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备份

2024-05-30

数字档案备份(精选十篇)

数字档案备份 篇1

一、数字档案异地备份的原因

俗话说, 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而现如今我国档案部门重新重视档案的异地备份, 这主要有两个因素。

1. 公共档案馆中数字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

公共档案馆数字档案的增多, 更有利于档案数据异地备份的实现和实施。公共档案馆中, 数字档案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传统馆藏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由于现阶段各档案馆数字化工程的开展, 档案馆中不少需要长期保存的传统档案都被转化成了数字化形式。另一类是由档案馆接收的各政府机关部门直接形成的电子文件。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 党政机关产生的电子文件数量越来越多, 有很多需要长远保存的电子文件直接进入了档案馆, 成为档案馆数字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类数字档案都具有易存储、易检索、易传输的特点, 有利地推动了现阶段档案异地备份的实施。

2. 各种突发性事件频发。

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存在的今天, 突发性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这对档案馆馆藏档案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各种突发性事件主要可分为两类: (1) 自然型突发事件, 包括地震、洪水、飓风等, 这些自然灾难都会造成档案馆档案的严重损坏乃至毁灭。例如,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都造成了震区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严重损坏, 其中汶川地震中羌族自治县档案馆中完整记载羌族历史的孤本档案《石泉县志》在地震中丢失, 而这一孤本档案又无数字化副本的异地备份, 损失惨重, 使人们丢失了关于羌族发展史的这段社会历史记忆。 (2) 人为型突发事件, 包括火灾、恐怖袭击以及连带波及灾难等, 这些人为的灾难也会对档案馆馆藏档案产生毁灭性的威胁。例如, 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中, 许多公司赖以生存的商业档案文件被摧毁, 从而导致这些公司从此一蹶不振, 甚至倒闭。2009年德国科隆城市档案馆突然坍塌, 坍塌的原因是因为档案馆所在地区正在修建地铁工程, 致使档案馆地基松动而受损, 在这次坍塌中不少珍贵档案受损, 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等。

数字档案的增多和突发性事件的频发使档案馆异地备份工作重新被提上日程, 越来越多的公共档案馆开始实施或准备实施数字档案的异地备份工程项目。

二、数字档案异地备份的方式

根据各档案馆的规模以及经济状况,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数字档案异地备份的方式可以被采用, 实时热备份和定时冷备份。

1. 实时热备份。

实时热备份是指实时在线备份, 将数字档案在归档进入档案馆的同时, 通过网络高速数据通信线路传到异地进行备份保存。实现实时热备份的主要技术支持:一个是高速的数据通信线路, 其中基于光纤信道交换机和集线器的SAN (存储域网络) 是专门用于提供数据的存储和备份管理的网络, 有着高效安全的特点。另一个是远程镜像技术, 又叫远程复制技术, 是数字档案容灾备份的核心技术, 它利用物理位置上分离的存储设备所具备的远程数据连接功能, 在远程维护一套数据镜像, 一旦灾难发生时, 分布在异地存储器上的数据备份并不会受到波及。这两种技术的应用使数字档案的实时热备份得以真正实现。

现阶段应用这种实时热备份方式的公共档案馆虽然不多, 但还是有案例可列的。例如, 绍兴市档案馆从2009年6月开始启动实时热备份容灾系统, 绍兴市档案馆与中国电信合作, 通过电信IDC (互联网数据中心) 机房托管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VPN光纤线路, 正式启用档案局 (馆) 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容灾系统。该系统通过光纤线路对本地档案数据的变化进行监控, 实时地将档案数据库、原文数据、多媒体文件等档案数据远程备份到异地的容灾备份存储器上, 不但解决了系统损坏或崩溃时的数据恢复问题, 更进一步强化了数据的实时性与安全性, 为提升数字档案的运行质量与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定时冷备份。

定时冷备份是指定期下线备份, 数字档案进馆保存后, 定期将某一时间段 (如半个月或一个月) 的数字档案备份到磁盘、磁带、光盘等介质上, 再通过交通工具传递到异地的备份中心进行保存。定时冷备份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异地备份形式, 档案馆工作人员只要将线上数字档案下载下来并复制到相应的介质载体上, 再通过运输车运送到异地备份中心即可。

定时冷备份被很多公共档案馆采用到本馆的异地备份工程中去。例如, 2010年5月, 河南省档案馆与山西省档案馆签订了馆藏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协议, 山西省档案馆首批510盘缩微品 (10437卷) 档案进入设在河南省档案馆的档案异地备份库;河南省档案馆首批506盘声像档案、5046卷电子档案, 也将很快移入在山西省档案馆的档案异地备份库, 这就是典型的定时冷备份的案例表现。定时冷备份在现阶段被广泛采用, 这符合我国现阶段公共档案馆的实际状况, 在技术和经费不允许的情况下, 要尽快实现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只能采取这种方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档案馆经费解决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定时冷备份会逐渐被实时热备份所代替,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数字档案异地备份中心的建立模式

公共档案馆数字档案异地备份要求公共档案馆在另一地点建立备份中心, 从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来看, 数字档案异地备份中心的建立主要有三种模式:自建、互建、外包。

1. 自建模式。

公共档案馆自建异地备份中心是指本馆在另一地点独自进行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这种自建模式的建设周期长, 投入资金大, 而且灾难备份中心的维护成本、技术要求、管理经验、应急策略的规范等方面都是持续的挑战。但由于自建模式是根据本馆自身技术、安全和管理的需要量身定做的, 可以确保其备份系统和本馆原有系统的一致性, 也可更大程度上确保其备份的数字档案的安全性。

这种自建模式适用于规模较大、保密性较高的档案馆。如中央档案馆就可以采用此种模式来进行数字档案的异地备份, 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保密性不是很高的公共档案馆则可以采用省钱省时的其他模式建设异地备份中心。

2. 互建模式。

互建模式是指两个异地公共档案馆 (一般为同等级的) 分别为对方建立档案备份中心。这种互建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节省成本、节省建设时间、易于实现, 但也存在互建双方的技术标准不统一、管理策略有差异、长期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我国公共档案馆考虑到成本和时间, 大多采用这种互建模式, 这可以使公共档案馆在短时间内完成档案数据的异地备份, 这与国家的政策也是吻合的,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08年12月份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曾提到:“省级以上的档案馆应与其他省档案馆互在本馆为对方建立备份档案库房, 互为对方存放备份档案。”例如, 2009年11月5日, 天津市档案馆与广州市档案馆互建电子档案异地备份基地, 有效地预防了灾害, 充分保障了电子档案数据完整与安全;2010年5月, 河南省档案馆与山西省档案馆签订了馆藏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协议, 互建异地备份基地。

3. 外包模式。

外包模式是指公共档案馆将异地备份中心的建设任务交给社会化的灾难备份企业去做, 既省时省力又可以得到专业化的服务。这种外包模式对于公共档案馆而言具有降低成本、获得专业化服务、快速完成异地备份、学习到所欠缺的专业知识等优势, 但数据的安全性、灾难备份商的稳定性及相关矛盾等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外包模式在中国档案馆异地备份中应用得还很少, 而根据国际上最大的灾难备份服务提供商Sun Guard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 美国71%的公司使用档案数据灾难备份中心, 而其中采用外包模式的公司占到了56%。中国档案馆较少采用这种外包模式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灾难备份服务行业发展还不完善, 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档案数据安全的因素。外包模式固然有其缺点存在, 但其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服务模式会更好地做好数字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 而这些缺点也会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进步和国内备份服务行业的成熟而有所改变。笔者相信外包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我国公共档案馆数字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主要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晖.容灾技术与数字档案馆建设[J].兰台世界, 2005 (6) .

[2]张大彤.从大地震看档案异地备份基地的建立[J].中国档案, 2009 (5) .

档案局登记备份流程汇总 篇2

本操作流程较为简易,适合对电脑操作比较熟悉的工作人员使用,如果使用过程中相关疑问,可咨询档案局相关工作人员。

第一步:使用登记备份打包工具创建登记表

(1)安装登记备份打包工具(可在登记备份系统界面下载)

(2)输入自己本单位的全宗号和单位名称

(3)填写档案备份情况表、备份载体目录、电子公文登记目录明细表等

(4)打包压缩数据(包括目录数据和实体数据)

(5)打印《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备份情况表》、《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备份情况表(续表)》

并加盖单位公章

具体如何操作可参考档案登记备份软件操作手册

第二步:登陆档案局VPN服务器及乐清市登记备份软件

(1)登陆VPN服务器,地址为https://10.20.145.250/

(2)用户、密码 gsj/gsj

(3)输入PIN码(默认PIN码为123456)

(4)登陆登记备份系统

具体参考VPN(KEY)操作使用手册

第三步:立档单位上报数据

(1)选择单位数据上报

(2)上传压缩的目录数据文件

第四步:立档单位自检

(1)点击“进入操作”,点击“检验” 对需要上传的数据情况进行自检

(2)点击提交审批

(3)此处有档案备份数据移交、接收检验表,需要立档单位打印,加盖单位公章

第五步:档案局材料审核情况

(1)材料审核(检查数据上报的数情况,在检验处填写相关的内容检查情况如:XXXX

数据包一个,大小为XXGB)

(2)点击“材料审核”予以通过,并通知报送单位于多少日将打印好的《情况表》、《情

况表(续表)》、《档案备份数据移交、接收检验表》及实体数据包移交给档案局。(可在线传送数据包,不过表格还是要线下交)

第六步:档案局实体数据包技术检测

(1)比对数据包和上报数据表格的MD5码

(2)检验载体相关情况

(3)通过技术检测

关于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问题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云储存;多套多地备份

一、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概述

(一)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含义

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档案数字资源云備份就是充分的利用集群效应、分布式文件系统及网络技术等来找出网络中各种不同的存储设备,并将其集中在一起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备份和业务访问。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就是对各种档案信息备份文件进行储存,云备份主要是对客户端的信息数据进行保存,储存的是备份文件。而且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在云备份中往往会采用异质备份方法,即不同信息形态和载体之间的转换备份,从而确保档案能够长期保存下来,避免保存不当而导致信息丢失问题的发生。

(二)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的目的

1、预防档案信息受到损失。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档案信息储存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依托于计算机技术,档案信息实现了数字化。数字化档案信息与计算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旦计算机软件或是硬件发生故障、人为操作失误、黑客及病毒等问题发生,则会造成档案信息损失。利用云备份,能够有效的预防档案信息受到损失,确保档案信息保存过程中的安全。

2、确保档案信息服务的连续性。通过云备份,能够有效的避免档案信息受到破坏,一旦档案信息受到破坏,则可以利用备份档案信息进行恢复,有效的减少了信息损失及服务中断的时间,确保档案信息服务的连续性。

3、遭到破坏后能快速的恢复数据信息。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但通过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即使档案信息在灾害过程中受到破坏,也能够利用备份在最短时间内对系统数据进行恢复,有效的减少了因灾害对档案数据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三)云备份工作流程

1、按照原有顺序转换档案。政府的电子文件和档案馆的档案资源一经被档案馆接收后就会以电子档案的形式被储存到本地客户端,作为备份的原有数据而存在。但是,进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保证原有数据的原有框架和顺序不被打乱,因为原有数据还将以重要的数据存在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标准。

2、进行身份验证及安全监测。储存好的数据还要为了确定备份的优先级别和选择存储节点而进行重要的身份验证。身份验证以后,才能为数据提供安全性和可读性检测,从而为档案数字资源的可利用性提供保障。

3、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最后存储备份。我们在进行数据筛选的时候,要以原始数据为主,对数据进行谨慎选择,并将处理好的数据再次进行备份。

(四)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的优势

云备份主要以异质和异地备份为主,有效的实现了对档案数据的多重保护。传统的档案备份只是在本地利用纸张及电脑各存储一份,这种备份方式一旦自然灾害发生,则会给档案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云备份是对档案数据进行多地区及多系统的保护,其不仅在本地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保护,而且将档案数字资源保存在远端服务器上,采取了多重保护措施,有效的提高数字的安全性。

二、档案数字资源的备份和存放策略

(一)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

档案载体是随着承载的信息容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随着载体容量的扩大,其安全性能及可靠性问题日益突出。档案是需要长期保存的,但是由于保存载体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使得档案无法长期保存,这一切的问题都是云备份出现的前提条件。由于档案数字资源主宰了档案的信息形态,所以档案的存储方式至关重要,而云备份的出现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这就为数字资源的存储提供了保障。云存储的产生、发展是基于云计算的产生、发展,云存储和云计算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集群应用等功能,收集网络中各种不同种类的存储设备,并通过应用软件将收集起来的设备处于同一工作环境,一起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及查询功能。这样的一个存储系统,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及查询数据的快捷性。云存储是云备份的衍生,云备份对数据的存储与云存储对数据的存储是异曲同工的,都是将不同种类的存储设备集合起来,一起为客户提供备份存储功能服务。

(二)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副本的多套多地备份

档案作为最原始的数据,需要确保其安全性,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档案数字资源的备份问题,可以对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副本进行多套多地备份,实现对档案数字资源的多重保护。相较于其他存储方式来讲,云储存具备高容量、高安全、高利用率及低成本的优势,因此可以利用云储存的优点来建立起横向扩展的存储方式。特别是档案数字资源载体能够与信息进行有效分离,因此可以充分的利用云技术来对数字资源进行云备份,这不仅能够改变档案单一的存储方式,而且能够给档案数字资源的储存方式带来本质的变化。通过对档案数字资源运用云计算进行储存,不仅能够在本地对重要数据进行存储,在多渠道备份保护下,档案数据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三、结束语

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作为档案数字传统备份的划时代变革,有效的提高了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云备份在是传统档案数据备份基础上,充分的利用先进技术来实现数据的多地点及多材质存储,有效的解决了数字资源备份的安全问题,提高了数据资源的安全性。由于我国在云备份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云储存和云备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还需要加大对云备份的研究力度,从而全方位的推行云备份,有效的保障数字资源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谢童柱.档案数字资源云备份策略的SWOT分析[J].兰台世界,2014(14):23-25.

数字档案备份 篇4

一、档案数据备份范围

档案数据的备份对象应包含文书、照片、音频、视频、科技等各类档案的原生电子文件和数字化文件,目录数据和元数据。根据《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规范》《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数字档案馆可信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需求规范》《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等规范,并结合行业内的普遍做法,列举几类电子档案备份范围和相关文件格式作为参考:

根据不同单位的业务特点还应有其他类档案数据存储和备份,例如中科院的科研课题、科研仪器、大科学工程项目和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档案,其中科研活动过程的系统平台实验数据、观测数据等更是存储和备份的重点内容。

二、档案数据备份策略

制定档案数据备份策略主要包括选择数据备份方式、备份使用介质和如何开展数据恢复测试等内容。实际工作中,这几个方面相互关联和影响,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整体综合考虑,制定数据存储和备份的具体实施细则。

1. 备份方式。

根据每次备份数据量的不同,有以下三种最基本的备份方式:(1)全备份。每次备份全部文件和数据。需要的时间最长,使用的存储空间最多[3]14。优点:操作简单,恢复时间短。每次只需复制完整数据,而且数据恢复时也只需将最后一次备份的内容恢复即可,操作简单方便。缺点:产生大量冗余数据,耗费备份时间长。每次全备份都会有大量数据被重复备份,占用了大量磁带空间的同时也导致备份时间加长。若数据量大而备份时间有限,不适宜采用这种备份策略。(2)增量备份。只备份上一次备份之后有变化的数据,即只复制上一次备份之后新增的或被修改的所有文件。一般采用第一次全备份、后续增量备份的方式,与全备份相比,使用的存储空间较少,所需的时间较短。优点:备份速度较快,节省了存储空间,缩短了备份时间。由于增量备份只复制备份周期内改变了的数据,而不是针对所有数据,只有较少的数据移动和存储,大大减少了对存储空间的需求。缺点:数据恢复效率相对较低,可靠性较差。在这种备份方式下,每次备份需要与前一次备份数据作比较,各个备份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其中任何一个备份文件出了问题都会降低备份工作成效。完整的恢复过程首先需要恢复第一次的完全备份,然后再恢复全备份以后每次的增量备份。如果备份周期较短,恢复多次才能完成全部的数据恢复工作。(3)差异备份。只备份上次全备份以后有变化的数据,即只复制与全备份相比,新增的或被修改过的所有文件。一般采用第一次全备份、后续差量备份的方式,这种方法使用的存储空间和时间与增量备份相比较多,但仍比全备份少。优点:备份和恢复速度相对较快,可靠性较高。由于每次只需与全备份作比较,备份周期内新增或改变的所有文件都能比较完整地备份,中间备份过程出现问题对整个备份工作影响不大。完整的恢复过程只需将第一次的全备份和最后一次差异备份恢复即可完成。缺点:产生冗余数据。与增量备份相比,需要移动的数据较多,占用空间较大。

以上三种备份方式为最基本的备份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可结合备份需求灵活使用,例如当数据量不大时,采用全备份方式最可靠;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大,无法每次做全备份时,可以配合采用增量备份或差异备份。也可采用按照备份周期长短调整备份方式,如较长周期进行一次全备份,短时间内进行增量备份或差异备份。目前,实际应用中也有一些备份方式是在三种基本备份方式上的改进和优化,例如累加备份,运用数据库的管理方式,连续增量备份,不需要周期性地建立全备份即可恢复到指定时间点,在节约存储空间的同时提高了数据恢复效率。中科院档案馆采用同步增量的备份方式,在磁盘新增数据后,对应的备份磁盘于每晚8点进行自动更新,保障两块磁盘的数据同步和一致,而且备份系统限制操作者对备份磁盘数据改写和删除的权限,保障备份磁盘数据完整和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备份策略,都应在备份之前明确文件管理方式和存储结构,例如按照档案全宗、门类、年份等等进行分类,并且在确定后不轻易修改文件结构,因为任何的改动,即使只是挪换文件夹,无新增文件,备份系统仍认为有数据增量和变化,会导致重复备份,形成不必要的数据冗余和存储空间的浪费。

2. 备份介质。

按照数据存储的介质不同,有以下三种存储类型:(1)在线存储。传统的在线存储主要指存储区域网络(FC SAN,IP SAN)和服务器,使用优质、高速、大容量硬盘或磁盘阵列,容量大、保存时间较长、可实时存储和备份。但设备价格和运维成本相对较高,不适于海量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在线存储方式能有效实现原生电子文件在数字档案馆(室)系统中的实时归档,也可存储压缩后的档案图像数据,为数字档案馆(室)系统提供在线浏览和借阅利用等功能。数字档案馆(室)系统建设,可借助云计算和云存储等技术手段,将终端获取的数据,经由庞大的计算网络进行各项处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同时,借助其智能化的数据备份管理功能,根据对不同数据分别采用不同备份方式,在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安全、可用的同时,提升存储效率。云存储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异地备份[4]159。(2)近线存储。以磁带库为主,同样可以形成存储区域网络,存储大量电子数据,可提供远程数据访问和数据存储备份。一般为流式存储,存储空间利用率较高,成本较磁盘更低,易于拓展。数据不可修改,能一定程度上保障数据的真实和完整,但数据读取与恢复较慢,不能实时响应用户需求,适用于存储利用频次不高的档案数据。对于数字档案馆(室)系统中归档的档案原文数据、照片和音视频文件等较大数据,或者重要数据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定期或永久备份。(3)离线存储。主要指光盘等不可擦介质,可防错误删除或有意篡改。光盘保存、制作和使用成本较低,保存时间长,种类包括CD-R、DVD±R、BD等。目前市面上常见CD/DVD每张可用容量一般为4~10G,可用于存储压缩后的、容量较小的档案数据;档案级蓝光光盘每张容量有50G或100G,可用于存储档案的原文数据等。通过使用光盘库和刻录软件可将电子档案备份数据进行批量刻录,并使用一定规格的离线柜专门用于光盘的存储和保管,适合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异地备份。但由于光盘将整块档案数据割裂成了较小、独立的存储单元,关于光盘和档案内容的对应管理对档案部门产生了较高要求,同时也给数据利用带来了一些繁琐。

数字档案室系统数据的存储可针对不同业务功能采用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档案业务“收、管、存、用”四个方面,分别建设电子文件管理中心、电子档案管理数据库、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系统、档案信息发布数据库,采用“四库分离”的管理方式,实现档案数据在线与离线存储和备份方式的转换,将档案数据的安全管理工作贯穿始终。

需要强调的是档案部门在制定存储和备份方案时,在满足当前业务需求的同时,应考虑远期存储系统的扩展性,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基础上,能对已有档案数据备份系统分阶段进行扩展,包括存储空间的拓展和连接的主机平台设备的累加,以适应数据高速传输和未来技术升级的需要[5]88。

3. 数据恢复测试。

数据恢复测试在整个备份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检测系统容灾性能的重要方面。根据数据容量、备份方式和备份介质分别制定恢复测试计划,包括测试周期、用于恢复测试的数据量标准、恢复数据存储和数据完整性检测等方面。(1)测试周期。应重点考虑存储和备份介质特性,根据介质的使用寿命划分测试周期,从这个角度来说,数据恢复测试也是在检测介质性能。在接近介质的使用寿命年限时,应当提前做好数据迁移工作。(2)测试数据量。用于恢复测试的数据量大小应根据数据总量,以及不同介质所存储和备份的数据量大小来确定。在保证数据总量一定的恢复比例的同时,每种存储和备份介质均有相应比例的数据恢复。进行恢复测试的数据范围除了档案数据之外,还应包括存储和备份系统的数据库恢复,使得数据恢复测试更加系统、完整。(3)恢复数据存储。可以将数据恢复到原来的存储介质,也可采用将数据恢复到另一个不同的介质或系统上去的重定向恢复。重定向恢复时需要慎重考虑,要确保数据恢复后的可用性[6]88。(4)完整性检测。恢复后数据完整性检测主要是检查数据容量、质量与原始数据文件是否一致,其结果将决定数据备份工作成效。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补救,保障数据安全和完整。

三、数据备份管理制度

在制定完成备份策略之后,应配套建立数据备份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日常备份和管理。档案数据备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系统和数据操作规范、管理负责人、数据利用要求、硬件设备维护等方面。

1.系统和数据操作规范包括备份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和网络管理等操作要求,以及相关问题的应急预案。这是档案数据备份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备份策略方案妥善执行的关键[7]152。

2.建立备份工作负责人制,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并建立管理操作日志制度,从数据录入载体,到使用、检测、保管、复制至销毁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记录,保障数据操作可追溯[8]62。

3.规范数据审批和利用流程,建立档案数据利用登记制度,对不同类型档案数据的利用人员、利用目的、使用载体和利用效果进行记录,这是对数据“出口”的把控。在数字档案室建设中,可通过对比分析一定时期内相关档案的利用频次,为形成档案数据专题库、用户行为分析、档案专题推送等新型档案利用方式提供数据统计基础。

4.硬件设备的维护主要是加强对备份载体(磁盘、磁带和光盘等)和设备(服务器、磁带库和离线柜等)正确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提供良好的运行或保管环境,并做好设备使用和维护等记录,及时更新相关设备。

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形成,档案数据存储和安全的压力与日俱增。作为数字档案室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部门需要加强数据存储和备份的统筹规划,根据不同业务和数据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备份机制,并遵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标准,达到一定的安全级别。同时,通过建立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数字档案室规范化建设,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国家档案局,2014.

[2]李明华.数字档案室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3]王小林.数据备份策略解析[J].数字与微缩影像,2010(4).

[4]夏侯建兵,魏倩倩,邓小娜.基于云存储的数据备份[J].软件导刊,2014(5).

[5]田华丽.浅析档案数据备份问题及策略[J].科学咨询,2015(18).

[6]黄灿飞.数据备份分析[J].金融科技时代,2011(6).

[7]张冰.关于档案数据备份技术的探讨[J].赤子,2014(9).

重要档案异地备份问题及对策 篇5

1.1认识与机制问题。由于突发性、地域性灾难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许多单位不愿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进行档案数据备份。有的档案馆管理者担心档案的异地备份保管造成本馆馆藏档案特色的损失。此外,档案馆与档案馆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

1.2宏观性指导规范及理论研究的匮乏。目前,我国对于重要档案的划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对档案的异地备份建设提出统一的规范化建议或标准。各地也只是按照要求自愿结对,互为对方建立档案备份库。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和国外关于这方面研究只笼统提及,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1.3档案备份及后期管理耗费人力、财力。档案数字化工作要求高,费时费人,一些档案部门不愿意做。国家拨给档案部门的经费有限,仅够应付本部门日常开支,再抽出资金做档案异地备份,档案部门很难承担。

2档案异地备份工作中采取的方法及措施

2.1提高异地备份的意识。档案工作人员提高认识,用正确心态去看待档案的异地保管。档案管理者应破除“本位”思想,档案安全更重要。档案部门的各级领导要从“汶川大地震”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高度重视异地备份工作,尽快制订本单位档案异地备份工作计划,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建立健全档案馆之间的协调机制,制定规章制度。

2.2确定需异地备份的重要档案的范围。各地档案馆实施异地备份的档案应包括三类:首先,是本馆拥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且能够突出本馆特色的馆藏档案;其次,是档案馆永久保管档案中被确定为一级保管级别的档案,可能跟第一类有所交叉;最后,是除去一级永久保管档案之外的二、三级永久保管档案。如个别档案馆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可考虑对本馆所保存的其他重要档案进行异地备份。

2.3正确选择异地备份的介质、技术和地点。磁盘是目前档案机构广泛采用的备份载体;缩微胶片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满足确保档案信息长久保存的需求,但缩微胶片成本较高,查看起来不方便,可用来备份对安全性要求高但现阶段利用率不高的重要档案。档案机构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备份介质。重要馆藏档案异地备份技术应有多种实现方式,还要根据具体应用情况,酌情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

保存备份的异地选择以“相距300公里以上,不属同一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同一地震带的地方”为宜。但有些已互建备份库的城市未达到上述要求,不能有效保证档案安全。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制度并在必要时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城市的综合因素进行评估,制订切实可行方案,为异地备份保存提供保障。异地备份地点的保管条件应符合文件、档案要求,满足《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的要求,力求适宜的温湿度,做到防磁、防水等,延长备份文件寿命。

2.4选择好异地备份的形式。异地备份形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第一,馆际相互备份。这种方式成本低、安全性高,难度在于合作模式难以长期保持稳定,应特别注重合作单位的沟通,通过签署协议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大多省、市档案馆采用的是此类备份方法。第二,自建或共建档案异地备份基地。优点是可以按照档案馆自身实际情况去设计,建造适合本单位的档案备份基地,管理操作的自由度大,但投资比较大,档案异地备份基地建立后的运营和维护十分关键。第三,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可实现实时备份、互为备份,在紧急情况下可保证正常的档案信息服务。第四,利用移动存储技术进行离线或在线备份,投入少,简便易行且机动灵活,方便突发情况下的转移。

2.5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档案的备份工作。国家档案局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办法,以协调馆际间关于异地备份保管存在的争议,使我国珍贵和重要档案的异地保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6明确异地备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的费用及责任。异地备份保存需要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及利用条件变化不断作出调整,档案寄存者和异地存储单位事先就应明确由谁定期对用于异地备份的介质光盘、硬盘进行检查、维护,确定费用由谁承担,谁是责任者等。

数字档案备份 篇6

一、主流信息数据灾害备份方法及特点

灾害备份包括系统备份和文件(数据)备份:系统备份即将操作系统文件备份生成文件保存下来。当遇到灾害,系统出现问题时可以将这个备份文件恢复到备份时的状态;而文件(数据)备份即对重要数据资料如:文档、数据库、记录、进度等备份下来生成一个备份文件放在安全的存储空间内,当遇到灾害,发生数据被破坏或丢失时可将原备份文件恢复到备份时状态。

目前,主流的信息数据灾害备份方法有:定期磁带备份信息数据,即将数据定期备份到磁带上。远程磁带库、光盘库备份,即将信息数据传送到远程备份中心制作完整的备份磁带或光盘。远程关键信息数据+磁带备份,即采用磁带备份信息数据,生产机实时向备份机发送关键信息数据。远程数据库备份,即在与主数据库所在生产机相分离的备份机上建立主数据库的一个拷贝。网络数据镜像,即对生产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和所需跟踪的重要目标文件的更新进行监控与跟踪,并将更新日志实时通过网络传送到备份系统,备份系统则根据日志对磁盘进行更新。远程镜像磁盘,即通过高速光纤通道线路和磁盘控制技术将镜像磁盘延伸到远离生产机的地方,镜像磁盘信息数据与主磁盘信息数据完全一致,更新方式为同步或异步。

信息数据灾害备份都要考虑到数据恢复的问题,包括采用双机热备、磁盘镜像或容错、备份磁带异地存放、关键部件冗余等多种灾难预防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在系统发生故障后进行系统恢复。但是这些措施一般只能处理计算机单点故障,对区域性、毁灭性灾难则束手无策,也不具备灾难恢复能力。

二、信息数据灾害备份的主要技术指标

据灾害备份的目的是当灾难发生后,要立即恢复系统,尽快投入使用,所以灾备采用的各种技术,无论是数据备份、数据复制还是其他技术,都将围绕着业务的连续来进行。衡量这些灾备技术的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恢复时间;二是网络多长时间能够恢复;三是业务层面的恢复。

在整个恢复过程中,最关键的衡量指标有两个;一个是RTO(Recovery Time Object,恢复时间目标);另一个是RPO(Recovery Point Object,恢复点目标)。

所谓RPO,是指从系统和应用数据而言,要实现能够恢复至可以支持个部门业务运作,系统及生产数据应恢复到怎样的更新程度,这种更新程度可以是上一周的备份数据,也可以是上一次交易的实时数据。

所谓RTO,是指灾难发生后,从IT系统当机导致业务停顿之时开始,到IT系统恢复至可以支持各部门运作、恢复运营之时,此两点之间的时间段称为PTO。

三、新型信息灾害备份方法

新型信息灾害备份方法就是一种运用虚拟化技术的信息灾害备份解决方案。虚拟化技术灾备解决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双向复制,数据在其他地方实时产生一份可用的副本,此副本不需要做数据恢复,即可投入使用,当中断恢复后再还原回去。数据复制的最大好处是副本数据立即可用,没有数据恢复时间,RTO非常好。因为是实时复制,RPO也非常好,几乎不会丢失多少数据。

运用虚拟化技术的新型信息灾害备份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对于安装了虚拟化技术自动化迁移技术的设备,一台服务器,或者是厂商提供的一个信息灾害备份设备,第一步是通过物理服务器向虚拟机迁移技术,把物理服务器工作负载迁移到虚拟服务器上,或是用虚拟机向虚拟机迁移技术,通过网络把被保护的虚拟机将工作负载迁移到信息灾害备份系统里作为虚拟机集中运行。通过这样一个基于虚拟化的信息灾害备份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既支持本地容灾,又支持网络容灾的系统。

因为虚拟机的环境和被保护的服务器环境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启动后,它可以对外提供服务。用户连接到信息灾害备份系统里的这台虚拟服务器上,保证被保护的服务器停机时间最少,数据丢失量也是最少的。被保护的物理服务器得到修复后,在信息灾害备份系统里运行虚拟机向物理服务器迁移的操作,也就是信息灾害备份系统里的虚拟机可以重迁移回物理服务器上,这就是整个信息灾害备份工作的流程。

四、新型信息灾害备份方法的优点

1、快速稳定

物理服务器对外运营系统,可设置一个增量复制的时间,时间段的设置可以从分钟到周;每当物理服务器(对外工作的服务器)有任何数据变化,通过网络就能有一个增量同步到信息灾害备份系统中相对应的虚拟机里,这样可保证服务器在运营的同时,它所有更新的数据也同步写到信息灾害备份系统里。一旦物理服务器,也就是被保护的系统发生故障时,信息灾害备份系统即可快速地接管服务。

当主服务器突然发生故障或者因其他损坏而停止工作时,和主服务器同步并做备份的虚拟主机开始启动,它将临时客串成为主服务器,同时向管理员发送邮件或者直接发送通知到管理员的移动终端上。当主服务器恢复后,虚拟机上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和其他相关数据都被无缝地迁移回原来的主服务器。完成这些操作只需要轻松地点击几下鼠标,用户根本感觉不到曾有业务中断。

2、双向迁移

在这种基于虚拟化信息灾害备份解决方案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是双向的迁移技术。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在物理服务器、虚拟机、映像三者之间可以做到双向的、自动化的、基于策略的迁移。P2P是从一个物理机把工作负载迁移到另一个物理机;P2V是把一个物理机的工作负载迁移到一个虚拟化平台上;V2V和V2P是把虚拟机从一个虚拟化平台通过网络迁移到另一个虚拟化平台,或从一个虚拟机把工作负载迁移到一个物理机上。

3、省钱节能

传统的远程信息灾害备份一个重要的不足就是费用高。不仅是数据复制系统价格高,还需要增加硬盘存储空间和主机系统,再考虑到网络布线和远程机房的费用,数据远程信息灾害备份的成本大大增加,维护费用也远远高于数据备份。而虚拟化技术的成本较低,它在节能、降耗等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4、简单好用

虚拟化信息灾害备份技术的优势还包括:在系统发生故障或灾难时,恢复工作负载的流程非常简单。如果物理服务器彻底坏了,可以直接更换一个新的服务器,让信息灾害备份系统还原到新的设备上。比如当升级主服务器时,服务器硬件配置发生变化时,从虚拟机仍然能够迁移还原到新的服务器上,或者从工作站还原到刀片服务器上。

五、新型信息灾害备份方法在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信息化与档案行政管理业务及档案馆业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档案馆必须要采用信息灾害备份技术。但现在的一些信息灾害备份服务器价格都是很昂贵,尤其是异地或跨广域网的信息灾害备份,对大多数档案馆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由于这种采用虚拟化新型信息灾害备份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有实力的地区,或者省以上的档案馆都可以采用这项技术来实施信息灾害备份。

同时,基于主机的异构复制的信息灾害备份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档案部门有更广阔的市场。因为大多数档案馆具备异构主机环境,支持异构环境的数据复制技术,就可以利用现有环境,在各档案馆的主机之间互为复制,虚拟化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吴雁平,陶文菊.办公自动化条件下电子文件管理的非电子技术措施[J].邮电设计技术,2000,(5).

[2]孙德飞.数字档案馆的数据备份与容灾问题[J].办公自动化,2005,(11).

[3]徐卫红.数据备份--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J].办公室业务,2003,(5).

[4]郝晨辉,黄静涛,程春雨.浅谈电子政务环境档案信息灾难备份系统建设[J].档案学研究,2005,(4).

[5]吴雁平,张二峰.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情况调查[J].档案管理,2002,(5).

数字档案备份 篇7

1.1云备份的含义

云备份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比如集群效应、分布式文件系统搜寻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然后统一对这些设备进行管理,使它们可以集中到一起共同工作,从而对外提供数据备份、存储功能。

1.2云备份知识拓展

1.2.1云备份的系统架构

云备份与传统的数据备份策略相比所重点考虑的就是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性。由于目前用户规模的扩大、网络环境的复杂,而云备份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上都需要接受巨大的挑战。目前的云备份系统架构分为系统支撑层、 数据存储层、应用基础层、应用服务层以及用户访问层。 这种系统架构的优点就是可以大规模地处理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满足了未来档案数字资源备份的发展需求。

在系统支撑层方面,除了提供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的支持以外,还要利用各种互联网媒介将不同型号的存储设备统一规划到一个大环境中进行管理,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并通过这个整体可以成功实现对不同型号存储设备的集中管理、统一监控,为云备份的其他层面提供便捷的服务。

在数据存储层,则是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在数据存储层,云备份利用网络技术将不同种类的数据统一存放,这样可以有利于集中统一的管理。将数据统一存放,就是形成了一个大的数据库,大的数据库可以为后续查找工作提供便捷。

在应用基础层,主要是将数据进行整合。应用基础层是云备份承上启下的一层,它不仅可以将底层数据和上层数据整合起来协同工作,还可以实现多种数据管理功能, 以更好的性能对外提供多种服务。

在应用服务层,无疑就是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在应用层,除了可以进行数据的备份及访问,还可以享受更灵活的服务。在应用层开发出的新的服务,不仅大大提高了对应用层的利用率,还满足了客户多种多样的要求。

在用户访问层,用户要通过一定的授权,只有通过授权,才可以进入云备份平台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访问。

1.2.2云备份工作流程分析

云备份工作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就是: 云存储客户端在捕获本地客户端更新数据后,将其保存到云客户端。 下面就来仔细分析云备份的工作流程。第一步,按照原有顺序转换档案。政府的电子文件和档案馆的档案资源一经被档案馆接收后就会以电子档案的形式被储存到本地客户端,作为备份的原有数据而存在。但是,进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保证原有数据的原有框架和顺序不被打乱,因为原有数据还将以重要的数据存在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标准。第二步,进行身份验证及安全监测。储存好的数据还要为了确定备份的优先级别和选择存储节点而进行重要的身份验证。身份验证以后,才能为数据提供安全性和可读性检测,从而为档案数字资源的可利用性提供保障。第三步,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最后存储备份。我们在进行数据筛选的时候,要以原始数据为主,谨慎选择数据,并将处理好的数据再次进行备份。

1.2.3云备份与传统的档案备份策略的比较分析

云备份分为异质备份策略和异地备份策略,但是无论是异质备份还是异地备份都是对数据的多重性保护。传统档案备份就是在档案本地利用纸张和电脑各存储一份,这样单一的存储方式不能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使数据很容易流失。云备份优于传统档案备份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实现了对数据的多地区、多系统保护。云备份在对数字资源进行本土化保护的同时,还把数字资源在远端服务器进行保存。传统的档案备份无法与云备份进行比较,云备份可以提供多重保护,但是传统备份只能够提供单一保护,这种多重保护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2档案数字资源的备份策略:云备份

档案载体是随着承载的信息容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随着载体容量的扩大,其安全性能及可靠性问题日益突出。档案是需要长期保存的,但是由于保存载体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使得档案无法长期保存,这一切的问题都是云备份出现的前提条件。由于档案数字资源主宰了档案的信息形态,所以档案的存储方式至关重要,而云备份的出现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云备份的存储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就为数字资源的存储提供了保障。

云存储的产生、发展是基于云计算的产生、发展,云存储和云计算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集群应用等功能,收集网络中各种不同种类的存储设备,并通过应用软件将收集起来的设备处于同一工作环境,一起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及查询功能。这样的一个存储系统,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及查询数据的快捷性。云存储是云备份的衍生,虽说都是为了对客户端业务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云存储只是对原有数据的保存,而云备份则是对备份数据的保存。云备份对数据的存储与云存储对数据的存储是异曲同工的,都是将不同种类的存储设备集合起来,一起为客户提供备份存储功能服务。

3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副本的存放策略:多套多地备份

为了可以从实际出发解决档案数字资源的备份问题, 就是要利用资源备份副本存放策略,建立起多方位的备份系统,即多套多地备份。多套多地备份,可以对数据资源进行多重保护。云存储具有三高一低的优点,即高容量、 高安全、高利用率和低成本。从这些优势出发,建立起横向扩展的存储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存储方式。我们可以利用档案数字资源载体与信息可分离的特点,采用云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云备份,这可以把档案数字资源从以往的离线模式转变为在线模式,使档案数字资源的储存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利用云技术储存,不仅可以将档案数字资源的重要数据在本地进行存储,还可以把数据运送到远端数据中心进行存储,成功实现了对数据多重的保护,从而提高数据的存储安全性能。在云技术的保护下,不仅可以实现本地数据的备份及保护,还可以实现跨地点、跨数据的保护,通过多渠道备份来保障档案数字资源的安全。

4总结

数字档案备份 篇8

1 模拟缩微技术与数字影像技术在档案异质备份中的应用比较

1.1 技术方面的比较。模拟缩微技术历史发展悠久, 至今已经有200 年左右的历史, 整个技术流程已经相当完美, 因此从整体上讲, 模拟缩微技术在未来基本上不会有更高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技术已经处于成熟稳定状态。数字影像技术发展历史比较短暂, 主要是信息化以及数字化时代发展的产物。该技术通常将光盘作为存储介质, 但是现如今存储介质种类也越来越多。由于数字影像技术发展时间比较短, 因此整体技术并不成熟, 尤其是光盘技术水平不一, 而且更新换代比较快, 因此数字影像技术在档案异质备份中应用还具有不稳定性。

1.2 载体方面的比较。模拟缩微技术是现阶段技术最为典型的模拟影像记录方式, 是如今技术稳定性最强的高密度存储技术。档案异质备份中应用模拟缩微技术, 可以真实的记录下档案中的所有信息内容。模拟缩微技术最为主要载体是模拟缩微胶片, 该胶片应用寿命非常长, 据国际上权威机构调查显示, 该胶片使用寿命至少能够达到1 千年, 这一点已经经过了百年的检验。数字影像技术最为重要的载体就是光盘, 此种载体最为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将需要备份的档案信息直接刻录到光盘中, 安全有效, 易于保存, 但是最为致命的优势就是光盘老化程度很快, 容易出现误码, 严重者刻录的信息将无法读取, 另外, 日常应用时, 也会产生划痕, 无法读取数据, 可能直接报废。如果不考虑更新换代的问题, 光盘应用时间也不超过30 年。

1.3 成本、设备方面的比较。模拟缩微技术成本主要来源于胶片制作。胶片制作工艺非常繁复, 而且制作过程中, 还需要使用非常多的设备, 占用的空间也比较大, 整体成本相对比较高, 最为重要的是胶片无法循环利用。相比较而言, 数字影像技术所使用的光盘, 不仅制作工艺简单, 而且不需要过多的设备, 甚至只要一张办公桌就可以, 占用面积小, 整体成本也不高, 光盘可以读写, 也可以光盘对光盘的进行复制, 不会出现任何的磨损。所以如果在档案异质备份中应用数字影像技术成本更低, 设备操作也比较简单。

1.4 法律凭评作用方面的比较。模拟缩微技术是利用缩微拍摄技术, 将档案原件缩小拍摄在体积很小的缩微胶片、缩微胶卷或缩微卡片上, 制成缩微胶片复制品。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 这一点国家法律已经认可。数字影像技术, 由于其主要是将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扫描形成档案信息电子影像文件并采用光盘载体存储, 标准化工作还不是很完善, 近年内其法律地位可能不会有大的提升。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外, 模拟缩微技术与数字影像技术还有很多的不同, 比如信息检索与传递方面, 模拟缩微技术不能快速的进行信息检索与传递, 数据信息共享性比较差, 而数字影像技术正好相反;两者在档案文献资料处理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模拟缩微胶片技术主要是用来进行黑白文字档案的拍摄, 如果拍摄期间照片或者是插图, 模拟缩微技术将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 而数字影像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 只要调整好灰度等级、分辨率性能等能够完成档案的扫描。

2 模拟缩微技术与数字影像技术在档案异质备份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 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两种技术各具优势与劣势, 对于现阶段的档案异质备份来讲, 这两种技术都不可或缺。虽然数字影像技术更为先进, 但是即便该技术已经成熟, 已经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模拟缩微技术。因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两者互为补充。

基于我国现有档案异质备份情况, 两种技术都不可或缺, 档案异质备份人员要依据档案类型或者是其他因素来确定的选择应用哪种技术。

首先, 如果非常重要、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或者是档案资料, 又或者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资料, 通常情况下, 不允许向用户出示原件, 而且通常情况下, 很少被利用, 对于这样的档案资料, 应用模拟缩微技术最为合适;其次, 如果是近期档案资料, 需要经常使用, 工作人员可以有选择的进行采用数字影像技术进行加工处理, 尤其是针对利用率比较高的部分, 这样能够及时满足用户需求;最后,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 而且利用频率高、周期长的档案或资料应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 即档案实体采用模拟缩微胶片和数字影像光盘技术双重载体复制备份, 这样既能达到长久保存的目的, 又方便检索提供利用。

可见, 建立一个功能完备的档案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系统对于档案文献的有效利用非常有必要。仅单凭模拟缩微胶片技术或数字影像光盘技术中的某一项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 必须根据两种技术的特点, 取长补短有效的组合在一起, 实现纸质载体档案、模拟缩微胶片及数字影像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 将模拟缩微胶片信息扫描加工转化为数字化影像信息, 将纸质载体资料数字化扫描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 数字影像信息通过电子影像存档机打印到胶片, 纸质载体档案自接拍摄形成缩微胶片等方式。三者之间实现互转, 能够克服模拟缩微技术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 将数字化电子影像传输的快速性、数字化电子影像编辑的便利性与缩微胶片存储的经济性、长久性和法律效力性等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了模拟缩微技术长于“存”和数字影像技术长于“用”优势, 而这两种技术的长处恰好体现了档案资料保管的根本目的, 形成了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中心, 模拟缩微胶片、数字影像光盘或磁盘等多介质兼容, 适应档案工作的发展需要, 建成功能完备的数模影像整介信息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 可知就档案异质备份现实情况来看, 无论是模拟缩微技术, 还是数字影像技术, 档案异质备份都不可缺少, 即便数字影像技术要比模拟缩微技术先进很多, 但是由于该技术还不够稳定, 技术也不够成熟, 因此还不能替代模拟缩微技术。

摘要:现阶段档案异质备份主要应用两种技术, 一种是模拟缩微技术, 另一种是数字影像技术, 这两种技术各具优势与劣势, 工作人员需要依据现实情况需求来进行选择。本文主要通过对模拟缩微技术与数字影像技术在档案异质备份中的应用比较分析, 探讨了两种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 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模拟缩微技术,数字影像技术,档案异质备份,应用

参考文献

[1]郭玉东.为搞活档案缩微技术市场再呐喊[J].缩微技术, 2002 (2) .

[2]高丽.浅谈档案缩微技术的可持续发展[J].数字与缩微影像, 2004 (2) .

[3]韩元中.用光盘缩微技术提高银行档案的服务水平[J].数字与缩微影像, 2005 (1) .

[4]马慧荣, 李淑琴.谈数字与缩微技术的合理并存[J].数字与缩微影像, 2010 (3) .

档案的异地备份浅析 篇9

无论是从美国的“9.11”事件, 还是从汶川地震来看, 想要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因素灾难带来的损失, 档案的异地容灾备份无疑为档案保护提供了一剂良方。

一、档案异地数据备份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必要性。目前, 我国大多数档案管理部门都是采取实体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同地存储方式来保管档案, 即使采取严密安防制度和技术措施, 也无法消除不可抗力因素对档案安全造成的威胁。2008年, 杨冬权局长指出“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 特别是安全系数较低的电子文件, 一定要普遍实行异地备份。”这充分体现了档案的异地备份必要性, 也将是档案保护工作的大势所趋。

(二) 可行性。从实践方面来看, 档案异地备份已有先例。辽宁省档案馆等一些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建立了档案异地备份中心。

从安全方面来看, 当实体档案遭受毁灭性损失时, 可以通过异地备份进行及时恢复。

从费用方面来看, 异地备份所需花费的成本较高, 但与档案彻底毁灭所带来的各种损失累加相比, 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从技术方面来看, 如今成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档案异地备份提供了技术基础。如远程镜像技术、同步数据库复制技术、DVD-RAM、ARCserve (美国CA公司) 等数据备份系统软件。

从备份效率方面来看, 实体档案需要通过复印来实现备份, 而数字化档案通过网络传输技术对产生的数字档案进行备份, 相比之下, 后者的备份效率高于前者。

二、档案异地数据备份原则和条件

(一) 档案异地备份原则。1.数据保密。档案异地备份的目的就是保证档案数据完整性, 档案数字保密对于档案管理部门非常重要, 在备份及原始数据中心的数据备份过程中要保证数据不泄露。

2.具有实际操作。备份文档设备及系统软件操作流程简单和快捷、有效安全。对于整个存储系统, 提供高效的管理, 保证系统维护管理简单方便有效, 并且可以集中管理。

3.选择因地适宜的实施方法。文档数据要进行异地备份时, 根据软硬件、实体文件及电子文件等实际情况考虑, 灵活地选择备份软硬件和备份方式。

4.有选择性进行异地备份。不要盲目性对所有的档案进行异地数据备份, 不但增加成本, 而且降低备份效率, 选择有保存及利用价值的档案进行异地备份。

5.结合本地备份情况。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侧重点有所不同, 本地备份主要是通过文档服务器进行备份, 是为防止人为灾难;异地备份是为防止因不可抗力的灾害, 两者具有互补性并有机的结合。

(二) 异地数据备份的条件。1.互为备份基地选择的原则。选择要符合不同地震带、不同流域、不同气候类型和地理上远缘四个原则。

2.异地备份的管理。从实施异地备份操作即日起, 建立相应制度来进行规范管理, 对备份的档案信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随机抽样检查, 确保备份内容的安全。

3.确保档案信息完整性。对有些不可分割的档案信息, 要把该档案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异地备份。

4.准确有序进行异地备份。为了避免在数据备份过程中发生错误操作或数据丢失情况, 需建立准确有序的备份流程规范, 以防备份信息的出现错误或丢失。

三、档案异地备份的策略

(一) 异地备份的方式。1.根据目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要求不同, 根档案异地备份方式具有不同的种类。

1.根据备份的数量划分。一是全备份, 即对所有保存的档案进行备份;二是增量备份, 即在上次备份的基础上增加的档案;三是差份备份, 即只备份上次完全备份以后有变化的档案;四是按需备份, 即根据需要有选择性的备份;

2.根据备份时限要求划分。一是定期备份, 即定期对某一段时间的档案进行异地备份, 二是实时备份, 即在档案写入本地数字介质的同时通过高速数通信线路传到异地进行备份;

3.根据备份程序划分。一是人工备份;二是自动备份。

(二) 异地数据备份恢复方案。档案数据备份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元数据丢失、损坏甚至遭受毁灭, 对数据进行及时恢复以挽回损失。因此, 档案数据恢复方案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利用硬件恢复技术方案

(1) 远程镜像又叫远程复制, 是异地容灾备份远程数据同步和实现恢复的基础和核心技术。

(2) 同步数据库复制技术。

2.利用软件恢复技术方案

在软件使用方面, 上述提到的远程镜像技术等数据备份系统等软件进行异地备份。这些软件可以提供远程、跨网络、跨平台备份、自动化备份与数据恢复等功能。

四、后记

从单纯保存纸质档案, 到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并轨保管, 还有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保存, 我们人类的忧患意识有了长足进步。但是, 异地备份的概念与思想尚未完全贯彻到各档案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虽说档案遭受天灾人祸的概率是微乎其微, 但我们谁都不能保证它不会发生。档案数据是弥足珍贵的历史, 如果丢失它, 将是国家政府机关、企事业最大的损失之一, 也是现代档案工作者的遗憾。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异地备份是确保国家、企业档案记忆得以“永存”的最后一道防线, 提倡与加强电子文件异地备份工作, 防止因档案数据的丢失而造成的遗憾。

摘要:计算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为文档信息化和电子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使得异构环境、异地数据有了集中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 从起步级别的远程数据集中备份升级到远程数据同步复制的高级实现, 档案的异地备份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当不可抗力因素或人为因素灾难造成档案毁灭性后果时, 档案的异地备份将在档案数据恢复工作中扮演非常重要作用。

关键词:异地备份,文档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彤.从大地震档案异地备份基地的建立[J].中国档案, 2009 (5) .

[2]许桂清, 赵荔.电子档案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建设的实践[J].中国档案, 2010 (4) .

数字档案备份 篇10

一、构建国家档案信息灾难备份中心的必要性

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级档案馆(室)接收的电子文件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7年底,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已超过100万张(盘),保存在各单位档案室尚未移交的电子文件数量已超过300万张(盘),并随着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激增;与电子文件相比,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已超过2.5亿卷,随着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开展,馆藏其他载体档案数字化产生的数字档案更是呈几何数增长,在一定时期内远高于电子文件的增长。电子文件和数字化档案的高速增长不仅给档案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更是给档案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最严峻的当属安全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灾难备份措施,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者人为原因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崩溃,必将导致无法弥补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建立灾备中心,确保灾难来临时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完整,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紧迫的。

但是灾备中心是一项投入成本大、利用率低、人才密集、技术集中、高度可用的系统工程,如何合理规划容灾方案、制定容灾策略、选择容灾模式,提高档案信息系统抵御灾难和重大事故的能力,减少灾难打击和重大事故造成的损失,是档案部门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根据我国已经开展的灾备中心建设情况来看,8大纵向行业(银行、电信、税务等)都在业务大集中的基础上统一筹建了全国性的容灾备份中心,成功案例较多;很多省、地(市)级政府也于几年前开始了统一建设电子政府容灾备份中心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根据这些经验,采用“统一建设灾备中心”的模式,由国家档案局统一协调,构建国家档案信息灾难备份中心,无论从投资、管理还是应急等方面都是档案馆灾备中心建设的理想模式。

二、国家档案信息灾难备份中心的构建模式

灾备中心的构建模式主要有自建模式和外包模式两种,二者各有优缺点。自建模式可控性强、安全程度高,但一次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专业技术要求高;外包模式一次性投入小、专业化程度高,但由于目前我国的灾备市场还很不完善,缺乏具体的外包规范和准人制度,灾备服务商的水平良莠不齐,存在信息系统失控、档案信息外泄等重大风险。

档案系统的应用软件和数据都非常专业,尤其是档案数据,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部门,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内含大量保密信息,一旦外泄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选择外包的灾备方式风险太大,基本不可行。但是档案部门经费有限、技术力量薄弱、高级管理人员缺乏,采取自建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灾备建设的需求,结合档案界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最好是在自建的基础上结合少量外包的方式,将部分技术外包给灾备服务商,核心业务则由档案部门自行建设。这样既可以保证灾备中心的技术先进性和持续性,又能防止档案信息的外泄,同时还能降低建设成本。

三、国家档案信息灾难备份中心的选址

选择合适的地址是灾备中心建设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灾备中心是为了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和档案业务的连续性而建的,一旦灾备中心选址不当,则会使其自身面临风险,又何谈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安全程度高、维护方便、成本合理的地址建设灾备中心。灾备中心的选址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地理条件优越:远离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远离重大军事目标及重大工程等;

(2)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水电气供应、通信、消防等市政设施齐备;

(3)周边环境清洁: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4)建设成本合理:土地、税收、人力、水电气、系统运营及其他消费成本低廉等。

按照上述要素进行衡量,不难发现:如果选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其地理条件、配套设施、高科技人才等条件比较优越,但其产生的巨额成本是难以承受的;如果选择小型城市,成本固然会下降,但其配套设施、高科技人才资源明显难以满足灾备中心的需求。

通过对我国各地的综合分析,结合已建灾备中心的经验,西安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这是因为:

(1)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西安远离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记录,去年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也未对其造成大的影响;

(2)拥有深厚的科技文化底蕴:据有关调查显示,西安综合科技实力位于全国第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余万,人才供应充足、稳定;

(3)拥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西安是西北最大的城市之一,水、电、网络等资源充足,道路、消防等配套设施完善;

(4)拥有高效的综合成本优势:西安在土地使用价格、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均具有强大的优势。

据了解,西安高新区从2003年就开始关注国内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西安高新区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国数据灾备中心基地的发展战略,并采取了切实措施,如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培训费补贴等,加快了该行业的发展。2007年6月,中国灾难恢复行业的领军企业——万国数据有限公司与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签约,将在西安投资1.5亿美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数据/灾备中心。由此可见,西安有着巨大的优势和能力来承担国家档案信息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

四、国家档案信息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内容

根据国信办《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规定,我国的灾难恢复划分为六个等级。第1级要求数据介质异地存放;第2级要求数据介质异地存放、具有灾备中心场地;第3级要求灾备中心场地配备部分数据处理系统及网络通信系统;第4级要求通过网络将部分关键数据定时批量传送至灾备中心;第5级要求灾备中心具有实时数据备份能力;第6级要求实现零数据丢失。等级越高,数据备份能力、数据恢复能力就越强,成本也就越高。

我国有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近4000个,各级各类档案室1.8万多个。这些档案机构规模不一、馆藏档案的重要程度不一,对灾备的需求各有差异;同时,由于灾备系统投资较大,使用概率较低,只使用一种灾备方案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对各个档案馆的规模、馆藏档案的重要程度、信息系统的恢复需求(最短恢复时间和允许丢失的数据量)等进行研究,结合总体投入成本和投资回报率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计算,针对不同的灾备需求,制定出多种层次的灾备方案,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收益。具体措施如下:

1、对于使用频率高、时效性要求高的档案数据,如涉及民生的档案等,不仅要保障数据的安全,还必须确保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使用,即要采用较高的灾难恢复等级;

2、对珍贵的、使用频率较低的档案数据,则可在保障数据完整和安全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数据恢复时间的要求;

3、对那些使用率极低、需要永久保藏的档案数据则可以忽略数据恢复时间要求,甚至只做数据异地备份即可。

总之,通过集中统一的方式合理规划、统筹兼顾,是目前构建国家档案信息灾难备份中心能够采用的最理想、最有效模式,能够以最小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信息系统抵御灾难和重大事故的能力,减少灾难和重大事故造成的损失,确保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完整和及时恢复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家真、倪丽娟:《创建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灾备基地的构想》,《档案学研究》,2006年第4期。

2、王向华:《西安全力打造中国数据中心基地》,《陕西日报》,2007年6月29日。

上一篇:结核病实验室下一篇:放射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