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企业

2024-06-25

小规模企业(精选十篇)

小规模企业 篇1

印度小规模工业(The small scale industries (SSI))以它们对国家的工业生产、外贸出口、吸纳就业和创造企业家的贡献构成印度的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印度政府在1999年10月建立了小规模工业和农业及乡村工业部(SSI&ARI),以协助各帮政府发展地方经济。2001年9月该部划分成农村及乡村工业部和.小规模工业部两个部。

小规模工业部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各帮政府促进SSI的成长和发展,逐渐提高它们在市场主导经济中的竞争力和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研和提供咨询。2007年5月9日,机构调整,两个部合并成一个部——微、小和中型工业部(MSME)。

二、印度微、小、中企业的划分

企业划分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判断的:

1、生产制造

2、提供服务或销售服务。依据这两个方面,同时考虑企业在工厂和机器上的投资。对生产制造企业而言,划分为微型、小型、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对仅仅提供或出售服务的企业而言只是考虑设备投资。目前划分微、小和中型企业的标准如下:

(当使用旧的分类方法时,关于微小企业的调查数据来源于2001—2001年进行的第三次印度全国普查。使用新的分类方法后,相关统计数据来自于非正式渠道。最终的数据将来自于2007年开始进行的2009年结束的第四次印度全国普查。

中型企业概况:2006年10月2日正式生效的2006微、小、中型企业发展法,首次对中型企业进行了定义。因此目前尚没有针对中型企业的统计资料。有关中型企业的统计资料将通过2007年开始进行的2009年结束的第四次印度全国普查获得。但是一些非正式渠道表明印度的中型企业数约为1万一1.5万家,进而推测其对GDP的贡献约为2%,对工业产品生产的贡献超过55%,对印度的出口贡献约为10%。)

三、小规模工业部门/中小企业的发展

由于微、小、中型企业部成立时间不长,相关的调查统计资料不多,研究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变化主要采用小规模工业部门的资料和数据。

1、生产制造。小规模的工业部门在印度国家发展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印度经济中,它贡献了近40%的工业总增加值。

据估计在小规模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方面有上百万卢比投资,产生四百六十二万卢比的产品或服务。近年来小规模工业部门增长很快,在多个计划期内增长率非常突出,小规模企业从1980—1981年间的87万家增长到2000年的超过1011万家,2005年底时达到1234.2万家。近年来SSI部门增长变化见下图;

2、吸纳就业。印度的小规模工业(SSI)部门为印度的民众创造了最大的就业机会。相对农业而言,估计在小规模的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中,投资100000卢比能雇用四个人。近年来SSI部门吸纳就业的增长见下图。

行业吸纳就业数。食品工业在提供就业方面居首位,共雇用四十八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6.3%,接下来的二个行业是非金属矿产品行业吸纳四十五万人占15.3%,金属制品行业吸纳三十七万人,12.5%。电子零配件、木材制品、普通金属制品、纸制品和印刷、针织品及服装、修理业和橡胶及塑料制品等8个行业吸纳了39%的就业。除此之外的化学及化工制品、机器配件业吸纳的就业为5%—9%。其它行业的就业贡献低于5%。

单位企业吸纳就业数在Maharashtra,Andhra Pradesh,Rajasthan,Assam and Tamil Nadu.等地区经营的饮料、烟草及其制品业具有庞大的就业潜力。单位企业就业量最高的就是这两个行业,为20人。其次为棉纺织业为17人,非金属制品业14.1人,普通金属制品业13.6人,电子设备及部件业为11.2人,吸纳就业人数最少的是修理服务业为2.4人。

在大都市,单位企业吸纳就业最高的是10人,而在乡村,吸纳就业人数最少的是5个人。但是在乡村,化学及制品业、非金属制品业和普通金属制品业,单位企业吸纳就业量要高于大都市和城市地区。在一般城市地区,单位企业吸纳就业量最高是饮料、烟草制品行业,达到31人,随后是棉纺织企业为18人,普通金属制品企业为13人,非金属制品企业12人。

地方吸纳就业状况

乡村。在乡村地区,非金属制品企业提供约22.7%的就业就会。食品企业为21.1%,木制品企业、化学及制品企业提供了17.5%的就业机会。

城市。在一般城市,食物企业和金属制品企业几乎均等地分享了22.8%的就业机会。除电子、非金属的矿产品、化工企业外的机器制造企业贡献了26.2%的就业机会。在大都市,主流工业是除电子、纸制品&印刷外的金属制品,机器及部件企业。它们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到总就业的33.6%。

3、商品出口。SIS部门在印度当今的外贸出口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近年来小规模工业(SS)部门出口增长变化见下图。

45%-50%的印度出口是由小规模工业(SIS)部门贡献的。来自小规模工业(SIS)部门的直接出口达到总出口的近35%,除了直接出口外,据估计来自小规模工业贡献了15%的间接出口。这主要是通过转口贸易、贸易协会、出口协会来实施的。也可以通过为大宗商品或为出口产品提高零部件形式来完成。非常难得的是,小规模工业(SIS)部门出口产品的95%为非传统性产品。

来自小规模工业(SIS)部门的出□10年来保持优良的成长率。主要是通过服装、皮革、玉器和珠宝的良好业绩来实现的。SIS部门在出口中突出的大类产品是体育制品、服装半成品,毛织品和针棉制品、塑料制品,加工食品和皮革制品。

印度的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小规模工业(SIS)部门,SIS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SIS部门在扩大工业增加值,大力吸纳城乡就业,显著提升外贸出口日益发挥着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icro,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India AN OVERVIEW,office of the Development Commissioner,Ministry of Micro,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MSME)。

[2].Annual Report 2006-07,Ministry of Micro,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3].Annual Report 2005-06,Ministry of Micro,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4].印度MSME官方网站:http://msme.gov.in。

[5].Federation of Indian Micro,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6].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

[7].印度工业联合会(CII)

小规模企业 篇2

在《办法》中,虽然没在明确划分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类型,但在业务的处理中应当加以区别。

(一)小规模生产企业(有进出口自主经营权的)在申报免税时的报关单收齐方式及时间与一般纳税人不同,但在财务核算方面与一纳税存在差异,其出口货物免税申报的程序是先进行免税,而后在规定的期限内收齐单证办理核销比对。如果是采用加工贸易复出口方式的,无论是进料加工还是来料加工的出口货物(含有退税率的出口货物),均按免税执行。

(二)小规模外贸企业(有进出口自主经营权的)小规模外贸企业经营方式一同与生产企业,虽不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免税,也不顾在进项税额抵扣的情况,但由于无生产能力,在采用加工贸易方式时,均要通过国内的生产企业进行加工收回后再出口,而国内的加工企业要享受加工费的免税优惠,所以,对此情况要申报出具用于国内加工企业申报进料或来料的免税证明,这一点与小规模生产企业自行申报免税不同。但小规模外贸企业用于免税出口货物所购进国内耗件的辅料也要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这与小规模生产企业相同。

小规模纳税人申报免税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是“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人民币)”合计数应与同期《小规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必须相符。

二是小规模纳税人在按规定办理出口货物免税认定以前出口的货物,在免税核销申报期限内申报免税核销的,可按免税办理,如超过免税核销申报期限的,应当按征税处理。

小规模企业 篇3

关键词:小规模 品牌延伸 连锁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2-0090-02

1 小规模餐饮企业的特点

传统意义上小规模企业是相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来说的,除了企业规模较小外,主要是指不具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或者是没有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具体的:一是不能开具17%增值税发票;二是不能抵扣17%的进项发票;三是所开具的增值税票别人只能抵扣6%。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小规模餐饮企业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餐饮企业的餐位数一般在35位以下,营业面积30平方米以下。

(2)餐饮企业的年营业额40万以内,净利润在16万以内。

(3)餐饮企业厨房员工不超过20人。

(4)餐饮企业的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危机应对能力不强。

在餐饮市场内部,小规模餐饮企业的是市场的主体,它的经营现状直接关系到餐饮企业的健康发展。

2 小规模餐饮企业的品牌危机和品牌延伸战略的意义

当今社会,餐饮业已成为投资的热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餐饮企业需要强势的品牌做后盾,而对于一家新生的餐饮企业尤其是小规模的餐饮企业来讲,要想树立强势的品牌效应,就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来支持,否则品牌效应很难形成,餐饮企业可能面临夭折的风险。因此,针对时下餐饮企业品牌效应和扩张模式,以及扩张过程中的瓶颈,我们可以逆向思考餐饮企业品牌形成的新模式——小规模品牌延伸战略。

小规模餐饮企业品牌延伸战略,是通过实现小规模的单店连锁而产生品牌效应。如果把餐饮业中规模较大、品牌较硬,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餐饮企业比作狮子,把中小规模的餐饮店比作狼,一匹狼与一头狮子相搏,狼的胜率微乎其微。但一群狼与一头狮子相搏,狼靠群体的,往往会战胜狮子。由此得知,对于资金薄弱的投资者来讲,可以从规模较小的单店做起,然后实现小店之间的连锁,这种连锁由于渗透性较强,选址空间广泛,办公区、居民生活区、校园附近、大卖场顶楼,无处不在,久而久之就会在顾客心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品牌效应很快就会形成,然后在对单店资源进行整合,将小品牌转化为大品牌,再加上其经营风险小,所以“小规模品牌延伸战略”是现代小规模餐饮企业打入市场的理想方式。

3 餐饮企业小规模品延伸牌战略的特点

3.1 经营风险小,经营方式较灵活

小规模品牌延伸战略是一种较为活跃的餐饮企业扩张方式,实施这种战略的餐饮企业,大多数投资额不大,店面较小,进入市场的门槛相对较低,选址空间较大。而规模较大的餐饮企业,由于店面的选择、资金、特色等原因,通常会选闹市区作为其经营场所,对于一些地域相对狭小的地区,无论其选址还是客源都不能满足其需求。而小规模连锁的餐饮企业,对地域大小、客流量的要求相对较低,只要有合适的选址、一定的客源就可以经营,其渗透能力是其他餐饮企业所不能比拟的。此外,由于这种企业投入资金较少,经营方式较简单,大大地降低了经营的风险。

3.2 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1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年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为了兼顾当代与后代人的利益,人类必须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提醒人们发展不仅仅是“空间”的概念,只重视眼前利益;同时发展也要强调“时间”得概念,发展不能只顾眼前,更需要着眼于未来。

在当今绿色消费必将席卷全球的情况下,餐饮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走绿色经营之路。小规模连锁餐饮企业在节约资源,加强废料处理控制,特别是减少水、电、能源和物资的消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通过节约资源、废料处理与控制等措施,可大大降低餐饮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同时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3.3 小规模连锁的餐饮企业属于大众化餐饮的范畴,市场空间巨大

大众化餐饮是价格适中但服务、菜肴质量都很讲究的餐饮形式。小规模连锁的餐饮企业在现代餐饮市场中定位于大众化餐饮,可以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4 餐饮企业小规模品延伸牌战略的实施方式

4.1 围绕市场,开发新菜

小规模连锁的餐饮企业,其品牌效益相对薄弱,要想立足于市场不倒并有所发展,首先需要开发出一套符合企业风格的菜品来。结合餐饮消费市场的特点,笔者认为,目前小规模连锁的餐饮企业其菜式选择应该以小吃、快餐、家常风味三者兼顾。在菜品的选择上,应选用每个菜系中历史悠久、代表性强,制作相对简单的名菜。对于被选中的名菜,要在其原料和制法上予以改进,以其为基础,开发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菜品。比如,扬州宝宝熊饮食连锁店,在扬州炒饭的基础上,开发出香菇肉丝饭、雪菜肉丝饭、香肠腊味炒饭等系列品种,给顾客更多的选择余地,受到了顾客的好评。于此同时,小规模连锁的餐饮企业还可以发展外卖品种和送餐业务,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又可以解决富于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

4.2 明确厨房布局、餐厅装饰与规模的关系

厨房布局就是确定厨房风格、规模、结构、环境和相适应的使用设备,以保证厨房生产的顺利进行。传统的厨房通常包括炉灶区、点心区、加工区、配菜区、冷菜区、烧烤区、办公室等。对于利用小规模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来讲,厨房的形式有中心厨房和分店厨房两种,它们在布局和功能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心厨房是将个分店所要经营的菜品进行初加工或制成半成品后,分发给每个分店的总厨房,这种厨房的布局与传统厨房的布局相似,但其面积较大,并配备能批量生产的设备。对于各分店厨房来讲,由于其菜品原料多是由中心厨房提供的半成品,所以厨房布局较简单,厨师的职责也不像传统的厨房那样分工明确,通常厨师负责少量原料的切配、炉灶菜品的生产、打荷、传菜(用电梯)的整个工作。

4.3 制定菜单定价策略

小规模连锁的餐饮企业定位于大众化餐饮,面向的顾客群多为工薪阶层,它们对价格较为敏感,因此薄利多销是此类餐饮企业定价的一个重要原则。一是评价策略,即按指标加价率确定价格的策略。比如一份小沙拉的成本是2元人民币,固定加价率50%,那么这份沙拉的价格为3元人民币。按照指标加价率确定的价格,正常情况下,餐饮企业可以获得适当的利润。评价策略即便于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又容易受到大多数顾客的欢迎。二是低价策略,即以低于标准加价率确定价格的策略,也是一种薄利多销的价格策略,其心理功能是“实惠”,利用优惠的价格来刺激和鼓励消费者进入餐厅就餐,通过价格敏感战术来实现薄利多销的经营目的。

4.4 适时推出营养健康型餐饮

面对饮食消费需求的科学营养趋势,餐饮企业尤其是以小规模单店连锁来达到扩张目的的餐饮企业,必须调整食物的配伍方式,将中西营养学知识相结合,开发并推出营养健康型餐饮,可以给顾客带来更多的信任感,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

4.5 注重标准化研究,提高企业的产业化水品

对于小规模连锁扩张的餐饮企业来讲,标准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潜心研究中国菜的单品特色,分析其工艺特点,找出实现标准化的关键之处,可以对快餐、小吃化的食品在口味和制作工艺上进行改良,培植新的快餐品种。2006年10月,世界首台中式烹饪机器人在深圳研制成功,对中国烹饪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规模连锁的餐饮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将烹饪机器人运用到企业产品的生产中,提高菜品生产的标准化水品。

5 结语

餐饮企业小规模品牌延伸战略强调的是小规模单店之间的连锁,连锁是其重点,如果单靠小规模的单店经营,其品牌效应很难形成,只有通过连锁,使餐饮店分布于城市的多个角落,使其在人们心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品牌效应才能很快形成。

参考文献

[1]邵继勇.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王美萍.餐饮陈本核算与控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小规模企业供应商管理模式探讨 篇4

供应商管理是企业实现正常生产的基础, 包括对供应商的评价、使用、选择、开发等工作。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日益迅猛, 市场细分的趋势也日趋明显, 很多企业都把非核心部件外包, 而自己只专注于生产核心部件, 这也说明供应链的竞争也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方面, 而供应商管理正是供应链竞争中的主要环节之一, 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小规模企业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和选择体系

绝大多数小规模企业是依靠采购人员的喜好、熟悉程度来选择供应商;而多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程度来评价供应商的情况, 评价大多依靠人为因素及主观判断。

1.2 与供应商之间只是单纯的供求关系

从目前来看, 供应商与绝大多数小规模企业之间的关系仅仅只停留在单纯的我买你供的关系。小规模企业只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 将所需采购的东西及数量传达给各供应商, 而各供应商只要按量、按时交货即可。这种单纯的供求关系往往是不稳定和不健全的, 企业为了尽量地降低采购成本, 可能对供应商想法设法地压低价格;而供应商则为了保证其利润, 不惜以次充好、做“一锤子”买卖, 这种情况会严重损害双方的利益。

2 如何完善小规模企业供应商管理模式

2.1 制定全面客观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1) 服务能力。供应商是否能够及时维修设备、指导设备使用、更换残次物品等服务对于小规模企业极为重要, 不仅仅满足小规模企业的需要, 更重要的在于能够间接地为小规模企业节约经营成本。

2) 柔性。柔性是指在面临着时间、产品数量、供货时间等因素变化时, 供应商能够有多大的灵活性。市场的波动对于小规模企业影响较大, 如果小规模企业所选择的供应商具有较佳的柔性, 那么必然会使小规模企业能够及时对市场的变化进行反映, 可提高市场反映的灵敏度。

3) 质量。小规模企业产成品质量的关键就在于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质量, 小规模企业要注意考察供应商的交货能力 (持续改善能力和准时交货能力) 及控制质量的能力。

4) 地理位置。加急服务、紧急订货的回应时间、运输成本、送货时间等都与供应商所处地理位置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为了增加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建议小规模企业尽量选择与自己同处于一个区域的供应商, 以便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

除此之外, 小规模企业还应该考虑供应商的存货政策、技术能力、信誉度、财务状况等, 以此寻找到可靠的供应商。

2.2 分类管理供应商

目前,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供应商的分类方法, 各有各的特点, 各有各的优势, 小规模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来进行选择。例如:有些小规模企业供应商数量较少, 可以给予80/20的分类方法将供应商分为普通供应商和重点供应商。普通供应商是指占到了总供应商数量的80%, 但是采购金额只有总采购额20%的供应商;而重点供应商则与普通供应商恰恰相反, 是指占到了总供应商数量的20%, 但是采购金额只有总采购额80%的供应商。小规模企业应该投入80%的时间和精力来改进和管理重点供应商。若有些小规模企业供应商数量较多, 那么可以基于供应商的重要性、竞争性的不同将供应商分为战略伙伴型供应商、主力型供应商和一般型供应商。小规模企业只有有效地分类管理供应商, 才可以节约成本, 有的放矢, 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主力型供应商、战略伙伴型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中。

2.3 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

1) 月度评价。由小规模企业的品质部门和采购部门联合定期考察供应商的交货期、供货批次合格率等指标。制定相应的供应商月度评分标准, 评分合格则继续采购, 若不合格, 那么限期整改, 整改不合格, 则可取消其供应商资格。

2) 年度综合评价。由品质部门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来对所有的供应商继续评价, 评价内容重点放在现场考察情况、交货期、使用质量、年供货批次合格率、环境物质控制等。基于评价得分来给供应商分级, 即:C级、B级、A级。C级供应商应该限期整改, 并且降低下一年度采购量;B级供应商下一年度可正常下单;A级供应商下一年度适当加大采购数量、优先下单, 还可优先付款。

2.4 现场考察

小规模企业应该定期现场考察重要物料供应商。为了及时解决供货问题、运输成本及前期的考察费用, 尽量选择周边地区的供货商。对于外地重要供应商, 若不能去现场考察, 则可先让供货商自查, 由公司根据其自查报告来选择是否现场考察。而对一般服务供应商和物料供应商, 可无需现场考察, 供应商自查即可。

3 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小规模企业对于供应商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供应商的优劣已经直接关系到小规模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发展。企业应和供应商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韩开军.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方法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 2009 (10) .

小规模商业企业简易账务处理 篇5

1、取得销售收入,计算应交增值税

(1)公式: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应交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

(2)会计分录:

借: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主营业务收入

例如:小规模商业企业A当期取得含税销售额50596元

则:不含税销售额=50596/(1+4%)=48650元

应交增值税=48650×4%=1946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 50596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1946

主营业务收入486502、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

承上例: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233.52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136.22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58.38

其他应交款——应交水利建设基金38.92(48650×8/10000陕西省)

3、缴纳税金

承上例: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1946

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136.22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58.38

其他应交款——应交水利建设基金38.92(48650×8/10000陕西省)贷:银行存款219.524、结转当期利润

假定:该企业A当期进货成本32000元,营业费用等8000元

则有分录:

借:本年利润40233.52

贷:主营业务成本32000

营业费用等8000

中国企业:尴尬的规模游戏 篇6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规模效应越来越难以适应中国企业的生存需要,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调整发展战略,从“量时代”转向“质时代”。

实际上,片面追求规模及量的领先的观念,已经对中国企业造成恶劣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至今未诞生出真正意义上的规模领先型企业,而过度追求规模领先已经制约了中国企业发展,“中国制造”无法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称式”较量,就是证明。换言之,片面追求规模制胜,既无法实现技术进步,也难以实现规模领先。

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企业老板都懂。

TCL老板李东生就是一例。他崇尚“做大不一定做强,做不大一定做不强”,结果TCL既没做大,更没做强。2003年TCL的企业规模约为550亿元,到2010年大致还是这样的规模,这意味着TCL用7年时间兜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而当年的小兄弟美的已远远地跑在前面,甚至坚持走专业化道路的格力,也已经做到800亿元。

最不在乎企业规模的例子当属苹果。乔布斯从来不给苹果制定什么“5年计划”,也未见他把“世界500强”挂在嘴边,对于乔布斯和苹果来说,一切都不如开发出一款举世惊艳的革命性产品来得重要。一个事实是:2011年,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超过4000亿美元),当年盈利超过100亿美元。2012年第一季度(2011年9月25日至12月31日),苹果的营业收入达到463.3亿美元,同比增长73.3%;净利润则高达130.64亿美元,同比大增118%。

不在乎规模的规模上去了,天天耿耿于怀规模的企业却徘徊不前,这是个讽刺。

为什么中国始终诞生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为什么在诸多创新领域看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为什么多年前就高喊中国已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却至今未诞生“中国的三星”?

喧嚣与繁华的背后,掩饰不住中国企业的尴尬。

而这一切,都与中国企业挥之不去的浮躁与短视心态密切相关。

中国企业普遍给人以没有灵魂、目光短浅的感觉,而且常常对产业发展方向判断不清,喜欢左右摇摆、跟风山寨。它们喜欢追逐眼前利益,很少为未来5年、10年的发展谋篇布局。所以,它们大多看起来就像刚栽下的树,根基浅显,经不起风雨。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灵魂?

在我看来,企业灵魂就是企业坚定不移的主张,就是企业的鲜明个性与独特定位,就是企业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优势。仍以苹果为例,我们看看乔布斯在世时都做了什么,他每天都和研发、设计人员在一起,论证产品、规划产品、开发产品,十几年如一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天天游走于闪光灯之下大谈成功之道的老板,他的企业会有竞争力。故此,苹果另一创始人沃兹尼亚克说:苹果的优势不可复制。在我看来,不可复制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中国企业的老板则不然,他们天然对产品不感兴趣,虽然企业生存的理由就是制造产品。但对于大多数中国老板来说,他们的兴趣在于营销,就是变着花招把产品卖出去,不管产品本身有多大竞争力。这与中国老板的观念有关,他们的逻辑是:中国是一个低端市场,低端消费者不在乎品质,在乎价格。

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老掉牙的判断,而今,中国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那些质次价廉(我们习惯称之为“物美价廉”)的产品越来越惹人反感。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平均增速不足5%,首次低于多年平均值20%,而高端汽车如宝马、奔驰、奥迪的增速则普遍在30%以上。本土汽车,越来越不招人喜欢。实际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

抄袭与山寨,即将走向穷途末路。

喜欢追求规模,和中国老板要面子、讲排场的虚荣心密切相关,排场大了好看,至于是否华而不实、外强中干,是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们不在乎。李东生“做大不一定做强,做不大一定做不强”的名言,折射出的就是“先大后强”的逻辑。事实上,大和强没有因果关系。遗憾的是,这种观念至今还很有市场,从很多企业对“世界500强”的景仰中可以看出来。

一个问题迫使我们思考:和国际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到底最缺什么?

在我看来,中国企业最缺的是平和心态,以及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瞻远瞩,中国企业家的心头普遍弥漫着浮躁情绪,他们不愿意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因为浮躁,他们总是渴望做什么事情都立竿见影,今天种下的种子明天就长成参天大树,眼前利益、看得见的利益,始终主导着中国企业家的行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什么中国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面前总是很被动?且以彩电行业为例,多年过去了,中国彩电企业仍然扮演着外资品牌“尾随者”的角色,至今未诞生出一个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盈利能力低,做什么产品得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看看3D电视、智能电视,以及即将到来的OLED电视,哪一个是中国企业发明的,就知道了。

然而,中国企业家不愿意承认落后的事实,他们会说“我们的产品已经和外资品牌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可是,把“中国制造”和外资品牌放在一起对比便不难发现,中国产品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技术含量不足,工业设计陈旧,谈不上精细工艺,有些产品甚至危及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我想,这就是德国政府号召消费者慎重购买中国产品的原因。

现在,大家都津津乐道于苹果创造的奇迹,惊叹于那么多人喜爱苹果产品,可是,有几个人是否想过苹果开发iPhone、iPad用了多长时间?告诉你,答案是“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的前几年,苹果基本上没有什么看得见的进步。为苹果帝国打地基,构建研发体系,成为乔布斯当初的第一要务。前几年,中国企业看到三星发展神速,纷纷提出要做“中国的三星”。但是,有几家企业真正理解三星的精髓?我看没有。而今,看到苹果如日中天,有个城市提出要培养“100个乔布斯”,我认为这简直是滑稽透顶的事情,须知乔布斯不是培养出来的,没有宽松、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乔布斯是不可能横空出世的。

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中国要想在未来10年内诞生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企业,必须从现在开始在研发体系架构及品牌建设上下一番大工夫。说开一些,中国必须从现在开始,从教育改革入手,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公民。撇开这些前提条件谈超越,没有任何意义。

在我看来,大而不强可耻,小而精干光荣。当国家战略已经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的时候,中国企业家没有理由不重新审视不合时宜的发展观。

未来的世界,必将是产品力竞争的世界,而不是价格竞争的世界,谁的产品与众不同,谁的产品能第一时间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就是谁的。一面廉价,一面低质,是不可能创造市场奇迹的。如果仍有企业用不合时宜的眼光看日新月异的市场,这样的企业将被时代抛弃。

实际上,过度追求廉价低质产品,从产品生命周期及消费者使用体验看,都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低质高耗产品泛滥,已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造成制约。

2011年下半年,作为中国家电行业大户的美的,已经进行战略调整,“规模第一”的经营战略将一去不复返。我们相信,越来越多具有前瞻眼光的中国企业家,将放弃多年来追逐规模的思维模式,致力于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中国企业新时代的开始。

移动企业商业应用市场规模 篇7

Strategy Analytics近期发布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包括《全球移动企业商业应用收益预测2016-2022》和《全球移动企业商业应用用户数预测2016-2022》预计,移动企业商业软件市场将会持续增长。报告显示,随着全球移动工作专业人士数量从2016年的145亿增长至2022年的187亿,移动企业商业应用市场规模将会在2016年达到近740亿美元,并在2022年增长至1280亿美元。其关键驱动因素包括蜂窝网络的增长、移动设备的普及、用户保持连接的需求。4G的扩张以及几乎无所不在的Wi-Fi网络为在移动设备上使用商业应用提供了所需带宽。此外,企业移动应用商店为专业人士下载移动应用带来了巨大的便捷。随着专业人士工作形式变得更加移动化,企业正推出众多新商业应用以帮助他们应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员工和合作伙伴预期。

Strategy Analytics移动专业人士战略高级分析师暨报告作者Gina Luk指出,“诸如企业电子邮件、实时通讯和会议这类协同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应用被移动专业人士使用得最多;其次就是CRM(客户关系管理)类应用,这些都与为数不少的销售和提供现场服务活动的专业人士相关;但ERP(企业资源规划)类应用总的来说在移动专业人士中使用率最低,这是由于这类应用的使用人群通常关注的商业活动集中在公司总部或诸如生产设施这类固定地点。”

Strategy AnalytiCs企业研究执行总监Andrew Brown补充道,“此外,云服务的爆发和数据即服务为企业应用的发展和部署带来了重要的新机遇。此外,移动方式访问应用正在诸如亚太这类区域变得更加重要,使用的专业人员也日益增多。”

企业规模扩张的经济增长含义 篇8

产业组织的发展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于新的市场机会出现和分工的发展导致一个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二是行业内现有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生产要素的进一步集中,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产业组织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 现有的文献中存在着两条相对明确的研究路向: (1) 新古典的规模经济和递增报酬范式, 自马歇尔 (Marshall, 1890) 以来, 新古典范式主要讨论在既定的分工结构下如何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在解释经济增长的来源和机制时,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规模经济和递增报酬的作用, 企业会随着规模的扩张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这种规模经济效应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Marshall, 1890;Samuelson and Nordhaws, 1992;Krugman and Obstfeld, 1997)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狄克西特 (Dixit, A) 、诺曼 (Norman, V) 、兰开斯特 (Lancastes, K) 、艾瑟尔 (Ethier, W) 及克鲁格曼 (Krugman) 等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 尤其重视规模经济的思想, 基于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他们建立了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与马歇尔外部规模经济的思路不同, 他们更加强调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 企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生产成本降低, 并最终导致长期经济增长。 (2)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传统, 他们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主要从分工演进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增长, 并结合了交易费用概念, 形成了“分工—交易费用”的分析框架。亚当·斯密最早指出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分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要解释经济增长问题, 首先必须说明决定分工水平的因素。斯密由此发展了著名的“斯密定理”, 即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阿林·杨 (Yang, A, 1928) 进一步发挥了斯密的分工学说, 认为市场容量又是由分工水平决定的, 因而分工水平最终决定了分工的动态演进, 因此, 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就归结为对经济系统中分工演进的研究。继承这一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鲍姆加勒 (Baumgarden.J) 、基姆 (Kim.S) 、洛凯 (Locay.L) 、杨小凯、博兰德 (Borland.J) 以及贝克尔和墨菲等人, 相继提出了一条基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的内生增长思路, 形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用专业化表征生产条件, 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思想。在这一思想背景下, 廖伯伟发现1970年以后厂商平均规模逐步下降, 而同期这些国家的总产出和人均收入都在不断增长, 企业规模变化和产出增长不一致。张永生 (2003) 用企业雇佣的劳动力数量来衡量企业规模, 在分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关时间序列数据的基础上, 揭示了这种意义上的企业规模和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 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厂商规模无关论”, 指出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厂商平均规模越来越小, 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厂商规模无关论”将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分析结合起来, 并且为了便于进行这种分析, 用企业雇佣的劳动力人数来表示企业规模。在此条件下, 企业规模的变化取决于分工在企业内还是在企业间发生, 而这又取决于劳动和中间产品各自交易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的交易效率较高则分工在企业内发生, 企业就会多雇佣劳动生产中间产品, 企业规模会随之扩大;反之, 则分工在企业间进行, 企业就会选择外购中间产品, 减少雇佣劳动, 企业规模减小, 企业数量增加。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市场交易效率越来越高, 交易费用越来越低, 企业规模越来越小, 主流经济理论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不起作用。一些新的商业实践如外包 (Contracting out) 、特许经营 (Franchising) 、外购中间产品和服务 (Outsourcing) 及贴牌生产 (OEM) 等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事实上的支持。

二、企业规模的经济学含义

1. 企业的横向规模。

主流经济学所使用的企业规模概念实际上是指企业的横向规模, 企业被看成一个投入产出装置, 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从事生产, 企业规模就是企业的均衡产量, 它由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决定。

古典经济学通过规模经济 (生产) 来解释企业扩张的机理。有关企业存在与扩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斯密 (Smith) 和马克思 (Marx) 。他们主要是从分工深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规模效应的角度来解释企业的存在和扩张的。斯密以制针厂的例子说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报酬递增现象, 技术进步引起劳动分工的深化, 由于分工所形成的一些工序、工种是密不可分的, 必须在同一组织中进行, 因此企业规模随着分工的深化而扩大。他还指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因而分工深化的边界就是企业规模的边界。马克思也认为协作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协作的经济效果大于单个生产者的经济效果之和, 协作的不可分性决定了协作的规模, 这就是企业的最小规模。

在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下,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 企业的横向边界主要是由生产中的技术因素决定的。当企业依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去组织生产时, 它所选择的生产规模是最佳的, 规模报酬递增空间的消失与否成为判断企业最佳规模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 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已经认识到,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 确定企业边界时所需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同一行业内部存在着众多的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 每家厂商是既定的市场价格接受者 (price taker) 。从长期来看, 由于资源在各行业间可以自由转移, 因而每家厂商最终只能获取正常利润, 在产品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成本处进行生产, 对单个厂商而言, 企业的最佳规模是由其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来确定的。完全竞争模型的中企业规模定义并不能令人满意, 因为根据完全竞争理论, 当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为传统的U型时, 企业尚可在市场竞争中选择最佳规模;而当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线为水平线或向右下方倾斜时 (即始终存在着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现象) , 企业就无法确定其最优规模了, 因为这时它无限地扩大生产, 始终会使平均成本等于或低于产品的价格, 是有利可图的。针对上述问题, 经济学家们开始放弃了完全竞争的假设, 在其他市场结构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斯拉法 (1920) 指出, 企业之所以停止进一步的扩张, 不是因为这将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上升而超过既定的产品价格, 而是因为这将使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而低于企业的生产成本, 现实中的企业并非完全竞争意义上的价格接受者, 在非均衡状态下, 企业产品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使市场是竞争性的, 但由于差别产品的存在, 企业产品面临的需求曲线也将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竞争仍会使厂商按照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原则组织生产, 但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切点, 不在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上, 而是在其左侧的某一点上。可见在垄断竞争模型中, 企业在确定边界时, 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产品成本, 同时还要研究市场需求因素。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 市场需求的增加, 可以导致企业规模扩大, 当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为水平线或向右下方倾斜时, 市场需求的大小制约着企业的横向规模。

2. 企业的纵向规模。

企业的纵向规模揭示了企业内部所包含的生产环节的多寡, 它由企业所涉及的交易费用决定。自科斯 (1937) 以来的新制度经济学将企业看成是有别于市场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是一种经济交易的治理机制, 企业的存在体现了对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科斯以前的经济学把企业的存在本身作为一个前提, 而科斯的贡献在于对这个前提进行了重新论证。他认为, 企业的产生是为了节约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 企业组织可以内化市场运行的成本, 但同时企业代替市场也是有成本的, 即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只有当企业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时, 企业才有利可图, 规模才会扩大, 企业会包含更多的生产环节。企业的最大规模为“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 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 或者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科斯, 1994) 。”张五常认为, 由于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商品, “企业交易”的对象是要素, 因此, 企业代替市场是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由于要素市场的合同和产品市场的合同都是私有产权借以让渡的工具,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当劳动要素的交易费用低于产品市场的交易费用时, 企业规模就会扩大, 企业就会增加雇佣劳动的数量, 直到二者的边际交易费用相等时为止。

在使用不同企业规模概念的基础上, 他们分别强调了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和分工经济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事实上, 无论是经验证据和理论分析都说明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规模经济性导致了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性, 分工所引起的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 间歇时间的减少和物质资料的节约都可概括为规模经济性 (盛洪, 1994) 。不同经济学家分别将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 古典经济学家将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性作为自己分析的起点, 而作为回应, 新古典之集大成者萨缪尔森认为, 规模经济性很大程度上来自合理的专业化和分工。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引进交易费用概念揭示了企业和市场是现实中资源配置的两种替代机制, 企业的出现是为了节约市场的交易费用。在现实中, 专业化的生产者个体之所以不通过市场买卖他们生产的专业化产品—中间产品和服务, 而选择聚集在一个企业内, 是因为市场的交易成本超过了在企业内组织生产的成本, 企业一旦形成便具有超过单个生产者的规模, 因而在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看来, 由于交易费用的节约而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因此, 在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一定的情况下, 规模经济就是对交易费用的节约;而当我们考虑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 规模经济实质上就是分工和专业化经济, 是对生产费用的节约。企业的全部成本表现为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的总和, 因而规模经济 (分工专业化经济) 实际上表现为企业总成本的降低。

三、中国的经验证据

我们在现实中可以看到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区域经济增长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就用中国工业发展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 来探讨企业组织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具体来说, 我们用工业企业数量的变化来表明行业的分工水平, 用企业规模的变化来表示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企业数量、企业规模变动与工业产出增长的关系。

由于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严格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没有保障私人产权确定和实施的法律制度, 更没有自由的价格机制, 因此在这种经济制度条件下, 企业的投资权完全由政府实施控制, 企业规模和数量的变化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工业产出的变化同样也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他们都依赖于国家计划的实施, 这一时期的数据不适合我们的分析。为此, 我们选择了中国进行市场化改革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时间跨度从1978—1997年。

为了计算1978—1997年间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和平均规模扩张对中国工业GDP的贡献率, 我们设定了一个简单的回归方程:

其中, Gdp表示工业GDP的增长, Si表示企业平均规模的增长, Ni表示企业数量的增长, ε表示残差项, 下面是对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 表明了中国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扩张与GDP显著正相关, 二者的变化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根据回归结果, 我们分别计算了1978—1997年间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和平均规模扩张对工业产出的贡献率。在1978—1997年间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对工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53%, 工业企业平均规模扩张的贡献率为46.49%。

四、结论性评述

企业纵向规模理论上的逻辑起点源自于亚当·斯密的古典分工学说, 并结合了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决定企业纵向规模的最终因素是劳动和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 各种变量的交易效率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不同的分工水平和经济绩效, 分工水平内生地决定了企业制度。杨小凯、黄有光 (Yang and Ng, 1993) 的间接定价理论将张五常 (1983) 的“企业用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的企业理论形式化了, 赋予企业理论以经济增长的意义。当劳动的交易费用小于中间产品的交易费用时, 企业就从分工中内生出来;在给定的企业制度出现后, 如果中间产品的交易费用下降得比劳动的交易费用快, 则企业会在市场上外购中间产品, 减少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的数量, 企业规模会随之变小, 分工主要在企业间发生, 单个企业越来越专业化。反之, 企业规模会扩大, 分工主要在企业内部发生, 企业更多地是自制所需的中间产品而不是通过市场向外部购买。

“分工—交易成本”分析框架对于企业的一体化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却不能解释企业横向规模的确定问题。现实中的企业的确具有交易和管理职能, 企业进行市场交易和内部交易 (即管理) 都是要花费成本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 是因为与市场相比较, 企业具有交易成本的比较优势, 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均衡。但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生产单位, 而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单位, 仅用交易成本去解释企业的边界是不够的。实际上, 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 是加入契约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集合, 是各生产要素交易契约的履行过程, 这一过程融交易功能与生产功能于一体 (谢德仁, 2001) 。交易费用分析仅仅抓住了企业组织的“交易性”一面, 而忽视了企业的“生产性”。阿尔钦和德姆塞茨 (1972) 认为, 市场的交易和企业内交易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企业组织与市场的最大差别在于其生产功能, 企业组织通过联合生产 (队生产) 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剩余, 生产的联合效果和团队监督与激励的同时存在导致了资本主义古典企业的形成。因此, 无论在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内部化之前或之后, 企业的最优规模都是建立在包括生产成本计算在内的利润最大化基础之上的。新古典范式与经济现实的脱节为交易成本理论的产生预留了空间, 但“分工—交易成本”框架并不能完全取代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均衡的分析, 生产成本仍然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企业内部各个生产要素的结合导致生产成本内生于专业化分工的收益, 而为了结合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和销售, 企业在不完备的信息世界中必须付出搜寻、谈判、签约和契约实施等交易成本, 这种交易成本又内生于生产要素的结合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是内在统一的, 二者统一于企业的产出, 二者的结合才最终决定了企业规模的纵向和横向均衡。在这种企业均衡的意义上, 企业规模的变动包含了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变化的因素, 分工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才能真正统一起来。正是二者的统一使我们在现实中看到, 企业数量的增加和企业规模的扩张共同推动了长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North, D.“,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M].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Dixit.A and Stiglitz.J.E. (1977) ,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7, No.3, pp.297-308.

[3]Xiaokai Yang and Borland.J. (1991) “, 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of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9, No.3, pp.460-482.

[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5]张永生.厂商规模无关论——理论和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6]R.科斯, A.阿尔钦, D.诺斯, 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7]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高鸿业, 等, 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8]哈罗德·德姆塞茨.企业经济学[M].梁小民,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企业结构关乎生死规模只在乎体面 篇9

企业的发展跟人是很像的, 人这一生当中有几个特别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每一次都会有分杈, 而这些分杈就表现了你的人生不同。其实企业也是这样。

在人的一生当中, 第一件事是出生, 就是你落在谁家里, 落在哪儿, 是兵荒马乱, 还是太平盛世。这件事已经决定了你后来的很多故事。

第二件事就是学习。上学这件事大概会确定你的价值观。你是在宗教学校上学, 还是在一个部队学校上学, 还是在一个中国社会上学, 还是在洋人世界上学, 这会形成你的价值观。

第三件事就是恋爱、出来上班、结婚、娶媳妇。这件事就决定你的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上班有同事, 恋爱有对象, 结婚有丈母娘、婆婆这一堆复杂的事, 也就是人生的展开就决定了你找什么样的朋友和谁在一起。

等到中年以后才发现原来很多事没想明白, 想做一次调整, 这叫转型。又开始了后边的事情。当然, 最后还有进八宝山的故事。整个人生最后一件事是怎么样处理死亡。

企业发展同样面临这些事情。从小企业长大就相当于一个小孩怎么样长大一样。第一件事是你的出生。比如我跟周总, 我们落在哪儿, 这件事已经没法选择, 他做互联网, 我做房地产, 我注定了不可能做互联网。这就相当于你注定了是在什么样的家庭。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在父母没征求意见的时候出生的。实际上你选择在哪里, 这件事就选择了你未来的人生。

靠别人活不下去, 做好人, 别学坏

当我们进入到第二个阶段, 在学习和蓄势价值观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们走什么样的路, 有时候会迷盲。比如做房地产, 是做好人, 还是做和权力勾结的人, 是做市场, 还是做权力, 很奇怪, 房地产一开始永远是这样的选择。你是靠二大爷拿地, 还是靠举手拍卖拿地。在房地产行业当中, 现在活下来的都不是靠二大爷, 都是好人。

这个好人是个什么概念呢?在我们早期做企业的时候, 好人这个事非常简单, 东北话说讲究, 你得尊敬人家。同时, 做事不能够欺诈。在海南当时有一句话, 海南乱的时候, 有的时候是以老板为客户, 老板就是你的客户, 以银行贷款即收入, 以调账为经营。过去那个时候没有还账的概念。在海南, 好人就是要还贷。另外就是要制造产品, 真正为客户、为社会创造点儿什么。在海南这样的情况下, 在房地产领域做好人, 就是做市场, 创造产品。这个事其实非常简单。

在小公司的时候, 人容易学坏。因为什么?困难太多太多, 每一个困难可能都是学坏的理由。每一次增长都可能有一个堕落的机会。但是, 你能不能挺得住。从房地产行业来说, 非常有意思。到目前为止生存下来的都是走市场路线的、走产品和服务路线的, 同时不走所谓权贵路线。凡是走权贵的, 然后靠政府, 就是灰色交易的, 这些房地产公司反而需长大。可能在一个项目上赚钱了, 接着就会被拿下去。做房地产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事叫做从哪里拿到钱又从哪里还回去。你从地上拿到的, 最后土地出了事又还回去。

人生在这个阶段, 也就是在小企业快速成长的阶段有很多突破瓶颈, 遇到很多诱惑的时候, 怎么样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 简单来说就是学好。我们自己的公司, 当然我们也是面临这些选择, 我们就选择好人、好事、好钱, 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 反正一句话我们就是做比较笨的人。因为比较笨的人往往竞争少, 聪明的人竞争太多。当别人都去做一个非常投机的机会, 不去做产品, 而是在中间倒腾的时候, 看似很容易, 但竞争的也多。你吭哧吭哧做一件事很慢的时候, 竞争者很少。聪明的人都是不断移动的, 只有笨的人才是在一个点上不动, 是执着的人。在这个阶段, 执着, 而且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以好人的心态做这件事情, 很容易就活过来了。

为解决问题而创新

在公司所在行业面临的挑战, 如何回应这个挑战, 也就是创新的压力。在中国目前的房地产行业中, 总体来说创新的压力不像互联网这么大。因为我们80%的时间和80%的行为都在人造空间里完成, 房地产的使命是创造有价值的人造空间。如果人不改变这种状况, 也就是说不改变人在人造空间里生存发展, 我们这个行业就不会消失。

我们总是要研究, 研究在空间里怎么样提高租金回报, 这就是创新。最后我们发现在空间里的租金回报和人的行为还有关系。总体来说, 站着不如坐着挣钱, 坐着不如躺着挣钱。当你让一个人在写字楼里始终站着的时候挣不着什么钱, 但坐着挣钱, 比如吃饭、开会, 都可以挣钱。站着最不挣钱, 百货公司里的人都拎个包站着, 都不买。为什么躺着挣钱呢?比如纤体、美容、spa, 躺着挣钱。另外, 八宝山告别厅也是躺着, 45分钟收2千块钱, 50来平米, 一年可以收700万租金。我们怎么样让人进到这个空间里坐下来、躺下来, 就能有回报。这都得创新。实际上在房地产领域, 看似不敏感, 但这些积累的微小的创新活动都跟公司长久的生命有很大的关系。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大的战略创新。这个创新就和互联网有关。互联网时代, 我们作为传统的房地产企业, 我们也非常关注。我们也在想一个问题, 它对我们创新的意义究竟是在两条腿基础上再长出一条腿, 还是制造一个新动物。马云总在跟我们讲互联网是一个新动物。我就在想, 我们如果是传统企业, 弄点儿互联网, 就相当于长出第三条腿, 前两条腿怎么协调?就相当于传统百货又弄了一个网站, 这就叫长出第三条腿, 往往协调性反而不好。我们已经是老动物了, 怎么做成新动物?马云讲得很彻底, 我就是要杀掉百货公司, 我就是新的。你们是百货公司, 又要保旧的, 又要做新的, 等于是左手养大的东西杀右手, 下不了狠心。

后来我们在五年前做了决定, 第一是在传统领域也长出第三条腿, 在客户服务、服务界面、内部管理等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做立体城市这个模式, 跟传统的房地产完全断开, 是另外一组人, 另外一组思维, 也是为了消灭传统房地产的商业模式。传统房地产是纵向模式, 和很多传统商业模式一样是从产品设计研发一直到售后服务, 这是纵向的模式。

但是,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个平台模式是横向模式。现在很多巨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平台模式。我们就尝试在房地产行业, 在城市化过程中建立一个房地产的平台模式, 最终可能使我们传统的纵向模式的房地产企业依附于它。我们今天要在淘宝上开店, 我是纵向的, 就是开店的, 但我放在它上面开, 它是横向模式。

有100个小弟的大哥不如有3个小弟的大哥

其实企业无所谓大小, 只在好坏。我们一直讲一句话, 结构关乎生死, 规模只在乎体面。一个公司的结构决定你是生是死, 大小是个面子问题。走到哪儿, 后面100个小弟和3个小弟, 100个小弟的大哥就牛逼。你要给小弟出粮, 出粮就是发工资, 负担也很重。也可能你是贷款当大哥。你这个大哥就没有意义。我只有3个小弟, 但我们是自己家挣的钱。我们更重视结构, 财务结构、业务结构、人员结构, 而不在乎短期的阶段性规模。

我们作为一个小企业, 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我们的出身, 但我们可以选择价值观, 你是做好人, 还是做一般的平庸的人。好人也分普通好人和杰出好人。你可以选, 也可以选择做个稀里糊涂的人, 还可以选择偶尔干干小坏事的人, 也可以选择成为两院院士, 要么坐牢, 要么到医院, 你都可以选择。这个阶段, 对小企业成长很重要。选择完了以后, 你要上市不上市, 资本结构, 这也是个选择。再到最后, 可能要选择否定自己, 重新创新, 然后让公司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然后再出发。

影响企业营运资本规模的因素分析 篇10

企业营运资本的循环始于现金的支出(原材料的购买),而终于现金的回收(产品的出售),其间涉及到存货周转、应收账款周转以及应付账款周转等环节。因此,企业所处行业特征、公司规模、销售状况、管理效率、通货膨胀、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状况、管理者的习惯与偏好等因素将影响着企业营运资本规模的大小。

一、行业特征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在一定的销售额下,公司所处的行业特征、它所采用的技术特点和细分市场决定着营运资本规模。例如,要完成相同的销售额,机械制造商就比百货连锁店需要更多的营运资本。行业特征决定了百货连锁店与机械制造商相比,没有多少应收账款和存货。一些公司,如大型超市,营运资本需求是负值,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运营不仅不占用现金,而且能产生现金。

二、公司规模对营运资本的影响

营运资本是指企业进行经营周转使用的日常性流动资金,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企业固定资产正常运转需要相应的营运资本作保证,即企业规模扩大,其营运资本规模也应该相应扩大,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过正常进行。虽然,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其对营运资本的需求并非同比例的增长,但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幅度扩张,营运资本需求也应该会上升。如果营运资本的增长不足以满足企业经营规模扩张的需要,则企业的过度扩张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从营运资本管理角度看,管理者不仅需要决定不同经营规模下的营运资本需求水平,而且也要保证为维持这一营运资本水平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当企业的经营规模随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加而扩大时,有可能出现过度增长的问题。特别是当市场需求出乎意料的迅猛增加,这种情况就更容易出现。面对利润丰厚的市场,企业很难抑制其强烈的扩张动机,但如果经营规模的扩张得不到相应的营运资本支持,企业经营问题的出现将是不可避免,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走向财务困境。而导致过度增长的常见问题是,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企业业务量增加所产生的新增利润自然会成为企业新的营运资本资金来源。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一因果关系是反向的,新增业务量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在营运资本的需求(增加存货、提高工资费用支出)增加之后,即往往企业营运资本的增长在前,业务现金流的实现在后。大多数企业在销售实现之前,必须为确保销售实现而垫付大量的成本。总之,公司规模会对营运资本规模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销售收入及增长趋势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一般来讲,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不变,营运资本规模会随着销售额的增长而增长。因为随着销售增长,一方面直接造成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也会自发要求提高存货水平以保持较高的销售水平。也即是说,需要更多的存货、应收账款以及应付账款支持增加的销售额。但是两者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销售水平的提高,营运资金将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特别是现金和存货,即随着销售水平的提高,现金和存货所占用的资金因时间、数量的不一致而可以相互调剂使用,使占用于流动资产的资金增加速度小于销售额的增长速度。

四、管理效率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在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与销售额之比可能不同。因为尽管它们可能面临相同的约束条件,但是有些企业经营较好,有些企业经营较差,导致其经营效率存在差异。对于那些存货、应收账款管理高效率的企业来说,由于其资产周转率高,支持相同销售增长所需流动资产的投资规模显然要低于一般水平。而存货或应收账款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由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得其营运资本规模与销售额之比就会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应付账款周转率提高,表明企业还款速度加快,企业占用的其他企业的资金减少,从而需要增加企业自有资金的占用,使得企业营运资本规模增加。但是应付账款周转速度加快,会使得企业的信用水平提高,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其他方面的好处。

五、通货膨胀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从而对企业营运资本循环的每个环节均会产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使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升,随着销售价格上升,引起销售额增加,即便是销售量可能不变。由此,造成应收账款增加,原材料价格、工资以及其他相关的成本费用价格也上涨,进而企业存货增加。此时应付款项规模也可能扩大,除非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否则,必然会造成营运资本规模扩大。

六、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状况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企业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上的非衔接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企业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都广泛地以商业信用为媒介来实现,很难对现金流量进行准确的预测。企业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量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保持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就越多,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的协调程度就越差。因此,企业应保持较大的营运资本规模,以偿付当期的到期债务。而如果企业现金流入量、流出量的确定性程度越高,并且在时间上保持衔接一致,就可持有较少的营运资本。

七、管理者的习惯与偏好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收益的预期会对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产生影响。这里的风险是指企业陷入无力偿付到期债务而导致的技术性无力清偿的可能性。如果企业敢冒风险,则宜采用较低的流动资产比率或较高的流动负债比率;反之,则应该采用较高的流动资产比率或较低的流动负债比率。风险与收益的权衡是确定营运资本规模的基本前提。一个崇尚稳健的企业通常会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营运资本政策,而一个崇尚冒险的企业则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营运资本政策。由于管理者普遍是担心风险的,又预期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收益能力,因此,理想的营运资本规模应恰到好处地处于两者之间,适度的风险、适度的收益将是企业确定营运资本规模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策略的因素,还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企业的行业特点、产品结构等。

上一篇:水稻氮素下一篇:职业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