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的钢琴创作

2024-05-30

中国民歌的钢琴创作(精选八篇)

中国民歌的钢琴创作 篇1

提到中国民歌,我们立即想到其由劳动号子、小调及山歌主要的三大种类组成。并且具有与人民社会生活最直接、最紧密的关联,并经过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逐渐发展形成,同时包涵简明朴实、生动灵活、亲切近人的特点。在三大种类中小调形式流传最为广泛,种类也甚为多样。有些地域因为不同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他艺术种类的影响,常出现对小调不同的看待角度,如把小调等同于一些地方小曲;或者与一些朴实的山歌相混淆;也可能将某些戏曲或者曲艺中具有特点的部分加以润色,改编成小调形式等。因此,针对于小调的形式,从上面提到的一些特点,就可以窥视出其丰富多彩的来源和千姿百态的形式。

正是由于小调这种特殊性和广泛性,以及深厚的群众性,实现它的不断传承和再次绽放,也正好迎合了本文提出的思考。因囿于文章的篇幅,以及研究的局限,因此将位置定在对山东民歌的探究范围内。一提到山东民歌,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沂蒙山小调》、《绣荷包》、《包楞调》等。在这些民歌中,《包楞调》具有它的特殊地位。《包楞调》是山东民歌中民间小调的代表曲目, 被誉为中国民间的花腔独唱曲。它是流行在山东成武地区。该曲结构简洁精练、曲调热情活泼、句法灵活多样,堪称中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一九六二年十月,由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田集镇小程楼村采访民间歌手周金英时,收集并记录了歌词,并由成武县第一中学教师孙啸天谱曲。次年,魏传经在原有的歌词上进行了修改,并在当年的山东民歌大会上,由菏泽地区代表队姚月兰演唱。随后又跟着家喻户晓的演唱家彭丽媛的歌声进入大家的视野,逐渐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山东民歌。成武地区民歌《包楞调》的问世,不仅填补了我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而且彻底打破了国外音乐界主观认为只有欧美地区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

关于《包楞调》,人们可能随即想到诸如相关的一些民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鲜花调、五更调、花灯调等,那么他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再次,为什么人们把它誉为中国民间花腔的代表,其中具有什么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有,其中具有典型性衬词的歌词构成要素,是否属于一种地域特色的表现?包括旋法中一些典型的发展手法以及运用方式,如何在以后的民歌三度创作中加以沿用和拓展?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通过对其形态的剖析,从自身理解方式出发,找到在其基础上实现“三度创作”的优势和可行方案。

第一:基于音乐形式完整“时调”的多元性,如何运用“三度创作”去拓展《包楞调》的多元性。据大家了解,例如:孟姜女调中就包含《月儿弯弯照九州》、《别郎歌》等,形式多种多样,表达内容丰富,此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包楞调》为大家所熟悉的也就那么一首,正好迎合了实现时代性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人为性的改善民族音乐中民歌形式的发展。因为出于对于民歌的保护和继承,大多数人都认可去挖掘那些未开发或者未被人们发现的原始资源,同时也因为如何传承它们而出现困扰,原因在于是原汁原味地向普通大众去展现它的现存风貌,还是通过艺术加工去迎合平明百姓的审美取向?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已有的民歌形式,并基于其中的地域风貌、歌词寓意、发展手法、调式特征等去人为性创作民歌形式,既可以保持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含义,两者兼得,有可以更好地去传播我们民族隽永的音乐文化和绽放我们民族魅力的艺术奇葩。

第二:《包楞调》自身特色---民族花腔的美誉如何发扬、特色的衬词形式如何继承、旋法形态的特点如何借鉴?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民歌形式中,既有短小朴实的劳动号子,也有饱含人们情感、再现生活场景、歌颂人物事迹等形式的小调,同时也有那高亢嘹亮、跌宕起伏的山歌,但是能够与传统西方音乐形式媲美的,《包楞调》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因为他被称为民族的花腔。听过《包楞调》这首山东民歌的人,都能够被其中“加花变奏”的处理所吸引,被其中的“顶真呈递”的旋法所折服。再次,那连续不断出现的“楞”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歌中歌词色彩中最为具有特点一种形式--衬词,而其中延长的时间,是民歌中凤毛麟角,放大地体现这个特色。这种形式跟地域方言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与旋律之间有一种默契。说到上面两种形式,还不足以构成这首歌曲勾起“三度创作”的欲望,那么其中结构特征、旋法特征将能够更大广度和宽度的展现这首民族的独特艺术魅力。该民族由四句非方整性乐句构成的乐段形式,也大体符合我们民歌中一种典型的“起承转合”逻辑发展形式。对于旋律中的那些重复中带有变化、变奏中带有加花、逆行等、对比中寻求结构的统一等等要素,同时还合理出现偏音和正音之间对比,给旋律色彩增色不少,同时一些展衍发展的形态也加强结构的内在张力,一首这样相对短小的民歌中确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实属我们中华民族民歌海洋中的上成品。正是基于这样的内在的特质,更加需要我们加以借鉴,并亟需我们加以传承。

第三:“三度创作”的切入。我们可以大体从三个方面入手:根据地域特征去写作歌词,歌词要符合该地域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不去矫揉造作,而是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去再现人们的丝思想感情、生活情况、精神面貌等。然后,根据对所要倚靠的民歌综合分析研究,例如本文所要依据的《包楞调》,那么上述提到其中的特点,将是“三度创作”源泉,既要保持其中的典型特征,同时也可以根据创作者的自身体会去大胆创新。最后,借助不同的传媒方式将其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舞台加以展示,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认识,从而大大地宣扬了创作的歌曲,而让更多人体会到民族音乐中民歌的艺术魅力,也为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夯实基础。

民歌因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并包含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不同民族的思想内容,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现如今,我们国家的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抛开与世界文化活动接轨所带来新的艺术文化气息,其实我们更加需要扎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而且,还可以通过一首首短小朴实的民歌中去挖掘其他姊妹艺术内在蕴含的艺术特征,真正从根本上激活我们的民族音乐艺术。本文大胆提出“三度创作”的构想,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从一种独特的理解民歌艺术的形式出发,去从外围方面去实现民歌艺术的辉煌。也许这只是一种构想,也许这也是一种奢求。但是如果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大多数的关注,并且有大量的音乐界志士同仁投入这样一种工作中来。笔者相信,我们民族音乐的辉煌不是那书本上写出的文字,而是世界舞台的永恒绽放。

摘要:本文欲对山东民歌《包楞调》从地域特色、结构特征、句法发展手法等方面去挖掘其中的独特性格和典型特色。进而提出一些大胆性的思考, 如何基于这种成熟的民歌形式, 去实现“三度创作”, 既可以拓展民歌类型内容的多样性, 又可以有效地传承其艺术特色与保护其原始况味。

关键词:包楞调,地域特色,三度创作

参考文献

[1]刘静《包楞调》的发展手法《艺海一得》

[2]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江明惇著《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民歌的钢琴创作 篇2

【关键词】闽西;客家;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

针对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这一热点的学术问题,闽西钢琴音乐创作这片土壤较为贫瘠。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运用客家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写成的钢琴作品有:刘福安改编的钢琴曲《采茶扑蝶》、董晓梅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客家山歌》(音乐时空,2013.01X)、郭立红和马骎创作的五首钢琴组曲《闽西赋》(民族音乐,2009.1)、李村根据闽西山歌“落水天”创作的钢琴独奏曲《“落水天”主题变奏曲》;1952年作曲家陈培勋根据广东小调《卖杂货》创作6同名钢琴曲《卖杂货》。现有的关于“闽西钢琴音乐”的学术研究为数甚少:郭立红学者发表学术论文《闽西山歌的诠释与创作——谈钢琴组曲《闽西赋》的创作实践》(《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叶碧青学者发表学术论文《浅析刘福安的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徐慧学者发表学术论文《论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与演奏风格》(《黄河之声》,2013.10);邓育文和谢志强学者发表学术论文《客家山歌元素移植钢琴演奏探索》(《广东艺术》,2010)。

闽西是一区位的名称,古指八闽最西端的州郡——汀州;今指福建最西边——龙岩及三明两地市的部分辖区,主要包括上杭,永定,连城,武平,长汀,清流,宁化,明溪八县。闽西是福建省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通常与赣南、粤东、粤北并称。客家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五彩斑斓,极富特色。从体裁上看,大致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戏曲音乐、仪式音乐(含宗教音乐)。[1]客家民歌是一种以客家语为创作、传唱载体,以客家民间生活及习俗为题材,在客家聚集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歌曲。客家民歌既是汉族民歌的重要分支,在中国民歌体系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客家民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集体创作;民歌结构简练,形象生动,风格突出。客家民歌的体裁分为山歌、小调及其劳动号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钢琴音乐创作元素。众所周知,钢琴最难的表现技法之一就是“延长音”,通常我们常用延音踏板来辅助音的延长效果;其最难的演奏技巧之一就是“连奏”,即“一气呵成”地演奏,特别是连续的和弦连奏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运用多样、创新、契合的钢琴创作技法来表现各类山歌、小调以及劳动号子并非易事。

一、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山歌的融合

客家山歌,在节奏呈现出自由平稳、前紧后松、多用切分节奏的特点;在调式上呈现出多用徵调式和羽调式的特点;在音程结构上,多采用纯四度、纯五度的特点。根据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和音乐风格,可将其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1、高腔山歌

这类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奔放,旋律曲调音程以跳进为主,音域较宽,节拍多为散拍子,可用拖腔任意演唱,演唱常需要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2]这类山歌的代表作有赣南龙南村的《唱支山歌显威风》、广东新丰县山歌《你莫嫌我耕田郎》、粤东梅县的山歌《有好山歌溜等来》。此类山歌自由拖腔运用得较为普遍,在钢琴音乐创作的实践中可以运用震音、刮奏以及琶音等技法来表现。如在钢琴上表现类似山歌《唱支山歌显威风》开头“啊,喂”这种“过山溜”时,可采用低音和弦加震音伴随渐强刮奏的技法;在钢琴上表现山歌中句尾下滑音的特殊语气时可以在高音区采用短小的下行刮奏,与延音踏板配合,表现高腔山歌中极富特色的句尾下滑音。

2、平腔山歌

这类山歌曲调悠长,婉转如歌,节奏略显自由,前后倚音较多,曲调平稳,一般用真声演唱。[3]在表现此类山歌时,由于其一般用真声来演唱的特点,需特别注意音区的选择,演奏音区应该以中音区为主。针对其曲调悠长的特点,可以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特点的节奏型来表现,例如江西兴国山歌《打着山歌过横排》,全曲听来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感觉,在钢琴上实践时可以采用艺术歌曲《我的太阳》的伴奏音型——“哈巴涅拉”节奏型。

3、矮腔山歌

这类山歌曲调优美如歌,装饰音不多,音域也不宽,音程以级进为主,节奏大都比较规整,结构短小精干,常为一字一音,少见拖腔,多用真声演唱。从钢琴表现力和伴奏型的角度上看,较前两种山歌而言,此类山歌在钢琴上实践起来较容易。例如《日头一出东片红》,曲调轻快流畅,节奏规整而匀称,基本呈现出“一字一音”的特点,在钢琴上实践时可以采用半分解或完全分解的伴奏音型。同时,还可以将半分解和完全分解这两种音型相互融合,使其通过钢琴音色既能展现出轻松活泼的情绪,又能使作品强弱有致,收放自如。

二、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的客家小调的融合

客家小调大致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等几种类型。它们的曲调较为自然流畅,往往融叙事与抒情为一体,节奏较为规整、匀称。

1、吟唱调

这类小调常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相连,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根据其内容还可以分成儿歌、摇篮歌、叫卖调。此类小调不过分强调曲调线,类似于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常以朗诵为主,结构一般比较简短。从钢琴的表现技法和此类小调的民族民间特色来看,摇篮歌、叫卖调、吟诗调具有丰富的创作元素。例如江西赣南广昌县甘竹的《摇儿歌》,十分有特色,从歌词上看,全曲只有一个衬词“啊”贯穿于全曲;从曲调上看,全曲只由三个音宫、徵、羽构成,除最后一句回归到徵音以外,每个乐句均落在羽音上,这为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一些创作空间:短小精炼的音调能够为钢琴音乐创作提供音乐发展动机;重复的乐句和音调为和声色彩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若能根据和声的明暗色彩将母亲哄孩儿入睡的过程刻画地淋漓尽致定不失为一首佳作。又如广东西河一带的叫卖调《阉鸡调》,这首叫卖调极富闽西特色:“阉鸡”本就是广东地区一大特色,曾有学者作题为《广东阉鸡养殖与消费情况调查分析》的学术论文。此曲原是由阉鸡师傅用三孔竹笛来吹奏的,曲谱开头两声标有自由延长记号,这在钢琴上实践时可以采用颤音的技法来模仿竹笛的奏法和音色。除开头外,曲谱上的每个音几乎都由单倚音或复倚音构成,意在模仿阉鸡的叫声,作品极富表现力,形象而生动,此特色在钢琴上实践时完全可以采用连续的小二度音程来模仿阉鸡的叫声极其音色,想必此作必将十分有趣。类似的还有一首闽西永定县的《王婆算鸡》,也是一首极为诙谐的小调,情节简单又有趣,表现手法也可与《阉鸡调》相似。

2、谣曲

这类小调题材丰富,数量众多,分布较广。艺术性要比吟唱调成熟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谣曲从内容和性质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抒情小调、生活小调、诉苦小调、诙谐小调及其戏曲小调。其中,抒情小调最显闽西革命老区这一特色,其代表作有《送郎当红军》、《十二月革命歌》。赣南广昌县小调《送郎当红军》是一首抒情小调,也是一首革命历史民歌,曲调朴素优美,悠远绵长,在进行钢琴创作时,要处理好音乐与技巧的关系,致力于表现出妻子送丈夫当红军时内心复杂交错的情感内涵,这其间有对丈夫要离家去当红军的无奈和不舍,又有为丈夫能够保家卫国而产生的自豪和骄傲。

3、时调

时调是流传久远,传唱范围广泛的小调。时调具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特点,音乐形式较为完整成熟,常有乐器作伴奏。代表作有《瓜子仁》、《十唱虫歌》、《寡妇歌》、《挪番歌》、《卖杂货》、《交情歌》、《长工歌》、《补缸歌》、《十想妹》、《十二月摘茶》、《渔家乐》等。其中1952年作曲家陈培勋根据其中的广东小调《卖杂货》创作了同名钢琴独奏曲,作品深受广大钢琴学者的喜爱,全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欢快流畅的旋律取材于同名广东小调的加花谱。抒情徐缓,清新幽雅的中间部分,作者选用小调《梳妆台》写成,与前后两个部分既形成对比,又自然融洽。全曲很好地保持了广东小调的独特地方特色,又将主调、对位有机地运用在钢琴的演奏上,还能够充分发挥钢琴这一乐器的演奏效果,是一首很好的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广泛流传于全国的《凤阳花鼓》,在客家传唱地也较为多,当这些小调传入客地后,产生了各种变体,如粤东兴宁县和闽西永定县均有《凤阳花鼓》辩变体,两首小调比较而言,从曲调上看,两者均基本保留了原曲安徽《凤阳花鼓》的音调,都以叙事为主。从节奏上看,前者在节奏方面更为平整,多以平稳的八分音符为主,后者则节奏长短有致,多混合运用连续十六分音符与平稳八分音符。从歌词和篇幅上看,后者的内容要更加充实有趣。在实践钢琴音乐创作时,可以将两首《凤阳花鼓》融合在一起,结合粤东地区和永定地区不同的发言语调和民风民俗创作,前者更适合采用半分解的伴奏音型,后者更适合采用诸如钢琴曲《牧童短笛》似的复调手法,更加能够将前者欢快热闹的情绪和后者分节叙事的特点表现出来。

三、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劳动号子的融合

以客家人主要聚居的闽、粤、赣等省区来说,大都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山川湖泊较多,主要河流有赣汇、汀江和韩江等,故这些地区的劳动号子与山林劳动、江河劳动和农事劳动密不可分。[4]客家流传的劳动号子主要有伐木号子、木排号子、船工号子、工程号子,其中有一些号子与地方古文化古村落紧密结合在一起,为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元素。

1、伐木号子

由于客家人多居住山丘、丘陵地带,故山林较多,各地都有不尽相同的伐木号子,特别是江西省赣南上犹县的《五指峰劳动号子》。五指峰乡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西部,东接本县营前镇,北连赣州市崇义县,西靠湖南省桂东县,北连吉安市遂川县。因其境内有五座相依相连、状如五指的山峰而得名。五指峰乡国土面积240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8663人,耕地面积5532亩(均为单季水稻),库区水域面积4600余亩。山林面积32万亩,其中竹林面积达7万亩,是上犹县竹林面积最大的乡镇。有竹林加工企业37家,企业以竹笋罐头、竹筷、竹香芯、竹地板、花岗岩、玉兰片、香菇、茶叶为主导产品。境内居民属客家民系,说客家话,客家文化浓郁。《五指峰劳动号子》由五个部分组成,它们是《砍木头号子》、《拉木号子》、《扛木号子》、《溜木号子》、《休息号子》,每部分之间具有较强的行为逻辑性,将伐木用叙事的方式一一表达出来。同时,由五部分组成的大型的劳动号子在各地罕见,也成为《五指峰劳动号子》的一大特色,这为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方面的元素:首先,在钢琴上实践时,可以采用组曲或者套曲的体裁来完成,将其发展成更为完整和成熟的大型作品。其次,针对其标题“五指峰”,也可考虑在作品中穿插进模仿“状如五指”的曲式结构、旋律曲调,让人或隐或现地感受到五指峰的仙境。再次,《溜木号子》是钢琴创作中的好材料!“溜木”是人们在伐木结束以后运输木头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较“扛木”、“抬木”要智慧得多,但其产生的危险也大,当木头下溜时,由于速度快,需要5-9人分守各段路,保证溜木通道安全和畅通,还需要一人作为指挥,大家协力配合。这正体现了客家人勤劳团结,智慧果敢的性格特点。若能把握好这几点,将此材料很好运用,一方面能够创作出极具民族地方特色的钢琴作品,一方面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远播客家文化。

2、木排号子

客家地区山川河流多,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水上作业主要有行船、放排。工人扎运木排,是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故常以号子来协调动作。赣州市《东河木排号子》就是一首有名的号子,其号子分为老木头、倒面梁、开档、打点、调排和绞车七部分。赣南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适合竹木生长。从清朝末年到上世纪80年代,赣南是全国十大林区之一,也是长江以南竹木重点产区,赣南竹木的产量是全省的三分之一,年产木材25万至30万立方米。当时竹木主要靠水运,赣江源头是赣南最大的竹木集散地。2013年67岁的退休老干部刘贤翰带领老排工对此曲又一次进行了排练和演出。作为历史悠久的全国十大林区之一赣南流传的《东河木排号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这为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方面的元素:首先,在钢琴上实践时,可以充分运用钢琴音色模仿古琴、编钟等乐器的手法将时空定格于清朝年间,仿佛历史和那些勤劳的木排工人向我们款款走来,为整部作品奠定古老朦胧的色彩。其次,可以将此作品发展成长篇叙事曲,将中国古文化古城市里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用以点带线的方式描绘出来。再次,《东河木排号子》的演唱方式丰富,有领唱、齐唱和合唱。因此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可以更多地使用复调的手法进行创作,充分运用模仿复调、对比复调等手法表达出劳动人民彼此协作,团结一致,心连心,情相连的精神特质。

3、船工号子

船工号子,它反映了过去交通运输的落后,在水上运输,主要交通工具为木船。通过船工们的艰辛劳动(如撑船、拉纤、扯蓬等)与自然界抗争。例如广东梅县松口镇就流传着一首有名的《松口行船号子》,全曲短小精悍,共8小节,均以地方发言“唉底底底底”开头,上句一句简单的歌词“竹篙落水背就赖”展现了行船的道具——竹篙;下句一句简单的“老婆赖无思量涯”用方言翻译过来大致意思为行船的工人让妻子不要为自己担心。在钢琴上实践时,要把握好几个方面:首先,此曲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曲调方面要处理好旋律运动的方向和方言唱腔之间的关系;其次,《松口行船号子》在内容上既展现了行船的方法,又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在钢琴上实践时要把握好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关系。另外,我们不难发现这首作品的情绪较其他的劳动号子更为积极乐观些,在进行钢琴创作时,更要突出客家人一种积极乐观、奋勇之前的精神品质。

结 语

钢琴音乐一百多年前传入我国,如何实现“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是许多音乐人士不断探寻的问题。“钢琴”这个外来物传入闽西以来,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在钢琴音乐创作上却还是一块贫瘠之地。笔者凭借个人对闽西本土民族文化深深的热爱及其多年来对钢琴演奏及其教育方面刻苦的学习,从客家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将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民族民间音乐相融合,希望能够为推动闽西钢琴音乐的创作、传播、教育及其社会普及等方面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温萍.客家音乐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1.

[2]王耀华.客家山歌音调考源[J].音乐研究,1992,4.

[3]温萍.“客家山歌”的社会内涵和价值[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2.

[4]石翠花.“中国钢琴学派”振兴之路—我国普通高校钢琴教育民族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音乐创作,2014,6.

浅谈中国民歌题材钢琴作品的特征 篇3

在时代的变迁中,人们舌尖上的味蕾在改变;随着精神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心尖上的“味蕾”也在悄然转换。钢琴,在上世纪30年代才正式传入中国,作为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却是新品种。自从钢琴一踏上中国大地,就孕育了新的中国音乐。厦门的鼓浪屿,人均占有的钢琴为全国第一,岛上有超过100的音乐家族,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音乐之岛”。只有国内外一流的钢琴博物馆,每年举办的鼓浪屿钢琴音乐节和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美国音乐周等重大音乐活动。钢琴新生命新活力的特征,就是离不开本土本民族的民间特色,中国民歌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钢琴艺术虽然历史不长,但有许多作曲家和钢琴家充分发挥了钢琴的西洋乐器的表现力,创造了许多中国风格和杰出的钢琴的民俗特色,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江定仙改编的《跑马溜溜的山上》第一部分,储望华改编的《红星闪闪放光彩》的第一部分等,直接移植了歌曲旋律为主旋律的作品或片段,是重要的创作手法。王建忠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开始部分,合并为一个前奏国家模式通过对一组演奏琶音双手交替从低音到形式的笔记板松动表现开始和谐的旋律,表达由远而近的山的画面勾勒了一幅春天的花遍山和平原的美丽风光。与钢琴模仿的长笛的声音,明亮,通风,根据人们的期望的革命队伍的表现。这一改编的手段显现了钢琴作品有别于其它作品的“自伴自唱”的创作手法,这就是钢琴带给听众有魅力所在。

沾着文明古国泥土的钢琴作品优秀的民歌题材钢琴作品曲目,改变人们的审美视角,也悄然转换着人们心尖的“味蕾”。民歌与钢琴结缘,就因为五千历史的泱泱大国孕育了民族民间抒发情感的精髓——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她反映了人们的真实生活。在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中,倾注了人民的感情、忧患、悲苦和欢乐,成为表达人民心声的一种产物。无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生存抗争中,民歌都是人民手中的有利武器。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反动统治的年月,统治阶级都无法禁止劳动人民的歌唱,民歌也是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有力精神武器。在大众劳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民歌的人民性均可否定,有如劳动号子,可以鼓舞劳动热情,福建民歌《采茶灯》,陕北信天游《兰花花》等。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那么民歌曲调的特点也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民族特色,但她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歌唱”。中国的民歌还有一重要特点就是有歌词、有故事情节,产生于民族民间,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有如雁阵惊寒、战马嘶鸣的钢琴曲《十送红军》,一个简洁明了的红军和苏联人民的军队形象再现了深厚的感情,苏联人的眼泪离别的悲惨场面,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带着神州大地露珠的钢琴作品我国古《度曲理论》素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意思是说,任何乐器都离不开歌唱,也都不如歌唱。我国的民间音乐具有典型的东方音乐特色,它含有很多的装饰音、半音程。因为它取材于民间,不属于专业创作,有很强的自由性、独立性。要通过钢琴这一外来乐器来表现这一风格特色,也是谈何容易,尽管是誉为“乐器之王”美称的钢琴。

在西方从18世纪开始进入器乐繁荣的时代,但音乐家们还是追求在器乐上的歌唱效果。巴赫在给他儿子写信时说:“我写创意曲这部作品是为了训练人们如何用人声来弹奏。”莫扎特也曾说过“我最敬仰的就是能写歌剧的人”,所以他的钢琴作品都是优美如歌的。门德尔松为钢琴写了数十首“无词歌”,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们在钢琴上歌唱,以抵制当时那种脱离内容、一味炫技的倾向。而我国钢琴作品中最具有歌唱性这一特点的作品莫过于由中国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

在我国的钢琴发展中,中国钢琴作品层出不穷。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了一千七百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钢琴曲《梁祝》的演绎,一对男女、一段悲剧、一番爱情,在一曲深入人心的乐曲中化成两只蝴蝶,翩翩起舞……悲惨的爱情故事继续感染着千千万万的受众。

民歌是源于生活,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个性、气质、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当地风俗习惯和习俗。民间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生动,简短,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中国民歌是中国人民在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口头创作歌曲的表达。通过在口腔教学中的所有几代人,激发真正的理解,在不断的加工和提炼,并具有集体创作的不断变化的特点。特别是有歌词,有故事情节的表达方式,用音乐抒发、美化情感生活,凝聚了特殊的表达渠道和能力。

钢琴能与民歌水乳般地交融,因为它具有故事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同时是由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何在钢琴上把中国民歌所具有的这一歌唱性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呢?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声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什么是心所发出的声音,什么是由于客观的东西,是有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声音会发出。没有感情,纯洁的声音和华丽是没有生命的,脆弱的。在对艺术的介绍中,称为艺术的本质。当人们说话:心情好,说话温柔,动听;烦躁,愤怒迅速,粗糙。前者是关键,后者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地方。事实上,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一种国际语言,直接表达了语言的感情。艺术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是最擅长的抒情艺术。

在基层的群众文艺活动中,民歌题材钢琴作品成了最受百姓欢迎的艺术品种之一。由湖南民歌改编成的钢琴作品《浏阳河》,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改编的《花鼓》中间还还有民歌《茉莉花》的曲调,用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还有《云南民歌五首》《青海民歌主题变奏曲》以及新疆民歌改编的《青春舞曲》等在国见外都反响不错,一直传唱不衰。实践证明,“音者有魂,乐者依心,音由心出,视为至乐”,只有由内心发出的音乐才是有灵魂的音乐,才是最好的音乐;演奏者用心领悟,用心表达,用心交流,才能到达情感的源头。

而今的钢琴演奏艺术欣赏,不再是厦门鼓浪屿市民的“专利”,它随着民族民间艺术兴盛,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田艺苗.陈铭志复调钢琴作品研究[J].音乐研究,2003(1).

[2]杨凌云.现代技法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化合——论钢琴曲《多耶》的创作特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4).

论述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篇4

一、创作主调音乐成主流

中国钢琴创作以主调音乐为主, 具有形象鲜明, 情感表现明确, 受众容易入境的特点。从1914年赵元任创作第一部中国钢琴音乐开始, 到萧友梅创作《哀悼引》到《牧童短笛》, 一直到建国后王建中的《梅花三弄》、黎英海创作的《夕阳箫鼓》等大量优秀作品, 都是主调音乐创作。采用民族化旋律突出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七声音阶旋律和三音列旋律相结合的特点, 作曲家用委婉朴实的旋律和顺畅灵活多变的节奏, 完美表现了“祖国江山如此多娇, 中华大地风景如画”的优美意境, 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中国大自然优美景色的美好感受, 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并借助音乐元素的对比, 让整个钢琴乐曲的节奏变化起伏有致。

二、充分挖掘民间传统音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同样丰富多彩, 中国钢琴曲作家立足民族实际, 大量挖掘和借鉴民间传统音乐, 在取材上做到了古为今用, 技法上做到了洋为中用, 既传承和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又丰富了民族音乐的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 这种创作也起到了凝聚民族力量, 鼓舞国人士气, 激越人民斗志, 推动历史进步、文化繁荣的巨大作用。音乐人或整理修饰原曲, 或撷取主题旋律, 或提炼意境或提升其精神, 用西方钢琴技法加以修剪, 在中华音乐文化的丰厚土壤植根, 创造性地运用中国民族色彩的内涵精髓的肥水浇灌, 使得这株钢琴音乐大树在中国生根繁茂、硕果累累, 使得音乐作品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内涵更加丰厚蕴藉。也让中华音乐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展示和弘扬民族精神。

例如,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部精彩的钢琴名曲, 就是由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改变而来, 广为流传;还有陕北民歌《兰花花》在1953年被王立三改编成钢琴名曲, 广受好评;作曲家刘庄在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基础上改编成著名的《钢琴协奏曲》。由于这些作品都是根据民歌的主题改编, 曲作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歌原貌, 并进一步创新发展, 是站在极高的民族音乐艺术成就之上的再创造, 使得作品的音乐形象更加饱满, 主题更加突出, 艺术价值更高。

由于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 表演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表演手法丰富精湛, 这些都为中国钢琴曲作者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底蕴, 让曲作者更能够表现音乐的节奏和细腻的韵味。他们大量借鉴西方技法, 融合中国传统乐曲艺术和神韵, 表现作品

[2]李学丽.《浅谈歌者的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1 (3) .

[3]石惟正音乐文集.《歌思乐想》[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4]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5]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

意境, 用钢琴这种西方乐器成功演绎着中国传统音乐的诗意与情趣。

三、旋律和声凸显民族特色

中国钢琴曲的创作依靠民间丰厚的音乐积淀, 深深植根中国文化的土壤, 表现着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特质, 使得这些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艺术审美注重“中庸”, 突出结构随意, 注重形神兼备。正如中国的水墨画艺术, 不过分强调外形的相似, 更注重精神的感悟, 突出笔墨神韵, 鲜明强烈的主题。中国钢琴音乐非常重视表现这一特点, 乐曲旋律跌宕起伏, 情感热烈奔放, 在线条旋律的自由流动中表现浓重情感。同时, 为了更好地融合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曲作者把调式风格的特质作为和声风格的依据, 创造性地改造西方和声, 把和弦变得更为复杂丰富, 形成中国民族色彩浓郁的和声风格。

例如, 王立三的名曲《涛声》, 该曲建立在中国佛曲《目连救母》的音调之上, 叠置不同的调性, 选用日本传统的“都市调式”作为基础, 用音乐演绎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尾段用四度、五度、八度混置的和弦, 选择在高音阶区平行奏出主题。用音乐的形式讲述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传奇故事, 颂扬大师的崇高信仰、坚定意志和献身精神。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艺术审美, 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四、音乐意境表现突出中国音乐神韵

意境是中国美学范畴的概念, 讲究意境是中国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 中国音乐注重情感、心灵和自然的融合, 注重意境的创造。诗情画意最能说明中国音乐的重情趣重意境的特点。中国钢琴音乐艺术一种都在致力于这种深远意境和绵长韵味的展现, 以清新的格调, 造深远的意境, 以韵传神, 表现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民族意蕴, 体现中国独特的艺术观、美学观、哲学观。

例如, 著名钢琴曲《牧童短笛》, 这首乐曲婉转动人, 极具魅力, 最能够让人联想到国画的诗情画意。它用简洁的音符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借助钢琴音符表现牛背上两个牧童, 一个吹奏着高音竹笛, 一个低音竹笛的画面, 乐曲明朗自然, 清新淡雅, 犹如一首田园诗, 更像是一幅水墨画。这是中国国画才表现出来的画意, 这是中国田园诗才有的意境, 典型中国艺术呈现, 这就是中国钢琴音乐, 深深植根中国艺术的土壤, 彰显浓郁的中华民族的音乐神韵和审美意蕴。

总之, 中国钢琴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 走出了中国的特色之路, 成了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着中国的文化内容, 表现着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要求。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 中国钢琴音乐也必将展现于中国乐坛和世界乐坛, 让更多的人来欣赏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神韵。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钢琴艺术[J].人们音乐出版社, 1997.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色与启示 篇5

(一)从创作风格上来看。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从风格上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注重与国外特色的融合;第二,在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同时又不忘与传统相结合。在现代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既要具有时代特征并敢于创新,又要注重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同时还要懂得对国外优秀文化艺术的借鉴与吸取。这一切都是一个对知识的不断学习进取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与交流才能促进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我们今天的作曲艺术家要在保持自身艺术造诣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的精髓,同时还要加强对国外的作曲理念与技术的学习,经过消化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魅力与个性的音乐,即具有新世纪特征与精神的新的民族音乐。

(二)从创作手法上来看。

1.创作旋律的特色。

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上所采取的主旋律大多以民族调式为主,大多数旋律的创作都是从民间曲调中发展过来的,也有一些是在利用少数民族的旋律的基础上经过创作发展而来的,同时还有一些是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法创作产生的。例如,《兰花花》就是汪立三根据原来少数民族民歌改编而成的旋律。《第一新疆舞曲》是作曲家丁善德在观看完新疆舞蹈后有感而发创作出的具有鲜明的新疆民族特色旋律。由彭志敏创作的《风景系列》其节奏就是按照“菲波拉契数列”创作而成的。

2.和声的特色。

钢琴是一种多声的乐器,其和声部分在创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对和声的组织安排,由于西洋所采取的和声是较为系统的大小调和声这与中国所运用的五声调式较为相符,所以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只有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和声才是真正适合中国民族特色旋律的和音。在实际的钢琴和声创作中因为二度和弦在听觉效果上具有紧密的特点,所以多被用作描写活跃、欢腾、热闹的场面,如《晓风之舞》中开篇的右手部分就采用了大二度的和声效果。四、五度和弦在演奏时总是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这与我们传统的五声调式比较相符,在演奏时很容易把听众带到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当中,代表作有王建中的《梅花三弄》。中国钢琴作品在和声部分的创作中也有一些运用了西洋的三度和声,但也都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变化与创新的,如《牧童短笛》中的中段左手伴奏部分就采用了三度平行进行来进行和声以用来表达牧童的活泼、天真的性格。在实际的钢琴作品创作中,和声的创作是较为灵活的,作曲家可以根据自己所创作音乐的旋律、风格、情绪等的需求来灵活的组织和声,《涛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首曲子里对和声的运用较为复杂,采用了各种方式的二度、三度以及四五度和旋来描写典礼的庄严、辉煌、壮丽。

3.节奏的特色。

如果将旋律比作乐曲的皮肉,将和声比作乐曲的血液,那么节奏就是乐曲的骨骼。节奏在乐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首乐曲的灵魂,它是体现一首钢琴曲是否具有民族特色至关重要的标志。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风格与魅力的音乐,这些音乐差别于其他音乐的突出特点就是它具有体现其民族特征的特殊而专有的节奏。例如,中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节奏主要以附点为主。非洲黑人音乐以布鲁斯演奏的爵士乐最为突出。所以说,节奏最能表现出一个民族在音乐上所独有的特色。中国最早、也最为传统的节奏要从打击乐开始说起,从古代戏楼里戏曲的铜锣节奏到日常生活中丧葬嫁娶的鼓吹乐再到节日里的锣鼓喧天的节奏,在这些音乐的演奏中都体现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节奏。比如,弱起的、切分的、对重音进行移位的节奏,还包括一些逐渐递减的或者递增的排列。在钢琴曲的创作中,中国许多作曲家就是根据这些节奏形式的特点谱写出了一首首具有民族节奏特色的音乐。例如,由贺绿汀谱写的《晚会》,为了映衬出晚会热闹的主题,特意采用了比较多的弱起切分式的节奏来模仿锣鼓的演奏效果。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上的启示

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上带给我们的启示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从钢琴曲本身来说其具有审美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钢琴这种名贵乐器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家中,许多人对钢琴、钢琴曲开始有所了解,并且随着认识的深入对钢琴曲的审美程度也逐渐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曲家在进行乐曲审美创作时既要注重对国外创作方式的借鉴又要注重结合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并应用现代理论来进行乐曲的审美创作,并且还要深入群众基础适应群众的审美要求,进而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从钢琴作品创作所体现的现实意义来说,对钢琴作品进行创作不但能丰富老百姓业余的文化生活,提高全民艺术文化素质,并且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系统地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手法两方面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色进行了论述,并得出了一些启示。

钢琴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6

随着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掌握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法, 他们挖掘和利用我国各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歌、戏曲、风俗文化、民族舞蹈以及名族乐器等, 以之为素材, 加以精心地钢琴艺术化创作, 来抒发中华民族自身情感。大量的中国钢琴作品正在不断地涌现, 它们保存了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艺术性格, 并使得中国民族得以能通过一种高雅精致的音乐乐器来倾诉和延伸, 这些作品都是对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有益探索。

以下就从钢琴创作与中国民歌、戏曲的融合创作及中国原创钢琴音乐进行系列阐述:

一、钢琴创作与中国民歌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 传统音乐的五大素是互相影响、互相丰富的。其中民歌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 民歌起着积极作用, 许多载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分品种;“河北吹歌”等乐种以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 如《梳妆台》、《剪剪花》等均由民间歌曲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由此可见, 对民歌元素的汲取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 因此, 从它移植而来的钢琴音乐作品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化特征。我国民歌文化背景多元、风格迥异, 而为钢琴改编地主要有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这三种体裁形式, 我们截取一例详细表述。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劳作时所创作的歌曲, 其粗犷的风格、豪放的演唱, 最能体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 山歌音乐极富地方特色, 是民歌中风格性最强的基本体裁。王怀健《赣风组曲·山歌》采用广为流传的广西山歌作为素材, 进行了多样的调式调性复合处理, 使淳朴而充满美感的民歌产生了新奇独特的音响;朱践耳的《南国印象》系列由《花之歌》、《摇篮曲》、《童嬉》、《情歌》、《阿哩哩》五首独立小曲组成, 分别取材于布依族民歌、佤族民歌、哈尼族民歌、彝族民歌和纳西族民歌。根据劳动号子创作的钢琴改编, 影响较为深远地有殷承家等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关于小调的改编, 则有陈培勋的钢琴曲《思春》。

二、钢琴创作与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之一, 剧种繁多有趣, 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 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它起源于原始歌舞,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戏曲的形成, 经过秦汉唐时代, 到宋元之际才得以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形式,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形成, 约有360个剧种。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 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其他剧种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花鼓戏、湘剧等。

中国戏曲艺术比一般的歌舞还要远离、变异生活, 把普通的语言、日常的动作、平淡的感情强化、美化、艺术化。气韵生动、高度美感而又远离生活形态的戏曲, 却依旧是以生活为艺术源泉, 从某方面来说, 戏曲的特性与钢琴音乐惺惺相惜, 因而在中国这独有的艺术环境中它们一拍即合也就理所当然、情理之中。

钢琴音乐对中国戏曲的融合主要表现在地方方言和剧种的唱腔设计。

朱晓宇《戏曲组曲·京剧小段》的第一主题以跳音构成旋律, 具有京剧西皮腔的旋律特点, 而第二主题则较形象地再现了二黄腔的腔调。

谭盾钢琴小品《看戏》取材于湖南花鼓戏的唱腔, 表现了热辣的高腔与锣鼓笙管的竞唱场面, 和声多变节奏跳跃给人既原始又现代的双重感受。

汪立三《二人转的回忆》以东北二人转的曲调为依据进行改编。

三、中国原创钢琴音乐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音色、速度、节奏和旋律, 总之, 有它自己的音乐。”我国钢琴音乐家在创作道路上的孜孜不倦地探索与尝试, 不断为观众奉上精美的钢琴音乐大作。

汪立三在1980年创作的《梦天》是中国最早一部运用十二音技法写成的钢琴作品, 而该作品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同名诗, 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把十二音技法与中国民族音调结合, 准确地表现出了原诗的意境。

中国民歌的钢琴创作 篇7

一、钢琴曲中的戏曲元素

几乎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类型, 其中都含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音乐作为人类表达和喧泄情感重要方式之一, 一定程度上, 就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现。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 各种音乐类型也在不同程度将多种音乐素材融合在一起, 而且这种趋势也将成为主流。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音乐也逐渐融入到了钢琴的音乐创作中来。正如郭树群教授所说“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艺术, 应当是悠久、久远的中国音乐传统在20世纪内外条件下新发展的产物。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血缘与中国传统音乐应当是一脉相承的;但其形式、风格又因带有新时代的显著特点而有异于旧有的中国传统音乐。”戏曲是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独特风貌的传统文化瑰宝, 它具备了独特的调式、音阶结构、旋法规律等特点, 新颖的旋律动机, 用重复、模进、变化、发展等手法, 以旋律中的和声内涵作单一调式、复合调式、混合调式、调式交替等民族和声技法的多方面的运用和尝试, 并运用丰富的充满活力的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 去表现新颖的题材和塑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努力做到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音乐与风格特点一致, 并赋予音乐新的形象和色彩.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许多年来一直倍受海内外观众的青睐。近些年, 中国年轻一代作曲家在钢琴创作上也进行着一些音乐素材戏曲化的探索, 为钢琴这种传统的西方乐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他们的笔下京剧以一种崭新的形象登上了世界现代音乐的舞台。代表作有陈其刚的《京剧瞬间》、倪洪进的《京剧曲牌钢琴练习曲四首》、刘丁的双钢琴《京韵》等。

其中由著名华裔作曲家陈其刚先生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京剧瞬间》, 就是作曲家以京剧素材作为主题。这首作品京剧旋律与西方二十世纪作曲手法相结合。特别是使用了梅西安常用的一些和声音响相结合。京剧特有的旋法, 加之对音色, 触键, 速度, 幅度及音乐感的要求, 使得这首乐曲在具有鲜明的“戏”味的同时, 又给演奏带来很大的挑战性。可以说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已不是简单的语言模仿, 而是中西文化精髓地有机结合。本曲是现代中国钢琴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几首之一, 作曲家擅长的流动性织体、五度叠置和弦等都很好地体现在细节处。整部作品结构大开大合, 气势十足又不失韵味, 是一首非常值得欣赏的作品。

刘丁的双钢琴作品《京韵》, 以京剧中固定曲牌为基本材料创作, 整首作品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支声复调手法构架其主要织体, 调性也较为统一, 力图在统一中求得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由春龙编写的《中国戏曲曲艺风格现代儿童钢琴曲集》一书, 更是选用了京韵大鼓、单弦、琴书等九个曲艺品种, 秦腔、豫剧、花鼓戏等十五个戏曲品种的音乐素材, 创作出了具有民族色彩和独特风貌的戏曲的钢琴小品.

二、钢琴改编曲

作曲家储望华说过这样的话:“从多年的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改编曲是普及中国钢琴作品的一条必经之路。并以此为起点, 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钢琴创作”。在改编的过程中, 作曲家们大多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素材, 使其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这其中的代表作有:陈培勋的《平湖秋月》、黎英海的《阳关三叠》、储望华的《中国民歌四首》、龚华华的《四喜图——荆门民歌主题变奏曲》、符方泽的《太阳出为喜洋洋——根据四川民歌改编》等。

《平湖秋月》原是一首具有浓厚的广东音乐特色的民族器乐曲, 是吕文成先生在游览西湖胜景“平湖秋月”后所创作。乐曲描绘了月下的湖光水色, 有淡泊悠远、虚无缥缈的意境, 成为广东音乐中的名作。后由陈培勋改编成钢琴曲, 作曲家在改编中保持了原曲古朴、优美的旋律以及悠扬细腻的格调, 充分发挥钢琴乐器多声部、宽音域的优势, 使原来单线条的曲调极大地丰满起来, 既保持广东粤曲的浓郁艺术特色, 又较好地发挥了钢琴音色, 是一首十分抒情又具有较高演奏水平的作品。

储望华的《中国民歌四首》, 其中包括茉莉花、正月新春、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四首民歌。《茉莉花》改编自江苏民歌, 这首乐曲速度舒缓自由, 旋律歌唱优美, 和声丰富变化, 感情细腻徘徊。从开始到结束贯通着高雅, 幽清, 淡馨, 就象东方女性独特的细腻温柔性格和高贵优雅品质, 一股清新淡雅的音乐扑面而来, 乐曲中充满浓浓的东方韵味。

《正月新春》则是一首非常纯朴、苍凉、旷远的陕北信天游, 这首乐曲的前奏描绘陕北黄土高原的大气和开阔。《情歌》改编自四川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自新疆民歌。

黎英海的钢琴独奏曲《阳关三叠》, 对于他运用外来乐器表现我国古代琴曲, 在创作手法上得到不少启示, 对黎先生将古曲改编成钢琴曲所体现出的“古为今用”而面向未来、“洋为中用”而走向世界的创作理念给予了充分的认同。

三、通俗钢琴曲

在20世纪中后期, 介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一种通俗音乐形式达到鼎盛, 其结构简单、节奏明快、旋律优美, 可以营造温馨浪漫的情调, 带有休闲性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这种通俗音乐形式逐渐向多元化性方向发展, 兼收并蓄, 将交响乐、流行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新世纪音乐、轻音乐融为一体, 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十几年来年, 随着中西方音乐进一步深入地交流, 我国青年作曲家在创作传统古典音乐的同时, 进一步解放思想, 扩大创作思路, 在”古典音乐通俗化”和“流行音乐高雅化”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创作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轻音乐。

青年作曲家林海独特的成长经历加上扎实的古典音乐训练, 让他的音乐散发着别样的艺术气质。他的音乐游艺于古典、New Age、现代、爵士多风格之间, 乐风独树一帜, 具有朴素、简静的创作风格, 再现了他自己的心灵世界。风格独特, 变化丰富, 巧妙加入流行乐的音乐, 也使他的作品与众不同, 从而脱颖而出。他的个人钢琴专辑有:《流动的城市》、《远方的寂静》、《爱情风华》、《猫》、《月光边境》、《城南旧事》和《日月西东》等。

范宗沛被人称为配乐鬼才, 他在古典音乐、新世纪音乐、世界音乐、爵士乐和流行音乐都有独特的天分。他在1994年开始制作及创作《心灵音乐诗》系列专辑, 开启新世纪心灵音乐经典风格, 作品包括《清香落》、《素颜鸽》、《花舞》、《樱花雨》、《七星海》等, 深受听众喜爱。

毕业于美国百克里音乐院“爵士作曲硕士”和“商业编曲”学士的何真真, 在她的《3颗猫饼干》这张专辑依旧是作者具有独特暖色系的音乐与声音风格, 并且融合流行、爵士、世界音乐、新世纪多样的作曲面貌。从她的音乐可以找到一种沉静、简单不复杂、柔和的抚慰, 有时又融进淡淡的迷幻色彩。

用辩证的方法分析, 多元化趋向对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首先, 多元混杂现象使中国钢琴创作解放了思想, 扩大了其创作的思路和领域。其次, 使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不再单一, 呈现出多元化融合的发展趋势。最后, 通俗化趋向使中国钢琴音乐争取到更多观众, 进一步解决了专业创作与观众在审美观念上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从另一方面看多元化发展趋向可能产生消极因素也需要我们思考。比如:多元混杂趋向会不会削弱中国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通俗化趋向会不会影响音乐高雅的审美情趣等等。所以中国钢琴如何健康的、适度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钢琴音乐呈现出多种音乐融合的多元化创作趋向, 中国戏曲音乐、传统民族音乐和通俗音乐逐渐融入到钢琴音乐的创作中, 多元混杂现象使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不再单一, 呈现出多元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钢琴创作中的民族化追求 篇8

第一批真正具有“中国风格”钢琴曲的产生是以一次意义非凡的活动呈现出来的:

1934年5月, 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出资, 委托当时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协助, 举办了“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的活动, 要求作曲家必须是中国人, 作品要有中国风味。这次比赛无疑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 不仅激发了东方作曲家发扬民族音乐的信心, 而且为我国作曲家如何在钢琴创作中洋为中用探索了一条新路。

在这次活动中, 产生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它们堪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 对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作了多种成功的探索。特别是头奖作品——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的问世, 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乐曲虽短, 但精致完整,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特征。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 确立了中国钢琴曲这一新的中国音乐形式, 对其后整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从素材来源方面来研究我国的作曲家是如何在钢琴作品中体现他们的民族意识以及音乐的民族性。

(一) 民间歌曲

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最丰富、最具有中华民族魅力的表现手段就是民间歌曲。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之中, 是民间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 有着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劳动人民有着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 这就一定要以自己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 而民歌就是最有力的艺术手段和工具之一。在民歌里, 人民倾诉着他们的忧愁、悲苦和快乐, 它不仅是人民的“精神食粮”, 也是人民的心声。

我国音乐界用民歌曲调来创作钢琴曲的工作, 从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一创作手法使得之前向来被视为“精致艺术”类别的钢琴在中国广大的劳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这是接近群众的有效办法, 既引导了那些尚不熟悉钢琴的听众对乐曲产生共鸣, 也是认识这件乐器表现方式的最好办法。

直接引用现成的民间音调作为乐曲的主题旋律加以展开, 是较早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作曲方法。由于所引用的民间旋律往往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因此, 容易产生寓意联想的效果。以作曲家汪三立老先生创作的钢琴曲《蓝花花》为例:这首作品以陕北民歌《蓝花花》的内容为创作构思的基本素材, 并以民歌的曲调作为基础, 运用变奏性的原则进行创作的。作曲家强调了原曲的叙事性因素, 并创造性地注入了戏剧性的因素。他通过性格变奏的手法来展示乐思, 并以三段体结构来体现全曲的结构构思。在第一部分中, 首先完整地呈示出主题, 并配以简单的和弦。然后, 通过在节奏、组织上的变化, 使变奏Ⅰ的音乐流动起来, 生动地描绘出了蓝花花那美丽、质朴的形象和其对爱情的美好向往。第二部分是一个展开性的段落, 作者在变奏Ⅱ和变奏Ⅲ中做了大量的展开和扩充, 从而表现出人物内心不安、激动、惊慌、悲愤的变化。第三部分由变奏Ⅳ和结束段构成。变奏Ⅳ是变奏Ⅰ的变化在现, 在情绪上比变奏Ⅰ激动, 这是作者对蓝花花反抗行为的歌颂。在结束段中, 作者再次引用了变奏Ⅱ的扩充中的那个带有悲愤色彩的下行音调, 更加剧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同时, 吸取具有较鲜明的少数民族或者地区性的音调作为写作基础, 则比直接引用现成曲调具有更多的创作性, 这也是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如竹岗岗的《瑶寨风情》就是一首吸取瑶族曲调而写成的作品。乐曲以瑶族音乐特有的调式为基础, 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加以钢琴化, 浓郁的瑶族音乐风格、神韵的旋律、多姿的和声语汇, 宛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在引子的1-6小节就使用了调式音阶组成的旋律, 像过眼云烟般轻柔、飘逸。

在第7-22小节。以A音为主音, 升高的第四级音 (升D音) , 上、下滑动的三级音 (升C、本位C音) , 降低的二级 (降B音) , 降低的四级音 (降D音) 和与之对位的各种增、减不谐和音程, 构成了这首乐曲的特性音调。音乐中所有的变化音, 都集中了瑶族民歌的特点。

作曲家郭志鸿创作的《云南民歌组曲》、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等众多作品也都是采用此种创作手法。

(二) 民间歌舞音乐

长期以来, 我国各族人民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共同创作和丰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多姿多才的民族民间歌舞。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中, 作曲家们很早就注意到对民间歌舞元素的使用。其中, 有不少是反映人民风俗生活的音乐。

如黄虎威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的《弦子舞》, 它的主题音调就是引自阿坝草地藏族民间歌舞曲“弦子”的旋律, 抒情而富有律动。原民歌叫“弦子舞”, 是藏族流传很广的民间歌舞音乐, 跳“弦子”在藏语中就是载歌载舞的意思。舞时由一人手持胡琴领头, 其他人跟在后面, 随着琴声边唱边舞。这是一首颇为特殊的采用乐段移调的小舞曲, 它的转调非常有趣。作曲家利用原歌舞曲旋律向下属调转调的特点, 在重复的时候, 巧妙地将整个乐段移高纯五度从属调开始, 这样, 乐曲就十分自然地结束在主调上, 这首舞曲便可以不断地连续演奏, 直到尽兴为止。同类的优秀作品还有许多, 如瞿维的《花鼓》和刘福安的《采茶扑蝶》等都是佳作。

(三) 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是一个民间音乐门类,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民族风格和强有力的艺术表现能力, 是民间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最大众化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我国作曲家用超凡的作曲技巧摄取了原曲中的素材、精华, 不仅把钢琴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而且使这一民间音乐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其中, 广东作曲家陈培勋创作的五首粤调钢琴曲就是此类中的成功之作:《卖杂货》、《思春》、《旱天泪》、《双飞蝴蝶》和《平湖秋月》。这五首都是根据广东音乐和广东小调改编创作而成, 既保持了广东音乐浓郁的艺术特色, 又有较好地发挥了钢琴演奏的特点。其中《双飞蝴蝶》是这套钢琴组曲中最为复杂的一首, 从结构、手法以及钢琴效果上来看, 足见作曲家花费的功夫之大。陈培勋把广东音乐的《双飞蝴蝶》和粤剧小曲《水仙花》糅合在一起, 通过七个不同个性的变奏, 写成了一首具有鲜明特色与戏剧性高潮的作品。这首变奏曲的结构是A+A1+A2+A3+A4+A5+A6+A7+A。在第一变奏中, 作者主要运用了加花变奏手法, 音乐形象别致生动。在这个变奏的左手声部更是以生动活泼的节奏揭示了这个主题自由的性格, 整个乐曲在调性布局、和声进行上保持了同主题的统一性。

在第二变奏的开始就出现了这首变奏曲的另外一个主题的变奏基础, 广东音乐《水仙花》原型主题在旋律声部出现

这个主题的出现先后在下面的进行中每一个乐句都有变化出现或重复一次——另外一只蝴蝶的形象, 隐藏在花丛中的蝴蝶与前面出现过的蝴蝶一道成对飞舞花丛之中, 所得“双飞蝴蝶”之名则来源于此, 乐曲的高潮的到来也是因为这个主题的出现发展而造成的。

A与A1是《双飞蝴蝶》的旋律, A2、A3和A4虽仍为《双飞蝴蝶》的旋律但已含《水仙花》的部分音调, A5为过渡与连接, A6和A7是《水仙花》旋律为全曲的高潮部分。主题再现时具有宏伟的英雄气概, 音乐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原曲的基础。

(四) 戏曲音乐

中国的戏曲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它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色彩缤纷的地方风味汇成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戏曲在综合了多种民间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形成, 以真人演绎故事, 因而具有比单纯讲唱、歌舞、杂耍更为强烈的艺术魅力, 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把西洋乐器与戏曲音乐语言相结合, 这种做法在中国的音乐创作中已屡见不鲜, 反映出音乐工作者们更为宽阔的音乐视野和创作思路。这些新的音乐表现手段, 无疑大大丰富了中国戏曲音乐, 更加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采用京剧“西皮腔”的素材创作的《京剧小段》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其中两个主要的乐句和两个富有歌唱性的主题, 都是由西皮腔的间奏和唱腔变化而来。一段旋律出自京胡的“浪弦”, 另一段是“摇板”的间奏。作者朱晓宇用对位的手法将这两段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使其具有二声部复调性质。

(五) 民间器乐

用西方乐器改编中国的传统乐曲也是西方乐器民族化的重要方面。同时, 这种创作手法也为翻新中国传统音乐和促使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世界, 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中, 根据古曲或民间乐曲改编的曲子占了很大比重, 而且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当乐曲以钢琴独奏形式出现时, 独奏技艺性的吸引力结合钢琴所特有的音质所产生的效果大大地增加了感染力和新奇感。特别是在中国特定的实际情形中, 这是推广或普及钢琴音乐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但优秀的改编曲并不是简单的移植, 它包含着很强的创造性, 要求能够运用钢琴的丰富表现性能, 对原来的民歌或乐曲有所发展和丰富, 多方面的解释原曲所蕴涵的形象和意境。如钢琴曲《夕阳箫鼓》就是黎英海先生根据传统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一首成功之作。作曲家在改编钢琴曲时, 基本上保留了原曲的面目, 而对曲式结构做了较大的剪裁与压缩, 使其更为精练。在钢琴写法上, 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支声织体手法, 运用音区的对比, 及吸取琵琶、古筝等民间乐器的一些奏法特点并加以丰富。与习惯的西方传统音乐或现代音乐不同, 它不是以浓郁的和声和交织的线条影响听众, 而是从旋律自身引申、变化出一个纯净、美妙的乐音世界。此曲在运用多声手法及钢琴织体写法上异常别致, 富有中国民族风格。改编曲中的成功之作还有很多, 包括《阳关三叠》、《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及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协奏曲《黄河》等等。

摘要:在中国钢琴曲创作的一个多世纪间, 中国作曲家为使钢琴这西方传统乐器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生根、开花、结果, 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们将西方钢琴音乐的优秀遗产同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相结合, 从中国民族性的音韵中提炼出精华, 从传统中演化出中国音乐的新语言, 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和超越传统音乐范畴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本文仅就中国钢琴创作的素材来源方面进行分析学习, 以期有所领悟。

关键词:中国钢琴创作,民族化追求,素材来源

参考文献

[1]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 (上、中)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上海世界出版公司, 1999

[3]陶敏霞《琴音缭绕: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与欣赏》.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4]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

[5]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6]俞人豪等《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7]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8]周世斌《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音乐欣赏》.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意义与重要性下一篇:结核病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