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体验

2024-06-04

观察与体验(精选十篇)

观察与体验 篇1

一、导演艺术与生活的亲密关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戏剧艺术要将生活经验转换成艺术语言, 它往往以人物塑造为核心, 运用多样的舞台语汇, 展示性格的改变、矛盾的发展, 以达到观众与人物形象的共鸣, 那么如何将生活转化为艺术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创作的手段, 要学会如何观察生活、捕捉提炼生活, 并运用表演技巧来体现生活。正如罗丹在《艺术论》中提到的:“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別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观察生活练习可以有效地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体现美。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创作实践中, 学生作为导演和演员, 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窥探别人爱看的和爱听的东西, 并在平凡中发现美与丑, 从一般和特别之中找到独特。艺术创作中, 要避免人物塑造的幼稚病, 避免把生活的复杂性用想当然的方式简化、缩小, 应该努力地去寻找创作中的生活灵感。其实, 表演创作没有固定的、纯粹的技巧, 创作时表达要直接, 不能绕来绕去, 与观众捉迷藏, 要让观众直截了当地明白导演所要传达的意图。观众在观看戏剧对, 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生活与舞台参照对比, 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要想创造一个有血肉、有典型人格特征的人物, 一定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人物形象, 并加以提炼、筛选, 然后转变为人物形象。

二、塑造人物需要观察生活的完整性

导演是演员的镜子, 演员又是角色的创造者, 导演在引导演员表演时, 要找到性格和气质不同的演员, 有些演员害羞、内向;有的演员性格活泼、外向;有些演员敏感, 容易受到气氛的感染;有些演员更为独特, 不易动情。对有这些特质的演员, 可以适当地在演出中予以保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扮演导演和演员, 演员要从塑造角色出发, 对自我完全的“角色扮演”, 而不是为寻求突破和创新, 相反, 如果一味追求创造的表演艺术, 结果是注定要失败的。为了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 演员必须观察各种各样的人, 有意识地模仿他们, 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角色。作为一个演员, 不仅要能重复自己的形象, 而且要能“化身”为角色, 融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中来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挖掘本质, 通过现象、共性和个性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学生需要进一步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养成随时观察的习惯, 这一习惯对于艺术创作至关重要。

三、观察生活对人物艺术塑造的重要性

观察生活要注重于体现生活原态的魅力, 也要保持生活的随意性、生动性、丰富性与复杂性。在创作过程中要增强感性思维, 但想象本身并不存在, 只有对生命进行必要的观察, 才能点燃想象力。生活观察是演员提升演技、导演提高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建立以开放式教学为基础的角色选拔体系, 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要服务于舞台, 而内心世界是最难以复制的, 这就需要把握好舞蹈角色的内心世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经验”是探索情感。如“卖海鲜”的排练, 并没有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演出上, 外部形象似乎很感人, 但却没有艺术的感染力。问题在哪里?首先, 要了解的是卖海鲜的中年人每天都要赶在早上贩卖的心情, 是幸福还是无奈?其次, 不仅要看到他在市场上卖鱼这一段的生活, 而且还应该去想象他具有的文化程度、他的年龄所决定的家庭情况和他的家庭背景, 如:有没有孩子?孩子们是不是在学校?他的妻子是什么样的人?有没有一个老人在家里?每天这么辛苦的工作是为了什么?这些内心的情感可以反映出他的外在行为。要让这个角色表现出生活的原色, 丰富的想象力和理性的探究必不可少。只有进行这样的综合分析, 才能将人物进行透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生活”, 演员的身体是一种生活, 发挥也是一种“生活”, 后者必须是鲜活的、有血肉的、可信的。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 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做起。

“观察生活”作为教学的基础阶段, 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的阶段。我们常说:“艺术来自于生活, 高于生活”, 这个“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要学会观察现实中的人物, 想象现实中这些人物的艺术细节。

摘要:在人物观察的练习过程中, 需要实现对观察对象的感受、模仿和表现, 其重心在于从与观察对象的相遇到再现观察对象的表演过程, 做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也是对观察对象的感受逐歩加深的过程, 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所以说, 观察生活是导演去体悟生活、反映生活、再造生活的职业习惯。

关键词:导演,艺术,创作,生活观察,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少军.导演艺术创作中的潜意识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 2007.

[2]张客.余音绕梁——讨论影片《青春之歌》导演艺术创作上的特色[J].电影艺术, 1961 (2) .

小学植物观察体验日记 篇2

吊兰是一种香草,历来为人们所爱,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古代的文章以兰喻人时是美好、高尚的意思。我喜欢花,喜欢兰花儿,更喜欢兰花中的吊兰。

吊兰的叶子是翠绿色的,但翠得朴素,绝对没有与其他花争美的意思。吊兰的叶子都有四五厘米长,垂在花盆边,十分惹人喜欢。吊兰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抽出一根黄色的“花茎”,“花茎”上会 开出几朵六瓣的小花,花儿中有七根橘黄色的花蕊,非常美丽。花开的时候香气四溢,只要你仔细闻吊兰的那股淡淡的清香,立刻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精神抖擞。

花儿枯萎了,小吊兰也慢慢长了出来。小吊兰的叶子会慢慢变长,根也会越变越多。只要小吊兰一长大,就可以插在另外一个花盆里,几个月后小吊兰也会长成和她妈妈一样的大吊兰啦!

论写作中观察与体验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观察 体验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认识、情感,具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和一定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态。文章写作是人们运用书面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高级智能活动,它对写作主体的素养有较高的综合性要求。陆机在《文赋》中强调,写作既继承着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自树立不因循,即“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于来振”。好的文章是思想认识、生活体验、知识积淀、文化素养、审美观念、语言技巧、才情禀赋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

观察与体验是写作的第一步。无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科技探讨,观察与体验都是作者对大千世界的知觉性把握,是作者从客观世界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没有观察和体验,就谈不上写作,更谈不上创造。因此,要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掌握观察事物和搜集材料的方法。

一 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第一,细腻准确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探索小自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大至哈勃望远镜中的宏观宇宙,都要求观察者自身必须具备细致入微、明察秋毫的观察态度和心理素质。对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观察也是如此。所以福楼拜才要求莫泊桑仔细观察一个杂货商,一个看门人和一匹马,并说:“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看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可见观察的细腻准确,无疑是写作成功的前提。细腻准确观察能获得对事物最直观的认识,把握住事物的特点,使笔下之物独具特色。观察的细微深入,常常能使我们获得事物的“突出之点”,即与他物的“不同之点”,而发现了事物的特点,便具备了写作的基础。

第二,比较观察,找出事物差异。在观察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特点,也最易区分事物的高下优劣。因为单一的观察某一对象,固然可以达到细微准确的境界,但其与众不同之处,却还需要用一个“参照物”来进行比较。所以我们在观察时要善于正确选择“参照物”,方可保证和提高观察质量,才能从比较中分辨“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

第三,多角度观察,拓展视野和思维领域。对事物进行不同角度观察,也是发现事物特点和发现题材的途径之一。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犹如一座山,有峰有壑,有石有泉,有树有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观察,或者只从正面观察,所得的印象不免单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转换之后,一些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就很容易被我们发现新意。因此,要观察事物,探究事物的本质,就不能只限于某一个面。多角度观察,独辟蹊径,从而使文章写出新意。

第四,全面观察,形成总体印象。全面观察,指宏观的放开视野的观察,以达到对事物全貌的了解和把握。观察事物,我们不仅要细致准确地观察某一点,某一局部,而且更要尽可能地拓展视野,看到事物的“面”及面貌;不仅要观察了解事物的当下“一瞬”,而且要了解它的过去以及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假如观察片面或有局限性,可供选择的材料少,写文章便会捉襟见肘;而观察全面,拥有的材料就会丰富翔实,对文章观点的确立和材料的取舍更有选择余地,更有可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五,观察与思考有机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察是认识的基础。观察不仅是单纯的感官心理活动,也应有理性思维加入。它既获取,又超越直观印象。这里的观察,已经包含了对感官捕捉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的思考。观察与思考结合,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熟悉的生活里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探索出可供写作的题材。

对于不同的观察对象,思考分析的思路与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通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把握:

一是概括性质特点。事物外在的形态可观可感,通过观察触摸可以了解把握。而内在的规律、性质、特点、精神等等,则要通过思考去发现、概括、感悟。周敦颐爱莲,就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外形,感悟到了莲花正直的“君子”品质。正是有了这种感悟,在描写莲花外形时才写出那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神韵;二是分析原因结果。每一种事物、事件、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看似偶然,其实都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是有章有序、因果相关的。我们所观察的常常只是存在的一个阶段,对这一形态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及结果的把握,除通过观察,调查了解外,更多的还在于通过思想分析作出判断;三是探求解决方法。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思考,设计解决方法,是观察与思考的完整结合,也是写作者的观察搜集、分析归纳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 观察能力的培养

经常有意识地对事物进行“概貌”、“层次”、“差异”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观察的思路,使观察井然有序,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

第一,观察概貌。对事物整体的观察,目的是把握全局。这种观察的特点是以事物总的轮廓为出发点,抓住整体特点,然后对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依次进行分类观察,最后再综合归结到整体。通过这种观察,对事物的总体会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第二,观察层次。这是对事物局部的观察。事物是由各部分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又形成事物的不同阶段。事物的形式与内容关系中又包含着表里关系。所以,进行观察练习,要从一个侧面或一个阶段出发,逐步去认识整体。观察人物,则可从人物的表现出发,逐步认识其内心。

第三,观察差异。这是对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观察。任何事物(包括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把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放在一起,不论二者是同类或异类,都能较容易地发现细微的差别。这样的比较观察,适用于人物之间,也适用于观点认识之间。

三 感受体验的含义与要求

感受体验,是作者的心灵被客观事物刺激产生相应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的个性心理活动。感觉,是作者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作者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以及整体形象的认识和反映,二者可合称为感知。而感受,则是对感知的深化,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一种心理活动。写作者主动地、积极地感受客观事物,以求达到一种认知和审美境界,就是我们所说的体验。感受体验,二者常常是密不可分的。作家王蒙对“感受”作过解释,他说:“感觉包括人的身体和五官从客观世界得到信息和反应。感情则是把这些反应统一起来的情绪。”美学家王朝闻侧重于对感觉和体验的区别,认为如果说感觉、直觉、印象、记忆这些心理对象主要是指主体在接受客观对象给予他的刺激的影响,那么,体验与联想、想象、揣测、判断等心理现象一样,则主要表现为主动地掌握客观对象的刺激和影响。强调了体验比感觉有更明显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感觉体验是作者摄取信息、积累材料、认识世界、诱发写作灵感的重要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所以在感受体验客观事物时,应力求做到:

第一,感受体验要细腻。如同观察事物要仔细一样,感受体验也须细腻。文学作品之所以为文学作品,就是特別注重描写而显现其特征的。所以,要留意观察,敏锐感受,揽物会心,善于摄取提炼那些易被人忽略的个性特征,融入自己的感受。通过一个“切片”,或选取切入点,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蕴。如郁达夫在其散文《故都的秋》中,便选取了一个四合院的镜头,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多种感受,突出表现了北方秋天的“清”、“静”、“悲凉”,形象感人,不愧是感受细腻的佳作。

第二,感受体验要真实新鲜。所谓真实,就是忠实于自己的感知感觉,表现真实的感知感觉而非虚假的、掩饰的、矫情的感知感觉。真实新鲜的感受体验,能为我们获取新鲜的题材,出掘新鲜的意旨提供契机。追求感受体验的真实新鲜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感受体验新鲜的生活领域。新鲜的生活领域,总是会给我们新鲜的刺激,给人全新的感受,这样就容易激发出文章的新意;二是寻找新的角度或新的切入点。面对熟悉的程式化生活,只要善于更新观念,开辟感受体验的新角度,同样可以写出有新意的作品。

第三,感受体验要独特深刻。获得独特深刻的感觉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在独特的环境中写出深刻的感悟。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其立身之本在于有“创”意,在于以自己“独有的感觉”去叙事、抒情、言理。每个人的生存环境、经历、思想、感情,必然会影响自己对外界的感受,只要善于抓住形象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文章就可能具有个性特点和深度;二是以超常的感受体验去映审对象。情感是一种“染色体”,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事物观察时,感情色彩不尽相同。正是这种情感的因素,使得作家、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时发生“变异”和“变形”,使心中之物与外界实体之物发生了误差。正是由于这种误差,作家的感受体验才具有了独特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比如阳光是美好的,太阳是金色的,但在《静静的顿河》中的阿克西妮亚眼里则是黑色的。春天是美好的,但高兰在《哭亡女高菲》中却写道:“姗姗而来的是别人的春天。”正是特殊的感受,赋予了他们作品不凡的生命和个性。

四 感受体验能力的培养

艺术感受的敏锐与迟钝,艺术感受力的强烈与孱弱,艺术体验的深刻与肤浅,是衡量一个作家艺术创造力的重要标志。要想培养感受体验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保持敏锐的思想触角。感受体验能力如一把刀,只有在石上经常磨才能锋利。潜心投入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的真谤,而后将自己的感受体验提炼升华,成为有新意的作品。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落一叶而知天下秋”就是指这种敏锐的体验触角。一只小鸟在园中被人用枪击落,一般人也许不会被触动,但作家却会因此而震憾,骤然感到“文明在衰落,道德在沦丧,美在毁坏”(谢冕《作家要有勇气写美》)。丰富的感觉、知觉、感受,会给创作带来素材和契机。

第二,融入丰富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情感和感觉之间有一种双向交流的运动:感觉触发了感情,感情又强化感觉,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指出了即使对生活关心,但不倾注感情也不行。诗人曾卓说过:没有真正的感受、激动,不敢轻易走近诗。足见感情于写作之重要。

第三,理性认识的渗透升华。感受使我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新鲜独特的感知,但还需要理性的融入渗透,才能使之上升至“感悟”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毛泽东说过:感受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艾青也指出:诗人不能只满足于捕捉感觉,感觉被还原为感觉,剩下的岂不只是感觉了吗?这里应指出,感受与理性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理性应当从感受中产生,是忠实于感性的渗透升华,而非带着思想的框框先入为主,否则便会违反艺术的真实性,影响文意的准确表达。

综上所述,写作是制作精神产品的活动和过程,又是将思维成果转化为文字符号的能动过程,是制作信息载体,交流思想的有效手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培养观察与体验能力,学习掌握有关写作方面的知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为学好其他课程创造条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文学创作、理论写作和搞好本职工作夯实基础,并为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蓄积实力。

参考文献:

[1] 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高方等:《生命的文学完成》,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 马正平:《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1-7册)》,中国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观察与体验 篇4

一、“观察——体验”的涵义

由此界定, “观察———体验”就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情境、价值等教学活动, 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过程。其重点在于观察, 有观察才有思考, 有思考才有独特的体验。而体验又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 它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意愿。“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都要从观察入手到体验入心。而“数与代数”这一块教学, 本着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技能性目标, 人们往往忽视观察对于目标达成的重要意义。对此, 笔者以《9的乘法口诀》为例, 探究计算课中“观察———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

如何有效的观察能促进学生得到有价值的体验, 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观察———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具体教学中, 主要运用了以下不同层次的观察内容和方法:

1. 进入情境的观察体验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课堂上需要好的情境设置, 更需要好好地利用情境。新课开始, 出示教材中主题图:划龙舟。

师:今天动物园里正进行一场划船比赛。仔细观察, 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生:有9条船, 每条船上有9个人……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条船上有9人, 2条船上有几人?……

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说出有关9的乘法算式 (教师边板书) 。

师:这些算式都和几有关?

生:9。

师: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生:9的乘法口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龙舟图完整的包含了9句乘法口诀的应用, 从一个九到九个九, 具有知识的引领性。其次它能形成计算中的动态过程, 不同角度的观察, 可以感知几个9与几个9合起来的数量关系。再次, 此开放式的情境提问始终不会离开几个9相加得几的结果探索。让学生观察情境, 摒弃不必要的因素影响,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的思考。

2. 运用练习的观察体验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会用, 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又需要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在“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 对口令游戏 (简单的知识巩固)

(2) 问“怎样记八九七十二”生:80-8, 63+9, 81-9。 (观察探索规律的应用)

(3) 找出不是九的乘法口诀的数:72 6325 18 36 84 27, 还缺少哪几句九的乘法口诀的得数?

学生在前面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很多9的乘法口诀的特点, 在这里设置不同类型, 不同思考的练习, 学生通过观察, 更能有思考的选择方法解决问题。在做这些题时, 学生再次体验到了不同的发现规律, 体会数学知识是动态发展的。

三、结语

《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 整个过程以学生的观察为起点、以学生的体验为目标, 让学生在上述观察过程中体验学习活动, 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让学生经历了新的知识产生过程, 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实现了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多赢”目的。

总之,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是一个教、学相互的过程。这既离不开教师的观察, 观察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教材内容之间隐藏着的动态形成, 观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价值的体验。更离不开作为教学的主体的学生的观察, 学生对数学材料、探究成果的观察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观察的有效更能调动学生的各部分感官, 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 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动态美、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价值美以及自身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快乐。

参考文献

体验 观察 生活 情感 篇5

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认识习作的重要

什么是习作?习作就是交流,是一种独特的,将文字作为符号的人际交流方式。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流场所,让学生以文字为载体触摸其背后的灵魂与心跳。教师可以出示论坛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即便两颗心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文字产生心灵的碰撞;或开辟师生之间交流信箱,通过日常的书信来往来畅谈理想,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习作还是一种倾吐;或在举办影展活动时让他们自主完成影展海报,独立写出前言,从而感受到习作也是一种宣传方式。只有这些真实的体验才能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习作是人际交流的需要,它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

例如,教师以“给父母的动员信”为主题,帮助促进学生对习作的真实体验。先计划让学生星期天独立当家,真实体验家长的辛苦。虽然学生觉得这非常新鲜,但家长却忧心忡忡,或害怕安全隐患,或害怕耽误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开展说服活动。这一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言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是对习作原生状态的一个良好呈现。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习作与生活息息相关,习作教学才能获得原生土壤,这是改革和优化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全面的观察——让学生写出生动的内容

存在于人头脑中的客观事物映像或记忆就是表象,学生要想写出内容具体的、生动的作文,就必须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具体的表象。学生要想得到事物正确的、全面的表象,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全面的观察。换言之,学生不仅要观察事物,还要重视了解事物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尤其要掌握将事物特征反映出的那部分内容,这是小学习作教学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荷花》一文时,可穿插部分习作教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读了课文,大家能说一说自己对荷花最深刻的印象吗?

学生:清香、美丽、粉红……(各抒己见)

教师:从哪些语句中,能具体感受到荷花的这些特点呢?

(学生纷纷从课文里寻找描写荷花特征的段落,找出了相应的语句、段落,并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多么迷人的荷花!大家想一想作者叶圣陶先生怎么会将荷花描写得如此美丽呢?

学生: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教师:是呀,正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对荷花全面细致的观察,所以才能将荷花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腻。

最后,教师布置习作任务: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注意观察它的外形,闻一闻它的气味……在该习作训练过程中,学生们兴趣浓厚,第二天交的习作片段写得比以往好很多。只有学生充分意识到全面观察在习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才会逐渐形成仔细观察的意识。

三、真实的生活——让学生获得鲜活的题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泉就是生活。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让小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让学生在习作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出来,充分体现童真童趣,习作教学就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步入社会、亲近自然,从而使学生获得广阔的、丰富的认知空间,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习作题材。

例如,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观光、参观、访问等。在与真实生活密切接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当是点拨者、启发者,应结合自然景物、鲜花大树、农作物等,为学生讲述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科学知识与神话传说等,并适当在习作课上应用课外文本资源,将学生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帮助他们多方面、多角度体验生活,丰富自己脑海中对真实生活的阅读与积累,从中获得鲜活的习作题材。又如教师可带领学生观察当地的河流,并布置“聆听小河”的习作任务,要求学生访问小河周围及当地居民,了解小河的历史、现状,并观察水质,通过多种形式将小河的系列主题写出来。在该过程中,由于学生接触生活中存在的事物,不仅写作题材鲜活,习作兴趣也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

四、浓烈的情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当前是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习作课堂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浓烈的情感,促进习作教学效果的提升。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单纯的讲解难以将其主动性与积极性调动起来,而通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展示习作教学内容,就能将小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从而逐渐爱上习作。

例如,在一次有关运动会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就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运动会的照片、录像等,引发学生回忆;在指导学生写有关小动物的习作时,教师也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多媒体的应用能帮助小学生适当克服观察局限,激发习作兴趣,使学生主动写作。当然,教师还可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灵活组织习作教学。如有的教师曾经在课堂上展示了一个西瓜,让学生看西瓜、说西瓜、品西瓜,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锻炼学生习作能力,使习作课堂不再单调、枯燥,最终他们逐渐爱上习作。

总之,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逐渐对习作建立自信心,避免出现怕习作、厌习作的现象。当然,习作教学非一日之功,教师需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不懈,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尽可能让小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会习作知识,并在实践中训练习作技能,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体验经济的三层观察 篇6

体验经济在当今已经较为成熟, 并在餐饮、旅游、娱乐、数字技术等行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体验的第一层次一种营销手段

这是最基本的体验经济形式, 但是, 生命力比较顽强, 不仅在短期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而且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普遍。除了IBM体验中心明确地使用了“体验”这样的字眼外, 印象最深的是每当我去家乐福超市时交完款走在通往出口的路上时, 总能看到天福茗茶的服务员端着茶盘让过往的路人品尝他们的茶水。确实有不少人喝下一杯后就走进了他们的专卖店里。其实这种模式并不是城里人的原创, 也不是经济学家发明出来的, 每当夏天路过城乡时, 总会看到从一些西瓜摊旁边竖着一个大牌子写着“免费品尝, 不甜不要钱”。到了日本旅游, 日本金阁寺门口小吃一条街的“无料品尝”, 都是让人驻足留连的主要手段, 现在发展到了网络上的“免费下载”“免费试听”“免费试玩”, 当然, 还有汽车行业的“免费试驾”和高尔夫球场的“免费试球”……现在, 几乎一切产品和服务都有了通过免费体验进行营销的形式。去上盘不里也过着钱吃留“免还场品形

可见, 现在的营销市场, 体验往往作为一种营销手段, 而且是一种让顾客难以抵御、欲罢不能的营销手段。为抵

体验的第二层次体验就是消费

体验经济的成功在于稀缺性为主, 独特的文化为辅的消费介质供给设计。不过, 这种稀缺性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被商家创造出来的。因此, 这种消费介质其实本身就是消费内容, 只不过不是直接消费而已。换句话说, 这种体验是消费品或消费过程的附加值。

去过星期五餐厅的人都知道, 它的彩绘吊灯、红白条桌布以及墙上挂的有美国气息的海报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由、随意、无拘无束的感觉更是让你回味无穷。街边的酒店、餐馆、小吃店很多, 相信你去过的也很多, 但基本上店名你都忘记了, 为什么星期五餐厅的名字你能记住, 而且能记住里面的格局及当时兴奋的感觉。我相信是两点:一、它的消费价格较高, 单次基本人均150元, 普通大众不能经常去里面消费;二、因为它是真正的西餐, 而在中国真正的西餐店并不很多, 那里真正地把美国的文化融入了其中。当然, 麦当劳和肯德基也应该算是西餐, 但他们不提供单纯的牛排, 我们没有机会来用刀和叉, 我们就足以把他们排除到经典西餐之外。如果你与朋友讲:我今天带你去西餐厅吃饭——麦当劳嘛, 相信你的朋友没吃饭就要先喷饭了。

娱乐的本质是体验, 我们不讲美国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就拿自己的老祖宗管仲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来说, 人们在吃饱喝足、衣食无忧的时候开始寻求一些娱乐。为什么在中国最大的视频网站优酷网上, 小沈阳和郭德纲的搜索频率排在了前一二, 而像万人瞩目的奥巴马、李嘉诚、黄光裕在他们各自的特殊时期的关注度都没能超过“阳仔”和“纲哥”, 对非娱乐行业的人来说 (娱乐行业的人可能要学习借鉴同行的风格) , 虽然大家都明白听奥巴马的演讲肯定比看小沈阳的走偏的裤子有收获, 听李嘉诚的成功之道肯定比听郭德纲扯淡更有价值。但人们更愿意去体验观看阳仔和纲哥表演时的乐趣。从最普通的农民, 到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们在观看的时候从他们的表情就能看到, 他们的生活压力, 不愉快的情绪完全被抛到脑后。这两个人给各大视频网站带来了相当大的IP访问量, 不能不说这种经济价值是由体验创造的。

电子游戏是数字时代体验经济的完美体现, 电子游戏通过设定游戏规则, 让你参与到其中。可能你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失意者, 但在游戏中你绝对不会有失意的感觉。因为游戏中没有绝望, 里面只有胜利和希望, 只有过程中的刺激和兴奋。当你战胜对手的时候你会有极高的成就感、满足感。当你战败后却没有绝望, 只要你按下开始键, 新的一局或是一个新的生命又已经开始, 凤凰涅在数字世界里上演, 并且你的经验值和级别都可以得以延续, 当然这个“你”既包括现实中的你也包括你在游戏中的角色, 在这里你永远做的是加法, 永远走在成功的路上。就像你获得了新生一样它满足了人的内心需要的感受, 所以虚拟的电子世界是失意者的规避场所。当然电子游戏往往也有成功人士用来消遣。但, 真正的游戏上瘾者往往是现实世界的失意者, 或精神空虚者。

人们追寻过程中的快乐。记得去年我和公司同事去北京近郊县怀柔去拓展, 之后我们参与了那里果园的自由采摘活动, 其实我们去的季节已经比较晚了, 树上好多好的果子已经没剩下多少了, 但尽管如此, 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 自己摘的苹果比以前买的任何苹果都好吃。在当时我们都完全沉浸在采摘的快乐当中。我们算了一下, 自己采摘的苹果比市面上买的贵了近4倍。为什么好吃, 因为它融进了我们的快乐。

体验的第三层次延伸感受的衍生品

到美国国会参观, 你可以看到无数的人排队买纪念品;到国内的北大校园转转, 可以看到卖北京大学徽章的礼品车被围得水泄不通, 我刚刚进入北大读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买件印有“北京大学”字样的T恤衫到处走走!到了承德避暑山庄那里, 在立正门买了门票后工作人员会赠送你一枚印有避暑山庄四个字的一个小小胸牌。这些产品既不代表旅游本身的体验, 也不代表你拥有这个事物, 但让你产生一种拥有的体验, 因此, 这些都应算做体验经济的衍生品, 能够增加你体验的效果, 也是将来你和朋友分享时的见证。

其实, 我们到处拍照留念, 甚至花了很多钱搞些一次成像照片, 不也是留住当时的感受吗?尤其是你与某个重要的人一起拍照, 更会让你将照片珍藏起来, 甚至挂在了你的墙上、放在你的书桌上。

观察与体验 篇7

媒体呈现技术的演变

在开始讲VR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媒体呈现技术的演变过程,实际上这也跟VR及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历史上,媒体的演变是先从文字开始的,文字是最早可记录的媒体呈现形态,属于一种单一的媒体形态,直到现在也用得非常广泛。第二种形态是复合媒体,复合媒体是包括两种以上形态的媒体技术,我们常用的是视听媒体,类似早期的电影这样的技术。第三种媒体形态是交互式复合媒体,如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从计算机发明以后,把视听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一种交互式的复合媒体,而这种媒体被大家所认识和使用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了。

多媒体技术之后又会出现怎样的媒体形态呢?我们认为是虚拟现实,即Virtual Reality,简称VR。VR具有高度的沉浸感,是一种高沉浸的媒体形态。何为“沉浸感”呢?通俗来讲就是佩戴上虚拟设备(虚拟眼镜、虚拟头盔等)后,我们好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给使用者身临其境并沉浸其中的体验。

在媒体呈现技术演变的过程中,每一种新的媒体呈现形态都较上一种媒体形态有很大的进步。VR的出现,可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物。它对媒体呈现技术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节点,它对各个涉及媒体呈现的行业都会有本质上的冲击。

VR能给教育带来怎样的体验

有一个教育相关的VR应用,是美国某公司开发的教育类VR。通过一支电子笔、3D眼镜和一台特制的电脑来实现人体骨骼结构3D效果的显示,给人非常逼真的学习体验。这也就是说VR是一场革命性的媒体的原因,因为它能够呈现一个非常逼真的“现实”。

图3是新东方和乐视共同推出的一种全景的VR视频教学。戴上3D眼镜之后你就像身在教室里边,你转头或者是抬头、低头,场景都会发生对应的变化,给整个英语教学带来非常逼真的体验。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虚拟教学。如图4所示,在医学教学领域中,用VR技术呈现人的身体结构,学习者可以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到人体构造的模样。

VR在教育上的应用尚处于萌芽期

VR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VR最早是用于军事领域,用来实现战斗、飞行等任务的军事模拟。随着时代发展,VR在其他行业里面的应用也逐渐拓展开来。

比如在游戏娱乐产业,使用VR呈现的高沉浸式场景是当今的3D电影和3D游戏无法比拟的。在建筑领域,可以借助VR设备身临其境地进行小区建筑和环境的规划。在工业制造领域,可以利用VR进行设备的模拟仿真。在医疗领域,VR在医学知识的呈现上所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

正如大家所知,VR现在非常火,在游戏、影视娱乐方面应用得非常多,商业化的应用比教育行业更为早一些,现在我们教育的应用也开始出现一些萌芽。比如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虚拟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避免危险化学品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可以多次实验,让学生更深刻、形象地理解化学原理。再如虚拟历史场景,利用VR技术可以制作虚拟的历史事件情景,学生置身其中仿佛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甚至是亲历者。还有一种是虚拟的训练,比如维修汽车,各种器件的安装、维修等过程都可以通过VR设备来进行培训。

VR在教育中的应用将如何发展

1.移动学习发展周期回顾

对VR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很多人持不同的观点。通过对移动学习发展周期的回顾,对我们判断VR在教育行业应用周期会有一定的帮助。

事实上,在2007年左右,移动学习就已经萌芽了。作为一种设备的出现来看,i Phone的发布对于移动学习是一次革命性的冲击。自从2007年苹果设备出现之后,随之也涌现了很多的教育应用。但是在2009年之后,移动学习还处于一个比较初期的导入阶段。直到2012、2013年,随着苹果设备的进一步普及,移动学习才真正地进入爆发阶段。也就是说,经过了五六年,i Phone非常普及了之后,移动学习的整个观念、可行性才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随着装机量逐渐增高,移动学习进入了非常强的一个爆发期。

2.教育类VR的生命周期分析

移动学习的发展周期也非常适用于VR教育。一项技术从萌芽到普及的因素有几种:一是体验效果。如在移动学习早期由于体验性差,发展一直徘徊不前,自从苹果设备出现之后才大量普及。二是设备的普及率,现在的VR大家都认为非常好,但目前在教育上的应用还是非常少。但只要设备普及到一定程度,VR教育应用的数量、质量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为其开发的工具和人才也比较多,这个时候应用就会出现爆发,同时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开始培养起来了。另外,一类产品的市场发展进程跟资本的推动也有很大的关系,资本推动力量越大,那么它的成熟周期就越短。图8是VR教育的发展周期预测图。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正如2013年被认为是在线教育元年一样。其实在中国,在线教育1996年就已经萌芽,但是在2013年才开始爆发。同样,2016年是VR投资的爆发期,而不是应用的爆发期,现在大量投资进入,将会加速它的发展。

我们认为2017年更多的VR硬件产品将会产生,未来几年硬件格局将会形成。从2018年开始会进入到VR应用的爆发期,资本的助推会大大缩短VR应用的开发周期。2018~2019年VR硬件会得到稳定,同时也会催生大量VR教育应用。当2018年VR应用进入爆发期,硬件也会变得非常普及,开发的接口技术也形成了标准。2019年,VR教育可能会进入应用成熟期。VR教育应用的成熟,会吸引大量的学习者使用,同时融入商业模式,用户体验也会非常好。

总结下来,接下来两三年时间,经过市场大量资本的注入,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同时也会把这个行业催熟。那么在2020年左右,VR的普及就像我们现在使用智能手机一样进入到平民期,笔者预测VR教育会有这样的一个发展周期。

什么样的学科领域适用VR

很多人关注VR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到底什么样的学科能够适用VR呢?我们认为,VR比较适合自然、科学、工程类学科。此外,语言文化、人文历史都是可以运用的。比如,生物、物理、化学,还有工艺加工、工程技术、飞行驾驶这样的基础学科,还有历史、人文、语言学习、文化叙述等一些可视化的场景。总之,凡是具有可视化特点的学科都可以用VR来呈现。反之,那些不太容易可视化的内容,就不太适合使用VR。比如,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逻辑,还有一些数学上出现的概念,这些是比较难用VR去表现的。

VR的确是一种划时代的媒体技术,它能够带来高品质的学习体验。从人类学习技术的发展看,它具备了革命性的特征。尽管现在VR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如佩戴VR头盔出现眩晕、交互性差、画质不够清晰等,但随着VR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这些问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

观察与体验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择期行肾活检术的患者280例。评估患者无严重并发症, 术前无排尿障碍, 具有良好自理能力。2组患者的原发病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干预组:男65例, 女75例;年龄18~72 (34.2±5.18) 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35例, 高中及以上文化105例。对照组:男62例, 女78例;年龄20~69 (35.1±4.25) 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42例, 高中及以上文化98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与受教育程度经方差分析显示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2组患者采取基本相同的肾穿刺操作和护理方法, 穿刺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经皮肾穿刺活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说明穿刺中可能出现的不适, 应对方法;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 了解患者家庭经济、学习、工作情况, 动员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穿刺前物品准备, 解释穿刺前后用药的目的, 指导床上大小便训练及翻身、活动等。

1.2.2 干预组:

术前在上述宣教基础上, 增加体验式健康教育。采用面对面交谈的形式进行健康指导, 着重讲解有关平卧位排尿的目的、重要性。好心理护理, 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消除患者平卧位排尿的紧张心理。指导患者进行收缩和放松会阴部肌肉的锻炼, 加强尿道括约肌作用。对患者进行卧床排尿指导, 让其仰卧于病床, 采取屈膝位, 男性患者用尿壶接口接于尿道口 (女性患者则用充气便盆接于会阴部) , 平卧位排尿训练2~3次, 直至患者感到排尿自然顺畅。穿刺前模拟穿刺完毕后, 使用平车运送患者回到病房, 安置患者平卧在病床上, 并将沙袋加压应用, 让患者真实体验沙袋加压及卧床大小便、正确翻身、床上活动肢体等, 对穿刺后配合有直观和感性认识, 提高穿刺后对各种原因引起不舒适的耐受能力。

1.3 记录排尿情况

记录患者第1次排尿情况。培训有效:患者有尿意时能自行排尿。部分有效:患者有尿意但排尿困难, 经热敷膀胱区、轻轻按摩下腹部、听流水声及心理暗示等诱导排尿措施后能排尿。培训无效:有尿意经诱导排尿后仍未能排尿, 需行导尿术者。另外, 需要记录患者术后第1次排尿时间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术后第1次排尿情况 干预组第1次顺利自行排尿例数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差异 (P<0.05) 。见表1。

2.2 术后初次排尿时间 干预组术后初次排尿时间 (2.4±1. 1) h较对照组 (4.1±1.6h) 明显缩短, 2组比较有差异 (P<0. 0 5) 。术后出现肉眼血尿、肾周血肿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排尿反射是由骶髓、脑皮质、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共同参与的反射活动。手术应激、情绪变化等许多因素都会导致排尿障碍[6]。对于行肾穿刺活检的患者, 进行体验式教育以缓解心理紧张、锻炼卧床排尿, 对于减少患者的排尿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者自主排尿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出现排尿障碍的比例明显下降, 提示了体验式教育的有效性。表明了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卧床排尿训练, 可以增加患者术后自主排尿的比例, 预防和减少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的发生[7]。另外, 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在肾穿刺术后应该尽早完成第一次的卧床排尿。膀胱的过度充盈导致膀胱逼尿肌过度伸长, 进而出现逼尿肌收缩无力, 这也是术后发生床上排尿困难的原因之一。部分患者术后会选择憋尿, 直到不能够忍耐才能主动要求排尿, 此时膀胱的容量已经比较大, 不利于自主排尿。而提前让患者训练肾穿刺后床上排尿明显缩短了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 也是减少排尿困难的因素。

体验式健康教育缓解患者肾穿刺前不良情绪肾穿刺活检术作为一项创伤性操作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8], 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常规健康教育主要以讲解进行宣教, 这种填鸭式教育很难让患者及家属立即掌握相关知识, 造成对知识一知半解, 且容易遗忘。模拟情景与角色体验教学法是一种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9], 在临床健康教育中引入该方法, 将其应用于肾穿刺活检患者中, 可提高患者对该项操作的感性认知, 并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 使患者消除顾虑和恐惧[10]。

体验式健康教育不影响患者肾穿刺后病情变化护理干预对于减少经皮肾穿刺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可有效降低肾穿刺活检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应用体验式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的依从性更高, 肾穿刺后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同时对出现并发症有正确对待和处理,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经皮肾穿刺,排尿困难,体验式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芝玉, 徐梅华, 卢丽萍.护理干预对临床肾穿活检术后床上排尿困难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1, 24 (6) :3554-3555.

[2]朱长明.术前排尿训练对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13, 12:33-34.

[3]夏至, 王盼, 顾华儿.体验式健康教育在经皮肾穿刺活检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 2015, 14 (4) :388-389.

[4]朱芳, 张丽娟.肾穿刺活检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2008, 17 (26) :4198-4199.

[5]朱惠明.肾穿刺活检术后尿潴留原因分析与临床护理观察[J].当代护士, 2012, 08:37-38.

[6]黄亚丽.术前排尿训练对肾科手术后患者排尿影响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2) :132-133.

[7]吴阶平, 马永江.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110-122.

[8]储艳, 杜玮, 景影, 等.全程模拟体验式护理对肾活检术患者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2) :50-51.

[9]戴美琴, 俞丹, 罗玉红, 等.护理体验式教学查房实施及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5) :474-476.

观察与体验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8月来本院定期产检, 并即将分娩的孕产妇14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所有孕产妇均为单胎、头位, 无剖宫产指征, 无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等, 按照自愿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72例, 年龄21~34岁, 平均年龄 (26.18±3.51) 岁;平均孕周 (38.71±1.39) 周;在本院接受产前模拟分娩体验及产前宣教。对照组71例, 年龄19~32岁, 平均年龄 (26.74±3.27) 岁;平均孕周 (39.11±1.28) 周。两组孕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前宣教, 定期到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 临产时住院分娩, 围生期采用常规分娩护理。

1.2.2观察组在常规分娩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产前模拟分娩体验, 可由经验丰富且沟通能力较好的产科医务人员担任模拟分娩体验指导员, 分步骤指导:1宣教。向孕产妇讲解两种分娩方式的基本知识;准妈妈和胎儿都具有主动参与完成分娩全过程的能力;阴道分娩的优势;剖宫产是创伤性手术, 主要用于难产的孕产妇;分娩的生理过程;各产程需要的时间和注意事项等。2模拟。通过录像放映阴道分娩、剖宫产过程, 此过程可以讲解各产程需要的注意事项;通过模拟示范一个完整的入院、待产、环境介绍、产程预演、家属陪伴要点等环节, 主要围绕破水、临产、规则宫缩、拉玛泽呼吸法、宫口扩张、胎头旋转下降、分娩体位、用力技巧、胎头娩出等内容进行。尽量做到每位孕产妇都实地演练1次, 消除其不安心理, 演练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纠正, 直到指导对象掌握为止。

2结果

2.1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比较观察组72例中, 阴道分娩57例, 阴道分娩率79.17%, 剖宫产15例, 剖宫产率20.83%;对照组71例中, 阴道分娩42例, 阴道分娩率59.15%, 剖宫产29例, 剖宫产率40.85%。观察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孕产妇产程观察组平均产程 (9.2±2.1) h, 对照组平均产程 (15.3±6.2) h, 观察组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 产前模拟分娩体验及产前宣教可以有效缓解孕产妇的恐惧心理, 提高阴道分娩率, 并缩短产程。

3讨论

人类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同时对孕产妇及其家属也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高风险过程, 尤其对初产妇来讲是个巨大的心理应激, 实行产前模拟分娩体验能够让孕产妇参与实践, 提高对妊娠分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能够让孕产妇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迎接分娩, 消除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 增强分娩信心。同时, 分娩住院时间短, 减轻了孕产妇家庭的经济负担, 节约了社会资源。研究表明, 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体验, 效果更优, 体验式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者本身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 产前模拟分娩体验是让孕产妇理解分娩知识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实行产前模拟分娩体验的必要性, 具体如下。

3.1改善孕产妇心理应激调节能力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是最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 明显影响分娩进程, 因为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孕产妇疼痛阈值效应的敏感度增加及一系列的机体变化, 如内分泌荷尔蒙的变化、催产素分泌减少导致宫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产程延长、胎儿窘迫、产后抑郁等。由此可见, 精神因素对分娩影响较大, 负面情绪会产生一系列的围生期并发症。实施模拟分娩训练使得孕妇熟悉分娩的整个过程及相关知识, 提高了孕产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稳定了心理素质, 自身主动参与应激的调节, 调动主观能动性, 增强分娩信心, 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3.2提高阴道分娩率阴道分娩率低主要是与孕产妇家庭对分娩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 错误的认为剖宫产产程短且无需忍受分娩的痛苦。产前模拟分娩体验能使孕产妇家庭充分了解阴道分娩是一个正常和特殊的生理过程, 剖宫产是为解决难产和抢救生命而不是迅速结束分娩的有效措施。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心理因素能最大限度的鼓励孕产妇选择阴道分娩, 缩短产程, 降低剖宫产率, 改善分娩结局。

3.3提升患者满意度产妇经阴道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 是人类最佳分娩方式。实施产前模拟体验可以提高阴道分娩率, 减少剖宫产术带来的痛苦和弊端, 利于母婴健康, 提高产科护理质量;阴道分娩恢复快, 易下奶, 很好地促进母乳喂养率, 提升产妇满意度, 使护理更具有人性化、专业化, 使分娩回归自然。

综上所述, 产前模拟分娩体验能够使孕产妇正确对待阴道分娩, 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 对促进阴道分娩具有积极意义, 分娩结局良好。

摘要:目的 观察产前模拟分娩体验对孕产妇分娩的临床影响。方法 143例即将分娩来本院定期产检的孕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并按照自愿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 (72例) 和对照组 (71例) , 两组均采用常规分娩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产前模拟分娩体验。比较两组孕产妇选择的分娩方式及平均产程。结果 观察组阴道分娩率79.17%, 剖宫产率20.83%;对照组阴道分娩率59.15%, 剖宫产率40.85%, 观察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平均总产程 (9.2±2.1) h, 对照组平均产程 (15.3±6.2) h, 观察组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前模拟分娩体验能够使孕产妇正确对待阴道分娩, 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 对促进阴道分娩具有积极意义, 分娩结局良好。

关键词:孕产妇,模拟分娩体验,阴道分娩,剖宫产

参考文献

立足生活实践 注重观察体验 篇10

关键词:实践;生活;作文教学

一、善于挖掘农村的广阔题材

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遗憾的是,现在中小学生作文虚假的现象却十分严重:编造事实、虚情假意、刻意拔高、套话连篇、照抄照搬等等,不一而足。它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影响到他们成长的其他方面。

究其原因,在于封闭式的作文教学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写作信心。为使作文教学摆脱种种束缚,走出误区,我认为,应改革作文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习作时空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其有效的途径是使学生立足生活实践,注重观察体验。

作文,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生活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如果能引导学生去观察、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了。若是将生活的充实和语言的发展统一起来,学生就能借助文字本身把所见所闻、所感所触流露出来,作文教学才可谓“水到渠成”了。

1.从农村自然风光中开发

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往往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题材。让学生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既可以让学生从风光中了解到家乡的美丽多姿,又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鼓励他们多接触自然,融入自然,倾听自然,比如,蓝天白云、落日晚霞、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些都能作为第一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获得,给学生美的熏陶,为他们描绘田园生活提供写作源泉,奠定抒写自然美的基础。如此美丽的农村自然风光,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有真情实感了。为此,我写了下水作文《那片热土》,和学生共同交流。

2.从农村民俗风情中开发

农村都流传着一些荡人情怀的民俗风情,如婚俗、礼俗等都各不相同,它们都反映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研究家乡的民俗风情,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家乡昔日的风韵和情调,甚至能触摸到先人们遥不可及的生活脉搏。一些民俗的来源,都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的。纯真的乡情,更为学生增添了想象的羽翼,补充了写作的营养。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听,用心思考,自然会有自己的见解,那么你就写出来,按照生活的原本去写,不编造,才会有浓浓的生活味。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我写了下水作文《又是一年端午节》,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3.从农村劳动实践中开发

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劳动是越来越陌生了,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而农村各个时节,都有各种各样的农活,如果能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写出来的文章就能够有血有肉了。如,农忙时节或双休日,可以让学生下田参与种田劳动或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失为一条积累素材的绝佳途径。劳动是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为何农民那么热爱土地?长年累月地在田间劳作,自然就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在劳动的同时,不光是体力上的支出,还要用心去想,去思考,去品味,视劳动为乐趣,就会有劳动以外的收获,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4.从农村社会变化中开发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千变万化。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各类的种植养殖业、个体企业也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以农村社会变化为依托,进行作文题材的开发,也是可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旧事物的更替,说明了什么?以及对新事物的态度,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可以带领他们去蔬菜种植大户的大棚里,参观各种反季节蔬菜;可去养殖大户那里看一下成群的牛羊猪等。通过这些去感受我们农村的生活水平,那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能真实鲜活了,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我写了下水作文《那年,那事》,旨在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变化。

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写作

语文素质教育观大环境下的习作应该是学生在实践中对社会生活的新体验、新发现、新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1.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自由观察。只有通过自己亲眼目睹、亲耳所闻的材料才是最真实的,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真实,具有可读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写植物时,给学生创造广阔的观察空间,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引导他们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变换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而且使他们学会了怎样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和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同时也学会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陶冶了情操。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小学生今天的习作,其实就是综合表现他以前的认识。积累对学生作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作文的‘源’,也关系到作文的‘流’。”小学生的生活像一个万花筒,丰富多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有趣的小事,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爱好,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如,春天踏青、夏日赏景、秋夜赏月、冬天玩雪等。通过观察、实践,学生就能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实现知识的积累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所得写成片段,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以后作文的素材。

3.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想象

想象是学生潜在的能力,所以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让他们根据事物特点发挥想象,在实践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进行想象。因此,在作文教学时,要把学生带出课堂,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想象空间。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是一个人思维活动与情思的体现,可以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鼓励他们放飞思维,大胆想象。

4.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意构思

学生在多年的生活、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大多是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的。所以,在写作文之前,教师有必要在筛选素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意与构思进行引导。训练时,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大胆创意。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少些清规戒律,要积极提倡学生写“生活作文”,淋漓尽致地表现童真、童趣。让学生在自然、自由、自觉的心态中作文,他们的作文中才会流露出真情,凸显个性,最终实现人文合一。作文教学过程要“生活化”,让学生先感受到与作文相关的生活,再进行作文,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作文当作抒发情感的乐事,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好作风。方法有:追忆生活,让学生先回忆生活后作文;实践生活,让学生先做后写;想象生活,让学生合理想象然后写。如,教材要求写《记暑假中的一件事》,可先让学生说说在假期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事情,在追忆中获取材料,激发情感,作文时也就会“文思泉涌”,释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态意趣来了。我们要不断充实学生的生活,给他们创造各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爬山、到田间,了解社会变迁、领略乡村景色……培养他们的观察品质,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只有“源头”充实了,学生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来!

生活是基础的、本源的,也是最真实的。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体验,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愿我们早日从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真实,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魅力,他们不再觉得作文是单调枯燥的,而且也会形成良性循环,从“生活—作文—生活”,学生肯定会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然会喜欢上作文,因而作文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立足生活实践,注重观察体验。学生只有走进生活,主动地在生活中用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才能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情波澜已溢于言表,继而将真实的感受抒于笔端,再不必为作文而陷入“冥思苦想”,作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作文能力切实得到提升,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上一篇:山羊传染性脓疱诊治下一篇:准备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