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实验室

2024-05-30

结核病实验室(精选九篇)

结核病实验室 篇1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2007~2009年龙岩市辖区内7个县 (市、区) 一年两次的现场评价结果。

1.2 方法

按照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的要求对各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价, 详细记录,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痰检专业技术人员

我市各疾控机构痰检人员每县1个, 以兼职为主 (85.7%) , 中专学历占85.7%, 且人员不够稳定, 3年内人员变换2次的有3个县 (42.9%) , 详见表1。

2.2 房间布局、仪器设备和耗材

我市从2002年开始实行卫十项目时就建立独立的结核病实验室, 各实验室布局合理, 均能满足痰检需要;所有试剂与耗材均由省参比室提供, 染色剂、镜油等耗材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具备基本仪器设备, 但各县都无专用高压灭菌器, 详见表2。

2.3 2007~2009年结核病实验室痰涂片室间质控结果

我市痰涂片工作开展良好, 但存在很多不足:部分实验室定性错误、涂片质量不合格等, 详见表3。

3 讨论

3.1 我市结核病实验室基本条件良好, 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我市从2002年开始实行卫十项目时就建立独立的结核病实验室, 所有试剂与耗材均由省参比室提供;每个县均配置2台显微镜。2005年7个县 (市、区) 均由国家统一配置通风柜, 大大改善了结核病实验室的工作条件。

3.2 确保结核病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是有效开展痰检工作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的首要因素。人员情况: (1) 我市县级结核病实验室人员学历较低 (仅1名大专, 其余为中专) 。 (2) 有3个县结核病实验室存在痰检人员不稳定, 调动频繁的情况。痰检工作本身是一项环节较多, 流程较复杂而且专业性、及时性强、工作量大的工作, 从痰标本的接收、编号、登记到涂片、染色、镜检再到结果报告、资料录入, 最后还要按实验序号规范保存痰涂片, 每天的工作完成后还应对实验室和所有废弃物进行消毒处理。每位新调入的痰检人员首先要接受必要的技术培训, 对整个工作有一个了解、熟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势必影响痰检工作质量[2]。结合表1和表3可见:存在人员变更的实验室, 在痰涂片制作、痰检结果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3) 兼职现象普遍, 全市仅有1名专职人员 (占14%) 。在兼职的情况下特别是只有1名兼职痰检人员的实验室, 痰检人员还要做其他的工作, 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对痰标本进行有效处理, 严重影响了痰检工作质量。建议各级领导加强认识, 给痰检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相应的岗位补贴, 至少保证各结核病实验室配备1名专职痰检人员, 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

3.3 生物安全方面。在市级结核病实验室指导下各县级实验室已全部制定了《结核病实验室SOP文件》, 各实验室基本能按操作规程完成各项工作, 但在生物安全方面仍有不足: (1) 各县级结核病实验室均无专用高压灭菌器, 个别实验人员有时实验用品或废弃物未经灭菌直接使用或丢弃; (2) 虽然实验室人员防护用品均有配备, 但大部分痰检人员年龄大, 安全意识差, 以前的一些陋习很难改正:如痰检时不带口罩和手套、室内没有每天消毒、实验完不洗手等;甚至还有一小部分痰检人员习惯在火焰上直接涂片, 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痰检人员受感染的机会。建议各县加大结防实验室投入, 尽量配齐实验设备,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方面知识培训, 尽可能保证痰检人员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摘要:目的 了解我市各县 (市、区) 结核病实验室的运转状况, 提高结防机构实验室的工作质量。方法 通过对龙岩市辖区内7个县 (市、区) 实验室20072009年运转状况和痰涂片质量控制3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设备、耗材统一配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痰检技术人员以兼职为主 (85.7%) , 人员变换率较高 (42.9%) ;痰涂片工作开展良好。结论 各实验室基本情况良好, 但存在很多不足, 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素质是结核病实验室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结核病实验室,现状分析,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雁林。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

结核病实验室 篇2

牛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的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传染性极强,但死亡率不高,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的传染病,本病的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上述两种疫病如不能有效净化,必将对养殖业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净化措施势在必行[2]。

1诊断方法

1.1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①取一长方形洁净玻璃板,用玻璃铅笔划成几个4cm2方格,将玻璃板上各格标记被检血清号,然后加相应血清0.03ml。

②在受检血清旁滴加抗原0.03ml。

③用牙签或火柴杆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混合。

④每次试验用两个格分别滴加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各0.03ml,分别加抗原0.03ml,用来做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对照。

⑤在对照标准阳性血清(+)、标准阴性血清(-)反应正常的前提下,被检血清在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片或小的.颗粒状物,若液体透明判为阳性(+),若无任何凝集物,呈均匀粉红色者判为阴性(-)。

1.2结核检测。

①注射部位及术前处理。将牛只编号登记后,在颈中部上1/3处剪毛(3个月以内的犊牛在肩胛部进行),直径约10cm,用卡尺测量术部中央皮皱厚度,作好记录。

②注射剂量。无论牛只大小一律皮内注射提纯结核菌素0.1ml(含2000IU)。操作时先将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稀释成20000IU/ml。冻干菌素稀释后应当天用完。

③注射方法。保定好牛只,以75%酒精棉消毒术部。一手提捏起术部中央皱皮,另一手持皮内注射器向皮内注射定量的结核菌素。正确注射后局部应出现小包。如注射有疑问时,可另选15cm以外的部位或对侧重作。

④注射次数和观察反应。于注射后72h观察注射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并以卡尺测量术部皮皱厚度。详细作好记录。对疑似反应的牛应立即在另一侧以同一批结核菌素同一剂量进行第二回皮内注射,经72h观察反应结果。对阴性反应和可疑反应的牛在注射后96h和120h再分别观察一次,以防个别牛出现较晚的迟发型变态反应[3]。

2结果判定

2.1阳性反应。局部有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大于或等于4.0mm以上;

2.2疑似反应。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4.0mm;

2.3阴性反应。无炎性反应,皮厚差在2.0mm以下[4]。

3污染牛群的处理

3.1牛群进行反复监测,布鲁氏菌病污染牛群间隔2个月检测一次,结核病污染牛群间隔3个月检测一次。一旦发现上述两种病牛或检测阳性牛要及时扑杀,在扑杀无害化处理前应在隔离牛舍内饲养。对发现的疑似“两病”病牛、检测疑似“两病”阳性牛,须在隔离牛舍内复检。

3.2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一旦发现的“两病”病牛或检测阳性牛,及时扑杀无害化处理。“两病”病牛、检测阳性牛扑杀无害化处理前生产的乳,“两病”可疑牛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乳均需经高温等无害化处理。布鲁氏菌病病牛及检测阳性牛的胎儿、胎衣、排泄物均需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止人畜感染发病。

3.3奶牛群中检出病牛、阳性牛后,对病牛、阳性牛、可疑牛的牛床及其食槽等每天进行一次消毒,饲养工具使用后及时消毒,粪便等排泄物应单独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其整个牛舍、饲养工具每天进行一次消毒,直至病牛、阳性牛、可疑牛无害化处理完毕;对运动场地要彻底清污并连续消毒3-5天,每天彻底消毒一次。奶牛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饲槽、饲养工具、牛栏、天棚、舍内地面、墙壁、粪尿沟、分娩室等,可用2%烧碱、5%来苏儿或氯制剂等有效消毒药消毒;运动场地清扫后可用20%石灰乳消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粪便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或深埋处理[5]。

4讨论与结论

应用本检测和净化方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和判断,适用于普查筛选和场区内牛的净化。筛选出的阳性反应血清,再做试管凝集试验,以试管凝集的结果为被检血清的最终判定依据,可为后续净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条件。经扑杀病牛及阳性牛后的牛群为假定健康牛群。凡连续两次以上监测结果均为阴性者,可认为是健康牛群。

参考文献:

[1]姜学.奶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9:57.

[2]彭宏刚,徐建平.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检测及防控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08(4):21.

[3]刘颖,刘冬光,廖娟红,等.梅花鹿γ干扰素克隆表达及抗病毒活性测定[J].动物医学进展,2009,30(11):1-5.

[4]王伟忠,杨莉萍,杨晓芳,等.奶牛布鲁氏菌病与结核病的防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3):88-90.

[5]胡来根.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4):110-111.

★ 布氏杆菌病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鸡白色念珠茵病的诊治措施

结核病实验室 篇3

关键词 结核 结核杆菌耐药性检测

为摸清我院结核病人的耐药情况,为制定相应的有效化疗方案提供依据,我们收集2003年8月~2005年10月的162例结核病人的结核菌培养阳性菌株,分别用10种抗结核药物进行了药敏实验,并对耐INH、RFP及HR者的菌株分别与利福喷丁(RFT)、左氧氟沙星(L-OFLX)和力排肺疾(DIP)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3年8月~2005年10月的162例结核病人的痰培养阳性菌株,其中男87例,女75例,年龄13~71岁,平均29岁。有85例检测为耐R菌株,59例检测为耐H菌株,其中对32例耐HR病人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

方法:①菌株:经BACTEC-960-TB系统中12B培养基对结核分支杆菌进行初分离,菌型鉴定或应用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提取并菌型鉴定。②结核杆菌耐药性测定:应用改良罗氏培养基按《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制定的标准,由本院检验科自制。③疗效判定:依据《肺结核化学疗法》所制定标准。

统计学方法:组间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

结 果

耐药率:共对162例结核病人耐药菌株进行了10种药物的药物敏感实验,其耐药率结果顺位次序分别为链霉素(SM)(89/162)54.9%,RFP(85/162)52.5%,INH(59/162)36.4%,吡嗪酰胺(PZA)(38/162)23.5%,乙胺丁醇(EMB)(18/162)11.1%,丁胺卡那霉素(KM)(16/162)8.0%,對氨基水杨酸钠(PAS)(11/162)6.8%,左氧氟沙星(L-OFLX)(7/111)6.3%,DIP(7/111)6.3%,卷曲霉素(CPM)(5/111)4.5%。其中初始耐药率分别SM(24/162)14.8%,RFP(22/162)13.6%,INH(17/162)10.5%,PZA(12/162)7.4%,EMB(7/162)4.3%,继发耐药率分别为SM(65/162)40.1%,RFP(63/162)38.9%,INU(42/162)25.9,PZA(26/162)16.0%,EMB(14/162)8.6%,耐HR率为(49/162)30.2%。从结果可以看出,我院为高耐药区域,耐药种类以SM、RFP、INH为主,耐多药结核病(MDR-TB)发生率亦很高。

耐HR菌株与其他药物的耐药情况:对耐RFP85例菌株和耐INH59例菌株及耐HR49例菌株分别与RFT、与OFLX和DIP之间进行耐药敏感测定,其耐RFP菌株结果为RFT(82/85)96.5%,L-OFLX(4/85)4.94%,力排肺疾(3/85)3.66%,耐INH菌株结果为L-OFLX(4/49)8.16%,DIP(6/49)12.24%,经卡方检验:RFP与RFT之间的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耐RFP、INH及HR菌株与OFLX、DIP各组间耐药率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5。见表1。

以上结果说明,RFP与RFT之检存在明显交叉耐药性,而耐RFP、INH及HR菌株则对L-OFLX和DIP具有很高敏感性。

治疗与转归:我们对32例MDR-TB病则进行了应用L-OFLX、DIP、EMB、PZA四联用药方案的临床观察,其结果有效率95.83%。从而说明我院的MDR-TB病人对OFLX和DIP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以痰菌阴转率、病变吸收与症状好转率三者综合治疗有效率,OFLX组为95.83%。

讨 论

化学疗法是目前控制结核病的最主要手段,INH和RFP是当今抗结核治疗的最主要的药物,如结核菌对HR耐药则化疗的成功率将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同时还对其他抗结核药耐药。

我国长期以来,抗结核药物广泛使用并仅限于数种常用药,这必然引起结核菌耐药性的变迁。由此而引起的耐药率的增加现已成为结核病疫情回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属于高耐药区域,耐药率顺次序以INH、SM、REP居前三位,平均初始耐药率为45.9%、继发耐药率为52%、耐HR率为15%。

由于单耐药和MDR-TB菌株的不断扩散有可能使结核病难以用现有的化疗方案加以控制,对耐药菌的监测及相应的敏感药物选择,在目前结核病治疗中已是一个重要课题。所以针对性地开展本区域内耐药结核病的的监测与相应敏感药物的选择,是我市控制耐药结核病的有效手段。

通过我所耐药结核杆菌的监测及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提示,耐药率顺位次序为SM54.9%、RFP52.5%、INH36.4%、HR30.2%。以继发耐药为主,我市耐药顺位次序与国内报道基本相同。我市属于高耐药区域。

通过对耐HFR、LXH、HR菌株的敏感药物选择的实验研究,其结果证明,RFP与RFT之间存在明显的交叉耐药性,耐INH、RFP及HR菌株则对L-OFLX和DIP均敏感。目前国内对L-OFLX治疗耐药结核病的报道很多,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对应用DIP者则少见报道,所以DIP对耐药结核杆菌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价值。

牛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 篇4

1细菌学方法

目前,细菌学方法主要有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

涂片镜检应用广泛,主要采用萋尼氏(Niehl-Neelson)染色法。染色呈阳性的细菌,可初步判定为分枝杆菌。但此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只能检测大于10000CFU/m L的细菌,且不能鉴定其种属。分离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有小川培养基、丙酮酸钠培养基、罗氏培养基等。此菌生长期为2~8周,之后还需2~4周的生化试验以鉴定菌种,若进行药敏试验还需2~4周。传统的菌种鉴定方法繁琐、时间和经济成本较高,但检出率低,且易受客观因素影响造成鉴定结果不准确,并非特别理想的牛分枝杆菌检测方法。

2分子生物学方法

PCR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传统方法,且在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方面效果显著。常见方法有间隔区寡核苷酸基因分型(Spoligotyping)、可变数量的串联重复序列分析(VNT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

RFLP方法耗时耗力、不易成功,且需进行大量细菌培养,对DNA纯度要求很高,实验结果不能数字化。VNTR方法与之比较,操作更简单迅速,需菌量少、分析结果可数字化,实用性更强。

3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包括皮内变态反应、比较皮内变态反应、γ-干扰素试验及胶体金方法等。目前我国通用的方法为皮内变态反应。

许多国家利用皮内变态方法根除了牛结核病。但此法操作繁琐,结果不稳定,可重复性差,敏感性和特异性差,易出现假阳性结果。γ-干扰素实验被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等国家正式认可为可行性试验。与皮内变态反应相比,该法操作快速简单,敏感性更高,且可排除部分禽分枝杆菌或其他NTM引起的假阳性。但由于该试剂盒价格高,我国只有部分地区采用此法。

4小结

牛结核病早期并无明显临床症状,所以实验室检测方法尤其重要。建议临床上采用皮内变态反应和γ-干扰素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初筛,并对阳性牛进行细菌学检测和PCR技术检测。

摘要:牛结核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可感染多种动物。OIE将其定义为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牛业的迅速扩张,此病已严重阻碍了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并严重威胁了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牛结核病是当务之急,本文从细菌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三方面对该病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了阐述。

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篇5

1 细菌学检测方法

1.1 抗酸杆菌涂片镜检法

1.1.1 萋-尼氏抗酸染色法。

萋-尼氏抗酸染色镜检法是经典的MTB检测方法, 也是结核病最基本的细菌学检查方法。其优点是简单、快速、廉价、无需特殊设备, 因而被广泛应用。缺点是灵敏度较低, 仅20%~30%, 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高, 特异性差, 无法区别死菌与活菌, 并且受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收集痰液标本的质量影响很大。张立群等对比了4种不同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 显示萋-尼抗酸染色涂片阳性率为11.6%, 灵敏度仅为26.3%[3]。

1.1.2 荧光染色法。

荧光染色法以金胺O-罗丹明为代表, 提高了镜检的灵敏度, 使读片时间大大缩短, 假阳性和假阴性也明显降低[4]。但荧光显微镜昂贵的价格, 限制了其在基层的应用。

1.1.3 发光二极管 (LED) 荧光显微镜检查。

将显微镜与发光二极管相结合研发的LED荧光显微镜, 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寿命长, 大大缩短了读片时间, 同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多项研究显示:LED检查的阳性率比传统镜检法高[5], 同时具备荧光染色的优点, 且花费低、可实施性强, 有望广泛地常规使用, 尤其在基层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和治疗检测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2 培养法

分枝杆菌培养法仍是目前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 尤其是药敏试验结果在指导临床用药及耐药性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 是鉴定是否为活菌的可靠方法。

1.2.1 传统的固体培养基培养法———罗氏培养法。

罗氏培养法的灵敏度略高于涂片法, 是鉴定活菌的可靠方法, 还可进一步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 但培养时间长, 需要4~6周才能检测到生长, 阳性率只有30%~40%, 培养+药敏结果需2~3个月, 且各种分枝杆菌均可生长, 要确定是否为MTB, 需结合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1.2.2 液体变色培养基测定法。

本法具有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双重功能。其原理是应用含有氧化还原显示剂无色四氮唑盐的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当有分枝杆菌生长时, 氧化还原系统将培养基中的无色四氮唑盐还原成不溶于水的紫红色物质, 并以颗粒形式分泌至细胞表面, 从而使MTB菌落变成肉眼可观察到的红色或紫色菌落。本法阳性结果报告时间平均10d左右, 与LJ培养基比较约提高阳性率10%~15%, 且操作简便, 不需要昂贵的大型仪器设备, 适于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推广应用[7]。存在的问题是阳性率不高, 结果判断易带主观性, 且变色存留时间较短, 仅2~3d紫色即消失, 需及时观察结果[8]。

1.2.3 液体培养基快速培养系统。

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分枝杆菌快速培养系统, 如BectonDickenson微生物实验室研制的Bactec-TB460系统、BactecMGIT960系统以及由OrganonTeknika公司研制生产的BacT/Alert3D系统等。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基快速培养是一种新的结核病细菌学检查方法, 比传统固态培养基更灵敏、更快速。以BactecTB460系统和BactecMGIT960系统为例, 检测周期分别缩短至15.0d和12.9d[9]。Bactec-TB460系统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对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代谢产物14 CO2含量进行监测, 并用生长指数GI值表示。其局限性在于具有放射性, 由于有手工操作, 对环境和操作人员身体有一定的影响, 并且仪器价格昂贵、试剂需要进口, 所以只能在有条件的临床实验室应用[10]。

MGIT960系统即分枝杆菌生长指示管 (Mycobacteriagrowthindicatortube, MGIT) 960系统, 它包括生长系统和指示系统。在MGIT培养管底部含有包被于树脂上的荧光显示剂, 该显示剂为氧抑制性, 当分枝杆菌生长时会使氧消耗, 荧光显示剂被激活而发出荧光, 检测系统每隔60min监测培养管内荧光强度, 判断管内分枝杆菌生长情况。该培养仪可用于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腹水、尿液、脑脊液、脓液、关节液、病灶组织等各种临床标本的分枝杆菌培养、初步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MGIT960系统虽然具有诸多优点:自动化程度较高、无辐射危害、阳性分离率较高、检测所需时间较短、可进行药敏试验等, 但由于价格昂贵, 在结核病高发的发展中国家却难以广泛应用。

BacT/Alert3D系统的原理是:当系统中装有肉汤培养基的小瓶接种标本后, 如果有分枝杆菌生长会释放大量CO2, 从而降低培养基的pH值, 使瓶底的传感器颜色从蓝绿色变成黄色, 该变化会被系统内的反射元件捕捉检测。BacT/Alert3D系统每10min自动连续读取结果, 读取的数据会自动转换并存储到数据处理系统。此系统密闭, 样本接种后没有交叉污染, 没有放射性[11]。同时本系统还提供含有相应浓度抗生素的培养瓶, 根据待检菌在不同浓度的抗结核药中的生长状况判断其结果。

1.3 噬菌体生物扩增法 (Phageamplifiedbiologi-callyassay, PhaB)

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 分枝杆菌噬菌体能在活的分枝杆菌细胞内生长。PhaB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检测标本中MTB活菌的快速诊断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应用分枝杆菌噬菌体D29在适宜条件下感染标本中活的MTB, 并在菌体内增殖, 最后裂解MTB。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再感染指示细胞 (快速生长的耻垢分枝杆菌) , 并随指示细胞生长不断重复“感染-复制-裂解”过程, 最终在琼脂板上出现噬菌斑。若标本中无MTB, 噬菌体将被加入的噬菌体杀灭剂杀死, 指示细胞未受感染和裂解, 在琼脂板上均匀生长。PhaB的优点在于:快速, 2d内出结果;只检测活菌;操作简单, 不需培养, 不需特殊仪器设备, 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但国外有研究显示[12]:该法有较高的特异性 (83%~100%) , 而敏感度不高且多变 (21%~88%) 。国内也有类似的研究, 如果在敏感度上再有所提高, 该法将是一项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检测结核的项目[13]。

2 免疫学检测技术

2.1 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

应用MTB蛋白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结核病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 尤其对肺外结核、菌阴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上个世纪70年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开始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结核特异性抗体, 因其操作步骤较多, 耗时较长, 需集中样本一起检测, 近年来临床上已很少使用, 只用于一些特殊检测目的。近十几年来, 胶体金和膜反应技术的发展, 使得金标免疫斑点法因其无需特殊仪器而成为检测结核抗体的快速诊断技术。由于MTB表面抗原的多位点表达、结核患者免疫功能不同导致对抗原识别的差异以及同一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抗原产生不同水平的抗体, 使得每个患者的血清识别抗原的种类、数目和水平都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 任何一种单一抗原都无法检测到结核病患者体内所有的抗体, 在保证特异性的同时, 多种抗原联合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已成为检测结核抗体的趋势。目前, 商品化的检测试剂盒有南京大渊生物技术工程公司生产的38kD、16kD、LAM蛋白芯片, 以及结明三项试验TB-CHECK、TB-DOT、TB-IgG, 临床应用结果显示与诊断的“金标准”有较好的一致性, 菌阳和菌阴肺结核患者血清MTB抗体检测阳性率均较高[14,15]。近年, 陈红兵[16]等设计制备的Ag85A、38kD、CFP10、MPT51、16kD、TB10.4和ESAT-6多靶点的蛋白芯片, 用于检测临床上确诊的结核患者200例和非结核患者100例, 结果显示敏感性为98.5%, 特异性97%。可见, 如何选择候选抗原, 了解它们之间的互补性, 从而制备出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蛋白芯片用于结核抗体的检测将是今后血清学诊断的研究方向。

2.2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Tuberculinskintest, TST)

TST是基于Ⅳ型变态反应原理的一种皮肤试验, 凡感染过结核杆菌的机体, 会产生对结核杆菌具有相应的识别能力的致敏淋巴细胞, 当机体再次遇到通过皮肤注入的少量结核菌素时, 致敏的淋巴细胞受相同抗原再次刺激会在48~72h内产生局部炎症反应, 出现红、肿、硬节现象即为阳性反应。TST作为最常用且最简便的MTB感染的诊断方法已应用一个多世纪, 但由于TST使用的纯化蛋白质衍生物 (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 PPD) 是从MTB中粗提的抗原混合物, 与牛结核分枝杆菌减毒株卡介苗 (BacillusCalmette-Guerin, BCG) 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抗原成分存在交叉反应, 我国又是结核病高流行国家, BCG接种较为普及,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也较高, 使得TST出现了较高的假阳性率, 诊断特异性较低。其次, TST对于近期感染MTB (2周之内) 、小儿结核、老年人结核、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如合并HIV感染、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等, 常出现假阴性结果[17], 使TST缺少预期的敏感性。随着对MTB抗原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 如果能研发出不受BCG接种所干扰而又能作为TST的诱发抗原或抗原组合, 将会提高TST的应用价值。

2.3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Interferon-gammarelease assays, IGRA)

IGRA被认为是近十年来MTB感染的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原理是当机体感染MTB后, 体内长期存在抗原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 当该细胞再次接触MTB特异性抗原时, 能迅速活化增值, 释放γ干扰素, 通过检测γ-干扰素来判断有无MTB的感染。目前有两种商品化的试剂盒用于IGRA, 一种是意大利建立的QuantiFeron-Gold test (QFT) , 通过ELISA方法检测γ干扰素的量, 结果以IU/ml表示;另一种是英国建立的T-SPOT.TB, 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法定量检测释放γ干扰素的效应性T细胞数。这两种试剂盒都是利用MTB的RD1区编码的早期分泌抗原靶6 (Earlysecretoryantigenictarget-6, ESAT-6) 和培养滤液蛋白10 (Culturefiltrateprotein-10, CFP-10) 的肽段作为特异性抗原, 刺激T细胞释放γ干扰素, 根据检测的γ干扰素的水平和效应性T细胞数来判断是否存在MTB感染。两种方法比较, T-SPOT.TB更灵敏QFT更特异[17], 而两者均不能明确区别潜伏感染与活动性结核病, 但可区别是结核感染者还是接种BCG的健康人群。该法技术较为复杂, 对实验材料、设备要求较高,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难以普及推广。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扩增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 (PCR) 、杂交技术和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技术。

3.1 聚合酶链反应 (PCR)

PCR又称DNA体外扩增技术, 可将微量DNA扩增到100万倍, 扩增物通过电泳或放射自显影等技术即可检出。与传统检查方法相比较, 有快速、敏感性高 (能检出1~20个细菌的DNA) 、特异性强、标本无需培养等优点。对肺结核患者的痰、胸水、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采用涂片、培养与PCR对比, PC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涂片和培养[18]。PCR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 被大量用于结核病实验室研究及临床诊断, 但由于存在很多问题如易污染、假阳性高、使用致癌物 (溴化乙锭) 、操作繁琐等曾一度被质疑。

3.2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采用的检测方法是DNA杂交技术和PCR不对称扩增技术相结合的分子诊断方法[19]。其原理是将多种探针固定于载体基片上, 然后与待测样本的DNA或RNA进行杂交, 通过检测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而获取样本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由于该法可以同时将大量探针固定于载体上, 所以一次可以对大量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该法虽然简单快速, 所需样本量少, 检测过程仅需4h, 但是芯片的制备比较复杂, 样本准备和标记又较为繁琐, 检测成本高, 需昂贵的特殊设备, 因此该法难以在临床常规开展。

3.3 荧光定量PCR (FQ-PCR)

FQ-PC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核酸定量技术, 是在经典PCR的基础上, 巧妙地把核酸扩增、杂交及光谱技术结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了对目的基因的定量检测。该项技术的特点是在封闭状态下检测, 避免了扩增产物污染所致的假阳性;光谱技术提高了灵敏度;荧光探针杂交进一步提高了特异性[20,21]。目前国内多使用中山大学基因有限公司生产的7600型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检测系统及其配套的试剂盒, 并且已有少数实验室应用该法检测结核病临床标本。

综上所述, 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很多, 细菌学检验仍是检验结核病的金标准, 但灵敏度不高、特异性差、耗时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系列分枝杆菌快速培养系统, 但由于存在仪器价格昂贵、试剂需要进口等问题, 限制了其在结核病高发的发展中国家的使用。血清学检测特异性较高, 检测时间较短, 但应用单一抗原进行诊断的效果不佳, 在保证特异性的同时, 可以用多种结核抗原联合检测, 提高结核病诊断检测的灵敏度。分子生物学检测耗时短, 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 是目前临床上的理想诊断方法, 但对仪器设备和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 在现有结核病诊断方法尚存缺陷的今天, 需要各种方法取长补短, 相互补充, 才能为结核病的诊治提供有力依据。

结核病实验室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2007~2009年龙岩市辖区内七个县 (市、区) 一年二次的现场评价结果。

1.2 方法

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的要求对各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价, 详细记录,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结核病检验实验室人员信息见表1。

由表1可见, 龙岩市辖区内实验室人员整体学历不高 (仅一名大专, 其余为中专) , 兼职现象普遍, 人员较为不稳定。

2.2 房间布局、仪器设备和耗材

龙岩市从2002年开始实行“卫十项目”时就建立了独立的结核病实验室, 所有试剂与耗材均由省参比实验室提供;数量充足、质量良好。

2.3 三年盲法复验结果, 见表2。

由表2可见, 七个县在本级实验室工作中出现29个量化误差、10个定性错误, 但在承担第一复验者的过程中仅9个量化误差且没有一个定性错误。

3 讨论

龙岩市各县 (市、区) 从2002年开始实行“卫十项目”时就建立了独立的结核病实验室。所有试剂与耗材均由省参比实验室提供;每个县均配置了2台显微镜。2005年七个县 (市、区) 均由国家统一配置通风柜, 大大改善了结核病实验室的工作条件, 排除了实验室基础条件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为全市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盲法复验不是为了验证单个患者诊断正确与否, 而是评价整个实验室操作水平。评价的内容除了涂片镜检结果存在的误差之外, 还包括涂片样品的质量、涂抹的大小和厚度、染色质量如何等, 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改善实验室工作质量。从表2可见我市各实验室在完成第一复验者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定性错误, 量化误差少, 而在自己本级的日常工作中却出现了多个定性错误, 量化误差也明显增多。究其原因为: (1) 制片过程不认真, 痰膜厚薄不均, 导致褪色不彻底, 影响读片。 (2) 读片时粗心大意, 没有按手册要求的方法和视野数进行, 导致漏看或局限于某一部位。 (3) 检验从业人员不专职, 5个县的检验人员是兼职人员。无力从事结核病门诊检验繁重的工作。同时, 不少实验室的检验人员频繁更换, 实验技能令人怀疑。

结核病控制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只有全社会的参与才能达到控制结核病的目标。目前龙岩市各县结核病实验室的条件只能满足于门诊患者的痰涂片检查。但必须在人员专职、稳定和接受上级技能培训的前提下才能胜任本项工作。因此, 除加强各县实验室硬件建设外, 应加强人员、经费及培训等软件建设的投入, 才能满足结核病控制工作的要求。

摘要:目的 了解龙岩市七个县级结核病实验室质量控制现状, 提高实验室涂片镜检的质量。方法 对龙岩市辖区内七个县级实验室进行三年监测。结果 七个县级实验室布局、设备、耗材基本达标, 20072009年七个县在本级实验室工作中出现10个定性错误, 而在承担第一复验过程中未发现定性错误。结论 七个县级结核病实验室硬件基本能满足痰涂片需要, 人为因素是造成定性错误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结核病实验室,基层,痰涂片,定性错误

参考文献

[1]赵雁林.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

结核病实验室 篇7

结核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国家规定已经很完备, 相关文献报道也很多[1,2,3,4]。但基层实验室人员由于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都不是检验出身甚至不是临床出身, 对结核病传播感染知识常常一知半解, 要想做到严格遵循相关防护规定必须先知晓结核相关知识:

结核病一般通过空气传播, 致病菌被人体吸入后, 常定植在血运活跃, 含氧丰富部位如肺、肾、骨关节两端, 这就形成了肺结核, 肾结核和骨结核, 基层医院遇到的大部分是肺结核其他结核由于诊断困难往往被忽视。实验室人员常以为自己没有咳嗽、咳痰、乏力及午后低热等这些典型症状就认为没感染结核, 其实这只表明不是活动性肺结核, 其他结核甚至隐性肺结核感染都不能排除。

很少量结核菌细胞被吸入后, 人体就会感染结核, 但这些菌细胞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固定形成慢性肉芽肿。结核菌此时并没有被杀灭, 只是被暂时固定起来, 形成隐性感染[5], 此时传染性也小。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感染HIV[6], 这些菌细胞会冲破巨噬细胞束缚而发展成活动性结核。一般来说像医务人员这些高危人群三分之一都可能感染了结核, 只不过基本都是无症状隐性感染, 由于现阶段对结核隐性感染诊断存在困难, 常不被重视, 这些隐性感染人群有5%~10%会在今后某个阶段发展成活动性结核, 所以结核有高感染, 低发病现象。这也解释了基层医院某些高年资实验室人员常说的没有手套和口罩干了一辈子痰找抗酸杆菌也没被感染现象。

结核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很难生长, 需在罗氏这些专用培养基上才能生长良好, 且传代很慢一周才能传一代, 这些惰性现象常给我们实验室人员以误导。作为细菌界优秀菌种, 结核菌对干燥, 强酸和强碱环境有强大抵抗力, 往往能存活数周仍有传染性, 所以结核检查用的痰标本不能随意丢弃和存放, 必须密封保存再灭菌处理。结核菌对实验室常用的75%酒精、含氯消毒剂和紫外线敏感。高压灭菌对基层实验室来说每天使用有点操作繁琐, 却是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基层医院结核实验检查常见有找抗酸杆菌和结核菌培养两种, 结果都有确诊价值, 其使用的标本有很强传染性。至于血清学检查使用的血液标本一般认为传染性很低, 结果也只能作为参考。上述两项确诊检查基本都归检验科细菌室完成, 由于检验科在医院话语权常不高, 而细菌室在检验科内部又不是有经济效益的部门, 承担相当一部分的都是指令性任务, 相关仪器设备及安全防护措施配备上可能都有不足,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开展相关工作, 以下就一些防护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结核菌相关操作尤其是培养按要求必需在BSL3级实验室才能完成。现阶段县级医疗机构实验室安全防护只能达到BSL2级, 这要求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做好防护, 如条件允许下应佩戴N95专用口罩, 如果没有最好带两到三层普通口罩;所有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使用完后应开紫外线消毒, 做不到应用75%酒精消毒安全柜;下班后应开紫外灯消毒房间, 如果有空气消毒机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如果房间有窗户应开窗通风, 不管冬天还是夏天操作时都不建议在空调密闭环境中进行;做好手卫生是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防护手段。

基层医院细菌室常设置在一个偏僻独立小房间内, 基本只安排一个专职人员, 这要求细菌室工作人员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心态, 不能抱怨科室安排, 要认识到自己工作价值。找抗酸杆菌是肺结核确诊检查, 是其他检查无法替代的, 结核培养不仅有确诊价值, 其药敏结果还能判断结核菌耐药性变化指导临床用药。其次要加强身体锻炼, 改掉酗酒熬夜这些不良生活习惯。

现在虽没有确切证据, 但长期从结核病实验室检查人员, 感染结核有可能是免不了的, 如果发展成有症状活动性结核, 应积极争取自己正当权利, 因为有些基层医疗结构认为职工不能证明结核感染是在院内还是在院外造成的, 所以不认可为工伤。且考虑到结核极易形成耐药[7], 一当服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不能因害怕肝肾功能损伤而不按规定长期服药, 最后导致多重耐药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宇, 李月华.浅谈基层结核病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建设[J].兵团医学, 2013, 37 (3) :64-65.

[2]薛志娟.结核病细菌实验室的安全与防护[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13) :190-191.

[3]刘春兰.结核病实验室生物安全[J].健康大视野, 2013, 21 (3) :596.

[4]刘海燕, 李伟娜, 肖波, 等.基层医院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 (19) :2652-2653.

[5]张波, 伊正君, 付玉荣.潜伏结核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3, 29 (9) :990-992.

[6]章明徐, 邓少丽.结核病免疫学标记物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14, 43 (13) :1654-1656.

肺外结核病实验诊断研究 篇8

1细菌学检测

1.1 涂片镜检法

抗酸染色是最基本的细菌学检查方法, 但对于肺外结核标本阳性率报道却不尽一致[3,4,5,6,7,8,9], 应用USP技术等方法处理标本后可提高其阳性率。浓缩涂片的临床意义等同于常规涂片, 检测阳性的是抗酸杆菌, 但无法区分死菌、活菌, 但灵敏度得到很大提高。荧光染色具有比抗酸染色更高的灵敏度, 尤其是在少菌的部位, 特异度与之相当[4]。

1.2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培养现阶段仍是诊断结核的“金标准”, 但对于肺外结核病而言, 标本具有含菌量少、细菌分布不均衡和敏感度低等特点。分离培养法存在以下不足: (1) 阳性率低, 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8,9,10]; (2) 费时, 一般需4~8周; (3) 需要较严格的实验环境, 易受污染, 广泛应用存在难度; (4) 分离培养易受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生长活性、培养基的选择及抗结核药物的影响, 从而导致临床培养结果通常为阴性。BACTEC系统为标准化的培养系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广泛用于世界各地, 其培养阳性的平均时间为10.5d。金宇等[10]报道BACTEC960诊断肺外结核病的阳性检出率为21.4%、特异度为100.0%, 有效地控制了临床误诊率, 且阳性标本还能获得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给临床和患者能提供及时可靠的治疗方案。

2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有特异性抗原检测、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免疫印记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蛋白芯片技术、结核杆菌抗原或抗体检测、细胞因子 (IFN-α、CXCL9、CCL2) 检测[11], 由于年龄、卡介苗接种史、营养状况、HIV是否阳性等因素可对结果产生影响, 所以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3,12]。

3分子生物学检测

3.1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PCR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实验方法。孙永生等[9]报道用PCR技术检测95例关节结核阳性率为82%, 同时培养的阳性率为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足之处在于实验难以统一操作规范, 扩增产物通过电泳只能确定分子量且易发生交叉污染, 较高的假阳性以及抑制物质导致的假阴性, 尚有待改进。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技术, 较传统的PCR而言, 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 减少了污染的机会, 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假阳性及抑制物质的缺点。国内外均报道肺外结核标本的阳性率不一致[13,14,15], 主要涉及到引物设计、试剂、标本前期去污处理、DNA的提取及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等因素。所用引物主要为IS6110和devR (Rv3133c) , Chakravorty等[7]报道当IS6110和devR (Rv3133c) 同时作为引物检测时其灵敏度为83.0%, 特异度为93.8%。Noussair等[16]报道了一种培养加强的PCR技术对早期诊断肺外结核病的灵敏度为88.6%, 特异度为100.0%, 在培养第15天做目的基因的扩增, 225份肺外结核病标本与培养的最终结果一致, 但时间都短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诊断肺外结核病的应用比其他的试验方法研究的较为透彻, 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临床医师不能仅靠其结果就开始或停止抗结核药物治疗, 其特异度仍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问题。

3.3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RFLP)

PCR-RFLP是鉴定结核分枝杆菌菌种的可靠程序, 比血清学、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更准确快速, 但该实验要求很高, 尤其是引物的设计和内切酶的选择很重要, 一般的实验室难以开展。

3.4 DNA探针技术

探针主要包括cDNA探针、寡核苷酸探针等, 特异度较高但同时灵敏度较低, 这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3.5 生物芯片检测

根据芯片上的探针不同可分为蛋白芯片、基因芯片, 是指将大量已知序列的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 与待检标本中标记的蛋白、DNA或RNA进行杂交, 通过检测每个探针的杂交信号强度, 从而获取标本的信息, 该技术可用于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耐药基因检测、基因组比较分析。该技术拥有快速、高效、结果可靠、重复性好的优点, 但由于仪器昂贵及芯片成本过高等因素限制了其广泛普及。

4展望

尽管各项试验技术都在快速发展, 但结核病尤其肺外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却成为一个愈来愈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笔者认为将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有机结合不失为遏制肺外结核病发生和发展的一种较理想途径。

结核病实验室 篇9

1 分期

结核病根据不同的症状, 临床上可以分为早、中、晚3个病症期, 此三期是结核病在治疗前自然发展的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的结核病, 各个病症期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结核病中,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为严重的一种, 我们以结核性脑膜炎为例来了解一下这3个病症分期[1]。

1.1 前驱期 (早期)

一般见于起病的1~2周, 临床表现为结核中毒症状, 患者可有发热、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头疼、烦躁、精神呆滞等病症, 一般较轻微。

1.2 刺激期 (中期)

这一期间, 患者头疼并且持续加重, 伴呕吐, 多为喷射性呕吐, 感觉过敏, 易激怒, 烦躁或嗜睡交替出现。可有惊厥发作, 但发作后意识尚清, 同时可以出现脑神经麻痹、颅压增高及脑积水以及偏瘫症状。脑脊液呈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变化。

1.3 昏迷期 (晚期)

一般为发病后3周之后, 在昏迷期, 上述症状将逐渐加重, 神智开始由意识朦胧、半昏迷而进入昏迷, 阵挛性或强直性痉挛发作频繁, 颅压增高及脑积水症状更加明显, 可呈角弓反张, 去脑或去皮层强直。此时头疼、呕吐可以不显著或者只间断出现, 严重患者最终可因伴呼吸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

2 治疗

结核病目前治疗手段较多, 其治疗效果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2,3,4]:

2.1 治疗早晚

早期治疗的病例基本可以治愈, 中期治疗的病例病死率为2.3%, 而晚期治疗的病例病死率则高达23.8%。

2.2 年龄

年龄越小, 结核病病症发展越快, 病情越严重, 病死率越高。

2.3 结核菌耐药性

原发耐药菌株感染, 此类菌株感染后的疗效差, 病死率高。

2.4 治疗方法

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可以使病程迁延、复发, 并出现并发症。

3 临床意义

在结核病的检查中, PPD实验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PPD为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 PPD实验是在受试者的左前臂或右前臂掌面皮内注射6~10mm2皮丘, 48~72h观察局部反应。PPD实验以硬结直径判断反应强度。阳性的局部反应主要是被结核菌致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而形成的红肿硬结。PPD实验阳性的程度用“+”表示, 相关临床检测意义如下:

+, 硬结直径5~9mm;++, 硬结直径10~20mm;+++, 硬结直径20mm以上;++++, 除硬结外局部有水泡及坏死。

PPD实验呈阴性:硬结直径<5mm。PPD实验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于结核病的分类和确诊以及后续的治疗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归纳起来, 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3.1 阳性反应

(1) 卡介苗接种4~8周之后; (2) 已受结核病感染, 但目前尚无活动性病灶; (3) 正在患结核病; (4) 曾患过结核病, 经临床治愈, 但病灶内结核菌尚未全部死亡。

3.2 阴性反应

(1) 未受结核菌感染 (包括卡介苗接种失败) ; (2) 已感染结核而尚未产生变态反应, 即初感染4~8周内; (3) 机体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可出现假阴性反应:a.传染性疾病, 如麻疹、百日咳、流感等病毒感染后1个月内;b.严重的结核病如结脑或急性肺结核;c.身体极度衰弱, 如严重营养不良、艾滋病肿瘤晚期;d.长期使用 (6周以上) 免疫抑制剂;e.免疫缺陷病;f.PPD失效或错误注入皮下。

3.3 接种卡介苗或自然感染之后, 结核菌素实验均呈阳性, 但是二者还是存在一些明显差异, 主要有:

(1) 硬结物差异, 自然感染后的直径一般>10mm、质地较硬、颜色深红、边缘清楚, 而接种后的则一般在5~9mm、质地较软、颜色浅红、边缘显得不清楚; (2) 阳性反应差异, 自然感染后每次阳性持续时间会超过7d、消退后有色素沉着及脱屑、同时阳性反应不会减弱, 可持续10~20年时间;而接种后每次阳性持续时间会在3~4d后消退, 同时阳性反应会逐年减弱, 在3~5年之后消失。

结核病作为一种恶性传染病, 经过多年的临床诊治, 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有了很大的突破, 相信随着人类医疗技术的进步, 我们诊治结核病的水平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Leiner BM, Nielson DL, Tobagi FA.PacketRadio Networks Special Issue[J].Proc.IEEE, 2002, 90 (2) :121-132.

[2]郑少仁, 王海涛, 赵志峰等.结核病的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4-45.

[3]秦海.PPD技术在结核病检测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1-1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结核病实验室】相关文章:

结核病实验室检查05-04

结核菌素实验06-12

结核实验室建设要求08-15

结核病现状06-03

耐药结核病06-30

结核病防控日常05-23

结核病宣传标语05-27

防治结核病范文05-19

结核病现状范文05-20

认识预防结核病04-25

上一篇:中国民歌的钢琴创作下一篇:数字档案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