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

2024-05-27

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通用6篇)

篇1: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

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

王琛芳

生态体验让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感动,体会美好人生,在体验着自我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理想与信念。我校以生态体验课题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以原生态的课堂为依托,融通三重生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的魅力课堂。我们信守一个诺言:“我负责我的课堂,我研究我的课堂,我创新我的课堂,我享受我的课堂。”

一、专家引领,净化心灵

“只有先感动自己的生命,才可以谈论和实施教育。”感动是教育,也是生命最动人的节拍,是教育得以发生的精神引线。有句教育谚语:“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只有感动生命,教育才有魅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感动自己生命的体验,何来力量去推动、摇动和唤醒学生,诱发他们的生命感动呢?因此我校多次请来央教科所刘惊铎、姚亚萍两位教授为我们作有关生态体验的报告,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互动中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生态体验的真谛,在一个接一个的亲验活动中,震撼着教师的心灵。

二、理念支撑,焕发活力

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用心诠释着生态体验的内涵,生态体验主张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反思性对话中,引导体验者(学生)经历生命感动,在体验者自我成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内化。生态体验是实现教育由教授、灌输走向引导、体验、感悟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校教师积极寻找生态体验的核心理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从“情境体验,角色体验,主题体验等”多个教学场景中,努力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互动对话和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样态。我校教师经过多次培训,研究、探讨,使我校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1、营造生命律动的体验课堂

没有生命感动的课堂教学是缺乏动力支持,很难入脑入心。因此,我们努力打造有生命律动的体验课堂。我们在生态体验教育的课堂教学探索中发现,科学知识的教学也可以成为让师生“怦然心动”的过程,日常教学也可以充满精神魅力,焕发生命的活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着我们的课题探索,学生在课后这样写道:“您的声音虽轻,却有一种韧性。您丰富的表情加深了我们对课文的感悟,您充满活力的语言使我们身临其境、如醉如痴。”学生在这种情景和氛围中,熏陶日久,学生便会渐渐地用心灵回应着教师的真情感动,师生之间会出现高频度的心灵对话,生命的音符在不停地跳动。

2、创设情感互动的人文课堂

真心地走进我们的学生,和他们一起选择诗意的栖居,他们洋溢的热情和全部的信任,真的能将人融化。在课堂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力求充分发掘教师内在的道德潜能,在教学中我们以平等、尊重、公正的价值为引导,以身示范,以情动情、以情传情,师生共同体验,学生情动于心,以此促进学生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我们的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进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科教育焕发出生命与人性的光彩。

3、构建师生共赢的个性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最佳生态园地。在这个生态园地里,教师不断的挖掘自身的潜力,吸取丰富的知识,以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技巧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逐渐成熟,绽放绚丽的花朵;学生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在优秀作品的滋养下,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究下,生命之树日益长高、茂盛。这样的课堂才会拥有最灿烂的阳光,最清新的空气,最甘甜的泉水,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适合教师创新发展、学生个性飞扬的生命成长园地。

4、挖掘生成资源的智慧课堂

课堂是一个多变、复杂的动态场,教师要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随机应变、敏锐捕捉,用细致人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运用教学机智、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驾驭课堂,顺学而导,在教师的捕捉、点拨、引导下,使学生受益终身。这样的课堂生成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永恒„„

三、付诸实践,异彩纷呈

再多的理论,最终还是要付诸于实践,我校教师努力在实践中丰富着生态体验的内涵:

1、生态课堂铸就人格培养的体验场

所谓体验,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己去感悟,去提升生命智慧,唤起生命的感动,让生态体验以它最纯朴,最自然的形态达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感动,在充满体验的生态课堂里,我校教师千方百计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各种有效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在融通自我、自然、他人的三重生态中感悟生命,蜕变重生。

生态体验讲究的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类生态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内生态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对生命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1)亲近自然,回归本位,打造自然生态课堂

教学的“自然生态”强调的是真实、自然,追求的是和谐。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处理了“知”与“智”的关系。智育是教学“原生态”的根,忽略它,教学中就会出现让人看到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那只能称作在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在教学中保持了“智”的开发,智慧就能让学生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学“原生态”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石头里的风景、沙子中的灵魂,去开创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体现教学的文明。

我校科学教师在执教《认识大树》一课时,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在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抱一抱之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让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了解大树,热爱生活。有的学生索性躺在了大树底下,仰视那树冠,那参天的大树顽强的生命力给学生以震撼,在感悟人类渺小的同时,了解了自然的伟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感悟,爱的萌生。

在日常生活中,道路旁、大树下,小河边„„不起眼的卵石到处可见,张旭老师组织学生经过挑选,再把捡回的卵石洗干净后,根据卵石的形状进行造型游戏。本节课,老师把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作为丰富学生体验的媒介,遵循审美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同时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还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现实的生活情境是小学生感受生活的一个朴实而开放的大课堂。张惠玲老师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写自己,把观察、表达融为一体,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氛围里诉说着自己真实地感受,把眼中的老师描写得栩栩如生,刻画得淋漓尽致。张老师关注学生的生命轨迹,紧扣学生的生命发展,切实把学生放在习作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抒写人生,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原生态的自我。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作文,学会做人。我想,这样的作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作文教学。

在朴实的课堂上,也许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也许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然而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朴实往往是在我们自然、随意的教学细节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在朴实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豪华的课件,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

我校刘洋老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通过对校园里树木的统计,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产生了爱校、爱树的情感。课后,通过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丢弃塑料袋的行为对大自然的影响,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而这些内容的体现又丝毫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是自然的、和谐的流露,可以说是不经意间见真谛。

(2)相互交流,沟通你我,创造类生态环境

所谓类生态是指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校教师十分重视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与他人交往的类生态环境。走进我校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充满爱的旋律,教师已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他们和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学生每一次发言后,教师都为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喝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信息传递中达到情感互动。教师就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教室就是学生最快乐的学园。

胡艳老师注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渗透人文教育,她提出小组合作中的几要素,关键词为: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赞赏、学会感激、学会倾听、学会低声讲话。这些关键词学生都记在了数学书第一页,学生张口就可以说出来,学生对这些要求已经烂熟于心,这不正是良好的育人教育吗!黄老师的写字课上不仅教学生写字,还注意学生的写字习惯,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书法作品的互评过程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欣赏他人。

(3)启迪心灵,产生共鸣,诱发内生态感动

内生态是指人生命安顿的心灵之地,它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情感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关注情感上的学习才能描绘出人类认知的性能和局限。”而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其本质在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我校音乐教师在教学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过程中,先给孩子们介绍这个动人故事的发生背景,之后再让他们欣赏音乐。在学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田老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这个音乐可以带来忧伤的感觉?同一种旋律经过节奏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感觉吗?”等等,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使他们逐渐养成“欣赏音乐作品——情感体验——延伸思考”的思维方式,慢慢拥有“日渐丰富的情感体验”。当音乐融入情感,心灵产生震撼,你能感觉到学生的真情随音乐涌动——很多孩子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小脸蛋上挂满了晶莹的泪珠。这种人性的感动,将会以稳定的状态定格于学生内心,并伴随他们终身。

语文课上,张荣老师动情地朗诵,优美的解说,顷刻间赢得了学生的敬佩,接下来在指导学生朗诵《美丽的集邮册》时,张老师使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境界,体验语言文字的灿烂,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情,在深悟美读中享受着语文。

《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从文本的语言来看,描写通俗生动,易于理解;从文本包含的人文教育来看,贴近生活,符合现实。陈莉娜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体验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强学生自我感悟。对于课文主题的处理,陈老师并没有仅仅定位于“不要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而是将主题进一步深化,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切身感受的环节,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让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深入学生的心灵。

2、个性飞扬打造师生发展的动态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新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激励、赏识、尊重学生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态场。

如果说让学生得到尊重、得到关爱是学校需要营造的基本生态,那么,满足学生生命涌动的需要,则是在另一种境界上给与学生生活的高质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作另类回答;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生生间积极的思维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光芒和个性色彩的绚丽。师生可以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特殊乐趣,并可获得教案预设目标外的丰富收获。自主、创造和潜能的释放是满足学生生命涌动的基本音符;心灵的自由驰骋、智慧灵光的不断闪现和生命色彩的斑斓是学生生命灿烂的共同旋律。

(1)和谐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构筑有关学习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基于差异的共同体。如教师让学生共读一本书,各人按自己不同的理解,各抒己见,每一个同学发出声音犹如交响乐团在和谐地演奏,音色、音阶都不同的乐器发挥其差异性,和谐地发出音。

构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激励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协同努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在学习共同体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欣赏,欣赏别人的优点,宽容别人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会接纳,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接纳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相处、交流。学会承担,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共同体”其他成员负责,协同努力,为“共同体’,目标的实现而竭尽全力。学会交往,在参与共同体学习过程中,学会交往、沟通的技能。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们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氛围,启迪学生主动发现,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引领学生进入忘我的数学探究世界,打造魅力课堂,铸造了师生共鸣的思维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注意了学生个体感悟的差异性,给学生创设了发展自我的空间,把提问题的权利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我们想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有发展。

王先梅老师的《乘法计算》一课,创建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交流、探索,然后对比、评价,由学生自己探索出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只是在旁边予以组织、引导和画龙点睛的评价。教学语言简练、准确,逻辑性强,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参与比较有效。在听课时,我们也主要观察了学生的表现,重点观察了学生对教师组织的活动参与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效,思维含量有多高,是流于表面还是深入实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老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都在发展。

(2)凸显智慧、塑造魅力教师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做“主体”。还要把他们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这样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做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做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对话的“组织引导者”、学业的“评价者”,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新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并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只有向课堂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话教学的课堂才能散发出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语言。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让课堂的每一分钟成为师生共享的生命历程。”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座右铭。因此,在很多课上你都会看到老师们独到精巧的设计环节,都能体味到教师们的良苦用心。安学文老师的体育课既有规范的训练内容,又融入一年级孩子喜爱的游戏活动,扔纸飞机看似游戏,实际又包含了投掷技巧的训练。黄丽芳老师的《马到成功》以“马”字在中国文字历史中的演变为开端,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又渗透了中国古老文明发展史,最后以自己制作精美的书签为提升,练习的过程中配之以舒缓的古筝乐曲,调养情趣,相得益彰。秦莹作为一名工作不足三年的教师在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取得了很大进步,她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为电脑课注入了兴奋剂。张颖老师的《小数性质》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超市价签引入,题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让学生去猜想、验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发言面广泛,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适度的自己阅读理解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学生发言后注意发动学生对其发言给予评价,使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教育。曹东梅老师《一夜的工作》注重从内到外多维拓展,在引导学生体会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意境中,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背景资料,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疑难,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韩续辉老师以春天的图片引入新课《春天的手》,将学生带入春天的情景中,从而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杜军芹以猜谜语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李梅老师在指导学识字中,抓住学生喜欢游戏、喜欢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放鞭炮”、“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快乐识字。儿童时期的想象力表现最活跃,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的。温静老师巧妙地挖掘了教材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和老树爷爷一起讲故事,让课文更加丰满,课堂更加丰实。崔颖老师的《理想的翅膀》从图片和音乐的适时地引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多向感悟,引导学生想象,把文本中简约的语言变为生动,变为丰满。许多老师在讲《方向》一课时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而李辉老师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认识了方向,在同学们排队上楼的过程中,老师在每一个转弯处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再次辨认自己前进的方向,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方向的变化。

正是这一个个充满睿智的课堂,验证了我们教师的成长。

“生态体验,一路如歌”就让我们在生态体验课堂中,相生相惜,共生共荣,同创和谐美善人生境界。在体验中珍惜各自的生命感动,在体验课堂的平台上诉说、对话沟通和互动分享,在人生交往中打开友情之门,在合作探索中相扶前行。让我们在这片谐美的生态体验课堂绿洲、心灵绿洲里,不断陶养自己的心性,一同拥有更加健康的人格、靓丽的生命样态。以上就是我校在生态体验下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我们把点点滴滴的思考梳理成章,与大家交流,也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的批评指正。

课堂文化是一种聚合化文化,丰富多彩是其重要特征,我们深知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传递知识,而在于启迪人的智慧,在于使学生成为追求知识的智者和思想者。因此,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由知识文化观向智慧文化观转变,让教育回归智慧、回归生活。而“生态和谐”是一个已取得全球化共识的人类主题,它所针对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创造美,美在和谐中。为此我校将这一理念移植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追求师与生、讲与练、导与放、思与悟、人与文、情与理、预设与生成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合、融洽,营造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课堂文化。

篇2: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 要 传统哲学课教师“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低下。本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性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根据中职学生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等提出了在本课中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 体验 活动体验式教学 中职

传统哲学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这直接影响了本课教学的效果。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和探索更有效德育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通过活动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是使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

一、“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学生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感受性、知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使学生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用感官和心灵直接去感受和把握,才能获得。因此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师对中职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强、理论说教无效的教学困扰。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创设情景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引发体验。例如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时候,我选择让各小组学生折一根筷子和折十双筷子并让她们谈感受来导入新课,这一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亲自体验个人与集体的力量上的不同,从而感悟这句话“一根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这一活动虽然很简单,但是是由学生自己操作的,所以她们就印象深刻,而且能体悟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达成感悟知识的目标。

(二)互动对比,合作学习

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资源,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我把学生以5~6个人一组的形式让学生对医学院12级中职学生展开“对在校中职生集体观念状况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学校文明班评比项目各班的情况,各小组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展开调查,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和确定调查内容,并做调查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者建议,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情况并谈感悟。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合作调查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调查所得的丰富材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文明班集体的获得需要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一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索、对同学的领悟发表不同见解,从他人的言论中得到启发,产生新的观点,在互动、合作中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在互相交流中巩固认知,解决问题。活动体验式教学能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形成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反思自省、体悟内化

反思自省是学生对其所获得的感受、感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反思自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了解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二是回顾反思亲身经历的整个过程,思考自身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体会与感悟,发现在亲历过程中自己的成长、发展以及不足。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内化:第一个活动是各组派代表谈感悟和收获,以取长补短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方式,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出实际可行的提高本班的集体观念的方法和措施。这环节通过启发,学生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都说了出来,看到了别人的长处也了解了别人的不足,从而指导自己日后的行为。这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又锻炼了她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一个活动环节是“个人自省,发现问题。”要各组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写下:在集体生活中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写好后以不记名的形式交给各小组长做总结发言,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展示学生勇于承认自己不足之处的勇气,达到自省内化的目的,树立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不断地反思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重新建构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进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通过活动巩固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通过活动产生自我体验,促使学生积极的价值观的内化及至人格的发展。在活动中进行实践,能形成自我体验,强化体验的效果。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时候,这一活动环节先是教师点题重申这节课的主题,然后是小组填写评价表,评选优秀小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使组员之间更加努力、团结、向上。课堂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反映集体主义精神的歌曲、谚语、成语、名言等,然后各组出一份手抄报。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延伸体验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从收集的资料和合作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再次感悟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社会行为。

总而言之,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寻求知识的“协作者”,并与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共同体验、共同享受求知道路上的酸甜苦辣,使《哲学与人生》课的效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篇3: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

面对当前大学生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课程作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平台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渠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课程的规范与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程的教学水平,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是摆在大学生心理课程教学中的重大课题。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课程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和灌输, 教师运用教材、黑板等方式进行讲授, 学生通过做笔记、复习等方式通过考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 学生在传统的心理课程上的参与度不够高, 体验度不够。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在这样的心理课堂上, 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得不到重视, 自身的体验诉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情感难以得到释放和激发, 所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别人体验的观点和经验, 与自身的契合度不高, 学生在课堂上的获益不深, 导致传统的心理课程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上的作用较为有限。与传统的心理课程教学不同, 当前, 体验式的心理课程教学方式日益受到关注。体验式的心理课程教学重视大学生的参与度和感受度, 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和参与, 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如辩论、反思、角色扮演以及情景再现等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实现,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一、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特定的教学思想引导下, 通过教师的引导, 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在国外的应用已有很多年的历史, 国外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我国一直以来施行的应试教学方针, 在体验式教学方面的经验还十分薄弱。体验式教学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体验式教学改变了过去以“成绩”为本的理念, 转而注重“人”的独立的价值,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因而, 体验式教学具有如下的特点:

1. 学生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 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主导的地位, 而学生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 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体验式教学一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把学生积极地纳入到教学课堂中来, 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自动自发为主, 教师起到协助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学生无法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枯燥和乏味, 但体验式教学打破了学生之间单向的沟通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主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构建。学生主动参与是体验式教学的根本特点, 其他的特点都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2. 学生体验的独特性

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具有独特性, 也就是学生的体验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学生以一种近乎逼真的方式去体验某种教学情境, 从而获得内在深化的感受。对于这种经历, 不同的学生可能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可能掺杂着情绪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带给学生的感受可能是无法通过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努力创造自由、宽容的气氛,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将课堂的舞台交由学生, 而教师本人担当“主持人”的角色, 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

3. 学生个性差异得到尊重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的成绩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但体验式教学中, 接受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学生个性的差异属于正常的现象, 而这种个性的差异, 正是促进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学生通过分享不同的体验, 可以学会换位思考, 享受到思维碰撞的火花。虽然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可能存在消极的体会, 但教师应当予以尊重, 并进行积极地引导。

二、大学生心理课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体验式教学模式中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创设必要的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的声、像等, 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 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感悟, 领悟到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例如, 教师在思维课程的教学中, 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反思, 并对日常的生活有所启发。

2. 案例教学法

教师可以在心理教学课堂上, 大量搜集现实生活中的、学生生活周围的案例, 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生活中大量生动的案例, 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 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方式对待周围生活中的现象,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如, 对于当代大学生自杀、杀人等事件频发的现象, 就可以安排学生讨论社会中的热点案例, 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危机干预, 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的必要方法, 帮助大学生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3.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假定为特定的角色, 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以角色的角度思考, 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换位思考, 从而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他人, 并且逐渐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角色扮演由于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达到心理课程教学的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4. 团队活动教学法

团体游戏活动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团队游戏教学法可以带给大学生快乐, 使教师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大学生在游戏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竞争、合作、分享, 并通过团队活动增进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另外, 教师可以在团队游戏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 并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理性面对竞争、宽容地对待游戏中发生的冲突, 学会处理问题, 并发挥自身的特质。

5. 课堂实验教学法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具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在历史上, 存在着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正是这些实验推动着心理学学科的完善和发展。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 对于心理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抓住大学生的这一特点, 将心理学实验搬到课堂上进行, 让大学生近距离经历实验的过程。如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学实验的要求, 将大学生分为多组, 一部分为实验组, 另一部分为被实验组, 通过实验的过程, 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对于一些无法在课堂上实时展示的实验,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 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课程中的实施要求

1. 建立健全师生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心理课程仅仅重视大学生学习后的应试成绩, 将应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这种方法忽视了应试成绩的局限性, 对教学的过程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实质上也忽视了心理课程作为应用型学科的特点。在体验式教学中, 大学生心理课程的评价机制要从三个角度着手:一是关注心理课程的教学过程, 亦即关注学生的心理是否成长了;二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不再将应试成绩———分数, 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而是对学生个人意志的提高, 人格的完善等进行评价,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对教师是否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实施体验式教学方式进行评价, 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则应当设法加以改正。

2. 需要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

需要具备的软件一是指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体验式教学经验, 拥有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 而且能够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二是指大学生应当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 主动配合教师参与到体验式教学中来, 并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需要具备的硬件一是指大学心理教学课堂应当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二是指大学应当加大心理学课程的资金投入, 完善大学生心理课程的考核, 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近些年来,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课程日益受到重视, 体验式教学方法也是近些年来才在国内受到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学习心理课程的积极性较高, 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推广的良好基础。但体验式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丰富的教学经验, 包容的心态和积极负责的态度并做好充分的前期备课工作, 这样才能保证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摘要:大学生心理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增进学生心理素质为主体的课程。体验式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方法,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 创设了合理情境, 引导学生以体验为主, 最终达成教学的目的。本文就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操作模式和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对大学生心理课程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课程

参考文献

[1]黎飞飞.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及改进策略[J].才智, 2011 (11) .

[2]蔡文丰, 张仁芳, 杨晓霞.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7) .

[3]卢锴锋, 董雅洁.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02) .

[4]郭晓薇.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感恩教育的实践[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0 (02) .

[5]袁庆华.体验式教学在高职心理课程中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2 (03) .

[6]徐婵娟, 彭建军.基于交互主体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08) .

篇4:体验式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体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89

1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体系

1.1 体验式教学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学与诸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熟的理论知识,推动了体验式教学的发展,使体验式教学显得更加充实;相关学科也通过体验教学的方式,提升其理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直观性,使之更容易为学习者所吸收接受。

1.1.1 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认为,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心理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通过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个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历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认知结构的塑造和同化,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即适应外部环境并内化为心理活动的过程。

体验式教学能够更接近工作实践场景,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探索和总结,在体验过程中会得到各自的认知,这些个体差异就是一种独特的学习资源,然后通过团队分享讨论的方式,得到再一次的学习,通过共同学习使得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新知识再生的基础,体验式教学要重视这个“生长规律”。

1.1.2 教育学的理论依据

冷冉在《谈情·知教学》中将“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作为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像科学家那样思考、想象和创造。在描述“情·知特点”时,冷冉特别指出,“课堂情调要有疑问,有惊讶,有迷茫,有争议,有笑声,而且以愉快为基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通过好问、善问的过程中获得的。

学习活动是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相统一的过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行为导向的根本动力,所以其动机、情感、性格、兴趣等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目标如果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强调认知因素的唯一性,就会忽略了情感因素,往往会造成学生认知乏力、课堂教学沉闷、师生思维固化等现象。体验式教学主张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的同存共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体验式教学理论体系

体验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中国的儒家思想,还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就已经初见“体验思想”的端倪。然后通过夸美纽斯、卢梭、杜威等教育家的不断研究,为现代体验式教学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1.2.1 夸美纽斯的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在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中高居首位,因为直观性教学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教学的难度。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夸美纽斯认为感官是“最可信托的仆役”,它可以使得知识一经获得,便可以彻底理解并保存记忆,成为“心理的财产”。

1.2.2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明确了教育对象的中心地位,一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按照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来制定:“建立在年岁不同的人们的能力总量之上的,选择教育活动是要适应这种总量的。我不想选择在表面上可以受到良好效果的方法是容易的,但是假如那种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类型、性别和年龄特征等,我怀疑他的效果是否是真正良好的。”提倡直观教学和实物教学,重视教学方法的心理基础作用,强调实践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并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索者的角色转变,使之能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他认为,知识与经验的形成必须经过感觉与观察,才会产生深层次的理解。

1.2.3 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将学校里的知识获得与社会活动联系在一起,主张学生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原始关联,教育的过程要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知识在行动过程中提供智力支持,不再是被动地被接受。

2 体验式教学体系的优点

与传统课堂相比,体验式教学在以下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2.1 师生角色的定位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管制者”的角色,在这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知识传递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仅仅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在“管制者”的角色定位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学生被视为如同一张白纸缺乏知识的人,教师只需要高高在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即可。而在体验式教学体系中,则彻底改变了教师的原有角色定位,实现了由“管制者”到“组织者”的过渡;同时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者。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心放在了“教”,而体验式教学则聚焦在“学”,两者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其本质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如何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不再是强调教师的课是否讲完、学生是否管住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2.2 学习效率的改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从未教过我的学生,我只是创造了一个让他们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本质可以理解为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运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内心活动变化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递,也要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了障碍,其必影响教学的质量。在灌输式的课堂上,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没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习积极性较低,其主动实收知识的体验被抑制或者剥夺了,长此以往形成了学生的麻木性。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目的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体验式教学重视情感对认知活动的支持,表现为寓教于乐,以“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经历教学场景,通过自身感官逐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其自身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过程的效率。

2.3 学习效果的变化

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官在学习时能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美国教育家西尔伯曼也认为,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是所读东西的10%,所听到东西的20%,所看到东西的30%,视听结合能理解50%;与人探讨有70%的效果,亲身体验有80%的收获,给别人讲授后90%的东西真正属于自己了。由此可见,在仅仅发挥学生听力作用的授课模式中,能够掌握的知识相当有限,知识进入大脑后缺乏有效的自我吸收。学生个体对于知识理解存在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的自身经验和知识积累不同,每个人都是根据外部信息结合自身背景来实现知识构建。在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发挥学生自身的视听功能之外,还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设计出亲身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团队成员的讨论互动形成思想碰撞,通过思考进而总结,并通过分享心得的环节来实现合作学习,使理解更全面、更丰富、更牢固。

3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难点

3.1 配套的实验条件

体验式教学强调模拟场景的真实性,这是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生自身行为的参与需要通过心理上起作用,创建适当的实验情境与学生参与热情密切相关,即虚拟地经历某件事,从感情上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对体验对象有切实感受,促进直接经验的形成,所以适宜的教学条件是体验式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现有教室的空间设计、设备安排不能满足体验式教学的需要,户外体验自身隐含的风险性更是扼杀了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可能性。

3.2 体验式教学团队的建设

体验式教学的魅力在于满足体验者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教师应当创设满足学生好奇心的环境条件,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向强烈的智力活动。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体验式教学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需要准备包含相关知识和教学要点的理论材料,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学生特点设计出不同的体验方案,这些仅凭一人之力很难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有意愿的教师不断加入其中。

3.3 课堂引导和控制

课堂设计要以整个团队的学习目标为主旨,课程项目要有课操作性和针对性,能够实现课程目标。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从讲授者变成了引导者,淡化了“教”的角色,使课堂的主体成为学生本身,给他们更多的体验空间。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活动项目出现偏离的现象,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经验把活动推动到预定的轨道。体验式教学的项目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将生硬刻板的文字转变为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往常枯燥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教师缺乏及时的控制,很容易使学生学习仅仅停留在体验的层面上,缺少了对知识的凝练,从而流于肤浅。

4 体验式教学体系的设计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实践活动,笔者设计出体验式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注重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体系中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以上目标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非常注意细节的掌控。该体系通过以下模式进行构建。

4.1 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环节由学生们以3-4人的小组为单位,进行“1+6”的课堂展示活动。其中的“1”指的是每个成员进行时间为1分钟的自我营销,是课堂展示的第一个环节。“营销无处不在,营销就是一切”,通过深入地自我分析,在有限的时间里提炼出自身的优势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是一个彼此借鉴学习的过程。每个学生演讲的时间的误差控制在10秒钟之内,即50秒到70秒之间。“6”指的是第二个环节,进行时间为6分钟的小故事演讲,团队共同参与。这个环节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个部分讲故事,第二个部分结合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第三个部分从自身出发谈个人感受。每个学生演讲的时间的误差控制在30秒钟之内,即5分半钟到6分半钟之间。通过自我营销和讲故事的模式,在心理攻略、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上有所领悟,也能在成就自我等层面找到突破点。

课堂展示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内容,从内容设计、展现形式、语言表达、互动效果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总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并强化教学效果。

4.2 情景模拟

该部分一个学期组织3-4次的相关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模拟工作中的情景,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设计可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体验式培训游戏。教师在其中充任导演的角色,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熟悉情景发生的全过程,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要有针对性的方案;在情景运行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要掌控课堂氛围,还要引导学生熟悉规则、尽快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情景结束之后,要对出现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心得分享,并进行点评;在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学生在其中是演员,扮演情景中的角色,理解该角色的定位,使用该角色的语言、行为、态度等来应对出现的状况,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课后要求学生进行书面总结,督促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并巩固学习效果。

4.3 案例分析辩论

篇5: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

——我的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探索与实践 广西钦州矿务局中学 马家骐 邮政编码:535038

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式作文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来的。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使学生真切体验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体验式作文,不仅仅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的外在表达,它需要作文者重视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我们认为,它具有多元化、个性化、临场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诱发学生的体验呢?

一、创设活动,通过参与诱发体验。

“接触了生活并不—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精蕴”即事理的深奥处细密处,这是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很难认识到的,但如果给学生—个亲身体验的、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观察点,必能激发观察意向,揣摩观察方法,获取深刻而细致的“观感”(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如,我在让学生做一次自由作文训练前,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的牛皮纸,并叫他们把纸架在两叠书上面,便提问:“同学们觉得它像什么?”全班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桥!”我又叫他们把纸拗成半圆,插在两书之间。“还像桥吗?”这时,有的说:“像!像石拱桥。”有的却灵感地说:“老师,我觉得它倒像天上彩虹。”紧接着,我又发给他们每人一枚1元的硬币,并放在“拱桥”上面(1分钟左右);又叫他们把“拱桥”变成刚才的“平桥”,也将硬币放在上面。问:“结果怎样?”“平桥断了,而拱桥没断。”“为什么呢?”这一“为什么”便点燃了全体同学的思维火花,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平桥没有两脚做支撑。”有的说:“拱桥比平桥坚固耐用。”更有的说:“平桥是豆腐渣工程。”„„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激情高涨,纷纷握笔铺纸,专心写作:《桥的断想》、《平桥和拱桥的对话》、《桥·路》、《桥为什么断了?》„„就这样,一篇篇优美的佳作便在学生们的笔下挥笔而就。

从这次作文训练,我深深地感悟到——要想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写出美文佳作,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教师应先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这一源泉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帮助学生把“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下锅”,指导学生“心”入生活,“情”入作文,多角度多层面地体验生活。也就是说,作文引导学生应围绕四个“导”:导累,即引导学生积累语汇、素材,培养语感;导行,引导学生克服危难情绪,积极参与作文实践,敢于去写作;导思,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主动思考生活,并付诸文字,逐步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导情,引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变把作文当作任务而为写作成习惯。

二、营造情境,通过入境诱发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因为,学习产生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也就是说,没有体验。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教师就要有目的导演“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性,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教师设法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从而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

有一次,我给学生来一次全新的写作训练。在课堂上,我只做一个动作,要求学生就这个动作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一听这个消息,学生们开始都十分高兴。同时,同学们都在猜想着我的这一“奇异的动作”——

上课了,我走到讲台前,拿起一支粉笔,手指轻轻一带劲,粉笔一下子成了两半。而后,我一松手,粉笔便自然落到地上。

“哇——”全班一片哗然。可是不久,同学们就全懵: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能写作文?怎么写?见大家惘然的样子,我笑着说:“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由这个动作你能想到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我相信大家都能写出一篇杰作!”老师的鼓励就是法宝,这不,下面又像沸腾的水一样吵开了——

有的同学说:“老师,这不叫作文,这叫营养过剩,消化不良!” 还有人说:“这叫浪费国家财产!”

甚至有的像吃了豹子胆:“老师就像个凶手,杀害了无辜的粉笔!”„„ 听着同学们发言,我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同学们的这些想法都很好,大家再大胆一点,思路再开阔一点就好了。”

这时,同学们经我这么一说,仿佛一下子开了窍,一个个竟提笔飞速地写了起来。不一会教室里便鸦雀无声了。

由这节作文课,我深深地认识到:原来,人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境,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

三、利用影视,通过艺术诱发体验。

电影自身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教育性,将它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可以方便教师的教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缩短事物间的距离,方便学生了解事物的特点与发展过程,可以把看、听、讲、写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他们的学习。因为,电影的银幕和银屏可以给学生打开广阔的视野,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紧密关联。再说,影视作品是各种表现手法的融合体,它包含了文学、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的一个镜头,一句对话可以触动人的心弦。一样的画面不一样的感觉,一样的面孔不一样的表情,举手投足是那样震撼心灵,让人心动,让人迷醉。学生在欣赏优秀影视作品同时,也得到了熏陶,良好的审美观、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优良的文学品位得到不断提升。

那么,在作文教学时,语文教师应怎样适时适宜的利用影视,通过艺术诱发体验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影视中学会关注生活。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要闻,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最新动态。看《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去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指导学生从影视中学会提炼主题。影视作品中、特圳是那些经典的电影、电视剧,无不具有深刻、鲜明的主题。像电影《焦裕渌》、《孔繁森》、《生死抉择》,电视剧《任长霞》、《暖春》、《省委书记》、《国家干部》、《国家公诉》、《反黑使命》等,都深刻地表现了不同时期党的干部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这些作品,虽然也通过重大事件表现人物,深化主题,但很多时候是通过平常小事来表现的。像孔繁森在风雪之夜为老人暖脚这一情节,看似平常,实不平常,它反映了孔繁森时刻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这一重大主题。中学生作文不会叙述事情的不多,仍往纯没有将事情与深刻的主题相联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影视作品提炼主题的艺术,努力达到鲁迅先生所侣导的“选材要小,开掘要深”的要求。此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从影视中学会积累素材;指导学生从影视中学会技巧创新;指导学生从影视中学会使用语言;指导学生从影视中学会修改作文等。

值得一提的是:把有关电影艺术的方法和技巧渗透于写作教学之中,适宜“特写”,不宜“全景”。即根据写作教学的阶段性要求以及相关的文体特点、命题方式,把移用电影艺术的方法和技巧化整为零。譬如在训练构思时,可以结合电影蒙太奇中“首先是由合到分,即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写作时“拟定提纲、构筑框架”的速度和水平。对于那些片断式的写作训练,诸如“场面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更可以随机移用电影艺术中的一些手法来加以指导或评点,积极引导学生朝“文字画面化(可视),画面镜头化(鲜活),镜头组合化(有意)”的方向努力。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小说后,抓住学生爱看故事片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观看《水浒传》第二集中“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一精彩片段影视,分别从这“三拳”打的部位、设喻角度和描写方法等角度来指导学生学写片段作文。这样,学生带着问题看电视,就不会像平常那样只是单纯了解故事情节,而是边观看,边思考,边展开联想,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写作水平和语文能力。

总而言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是以独立人格作精神支撑的人,只要我们能主动的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把主动自由放回他们的手中,让细心、让真实、让创新进注,那么,他们的写作兴趣也就会回归,文章就会变得鲜亮,有个性。

篇6: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

体验式教学中的问

——对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设计的探索

摘要:体验式的课堂通过体验与体验后的分享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自我成长。本文就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的设置的三个阶段,结合了课堂的实例,进行了探索。关键词:体验 引导 问题 分享

一、体验式教学的定义与问题设计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进程中有意识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创造真实的或者模拟的情境或机会,使教学内容得以还原或再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亲身经历中更好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该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学生是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和旁观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领悟和体会。[1]由体验式教学的定义可以得知,体验式教学重视活动体验,活动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情景体验,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等等。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来达到改变认知,领悟成长的目的。

在体验式的教学课堂中,体验虽然很重要,但是升华体验,化感受为认知与行为的改变才是体验式课堂的最终目的。升华的关键,便是体验活动之后的分享,而这里的分享,笔者定义为学生对于体验的思考的交流,是一种情感交流,也是一种经验交流。青少年时期的成长除了自我了解还需要透过同班之间的彼此模仿学习,分享和回馈,体验活动后的分享能让青少年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从他人的成长历程中找到共鸣与自我成长的契机。分享主要是通过围绕主题活动,安排并设计问题来引发。问题来源于体验,同时又可以让体验得到升华。因此,体验式活动后的问题设计,既反应了活动设计者对于活动设置目的的表达,同时,还体现了活动设计者对于体验式教学中主题活动设计的理解。下面,笔者将通过一些课堂实例来谈谈体验式教学分享中问题的设计。

二、问题的设计

在体验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再是传授者与接受者,而是引导者与主动学习者。因此,教师在面对体验活动之后问题设计,不能过于的直白或者直接通过活动来教育学生,需要根据主题互动和学生的体验一步步的铺设,最终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思考,达到认知的领悟和行为的改变。笔者认为,体验活动后的问题设计,可以分“顺,透,化”三个阶段来探讨。

(一)顺。顺着活动进行问题设计,着重关注学生对于体验活动的感受以及自己在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参与过体验式活动的人,一定有一种很深刻的体验,那就是活动结束后,特别希望能与他人交流自己在活动中遇到的有趣、难过、开心等各种让自己有强烈情绪的事情。这时的交流多数是比较浅层的,集中于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看到的行为,自己的表现和情绪等。因此,第一阶段的问题设计,必须给予参与者或者观察者一个发表内心体验和寻求同盟与共鸣的机会。有了第一阶段的分享,同时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同盟,参与者能更好的打开心扉,放下内心防线,进入更深层的思考与分享。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唠叨的父母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唠叨妈 妈不能理解女儿夜归的情景体验,部分同学参与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其他同学观察。在第一阶段的问题设计时,首先让参与者分享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自己的做法与心情,然后再让旁观者分享他们看到的认为印象深刻的部分。这样一个浅层的分享,顺应了活动的主题,同时也打开了话题,让学生从活动做法与情绪体验开始,打开了话题,进入下一个阶段——“透”,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透。透过活动发现自身优势和自身可发展之处,通过上一阶段的分享,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的转换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第一阶段的焦点在于“我所看到的,我所感受到的”,那么第二阶段的焦点则需透过参与者看到的,感受到的来指导自我认识。以一个如何面对与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为主题的活动设计为例,在这个活动中,两名参与者要在绑着脚的情况下,分别在黑板的两端完成一幅老师指定的画,画得漂亮的为赢。活动的目的,引导同学们认识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通过第一阶段的分享后,这一阶段的问题可以如下设置:(1)作为参与者,你认为自己为赢得比赛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2)作为参与者,请想一想,假设活动重来一次,自己会不会有不同的做法,为什么?(3)作为旁观者,你看到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不好的是什么,为什么?(4)作为旁观者,如果由你来挑战任务,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设计,让参与者和旁观者去反思自己的优势,以及反思自己对于竞争与合作的认识。透过活动的初步分享来更深层次的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可以做出的改变和成长。因为第二阶段已经把第一阶段的浅层分享带入到了更深刻的自我反思,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反思融入现实生活。

(三)化。化感想为行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任何体验活动的设计,最终目的是能用之以指导现实生活,改善参与者学习与生活的身心环境。因此,最后一阶段是整个分享的升华,也是重点,前面两个阶段的分享都是为了最后一个阶段作铺垫。仍然以如何面对以及处理朋友之间矛盾的主题活动——竞争与合作为例,在这个阶段中,分享的目的在于引导参与者和旁观者都能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分享来指导现实中的行为。问题可以如下设置:(1)问所有人,通过刚才的体验以及分享,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你面对竞争与合作的态度是怎么样的?(2)你说一说你的态度对于你与同学之间的相处有什么影响吗?(3)通过本堂课之后,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你做得好的有哪些?如果现在让你来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通过笔者的实践总结得出,第三阶段的问题分享,更适合小组讨论,小组总结,再进行全班或者大组别的分享,这样有利于一些值得学习的做法,想法,反思得到分享,交流,也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在分享中得到认可与进步。

三、总结

问题的设置只是好的分享的一个前提,教师对安排好的问题的提出方式,以及对于学生分享的回应同样影响着学生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这考验着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分享的问题并不是写在纸上来让学生看,而是通过教师来提问。因此,不但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观察力,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的提出。也由此可以得出,问题的设置阶段性是不变的,但是问题的提出却可以根据教师在观察中看到的情况而改变,以更贴合学生的实际。

体验式的教学,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观察力,引导分享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对主体目标的把控能力。在这些能力上,笔者也属于一个成长中的体验者,要本着一颗积极,投入的心,方能与引导的对象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课改研究计划工作计划下一篇:四六级阅读难点关键句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