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管理论文

2022-05-1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数字档案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着资金预算不足、管理松散和归档安全性低等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只有建立档案数字化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以IT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实现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传播和利用的无缝对接,建立数字档案加工和利用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才能彻底避免相关问题,实现数字档案馆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一篇:数字档案管理论文

数字档案与档案管理

【内容提要】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档案的飞速产生,数字档案与传统的实体档案具有不同的信息资源,它的管理模式应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从档案工作的实践中对数字档案的管理环节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数字档案加以关注,共同探讨出适应于数字档案的管理办法。

【关键词】 数字档案 新时期 管理 方法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档案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存储、检索、远程利用也越来越普及,“数字档案馆”渐渐浮出水面。相对于传统的档案馆而言,数字档案馆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虚拟的资源却是真实的,而且是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

目前有些地方对数字档案馆的定义:“是一种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我们要正确认识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并不简单只是一个存放数字化档案的档案馆。

由于数字档案与传统档案是全然不同的,所以笔者认为目前数字档案的收集、鉴定、整理、利用、销毁等也与传统档案有很大区别,原有的手工检索的档案业务环节势必要进行调整,要将不适用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工作流程进行简化,加强档案信息化相关环节建设。

一、数字档案的收集

数字档案的收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源头工作,所收集的数字档案的数量及质量是数字档案馆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和无纸化办公的推进,各部门产生的电子文件呈数量级的增加,因此,数字档案的收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对收集的范围要做到丰富实用、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等。数字档案的收集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实体档案,它可以通过网络存储转发等方式实现对电子文件的实时接收、存储,收集范围也可以适当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以前实体档案的归档范围,对于归档范围以外有重要价值的档案信息也应该进行收集,即使不作为档案归档,也可以作为资料保存,为日后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服务社会、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移交归档的重要性

数字档案的归档分为物理归档和逻辑归档。传统档案部门之间的档案移交,多采用物理归档的方法, 即将档案的原件直接归入档案馆保管, 而数字档案馆的归档则对档案部门的归档工作程序和内容有了新的要求。数字档案馆归档分为物理归档和逻辑归档, 而逻辑归档则是数字档案馆归档的重点。所谓逻辑归档, 即依靠网络通信技术将应归档保存的档案(电子版本)发送至档案馆的归档过程。逻辑归档更加注重归档部门与档案馆之间的信息传送渠道的畅通和安全。在保证逻辑归档的档案能够及时准确的归档的同时, 要保证档案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以防被窃取和遗失。

三、数字档案的鉴定

目前,只有关于实体档案的鉴定管理办法,对数字档案的鉴定工作尚未深入展开,许多接收电子文件的档案机构基本上都是文件形成单位交什么就收什么。所以首先,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数字档案的鉴定管理办法,鉴定内容包括与纸质文件对应的电子文件的鉴定、纸质文件归档范围以外的但有重要价值的电子文件的鉴定以及纸质档案数字化后的电子文件的鉴定等。鉴定工作内容也不仅仅是判断某份电子文件归档或不归档,保管期限是多久,还要涉及到数字化鉴定、知识产权鉴定、数字签名鉴定等。

四、数字档案整理

对于传统档案而言,档案整理工作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工作量大,涉及到组卷、装订、编目等一系列工作,而对于数字档案而言,笔者认为这部分工作可以尽量简化。因为利用数字档案时与它们的存放位置是毫无关联的,它们不像实体档案那样禁锢在某一具体库房内,而是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实体档案信息从载体上抽取出来并在网络上传播,供用户在任意终端进行查询利用,所以,数字档案的整理可以借鉴教务管理系统,考试系统等类似的形式,比如试题库都是日积月累建立的,需要一份试卷时,根据考核目标、考核内容、难易程度等条件综合检索,自动生成一份试题;学生的成绩也是各任课教师在不同终端录入,查询成绩单时也是根据检索条件自动生成,试题库里的每条试题信息、成绩库里各门课的成绩信息彼此之间是独立的,本身没有先后次序、没有相互联系的。同样,数字档案整理是否也可以类似它们做到一次著录标引、多次输出呢?在著录时不硬性按实体档案目前的分类法进行人为组卷,不需要档号、类目号等,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虚拟“组卷”,实质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在各份有联系的文件的目录或内容间建立关系,随时自动整序,互相参见指引,计算机可以对数字档案目录和内容从任何角度进行分类组合,尽情展现它们之间在来源、内容、时间等方面的联系。

五、数字档案的保管利用

如果数字档案的收集、鉴定、整理等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到位,那么检索利用工作就变得相当容易,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档案馆“重藏轻用”的局面,变被动利用为主动利用,为领导或各部门工作主动提出决策,让数字档案信息的现实实用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得以充分实现。而数字档案的保管就不如实体档案那样简便,实体档案要注意防火防盗等,而数字档案的保护在此之外还要注意防磁防病毒等,另外数字档案存储的载体不同,寿命也不同,那些载体比如光盘、磁盘等寿命比较短,要记住定期转录、介质转换,同时,为了保证信息不丢失,至少要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双重备份。

六、如何做到数字档案管理安全

传统档案馆只有在白天开放, 而且纸制档案保存在监管严密的库房中, 其安全性极易得到保证。而数字档案馆以网站为其服务的平台, 对外全天二十四小时服务, 而且信息资源库只需要用户名和密码就能够进入,其安全防卫系统很容易通过尖端的计算机黑客技术得以攻破, 因此, 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安全隐患很大。

实体档案的原件能够作为凭证作用主要是通过签署具名来保证的,数字档案的签署就需要通过数字签名和CA认证(Certificata Authority,也称电子商务认证中心,是负责发放和管理数字证书的权威机构,并作为电子商务交易中受信任的第三方,承担公钥体系中公钥的合法性检验的责任。)来实现,核心技术就是密码体制。常用的认证方法大致是这样:发文方和收文方各自都有一对密钥,分别称作公开密钥(以下简称公钥)和私有密钥(以下简称私钥),用其中任何一个密钥对原文加密都只能用另一个密钥解开,公钥是对外公开的,密钥只有自己才知道。所以一般都是发文方用收文方的公钥对发送的文件进行加密,而后再在网络进行传播,收文方收到后用自己的私钥解开密文即可。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能证明文件是收文方发过来的,所以还需要发文方在发送密文的同时对原文进行一次hash算法(又称哈希函数,是一个数学方程式,它可用文本,如电子邮件信息等来生成称为信息摘要的代码,该算法是不可逆的。)得到原文的摘要,并用自己的私钥对该摘要进行加密,收文方用发文方的公钥对收到的摘要进行解密,然后对同时收到的密文也进行一次hash算法,如果得到的摘要和收到的摘要是一致的,则可以证明文件是发文方发的。至于彼此的公钥真假性则是通过CA中心这个机构进行认证的。

以上是笔者对于数字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的一些初步想法,很多思想都还不成熟,也欠妥当,对于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数字档案扫描过程中失真、数字档案馆的利用效率等各方面的问题没加以过多考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数字档案馆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档案馆,而是在原有档案馆基础上建立的,它和传统档案馆是共生关系。它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环境,是档案馆与社会交融,与国际接轨的新走向。在此,只是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日渐普及的数字档案加以关注,共同探讨出适应于数字档案的管理办法。

责任编辑:陈 诚

作者:鲁双清

第二篇:从档案数字化角度破解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困境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着资金预算不足、管理松散和归档安全性低等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只有建立档案数字化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以IT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实现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传播和利用的无缝对接,建立数字档案加工和利用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才能彻底避免相关问题,实现数字档案馆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档案档案数字化数字档案馆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当前档案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打破了档案利用上的时空限制,与传统档案馆相比较大地提高了档案利用和管理的效率。然而,时至今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仍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拟从档案数字化的角度来探讨如何破解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困境。

一、档案数字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

档案数字化工作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及其未来管理和服务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复杂化,信息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利用纸质档案查阅资料这种繁杂的工作已不能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档案数字化应运而生。档案数字化运用数字化的方法来保护珍贵档案,减少环境和人为因素而导致档案载体的损坏,它打破了传统档案利用在时空上的限制,能够更方便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频繁。数字档案馆是档案数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为数字档案提供了专业的处理和存放场所,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数字档案服务。

20世纪末,档案数字化的工作还主要是纸质文件档案到电子文件档案的转换,它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提供了数字资源的初始积累。而后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和计算机技术走进人们日常生活,档案数字化的主要工作逐渐转变为对电子文件档案的收集和加工工作,并且逐渐成为数字档案馆工作的重点。其中档案数字化更是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核心工作,2000年国家档案局将深圳档案馆作为“数字化档案馆系统”工程的第一个试点馆,随后各地逐步开始试点建设数字档案馆,2002年11月,国家档案局发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由此可见,数字档案馆始于档案数字化建设,也推动着档案数字化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数字档案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内容处理复杂性的增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困境

(一)档案数字化成本投入无底线

21世纪,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各国展开了对信息的争夺。电子政务范围增多、电子设备的精益求精以及电子商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无不表明信息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计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安全管理为保障、远程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馆(室)体系。为抢占先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在各地不断升温。许多档案馆都筹集资金,纷纷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全国副省级或市以上档案馆基本完成“三网一库”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档案馆(室)还进行了文档一体化、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电子文件中心、中心机房等系统和软硬件建设。

档案数字化目标定位不清,不少档案馆对档案不分类、不鉴定和不甄选,以及对数字档案总量的估计不足,导致后期经费不足以支撑原计划的执行。目前,数字档案馆面临的普遍问题是,无法落实越来越高的经费预算,以致数字档案馆后期建设相当粗糙。有些数字档案馆后期的投入跟不上前期,或者是某些资金投入稍好的数字档案馆也只提供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无法提供网上查阅的数字化档案全文。

(二)数字档案加工和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各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大多以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地方标准为依据,没有全国统一的具体技术标准,这造成数字档案的跨范围、跨时间查询和传输缺乏合理有效的标准。当前关于数字档案馆建设和管理规范,仅有《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特殊和超大尺寸纸质档案数字图像输出到缩微胶片上的技术规范》等相关的全国性数字档案管理规范或标准。完善的特殊载体档案数字化标准、数字档案资源鉴定的技术规范、数字档案资源安全保障制度等的缺乏,均表明我国在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环节亟需完善。

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把传统档案馆的管理方法照搬到数字档案馆中,将带来诸多问题。例如,实现档案目录信息检索的数字化只是档案数字化的开始。在档案库房中,管理、查询与利用档案还只是传统档案馆的内容。而档案全文信息、档案查询系统处理、合理安排数字档案的排序工作,都应是数字档案馆的工作内容,但是在这些方面我们目前做得并不到位。此外,数字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定、利用、开发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章可循。

(三)数字档案安全性不足

数字档案的数字安全保护尚未到位。数字档案的数字安全保护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载体或承载的内容不丢失,保证数字档案可供长期存储可读;二是数字档案不被人为删改。数字档案馆的网络系统安全,是数字档案馆基础建设中必将完善的环节,数字档案一旦被盗取,国家的损失将不可估计。多家媒体曾报道黑客对我国档案馆的侵入,表明我国数字档案馆在数据的授权访问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漏洞。同时,凭证是档案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数字档案信息容易被篡改,会带来档案举证上的困难。

三、破解数字档案馆建设困境的建议

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数字档案在技术、管理、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接踵而来,这三个方面的困境其根源在于档案数字化,为此笔者认为对其的解决办法也应从源头解决。

(一)建立档案数字化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

对传统档案(纸质、胶片、磁带等)的保存,只要档案存储媒体完整,其所存储的内容就能保留下来,而数字档案却无法全面覆盖档案信息,例如传统档案的载体信息、微观信息这类信息内容会在数字化过程中被遗漏。另外,档案数字化也无法做到全盘数字化。仅以文本档案为例,虽然快速扫描技术不断进步,但是数字化处理的时间成本不可忽视,同时传统档案数量庞大,从时间成本上考虑也不可能实现档案全盘数字化。此外,数字档案馆建设经费投入有限,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事先必须要对档案数字化的成本做估算。目前,我国建设数字档案馆所需的绝大部分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可以说,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一项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维护成本高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提倡档案数字化并不是要取代传统档案,而是要改变文档阅读的方式和提高检索的效率。从实际需求上看,有些传统档案并不需要数字化。因此,应重新认识和明确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目的,要讲究成本和效益。通过对数字化处理的成本、所需费用与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效益进行权衡与评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日后的管理成本。并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有选择地分批逐步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满足社会各领域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二)以IT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实现档案数字化与档案信息传播和利用的无缝对接

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根本区别是思维模式的区别。传统档案从收集之后有分类、整理等信息加工流程。为了发挥数字档案应有的作用,数字档案还需要有标引等深加工处理、数据加载建库、数据备份、版本控制等工作流程,而这些对IT专业知识和信息管理等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计算机存储、多媒体等技术是档案数字化的前提,档案数字化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IT技术的不断变更和演进不断发展的,网络、数据库等技术则为档案数字信息的传播、共享和利用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用IT技术促进档案数字化工作。例如档案数字化要与IT技术的发展相适应,运用最新的高清扫描、数据库检索等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实践中;其次要用互联网思维促进数字档案的传播与利用。例如互联网是一种扁平式的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为数字档案的传播与利用带来了便利,使公众更容易获取档案信息,同时可以使公众参与档案信息的利用。如档案质量控制反馈,使档案服务更贴近用户,实现档案数字化与档案信息传播的无缝对接。

数字档案加工标准不一致造成后期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上的困难、传统档案全盘数字化倾向的问题、数字档案馆信息传播手段欠缺等问题,均与未深刻理解信息化时代的特征、IT技术、互联网的本质等有关。此外大多数数字档案馆把档案加工项目外包给数据处理服务机构,产生了数据加工项目管理、数据加工质量监管等新的问题。我们更应深切认识到,档案数字化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必须要具备IT技术和互联网思维。

(三)建立数字档案加工和利用的全流程管理机制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些地方档案馆在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中,过于空泛地定义档案数字化,无限扩大其外延,认为只要档案数字化之后,传统档案馆以前所面对的档案存储空间不够、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者稀少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实则不然。对此笔者建议建立数字档案加工和利用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见图1)。

图中的虚线框部分是数字档案加工的主要工作流程,包括档案鉴选、格式(载体承载方式)选择和转换、数据加工、数据入库等。而虚线框外部是数字档案利用服务流程,包括服务产品研发和提供服务两大内容。由此可见,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流程中,档案数字化具体工作占据了整个数字档案馆建设流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看到的是,这一流程并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流程,需要各方在管理机制上做统一安排。例如需要制定数字档案加工、利用、安全的一致性统一标准,否则加工后的数字档案将影响后续档案的公开和使用;同时,档案产品和服务的反馈对数字档案加工的质量保障,对档案内容增值也有影响。因此,应牢牢抓住数字档案管理的核心——档案数字化,做好数字档案加工工作,并以此为基础,保证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避免档案管理上的紊乱,拓展档案馆工作,提高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档案工作者,应在传统档案工作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档案数字化,对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不断深入思考,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保证档案工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解决数字档案馆建设所面临的各种困境。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及管理研究”(项目编号:71133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胡鸿杰.论电子文件的研究视角[J].档案学通讯,2007(2):11-14.

[2]王长艳.数字技术与档案保护[J].兰台世界,2005(6):19-20.

[3]韩一静.档案数字化的风险及防范[J].兰台世界,2009(2):23-24.

[4]刘东斌.对数字档案馆的理性思考[J].档案管理,2003(6):6-10.

[5]巩宝荣,范宗斌.关于数字档案馆定位的思考[J].湖南档案,2002(10):6-8.

[6]李学广.档案数字化方案研究[J].中国档案,2007(6):52-53.

[7]赵宁燕,王喆,戴中秋.档案数字化建设危机“四伏”[J].兰台世界, 2008(20):6-7.

[8]何国贤,王健.档案数字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2009(1):103-104.

[9]冯惠玲.重视“信息资源”的战略价值[N].人民日报, 2014.10.23.

[10]李晓,蒋冠.国内省级档案网站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现状分析——基于对6省市档案网站的重点调查[J].档案学通讯,2013(6):70-74.

[11]刘焕成.浅谈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若干问题[J].档案天地, 2014(S1):95-100.

[12]安小米,钟文睿,白文琳,孙舒扬.我国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建议[J].档案学研究,2014(2):4-8.

[13]唐跃进.数字档案灾难防治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4(3):12-14.

[14]刘东斌.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难题[J].档案管理,2003(4):6-10.

[15]王健.关于档案数字化优化模式的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7(1):55-58.

[16]张晓.特色档案馆浅论[J].档案管理,2002(3):10-13.

作者:何亮坤 惠新宇

第三篇: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阐述了该领域对版权保护手段的不足,由此证明在数字图书馆中应用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基于加密认证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和数字水印技术这两种目前主要采用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并以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为例,详细介绍各种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关 键 词】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

【作者单位】张青,成都大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资源的生产、存储、传播、交流逐渐专业化和便捷化,作为信息资源重要提供者的图书馆也随之由传统形式向数字化形式转型。但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文献资源格式转换、数字化作品复制、下载、盗版等行为的实施比在传统图书馆环境中变得更加容易,这使得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问题较纸质文献而言更为复杂和突出。

在国外,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早,如今发展得也比较成熟。在世界各国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实施中,如American Memory、NDLP、eLib、G8全球信息社会电子图书馆、i2010等,都把版权保护列为数字图书馆重要的开发与建设原则。一些著名的软件公司(如微软和Adobe公司等)也在数字图书馆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开发出各种承载数据资源的文件格式和浏览器。传统出版商则乘势开展多方跨界合作积极转型,如德国SpringerLink出版社除作为内容提供商提供电子书资源以方便用户阅读和使用外,还格外注意采用PDF格式加密技术来保护电子书版权。一些计算机协会和组织则主要关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新技术研究,定期举办相关学术会议(如美国计算机协会一年一度的ACM DRM会议)探索交流数据版权保护技术。

在国内,1996年IBM公司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上首次展示了《IBM数字图书馆方案》,自此正式提出数字图书馆的概念。1997年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的立项与实施,标志着中国开始建设数字图书馆。到了1998年,文化部与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代表中国在数字图书馆领域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随着硬件设施的基本完善以及数字资源的日益丰富,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具雏形。20世纪90年代末,数字化资源的版权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应用技术也随之得到发展,如超星、方正、书生之家等公司采用了一系列成熟的版权保护技术进行电子书版权保护,阻止侵权行为的发生。2014年,首都版权产业联盟、北京版权保护中心、深圳迅雷公司等共同发起的“CC2014中国互联网版权行动计划”,通过官方、版权方、企业方三方联动机制,以监控、过滤和监督等手段来打击盗版,保护版权。

通过研究国内外多年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及版权保护过程可知,解决数据版权保护问题的途径有二:一是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作者和出版商的版权、图书馆及其用户的合理使用权;二是通过相关技术,阻止对数字内容进行非授权复制等盗版行为。由于解决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关键是寻求作者、出版商、图书馆和用户多方权益平衡的方法及防盗版技术,而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恰好可以将法律与技术相结合,满足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版权保护的双重需求,因此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一、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概述

数字资源的易传播性决定人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加强保护这些数字化内容的版权,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缩写为DRM)便因此诞生。数字版权管理是指在数字化内容的生产、传播、销售、使用过程中,通过安全和加密技术来锁定和限制数字内容的传播,防止其被非法复制和使用,从而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技术工具[1]。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除了解决数字化内容的版权保护问题外,还扩展到对数字版权的描述、认证、交易、监控、跟踪以及版权持有者相互关系的管理上,一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保护作者和出版商的版权,从而保障了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保护消费者所接受的数字化内容免受篡改或盗版,从而确保数字化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安全性[2]。

现阶段常见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类型有两种:基于加密认证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和数字水印技术。二者的工作原理以及优缺点比较见表1。

二、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以及高密度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信息内容革命,数字图书馆随之在全球范围内应运而生。作为一个集版权保护、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全文搜索引擎为一体的系统,数字图书馆使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形式存储,并通过通信网络互连,提供数据资源的即时应用,从而实現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库检索和资源共享[3]。由于数字图书馆致力于成为网络空间的“信息超市”和全球优质数字信息资源内容提供商,因此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对其在数字资源的安全生产、存储、传播、交流等方面尤为重要。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过程是:首先,当数字图书馆采购被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保护的数字资源时,其图书入库系统是图书馆和出版社的交易接口,在进行电子图书的批量加密、授权后,图书馆接收图书授权文件和图书内容文件,并进行授权完整性和标识信息的校验;然后,通过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图书信息被添加到图书馆数据库中,版权信息被添加到版权数据库中,版权即从出版社迁移至图书馆系统;最后,通过数字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对数字对象的标识、权限管理和内容分发,并采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进行客户端的用户跟踪,从而支持借阅期内防止盗版、到期自动归还等[4]。

本文以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北大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为例,具体说明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Apabi完整系统的四种支柱型产品Apabi Maker、Apabi Maker、Apabi Retail Server和Apabi Retail Server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它们相互结合使用为数字图书馆解决了图书资源数字化、数字版权管理以及電子书安全分发和数量统计等现实问题。

具体而言,方正Apabi系统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图书馆借阅服务:一是采用复本的形式,即图书馆购买一本电子书的多个复本,但同一电子书在同一时间只能被一位读者借阅使用,在这个借出时间段内该电子书无法被其他读者使用;二是该系统还支持阅览室方案,即在图书馆内设置阅览室,阅览室内的计算机终端在下载电子书时可以不受复本数限制。当用户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实现图书馆借阅服务时,数字版权管理系统首先验证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当用户身份被验证为合法且图书馆的记录显示待借电子书在馆,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就会将包含了用户硬件设备的使用证书下载到本地机上,用户下载经过加密的电子书后即可使用Apabi Reader来阅读。在此过程中,数字图书馆一方面向用户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服务,以保证授权用户得以访问数字图书馆资源;另一方面也起到监督用户使用权限执行情况的作用,如记录用户的消费行为(如支付版权税给作者等),跟踪用户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合法使用数字资源的行为(如阅读时限、打印限制等)等。

三、数字版权管理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被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数字版权管理之前,数字图书馆在数据版权保护中主要面临两个方面问题:第一,从数字资源建设层面来说,部分数字资源建设采用自建专用浏览器等方式保护版权,但这既需要很高的前期投入,又由于形式的不统一给资源共享带来难度[5];第二,从数字版权管理层面来说,未采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之前,读者对于借阅数字化文献资源可以任意制作、长期留存甚至无限制传播电子数据的副本,这种从“读者”到“经营者”和“内容生产商”的无成本转变,对数字资源提供商构成极大威胁的行为,从本质上已经与纯粹的阅读行为有了根本区别。因此,本文从应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后对数字资源共建与共享、数字资源服务两个方面的改变,讨论数字版权管理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1.对数字资源共建与共享方面的影响

(1)数字资源版权保护问题的解决刺激了电子书出版业的发展,使可供图书馆采购的电子书刊大量增加,同时也使图书馆的传统馆藏资源数字化以及自建数据库的投入成本显著降低。

(2)在使用逐渐成熟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有效遏制非授权用户使用具有版权限制的数字资源的技术基础上,通过馆际联盟共同采购和分享数字资源,还可以降低数字资源收藏或获取成本。

2.对数字资源服务方面的影响

(1)对于需重点保护的电子书或其他数字资源,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可以限制其复制,并设置其只能同时为一位用户的阅读系统所使用,从而排除盗版或非授权用户使用的可能。

(2)数字版权管理系统保证用户只要凭合法授权的阅读系统连接到数字图书馆服务器,即可完成电子书借、还操作,且系统还设置了借电子书到期自动归还程序,这使流通管理变得简单而高效。

四、结语

总体来看,现阶段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主要通过有效控制电子信息使用量、用户数量、传播量(包括范围)等来实现对数字化内容的保护,通过有效验证和管理用户身份等来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权限控制。但由于数字图书馆业务涉及不同的用户类型、法律约束、传播途径、技术重点等,在解决数字版权管理问题时仍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因此未来关于数字版权管理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向林芳. 论DRM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以方正Apabi为例[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06):85-87.

[2]侯丽波, 胡东涛. 电子书DRM的实现[J]. 情报杂志, 2005(07):96-97.

[3]刘芳, 金松根, 卢国强. 数字版权管理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 图书馆学刊, 2011(04): 105-108.

[4]张长安, 柏丽娜. DRM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03):83-85.

[5]赵继海. DRM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01): 14-16.

作者:张青

上一篇:交通运输管理论文下一篇:路基路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