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利率

2024-06-28

国际利率(精选十篇)

国际利率 篇1

通常认为,短期资本流动波动性强,流动规模大,方向容易逆转,会对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作用[1]。20 世界末期,中国曾出现较为严重的资本外逃[2],但在2002 年,我国的短期资本流动方向发生了逆转,由原来的资本外逃转变为大规模的资本流入[3],这不仅造成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同时推动了我国股市和房地产资产的繁荣[4]。近几年来,随着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经济开始复苏,国际资本开始从新兴国家开始撤离,中国出现了短期国际资本外流的现象。若当局不对短期资本的外流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经济可能将陷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东南亚各个经济体所遭遇的困境。

随着中国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管制,短期资本的流动规模将日益加大,方向亦将反复变化,这使得研究汇率、利率、资产价格和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

关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主要围绕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来展开。

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差是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在两国利率差能够弥补资本利得税的前提下,国外利率的增加会使得本国资本对外输出,并且这种资本流出将会维持下去直到利率差减小。蒙代尔- 弗莱明模型也认为利率差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Mundell[5]将汇率因素加入到该模型后,认为: 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价格水平和汇率只影响贸易账户,而利率只对资本账户产生作用; 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性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比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更强。Branson研究认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由进出口贸易额、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因素决定,而长期资本流动则由国内的收入水平、利率以及国外利率水平等因素决定。资本往往从收益率较低的经济体流向收益率高的经济体。Calvo研究发现,20 世纪90 年代初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向拉丁美洲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短期利率降为两年前的一半、美国房地产市场收益率的降低、股票市场低靡。刘立达通过研究1982—2004 年间中国国际资本流动发现我国资本流动对短期利率变化不敏感,利率因素对中国资本流动的影响比较微弱。吕光明等[3]发现,在中国利率差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较弱。

对于资本流动与汇率的关系,Frank等[6]研究结果表明,韩国的短期债务率对汇率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台湾则不存在该种关系。Kapur研究发现新加坡汇率过度波动的原因并非是非稳定的资本流动,而是由于新加坡实行货币局制度,同时拥有较好的经济基本面,当经济状况变化时新加坡并不钉住单一货币。朱孟楠等[7]认为短期资本流入会导致人民币升值以及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而人民币升值和升值的预期会进一步造成短期国际资本的进一步流入,有着自我强化的循环机制。赵文胜等[2]则认为短期国际资本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有着负向的冲击响应,其原因为若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国际资本在人民币升值之前就已进入中国的货币和金融市场,人民币一旦升值,短期国际资本则已经获得升值收益并撤出中国。从学者们的现有的研究成果可知,短期国际资本与汇率之间关系尚未有确定的结论。

关于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宋勃等实证检验了中国1998—2006 年房地产价格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其发现,短期内,房地产价格上涨促进外资流入; 并且长期来看,外资流入对我国住房价格上涨具有显著作用,两者存在互相促进作用[8]。Kim和Yang使用面板VAR模型分析亚洲的经济体资本流入与资产价格关系时发现,外资的流入与资产价格上升存在显著关系。陈浪南等[9]运用ARDL-ECM模型检验了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和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发现国内股市收益率和地产市场收益率并不是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显著因素。

从上述文献可知,目前学术界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利率和资产价格关系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资本流动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二是资本流动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三是资本流动与利率、汇率之间的关系; 四是资本流动和汇率、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利率和资产价格纳入在一个分析框架的文献相对较少,这使得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2 理论分析

根据利率决定作用论,利率差的存在将引发资本的内外流动。理论上,中外利率差异应该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成正相关关系,即当中国的利率高于国外利率时将导致国际资本的流入,利率差越大则流入的短期国际资本量也越大。反之则会导致国际资本的流出。利率决定作用论的曲线图,如图1 所示。

A、B分别代表2 个国家,rA、rB分别代表其国内的利率,rW是世界的均衡利率。当rA> rW> rB且在没有资本管制的情况下,资本将由B国流入A国,直到两国的利率达到均衡,此时国际资本同样达到均衡状态。A国输入的资本量为CD,B国输出的资本量为EF,且CD = EF[10]。

汇率也是决定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若一国货币升值,则将导致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 而若本国货币贬值将导致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出。但同时有学者认为一国的货币存在一个均衡汇率,汇率将在这个均衡汇率附近进行波动。当该国货币发生贬值时,国际资本将存在升值的预期并提前流入该国以便未来的套利活动。因此,一国货币贬值时将出现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的现象。

短期资本流动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为,当一国资产价格收益率持续上升时,将吸引短期资本的流入; 反之,当一国资产价格收益率持续下降时,该国将面临短期国际资本外流的风险。这一过程,如图2 所示。

图2 中横轴表示资本量K,纵轴表示为资本边际产出MPK,MPKA和MPKB分别为A国和B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曲线。A国的初始资本量为OAK0,B国的初始资本量为OBK0。若两国间没有资管管制,即两国的资本可以自由转移,由于在初始期A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iA小于B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iB,那么A国的资本将流入B国。随着边际生产率递减,A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iA将随着资本供应量减少而逐渐提高,而B的资本边际生产率iB则相应地将逐步降低,最红两者达到I* 这个均衡水平,两国间的资本流动量为K0K* 。

3 数据说明及实证分析

3. 1 数据来源及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2005 年7 月中国进行汇改,样本区间定为2006 年1 月至2014 年12月,共计108 个样本量。短期国际资本、汇率、利率和资产价格这四个变量的来源及说明如下。

( 1)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量。计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量的方法有多种,王琦[11]采取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和净误差与遗漏账户合并的方法衡量中国的资本流动; 朱孟楠等则采用短期国际资本= 外汇储备增量- 贸易顺差- FDI方法来刻画短期国际资本流入量。本文在研究时采用后者的公式来计算2006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入量,记为CF。

( 2) 汇率。由于长期以来美元在世界经济中充当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所以选取直接标价法下的中美汇率作为汇率变量,记为E。

( 3) 利率差。利率差是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在本文研究中,选取中美两国的基准利率差额作为利率差变量,记为IG。在具体选择上,选取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人民币名义存款利率作为中国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将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作为美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 4) 资产价格。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是中国最为主要的资本市场,鉴于数据的可得性,选取月底的上证综合指数作为资产价格变量,记为S。

3. 2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3. 2. 1 单位根检验

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需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由表1 可知,4 个变量CF、LNE、D( IG) 和LNS均为平稳序列,可以将其建立VAR模型进行分析。

注: 表中LNE和LNS表示对E和S取自然对数; D( IG) 表示IG的一阶差分; 检验形式检验形式( C,T,K) 中各项依次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的截距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和* 分别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1% 、5% 和10% 的检验。

3. 2. 2 滞后阶数选择及模型建立

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需对模型的之后阶数进行选择。一方面模型有尽可能多的滞后阶数,使得模型更加全面; 另一方面较多的滞后阶数会减少模型的自由度。根据VAR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准则,本文在研究时将模型的滞后阶数选取为2 阶。

3. 2. 3 VAR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如图3 所示。

从图3 可知,所建立的VAR模型所有特征根的倒数的模都小于1 ( 位于单位元内) ,所以建立的VAR模型是稳定的。

3. 2. 4 脉冲响应函数

基于VAR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刻画每个内生变量发生一个变动或冲击对其自身和系统内其他内生变量的影响作用。

( 1) CF受到一个正的冲击,如图4 所示。从图4 可知,当给定短期国际资本流动CF一个正的冲击时,即当短期国际资本为净流入时,短期国际资本自身会有一个正的响应,第2 期以后冲击的影响作用逐渐平缓,至第5 期后趋于0。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会导致汇率数值的减小,在直接标价法下即人民币发生升值,升值的幅度先变大后变小,最终趋向于0。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会导致中美利率差的变化先为正,在第7 期后利率差变化变为负数,这表明利率差先变大后变小。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会给股市价格有一个正的作用,在第2 期达到最大,从第3 年开始正向作用得到修正,最终趋向于0。

( 2) LOGE受到一个正的冲击。如图5 所示。从图5 可知,当给定汇率LOGE一个正的冲击时,短期国际资本在第1 期没有响应,在第2 期得到最大的正响应,在第2 期到第4 期正的响应减弱,随后趋于0。

( 3) DIG受到一个正的冲击,如图6 所示。从图6 可知,当DIG受到一个正的冲击时,国际资本流动在第1 期没有响应,第2 期为一个负的响应,在第3 期为正的响应,且数值达到最大,随后在0 附近震荡,并最终趋于0。

( 4) LOGS受到一个正的冲击。如图7 所示。从图7 可知,当LOGS受到一个正的冲击时,国际资本流动在第1 期没有响应,第2 期为一个负的响应,且数值达到最大,从第3 期开始为正的响应,随后在0 附近震荡,并最终趋于0。

3. 2. 5 方差分解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差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 可知,前几个月内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方差主要由其自身变化来解释,符合流动性情和难以预测的特征。长期来看,4% 左右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差变化可以由汇率、利率差和资产价格这三大因素来解释。在三大因素中,汇率和利率差的解释程度较高。这意味着在影响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三大驱动因素中,汇率和利率差这两大因素占主要作用。

3. 2. 6 小结

从脉冲响应的结果分析中可知: 短期国际资本的净流入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同时导致利率差在初期正向变化幅度加大和股市价格初期上涨,且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以上结论与现有的文献研究基本一致。

根据本文研究,当人民币贬值时,国际资本将进入中国市场,这与现有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出入。笔者认为一国的货币汇率存在一个均衡汇率,汇率将在这个均衡汇率附近进行波动。当人民币发生贬值时,国际资本将存在一个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并提前流入中国以便未来的套利活动。因此,当人民币贬值时出现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的现象。

当利率差变大时,短期国际资本净流入存在一定的时滞,主要是由于中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当股市上涨时,短期国际资本并未出现明显的净流入原因同样在于中国目前实行资本管制,短期国际资本无法快速进入中国的股票市场进一步促进股市的进一步繁荣。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了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利率差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4. 1 结论

( 1) 短期国际资本的净流入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同时导致中美利率差在初期正向变化幅度加大和股市价格初期上涨,且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 2) 人民币贬值会促进短期国际资本的净流入,这主要是因为国际资本对于汇率存在均衡点的认识,国际资本早于人民币汇率升值之前进去中国市场以便获取套利。

( 3) 当利率差变大时,短期国际资本并不立即流入,主要是由于中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

( 4) 由于中国目前实行资本和金融账户管制政策,短期国际资本无法立即分享中国股票市场的繁荣。

4. 2 政策建议

汇率、利率差和资产价格的稳定是一个经济体金融稳定的前提,甚至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前提,短期资本因其流动性强、流动额大、难以预测等特点导致其对经济体有巨大的影响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充分体现出了短期资本流动的破坏性。

自2002 年11 月起,我国长期是短期国际资本的净流入国[9]。在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主要经济体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因其稳定的金融环境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然而近期随着欧美主要经济体经济开始复苏,中国出现了短期国际资本净流出的现象。基于此背景,本文提出我国政策当局应采取如下措施。

( 1) 加强资本流动的监控与管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快,隐蔽性强,虽然我国实行资本管制,但是国际上的“热钱”仍能通过地下钱庄等形式进入中国国内市场。这就要求我国完善和健全资本流动监测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

( 2) 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充分认识到汇率对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效应。

( 3) 充分认识到利率差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作用。货币当局在在制定国内货币政策时,在保持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需要全方面考虑国外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此外,在保持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应努力提高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

( 4) 着力发展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在符合监管要求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当局和相关市场主体应开发多种金融产品,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同时,应加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致力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明.中国面临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不同方法与口径的规模测算[J].世界经济,2011(2):39-56.

[2]赵文胜,张屹山,赵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市场变化的反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3):104-117.

[3]吕光明,徐曼.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基于月度VAR模型的三重动因解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4):61-68.

[4]冯彩.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基于1994—2007年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8(6):32-39.

[5]MUNDELL R A.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63,29(4):475-485.

[6]HSIAO F S T,HSIAO M C W.Capital flows and exchange rates:recent korean and taiwanese experience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1,12(3)353-381.

[7]朱孟楠,刘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汇率与资产价格:基于汇改后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0(5):5-13+135.

[8]宋勃,高波.国际资本流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基于我国的实证检验(1998—2006年)[J].财经问题研究,2007(3):55-61.

[9]陈浪南,陈云.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J].经济管理,2009(1):1-6.

[10]于倩.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稳定影响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12-16.

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 篇2

固定利率债券指在发行时规定利率在整个偿还期内不变的债券。固定利率债券不考虑市场变化因素,因而其筹资成本和投资收益可以事先预计,不确定性较小。但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仍然必须承担市场利率波动的风险。如果未来市场利率下降,发行人能以更低的利率发行新债券,则原来发行的债券成本就显得相对高昂,而投资者则获得了相对现行市场利率更高的报酬,原来发行的债券价格将上升;反之,如果未来市场利率上升。新发行债券的成本增大,则原来发行的债券成本就显得相对较低,而投资者的报酬则低于购买新债券的`收益,原来发行的债券价格将下降。

浮动利率债券是指发行时规定债券利率随市场利率定期浮动的债券,也就是说。债券利率在偿还期内可以进行变动和调整。浮动利率债券往往是中长期债券。浮动利率债券的利率通常根据市场基准利率加上一定的利差来确定。美国浮动利率债券的利率水平主要参照3个月期限的国债利率,欧洲则主要参照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指设在伦敦的银行相互之间短期贷款的利率,该利率被认为是伦敦金融市场利率的基准)。如1984年4月底,前苏联设在英国伦敦的莫斯科国民银行发行了5000万美元的7年期浮动利率债券,利率为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加0.185%。

浮动利率债券的种类较多,如规定有利率浮动上、下限的浮动利率债券,规定利率到达指定水平时可以自动转换成固定利率债券的浮动利率债券,附有选择权的浮动利率债券,以及在偿还期的一段时间内实行固定利率,另一段时间内实行浮动利率的混合利率债券等。

由于债券利率随市场利率浮动,采取浮动利率债券形式可以避免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之间出现任何重大差异,使发行人的成本和投资者的收益与市场变动趋势相一致。但债券利率的这种浮动性,也使发行人的实际成本和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事前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较高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借鉴 篇3

目前,我国利率体系是由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混合组成的。一方面,央行在存贷款利率的决定中起主导作用,规定存款和贷款利率的上限与下限,实行利率管控。这种管控带来的问题是,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使得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把社会闲散资金吸收进来,同时,由于贷款利率低,造成资金供求的不平衡。另一方面,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利率由市场自由决定。这种利率双轨制割裂了金融市场的统一性,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受阻,利率工具难以覆盖全部金融市场。

纵观各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渐进式市场化,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市场化都持续15年以上。另一类是激进式市场化,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市场化过程短,一举实现,时间长的也不到2年。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到1986年持续了16年。美国在大萧条后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对银行业进行严格管制,如著名的“Q条例”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限制。为规避管制,银行业不断推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导致美国的利率管制形同虚设。1970年6月,美联储首先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1980年3月,美国颁布《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利率市场化改革法制化。在1980~1986年间,从大额定期存款开始,向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逐步推进,解除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花了17年时间才完成。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始于1977年,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从国债利率市场化开始,逐渐推进到银行间和存贷款市场。1977年,放宽对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的管制,允许商业银行承购的国债自由上市流通。1978年日本银行允许银行拆借利率的市场化,1979年批准商业银行可发行利率不受限制的大额可转让存单。1984年日本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1991年7月日本银行停止利率窗口指导,1994年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

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时16年。从1981年开始,韩国中央银行不再限制商业票据的贴现率,用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代替贷款利率上限,允许银行根据借款者的信用等级收取不同的利率。在存款利率方面,准许银行在规定的利率最高限内,根据期限确定存款利率。1982年,降低了一般贷款与优惠贷款之间的利差,取消了政策性贷款的优惠利率;1984年,允许银行对信贷风险进行分类,用利率的波动幅度代替贷款的利率上限;1988年,韩国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参照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自行决定利率水平,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一大步。1989年,韩国经济增速放慢、通货膨胀加剧、国际收支恶化,中央银行又恢复窗口指导,对存贷款利率实行管制。1991年,韩国开始实行第二轮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从非银行机构到银行机构,从贷款到存款,从长期到短期,从大额到小额的顺序,逐步扩大利率市场化范围。到1997年,韩国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

阿根廷是南美率先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1971年2月,阿根廷就开始了部分利率市场化的尝试,但不到一年便“夭折”了。1975年,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阿根廷第二次启动金融改革,再度推行利率市场化,除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利率管制措施。1977年6月全部放开管制利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实施后,阿根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阿根廷1981年存款平均利率高达52%。国内资金利率高企,资金需求者转向利率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膨胀。

智利从1974年5月开始放松利率管制,当年1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利率的管制,1975年4月取消了所有利率管制,前后不到一年,改革的激进程度可见一斑。智利在1976~1982年期间经历了一个利率“超调”时期,银行大量破产,中央银行一度重新公布指导性利率,等于宣布第一轮自由化改革暂时废止。随后,政府对银行进行重组,1981年后不再公布指导性利率,转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国内利率水平。

乌拉圭的利率改革进程同样也很短。1974年9月,乌拉圭提高了对存款和贷款施加的法定利率上限;到1977年,上限管理完全放开,1978年取消了对进入银行系统的控制,同时取消了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制。

从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以及教训来看,中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渐进式利率市场化可以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利率市场化需要立法、市场、监管等手段的配套进行,不需要追求速度。宏观调控能力是放权的必要条件,如对风险的补救能力等。

微观金融基础是制约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利率市场化需要利率市场的功能健全。培育好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后放开利率风险较小,此外还需健全法律体系、披露充分信息、建立信用系统、完善监管机构等。

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以适应法制条件下的利率市场化。在放开利率、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要同时健全金融市场化的法律和监管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利率市场化的有序、顺利推进。

国际利率 篇4

十八大三中全会再次呼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并明确决定“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可见, 利率市场化再次得到党和国家在顶层设计上的确认。纵观资本发达国家在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之后, 均形成了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建立起多层次资本市场, 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提高了本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毋庸置疑, 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机制在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提高宏观调控效率, 保证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其实, 早在1996年6月我国就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此后, 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市、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 央行先后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调整了境内外币利率政策, 放宽了大额长期存款利率的限制, 扩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这都显示出了央行有条不紊地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决心。经过近二十年的利率改革, 央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119项, 目前, 人民银行仍然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有29种。整体而言,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尤其货币市场利率开放的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

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 需要突破二元利率结构的瓶颈制约。一是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 为代表的市场利率逐渐成为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另一层次为存贷款的管制利率。两种利率的长期存在导致社会融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不利于提高银行间竞争力, 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无法有效地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目标。换言之, 必须进一步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 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存贷款利率, 促进资金有效循环供给, 达到合理配置资源。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在经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之后, 正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换, 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优化与升级, 这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何有效配置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将成为关键, 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一)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资金作为一种投资、生产、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使用的生产要素, 其价格机制影响的不是某一局部市场的供求平衡, 而是整个社会供求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 对调节国民经济结构, 引导资金投向, 调节社会储蓄与投资, 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效果

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利率改革的总体目标, 是伴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推进并逐步深化。当计划经济体制尚未被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控制贷款规模, 利率只能作为辅助性工具, 还发挥不出经济杠杆的作用。随着市场取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便愈加凸显。控制贷款规模容易导致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 而调节利率来影响宏观经济的副作用较小。现今, 西方国家大多采用调节基准利率引领市场利率走势, 从而达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的。

(三) 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机构的竞争

利率市场化将减少商业银行依靠存贷款利差获取利润的机会, 但利率市场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将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并加大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商业银行在竞争和创新上的自主权被扩大, 自我发展的空间得以拓展。

(四)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产品及服务创新, 推动金融机构新兴业务发展。利率市场化后, 一方面商业银行获得了金融核心领域的自主定价权, 客观上为其进行产品及服务创新提供了原始动力;另一方面, 由于利率风险的增强, 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客观上迫使商业银行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来化解风险敞口。

二、利率市场化国际模式及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众多国家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其在实现内外均衡、保证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要真正意义上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 就必须扬长避短, 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利率市场化经验。

无论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 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 还是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智利、阿根廷等都先后进行了利率改革。虽然各个国家情况不尽相同, 所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时机、途径、程度及结果也不一样, 但经过对比研究和分析, 总结出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和教训, 值得我国深思。

(一) 渐进模式

由于利率改革牵涉到各个部门的经济利益, 大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遵循渐进、深入的模式推进, 它是一个与外汇管理体制、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和金融创新政策配套进行的过程。其代表国家有美国、日本和韩国。这些国家在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经济和金融市场都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1. 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 加剧了美国通货膨胀, 银行受制于1933年银行法的“Q条例”, 无法提高存款利率, 导致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1]。因此, 大批资金从银行转移到货币市场投资共同基金, 造成银行存款急剧萎缩, 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吸引资金回流的同时, 金融相关部门开始力推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至198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共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美联储先后放松并取消了大额定期存单的利率管制。第二阶段自1980年8月制定相关法律, 决定按照从大额定期存款, 小额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利率的顺序逐渐取消利率管制。第三阶段彻底废除“Q条例”, 取消了所有存款利率和大部分贷款利率的管制, 利率水平由资金供需双方自主决定, 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共历时十六年, 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它是由金融市场的创新倒逼监管部门进行改革, 而改革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促进了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 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美国基本同步, 但与美国自下而上的倒逼改革不同, 它是由政府主导推进。二战后, 日本建立起了所谓“护送船队”的金融体系, 各种金融机构像一支船队, 在政府的行政指导下, 向企业提供低息、稳定的资金, 并保护每一位金融机构不掉队 (破产) 。长期过多的保护政策形成了低效、限制竞争、交易不公的日本金融体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 随着日本经济增长逐步放缓, 金融系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

1975年, 日本国债发行量的增加促成了国债利率的市场化定价, 1978年日本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票据买卖利率, 1979年政府允许商业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 其利率由发行机构和购买者自主协商决定, 实现了货币市场上的主要品种的利率市场化。1984年日本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 在存款利率方面, 进一步降低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标准;在贷款利率方面, 将法定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利差, 形成基础利率, 它是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和拆借资金利率的加权平均。1991年开始, 日本逐步取消了对小额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 同时停止利率窗口指导, 至1994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2]。

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由政府主导、平稳推进、逐步深入, 与美国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耗时基本相同。从利率市场化的顺序来看, 日本主要遵从先国债后存贷款, 先长期资金市场后短期资金市场, 先大额存款后小额存款的循序渐进的步骤。这种改革进程有利于防止金融市场失序, 有效地减少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

3. 韩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80年之后,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的需要, 政府开始着手利率体制的改革。韩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共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先后放开了商业票据贴现利率和银行间拆借利率;对企业债券发行、大额存单利率实现市场化;放开所有贷款利率和两年以上的存款利率。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 国际政治局势动乱加上韩国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恶化, 导致市场利率急剧攀升, 韩国不得不中断利率市场化改革, 恢复了对利率的管制。第二阶段, 1991年韩国又重新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主要包括短期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利率的市场化, 长期存款利率和债券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到1997年, 短期存款利率的放开, 标志着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

韩国利率市场化表现为两个特点:第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利率比商业银行放开的速度快, 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更为严格, 非银行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第二个特点表现为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放开的快, 主要原因是存款利率涉及面更广, 容易受到反对部门的干扰, 所以谨慎推行。

(二) 激进模式

激进模式的特点是在短期内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制, 但由于相应的制度环境建设没有与利率改革配套, 结果会导致资金配置低效, 甚至影响到经济和金融的安全与稳定。激进式改革代表国家是联邦德国 (原西德) 、阿根廷和智利等国。联邦德国是唯一采取激进改革模式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

1. 联邦德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 德国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选择了激进式改革, 同时也是最早完成利率市场化国家之一。

早在1962年, 联邦德国修改法律, 调整了对利率限制的条例, 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1966年, 德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这对德国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起了重要保障作用。1976年, 德国通过了废除利率限制法案, 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德国的利率市场化得以顺利快速地推进与其国内金融形势比较平缓, 经济相对不景气有直接相关。另外, 德国银行一直沿用混业经营, 这与采用渐进模式的国家均采用分业经营不同, 其银行经营主要不依靠存贷业务, 而是更趋向多元化, 更具有灵活性[3]。由于竞争意识普遍较高, 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更具有弹性, 其产品定价也接近市场, 比较合理。

2. 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

以阿根廷、智利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在金融自由化浪潮影响下, 试图通过放开利率管制, 达到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保证金融业的有序竞争, 解决“金融抑制”问题,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后, 金融机构的正常竞争并未出现, 相反却被一些利益部门利用, 成为他们的资金供应商, 导致了市场秩序出现混乱。另一方面, 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不断攀升, 高利率吸引了巨额外资流入, 汇率随之上升, 造成资产泡沫。由于经济基本面不断陷入困境, 难以长期维持高汇率, 最终以外资出逃, 汇率大幅贬值, 引爆拉美债务危机[4]。

拉美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改革推进的速度过快, 未考虑本国能否承受利率改革对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另外监管不力, 导致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投机行为, 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可见, 取消利率管制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快速推行, 但是需要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监管体系与之配套。

三、国际经验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选择的启示

“渐进”和“激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两种模式, 其改革内容都是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利率定价机制, 合理配置资金, 但改革的执行策略和时机选择的不同导致成功与失败两种结局。通过对上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方法和时机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 他们改革行动的差异源于政府对本国基本状况判断和改革过程中控制能力的不同[5]。因此, 必须认清改革所依赖的外部环境, 正确处理改革进程中的矛盾, 才能选择有效地改革路径。

根据我国国情, 要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必须坚定政府主导的方针, 防止金融市场出现失序, 扰乱国民经济。同时为了打破阻力, 积极鼓励金融创新, 倒逼不愿进行改革的垄断利益集团跟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因此,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为了保障我国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 有必要做好以下几点改革工作。

(一) 完善利率市场化所需的制度环境

从各国推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现, 对制约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条例要及时调整乃至取消, 完善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利用法律支持并保障利率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 我国有必要厘清现有与利率市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的手段, 清除阻碍利率市场化的壁垒。如今, 我国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明显成果, 但资本市场和存贷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还停滞不前, 从法律层面上优化利率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对推进下一步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要政府全面退出利率的管理, 而是要加强政府对利率的引导作用, 所以央行应该尽快推出基准利率,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基准利率走势, 达到宏观调控目标。金融机构和资金需求者根据基准利率, 对不同期限的利率自主协议定价, 实现资金合理配置。美国和日本在利率市场化进程时, 分别将联邦基金利率和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通过调节基准利率将资金传递给金融机构和企业, 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基准利率的调控效果高而且快捷, 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基准利率的形成, 发挥政府在利率市场的引领作用。

(二) 创造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金融机构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通过竞争实现合理定价, 向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但不同金融机构的财务约束状况不同, 即资本充足率高的金融机构和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要求的金融机构, 有补贴的金融机构和无补贴的金融机构是不可能实现公平竞争的。资本充足率未达标的机构以及存在问题的金融机构往往通过高息揽储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获取资金, 掩盖资产负债表出现的问题[6]。这种不正当的竞争不仅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 对消费者也不负责任, 而且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另一方面, 打破银行业资本准入的垄断。现今, 我国的银行的资本主要来自于国家, 无论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还是村镇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对民营资本进入都有苛刻的规定, 并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只有打破这种垄断, 优化资本结构, 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银行才能对所有消费额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 加快金融创新, 提高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发展机遇, 如促进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 提高自主定价水平, 促使银行主动管理资产负债, 优化银行客户结构, 推动银行经营战略转型。同时带来的挑战, 包括银行利差收窄压缩银行利润风险、利率波动风险、业务转型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了应对风险, 银行必须提高竞争力, 加快金融创新及业务转型, 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依赖;建立成本约束机制, 提高存贷款定价能力;中小银行培养优势业务, 走差异化道路。信贷资产证券化也为资金走出银行资产负债表提供了渠道, 通过证券化, 信贷不再只是银行的资产, 也可成为非银行机构的资产。

随着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金融脱媒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面对利率市场化, 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原动力, 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银行在信贷及银行间市场的传统优势, 拓展了在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投资空间, 为银行探索利率市场化后中间业务、投资业务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平台。同时, 银行理财还可带动其他中间业务的发展, 如以大规模的理财产品带动托管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 将银行理财资金与优质项目对接, 提高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竞争力。

(四) 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

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 利率的变动更加频繁, 如何应对利率风险是金融机构重要课题。为此, 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下机制。首先, 利率风险规避机制, 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风险论证, 预测和分析利率风险大小, 为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调整提供参考;其次, 利率风险分散机制, 通过对不同地域、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细致分析, 对资金配置进行充分论证, 以平衡风险, 优化风险组合, 分散风险损失;最后, 利率风险转移机制, 通过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 将利率风险对冲、转移或置换, 降低资产负债的风险敞口[7]。

(五) 建立合理高效的监管机制

发达国家在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 都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 其在防止恶性竞争和市场失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些金融创新绕过政府监管, 通过欺诈手段恶意的将风险转嫁给其他机构, 加大了市场风险。为了应对这类危害金融市场的行为, 必须建立起合理高效的监管机制, 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 另一方面对于扰乱金融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予以及时制止并惩罚, 保证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同时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律组织的作用,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要有效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的定价行为, 防止利用不正当手段开展竞争, 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有成果和继续推行。

参考文献

[1]胡新智, 袁江.渐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 2011, (6) :132-145.

[2]闫素仙.论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管理世界, 2009, (3) :184-185.

[3]万荃, 孙彬.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与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 2012, (5) :71-74.

[4]江春, 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10) :47-53.

[5]刘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和国际经验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 (6) :29-33.

[6]周小川.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J].金融家论坛, 2012, (1) :24-27.

国际利率 篇5

1.在以下各项中,年有效利率大于名义利率的是( )。

a.计息周期小于一年 b.计息周期等于一年

c.计息周期大于一年 d.计息周期小于等于一年

2.若名义利率为r,一年中计息周期数为m,计息周期的有效利率为r/m,则年有效利率为( )。

a.(1+r/m)m-1 b.(1+r/m)m+1

c.(1+r/m)m.r-1 d.(1+r/m)m-1(考试大建造师)

3.某笔贷款的利息按年利率为10%,每季度复利计息。其贷款的年有效利率为( )。

a.10.38% b.10%

c.10.46% d.10.25%

4.有四个投资方案:甲方案年贷款利率6.1l%;乙方案年贷款利率6%,每季度复利一次;丙方案年贷款利率6%,每月复利一次;丁方案年贷款利率6%,每半年复利一次。则方案贷款利率最少的是( )。

a.甲 b.丙

c.丁 d.乙(考试大建造师)

5.某笔贷款,名义利率为8%,每季度复利一次,则每季度的有效利率为( )。

a.8% d.2%

c.2.67% d.8.24%

6.若名义利率一定,则年有效利率与一年中计息周期数m的关系为( )。

a.计息周期增加,年有效利率不变

b.计息周期增加,年有效利率减小

c.计息周期增加,年有效利率增加

d.计息周期减小,年有效利率增加

7.工程经济分析中,如果各方案的计息期是不同的,为确保能对各方案做出正确评价,应用下列( )。

a.名义利率 b.有效利率

c.贷款利率 d.基准折现率

二、多项选择题(考试大建造师)

1.某企业向银行借款100万元,借期5年,借款的利率为l0%,半年复利一次,第5年末一次归还额的计息公式为( )。

a.100(1+0.10)5 b.100(1+0.05)5

c.100(1+0.05)10 d.100(1+0.1025)5

e.100/5(1+0.05)5

2.某企业连续5年,每年末向银行贷款100万元,借款的利息按年利率为10%,每半年复利计息,则第5年末一次归还数的正确表达式为( )。

a.100×[(1+0.10)5-1]/0.10

b.100×[(1+0.05)10-1]/0.05

c.100×[(1+0.1025)5-1]/0.1025

d.100×{0.05/[(1+0.05)2-1]}×{[(1+0.05)10-1]/0.05}

e.100×(1+0.05)8+100(1+0.05)6+100(1+0.05)4+100(1+0.05)2+100(1+0.05)0

1.2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a; 4.c; 5.b; 6.c; 7.b

[解析]

3.答案a:

i=(1+0.10/4)4-l=10.38%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c、d、e

[解析]

1.答案c、d:

用f=p(1+i)n公式,每半年的有效利率r/m=5%,m=5×2;采用年有效利率i=(1+0.10/2)2-l=10.25%,m=5,选择e、d。

2.答案c、d、e:

采用计息期半年的有效利率和年有效利率来解。

c:年有效利率i=(1+0.10/2)2-1=10.25%计息期为5

d:计息期半年的有效利率,把每年末的loo万元借款化为每半年的借款,采用0.05/[(1+0.05)10-1]/0.05,在计息期和支付期相同的情况下,再用[(1+0.05)10-1)/0.05求得。

国际利率 篇6

关键词:场外利率期权 套期保值 利率互换 远期交易 利率衍生品

利率期权的概念和作用

(一)利率期权介绍

利率期权是一项关于利率变化的权利,买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期权费后,在到期日按预先约定的利率,按一定的期限借入或贷出一定金额的货币,从而在利率水平向不利方向变化时得到保护,而在利率水平向有利方向变化时得益。利率期权有多种形式,包括利率上限期权、利率下限期权、利率互换期权及奇异利率期权。其中,奇异类利率期权是比常规期权(标准的欧式或美式利率期权 )更为复杂的利率期权。

(二)利率期权的作用

1.对债务套期保值,降低融资成本

企业和机构可以根据对利率走势的判断以及本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灵活运用利率期权来管理其利率风险敞口,以达到规避风险或降低债务成本的作用。例如,吸收浮动利率存款、发放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银行,如果吸收存款所支付的浮动利率超过了发放抵押贷款所获得的固定利率,他们将遭受损失,通过购买利率上限期权,银行可规避这种风险。

2.作资产套期保值,提高投资收益

企业和机构可以根据对利率走势的判断以及对投资收益的目标灵活运用利率期权来改进资产管理,以达到控制投资利率风险或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例如,投资浮动利率债券的金融机构在利率下行过程中将遭受投资收益的减少,通过购买利率下限期权,金融机构将锁定投资收益,实现资产保值。

3.从利率波动中获利

由于利率期权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中,除了利率价格外,还包括利率波幅率,因此,进行利率期权交易的金融机构不仅可以从准确预判利率走势中获取盈利机会,还可以从准确预判利率波幅率走势中获取收益。比如,如果机构认为未来利率将呈现震荡盘整走势,未形成明显的利率上升、下降趋势,则在买入或卖出利率期权后,可通过操作相应标的利率交易对冲利率期权的利率风险(Delta Hedge),而从利率波幅率的走势预判中获取盈利机会。

国际上场外利率期权的发展

(一)场外利率期权产生的背景

20 世纪70 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金融自由化浪潮推动下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在促进金融资产价格发现和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也使得利率的不确定性开始逐渐加剧,利率波动幅度大幅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由此产生了套期保值、对冲利率风险的市场需求,利率衍生产品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等出现以后,利率期权也自然被引入利率衍生品领域。最早在场外市场交易的利率期权是1985 年推出的利率上限期权,当时银行向市场发行浮动利率票据,需要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随后利率下限期权、利率互换期权及其他奇异利率期权相继在市场上推出,利率期权逐步成为整个利率衍生产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衍生产品之一。

(二)场外利率期权整体发展

国际上场外交易的利率期权近十年多来发展迅速。在1998年6月末名义存量金额为7.86万亿美元,此后一直上升,至2008 年6月末,名义存量金额为62.16万亿美元。在这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利率被维持在历史低位,市场对于利率波幅的预期下降,利率期权的名义存量金额也有所下降,至2013年6月末名义存量金额降为49.40万亿美元(见图1)。

从交易量来看,国际上场外利率期权在1998年4月份的日均交易量为364.28亿美元,此后一直上升,至2007年4月,日均交易量为2167.11亿美元。在这之后,同样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交易量也有所下降,至2013年4月日均交易量为1740.83亿美元(见图2)。

(三)场外利率期权的计价货币结构

以欧元和美元计价的场外利率期权主导了全球场外利率期权市场。从名义存量金额来看,近十多年来欧元和美元场外利率期权名义存量金额占全球场外利率期权名义存量金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左右。其中,欧元场外利率期权名义存量金额从1999年末的近3万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6月末的24.19万亿美元,占比从31.98%增长至48.98%;美元场外利率期权名义存量金额从1999年末的4.34万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6月末的15.14万亿美元,占比从46.28%下降至30.65%(见表1)。

从交易量看,近十多年来欧元和美元场外利率期权日均交易量占全球场外利率期权日均交易量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左右。美元场外利率期权2013年4月日均交易量为894.60亿美元,占比51.39%;欧元场外利率期权2013年4月日均交易量为538.30亿美元,占比30.92%(见表2)。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场外利率期权的交易量在近6年内有所下降,从2007年4月的每日2167.10亿美元下降至2013年4月的每日1740.80亿美元,下降比例为19.67%。其中,欧元场外利率期权日均交易量下降12.89%,美元场外利率期权日均交易量下降20.73%,日元场外利率期权日均交易量下降58.06%。

新兴市场货币场外利率期权,尤其是巴西雷亚尔、南非兰特和人民币场外利率期权交易量在近6年内有较大幅度增长,交易量在2007年4月达到最高峰,但整体交易量水平仍远低于欧元和美元场外利率期权。

(四)场外利率期权的参与者结构

自20世纪80年代场外利率期权诞生起,大型银行在场外利率期权市场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非金融机构客户参与比例较小,且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利率期权尤其是奇异利率期权结构较为复杂,定价难度高。

nlc202309031311

从名义存量金额来看,大型银行间的名义存量金额占比呈上升趋势,2013年6月末达29.41万亿美元,占比为59.54%;大型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小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间的名义存量金额占比略有下降,2013年6月末达17.46万亿美元,占比为35.35%;大型银行与非金融机构客户间的名义存量金额占比较小,且呈下降趋势,2013年6月末达2.52万亿美元,占比为5.10%(见图3)。

从交易量来看,大型银行与非金融机构客户间的日均交易量占比较小,且呈下降趋势,占比从1998年4月的21.10%下降至2013年4月的7.54%;大型银行间的日均交易量、大型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日均交易量相差不大,2013年4月,大型银行间的日均交易量占比41.07%,大型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日均交易量占比48.89%(见图4)。

(五)场外利率期权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场外利率期权的交易在国家和地区间高度集中,且有不断集中的趋势。在美国和英国交易的场外利率期权占全球场外利率期权交易的比例从1995年4月的40.34%上升至2013年4月的87.12%。2013年4月,在美国交易的场外利率期权日均交易量达1040.54亿美元,占比49.45%;在英国交易的场外利率期权日均交易量为792.86亿美元,占比37.68%。

同样在2013年4月,在欧洲大陆地区,法国场外利率期权的日均交易量最高,达39.48亿美元,其次分别为瑞典22.93亿美元、西班牙12.71亿美元、德国11.85亿美元;在亚太地区,日本场外利率期权的日均交易量最高,达86.05亿美元,其次分别为香港21.71亿美元、澳大利亚12.79亿美元、新加坡8.94亿美元;在其他地区,场外利率期权的交易量较小,作为非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南非,场外利率期权的日均交易量仅为1.38亿美元。

(六)场外利率期权剩余期限分布

场外利率期权的剩余期限以一年以上的为主,其名义存量金额近十多年来占全部场外利率期权名义存量金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70%左右。2013年6月末,剩余期限在1年内的场外利率期权名义存量金额为14.20万亿美元,占比28.76%;剩余期限在1至5年的场外利率期权名义存量金额为22.30万亿美元,占比45.14%;剩余期限在5年以上的场外利率期权名义存量金额为12.90万亿美元,占比26.11%(见图5)。

(七)监管改革对场外利率期权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后,政策制定者大幅加强了对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尽管衍生产品本身并非是造成危机的原因,但复杂而不透明的交易对手敞口被认为推动和放大了危机。全球监管当局由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减少交易对手风险和提高衍生产品市场透明度的措施,包括实施中央集中清算、提高资本水平和保证金要求等。另一个并非针对场外衍生产品但仍对其产生影响的监管政策为要求投资银行业务(诸如自营交易等)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分离。

监管改革对场外利率期权交易量的长期影响目前仍不明朗。很多改革是双刃剑,对交易量仅产生间接影响。如,通过中央集中清算和提高抵押品会减少交易对手风险,由此促进交易量;然而,另一方面,较高的抵押品要求会提高交易成本,由此减少交易量。另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市场参与者将更多地进行场内利率期权交易,但监管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目前仍有待观察。

国际上场外利率期权发展的启示

(一)发展人民币场外利率期权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人民币场外利率期权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企业和机构可以灵活运用人民币利率期权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对冲利率风险,也可以通过对利率走势、利率波动的准确判断获取收益。二是从宏观角度看,发展人民币利率期权能完善我国利率市场的价格预期,因利率期权是最能反映利率市场未来不确定性的工具,利率期权的隐含波幅率是利率即期、远期和期货市场难以反映的,也是难以从历史数据中查找的,对我们把握未来利率价格走势至关重要。

(二)利率市场化水平对人民币利率期权的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国际经验,场外利率期权大都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诞生的,由于利率波动幅度增加、利率风险加大,从而产生了运用利率期权进行套期保值、对冲利率风险的市场需求。

近期,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所提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同业存单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而人民币存款利率的放开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推动人民币场外利率期权产品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利率衍生产品体系,完善市场功能。

(三)人民币场外利率期权市场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虽然我国利率衍生产品市场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快发展,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产品相继推出,但受起步较晚、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利率衍生产品市场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发展仍相对滞后。

2013年6月末全球场外利率期权名义存量金额达到近50万亿美元,2013年4月份日均交易量达到1740亿美元,而美国、欧洲、日本和英国占据了全球场外利率期权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反观人民币场外利率期权,全球人民币场外利率期权同期的日均交易量仅为1.8亿人民币,尤其是我国尚未推出境内市场人民币场外利率期权,这与我国的人民币存贷款规模、债券存量规模等人民币原生资产规模,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符。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相信人民币场外利率期权在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大型银行应加强对利率期权定价的研究

我国要发展人民币场外利率期权及有关结构性理财产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对人民币利率期权产品进行合理准确的定价。然而,由于利率期权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定价难度较高。

根据国际经验,大型银行是场外利率期权市场上的主导者,因此,我国大型银行应加强对人民币利率期权定价模型的研究,为市场提供人民币利率期权定价基准,提升人民币利率期权市场的流动性,促进人民币利率期权市场的发展。此外,目前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等技术含金量较高的金融产品大多由外资金融机构开发和设计。加强人民币利率期权定价的研究,推动人民币利率期权及其结构性产品等创新型产品的发展,有利于大型银行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金量,促进大型银行大力拓展利差收入之外的其他中间业务收入,提升我国大型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Statistical Release.OTC Derivatives Statistics at end-June 2013, Nov.2013.

2.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OTC Interest Rate Derivatives Turnover in April 2013, Sep.2013.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行金融市场业务中心

责任编辑:廖雯雯 夏宇宁

国际利率 篇7

但从改革进程中可以看出, 目前改革还未深入推进对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正如《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2012-2013) 》所说:与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相比,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更大, 影响也更为广泛, 因而对实施条件的要求也相应更高。国外经验表明,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 (当前, 比较受认同的金融安全网的构成一般包括央行最后贷款人、监管机构的审慎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 之一, 在增强公众信心、维护金融安全、保障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大量吸取借鉴国外经验, 已开始推进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在此之际, 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经验, 提出我国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若干建议。

1 存款保险制度之国际比较

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至今, 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存款保险制度, 并有相对应的存款保险机构履行职责。分析存款保险制度要素, 大致可归纳为角色的确定、参与模式的确定、保障范围的确定、存款保险限额的确定、存款保险费率的确定、存款保险基金资金来源的确定等几个方面。通过比较各国存款保险制度要素, 得到了如下结论。

1.1 角色的确定

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都在于维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和增强金融系统稳定性。但由于建立时赋予的权力不同, 存款保险机构在履行职责时扮演的角色有所差别, 总体而言,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付款箱”型、“强付款箱”型以及“风险最小化”型。“付款箱”型仅承担投保金融机构破产后损失补偿职能, 而相比之下, “强付款箱”型被赋予了一定的参与权, 可以适度参与风险处置。但只有拥有监管权, 才能更好地把控风险, 因此, “风险最小化”型较前两种类型权力更为完善, 而且也是当前多数地区建立存款保险机构时推崇的类型。

1.2 参与模式的确定

目前, 各地区存款性金融机构参与存款保险机构的模式有三种:自愿加入、强制加入、自愿与强制结合。统计显示, 强制加入是当前多数存款保险机构采取的参与模式, 强制加入更符合一个地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 其可以避免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非强制加入模式下, 质优银行往往选择不参与, 而高危银行却更有加入的动力) 导致的存款保险体系的脆弱性。

1.3 保障范围的确定

存款保险制度保障范围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保障机构范围;二是保障存款范围。

从保障机构范围来看, 有的国家只将银行金融机构纳入存款保险覆盖范围, 比如墨西哥、塞浦路斯。有的国家还将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纳入了存款保险覆盖范围, 不过各国根据自身国情有的选择纳入全部非银行金融机构, 而有的选择了纳入部分的非银行机构, 比如美国只包括银行和储蓄协会, 德国包括银行以及抵押贷款银行、建筑协会等专业机构, 法国包括银行、信用联合会、金融合作社等机构。不过覆盖尽可能多的金融体系参与机构, 更能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鉴于此, 多数国家选择根据国情纳入非银行金融机构。

从保障存款范围, 纳入各国保障范围的存款类型主要有储蓄账户存款、支票账户存款、养老保险账户存款、定期存单、银行间存款、外币存款等。具体到每个国家也有所不同, , 如英国、加拿大都将五年期以上定期存款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 印度还排除了国外政府存款等。

1.4 存款保险限额的确定

存款保险限额的设定目的在于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同时, 促使大额存款人对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而不是完全依赖于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伞作用。绝大多数国家对存款保险理赔金额的上限都做了规定, 只是确定方法存在差别。有的国家根据人均GDP测算, 而有的国家则认为90%的存款人都应该得到保护。不管采用哪种方法, 都表明最高限额确定的重要性, 其关乎整个体制实际有效性。如果设定过高, 则易导致存款人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诱发存款机构道德风险;然而设定过低, 则达不到保护存款人的作用。

1.5 存款保险费率的确定

存款保险费率的确定在各国存款保险制度构架中处于核心位置, 保险费率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整个体制的运营。因此, 各国对存款保险费率的确定都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总体来看, 在保险费率的确定方式上有两种:一种是固定费率;另一种是浮动费率。固定费率对于存款保险机构而言大大减轻了管理负担, 但对所有投保机构不论资信一视同仁, 会导致所有投标机构倾向高风险投资, 威胁系统稳定。而浮动费率通过高风险、高费率的规则, 可有效控制投保机构的风险水平, 实现稳健运营, 但如何准确测度一个投保机构的风险大小, 成为浮动费率实施的难点。不过, 浮动费率相比固定费率操作上更为灵活, 且能对风险偏好投保机构起到限制作用, 成为多数国家的选择。

1.6 存款保险基金来源的确定

正如正常公司设立一样, 大多数存款保险机构设立之初都会有资本金, 这部分资本金便构成了存款保险基金的初始资本。随着存款保险机构的运作, 按照设定的存款保险费率, 收取纳入保障体系内机构保险费用构成了其另一部分资本来源, 这也是最主要的来源。有的国家在构建存款保险制度时, 还会承诺:当出现大规模投保机构倒闭事件时, 存款保险机构可以向央行或者财政部借款, 这也构成了存款保险基金的另一种资金渠道。存款保险基金还能通过投资获取部分收益, 但是为保证其安全性、流动性, 各国都对投资方向有着严格的控制, 一般仅能投资无风险产品, 因此该部分收益较少。有的存款保险机构还有权处置破产投保机构资产, 弥补存款保险基金消耗资金。

2 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若干建议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 党中央也已明确表明了这一行动决心。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 各大金融机构总行放权, 更是推动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发展。但有报道称, 自贸区金融机构将试行部分存款定价市场化, 笔者不禁为自贸区金融机构捏一把汗。在存款保险制度缺失下, 试行存款利率定价市场化存在较大风险。当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 通过前文对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分析比较, 本文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构建提出以下建议, 希望能有所裨益。

2.1 构建存款保险制度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 可以看出, 各国在构建存款保险制度时需要着力确定的要素有六种, 其中也给出了每种要素中众多国家的选择偏好。但从各国制度选择上可以看出, 并非将所有的最优偏好叠加就等于制度最优, 而是需要根据各国国情, 确定要素类型。我国国情在于我国一直存在对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意味着将我国对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显性化。可是,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与隐性担保相比, 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担保范围有限、保险存在限额、投保机构需承担成本。这无疑增大了存款人和存款机构的风险暴露点, 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不稳定。基于此, 笔者认为, 在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时, 应先实现隐性与显性担保的转换, 再调整显性担保各要素, 每个阶段转化都应考虑留给存款保险制度涉及的各方足够的调整过渡期。

2.2 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要素选择

基于我国国情, 并结合国际经验, 笔者认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构建时, 应做如下选择:

角色定位——“风险最小化”型。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下, 存款保险机构应具备监督管理权, 并参与破产投保机构资产处置。监管管理权的赋予, 使得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更好地把握投保机构面临的风险, 适时采取相应措施, 尽可能规避风险。同时, 笔者认为, 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应作为人民银行下辖机构存在, 避免监管多头导致的监管漏洞。

参与模式——强制加入。强制加入可以避开逆向选择带来的风险, 更适合我国银行机构众多, 且中小银行数量多, 资产规模小的局面。

保障范围——全部保障到部分保障;保险限额——全额保险到设置限额。依据我国国情, 笔者已经表明,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需要一个过渡期, 而过渡期建议将所有隐性担保覆盖范围纳入保障, 保额为全额担保, 给体系内各方一个调整期。不过, 此时应强化监管, 避免全方位保障下, 被保机构的冒险行为, 给新生的存款保险机构带来过大的负担。同时, 在调整期内, 对下一步政策调整时间提前公布, 真正发挥调整期的缓冲作用。调整期后, 正式启用部分保障, 同时设置保险限额。

存款保险费率——浮动。正如前面分析所说, 将保险费率与风险相结合, 可以适当控制被保机构的风险行为, 有利于存款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营。

存款保险基金来源的确定——汇聚多种渠道。我国在确定存款保险基金来源的时候, 可以充分吸收各国经验, 将可采用渠道都纳入进来, 以保证当危机出现时, 存款保险基金能应对自如。

2.3 加快风险评估体制建设

笔者认为我国在存款制度构建上, 应采取浮动费率, 但浮动费率标准与风险挂钩, 而风险测量是浮动费率运用中的一个难点。要做到风险测量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在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 应加快构建我国金融体系风险评估体制, 设立专业的评估机构, 对投保机构的风险采用统一的评估标准进行测评, 然后以此作为费率确定依据。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对投保人保费收取的公平性, 对风险控制的合理性, 真正发挥浮动费率的优势。

3 结语

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的重要保障, 存款保险制度构建势在必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应学习借鉴国外经验, 避免走弯路, 但更考虑结合本国国情, 不能照搬照抄。为了更好地发挥存款保险制度作用, 在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 还应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制。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如何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稳定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影响, 成为经济学家们的主要关注点。国外经验表明,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之一, 对于增强公众信心、维护金融安全、保障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此, 笔者认为应立即构建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本文在分析国外存款保险制度要素构成的基础上, 对我国构建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构建,建议

参考文献

[1]范建军.利率市场化攻坚战已经打响吗,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3 (2) .

[2]万幸.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在思考——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视角[J].中国保险, 2012 (8) .

[3]郭永珍.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视线, 2012 (8) .

[4]罗宽明.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和现实选择[J].经济师, 2007 (9) .

[5]刘晶.存款保险制度的新发展:以英美为了[J].时代金融, 2013 (9) .

国际利率 篇8

目前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当2004年,香港开始正式办理人民币存款业务,开启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到现在,我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金融市场的协商,其中包括伦敦,新加坡,东京,台湾,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并取得积极效果。在跨境流通方面,虽然目前流通范围小,结算范围窄,但根据中国银行发布的2015年3月跨境人民币指数 ( CRI) 显示, 人民币已重新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而在储备货币方面,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前景广,并且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在IMF的评选中被选为储备货币,并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同时,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人民币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未来可实现自由兑换,而后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是让人民币进一步的国际化成为可能。

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汇率必将自由化,而汇率的自由化是一件颇具风险的事情。由于市场的复杂性,特别是汇率和普通商品有着较大区别,市场并不能完全调节汇率,相反,汇率很大程度上会遭受人的控制。中国一旦开放市场,将面临国家金融大鳄的虎视眈眈,而中国的金融机构是否能够应对来自国际的挑战, 仍然众说纷纭。因此研究好汇率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人民币不断的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速度加快,根据三元悖论,即一国不能同时维持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我国将面临货币政策与汇率的冲突。

本文基于此,对汇率的研究主要基于目前另一个正逐步开放的市场,即利率,进行汇率与利率的计量分析。虽然中央现在对外汇管制仍然较严,但是汇率和利率的联动机制未被完全切断,并且中央正逐步开放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进程。随着中国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的程度逐渐加深,汇率和利率的联动关系将会进一步体现。

2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于人民币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已经有相应的研究。根据朱若晨,吴庆田和周伊萌学者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之间动态相关性的研究》,三位学者的变量选取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全国银行间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的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和利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是自2005年汇率改革后,二者存在相关性,但汇率—利率的传导机制并不完善。而赵天荣、李成学者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动态关系》中,建立VAR - GARCH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和利率进行实证分析。从长期来看,人民币的汇率弹性增大,降低了利率的波动,但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却增加了利率的波动。人民币汇率与利率是否存在一致性并没有得到证明。而樊寅学者认为我国汇率和利率体制改革取得良好效果。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 系基本为负相关。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低,汇率不够灵活,且存在外部因素,因此必须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形成与利率市场化相协调的汇率市场机制。

3 理论基础

目前国际上有着许多对于汇率的均衡理论,如购买力决定理论,国际收支均衡汇率理论,自然均衡汇率理论模型等,本文重点分析利率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货币汇率是由利率差决定的,汇率的变化率等于该国利率与所兑换货币国的利率之间的差额。

一般而言,利率平价理论可分为抛补平价理论和非抛补平价理论。本文主要讨论非抛补平价理论。非抵补利率平价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没有抛补的外汇投资时所获得的收益,即预期获得的收益。而非抛补平价理论中假设套利者为风险中立者。

若一国居民有m单位的本国货币,他可以选择在国内按照银行的利率取得利益,也可以按即期汇率换成外币投放到国外银行,按照国外银行的利率进行套利。

在风险中性下,投资者会选择收益较高的获利方式。于是当两种获利方式得到的利益相等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国内预期收益与国外预期收益相等时,这样我们可以得出非抛补平价理论的公式。

整理得到: ep≈id- if

其中m为本币资金,id是本国一年期利率,if为一年期国外利率,es为即期汇率 (直接标价法),ef为预期一年后的利率,ep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这个公式的经济意义是: 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4 实证分析

4. 1 样本选取

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及《金融中国统计年鉴》, 选取2004—2013年数据作为样本,详见表1。

目前国内上研究的普遍是基于2004年到2013年之间,而在2005年之后,我国进行了汇率改革,原来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对现在及未来的趋势进行解释。本文采用最新数据,对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其中利率为每年利率的算术平均数,国际收支账户差额采用的是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贷—借) (万美元)。

4. 2 模型建立及分析

4. 2. 1 回归分析

建立模型一为: Y = C + C1X1+ μ

其中Y是中国人民币汇率,X1是一年存款利率。μ为随机误差项,见表2。

如表2所示R2= 0. 331371,不通过检验。这是因为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不仅利率,还有其他经济因素或者人为政治因素。因此只选择单一的利率作为解释变量是不行的。

于是本文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国际收支账户差额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 贷—借)]。

模型二为: Y = C + C1X1+ C2X2+ C3X3+ μ

其中Y是中国人民币汇率,X1为一年存款利率,X2为消费者物价指数,X3为国际收支账户差额。μ为随机误差项,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和汇率显著相关,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国际收支账户差额不显著相关。其中R2= 0. 576965, 相比只有 利率作为 解释变量 的R2= 0. 331371相比,有所提升。

4. 2. 2 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用来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绝对值越接近1,两者关系越密切。如果系数为负,则关系呈负相关,关系为正,则呈现正相关。由表4可知,汇率与利率成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4. 2. 3 协整分析

由表5的单整检验,原始的汇率和利率序列并不平稳,但二阶差分后,汇率拒绝原假设,在显著水平为5% 的情况下,为二阶单整序列。而利率在一阶差分后,拒绝原假设,在显著水平为1% 的情况下,为一阶单整序列。二者不是同阶单整序列,所以不能做协整分析。

5 结 论

根据上述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关系不强,利率与汇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

首先,利率是实体经济的反映,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可以修正汇率超调的现象。而汇率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则更为复杂。其中包括政治压力,这在前几年尤其明显。但从2014年人民币贬值后, 人民币预期贬值或是升值已不再成为定论,如果汇率保持稳定,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个利好。其次,套利投机也会一定程度影响汇率的波动。但由于中国对于资本项目的管理较为严格,所以这方面的影响在2014年前并不大。另外,贸易条件等其他经济因素也会导致汇率的波动。

而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未得到显著效果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虽然资本项目已逐步开放,但管制仍然严格。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率和汇率的联动关系,但是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尚不足以应对国际的风云变幻,太早或太快开放人民币的资本项目,汇率极易变得不可确定,且易被人为操控。其次,人民币汇率表面上属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但自由浮动程度不高,实际上还是盯住美元。中央银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汇率的正常波动造成干扰。最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也是导致利率平价理论失效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对利率管制仍然较多,利率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汇率也就无从谈起了。

6 启 示

国际利率 篇9

(一) 中小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现状

1、缺乏统一的定价机制, 定价方法简单粗放、主观性强, 尚未开发适用的定价模型, 缺乏系统的定价目标体系。目前, 中小银行利率定价主要考虑因素包括信用风险、抵押担保情况、客户综合回报和同业竞争情况等, 但缺乏统一的定价机制, 定价方法简单粗放、主观性强。未建立全成本分摊系统、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风险计量系统。由于没有建立相关支持系统, 导致缺乏管理成本、预期损失等关键定价元素, 难以建立精细化的定价模型, 定价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因此, 现阶段中小银行还做不到按客户风险、期限、抵质押品、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逐笔定价。

2、对一线经营机构定价缺乏科学的定价指导。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 银行需要针对每类客户群、每个市场制定定价策略, 根据定价策略确定不同的目标收益率, 并根据市场情况对目标收益率及时调整, 这样才能使利率贴近市场, 具有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中, 普遍情况是中小银行参照市场竞争情况, 要求对房地产、建筑业等统一上浮一定比例。但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并不合理, 一方面可能会导致优质客户流失;另一方面存在价格逆向选择风险, 即优质客户审批后不用信, 留下的是风险较高的客户。

3、实际定价效率不理想。在利率定价中, 中小银行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经验和议价能力确定浮动比例或浮动点, 定价水平容易受到业务人员主观意愿的影响。贷款利率因经营机构而异、因客户经理而异, 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 甚至跟客户风险等级不成正比, 跟贷款期限关系也不大, 利率因素没有准确反应出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 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治理架构、制度、流程到工具、方法都存在很大差距。

1、利率管理观念滞后, 人才匮乏。在利率管制条件下, 利率由政府指定, 且利率波动平稳, 易于预测, 导致中小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有所忽视, 缺乏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利率变动反应较为迟钝, 无法对利率风险做出有效的规避, 利率管理基础较差。此外,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对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要求很高, 中小银行尚未为利率风险管理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人员严重短缺。

2、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体系。中小银行尚未建立与发展战略相统一, 与银行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利率风险管理架构初步建立, 但尚未明确并细化“三个层次、三道防线、两个流程”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下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职责分工, 并形成制度化安排;

二是尚未形成覆盖利率风险识别、评估计量、限额监控和风险报告的利率风险管理程序;

三是缺乏有效的识别、计量方法和避险工具。中小银行对利率风险主要依靠简单的缺口分析, 手段单一, 识别利率风险的范围、准确性和频率都无法满足需要。另一方面, 即使识别了利率风险, 也缺乏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风险对冲手段。

四是利率风险管理难以获得数据和IT系统的支持。由于利率风险管理比较复杂, 对数据要求比较高, 因此利率风险管理需要IT系统支持, 而绝大多数中小银行缺乏专业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利率定价、利率风险管理的挑战

(一) 利差收窄, 盈利能力迅速下滑, 利率定价面临严峻挑战

整体来看, 利率市场化预计将至少带动存款利率提高200BP, 银行利差大幅收窄, 盈利能力迅速下滑。从央行扩大存款利率上浮空间, 各家银行的存款定价反应来看, 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很可能陷入提高利率的“囚徒困境”, 引发银行间恶性的价格竞争, 融资成本大幅提高, 并导致利差大幅下降, 甚至陷入经营困境。

中小银行利率定价在组织架构、技术方法、定价流程、基础数据和系统支持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定价管理比较粗放, 还远远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要求, 而定价管理对人员素质、数据等要求很高, 需要长时间努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 定价必将是商业银行资源投入的一个主要方面, 是其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若定价过高, 在存贷款市场中将处于劣势甚至失去市场, 反之则可能使贷款业务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因此, 利率市场化将对中小银行利率定价水平带来严峻挑战。

(二) 利率风险凸显, 利率风险管理愈发重要

根据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普遍经验,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率水平和期限结构变动加大, 利率水平将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银行业将面临资产、负债重新定价的风险、银行净利息收入大幅下降的收益率曲线风险以及客户随时调整自己资产负债的内含选择权风险等, 银行利率风险凸显。

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还初步起步阶段, 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在观念、人才储备、管理体系、计量技术、系统建设和数据基础等方面, 都存在很大差距。然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 利率变动情况将显著不同于当前, 包括利率变动加大, 波动频繁, 利率风险凸显, 可能导致巨大的利率风险损失。因此, 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带来挑战。

三、对中小银行利率定价、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措施

(一) 建立利率定价体系, 开发定价模型, 提高定价水平

中小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目标是建立利率定价体系, 逐步开展定价管理实践, 然后在相关支持系统和数据积累完成的基础上, 开发定价模型, 实现定价能力质的飞跃。主要措施包括:

1、培养或引进定价管理方面的人才, 建立定价管理专业化团队;广泛考察, 了解先进同业的定价管理经验;搭建定价管理体系, 制定各项定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

2、开发定价管理模型, 建立基于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模型 (RAROC) 的贷款定价机制, 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成本分摊系统或模块, 实施全成本分摊, 并且不断优化成本分摊机制, 确保可以准确计算单笔贷款业务应分摊的营运成本。

二是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 分步开发对公、小企业、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 支持经济资本计量。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对数据要求很高, 例如银监会规定内评初级法需要至少5年的有效数据, 高级法需要至少7年的有效数据。短期内中小银行应重点加强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的数据积累, 为开发内评模型做准备。

三是随着市场基准利率的逐步形成, 开发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FTP) 模型和系统, 更加精确计算资金成本。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利率双轨制, 当前所有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面临一个共同的局限, 即缺乏公认的市场基准利率曲线。目前央行正加快建立以shibor和国债为基础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建议中小银行在未来适当时期开发FTP模型和系统。

(二) 加快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培养或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复杂, 对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要求很高, 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严重匮乏。没有合格的人力资源从事利率风险管理工作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因此必须通过行内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人才储备。

二是搭建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部门职责分工;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体系, 例如制定《利率风险管理办法》、《利率风险计量细则》、《利率风险压力测试细则》等;构建利率风险管理的流程, 例如政策管理流程、风险计量流程、风险控制流程、报告披露流程等, 并制定流程图。

三是提高利率风险计量技术。目前中小银行利用简单的缺口分析来识别利率风险, 还远远不能满足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未来必须依靠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综合运用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情景分析等识别和计量利率风险, 从NII/EVE角度进行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加速推进, 利率市场化将极大考验中小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对中小银行而言,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挑战, 同样也存在机遇。而如何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就中小银行利率定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提出建议措施。

国际利率 篇10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如何一直受到学术界及国家政策制定者的关注。良好的利率传导机制可以使货币当局通过管理短期利率来调节长期利率的走向进而调控宏观经济。传统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以及流动性溢价和偏好理论都提出了各自的解释, Blanchard (2000) 认为短期利率的会使长期利率同方向变动, 其幅度随到期期限的增加而减少。而Romer (2001) 认为同向变动是一种异常现象, 短期利率上涨理应降低长期利率。按照Romer解释, 这种异常现象美联储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 即联邦基金利率的上涨表明美联储没有按照公众所预期的程度管理通胀, 从而引起对通胀的担忧导致长期利率随之上涨, 但是从长期来看, 这种现象是异常的。从国内研究来看, 杨绍基 (2005) 认为同业拆借利率、贷款增长率、20天再贷款利率等与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存在单向或双向的因果关系, 崔海亮, 许峰 (2007) 认为一年期人民币银行贷款利率和回购利率对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存在正向作用, 张雪莹 (2010) 认为以三月期央票为代表的短期利率对长期国债利率的影响程度非常微弱。本文拟引入宏观经济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等对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二、方法介绍

为了合理描述长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 本文使用向量自回归 (Vector Auto regression, VAR) 模型, 其优点在于它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 从而回避了结构化模型的需要, 可以较合理的描述变量间的互动关系, 通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相对于单方程模型, 即建立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回归模型, 单方向的考察系数显著性, VAR, 模型可以考察变量之间双向的相互影响关系。一般化的VAR (p) 模型的数学形式是:

其中yt为一个k维的内生变量, xt是一个d维的外生变量, Ai和B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 p为滞后阶数, 是白噪声过程, 协方差矩阵Ω正定, 各ε序列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 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及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

►►三、数据选取

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体现了央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意图, 央行票据有三月期、六月期、一年期和三年期等品种, 其中一年期央票2008年12月暂停发行, 2009年7月恢复, 而三月期央票大部分时间保持每周发行一次的频率。因此, 本文选取月度加权的三月期央行票据作为短期利率的代表。样本区间为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 数据总数为61期, 所有数据均取自wind数据库和中国债券信息网。对于长期利率, 由于7年期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跨市场发行, 流动性较好, 因此我们选银行间债券市场7年期国债即期利率作为长期利率指标。同时为了对长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全面的检验, 我们有必要在模型中引入衡量通胀的CPI、资金面宽松度的M2同比增速以及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

下图给出了样本期内, 我国三月期央票利率以及7年期国债即期利率月度均值的走势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 以三月期央票发行利率为代表的短期利率与7年期国债即期利率的走势大致相同, 说明长短期利率受经济宏观形势的影响方向相同, 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传导机制需要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首先, 为了防止伪回归问题的产生,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 采用Dickey和Fuller (1981) 提出的ADF方法对实证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滞后阶p的确定由Eviews6.0软件根据最小信息准则 (SIC) 自动确定。检验结果表明, 所有变量在水平层面上都是非平稳的, 而在一阶差分层面上都是平稳的。由此, 我们可以认定这些变量都服从I (1) 过程。我们采用Johansen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其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两种方法均显示无论采取哪种短期利率, VAR模型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向量。

为了恰当的估计VAR模型, 需要正确确定模型的滞后期, 软件根据通用的AIC准则和SIC准则, 并考虑模型的自由度来确定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期。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观测值个数=61, 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

模型选用央行票据利率作为短期利率的代表, 结果显示, 长期利率自身滞后一期和两期值对其变化的解释效果较好 (t值分别为8.2689和-3.3914) , 央行票据利率滞后一期对长期利率影响极其微弱, 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滞后两期影响系数为-0.2653通过检验, 即使得长期利率下降, 从理论上解释, 短期利率上升使人们预期未来通胀下降, 从而长期利率下降。通货膨胀率滞后一期的回归系数为正, 表明本期通胀率提高将导致下期长期利率上涨, 经济景气先行指标系数为0.02, 即景气程度越高推高长期利率。

为了更清楚的描述长期利率的动态特征, 我们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分析。脉冲反应函数 (IRF) 描绘了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 以刻画内生变量对随机扰动的动态反应, 显示任意变量的随机扰动 (新息Innovation) 如何通过模型影响其他变量, 并反馈到自身的动态过程。下图反映了长期利率LRate对其他变量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轨迹。

通过分析, 通胀率上升使得长期利率在长期内上升, 说明人们对未来形成紧缩性预期;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先行指标对长期利率有正向冲击作用, 这与理论情况相符;而三个月期央票利率上升使长期利率长期内下降, 这与Berument与Froyen (2006) 对美国1975-2002年的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关系的研究结果相似, 但是央票利率对长期利率的影响程度及其微弱。我们可以通过方差分解表进一步观察。

方差分解法, 即将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对VAR模型中的分量冲击, 并可用相对方差贡献率来精确地表示各冲击大小。因此, 方差分解给出了对VAR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对长期利率进行方差分解, 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 长期利率波动主要归因于自身的冲击, 三月期央票发行利率对其影响程度非常微小, 反映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对其贡献率也非常大, 在第10期达到最大值。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通过对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的月度利率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以三月期央票利率为代表的短期利率对以银行间7年期国债即期利率为代表的长期利率影响程度非常微弱。通货膨胀率和反映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对长期利率为正向作用且影响系数显著。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利率还未市场化,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缺乏联动机制, 债券市场品种少, 流动性差等现状。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起步较晚, 还存在一些缺陷, 如与交易所市场的严重分割、期限结构不合理、缺乏合格的交易工具和足够的交易手段等, 这都导致市场上形成的利率存在多种扭曲, 进而严重抑制了货币政策措施的高效率实施。因此, 未来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丰富与规范各种交易工具与交易手段, 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以形成高质量的市场化利率信号, 建立长短期利率之间的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Berument, Froyen, Monetary policy and long-term US interest rate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8 (2006) .

[2]Kurrner, K.N, Monetary policy surprises and interest rates:Evidence from the fed funds futures market.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47 (2001) .

[3]张雪莹, 陆红, 汪冰.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的关系之谜:国际表现与中国实证[J].上海金融, 2010;9

[4]刘金全, 王勇, 张鹤.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相依性—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2007;5

[5]吴丹, 谢赤.中国银行间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利率检验[J].管理学报, 2005;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际利率】相关文章: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风险分析05-10

利率互换04-14

利率06-04

利率平价05-30

利率调控06-03

利率政策06-28

基本利率范文05-16

买房利率范文05-17

利率定价机制04-25

贷款基准利率04-26

上一篇:中国魅力节庆下一篇:小学体育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