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维

2024-05-15

观察与思维(精选十篇)

观察与思维 篇1

一、注重激起学生探求知识、学习观察的兴趣和欲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良好的观察兴趣和欲望, 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充满积极愉快的情绪, 从而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学习活动, 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所以, 教师在课前、课上、课后就要多创造给学生观察的机会,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丝瓜、牵牛花的茎细弱而蔓长, 为采取阳光, 它们攀附在近似于圆柱体的树干上, 如果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而茎蔓缠绕的轨迹则是这长方形的对角线.由此可知, “在连结两点的线中, 直线段最短”这个真理渗透在大千世界, 不仅为人类所承认, 就连一般的动植物也要遵循, 使他们感到数学“真神奇”.油然而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对观察具有浓厚的兴趣, 促进他们进一步观察, 寻求新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观察由无意观察逐步向有意观察过渡, 培养了观察的持久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察模式、方法

思维通常是从观察教学对象开始, 结合运用其他方式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数学观察, 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 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正确的观察方法,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 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教学或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 欣赏同类型题的变化, 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1.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数学不仅仅是数理间的关系, 还与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知识联系.自己在进行数学观察时, 要注重把政治教学中有关哲学思辨的思想和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 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整体的同时, 还应观察其部分的特点, 从整体看部分, 从部分中把握整体, 这样, 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使解题简化.

2, 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观察思维, 寻求多种解题途径

发散性观察思维, 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数量、数理关系中发现数量、数理演变的规律,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比如, 有些数学题, 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演变, 调换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指导学生经过一题多变的观察和思考, 在解题过程中开阔思路,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办法总比问题多”.这就是数学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另外, 观察不要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还应把握事物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隐含条件, 根据事物的特征, 归纳、概括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观察品质和能力

数学思维观察是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站在哲学的高度, 用矛盾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启发学生做每一道数学题, 分析每一件事物, 重视对学生观察的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察品质, 有目的地、全面地、精确地、深刻地、有序地观察数理、空间、结构等,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在此基础上, 使学生逐步概括, 发现知识规律, 从而学会科学地思维, 开发学生智力.

1.注重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观察的目标定向能力

培养目标定向能力, 就是引导学生把数学观察当成是掌握知识, 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方式.由于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 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 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 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 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 计算① (2x+1) (2x-1) , ② (5y-x) (-5y-x) , ③ (3x+2y-1) (3x-2y+1) 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 (1) 每道题的两个多项式有何特征? (2) 能否转化为平方差的公式?通过提问, 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 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 实现观察目的.在概念教学中, 要展示实物, 尽可能地让学生观察, 抽取其本质属性.

2.注重在运算法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理概括能力

坚持用辩证思维观察和处理问题 篇2

注重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观察和处理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个鲜明的领导特色。我们应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蕴含在其中的辩证思维方法,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按唯物辩证法办事,使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用战略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谋全局谋长远的战略思维,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坚持辩证思维在治国理政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强化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一方面,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坚定不移地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同时,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另一方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用战略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础在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关键在推进改革开放。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紧密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只有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协同进行,才能成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分析了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这个总目标,要求我们坚持用战略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不断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用创新思维推进改革发展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联系的实质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导致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谋发展谋改革的创新思维,就是唯物辩证法这种本质特性的体现。是否具有和保持创新思维,关系着一个政党能否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始终保持先进性。

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创新,离不开创新思维,离不开思想解放的精神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同志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他说: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的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其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思想解放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保持我国的后发优势、打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才能跟上时代,进而引领时代发展。

用底线思维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底线”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规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临界点,量的变化超过了这个界限就会导致质变即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认识和把握好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质与量相统一的“度”,科学预测事物在矛盾作用的推动下从量变到质变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在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下发生逆转的可能性,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这里讲的“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底线。什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及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是右,二是“左”,两者都违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生命线。在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底线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寓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中,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面推进中。哪一方面的工作出了大问题,都会危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底线。因此,坚持底线思维是对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党和国家各条战线改革发展稳定提出的总要求。我们应坚持用底线思维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从而做到在根本问题上不动摇。

观察应与创造性思维结合 篇3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说:“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自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也正如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写出有“真情实感”,“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这就强调把创造性思维融入观察过程之中。观察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大体有如下五种方式。

一、察形索神

所谓形,即人、事、景、物的外在表现;神,即寓含于形之中的内在精神。也就是通过感知客观外在的形、态、声、色,主观上创造性地发现特点、规律,发现美。“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已成为创作者的共识。

观察人物,应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观察,发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杨朔说:“我经常观察人的活动……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及生活习惯上去更多的掌握他的性格。……我特别注意的却是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有一位学生在观察日记中这样写道:

天还未曾大亮,嫂子一声不响地送我绕过山粱,直到看到车站时才停下来。“我现在要回去为妈妈煎药了。”说着将攥在手里已很久的拾元钱塞到我手里,“拿着,我知道你没有钱。”这时我才发现,她那双有补丁的鞋又开了一个口子。我执意不要,最后嫂子又说。“拿着吧,等你以后有出息再还我。”说完,转身去了。望着她消失在晨雾中的背影,我读出了因为家庭贫困而未曾上过学的嫂子对知识的崇拜。

如果对生活熟视无睹,那么再好的素材也会悄悄地溜走。

观察景物,可通过景物特征的观察,体验出人文品味。巴金是从“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和光明,获得不断进取的生活信念。茅盾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观察中,解读出边防军民那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以及坚强不屈、团结向上的品质。一位考生从山水相依中体察到,水绕着山才有了灵性,山傍着水才显示风骨。这正是人类互助互利思想的体现。

二、穷本溯源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生活纷繁复杂,变化多端。人们接触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或结果。光靠耳闻目睹是无济于事的,还要辅之创造性的探索。穷本溯源要求观察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结果检查过程。探究原因,从而或揭示真谛或提出解读方案。

文学史上有这样一段佳话,前苏联作家希宁在饭馆里观察一个刚进门的人,他看到这个人灰色衣服,领带上有小花点,小指上的指甲不正常,眼睛总是东张西望,精神也不振作。希宁推断,他是个骗子。后来调查得知,这个人果然是个声名狼藉的骗子手。

作家大多是穷本溯源的高手,中学生当然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得经验。请看一个中学生是这样探索一个自然现象的存在原因,并提出深层次的思考的:

鹿吃草而被狼吃。如果把狼这一环去掉,照说草不会有什么影响,而鹿应该生活得更好。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由于没有了狼的控制,鹿大量繁殖,越来越多,首先遭殃的便是草,它们很快被吃光;草没有了,鹿也难遮厄运。所以,狼吃鹿虽然表面上对鹿不利,但实际上对鹿的种族延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我们应看出食物链的重要性。人们应当警醒的是:乱砍滥伐、恣意捕杀等行为将给人类带来危险的后果。

三、探幽发微

细微之处见精神。观察生活,切忌浮光掠影,应对细节充满浓厚兴趣。探幽发微强调从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场面细节、景物细节中创造性地开掘出人、事、物的全貌,以小见大。

鲁迅堪称一位出色的观察家,他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把对人物细节的观察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的结合发挥到极致,他笔下祥林嫂三次眼神勾勒即是有力的佐证。读者不会忘记《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在弥留之际举着的两根手指头(那是在放大“吝啬”),也清楚记得茹志娟《百合花》里新媳妇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肩上破洞的情节(那是在昭示纯洁和美丽)。

细节常常成为探视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请看一考生作文:

在绿色齐膝高的秧苗中。那个泛着微黄的圆是那么引人注目。那是在田间劳动的父亲戴的一顶草帽,这顶跟了父亲几年的草帽。随着父亲,一下一下地向前挪动着,伴着春夏之交的热风,迎着烫人的烈日,在一片充满希望的绿色映衬下。缓慢地向前移动着。不知是雨水的冲洗,还是酷日的曝晒,这顶草帽已经泛白,那些原来清晰的纹路已经变得模糊了。就是它,为父亲遮住了风风雨雨,挡住了毒日的侵袭,在大地上播种,收获着一个又一个希望。

草帽是劳动场面中的细节,本是无情物,却注释了父亲勤劳、俭朴、求实、奋进的品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滴水,可折射太阳的光辉。

四、求同辨异

观察人物和事物,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同中辨异。黑格尔说:“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比较的过程就是创造思维的过程。

求同,就是要从观察对象中抽象出普通性、规律性的东西。鲁迅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即是对求同的经验总结。

辨异。就是要思考观察对象的差异,从中发现特点,发现个性,或发现矛盾,发现问题。艾芜是这样比较人的性格的差异的:“比如听见对方厉害的话,暴躁的人就会按捺不住,脸红筋胀地发言反对;有涵养的人便会镇静异常,从容不迫地加以辩驳;爱生气而不喜欢讲话的人又定会一言不发,脸变青了,紧紧咬着嘴唇;世故很深的人就装得满不在乎的样子,只微微的冷笑一下;胆小的人就脸色灰白,禁不住冒冷汗;老实的人便局促不安,手足都不晓得放在哪里的好。”

五、联想生发

联想生发,就是由眼前事物生发开去,想到与之相似或相关、相近或相反的别的事物,或者引发某种感情。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联想生发的实质在于由此及彼,展开神思的翅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此方式的理想境界。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新颖的比喻正是作者观察时由此及彼联想的结果。秦牧在《土地》中。“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时间从几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直到现在,地域从中国到太平洋各岛屿。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和事,可谓是神思飞越。

在题为“墓”的一篇作文中,作者来到外祖父墓前,曾经是一位高级工程师的外祖父躺在里边,眼前是一块稍带倾斜的碑,上面只有立碑日期,没有墓志铭,墓前也无供品。默立静思,联想到一个一个意义深远的有形与无形之墓。因相似而联想到托尔斯泰的树林中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魏冯公侯之墓中的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的莎士比亚的石棺,这些墓朴素却辉煌无比;因相关而联想到邓小平、周恩来、王震无形而广博的“墓”,连墓地都没有却博大而永恒;因相反而联想到埃及的金字塔,其间珠宝尸体被盗,这些墓富丽堂皇却丝毫没有光彩。作者感叹:要追求美丽而永恒的人生,在生前将永恒的墓立于人们心中。

观察与思维 篇4

本课是一堂典型的“三疑”课堂, 开课就让学生质疑, 并将质疑进行到底, 通过问题推动课堂,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独探、合探、全班探疑、解疑等环节, 让学生深入的再认识了分数。因此, 本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还是比较高的。

建议:

1、在温故知新环节, 复习了三年级知识以后, 给学生看了一些图片再来总结“整体”, 禁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可否将图片放在学生创造画了4分之3以后。

观察与思维 篇5

世界大趋势: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读后感

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导向式,另外一种是目标导向式。  资源导向式思维模式从自己手头现有的资源出发,按照自己能力和资源的规定,正向推进,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眼睛只盯住自己的篮子,篮子里面的才是菜,篮子外面的都是别人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目标导向式思维,做任何事情都从目标出发,根据目标的要求,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明了实现目标的条件,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去发现,借助和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按照路径一步步推进最终实现目标。这是一种反向思维方式,是一种倒退法,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天下的菜,只有能够为我所用,就都是菜,何必拘泥于现在是篮子里的还是篮子外面的。 在《世界大趋势: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这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11种思维模式,对于现在的社会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 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而东西方又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为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近代地理学派关于文化差异的翻版。我们认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异,还必须对这两种文化系统做更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应该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韧性等诸多因素。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这一观点在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尼斯比特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是处处相同的,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苘钰婷

仔细观察 开拓思维 重视评价 篇6

一、借助句式训练,练习写句

低年级学生习作以写句和写话为主。写话,不仅要求学能写流利、通顺、正确,还要求学生能使用一些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理解。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在一二年级学生写话的起步阶段,认真在教学中挖掘典型的句式,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句式运用水平,学会用一些不同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理解。主要用两种情况,一是句型模拟训练。比如学习到疑问句、感叹句、因为——所以句式、连词成句等,让学生练说仿写。二是词语仿写运用。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好词、好句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了方便条件,如:AAB式、ABAB式、AABB式等,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填空训练。大量的句式训练为学生写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生活观察,引导写话

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我们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要积极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写话兴趣,大胆地写出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做到“我手写我心”。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或田野找秋天,观察秋天。因为学生自己参与了,所以写出来的话也活了。

三、借助口语交际,以说促写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他认为:嘴里说的是一串包含着种种意思的声音,笔下写的是一串串包含种种意思的文字,那些文字就代表说话时时候的那些声音。 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利用这一凭借的优势,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因为有了对话的基础,学生比较容易下笔,写出来的内容自然比较丰富,句子比较完整、通顺。比如“小兔运南瓜”口语交际时,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了很多种办法。之后老师让学生写话,学生们基本上都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了。而这应该是课堂口语教学发言的再现。

四、仔细观察,看图写话

低年级课本图文并茂,蕴含着丰富的看图写话素材。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观察插图时大多没有方位感,顺序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看图目的不是很明确,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我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时:(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或谁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2)细致观察,合理想象,叙述图意。看图和观察客观事物一样,要有一定的顺序,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如方位或空间顺序观察,可以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按主次观察,可以先主后次;按事物发展先后顺序观察,可先怎么样,再怎么样。观察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然后,再根据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它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等,使整幅图或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五、开拓思维,想象写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喜欢听童话,喜欢讲童话,细选编童话。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可以用使编童话故事的形式使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了《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我抛下一个悬念:“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花生真的被谁摘走了吗?小松鼠最终找到花生没有?请你们回去编完这个故事并写下来。”学生们一个个迫不及待,想一展身手。其实只要用心,我们身边的写话教学机会有很多

六、重视评价,增强信心

教师肯定的鼓励性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低年级的学生更在意老师的评价。一句赞扬,一句鼓励,会让他们心花怒放,信心大增。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物,有闪光点,哪怕就一个词语写得好,我便会给他们打上大大的笑脸,写得越好,笑脸越多,学生写得优美的词句我还会用大波浪标出,学生看了都激动不已。同时,我还会让学生自己把好作品读出来,一到这里他们就特别激动。另外,我在班级中专门开设了“妙笔生花”专栏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这对学生无疑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 写作是快乐的,而这份快乐应该源于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儿童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那就让我们携手给孩子一片绚丽的天空,放手让他们用笔去抒写自己多彩的童年吧!

总之,在低年级写话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创设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说些情境,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当适当放低习作门槛,以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为主,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爱写、会写、能写得精彩,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一个诗人!

在观察力的培养中萌发积极情感思维 篇7

一、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是创造萌芽的关键

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通过不断的搜索信息来为自己的内心中存在的矛盾寻找答案,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会有那么多的东西会被他们吸收进来, 成为自己行囊中最宝贵的第一桶金。孩子的认知能力在一天天的增强, 从而积累了那么多的思维得以运转的素材。在教学中, 特别是在探索发现室的活动中就要求孩子对所探索的事物具备一种观察的能力, 如:孩子在观察摩擦力的时候, 就要求孩子具有一种善于观察物体运动快慢的能力, 有的时候往往是一点变化, 都会带给孩子无限的启迪, 当孩子在观察同样两个圆球运动的时候, 孩子不仅仅要注意到球体的运动, 更要发现斜坡的高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这其中如果没有很好的洞察力参与其中, 没有一个善于搜集信息的眼睛, 孩子的创造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说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力是培养孩子创造萌芽的关键要素, 为创造提供了一定得物质基础。所以说良好的观察力是创造萌芽的关键。

二、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幼儿激发幼儿的创造情感

幼儿一出生就对周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 孩子内心中有那么多的谜团有待解决, 怎么办?孩子是顽强的, 我不禁要赞叹孩子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可见在幼儿的多种感官总视觉是占首位的,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常常要用观察周围的事物来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 春季的时候我们就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充分观察周围的环境, 看看小草的样子, 看看它们长出多少个嫩芽, 他们生长的姿势是怎样的, 或者观看草丛里的蘑菇, 大的和小的在形状和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想画下他们来你会从哪个特征入手呢?这样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入手, 让孩子去走进自然去发现秘密, 让孩子去充分观察, 通过实践我们坚信良好的观察能力会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 所以说当幼儿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以后, 就会对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感兴趣, 从而产生好奇感, 进而走进这个事物中来, 并且对该事物进行不断的探索、发现、乃至创造, 因为幼儿已经对该事物有了一定得情感因素, 当幼儿有情感融入其中时, 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 当幼儿这样坚持着去做的时候, 离创造的距离也就更近了。

三、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是为再造想象积累素材

幼儿创造能力的养成应该建立在幼儿再造想象的基础上的, 所谓再造想象是依据语言的描述或图示, 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过程。而幼儿的创造想象是建立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幼儿时期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而孩子只有对周围事物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和总结、把那些抽象的东西, 通过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来感知以后, 才能实现对事物的认识, 从而为幼儿的再造想象做铺垫, 最终为创造想象打底, 幼儿的创造才成为一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经常会通过观察各种富有创造语汇的图片来丰富孩子的创造素材的, 如:在手工制作活动《我心爱的小猫眯》这一创造主题活动中,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 我们在活动开展之前的几天要为孩子观看颜色不同、大小各异、造型独特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 还要培养孩子观察作品的质地和制作方法的观察力, 从而为孩子提供观察的维度, 只有孩子掌握了观察的独特视角, 孩子对事物的表象才积累的更多、更丰富。通过上述的观察后, 孩子在制作“心爱的小猫眯”的时候给我们老师带来很大惊喜, 孩子的作品真是很精彩, 细微之处都透露着与众不同的色彩, 我想这就是孩子的创造火花的展现吧!

四、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养成幼儿的创造品格

通过上述的论述, 我们相信良好的观察力的培养对幼儿进行创造来说将提供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和内部能力, 孩子在观察中掌握了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在观察中养成了一种观察事物的独到见解和思维方式, 孩子在反复的无形的训练中就有形成良好的创造品格, 这正符合了创造品格的概念和要求, 既创造品格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发展所形成和凝聚起来的品性和风格。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来养成幼儿的创造品格, 特别是在活动《做芦笛》活动中, 让幼儿通过玩芦笛而感受到的趣味性入手, 让孩子有兴趣去观察芦笛的制作过程, 一个芦笛的制作的成功与否是很关键的, 不是一次就能成功, 要反复的进行尝试, 通过再次观察制作方法和总结经验才能够制作成功, 可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不断的探索中观察着, 在反复观察中渐渐的养成一种对事物探究、发现的品格, 这使孩子对将来事物弃而不舍的探究、创新积淀良好的品格, 可见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在积累着无数了创造语言和具备创造的思维方式, 这些宝贵的财富也为幼儿在今后的创造过程中积淀下宝贵的素材。

总之,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让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途径。没有观察, 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真正的理解, 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 进而进行创造, 有了良好的观察能力, 幼儿就等于找到了一块打开创造之门的敲门砖。

参考文献

[1]李惠健:《幼儿科学创造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2]丽莲.凯慈著:《与幼儿教师对话》,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观察与思维 篇8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 存在这样一个误区, 即把形象直观教学仅仅看作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把感知和形象仅仅看作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初始阶段, 而忽略了形象思维自身的价值, 忽略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作用对开发创新潜能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维建构、创造的过程, 从科学课来说, 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而思维是人们共同的心理过程, 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过程。而形象思维则是以事物的形象 (表象) 为材料的一种思维。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是指在小学生的头脑中运用表象进行的思维, 这种思维是通过观察来进行训练的。

亚里士多德说:心灵没有意向就永远不能思考。这说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没有抽象思维的作用, 形象思维就缺乏目的性、自觉性、并且不严密, 而没有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枯燥、呆板和缺乏的。

初入学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变, 低年级学生必须有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的积累, 才能有抽象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科学课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呢?下面就以科学课《空气占据空间》教学为例, 谈一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以思考为基点, 引导观察, 创造学生主动观察的学习氛围。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低年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对于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感知深刻, 以直接兴趣为主。而“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没有外界的客观事物, 也就谈不上人的思维活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 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 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关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观察则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观察, 很多时候就等同于看, 但在FOSS计划中, 观察是指利用感官获取信息 (自然观察、数字统计的观察、借助工具观察) 。当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 就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知识。

例如:做《浸不湿的纸》实验时,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将塞有纸团的杯子口冲下竖直放入水中, 发现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的性质。但是,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发现他们在实验时只关注纸是否湿了, 而不去观察其它的现象, 更不去思索纸为什么不湿的原因。出现了学生表面热闹, 思维停滞的现象。说明我们教师在设计观察活动的同时, 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那么, 如何在低年级运用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呢?于是, 我改变了教学策略,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 在实验中我增加了一个底部有孔的杯子。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实验时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随手拿起一个杯子实验, 结果失败;另一种是将两个杯子对比观察, 选择杯子进行实验, 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学生实验的过程中, 我发现后者成功率较高, 于是, 在全班汇报时, 我询问实验成功的组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学生说:“我先拿了一个有孔的杯子, 放到水中看到气泡从孔中冒出, 杯子进水了, 这样纸就会湿。于是想到了换另一个无孔的杯子会不会成功呢?”教师追问:“为什么无孔杯中的纸不湿呢?”此时, 学生会根据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自主思考得出结论, 而实验失败的同学也会通过思索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

多提供了一个杯子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思考的空间。这样, 学生们在观察的基础上, 既能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结论, 在观察与思考中领会学习科学的真谛, 又感受了思维的力量, 分享思维了的快乐, 从而达到了教师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以观察为基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的确, 问题是思维的引子, 经常面对问题, 大脑就活动积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组内的讨论和不断实验去验证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生初步认识了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的性质后, 我将一艘小船放在水上, 并提出:“用杯子将在水面上浮着的小船压入水底, 小船会在杯子的什么地方呢?”学生们会错误的认为:小船在杯子的上部。“能说说理由吗?”这一问题看似多余, 但实质上它在提示学生二次思考, 此时, 有一部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将这一问题与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联系起来思考, 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小船在杯子的上部, 小船在杯子的下部。到底会怎样呢?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 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被展现出来, 学生会观察到小船在杯子的下部的现象。这个活动, 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答问题, 有助于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真正意义。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师采取了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实验的方法, 使学生看到小船沉在杯底的事实后, 将问题继续深入, 提出:“怎么能让小船再升到杯子的上边呢?。”让学生分组试一试解决问题。学生为了解决问题, 就会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 同本组同学商量对策, 再用实际的操作实验来证实其想法的正确性。“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学生在面对这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 好奇心得到激发, 思维得以活跃起来。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实验的材料已成为他们学习的资源, 学生们在观察、实验的同时还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进思维的深入, 增强形象思维的情趣, 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促进了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三、以观察为基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从整体上全面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 按照一定的顺序。我们思考问题、研究问题, 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讲究一定的方法。只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按照一定的顺序, 由浅入深地研究问题, 才能使学生所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 获得的知识更有层次性, 才能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成为一个知识体系。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 更不会进行推理, 他们有的只是表象。即使如此, 他们对这些表象的认识也往往存在不正确、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所以, 在小学低年级以观察为基础, 逐步渗透思考问题的方法, 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过程。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就应先有实物让学生去观察, 才能有思考, 最后得出概念, 才能指导实践。特别是通过问题连续体的学习, 使我知道了问题连续体的设计可以使教师把握教材中大问题之间的关系, 做到吃透教材;用问题连续体设计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下面就以《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为例, 以“问题连续体”为依据设计教学。请看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 教师通过纸不湿的实验得到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的概念, 并由此而产生了对其它实验的主动探索, 如学生会主动探索如何让乒乓球跑到杯子的上部。学生就会根据上次实验得到的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的概念主动通过实验, 来观察、验证乒乓球的位置变化是和空气有关系的。我决定这样教学, 是因为空气的概念是抽象的, 对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是较难的。那么, 教师通过一些形象性的材料让学生获取事实, 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这个思考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学生就会应用这个概念自主去探索其他相关知识, 就会对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观念形成后, 教师提出问题:空气还有哪些性质?引发学生主动地进入下一步的学习。这种先观察再思考最后实践的学习, 既符合学生的特点, 又体现了思维的整体性、连续性。

观察与思维 篇9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 感觉是意识的起点, 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 学生观察老师的示范, 从而获得感性认识。俗话说:“会看看门道, 不会看看热闹。”看门道就是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知道观察的重点。通过观察使学生把老师的整个示范, 特别是动作的关键地方, 输入大脑, 形成表象, 储存起来;为理性认识, 为思维和模仿作好准备。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觉得:首先要提高示范的质量。老师的示范不对, 就会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 从而得到错误的感性认识。为此, 老师必须通过进修、自学、认真备课、反复实践等来提高示范质量。用准确、熟练、优美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有些动作一闪而过, 学生也无法看清, 教师可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教学, 如在教挺身式跳远时, 为了让学生看清在空中放下摆动腿成挺身的姿势, 我一方面在双杠上定位做放下摆动腿成挺身姿势;另一方面还做了一个可活动四肢的模型人, 装在一块板上, 板上挖有可活动的槽, 在板后控制模型人的四肢, 做空中放下摆动腿成挺身的姿势。让学生明白挺身不是有意向前挺肚子, 而是靠摆动腿的下放完成的。除此以外, 还可采用各种辅助练习的直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跳远教学中, 用弹跳板起跳延长腾空时间, 如跑的教学中, 让学生手扶肋木, 用皮筋套在一腿的膝盖上作抬腿后的扒地练习, 体会扒地是靠膝部的积极下压完成的。还可找不同类型的学生做练习, 进行讲评;让学生知道错在哪, 对在哪。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 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大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反映的最高形式。思维是理解、想象、记忆的综合。为了了解动作的全部, 认识动作的内在联系, 必须把已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建立起动作的正确概念。老师运用讲解和示范, 学生通过听、看、想和做来进行思维活动。在体育课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练”, 而且还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教学,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要让大学生知其所以然

在体育课教学中, 老师的讲解既要通俗易懂, 形象生动, 提高学生兴趣, 还要善于利用大学生学过的其它学科知识, 向大学生讲解怎样才能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大学生投掷铅球时, 当我讲完提高成绩与出手速度, 合理技术, 出手角度 (应小于45°) 有关时, 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由物理学中斜抛物体运动的射程公式 (V0为初速度, q为抛射角;g为重力加速度) 知道, 当抛射角为45°时射程最远。因此, 他们觉得铅球的抛射角也应是45°。其实不然, 因为铅球的出手点与落地点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出手点与落地点构成了一个地斜角。当铅球到达和出手点同一高度的水平面上时, 不会垂直下落, 它还将继续向前运动。如果投掷时, 不把地斜角考虑进去, 仍然采用45°的出手角, 实际上, 铅球的抛射角必然大于45° (即45°+地斜角) 。这样, 虽然抛物线曲率增加了, 射程却反而缩短了。因此, 出手角应小于45°。通过讲解, 大学生明白了投掷铅球时出手角为什么要小于45°这个道理, 同时也认识到体育中充满了科学, 学习的兴趣增加了, 并能自觉地遵循科学, 科学业使用力量, 运动成绩也得到了提高。这对掌握技术, 发展智力, 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 显然是有帮助的。

2.2 采用口诀教学, 帮助大学生思维和记忆

当大学生已掌握动作的基本概念, 明白提高成绩的规律后, 再把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归纳成几个字或几句话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对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印象,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把推铅球时的最后用力归纳为“蹬、转、撑、推”四个字;把肩肘倒立归纳为“倒、伸、撑”三个字;把挺身式跳远技术归纳为四句话:“加速助跑成直线, 起跳前上板用力蹬, 摆腿下放成挺身, 提腿伸脚手摆前。”对跳远中的关键部分——踏跳, 又提出了“攻、跟、压、移、蹬”五个字的要求。四句话五个字就把挺身式跳远的整个技术及关键的起跳都概括了。在编口诀时, 还要力求做到形象生动, 押韵顺口。这样做, 学生不仅听得有劲, 而且印象深, 记得牢。

2.3 提问和笔试可以发展大学生智力

我们常对学生讲, 要边练边动脑子。动脑就是回忆, 就是想象, 就是通过大脑进行思维活动。提问和适当的笔试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有效办法。在体育课教学中, 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的情况, 随时提出问题, 并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和准备回答问题的过程, 就是回忆、复习的过程, 就是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除了室外的提问外, 还要重视室内的理论课教学, 用专门的课时, 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在理论课中进行笔试, 强制学生去复习、去思考问题。通过提问和笔试, 不仅能发观问题, 检查效果, 而且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发展其智力。

3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模仿能力

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 在体育课教学中要精讲多练, 要突出一个“练”, 字。练就是模仿, 就是掌握技术动作的过程。在模仿的同时又继续观察和思维, 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又由理性回到实践。培养学生模仿能力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 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教的全过程。因此, 要求老师必须用正确的讲解和熟练准确的示范去反复刺激学生, 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正确概念, 动作的内在联系, 在大脑思维活动的指导下, 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同时还要求老师在教法上多动脑筋, 为学生模仿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3.2 教法运用适当

尽管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运用不好, 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指越式跳高、蹲踞式跳远、单杠的翻身上和骑撑前回环, 双杠的支撑摆动挺身下, 垫上的肩肘倒立等, 用完整法教学就比较好。如用分解法教学反而画蛇添足。有些较复杂的技术动作, 用分解法教学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如跳马的分腿腾越, 可分助跑上板起跳和过箱两部分教学。短跑教学可分起跑接疾跑和途中跑接冲刺两部分。背越式跳高可分助跑和过杆两部分教学等。由于分解法有影响整个动作结构的缺点, 所以当学生对每一部分有了一定的体会后, 再结合完整法教学, 学生模仿动作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教学任务也就容易完成了。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的要领后, 再运用竞赛法, 既增加了练习的密度,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复习和巩固已学得的技术大有帮助。

3.3 纠正错误及时

由于大学生各自的接受和模仿能力不一样, 所以在模仿动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支撑跳跃时的腿弯曲, 跑时的手臂横摆及坐着跑, 篮球投篮时的推和肘外张, 跳高时前冲等。老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 否则, 学生就分不清是非。由于相互影响, 本来是对的, 还可能做错。一旦形成错误定型, 纠正起来往往比学习新动作更难。错误动作还会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所以, 在练习中既要随时发现错误, 还要及时纠正错误。不纠正错误的练习不仅是老师的失职, 而且对掌握知识, 对模仿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害的。

3.4 精讲多练

讲解是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 可是体育课的特点是要求“精讲多练”。只有精讲, 才能做到多练, 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体会、去模仿、去掌握整个动作的技术, 去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 在量的基础上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佳纲.田径健身指南[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008.

浅谈思维与舞蹈思维 篇10

(一) 思维的生物学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众所周知, 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除了神经系统外, 最直接的支配人体内外活动的便是“脑”。其中大脑占脑总重量三分之二, 主要负责调节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功能。大脑两半球主要通过胼胝体进行神经冲动 (信息) 的相互传递, 西方的研究发现,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 该半球只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 但不是绝对分离的, 人的许多认知功能是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意识到, 舞蹈艺术本应该是在右脑掌控的范畴, 人的右脑也决定着个体的艺术敏感度与洞察力;但是舞蹈创作不仅仅需要右脑作为生物支撑, 还需要左脑不断的为其提供理性的养分, 以便更好的应对舞蹈创作中产生的逻辑问题。

(二) 两种思维方式——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概念就是通过左右脑的分工而进行定义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一种认识活动, 都是以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基础, 只是在深化的过程中抽象思维注重从具体到抽象, 从事物的次要特征抽出主要特征, 从细节中抓住主要的东西, 使事物的本质裸现出来。而形象思维则以保留鲜明生动的具体形象或细节为前提, 经过艺术加工、改造、重组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诞生出新的艺术形象, 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揭示。我认为这里抽象思维的运用, 便是艺术概论中常常讲到的抓“典型”, 无论任何艺术都追求以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或故事, 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哲理, 来揭示人性、社会、以及时代中蕴含地深刻的情感与意义。因此, 这个“典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 个性鲜明的, 以从中挖掘出事物或事件的本质。因此, 抽象思维也恰巧为舞蹈创作的第一步:选材, 奠定了理性的基础。强调抽象思维, 却也不能否定形象思维——艺术创作中特殊的思维方式。在选材时, 创作者要兼顾题材的可舞性, 可看性等因素, 如何将舞蹈专于抒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同时又不能忽视逻辑叙事的能力非常值得注意。因此, 舞蹈创作的选材应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交叉进行的结果, 并且使这两种思维方式始终贯穿于舞蹈创作的始终, 才能更好地为作品形象表现与主题的表达提供源源不断的思维基础。

二、舞蹈思维与舞蹈思维材料

(一) 舞蹈思维

舞蹈思维是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舞蹈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 之所以称之为独特是由于“舞蹈是一个动作的世界, 动作是舞蹈思维的材料, 也是舞蹈思维的工具, 又是舞蹈思维的物质载体, 这种原始素材经过创作者思维过程的分解、变化、发展、重组, 成为形式和内容不可分离的整体之后, 这时的动作才具有了表情达意、沟通感情、引起共鸣的语言作用, 具有了语言的属性, 这时的动作和作为原始素材的动作, 就有了“形”的区别和“质”的飞跃。”因此, 由动作 (原始素材) 始, 到动作 (舞蹈语言) 终, 是舞蹈思维区别于其他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 舞蹈思维材料

要把握“舞蹈思维”的特征, 关键要对“舞蹈思维材料”有整体性的认识。思维不能同思维的材料分开, 因此舞蹈思维也不可脱离舞蹈的思维材料泛泛而谈。思维材料的独特性, 决定着思维过程的特殊性, 也决定着思维结果的唯一性。舞蹈的思维材料, 包括有形材料和无形材料两个方面。有形材料是指, “有形的物质材料”, 如生活情境、人体动作在编导者脑中的“留影”;无形材料是指, “不可直观的舞蹈家的心理条件”, 如编导者的创造性想象, 对事物整体的把握能力等。在舞蹈思维的过程中, 有形材料必须通过无形材料的改造、重组, 原始的物质材料才能转化舞蹈语言, 形成新的艺术形象;同时, 无形材料又必须借助物质材料为形象载体, 方能体现出心理条件在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有形材料是舞蹈创作的物质前提, 无形材料是驾驭有形材料的内在动力, 它们共同推进舞蹈思维的进程。

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高级方式;舞蹈思维是结合了舞蹈艺术载体、材料的独特条件下, 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活动的思维方式, 舞蹈以人体动作为本体, 却也不可忽视除动作之外的任何理性的思考与条件。作为舞蹈创作者,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舞蹈本体, 增强对舞蹈作品整体的掌控能力, 就必须透彻了解舞蹈思维的基本特征, 以弥补自身不足, 不断增强个人的舞蹈思维能力;于此同时, 编导不仅应该以舞蹈的思维来应对在编创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也尽量运用舞蹈思维来关注大千世界, 以敏锐的视角不断寻找、积累艺术创作的原始素材, 不断丰富个人的艺术修养, 来为今后的创作奠定坚实的生活以及心理基础。

摘要:思维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方式, 它对人类的行为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此为据,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完整、成熟的舞蹈创作过程往往也是心理与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 舞蹈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舞蹈思维的影响, 才得以在艺术大家族中成为灵与肉、情与思、艺与技、意与形高度的和谐与交融的艺术, 因此最终呈现于舞台的视觉形象, 一定是舞蹈编导独特的创作思维与真实的生活体验交织的物质显现, 也是多种思维交替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思维的定义入手, 递进阐释思维、舞蹈思维、以及舞蹈思维材料在舞蹈创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维,舞蹈思维,舞蹈创作

参考文献

[1]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8.11.

上一篇:子公司管理下一篇:滨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