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猪场消毒和免疫

2024-06-14

小规模猪场消毒和免疫(精选七篇)

小规模猪场消毒和免疫 篇1

尽管福建省养猪业居于全国前列, 但整个养殖环境处于较低水平, 特别是消毒和杀虫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消毒和杀虫意识薄弱的猪场, 由于内源性病原体无法得到净化, 处于大病不患、小病不断的痛苦中挣扎。内源性病原体成为当今我省养猪场主要疾病, 同时也是引起一些重大疫病的导火索, 严重威胁养猪业发展, 造成了养殖成本提高, 甚至有些猪场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如何能减少因内源性病原体影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同时使我省养猪业的整体养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最方便、最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内源性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就是在科学免疫的前提下, 采取彻底、规范的消毒和杀虫措施。

1 环境中病原体的污染威胁猪群健康

1.1 体表寄生虫威胁

猪疥螨是猪最重要的体外寄生虫, 在每个养猪场都比较严重, 而且普遍存在, 特别是对繁殖母猪的影响最大。由于繁殖母猪一生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环境, 卧倒时间要比站立的时间长, 最容易受到疥螨的感染, 造成皮肤损伤, 但笔者认为影响最大的还是生产力的发挥, 疥螨在猪体皮肤2/3面积上寄生、产卵, 破坏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 引起局部瘙痒、坏死、角质化, 母猪吃得不好、住得不好、睡不好, 泌乳和繁殖率都明显下降。相关试验证明母猪感染疥螨, 采食量降低, 而未感染则每年每头母猪增加断乳成活仔猪1.34头。还有试验证实疥螨病使猪降低生产率4.5%~12.5%。

1.2 体内寄生虫威胁

蛔虫、鞭虫是肠道线虫感染百分率最高的寄生虫。蛔虫常常造成肠道堵塞, 小肠穿孔, 急性死亡;幼虫的移行, 损伤肝、肺组织, 使患猪生长发育缓慢;繁殖性能强, 一条雌虫产卵每天产卵10万~20万个, 一生可产卵约3 000万个。鞭虫在组织中移行时, 破坏肌肉组织, 影响生长速度。

1.3 媒介昆虫威胁

在猪场, 猪是多数吸血昆虫的栖息地, 吸血昆虫通过叮咬猪群血液来获取食物。而大部分吸血昆虫是疾病的接毒者, 如蚊子能传播嗜血支原体 (附红细胞体) 病、蓝耳病及乙型脑炎。蚊虫常在水边植物、水里大量繁殖孵化, 在夏天尤为猖狂。特别是断乳仔猪空栏后新进入的仔猪常常遭到墨蚊的蜂拥叮咬, 引起猪群骚动和不安, 应激加强。

在猪场, 以苍蝇为代表的食粪昆虫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 传播人畜共患病如乙型脑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这些昆虫带毒飞行, 舔舐食物, 并在饲料和食物中留下分泌污染物。这些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 在人和动物免疫机能低下时, 容易感染疾病。

1.4 细菌、病毒携带者的威胁

猪群的发病很大程度取决于病原菌数量和机体抵抗力。猪场中的感染发病猪群常常带毒传播, 并进行体内复制, 通过分泌物将病原菌排出体外。这些病原菌若未得到及时清除, 将通过携带、接触再次污染猪场。及时隔离或扑杀病死猪, 对于减少病原数量, 防治疫病具有重要意义。

2 养猪场消毒和杀虫的机理

2.1 摧毁以猪为基础的生物食物链

2.1.1 扑杀嗜血昆虫

嗜血昆虫具有很强的化学探测器、视觉感受器和热传感器。蚊在夜间对猪群的叮咬更加凶猛, 在叮咬的同时蚊虫将携带的病原从肠道移行至口器, 病原相当于被接种到猪群体内。可以利用昆虫这一特性进行扑杀, 将杀虫剂如力高锋 (敌百虫) 喷洒猪体表, 使昆虫吸血时麻痹死亡, 从而减少病原直接进入血液的传播途径。

2.1.2 扑杀食粪昆虫

食粪昆虫主要的栖息和产卵繁殖地是在猪的排泄物中, 及时清除猪的排泄物以及对排泄物进行防疫处理, 如猪粪堆积后盖膜发酵, 可以大大减少食粪昆虫的数量。

2.1.3 扑杀病原微生物

相当一部分病原菌的自然宿主就是猪。PCV-2型病毒在感染的猪胎儿心肌细胞中复制, 也可在无透明带的桑葚胚及胚泡中复制。猪是副猪嗜血杆菌的天然宿主, 通常可从健康猪鼻黏液中分离到病原菌。目前在不同的畜群中混养, 或在猪群中引入新种猪, 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仍然是个严重的问题。引进健康种猪、及时处理患猪、全进全出、猪场的持续消毒和定期保健是减少和消灭猪场病原菌的重要方式。

2.1.4 灭鼠

鼠偷食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携带病原并且引入其他野生动物, 如野猫或蛇。鼠的视觉并不发达, 它们必需依靠触须和嗅觉来辨认食物和方向。在寻找食物时, 留下分泌物以便其他鼠尾随。因此, 鼠所携带的疾病就随着分泌物带到饲料中, 并排泄到猪场环境。同时尾随而来的猫, 特别是野猫也带来了疾病。猫是弓形体的终末宿主, 可能排出具有感染力的包囊, 人和猪通过食入有感染力的包囊而感染, 因此, 灭鼠可切断这一传播环节。

2.2 扑杀以虫为核心的疾病传播链

2.2.1 扑杀体表虫为主、兼顾环境昆虫和体内寄生虫

猪疥螨是猪最重要的体外寄生虫, 螨虫富集区域结痂消退, 则出现皮肤过敏性丘疹。在母猪上产床前, 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和杀虫, 切断母猪传给新生仔猪的途径。环境中的寄生虫则往往吸引蜘蛛、壁虎。蜘蛛能织网捕虫, 也能粘附尘埃, 因此, 寄生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就容易存在于蜘蛛体内, 及时清除圈舍内的蜘蛛网, 也是切断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体内寄生虫常常损害肠道组织, 移行造成胃、肝、肺的病变, 严重影响猪群的生产效率。环境中的寄生虫是无法完全杀灭的, 因此, 每3个月进行一次体内外驱虫, 每次持续7 d, 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2.2 扑杀食粪昆虫, 切断粪便病原体进入食物链

苍蝇的体表多毛, 足部抓垫能分泌黏液, 喜欢在人或畜的粪尿、痰、呕吐物以及尸体等处爬行觅食, 停落时有搓足和刷身的习性, 附着在它身上的病原体很快就污染食物和餐饮具。苍蝇采食时, 先吐出嗉囊液, 将食物溶解才能吸入, 而且边吃、边吐、边排泄;把原来吃进消化液中的病原体一起吐出来, 污染它吃过的食物。猪场做好无公害处理池, 进行粪便的集中处理, 洒上驱虫药, 再盖膜发酵, 可以大大降低苍蝇数量。

2.2.3 扑杀飞翔昆虫, 防止疫病的水平传播

昆虫扮演着猪病原体的生物和机械载体传播。家蝇可飞行到邻近1.5 km外的农场, 80%的蚊虫会忠实地回到原宿主喝第二次血, 造成疾病水平传播和二次暴发。每月定期杀虫, 每年春秋进行一次扫除, 尤为重要。2.2.4减少以细菌为核心的病原群体猪场内有害病原菌到达猪群体内, 往往会破坏机体防疫屏障, 侵入适合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经血液或组织液向其他部位扩散。某些病原菌还可以产生毒素, 使机体中毒, 甚至引起死亡。多数病原菌产生抗体含量少, 特异性弱, 易重复感染发病。这些有害菌弥漫在空气中, 污染到食物中, 直接接触到皮肤创口或经蚊虫叮咬, 都极有可能导致猪群感染。

3 养猪场消毒和杀虫的措施

3.1 建立制度化的消毒和杀虫管理制度

消毒和杀虫制度化, 即定时定点定量定人。 (1) 定时:什么情况下消毒; (2) 定点:哪些地方应该消毒; (3) 定量:消毒水的配比, 消杀环境需要多少量的水; (4) 定人:消杀责任分工到人, 奖惩到人。

3.2 建立可评估的效果评估体系

(1) 感官评估:圈舍内无刺激性氨臭味, 粉尘少;天花板, 墙壁无可见蜘蛛网;圈舍地面无粪尿堆积, 无积水, 干燥;蚊虫数量少;无卫生死角;饲料和杂物堆放整齐;圈舍外2 m范围内无杂草, 树木枝干稀疏, 大部分阳光能照射到树下, 没有落叶堆积。圈舍外无积水, 水沟通畅。未见鼠出没。猪群健康活泼, 皮毛光亮, 皮屑少, 没有往墙上蹭。未见油皮猪、皮炎等现象。 (2) 体重评估:猪群增重明显, 符合生产性能。 (3) 实验室评估:检测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粪便中寄生虫虫卵情况。

3.3 建立以杀虫为重点的技术体系

猪场驱虫程序。种猪驱虫4次/年 (特别春秋及季节转换时) , 特别强调母猪进产房前一周, 体内体外均需要进行驱虫。菜猪在保育最后1周、生长育肥阶段 (转群后2个月) 均需要进行体内体外驱虫。

3.4 兼顾灭鼠的消杀方案

灭鼠时, 应选择好鼠喜欢的食物作为诱饵, 确定路线。确定路线后, 以1 kg立克命 (鼠药) 拌40 kg碎玉米作饵投放在路线上, 连续投饵1周, 及时清除发霉变质的饵料。

3.5 建立责任到人的卫生包干指标

对员工进行消毒制度、操作方法培训。制定可评估的效果方案与奖惩措施。员工划片区包干, 按评估方案和奖惩进行考核。

4 养猪场消毒和杀虫的应用

4.1 建立“多点式全进全出饲养模式”时采用

每批猪出售或转出后, 猪舍都必需进行彻底消毒。每批猪转群、猪舍清空后, 清除环境中的有机物, 密封栏舍至有猪进入, 填补破洞, 5%烧碱泼淋墙体;堵死水沟, 烧碱浸泡一个晚上;消毒和驱杀砖缝中的昆虫和虫卵。第2 d洗净烧碱水, 环境用力高峰 (敌百虫) 100 g+拜安 (双季胺盐) 25 mL+20 kg水进行喷雾消毒。

4.2 建立“产房、保育舍为重点的健康养殖模式”时采用

母猪上产床和分娩后, 用1:300拜净 (碘制剂) 体表喷淋和擦洗, 彻底杀灭母猪体表病原。仔猪转群时, 用力高峰100 g+拜安25 mL+20 kg水喷洒猪体表, 减少病原和控制蚊虫叮咬。

4.3 建立“患猪隔离饲养模式与重大疫病”时采用

封闭猪舍, 堵塞鼠洞, 灭鼠, 杀飞虫, 防止工作人员交叉传播感染。用力高峰 (敌百虫) 100 g+拜安 (双季胺盐) 25 mL+20 kg水进行环境消毒, 1:300拜净带体消毒, 连续3 d。

4.4 春秋时节采用

每年春季和秋季选择晴朗的一天、每月固定某一天对全场养殖环境进行消毒, 包括圈舍外和圈舍内的消毒。圈舍外要清除圈舍旁2 m范围内的杂草, 使媒介昆虫失去庇护所;修剪圈舍旁边的树木, 使树枝稀疏, 阳光容易照射下来, 清扫落叶并焚烧;填埋圈舍周边坑洞, 疏通圈舍周围的水沟, 否则容易积水, 滋生蚊蝇。圈舍内要清除蜘蛛网、卫生死角。最后对圈舍内外环境以及猪体表彻底喷雾消毒1次。按力高峰 (敌百虫) 100 g+拜安 (双季胺盐) 25 mL+20 kg水的比例进行环境消毒、带猪 (育肥猪) 消毒。

总之, 规模化猪场建立彻底、规范的消毒和杀虫措施, 加上科学免疫是最有效、最方便的预防及控制疾病的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使养猪业成为投资安全、风险可控、利润可盼的行业。

小规模猪场消毒和免疫 篇2

1 猪群免疫失败的主要临床表现

(1) 接种疫苗后猪群仍发生相应的疾病。

(2) 猪群接种疫苗后虽不发生相应的疾病, 但机体抵抗力降低, 使其发生混合感染的疾病增多。

(3) 猪群接种疫苗后虽未发生明显的疾病, 但引起群体生产性能降低, 如生长缓慢, 饲料转化率降低等现象。

(4) 注射接种后猪群发生相应疾病死亡, 或虽不死亡, 也不表现临床症状, 但体内检测不到抗体。

(5) 隐性感染、 持续感染和带毒猪群及垂直感染现象。

2 免疫失败原因

2.1 免疫程序不合理

(1) 受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 既对仔猪有保护作用, 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 是干扰疫苗免疫最常见的因素。 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 实施免疫接种, 接种的疫苗就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影响后天免疫应答的产生, 导致仔猪的免疫失败。

(2) 不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 按规定程序重复接种, 是强化免疫应答, 巩固免疫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些养猪场对免疫程序往往不够重视, 不关注疫苗的免疫期。 一些现场人员认为某些疫苗接种过一次后, 就万事大吉, 结果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而发病。

(3) 生搬硬套免疫程序, 一些养猪场不根据本地区传染病流行情况以及本场的实际与所使用的疫苗特性制定免疫程序, 生搬硬套教科书和网上的免疫程序或其他场户的免疫程序, 而出现免疫失败。

2.2 疫苗问题

(1) 疫苗的质量问题。 疫苗质量不合格, 过期失效; 疫苗瓶盖松动, 真空状态破坏, 效价降低; 疫苗因运输、 保存不当或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 或取出时间过长, 或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效。

(2) 疫苗选择不当。 有些传染病病原体有多种血清型, 因此, 选择疫苗时, 应包括当地流行的血清型, 否则会引起猪群免疫失败。

2.3 操作不规范

(1) 多种疫苗同时接种。 随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接种, 机体就可能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显著降低, 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

(2) 疫苗稀释剂不当。 疫苗的稀释剂选用不当, 或使用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的稀释剂; 饮水免疫的, 饮水器未消毒、 清洗, 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3) 接种剂量不准确。 接种时打飞针或其他原因未注足剂量, 又碍于面子不补注, 常常会因接种的剂量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 从而使猪群机体不能够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尽管抗体水平会随着接种剂量的增多而提高, 但若剂量过大, 又会抑制机体产生抗体, 甚至出现免疫麻痹, 并可致猪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

(4) 疫苗接种途径不当。 未按规定途径接种疫苗, 而是想当然, 图方便。 免疫前未限水或饮水器内加水量太多, 使配制的疫苗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饮完而影响剂量。 使接种的疫苗起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2.4 饲养管理不当

(1) 猪场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 猪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在用疫苗接种期间, 使猪群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影响免疫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

(2) 霉变的饲料或垫料发霉。 霉菌毒素可毒害巨噬细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 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3) 强烈刺激。 接种疫苗前后, 猪群受到强烈刺激, 就可能激发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 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 从而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 4) 接触到有害的化学物质。 许多重金属 ( 铅、 镉、汞、 砷) 均可抑制免疫应答而导致免疫失败; 某些化学物质 ( 卤化苯、 卤素、 农药) 也可引起猪群免疫系统的组织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 进而引起免疫失败。

(5) 用药不当。 许多药物 (如痢特灵、 氯霉素、 卡那霉素等) 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能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 有的养猪场, 为防治疫病而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 以致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 6) 猪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 有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可引起猪免疫抑制。 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的病原体有很多, 如猪瘟、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圆环病毒病等传染病, 其病原体主要是侵袭、 损害猪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中枢器官, 使其淋巴细胞生成受到破坏、 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 导致免疫机能障碍, 使群体对疫苗接种的应答反应性降低, 出现免疫抑制现象。

3 主要对策

3.1 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

选择可靠和适合本猪场的疫苗及相应的血清型, 同时还必须根据实际防疫的监测结果定期作适当调整。 选择优质疫苗, 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贮存与运输疫苗, 防止震动过大, 运送时应坚持 “苗随冰行, 苗完冰未化” 的原则, 将疫苗装入盛有冰块的保温瓶或保温箱, 避免高温或阳光直射;疫苗的保存均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的要求, 一般冻干苗应放在-10~20℃的冷冻环境中保存, 温度越低, 保存时间越长。有些进口的冻干苗中加入了耐热保护剂, 可以放在4~6℃保存。 灭活油苗, 一般保存温度为2~8℃, 不能过热, 也不能低于0℃。 免疫接种前, 要对所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 注意有效期和瓶子有无破损、 封口是否严密、 瓶内是否真空, 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 疫苗种类多, 选用时应考虑当地疫情、 毒株特点。

3.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应结合高寒山区自然气候条件和猪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 场内猪群的发病史、 品种、 日龄、 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 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 并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3 规范与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

疫苗接种操作方法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免疫效果的好坏。 冻干苗, 有配套稀释液的疫苗, 必须使用配套的稀释液; 没有配套稀释液的疫苗, 一般使用生理盐水稀释。 饮水免疫可用蒸馏水或冷开水, 水中不能含有消毒剂、 重金属离子。 配疫苗的饮用水中可加入0.3%的脱脂奶粉作保护剂, 饮水免疫不得使用金属容器, 在疫苗饮用前可适当限水以保证疫苗在规定时间内饮完, 并确保接受免疫的猪群饮到疫苗水。 用连续注射器接种疫苗, 注射剂量要反复校正, 使误差小于0.01ml, 针头不能太粗, 以免拔针后疫苗流出。

3.4 避免刺激, 减少应激

在免疫前1d与后3d内应尽量避免刺激, 减少噪音, 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 遇到不可避免的刺激时, 应在接种前后3~5d内, 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剂, 如电解多维、 VC、 VE, 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 氯丙嗪、 杆菌肽锌等抗应激药物, 均能有效地缓解和降低各种应激反应。

3.5 注意营养平衡, 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

饲喂配合饲料, 合理选用左旋咪唑、 卡介苗、 干扰素等免疫促进剂, 增强免疫效果, 确保饲料中不含霉菌毒素和其他化学物质。

3.6 调整动物健康状况, 选择适当时机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前后, 要调整好饲养密度, 控制好栏舍的温度、 湿度、 通风, 勤换垫料, 营造舒适环境, 防止疾病发生。 使用前要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认真检查, 对于不健康, 亚健康或者处于观察期的猪不能注射, 尽量避免在免疫的前后3d内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生素、 驱虫药、 抗病毒药, 特别是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 若因必须治疗而使用了免疫抑制药物, 在5~7d内补种一次。

3.7 预防注射过程应严格消毒, 尤其是不能重复使用针头, 以防相互感染

疫苗自稀释后15℃以下4h、 15~25℃2h、 25℃以上1h内用完, 最好早上注射。 个别猪只因个体差异, 在注射油佐剂疫苗时会出现过敏反应 (表现为呼吸急促、 全身潮红或苍白等) , 所以每次接种疫苗时要带上肾上腺素、 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备用。

4 小结

高寒山区规模猪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应树立 “防重于治” 的思想观念, 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规范标准的疫苗保管与使用方法, 并根据抗体监测结果适时补免, 是确保猪群健康生长的措施和保障, 也是猪场降低药物治疗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措施。

摘要:本文就高寒山区规模猪场易发生免疫失败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规范与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刺激减少应激、注意营养平衡、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调整猪群健康状况、选择适当时机接种等措施防止猪群传染病的发生。

规模猪场消毒操作指南 篇3

1 消毒的目的

规范消毒工作, 减少生活区、生产区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及数量, 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2 消毒范围

猪场的整个场区, 注意生产区、生活区、特别生产区内带猪与不带猪的范围。

3 消毒工作程序

3.1 制定消毒计划

猪场对每位员工强化消毒液配制量化观念 (比如一盆水加几瓶盖消毒药, 一桶水加一次性杯几杯消毒药) 及具体操作过程, 严禁随意发挥。场长制定消毒药轮换使用计划。

3.2 生活区

办公室、食堂、宿舍、公共娱乐场及其周围环境每月大消毒1次。

3.3 大门口消毒门岗

设外来三轮以上车辆消毒设施、摩托车消毒带、人员消毒带, 洗手、踏脚消毒设施及冲凉设施。做到每人次冲凉消毒。消毒池每周更换2次消毒液, 摩托车、人员消毒带、洗手、踏脚设施每天更换1次消毒液。

3.4 出猪台区

接猪台、周转猪舍、出猪台、磅称及周围环境每售一批猪后大消毒1次。

3.5 生产区正门消毒池

每周至少更换池水、池药2次, 保持有效浓度。

3.6 车辆

原则上外来车辆不得进入猪场区内 (含生活区) , 如果要进入需每车消毒, 且车上人员 (含司机) 下车消毒后才能入内。潲水、残次猪车严禁进入猪场区内, 外来车辆严禁进入生产区。

3.7 更衣室、工作服

更衣室每周末消毒1次, 工作服清洗时消毒。

3.8 生产区环境

生产区道路两侧5 m内范围、猪舍间空地每月至少消毒2次。

3.9 生产区消毒池与盆

每周更换池、盆水、药至少2次, 保持有效浓度。

3.10 猪舍、猪群带猪消毒

配种怀孕舍每周至少消毒1次;分娩、保育舍每周至少消毒2次, 冬季消毒要控制好温度与湿度, 提倡细雾消毒与熏蒸消毒, 并视情况减少消毒次数。

3.11 猪舍空栏消毒

先清洁干净, 待干燥后实施2次消毒, 每次消毒后应迅速干燥, 冬天强调1次熏蒸消毒。全进全出制规模猪场建议使用熏蒸消毒。

3.12 人员消毒

进入猪舍人员必须脚踏消毒池, 手洗消毒盆消毒。

4 消毒质量记录

4.1 猪场消毒记录表

4.2 常用消毒液配制及使用方法

规模养猪场消毒措施 篇4

1消毒池设置

在猪场大门、生产区人口和各栋猪舍门口各设置一个与门同宽的消毒池, 入场人员能自由踩踏到一步以上。池中装消毒液, 每周更换消毒药1~2次。在选用消毒剂时, 要多种轮换、交叉使用。最常用的是2%~3%的烧碱溶液 (氢氧化钠) 、5%的来苏儿溶液等消毒药物。条件差的也可设置消毒垫消毒。

2人员消毒

猪场消毒首先是猪场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外来人员的消毒, 此人群是病原带入猪场的重要媒介。所以, 这些人员在进入猪场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猪场应该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入场, 确实需要进人猪场的, 严格按照规定消毒后入场。入场人员要清洗更衣, 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 遵守场内防疫制度, 按指定路线行走和工作。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 除经清洗更衣, 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外, 还要设置紫外线消毒室消毒后进入。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和更衣室要定期洗刷消毒, 42ml/m3甲醛熏蒸消毒20s。工作人员在接触生猪、饲料等之前后必须洗手。

3猪舍消毒

3.1育肥猪舍消毒育肥猪舍实行全进全出制, 每批生猪出栏后要彻底清扫千净, 再用2%-3%的烧碱溶液浸泡10~20min, 有条件的最好用高压水枪冲洗, 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消毒方法:消毒时先喷洒地面, 然后墙壁, 先从离门远处开始, 喷完墙壁后再喷天花板, 关闭门窗30min后再开门窗通风, 用清水洗刷饲槽, 将消毒药味除去。熏蒸消毒的方法: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25ml, 水12.5ml, 倒入盛有12.5g高锰酸钾的容器内, 密封门窗16~24h。在进行生猪圈舍消毒的同时, 要将周围环境、猪舍、生猪和污染的地方和物品同时进行进行消毒。带猪消毒 (含配种圈) :可以每周消毒1次, 可用0.3%~0.5%过氧乙酸或百毒杀等药物喷雾消毒猪体和猪舍, 300ml/m2左右。带猪消毒前, 应对生猪和圈舍清洗后进行。

规模猪场的消毒及卫生管理 篇5

1 消毒的种类及方法

1.1 消毒的种类

消毒的种类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种。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未发现传染源的情况下, 对场地、用具、猪栏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疫源地消毒是指对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 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指及时杀灭并消除由病猪体内排出的病原体;终末消毒是指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猪只后, 对其原场地的消毒, 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

1.2 消毒的方法

物理消毒:有火焰灼烧和烘烤、煮沸、蒸气消毒等。化学消毒:用化学药品溶液喷洒杀灭病原消毒。生物热消毒: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热来达到消毒的目的, 如粪便的堆积和发酵。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该方法作用缓慢, 而且灭菌不彻底, 一般不用于传染病疫源地消毒, 猪场消毒主要采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2 常用的消毒措施

2.1 猪场环境消毒

猪舍周围每2~3周用2%火碱消毒1次, 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 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被病畜 (禽) 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地面土壤, 可用5%~10%漂白粉溶液、百毒杀或10%氢氧化钠溶液消毒。猪场专用的运送饲料和运猪车等, 每次使用前后都要冲洗干净再进行消毒, 可选用3%~5%来苏儿或0.3%~0.5%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消毒。猪场外道路要经常打扫, 除去杂草杂物, 填平低洼沟池, 每月用3%来苏儿喷雾消毒2次, 防止吸血昆虫孳生。

2.2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从外地回场的除消毒外, 还要在非生产区隔离2 d;进入生产区时, 先行淋浴, 再更换已消毒的工作衣、帽与鞋等;进入猪舍时, 先在隔离间更换猪舍内的工作服与鞋, 然后参加猪群的饲养工作。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场时, 必须在场门口更换靴鞋, 并站在消毒池内对鞋底进行消毒。有条件的养殖场, 在生产区入口设置消毒室, 外来人员在消毒室内洗澡、更换衣物, 穿戴清洁消毒好的工作服、帽和靴, 经消毒池后进入生产区, 并要有专人带领按指定路线行走。

2.3 猪舍消毒

猪舍入口设消毒池, 用2%火碱或5%来苏儿等, 每隔3 d更换1次药液, 不同种类的消毒药品交替使用。猪舍的通道、猪圈、运动场地、墙壁、门窗及用具等, 每天清扫干净, 用0.3%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每周1次, 发生疫情时1次/d。猪舍下水道与排污沟, 选用2%火碱进行消毒, 平常每周2次, 发生疫情时1次/d。

2.4 带猪消毒

猪体表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 可随时再传染给其他的猪, 使疫病反复发生。带猪消毒能净化猪体、猪舍, 防控疫病, 常用0.2%~0.3%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20~40 mL/m3;也可用0.2%的次氯酸钠溶液或0.1%新洁尔灭溶液, 消毒时不能直接对着猪头部喷雾消毒, 防止对猪眼睛造成伤害。带猪消毒平常每月1次, 发生疫情时, 每周1次。

2.5 熏蒸消毒

该方法省时、省力, 消毒效果好, 是较为广泛采用的消毒方法。首先猪舍彻底清洗、打扫、消毒, 密封门窗, 控制舍内湿度达70%以上, 温度提高至20℃, 其次1 m3用福尔马林25 m L, 水12.5 mL, 倒入盛有12.5 g高锰酸钾的容器内, 倾倒完后, 操作人员应迅速离开。密闭16~24 h后, 要打开门窗, 通风换气3~5 d, 降低甲醛的味浓度。

2.6 饮水消毒

猪场的供水设备、饮水器、水管及水箱等, 可用含有效氯20%以上的漂白粉稀释成3%溶液浸泡或冲洗消毒, 也可于10 L水中加百毒杀1 mL消毒, 连续饮水5~7 d。经常用消毒水擦洗料槽, 保持料槽清洁干净。

2.7 死猪和废弃物处理

死亡猪应选择远离猪场的无人区深埋或者焚烧。猪场污水的处理方法有沉淀法、过滤法与化学方法等, 如可在每升污水中加漂白粉2.5 g, 拌匀后静止2 h再向外排放。粪便可通过堆积发酵 (生物热消毒) 和入沼气池等方法处理。

3 卫生管理

3.1 每天及时打扫圈舍卫生, 清理生产垃圾, 保持猪体、圈舍卫生干燥整洁。

3.2 每周转运一批猪, 空圈后要清洗、消毒, 种猪上床或调圈, 要把空圈先冲洗后用广谱消毒药消毒, 产房每断奶一批、育成每育肥一批、育肥每出栏一批, 先清扫, 再用火碱雾化1 h后冲洗、消毒、熏蒸、消毒。

3.3 注意通风换气, 冬季做到保温, 舍内空气良好, 冬季可用风机通风5~10 min (各段根据具体情况通风) 。夏季通风防暑降温, 排出有害气体。

3.4 生产垃圾, 即用过的药盒、瓶、疫

苗瓶、消毒瓶、一次性输精瓶用后立即焚烧或妥善放在一处, 适时统一销毁处理。

3.5 舍内的整体环境卫生包括顶棚、门窗、走廊等平时不易打扫的地方, 每次空舍后彻底打扫一次, 不能空舍的每一个月或每季度彻底打扫一次。舍外环境卫生每一个月清理一次。

规模猪场消毒技术及其存在的误区 篇6

关键词:规模猪场,消毒技术,存在误区

1 消毒技术

1.1 采取带猪喷雾消毒, 杀灭猪舍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

目前, 规模猪场所采用的消毒方法是在猪舍外主干道及所有需要消毒的场所喷洒全消、博克、火碱、福尔马林等消毒剂, 或在主干道及猪舍内走道地面撒火碱水或生石灰的方法消毒;在猪舍内主要使用喷洒式消毒技术, 向猪舍地面和猪群喷洒氯、碘和复合酚类消毒剂。这种平面式消毒方法无疑在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采用喷洒消毒时消毒液的雾滴直径通常在100~200μm, 只能对被消毒对象的水平面具有消毒作用, 对空气及环境的垂直面无法进行消毒, 消毒的针对性不强, 不能有效消灭猪舍空气中的病原菌。

规模猪场冬季应使用猪舍气雾化消毒技术。所谓气雾消毒是使用新型喷雾器械将全消等无毒消毒剂以细小的微粒喷洒至空气中, 形成消毒剂的气溶胶, 从而对猪舍内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在使用气雾化技术时应购置气雾发生器或电动喷雾装置, 也可用机动喷雾器, 但应将普通喷头换为迷雾喷头。计算需消毒猪舍的容积, 确定在常规喷雾时需要使用全消等消毒药物的剂量, 然后按药物与水的比例稀释, 将稀释的消毒液装入消毒器械中即可消毒。喷雾时应尽可能地将消毒液向舍内空中喷出, 观察雾滴大小和其降落状况, 调整流量使雾滴达到需要的细度。在疫病高发季节, 根据疫情的发展可每天一至数次进行舍内载猪消毒[1]。

1.2 做好规模猪场猪群的饮水消毒工作

在养猪业中多采用集体供水, 由于生产中用水量较大, 物理消毒法中的煮沸消毒、紫外线消毒、超声波消毒等方法无法用于猪的饮用水消毒。因此, 在猪场更多地采用化学消毒法。饮用水的化学消毒, 就是使用饮用水消毒剂对水进行消毒。目前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包括氯制剂、碘制剂等。这些消毒剂对人、畜、水产品无害, 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消毒剂。

不要任意加大饮用水中消毒药的浓度。饮用水应保持清洁, 尤其在疫病发生时或水源受污染时应对饮水进行消毒, 用以杀灭饮水中的微生物从而控制猪体内的病原体[2]。有些饲养人员为加强消毒效果, 任意加大饮水时消毒药物的浓度。这样做虽然能更有效地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但却容易引起猪的急性消毒, 同时还可杀死或抑制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造成腹泻或继发肠道疾病。故饮水消毒不可浓度过高或消毒时间过长, 应使用有批准文号、正规生产的消毒剂, 并按照说明书的使用剂量使用[3]。

2 存在的误区

2.1 空栏消毒前不进行彻底有效的清洁

许多养殖场只是空栏清扫后用清水简单冲洗, 就开始消毒, 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消毒药物作用的发挥, 必须使药物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经过简单冲洗的消毒现场或多或少存在甚至不易被火碱清除的有机物, 如血液、胎衣、羊水、体表脱落物、动物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油脂等, 这些有机物中藏匿着大量病原微生物, 而消毒药是难以渗透其中发挥作用的。这样, 该栋猪舍上批猪遗留下来的病原又给下一批猪带来安全隐患。因此, 彻底的清洁是有效消毒的前提。

2.2 消毒液用火碱消毒, 且7 d只换水加药1次

许多养殖场门卫消毒液用火碱, 浓度根本没有仔细称量换算, 有效浓度达不到3%;也不考虑空气、阳光这些因素对其消毒效果的影响, 更没能做到2 d更换药水1次。因为火碱的水溶液只能维持2 d的有效消毒效果, 2 d以后药已失效, 根本达不到消毒效果。

2.3 不注意饮水的消毒

畜禽疾病传播的很重要途径是饮水, 较多畜禽场的饮水中大肠杆菌、霉菌、病毒往往超标。也有较多场在饮水中加入了维生素、抗生素粉制剂, 这些维生素和抗生素会造成管道水线堵塞和生物膜大量形成, 影响畜禽饮水卫生。因此, 消毒剂的选择很重要, 有很多消毒药说明书上宣称能用于饮水消毒, 但不能盲目使用。应选择对畜禽盲肠道有益且能杀灭生物膜内所有病原的消毒药作为饮水消毒药。

2.4 未考虑环境温度对消毒剂的影响

一些消毒剂, 尤其是含有醛或碘的消毒剂, 在寒冷的季节 (20℃以下) 对同一病毒的有效消毒作用大大下降, 且达到有效消毒时间即与病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

2.5 不重视对猪舍喷雾消毒

在寒冷的冬季, 通风和保暖常常是有矛盾的。据调查, 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 空气中的病毒、细菌飞沫可飘浮30 h以上。如果常开门窗换气 (担心冷空气进入, 导致舍内温度下降) , 则污浊空气可随时飘走, 而且室内也得到充足的光线, 多重病毒、病菌也难以滋生与繁殖。如果不常开门换气, 则猪舍内的病毒、病菌飞沫会很快滋生与繁殖, 当其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诱发猪只发病。因此, 在寒冷的冬季无法做到通风换气的情况下, 要消灭猪舍内、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 喷雾消毒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4]。

2.6 认为消毒液的用量越大越好

有些消毒剂对人畜有副作用, 消毒药的用量过大不但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而且长期使用会造成病原菌的耐受性, 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 在对猪舍消毒时要根据说明而定用量, 不要擅自加大剂量。要注意消毒前一定要彻底的清扫, 消毒时要使地面像下了1层毛毛雨一样, 不能太湿 (猪容易腹泻) , 也不能太干 (起不到消毒的作用) , 每个角落都要消毒到。消毒时要让喷头在猪的上方使药液慢慢落下, 不要对着猪消毒。

2.7 其他误区

在猪场的进出口消毒工作中, 常见到下列一些疏忽之处。表现在重视了前门的消毒, 忽视了后门的消毒;重视了脚的消毒, 忽视了手的消毒;重视外来人的消毒, 忽视了本场人的消毒;在猪舍的消毒工作中往往重视了全进全出的大消毒, 发现病猪后忽视了临时开展的局部小消毒;重视猪舍地面的消毒, 忽视了舍内空气的猪体的消毒等, 应引起养殖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国斌, 陈国利, 张凤梅.猪场消毒的关键技术[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1) :119.

[2]冯志龙, 周光胜.规模化猪场消毒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1) :281, 284.

[3]王凤霞, 姜海涛.养猪场消毒技术要点[J].养殖与饲料, 2008 (4) :2829.

浅谈规模化养猪场的消毒 篇7

1 当前规模化猪场消毒工作存在的问题

不按周期组织生产, 达不到全进全出, 因而使消毒很难做到全面彻底;长期使用1种或2种消毒药, 致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影响了消毒效果;猪场大门口消毒池内的消毒药液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换一次, 药液作用已过期, 致使消毒形同虚设;在配制消毒药液时任意增减浓度, 配好后放置时间过长, 都极大地降低了药物的消毒效果, 达不到消毒的目的;消毒时只注意猪舍的通道、猪圈、猪栏及用具等, 常常忽略了天棚、门窗、供水系统及排粪沟等的消毒, 使这些地方变成了病原菌生长繁殖的场所, 留下安全隐患。

2 猪场不同区域的消毒方法

(1) 猪场非生产区的消毒方法。猪场大门口的消毒池, 可选用2%火碱水溶液、消毒威等。消毒液每周更换1次, 两种不同的消毒药品每月更换1种。非生产区人员进出的通道, 每周喷雾消毒1次, 可选用菌毒灭、0.3%过氧乙酸或3%来苏儿水溶液等进行消毒。外来人员进入非生产区, 洗手消毒可选用碘酸水溶液或0.1%新洁尔灭水溶液;人员的体表汽化喷雾消毒可选用1∶500全安 (复方戊二醛水溶液) 。办公室、会议室、宿舍、厨房及食堂等, 每季度消毒1次, 可选用1∶1000百毒杀或1∶1000消毒威进行喷雾消毒。非生产区的外环境要经常清扫, 去除杂物, 每季度消毒1次, 可选用消毒威、3%来苏儿、强力消毒灵等进行喷雾消毒。场外生产的各种肉制品一律不准带入猪场, 避免带入传染源。

(2) 猪场生产区的消毒方法。更衣室的消毒, 选用消毒威、百毒杀或农福水溶液等, 每周喷雾消毒1次 (发生疫情时每2天1次) , 每月更换消毒药种类1次。猪舍门口的消毒池, 选用2%火碱水溶液、菌毒灭等, 每3天更换药液1次, 不同种类的消毒药品轮换使用。猪舍的通道、地面、猪圈、猪栏、运动场地、墙壁、天棚、门窗、设备及用具等每天清扫干净, 每周消毒1次 (发生疫情时每2天消毒1次) , 选用消毒威、菌毒敌、0.02%百毒杀或0.3%过氧乙酸水溶液等进行喷雾消毒。猪舍下水道与排污沟, 选用2%火碱水溶液、菌毒灭和百菌灭等进行消毒, 平常每周2次, 发生疫情时每天1次。猪场的供水设备、饮水器、水管及水箱等, 可用含有效氯20%以上的漂白粉稀释成3%水溶液浸泡或冲洗消毒。赶猪通道、隔离舍与装猪台, 每次使用前后都要清扫干净再冲洗、消毒, 可选用消毒威或强力消毒灵等消毒剂喷雾消毒。医疗器械与注射用具等可用煮沸法消毒, 器械还可用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后使用。进入生产区的各种物品、用具、工具及药品等要通过专用消毒间消毒并才能进入猪舍内使用。常用紫外线灯光照射或甲醛熏蒸的方法进行消毒。生产区内的专用运送饲料车与运猪车等, 每次使用前后都要冲洗干净后进行消毒, 可选用强力消毒灵、消毒威、0.3%过氧乙酸水溶液等进行喷雾消毒。保育箱的消毒, 可选用碘酸或0.1%新洁尔灭水溶液喷雾消毒, 每3天1次。带猪消毒, 可选用消毒威、农福、百毒杀、0.1%过氧乙酸水溶液等喷雾消毒, 每月1次, 发生疫情时每周1次。猪场污水的处理方法有沉淀法、过滤法与化学方法等, 可于每升污水中加漂白粉2.5g, 拌匀后静置2小时再向外排放。猪舍外环境的消毒, 对生产区内的道路、空地和场地等, 每月清扫1次, 除去杂草杂物, 填平低洼沟池, 定期进行全面消毒, 防止吸血昆虫孳生。可选用消毒威或过氧乙酸水溶液进行喷雾消毒。

3 消毒药品的选购原则

消毒药品应广谱高效、作用迅速, 对人和动物无毒害作用, 对金属制品、木制品、塑料制品、用具及衣物等无腐蚀作用, 对环境及水资源无污染;不易诱导病原产生耐药性;不因自然界存在有机物及蛋白质等, 如坏死组织、脓汁、渗出液、粪便及痰液等而影响杀菌效果;性质稳定、不易氧化分解或不易燃、易爆, 易溶于水、使用方便、便于储藏;价格合理、购买方便。

4 消毒注意事项

兽药市场上消毒药品种类多种多样, 要注意选择品牌和信誉好的厂家, 质量才有保证。切勿贪图便宜使用伪劣产品, 否则不仅影响养猪生产、保证不了猪只的健康, 还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养猪环境中存在的许多有机物与消毒药物具有亲和力, 可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 能阻止消毒药物作用的完全发挥, 因此消毒之前一定要将环境中的有机物清除干净。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与要求配制消毒药液, 药量与水量的比例要准确, 不可随意加大或减小药物的浓度, 否则会影响消毒效果, 严重者还会引起不良后果。例如饮水消毒如果任意加大消毒药物的浓度, 虽然有效杀灭了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但也会杀灭或抑制猪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造成猪只腹泻或继发肠道疾病。不要任意将两种不同种类的消毒药混合使用或同时消毒同一种物品, 因为两种不同的消毒药品混合使用时会因物理或化学性的配伍禁忌而使消毒药物失效。定期更换使用不同的消毒药品, 因为长时间使用一种消毒药, 容易造成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影响消毒效果。消毒药要现用现配, 尽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用完, 放置时间过长会使浓度降低或完全失效。消毒时操作人员要佩戴防护用品 (如口罩、手套、眼镜、工作服等) , 以免消毒药液刺激眼、手、皮肤及黏膜, 同时也要注意消毒药物对猪群与物品的伤害, 确保人畜安全。应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和消毒程序, 并严格执行。

上一篇:中考LED灯试题分析下一篇:大吨位箱梁