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传染性脓疱诊治

2024-06-04

山羊传染性脓疱诊治(精选七篇)

山羊传染性脓疱诊治 篇1

1 发病情况

尤溪县某养羊户放牧饲养山羊126 只, 2015 年3~4 月进行了口蹄疫、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三联四防苗、小反刍兽疫等疫苗免疫, 并使用阿苯达唑进行预防性驱虫, 期间羊只采食及活动正常。因更换种公羊, 于5 月30 日从邻乡一养羊户中购买1 只公羊, 并混入羊群一起放养, 6 月7 日发现新购的种公羊及个别羔羊口唇边缘长丘疹和结节, 采食减少, 畜主咨询兽药店兽医诊断为疥螨病, 采用注射伊维菌素、患部涂抹敌百虫溶液等, 治疗无效, 羊只继续感染, 大批发病, 于6 月18 日前来求诊。

2 临床症状

经现场逐只检查发病羊91 只, 发病率达72.2% , 其中6 月龄以内的42 只小羊全部感染发病。多数患羊口角上下唇、鼻镜及耳廓上有芝麻至绿豆大小红斑和丘疹或结节, 有的出现水疱、脓疱或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疣状硬痂;少数患羊眼睑、尾根腹侧及会阴等部位也出现散发性丘疹、水疱、脓疱或痂垢;个别患羊齿龈部有大小不一的苍白色溃疡斑。患羊被毛松乱、消瘦, 不愿采食粗硬的牧草。 病情严重的病例出现水疱、脓疱、痂垢互相融合而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和眼睑, 形成大片龟裂并易出血的污秽痂垢, 痂下肉芽组织增生, 整个嘴唇肿大外翻, 外观呈桑椹状隆起, 导致口腔难以闭合, 口中流出浑浊发臭的口水, 患羊精神萎靡不振、疼痛难受, 不能摄食和饮水。

3 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发病部位和临床症状, 特别是口唇和鼻周围皮肤上形成丘疹、水疱、脓疱, 后结成厚而硬的痂垢, 无全身性反应等特征, 可初步诊断为羊传染性脓疱。 临诊时需与羊痘、口蹄疫、坏死杆菌病、疥螨病等相区别。

3.1 羊痘山羊一旦感染发病, 体温升高, 全身反应严重, 痘疹多呈全身性, 痘疹结节呈扁平圆形凸出皮肤表面, 界限明显, 似脐状。

3.2 口蹄疫主要表现口腔和蹄部有水疱、体温升高、跛行等症状, 但嘴唇见不到肿大外翻呈桑椹样硬痂症状。

3.3 坏死杆菌病该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 溃烂, 但无水疱、脓疱病变, 也无疣状增生物。

3.4 疥螨病患羊剧痒不安, 常用舌舔、嘴咬、蹄搔或在墙上、柱栏及其他物体上用力摩擦, 痂皮多为淡黄色麦麸样, 可查出螨虫。

4 治疗

4.1隔离患羊, 加强管理供给柔软切短的青绿饲料, 补饲营养粥 (用大米或玉米粉加15%左右豆粕粉煮粥加少许食盐候温饲喂) , 防止营养不足而使体质衰弱。圈舍每天清扫消毒, 粪便及污染物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羊舍及周围环境和水沟隔天喷洒一次杀虫药剂, 夜间在羊舍内点蚊香或用干艾叶、干辣蓼各适量烟薰驱蚊虫, 防止吸血昆虫叮咬羊群。

4.2患羊治疗对患羊以“清洗患部、消炎、收敛”为治疗原则, 发病初期或病症较轻的先用0.5%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部, 待干后涂以5%碘酊甘油或2%龙胆紫, 2~3次/d, 直至愈合为止。对形成疣状厚痂的患羊, 先用竹片或刀片轻刮掉 (痂垢较硬的, 先用0.5%温高锰酸钾溶液软化后再轻刮, 剥掉的痂垢集中焚烧, 以防散毒) , 用来苏儿 (甲酚液) 根据发病程度及年龄配成10%~30%溶液, 用镊子夹棉球沾药液涂抹患部, 1次/d, 连用3~5 d。患羊喂服板蓝根冲剂 (每只每次10~20 g, 加温水50~100 m L) 和黄连上清丸 (1 g/kg体重) , 每天早晚各1次。严重病例用头孢噻呋钠 (5 mg/kg体重) 或恩诺沙星 (5 mg/kg体重) 、黄芪多糖注射液 (0.2 m L/kg体重) 、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 (2~6 m L/次) 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2~3 d;对不能采食的羊只, 静脉注射10%葡萄糖100~300 m L/次, 1次/d, 连用2~3 d。

经采取上述治疗措施, 疫情得到控制, 10 d后电话回访发病羊只已基本痊愈。

5 体会与小结

1) 近年来, 山羊传染性脓疱的发生呈不断上升趋势, 虽然该病的死亡率低, 诊治起来比较容易, 但发病部位在口唇, 严重影响采食, 延缓生长, 而且防治期间浪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同时其传染性强, 羊群一旦被感染后不易清除, 可持续多年对羊群造成危害, 因此做好预防是关键。

2) 该病主要通过创伤感染引起, 因此要注意保护羊只的皮肤、黏膜完好, 尤其是羔羊娇嫩的口腔黏膜, 勿使其发生损伤, 日常饲喂时要注意捡出饲料、垫草中的铁丝、竹签等芒刺物, 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刺植物的草地上放牧; 平时补喂适量食盐和矿物添加剂, 以防羊只啃土、 啃墙而引起口唇黏膜损伤。 加强饲养管理, 经常检修羊圈, 保证围栏及地板平整。 经常打扫羊圈, 定期消毒, 保持羊舍清洁、干燥、通风透气, 并根据季节变化做好防暑和防寒保暖工作。不到被污染的草地上放牧, 夏秋季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蚊蝇等吸血昆虫叮咬羊群, 切断传播途径。日常管理中要常查看羊群的精神、采食、活动及口唇部皮肤黏膜等是否正常, 发现异常及时检查, 如有疾病及时隔离治疗。

3) 该病的发生多因引入患羊或带毒羊所致, 因此要坚持自繁自养, 防止引种时带入病原, 造成疫病的传播, 确需引进种羊时, 须严格检疫, 并隔离饲养1 个月, 经全面检查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严防外疫传入。 此次该养羊户山羊发生传染性脓疱可能与购入种公羊有直接关系。

4) 该病流行地区, 可用羊口疮弱毒疫苗对健康羊只股内侧皮肤划痕接种, 免疫期一年。 发病时, 要早诊断、早治疗, 治疗关键是清除患部痂皮及病变附着物, 使得药物与病变组织可以充分接触, 同时加强护理, 配合对症处理, 控制并 (继) 发感染, 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减轻发病程度及危害性。

摘要:2015年6月, 福建省尤溪县某养羊户羊群发生一起以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疮、溃疡并结成疣状厚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经临床检查初步诊断为山羊传染性脓疱, 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

山羊传染性脓疱的诊治 篇2

1 发病情况

2012年初, 李溪镇某山羊养殖小区36户农户, 引进黑山羊351只。同年6月, 项目农户的山羊相继发病, 各品种、各年龄的羊均有感染。病初主要发生于羔羊, 逐渐漫延至哺乳母羊及同群羊, 其中羔羊发病率52% (347/667) 。

2 临床症状

病羊先于口角等处出现散在的小红斑, 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 继而成为水疱、脓疱, 互相融合, 波及口唇周围, 形成红综色至黑褐色痂垢, 剥离痂皮露出凸凹不平形如桑椹的肉芽组织。随着病程发展, 痂垢不断增厚, 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隆起。病羊采食困难, 表现流涎、精神萎缩、被毛粗乱、渐进性消瘦。病情严重的, 食欲下降、精神不振, 4~5 d后脱水、衰竭死亡[1]。

3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痂皮下的桑葚状肉芽组织。病变皮肤冰冻切片苏木素染色镜检, 可见上皮细胞变得扁平, 细胞核着色良好, 有多核白细胞浸润。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诊断为山羊传染性脓疱。

4 防治措施

4.1 隔离病羊

将病羊、可疑羊分栏饲养, 严格隔离、舍饲。

4.2 严格消毒

羊舍以10%石灰乳或20%热草木灰全面消毒, 饲槽用2%苛性钠溶液消毒, 2 d后全面冲洗一次, 然后用3%百毒杀溶液全面喷雾彻底消毒。在疫病流行期间用1%百毒杀带畜喷雾消毒, 连续使用, 直至病愈。

4.3 加强饲养管理

保护口腔黏膜不发生外伤, 喂一些优质的嫩青草和熟料, 不喂带刺的青绿植物。可将青草切成1~2cm, 喷洒少量盐水, 拌以一定数量的精料饲喂。

4.4 治疗病羊

4.4.1 清洗疮面剥离痂垢 (一定要剥离干净) , 然后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清洗疮面, 2次/d。

4.4.2 涂布药粉在剥离洗净的疮面上涂布药粉。

吹撒青黛散:青黛、黄连、黄柏、薄荷、儿茶各10 g, 共研细末, 混匀, 吹撒在患部。2次/d。主要用于成年羊。

涂布碘甘油:碘片5 g、碘化钾5 g、75%酒精100 ml溶解后, 加入甘油10 ml, 涂于疮面;或用5%四环素软膏涂于疮面;2次/d。主要用于羔羊。

4.4.3 内腹给药每公斤体重用VC0.6 g、VB 20.6 g、吗啉双呱0.8 g, 一次内腹, 2次/d, 连用5 d。

4.4.4 乳头保护对哺乳羊乳头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 方准羔羊吮乳, 防止母羊乳头与羔羊互相传染。

4.4.5 全身用药可以肌肉注射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 控制病性恶化。体温升高的, 可肌肉注射解热药。

注射用青霉素钾80万~160万IU、5%病毒灵注射液10~20 ml, VE 0.5~1.5 g、VB 20~30 g,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3 d。

注射用青霉素钾80万~160万IU、病毒唑 (100mg/ml) 2 ml, 地塞米松 (5 mg/ml) 1 ml、VE 0.5~1.5 g、VB20~30 g, 肌肉注射 (羔羊用量为成年羊1/2~1/4倍) , 2次/d, 连用3 d。

支持疗法, 对体况较差却具有利用价值的种羊, 可行静脉输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 ml、VB 120 g、VC2 g、肌苷200 mg、ADP 200 mg, 头孢拉啶0.8 g。

4.5 特异性预防

发病地区, 紧急接种, 将患羊口唇部的痂皮取下0.1 g磨成细末, 加入50%的甘油生理盐水100 ml, 再加适量的双抗, 制成自家疫苗, 存放3~5 d后, 在羊的尾根部腹面光滑无毛处消毒后, 用针头划痕接种。1~2 d接种部位有轻度炎症;2 d后有的变成水疱、脓疱, 4~5 d后脓疱变小, 开始结痂, 一周后基本复原, 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5 小结与讨论

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痘病毒科 (Poxviridae) 副痘病毒属 (Parapoxvirus) 接触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见于世界各地,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在西北及内蒙古等养羊地区有本病发生, 对于绵羊主要发生于羔羊, 而山羊则无明显的年龄差别。本次发病于大小羊只均感染, 与有关报道相符。

引进病羊是该病在无免疫力的羊群中呈爆发性发生的重要原因。该批种羊来源复杂, 未严格执行隔离观察制度, 导致了疫病的爆发。

加强管理、对症治疗, 可以减少疫病损失。严格隔离, 严格消毒及带畜消毒, 有利于减少疫病的流行, 能的效保证防治效果。

利用自制“自家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是在疫区内控制疫情的有效办法之一, 方便易行。但是, 必须严格使用范围, 严格操作程序, 严防散毒。

参考文献

山羊传染性脓疱诊治 篇3

1 流行情况

2011年7月25日, 在德宏州芒市、陇川、盈江和梁河等县市相连的山区所饲养的羊群出现发病死亡情况, 饲养主和当地兽医治疗后未能控制病情, 向县市、州报告疫情。据调查, 先后有5个自然村的12户养羊户所饲养的山羊发病, 养羊户共饲养黄山羊1478只, 其中成年羊796只, 中羔羊682只, 成年羊发病117只, 死亡14只, 羔羊发病53只, 死亡15只, 发病率为11.24%, 死亡率为17.06%。

德宏州的广大山区饲养的本地品种黄山羊具有耐湿热, 抗病力强的特点。经笔者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州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临床诊断、病理剖解和实验室检验等综合判断后, 诊断为山羊传染性脓疱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山羊传染性脓疱和传染性胸膜肺炎在本州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各年龄、性别和品种的山羊均易感, 不同的是传染性脓疱在新疫区的羊群中各种年龄的羊均可感染发病, 在常发区则主要以3~6月龄的幼羊为多发;而传染性胸膜肺炎, 也是各年龄、性别和品种的山羊均易感, 但以3岁以下的羊最易感, 怀孕母羊发病后死亡率较一般羊高, 在该州7~8月份降水量多的季节常有发病, 以冬春缺草、羊群瘦弱时发病率和死亡率为高。

2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发病羊均表现体温升高至41℃左右, 喜卧懒动, 被毛粗乱, 饮食减少, 口角流涎, 口腔粘膜、舌面、口唇上有红斑点和丘疹, 后形成水疱或脓疱, 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疣状硬痂;病羊咳嗽、呼吸困难, 肺部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听诊肺泡音减弱、消失;急性病例咳嗽明显, 按压肺部敏感, 经1~2d死亡;慢性病例, 咳嗽不明显, 或间有咳嗽, 浆液性鼻液时有时无,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羊食欲废绝, 迅速消瘦, 衰竭或窒息死亡。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临床上可见发热, 咳嗽, 呼吸困难, 肺部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听诊肺泡音减弱、消失;急性病例咳嗽明显, 按压肺部敏感, 流浆液性鼻液;还可见病羊口角流涎, 口腔粘膜、舌面、口唇上有红斑点和丘疹, 后形成水疱或脓疱, 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疣状硬痂等症状。

3.2 病理剖解诊断

病死羊除舌粘膜上脓疱和溃斑, 口唇上有水疱、漱疱、溃疡和疣状厚痂外, 其病变主要集中在肺胸部, 可见胸腔内多少不等的淡黄色液体, 最多者达2000ml以上, 少者200~300ml。

根据临床症状, 剖解时肺部的脓疱, 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病资料, 以及各有关该病的报道, 并通过大量的药物诊断试验, 排除了一系列相关疾病, 最后诊断为山羊传染性脓疱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 而治疗的结果证实了笔者的诊断。

3.3 鉴别诊断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暴发初期, 容易引起误诊, 易视为普通肺炎及支气管炎, 应与山羊巴氏杆菌病和羊传染性无乳症相区别。而传染性脓疱应与山羊痘和坏死杆菌病鉴别诊断。

4 防治措施

(1) 封锁羊群, 及时对羊群进行逐头检疫, 病羊、可疑羊和假定健康羊分群饲养, 并对假定健康羊进行紧急免疫注射。

(2) 用四环素、红霉素、泰乐霉素等药物治疗, 每日两次。对临床治愈羊和可疑羊肥育后屠宰, 不再与无病羊混群饲养。同时用2%紫药水、碘甘油或2~5%碘酊、土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擦抹溃烂处, 来开展继发性细菌感染。

(3) 对病羊污染过圈舍、用具, 用3%来苏儿或2%氢氧化铝溶液或20%热草木灰水消毒。

山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 篇4

关键词:山羊,传染性脓疱,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预防

我国自1950年以来, 先后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川、云南、内蒙古、黑龙江、西藏、陕西等省 (区) 都有山羊传染性脓疱流行的报道, 给养羊业带来一定的损失[1]。

1 病原和流行病学

1.1 病源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 (Orf virus, ORFV) 为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代表种, 是引起山羊、绵羊以及其他一些反刍动物传染性脓疱病的重要病原, 感染不分品种、性别、年龄, 对羔羊危害极为严重[2,3], 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 本病在羊群中常可连续危害多年[4]。

1.2 流行病学

本病几乎分布于世界所有养羊国家。自然情况下主要侵害绵羊和山羊, 山羊较为多发, 此外, 骆驼、牛、鹿、麝牛、猫、幼犬、猴和人均有易感性[5]。本病常呈群发性流行, 3~6月龄羔羊最易感染, 发病率可高达95.4%[6], 健羊与病羊直接接触, 或接触被病羊污染的饲槽、饲料、饮水、用具、垫草、牧场及厩舍等而感染[7]。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最常发生于初春或春末夏初、气候炎热干旱及牧草枯黄季节。羊舍阴暗潮湿、杂乱污秽有助于本病的流行。

务川山羊传染性脓疱发病较常见, 群众俗称羊口疮、烂嘴病, 以口唇等处皮肤和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8]。

2 临床症状及诊断

2.1 临床症状

病势轻的病羊嘴唇皮肤有数量大小不等的红斑、水疱、脓疱, 米粒大的小结节、棕色结痂;少数严重病羊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等部位有大面积龟裂污秽痂垢, 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突起, 口腔内粘膜、齿龈及软腭粘膜上有脓疱、烂斑、溃疡, 口中流出混浊发臭的口水;病羊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或废绝, 个别病羊体温升高。虽然本病致死率低, 但由于主要侵害幼龄山羊, 会导致羔羊吮乳、采食、吞咽困难, 采食受阻, 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或因饥饿衰竭或继发感染等而造成死亡。有报道患病羔羊的病死率可高达93%[9]。蹄型病变常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泡和脓疱, 破裂后形成由脓液覆盖的溃疡, 病羊跛行, 影响放牧。外阴型较少见, 表现为阴唇及附近皮肤上有溃疡, 乳房皮肤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阴鞘肿胀, 阴鞘口和阴茎上发生脓疱和溃疡[10]。

2.2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 基本可以作出诊断, 但要注意与羊痘、蓝舌病、溃疡性皮炎等进行签别诊断。当诊断困难时可通过实验室方法进行确诊。

3 防治技术

3.1 免疫接种

3.1.1 自制疫苗皮肤内划痕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把患病羊只口唇部痂皮取下, 剪碎、研制成粉末, 然后用50%甘油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浓度, 涂于股内皮肤划痕处或刺种于耳部。

3.1.2 口腔粘膜内接种羊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

对15日龄后的羔羊, 口腔粘膜内接种羊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 防治效果较好。由于各地毒株不尽相同, 毒株的毒力也有强弱差别, 建议最好采集本羊场毒株自治疫苗, 以增强防治效果。

3.2 药物治疗

3.2.1 以清洗口腔、消炎、收敛为治疗原则

用0.5%高锰酸钾液冲洗口腔或用5%的硫酸铜溶液清除污物并浸泡病变部位, 待结痂软化后, 用消毒后的自制刃边钝圆的竹刀或木刀将结痂刮去 (剥掉的痂皮或假膜要集中烧毁, 以防散毒) , 再用2%龙胆紫或碘甘油 (3%碘酊1份、甘油9份) 涂疮面, 同时肌肉注射抗病毒药物如聚肌胞、病毒灵等, 每天1~2次, 对患病时间短, 病情较轻的羊, 局部疗法结合整体用药疗效显著, 连用2~3d即愈。

3.2.2 全身治疗以防继发感染

患病时间长而严重者, 如出现脓疱、口腔内外溃烂及细菌感染的山羊, 在局部用药和全身抗病毒的同时使用抗菌素、磺胺类药物等防止继发感染。可肌肉注射青霉素和病毒唑, 或甲硝唑注射液50mg/kg, 与等渗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混合后静脉滴注, 精神沉郁者采用强心疗法, 如肌肉注射安钠咖等。连续治疗3d为一疗程。

3.2.3 中草药治疗法

局部去痂后, 用中成药口溃散或用冰硼散 (冰片15g、硼砂150g、芒硝18g, 混合研末备用) 敷于创面, 并每只羊灌服10ml女贞子药液 (鲜女贞子叶捣碎后用纱布包好用适量水煮沸20min, 待至常温) 。每天2次, 2~4d后溃疡面即可长出新的肉芽组织。

4 病例

4.1 病例一

务川县丰乐镇新场村养羊户王勇于2010年4月从四川省简阳市引进68只成年大耳山羊, 其中种公羊2只, 后备母羊66只。因王勇家中原来饲养有23只本地山羊, 引进的大耳羊也未经隔离观察, 即与本地羊同圈饲养。7d后, 引进的大耳羊有5只发病, 口角、上唇和鼻镜处出现小红斑和丘疹, 畜主对此症状没有理会, 到第11d, 又有17只大耳羊相继出现以上症状, 先开始发病的羊的唇部已被疣状硬痂覆盖, 并且肿大、外翻, 严重影响采食。接到报告后, 我们经过细致检查, 根据羊发病的症状及流行情况, 诊断为羊传染性脓疱病, 共发病22只, 发病率达32.35%。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患病轻的羊局部处理, 重病的除采用局部处理外, 还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与青霉素配合全身治疗。没有发病的羊用聚肌胞进行预防性治疗:2ml/只, 隔天1次, 连用3次。30d时病羊全部治愈, 且没有新的病例出现。

4.2 病例二

2012年9月4日, 务川县泥高乡青坪村养羊户张超求诊。

4.2.1 主诉

2012年8月17日从市场购买了56只本地能繁母羊, 5d前发现有3只母羊嘴唇上有数量不等的小红斑、水泡, 后两天又发现另有7只母羊出现类似症状, 到求诊时几乎所有羊只都已发病。

4.2.2 临床检查

病势轻的病羊嘴唇皮肤有数量大小不等的红斑、水疱、脓疱, 米粒大的小结节、棕色结痂;少数严重病羊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等部位有大面积龟裂污秽痂垢, 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突起, 口腔内粘膜、齿龈及软腭粘膜上有脓疱、烂斑、溃疡, 口中流出混浊发臭的口水;病羊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或废绝。根据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诊断为山羊传染性脓疱。

4.2.3 治疗

先用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待痂垢软化后剥去, 再用3%双氧水清洗, 最后用烧开过的温水洗净后涂上冰硼散, 每天2次。肌注聚肌胞 (聚肌苷酸) 2ml/只, 每天1次。重症病羊肌肉注射青霉素钾200万IU/只, 每天2次。通过治疗, 第3d羊群症状得到缓解, 第7d羊群采食基本恢复。9月20日回访, 羊群痊愈。

5 小结

山羊传染性脓疱主要是由创伤感染引起, 因而平时应注意保护羊只皮肤、粘膜。可加喂适量食盐, 防止羊只因啃土、啃墙而受损伤, 尤其是初生羔羊, 口腔粘膜娇嫩, 容易受伤, 这也是羔羊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另外禁止从疫区引进羊只。凡新购的羊, 必须隔离检疫一个月以上, 同时对羊只蹄部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在确认健康后方可混入其它羊群。

发现病羊及时隔离, 尽早治疗, 对同舍羊预防性注射抗病毒药物, 圈舍进行彻底消毒。同时给予病羊柔软、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饲料, 保证饮水清洁。

参考文献

[1]郭素珍, 张惠安, 邝明慧, 等.羊口疮病原分离与鉴定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 1987, 14 (4) :23-25.

[2]De la Concha Bermeiilto A, , Guo J, Zhang Z, et a1.Severe persis-tent orf in young goats[J].Vet Diagn Invest, 2003, 15:423-431.

[3]Key S J, Catania J, Mustafa S F, et a1.Unusual presentation of hu-man giant of (ecthyma contagious) [J].J Craniofae Surg, 2007, 18 (5) :1076-1078.

[4]徐毅, 陈无瑕, 王光伟, 等.山羊暴发传染性脓疱皮炎[J].中国兽医杂志, 2002, (28) 3:47-48.

[5]王廷璞, 吕武夫, 薛双虎, 等.羊接触性脓疱性皮炎病毒核酸及蛋白类型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 1998, 18 (4) :328-333.

[6]范春玲, 孙斌, 政伟, 等.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7 (8) :32-33.

[7]秦云.羊传染性脓疱研究进展[J].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7 (1) :62-64.

[8]杨德, 邓位喜, 周小波, 等.一起山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J].贵州畜牧兽医2006 (3) :40.

[9]赵魁, 贺文琦, 高丰, 等.羊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 2008, 35 (11) :133-137.

山羊传染性脓疱的诊断与治疗 篇5

1 流行特点

2009年3—8月, 我县从江苏省丰县共引进山羊5 580只, 分发到高寨、毛云两个乡 (镇) 饲养, 引进羊的第8~30天累计发病5 301只, 死亡235只, 发病率达95%, 病死率4.4%, 疫情涉及10个村279户。本病以3~6月龄羔羊、幼羊发病最多, 并常为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可被感染, 但很少发病, 呈散发性传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气候干燥的秋季多发, 无性别和品种差异。

2 临床症状

本病因购入病羊、带病毒羊, 或因病羊污染的羊舍和草场而使健康羊感染发病。潜伏期4~7天。临床上可分为唇形、蹄型和外阴型, 偶见混合型。

(1) 唇形。是本病的主要病型。发病初期吃草料时口腔有疼痛表现, 口腔可视黏膜、舌面上有芝麻大小的红点。随着病情发展, 口腔流涎, 嘴角、唇部、口腔和鼻镜上出现黄豆大小的水泡, 甚至嘴唇肿胀外翻呈桑椹状突起, 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面, 继后形成黄色或棕褐色的疣状结痂, 痂下伴以肉芽组织增生, 由于渗出物继续渗出, 痂垢逐渐扩大、加厚。如为良性经过, 1~2周痂皮干燥、脱落而恢复正常。由于嘴经常张开导致结痂产生裂缝, 并留出血水, 口腔黏膜及舌面也有红色的水肿块, 吃食饲料受到严重影响。伴随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 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体温可达40 ℃以上, 少数严重病例口唇周围及颜面、眼部、耳廓部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垢痂, 精神萎靡不振, 逐渐消瘦, 卧底不起, 最后导致继发性肺炎死亡。 (2) 蹄型。在1~4肢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出现水泡, 后变为脓疱, 破裂后形成脓液覆盖的溃疡, 如有继发感染时即成为腐蹄病, 严重者衰弱或因败血症而死。 (3) 外阴型。此型较少见。病羊有粘性和脓性阴道分泌物, 肿胀的阴唇和附近皮肤发生溃疡, 乳头、乳房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阴茎鞘肿胀, 阴茎鞘和阴茎出现脓疱和溃疡。单纯的外阴型病症很少有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理组织学检查, 可见患部细胞肿胀, 表皮增厚2~3倍, 表皮细胞的细胞质膨胀和形成空泡。在形成脓疱时, 细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包涵体。

4 实验室检查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特别是患病部的局灶性、特殊性、疣状痂垢及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 (桑椹状) 等特征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确诊可采取脓疱皮触片, 伊红染色, 普通显微镜观察, 查找细胞质内的嗜酸性包涵体;也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或血清学实验。

5 治疗与预防

5.1 预防措施

5.1.1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清除饲料或垫草中的芒刺和异物, 保护羊口腔、蹄皮肤、黏膜不受损伤, 并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羊啃土、啃墙等异嗜现象。

5.1.2 规模化羊场要实行自繁自养, 不盲目购进羊只。新购入的种养应隔离检查, 并对蹄部、体表、羊舍及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处理。羊舍内保持干净, 保证淡盐水和电解多维的供给。

5.1.3 发现病羊及时隔离治疗, 被污染的草料和垫草等污染物应烧毁, 圈舍、用具等用2%氢氧化钠、30%草木灰水、10%~20%石灰乳消毒。

5.2 治疗措施

5.2.1 对病羊口角、唇、鼻患部可先用消毒外科手术剪和镊子或涂以水杨酸钠软膏除掉痂皮、脓疱皮, 再用0.2%~0.3%高锰酸钾水冲洗创面, 然后用碘酊甘油 (碘7 g, 碘化钾5 g, 酒精100 ml, 溶解后加入甘油10 ml) 涂擦;口腔内患部可用冰硼散 (冰片15 g, 硼砂150 g, 芒硝18 g, 共研为末) 撒布患处, 每日早晚各1次, 治疗7~10天。共治疗2 500例, 全部治愈。与此同时, 严重病例每只羊内服生鸡蛋1个, 每天1次, 连续7天。配合使用青霉素1支 (80万IU) , 链霉素1支 (100万IU) , 用生理盐水5ml稀释进行肌注, 每天1次, 连用5天。

5.2.2在本病流行区还可采集自然发病羊痂皮, 经研磨后, 用50%甘油盐水缓冲液制成1%病毒液, 在健康羊的尾根无毛处作划痕接种, 经7天左右接种处发生炎症或脓疱性病变, 随后结痂, 数周后痂皮脱落, 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母羊接种应在分娩前3~4周完成。

5.2.3哈拉 (旱獭) 油1 000g溶化后与300g敌百虫混拌均匀, 涂擦患部, 经1天即可治愈, 用此法治愈1 500只山羊, 全部治愈。

5.2.4病毒唑 (三氯唑核苷注射液, 100mg/ml) , 地塞米松注射液 (5mg/ml) , 按2∶1混合肌注, 成年羊3ml, 羔羊减半或2ml。局部用碘甘油或龙胆紫涂擦, 一般用药2~3天, 效果比较好, 治愈率高。

5.2.5蹄部可用3%克辽林或来苏儿洗涤, 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等, 绷带包扎。也可用5%甲醛溶液将蹄部浸泡1~2分钟, 连泡3次, 后用3%龙胆紫溶液、1%苦味酸或土霉素软膏涂拭患部。同时配合抗生素肌肉注射, 防止继发感染。

5.2.6乳房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 然后涂氧化锌鱼肝油等软膏消炎。

6小结与体会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 篇6

1 病原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 其病原是传染性脓疱病病毒, 也称口疮病毒, 是属于痘病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病毒, 病毒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砖块形状, 粒子表面呈现管状条索交叉成线团样, 是一种双股DNA病毒。

2 流行特点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发生于我国各个饲养山羊的地区, 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各品种、各年龄的山羊都可发生感染, 但是以羔羊最易发生感染, 尤其是1月龄以内的, 且影响较为严重, 成年山羊一般是散发。本病主要通过伤口和黏膜进行感染, 病羊和隐性感染的山羊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一般发生在较为干燥的秋季, 潜伏期在1周左右。引发山羊发病的原因很多, 圈舍通风不好, 饲养密度过大, 圈舍湿冷, 饲喂坚硬的饲料, 母羊奶水不足等因素, 均可引发该疾病的发生[1]。

3 临床症状

9~13日龄的羔羊最易感染, 尤其是1月龄以内的发病最严重, 秋季多发, 感染后3~7 d为潜伏期, 初期口唇部出现红色斑点, 有水疱突起, 食欲废绝, 精神不佳, 眼周围、四肢及尾部相继出现红斑, 几天后变成黄色、灰色或者棕黑色结痂, 以后结痂逐渐扩大变厚, 组织器官被整个结痂覆盖, 体温升高, 最高达到42℃, 严重的病羊面部呈鸭嘴样, 最终会衰竭死亡。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在临床上表现出很多临床症状, 通过发病部位分类可将其分为4种类型, 分别是唇型、外阴型、蹄型以及混合型。

3.1 唇型

唇型传染性脓疱病是山羊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类型, 其发病率相当高, 病程一般可达3周。山羊发病后在山羊的嘴唇、嘴角甚至是鼻镜, 都会出现一些小红点, 这些小红点随着病情的发展就变成结节, 结节继而变成水泡, 甚至是脓疱, 这些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就形成黄色硬痂, 严重的病例这些表现波及更广, 甚至在山羊的眼睑、颜面等部位出现大面积的硬痂。这些硬痂一般都出现严重的肉芽组织增生, 严重影响山羊的采食。

3.2 外阴型

外阴型或者生殖器型, 这种类型比较少见。

3.3 蹄型

蹄型仅仅侵害绵羊, 一般单独发生, 很少与唇型、外阴型及混合型同发, 患畜一肢或几肢蹄叉形成水疱。

3.3 混合型

此种类型也比较少见, 可见眼部有分泌物, 患有结膜炎, 严重者甚至导致失明[2]。

4 诊断与防治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为进一步确诊可以进行病理组织学和电镜观察病毒等试验方法, 确诊为山羊传染性脓疱病。

本病的防治主要是保护山羊黏膜和皮肤, 防止创伤再次感染, 饲料和草料要避免尖锐的刺, 拣出芒刺, 避免山羊在食草时牙齿受到外伤, 减少其啃墙、啃土的机会, 保护好皮肤黏膜。购买羊时避免从疫区引入, 必须购入时, 要进行隔离检疫1~3周, 进行详细的登记和检查, 进行多次消毒和彻底清洗。羊舍要保持干燥、整洁、通风良好, 多供给饮水。一旦发病, 隔离病羊, 做好环境消毒, 对羊舍、用具、病羊体表和蹄部彻底清洗, 用百毒杀或者碘溶液消毒环境, 每隔1~2周使用高锰酸钾进行饮水, 对于患羊, 对其烂肉和痂皮作去掉处理, 用双氧水或者1%的醋酸、0.01%的高锰酸钾清洗患部, 擦干后涂抹紫药水或者消炎药碘甘油, 使用病毒灵、抗菌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病毒药物肌肉注射5~8 m L, 并配合镇痛消炎药地塞米松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3d, 一般2~3 d可愈合。母羊乳房可用肥皂水清洗, 定期将奶挤出防止进一步感染成乳房炎, 患部涂抹青霉素软膏。病情轻者加强护理, 精心饲养, 病情比较重、几天不吃食的羊, 给予米汤或者其他稀状食物, 防止其过度饥饿导致病情更加恶化, 引起死亡[3]。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治疗本病的疫苗, 最早采用的痂皮强毒苗, 容易散毒, 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我国研制出的传染性脓疱病弱毒苗, 免疫接种后羊群并不能达到十分理想的安全免疫保护, 并不能完全抵抗脓疱病病毒的感染。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比较普遍, 我国的甘肃、宁夏、四川和贵州等多个省份的养羊地区均多发, 羊群中出现口腔黏膜脓疱症状, 给当地养羊业造成巨大损失, 发病率为10%~50%, 死亡率为10%~20%, 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采取疫病预防控制措施, 隔离病畜, 能使本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班玲.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 2010, 27 (2) :234-235.

[2]王明珠, 于春林, 白斯琴, 等.羊传染性脓疱病的流行与防治[J].中国兽医杂志, 2002, 38 (10) :49-50.

辽宁绒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 篇7

1 症状

主要发生于两侧口角、上下唇的内外面、齿龈、舌尖表面及应腭等处, 少数见于鼻孔及眼的周围。临床上分唇型、蹄型和外阴型, 也见混合感染。

1.1 唇型

发病初期, 口角及上下唇的内外测充血, 出现散在的红疹。以后红疹数目渐增加, 患部肿大, 并形成脓泡。经过2~4d, 红疹全部变为脓泡。脓泡迅速破裂, 形成无皮的溃疡, 以后形成一层灰褐色痂块, 痂块逐渐增大, 形成黑褐色疣状物痂块, 良性1~2周可康复, 重者继发感染, 波及眼睑、耳部, 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难, 继发肺炎而死亡。

1.2 蹄型

于蹄部皮肤形成水泡脓疱, 形成溃疡, 继发感染则化脓坏死, 波及基部、蹄骨肌腱、关节。病羊跛行, 行走困难、长卧、衰竭而死。

1.3 外阴型

母羊表现为粘性和脓性阴道分泌物, 在肿胀的阴唇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 乳房和乳头的皮肤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表现阴鞘肿胀, 腹下皮肤出现脓疱、溃疡。

2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症状特点不难诊断, 其特点是:羔羊发病率极高, 传染迅速。患病局限于唇部、腹部。病变特点开成黑褐色结痂。

3 预防

羔羊出生10~20d, 皮内接种羊口疮弱毒冻干苗, 3~4月龄再接种一次。

4 治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羊传染性脓疱诊治】相关文章:

浅谈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诊断与防治09-10

山羊流产诊治06-16

山羊产后瘫痪诊治05-18

山羊角膜炎诊治06-19

黑山羊肺线虫病诊治06-22

9小山羊04-25

山羊疥癣病04-30

山羊遗传资源06-07

解剖山羊实验报告05-08

小山羊音乐教案05-14

上一篇:国家意识培养下一篇:观察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