越是能够得到去除, 我们自己就越是能够收获快乐。

3.3 除苦的重要性

仁心为本、慈悲为怀、治病救人、除苦去痛, 正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立足之本, 也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如果说妙手是医生与患者联系的纽带, 那么, 除苦便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3.4 除苦与利生的关系

就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用来说, 除苦是基本的用, 而利生则是更高层次、更加基本的用。

4 利生

4.1 利生的含义

除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利于生命, 让生命更加美好。

除苦是在有了痛苦以后才去做的去除痛苦的工作, 而不是在事前预防痛苦的发生, 所以是消极的被动的。为了让生命不遭受痛苦、少受痛苦, 就必须事先预防痛苦, 让痛苦不会产生, 或者痛苦在微小时能够得以消除。

当我们通过除苦得到了一些治疗的知识以后, 就可以反过来运用这些知识, 防病、痛于先, 不让疾病与痛苦产生, 从而让消极转化为积极, 让被动转化为主动, 让去除痛苦转化为预防痛苦, 从而更加有利于生命。因此, 医疗卫生工作不但是治病, 更重要的, 是防病, 要更加重视预防保健工作;不但要去除疾病带来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不让个体及社会产生痛苦, 或者让病人、家属、社会承受尽量低的痛苦;不仅要去除痛苦、保持健康, 而且还要保护生命、安抚生命;医疗卫生工作不但是一项面对个体的工作, 更是一项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

利生, 就是说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要有利于健康, 有利于生命, 有利于民生。

4.2 利生的具体表现

目前, 我国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均呈快速上升趋势, 给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7], 已成为重要的卫生问题。由于医生在慢性病预防中具有先天优势, 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医院和医生的作用, 以降低慢性病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现在, 几乎每家卫视, 都有一档养生节目, 而且, 这些节目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每次走进图书大厦, 我们发现, 排在销售榜前列的, 总有养生保健类的图书;养生保健类图书书架前, 也是人们集中的地方之一。

无论是在电视节目中, 还是在图书里, 最受欢迎的, 是我们医疗工作者所奉献的知识。他们教大家如何去预防疾病, 如何去提高生命质量。这样的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的行为, 让许多人获得了部分医学知识, 让他们调理好自己的身体与心理, 从而免遭疾病的侵扰, 免受痛苦的折磨, 或减轻所受的痛苦。对于人民群众来说, 这是一件对生活、生命多么有利的事情。不仅仅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护士, 我们的医院管理人员、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疗卫生教学人员和科研工作者, 也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权益贡献了重要力量。

4.3 利生的重要性

没有哪一项工作, 像医疗卫生工作一样, 可以如此直接地影响一个人的生命, 影响一个人的痛苦与快乐;没有哪一项工作, 像医疗卫生工作一样, 直接联系着每一个人, 联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没有哪一项工作, 像医疗卫生工作一样, 始终伴随着人的一生。医疗卫生工作的更高使命, 是使生命得到利益。利生是医疗卫生工作更高层次, 也是更加基本的追求, 或者说, 利生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终极目标。

5 结论

作为一种职业精神,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不仅应突出职业特点, 更重要的是要包含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 要包含从业人员践行职业精神的根本和源泉。仁心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根本和基础。因为具备了仁心, 妙手、除苦、利生才成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内心的自发要求, 并成为自觉行为。反过来, 正是通过妙手、除苦、利生等方式, 仁心才得以表现自己、实现自己。妙手是联结医生与患者的关键, 除苦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作用, 利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辛洪波.医者仁心[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

[3]殷大奎.时代呼唤好医生[N].健康报, 2008-12-19 (5) .

[4]白彝华, 蒋红樱, 杨敏.人文关怀对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 2013, 34 (3B) :93-94.

[5]董炳琨.一个好医生的成长——吴阶平生平[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1.

[6]南怀瑾.南怀瑾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精神生活的内涵研究 篇4

关键词: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内涵;宗教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88-01

要全面、科学地认识一个事物,我们首先得从对这个事物的概念进行界定开始。对于精神生活的研究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得清楚地了解这一词语的概念,对其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准确的界定,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认识精神生活,及时发现一些实际问题,进而对其进行合理地解决,以及在现今时代背景下对精神生活予以重新介绍。

“精神生活”该词语最初诞生于何种著作文章之中,我们无从知晓,也无从考证,但从U.C科恩《自我传》中的描述,可以了解到,荷马的所有著作均未出现完整显示人们精神生活的整体词语。但真实情况却是,精神生活的存在相对于精神生活这一词语的出现要早很多。精神生活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形态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只是对它的界定不同而已。而针对现代人,则对于精神生活的见解有着很大不同,某些信奉唯心主义的学者将精神生活认为是单纯的“心灵的生活”,而一些心理学者则认为精神生活是“意识支配下的行为”,是潜意识的。即便是处在相同社会时期的社会公众,对于精神生活定义的界定也会因为个人的见解与所倡导的价值相异而相异。因此,视角不同,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就不同,只有客观的对各种精神生活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准确的概括,才能把握好精神生活的本质和内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专著中最早涉及到精神生活的,他认为“此类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一种异化了的、人们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是人的现实或实现。宗教、国家、家庭、道德、艺术、科学等等,都只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受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很明显,这里并没有明确的使用“精神生活”这个概念,但是我们却从他所描述的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中形成了对精神生活的初步认识。

马克思对于精神生活的更深一步阐述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其中提出,费尔巴哈理解的人类的活动只是关于理论的活动,而没有意识到人是活生生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人的活动也包括精神活动,他们所从事的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在这里,马克思要求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重视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了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分工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便能够更好、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这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最终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曾经将精神生活论述为: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等在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必然是不停的变化的,而宗教、道德、哲学、政治、法的在这种变化中却能始终存在并保持。这里所说的就是精神生活。马克思指出,虽然这些意识形态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却是永远存在的。马克思又指出:共产主义要废除不变的真理,而不是加以改革与创新,因此共产主义同现今所有的历史进程是相矛盾的,宗教信仰和道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与否。此处,我们对于马克思的精神生活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直到1859年,在《〈经济学批判〉序言》,精神生活这一概念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马克思著作中,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人类所有的社会、政治、精神生活过程。”此处可以看出,马克思确切地运用了精神生活这一名词,并指出其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他的很多经典的著作中都提到了精神生活并对精神生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与分析,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研究精神生活,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而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剥削、阶级及其矛盾的本质。由于其关注点不在精神生活上,所以他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对于精神生活的概念给予明确的定义。

童世骏教授在2009年出版了《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一书,在书的开头部分就论述了精神生活的多重含义,他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解释精神生活的。首先,他认为精神生活并不完全等同于“spiritual life”,外国人说到“spiritual life”时,大多指的是宗教生活,而我们中国人讲到精神生活大多不是指宗教生活。其二,他认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三,他认为精神生活自身又可以分为心理活动、文化活动、心灵活动三个类型,其四,他认为心灵生活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和典型形式。

在廖小琴、廖小明合著的《重构人的精神生活》一书中,他们认为学者们对于精神生活的定义主要是从精神活动的层面、精神需要的自觉与否、人类活动或人类活动的本质的视角、精神生活形成的角度、物质生活和社会关系的角度这五个方面进行的,并指出大多数学者对于精神生活的理解是偏向于从类或者社会的角度,没有考虑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都有其不足的一面。他们在书中还论述了要全面理解精神生活需要把握好以下六点:一是精神生活的具体承担者是现实的个人;二是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三是精神资源师精神生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四是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五是精神生活由精神活动和精神状态构成;六是精神生活从根本上体现并影响人的本质及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童世骏:《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廖小琴、廖小明:《重构人的精神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当代中国会计精神内涵分析 篇5

会计精神是会计工作的凝结和升华, 对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会计精神形成于会计实践, 又反作用于会计实践, 积极向上的会计精神有利于推动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精神对会计行为具有巨大的软约束力和驱动力, 不仅有利于培养会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及责任感, 还能够激励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会计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会计人员只有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 特别是在领略和认可会计精神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时, 才能感受到会计精神的作用和意义, 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追求。

会计精神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依据马克思的哲学观点:物质是永恒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在会计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会计人员的思维活动、价值观等都会因受到会计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作为会计人员认识对象的物质世界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对象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会计实践、会计行为也总在变化, 这些都赋予会计精神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1诚实守信与实事求是

“诚信是诚信者的通行证, 失信是失信者的墓志铭。”诚信既是道德资源, 又是经济资源, 诚信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会计行业更是如此。“立信, 乃会计之本。”诚实守信, 就是真实、诚恳、讲信义, 对于会计人员就是要求他们真实无欺, 遵守并认真履行对企业及社会的承诺, 不弄虚作假, 不欺上瞒下, 做老实人,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必要条件, 没有诚信则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诚实守信是作为会计精神的首要要求而存在的。

会计工作是一项崇高的职业, 它要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会计核算, 实施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要端正态度, 依法办事, 实事求是, 不偏不倚, 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不依照个人的主观意志, 不以个人的好恶做判断, 坚持走群众路线, 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企业中来, 到企业中去, 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不造假, 不欺骗群众, 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2客观公正与辩证唯物正义

会计人员只有做到客观公正, 才能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问题, 才能处理好资源的分配与合理调度。不为利益所驱动, 不拉关系, 不为小团体增加预算, 公正地执行预算规定, 不屈从于外部压力, 不主动造假也不被动造假, 坚决与造假行为做斗争。会计不只是一个记账员, 更是一个信息资源的制造者, 公允地反映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为企业搞好预测、做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国家也能据此做出正确的宏观决策。

3公平正义与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会计人员要做到公平正义, 就要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能够正确对待企业的利益和相关者的利益, 并使他们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和保护。只有这样, 公平正义的精神状态才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持,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才能够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会计精神也才能被更好地弘扬。

新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会计精神坚持公平正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4超然独立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对于会计人员所提供的数据是否公允及合法地表达了企业的经济状况, 信息的使用者无从得知, 同时也无法通过直接观察去判断其服务质量的高低, 所以为确保会计信息与服务的质量, 客观上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独立于利益相关各方提供信息, 做到不偏不倚、不折不扣地报告会计信息。

浅析“中国梦”的内涵精神 篇6

“中国梦”为什么能使人民群众如此的关注, 其背后有三层方面的深层意义 :首先, 中国梦描绘了中国未来的美好前景, 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繁荣昌盛, 经济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普遍提升。从中国梦里面, 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美好未来。而且中国梦也是一种精神支柱, 是一个梦想。如果在我们奋斗的过程中, 有了梦想和信仰, 那样对我们的发展则有巨大的帮助, 因为梦想对我们的奋斗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 你愿意把自己一切的积极性和激情赋予其中, 所以中国梦则对中国的发展有了很深远的意义。其次, 中国梦大体上把中国社会现下最理想的形式体现了出来,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以前提出的许多理论, 人民群众们大多不能理解, 感觉比较抽象深奥, 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是一个非常易懂, 且贴近人民大众的理论, 13亿中国人民很容易将其视为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再次, 中国社会近些年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所瞩目的, 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便是崇尚和平。和平与发展仍会是中国所坚持下去的道路, 也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伟大宣言。今后, 发展中的中国将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且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综上, 中国梦的提出受到整个中国人民的共鸣是无可厚非的。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努力去实现伟大“中国梦”呢?中国梦其实很简单, 很清楚、也很明确, 那就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富强, 人民兴旺等。而实现“中国梦”的正确路径毫无疑问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 一定要牢牢把握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全国人民一定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 兢兢业业, 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为中国的发展、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对于我们中国社会来说, 要想早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民族昌盛, 人民安居乐业, 经济飞速发展。对于努力实现“中国梦”来说, 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理想和信仰则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因为在中华民族里有56个民族, 56个民族汇聚成了一个大家庭,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我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 收过了无数次的打击, 但是我们越挫越勇, 我们百折不挠, 我们百炼成钢, 最终使得中国这个文化大国熠熠生辉的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从苦难一直到成功再到辉煌, 这些都靠的什么?靠的就是我们国家的精神, 爱国主义把我们大家都聚集起来为之努力奋斗, 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得以绵绵不绝。而且, 在中国近代170年以来, 中国将所有的革命和建设做了一个深刻的总结。能领导中国人民, 克服重重地困难, 一往无前, 不懈奋斗的宗旨那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我们以后发展好中国的基本要领和前提。

“中国梦”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同时它也是我们宏伟的事业和美丽的蓝图。我们一定要凝聚起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力量, 发展好我们的国家, 首先最重要的则是使人民安居乐业, 生活幸福, 其次, 我们要继续坚持走和平与发展道路, 团结其他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和某些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 努力地将这些坚韧有力的力量凝聚起来, 共同指向我们唯一的目标,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只有按照这样的方法, 我们的梦想才能真正地照进中国社会的现实。

如今,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和平和发展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中国梦”是建立在中国广大人民需求上和世界发展上的一个理论, 一个目标。所以, 归根结底“中国梦”中国广大人民的梦想, 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梦想。要实现中国梦, 我们国家也必须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而且在这个发展中我们也必须不断的收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鼓动大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实现自己的梦想, 也实现中华民族的梦想。所以, 中国的发展, “中国梦”的实现和人民群众的贡献努力是脱不开关系的, 我们的发展需要人民, 而我们发展成功后也要惠及人民, 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当前最关心的问题, 努力解决他们的困难, 使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也会极大的促进“中国梦”的发展。

翻开历史的篇章, 仔细的回顾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 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他们越挫越勇, 不懈努力, 前仆后继, 心中只想着祖国, 许多感人的事迹令我们久久不能忘怀也值得我们永远的铭记。尤其是在近代中国成立的时候, 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更多伟大, 鼓动人心的精神, 比如 :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 这些精神文化一脉相承, 直到现在, 它们构成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集群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继承者,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我们坚持的有效路径, 它们都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力保障。“中国梦”的精髓则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现在“中国梦”的号角已经吹响, 弘扬中国的伟大精神,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汇聚我们13亿中国人民群众的力量, “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摘要: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 篇7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渊源

企业文化相对于民族文化来说, 是一种亚文化, 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无不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日本的民族精神和宗教信仰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渊源。

(一) “武士道精神”———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根基

日本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精诚效忠、克制律己的“武士道”精神, 是形成日本近代企业文化的精神根基。“武士道”从字义上理解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佛教, 给予武士以平静的听从命运的意识, 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泰然处之, 恬静地服从;二是神道, 教导武士对天皇绝对的忠诚, 对祖先虔诚的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的孝行, 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心和忠义;三是儒家思想, 主要是孔孟的教诲, 是武士道道德教义最丰富的渊源。因此, “武士道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但我们认为,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武士道“忠”的观念激发企业强大的内聚力;武士道“和”的观念造就企业高效能的团队精神;武士道的“恩赏观”转化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松下七精神”中就有“工业报国”、“感恩戴德”等信条;丰田汽车公司明确提出:“尊崇神佛, 心存感激, 为报恩感谢而生活”。

(二) “宗教信仰”———日本企业文化的诱发因素

日本的宗教信仰, 是形成日本企业文化的诱发因素, 因此, 与别国企业文化相比, 日本企业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现象与其宗教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日本的宗教发展史上, 儒家思想、佛教和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对日本的影响最大, 并逐步形成了以“忠一和”为代表的企业文化, 反过来, 这种企业文化又利用宗教的形式得以实施。由于日本宗教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兼容性, 日本员工对企业这种充满宗教色彩的哲学思想也极富包容性, 因此, 日本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理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各具特色, 但都以儒家的“和”、神道的“忠”为基础。同时, 由于宗教文化的影响, 儒家“仁、义、礼、智、忠、孝、和”等伦理思想和“忠于天皇, 拼死不憾”的神道精神成为日本企业经营哲学的根基, 形成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模式, 而在这种宗教文化诱发下的企业文化又以宗教信仰的方式, 打造企业理念, 规范企业行为, 塑造企业形象, 使企业的生产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 同时也是员工精神财富的享受。我们认为, 日本企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结合, 是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一个重要体现。从一定程度上说, 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日本企业文化, 宗教信仰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

日本企业文化既根植于本国的民族文化, 又充分体现了西方科学文化和东方儒家文化的融合, 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 “和魂”———日本企业文化的基础

日本民族自称大和民族, “和合”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魂”从观念上保证了员工在企业中与他人合作并和谐相处, 减少了人际关系的内耗, 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成为日本企业高效能团队的精神主导和联系纽带, 是日本企业文化的基础。日本企业文化的“和魂”具体表现在:

1.“以人为本”

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仁、礼、义”, 在日本发展为“和、信、诚”。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就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 它把儒家重视思想统治、讲求伦理道德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人本思想发展成为日本企业文化之魂。日本企业非常关心、爱护、尊重员工, 员工被放在利益相关群体的首位 (客户次之, 股东更次之) ;通过确立员工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如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所言:“日本优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奥秘和秘诀。一个企业的成功, 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理论、计划或政府政策。”这种“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既是对员工行为的规范, 更是对员工的尊重、培养和激励,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潜力与活力。

2.“家内和合”

日本企业强调“家内和合”的理念, 极大地淡化了企业所有者与从业人员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使企业经营者与员工之间形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为企业凝聚力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日本企业界有识之士认为, 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道德观、秩序观为企业“提供了全部活动的思想基础”, “在日本人看来……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 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 (谭一夫, 2000) 。在“家内和合”理念的影响下, 日本人把企业看成是家族的延伸, 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家内和合”的大家庭气氛, 把雇佣关系转化为一种“亲情”关系, 强调只有当“个人的需要能在企业内得到满足, 才能努力于生产工作” (巴斯克、艾索思, 1984)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20世纪80年代之前, 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内工会制度”。“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造就了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家族意识, 而“企业内工会制度”是协调劳资关系的有效保证, 它减少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和对抗, 使员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培养员工以公司为家, 对企业忠诚、敬业, 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

(二) “忠孝”———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日本人的“忠孝”观念也源于中国儒家文化, 但在日本得到了适应性的发展。儒家的“家、国、天下”的理念在日本发展为“国民一体”的伦理观, 并进一步强化了“忠孝观念”。日本人具有很强的企业观念与国家观念, 其社会价值观的次序依次是:公司———国家———家庭———个人。具体表现为:“生产报恩, 产业报国”, 即员工忠诚集团、公司, 集团、公司又忠诚于社会国家;员工对企业有一种感恩报恩, 忠于企业的“从一而终”的感情, 而公司、企业家具有一种自发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观念。日本企业文化的“忠孝”具体表现在:

1.“以社为家”

许多日本企业家认为, 企业不仅是一个获得利润的经济实体, 而且还是满足企业员工广泛需求的场所。日本的家文化与中国人明显不同, 它注重的是财产“家”文化而不是血缘“家”文化, 即重视家产而不是家系。因此, 日本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化的管理方式, 既着眼于建立缘约关系, 把员工看作家庭成员, 又着眼于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和热情, 使企业具有较大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关注集体最终目标, 企业和员工成为“命运共同体”。日本人认为, 出色地完成工作、实现集体目标, 就是履行上天赋予自己的义务, 是自己获得社会权利的前提。二是重视企业业绩。日本人的“忠”是建立在报恩这个深层次文化基础之上的。在日本, 忠诚并不意味着被动的恭敬和献身, 而是与成功和奋发努力相结合的能动的服务与表现, 只有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员工才算履行了“忠孝”义务。三是提供团结的心理基础, 使企业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忠孝观念为日本社会形成高效的整合机制提供了文化的和心理的基础, 使个人与集体紧密结合。所以, 日本人的“以社为家”更具有社会意义, 推行“以社为家”的管理方法也更容易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员工在这个“家”中取得自己的地位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靠忠心和能力, 日本企业的凝聚力亦由此而来。

2.“国家至上”

日本人的价值观念更强调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协调和统一, 企业具有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和报效国家的双重目标, 员工则将爱国之情体现和落实在对企业的效忠上。通过强调企业功利和弱化个人意识, 并将企业功利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使企业增强了凝聚力, 也使企业行为赢得了政府的鼎力支持, 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摆脱了因时代变迁所带来的矛盾和困惑, 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企业不断创新的事业中。涩泽荣一就说过:“仅仅一个人是成就不了什么事的, 还要有国家的助力……财富越多, 所接受的社会助力就应当愈多, 故救济社会就是酬报此恩惠的行动, 毋宁说是当然的义务” (潘承烈, 1996) 。因此, 日本企业绝不将“赚取利润”放在首位, 相反, 他们更多强调的是企业的责任, 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如丰田公司社训中有:“上下同心协力, 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 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松下电器公司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正是这种崇高的责任、“感激”、“报恩”的思想, 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 “创新”———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

自古以来,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造就了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意识, 而地处“边缘文明”地带而背负的异域文明的压力和挑战又形成了日本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 这两者使得日本民族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 吸收各民族之长以创新求生存。“当面临重大变化的时候, 日本人有迅速适应新事态的特长 (比其他国民突出) , 而不受过去的经验和理想的束缚”。“日本人有他的特点, 当他们面临重大变革时, 能够不顾任何重大打击, 不囿于以前的立场和经历, 而在新的基点上重新站起, 竭尽全力来适应新的局势。这种积极的适应能力, 有它优良的传统” (高桥龟吉, 1984) 。日本企业文化的“创新”具体表现在:

1.“熔炉文化”

日本人认为:“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可以产生碰撞和狂热, 由此产生更高层次的文化” (王关义、刘益、刘彤等, 2004) 。因此, 日本在企业管理中既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又重视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和魂”与“洋才”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 精明善变, 将各种文化因子融汇创新, 努力发掘和创造适合日本民族的管理思想与方法, 具有将遵守法度、讲求秩序的西方理性主义与追求“一团和气”、讲求“温良恭俭让”的东方灵性主义融为一体的特色, 形成了古今一体、东西合璧、兼容并包的企业文化。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学习的精神是日本迈向繁荣的第一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哲学是“事业在于人”, “丰田纲领”还提出“潜心研究与创造, 不断开拓, 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 等等。丰田公司正是靠这种企业文化形成比较和谐的劳资关系, 吸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 创造出先进的管理方法———丰田工作方式, 从而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成为日本第一大企业 (张德, 2009) 。

2.“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创造性的破坏”, 就是不安于现状, 不断地打破常规;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 只有创新的经理或领导才是企业家 (熊彼特, 1990) 。创新意识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 也是企业家精神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创新精神。日本本田公司创始人大久保睿在其塑造的“本田精神”中就特别强调创新精神, 他把“本田精神”归结为三大要点:“人要有创造性, 决不摹仿别人;要有世界性, 不拘泥于狭窄地域;要有被接受性, 增强相互的理解。”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也强调:“永不步人后尘, 披荆斩棘开创没人问津的新领域”, “干别人不干的事。”他在《走向世界》一书中把开拓新技术称为“求生存的手段”和“企业生存之路”。□

参考文献

[1]谭一夫.日本式管理[M].西苑出版社, 2000.

[2][美]巴斯克, 艾索思.日本的管理艺术[M].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4.

[3]潘承烈.中日企业文化荟萃[M].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6.

[4][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5]王关义, 刘益, 刘彤, 等.现代企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延安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 篇8

延安精神形成于1935年到1948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行动的动力源泉。它具有如下特点:

1、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胡锦涛书记这样说过:“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的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战争年代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 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2、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具体体现形式。

当年延安给人的印象是人们生活很简朴, 人们相互之间坦诚相待、直率而且友好。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着对人民的坦诚相待才会赢得人们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最后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3、延安精神里面还包含着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思想。他强调:“离开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来读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是无法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中国化, 让其适用于中国的社会、适用于现在的发展形势。总之, 延安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是值得我们长期学习的一种高尚精神。

二、延安精神内涵的集体表现

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 是我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是延安精神的根本思想就是不怕困难、奋发向上、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毛泽东曾提出“两个务必”的理论, 重要的思想就是领导干部要艰苦奋斗、要保持住革命时期那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干劲, 不要觉得革命取得胜利了就可以铺张浪费, 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应该还继续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高尚精神, 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 利用平时的时间继续学习、改进工作、有过硬的业务本领, 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势。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深入群众, 和群众打成一片, 这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 也是更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 毛泽东反对只向人民索取, 而不帮助群众的作法。依靠群众的力量去实现他们的自身的利益, 为人民服务共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把自己当成救世主解救群众;第二种是依靠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毛泽东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坚决发对了第一种方法。用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标准来衡量共产党的一切行动和言行, 毛泽东认为我们党的言行和行动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能凭借着自己的感觉, 而要用实践来检测我们党的言行和行动是对还是错, 秉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去明辨事情的是与非。

3、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 基本精神主要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认识实际和改造实际的行动指南,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 要现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 开拓创新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它是各种因素和能力的一种融合, 它是以智能为基础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精神。

三、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延安精神的产生及其当代价值其实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实务真、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思想, 也是延安精神的主要思想。为了弘扬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我们还应该深入学习研究,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铸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 让延安精神得到发展, 让延安精神的优秀品质继续影响我们当代的人。

真正关注民生问题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价值的核心,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马克思主义的主旨, 是社会主义的本职,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所在, 为了解决民生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立场问题, 毛泽东曾指出过:“为什么人得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 原则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我们就什么都做不了, 甚至会导致革命的失败。延安精神中的很多优秀品质我们当代人也应该继续发扬, 如:树立节俭意识, 认真工作, 勤奋简朴、树立忧患意识、清正廉洁、反对腐败现象、谦虚谨慎、积极进取、始终保持共产党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我们只有继续保持这些优秀品质和思想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才能弘扬延安精神, 才能让延安精神体现出当代的社会价值。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叙述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延安精神的基本思想, 及其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 无论过去还是当代我们都应该继续弘扬延安精神, 让延安精神的价值体现到当代,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诺.斯诺文集 (第1卷) [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陈初越.延安的魅力[J].南风窗, 2001 (6) .

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和意义 篇9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涵;意义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对于自身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自身尊严、自身价值及自身命运的实现和关注,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的传承有着高度的重视,是人格向着理想全方面发展的确定和培养。人之所以能站在生物链的顶端是因为自身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近些年来,人们通过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不同的人文精神对我国文明精神建设造成不同的影响和意义。

一、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内在联系

素质一般是指以人的先天心理为基础,通过后天教育、环境及自我认知的影响,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文素质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体系。虽然人们对于人文素质有着多种理解和诠释,但是通过人文素质的类型和作用,我们大致可以分成三类:身心、智能性及价值确定三大类体系。身心系统作为三大体系的基础,强健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最基本的心理和生理。智能性就是通过人类不断的学习和科技发展,为人文素质的提升和转变提供动力,是人文素质最重要的内容。价值确定体系是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概括,其中包含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最顶级的体现,为人文素质起着引导的作用。

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基础,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体现及追求完美人格的研究来展示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科学精神是遵循自然法则对事物真实性和真理性所坚持的理性态度,主要是对真的价值研究;人文精神是对自身价值和理念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和追求,主要是对善美的价值研究。

人文精神具备着三种特性:(1)。相比科学精神所追的真,人文精神所求的不只是真,同时也是对善与美的追求,力求真善美能够达到一致性。(2)追求真善美价值的同时又要完成对理性和当前事实的超越。这是人类不断求真的自由态度,通过对内在和外在约束的超越,实现自身人文精神的升华。(3)坚持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建设是在追求自身理想和需求时产生的,并不是受外部所影响的。

二、人文精神的研究和意义

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素质的最高级体现,是人类素质的本质呈现。是人们对人文精神重点研究的缘由。但是在学术和教育界对人文精神的研究方向又有所不同,其研究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学术界主要是以宏观和哲学为研究方向,具体是对民族、社会、人类的本质及人类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的具体研究。而教育界则是通过社会和个人教育的方向进行研究,是通过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及如何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具体研究。虽然二者研究的方向不同,但是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人文精神上的指引和引导。

不同的社会时期和社会制度,其人文精神的体现方式也是不同的。现有的人文精神被分为了西方、中国传统和马克思三类人文精神。不同的人文精神类型其内涵是不同的,对中国人文精神建设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西方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实现个性和自由的解放,并重申人的享乐主义,将人和集体对立了起来,这是种残缺不全的人文精神。这种类型的人文精神不适合中国的发展,但是我们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就有了博爱的中国特色的民族人文精神,同时也有着极大的限制。传统人文精神只重视集体,缺忽略了个人;只重视道德,忽略了客观利益。这类人文精神是有着明显封建社会特色的中国农业社会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不能直接用于现代人文精神的建设,我们必须结合当前的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最后是马克思人文精神。这类人文精神结合了中国传统和西方的人文精神的特色,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强调了集体的发展必须以个人为基础,个人的发展必须以集体为前提。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人类社会中的各类人文精神建设具有特色的新人文精神。这种新人文精神要结合现状以实现人的价值和完整性为目标,从而全面自由的发展人文精神。

三、结束语

在对人文精神的研究时,我们要与人文素质的内在关系为出发点,进而得到全面完整的人文精神内涵。将科学和教育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人文精神建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肖玲,王潇寒,赵燕.2007特奥会——体育人文精神高度发展的象征[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刘媛媛,郑国华,熊晓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中国和谐思想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1)

[3]王秀霞,李丰祥,尚瑞花.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1)

论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发展 篇10

1 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 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 就不可能凝聚力量, 不可能成就伟业, 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的“日耳曼精神”、“法兰西精神”等, 都可以理解为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在开发建设祖国大好河山、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同时,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 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古人说过“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这标志着早在远古时代, 国人就有了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被赋予多种表达方式。“遥望中原怀故土, 静观落叶总归根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所有这些名句, 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酷爱自由, 追求进步, 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 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 对卖国求容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 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 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

团结统一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 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自古以来, 中国各民族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 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和责任感, 从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 反对分裂的颂歌。中国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 但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

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 平等相待, 友好相处, 求同存异, 团结合作,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 是举世文明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 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中国先哲的著名言论, 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海纳百川的宽宏胸襟。历万难唐玄奘印度取经, 传经书鉴真东渡扶桑, 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 通中外严复翻译西洋书, 这些典型的事例, 是中华民族积极与异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勤劳勇敢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 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 是兴家的传家宝, 是兴国立世之本, 也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正如古人所说:“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兴业惟勤”。勤劳又是和勇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畏强御”、“勇者不惧”, 就是要求人们面对艰险和强暴, 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勇于义而果于德, 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就是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 坚持正义, 要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 “赴汤火, 蹈白刃”在所不辞的见义勇为精神。中华民族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 缔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说, 它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 体现为“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世制”、“与时偕行”、“与时俱新”、“日日新, 又日新”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只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 它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 战胜了各种各样的风险, 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

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 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 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其中, 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国家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上的要求;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要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前提。它们相辅相成, 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

2 民族精神的发展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 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强调,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们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革命精神, 对于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 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 倡导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精心培育和倡导了“64字”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等, 并要求全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要大力弘扬为社会治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 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严于律己、率先垂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上一篇:性能检验下一篇:平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